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总结(推荐9篇)
zju ME 小本:GPA: 84.5(在系里排名10/55, 挫吧,连个排名都开不了,连个二等奖学金都没得过),本来只能直博,后来阴差阳错保硕了。zju ME 小硕:GPA: 87.5(排名2/60)。Paper:6 篇,3篇国际会议的,一篇中文EI,一篇英文EI,一篇浙大学报英文版(导师一作,有时候导师就要强做一作。)。ps:文章多是因为以前本科在实验室时,都以为我肯定直博,所以给我写paper创造了条件。T:110(speaking 24)
直到硕士一年读完,还没拿定主意是转博还是不转。所以考T的时候也就是想把英语练练,考完T,09年4月。当时还天真的以为除了美国以外还有很多好学校,就没考G。
申请情况:
U of T: interview(offer)
UBC: interview(not know yet)
waterloo: deny
Alberta : withdraw application
Mcmaster:(not know yet)
Dal: offer
UWO: offer
Victoria: interview, withdraw application
Cambridge: Interview from language center(AD, scholarship not know)EPFL: offer
NUS: offer
很多学校大家不知道吧,没办法加拿大就这几所,除了法语为主的我几乎都申了,这就是不考G的坏处!U of t的offer给的早所以有些就withdraw了。
申请一点心得:
1.ss 申请match 非常重要,谁都愿意找个来了就能干活的2.PS,CV,等不要太纠结于细节(字体、格式之类),写清楚就行了。
3.中国老师的推荐信,除非认识,不然根本没用,自己写写行了。
4.陶瓷很重要,反正套不到又不少啥,要耐心
申请中一些经验:
Canada:
1.看得过去的学校不超过10所
2.很多学校工科phd不发ad,给就是offer
3.offer的钱比较少,14000+ tw,算多了,但是好多学校offer里不包括TA,TA到了再申请。如果你是超级牛人,Canada 政府给极少名额的奖学金(比如50000/year)。
4.ss申请phd,全4年
5.过了minimum requirements,就是导师说了算,钱也是导师出
6.UBC 浙大的人超多,给我面试的老师对这点也挺纳闷的。
7.不知道怎么挑老师,就找research chair,这是政府给的头衔。
8.要不要G,要看系里的要求,strongly recommended的话,个人经验可以无视,导师会在interview 里看你的口语。
9.读博其间可以申请枫叶卡,现在鼓励高学历留学生移民。
10.现在有奖的student visa 最快只要10个工作日到手。
Cambridge:
1.英国的学校普遍 名气>实力。
2.几乎没有oversea 的奖学金,超级牛人除外。张口就是CSC
3.phd 3.5年
4.Cambridge 英语要求(如果是T,全要高过25),但是差点的话language center会给你几道题和一个interview,决定你需要重考,或上个英语课。
5.导师说了算。
6.建议英国除了top 5,别的不用考虑了,个别情况除外。英国靠学生赚钱,教育水准越来越不行
新加坡:
1.NTU 和 NUS, 如果本科是浙大的,有T有G,几乎稳了
2.无G,T 学校自己组织考试,不难的3.读phd,我不太看好。地方小,发展空间小。NTU和NUS不可能要新加坡的phd当老师,回国认可度也不太高。(ps: 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都说“出国我不反对,新加坡还是算了吧”)
4.钱比较多的2000-2500/ month
欧洲(除英国,以瑞士的洛桑理工和苏黎世理工为例):
1.很多学校的实力很强,但是排名有的较低。
2.phd待遇很高,和工作差不多,例如洛桑理工40000/y+tw.3.地区基本不说英语,感觉比较难融入。
4.phd毕业以后去向并不像美国一样都去做faculty,好像多数去industry
5. visa 没问题,移民比较难
总之一个人发展的好,不一定要读研或博,甚至不一定要读书。但是如果想读的话,个人建议,还是出去读,开开眼界,长点见识。最好提早准备,本科就申请。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财税政策,金融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 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美国近阶段将新能源、信息产业、生物、电动汽车等作为支持发展的重点。
一、美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税政策
(一) 财政投入。
2009年2月17日的《复兴法案》, 推出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医疗信息化以及环境保护为投资的重点领域, 分别投入1200亿美元、1059亿美元、199亿美元、190亿美元和145亿美元。
在《奥巴马—拜登新能源计划》中, 提出10年内投资1500亿美元, 重点发展洁净煤技术、下一代生物燃料、混合动力汽车等产业;2009年, 美国众议院通过10亿美元的风能法案, 能源部为风能研究的支持力度, 对3所高校进行了财政投资;为支持海洋发电技术的研发, 美国能源部在2010年投入了4000万美元;对于潜在波浪和潮汐发电项目研究, 计划在未来的15-20年, 提供1720亿美元支持;又如, 为支持电动汽车的发展, 美国政府安排了20亿美元用于支持30家电动汽车制造企业。
重视对新兴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奥巴马政府执政后, 就将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提高到了历史最高值:GDP的3%, 并承诺, 在未来的10年内对基础研究的资助将翻一番;2009年12月颁布的《重整美国制造业框架》中, 指出要提高科技创新计划的财政预算, 从2009年的6000万美元提高到2015年的1亿美元, 将制造业联盟伙伴计划 (MEP) 的专项资金预算也提高一倍, 从2008年的9000万美元提高到2015年的1.8亿美元。
(二) 税收政策。
2005年, 美国通过《能源政策法案》的修正案, 就提出了对使用新能源的种种鼓励措施:比如, 为推动太阳能的开发使用, 规定对购买太阳能设施的个人其购买费用30%可用来抵税, 家庭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可获得成本30%或者2000美元的减税, 等等。
在2009年的《复兴法案》中, 其中税收方面的投入共2750亿美元。为鼓励节能设施的使用, 为使用节能设施的家庭提供43亿美元的税收扣除;并提供130亿美元的税收优惠给新能源厂商, 这种优惠可享受到2014年。
美国政府曾规定:对于高技术研究所用的仪器设备, 实行快速折旧, 使其折旧期限3年, 在所有设备中折旧年限中最短, 以此来促进高科技产业的投资, 就目前来说, 美国每年折旧提成占投资的比重达到了66%-90%甚至更高的水平。
(三) 政府采购。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美国的航天航空、计算机、半导体等产业处于发展之初, 政府采购给予了其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有效降低了市场进入风险。1960年集成电路刚问世时, 其产品100%是由联邦政府购买的。IBM、惠普等国际IT巨头在发展之初就受到了这种扶持。
《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 美国有关法律要求政府必须购买国产高能效产品和绿色产品, 比如要求联邦政府2005年购买10万辆洁净汽车。
二、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美国的金融市场体系比较发达, 借贷市场、主板市场、纳斯达克市场、风险投资市场、民间资本市场等构成了完整的体系。金融危机后, 美国政府提出了完善金融市场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各种措施, 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 在借贷市场方面。
为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2008年, 时任总统布什签署了总额为250亿美元的“高科技车辆制造激励计划”, 为先进汽车制造商提供低息贷款, 并对汽车商进行严格的审批。2009年6月, 公布了首批名单:福特、日产和特斯拉分别获得59亿美元、16亿美元、4.65亿美元, 用于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柴油车的研发。
值得我们借鉴的还有美国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专门成立的中小企业局, 作为一个政府直接参与中小企业融资的途径, 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贷款的方式有三种:既可以是中小企业局向中小企业全额发放贷款, 也可以是中小企业局和银行协调贷款, 即共同为企业提供贷款, 另外一种是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额贷款, 中小企业局为企业提供90%的担保。不管是那种贷款方式, 其利率水平均低于市面利率。
(二) 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在技术扩散和产业化过程中, 美国政府的支持政策也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近五年每年投资100亿美元推动清洁技术从研发走向商业化;甚至规定, 从军事研究预算中每年拿出300亿美元, 从事通信、计算机网络、生物等民用产业的研发, 且要求726个军事研发实验室把现有预算的10%-20%拿出来与工业界合资兴办民用企业, 以帮助高科技成果在民用工业中使用。这些都对社会资金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 为新兴产业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三) 建全交易机制融通资金。
“能源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整个经济体内, 建立碳排放额度的拍卖和交易机制;美国可再生能源使用标准 (RPS, 规定了每个州可再生能源取得的比例) 的实施细则规定了绿色证书制度, 该制度规定合格新能源厂商每生产1KWh电量就可得到一份绿色证书, 这种证书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其价值 (每份1.5美分) , 或者可以通过存入银行的方式实现融资。
(四) 风险投资市场非常成熟。
这是美国金融市场最显著的特征。除了主板市场外, 美国还拥有成熟的风险投资市场和为新兴企业融资的二板市场和三板市场, 特别是Nasdaq市场, 不仅为新兴企业提供了好的融资渠道, 还为风险投资进去和推出新兴产业提供了途径。风险投资市场是美国资本市场的亮点, 有着“官助民营”的特点, 政府只是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 如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创造宽松稳定的发展环境, 政府则很少干预风险投资市场, 这种运作方式是在资本市场发展成熟的环境中进行的。美国的风险投资切实为新兴企业融资解决了难题。2011年第四季度, 美国风险投资为364家初期阶段的企业共提供了22.7亿美元的融资, 有23.6亿美元的风险投资资金提供给了222家成长阶段的企业。2011年全年, 美国的风险投资总额为284.3亿美元, 项目数量为3673个。
三、经验总结
(一) 财税支持投入力度大, 支持方式灵活。
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体现了政府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决心。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根据自身的特点, 创新出了很多支持措施:以旧换新政策刺激了新能源产品的推广和使用;不仅对企业进行补贴, 还对居民个人使用新能源产品进行补贴, 如:对电动汽车的购买者都提供一定额度的购车款返还和补贴等。
(二) 重视自主研发, 奥巴马执政后将科技研发支出提高到了历史最高值, 甚至将一部分军用支出用来支持研发;
英国规定中小企业的研发支出可实行150%的税款扣减, 大企业则可全额税前扣除;德国对用于研发的固定资产追加计提折旧;日本的节能研发项目可减除6%的所得税, 等等。
(三) 重视科技园区的建设。
由于产业集群有着专业分工、外部经济、规模经济等优点, 新兴产业要想取得高效的发展, 形成产业集群是其必经之路。而科技园区往往可以作为产业集群形成的载体。美国的硅谷是成功的代表。新兴产业的兴起对科技园区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积极推动科技园区建设、鼓励企业入驻园区成为政府政策制定的目标。
(四) 金融支持途径越来越广。
除了传统的低息贷款和资本市场外, 金融市场衍生出的更为积极有效的途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便利。纳斯达克市场为新兴产业融资和资金的退出提供了保障;美国的“绿色证书制度”为企业生产绿色能源赋予新的价值, 它规定新能源企业每生产1KWh电量就可得到一份绿色证书, 这种证书有一定的价值, 可以交易可以存入银行。
美国的风险投资市场很成熟, 政府为风险投资提供贷款贴息、向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等, 这些方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 尤其是信用担保, 更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
(五) 注重引导需求, 培育市场。
★常换床单枕套 美国全国睡眠基金会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在刚刚更换床单或枕套的人中,有75%的人会睡得十分香甜。芝加哥嗅觉味觉治疗与研究基金会的神经病学专家阿伦·赫斯奇博士指出,人们若经常将薰衣草喷洒在床单上,也可取得显著的助眠效果。薰衣草香水的制作方法是:将25滴薰衣草精油调入两杯清水中,静置片刻即成。
★早起写计划,睡前记烦恼 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人们若是留意并清理每天所做的事情,可有效地缓解临睡前的焦虑情绪,提高睡眠质量,并使入睡的速度加快30%。为做到这一点,人们每天早晨起床后应写下当天的各项待办事项,每做完一件事就将其划掉。在临睡前,应写下当天发生的各种烦心事和解决办法,以便消除疑虑、气恼的情绪。
★白天外出时戴太阳镜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人们在阳光充足的白天(尤其是在16点以后)外出时最好戴上太阳镜。这样做可促进人体内褪黑激素的分泌,使夜间的睡意增强20%。
★在睡觉前服用钙片 钙、镁等微量元素具有降低心率和血压、放松肌肉和神经、改善睡眠质量的作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项临床研究中发现,在睡前补充400~500毫克的钙(或等量的镁)的女性失眠患者中,有76%的人比以前更容易入睡,而且醒来后更有精神。
★不要使用闹钟 美国纳什维尔睡眠研究中心的肺脏学家布雷瓦德·海因斯博士在一项临床研究中发现,习惯使用闹钟的女性在将闹钟移出卧室后,有1/3的人睡眠质量明显变好了。
★在睡前远离电子设备 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电脑、电视、手机等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使人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并可抑制人体内褪黑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其睡眠质量。人们若在睡前30分钟将这些电子设备关闭,其睡眠质量就会得到显著的改善。人们若将卧室内的夜灯换成不会干扰褪黑激素分泌的红灯,其睡眠质量也会变得更好。
受过教育的人、由他们所造就的知识以及他们所拥有的创新和创业技能是美国未来的关键所在,这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尤其如此。
日前,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科学院下属之国家研究委员会完成的研究报告,名为《研究型大学和美国的未来:确保国家繁荣和安全的十大突破性行动》。由59所美国着名研究型大学和两所加拿大研究型大学组成的美国大学协会随即于当日发表文告,对这一研究报告的出版表示热烈欢迎。
研究报告产生之缘由及进程
美国国会两位参议员和两位众议员在联名向国家科学院发出信函,要求科学院组建一个委员会对如下问题做出回答:为了确保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能力以维持其在研究和博士生教育中的卓越地位,帮助美国在21世纪的`全球社会中参与竞争,促进繁荣并实现在卫生、能源、环境和安全等方面的国家目标,什么才是美国国会、各州政府、研究型大学及其他组织机构能够采取的最重要的十大行动?
为此,国家科学院所属的国家研究委员会于组建了研究型大学委员会。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一份能够准确回答议员们所提问题并提出最为重要的十大行动举措的报告。因此,委员会在研究中重点关注如下方面:研究型大学及其附属医学中心所承担的科学研究和博士生教育;研究型大学中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大学与其他研究实体(如国家或联邦实验室、联邦资助的研究中心和发展中心、企业的研究实验室)之间的合作研究项目;博士生教育以及在必要情况下的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涯;对有助于美国实现在卫生、能源、环境和安全等国家目标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尤其是科学、工程和医学领域的研究。
除上述关注重点外,委员会还要完成以下任务:描述并评估研究型大学的历史发展、当前地位、发展趋势和社会影响,并将研究型大学置于美国的研究、创新和工业企业及全国高等教育系统的背景中加以思考和评估;评估美国公立和私立研究型大学的组织能力、财政能力和智慧能力,包括在现有数据的可能情况下与其他国家的研究型大学进行比较;展望美国研究型大学在未来10至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需的步骤。
研究报告之基本内容及十大行动建议
通过召开会议,征询意见,参阅文献等,研究型大学委员会这份涉及美国研究型大学未来发展战略、关系到美国国家繁荣和安全的十大突破性行动的研究报告新鲜出炉。
研究报告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高度评价了美国政府为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给予的支持、政府与大学之间的良好伙伴关系以及这种伙伴关系所带来的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研究报告特别强调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正面临的诸多严峻挑战,如大学财政状况日趋危险,来自国际同行的竞争日趋激烈,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领导地位受到挑战,因人口、技术、研究组织和规模等的变革而产生的各种挑战等。
研究报告认为,这些问题和挑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的问题存在于联邦政府、各州政府、企业和大学之间的伙伴关系方面,例如在其他国家增加研发投入的同时,美国联邦政府对大学研究的资助已经不甚稳定,或确定地说,资助在下降等。第二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大学的运行、大学研究的有效管理、博士生教育和新人才的输送渠道等方面,例如年轻教师缺乏从事其学术生涯和研究计划的充分机会以及学校基础设施,尤其是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明显不足等。
1.香港本土居民日常生活中讲广东话,英语是香港的官方语言之一和高校最重要教学用 语,香港居民的英语水平普遍很好(但也有一些人的英语会让人倍感失望),不少人的普通话也很不错,有些人虽然不大会讲,但是基本上可以听得明白。
2.香港使用繁体字(正体中文),但是由于电脑系统的原因,部分地方使用的实际上是日文字体,看起来和台湾使用的繁体字是不一样的。
3.香港的交通规则与内地不同:汽车靠左行驶。
4.香港居民普遍有良好的排队习惯,来香港后千万不要加塞,遇到可能排队的地方先看看是否有人站在旁边排队。
5.在香港乘扶梯,记住要靠右侧站立,左边要留给那些赶时间的行人。
6.在拿到香港临时身份证后,一定养成出门随身携带的习惯,警察有可能查证身份,虽然很少碰上,但带身份证会免去很多麻烦。
7.香港的插座跟内地不一样,使用内地带过去的电器需要准备转换插头。
8.香港是个“夜行性社会”,夜间娱乐丰富,晚上2点钟是很正常的休息时间,早上八九点钟,大街上一片萧条。
9.香港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价格都比内地便宜,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此优势越加明显,可以考虑赴港购买。很多电讯运营商都会推出上台购机优惠,这时往往要签约一定的月费计划,所以实际上不一定便宜,建议多作比较再考虑购买。
10.香港的很多大学每年都会与一家世界级的笔记本供应商合作,为学生提供配置高、价钱低(一般是香港市场价的6折左右)的学生机,2007年科大和教院是IBM学生机,学生、教师和校友均排队购买。
11.在香港坐出租车很贵:起步两公里16HK$,之后每两百米$ 1.5,行李另收费。
12.香港公共交通十分发达,地铁、轻铁、大巴、小巴、渡轮、叮叮车(即有轨电车,是港岛的独特风景),应有尽有,方便又便宜(但还是比内地贵很多)。
13.在香港,你只要拥有一张八达通卡就可以乘坐任何一种交通工具,还可以在很多连锁餐厅(肯德基、麦当劳、大家乐等)、商店(百佳、惠康、7-
11、OK便利店等)进行小额消费。
14.使用带有学生身份的个人八达通卡,乘坐地铁可以享受近半价的优惠。
15.香港使用港币,港币由汇丰、中银香港和渣打三家银行发行(10元纸币有特区政府发行)。人民币不断升值,香港的很多商家都欢迎使用人民币付款,但是在学校人民币基本没有用处。
16.香港大多数地方治安很好,并没有香港警匪片印象中的黑社会和混乱的治安。但同学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切勿把个人的贵重物品或现金放于无人看管之下。
17.香港没有大型仓储超市,但惠康超市、百佳超市、7-11便利店、ok便利店几乎随处可见,虽然面积不大,但商品一应俱全。
18.在香港吃饭一般要20块左右,好一点的要四五
十、数百块不等,所以在香港你会发现:原来肯德基和麦当劳再便宜不过。
19.香港的高校是全部开放的,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自由出入校门。
20.香港高校宿舍24小时供电、冷热水,免费接入宿舍宽带网络,学生也可以随时出入,但一定记得带好学生证和房卡/钥匙。
21.香港高校宿舍男女生通常混住在一栋宿舍楼中,除夜间休息时段可以随便到异性同学宿舍造访。有些学校任何时间都可以互访~~
22.在香港,请客是很罕见的行为,AA仔是大家一起吃饭、娱乐的潜规则。
23.香港气候终年温和。最冷的时候长袖夹克也搞定了。因此羽绒服、毛衣、厚棉被就不用费力带过来了。
24.香港的名牌时装、化妆品要比内地便宜太多。
25.原来内地学生在刚到香港的时候,持有学生签证还不允许从事任何盈利性工作,但随着入境处相关条例的不断放宽,内地学生在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打工。
26.香港的社会服务体系很健全,义工(即内地所说的志愿者)活动很多。做义工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个人能力、了解香港社会的方法。
27.在香港16岁(前提是双方家庭同意)就可以合法结婚,因此,如果你的老师问你有没有结婚不要太惊讶。
28.香港的通讯发达且经济——各学校宿舍中都有免费的固定电话,手机资费可以低至打本港几分钱、打内地两毛左右。
29.香港网吧比较少,但很多公共场所都有免费的无线网络接入服务。
美国百分之五十的电力来自煤炭发电厂。由此可见对于煤炭发电所带来的污染及废物利用在美国是个很大的问题。
美国是个法律意识极强的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立法。美国分别出台过1955年《大气污染控制援助法》1970年正式更名为为《清洁空气法》(Clean Air Act);1899年的《河川港湾法》更改至1972年的《清洁水法》(Clean Water Act);1967年《固体废物处置法》于1984年重作修订,更名为《资源保护回收法》(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overy Act, RCRA);其中资源保护回收法就是专门针对粉煤灰等固体废物处理利用的一项法案。所以对于处理固体废物的问题在美国不单单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负法律责任的问题。煤炭发电造成的污染已经今非昔比。自1970年美国实行清洁空气法以来,煤炭发电所产生的传统污染物已经减少了百分之七十七。
早在1990年,电厂灰在美国已是继碎石、砂、砾石之后,第四种最丰富的矿物资源.电厂灰分三种,即粉煤灰、炉底灰和炉渣。
美国粉煤灰综合利用率相对欧洲偏低,到2010年大宗利用率大概为60%,主要用于新型材料,如做人造石、加有机材料做护角板等质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研发,虽然途径少,但注重对粉煤灰的科技利用,研究深入,大宗利用的科技含量较高,划分细致,利用稳定,在有关应用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对我国有借鉴意义。
在技术研发上,美国成立了煤炭燃烧副产物回收利用项目(CBRC),由美国能源部能源技术实验室(DO-NETL)负责提供技术支持。该项目研究中心按地域设置了三个粉煤灰综合利用研究中心,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开展研究工作。其中,东部中心主要研究粉煤灰的存放、利用及脱硫粉煤灰劣质灰的处理。中西部中心主要研究采矿种的废物利用,水泥、土壤利用、空气质量控制、限制尾气排放等。西部中心主要研究废弃物的回填以及粉煤灰高附加值利用等方面。总研究经费已超过1400万美元,很多研究成果已转化到产业。地方政府资助研究项目所需资金的45%以上。
在粉煤灰利用方面,美国的划分非常细致。例如在冶金领域,在翻砂模具中用飞灰制造公共汽车的铸件。在精细化工领域,作为化纤地毯底衬等聚合物的填充物。在道路建设领域,采用沥青混凝土添加粉煤灰铺路,用于美国乡村沙砾路改造,在机场跑道建设中大规模充填粉煤灰。在建材领域,粉煤灰原料开始替代传统建筑材料,用于墙板、空心石柱,替代砖瓦,利用F级粉煤灰制造过火砖,利用粉煤灰与纤维合成复合材料生产墙体材料,以100%粉煤灰生产高性能砌块。
他们的项目都是结合美国实地情况进行研发和市场化运作的,具有针对性。
美国电厂大多数使用稳定的煤源,可以保证粉煤灰中各元素含量稳定,有利于电厂与粉煤灰利用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及专门机构提供科研和资金支持。电厂粉煤灰的利用一般以整体外包为主。
据了解,美国对于废弃物的产生、储存、处理和排放都做出了细致的规定。对粉煤灰可能对环境以及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研究细致、具体,给粉煤灰的利用制定了严格的规范,保障了电厂与粉煤灰之间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
美国联邦政府在进行粉煤灰综合利用研究开发初期,各州并没有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完全依靠市场化运作。政府对购置粉煤灰综合利用科研设备的投入给予免税,对进行粉煤灰应用技术研究给予资助。
美国很多粉煤灰综合利用企业,通常的运作模式是由公司为燃煤电厂产生的粉煤灰提供
专业化的服务。首先与燃煤电厂签订合同,买断粉煤灰处置权,明确由该公司负责处理电厂产生的粉煤灰,一般来说服务合同期为3-5年,并支付一定的处置费用,同时还要对未销售和利用的粉煤灰进行无害化处置,部分合同中规定由哪一方承担无害化处置的费用。
每年美国粉煤灰综合利用企业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5%作为研发新产品的资金,同时州政府对于购置科研设备的投入给予税收减免。
总体来说,由于人工成本过高等因素,美国电厂粉煤灰的处理一般以整体外包的形式为主。市场化运作带来既得利益的最优化。
美国粉煤灰综合利用的一些创新成果。
在2005年,美国美泰科公司推出过高强粉煤灰烧结陶粒技术,将各类粉煤灰转变成高强轻骨料,依托巨大的轻骨料和普通骨料市场,形成粉煤灰的综合利用、陶粒产品销售、工厂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变废为宝,最终彻底解决粉煤灰问题。高强粉煤灰烧结陶粒轻骨料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在保持强度等重要指标前提下,自重减轻25%,导热系数降低50%左右,收缩及温度变形系数降低40-60%。特别适用中高层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桥梁结构混凝土;承重/非承重砌块、墙板、楼板、地砖系列等混凝土构件及制品;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泵送商品混凝土。还可用于园艺保湿材料、屋顶保温材料、紧急制动材料、污水过滤剂和各种填充材料等。
粉煤灰烧结陶粒技术的研究历史悠久,源于上世纪60年代,先后经历立窑法烧结、回转窑法烧结、传统烧结机法和现代烧结机法烧结工艺过程。立窑法、回转窑法和国内传统烧结机工艺由于存在单线生产规模小(1-2万立/年)、二次污染严重、成品率低(70%以下)、质量均匀性差、成球须大量添加剂(约35%)等原因基本被淘汰。国外传统烧结机工艺虽然不存在以上问题,但投资巨大、生产成本高昂难以接受。
美国美泰科公司针对传统粉煤灰烧结陶粒工艺技术存在的问题,以“投资少、产量高、大掺量、成本低、节能环保、安全可靠”及自动化和工业化生产为目标,组织各方面优秀专家投巨资进行优质高强粉煤灰烧结陶粒经济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工艺设备的开发,经过多年研究特别通过对关键工艺技术的完善和改进(增加成核工艺、改变点火和烧结方式等),形成独特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四项国际发明专利)的美泰科粉煤灰烧结陶粒技术,将粉煤灰烧结陶粒技术带入现代烧结时代。
2007年美国环境创新科技公司的首个项目的粉煤灰“绿砖”专利技术曾被美国知名杂志<时代周刊>评为2007年环境保护类的最佳发明。同年,又获美国科学杂志2007年美国十大最重要发明奖及环保节能最佳发明奖。之所以被称为“绿砖”,因为从生产到成品砖所需的原材料100%是燃煤电厂的固体废弃物-粉煤灰,经过常温下结合压缩而成。该项技术的应用,不仅比传统砖质量高,还降低了原材料成本、能源消耗,并且没有任何污染。与中国现有的粉煤灰砖技术相比,美国的粉煤灰“绿砖”专利技术,不仅生产过程更注重环保概念,在实际应运中也更显优势。美国“绿砖”专利技术100%用粉煤灰作为材料,它不需要与任何其它固体,譬如石灰、水泥、沙子、黏土及煤渣等混合后搅拌生产,而是利用在常温下压缩制成,既节约能源,又不造成任何污染。这不仅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工业垃圾的同时,也让粉煤灰“绿砖”在强度、抗压力、抗冻力、低潮湿,以及表面平滑度、美观方面有了较大提升。据美国权威机构检测后所出数据表明,美国粉煤灰“绿砖”的抗压力达到4000-5000PSI(每平方英寸能承受的压力,以磅为单位),而目前国内质量好的砖抗压力大约在1500PSI左右;国内粉煤灰砖的抗冻力基本达到能经受15轮冻融循环的抗冻要求,美国砖的标准最低50轮循环,而绿砖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测试,大部分能能经受100轮循环。美国的粉煤灰“绿砖”专利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成品砖的品质从而提高了“绿砖”的市场价值和项目的商业价值。除了经济效益及显而易见的环境效益外,项目运营中衍生的Carbon Credits 交易还会给企业创造额外的利润,无疑增加了项目的投资回报率。
随着国家对建筑材料需求的增长,对新型建筑材料取代粘土砖的政策扶持以及对绿色环保工程的重视,“绿砖”专利技术的市场前景更加广阔。
2010年9月美国路易斯安那技术大学公布研究报告称,该校研究人员利用工业“飞尘”研制出一种既环保又耐用的地质聚合物水泥。
报告称,这种新型水泥使用的胶凝材料主要来自工业生产中大量产生的煤粉灰,即“飞尘”。与传统的硅酸盐水泥相比,地质聚合物水泥有更大的张力,更强的抗腐蚀性、抗压性和抗收缩性,并能抵御高温,因而使用期更长。
此外,地质聚合物水泥制造过程中的能耗和废气排放量都非常低,可以很好地被回收再利用,是一种“绿色环保材料”。
研究美国文学, 首先接触到的是美国梦---美国文学的主题问题。“美国梦”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广义的方面来讲, “美国梦”指的是作为“民主、平等、自由”的国家理想;从狭义的方面来讲, 它指的是个人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美国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从17世纪第一批移民登上美洲大陆之日起, 赤贫的欧洲农民到这里后无须奋斗便可拥有一块自己的土地。南北战争后, 机会一个个接踵而至, 掀起全国性的疯狂, 美国成了一个‘牛奶加蜜糖’的国度, 大批做着‘美国梦’的移民蜂拥而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美国梦形成的自然基础, 《独立宣言》的颁布使美国梦有了思想基础。《独立宣言》规定人人生而平等, 造物者赋予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 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在‘美国梦’的驱使下, 美国迅速发展, 特别是1848年加州的“淘金热”, 引发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 “美国梦”得以进一步发展。正因为如此, 在美国文学中, “美国梦”也就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美国梦的幻灭
斯格特·菲茨杰拉德 (F·ScottFitzgcrald, 1895~1940) 和西奥多·德莱塞 (TheodoreDreiser, 1871~1945) 都是伟大的美国作家。他们出生于美国不同的时期, 身世背景截然不同, 但是他们的代表作品都表现了一个相同的悲剧主题---“美国梦”的腐朽和破灭。
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梦”幻灭的代表作。小说写了主人公盖茨比与苔西的爱情悲剧, 深刻地揭示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美国梦”的幻灭。贫家子弟盖茨比在服役期间爱上了豪门之女苔西, 苔西却不愿下嫁一无所有的盖茨比。战后盖茨比对苔西难忘旧情, 通过非法买卖发了横财后与苔西重温旧情, 而苔西却仍无勇气放弃她已拥有的财富和地位。在一次车祸后, 为保护苔西, 盖茨比主动承担责任, 而苔西的丈夫汤姆借死者丈夫之手谋杀了盖茨比, 然后与苔西一走了之。盖茨比以毕生心血构筑的美好梦想, 就这样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破灭了。盖茨比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美国梦”的幻灭。菲兹杰拉德借故事叙述人尼克之口, 把盖茨比的梦和美国早期移民的梦联系在一起, 追溯了美国梦的渊源。美国的早期移民憧憬依靠个人奋斗创造财富, 盖茨比把苔西视为自己的梦想的化身, 也曾想以自己的努力重新赢得她。但社会的现实迫使他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盖茨比的发财之路说明了美国精神的腐败。
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20世纪前期最有成就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创作代表了美国现代文学的进步和光明。德莱塞的长篇小说《美国悲剧》对美国贫富对立的社会作了深刻的剖析。小说主人公克莱特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 他不甘心忍受困苦, 离家自谋出路。资本主义社会污秽腐蚀, 使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吃喝玩乐, 对贫穷的母亲置之不理, 为了和大资本家的女儿结婚, 挤入上层社会, 竟溺死了自己的情人洛蓓达。作品通过克莱特从追求、挣扎到堕落、毁灭的一生, 指出了这一悲剧的根源所在, 即以金钱为中心的美国现代生活对克莱特世界观的形成和生活道路的选择产生的决定性影响。而且, 只要这种环境和这个制度不改变, 克莱特的悲剧, 同时也是美国社会的悲剧就将一代一代重复地继续下去。
三、破灭的“美国梦”的主题意蕴
这两部作品写作年代不同, 写作风格迥异, 但是主题却是惊人的相似, 那就是“美国梦”的悲剧表现。
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讲述了一个青年人的追求和幻灭。在西方文学史上, 这是一个经常重复的主题但作者融入了自己对美国生活的深刻而冷静的体验, 将它写成一部蕴意隽永的“美国梦”破灭的悲剧。盖茨比的追求也是很多美国人的企盼, 小说最终为盖茨比送终, 也是为他们的“美国梦”画上句号。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美国悲剧》是根据1906年切斯特·吉莱特谋杀格蕾丝·布朗的真实案件改编的。德莱塞进行提炼加工, 把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悲剧变成了一个国家的悲剧。他所涉及的既是一个悲剧人物, 又是一种悲剧文明。德莱塞把克莱特作为由环境所造就, 受环境逼迫, 并为环境所毁灭的人物来进行塑造。他怀着怜悯的心情去探索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在实现自己的梦想, 追求财富和地位的过程中, 扭曲了自己的人性, 而堕落成一个残忍的杀人凶手的经历。《美国悲剧》采用了纯自然主义的创作手法, 以尽量客观化的叙述和朴实的语言揭示了个人人生毁灭的悲剧, 使作品成为一个完善的社会文本。它塑造了一个对金钱和地位充满向往的下层青年自我毁灭的悲剧, 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 更是一个国家、一种文明的悲剧。
四、结语
纵观以上两部小说, 虽然内容不尽相同, 但是“美国梦”的主题却是不断发展的。盖茨比无论多么富有, 依然不能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所接纳;而克莱特的个人悲剧已经不是一个人的悲剧, 而是整个美国的悲剧。所以, 如果仅仅把追求财富和名利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并且到达了非人病态的程度, 这也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异化”的梦想早晚都要破灭, 两位主人公悲剧性的结局也是不可避免的。除了菲茨杰拉德和德莱塞这两位作家, 很多知名作家的创作也深受“美国梦”这个主题的影响, 例如海明威和福克纳在作品中把人们对“美国梦”的失望引申为对美国这个国度的失望。“美国梦”再也不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憧憬和奋斗的力量, 它的美丽光环早已消失殆尽。“美国梦”破灭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和审美价值。无论是两位作家本人还是作品中的主人公, 他们一生都在孜孜以求虚无缥缈的“美国梦”, 一生都在追逐着能够体现自我身份和价值的财富、金钱和权力。残酷的现实促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物质奋斗和享乐主义的毁灭作用, 表现出了带有悲剧性的时代幻灭感。
摘要:“美国梦”是美国文学中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资本主义危机之后, 大量文学作品紧扣文学作品中对“美国梦”这一主题开展全面的反省和批判。本文通过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悲剧》的文本细读, 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角度揭示了“美国梦”的腐朽和破灭。
关键词:美国梦,美国悲剧,幻灭
参考文献
[1]刘保瑞等译, 《美国作家论文学》 (M) , 北京:生活, 读,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1984;
[2]董衡巽等编, 《美国现代小说家论》 (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3]F.S.Fitzgerald.The Great Gats by.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Press, 1992.
转变的开始
记得我第一次想要转专业是在北大读电子工程学专业大二的时候。而在中国转学是无比困难的,不但需要参加所申请专业的考试,还要求所有成绩达到该系前3名才有可能被批准申请。于是面对自己所在专业的繁重课业以及看似不可实现的渺茫梦想,我放弃了。
大三的时候准备申请出国,我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转折点上,因为听说申请美国的物理学专业更容易拿到奖学金,于是就在之后的申请中重点对各校的物理专业投递材料,这一次的成功转换为我搭建起了通向美国大学的桥梁。物理是我的强项,来到美国之后,我果然如鱼得水,同时做RA(research assistant)和TA (teaching assistant)两项工作也并未感到丝毫压力,但是,物理学专业的尴尬前景却让我产生了第二次转学的念头。在美国,转学转校较为容易,这与中国大学的教育体制形成鲜明对比。身边不乏有一些美国朋友由于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兴趣而转专业或转校,尽管这次转变意味着我要舍弃一年来所积累下的学分与助教经验,但为了自己的梦想与就业前景,我还是选择了转专业,开始了我的转学之旅!
考虑再三,我终于决定转入物理学下的一个分支专业——医疗物理学专业。与在中国时所面临的境遇不同的是,这一次不仅是要转专业,而且还要转学校,并且是从原来我所在的排名前80名的院校跳到一个全美排名前20名的大学去。用中国国内的观点来解释就是,从非重点院校转入重点院校,而专业上则是从冷门跳往超热门,这一切对我这样一个中国留学生来说似乎比登天还难。因为在我看来,非美国籍学生一旦转校不顺利,也许还会牵连到难以在美国立足的危险。带着种种疑惑,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敲开了学校国际学生办公室的大门,一番咨询以后,我发现其实我以前的任何担心都是多余的,美国转学手续竟然如此简单——只需让接收方学校开出证明,证明该生已被录取,并且让原学校签字,同时旧的I-20表自动失效,国际学生办公室会为你开出新的I-20表。这一切办妥之后,转专业转学校也就宣告成功。从此也可以看出,美国是一个十分尊重个体意志的国家,它了解每个人都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斗,大家选择专业时都应该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前提,兴趣与专业不相符时,转学当然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美国校方不会设置任何诸如转学考试这样的障碍来影响学生转学,这同时也反映出美国富足的教育资源给学子们所提供的便利,其中的很多优势都是发展中国家无可比拟的。
申请的捷径
人在美国可谓是近水楼台,因此申请专业时自然与先前在中国向美国递交申请材料时不一样。记得第一次在中国申请专业时,总听有经验人士说,要学会跟教授“套瓷”,因为这是一个向对方展现自我的方式之一,但由于当时远隔千山万水,即使电子邮件再快再便捷,我们也无法与美国教授们真正沟通交流。现在到了美国,我们就可以采取一些不一样的方式来进行真正的“套瓷”,使自己的申请更加有效。美国也是一个讲求人情世故的地方,但这里的人情世故并不是指一篮水果、一个红包即可建立起来的所谓“情义”。这个国度崇尚诚信,所以大家并不推崇送礼这种处世方式。但也正是因为其以诚信为前提,往往教授的一个朋友或者一位有声望的人的推荐信就能给学生的申请起到主导性作用。因此由相关人士推荐,进而自己积极联系教授便是最高效的申请手段。例如我的一个朋友当年只拿到录取通知书,依靠家里担保就来到了美国,之后由于他一直努力与教授建立密切联系,1个月之后就拿到了Research Assistantship资格,从此获得助学金,衣食无忧。
于是通过朋友介绍,我认识了麦迪逊大学(Madison University)医疗物理系里的一位教授布鲁斯。布鲁斯是犹太人,笃信犹太教,因此做每件事时都会认真遵循教义。大概犹太教也宣扬行善积德,布鲁斯很热心地邀请我至他家中。在听完我的自我介绍之后,他便给我详细描述了系里的情况,并主动提出帮我联系几个系里的教授见面。当时我曾以为他是因为自己不想招收学生而把我“委托”给别人,后来我才发现,布鲁斯教授是想让我与不同研究方向的教授见见面,从而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这时,我便深刻体会到了美国人的友善与关心,从而在转学路上又增添了一份必胜的信心。
由于教授对申请人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申请人最终是否被录取,因此在与各教授会面之前,我认真地浏览了他们各自的个人主页,并根据每个人的研究方向充分思考了可能被问到的问题。记得那是2004年10月底的一个星期五,在布鲁斯教授的引见下,我先后与另外5个教授见了面,这其实就是一次特殊的面试,面试的问题基本上围绕着专业背景和转学原因展开,与教授本身所研究课题的相关话题却很少。也许在他们眼中,是否了解专业知识是其次,申请人的自身能力和素质高低才是关键。通过这次面试,我认为中美教授面试学生时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提问的重点:中国教授更看重学生的专业课成绩(事实上,过不了文化课考试的学生连读研的资格都没有);而美国教授则更加看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对研究方向的兴趣。他们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喜欢这个领域,才会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热情。另外,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口语的流畅程度也与成功申请息息相关。同时,教授们还十分注重学生的motivation,即学习的动机和热情。这就如同公司招聘一样,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对工作有热情有动力的职员,而不仅仅是一个表面上成绩优秀的学生。在申请时写个人陈述也一样,很多中国学生在写Personal Statement等申请材料时,总习惯用大量的篇幅夸耀自己的学业是如何出色,殊不知这时“换位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写个人陈述的申请材料时应该多站在教授的角度想一想,揣摩一下教授希望接收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再出色的成绩单也敲不开教授们的“心扉”。
崭新的旅程
终于,医疗物理系不负我望,在2005年1月一个寒冷的清晨给我发来录取通知,并让我于3月的某个周末参加他们的Open House Day,举行这个聚会的目的是在开学前由各专业邀请被录取的学生来系里参观,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教授认识和了解的机会,从而确定自己的老板(也就是导师)。这次聚会是一个双向选择,教授可以在其中挑选自己心仪的学生,学生也可以在此挑选自己理想的导师。交谈双方一般会在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中选择话题,而教授也总会根据询问学生“为什么会选择他的研究方向”此类问题,从而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生。这也体现出美国大学的专业选择导向——一切以兴趣偏好为行为导向而不是“钱”途利益。
Open House Day一结束,我就马上起草给教授们的信,在表示感谢的同时表示愿意加入他们的研究小组。回信也是一门大学问。首先回信不能滥发,如果这种行为被教授们知道了,他们会认为此人不诚实;但也不能只给一位教授回信,因为这样的成功几率太小,除非你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一番深思熟虑以后,我给自己最感兴趣的三个教授发出回信。但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等待之后,我出乎意料地了解到三个教授都已选择了各自的学生而拒绝了我。但根据来美一年积累的经验,我知道,在美国除非触犯法律,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都会有转变的可能。于是抱着一线希望,我向布鲁斯教授求助,在他的帮助下,我争取到了系里的奖学金,半年后,我加入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小组,师从一位研究方向和为人都十分理想的导师。转学之旅圆满结束。
工作十年,获得这一难得的学习充电、沉淀、思考和提高的机会,我非常珍惜。MONASH大学入学门槛较高,为了达到要求,我积极复习英语,以全国公务员雅思成绩最高分(8分)被该校经济管理学院录取,同时也成为该校入学成绩最高的留学生。
初到澳洲,只身一人。对校园生活的向往和知识的渴望帮助我战胜思乡、念子和种种新环境的不便,开始了紧张而又丰富的求学生活。第一学期都是选修课。当地学生通常选两门,留学为较快修够学分完成学业,通常选4门,这也是学校允许一学期的最高选课量。有师兄师姐说,可以考虑选一些要求不太高的课,这样压力不会太大,也有助于初来者适应环境和语言要求。我考虑了她们的建议,但同时觉得自己获得脱产学习的机会非常不易,可能也再难有这样好的条件学习,所以非常想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给自己充电,特别是学些对口实用的知识,因为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和思考服务的,我还是希望补充和涉猎和外汇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巩固自己的经济理论基础,提高自己的经济时势研判能力。所以不顾师兄师姐的告诫,我选择了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关系和国际组织、政企关系这四门紧贴我工作实际的课。事实证明,非常有难度,但收获也颇丰。这几门课平均淘汰率(不能通过需要重修的比率)在30%左右,大多数学生避之不及。每门课每5周一篇论文或一次考试,每篇论文需要不低于12篇的参考学术文献,平均一学期写作量5万字,阅读量50万字。有的课还设有课堂双人辩论,对语言和逻辑思辨能力要求很高。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离开校园已有10年之久,学习方法已经生疏,而且阅读速度和语言表达和当地学生有差距,确实非常吃力。自己感觉骑虎难下,心里很着急。然后一直跟军训一样早出晚归赶进度,每天在图书馆和宿舍间折返,从学术专著到期刊杂志到网络媒体,广泛涉猎,研究欧元区债务危机、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争辩、国际金融秩序演进过程、国际组织国际机构的角色功能、各国经济改革的案例分析等等问题。虽然明显觉得自己有些超负荷,但是可能人不挤压是不知道自己的潜力的,我还是相信自己能完成,所以咬着牙去研究、思考、写作。很多作业,都是不知道读了多少篇文章才敢下笔,写了几千字的初稿,通常又在涉猎到新内容后忍痛全部推翻。有时一个500字的随堂读书心得,我都是从3000字的体会中逐渐精简下来。也许是离开校园太久了吧,很多学习技巧都生疏了,都要从很笨很吃力的办法开始去摸索。很长的时间里,我觉得我都是在做无用功,但是这些无用功,潜移默化中为我最后呈上的作品做好了铺垫。这样吸收、甄别、提炼、输出的过程,我不断重复,记不清多少次对着电脑想放弃,想把放松要求随便应付一下。但是我不允许自己这样,想到远在北京为我照顾孩子全力支持我学习的父母,想到自己忍痛离开的小女儿,还有支持我出来求学的单位领导和同事,如果我在这里不能全力以赴,不能业精于勤,实在愧对大家对我的期望与付出。所以,“坚持”,成为我贴在墙上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迎难而上,超越自己。第一个5周结束的时候,我忐忑不安地去查自己的成绩,发现有3门都是优异,另一门也是优。当时真的不敢相信自己做到了。回头想想,这5周真的涉猎了超多的东西,超广的范围,最初看着任务表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还是完成了,很多东西也都印在脑子里了。这可能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生效机制吧,这种模式也可以激发我突破极限。想想其实在国内也是一样,收获都从苦中来。国外有句名言“没有挂在低处的果子”,和我们的“有志者事竟成”有些相似。我其实一直是个不太有志也不太有毅力的的人,这次学习也许是对我一意志的一次磨砺。自己已经感觉到收获了。第二个第三个5周,任务的强度和难度是递进的,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提出要求,这要求通常都是你能够达到,但是要费力去够才能达到的。这种不断提升、激发学生去挑战的模式,带领我一次次实现了不可能。从最初的只能用英文简单写500字,到学期结束时独立完成2篇8000字的论文,我不得不感谢这期间的压力与磨砺,让我看到了自己实实在在的进步。
另一方面的收获来自于对祖国的认识。不出国可能不知道自己原来有这么爱国。在国内时也会偶尔品评时政,对某些政策表达不满。但到了澳洲,当印度人批评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强硬态度,当台湾同学在我面前大谈台独甚至光复和分裂大陆时,我这对政治不感冒的小女子竟也能拍案而起,当时胸中的激愤、对祖国的热爱与维护,仿佛让我成了慷慨激昂的战士,同学都说我瞬间变了一个人。“我爱我的祖国”,这句小学以后我就再没有挂在嘴边过的话,在这一刻如此真切。
【美国留学总结】推荐阅读:
美国高中留学趋势总结07-01
美国留学07-19
美国留学资金11-29
美国留学资料01-02
美国留学优势及美国申请条件解读01-17
启德留学 美国高中留学申请技巧指导06-29
留学面试经验(美国)03-14
美国留学费用解析11-01
美国留学行李物品11-13
美国留学申请时间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