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执行工作的意义(精选6篇)
执行工作与法院其他部门工作的协调
作者:李敏嘉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4期
【摘要】法院的执行工作主要是由审判业务部门负责并执行的,但是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要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工作内容,如何做好各个部门的沟通,如何协调好业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工作显得异常重要。本文列举一个民事案件的整个审判过程,指出在审判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从审理前,审理中,审理结束后等相关问题与其他部门的协调方法。
【关键词】审理;全局;执行
法院的正常工作运行主要由综合服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完成,综合部门主要包括办公室、政治处、研究室、法警队等部门,业务部门主要包括审判业务部门即各审判庭室和执行局等。执行工作属于业务部门工作的范畴是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法院其他工作部门的协调关系十分重要,对推动整个法院的系统工作,提升整体工作效能和质量尤为重要。本文将联系实际案例对执行工作与法院其他部门工作的协调问题进行浅析。
先看一个案例:甲公司将自己拥有产权的房屋出租给乙公司用于经营酒店,乙公司按照双方签订的租赁协议定期向甲公司支付租金。后,因乙公司经营不善,出现拖欠甲公司房租的问题,甲公司多次催要,乙公司一直没有履行相关付款义务,甲公司遂将乙公司起诉至法院要求解除双方的租赁合同,并要求乙方按照合同约定迁出租用的房屋。法院在受理了该案件后,经审理作出以下判决:
一、乙公司与甲公司之间的2007年9月25日《房屋租赁合同》于本判决生效后立即解除。
二、乙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三十日内将承租的房屋交还给甲公司。
三、乙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三十日内向甲公司支付租金2809764元。
四、乙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三十日内向甲公司支付违约金900000元。如果被告未按规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案件受理费46010元由甲公司负担11180元,乙公司负担34830元。判决生效后,甲公司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但在案件审理阶段,执行部门对此案相关情况并不了解。执行案件受理后,执行部门向乙公司多次发出履行债务通知无果,乙公司不但不主动履行债务还将营业所得收归相关负责人个人所有,于是执行部门启动强制执行程序要求乙公司停止营业强制迁出租用的经营场所。但执行刚结束,执行部门就发现乙公司存在大量拖欠工人工资、货款、装潢费用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旦集中爆发,必然对执行成果及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在本案执行中发现以下问题:
1、审判部门在案件审理前和审理过程中没有及时全面地对被执行人乙公司的财产进行有效保全;
2、审判部门在案件受理后没有就相关情况与执行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从而错过了规避后续执行风险的最佳时机;
3、执行部门在发现大量工人、供货商、建筑商提出要求支付欠款的问题后,没有及时向立案部门反映相关情况,造成相关案件立案起诉处理的不集中和复杂性;
4、在执行部门将乙公司的财产进行评估拍卖所得款项待用于支付相关工人工资、货款等款项时,部分申请执行人存在虚假诉讼,侵吞执行款的嫌疑;
5、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及时安排宣传部门做好相关工作进程的宣传工作,做好舆论引导。以上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在案件的审理、执行及后续阶段相关部门没有做好充分的协调沟通工作。
经过对问题的剖析,我们不妨尝试另一套工作思路来应对该案的解决:
1、在审理阶段,案件受理后,审判庭可建议甲公司申请或依职权对乙公司的财产进行及时有效的保全,为后续的执行工作创造条件。
2、审判庭在掌握案件基本情况后,从审判看执行的角度,向执行部门、立案部门、法警队等相关部门通报案件相关情况,由各部门提前综合评估案件在审理执行及后续的问题和风险,并制定统一的工作思路,做到在各环节工作中协同一致,同时提前向相关劳动部门发出司法建议,对乙公司的工人工资发放问题提前介入监督,防止给后续的执行工作带来隐患。
3、执行庭在办理执行案件过程中应始终与其他审批庭及综合部门保持沟通配合,提前通知研究室全程介入宣传报道,做好随案采访和舆论引导。在本案执行结束后,发现大量工人工资、货款等后续衍生案件后,应及时向立案部门及审判庭发出预警。为及时有效全面处理相关后续案件,执行部门应做好涉案企业员工及供货商的登记工作并向立案部门提供债权主张申请的线索,必要时可以发出债权主张公告,防止债权人分散起诉,导致可供执行款项分配比例不均匀、无财产可供执行等问题的出现。
4、审判庭在审理后续主张债权案件时,应尽到实质审查义务,防止第三方与乙公司串通,进行虚假恶意诉讼侵吞执行款,必要时执行部门可审查乙公司的出资验资情况,并追加被执行人乙公司股东为被执行人,从而对其恶意诉讼行为进行制衡。
本文以上分析虽是从一则个案出发,但是反映的却是我们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我们在工作中没有树立起全局工作意识,没有形成系统工作方法。在执行工作与其他部门工作的关系中,执行工作与审判工作的关系尤为重要,这两者也是法院工作的核心所在。案件的审理体现的是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维护,其独立性是其权威性的前提,法律文书一旦依法生效就具备法律效力,除经法定的纠错程序进行改正。而执行部门就是负责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义务,无权以认为生效法律文书存在错误而拒绝执行。正是由于这样的法律架构的存在,让执行和审判之间具有了绝对的界限,二则成了“互不干涉内政”的典范。当然这一原则应得到充分的遵守和弘扬,但是在面对具体问题的处理上我们应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审判与执行沟通与互动,从而将法院工作这盘棋走好、走活。
执行庭作为业务庭承担的工作相对于综合服务部门具有相对的专业性,综合服务部门的工作任务是配合审判和执行工作的有序开展。但是,无论是执行工作还是综合服务部门的工作都不能因缺乏沟通而造成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缺乏协调性而变得被动。综合服务部门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执行工作服务,执行部门也应积极主动为综合服务部门提供服务明确方向。
先看一个案例:甲公司将自己拥有产权的房屋出租给乙公司用于经营酒店, 乙公司按照双方签订的租赁协议定期向甲公司支付租金。后, 因乙公司经营不善, 出现拖欠甲公司房租的问题, 甲公司多次催要, 乙公司一直没有履行相关付款义务, 甲公司遂将乙公司起诉至法院要求解除双方的租赁合同, 并要求乙方按照合同约定迁出租用的房屋。法院在受理了该案件后, 经审理作出以下判决:一、乙公司与甲公司之间的2007年9月25日《房屋租赁合同》于本判决生效后立即解除。二、乙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三十日内将承租的房屋交还给甲公司。三、乙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三十日内向甲公司支付租金2809764元。四、乙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三十日内向甲公司支付违约金900000元。如果被告未按规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 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之规定, 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案件受理费46010元由甲公司负担11180元, 乙公司负担34830元。判决生效后, 甲公司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但在案件审理阶段, 执行部门对此案相关情况并不了解。执行案件受理后, 执行部门向乙公司多次发出履行债务通知无果, 乙公司不但不主动履行债务还将营业所得收归相关负责人个人所有, 于是执行部门启动强制执行程序要求乙公司停止营业强制迁出租用的经营场所。但执行刚结束, 执行部门就发现乙公司存在大量拖欠工人工资、货款、装潢费用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旦集中爆发, 必然对执行成果及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在本案执行中发现以下问题:1、审判部门在案件审理前和审理过程中没有及时全面地对被执行人乙公司的财产进行有效保全;2、审判部门在案件受理后没有就相关情况与执行部门进行沟通协调, 从而错过了规避后续执行风险的最佳时机;3、执行部门在发现大量工人、供货商、建筑商提出要求支付欠款的问题后, 没有及时向立案部门反映相关情况, 造成相关案件立案起诉处理的不集中和复杂性;4、在执行部门将乙公司的财产进行评估拍卖所得款项待用于支付相关工人工资、货款等款项时, 部分申请执行人存在虚假诉讼, 侵吞执行款的嫌疑;5、在执行过程中, 没有及时安排宣传部门做好相关工作进程的宣传工作, 做好舆论引导。以上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在案件的审理、执行及后续阶段相关部门没有做好充分的协调沟通工作。
经过对问题的剖析, 我们不妨尝试另一套工作思路来应对该案的解决:1、在审理阶段, 案件受理后, 审判庭可建议甲公司申请或依职权对乙公司的财产进行及时有效的保全, 为后续的执行工作创造条件。2、审判庭在掌握案件基本情况后, 从审判看执行的角度, 向执行部门、立案部门、法警队等相关部门通报案件相关情况, 由各部门提前综合评估案件在审理执行及后续的问题和风险, 并制定统一的工作思路, 做到在各环节工作中协同一致, 同时提前向相关劳动部门发出司法建议, 对乙公司的工人工资发放问题提前介入监督, 防止给后续的执行工作带来隐患。3、执行庭在办理执行案件过程中应始终与其他审批庭及综合部门保持沟通配合, 提前通知研究室全程介入宣传报道, 做好随案采访和舆论引导。在本案执行结束后, 发现大量工人工资、货款等后续衍生案件后, 应及时向立案部门及审判庭发出预警。为及时有效全面处理相关后续案件, 执行部门应做好涉案企业员工及供货商的登记工作并向立案部门提供债权主张申请的线索, 必要时可以发出债权主张公告, 防止债权人分散起诉, 导致可供执行款项分配比例不均匀、无财产可供执行等问题的出现。4、审判庭在审理后续主张债权案件时, 应尽到实质审查义务, 防止第三方与乙公司串通, 进行虚假恶意诉讼侵吞执行款, 必要时执行部门可审查乙公司的出资验资情况, 并追加被执行人乙公司股东为被执行人, 从而对其恶意诉讼行为进行制衡。
本文以上分析虽是从一则个案出发, 但是反映的却是我们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 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我们在工作中没有树立起全局工作意识, 没有形成系统工作方法。在执行工作与其他部门工作的关系中, 执行工作与审判工作的关系尤为重要, 这两者也是法院工作的核心所在。案件的审理体现的是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维护, 其独立性是其权威性的前提, 法律文书一旦依法生效就具备法律效力, 除经法定的纠错程序进行改正。而执行部门就是负责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义务, 无权以认为生效法律文书存在错误而拒绝执行。正是由于这样的法律架构的存在, 让执行和审判之间具有了绝对的界限, 二则成了“互不干涉内政”的典范。当然这一原则应得到充分的遵守和弘扬, 但是在面对具体问题的处理上我们应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基础上, 加强审判与执行沟通与互动, 从而将法院工作这盘棋走好、走活。
执行庭作为业务庭承担的工作相对于综合服务部门具有相对的专业性, 综合服务部门的工作任务是配合审判和执行工作的有序开展。但是, 无论是执行工作还是综合服务部门的工作都不能因缺乏沟通而造成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缺乏协调性而变得被动。综合服务部门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执行工作服务, 执行部门也应积极主动为综合服务部门提供服务明确方向。
总之, 执行工作与法院其他部门的工作的协调的问题, 还有很多可加以研究, 本文只是在基本层面作了简要分析。我们的以前提出“从执行看审判”和“从审判看执行”的工作理念, 这些理念也对我们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但笔者认为可以将这些理念进行扩大和深化, 即变为“从执行看全局”和“从全局看执行”。
摘要:法院的执行工作主要是由审判业务部门负责并执行的, 但是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要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工作内容, 如何做好各个部门的沟通, 如何协调好业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工作显得异常重要。本文列举一个民事案件的整个审判过程, 指出在审判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提出了从审理前, 审理中, 审理结束后等相关问题与其他部门的协调方法。
一、通报了近三年人民法院执行工作收结案情况
白皮书透露,至,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共新收各类执行案件1013.22万件,执结944.02万件,同比前三年总数分别上升40.02%和28.13%;执行到位标的金额32861.82亿元,同比上升109.64%,为实现发生法律效力的司法裁判、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维护法治权威发挥了应有作用。
白皮书对三年来执结案件的情况进行了分类,并与前三年结案数据进行了对比。20至20执结的944.02万件案件中,诉讼类执行案件822.12万件,同比前三年总数上升30.88%,其中,民商事执行案件783万件,同比上升31.22%;刑事执行案件36.56万件,同比上升28.05%;行政执行案件2.56万件,同比下降11.4%。非诉讼类执行案件121.9万件,同比上升12.23%,其中,行政非诉审查类案件49.27万件,同比下降5.45%;仲裁执行案件46.68万件,同比上升43.76%;公证债权文书执行案件8.27万件,同比上升60.89%;司法协助与其他执行案件17.67万件,同比下降6.45%。
白皮书用图表的形式具体列举了近三年的收结案情况。分别是,2013年新收283.38万件,执结271.78万件,执行到位标的金额7234.99亿元;2014年新收313.85万件,执结290.69万件,执行到位标的金额9089.41亿元;年新收415.99万件,执结381.56万件,执行到位标的金额16537.42亿元。
二、总结了三年来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主要成效
白皮书从六个方面概括了2013年以来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是强力实施信用惩戒。最高人民法院2013年7月出台《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以来,不断拓展对失信被执行人联合信用惩戒的范围和深度,形成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多手段联合信用惩戒工作新常态,最大限度挤压失信被执行人生存和活动空间,有力推动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截止到202月29日,已向社会公众发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338.48万例,其中,法人和其他组织49.23万名,自然人289.25万名;有关部门共限制失信被执行人乘坐列车78.24万人次、乘坐飞机388.7万人次。10%以上的失信被执行人慑于联合信用惩戒的威力而自动履行义务或者与申请执行人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二是强化规范管理。最高人民法院统筹规划,及时出台《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等系列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为进一步规范执行行为、解决执行难提供充分有力的规范依据;开发并部署在全国法院推行新的执行案件流程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全国四级法院在一套软件中办公,实现执行案件办理信息的互联互通,有效防范消极执行、拖延执行和乱执行;各地法院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推动建立跨省级行政区划统一执行联动工作机制,形成了区域协作执行新模式,为解决异地执行难提供了新思路;各级法院进一步规范申诉信访的处置程序,促进了执行信访纠纷的有效化解。全国法院健全执行监督体系,通过加强从内到外、从上至下的制度化建设,强化对执行工作的监督制约,确保执行权的高效、廉洁运行。
三是推进执行信息化建设。为扭转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的局面,人民法院坚持不懈推进执行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执行工作数字化、智能化、透明化水平。最高人民法院建成覆盖全国的网络执行查控体系,与2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了网络对接,覆盖全国共约22万个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中的70%,部分领域实现查询、冻结、扣划一体化功能,实现执行模式质的飞跃。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指挥系统于2014年12月24日开通,目前已与全国498家法院实现远程音视频的对接,全国四级法院上下一体、内外联动、规范高效、反应快捷的执行指挥体系初步形成。2014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将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执行案件流程信息公开、执行裁判文书公开等信息平台进行有机整合,组建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并正式开通,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登陆该网可以查询到人民法院对外公开的、与执行案件有关的全部信息。
四是开展专项行动。每年定期开展追索劳动报酬、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抚恤金、医疗损害赔偿、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工伤赔偿等涉民生类案件专项集中执行行动,并建立涉民生案件执行的常态化、随时性、优先性工作机制。开展涉党政机关执行积案专项清理行动,彰显了党政机关带头尊法守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开展执行案件底数专项清理行动,对已录入案件信息系统的1172.13万件案件进行信息核实,对未进入系统的案件进行补充录入,确保了案件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为全面强化执行案件流程监控管理打下了基础。联合公安、检察机关开展打击拒执罪专项行动,有效遏制了部分被执行人或相关人员抗拒执行、阻碍执行甚至暴力抗法等不良现象。
五是完善执行体制和工作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部署,最高人民法院先后批复广东、浙江、广西、江苏、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和河北省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执行分权改革试点;各地法院积极推行网络司法拍卖,主要采取委托拍卖机构在网络平台上拍卖,或者自主在网络平台上拍卖两种方式,均取得好的效果。各地法院在依托信息化建设加大集中查询财产力度、通过强化责任追究推进被执行人财产报告制度的同时,还采取委托审计调查、发放律师调查令、建立悬赏举报制度、推行财产保全责任保险等措施,积极创新财产发现机制。
六是加强执行队伍建设。各级法院大力推进执行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执行作风明显改善,队伍面貌焕然一新。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各级法院现有在编执行人员3.8万人,53%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学位的占3.3%。2013年至2015年,全国法院执行系统受到最高人民法院表彰的全国模范法官、优秀法官、先进个人、办案标兵达47人次。
三、分析了人民法院执行工作面临的困难和不足
白皮书指出,三年来人民法院为破解执行难作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离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有差距,执行工作仍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和不足,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占较大比例的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这类案件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义务未能最终实现,但其本质上属于当事人面临的商业风险、交易风险或法律风险,对这部分案件的执行难需要理性科学分析。二是相当一部分有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逃避、规避甚至抗拒执行,不仅消耗了有限的司法资源,造成了案件执行难,而且严重破坏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三是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部分执行案件财产处置变现难度加大,债权人权益难以及时、充分兑现。四是网络执行查控体系建设正处于发展阶段,尚未覆盖全国及所有基本财产形式,有些财产领域尚未形成完善的登记制度,现阶段人民法院执行手段仍不够完善。五是全国法院新收执行案件数量呈逐年大幅递增之势,不断增长的办案任务与有限司法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出现部分执行人员消极执行、拖延执行和选择执行现象,反过来加剧了执行难。六是少数人员或部门干预执行的现象仍有发生。
四、研究提出了今后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的措施
大名县法院 邓博
今年以来,大名县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司法”为工作主线,把学习型法院建设的各项活动融入到执行工作中去,积极在执行工作上“争先创优”,深入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提高了干警们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学习型法院建设与执行工作的互动共赢。
一是制定计划,统一部署。年初,政治处按照要求制定出学习制度,列出详细的学习计划表,对全年学习活动进行统一安排部署。
二是领导带头,提高凝聚力。院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法律业务知识,深入分管庭室,开展“争当学习标兵、争创学习法院”、“百名法官进企业”、“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多种活动,并与干警一起参加学习讨论进行学习指导,增强了干警凝聚力。
三是集中学习,提高干警综合素质。及时学习党的政策方针和新出台的法律法规,通过聘请专家学者讲授,院领导、中层干部及审判人员结合自身实践通过讲解执行艺术、评讲典型案例等方式,提高了法官的业务水平和司法技能,尤其是法官的协调、维稳、应急处理等方面的实际能力。
四是制定多项鼓励措施,激励干警不断上进。从时间和经济上鼓励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参加在职培训、在职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参加司法考试等,激励他们不断上进,在全院形成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进取的良好氛围。
编辑部:
近期,多地省法院到各一级分行进行工作调研,拟在建行设立点对点人民币结算账户网络查询系统终端。根据总行有关规定,各级营运管理部门原则上不直接接待有权机关的来访。有权机关到开户网点办理查询事项确有困难时,可由同级“相应业务管理部门”接待并办理资格审查和登记手续,再通过邮件、部门联系单等方式将申请查询内容或相应法律文书转交营运管理部门。营运管理部门查询后将结果书面反馈相应业务管理部门或填写相关法律文书回执。
笔者建议,支持法院点对点查询系统的上线和推广,对现行相关规定进行优化,由营运管理部门直接办理涉及法院的协助执行,以确保我行协助执行的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并与地方同业在点对点查询系统设置上保持一致,促进银行与法院之间的工作联系,进而保障银行金融债权的回收和安全。
金绍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5条规定:“已经设定抵押的财产被采取查封、扣押等财产保全或者执行措施的,不影响抵押权的效力”。但是,在本例中,我们不能直接根据县人民法院的裁定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为房屋买受人办理登记手续,理由如下: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的规定》 (法释〔2004〕15号文)第9条规定:“查封不动产的,……应当通知有关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手续。未办理登记手续的,不得对抗其他已经办理了登记手续的查封”,查封事项一经在登记簿上记载,就完成了查封行为的公示。因此,未经查封法院同意,不得处置该房产。
前述法释〔2004〕15号文第30条第2款规定:“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已经被执行拍卖、变卖或者抵债的,查封、扣押、冻结的效力消灭”。但这是指查封法院对被执行财产的处置。只有查封法院才具有这一权利。其他法院对已查封的房产执行拍卖,不产生查封效力消灭的结果。
二、最高人民法院、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部门协助执行若干问题的通知》(法发〔2004〕5号文)第2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土地使用权、房屋实施查封或者进行实体处理前,应当向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部门查询该土地、房屋的权属”。如果该县法院依据这一文件的规定,对房屋的权属状况先进行查询,就应该知道这一房屋已被其他法院查封,而不会再对该房屋直接进行处置。
【法院执行工作的意义】推荐阅读:
法院执行局长工作总结06-14
法院严格执行工作纪律11-24
法院执行庭工作总结10-06
法院执行局工作报告11-29
法院强制执行的方法与手段12-19
法院执行程序解释11-17
法院执行宣传范文01-07
如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05-28
授权委托书(法院)执行06-23
最高人民法院执行网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