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如果作文600字

2024-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果没有如果作文600字(精选14篇)

如果没有如果作文600字 篇1

如果喜羊羊与灰太狼中没有了灰太狼那么,故事将永远不会拥有结局。如果多啦a梦没有了口袋,那他就不是哆啦A梦了……不过,即使没有了口袋,他也还会是大雄的哆啦A梦,因为他还拥有着铜锣烧。如果天不再是蓝色,云会不会不一样。如果心不再是红色,是不是就不会受伤。如果月亮不是挂在晚上,大地是不是就会变了模样。如果我不是我~

一个人无聊的时候,我总在思考一些如果的问题?如果那时怎样,如果时光能够逆转,如果我年迈的亲人都还健在,如果我能和我的好姐妹一起到老,如果我还是一个光着屁股的小屁孩,或许我不会冲撞无理,或许我不会为了小事耿耿于怀,如果没有了如果,也许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

也许,只有劈空的闪电,才能衬托天幕的奇特,但是太多了,就会盖住整个星系。也许只有倾盆的大雨,才能显出晴朗的价值,但雨季太长,就会淹没人们的耐心。

如果人生没有如果 篇2

为了这次浪漫的约会,他课余去做家教,四个月后,兜里有了几张被汗水浸泡得发软的百元人民币。

他鼓起勇气给她写了信,约她去看电影。

约定的日子到了,忐忑不安的他在电影院门口等到了她。

看得出,她还记得他呢,冲他羞羞地笑,而他,紧张得只会把一桶爆米花塞进她怀里,不停地说:吃吧,吃吧。

她就笑了,有点顽皮。

看完电影,他们漫无目的地走在街上,他一边努力地找话,一边想该给她买点什么礼物。路过一家专卖店时,他拐进去,说:进来看看吧。

她说好。

她貌似有一搭没一搭地随着他在里蹰转。他很喜欢模特身上的一款裙子,指了给她看,说:真漂亮。

她也点头说漂亮。

他怂恿她试一下,心想,如果她穿着好看,他就买下来作为礼物送给她。在等她换衣服的空当里,他顺手翻了一下标价牌,心就咯噔一下子,那款裙子的价格,远远不是他兜里那几张人民币能够买得下来的。一时间,他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她从试衣间出来,把裙子塞给服务生说太瘦了,我穿不下。

服务生忙说再给她找条大一码的,她说不用了,就叫他一起出去了。

他如释重负,但也有点失落。他觉得那条裙子,穿在她身上,一定是很美的,而且她并不知道他兜里的钱是买不起这条裙子的,她坚持不肯试一条大码的,难道是在婉转地拒绝他?

这么想着,他就有些难受,决定继续做家教。攒足了钱,就去把那条裙子买来,送给她,如果她不肯收,就说明她真的是在拒绝他。

省吃俭用了半个月后,他终于可以去买那条裙子了,却没了。服务生还认识他。笑着问:你女朋友没穿给你看?

他蒙了。

在他们约会的第二天,她就到店里买走了那条裙子。

原来,她真的是对他无意,便以裙子太瘦为由,拒绝了他的礼物。他是这么想的。

但,他还是交了定金,让服务生再进一条同款的裙子,已不再是为了送她,而纪念那段沉默了两年,没来得及开始就消逝的爱情。

后来,他毕业了,工作了,结婚了,在一次会议上意外地遇见了她。他感慨地说起了当年对她的好感和那条裙子的故事,她安静地听着,流了泪。

原来,她在试衣间里试了一下就脱了下来。不是裙子瘦,是不敢穿出来给他看。因为那条裙子穿在她身上,实在是太漂亮了。若是他看了,肯定会买给她的,而她早就听说过他家境不好,就更不忍心让他为自己花钱了。第二天,她就跑去买了那条裙子,一直在等啊等啊,等他再一次约她时,穿给他看,可是,他没有。

她流着泪说:如果我早知道你会那么想,无论如何我也要让你给我买那条裙子。

他也黯然神伤,说:如果早知道是这样,说什么我也不会放手。

如果,他们多说一句话,或许,就不会是今天的相对垂泪。

可是,曾经沧海后,所有的如果,都是一个悲伤的假命题,那个没有发生在昨天的如果,永远不会跳出来改变今天的悲伤失落。所以,如果爱,就请说,别让我们有说如果的机会,因为,人生没有如果。

如果没有作文600字 篇3

漫步于小路边,看到每棵小树下面,都会多多少少有些花朵和小草。看到那么美丽的鲜花,看到那么嫩绿的小草,我感觉到,这温暖的阳光好像要把自己的一切光芒都洒向它心爱的儿女。由此,我想到了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一个非常爱她的孩子的人,一个理解她的孩子的人。她经常把充满宽容理解的眼光向我投来,那如阳光般的眼神,温暖着我的心。

在一次考试后,我心里正盘算着如何对家长交待,同时,也做好挨罚的准备。到家之后,只有妈妈在家,我心里更害怕,因为妈妈平时对我要比爸爸对我更严厉一些。我忐忑不安的来到妈妈身边,看到此时笑容满面的妈妈一会儿可能就会大发雷霆,我更不敢告诉妈妈我的成绩,生怕她会严厉地惩罚我,但我也不得不告诉她,我怎么能隐瞒呢?我深吸了一口气,把成绩告诉妈妈,我说话吞吞吐吐,一字一顿,胆战心惊的我时刻等待着暴风雨的来临。不过也没关系,暴风雨之后总会有彩虹的出现,总会有花儿的笑脸。

当时,我认为妈妈肯定会狠说我一通,然后宣布惩罚条例。谁知,当我抬头要看母亲态度如何时,心里的大石头不再高悬,因为我看到的并不是暴风雨的预告,而是一缕理解的阳光。她仿佛知道我也尽了自己的力,所以就安慰我要努力。此时此刻,我感受到了母亲对我的爱。

如果没有如果作文600字 篇4

如果没有你,我就能永远不练琴了。记得有一次,我刚刚做完作业想休息一下,忽然从耳边传来干脆的声音:“去,去练琴!”

是谁在跟我说话?原来是正在电脑前忙碌工作的妈妈,她头也不抬地说:“快去!”妈妈说要我练琴?“不干!”我大声反驳道。“叫你练你就去练,要么跟你爸爸去楼下跑步3公里。”“什么?跑3公里?那我还是练琴吧!”我极不情愿地坐到古筝前,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学古筝真烦人,妈妈老是催我练琴,真烦!

如果没有你,我就可以在写作业时字写得潦草一点了。记得还有一次,我在家里写作业,以为妈妈在看电视,就放松了警惕,把字写得很难看很难看。正在我得意洋洋的时候,一个可怕的影子突然出现在学习桌上,我被吓得屁股尿流,颤抖地转过身――谁知妈妈竟然张牙舞爪地出现在我面前!她一把抓起我的书,“嘶”――字写得潦草的那页已经粉身碎骨,揉成了一团进了垃圾桶里。啊,我可怜的字呀!妈妈,你怎能这样!

但是――

如果没有你――妈妈,我的生命怎能降临在这个世界上呢?

如果没有你,漂亮衣服谁给我买?

如果没有你,每天早上谁给我选衣服呢?

如果没有你,谁给我送美术工具呢?

如果没有你,谁送我去学古筝和其他补习班?

如果没有你,谁会想到陪我一起去图书馆借书呢?

如果没有你,谁送我去学校呢?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不管严寒还是酷暑,你总是没有错过一天,和我手牵手走过春夏秋冬……

如果没有你,晚上,我害怕了,谁会离开自己温暖的被窝来陪我睡呢?

如果没有你,小时候谁喂我一口一口吃饭?谁帮我洗头洗澡?谁教我牙牙学语?谁教我一笔一划写名字……

是您,母亲――我最亲爱的妈妈!

如果麦子没有考验 篇5

上帝说: “五十年来,你都在祈祷,到底是在祈求什么呢?”

“我总是在祈求风调雨顺,祈祷今年不要有大风雨,不要下雪,不要地震,不要干旱,不要有冰雹,不要有虫害,可是不论我怎么祈祷,总是不能如愿。”农夫说。

上帝回答:“我创造世界,也创造了风雨,创造了干旱,创造了蝗虫与鸟雀,我创造的是不能如人所愿的世界。”

农夫跪下来,吻上帝的脚:“全能的主呀!可不可以在明年允诺我的请求,只要一年的时间,不要狂风,不要暴雨,不要烈日与灾害,别人的田我不管,能不能给我一年的时间?”

上帝说:“好吧!明年如你所愿。”

第二年,农夫的田地果然结出许多麦穗,由于没有任何狂风暴雨、烈日与灾害,麦穗比平常多了一倍。农夫兴奋不已,欢喜地等待收成的那一天。

到了收成的时刻,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麦穗里竟然没有结出一粒麦子。农夫找到了上帝,问道:“仁慈的上帝,这是怎么一回事,是不是搞错了某些部分?”上帝说:“我没有搞错任何事情,一旦避开了所有的考验,麦子就变得无能了。对于一粒麦子,努力奋斗是不可避免的,风雨是必要的,烈日是必要的,蝗虫是必要的,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人的灵魂和麦子的灵魂相同,如果没有任何考验,人也只是一个空壳。”

没有如果作文800字 篇6

“亮亮,你的作业又丢到哪去了?整天丢三落四,不思进取,真是无药可救!”老师皱着眉头喋喋不休。

我就是那个被他们讨厌的亮亮,每天生活在一个冷嘲热讽的世界里,到处是怨言,到处是挖苦。我厌恶这样的生活,如果世界上没有这些抱怨与冷语,不存在这些爱惹事的贬义词,那生活该是多美好啊!

真是防不胜防,说曹操曹操到。这不,数学老师捧着一叠试卷迎面走来,一张划着红三角型的试卷飘了下来。我立马蔫了,飞快地扫了一眼,59分,唉,又不及格。顷刻间,察觉到老师轻蔑的眼神和同学们刻薄的话语像毒箭一般射向我,我很怕也很难过,泪水浸润着我的双眼。我赶紧趴在桌子上,掩饰自己的忧伤。不想,慢慢地,慢慢地……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张亮亮,59分,虽然还是不及格,可是比上一次考试进步了1分呢!嗯!孺子确实可教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亮亮的进步鼓掌吧!”老师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呆呆杵在那儿,不知所措。咦,这是怎么回事?我没有听错吧?他们竟为我的不及格喝彩!

很快放学了,我拖着沉重的脚步慢吞吞地往家挪。数学考得这么差,我到底怎么跟妈妈交代呢?正当我在家门口犹豫不决时,妈妈笑盈盈地迎出来,还给我一个热情的拥抱,说:“听说你数学进步了1分,妈妈真为你自豪,我儿子确实是潜力无限!”这话简直把我弄懵了,我颤巍巍地说:“妈妈,我上课经常睡觉。”“那是劳逸结合!”“我在打篮球时和同学吵架。”“那是切磋球技!”“我……我数学考试不及格!” “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要太在意嘛!”……糟了糟了,不是妈妈有问题就是我有毛病。我用力咬了下自己的舌头,噢,好痛!我猛然惊醒,发现只是一场梦。

梦中,我的不及格为我赢得了一箩筐的表扬和赞誉,如此兴师动众的场面,如此不切实际的赞誉,我真承受不了。幸好只是一场梦,我才发现现实世界的真实与靠谱。

如果没有争吵200字作文 篇7

从一个月前开始,我就没有了笑容。每天一放学回到家,听到的是那响彻云霄争吵声,在无意中听到了一点她们争吵的内容,原来她们是为排水沟而大吵大闹,这忽然让我明白原来大人和小孩一样小气。

・ 因为她们在那大吵大闹,让我无法静下心学习,正因为这样我的成绩一落千丈,受了好几次老师的批评。她们根本不考虑我们这些小孩的感受。难道她们都没有想过这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

・ 如果她们能想想孩子的感受。如果她们凡事都不斤斤计较,正所谓一人退一步,海阔天空。

・如果这世界上没有争吵,只有开心的欢笑那该多好呀 !

如果没有前男 篇8

吾这厮一惊,立马活转过来,换作笑颜,再也不摆脸子给人看。友人说得没错,我这样的命再抱怨是要遭天谴的。而我命好的蛛丝马迹之一,就是跟绝大多数前男友都保持了藕断丝连的亲密关系,并证明这世间果存有无性的爱。

前男友的好处,和闺密一样,说不清道不完。你可以随时给他打电话,而没有误会,因他早了解你至骨髓。你可以撒娇,比跟现男友更娇,因你对前男友的要求,最多是陪饭陪酒陪聊。你还可以跟他讲现男友的坏话,听前男批评你教育你……当然,这一条只针对分手多年的前男友,刚分手的不算。

我完全同意,只有开始一段新恋才能忘却旧恋之痛。所以,只有当前男有了新欢,我才会将其视为前男,肆意使用之。毕竟我还是比较善良的人。我的前男们,也因我的比较善良,原囿了我的十分自私和任性。

有年冬天遭遇一件不幸事,心中惶惶。彻夜难眠。一帮朋友们很够意思,相约来陪饭。饭罢,又上楼陪酒。酒罢夜已深。“再见啊,再见。”我使劲微笑,显出一付疲惫而坚强的样子——总不能让朋友陪睡呀。关上门,怔了一怔,泪眼昏花中抓起电话……很快,一位资深前男像天使一样降临,带着红酒巧克力和一张音乐碟——多么细心周到又多么了解我的习性——然后我们轻言慢语,谈天说地,忆当年,展未来,直到东方渐白,他耐心哄我睡去,然后他走,回新女友身边。

试想,若非前男,如此良辰美景又要发生一次恋爱,至少也弄出个一夜情来。可是前男的觉悟,和其前女友我的觉悟,都不比普通的孤男寡女。我们的友情,建立在男女相吸的基础上,又早已超越它,如亲人一样亲,密友一样密。

于是对现男友说,真想把周围的好男人都变成前男。前男是一种特殊材料做成的朋友:不会骗你(要骗早骗过了),不会恨你(时间抚平一切),知道怎么哄你(惯性使然),有话可说(没共同志趣当初也不会相恋),畅所欲言(曾赤诚相见还有什么说不出口的),不会爱你(这一点让所有人都放心,前男,前男的现女友,我,我的现男)

有时,下午约一个前男去后海喝茶谈天,看夕阳西下,窗外鸽子的唿哨声悠悠划过,只觉得人世恍惚,而满心欢喜。两人相识是天大的缘分,然而起先都不知,他们的缘分原是为做一世的朋友,或者说爱人,而不是情人和夫妻。就像有时,两个人先做了很久的朋友,有天忽然发现,原来他们是要做夫妻的……谁知道呢,生活之有趣,全在于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可仔细一想,多数的变迁,也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如果没有明天作文300字 篇9

世事无常,如果你信命,那么一切偶然都是注定!如果,你不信命,那么一切注定都是偶然!不论是注定或偶然,都不是我们能凭着自己力量可以改变的。

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生苦短几十年。

有钱人这样说,因为他们已经赚够了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他们不想再做钱的奴隶,他们要开始享受人生,开始享受生活,开始享受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落魄的人这样说,他们奋斗过,却失败了。他们不想再做无谓的奋斗,他们想从此一蹶不振,隐居桃林,过自己快乐的生活,不问世事。

年迈的人这样说,他们看穿世事,为生活,为子女勤勤恳恳一生,终于有一天,他们累了,他们想在仅剩不多的日子里为自己活,自由自在的活。

我也这样说,是啊,人生苦短几十年,没有人能一直存活于这世间,纵然是君王,高官,亦或者是市井小卒,平民百姓在这世间存活的世间也不过百年而已。我们不能永远存活在这世间,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选一样不枉做人的活法。这样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这几十年的光阴。是啊,人生苦短几十年,何不就努力拼一把呢?进自己的全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只为不辜负自己。

如果没有明天,你该怎样说再见。

如果没有明天,那句人生苦短几十年你又该以如何的心态说出。

如果没有明天,你会不会在仅剩不多的时间里努力去完成自己的梦想。

如果还有明天,你又会不会有没有明天的那种态度。

如果没有你作文200字 篇10

老师,如果没有你,我就可以上课玩耍,下课踩草坪,这样也不会被叫到办公室里,接受严厉的批评。

老师,如果没有你,我字写难看了,也不会有人叫我重写。

老师,如果没有你,我在暑假里就可以快快乐乐的,不用写那无尽的暑假作业。

老师,如果没有你,我在上课时喝饮料,也没人来阻止。

老师,如果没有你,我就可以逃课,不上那枯燥的.科学课。

但是——

老师,如果没有你,谁在我考不好的时候给我信任和鼓励的目光?

如果没有你,谁来教我新知识?

如果没有你,谁将大自然的美景告诉我们?

如果没有你,我们将来怎会有出息?

如果没有你,谁教我们写作文的技巧?

如果没有你,广大的城,贫穷的村,我们怎么知道?

如果他们没有忘记 篇11

日前拿到林贤治先生主编的一本书,名日《烙印》,是当年的一批“黑五类”的回忆录。写的正是在非常年代里,身份、成分的划分对个体的戕害。如果不是读这本书,“黑五类”究竟是哪五类,我是说不上来的。林贤治先生指出“黑五类”只是俗称,正式说法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我更是闻所未闻了。于是不禁联想起自己对“成分”的认识。其实,在当代中国普通人的生活中,“成分”的影响并没有完全褪去,在政治生活中甚至意义不小。而曾经的“阶级成分”转变为了另一种身份的区分,总之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通过划分不同身份来确定秩序的社会中。甚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身份的鸿沟日益加深。当我生活在此间并渐渐麻木之时,读到书中那些鲜活的被成分拖累的故事,生出的又岂止是感慨。如果这些人还一直记得,我们又怎么敢遗忘?

身份:从道德区分到政治区分

人类聚集而居,就不能不有身份的区别。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谓秩序的构建,本质上就是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身份认定。这样做,不仅是因为人类天然就有着道德、能力、性别等的区分,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必然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说,人与人之间有着身份的区别,并不违反人类生来在法律、社会地位上的平等,反而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所以。从孔子的“必也正名乎”,到十年浩劫中的“唯血统论”;从儒家经学语境中的“君子与小人”,到非常年代里的“根正苗红与黑五类”,其实都是一种对身份的确认和区分。但是,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又何止天壤?从古典世界到现代世界,人类社会对人与人之间身份的确认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而在极权主义社会中,这种区分更是耸人听闻。

在古典世界里,以儒家经学为例,儒家构建社会秩序最主要的符号是道德。儒家的德性,并不是现代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品质”,而是更高、更深刻,是对整个天下的正义与否、城邦的治乱与否、个体的善恶与否的高度概括。对个体而言,道德必然有着高低之分,从而有着君子与小人这两种身份的区分,而君子则应风行草偃,感化小人。子日“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正是如此;对城邦而言,有道德的城邦如商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就可以风化天下,无道德的城邦,孔子则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对天下而言,则天下兴亡的中枢,只在于天下还有没有天理良心,有没有道德正义。

所以,古典世界用道德来确定人与人的身份,并辅之以政治制度和社会教养方式,就构建了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这个社会虽然等级森严,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过儒家学术来实现流动的,如科举制。演至现代世界,大革命的爆发和民族主义的兴起,确立和划分身份的标准逐渐变化。人们逐渐被归于想象的共同体,也就是民族,并形成民族国家。同时,在一个以宪政为基础的国家中,身份是通过法律,也就是契约来确立的。

但是,在“黑五类”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社会秩序的确定和个体身份的确认,既不是通过道德,也不是通过法律,而是通过“成分”、“血统”,二者其实都描述了一个词:出身。一方面,出身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分,不论他到底做过什么事情,只要他的父辈被贴上了反动标签,那么作为后代的他们根本无从选择。大舜杀掉鲧又任命其子大禹来治水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另一方面,如何来认定一个人的成分?既不是根据道德,也不是根据法律,而是被意识形态所控制。所谓“黑五类”,就是“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的子女,在“文革”中一度发展为“黑七类”(资本家和黑帮)。其实,这些“类”都是在一次接一次的政治运动中,先后被打入另册的。如果说在土地改革时期,成分的划分多少还有土地来做标准,那么此后的划分成分,不如说是划分敌友。从而通过一次次的划分,将意识形态纯粹化、信仰化,最大程度地净化了统治力量。常常有论者指责十年浩劫的根源在传统文化,实属误解。这种划分成分的方式其实是一种极权主义的现代病。

如果说,我们更容易从一种理论来理解“成分”对一种社会秩序的构建作用,那么《烙印》则提供了这种全新秩序构建的活生生的实例。书中的回忆者,都是因为父辈的成分问题而导致命运蹭蹬。他们的父辈先后被打入另册,而他们则被排除在一个正常人所应该具有的生活之外,入团入党等政治生活自然不必说,连升学、工作、结婚等日常生活都受到排挤。自古以来,人为钱财所累,为声名所累,为情色所累,现在终于有了为成分所累,也算是一大发明了吧。

命运:他们的记忆

《烙印》的编者林贤治先生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国朝历史的反思,他的精神也反映在这本书中。书的序言写于2004年,在序言中,林贤治先生自称“去年春节”开始着手这本书的编辑工作。也就是说,这本书从2003年开始编辑,2004年就组稿完毕,却直到2010年才得以问世。这样长的周期,个中缘由不难理解。过去曾有一种说法,“敦煌在中国,但敦煌学不在中国”。其实,这个句式可以套用的又岂止一个敦煌?同样在序言中,林贤治先生表达了编辑这本书的缘由:“历史首先意味着还原真实,但是,清除了个人记忆,惟以制度文物和公共事件构成的历史肯定是残缺不全的,不真实的。”(P3)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口述史、回忆录第一次集中提供了那些“黑五类”的鲜活人生,这当然有很高的历史意义。

不仅如此,在这本书津津乐道于“历史”的时候,我还是会想到我幼年时填写的那个“贫农”,而那时候已经改革开放若干年了。也就是说,这种以“成分”来确定秩序的方式直到今天还没有终结。也许人们不再关心谁出身是否为“贫农”,但要从事政治这一被古希腊哲人认为是人类最应当从事的有意义的活动,却仍需加入组织接受政审;也许人们不再如当年认为“卑贱者最聪明”,但“笑贫不笑娼”、“赢者通吃”、“马太效应”等现实,是否也提示着人与人之间早已出现了另一种鸿沟;也许网络极大地改善了舆论环境,但信息时代的来临却让《1984》的恐怖主义似乎提前到来。总之,古典世界中根据道德来构建社会秩序和现代世界中根据契约来构建社会秩序都仍然是镜花水月。而“黑五类”的命运或许已经转移到被新的“出身”、“血统”等新“成分”所戕害的现代人身上。

历史意义毋庸多言,在这些宏大意义之外。我感到的还有刺骨的绝望。也许这也是编者编辑《烙印》的初衷之一吧。正如我在文章开头写到,我对“成分”的印象并不深刻。而从《烙印》书中所编选的文章来看,有一批人比如孙郁、赵园等人,或者因为保持了理想主义而不懈努力,或者因为机缘巧合赶上了高考和出国,或者因为平反后父辈的声望犹存,他们总算是做出了成绩,尽管他们的心灵已经伤痕累累。但是,其实有大多数人因为被铭刻的身份而不得不被命运选择,从此随波逐流,丧失掉了本该拥有的一切。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也有相似的不幸。

翻看书中编选的回忆,主角们当时大都是初中生。他们在那些岁月的心路历程是高度一致的:渴望进步——父辈被贴标签——不理解——理解——反抗或麻木——绝望,一言以蔽之,走向绝望。他们的差异,无非就是下放劳动的地方不同、时间不同、强度不同而已。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后,他们不仅再也无法重新来过,而且长期贴在身上的“成分”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正如这本书的书名,那是他们永远的“烙印”。

烙印,就意味着他们至今没有忘记。

如果当事人都没有忘记,我们是否敢于铭记?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如果朋友没有了作文800字 篇12

六一那晚,我躺在床上,手上举着一个玩偶,这是我和我的朋友们友谊的见证,更是友谊的象征,代表着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窗外一片静谥,月光笼罩着大地,十分朦胧。手里的玩偶仿佛活了一般,正笑咪咪地向我眨着眼睛。

正当我回想着早上的快乐时光,不知不觉……外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嘿,嘿,起床啦!祝你节日快乐”,随着,一个礼物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嗯?”这让我感到十分的奇怪,“六一节不是已经过了吗?怎么……”,我赶紧扭头年向日历表“六月一日”,的确是儿童节,难不成是时间倒流,老天难道想让我再过一个快乐的六一节!“来不及想这么了,要迟到了,赶紧赶紧”。

跟着昨日一样迎着早晨的阳,伴随着小鸟那动听的歌声,踏入热闹的校园,我飞快地跑向教室,我想小伙伴已经在等我了,走进教室,却没有她们一点的踪影。10分钟过运了,20分钟过去了,1小时过去了,她们始终没有出现,按照惯例他们应该比我来的早呀!我跑遍了整个学校,找遍了我们一起开心玩过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没他们的身影,我心情顿时变得沉重,鼻子酸酸的,好想哭,我一个无聊走在校园里,好无聊好无趣。

回到家中,望着天花板,以前那些快乐的时光都浮现在了我的脑海中。

记得有一次中午,我正和她们开心的玩着,腹部一阵疼痛,我由地弯下腰去,双手紧抱着,可这一不起眼的小动作,也被她们发现了,她们连忙将我扶到座位,马上跟老师汇报,肚子越来越痛,感觉里面的食物在翻腾,肠子感觉都绞在一起,不由地眉头一皱,突然,我感觉咙喉十分不舒服,“啊”要吐了,我赶紧颤颤巍巍地跑向厕所,是她们不离不充地照顾我,给我拿纸巾,给我拿水。把我照顾的无微不至。

开心的回忆浮上心头,幸福回快浮上心头……,不知道今天他们都去哪里啊。

“叮——叮——”“啊”原来是场梦,害得我大吃一惊,我摸了摸额头的冷汗,舒了一口气。

如果校园没有了想象作文500字 篇13

今天下午布置家庭作业,老师突然说:“明天我们要考一张第一单元的试卷,大家赶快复习!”我们大家一听,立刻崩溃了。都一个个嚷嚷起来。“哎呀,怎么三天两天就考试,我最讨厌考试了,真烦啊!”“我学习成绩最差了,肯定考不好,怎么办呢!”同学们都叽叽喳喳地开始抱怨起来。

第二天,当上课的铃声响起时,同学们都很不情愿地来到了教室,做好考试前的准备工作,等待着单元考试。只见老师迈着稳健的步伐来到教室。讲台上老师用她洪亮地声音大声地说:“同学们今天不用考试了,以后再也不用考试了!”顿时全班上下一片欢呼声,有的还兴奋地吹起了口哨:“太好了,终于没有考试了!我太高兴了!”“耶,我们再也不用考试了,我好开心呀!”只见同学们一个个都像出了笼子的小鸟们似的,飞向了云天。就这样同学们开心的过了好几个星期。

经过长时间的.玩耍,同学们都觉得有些疲惫,他们似乎也感觉整天玩耍也是一件很无趣的事情。大家静下来时,都回想起以前的种种往事:其实我们的校园也是挺美丽的,那里有碧绿的小草,迷人的桃花,美丽的蝴蝶,还有那条围绕校园清澈见底的小河。回想起课堂上老师们呕心沥血地教育我们,同学们有不会的题目,老师总会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让我们掌握知识与重点。有时给我们讲笑话,逗得我们哄堂大笑。有时,下课老师还陪我们一起做游戏。想想老师们牺牲了自己很多的时间,陪我们一起度过了无数个充满快乐的时光。想起每一次放学后,当同学们纷纷离开教室回家,而老师却要留下来开会、检查卫生、批改同学们的作业等。想到这儿,同学们决定一起找回从前那欢乐、美好的校园……

如果世界没有影像 篇14

Host: This is The Forum from the BBC World Service. Our guest presenter: Davie Baddiel, the novelist and comedian. And it’s time now for our Sixty Second Idea to Change the World. And in the hot seat this week is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Peace and Security, James Gow. You’ve just got one minute, James, to win over me, Dave Baddiel, and my other two guests—Per Ramsey Rasser and 1)neurobiologist Margaret Livingstone. He’s in Hilversum in Holland, and she’s in Boston, so it’s quite an exciting kind of world 2)domination process I’ve put you in now. And, of course, the BBC World Service audience, so there’s about a hundred and fifty million people that you could win over now with this idea. And your minute starts now.

James Gow: The idea to improve the world is this: In order to become 3)visually more creative, we need at some point to

4)eliminate images from our lives, altogether, at least for some moment in the week. We’ve all become so heavily 5)reliant on still and moving images to engage us with the world around us that we need something to change. We need to be free from the 6)tyranny of the image, just for that moment somewhere in the week. Turn off the TV if you’ve got televisions; stop the cinema; stop the computer screens. And have nothing but sounds. No pictures. We’d then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start developing images in our minds.

We’d like to have that stimulation from the 7)aural world around us. It might be the radio, the World Service. It could be just conversations, sounds around. And this would be exciting. It’d enable us to think away from the things we do normally, outside the box,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anything dominated by images and the screen.

Life would be transformed and the idea would be to encourage us to use imagination to liberate 8)inherent creativity.

(Sound of alarm clock)

Host: The clock’s gone. I love the game show aspect of this

9)bit. Well done! That was excellent. And I think you’re playing to a home crowd here because you’re essentially saying, listen to the radio, and nothing else for one day a week.

James: Well, not only, you can listen to Ramsey’s poetry as well.

Host: Yeah, but on the radio, perhaps.

James: Yeah.

Host: But just to listen, to listen and not to look.

James: To get the space. You will see better, I think, if you spent [sic] time away from just looking.

Host: It will enrich your sense of vision.

James: One of the things that Ramsey said earlier w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 think, sight and seeing. You can see something, but it’s only when you engage with it that you begin to see things properly, or maybe, to uncover them. The idea that seeing is a process, going through 37 neurological stages or whatever it might be, in order to have that one image that you get in your mind.

Host: Ramsey, do you think it would help the poetic imagination of the people in general if they would have to think harder about how to create images in the mind, if they just listened to words, solely, for one day?

Ramsey: In general, yes, and I only think it will improve many movies because we won’t be able to see them any more, and we won’t see how bad they are.

Host: Yeah, that’s true. So people would still go along, though, to watch completely blank screens with just words on them on this day?

Ramsey: (Laughing) Yeah, exactly.

James: Well, that has been known, Derek Jarman…

Host: Derek Jarman did a film called Blue, which is just blue, when he was blind, in fact. That was one of his works. So, yeah, that it clearly can be done.

Margaret,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idea? Do you think it would help the way that we process images? It would be healthy for the brain not to see anything for a day?

Margaret Livingstone: We’re really very visual. And if you take away vision, that part of the brain is gonna be pretty inactive unless you take it away early, in which case you’ll use it kind of as RAM for some other

10)sensory system.

Host: But might it not be good in the way of letting the brain lie fallow for a day, if it’s overfed with images like we are, just to not have that for a day?

Margaret: Well, 11)admittedly, I don’t watch television; most of the magazines I read don’t have pictures in them. So I guess I do that automatically.

Host: Yeah. Is there a difference in the way the brain processes an image when it sees it in the real world, to when it just creates it in the mind from words?

Margaret: Yes, very much. You can see this in children’s drawings. So you ask a three-year-old child to draw a person, and you’re gonna get a face on legs. Right? You’ve seen ’em. Why is that? Because when the kid processes information about people, what’s really important about them are their faces. And so, when the kid now gives you back what’s in his head about who that person is, what comes back is what’s important about them. So, yes, when you’re 12)visualizing something you’re being aware of the things you’ve

13)extracted, the important things.

Host: What’s interesting as well is when you hear a very well 14)rendered image in words, the way that it can

15)resonate and stay in the mind. Ramsey do you think that that’s one of the things that doesn’t sort of just 16)flicker, it’s there and it stays in the head? Do you think when it is well rendered in words?

Ramsey: Yes. Of course. I mean, that’s how advertisement works, I think. And if you have a really good concept, a good 17)slogan, it sticks there. For instance, you have the slogan, “A country for a people, for a people without a country.” You know, that is the old…early 19th century 18)Zionist slogan, which worked

19)fantastically because it’s a concept that stuck. And even later on if you find out well, actually, there were people living there, so it wasn’t that empty after all, it doesn’t influence the image you have anymore. It is a concept, a slogan, that is purely from the visual point of view, it is 20)exquisite. It’s just not true. But it’s exquisite.

Host: Well, thank you for that. And thank you James for your idea about how to change the world in 60 seconds.

主持人:这里是英国广播公司全球服务频道的《论坛》节目。我们的特邀嘉宾是小说作家和喜剧演员戴维·巴蒂尔。现在是我们的《60秒想法改变世界》节目时间。本周做此节目的是国际和平与安全协会的詹姆斯·高尔教授。詹姆斯,你只有1分钟的时间,来获得我的支持、戴维·巴蒂尔的支持,以及我的另外两位客人——佩尔·拉姆齐·拉塞和神经生物学家玛格丽特·利文斯通的支持。他在荷兰的希佛萨姆,她在波斯顿。所以我现在就带你们进入这个令人兴奋的引领世界的过程。当然,还有英国广播公司全球服务频道的听众们。因此,你现在可以用你的这个想法来获得一亿五千万人的支持。你的一分钟时间开始了。

詹姆斯·高尔:让世界进步的这个想法是:为了能看上去更有创意,我们需要在某种程度上让影像从生活中消失,至少一周里要有几个这样的时刻。我们已经变得如此严重地依赖动静影像来融入周围的世界,因此我们需要一些东西来改变。就在一周里的某个地方某个时刻,我们需要摆脱影像的横行。如果你有电视机, 那就关掉电视机;不再去电影院;关掉电脑显示器。只有声音, 没有影像。然后我们就有机会在脑海里开始构想影像了。

我们将从周遭的听觉世界里受到那样的鼓舞。也许是收音机,是(英国广播公司的)全球服务。周围可以只有对话和声音,这会是个让人兴奋的想法,它使我们远离常规思维去思考,在电视以外,超越一切受控于图像和屏幕的事物。

生活会有改变,这个想法将鼓励我们用想象力去释放内在的创造力。

(闹钟响)

主持人:闹钟响了。我很喜欢这档节目的游戏环节。说得好!非常棒!我想你赢得了主场听众的支持,因为你的基本意思就是,一周要用一天来听电台节目,不做其他事情。

詹姆斯:嗯,不只这样,你也可以听拉姆齐的诗。

主持人:是的,不过或许是通过电台收听。

詹姆斯:是的。

主持人:但只是听,听却不看。

詹姆斯:有了这样的空间后,我想,如果你花了时间在视觉之外,你能看得更清楚。

主持人:这会增强你的视觉感受力。

詹姆斯:拉姆齐之前提到过这样一件事情,我想是在看见和看之间的不同。你可以看到某样东西,但是只有当你融入进去时你才能准确地看清它,又或许是发现它。看是一个过程这样的想法,通过37种神经学的展现或者随便怎么叫吧,就是为了得到那一个你脑海中的图像。

主持人:拉姆齐,你认为这会在大体上有助于人们的诗意想象力吗?如果他们将不得不在脑海里思考如何创作影像,如果他们只是听了一天的话语。

拉姆齐:总而言之:是的。不过我只是认为这会改进很多电影,因为我们不再能看见它们了,我们就无法看到它们有多糟糕。

主持人:是的,不错。所以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会赞同在这一天看只有文字在上面的完全空白的荧幕吗?

拉姆齐:(笑)是的,正是这样。

詹姆斯:嗯,大家都知道的,德里克·加曼……

主持人:德里克·加曼创作了一部名为《蓝》的电影,画面只是一片蓝,事实上是在他失明时创作的。那是他的作品之一,所以很明显,这是可以做到的。

玛格丽特,你觉得这个想法如何?你认为它能改进我们处理影像的方法吗?一天不看任何东西对大脑来说健康吗?

玛格丽特·利文斯通:我们确实很形象化。如果你把视觉拿走,大脑的那一部分真的会很不活跃,除非你一早就将它取走了。那样的话,你为其他一些感官系统使用它就有点如同使用随机存取存储器。

主持人:但是也许让大脑休息一天不活动的方式并不好呢?如果像我们一样,大脑已经装了太多的图像,就没有空间来过这样的一天了。

玛格丽特:嗯,我得承认,我不看电视,我读的大部分杂志都没有图片。所以我想我是无意识地就那样做的。

主持人:是的。大脑处理从现实中看到的图像方式和只是由(听到)语言而在脑海里产生图像的方式有不同吗?

玛格丽特:是的,非常不同。你可以在孩子们的绘画中看出端倪。因此当你让一个三岁的孩子画一个人,你可能会得到一张脸长在腿上的图片,对吧?你看见过这样的画。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当小孩处理有关人的信息时,真正重要的是脸部。所以,当小孩现在呈现给你他脑海中的那个人是谁的时候,在记忆中浮现的就是关于他们的重要信息。所以,没错,当你将某样东西形象化时,你所知道的就是你已经提炼过的信息,那些重要的东西。

主持人:同样有趣的是当你听说一幅用语言生动描述的图像时,那种情况可以引起回应并存留于你的脑海。拉姆齐,你认为这是那种不同于电影一类的影像在那里并留在头脑里的事物吗?当用语言形象描述时你这样认为吗?

拉姆齐:是的,当然。我的意思是,我想广告就是那样操作的。而如果你有一个真正好的理念,一句真正吸引人的广告语,它就深入人心了。比如,有一句广告语:“为了一个民族的国家,为了一个没有国家的民族” 。那是很早以前,十九世纪初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口号,因为它是一个很突出的概念,所以就获得了成功。而且事实上,甚至在之后如果你能好好地查找一下,确有人住在那里,所以它终究不是那么空泛,它不再影响到你所勾勒的那些影像。这是个概念,一句标语,单纯地来自于一个直观的观点,它是完美的。只是不真实,但它是完美的。

上一篇:剪力墙爆模处理方案下一篇:幼儿园规章制度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