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精选10篇)

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 篇1

1.社区公共服务

1)社区就业服务: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提供咨询、培训、信息服务等

2)社区社会保障服务

3)社区救助服务和社会福利服务建设和管理“慈善超市”

4)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

5)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6)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取消不合理收费

7)社区安全服务建立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

2.其他面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等服务

1)社区便民利民服务

A 居民生活服务:小吃店、洗衣店、车棚、裁缝店

B 家务劳动服务:保姆、代买粮煤、护理病人、搬运等

C 精神文化生活服务:组织文化站、图书室、秧歌队、等会、书画展

2)社区自主互助服务

A 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b 对社区困难群体实行辅助性生活救助 c 管理、利用好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 d 开展非营利服务

3)社区志愿服务

a 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培育服务意识

b 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

c 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d 明确当前的重点服务领域

4)社区生活服务类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

A 支持和鼓励各种社区社会组织

B 积极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

5)社区商业服务

6)有关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服务设施引导周边单位内部食堂、浴池等向社区居民开放

(二)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工作方法

1.社区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工作方法

社会救助是指在社会成员因个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致使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时,由政府和社会对其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

1)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方法

A.协助开展入户调查

B.协助进行民主评议

C.协助进行公示:社区要设置统一的固定公示栏

2)灾害救助工作方法

A.及时报告,协助救灾遵循“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原则

B.宣传减灾救灾知识协助演练,开展活动

3)城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工作方法

在流浪未成年人工作中,预防是前提,救助是基础,管理是手段,教育是重点,保护是根本

1)开展主动救助服务

2)提供专业救助服务

3)做好预防帮扶服务

4.开展社区就业服务和培训工作方法

(二)社区安全工作方法

1.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

2.协助公安部门做好社区治安工作

3.协助消防部门做好安全、防火工作

4.社区矫正工作方法

5.开展无毒害社区活动方法

(三)社区人民调解工作方法

(四)社区卫生和社区环境保护工作方法

1.社区环境卫生工作方法

2.社区环境保护工作方法

(五)社区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方法

(六)社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工作方法

1.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方法

2.组织社区体育活动方法

3.组织社区休闲娱乐活动方法

4.组织家庭文化活动方法

5.办好不同类型的社区学校方法

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 篇2

一、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档案管理的服务性

1. 传统社区档案管理的服务性不强。

长期以来, 我国档案工作形成了一个传统, 即档案工作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档案材料的保管。社区档案部门也往往认为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社区档案的保管工作, 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区档案的利用工作。这种情况, 一方面是受社区档案工作水平有限所致, 另一方面也与社会公众对传统社区档案的利用需求不高有一定的关系。总之, 种种因素导致了传统社区档案工作“重保管、轻利用”的局面, 而这种局面长期存在必然导致传统社区档案工作的服务性不强。

2. 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档案管理的服务性较强。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社区档案管理的对象和内容同传统社区档案管理相比有很大不同, 从社区行政管理类活动转到关系社区居民民生问题的各种活动上, 使得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社区档案管理与社区居民的利益关系更加紧密, 并且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服务作用更加突出。首先,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社区档案管理服务于和谐社区建设, 担负着为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提供依据、凭证及考核指标的任务。如通过社区档案真实记录和反映和谐社区建设活动的过程、效果等内容, 不仅能直接反映出社区工作的全貌, 还能为全面考核评估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提供依据。其次,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社区档案管理服务于社区居民。一方面要通过对社区居民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来指导和谐社区建设活动开展;另一方面作为社区与居民联系的桥梁, 起到沟通的作用。

二、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档案管理的自主性

1. 传统社区档案管理的自主性较弱。

传统社区档案工作的自主性, 主要是由我国档案工作一直以来形成的工作原则所决定的。我国传统档案工作的基本工作原则包括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的安全与完整原则等;同时, 我国的档案事业体制属于集中式体制, 即实行执政党和政府的档案、档案工作集中统一管理原则下的管理体制。这些工作原则和体制说明传统档案工作是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按照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进行的, 在一定程度上就难以发挥档案部门的自主性。另外, 在没有开展和谐社区建设活动的时候, 社区建设活动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保障社区顺利运行的各种行政管理活动上, 社区档案主要是在这些管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文件转化而来的, 是社区日常活动的真实记录, 主要发挥凭证和参考价值, 档案工作自主性不强。

2. 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档案管理的自主性较强。

由于和谐社区建设活动是以社区为对象, 社区管理者为主导, 根据本社区情况开展的, 所以其活动本身的自主性就比较强, 也就使得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社区档案工作具有较大的自主性。首先, 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档案工作具有较大的自主性是由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改革所决定的。为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国的行政体制进行了很多变革,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社区“既不是机关单位, 也不是企业事业单位, 而是城市居民群众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一方面接受街道办事处、政府部门的指导, 另一方面通过社区自治活动实施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因此, 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的自主性使得其社区档案工作也相应具有了自主性。社区档案管理部门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上级主管部门, 未完全实行“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集中式管理体制, 而是根据社区所处实际环境制定社区档案工作范围及各项工作制度, 通过自主性的发挥推动社区档案工作及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进行。其次, 和谐社区建设中产生的社区档案属于社区居民委员会所有, 属于“社会其他组织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档案。”同时, 每个社区都有不同的情况, 如居民构成、地理环境、开展活动的种类与内容等都不尽相同。因此, 和谐社区建设中不同社区的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也应该体现出差异性, 决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 而是应该充分发挥社区自身的主动性, 找到适合本社区档案工作的方法。

三、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档案管理的超前性

1. 传统社区档案管理不具有超前性。

以指导全国档案管理工作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例,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将文件从其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看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以文件价值形态的不同分为不同阶段, 即通常所说的现行文件、半现行文件和非现行文件。传统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半现行文件和非现行文件。一方面, 非现行文件对于形成机关即社区的第一价值基本丧失, 如果还有针对其他利用者的第二价值, 则由社区移交给档案部门进行保管。另一方面, 随着整个社会档案工作的发展, 传统社区档案工作也逐渐包括了半现行文件, 通过对社区建设活动中的半现行文件进行管理, 最大程度地发挥社区档案具有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 传统社区档案管理主要集中在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和活动结束后, 基本不具有超前性。

2. 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档案管理具有超前性。

社区医院药房管理与服务 篇3

[关键词]社区药房;管理;服务

药房是社区医院的一个重要部门,药剂科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院药剂科发展相对滞后,现行的管理模式已经落后于不断发展的医院药学,更加不能满足患者对药学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转变观念,提高药剂科的管理水平,是当前社区药房管理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药房是社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医院良好形象的展示点,其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对于社会的认知度和人们的就医选择具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强社区医院药房管理,推进医院药房管理应做好以下几点:

1药房调剂服务力求优质、高效、开放、透明

药剂人员在窗口收到患者处方后,首先要认真审查处方中处方的药品名称、规格的书写是否正确,药品是否需要敏感性试验;患者,尤者是婴幼儿、老年人、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处方等特殊人群的患者的用药剂量、用法是否合理,给药途径是否恰当;处方用药是否有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等方面。调配时按处方书写顺序取药,注意处方内容和配发药品的一致性,遇有处方变色、霉变、过期失效、包装破损的药品不得配发。如对处方药品有疑问,需核实无误后再行调配。药师核查药品无误后,按处方呼唤患者姓名,注意其性别、年龄相符后,方可发给,并向患者说明用法和注意事项。为社区患者,尤其是肢体残疾的患者和老年患者提供更多的方便,让患者感受更亲近的服务。对杜区老年患者在配药时可由复剂量改为单剂量,把患者所需的每种药品,按每次剂量单独包装,这样既方便患者服用,防止错服,又可减少药品浪费,增强药品使用的安全性、经济性。

2药房要更新服务理念

药剂人员除了和病人接触以外,还要和其他各科的医护人员打交道,能否营造药剂人员与病人,医护人员之间良好的接触氛围,是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提高药剂人员形象素质美化药房的“窗口效应”。药剂人员在与病人面对面的接触中,着装得体,整齐美观,举止庄重大方,从容优雅,语言文明优美,真切的手势,真情的眼神,详细交代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百问不烦的服务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业务技术,则为医院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将工作的重点定位于“以病人为中心,以药品为手段,为病人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药学服务”。药房应将现代管理学积极应用于药房管理实践,从机构设置到人员配备,从制度建设到评价考核,都要自觉地渗透现代管理意识,以人为本。所有工作都要以病人方便为前提、以病人满意为标准。强化药房工作人员理念培养,为药房管理提供良好的人事环境。

3提供药学服务

随时可以为患者提供药品咨询,设有信息反馈职能,可为患者和医生提供所需信息,调剂业务计算机化等。社区医院药房除了做好药品供应,还应将工作延伸至药物咨询、药学监护。药师不仅要熟悉药品的一般功能,还应掌握主要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动态过程,了解各类药物的特点、合理应用及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药师除日常调配工作外,还要参与临床工作,协助医师科学选药,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为患者提供更周到的上门服务。社区医院药房还应设有咨询电话,受理医院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个体化药学服务,尽可能使用药适合每一个患者的需要,同时也要为社区等人口密集地区人群提供合理用药、新药推荐、不良反应处理等服务。

4注重人才的培养与管理要提高药剂科的服务质量

首先需要有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技术精湛的高素质药学人才队伍,聘用业务水平,品德素养,管理技术等综合能力较强的主管药师以上职称的学科带头人担任科主任。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对全科所属人员定期参加学习,提高全体药学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建立继续再教育的学习档案,提高整体业务水平。定期参加学术交流,促进学习新知识,掌握医药发展的新动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多与临床医生相沟通,提供出合理化建议,避免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5建立与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与完善切实可行的制度与岗位职责

使每个人都受到制度与岗位牵制,自觉地做好其本职工作。实事求是,根据本科室的具体情况拟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使每个人都受到制度的客观制约。把各项任务分解出来,明确个人岗位职责,作岗位化,工作内容具体化。强化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使每个药剂人员在作中以此为准则、审方、调配、核对、发药等工作中能自我约束。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奖惩分明,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各项制度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6强化质量管理认真执行《药品管理法》

强化质量第一的观点,严格加强,对药品质量检查,监督药品入库与领取必须验收,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规范药品保管,严格按照库房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不得有丝毫马虎,严格处方管理,坚持处方调配的“四查”,十对及签字制度,杜绝遗漏,避免重复配方等差错事故的发生,对医师所开的不合格处方,配伍禁忌等应给予指正。药品数量统计实耗实销,定期盘点,做到帐物相符。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自我鉴定 篇4

社区是城市社会事务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党和政府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通过学习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后,从过去单一的实际工作到现在理论运用至工作。让我在工作中,各环节都有所提升。比如,过去对电脑方面运用十分生疏,一直认为这是年轻人才要学会的内容。我们已经和时代脱节,不必随大流学新事物。但办公自动的推广,进度越来越快。在工作中每天都需要使用电脑,老麻烦别人使用操作在工作效率性、工作正确性都有很大的局限。通过自己在学校和家里对点的多加练习,基本操作内容从不懂到会,从懵懂到熟练运用。并通过了考证,在实际工作中电脑的使用也可以灵活操作了。每一门课程的学习,起初看起来是那么的零碎,但当你学通后你发现这可以和工作实际相结合。什么是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那就是适应城市化发展,重点面向基层,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几年的学习,掌握扎实的社区管理基本理论及技能,具备过硬的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方法和技巧,能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知识,从事协调和管理工作。在基层工作中,如何更好的和人交流,如何学会使用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等等。都在这个专业中得到了学习,从对26个字母的颠倒不熟悉,到学会了基本的会话。在实际生活中会开口说,能交流。通过学习对英语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上海外籍人士越来越多了。掌握了一门语言后,在社区工作中遇到外籍人士后不怕自己开不了口说话了,可以开口的进行简单的信息交流,对社区工作的开展也是十分有利的。对于几年的学习中,知识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起来。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们,细心的指导,我们手拉手成舟划过学海。掌握了这门课带给我们的乐趣与快乐。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篇5

1.xx 社区老年人服务现状的调查 2.城市社区老年志愿者服务的研究 3.城市xx社区邻里关系的调查 4.城市社区在校生假期生活的调查 5.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状况的调查 6.城市社区XX教育活动的调查

7.如何正确处理社区“业主委员会”与居委会的矛盾冲突 8.试论社区服务的主要特征

9.城市XX社区独居老人关怀问题的研究 10.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特点

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 篇6

在中国, 社区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政治体制改革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在城市化过程中, 必然需要大量的社区管理人才, 保证地方社会的平稳过渡,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尤其是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大决策后, 职业化的社区人才培养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满足社会和地区发展对社区管理人才的需求的社会大背景, 我校设置社区管理与服务此专业, 并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培养懂得社区工作内容、熟悉社区工作环境、掌握社区工作方法等专业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职业人才。这种职业人才既要懂得社区管理的专业知识, 更要懂得社区管理的实际操作。这就对我们的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校在2006年设置了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 经过三年的发展, 专业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在实验教学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实验教学改革内容

(一) 实训课程体系改革

实训课程教学是我校培养社区管理人才的重点教学环节。我校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体系根据课程内容和课程层级的要求主要包括四类: (1) 认识实习环节。该实习主要针对大一新生, 通过实地参观, 让学生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 该岗位所从事的工作的内容以及对工作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2) 理论课程中的实训包括:社区工作实务、社区管理、物业管理实务、社区发展规划、个案与小组工作方法等。此类实训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具备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 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理论课程是基础, 实验环节是深入, 如此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并能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3) 学期末的集中实训包括:个案与小组工作方法、社区调查、社会调查、办公事务、心理咨询认证等。此类课程的特点是强调学生具备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掌握社区工作方法, 熟悉社区工作流程, 学校提供仿真环境以便于学生将来参加工作后迅速完成角色转变。 (4) 校外实训。通过联系实验基地以及“校社合作”使学生真正投身实地工作环境, 了解将来的工作情况, 全面掌握工作方法。

(二) 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 基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特点, 根据高职院校生源学生的特点, 进行探索和创新, 制定出一套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方式加以运行。本专业在教学方式上的改革体现为:“知行并用”的多元化教学新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边做边想边学,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专业的职业性质。

1. 提倡实训课堂形式多样化。

本专业大量的实训课程实在校内完成, 这就要求课堂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形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课堂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种:一是开展互动式教学, 提高学生积极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培养创新思想的人才;二是小组项目教学法引入课堂, 对学生分组完成项目任务,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三是加强案例教学, 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四是引入开放式教学方法, 如角色扮演和辩论会等形式教学, 塑造了大学生的专业素养, 提高学生辩证思维模式和口才。这样, 才能摆脱枯燥的教学过程, 做到教师爱教, 学生爱学的状态。学生可以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而最为重要的是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 多媒体情景教学。

多媒体主要是通过视频图片资料学习, 将学生引导进入社会事件的情景中, 便于教学, 有助于学生理解。多媒体情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智能性、个性化教学。大多数教师采用多媒体情景教学, 为传统教育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丰富多彩的内容, 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3. 长期聘请社区工作专家授课。

北京市民政局局长、北京市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和史家社区党委书记及主任等国家干部和专业人士长期在我校任教, 为学生讲授实际工作的问题和体会, 大大丰富了实训课堂内容。

4. 指导学生会社区社团联合会开展与社区联谊活动, 以实际工作的形式消化课堂知识, 训练学生能力。

同时, 教师对安排到社区兼任助理工作的学生, 进行实地指导。

三、实训室建设

随着现代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 高职院校以其培养高端型应用性人才的性质, 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也必然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校内实训室的仿真模拟社区工作环境的平台, 使学生能够在硬件环境中较快进入角色培养相应的软件能力。社区工作的专业知识、基本业务流程和工作方法都可以在实训室内体现出来, 从而, 培养学生的执行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使学生成为具有能较快进入社区工作环境或相近工作环境的管理潜质性人才。我校在2009年加大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训室建设投入, 建立“社区仿真实训室”, 该实训室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小组工作室”, 主要承担需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任务的实训。如社区调查实训课程, 需要以小组项目的形式经过以下一系列的工作流程才能完成: (1) 社会调查方案的设计; (2) 调查项目的测量与操作化; (3) 抽样方案设计; (4) 问卷设计; (5) 观察方案设计; (6) 访谈提纲设计; (7) 实地调查; (8) 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9) 撰写调查报告。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九个实训项目, 除“ (7) 实地调查”外, 其余八个项目均可在校内“小组工作室”完成。小组可以在“小组实训室”进行讨论, 集中完成专业要求的业务工作。另外, 该“小组工作室”还可以承担商务谈判室的功能, 适用于其他相应实训课程的使用。第二部分为“个案工作室”, 主要承担个案工作方法的实训任务。个案工作方法具备以下特性为:注重以个人为工作对象;注重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助人关系;注重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调整, 兼顾形成问题的内因和外因;注重知识基础。因此, 此项实训需要一个安全温馨而又相对独立私密的环境, 能够让个案工作者与案主充分沟通, 以心理辅导或治疗的方式, 达到帮助个人或家庭的作用。第三部分为占地面积较大的“社区仿真实训室”, 主要承担本专业集体实训的授课和操作的任务等。第四部分为“控制室”, 主要承担教师监控和管理课堂的任务, 使教师能够适时掌握学生独立实训操作的情况, 发现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指导。这四大部分构成了本专业的实训室, 成为完成实验课程实现的重要载体。另外, 本专业将启动“社区人才培养项目”和技能大赛也融入到实训室使用中, 实现实训室的多功能性、综合性、高效率性。同时, 通过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实训方法体系。建立开放式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把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

四、实训项目开发与建设

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社区管理和服务能力, 我校积极开发和建设实训项目。“社区人才”培养项目就是针对本专业特点, 模拟社区居委会的实体组织结构和功能开发的仿真实训项目。该培养项目以本校作为一个模拟社区, 以“学生服务站”作为一个模拟社区居委会。学生服务站中的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均来自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既能结合课程完成实践模拟的任务, 又能结合本专业学生学习生活所遇到的实际事务, 真实的解决问题。“社区人才培养项目”的功能载体为“社区仿真实训室”, 使其成为学生服务站的办公场所:依据社区居委会办公环境的实体结构和功能, 实训室可以完成学生服务站的功能要求。实训室能够满足社区居委会六大委员会工作模块的办公条件 (硬件、软件) , 实现学生服务站六大委员会 (共39~49人) 综合办公室的功能包括:党委会 (9人) 、社会服务与福利服务委员会 (6~8人) 、共建协调委员会 (6~8人) 、文化建设委员会 (6~8人) 、志愿者服务委员会 (6~8人) 、民调委员会 (6~8人) 。实训室的规模和功能可以为“社区人才”培养项目提供服务, 能够提供学生服务站的六大委员会工作模块的办公条件 (硬件、软件) , 实现学生服务站六大委员会综合办公以及所处理的社区内具体相关事务的的功能。本项目所涉及的具体业务工作全部由学生自主管理, 内部管理制度完全由学生制定、实施, 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工作。

该实训项目开发还处于初步阶段, 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修订, 丰富本专业的实验教学的形式。

五、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 我校已与多处社区建立了长期“校社合作”关系, 主要的实训基地有北京朝阳区的“史家社区”和北京顺义区的“裕龙花园六区”等。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到社区培训实践, 包括完成部分实训任务或实训项目;结合社区文化开展特色社区服务活动, 既丰富了社区生活, 又锻炼了学生能力。“校社合作”对于学校和社区来讲都是非常有利的:学校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际运用的能力;社区可以更加了解该专业学生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特点, 明确社区队伍建设方向, 采取针对性措施。

高职院校中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一个年轻的专业, 既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又面临着种种困难, 尤其是社区实验教学方面没有现成经验可以直接借鉴,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总结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建设一流的社区专业离不开一流的社区实验教学, 而要建设一流的社区实验教学体系, 就必须始终坚持办学宗旨, 依据专业定位指导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 这样才能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从而保证高职院校建设能够顺应社会发展, 服务于地方经济。

摘要: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问题进行讨论, 主要是从该专业的设置背景出发, 讨论了该专业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以及具体的实验教学改革的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实训室建设、实训项目开发与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

关键词:社区管理,服务,实验教学改革,实训

参考文献

[1]赵坤, 齐放.高职基础知识课程不能偏废[N].中国教育报, 2009-12.

[2]邢彦辰, 杨旭峰, 刘显忠.高职教育课程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21) .

浅谈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与管理 篇7

关键词 社区 党员 教育管理

一、社区党员管理教育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1.党员队伍构成发生新变化。党员队伍的构成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突出表现在外出流动党员、解除劳动合同未再就业党员、待业学生党员数量不断增多,他们分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党员管理教育难度增大。

2.管理教育存在问题:活动形式单一。目前我们对党员的管理教育形式往往是“一刀切、一锅煮”,这些党员老的、小的在一起,缺少共同语言,组织生活质量也很难提高。平时党支部的活动方式也局限于开开会读读报,组织一些小型活动等,缺乏对党员进行个性化教育和面对面的交流,很难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员的真实思想动态,管理有效性程度较低。

管理教育难度大,参加组织生活难、交纳党费难、保持联系难、掌握其表现难。上述情况已成为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3.党员在社区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尽如人意。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作为同样是“人”的党员,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有少数党员在其中“迷了路”,部分党员的党性观念发生弱化,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受到某种利益驱动而发生急剧变化,甚至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动摇。

4.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状况远远不适应于社区党员大量增加的新形势。近几年,纳入社区管理的党员数量猛增,管理难度加大。而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却明显滞后,一是在硬件条件差,没有单独的办公、活动场所。二是缺乏活动经费,三是支部力量薄弱。四是参加活动的党员年龄偏大。

这些已严重影响了社区党组织生活的有效开展,影响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因此,如何教育引导“问题党员”,增强党性观念,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实是当前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一个不小的难题。

二、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特点及对策

社区不同于单位。机关单位地域相对狭小,人员比较集中,人员的层次也比较相近,而社区管辖的地域相对广泛,管理对象分散,成分复杂,因而社区在党员管理教育方面就要比单位难得多,存在的特点具体概括为:广泛性、复杂性、流动性、交叉性。

1.广泛性。主要是指社区管理的党员分布广泛,居住分散。

2.复杂性。主要是指社区管理的党员年龄不一、文化不同、职业不一、境界不等。

3.流动性。主要是指社区管理的党员中有一部分外出流动。这些流动党员的流动时间和地点往往不固定。

4.交叉性。是指把社区党组织同相关单位党组织联系起来,使被管理对象具备了双重管理性。

三、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1.按照社区党员的不同类别,实行分类管理。一是加强在职党员的管理。在职党员是社区中最为丰富的人力资源。有一定觉悟和组织纪律观念,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工作,有利于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和党建工作。因此,应了解在职党员的特长,开展一些有益活动,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居民排忧解难。为居民区的党员和居民讲课,提高居民区党员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

二是强化流动党员的管理。流动党员有的不愿表露身份,有的工作不固定,有的时间较短,特别是大部分对原来的单位、地域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和感情,形成人走关系在的局面。对这部分党员,应建立党员流动管理站,将社区内的流动党员进行登记造册,建立起流动党员档案。要经常与流动党员保持联系,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同时,向他们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便于组织掌握和管理,定期、不定期组织学习、思想汇报等党内活动,并认真听取他们对社区党建工作的建议。

三是加强下岗未就业党员的管理。对这部分党员,主要是组织培训,学习专业技能,并根据其特长推荐给有关部门和单位,实现再就业。鼓励他们自谋职业,从事个体工商业,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四是强化内退党员的管理。内退党员是社区宝贵的财富。这些党员,从事党的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必须加强对社区内退党员的管理,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舞台和场所,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余热。

2.加强社区党支部建设,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为适应社区发展的新形势,加大管理力度,就必须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体制,赋予社区应有的职能和权力。

一是配强居委会领导班子。通过组织考察,把一些年轻德才兼备的新人选拔到社区干部队伍中来。再次是从内退党员中选拔党支部委员。

二是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居委会干部处在社区党建工作第一线,是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主要力量。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尤为重要。首先要重点加强对社区干部的培训。利用党校和干部学校,对现居委会干部进行轮训,使他们不断充实政治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化城市管理知识,还要加强对干部的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建立健全干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党风和廉政建设力度,改进干部作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是加强对基层党支部经费的支持,购买一些光碟、学习资料。对电教设备进行更新,同时对生病、老弱党员进行慰问等,开展党员社区活动、扶贫帮困。对支部中表现突出的党员进行表扬鼓励,起到激励作用。

3.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党员管理的长效机制。制度建设是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目前,要在健全必要的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党员议事、党建工作联系点,及完善三会一课、思想汇报、学习、党员发展、党员民主评议等制度基础上,重点加强三个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是建立务实的保障机制。社区党组织要尽可能为党员尤其是有困难的党员做好服务工作,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全身心地参加社区服务工作。

二是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开展党员责任区工作,划分楼栋责任区,在承包范围内对困难户、遗孀户、外来人员等经常了解情况,并将了解的情况进行反馈,形成人人有责,社区共建的有效机制,促进“大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社区基层党组织要及时捕捉党员积极参与文明社区工作的先进典型,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报道,通过“文明居民”“平安家庭”“优秀党员”等评选活动的开展,提高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四、适应形势,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党员作用。

作为社区党员,处于最基层,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最广泛,能否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直接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社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居民成分复杂,社区内单位多,各种组织多。因此,要真正发挥党员作用,就必须根据社区自身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组织党员发挥作用。主要应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式。

1.点:设置岗位,建立岗位制度。一人一岗。根据本居民区的实际,本着切实可行的原则,居民关心的热点、重点问题设置岗位。岗位确定后,根据每个党员的特长、年龄、身体等实际情况,确定党员岗位。二是注重建章立制,规范岗位行为。建立五项制度:第一,党员岗位活动卡制度。第二,汇报交流制度。第三,交接岗制度。第四,评比表彰制度。第五,建档制度。

2.线:党员责任区。一是合理划分责任区。在调查摸底基础上,根据党员多少、责任大小等情况共同划分出责任区。二是确立出责任区内容。包括五大类:第一是社区服务,第二是计划生育,第三是精神文明建设,第四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五是收集居民反映的热点问题。三是落实责任人。划分责任区可先让党员根据自身不同情况进行自愿申报,党支部进行集体研究,确立出责任人。四是完善制度,强化监督和指导。完善五项制度:第一,报告制度。第二,征求居民意见制度。第三,联系制度。第四,检查制度。第五,评比制度。居委会年终对党员责任区进行总评,表彰先进,鞭策后进。

3.面:社企、社事、社警共建。社区内各类单位多,这就要求社区党组织必须主动沟通,协调驻区单位,积极参与“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的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社区建设“目标同向、工作同步、成效同得”的工作机制。

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 篇8

【摘要】 检察机关检力下沉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而社区检察室的设置则是检力下沉的时代载体。基层检察室的设立是贯彻群众路线、保障群众利益、维护司法公正的需要。本文通过论述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检察室在解决社区问题中的作用,论述基层检察室在社区管理创新中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检察 检察室 社区管理 创新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义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党的执政地位、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以及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之间存在重要联系。党和国家对于社会管理创新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并根据我国国情对如何进行社会管理制度的创新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自改革开放,党和国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就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不断制定方针政策、作出工作部署,对于社会管理改革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经历多年探索和实践后,目前我国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大体格局。

与此同时,政法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法治的重要部门,理应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相关作用,检察机关作为政法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发挥自身的特点,使检察权在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中不断发挥积极作用。

二、检察室的设立在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近年,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一些基层检察院为推动检力下沉、工作重心下移,在辖区内人口流动较多、辐射功能强的乡镇、社区以设置派出检察室的方式进行关于社会管理的探索。派出检察室主要负责受理举报、控告、申诉、开展法制宣传和犯罪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等内容,其设立具有以下重要的作用:

一、贯彻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路线之一。作为党领导下的司法机关,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是检察机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人民性的重要体现。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检察机关的群众工作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同时也给检察机关带来了新的挑战。基层检察室是检察机关职能拓展和深化的重要载体,对接受群众控告、申诉和举报,以及深入倾听民生、民声、民诉起到良好推动作用,同时也为群众提供快捷高效的法律服务,保持检察机关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及提高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通过基层检察室直面基层,收集群众的批评、建议,接受群众的评议、监督,对于提升检察人员的形象和检察机构司法的公信力有较大帮助。

二、维护司法公正。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院在基层组织设置检察室,可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充分拓展和延伸,以促进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的规范化建设为手段,与各个相关机构共同构建完备的社会主义基层司法体制,维护司法公正;通过对工商、税务、土地等行政派出机构的监督,以最大程度地维护法律的尊严。

三、保障群众利益。检察室的设立,将对基层选举、基层建设招投标等过程进行较为有效的监督,使其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诉求;将可以对违法犯罪行为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并予以打击,维护社会稳定;将可以使人民申诉更加便捷,在较短的时间内化解纷争;将有利于发现贪贿线索,保障人民群众合法的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不受损害。

据此,充分发挥基层检察室的作用,有助于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司法公正。充分发挥检察室在社区创新管理中的作用,有助于建设和谐社区、美丽社区。

三、社区管理工作的现状

目前,一些社区机构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严格、服务意识欠缺以及监督机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队伍。二是加大宣传力度。三是完善相关制度。四是注重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使社区居民充分享受到应有的权利。五是严格管理、考核以及监督机制,避免形象工程,使相关政策落到实处。这其中,加强对社区养老的制度建设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作为我国养老主要方式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功能逐渐弱化。同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养老机构的数量和质量都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所以,建立健全可靠的社区养老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的社会化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养老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解决不好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建设中国有特色的社区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这里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是提高认识,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主动性;二是狠抓服务,拓展方式方法,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广泛性;三是加大投入,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基础性;四是加强队伍建设,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性;五是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机制,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长效性。

四、完善检察室参与社区管理与创新工作的设想

针对目前社区存在的问题,检察室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推动社区的创新管理,具体体现为:

一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法制宣传。检察室的一项任务是在服务人民群众的过程中普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检察官要告诉人民群众的,不仅是法律规定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而是通过普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及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使人民群众逐步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法律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规定是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观念,使人民群众从本质上理解法律赋予其权利和义务的意义以及如何更好的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

二是对公安派出所的刑事执法活动进行监督。监督的重点需放在有案不立、立而不侦以及采取强制措施不当的案件。

三是负责对监外执行活动的监督。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监外执行实行社区矫正,而检察室贴近社区,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对监外执行人员的监管工作,配合街道社区、公安派出所等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四是实行“检调对接”,积极参与社区管理的创新。根据维稳工作的需要以及不同案件的具体情况,检察室依法依规积极参与本院办理的刑事案件、民行案件的调解,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同时,及时掌握社情民意,根据社区特点开展工作。通过与相关组织的有效对接,依法依规及时合理的解决人民群众诉求,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检察环节的司法救济。

五是做好理论调研工作。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可以使检察室的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通过学习理论可以指导实践,通过实践的总结弥补理论上的不足,取长补短,达到良好的效果。只有通过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并积极实践,才能找到检察机关与社区的正确契合点,进而把握检察室在社区工作的切入点,做到有所侧重,有所作为。

总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重要举措。对于检察机关而言,设立检察室,是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接地气举措,必须充分发挥检察室的作用,才能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贡献力量。【参考文献】

社区民主建设与管理小结[模版] 篇9

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实现了村务活动的民主化、规范化、法治化,促进了街道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可靠保障。具体做法如下:

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村成立了以办事处主任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创建工作由村司法所负责。

2、深入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村民法律意识。切实做好对村民的法制宣教,各村运用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法制宣传,提高村民的法律素质,为农村基层实现民主奠定基础。

3、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强化制度建设,搞好建章立制,依法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明确职责,理顺关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农村基层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

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 篇10

[关键词] 社区;高血压;管理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186-03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有近10亿高血压患者,中国约有1.3亿,占11.36%[1],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高血压就诊人数占门诊慢性病就诊人数的首位,据统计,我国每年用于高血压治疗的直接医疗费用约为400亿元,成为政府、家庭和个人沉重的经济负担[2]。因此加强 对高血压的防治,规范其管理,有效地控制减少国家及患者的医疗支出,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重点。现将笔者所在服务中心近年来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状况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完善管理组

在社区晨练组随机选取高血压患者19例,男6例,女13例,年龄54~64岁,平均(57.4±3.4)岁;中位病程5年;经口服ARB、ACEI、CCB类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条件依从性好,一般检查尚可,无烟酒嗜好,无其他合并症;观察期2010年8月~2011年8月。入组后原先的药物治疗方案不变,并确保控制饮食、坚持锻炼,医生负责定期对饮食、运动及用药等情况进行监督指导,每周复查2次血压,特殊情况做动态血压仪监测。采取开放性研究方法,管理前后自身对照。观察期间有2例女性患者因家庭矛盾出现心理障碍,护士及时做心理疏导;2例男患者因情绪激动出现头晕、血压不稳定,临时加服北京同仁堂制药厂牛黄清心丸,每日2丸。

1.2 自我管理组

在门诊病历中选取高血压患者23例,男19例,女4例,年龄48~59岁,平均(54.6±3.9)岁;中位病程1年;口服药物种类同上,治疗效果不能达标,7例有烟酒嗜好史,无其他合并症;观察期2009年3月~2010年3月。进入观察期后仍按原治疗方案服药,必要时调整用药剂量,医护人员给予一定的健康及技术指导,随机咨询,不定期评价和调整慢性病管理措施,并跟踪随访。采取开放式管理1年,管理前后自身对照。6例戒烟酒,1例未戒者吸烟饮酒量较前明显减少。

1.3 血压评定标准[3]

显效:舒张压下降大于或等于10 mm Hg,并降至正常值;或下降大于15 mm Hg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值小于10 mm Hg,但可降至正常;下降10~15 mm Hg;或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 mm Hg以上;无效:未达到上述水平者[4]。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观察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有效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完善管理效果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8,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城市社区高血压临床路径的研制及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4],目前高血压管理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工作之一,临床上应根据患者血压不同阶段早期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优化管理,尽量使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黄艳等[1]的调查显示高血压患者对社区管理的需求依次为:获得合理用药指导,了解最新的高血压防治知识,得到运动指导及饮食指导,宣传知识要生动、通俗易懂。

3.1 一般管理

近年来由于政府对社区工作的重视,加大了资金投入、硬件配置、人才引进等政策倾斜,建立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设立高血压健康咨询热线,进行年度体检,定期随访等,使社区医院对高血压管理模式更加完善。美国心脏病学会建议多项生活调理、多种方式同时进行干预的降压幅度很大[5]。

3.2 完善管理

3.2.1 社区高血压管理应侧重合理膳食

3.2.1.1 钠盐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仅重视药物治疗,对饮食辅助治疗不以为然,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流行病学、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均证实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膳食中钠盐摄入量密切相关。一方面过量钠盐吸收入血,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高流量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增加;另一方面过量钠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内水分增加、血管壁肿胀、管腔狭窄、血流阻力增加,致使血压升高。正常成人每天对钠的生理需要量仅为0.2 g,相当于0.5 g食盐,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建议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少于6 g。虽然生理学认为钠“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但长期过量食用,可导致肾排Na+障碍。有文献报道盐敏感大鼠高盐摄入4周后,尿量明显增加,但尿Na+排泄减少,红细胞压积降低,血清Na+水平增加[6]。

3.2.1.2 钾、钙、镁盐 建议高血压患者多食用含钾、钙、镁的食物。钾、钙对钠有对抗作用,多补充含钾和钙的食物可促使钠排出,有利于平稳血压。钾对血压的影响与机体同时摄入钠盐有关,盐对血压的影响也与钾的摄入有关。当钠盐的摄入增加时,增加钾的摄入后血压下降的幅度大,而钠盐的摄入量较少时,摄入钾增加后血压下降的幅度小。相反,当摄钾量已经比较低时,通过限钠降低的血压幅度也会减小[7]。钙、镁离子是参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舒缩功能的重要调节物质,一旦缺乏,易导致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另外,低镁血症也会影响钾的吸收。因此多食含微量元素食物可起到辅助降压的作用。

3.2.1.3 脂肪 脂肪过量摄入可使人肥胖,进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细胞内钠和钙浓度增加、刺激血管壁增生肥厚,最终导致血压升高[8]。食物中的脂肪包括动物脂肪和植物脂肪。前者含饱和脂肪酸较高,可升高血中胆固醇,导致动脉硬化,增加高血压患者心、脑及周围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而后者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的亚油酸可转化为花生四烯酸,再合成前列腺素,从而发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建议高血压患者少食动物脂肪,并相应增加植物脂肪的摄入。

3.2.1.4 蛋白 蛋白质摄入与血压水平存在明显负向关系。植物蛋白与血压下降有关,而动物蛋白没有降压效应。优质蛋白可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利用,并增加脂肪和胆固醇排泄量。美国心脏病学会建议方案[5]用蛋白(一半来自植物)部分替代碳水化合物可以降压。建议增加优质动物蛋白、豆制品和植物性蛋白的摄入,以增加血管尤其是动脉血管的弹性,使血压升降缓冲有度。

3.2.1.5 纤维 有研究证实饮食中纤维增加可以降压[5]。食用纤维包括植物性食物中不消化的成分,可使粪便吸水浸胀、增强肠蠕动、促进排便、降低腹腔压力,以维持血压平稳。膳食纤维能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对控制血压有益。肠道中膳食纤维可与脂肪酸结合,使脂肪酸吸收减少,降低BMI。

3.2.2 严格进行体能训练 控制BMI<25 kg/m2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方法[7],体能锻炼降低BMI的有效途径。运动可增强体内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等脂解激素的活性,加快甘油三酯水解;运动过程中消耗了体内多余的葡萄糖,使其不能转化为脂肪,减少了体内脂肪的异生聚积;运动可改善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降低血中胰岛素水平,促进脂肪代谢和分解;运动还可使脂肪细胞释放出游离脂肪酸而使脂肪的含脂量减少,细胞体积变小。

nlc202309031702

运动引起的血压变化与饮食、体重无关。运动引起的降压机制一般认为与运动减少外周阻力相关。运动可降低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使传导速度减慢,血浆儿茶酚胺分泌减少;可提高迷走神经兴奋性,促进外周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密度和数量增加,血液循环和代谢改善,进一步降低外周阻力;运动后多巴胺、前列腺素E含量增加,这些激素具有利尿、扩血管作用,促进尿钠的排泄,减少血容量,降低血压。其中血管阻力降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素活性降低是运动降压的主要原因。运动降压也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有学者认为运动可调整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改善主要系统的神经调节功能,减轻应激反应,稳定情绪,抑制心身紧张,消除焦虑状态[9],可使与心脏疾病相关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呼吸困难及疲倦等症状明显降低,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10]。因此,运动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可改善不良心理状态,为心理治疗奠定了基础。

3.2.3 重视心理治疗 高血压属于心身疾病,其受情绪的影响较为明显,许多高血压患者都存在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情绪[11]。近年来心理因素致使高血压病发生的机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显示生物遗传、环境及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与高血压病有关,心理社会因素不仅影响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而且影响到其疗效、转归及预后。药物对血压的控制是重要的,但绝不是唯一的。血压的调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饮食、情绪、心理、行为、生活方式等改变对高血压调节同样有重要作用,因此,疏导不良心理,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使其看到希望,认识到高血压并非不治之症,鼓励其坚持长期用药,积极主动配合管理,保持心情愉悦,避免不良情绪不良因素刺激,对稳定病情,减少心、脑、肾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植物性神经系统与情绪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致使交感神经过于兴奋可产生心慌、血压升高等临床表现,此类高血压无器质性损害,通过心理治疗就能够达到降压效果。长期反复焦虑、抑郁、紧张、敌意等负性情绪,使大脑皮层产生兴奋与压抑功能失调,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衡,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血压升高。当皮层下缩血管中枢形成优势兴奋后,引起全身小血管收缩.使血压保持较高的水平。Buell等[12]研究,A型性格的人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此类高血压多伴形态学改变常需口服降压药治疗。

3.2.4 发扬中医药管理 随着中医药进社区的推广,中医药应用范畴也从临床向社区慢性病管理和干预方面过渡,扩展了中医药的适用范围。据上海市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观察总结: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对社区中医药服务需求、利用、认知和认可度均有一定提高[13]。北京市延庆县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通过在社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高血压中医干预管理,改善了患者的遵医行为和自我保健意识,有效地对高血压病与高危因素实施了监控,落实了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和合理有效用药的措施[14]。笔者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探索应用中药预防高血压并发症过程中总结出中药具有提升心、脑血管病预适应的作用,长年口服中药安全、无毒副作用,可有效地控制心脑血管病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病[15]。

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对高血压实施干预,是社区医院慢性病管理的方向和途径。完善高血压管理,是一种对高血压个体和群体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并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过程;目的是调动高血压个人和群体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有限的社区资源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宗旨是降低医疗费用,提高防治水平。临床体会完善或强化管理时间越长降压效果越好,其中以女性疗效显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民的健康需求与日俱增,在社区对高血压患者开展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为主导的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至关重要,使广大公众认识到单纯依靠药物控制血压是不完全的,只有对高血压实施综合管理才是最全面的治疗。将正确的健康理念不断强化、培养给患者,促使其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减少和消除危险因素,帮助患者降压达标。探索高血压社区管理的可行性、时效性是当前工作关键所在,以社区高血压为对象的持续性、规范性管理,其方便、快捷、成本低、起效快、覆盖广、可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艳,赵洁,赵根明,等.上海市某社区高血压管理需求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08,6(13):56-57.

[2] 马维红,李琦.临床路径在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5):699-701.

[3] 刘力生.高血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88-1002.

[4] 梁万年,曹红霞,路孝琴,等.城市社区高血压临床路径的研制及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J].中国全科医学,2005,8(6):433-436.

[5] 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饮食调理:美国心脏病学会建议方案[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6,14(10):841-843.

[6] 赵连友,王先梅.盐敏感性高血压的研究现状[A]//刘国仗,谌贻璞,赵连友.高血压临床新进展[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8-12.

[7] 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饮食调理.美国心脏病学会建议方案[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6,14(9):755-756.

[8] 王爱玲.合理膳食在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20):271.

[9] 陆阿明.高血压病人的运动处方[J].现代康复,2001,5(12):18-20.

[10] 程宇宁,张善纲,吴赛珠.运动疗法对高血压患者心室重建及心功能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15(3):211-218.

[11] 蒋春龙.心理疗法对高血压治疗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0,23(11):297-298.

[12] 史大望.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性格行为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08,8(1):12.

[13] 郑慧,缪栋蕾,吴建鸣,等.中医参与高血压管理对社区中医知晓率与使用率影响[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10,6(2):128-129.

[14] 马艳芬.中医药防治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262-263.

[15] 张骏.中药预适应防治心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3):1597-1599.

(收稿日期:2011-11-18)

上一篇:人民法院《劳动法》执行情况汇报下一篇:实习生座谈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