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参考答案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参考答案(精选7篇)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参考答案 篇1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全国Ⅰ)参考答案

一、1-4CBAA

二、5-7CBB

三、8-10DCD

四、11.(1)现在成为百姓的祸害,使酷吏的过失,而劳民伤财并不是体恤百姓的根本方法。

(2)大多数忠心的臣子坚持道义,没有贰心,如果害怕皇帝的威严而不坚持正义,我即使死,也不改变我的志愿。

12.(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有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觉察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相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

13.(1)以为轮虽有槁曝使之然也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2)哀民生之多艰也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多歧路直挂云帆济沧海

五、14.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用意: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顽强意志。

15.(1)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得坚强。

(2)南方的环境过于温和比不上大西北更能让人经受历练和磨练意志。

16.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

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17.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与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六、18.①将惊悉改为获悉②将造访改为探望③将阁下改为您老④将馈赠改为敬献

19.(1)必须删去的是⑤⑪不能删去的是③④⑥⑦⑨⑩

20.梦想轻盈,绮丽,就如一颗流星,划亮整个夜空。

现实真切,朴实,仿佛步步足迹,踏遍人生旅程。

七、作文。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参考答案 篇2

一、现实性的充分体现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一个口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体现在实际执行层面。作为高考的固化因素,是最切实的体现方式。

一是语言材料的现实关照。设题的材料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比如第14小题的语病材料,从创新创业到新能源汽车再到互联网都是现实性十足的。在选考的小说与人物传记之中,也强烈渗透着现实色彩,这是最语文的征兆。六安爷的“过瘾”,不光是动作习惯,更是心理依赖,是生活习惯。“锄”作为农具,标志着农业文明,随着时代的变迁,三农问题越发显得突出,即便不被工业侵蚀,农业也会产业化、集约化。小农耕作方式必定要退出历史舞台。在这个层面上阅读理解,会引发学生对现实的深度思考。

二是表达的现实关照。第17小题关于“中华文化体验”的表述,将传统与现实融为一体。特别要说的作文,这是表达的重中之重。

用漫画作材料,让考生就事论事,发表看法。有专家指出这一形式叫任务趋动型。漫画中的内容,是当下现实问题的一个侧面,对孩子的奖惩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分数。这是孩子之痛,也是教师之痛、家长之痛,更是社会之痛。

比较去年的作文题,同样是就事论事。在形式上把文字变成了漫画,但实质是一样的。两相比较,今年的作文题则远不如去年。

去年的作文题是分别给父亲、孩子或警察写信。这一任务趋动,指向现实的广度与深度都是强大的。首先是书信这一形式,当下感觉人们已经不知道要写信了,这一传统的应用文真的不应该消逝。

交通文明是现代人最需要具备的品质。在当下公民的交通素养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我们已经进入汽车时代了,科技的发展远远跑在我们前面,而缺失的文明交通素养成为社会和谐的重大隐患。对“父亲”这样的交通参与者,对他有要求是必须的。再说了,父亲在孩子面前要成为榜样,同时也要尽一个公民的责任。

作为孩子,当父亲违法的时候,不是考虑听家长话,而是站在公正客观科学的立场,这似乎不是好孩子应该做的,甚至还有点“不孝”,但这正是一个好孩子的榜样。对怎样做才是好孩子的讨论,有助于考生明辨是非。

对警察也同样具有挑战性。他处理的不是家事,公权力对家庭内部事务的介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交通违法,不是家务事而是社会事。警察不能认为孩子反映家长是家务矛盾。

如此来说,去年的作文表达关乎的现实面广,考生表述的余地大。而今年的作文绝大多数的考生都会围绕学生考试的成绩来说事,无外乎就是成绩好被奖赏,成绩差了被责骂,进而呼吁家长、社会不能仅以分数来作为奖惩的唯一标准。不管怎么说,话题都围绕这狭小的层面,缺乏社会面的其他维度,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考生表达的现实关照度。

二、语文味的充分体现

国考应充分体现语文味,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学好语文,领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让我们继承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有思想有灵魂。

以文言文考查为例。安徽高考分别是文言实词考一题,文言虚词考一题,文段整体理解考一题,然后就是两句翻译。这样设题相对全国卷来说,则幼稚多了。因为考查文言实词虚词可以与翻译合并,翻译的句子中重点实词虚词,还有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都可以得到体现。

全国卷中的句读考查则充分体现了语文本质要求。对大多数国人来说,多数时候不需要对文言文有精准的字斟句酌,只需要了解大意即可。只要大致明晓停顿,也基本上会知道语段要表达的意思。所以考查句读才是真正的考查。

还有就是文化常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重要的信息就存储在文化常识中,熟悉一点,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会顺畅一点。

全国卷坚守语文本色,在阅读材料文本的选择上顾及文化传统,与语文有相当的关联度。今年对甲骨文的考查,透过文字让考生感受历史文化的真实感,是十分高明的。

语文味的体现重在两个大阅读的选择上。早些年,多数考生选考的都是人物传记,而不选择小说,认为小说难而人物传记容易。其实,在语文视角下,两者之间不存在选择性,只有考生的个人偏好而已。

五选二的整体理解,选考是相等的。小说阅读理解的第(2)小题,要考生说出“锄”的寓意,这要求考生能够分析出小说要素所承载的内核,从人物、环境、情节、主题等方面概括就可以了。而人物传记的第(2)小题则明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也就是要罗列出传主“标志性年份”所表述的内容。小说考查第(3)小题涉及到语言分析,而传记第(3)小题仍然是如此。而第(4)小题的考查也几乎相当,是就文本的主题作探讨。这样说来,选考也是在文学框架下的选择,而不是语文之外的添加。

三、学科特点的充分体现

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之后,重要的支点是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否则,语文就不是语文了。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问题的切口要小。考试相对要求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最大可能的在肯定主观意志的同时保持客观公正。那么设置问题的切口就要小点,以防止过宽的解读而推动客观的评价标准。像第(10)小题的名篇名句默写,安徽卷考试就是机械的上句对下句,这是典型的死记硬背,不足多谈。全国卷则完全改变了这一考查形式,变为理解型默写,这就要求考生对诗文有整体理解,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知其然。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设置背景性提示语时一定要切口小,让考生准确找到对应句子。今年的全国Ⅰ卷比往年又有进步,设置提示语时具体精准。第(1)题回答蚯蚓坚强专一的表现是具体的,第(2)题对当下的形势分析判断是具体的。这样考查,就是考查对名句的掌握程度,包括一些较为冷僻的字。

古诗词鉴赏更是如此。如果切口大,则主观性会太强而影响分数的认定。第(8)小题具体问四句话描写的是什么景,为什么要这样写景,这样就有抓手了。第(9)小题具体到典故的运用及其表达的情感,同样是小切口设问。

二是思维品质的考查能够充分体现。除作文外,语文考试在其他方面也要体现对思维品质的考查。第17题,图文转换。现在是读图时代,许多文字性表达都通过图表直观简明表达了,而将图表内容转化为文字表达,考查的正是思维品质。简洁、精确、流畅且合乎逻辑的文字表达,看似容易,实则不易。第16题,语段之中的三处填空,要求考生必须理清整个语段的内在逻辑关系。找到空白处的三句与其前后的关联点,第一处根据后面的内容,在不同的溶液中会有不同的颜色变化,正是花青素的PH值在发生不同的变化。第二处后面的比如是就时间来说的,从清晨到之后到最后。第三处是分析变化的原因。三处指向都十分明确,在或前或后的文字中都有对应点。

三是变换考查方式。可圈可点的是第15题,以往都是以排序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的逻辑性。而今年考查虚词特别是关联词的运用,则切中要害。现在的学生语言表达松散乏力,软绵绵的没有力感,就是缺少强大的逻辑力量,根本在于不会使用关联词进行多重表达。关联词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中有纠偏的效果,也最大化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

病句辨析要求表达合乎语法、合乎逻辑。而成语作为祖国语言的活化石,进行运用层面的考查也是语文学科特点必须要坚守的。

总之,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之后,全国Ⅰ卷无论是考试的选拔性,语文教学的指向性,都体现充分。

四、难免遗憾

点赞之余还是有点遗憾的。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各种沉淀的积弊要在短时间内化解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况且,高考关注度高,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点点变化都必须是小心再小心。这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是总归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破除应试加锁,就是不要固定题型。现在应试上有那么多的机械训练,基本上是缘于固定题型造成的,你具体到每一小题考什么知识点,那当然就会有无数解这个点的海量训练来巩固提高。考生的疲倦,学校的无奈便一下子暴露出来。

考试说明类的文本可以有,但不要具体到题型上,只能是原则性的要求,在知识结构上呈现则可。也许有人会担心,那样考生会无所适从,其实没必要担心,语文学科的知识结构可以明确,只是在题型上不固定而已。比如说成语运用,可以考这个知识点,至于用什么方式考,是可以推敲的。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参考答案 篇3

总体而言,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难度偏低,但就文学作品阅读一题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

一、选材特点

该文选择的是茅盾的作品《大地山河》。该文同《白杨礼赞》一样写于1941年,其时为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本侵略军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亡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一系列散文。

“隐于针锋粟颗,放而成大地山河”。迫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较为含蓄,多用象征手法,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同时该文距现代较远,不像《话说知音》、《长城》,甚至也不像《创造宣言》,时间上的跨度和含蓄的表现手法使得文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内容积极向上,蕴含丰富。选文通过对北方河流、高原和雪的描写,表现了对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力量的赞颂,给人以一种团结向上的感染力。这正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内容相吻合。文中那“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几股细水”汇集起来的浩荡巨流,那看似“平地”而远比山高的高原,象征着西北蕴藏的巨大的抗日力量。那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雄厚实力的力量,那在艰苦条件下精诚团结、蓄势待发的民族精英,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今天建设祖国的崭新时代,都是民族的希望和宝贵财富。

就艺术性来看,表现手法多样,文章综合运用了想象、衬托、渲染、对比、寓情于景、意境营造等手法,可谓题点密集。

二、题点分析

1.本题能力考查点覆盖全面,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如18题考查文章的选材组材的特点,侧重考查的是文章结构章法,要求考生把握作者的思路文脉。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等分析综合的能力。如19题和21题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如19题。

2.设题指向明显,题型分布清晰,且有所侧重。

19题、20题是就内容方面的问题,考查考生对文中主要信息的筛选、提取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19题的问题是: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文章中有较为明显的信息点,在理解上较容易。从命题指向看,阅读区间在第二部分。这部分的首段(第6自然段),清楚地告诉我们,从天空飞过可以对西北高原形成概括的认识,但还不够具体;而从地上走过,对其了解得可以更具体些,但又不够“概括”(全面),因而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再结合第7、8自然段,可以得出:既要有宏观的把握,也要有身临其境的体察。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在空中你可以得到一个概括的印象,在地上走过你才能切实地明白高原之所以为高原。对西北高原的了解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

20题的阅读区间是文章的后两段。在这两段中,作者将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对比来写,特点鲜明。文中说“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也没有错”,“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据此可以很容易总结出答案:

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18题和21题是关于写作手法的。18题考查作者的选材组材特点也就是对作者思路的把握。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聚”,作者选取西北三种独具特征的事物,在特定的时间和场景构成三幅画面,其间必然有一条线来贯穿,阅读后可发现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情感。如果读过《风景谈》,了解它的构思方式,就更会受到启发而豁然开朗。可以发现作者的思路文脉,非时间的延伸,也非单纯的空间转换,而是作者的观察、感受与想象。

答案: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象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行文的线索。

第21题除A项外,均从艺术手法上设题,侧重考查读文学作品的初步鉴赏能力。

B、C两项考查考生对文章写作技巧的把握。作者在前四段中,通过江南与西北河流的对比,渲染了其在浅水季节的秀美涓细,而第5段,“但”字一转,形成反衬,突出了它的另一个特点——夏季涨水时的壮阔雄浑的气势。虽寥寥数语,但因有前文的渲染和衬托,再辅以典型的细节描写,显示出了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因此,这两个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D、E两项考查考生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在文中,作者开头引用了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在最后一部分写北方的雪时,又引用厂谢氏兄妹的诗句。尤其在最后这部分,名句的引用与对雪景的细腻传神的描写结合起来,营造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因此,D项的分析是正确的。全文的写作思路和结构脉络非常清晰,时用第一人称,时用第二人称,叙事方式灵活多变,全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但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含蓄,特别是意旨的表达更是潜在,故“直抒胸臆”之说不当。

3.难度题明显。

21题中只有A项是有关文章主旨内容的,却是错项。这就难以给考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影响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要想选对A项,就必须对文章的主旨有较为明确的把握。这一点除结尾处以外,学生恐怕只能从本项的《白杨礼赞》产生联想了。从考生实际答题情况看,A项失分较严重。如果有一个有关背景的小注则可能使信息明朗。

三、试题启发

1.以课本为中心,扩大阅读量。读名家名作要点面结合,教材内(包括课本和读本)的信息点应当说是重点中的重点,要牢牢掌握。

2.注意大语境。诸如时代背景,作家思想,写作风格,关注作者思考的密集点和惯写内容。应该说在这一方面学生是比较欠缺的,而这又与阅渎量有关。《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一点在今年的考题上有明显的体现,如果说设题点上强调了深度的话,对学生的阅读要求则反映了广度。应该说这对考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要增强捕捉信息的能力。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材多为散文或小说,由于其思想内容深邃,语言含蓄蕴藉,具有隐喻意味,主旨潜藏文中,较为隐晦曲折,这就需要抓住由文章整体酿成的饱含作者真挚情感的艺术境界,探求主旨;且善于利用一切信息特别是落款、小注、副标题等读出言外之意,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抓住作者的思想流

向,探求其见解、主张、感情、态度,以把握文章的内涵。在实际做题过程中要注意,一些关键性语句往往能显示文章的内涵,如茅盾的《风景谈》、《白杨礼赞》中的议论句就是这样的典型。

4.答题的语言要讲究完整性和逻辑性。除不理解造成的错误外,考生答案主要表现为多而乱或少而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因为不能对信息进行综合归纳分类整合,只把一些感觉堆砌出来;第二种情况是因为没有准确完整地理解内容。如19题,文章6、7、8自然段是解答问题的依据。6段与7、8段呈现出概括与具体的关系,作答时遗漏任何一点都是不完整的。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对于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来回答的问题,就需要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述。当然,现代文阅读要严格按照《考试说明规定》的9条能力点进行训练,而能够迅速把握作品的中心内容,是高考取得高分的关键。

(二)科技文阅读

一、选文特点

科技文所选文章是生物学科前沿文章《人体干细胞》。该文内容反映了当今世界生物界的最新发现,且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密切相关,也是引起激烈的社会反响的话题。

材料信息点集中,设题点紧扣文章内容。从第7题到第9题,从定向阅读到整体阅读到信息整合,到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梯度明显,符合考生思维规律。就设题来说,主要有以下类型: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变化范围,搞混时间。

二、试题解析

第7题主要考查对信息的简单提取。答题依据在第二自然段,给生物学家作出的判断从“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找依据,答案明显。文中有“目前还未发现成年干细胞能像胚胎干细胞那样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同时,成年干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而胚胎干细胞可以在体外扩增达三四百代”的句子,可见B、C、D三项都在其中。阅读时抓住表示层次的关键语 “但是”、“同时”、“因此”等,稍加整合就可做出答案。A项表述的内容是成年干细胞主要分布在哪里,而非有无价值方面的内容,故选A。

第8题是考查对信息提取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主要阅读段落是第2段。段首有“成人身上也有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比如骨髓和血液中就有造血干细胞”之句,故A项正确;根据戴利的说法,“20世纪是药物治疗的时代”,可知D项“利用胚胎干细胞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以治疗糖尿病,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是正确的;C项在一、二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容易作答;文中又说“例如在体外培养时,可通过改变条件让骨髓干细胞分化成神经细胞”,说明成年干细胞分化方向也是确定的,只是不像“胚胎干细胞那样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故B是错项。

第9题考查根据文章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A项的内容在文章倒数第2段,文章中叙述的关系是“胚胎干细胞→用于胰腺组织→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根治糖尿病”。A项的叙述顺序混乱,“人类”一词与“已经证实”配合不当,此实验只是在小鼠身上得到成功,故答案为A。B项内容从文章倒数第3段中提取。C、D两项从未段可找到依据。该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延伸。

第10题是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理解,紧扣文章第一段,指向明确。文章说:“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囊胚外表是一层扁平细胞,可发育成胚胎的支持组织如胎盘等; 中心的腔称为囊胚腔,腔内侧有内细胞群。”可知B正确。A项具有干扰性,它把“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生存部分也算进去了;C项把功能搞混了,能发育成胎盘的是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D项“也指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错。“人类胚胎干细胞”、“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是两个概念。

三.试题指瑕

第9题C项“胚胎干细胞具有无限度增殖的危险,所以目前还没有条件在人体上进行移植” 为对项。而文章末段是这样表述的:“胚胎干细胞分化的组织是否会在人体内无限度地增殖,甚至形成肿瘤,科学家必须小心提防,以免未得其利,先受其害。”可知“具有无限度增殖的危险”之言有些偏颇,而且把它作为“没有条件在人体上进行移植”的唯一原因也欠妥当。

四.复习建议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参考答案 篇4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刍议(chú)条分缕析(lǚ)圈养(quān)愀然不乐(qiǎo)

B.倏忽(shū)越俎代庖(páo)牛虻(máng)自惭形秽(huì)

C.靛蓝(dián)毁家纾难(shū)干涸(hé)白头偕老(xié)

D.手帕(pà)相互龃龉(yǔ)麾下(huī)探本溯源(shuò)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能力,多音字需要结合语境来分析。A项中“圈养”的“圈”应读“juàn”,B项中“牛虻”的“虻”应读“méng”,D项中“探本溯源”的“溯”应读“sù”。C项的几个字读音完全正确。】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1.50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拿4金牌如探囊取物,人送绰号“举重神童”。

B.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C.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中日两国青少年也应以和为贵。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

D.北京周边的旅游胜地,笔者去过不少。但六月中下旬的绿树繁花中仍有冰挂高悬在危崖上,这一出人意表的奇景却是第一次见到。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B项中成语“量入为出”使用不恰当,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量入为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开支的限度”,“入”和“出”是指“收入”和“支出”,不是“在家”和“出门”。其他几项成语使用都是恰当的,A项“探囊取物”意思是“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C项“异曲同工”的意思是“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D项“出人意表”意思是“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葛振华大学毕业后回农村当起了村支书,他积极寻找发展本村经济的切入点,考虑问题与众不同,给村里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B.荞麦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发作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C.王羽除了班里和学生会的工作外,还承担了校广播站“音乐不断”、“英语角”栏目主持,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真让人佩服。

D.阅览室图书经常出现“开天窗”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者素质有待提高,一是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参考答案】A3、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需要熟练掌握病句的几种类型。B项搭配不当和赘余,要么“具有……功能”,要么“有……作用”,“增加”改为“增强”,删掉“发作”;C项成分残缺,“承担”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主持”后加“的工作”,“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缺主语,可在前面加上“这些工作”之类的主语;D项不合逻辑,可以把“反映”改为“看出”或“发现”,也可以删除“我们可以从”。】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

① 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 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③ 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 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 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⑥ 在上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

A.④⑥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⑥①②

C.⑤①⑥④③② D.⑤④③⑥②①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本段文字主要讲我国如何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注意句子间的因果关系,便可解答。】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盖天说与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其实,盖天派还创制了一种盖天图仪,同样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盖天图仪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却鲜有提及,所以今天仍有必要介绍和探讨。

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盘。”古人于伞盖之下,仰观其形有若天穹,于是绘制星辰图像于其上,就成为一幅盖天图。与盖相类者有笠,笠无柄,顶戴于头遮日防雨。用笠制作法天之器,作用与盖相同,故有“盖笠”一词。但笠小盖大,盖上可以绘制更多星辰,这大约就是后代多称“盖天”的原因吧。

盖天图仪之形与天穹相似,人可站立其下仰视,也可以回转盖图以示天空星辰旋转,还可以斜置以演示北极倾料之状。既简单又直观,可谓古人法天最理想的器具。这种图,天区星度布局比较均匀,完全不像后来的平面盖天图误差那么大。但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并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能就相似的车盖等来探讨其形

制。《隋书》中记有一辆南齐帝车:“及平齐,得其舆辂,藏于中府。……有乾象辇,羽葆圆盖,画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街云罕。”乾象即天象,这正是盖天图仪的形制。另一类盖天图绘于古墓葬中,汉至隋唐的许多墓室设为穹顶,上绘天象,虽稍简陋,但屡见不鲜。

流传于古籍中的平面盖天图,则是将球面图形加以平面化,其好处是制作简易,方便携带。但这样一来所绘星位必然因照顾角度而牺牲距离,而与实际天象不合,于是广受诟病。其实,在表现天象方面,浑天派也有缺点。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目视星空的反象,相当于人从天外向下俯视。从这一点说,它还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

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由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盖天图仪遂长期为人们所忽视。今天再进行浑盖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摘编自秦建明《盖天图仪考》)

5、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天学派跟浑天学派一样,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流学派,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

B.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以及盖天学派的圭表在历史上备受推崇,广为世人所知。

C.盖天图仪和浑天仪等,都是古代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的重要天文仪器。

D.盖天图仪是盖天学派创制的,这一仪器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但后人却鲜有提及。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B项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备受推崇”的是“浑天仪和浑象”,“圭表”是“广为世人所知”。其余各项都是正确的,可以根据文章第一段的信息得知。】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天文学理论的盖天说诞生甚早,在春秋时代周朝人所著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的说法。

B.盖天图仪状如伞盖,上绘日月星辰,人可站立其下仰视。盖图可以旋转、倾斜,演示星辰运动状态。

C.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实物己经失传,但在古人的车盖、墓室穹顶上仍绘有盖天图,形制与其相似。

D.平面盖天图虽然所绘星位因照顾角度而牺牲了距离,但是比起浑象来,仍然显得直观形象,而且容易携带。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A项犯了故意曲解的毛病,《周髀算经》是“传说出自周人”,并非肯定。其余各项可以根据文章第二至四段信息得知,均为正确选项。】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盖天图”是说像伞盖一样的天象图,但古代也有用笠制作的法天之器,所以应该也有以“笠”为名的图。

B.虽然从古人车盖和墓室穹顶上所绘制的盖天图可以探知古代盖天图仪的主要形制,但是盖天图仪原物必定更加复杂。

C.正因为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人们目视星空的反象,所以浑象上星辰的位置、距离也有不符合实际天象的。

D.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最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盖以仰视,浑以俯视,应该说两者各具其妙。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C项犯了无中生有的毛病,原文只是说浑象“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并不能推断出“不符合实际天象”。其余各项可以根据文章第二、三、五段信息得知,均为正确选项。】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秦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因,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节选自《 宋史? 廖刚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

【参考答案】A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参考答案 篇5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冒,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 „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更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已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 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莱,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B.袁隆平因为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了好种子,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D.袁隆平的研究生经他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

E.本文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2)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识短浅”。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些人取得一点成绩,便 自命不凡,洋洋自得,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有大的作为。B.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

C.对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多加指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D.开发商们对商品房面积的计算方式一直讳莫如深,由此导致的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经济纠纷经常发生。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最近相关部门对两个小区的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

B.李先生认为服饰公司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将之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伤害,并提出30000元人民币的经济索赔和2000元人民币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C.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建设的启动,对道路、交通、媒体、通讯等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关,长沙商业圈无疑也将面对重新洗牌的机会。

D.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形成10个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较强、知名度较高、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世界级品牌。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既是“三江源头”,也是“藏獒之乡”和“虫草之乡”。

①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连②是长江落差最大的标志点

③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相通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

⑤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⑥气候高寒

A.②④⑥⑤①③ B.③①②⑤⑥④C.⑤③①④②⑥ D.④⑥⑤①③②

16.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 ①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使我们的传统美德。② 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地采取③,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④。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涉及到很多方面,它需要⑤。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雏鹰如果害怕折翅,那它永远不能高飞;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参考答案 篇6

1.余光中

余光中(1928-2017),男,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祖籍福建省,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53年10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上个世纪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味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 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2.史蒂芬•霍金

史蒂芬•霍金,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1942年1月8日生于英国牛津的霍金,刚好出生于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纪念日之时,2018年3月14日去世。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一个瘦得出奇、全身瘫痪的天才,他的身体无力地蜷缩在轮椅里,思想却在宇宙的最深处飞扬,穿越时间与空间,追寻宇宙的尽头,探索黑洞的隐秘。史蒂芬·霍金教授是当代享有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当今的爱因斯坦。他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1989年获得英国爵士荣誉称号。他是英国皇家学会学员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 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大学毕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1963年,21岁的霍金被诊断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1965年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1974年3月1日,他在《自然》上发表论文,阐述了自己的新发现—黑洞是有辐射的(所指的辐射被称为霍金辐射)。他的新发现,被认为是多年来理论物理学最重要的进展。该论文被称为“物理学史上最深刻的论文之一”。

1985年霍金丧失语言能力,表达思想的唯一工具是一台电脑声音合成器。他用仅能活动的几个手指操纵一个特制的鼠标器在电脑屏幕上选择字母、单词来造句,然后通过电脑播放声音,通常制造一个句子要五六分钟,为了合成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要准备10天。1988年写成科普著作《时间简史》,至1995年10月该书发行量已超过2500万册,译成几十种语言,中译本也已出版。【霍金的名言】

1.上帝既造就天才,也造就傻瓜,这不取决于天赋,完全是个人努力程度不同的结果。——霍金

2.当你面临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霍金

3.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霍金

3.饶宗颐

饶宗颐(1917年8月9日-),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生于中国广东省潮安县,是蜚声国际的国学大师、汉学家,在中国研究、东方学及艺术文化多方面成就非凡。学术界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饶宗颐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香港大学副校长曾这样评价他:“香港如果出了一个饶宗颐,就不会是文化沙漠了。”而他又是以“辛苦待舂锄”来谦虚地评价自己一生成就的。饶先生和季羡林齐名,学界称“南饶北季”。

饶宗颐,1917年8月9日。生于广东潮州市潮安县。字固庵,号选堂,广东潮州人。其上祖十二世仕宝公是从梅县松口铜琶村迁往潮安开基。从祖籍来说饶先生是在潮州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客家人后裔。饶先生的12世祖仕宝公开始到潮州城卖客家豆腐,之后慢慢地发展起来。到了饶先生这一代,已是饶氏19世。18岁续成其父所著潮州艺文志,刊于领南学报。以后历任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大学等教授。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香港大学,并先后从事研究于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又在新加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任职教授。1973年回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及系主任。饶教授于1962年获法国汉学儒莲奖,1982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后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荣誉讲座教授。1993年为上海复旦大学顾问教授。

饶宗颐学术范围广博,凡甲骨文、敦煌学、古文字、上古史、近东古史、艺术史、音乐、词学等,均有专著,出版书40种,学术论文过三百篇。艺术方面于绘画、书法造诣尤深。绘画方面,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人物画取法白画之白描画法,于李龙眠、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开一新路,影响颇大。书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录书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饶宗颐家中“天啸楼”藏书达十余万卷,为当时粤东最富盛名的藏书楼。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参考答案 篇7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语文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桅杆/宫闱聒噪/恬静模具/模范 ......

B.清雅/菁华旖旎/绮丽处所/惩处 ......

C.歧视/跻身橄榄/鸟瞰角斗/角色 ......

D.赝品/鹰犬殉情/徇私参谋/参差 ......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最近400年的突飞猛进,大自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已泾渭分明,不再神秘。人们不再敬畏自然,凭借手中的科学技术,肆意改变环境。人们渐生狂妄,争相掠夺自然、破坏自然.把一个本不算大的地球折腾个底朝天。人类在发展中堕落,在违背自然中自掘坟墓。忤逆自然的人类将无法在大自然里颐养天年。

A.泾渭分明B.肆意C.忤逆D.颐养天年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科学院最近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冰川退缩,湖泊的面积扩张,冰湖溃决危险性增大,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B.长江中的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确定的全球濒危物种之一,再不加以保护,l5年后将会灭绝。

C.专家认为,我国人均饮茶量每天不足10克,加之大部分农药不溶于水,茶叶中即使有少量的农药残留,泡出的茶汤中也会农药含量极低,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

D.今年广东天气形势复杂,西江、北江可能出现五年一遇的洪水;省政府要求各地要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抗大旱,做到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④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⑤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⑥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①⑥②④⑤③B.①⑥④②③⑤C.④①⑥②⑤③D.④②①⑥⑤③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

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井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

京翰教育高中语文辅导网http:// ①

经,劝民修堤柬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

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③,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

遗疏上.优诏轸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水道运粮 ②社仓法:用义仓来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

5.对下列甸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澍就擢巡抚擢:升迁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豁:免除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举:推举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卒:最终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出为川东道A结为婚姻于是三十余年B.并开引河,导之纠葛,豁然一清④②之入淮

灾民赖之无失所

C.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澍毅然以身任D.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3分)

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②亲赴上海,筹雇商船④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财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4分)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3分)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3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 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①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闻,养蚕人家为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论语》)(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家贫,,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三、本大题4小题.共l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2一15小题。

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Intellectual Responsibility)。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注意。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是要有自责的思想。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

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阻碍。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锒铛,饱爱铁窗的风味。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他们虽由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世间亦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受过去时代留下的最好的精神遗产。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己天然的禀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知识分子在中国向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当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尤为重大。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

(选自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学林出版社,有删改)

12一l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道德的勇气。

B.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应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

C.有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

D.历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坚持真理时不惧牺牲,是出于对知识的责任感。

E.文中用布鲁诺、伽利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掌握了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指挥物质生活”,同样不能被称作知识分子。

B.从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因此是负责的思想。

C.某科学家经过严密的论证,得出了划时代的科学真理,虽然一直没有拿出来发表,但他同样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负责的知识分子。

D.拥有天然的禀赋、国家民族的赐予、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这样的人就配称作知识分子。

14.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 ....

思。(4分)

15.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实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l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6—18题。

荷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王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蜒、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脚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或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太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刺刺”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入水底,浮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内,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太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白《2010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6.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

17.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5分)

18.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9 21题。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其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秦: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l7、18版,有删改)

19.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倡导?(5分)

20.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4分)

21.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以下是一家公司发布的招聘信息,请将这一信息改写成正式的招聘启事(以“本公司”开头),要求内容准确、层次清晰、表达得体。不超过75个字(含标点符号,电话号码占两格)。帅哥靓女,你大学本科毕业不?办公软件使用熟练不?英语交流顺溜不?有没有驾照?会不会粤语?快来看哦,这儿招人啦!这是个中日韩三国合资公司,马上要在“2010亚运会”举办的地方广州开业咯。现需要行政秘书3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哦。要是有意,可以电话168168,8月31日面试,海心大厦908,不见不散哦。

23.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华南七中学生会举办了一个“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请你为作品展写一段前言,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语意连贯,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于60个字(含标点符号)。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上一篇:外侨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总结下一篇:勇敢励志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