农村经营管理情况专项调查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2024-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经营管理情况专项调查统计报表指标解释(通用6篇)

农村经营管理情况专项调查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篇1

农村经营管理情况专项调查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1.(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指截止调查期末,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土地的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等方式,将其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流转给其他经营者的面积总和。

2.转包:指截止调查期末,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中,承包农户将承包耕地转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其它承包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接包方按转包时约定的条件对转包方负责。承包方将土地交他人代耕不足一年的除外。

3.转让:指截止调查期末,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中,承包农户经发包方同意将承包期内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第三方,由第三方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的耕地面积。转让后原土地承包关系自行终止,原承包户承包期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部分或全部失去。

4.互换:指截止调查期末,承包方之间为各自需要和便于耕种管理,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双方的面积均统计在内,如:甲以3亩与乙的2亩互换,即统计为5亩。但明确约定不互换土地承包经营权,只交换耕作的,不列入统计。

5.出租:指截止调查期末,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中,承包农户将所承包的土地全部或部分租赁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

6.股份合作:指截止调查期末,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中,承包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入股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的耕地面积。

7.其他形式:指截止调查期末,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中,除采取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形式以外的其它方式流转的耕地面积。包括委托他人代耕不足1年的。

8.签订耕地流转合同份数:指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耕地的农户流转耕地承包经营权时,与受让方签订的耕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份数。

9.建立仲裁委员会数:指截止调查期末,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设立的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个数。

10.聘任仲裁员数:指仲裁委员会依法聘任的专门从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工作的人员数。

11.仲裁委员会受理纠纷数:指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依法受理的土地承包及流转纠纷总量。

12.裁决纠纷数:指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委员会依法受理的土地流转承包纠纷中,经立案裁决、立案审理并制定裁决书的数量。

13.和解或调解纠纷数:指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土地承包及流转纠纷中,在立案前或者立案后经调解或申请仲裁的当事人之间自行和解的纠纷数量。

14.(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指截止调查期末,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关于专业合作社的性质、设立条件和程序、成员权利与义务、组织机构、财务管理等要求的名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互助性经济组织数量,包括已在工商部门登记和虽未登记但符合上述要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包括以公司等名称登记注册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社区经济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

15.种植业(合作社):指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等农作物生产经营服务为主,涉及产品加工、仓储、运输、销售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

16.粮食产业(合作社):指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瓜果等作物和果、桑、茶树种植等生产经营服务为主,涉及加工、仓储、运输、销售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

17.林业(合作社):指通过栽培林木以获取木材、林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

18.畜牧业(合作社):指以畜禽养殖、繁育为主,涉及产品、牧草、饲料的加工和销售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

19.生猪产业(合作社):指通过饲养、繁育取得生猪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20.奶业(合作社):指通过饲养奶牛、奶羊获取牛奶、羊奶及加工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

21.渔业(合作社):指以水产养殖、繁育及捕捞为主,涉及产品加工和销售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包括海水渔业和淡水渔业。

22.服务业(合作社):指专门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

23.农机服务(合作社):指以提供农机作业服务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24.其他(合作社):指除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服务业以外的农村各行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

25.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数:指截止调查期末,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册成员数量。26.(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成员数: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册成员中身份为农民的成员数量。

27.龙头企业数:指截止调查期末,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业,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标准并经县级及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部门认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

28.龙头企业销售收入:指截止调查期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的产品销售收入总额。

29.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数:指截止调查期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织)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方式和辐射作用,带动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数量。

30.龙头企业职工人数:指截止调查期末,与龙头企业签订常年用工合同的在职职工、及因季节性生产需要临时雇佣的短期职工总人数。

31.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村数:指截止调查期末,依据有关政策规定,经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履行规定的审批程序,为开展村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修建村内道路、农业综合开发等集体生产生活公益事业,当年要向本村农民筹资、筹劳的总村数。

32.一事一议筹资金额: 指截止调查期末,经民主程序讨论并按规定审批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村中,当年已向农民实际收取的一事一议筹资(包括以资代劳)的资金总额。

31.一事一议筹劳工日数: 指截止调查期末,经民主程序讨论并按规定审批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村中,当年农民实际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修建村内道路、农业综合开发等集体生产生活公益事业义务出劳的工日数。

32.农民负担信访件(次)数:指截止调查期末,当年县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构收到、接待的和省市两级直接处理的涉及农民负担的信访件数和来访人员次数。县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填报其收到、接待的和中央、省(区、市)批转的来信来访数据,省市两级分别填报本级直接处理的来信来访数据。

33.已办理完结的件(次)数:指截止调查期末,当年收到、接待的和中央、省(区、市)批转的涉及农民负担的来信来访中,对有关事实已经核实并由政府或有关部门提出明确处理意见、得到落实的来信来访件(次)。34.查处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数:指截止调查期末,当年县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构单独或会同有关部门直接查处的各种涉及农民负担的案(事)件数。

35.处理违规违纪人数:指截止调查期末,当年查处的涉及农民负担的案(事)件中,对涉及农民负担的案(事)件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人数。

36.退还违规违纪金额:指截止调查期末,当年查处的涉及农民负担的案(事)件中,退还农民、村级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违规收取的资金额。

37.已审单位数:指截止调查期末,当年农村经营管理审计机构已审计并作出结论、且在规定的时间内未申请复审的独立核算单位数量。如果一份审计报告包括多个被审单位,应按被审单位如数填列。定期审计的单位,无论周期长短,年内均按一个单位统计。复审单位只在终审时,按一个单位初审机构统计。

38.违纪违规单位数:指截止调查期末,当年已审单位中有违纪违规问题的单位个数。39.已审计资金总额:指截止调查期末,当年审计单位拥有的资金总额。

40.违纪违规金额:指截止调查期末,当年在审计结论中确定的各项违反财经纪律事项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如经复审则以终审结论确定的违纪违规金额为准,注意避免重复统计。

农村经营管理情况专项调查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篇2

【关键词】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建议措施

1.农村水利工程的现状

洪泽县地处淮河中下游结合部,西临洪泽湖,东挽白马湖,南濒淮河入江水道,北倚苏北灌溉总渠,四面环水,境内河网密布,水域宽阔,总面积139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598平方公里,水域及滩地面积796平方公里。据统计,全县现有灌溉渠道1986条,排涝河道2165条,农村小型机电灌溉(含灌排结合)固定站447处,排涝泵站272处,圩口涵闸58座,各类灌排渠系配套建筑物8557座。

据调查分析,全县不同类别的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现状各不相同,分别如下:

1.1河道管理方面

目前洪泽县已将骨干和重点农村河道纳入到河道长效管护范围,各有关镇和管护员签订了管护协议,负责清理管理范围内河道及村庄河塘各类垃圾、杂草及漂浮物,做到垃圾、杂物的日产日清,确保水环境整洁。同时也先后制订出台《洪泽县农村重点河道与村庄河塘管护保洁实施方案》、《洪泽县农村重点河道保洁考核细则》等,组建河道管护保洁办公室,对河道进行督查管理。但依然有部分农村河道处于无人管护或管理不力的状态。

1.2小型泵站管理方面

部分镇如岔河镇具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落实也到位,能够做到泵站管理有资金保障、有专人负责、统一使用、定期维修养护,泵站能够长期稳定运行,能够解决排水、灌溉等问题,发挥着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泵站成功管理的典型。但是多数镇却存在人员、资金、制度等多方面的管理困难。

1.3其它小型农村水利工程方面

由于管理主体权责不明确,维修养护经费无处落实,群众集体意识淡薄等诸多原因,全县范围普遍存在无人管护、管护不力的现象,导致工程老化失修、运行不畅,从而影响了农村水利工程发挥长期效益。

2.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群众思想意识淡薄,工程管理难度加大

由于当前农民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用水上存在只顾用水、不顾管水,在圩堤上乱垦乱种、行洪河道上设置围网等现象屡禁不止,甚至随意截流、堵坝、开沟、放水,使原有灌排水系支离破碎。另外,小型水利设施等集体财产无专人管理,少数农民只为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顾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人为破坏小型水利设施的现象屡见不鲜。只要有泵站的地方,或多或少被盗过电机、电线、变压器等。这些都给工程管理工作加大了难度。

2.2管理机制不健全,行政推动偏弱

农村水利管理最大的弊病就是“重建轻管”,一直没有一套完善而行之有效的工程管理机制,导致对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不力,造成工程老化失修、利用效率低下。因此,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工程管理机制的建立是势在必行的工作。

2.3养护维修资金缺乏,人员经费无从落实

资金短缺一直是农村水利工程长效管理的主要制约因素。水利工程的投入主要是在建设过程,管理维护的投入却微乎其微,虽然提出“谁受益,谁负担”,但是由于农民参与集体财产的养护和维修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县镇财力薄弱,导致小型水利工程出现问题时无法进行良好的维护管理。

2.4工程产权不明确,确权划界不到位

由于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产权归属不明,工程周边四界不清,工程用地权属没有明确,尤其对跨镇的水利工程,管理关系没有理顺,没有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导致各镇和村在行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职权时,权责不清,无章可循,提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经费就相互推诿,造成管理上一定的难度。

3.对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建议

3.1出台政策,行政推动

坚持行政推动是农村水利工程长效管理的首要条件,因此须从行政推动、建立制度、界定职责、落实资金、考核巡查等方面着手,通过政府推动下“资金统筹、队伍统管、措施统一”等制度的逐项建设,实行管理制度长效化,从而推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长效化。实践中可初选典型镇作为试点,以点带面、以点促面,逐步伸延至全县各镇,达到所有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全覆盖。

3.2提高素质,全民参与

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实效。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和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切实加强农民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主体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和公民道德意识。同时,采用“一事一议”的方法,筹集一定的运行维护资金,以增强村民的成本意识。还可从各镇村实际出发,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村民的行为,使维护和合理使用水利工程设施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3.3建立机构,明确责任

成立专职机构,落实责任,明确分工,层层签订责任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做到日常工作有部署,推动工作有力度,整体工作有成效,切实把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推向正常的运行轨道。试点镇成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专门组织机构,形成“管理员对村组负责,村组对村委会负责、村委会对镇负责、镇统筹管理”的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抓一级的有效管理组织网络。

3.4加大投入,多方筹资

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多元化筹集资金的投入机制。首先县级财政积极配套,提供配套启动经费;其次采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筹劳筹资推动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三是积极引导社会投资,通过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增加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注入。同时建立水利工程管理资金专户,工程经费专款专用。

3.5建立机制,强化考核

首先,因地制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行“管理一体化、考核制度化、宣传经常化、装备现代化”的新型管理模式,对于工程管护人员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着装、统一标准、统一考核”。其次,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制定工程管理员招聘标准、管护人员岗位职度,工程管理考核办法、管理考核奖惩评分细则以及建立档案台帐资料制度等。主管部门认真督查、加强考核、严格奖惩,切实提高基层农村水利工作相关部门及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结语

农村经营管理情况专项调查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篇3

1、姓名:指公安户籍管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中文姓名,姓名是两个字的中间不加空格。

2、性别:填“男”或“女”。

3、民族:填学生的民族,不加“族”字。

4、出生年月:年填4位数字、月填两位数字。如“2012.01”。

5、身份证号:学生身份证对应的证件号码。

6、籍贯:指祖居或本人出生的地方,现多用于父辈以上的居住地。

7、家庭详细地址:填乡(镇)村组。

8、学校类别:填“小学”或“初中”。

9、年级名称、班级名称:学生就读年级及班级的名称,如一(1)。

10、入学日期:指新学生入学的时间,年填4位数字、月填2位数字。如“2012.01”。

11、毕业日期:指学生毕业的时间,年填4位数字、月填2位数字。如“2012.01”。

12、是否留守儿童:指父母外出务工三个月以上,由其他亲属监护并留存在户籍所在地家乡接受义务教育的子女。填“是”或“否”。

13、是否流动人口:填“是”或“否”。

14、是残疾人:指心理、生理、人体结构,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学生。填“是”或“否”。

15、残疾类型:含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

农业统计指标解释 篇4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是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成果。农、林、牧、渔业的统计范围是:(1)农业 包括农作物种植业和其他农业。农作物种植业 包括谷物、豆类、薯类、棉、油料、糖料、麻类、烟叶、蔬菜、药材、瓜类和其他农作物的种植,以及茶园、桑园、果园的生产经营。其他农业 包括采集野生植物的果实、纤维、树胶、树脂、油料以及柴草、野生药材、菌类等及农民家庭兼营的商品性工业。(2)林业 包括林木的栽培(不包括茶园、桑园和果园的栽培、管理和收获等活动)、林产品的采集和村及村以下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的竹木采伐。(3)牧业 包括除渔业养殖以外的一切动物饲养和放牧以及野生动物的捕猎和饲养。(4)渔业 包括水生动物和海藻类植物的养殖和捕捞。从所有制看,包括国有经济的各种专业农(农、林、牧、渔)场以及国家各级机关团体学校、科研机构、部队经营的农业;集体所有制的乡镇村各级办农场;农村各种经济组织经营的农、林、牧、渔业以及工矿企业家属集体经营的农业;农民家庭自营的农林牧渔业及兼营商品性工业等。

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通常是按农林牧渔业产品及其副产品的产量分别乘以各自单位产品价格求得,少数生产周期较长,当年没有产品或产品产量不易统计的,则采用间接方法匡算其产值,然后将四业产品产值相加即为农业总产值。1957年以前的农业总产值中包括了厩肥和农民自给性手工业(如农民自制衣服、鞋、袜,自己从事粮食初步加工等)。1958年及以后的农业总产值,林业中增加了村及村以下竹木采伐产值;牧业中取消费厩肥产值;副业中取消了农民自给性手工业产值,增加了村及村以下办的工业产值;渔业中增加了海洋捕捞水产品产值。1980年及以后的农业总产值,在副业中增加了农民家庭兼营工业商品部分的产值。从1984年起村及村以下办工业产值划归工业。从1993年起,取消副业。将野生动物的捕猎划入牧业,野生植物采集和农民家庭兼营商品性工业划归农业。

粮食产量

指全社会的产量。包括国有经济经营的、集体统一经营的和农民家庭经营的粮食产量,还包括工矿企业家属办的农场和其他生产单位的产量。粮食除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外,还包括薯类和大豆。其产量计算方法,豆类按去豆荚后的干豆计算;薯类(包括甘薯和马铃薯,不包括芋头和木薯)1963年以前按每4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从1964年开始及以后改为按5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城市郊区作为蔬菜的薯类(如:马铃薯等)按鲜品计算,并且不做为粮食统计。其他粮食一律按脱粒后的原粮计算。

油料产量

指全部油料作物的生产量。包括花生、油菜籽、芝麻、向日葵籽、胡麻籽(亚麻籽)和其他油料。不包括大豆,也不包括木本油料和野生油料。花生以带壳干花生计算。水产品产量指人工养殖的水产品和天然生长的水产品的捕捞量。包括海水的鱼类、虾蟹类、贝类和藻类以及内陆水域的鱼类、虾蟹类和贝类,不包括淡水生植物。猪、牛、羊肉产量指当年出栏并已屠宰后除去头蹄下水后带骨肉(即胴体重)的重量。

耕地面积

指年初可以用来种植农作物、经常进行耕锄的田地,除包括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三年的耕地和当年的休闲地(轮歇地)外,还包括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并附带种植桑树、茶树、果树和其他林木的土地,以及沿海、沿湖地区已围垦利用的“海涂”、“湖田”等面积。但不包括属于专业性的桑园、茶园、果园、果木苗圃、林地、芦苇地、天然或人工草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指实际播种或移植有农作物的面积。凡是实际种植有农作物的面积,不论种植在耕地上还是种植在非耕地上,均包括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同时还包括因遭灾而重新改种和补种的农作物面积,种一公顷算一公顷。

有效灌溉面积

指具有一定的水源,地块比较平整,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在一般年景下当年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

农用化肥施用量

指本年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化肥施用量要求按折纯量计算数量。折纯法化肥施用量是把氮肥、磷肥和钾肥分别按含氮、含五氧化三磷、含氧化钾的百分之一百成份折算后的数量。复合肥按其所含主要成分折算。

农业机械总动力

指主要用于农、林、牧、渔业的各种动力机械的动力总和。包括耕作机械、排灌机械、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运输机械、植物保护机械、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和其他农业机械〔内燃机按引擎马力折成瓦(特)计算,电动机按功率折成瓦(特)计算〕。不包括专门用于乡、镇、村、组办工业、基本建设、非农业运输、科学试验和教学等非农业生产方面用的动力机械与作业机械。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指直接参加农林牧渔业生产劳动的劳动力。

期初(末)畜禽存栏头(只)数

指本期期初(末)农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国营农场、农民个人、机关、团体、学校、工矿企业、部队等单位以及城镇居民饲养的大牲畜、猪、羊、家禽等畜禽的存栏头(只)数。谷物指籽实主要供作粮食的作物。这类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和其他谷物,不包括豆类和薯类作物。

(一)农林牧渔业基础情况

乡镇个数:指农村中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乡一级行政区划的数量。不包括城关镇、城市街道办事处、工矿区。

村委会个数:指农村中经上级政府批准,按居住地区设立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个数。含城关镇中的村。

乡村户数: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还包括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农村住户。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及以上的住户也包括在本地农村住户内;有本地户口,但举家外出谋生一年以上的住户,无论是否保留承包耕地都不包括在本地农村住户范围内。不包括乡村地区内的国有经济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集体户。

乡村人口数:指乡村地区常住居民户数中的常住人口数,即经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个月以上,而且经济和生活与本户连成一体的人口。外出从业人员在外居住时间虽然在6个月以上,但收入主要带回家中,经济与本户连为一体,仍视为家庭常住人口;在家居住,生活和本户连成一体的国家职工、退休人员也为家庭常住人口。但是现役军人、中专及以上(走读生除外)的在校学生、以及常年在外(不包括探亲、看病等)且已有稳定的职业与居住场所的外出从业人员,不应当作家庭常住人口。

乡村劳动力资源数:指乡村人口中劳动年龄以上(16周岁)能够参加生产经营活动的人员。

乡村从业人员:指乡村人口中16岁以上实际参加生产经营活动并取得实物或货币收入的人员,既包括劳动年龄内经常参加劳动的人员,也包括超过劳动年龄但经常参加劳动的人员。但不包括户口在家的在外学生、现役军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也不包括待业人员和家务劳动者。从业人员年龄为16岁以上。从业人员按从事主业时间最长(时间相同按收入)分为农业从业人员、工业从业人员、建筑业从业人员、交运仓储及邮政从业人员、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与零售业从业人员、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其他行业从业人员。

年末耕地总资源: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的田地。包括当年实际耕种的熟地;新开荒且已种植的地;“沿海”、“沿湖”地区已围垦利用三年以上的“海涂”、“湖田”;弃耕、休闲不满三年,随时可以复耕的地;因灾害或其他因素,虽然当年内未种植农作物但仍可复耕的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附带种植桑树、果树和其他林的地;年年进行耕耘种草的地;南方小于1米、北方小于2米宽的沟、渠、路、田埂。不包括:因灾害或其他因素,已不能复耕的地;弃耕、休闲满三年的地,或者虽不满三年,但已经成为荒地的土地;不进行耕耘,种植牧草已成为永久性草地的土地;专业性的桑园、茶园、果园、果木苗圃地、芦苇地、天然草场等;以混凝土等铺设的温室、玻璃室,导致栽培的植物体与地面隔绝的基地。

常用耕地:指耕地总资源中专门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种、能够正常收获的土地。包括当年实际耕种的熟地;弃耕、休闲不满三年,随时可以复耕的地;开荒利用三年以上的地;南方小于1米、北方小于2米宽的沟、渠、路、田埂。不包括临时种植农作物的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在河套、湖畔、库区临时开发的成片或零星土地;也不包括已列为国家和省(区、市)退耕计划但仍临时耕种的土地。常用耕地分为基本农田和零星可用耕地。

水田:指筑有田埂(坎),可以经常蓄水,用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因天旱暂时没有蓄水而改种旱地作物的,或实行水稻和旱地作物轮种的(如水稻和小麦、油菜、蚕豆等轮种),仍计为水田。

水浇地:指旱地中有一定水源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下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由于雨水充足在当年暂时没有进行灌溉的水浇地,也应包括在内。没有灌溉设施的引洪淤灌的耕地,不算水浇地。

临时性耕地:指在常用耕地以外临时开垦种植农作物,不能正常收获的土地。包括临时种植农作物的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在河套、湖畔、库区临时开发种植农作物的成片或零星土地。根据我国《水土保护法》规定,现在临时种植农作物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环北京、黑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等地区临时开垦种植农作物,易造成水土流失及沙化的土地,已列为国家或地方退耕还林还草规划,近年也要逐步退耕。这部分临时性耕地又称待退的临时性耕地。

当年新开荒地:指报告内已种上农作物的新开荒地;已开垦但尚未耕种的土地,因实际上没有利用,不计算为耕地面积。

农用机械总动力合计:指主要用于农、林、牧、渔业各种动力总和,包括耕作机械、农用排灌机械、收获机械、植保机械、林业机械、畜牧机械、渔业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机械等。从事农副产品初级加工的村、户工业的机械动力也应包括在内。

有效灌溉面积:指具有一定的水源、地块比较平整,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在一般年景下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

农村用电量:指本内,扣除在农村中的国有经济单位的用电量以后的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全年用电总量(计量单位千瓦小时,按全年累计数统计),既包括国家电网供电量,也包括农村自办电站供电量。

乡村办水电站:指乡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办的水电站。不论其是否与其它电网并网,均应统计在内。

装机容量:指乡村水电站装备的所有电机的设备容量。如某水电站有两台各50千瓦的发电机,则该水电站的装机容量为100千瓦。

发电量:指乡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办的水电站全部发电机组年内实际发电总量,一般都小于装机容量。

农用化肥施用量:指本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学肥料数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施用量要求按折纯量计算数量,即各类化学肥料的实际施用数量按其含氮、含五氧化二磷、含氧化钾的比例折成百分之百计算。

折纯量=实物量×某种化肥有效成份含量的百分比

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防寒、保温、保湿等使用的塑料薄膜,包括温室塑料大棚和地膜使用量。

地膜:指主要用于种植业生产中,对于田畦覆盖,以保持低温,减少蒸发,防冻防盐渍。统计时按使用量和覆盖面积分别统计。使用量按实际使用量统计,覆盖面积板块地膜本身覆盖的面积和操作畦间的未覆盖面积,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乘使用次数统计。

农药使用量: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防止病虫害使用的化学药物数量,包括购买的核自产自用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以及其他化学农药,但不包括兽药、渔业用药以及土农药。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按实物量计算。

农用柴油使用量: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农业机械消耗的各种型号的柴油,不管是购进还是借入,均按实际消耗掉的柴油数量由消耗方进行统计,不包括调拨出和借出的柴油。

农作物播种面积:指实际播种或移植有农作物的面积,凡是实际种植由农作物的面积不论种植在耕地上还是非耕地上,也不论面积大小,均应统计。按标准亩口径统计。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指英国在本日历内收获农产品的作物的播种面积之和。计算公式为: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上年秋冬播作物面积+本年春播作物面积+本年夏播作物面积=本年夏收作物播种面积+本年秋收作物播种面积

农作物受旱面积等于从播种面积中减去下列三项后的面积:一是因灾减产九成以上的面积;二是因基建等原因而毁掉的面积;三是对多年生作物还减去当年未收获产品的面积。

复种指数:指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指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对耕地面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复种指数表示耕地在一年内被用被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计算公式为:

复种指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绿肥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年末)×100%

农作物总产量是指本内生产的各种农作物总产量,不论是耕地上或非耕地的农作物产量,都应该统计在内,不得遗漏。

农作物产量应统计全社会的产量。不仅要把国有农场等国有经济和乡(村)集体经济的农作物产量统计在内,还要把农民自留地,工矿企业职工家属办的农场等生产的农作物产量统计在内。不仅要把卖给国家的农作物产量统计在内,还要把生产单位自产自用的农作物产量统计在内。

粮食总产量:指谷物(稻谷、小麦、大麦、玉米、高粱、谷子、稞大麦、荞麦等)、薯类(甘薯、马铃薯等)和豆类(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等)的产品数量。其计算方法,大、中城市郊区作为蔬菜的薯类不作为粮食统计。

谷物产量:指禾本科的稻谷、小麦、玉米、高粱、栗等作物的产量。

薯类产量:指用作粮食的薯芋类作物的生产量,按5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产量。

豆类产量:指用作粮食的豆料作物生产量,按去豆荚后的干豆计算产量。

油料产量:指全部油料作物的生产量。包括花生、油菜籽、芝麻、向日葵等油料,不包括大豆、木本油和野生油料。花生以带壳的干花生计算。

棉花产量:指棉花的生产量,按皮棉计算。3公斤籽棉折1公斤皮棉,不包括木棉。

麻类产量:指全部麻类作物的生产量。苎麻以刮皮后的干麻计算;黄红麻以生皮计算。

糖类产量:指甘蔗的生产量,以蔗杆计算。

烟叶产量:包括烤烟和晒烟的生产量合计,均以干烟叶计算。

药材产量:指人工栽培的各种药材的产量,不包括野生药材。

蔬菜产量:指各种蔬菜的生产量,以鲜菜计算。蔬菜包括叶菜类、瓜菜类、块根及块茎类、茄果菜类、葱蒜类、菜用豆类、水生菜类、食用菌、其他蔬菜等九大类。① 叶菜类;包括菠菜、油菜、韭菜、大白菜等;②瓜菜类:包括冬瓜、丝瓜、黄瓜等;③块根、块茎类:包括萝卜、胡萝卜、生姜、芥菜等;④茄果菜类:包括茄子、青椒、番茄等;⑤葱蒜类:包括大葱、洋葱、大蒜等;⑥菜用豆类:包括四季豆、豇豆等;⑦水生菜类:包括莲藕、茭白、荸荠等;⑧食用菌(干鲜混合);⑨其他蔬菜:如椿芽等。

绿肥作物:指在某种作物开花前后,利用它的嫩绿茎叶作为肥料的作物,如紫云英(即红花草)、以及专门种植作为绿肥用的蚕豆、豌豆、黄豆等。如果原计划作为绿肥作物的蚕豆、豌豆、黄豆等,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而改为收取产品,在上报农作物产量时,应将其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计入粮食、油料作物项下。

饲料作物:指人工栽培的主要用于喂养牲畜的作物,如苜蓿等。有些地方在饲养地上种植的粮食作物,除种植目的就是作为青饲料用的可作为饲料作物统计以外,收获粮食产品后作为饲料的,仍应列入粮食作物项下,不得列入饲料作物内。

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指平均每一单位面积上收获农产品的数量,简称单产。

单产=农作物总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作物收获面积,或农作物实际占用耕地面积)

食用菌总产量:目前暂按干鲜混合统计,其主要用途为干品的如香菇、白木耳、黑木耳、茶树菇等按干品统计;其主要用途为鲜品的如蘑菇、草菇、金针菇、凤尾菇等按鲜品统计。具体食用菇占用耕地面积是指香菇、蘑菇、金针菇等搭架、搭棚种植,以及为方便生产而设置的附属设施所占用的耕地面积,与其他农作物间、套种的可按比例折算。食用菌总产量的统计时间按日历统计,可采用当地收购部门及食用菌加工部门的收购数量或典型调查推算取得。

茶叶产量:指本内生产的全部茶叶产量。包括从成片茶园和零星种植的茶树以及荒芜为垦复的茶树上所采摘的全部产量。不论自食的或出售的,都应统计在内。茶叶的产量按经过初步加工的干毛茶的重量计算。由于加工毛茶的方法不同,有分为红毛茶、绿毛茶、乌龙茶、紧压茶、其他茶。

水果总产量:指包括园林水果(老口径水果)产量与瓜果类产量之和。

园林水果:指在专业性果园、林地及零星种植果树上生产的水果(老口径水果),不论自食或出售的,都应计算在内。但不包括瓜果类,如主要作为蔬菜食用的藕、西红柿等,也不包括采集的野生水果。

水果的产量按鲜果计算,干枣、葡萄干、柿饼、桔饼等应统一折成鲜果计算。

年末实有菜园、果园面积:指成片种植的茶园、果园面积,包括原有的、垦复得和本年新植定株的面积以及调查时虽已荒芜、但只要稍加开垦、修整和培育后就能恢复生产的面积。不论树龄大小,也不论当年由有无得到收益,都要包括在内。茶园、果园面积中,不包括培育幼苗的苗圃面积。

造林面积:指报告期内在荒山、荒地、荒滩上新植的成片造林面积,包括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和其它林地的面积。无论是乔木林还是灌木林,凡是年末调查时经过检查验收成活率达85%以上的林地面积均应统计。但不包括补植面积、治沙种面积、经济林垦复面积、迹地更新和次生林面积。零星植树不应折算统计为造林面积,但水旁、路旁连续植栽一侧在四行以上,连续面积超过一亩以上,均应统计为造林面积。

退耕造林面积:指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停止种植农作物,并进行造林,经过检查验收成活率达85%以上的面积。

迹地更新面积:森林经过采伐或者遭受火灾毁损以后,达不到疏林地标准,且尚未更新的地面,称为迹地。在新、旧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上,进行人工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面积(包括乔木林和灌木林)称迹地更新面积。迹地更新面积不包括未经人工措施的天然更新面积以及补植面积。

封山育林面积:指为达到恢复森林的目的,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地、灌丛、采伐迹地、火烧迹地以及荒山、荒地等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划界封禁,禁止或者限制开荒、砍柴或者其他有害于林木生长的人畜活动等人工辅助措施的面积。封山育林面积指实际封禁的面积,包括当年新封和历年封禁至本年尚未开放的面积。具体包括: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有林地封育和灌木林地封育、有林地封育和灌木林地封育,但不包括为保护新幼林而进行的临时性的封山。

零星(四旁)植树:指在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等零星栽植的树木和成活的株树。耕地上的零星植树株树也包括在内。

育苗面积:指为造林和迹地更新培育苗木所实际利用的苗圃面积。包括新育苗面积、留床面积、移植面积三部分,以及用于育苗的临时性灌溉排水设施和苗床间步道的面积。不包括苗圃休闲地、固定性或永久性灌溉排水设施和道路、建筑物等面积。育苗面积应全部实测。自1990年9月起,国家统计局与原林业部规定,营养杯、营养砖育苗,可折算育苗面积。并规定育苗面积不包括死亡的育苗面积。

当年苗木产量:指当年出圃的播种苗、插条苗、插根苗、嫁接苗、移植苗以及营养杯苗、营养砖苗的Ⅰ、Ⅱ级合格苗总量。苗木如当年进行移植并出圃,则应计算移植苗的出圃数量,不得重复计算。当年苗木产量包括出圃假植的苗木。

幼苗抚育实际面积:指报告期内在同一块幼林地上,不论重复作业几次按一次计算。

幼林抚育作业面积:指受抚育幼林的实际面积与抚育次数的乘积之和而言,用亩次来表示。如幼林三亩,年内抚育了三次,其作用面积即为九亩次。如果这三亩幼林中,有二亩只抚育了二次,其余一亩抚育了三次,其作业面积即为七亩次。

成林抚育面积:只为了合理地调整林木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密度、分布空间等),提高林分质量,促进林木生长,对郁闭度已达0.3以上(不含0.3)的天然林(包括次生林)人工林(经济林自开始解实起算成林),进行抚育间伐、修枝、松土等抚育工作的面积。抚育面积按实际面积统计。

林产品产量:指从人工栽培的竹木上,不经砍伐竹木的根而取得的各种林产品数量。包括生漆、棕片、五倍子、松脂、笋干、油桐籽、油茶籽、乌桕子、核桃、板栗等各种林木籽实以及修剪竹木所获得的枝叶(如荆条、柳条、蒲葵叶)等。不包括桑叶、茶叶、水果.也不包括野生的林产品。如果某些林产品人工栽培的和野生的混在一起.不易划分,则应根据它的主要来源决定其应计人林产品统计中,还是其他农业内用采集野生植物果实统计中,但不要两方面都算,以免重复。

竹木采伐:指全社会竹木采伐量,包括商品材和自产自用材。

当年(期内)出栏的肉猪头数:指当年(报告期内)乡、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国有农场、机关、团体、学校、工矿企业、部队等单位以及城镇居民饲养的,供屠宰并已出栏的全部肉猪头数,包括出售和自食的部分。肉猪包括瘦肉型猪,但不包括个别地区习惯吃的“烤小堵”或出口的“乳猪”。

当年(期内)出售与自宰的肉用牛:指当年(报告期内)乡、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国有农场、机关、团体、学校、工矿企业、部队等单位以及城镇居民饲养的,供屠宰并已出栏的(包括出售和自食的)肉用牛。淘汰的耕牛、奶牛也应计算在内。

当年(期内)出售与自宰的肉用羊:指当年(报告期内)乡、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国有农场、机关、团体、学校、工矿企业、部队等单位以及城镇居民饲养的,供屠宰并已出栏的(包括出售和自食的)肉用羊。剥皮后作肉用的羊和淘汰的奶羊等也应计算在内。

出栏率:指分析饲养牲畜、特别是饲养肉用牲畜向社会提供畜产品数量多少的指标,它反映畜群周围的快慢,反映饲养牲畜产品的经济效果和生产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出栏率=出栏头数(包括出售和自宰的)÷期初头数(可用上期末头数代替)×100%

肉产量:指当年出栏并已屠宰的畜禽肉产量。即屠宰后除去头蹄下水后带骨肉的重量,也叫胴体重。兔、禽肉产量按屠宰后去毛和肉脏后的重量计算。一般平均每头猪胴体重70公斤、牛100公斤、羊14公斤、家禽兽15公斤。上述猪、牛、羊、禽的单位胴体重是通过典型凋查取得,供各地计算畜禽肉产量时参考。

牛奶产量、羊奶产量:指全社会产量,包括出售和农牧民自食部分。无论是纯种牛、杂种牛、黄牛或兼用牛产的奶,无论如何奶山羊、绵羊或其他改良羊所产的奶都要计算中心产量。牛犊、羊羔直接吮食部分,不统计产量。

蜂蜜产量:指本内生产而且已经收获的全部蜂蜜产量,但喂给蜂群的蜜不能作为产量统计。蜂蜜的产量应按蜂群的所有者在原饲养地进行统计。

禽蛋产量:指鸡、鸭、鹅三种家禽的禽蛋产量,包括出售和农民自食、自用部分(如种蛋)。

年末实有桑园面积:指成片种植的桑园面积,包括原有的、垦复的和本的新植定株的面积.以及调查时虽已荒芜,但只要稍加开垦、修整和培育后就能恢复生产的面积,不论树龄大小,也不论当年有无得到收益,都要包括在内。桑园面积中也包括以桑树造林、起水土保持作用的成片桑园面积在内。以产桑椹为主而不用于养蚕的桑园,也应计人年末实有桑园面积中。桑园面积中,不包括培育幼苗的苗圃面积。零星种植的桑树,不必折算面积。

蚕茧产量:指本年内生产的全部蚕茧产量,无论自用的或出售的,都应计算在内。在计算产量时,要把土茧、改良茧和种茧包括在内,桑蚕茧、柞蚕茧均按鲜茧计算,木薯蚕茧和蓖麻蚕茧等的产量均按茧壳的重量计算。

期初(末)畜禽存栏头(只)数:指本期(报告期)期初(末),农村与城市的全部率禽存栏头(只)数。除科学研究单位专门用于试验研究的牲畜和军马以外,农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国有农场、农民、机关团体、学校、工矿企业、部队等单位以及城镇居民饲养的各种畜禽,不分大小、公母、品种、用途,一律包括在内。专业运输组织的运输用牲畜也应包括在内。但商业部门库存的和运输途中的活牲畜不进行统计。

从事农事劳役的牲畜:指本内实际投入田间生产活动,如从事耕翻、播种、中耕、浇水、施肥、送粪、拉运等农活的役畜,不包括由于年岁太小或已经衰老实际没有干农活的牲畜,也不包括专门用于其他生产(如碾米、磨面)和用于专业性运输的牲畜。有的牲畜如有时参加田间劳役,有时参加其他劳役。则只包括其中主要和经常参加田间劳役的头数。

能繁殖的母畜:指已经达到生殖年龄、有生殖能力的母畜,不论是否配种受胎,均应算作能繁殖的母畜。有的母畜虽未达到或已经超过生殖年龄,但实际上配种受胎的,也应算作能繁殖的母畜。有的母畜虽在生殖年龄内但已经丧失生殖能力的则不要统计在内。母畜生殖年龄的标准:一般是2岁以上的牛、9个月能上能下的猪、1岁以上的羊。

渔业养殖面积:指经常进行经营活动的水产品养殖的水面面积。养殖水面面积包括海水养殖面积(利用滩涂、浅海、港湾,放养各种水产品的人工养殖水面面积)和内陆水面养殖面积(已放养鱼苗、鱼种等水产品苗种并进行人工饲养中管理的池塘、湖泊、水库、河沟及其他养殖水面面积)。

淡水养殖面积:指已放养鱼苗、鱼种等水产品苗种并进行人工饲养管理的池塘、湖泊、水库、沟渠的养殖水面面积。淡水养殖面积中不应包括稻田养鱼面积。

有些池塘、湖泊、水库、河沟,虽然指定专人管理,也放养了一些鱼苗,但起捕的鱼类中,人工养殖的各种淡水鱼不足百分之三十,不计算养殖面积,这部分产量也不计算为养殖产量,应统计为淡水捕捞产量。

对一些大江、大河、大湖投放苗种或灌江纳苗只进行一般的繁殖保护,增殖水产资源的,不应统计为养殖面积。

统计池塘、湖泊、水库的养殖面积时,按天然形成和历史习惯来区分。

水产品产量:指本内捕捞的水产品(包括人工养殖并捕获的水产品和捕捞天然生长的水产品)产量。捕捞多少。就算多少产量,不论自食或出售的,都应计算在内。有些渔船年内出海捕鱼至年底十二月三十一日尚未回来,为了便于统计,其产量可以等返航时计算在下的产量内,不作本产量统计。水产品产量由生产单位所在地进行统计。到外地捕鱼而产品又在外地出售的,其产量应统计在本地的水产产量中,外地不统计该产品的生产量。同理,本地的水产品产量中也不包括外地渔船到本地停泊出售的数量,以免重复计算。

用作继续扩大再生产的水产品(如鱼苗、鱼种、亲鱼、鱼饵及转塘鱼、存塘鱼等)不作水产品产量统计。在渔业生产单位出售以前已经变质的水产品,不论是改作饲养肥料还是其他用途,也不作水产品产量统计。

淡水产品产量:指淡水湖泊、水库、河沟和池塘以及其他淡水水域内捕捞的淡水产品产量。包括鱼类、虾蟹类、贝类,但不包括淡水水生植物。其中:

鱼类:包括各种淡水鱼(如鲤鱼、鲫鱼、鲭鱼、草鱼、鲢鱼、鲟鱼、鲥鱼、鳜鱼、白鱼、银鱼等)。黄鳝、泥鳅、龟鳖、江豚、蛙类(只限于人工养殖的)也按淡水鱼产量计算。

虾蟹类:包括各种淡水虾和蟹。

贝类:包括蚌、田螺及其他个别经济价值较高的贝类。

养殖产量:指从淡水养殖中捕捞的产量。

捕捞产量:指捕捞天然生长的水产品产量。

花卉种植面积:指在大田种植的花卉面积。不包括设施及盆栽花卉。

蔬菜大棚:指由塑料膜覆盖,人能在内作业,以种植蔬菜为主的大棚,按占地而积计算。

(二)农林牧渔业综合计算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的全部产品总量和对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性服务活动的价值。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林牧渔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是观察农林牧渔业生产水平和发展速度,研究农林牧渔业内部比例关系、农林牧渔业与工业、农林牧渔业与国家建设、人民生活比例关系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计算农林牧渔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基础资料。

农业产值:包括谷物和其他作物、蔬菜园艺作物、水果坚果饮料和香料作物以及中药材四部分的产值。

谷物、薯类、豆类产值:按各种产品主副产品的产量乘以单价的方法计算。豆类包括大豆、绿豆、红小豆、蚕豆、豌豆、芸豆等豆类作物的主副产品。大豆具体指黄豆、黑豆、青豆三类。薯类包括红薯、马铃薯等薯类作物的主副产品,不包括芋头、木薯等。大中城市(50万人以上和省会所在的城市)郊区(市辖区.不包括市辖县)作为蔬菜青吃的毛豆、蚕豆、豌豆和马铃薯(土豆、洋芋)等按蔬菜计算产值,其他地区一律按豆类、薯类计算产值,薯类计算产值。如果缺乏副产品产量和价格资料,副产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主副产品的比例来推算。目前,我国粮食作物产值包括谷物、薯类、豆类作物产值。

油料产值:包括花生果(带壳的干花生)、油菜籽、芝麻、向日葵和其他油料作物主副产品的产值。但不包括木本油料和野生油料的产值。

棉花产值:指籽棉和棉杆等主副产品的产值,但不包括木棉。

麻类产值:包括黄红麻、苎麻、线(大)麻、亚麻、苘麻、剑麻和其他麻的主副产品产值。但不包括野生麻类产值。

糖类产值:包括甘蔗的蔗杆产值,甜菜的块根产值。甘蔗包括糖蔗和果蔗,甜菜不管块根用途如何,都要计算在内。

烟叶产值:包括烤烟、晒(土)烟等干烟叶的产值。

其他农作物产值:包括青饲料、绿肥、牧草、桑叶及采集的野生植物等的产值。这些作物的产值一般以产量乘单价计算。青饲料和绿肥一般没有价格,也缺乏产量数据,其产值计算可按播种面积乘平均每亩种植成本来计算。种植成本是指种植作物所耗用的种子、肥料、农药、修理费、机耕费等费用。每亩种植成本可用抽样调查(或重点调查)的方法取得,播种面积可从农业生产年报取得。桑叶产值按饲养家蚕用的桑叶量乘价格计算;而饲养用桑叶量可以根据生产每担蚕茧耗用的桑叶数量来计算。野生植物采集的产值按采集的各种野生药材、纤维原料、油料、淀粉原料等原料产品(即未经加工)的数量乘这些产品的单价计算。产量数字可从收购部门了解并应加上自留部分。

蔬菜产值:包括叶菜类、瓜菜类、块根、块茎菜类、茄果菜类、葱蒜类、菜用豆类、水生菜类、食用菌类及其他蔬菜的产值。按各种蔬菜的产量分别乘以这些蔬菜的价格计算。其中食用菌类产值按各种食用菌类产量(干鲜混合)分别乘其单价计算。

花卉及其他园艺作物产值:计算商品性的鲜切花和盆栽类观赏植物的价值。城市中生产鲜花的企业产值按销售额计算,乡村及农户为出售而培植的花卉,按出售收入计算。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直接用商品量乘价格的方法计算;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工商、税务、农业等部门了解,或者通过住户调查资料进行推算。

水果、坚果、饮料和香料产值:按各种水果、坚果、饮料和香料的产量分别乘其价格计算。

中药材产值:指人工种植的金银花、红花、黄芪、甘草、枸杞等各种药材的主、副产品产值。如果缺乏产量资料,可以按种植面积推算;也可以和收购部门研究,按收购额推算。

林业产值:包括林木的培育和种植、木材竹材采运以及林产品三部分的产值。

林木的培育和种植:目前采用以费用代替生长量计算产值,即按从事人造林木各项生产活动的成本计算。也就是说,先从林业生产统计报表中取得下列六项资料①育苗面积;②造林面积;③零星植树株数;③迹地更新面积;⑤幼林抚育面积;⑥成林抚育面积。然后分别乘以上述各项生产活动的每亩成本求得(零星植树按每株成本计算)。林业生产中的其他费用,如造林前的调查设计费用和护林防火费用等和林木生长的关系比较间接不包括在内。按新的行业分类标准,零星植树、迹地更新、幼林抚育、成林抚育等项作业归在林木的抚育和管理小类。

木材、竹材采运产值:包括木材采运、竹材采运产值。指对林木和竹木的采伐,并将其运出山场至贮木场的生产活动。2003年以前,林业产值中仅包括村及村以下木材、竹材的采运活动,从2003年定期报表开始,原来划归工业部门的木材竹材采运活动划归林业。因此,该指标为全社会口径木材、竹材的采运活动,木材、竹材的产量资料,可以从农林牧渔业生产统计年报中取得,其产值按各种林术、竹材采伐产量乘以产品价格计算。

林产品产值:林产品是指从天然林和人工林地进行的、不需砍伐而取得的各种林木产品和其他野生林产品的采集活动。各种林产品的产值按产量乘价格计算,不包括桑叶、茶叶、水果和食用菌的产值,它们是属于种植业的产值。林产品的产量资料,可以从农林牧渔业生产统计年报中取得。

牧业产值:包括牲畜饲养、猪饲养、家禽饲养、狩猎和捕捉动物以及其他畜牧业五部分的产值。

牲畜饲养产值:包括年内出栏的牛、羊、马、驴、骡等主要牲畜的产值和奶、毛绒等牲畜产品的产值。牲畜的产值均按出栏量计算,包括淘汰的耕畜、奶牛。牧区冬季饿死、冻死的羊只,三头折一头成年羊计算产值。死亡的只数只在牧区计算,而且只算冬季死亡只数,农区一般不必计算。

牲畜的产值=本年牲畜出栏(出售和自宰)头数×每头牲畜平均毛重×单价(毛重)

各种牲畜产品的产值按各种牲畜产品的产量乘该产品的价格计算。

牛奶、羊奶产量中只包括人工挤出的数量,牛犊、羊羔直接吮食的数量不应计算。羊毛、驼毛、鬃毛、肠衣等产量中不包括屠宰牲畜后所获得的产品。

牲畜出栏和牲畜产品产量资料,可以从农林牧渔业生产统计报表中取得。出肉率由省统一调查确定。

猪的饲养产值:包括出栏肉猪的产值和猪的副产品产值。出栏肉猪的产值按出栏头数乘以平均每头的价格计算。猪的副产品产值不包括肉猪屠宰后所获得的副产品。

本年肉猪出栏头数与猪肉产量由当年畜牧生产统计年报中取得,出肉率由省统一调查确定。

家禽饲养产值:家禽饲养的产值包括家禽主产品的产值和蛋类、羽绒等家禽副产品的产值。家禽产值一般可按各种家禽的出栏只数乘成年家禽价格计算;蛋类产量包括孵雏用的种蛋数量在内;宰杀后所获得的羽绒等产品就不应当再算产值。

狩猎和捕捉动物产值:包括野生动物的捕捉、兽皮、毛皮的生产。按捕猎所得产品(如虎皮、豹皮、狐皮、鹿皮、鹿角、野鸡、野鸭等)的数量乘以价格汁算。其产量可从农林牧渔业生产统计年报中取得,但应注意,不要把人工饲养的产值包括在内。

其他畜牧业产值:按产品乘以价格计算。对于以取得毛皮为目的的毛皮兽饲养业,以毛皮产量乘价格计算产量。其他动物急性病的产品产量一部分可以从农林牧渔业生产统计报表中取得,一部分可以从收购部门了解。

渔业产值:包括鱼类、甲壳类、贝类及其他四部分的产值。淡水产品产值:按捕捞的天然淡不产品和淡水养殖的水生动物产品产量乘以这些产品的价格计算。没有捕获而留在水中的数量不计算产值;鱼苗和鱼种的培育是渔业生产的一个过程,不是渔业生产的最终产品,因此不计算渔业产值。

从外地购回水产品屯养后出售,不能计算产值。它已属商业活动的一部分,就如食品站收购肥猪代宰代售一样道理,而且产地已经计算在渔业产值内,应避免重复。

计算渔业产值所需的各种产量资料,可从水产统计报表中取得。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农林牧渔服务业现价产值等于农林牧渔服务业营业收入。普查年份资料来源于基本单位普查,非普查年份主要是通过测算增加值,然后用上增加值率来反推得到产值。

农林牧渔服务业不变价产值用农林牧渔服务业现价产值除以以1990年为100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生产货物或提供服务活动而增加的价值,为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扣除农林牧渔业现价中间投入后的余额。

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指在农林牧渔业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计算中间消耗有两个原则:一是其计算的口径径范围要与总产值保持一致,即与总产值相对应的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二是本期消耗的不属于固定资产的低值易耗品。某些小农具即使使用年限超过一年,但价值在50元以下,也作为中间消耗处理。固定资产的消耗,则不应计人中间消耗而以折旧形式直接计入增加值。中间消耗分为对物质产品消耗和生产服务支出。

物质消耗:指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和发生的各项支出的费用。按实际购买价格计算。

生产服务支出:指生产过程中,各部门对农林牧渔生产提供的劳动服务。

农村经营管理情况专项调查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篇5

乡镇农村统计调查数据质量大检查工作自查情况汇报

那一世范文网镇镇域面积,辖2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万人,耕地面积万亩,实现财政收入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533元,同比增长分别为%,%。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11329万元,实现增加值7705万元。全年粮食产量15033万吨,00000镇为进一步提高源头数据质量,夯实农村统计基础工作,提升农村统计工作水平,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根据省、市部署,结合本地农村统计工作的实际,在全镇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自查,现将

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推动统计数据质量检查顺利开展 《关于开展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的通知》以来,我们迅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和全镇专题工作会议,重点学习了省、市通知精神和《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方案》,使全镇上下明确了此次检查工作的实际意义和工作方法,进一步增强了落实通知精神的自觉性;同时结合实际,下发了《00000镇关于开展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的通知》,成立了以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任副组长,统计站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为把通知精神传达好,贯彻好,落实好打下了组织基础。

二、夯实基础、健全机制,确保统计工作质量检查成效显著

统计工作的高质量是统计数据准确性、科学性的保证,其关键在于基层。近年来,我们加大投入,加强了镇村统计队

伍建设,累计投入万元,为镇统计站配备了微机等办公用品,购置齐全了各种硬件,实现了磁盘保送、网上发送,使其更好地发挥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统计工作的职能。健全统计网络,坚持保障经费、落实待遇、提高素质,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逐步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证录、统计台帐制度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度,推动了整体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每年至少开展两次大检查,促进了统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科学,统计数据的准确、详实。围绕此次检查,我们进一步健全了党政领导成员包管区、机关工作人员包村的包保责任制度,确保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严格执法、稳妥推进,全面开展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检查 我们严格按照《山东省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方案》,结合00000实际,采取自查、抽查和复查等形式对镇、调查村、调查户农村统计调查数据进行了全面检查。工作中,统计、财政、经管、经贸委等部门积极配合,切实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共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起,纠正数据错误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村不够重视统计工作,统计制度不健全,统计信息闭塞,档案资料归档不及时、不规范,统计人员变动相对频繁,档案未及时移交,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连续性;二是统计工作服务水平整体偏低,部分村没有按时整理资料和历史资料,不能做到定期编写、季度统计分析报告;三是统计数据质量有待提高,没有做到“村组数据与乡镇上报数据一致,乡镇数据与上报市级数据一致”,报表数据逻辑性差,一些统计数据计算错误,指标含义混淆。

四、强化措施、积极整改,推动农村统计工作再上台阶

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推动农村统计工作再上台阶,我们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

农业产业化统计指标解释 篇6

龙头企业 指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或流通,并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行一体化经营的企业。企业中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70%以上。

统计范围 2009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

1、企业详细名称 指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后登记注册的企业全称。以报告期末的企业名称为准,不能填写企业简称。

2、经营类型 根据企业的主营业务情况,填写下列类型之一: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销、农产品市场、农产品生产、农业科技、其他。

3、登记注册类型 指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类型。填写下列类型之一: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其他内资企业,港澳台商合资企业、港澳台商合作企业、港澳台商独资企业,外商合资企业、外商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等。

4、所属行业类别 指企业从事的主要经营活动所属国民经济行业类别。农产品加工企业填写农产品加工行业类别,农产品运销、农产品市场、农产品生产、农业科技及其他类型的企业,选择“其他行业”。行业类别划分如下:

(1)农产品加工业

粮食加工,饲料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非食用植物油加工,制糖,畜禽屠宰,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蔬菜加工,水果加工,坚果加工,淀粉及淀粉制品的制造,豆制品制造,蛋品加工,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焙烤食品制造,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方便食品制造,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肉、禽类罐头制造,水产品罐头制造,蔬菜、水果罐头制造,其他罐头食品制造,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其他食品制造;

酒精制造,酒的制造,软饮料制造,精制茶加工,其他饮料制造; 烟草制品制造;纺织品制造;纺织服装、鞋、帽制造;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制造;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制造;家具制造;造纸及纸制品制造;

其他农产品加工。(2)其他行业

5、主营产品类别 填写销售收入占第一位的产品系列类别。农产品加工企业填写农产品加工品类别;农产品生产企业(包括种植、养殖企业)、农产品运销企业填写农产品类别;农产品批发市场填写农产品类别;农业科技型企业中的种子繁育企业填写农产品类别;其他类型的企业填写其他非农产品类别。主营产品类别划分如下:

(1)农产品加工品 谷物碾磨制品,饲料及宠物食品,食用植物油,非食用植物油,植物油制品,糖,鲜、冷、冻肉,动物油脂,可食用动物杂碎,熟肉制品,水产品加工制品,蔬菜加工产品,水果工产品,坚果加工产品,淀粉及淀粉制品,豆腐及豆制品,蛋制品;焙烤食品,糖果、巧克力及蜜饯,方便食品,液体乳及乳制品,肉、禽类罐头,水产品罐头,蔬菜、水果罐头,其他罐头食品,调味品,发酵类制品,营养、保健食品,冷冻饮品及食用冰,食品添加剂,食品用其他原料;酒及酒精,软饮料,精制茶及茶制品,其他饮料;烟草制品;纺织产品;服装、鞋、帽;皮革、毛皮及其制品;木材及木、竹、藤、棕、草制品;家具;纸及纸制品;其他农产品加工品;

(2)初级农产品

农产品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烟草,其他植物原料及产品,农作物副产品;蔬菜,食用菌,花卉,其他园艺产品;水果,茶叶,饮料作物,香料原料,中药材;林产品;牛及其产品,羊及其产品,其他牲畜及其产品,猪及其产品,禽类及其产品,兔及其产品,其他家养动物及其产品;水产品;其他农产品。

(3)非农产品

6、主要农产品原料类别 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消耗的主要农产品原料或经营的主要产品所属农业类别。填写最主要的一种农产品原料类别。这一指标主要是反映各种类型的龙头企业与农业的关联情况。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龙头企业,都要找到其所属的农业产业类别,以便考察其带动能力。农产品加工企业填写主要农产品原料类别,农产品运销企业填写主要经营农产品类别,农产品批发市场填写主要交易农产品类别,农产品生产企业填写主要产品类别,农业科技型企业中的种子繁育企业填写主要产品类别,其他类型的企业填写主要服务农业类别。产业类别选择要遵从习惯,如:种草养牛的,突出养殖环节,选择“牛及其产品”。企业内部从事一条龙生产的,还要突出关键环节,如:养鸡宰杀加工一条龙的,选择“禽类及其产品”;以饲料加工为主兼营养殖加工的,选择“谷物”或其他农产品。原则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要突出主营产品生产的前一个环节。填到括号内的二级类别。作这种限制,主要是为了数据分类汇总方便。农产品原料类别划分如下:

粮食类(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其他谷物,大豆、其他豆类,马铃薯、木薯、其他薯类,青稞、荞麦、其他粮食);油料类(花生、油菜籽、芝麻、向日葵籽、胡麻籽、茶籽、其他油料);棉麻类(棉花,黄麻、红麻、苎麻、大麻、亚麻、其他麻类,其他植物性纺织原料);糖类(甘蔗、甜菜、其他糖类);烟叶;药材类(枸杞、人参、西洋参、五味子、天麻、其他药材);蔬菜瓜果(番茄、胡萝卜、榨菜、莲藕、山药、辣椒、葱、姜、蒜、魔芋、时令鲜蔬,黄瓜、南瓜、其他菜用瓜,西瓜、甜瓜、白兰瓜、哈密瓜、脆瓜、其他果用瓜,平菇、香菇、金针菇、双孢菇、其他食用菌类,其他瓜菜);花卉苗木(花卉、苗木);其他作物(染料、绿肥作物、饲料作物、苇子、蒲草,其他作物);茶(红茶、绿茶、乌龙茶、普洱茶、其他茶);桑;水果类(苹果、梨、柑橘、橙、香蕉、草莓、蓝莓、树莓、菠萝、葡萄、槟榔、枇杷、橄榄、猕猴桃、龙眼、荔枝、芒果、桃、石榴、枣、其他水果);热带作物(橡胶、咖啡、椰子、腰果、香料作物、其他热带作物);其他种植业产品类。

大牲畜类(肉牛、奶牛、马、驴、骡、骆驼、其他大牲畜);猪;羊(肉山羊、奶山羊、绒山羊,绵羊);禽类(肉鸡、蛋鸡,肉鸭、蛋鸭,鹅,珍禽,其他家禽);兔(肉兔、毛兔);特种动物(蜂、蚕、貂、银狐、麋鹿、马鹿、其他特种动物);其他畜牧业产品类。

水产品类(鱼类、虾类、贝类、蟹类、藻类、其他水产品)。

林产品类(木材、竹材、生漆、棕片、五倍子、松脂、笋干、油桐籽、乌桕子、核桃、板栗、花椒、胡椒、其他林产品)。其他农产品类(作物良种、种畜、种禽、水产种苗、林果种苗、其他良种,其他)。

7、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级别 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市地级、县级及其他五种。

8、与基地农户的主要利益联结方式 指企业在与基地农户利益关系上的联结方式,划分为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其他方式四种。每个企业只填最主要的一种联结方式。

合同制 指龙头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通过合同等契约方式向农户收购农副产品等,合同双方具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产业化生产基地和农户按合同要求进行生产,龙头企业按合同收购农产品,并及时按约定结算。

合作制 指在产业化组织内部,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等将农副产品加工、运销等增值的一部分利润按一定的方式(如按交易量)返还给农户。也包括实行二次分配。

股份合作制 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产业化组织按照股金比例进行利润分红。

其他形式 指以上四种形式之外的利益联结方式。

9、基地建设过程中主要签约对象 划分为县级农业技术服务部门、乡镇农业技术服务部门、村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纪人、专业大户、分散农户、其他。

10、是否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龙头企业以法人社员的身份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填写是,其他情况填写否。

11、是否有进出口经营权 进出口经营权是指经外经贸主管部门批准有独立开展进出口业务的权限,委托其他企业或进出口商代理进出口等情况属无权。

12、高新技术企业级别 划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他四种。

13、是否建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 企业研发中心泛指建在企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及其他研究开发机构。

14、是否有通过计量认证的质检机构 计量认证是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及可靠性进行的一种全面的认证及评价。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检测机构,允许其在检验报告上使用CMA标记;有CMA标记的检验报告可用于产品质量评价、成果及司法鉴定,具有法律效力。

15、是否通过ISO9000、HACCP、GA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 企业通过ISO9000、HACCP、GAP、GMP中任一种质量体系认证,可填写是,其他情况填写否。

16、主营产品是否获得“三品”认证 企业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中任一种认证,可填写是,其他情况填写否。

有机食品 指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生产加工,并且通过合法的、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

绿色食品 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无公害农产品 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符合无公害食品标准和规范,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的食品。

17、主营产品是否获得省以上名牌或著名(驰名)商标 企业主营产品获得全国或省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名牌农产品中任一种证书,可填写是,其他情 况填写否。

中国名牌产品 中国名牌产品证书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中国驰名商标 中国驰名商标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发。

中国名牌农产品 中国名牌农产品证书由农业部中国名牌农产品推进委员会颁发。

18、资产总额 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全部资产。包括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及递延资产、其他长期资产等,即为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总计合计项。

19、净资产 就是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分积、未分配利润。净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资产总额-负债总额。

20、固定资产 指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清理、在建工程、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所占用的资金合计,即为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固定资产合计。

21、营业收入(销售总收入)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累计销售产品的销售收入和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取得的业务收入总额。

22、出口创汇额 指企业在报告期内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出口产品和服务获得的外汇收入总和。包括委托其他企业或进出口商代理出口的情况,与进出口经营权无关。出口创汇是按美元计算的出口总额。

23、税后利润总额(净利润)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累计实现的利润总额,为收入减去费用、企业所得税后的净额。亏损用“-”表示。

24、上缴税金 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应缴纳的各种税金,包括增值税、所得税等。

25、从业人员(员工人数)指报告期内在企业工作,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企业正式职工、长期聘用的临时工、季节性临时工等。

26、季节性临时工 指使用期限不超过1年的临时性、季节性用工,主要指企业根据生产需要季节性使用的农民工。

27、工资总额 指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由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六部分组成。

28、当年税收减免额(不包括出口退税)指按照国家的优惠政策,企业在报告期内享受的税收减免额,但不包括出口退税额。

29、当年获得财政扶持资金额 指企业获得政府给予的补贴、补助、奖励、贷款贴息等各类扶持资金总额。

30、年末银行贷款余额 指报告期末企业从各级银行或信用社取得的各种贷款余额。

31、当年实际利用境外(国外)资金额 指企业在报告期内通过对外借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用其他方式筹措的境外现汇、设备、技术等。

32、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 指在报告期内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

33、专职研发人员 指报告期内企业职工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总数。包括在科学技术领域内工作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和从事科学技术教学人员。

34、当年研发经费数额 指企业在报告期内从各种渠道筹集到的计划用于新产品研发活动的经费,包括政府资金、企业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国外资金和其他资金等。

35、拥有发明专利数 指企业作为专利人在报告期内拥有的、经国内外专利行政部门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件数。

36、主要农产品原料采购值 指用货币表示的企业在报告期内收购的主要农产品原料的价值。

37、主要农产品原料基地采购值 指用货币表示的企业在报告期内直接从基地农户手中收购的主要农产品原料的价值。

38、合同总额 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通过合同等契约方式向基地和农户收购各类农产品原料订立的合同金额,合同双方具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原料生产基地和农户按合同要求进行生产,龙头企业按合同收购农产品,并及时按约定结算。

39、订单总额 指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没有建立起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没有订立长期合同,而是根据市场情况,主要依靠当年与基地和农户新订立的合同或协议签订的总金额。

40、履约订单成交额 指全年全部或部分完成的订单成交金额。

41、农产品生产基地 是指农产品生产区域相对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并为龙头企业或其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提供农产品的生产区域。

42、自建自管基地规模 是指企业直接投资建设,直接经营管理的基地。

43、合同订单基地规模 是指企业与农户、乡村组织、中介组织、经纪人等签订订单而建立的原料基地。

44、其他形式基地规模 是指企业没有签订原料收购订单,直接从市场上采购原料而带动的基地,应根据实际采购数量合理推算基地规模。

45、种植面积 以农作物、桑树、茶树、果树、林木等种植及其产品加工、运销为主的企业,填写年末农产品生产基地实际占用的耕地、林地、园地面积。种植面积是露地、园地、温室、大棚等面积之和。单位为标准亩。

46、牲畜养殖量 以牛、马、驴、骡、猪、羊、兔等牲畜养殖及其产品加工、运销为主的企业,填写年末农产品生产基地牲畜养殖量。肉用畜按出栏量填写,种畜或乳用畜按存栏量填写。牛、马、驴、骡、猪、羊等牲畜单位为头、只、匹,兔单位为万只。

47、禽类养殖量 以鸡、鸭、鹅、珍禽等禽类养殖及其产品加工、运销为主的企业,填写年末农产品生产基地禽类养殖量。肉用禽按出栏量填写,种禽或蛋用禽按存栏量填写。单位为万只、万羽。

48、水产养殖面积 以水产养殖、加工、运销为主的企业,填写年末农产品生产基地占用的水面面积。水产品养殖面积指人工投放鱼、虾、蟹、贝、藻等苗种并经常进行饲养管理的水面面积。单位为标准亩。

49、特种动物养殖量 以蜂、蚕、貂、银狐、麋鹿、马鹿等特种动物养殖及其产品加工、运销为主的企业,填写年末农产品生产基地特种动物养殖量。蜂单位为万箱,蚕单位为万张,其他单位为万只。

50、畜禽出栏数 指报告期内各种类型生产单位和住户饲养的,已屠宰或出售的全部畜禽数量。包括交售给国家、集市上出售以及自食的部分,但出售或食用的仔畜不包括在内。

51、畜禽存栏数 指报告期初、期末各种类型生产单位和住户饲养的全部畜禽存栏数量。

52、对农产品原料基地投入总额 指报告期内企业在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农 5 民培训、生产资料垫付及其他方面的投入总额。

53、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包括生产道路修建,隔离、防护设施(围墙)建设,农田水利、电力设施建设,房屋设施(棚舍)建设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54、农民培训投入 包括宣传材料、现场指导、专题讲座、岗前培训等各种培训投入。

55、生产资料垫付 包括免费提供或赊销的种子(种苗)、肥料(饲料)、农药(兽药)及其他生产资料。

56、其他投入 指除上述三项投入之外,龙头企业通过其他形式对农产品原料基地的投入,包括疫病防治、质量监控、基地认证、配套服务、灾害补偿等投入。

57、带动基地农户总数 指企业采取各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总数。

58、带动基地农户增收总额 指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户从事产业化生产比从事其他生产或不参加产业化生产当年多增加的收入。包括实行保护价收购差价金额、实行合作制返还利润金额、实行股份合作制分红金额、实行租赁经营支付土地租金金额、吸收农民务工支付工资金额及采取其他方式带动农民增收金额。

59、实行保护价收购差价金额 指合同制龙头企业在市场低迷情况下,按照最低保护价收购基地农户的农产品原料,与按照市场价收购相比多支付的差价总额。最低保护价是龙头企业为保护基地农户利益而规定的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格时,企业按照最低收购价格敞开收购。

60、实行合作制返还利润金额 指合作制龙头企业按照与基地农户约定的方式,向农户返还加工、流通环节利润的总额。

61、实行股份合作制分红金额 指股份合作制龙头企业按照基地农户入股股金比例分配利润的总额。

62、实行租赁经营支付土地租金金额 指龙头企业租赁和经营农户承包地,向农户支付的租金总额。

63、吸收农民务工支付工资金额 指龙头企业雇佣农民在自建或自属基地务工以及在企业务工,向农民支付的劳动报酬总额。

上一篇:银行半年总结下一篇:公文写作技巧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