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与爱国主义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精神与爱国主义(通用8篇)

中国精神与爱国主义 篇1

什么是长征精神?概括地说,长征精神就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就是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国共产党内的统治,断送了星火燎原的大好革命形势,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长征。为策应中央红军,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相继退出鄂豫皖、川陕、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出发长征。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人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地,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用共产主义思想抚育出来的红军指战员有着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革命必胜的义定信念。长征中,前有王明“左”倾路线的瞎指挥,后有张国焘分裂主义的干扰,但中共却挽狂澜于即倒,首先于绝境中成功地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独立自主地纠正“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新领导,拨正了中国革命的航向,使党和红军一反五次反“围剿”以来及长征初期的危险被动局面,夺得战略转移的主动权。后又对张国焘的分裂阴谋进行有理有节的严肃斗争,挫败了其武力胁迫中央南下的图谋,迫使他取消伪“中央”,使红四方面军随红军总司令部和红二方面军重新北上,终于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宁)静(宁),胜利结束长征。其所以如此,就是由于全党全军尤其是高中级领导层有着坚定的党性原则和大局观念,有着建立在正确路线基础上的铁的纪律和坚强团结。理想和信念、纪律和团结的力量,把人们凝聚成无坚不摧的战斗队伍。这支队伍拖不垮、打不败,将一次严重挫败后的退却变成了“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使革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蒋介石要全力“根绝赤祸”却以失败告终。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不但没有被“根绝”,而且经过二万五千里的“播种”,更加气势磅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共产主义前进的新长征。这场新长征虽然没有雪山草地和战火硝烟,但却面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新考验和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威胁。同时需要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同样需要团结纪律的保障作用。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讲理想、讲纪律是我们党的真正优势,是中国特色的体现,这里边出凝聚力、出战斗力。我们是支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弘扬长征精神这一政治优势,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战胜困难和风险、解决新问题划造新业绩的不可缺少的强大精神动力。自觉的纪律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要条件,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必然要求。是一个拥有6960多万党员、几百万个基层组织的大党,如果没有严格的纪律,就无法形成统一意志,就没有战斗力。讲纪律,首要的是政治纪律,最重要的是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用手中的权力向中央闹独立性,这是对共产党员党性的第一位要求,也是长征中党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今天,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领导中国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严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政治纪律,保证中央政令包括经济工作的各项重大举措在各地区、各部门畅通无阻的贯彻执行,是党的大局所在,也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为此,每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都应提高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自觉性,反对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组织上的分散主义和各种形式的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增强党的战斗力。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奋斗图存精神的升华。

毛泽东曾经自豪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生生不息的优秀民族文化血脉紧紧维系着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蹶而复振,五千年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巨大精神动力。

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代表着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长征精神没有脱离民族精神的主流,而是为民族精神注人了新的时代内容,成了民族精神之魂。长征精神所体现的为民族解放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正是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象征。红军长征时正值中华民族危亡之秋,尽管长征始于未能打破敌人“围剿”的被迫转移,但是,党自觉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民族责任,懂得红军在民族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率先高举起抗日救国的旗帜,提出北上抗日的口号,从而牢牢把握住民族的脉搏,忠实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正是这种深厚凝重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支撑着红军指战员战胜一切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去建立抗日的前进基地。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将“北上抗日”由战略口号和策略方针确定为战略行动方针,在张国焘公开反对北上路线,武力要挟中央的危急关头,党中央果断率一、三军团单独北上,“为着实现领导全国抗日的战略方针,并企图以自己的艰苦奋斗,为左路军及右路军之四军、三十军开辟道路,以利他们北上”。长征的胜利,成功地抓住了历史契机,将沉重的失败转化为夺取新胜利的机遇,不仅保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人民革命的骨于,而且使红军主力进入抗日前沿阵地,在接近抗日前线的中国西北部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党中央一到陕北,即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抗日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的迅速到来。正如斯诺当年所说:北上抗日的民族使命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它有助于他们把一种有可能变成败坏士气的退却转变为斗志昂扬的胜利进军。历史随后表明,他们强调的无疑是长征的第二个基本理由:挺进到有战略意义的西北去--是正确的。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将对中国、日本和苏俄的当前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这“是一项卓越的政治战略,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次英勇的长征的成功”。

今天,我们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与昔日红军长征的任务、条件大不相同。然而,要在一个充满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国际环境中,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发展任务异常艰巨的大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缩短和消除两三个世纪至少一个多世纪所造成的差距,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其艰难险阻远甚于当年的长征。因而更需要弘扬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利益,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顽强拼搏进取的艰苦奋斗精神。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也是培养新一代民族栋梁的迫切需要。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较量,全国人民尤其是党的干部的精神风貌如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当年毛泽东极富远见地指出:“我们民族历来有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共产党历来更提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的干部少有艰苦生活的磨砺,却遇到更多的灯红酒绿、金钱权力的诱感,因此更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否则就会迷失正确的政治方向,坠人堕落甚至犯罪的渊数。艰苦奋斗精神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强大法宝,是抵制和克服腐败现象的有力武器,我们要自觉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勇于到艰苦的岗位、困难的地方去摔打磨练,努力把自己培养锻炼成合格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才能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谱写好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乐章。

长征精神是人类历史上英勇无畏和坚韧不拔精神的典范,它的影响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在人类活动史上树立了一座无与伦比的丰碑。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几乎超出人类所能耐受的极限,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发挥了大无畏的英雄和惊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无坚不摧、所向披靡,谱写出四渡赤水,飞夺沪定,三过草过,“腊子口上降神兵”,单身伤员千里归队,小脚妇女万里远征等一曲曲英雄颂歌,被共产国际誉为具有“高度的觉悟性,超人的坚韧性与战斗精神”的“传奇”,并且鼓舞了南斯拉夫、意大利等国的共产党游击队抗击法西斯的斗志。

20世纪80年代,75岁高龄的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慕名来华,沿长征路线考察采访,写下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热烈赞扬长征“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高度评价长征精神“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尽的钦佩和激情”,“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甚至连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也“沿着长征路线朝圣”,看到“长征的意义决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的史诗。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奉献给世界文明宝库的绚丽精神瑰宝,它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人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新的长征。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同样需要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实战中开拓创新,摸索前进。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邓小平同志,受命于危难之时,以超人的政治魄力和理论勇气,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发展的契机,关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既继承前人又勇于突破陈规,既大胆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使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统一起来,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奉献给全人类的新的精神瑰宝。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中国精神与爱国主义 篇2

一、在分析概念内涵中把握精神实质

理解概念内涵是把握精神实质的基础。之所以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两者的概念、内涵是不同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1)今天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首要的问题是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中国共产党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探索和思考,由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10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正式提出来的。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2)据此,我们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语言文字、传统文化解释和解读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理论成果。第一,用中国的语言文字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中国人最先接触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并把它们翻译成中文,是通过日本人和日文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思想观念领域比较活跃,当时西方大量新思想、思潮迅速被翻译成日文,其中19世纪60年代《共产党宣言》就被译成了日文。日本人当时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学说,主要目的是用来批判的,所以翻译中就难免会有对文本意义不全面、不准确,甚至片面或负面的理解。同时受当时中国革命还没有选准道路,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了解还十分肤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还没什么影响,自然就谈不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后来,“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传来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开辟了一条全新的中国道路,从此中国人才全面地接触和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由于马克思主义是由俄国十月革命后传来的,俄文版的马克思主义必然带有很强的俄国革命的政治色彩。再后来,主要是改革开放后,我们才全面用汉语直接翻译马克思主义原著,用我们自己的语言直接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这种没有经过中间环节“转手”的直接翻译,尽管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汉语与马克思主义原著文本之间表达意义的差异,但毕竟避免了参入日文和俄文的文化因素,理论上讲,应该更接近于文本。我们可以理解为,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被直接翻译为中文汉语开始,它的中国化进程也就开始了。第二,用中国的文化传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用语言翻译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还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只有让中国文化从内心深处接受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文化有机融合,让中国人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于近代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伟大成果的前提下、注重严密理性思维的德意志文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能够被当时科技水平相对低下、非理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文化所接受,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人类文化本身具有的相通性,另一方面,具有巨大包容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具备马克思主义赖以生根发芽的丰厚土壤。比如说,从春秋时期的重人轻神的无神论,到明末清初王夫之的“天下唯器”说,有着与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相近似的传统;从《易经》中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到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再到军事领域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和政治领域的“兼听则明”,都充满了辩证思维的智慧;从孔子的学以致用,到王夫之的“知行合一”和颜元的“践履”,又不乏积极的实践观;从孟子的“舟水关系”,到康有为、孙中山的“大同理想”,都在某种意义上有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接近之处等等。中国人用自己的文化传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于是也就迅速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也正是由于上述相通相近之处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在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中,没有遇到类似于西方文化把外部文化视为“异端”的抵触与排异反应,而是很快从文化心理上产生了相当的认同感,并在接受和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成果。第三,用中国的实际国情应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之所以确立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实际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能帮助中国人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并能切实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比如,运用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政治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阶段学说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就有了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生产力标准;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就有了中国式的矛盾分析、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思维方法,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应用过程,已经超越了在文字方面的理解、宣传和接受,到这里,马克思主义已经转变了形式,转变成了中国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

从文本的翻译,到文化的认同,再到对具体实践的指导应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逐步深入,而且与中国文化默契融合。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的过程,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更是马克思主义获得无限生命力的过程。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念是由刘少奇同志正式提出的。1945年5月刘少奇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3)由此可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土壤生长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的思维、理论和实践成果。第一,思维成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相结合,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思维方式和模式。比如实践第一的观点,对立统一方法,群众史观,集体主义精神等等。这些思维方法的应用,开始时也许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要经过深入地教育宣传、反复强调才能理解和坚持,但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这些观点和方法已经成了中国人自觉的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中又增添了新的思维成果。第二,理论成果。总体来说,我党把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归纳为“两大成果说”,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理论成果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第二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指导思想的坚持和发展。”(4)它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在社会主义本质、发展阶段、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多个领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第三,实践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性,探索适应中国国情、且取得伟大成功的中国式发展道路和中国式实践模式。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要反对教条主义和僵化做法。因此,在实践中,中国走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许多领域还探索出了独具一格的中国发展模式,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参政议政模式、“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模式、与邻为善与邻为伴与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模式等等,这些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实现崛起过程中,基本形成共识的“中国模式”。

从融入中国文化开始,到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再到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成果,最后在实践层面走出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随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步步深化和扩展,中国共产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领导从自发走向了自觉。

二、在坚持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向前所迈出的每一个坚实步伐,都离不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未来的不断前进与发展,也必将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继续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受当时认识水平、革命需要、政治风向、社会思潮等的影响,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宣传与应用,都可能存在片面、不准确、背离其精神实质的地方。因此,今天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认识,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对“三大规律”的把握,进步一比较和分辨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这些都需要全党上下、特别是理论和宣传工作者,克服各种既定的片面性和外界影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重新研究。根本的是紧贴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本源性研究,从根源上分清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使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作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化。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来看,所取得的每一个阶段性飞跃,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中国各个时期的时代特点、时代课题和生动的发展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深化改革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使其密切关注时代风云变幻,不断从世界历史的最新发展中汲取新的营养,始终引领时代发展的方向;使其跟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不断修正错误,补充新的内容;使其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对我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经验、新做法进行归纳提炼,上升为科学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三,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大众化。理论只有被群众所掌握,才能成为思想武器。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从借鉴前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对马克思主义的掌握和应用,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地大众化的结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这一过程并没有终结,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创新各种宣传教育形式,使马克思主义抽象、深刻的理论转化为普通群众愿意听、能理解、会应用的道理和方法,使其真正走向生动化、形象化、生活化和简明化。另一方面,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及时对人民群众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及时把创新的理论运用到新的实践活动中。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征程迫切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以来从来不是固步自封的,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被中国共产党人所掌握之后,就始终紧跟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同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成果,也从来没有宣称过自身是终结性的真理,从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说明了其与时俱进理论品格。今天,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昂首阔步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活动,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必然要求我党与时俱进地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目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应主要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方面着力,在理论上实现创新,形成更具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新观念、理念和思想。第一,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主要内容包括从理论上阐释清楚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形态、经济制度、经济形式在历史发展中的定位等问题。目标是澄清各种有关社会阶段划分、社会制度分野、意识形态争论上的模糊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原理、方法等都建立在科学和内在逻辑的基础之上。第二,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现代经济运动规律的思想。主要是解决,在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的条件下,我党如何从社会发展理论上回答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建设、发展模式、与其他社会制度的关系等问题;如何协调好两条道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如何解决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如何解决后经济危机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面临的矛盾与冲突等。目的是在形成自己独特理论的基础上,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真正走向自觉和科学。第三,在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一方面要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分清真假马克思主义,排除“左”和右的干扰,这是丰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保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伴随思想意识的多元化趋向,各种以“新”冠名的“新左派”、“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观”等粉墨登场,这些思潮始终是我们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必须应对的挑战。我们有必要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抵制错误观点、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影响。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人们的头脑,确保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总之,90多年的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的历程中,中华民族找到了走向觉醒、崛起和复兴的正确道路和光明前途。“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5)将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达到新的境界,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新的理论成果,以指导我们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圆梦历程。

注释

1(4)(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13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中国精神与爱国主义 篇3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民族精神 培育与弘扬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其重要标志就是先后形成了既适应特定时空条件,又一脉相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些适应中国实际需要、符合时代要求、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才取得了胜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

1.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领域的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始于20世纪初,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这一问题的重要性。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开展,面对中国革命大起大落的复杂形势,许多共产党人纷纷开始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新途径的执着追求。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独特的理论勇气和惊人的探索能力。他利用一切机会对中国的过去及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井冈山的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的亲身体会,理性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发现并提出中国革命不同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成功地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破除思想僵化,冲破个人崇拜的束缚,在党内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并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和理论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扩大,邓小平理论也逐步发展和丰富,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些思想使邓小平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走向成熟。到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被正式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又一次实现了飞跃。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证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使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迎接新世纪的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面对的又一重大课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经过探索和总结,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建设党和建设一个怎样的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新的具体理论成果。

二、中华民族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培育与弘扬

1.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交融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提供了广阔视野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历史发展实践历程中,普遍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和个性特征,是一个民族普遍认同、共同遵循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和灵魂,是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流传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虽然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丰富的历史内涵,但仍需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硕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培育与弘扬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是塑造和锤炼中华民族精神的模具,为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提供了崭新的境界和有益的思路。

2.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培育与弘扬

我们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中,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不断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新的水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培育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革命精神,对于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倡导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精心培育和倡导了“64字”创业精神、孔繁森精神等,并要求全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大力弘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牢记“两个务必”,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实证明,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懈推动,使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得到不断培育与弘扬。

3.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

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供了精神动力。它包含着对传统精神的继承、发扬和对时代精神的培育、弘扬,是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党的十六大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深刻领会这些精神,对于我们在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总之,坚持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认识民族精神在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于在新阶段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竞争力,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与弘扬,提升和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海荣.从文化认同到实践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过程[J].学术论坛,2002(3),1-2.

[2]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4.

中国精神与爱国主义 篇4

--结合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谈近代爱国主义精神

当我们的生活条件日益优裕,我们的精神生活却日渐贫乏,所谓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我们的嗤之以鼻的思想,人们可以为追随一个明星而疯狂,却对一些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一无所知。而今天,我们需站在时代的浪尖上去认真的审视我们的思想品德,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真正的爱着我们的祖国。如果时光倒流一百年,我们是否能够像我们的革命先辈一样,为了捍卫国家的利益而不畏艰难,奋斗到底?

事过境迁,思虑犹在以现实的眼光来审视义和团运动,它的失败有其必然性。

纵观义和团运动,它的兴起就具有浓重的封建色彩,缺乏理性的组织。在19世纪末,洋教成了列强侵略中国的侦探和帮凶。传教士任意的欺压百姓,而官府却“袒教抑民”。而山东省就此掀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姑且不论义和团这个民间组织的阶级属性,单就义和团所打出的旗号“扶清灭洋”就可窥出其失败的迹象。诚然,“扶清灭洋”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但是,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色彩。由于放松了对官军的警惕,甚至对官军抱有幻想,这就为义和团的失败埋下了最大的祸根了。当义和团运动刚兴起时,清政府首先想到的是“血腥镇压”;当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对清政府构成威胁时,慈禧太后改“剿灭”为“安抚”,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企图控制利用。

尽管义和团运动曾发展到顶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是当时社会最根本的矛盾,义和团运动高举“灭洋”的旗号,让自己的目的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眼前。而且义和团所谓的“灭洋”在当时的一些言行也颇为偏激。当时,义和团毁掉列强在中国修建的铁路、工厂,桥梁。从心理学上讲,以毁灭仇恨对象为手段,来发泄自身愤恨,是一种可以理解的行为,也算是合理,但是,义和团的行为显然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而且,列强因义和团过激的行为而对清政府施加压力,甚至发展成为“八国联军”侵华的导火线。而列强联合侵华,也是促使清政府完全“铲除”义和团的主因。

综上所述,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但是,究其根源,义和团运动的主要发动者的阶级属性才是运动失败的根源。义和团主要的是农民阶级,他们与地主阶级的根本对立性使两者无法真正的合作。但是在国家有难的关头,他们挺身而出,以强烈的爱国精神,证明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使帝国主义列强认识到“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下。这种精神是使义和团就算是失败也绽放着光辉。

宽容理解,严肃对待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并不能掩盖其所绽放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所谓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指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自从1840后,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了近一百年的磨难史。在这期间,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不同的阶层所代表的利益使他们在国难关头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但不可忽视的是他们为了使

中国不在半殖民地的深渊时继续沉沦,所作出的那些壮烈的行动。

在太平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可能老师口中所念叨,学生所摈弃的东西。而在那个我们所无法想象的艰难时代,它在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身上都在不同的诠释。

诚如上文所述,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是发动者的阶级属性,而这样的原因我们并不陌生,曾经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话至此,我们就不禁怀疑:难道爱国主义精神还分阶级?

我们不能否认,农民阶级发动运动最初动力是爱国主义精神。但是,触使他们发动运动的最原始动力却是现实生活的逼迫,不少人作出很大胆的假设:如果农民都可以过上一个平和幸福的生活,他们是否还会为了国家的安危而去发动运动?尽管这个假设有点偏激,但是它却道出了一个事实:农民阶级发动运动是为了自己的生活的安稳,而不是基于现实生活。正如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在鸦片战争过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括人民。统治更加腐败,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再加上自然灾害严重,人民的生活日益交迫,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更是火上浇油。于是一场震惊中外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但开始时他们还是把他们茅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由此可看出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拯救国家,并不是由于什么所谓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是为了反抗对他们进行剥削的地主阶级。太平天国以建立另一个封建政权的方式与清政府对峙。当他们进行封王,他们在身份就已经从一个农民阶级一跃成为一个统治者的,所以他们后来的一系列争夺,保卫战争只是两个统治集团在争夺,更谈不上什么所谓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不妨大胆的设想:如果太平天国运动成功了。那我们中国也只是走进了另一个封建统治朝代,我们国家的性质并没有改变。

纵观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这两个由农民阶级发动的大起义,它们的发起都是由于国家的衰落,生活的艰难。但是,我们也不禁发问:为什么农民阶级发动的起义从起初的爱国性为主导会转变到后来的功利性为主导?

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提不出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也即是他们对治国安邦之术并没有深入的理解,起义是发动了,可是他们不知该领导人民走向何种生活,他们走不出封建国家的圈子。

二是时代的局限性。中国闭关锁国,与世隔绝。人民思想落后,而作为农民,他们是最受压迫的一个阶层,他们革命性最强,也有一腔爱国热情,可是他们的思想觉悟不高。最后以一种最原始也是最不利的方式去表达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抗情绪。由此可知,爱国主义精神不分阶级,但是不同阶级拥有不同的思想觉悟,当思想付诸于行动,就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果说农民阶级的爱国主义精神因为他们思想觉悟不高,而表达错误,那么地主阶级呢,作为封建国家的统治阶级,他们的思想觉悟应该是有一定的高度的。况且,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最直接的受害者应是地主阶级。毕竟,帝国主义是来分他们的一杯羹。而他们在这争夺战中,又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去诠释爱国主义精神呢?

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地主阶级先后出现了两个派别,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为了保卫祖国而作出不同的努力。他们分别是主战派、洋务派。

以林则徐为主的主战派,包括龚自珍、魏源在内的封建士大夫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开始面对现实,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一方面力主对外国侵略者进行坚决的反抗,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设立译馆,组织人编译出了《各国律例》和《四洲志》等为抗英斗争服务的书籍。还积极的仿制西方战船,提出了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林则徐在在国家主权受破坏的关头以英勇的气节向世人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这个名词,他为维护国家完整而作出的一切努力使他不愧于中华民族英雄的称号。

林则徐的爱国精神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洋务派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派别。洋务派在与外国侵略者交涉的过程中,认识到列强般坚炮利,技术精良,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他们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了海军舰队,还派遣了留学生。姑且不论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从他们所做出的改变措施,在后来与列强的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派遣的留学生在中国革命中的作为,就该给予较高的评价。如果他们如一些评论家所说的唯利是图,只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那么他们完全可以像统治阶层中的顽固派一样,仇视一切洋务,主张原封不动的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让整个国家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地主阶级作为国家的统治阶级,他们保卫祖国仿佛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正因为他们没有能使国家强盛,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完成他们使命,以致他们的一切努力都显得那么的不正义。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能否认地主阶级的爱国热情。这就正如一个人办不好一件事情,我们不能就此认为他没有认真做事的精神一样。

当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他们宣传维新思想,提出只有实行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在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之后,他们在全国各地组织了救亡的团体以及创办了《时务报》等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而戊戌变法则是维新思想在理论上走向实践的运动。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作出了改变,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国难当头,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显现出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为了国家的独立强盛有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献出了大部分的财力,只为了国家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不再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精神使他们的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但是,在20世纪初这个多事之秋,什么事情又在悄悄的发生着。就是维新派的变法进行的同是,这个社会在酝酿这另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而导演者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因为资产阶级革命已经认识到此时的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们不想沦为亡国奴。他们建立了革命团体,宣传革命精神。在1911年,发动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发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他们顽强的力量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他们用自己完美的行为为世人演绎了一出荡气回肠的戏,而这戏的主题就是:让爱国不再是理论。

尽管资产阶级的各个派别在中国的历史上无法成为的主角,但他们凭着对国家的热爱都为中国历史的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但是在鸦片战争前,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的角色并不多。当中国大门被迫打开后,先后上来了很多不同的角色,他们有的只是配角,但是有一些在这个大舞台寻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了这场戏的主角,在舞台上演绎了自我风采。而无产阶级从中国大门刚被打开就已经在不断的积蓄自已的力量,中国的无产阶级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所以革命性最强。而且无产阶级与最先进的生产形式相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致了中国的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并且在运动的后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中国人民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

信心倍增真心期待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思想境界,没有国界,更没有阶级并差别。不管是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还是地主阶级的戊戌变法,抑或是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和无产阶级的五四爱国运动,都是中国人民对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诠释。不管是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还是辛亥革命的成功,都只是爱国主义精神在现实生活实践的情况的异同而已。

中国精神与爱国主义 篇5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主席在宁夏考察时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习主席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出这一伟大号召,极大鼓舞了奋斗实干的热情,有力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贵在奋斗成于实干 奋斗成就使命,实干托起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也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照搬,正是通过奋斗实干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崇尚实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制胜法宝。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干精神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1939 年 5 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我们共产党是继承这个传统的,现在传下来了,以后更要继续传下去。‛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多次强调‚撸起袖子加油干‛,指出‚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

尚‛‚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等等。可以说,崇尚实干是我们党的一贯思想和政治基因,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制胜法宝。

崇尚实干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必然要求。干事创业,‚干‛字在先,‚实‛字为本。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美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近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英勇斗争,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权的伟大飞跃;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即将进入全面小康,从被‚开除球籍‛的边缘到‚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 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实现历史性飞跃,靠的正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苦干实干拼命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取得的。

崇尚实干是实现复兴伟业的现实需要。伟大事业始于梦想,成于实干。习主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

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改革发展稳定艰巨繁重的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深刻影响,我们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更离不开全体人民只争朝夕、苦干实干、勠力奋斗。

准确把握干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本要求 新时代标示新方位,新方位提出新要求。干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准确把握‚干‛的基本要求,做到干的方向把得准,基本立场站得稳,领导核心建得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

把准奋斗实干的方向。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使不可能成为可能,使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前所未有地得到提升,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我们看准了、认定了,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干下去。

凝聚奋斗实干的力量。人民群众是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力量源泉。回顾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贯穿始终,我们党坚持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保持血肉联系,依靠人民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中的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中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岗位分工,都自觉投入到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构筑起同心抗疫、全民抗疫的坚固防线,彰显了人民的伟大力量。新时代,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需要凝聚起全体人民‚同心干‛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不断夯实干社会主义的群众基础,汇聚起全国各族人民满腔热情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钢铁洪流。

建强奋斗实干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一往无前,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新时代,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以实干精神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无比崇高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接续奋斗,以实干精神投身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坚守埋头苦干的精神境界。埋头苦干是成事之基、发展之要。今年,我们党将带领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那时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前景光明、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要耐得住寂寞,少些浮躁之气,多育奋斗精神,厚实积累,扎实做事,功到自然成。要经得住诱惑,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自我约束能力,经受住各种考验,踏踏实实做工作,心无旁骛干事业。要稳得住心神,保持定力,排除干扰,始终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保持真抓实干的工作态度。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我们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发扬燕子垒窝的恒劲,坚定‚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决心,不因名利诱惑而移其心,不因挫折磨难而改其志,不因时迁境转而易其行,久久为

功、善作善成。发扬蚂蚁啃骨的韧劲,对已认定的事坚定不移,对擘画的宏伟蓝图,对制定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一个一个抓落实,不达目的不罢休。发扬老牛爬坡的拼劲,敢啃‚硬骨头‛,敢碎‚拦路石‛,敢接‚烫手山芋‛,把工作当事业干,把岗位当阵地守,把奉献当本分看,以真抓实干推动矛盾问题的有效解决。

中国精神与爱国主义 篇6

大家好,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一个重要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体会我们把握了这个重要判断,就可以更好地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也可以更好地把握我们中国社会发展未来的走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明确新矛盾,确立新战略,坚持新思想,落实新方略。我觉得把握了新时代、新矛盾、新战略、新思想、新方略,就可以更好的利用领会和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

一、明确新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今天我们的学习交流就围绕这样几个问题展开。首先我们要明确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问题,这是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明确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从开创以来,经过近40年来的发展从党的十八大开始进入了新时代。进入了新时代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新进程,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高度,一种新局面。

(一)体现之一:迎来一个新飞跃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来看,这个新时代的体现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迎来了一个新飞跃,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对这个飞跃的认识和理解和把握,我体会要跟中国近代以来我们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历史任务放到一起去说。中国近代以来我们社会发展面临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国弱民穷,在这样一个突出问题面前强国富民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它必然会成为一种历史要求。面对这种历史要求的时候,中国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政治力量,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主张,其中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就是国民党与三民主义,还有就是共产党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后来的社会发展走向,就是在这两个力量、两种主义比较中决定的。总书记有句话,他说一个国家实行了什么主义,关键要看这种主义能不能解决问题。国民党主张用三民主义改造中国,强调民族、民权、民生,要把中国引上西方那一种发展路径,不是没有进步意义。那么国民党在推行三民主义过程中,别说把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好了,如果它当时把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两个问题处理到位,第一中国共产党没有这么大的发展空间,第二中国的历史恐怕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也不是今天看到的这种走向。什么问题呢?一个就是农民土地要求问题。解决了农民土地要求问题,这就解决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最突出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总是有动荡?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土地兼并农民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和依靠。中国的工业化革命一上来那么多人没饭吃没事干,社会流氓无产者一多社会就动荡了。那么在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里,谁要给了农民土地,谁要让农民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吃饱了肚子,谁就有了稳固的社会基础,谁就有了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支撑力量。但这件事当时的国民党做得实在是太差。还有一件事就是资本主义发展问题。资本主义起来了它就包含着反封建内容,资本主义要真起来,还真包含着强国的内容。很多国家都在资本主义道路上实现了现代化,难道我们中国一点可能性没有吗?还有资本主义要真发展起来了,中国的中间力量它也就不会跟着共产党走了。中国的中间力量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得非常清楚,就是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这两个群体一开始还真倾向于资本主义发展。

我们看五星红旗,现在好像没人琢磨这五星红旗的设计思路了。这个五星红旗的设计其实特别符合毛主席当时对中国各个革命阶级的分析和界定,中间这个大星是中国共产党,周围的四个小星是指当时中国四个阶级的联盟,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所以我们的国体它为什么不叫无产阶级专政叫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人民一开始指的就这四个阶级的联盟。在中国它为什么会有共产党跟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历史存在?因为这个民主党派它主要就是在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形成发展起来的。既然这两个阶级也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那么就有了共产党跟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社会基础存在嘛。如果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了,这四个阶级的联盟是不存在的,共产党跟民主党派合作的社会基础也是不存在的,我们看到那四个星肯定会少两个星的。但是资本主义在国民党手里它被弄成了官僚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跟封建主义交织在一起,导致了什么问题出现呢?权力和资本的恶性结合。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旦产生了权力和资本的恶性结合,这就会成为一切社会问题、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我们教科书上说的那四大家族,它实际上就是权力和资本恶性结合以后产生的怪胎。由历史的经验说来,今天我们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几个问题,尊重劳动、解放资本一定要约束权力,千万别让权力跟资本产生恶性的结合。权力有寻租的本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权力干净了社会才能干净。

回到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点,中国后来选择了社会主义,它根本不是因为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不好做出这种选择,它也不是因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已经到了可以高升的时候做出这种选择,这是因为中国不能正常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不得不做出一种新的选择。国民党堵塞了中国正常走资本主义发展的路径,共产党就不得不开创新的途径,社会主义在中国是被历史逼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提出了用社会主义拯救中国的这样一个主张,围绕这样一个主张我们就先开创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这一条道路的突出特点它就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土地为中心,而且是四个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联合革命。在这条道路的开创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化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首先解答了在中国这么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怎么样进行革命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怎么样进行革命才能找到一条强国富民的新途径。这条道路加上毛泽东思想带来的结果,就是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党的十九大报告有一个明确说法,叫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制度基础。没有新中国的诞生,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们今天说的一切做的一切都不存在。那么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以后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接下来一件事干什么呢?那肯定是考虑如何用社会主义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到今天,其实就是两件事:一件事用社会主义拯救中国,还有一件事用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经历了三个时期,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然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对新时代的体现我们首先先把握这样一个新飞跃。

(二)体现之二:破解一个历史难题

体现之二呢,我觉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破解了一个历史难题。这个历史难题是什么呢?就是在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怎么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问题。

东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那么东方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它的理论依据哪里来呢?东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依据其实是列宁提供的。列宁提供了什么样的依据呢?如果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讲社会主义发展他这个思路来看,他强调的是先发展后变革。等列宁在谈到社会主义问题的时候,他结合东方国家的国情强调了先变革后发展。列宁说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还没有达到搞社会主义程度,但是革命力量有的,革命条件在,那么面临那些突出问题的时候,资产阶级和它的政党不争气,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先革命,然后利用新政权为社会主义创造条件再追赶西方国家?这种先革命后发展正好给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直接的依据,中国不也是先革命后发展吗?

那么先革命后发展给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加快发展有了一种新的选择,但是它一下子就把社会主义放到一个很低很低的起点上,在马克思那个地方这个社会主义肯定是高于资本主义的,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这个社会主义是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低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拿中国的事儿来说。1949年时候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多少呢?只有27美元。27美元是个什么状态呢?亚洲平均水平是44,亚洲的大国印度56,这就是我们的起点,这都不要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去比了。那么在这样基础上搞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先天不足,基础特别薄弱,怎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怎么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那么对这种探索在俄国从列宁就开始了。列宁的探索他找到了一个新的路径,他强调发展商品经济去建设社会主义。后来邓小平对列宁的探索有个评价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那么列宁去世比较早,他的探索中断了。到了斯大林这地方,斯大林转换了路径,他用计划经济的方式去加快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建设。那么用计划经济应该说推进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了苏联工业化的进程,使苏联很快变成了工业化的强国,那么当时应该说计划经济发挥了它的历史作用。但是长期推行计划经济也带来了几个非常明显的问题。比如经济上没有市场,政治上缺少民主,思想文化上没有自由,社会生活中没有法治。这些问题的存在久了不仅抑制社会活力,它会给制度造成扭曲的。

那么在中国我们一开始也多数是照搬了苏联那种体制,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很快发现了问题。所以从毛泽东开始我们就进行探索,寻求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的探索我们党的说法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提供了宝贵经验,提供了理论准备,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意味着什么呢?那一段的探索有成就。还有一点什么呢?那一段的探索没有取得成功。为什么没有成功?原因非常复杂,那么最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就是两个。

一个就是毛泽东和我们党当时在考虑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时候,始终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思维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不摆脱计划经济意味着什么?根本无法摆脱苏联模式。那么还有个问题呢,毛泽东和我们党当时在考虑中国各种矛盾和问题解决的时候,始终没有摆脱阶级斗争思维,总是用阶级斗争的眼光去看中国各种矛盾各种问题。从反右斗争开始,因为我们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认识偏差越来越大,理论上就逐步形成了无产阶级专项继续革命理论,根据这样的理论衍生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正是这样的理论、这样的路线,导致了那一段的探索一波三折,最后产生了严重的失误。为什么说最深层次的原因?因为长期以来我们把计划经济看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把阶级斗争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旦理论上有这样的认定,实践中就很难不出现偏差。那么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第一件事破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第二件事我们想办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我们通过不断的改革探索把社会主义跟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了,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那么把社会主义发展跟民主法治联系在一起,加强民主建设推进法治建设,建设法治国家,这样摆脱利用阶级斗争思维去解决社会矛盾那种思路。然后我们把社会主义的发展跟现代化的建设又结合在一起,通过现代化的建设为社会主义奠定基础。那么通过社会主义方式加快现代化的进程,那么中国特色整个开创形成这样一些新特点、新方式,应该说解决了一个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怎么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个历史性难题。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有一个说法,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三)体现之三:开创一条新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体现之三呢,就是开创了一条现代化的新路径。中国共产党用社会主义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是对历史对人民作出的承诺。用社会主义去实现现代化,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人类历史上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探索。这个实现现代化都是那资本主义路径实现的,想当年苏联共产党准备用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但是社会主义在这个进程中垮掉了。那么中国共产党就要完成这样一种探索,应该看到随着我们探索的不断推进,我们已经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路径。

那么资本主义开启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个人主义的存在导致了社会利益的分立,这种分立造成了社会利益冲突,由这种冲突也酿成了社会的利益对抗。资本主义核心就是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从哪里来呢?反封建来的。在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时候上有神权下有王权,人是什么?上帝的奴仆,王权的臣民,人在社会生活中没有自己的地位,社会是按着土地分封形成了严格的等级。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一发展有两类人自然产生,一类人是商人,还有一类人是手工业者。那么这些人的利益跟王权没有关系,关键这些人的利益经常受到王权的侵害。所以随着商品经济一发展,社会就有了保护个人利益维护个人权利的要求,这种要求就逐步形成了一种保护个人利益,维护个人权利的理论主张,个人主义由此产生。

那么个人主义产生以后,它的意义在哪里呢?两个。一个给资本阶级起来反封建提供了依据。还有呢,给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依据。个人权利、个人利益、个人价值正好构成了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那么资本主义制度就围绕着个人权利、个人利益、个人价值建立起来,那么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都是围绕着个人利益、个人权利展开的。这些东西按理说进步意义很大,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问题就出现在当一个社会把个人利益、个人权利、个人价值放到至高无上位置的时候,跟私有制一结合,再跟商品经济结合,首先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非常严重。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个人主义很容易导致利己主义,这种利己主义它很容易造成社会的物欲横流。那么当每个人都不顾一切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一切的时候,当自己做的一切都用金钱去衡量的时候,这个社会各种关系都发生扭曲了。那么面对这种问题,一种新主张才产生了,强调不能把个人利益、个人权利放到首位,应该把集体利益、整体权利放到首位,在这个前提下去维护保障个人利益。这样的主张就被称为社会主义,我们中国讲社会主义强调什么?整体利益。整体利益意味着什么?整体利益在中国的表达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从来没变过,人民利益至高无上。那么人民利益展开,国家、集体、社会、个人。我们中国无论怎么保护个人权利,绝对不会把个人权利、个人利益置于首位。看我们的大政方针,看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都是这种体现。那么我们坚持整体利益至上,用我们语言表达围绕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展开我们整个社会发展建设意味着什么呢?我们避免了个人利益至上造成的那种社会分立,由那种社会分立造成的社会冲突和社会利益对抗。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矛盾,有利益冲突,但是没有利益对抗。从这一点说我们应该说,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的超越。那么社会主义在把中国带向世界的时候,我们强调合作共赢,强调共同发展,避免了资本主义在走向世界过程中产生的殖民主义,由那种殖民主义造成的对外扩张和掠夺。资本主义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带来了一种扩张和掠夺,给很多国家都造成了很大的灾难,而且到现在都有历史的创伤。那么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我们在发展,无论从内部发展和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都应该说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理念和实践的超越。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超越,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说,我们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这是第一个问题。

二、把握新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

把握了新时代,我们接着就要把握矛盾的新变化。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们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意义在哪里呢?就是要解决我们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九大对我们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一个新的判断,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们社会主要矛盾。

那么过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讲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强调的是什么呢?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人们的需要只是物质和文化需要,那么相对社会生产比较落后。那么走到今天也可以看到,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需要已经不仅仅是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了,需要也更多了,人们需要蓝天还需要呼吸新鲜的空气,还需要社会的公平正义,还需要体现方方面面的权利,所以要求肯定是更多了。

那么社会生产呢?我们在社会生产在发展过程中,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很多方面可能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再说社会生产落后好象也不符合事实了。那么应该看到呢,我们的发展主要是一个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根据这样的变化我们党才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强调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这样一个新的判断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是社会主义整个初级阶段进程中的社会矛盾的转化,我们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过在初级阶段进程中社会矛盾发生了转化,国情没变矛盾发生变化。矛盾发生变化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依然要明确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我们决定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今天的发展我们要着力解决的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关键点在这。

用十九大报告的思想来讲,就是强调要用新的发展引领新的实践。强调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实践,就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那么在实践中我们要在推动经济发展基础上,要使整个社会发展有一种协调发展、整体发展的局面。经济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这个基础工程还要跟得上来,如果经济建设这个基础跟不上,很多事儿话也不好说,事儿也没法做。你比如在我们一段时间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时候,我们感到了我们好多事儿有点力不从心。这个世界处在经济低迷状态的时候,这个世界都不灵。所以从我们的经验来看,从世界各国发展的情况来看,在整个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发展、经济建设依然是个基础工程,这个基础工程一定要跟上来。那么发展它本身不是目的,要落脚在人的身上,要为人们的生产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人们活得更有尊严,更有幸福感。所以发展它那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关注人民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一种新期待,那么这种期待正是我们所要发展过程中格外关注的问题。

所以发展过程中我们又需要有重点,还要把握好薄弱环节。薄弱环节就是我们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去解决好的问题。其实把握薄弱环节补短板,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的一个问题。短板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体现,要从我们整个国家情况来看,从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方面来看,我觉得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关注。

一个是农村。农村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提高跟不上来,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瓶颈就在这。我们现在集中扶贫,中国还有贫困人口4000多万,我们的贫困县还有500多个,那么到2020年我们要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应该说这个任务非常艰巨。那么扶贫攻坚任务完成了,可不意味着中国农村都发展起来了,也不意味着我们所有的农民都富起来了,这是两回事。这种扶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这个全面要求,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是我们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中的重点问题,我们叫重中之重。所以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了,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问题。对我们国家来说,农村发展起来了,中国才算真的发展起来了。农民都富起来了,中国老百姓才算真的富起来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缩小差距。我们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包括群体收入之间的差距还很大,那么缩小收入差距也是我们在发展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我就说一个群体收入差距吧。2016年我们国家的基尼系数是0.465,0.4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那么超过0.4意味着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不稳,那么我们是0.465应该说还是很高的。而且这是从2012年以来是逐步开始回落,我们还在这样一个水平上。那么意味着什么呢?缩小收入差距是我们要做好的一件事情。现在我们强调的是提低、限高、扩中,然后税收、社会保障再加上转移支付,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去解决好这个问题。那么为什么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因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没有共同富裕的趋势,老百姓是不认的。那么十九大报告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的现代化是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的新时代也是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所以这是我们在进入新时代以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好的一个问题。

还有个问题就是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想避免西方走过的路径先污染后治理。但是好像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也没怎么避免了。为什么认识到问题没避免了呢?仔细想想回顾工业化的进程,我们感到先污染后治理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好像带有一定的规律性,什么事带上规律性以后就很难超越了。你说没有金山银山的时候人们对青山绿水会有感觉吗?我觉得不会有什么感觉的。那么追求金山银山追求温饱,我们都从高端开始,恐怕又是不可能的事情。可能怎么方便怎么来,怎么挣钱怎么来,这是难免对环境造成破坏,对自然造成浪费。发展到一定程度了有了一定的积累了,其实一定到了发展一定程度有了一定积累了才能说话。这时候真怀念青山绿水了,这时候真知道环境的破坏给生活造成的危害了,这时候集中去治理,这可能就是发展中的问题。既然发展中的问题也别怨天尤人了,说早干吗了?早没到那时候,说可能意义也不大。

既然发展中问题,今天我们就要集中力量解决发展过程中短板问题。我经常想你说大家都没坐上汽车的时候,你告诉人骑自行车好,绿色出行不堵车不污染,谁有这种感觉啊?我觉得不会这么感觉的。反正我骑了一辈子自行车,我都没有找到绿色出行的感觉,你这时候再强调一下,大家真觉得是那个意思。但是你知道大家都坐上汽车以后,你回头让大家都骑自行车去?那是不可能的事了。那么共享单车别看闹的很热,那只是解决公共交通最后1公里的问题。对中国来说,别说对中国来说,对整个世界来说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家都坐上汽车之后,我们怎么去绿色出行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需要面临的发展中的问题。

三、推进新战略—— 分两步走 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

那么接下来说第三个问题,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推进新战略,这个新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就是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以后,再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这是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用社会主义去实现现代化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做的选择。所以社会主义在中国一起步就跟现代化相联系,毛主席当年经常用工业化、现代化来描绘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同时毛泽东和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也对中国怎么去实现现代化做了两步走的设想。这个两步走明确提出来是周恩来总理1964年在三届人大会上明确提出的。这两步走说的是什么呢?

第一步用15年的时间全面建成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是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那么这个任务尽管中间折腾了一下,但是应该说也基本完成了。还有一步是从80年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步因为经过一番折腾没有实现。其实不经过一番折腾恐怕也很难在20世纪末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那么为什么当时是这样考虑呢?我觉得还是把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估计过快,估计过高。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邓小平重新考虑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候,他就明显的感觉到20世纪末中国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然后他提出一个新的说法,他说到20世纪末结束的时候,中国实现小康,他用小康实现了我们过去说到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这个小康是什么呢?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不穷也不富。而且邓小平说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雄心壮志。其实到20世纪末要达到小康水平,这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性飞跃。因为几千年来中国老百姓啥时候过上安稳日子过?啥时候都吃饱过?

那么同时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又做出了新的分析,在新的分析基础上,明确的提出了“三步走”战略。邓小平这“三步走”战略非常有特点:第一步1981到1990解决温饱,10年;第二步1990年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前两步各10年非常清晰;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步是50年,那么其实就是个大致的设想。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面临完成前两步之后,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第三步这50年该怎么走。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这50年做了一个划分,前20年就是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后后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所以党的十五大的时候我们就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到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基本实现现代化。

那么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一直到十八大,都围绕这样的两个目标展开做出我们的规划,尤其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一些新的要求。

到了十九大的时候,我们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说十九大到二十大的时候,是我们两个目标的交汇期,我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要面临一个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这样一个任务。那么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这未来是30年,30年该怎么去规划呢?因为我们党的事业推进的特点是用阶段性目标反映发展过程性,这种目标越贴近现实,越能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它越有感召力越有影响力。所以根据我们的历史经验,党的十九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30年做了新的规划,明确提出了新的两步走,这两步走在十九大报告中阐释的非常清楚。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到2035年1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样呢首先把我们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了15年。为什么提前15年?提前15年的意义?一是我们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明显的加快,还有呢我们已经有了非常强的基础,还有呢我们已经对推进我们的事业从理论到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做法,我们有了自信。那么第二步呢,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建成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新目标。那么而且这个现代化强国体现在什么?五大文明同时提升。这两步可以看到第一步是打基础,第二步是跃升,所以这两步应该说紧密衔接,而且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那么中国共产党我觉得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也是最强的政党,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使命这么明确以后,然后又做出这样的规划以后,也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有自信的政党。这是第三个问题。

四、坚持新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第四个问题呢,我们进入了新时代就要坚持新思想。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指导思想。那么我们要用这个思想武装头脑、引领实践。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明确的概括,用“八个明确”来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那么这“八个明确”其实就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的,大致的一种逻辑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我体会首先是明确一个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一个历史总任务。

然后明确了两个布局,围绕这样一个总任务要推进两个布局,一个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有一个是“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那么这两个布局是什么关系呢?用一句话说“五位一体”更多的强调了我们要做什么,“四个全面”更多的强调了我们要怎么做,以及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其实就是一个做什么怎么做的关系。围绕这样一个总任务,我们就要协调推进这两个布局。

接下来就是“三个目标”,两个总目标一个具体目标。一个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制度。还有一个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两个总目标相联系,因为制度的完善体现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同时制度的完善也需要有法律体系、法律制度作保障。这是说到国家整个制度层面的两个总目标。然后还有一个具体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那就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人民军队。这是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的一种保障。接下来还有三个要求。一个要求要把握主要矛盾的变化,把握主要矛盾的变化就知道我们怎么去推进我们的事业发展;还有要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建立互利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还有一个叫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那么对八个这样的明确,我觉得我们就从这样一个逻辑结构上去把握它可能更合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定位,党的十九大报告说了两句话。一句话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首先把握好这样的定位。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靠讲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起家的政党。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去解决中国问题,在解决中国问题过程中我们这个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实践,这就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我们为什么要强调把我们的最新成果、把我们的新的理论创新,都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呢?首先我们得明确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意味着什么。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首先意味着是一面旗帜,而且是一面政治旗帜。旗帜下才能组建政党,所以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旗帜不能丢,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那么旗帜倒了,旗帜丢了组织就散,组织散人也散。这是一点。第二点,我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意味着我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政治追求、政治立场。大家都有共同的政治立场、政治追求、政治信仰意味着什么?志同道合。那么志同道合的人集中在一起干什么呢?要做事业。做事业就要说事情,说事情完全可以有不同看法,不同的主张,但是准则必须一致。准则不一致说不到一起去,说不到一起去你还真干不到一起去。那么我们共产党人说是准则是什么呢?唯物史观辩证法,我们叫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我们共产党人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辩证法上说事的,这是我们的世界观方法论。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说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候,也强调了坚持唯物史观和辩证法。那么我们事业的遵循,我们的事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确立这样的目标?现实目标和远大目标,都得从马克思讲的历史发展规律说起。那么由此可以看到什么呢?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理论的思想根基,那么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基也是马克思主义。离开了这样的思想根基,很多事说不清楚,所以我们无论要把自己的理论创新到什么程度上,发展到哪里,都要强调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新最新最新的发展。如果要让自己思想乱,那把前面一扔后面随便说那肯定就断。所以外面的人要把共产党人思想搞乱,几乎办不到。因为他必须把唯物史观辩证法彻底给推翻,这是办不到的。那么共产党人要让自己思想乱,瞬间就可以完成,把唯物史观辩证法一扔全都可以乱。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我们的思想根基。

那么中华文化呢?中华文化这是我们的思想资源,思想资源的东西我们可以随时拿,随便拿,拿多拿少都没关系。那拿多拿少都是为了让我们讲的理论,具有中华文化的底蕴,有中华文化的特点,或者用中华文化的一些表达方式来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比如说实事求是、三个代表,还有小康社会等等这都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是它反映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另外我们讲的马克思主义还包含着列宁主义,这个需要强调一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讲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候,还强调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就是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继往开来的事业,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事业不间断话就要接着说,事业在发展,话要不断地往新里说。用新的理论引领新的实践,才是我们事业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我们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的新成果。

那么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首先是由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个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然后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那么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五大的时候,我们党把邓小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了一次系统化的总结,明确地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而且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成果了,那么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也奠定了我们今天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基础。那么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实主要就是在邓小平理论上形成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形成以后,成了党的指导思想以后,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有个显著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呢?实践的脚步在加快,理论创新的脚步也在加快。

所以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以后,我们很快就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接下来很快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实说是很快,也是有接近20年的间。那么十八大以后觉得我们的理论创新脚步才加快的,真的加快了。为什么理论创新的脚步加快?因为实践的脚步一快,我们面临的问题就多,我们党不断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判断,其实就是应对这些问题而来的。我们党的理论是和中国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平时也说学习我们党的理论要有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理论学习不会特别到位。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它是和人类社会发展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解把握也有要问题意识。

那么我们在推进事业发展过程中,先后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它都是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而且都是以改革开放为实践基础的,这三个理论成为一个体系应该说顺理成章。所以党的十七大的时候,我们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整合在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那么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解答了我们党和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那么形成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十九大把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做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明确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那么这个新思想就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因为它还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的。那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解决我们在新时代坚持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么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它就是明确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明确了解决我们问题的新要求。那么在我们今天,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可以体现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也可以体现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最好实践。我们党的理论它是个整体,又体现阶段性的发展,用阶段性的理论来引领实践就可以提升对整体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五、贯彻新方略—— 坚持和发展的实践要求全面落实“十四个坚持” 接下来我们说第五个问题,进入新时代我们还要贯彻新方略。这个新方略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十四个坚持”,这“十四个坚持”实际上是我们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那么“八个明确”更多的讲的是理论层面的问题,这“十四个坚持”是总结了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几十年的经验,明确的一种实践要求。那么怎么去贯彻落实这个实践要求啊?我说几个主要的综合性的说,说几个主要问题。

(一)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首先第一点我觉得我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意义特别大,十九大报告说在改革开放中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党作出的最重要的决策,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党作出的最英明的决策。那么改革开放它的意义在哪里呢?就是更新体制,完善制度,通过制度的完善去激发社会的活力。30多年来,随着我们改革开放地不断推进,我们整个社会发展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通过改革创新的体制和基本制度,更新了建设方式。尤其建设方式的更新,使我们整个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局面。过去我们实行计划经济的方式去推进现代化的建设,推进国家发展。那么计划经济在一定的时期有它的作用,那么长期计划经济后来发现肯定不合适了,我们转换体制我们用市场经济的方式取代了计划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那么这种建设方式的改变,对整个社会发展来说意义特别大。现在我们国家的建设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然后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然后再强调举国体制。这个市场经济可以激发市场活力,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把握方向,那么举国体制可以集中力量办难事办大事。我们的扶贫其实是一种举国体制来做的。

那么还有个方面呢,我们通过开放把中国的发展跟世界的发展融合在一起。那么走到今天看十九大报告就强调了,我们要有两个大局意识,要利用两个市场来推进我们的发展。那么随着这样的一种联系的扩大,随着中国和世界发展的融合,我觉得是拓展了我们发展空间,随着这个空间拓展,中国正在实现两个方面的跨越。一个跨越我们由产品输出走向了产业输出,最早中国不就是往外卖东西嘛,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了,我们现在走出去的企业是3万多。那么多企业走出去意味着什么?企业能走出去是资本和技术的结合。当一个国家可以向外输出技术、输出资本的时候,对自身、对世界的影响都特别大。

那么还有个跨越,我们从学习、遵循别人的规则,已经开始走向倡导规则的制定。这个世界的格局早都变了,什么没变呢?规则没变,谁定的规则?发达国家定的规则,强者定的规则,我们改变得了吗?改变不了。我们进入规则中随着中国我们自身做大做强,我们开始倡导一些新的规则。你比如亚投行的倡导建立、金砖五国机制的形成,上合组织的建议,一带一路的倡议,还有新开发银行的建立。那么这些新的规则提出来以后,意味着什么?中国的这种作用越来越大,话语权越来越强了。所以十九大报告才有句话说,中国从世界里边缘开始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那么通过规则的制定来发挥自己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性问题,改革开放的方向性问题的时候,特别强调了两个不走。这是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特别强调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了这两点。一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这是针对党内一些错误看法来的。我们党内总有人把我们今天面临这些问题,都归结为发展市场经济导致的。关键认为什么呢?搞了市场经济已经离社会主义越来越远了。我觉得我们今天发展这些问题还真的跟市场经济有关系,但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拿老办法能解决吗?面临这些新问题的时候在琢磨计划经济体制还有意义吗?如果计划经济体制能走得通,我们真的不至于这么开创新路了,所以面对新问题就要想新办法。市场经济改革的趋势不可逆转,不容逆转,这是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的一点。如果否定了市场经济改革的趋势,就否定了近40年我们党的探索。还有一个不走呢,就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针对党外一些错误看法来的。我们党外总有人把我们今天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啊,这些事情好像理解不到位,好像这些问题解决不了中国问题,尤其政治上好像把西方那套搬过来才可以。我们有些专家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解读,好像不怎么到位。你比如说有人特别强调,不能走资本主义的邪路,也不能走民主社会的邪路,我觉得这些说法都有点似是而非。另外不好我们把资本主义路叫邪路吧,更不好在把民主社会主义路再叫邪路吧。你说把那路都叫了邪路以后,别的不说这打击面可够大的了,你说全世界多少人都在走邪路啊,只有我们中国人在走正路,好像也不是那回事。其实资本主义它也不是什么邪路,它就是改造社会的一套主张、一套方式。它从改造封建社会来,在改造封建社会过程中,在建构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资本主义又产生了新矛盾、新命题、新弊端。面对这些新矛盾、新命题、新弊端的时候,一种改造社会主义的新主张、新方式又产生了,人们叫它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其实就针对资本主义那些矛盾问题而来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其实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相继产生的改造社会的一套主张一套方式而已,不过在我们看来一个比一个更进步。

那么社会主义到了中国,到了中国我们不是改造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它根本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我们改造的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造的对象变了,你说改造的内容方式能没有所变化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们党改造中国、发展中国、建设中国的一套新主张,一套新方式。对我们国家来说,对我们党来说,放弃这套新主张新方式往哪里走都是邪路。所以改旗易帜说的是我们自己,跟别人那些路没有什么大的关系。这一点我们应该有个明确的认识。

(二)整体发展 全面进步

第二点我们贯彻落实新方略,应该推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全面进步。那么就要按照“五位一体”的要求去推进我们现代化的建设。这“五位一体”,我觉得我们从新方略的角度去看的时候,要着重把握原则性的、方向性的、战略性的问题。首先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从十九大报告来看,主要强调了两个内容。一个是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还有一个优化经济结构。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这是一个新课题,但是我觉得在我们整个现代化的进程,建设这样一个经济体系要有体制和制度的支撑,这个体制支撑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度支撑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我觉得就是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这个体制创新,我们整个现代化都不是今天这种局面。那么我们现在的改革叫全面改革,全面改革是以经济改革为重点,经济改革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关键核心问题解决的就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那么现在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包括推进供给侧的改革我们按照什么要求来?不能按着人的愿望来,得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来,不断考虑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们就知道,我们在哪些环节上,哪些问题上还要有突破,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去考虑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那么这种支撑就是供给侧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关于这个基本经济制度涉及的问题很多,我就说一个问题,说公有制占主体。为什么说这个问题呢?因为经常有人说公有制还占主体吗?还有人说非占主体不占主体行不行?占主体的讨论有各种各样的看法,要从我们党的理论来看,占主体三句话清清楚楚。按第一句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强调数量强调质的控制。第二句话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在涉及到国家安全、经济命脉领域起支配作用。我觉得国有经济做强做大真的不能含糊。在一段时间里我们听到一种议论,什么国进民退啊,民进国退的一种说法。我觉得这种讨论思路不对,这是用对立思维看问题。中国的事不能再用对立思维看,别说中国的事这个世界上好多事也不能用对立思维看。对中国来说,国有经济做强做大真的不应含糊,非公有制经济放开发展也不应含糊。谁进了?谁优谁进,谁强谁进。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也特别强调了良好不动摇。

那么第三句话呢,就是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实现的主要形式,把混合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主要形式。那么未来我觉得我们基本经济制度要体现什么呢?要把公有的非公有的融合在一起,让它成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的支撑。优化经济结构,这是现实要求。我们一般看发展可以看成财富的积累,要从学理上讨论发展,我觉得发展是结构的优化。所以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转变发展方式,其实主要是结构调整。比如说一产、二产、三产扩大三产,投资、出口、消费扩大消费,这就是结构调整。结构调整就能体现结构的优化,等我们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时候,那不是优化中国社会结构吗?回头当我们再看我们强调科学发展的时候,什么是科学发展呢?我觉得结构的优化就能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那么政治建设政治发展,政治建设政治发展它的意义就是优化权力结构。优化权力结构要坚持一个统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这是原则,其实也是结构。只有结构优化到位了,才能统一到位。

那么现在我们要在党的领导这个前提下,通过依法治国做好两件事情。一件事保障权利,一件事约束权力。保障权利就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个什么政治结构呢?它是一种三权合一的政治结构,立法权至高无上,行政权、司法权从属于立法权,如果这三权分立那就是西方的政治结构。我们为什么强调三权合一?我们的理论支撑是人民是国家社会的主人,人民有共同利益存在,人民的权利不可分割。那么西方强调三权分立的时候,它的利益关系分析是什么样的呢?它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这没有问题。但是它强调必须由不同的政党,不同的组织来反映不同的要求,然后通过议会进行利益整合,实行的政党只能是部分利益代表,那么权力要凌驾于这个政党之上。这种利益关系分析不一样,权力的建构肯定不一样。这种先分后合是那样的架构,我们是先合再强调差异后分,我们是这样的一种架构。那么在三权合一的情况下,依然要强调权利对权力的制约,权利对权力的监督这是机制问题。

那么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做的事很多,十九大报告也强调了很多。那么现在比如强调人大常委会在立法中的作用,建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等等。那么还有报告推进协商民主等等。那么十九大特别强调,我们要形成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所以这项工作得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在保证权力的同时要加大对权力的约束力度。在一个时期里我们看到那么多领导干部出事,给你个什么感觉呢?在权力约束方面,我们的制度短板太多了。西方的制度你别说效果怎么样,好像在约束权力方面它格外注重。它为什么要约束权力呢?它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人是自私的,谁获得权力都有可能为自己谋私。公权是恶的,公权有可能对个人权利产生伤害,所以要约束权力。这个人是自私的,公权是恶的,我觉得这套东西在西方那套话语体系怎么说都没事,拿到我们共产党这套话语体系里恐怕就说不成了。你别看现在说,也有人说人是自私的,那随便说说可以,你说拿到我们共产党这套话语体系中说人自私能说通吗?说人是自私的,想想共产党人一开始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那随时要掉脑袋的。所以我们的理论起点,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是为民谋利,为民族谋复兴的。权力也是用来为民谋利为民族谋复兴的,所以我们那个制度构建的时候,一开始对权力是充分信任的,也可能考虑出问题,加强思想教育,加强自我修养。后来发现革命时期不出问题,到了和平时期尤其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制度的约束跟不上,单纯的思想教育不能从根儿上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问题。重新认识问题怎么认识?

首先认识到共产党人首先是人,是人就有人性的弱点,这人性是有弱点的。这个黄赌毒为什么在全世界都挡不住?它抓住和利用人心的弱点。还有权力是把双刃剑,一旦脱轨它就容易危害社会,不管在谁手里。还有权力对人有腐蚀。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后,我们上升到理论上就两句话,一句话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还有句话把权力关到制度的笼子里,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了这两个内容。怎么运行?怎么关?就要打造制度啊,看我们现在的制度建设。

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有一个重大的举措,要建立国家监察委员会。那么在我们现在在试点,要把试点铺开在县、市、省、国家建立四级国家监察委员会,然后推出国家监察法给监察委员会授权,并且用留置权取代双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把国家监察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要合到一起办公,这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

再看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党内的法规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也推出来很多。因为这个治国先治党,用制度治党建党,这是我们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一个突出特点。所以你看我们推出的两个准则廉洁自律准则、党内生活准则,还有条例,这个监督条例、问责条例、处分条例,还有八项规定、巡视制度、派驻制度,我们还有一个制度也在搞试点,就是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亲属经商制度。随着我们这些制度的不断推出,应该说在约束权力方面我们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效果。随着我们的制度不断建设不断完善,应该说在约束权力方面,我们中国共产党绝对会打造出一套不亚于西方一套制度,对权力约束的制度来。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有自信。

文化建设从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内容来看呢,首先是思想引领。我们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大国,必须有思想旗帜有文化旗帜,所以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其实就是加强思想引领问题。这个问题对我们各级党委来说,做好执政工作意义非常大。接下来就强调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的问题了。因为大国影响世界,从眼前来看是经济、军事加科技,从长远来说大国影响世界,最久远的是思想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所以我们中国面对着西方它们的强大,除了经济、军事加科技,思想、文化力量真的很强大。我们到校园里跟年轻人聊一聊会感觉到吧,来自西方的那种思想文化的冲击力真的很强。我们中国现在也对世界开始产生冲击,我们的冲击力主要是经济方面,在经济产生影响的同时怎么让我们的思想文化力量起来,这是我们今天要做好的事情。

总书记在强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他特别强调我们要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我觉得文化化人,价值观也是这个人的行为的一种引领。做实做细,我体会就要跟我们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包括家庭伦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套简洁、明确的规范,让人们生活中处处有遵循。我觉得现在我们都是倡导多,规范没起来,怎么把它变成规范,这是我们应该做好的一些事情。社会建设其实主要是两件事,一个是保障改善民生,党的十九大强调的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这为什么呢?在民生建设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十八大以来这方面工作真是加强了。怎么样提高进一步水平?提高水平这是我们要做好的,民生连着民心的,连着千家万户的。只要我们共产党执政,把我们的政府为人民做工作,都要体现在老百姓的新期待上。加强创新社会治理啊,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党的十九大又明确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中国这个国家我们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加强社会治理这方面的创新意义特别大。因为中国这个国家,我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可能已经很难,或者不易于再创造一个超越西方国家的那种样板了。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这个地球恐怕也受不了。我们追求富裕,在追求富裕的同时我们要创造一个和谐的样板,和谐有序稳定安全。现在和谐还没到那个程度,有序也在不断地去推进,但是稳定安全可以了吧。中国这么一个大国,这么多的人口,我们有这样的相对稳定安全很了不起的事情。看看世界今天这地方炸了,明天那地方突突了,就感觉到我们中国在这方面应该说做得非常有特点。我们中华有和谐文化,我们有这种制度优势,我们应该给世界树立起这样一个样板。那么涉及到这种治理体制、治理理念,经常有人说这是从西方过来的理念和做法。我觉得这是我们共产党过去一种强项,在新条件下的一种体现。当年中国社会多乱啊,农民多散啊,共产党多有本事,把社会把农民组织起来。组织起来可不是把大家管起来,是让我们的民众一起参与生活的改造、生活的建设、生活的发展,然后大家一起享有社会的进步。今天我们要用新机制把我们的社会再组织起来,然后大家一起参与我们的社会治理,把我们的社会推向和谐。所以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民主参与、依法治理这种共建、共享,其实就是过去那种强项,在新条件的一种体现。

第五个方面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了绿色发展,目标美丽中国。应该看到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推进绿色发展方面下的功夫很大,力度也很大。我们从源头治理、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四个方面去推进我们的制度完善,去推出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然后加大了督察力度。应该说随着我们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中国的生态问题应该说有了明显的向好趋势。但是有些事情可能还要不断地去下功夫解决才好,比如雾霾问题,这个难度比较大,所以十九大报告才有一种蓝天保卫战之说。我们为什么说从整体上讲事情?一方面这是我们事业发展的特点就整体发展,还有我们讲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的时候也讲全面性,还有中华文化说事的时候、看事的时候也讲整体。所以读过《孙子兵法》的人也会记住一句话,叫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领导者必须有全局意识,对全局整体把握好了,才有助于把自己那份工作做好。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点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为我们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这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明确主张。那么为什么强调这个?我们自己的依据一个是判断,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十九大报告也强调了。还有我们强调一个事实一个理念,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追求和平追求发展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既然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大家都要生存吧,要生存就要和平,要生存还要发展,要发展你想自己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是不是也应该让别人把日子过好?否则你自己的日子也不一定过得很好,所以发展应该是共同的发展。

我觉得西方国家的日子过得真是可以了,不管怎么说都是可以了,但是难民潮一来,恐怖主义现象一多,那它们的日子过得不怎么踏实。为什么会有那样的难民潮?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恐怖主义现象?我觉得西方国家还真要反思一下对有些过的做法,为什么把人家搞乱了呢?所以用我们中国人的眼光看,这有点像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回头再看,我们中国强调发展的时候,强调发展的合作性、共赢性、互利性怎么讲都有道理了。这不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主观愿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走到今天一种客观要求。再看总书记强调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时候,说的什么意思?这是给当今世界明确了一个合理的走向。那么回头我们再看各种制度、各种道路,那就是各个国家自己的选择。各种道路各种制度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优势,要在比较中相互借鉴,在比较中相互学习,在比较中去一见高低。我觉得我们有自信以后,应该看到各种道路各种制度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优势。反正我觉得美国那个制度,要是没有优势,美国它真的就不至于打造出这么一个强国来。美国那个制度真的有毛病,没有毛病也不至于这么老出事。中国制度没有优势?中国制度没有优势,怎么会让一个大中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迅速崛起?我们的制度有问题,没有问题我们强调完善制度干什么?美国那个制度强调的是调动个人积极性,中国的制度更多的发挥整体的作用。这两种制度各有特点,还各有一个大国强国做支撑,未来这个世界的发展恐怕就在这两个制度的比较中、两个制度的影响中向前发展。这两种制度在可预见的将来,也很难去见到它的相互取代的趋势。

(四)坚持党的领导

最后一个问题,我觉得进入新时代推进我们事业的发展,完成我们新的规划,必须坚持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总书记多次强调。人类的政治走到今天,基本都是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差不多都是法治政治。在民主政治、法治政治推进过程中,政党政治已经成为民主政治非常重要一个组成部分。好多国家的民主政治差不多首先体现为政党政治,那么政党政治还多种多样,有一党的也有两党的还有多党的。我们经常停留在说一党好,两党好,还是多党好的问题上,一党制有一党的弱点,两党多党肯定有它的长处,两党多党也有它致命的不足。一个国家到底形成了什么样的政党结构,多种因素的结果。

我们中国是九个政党,本质上是一党执政八党参政,是历史形成的,真不是一党也不是多党,它真有中国的特点。这样的政党制度优点在哪?问题在哪?我们先说优势。在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下,它容易使社会精英、社会优秀人才往一党里进,往一党周围靠。为什么呢?因为社会精英、社会优秀人才都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那么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靠近党有助于理想抱负的实现。我们中国共产党现在集中的人是8900万还挂一个零,我们在讲到中国共产党通过民主党派社会组织又联系和团结了社会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社会精英,加起来数量可不少啊。不敢说在中国所有的优秀人才、社会精英都在共产党内,或者被共产党团结在自己周围了,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大多数,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优秀人才、社会精英真的都在共产党内,真的都被共产党团结在自己周围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涌进一个党内,团结在一个党周围意味着什么呢?在中国这样的党要干不成做不好的事,换了谁都很难,换了谁都不行。回头再想换谁啊?差不多都集中在一起了。

回头看看我们的事业发展,应该说这优势发挥得不错。有优势肯定有问题,问题在哪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和优势从执政党的角度来看,好像是一个硬币上的正反两面。一党做大要做成这么大,谁来看呢?谁都看不了了,自己看自己,自我监督、自我净化、自我更新。自我监督、自我净化、自我更新对这么一个大党来说,难度真的太大。这个世界上它就没有一个大党长期能把自己看好的,看不好的一大片。那么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就面临着一个挑战,能不能自我监督、自我净化、自我更新问题。按照西方的理论往下推,这是个死结。我们中国共产党就要破解这个难题,破解这个难题我们不是为了跟西方较劲,我们是涉及到自己的生存发展问题。如果这个难题破解了,我们中国共产党真的会给人类政治文明提供新的经验的,未来我们的现代化在政治上肯定不会按照西方那套路子走的,我们肯定会有中国方案,那个现代化我们正式发展以后,绝对会给人类文明提供新的经验的。

现在我们从制度建设入手去解决问题,那么通过制度约束权力,让权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那么应该说通过我们不断地努力,十八大以来我们应该说抑制了腐败现象的蔓延,权力不敢腐基本应该说达到了。所以十九大报告有句话叫在反腐败方面我们形成了一个压倒性态势,尽管说现在处理的事好像还不少,那都是存量问题,增量应该说基本控制住。接着下我们要解决一个不能腐的问题,不能腐靠制度建设,制度反腐防腐。那么所以打造制度,这是我们未来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的事情。在制度建设同时还要解决一个不想腐的问题,强化观念意识。因为制度的建设就是织网,网眼再细都漏水,如果一个人的观念意识跟不上的话,再严密的制度都很难解决问题。因为有些权力作用是隐性的,所以我们在制度建设同时要强化观念意识,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那么应该说随着我们不断强化党的领导,不断解决我们自身问题,有这样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我们的事业肯定会取得成功。

中国精神与爱国主义 篇7

在中国油画近百年的历史中, 只有二三十年代的文学介入了关于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些核心内容。其主要动力来自欧洲近代的思想启蒙。但中国的民主主义发展很快被日本的入侵而打断。而中国油画在某种意义上在当时还没形成规模, 没有全面地介入文化生活或核心文化价值。在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 艺术市场变的繁华昌盛。而就因如此, 我们渴望产生独立的思维和文化精神———对人性的存在与未来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价值感。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油画也将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精神意义。

在文化背景方面中国油画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即特有的东方韵味和特色。中国的自然人文风貌还没有被充分挖掘, 还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力。而这种潜力所指的是自然本身所具有的和强有力的社会现实潜力。当代中国艺术风貌并不缺乏社会现实感, 但是否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还是一个问题。就百年来的中国油画而言, 已经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令我们欣慰, 但在深入的探讨人性、体现这块土地所能产生的人文价值及高度等重要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中国油画在研究本民族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吸收欧洲近代思想和艺术的雄浑之势, 将较为适合中国的深层“国情”和社会现实。

现实主义对于中国艺术与当代艺术来说, 我们学习外来文化诚恳态度非常重要。学习传统意味着从源头学起, 脚踏实地, 更高层面地认知西方绘画发展的历史, 更加本质地了解绘画的本质和艺术境界, 这是中国现实主义绘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 当代中国油画一直以来都是现实主义话语占据主流位置, 并在“革命精神”、“社会主义精神”的创作原则与指导下, 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上, 留下了一批珍贵的作品, 成功地用现实主义手法记录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 为油画艺术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 一个惊世骇俗的艺术世界展现在中国油画家面前。20世纪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各种艺术流派和思潮涌入中国, 印象派、抽象主义等现代派油画和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等后现代美术的接踵而至, 对中国美术界产生了极大影响。长期政治控制导致独立人格缺失的一些油画家, 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主体精神不堪一击, 于现实主义立场上彷徨迷茫之际纷纷转向, 盲目模仿和追随眼花缭乱的西方现代派、后现代美术, 不愿在“革命”的或“社会主义”的名义下越走越狭窄的现实主义“独木桥”上再深入前进, 现实主义油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尽管如此, 一些坚守现实主义道路的油画家仍然不懈地于现实主义油画的创作中艰难、辛勤地耕耘, 力图深化现实主义油画, 与时代接轨。一方面是继续深化对现实、历史的批判与反思, 但不仅局限在某些情结, 而是转向更为广阔的和真实的一面、更深层的文化层面和历史层面开拓;另一方面是以特殊的视角来反映现实生活, 同时在艺术创作技法上更多地效仿了西方艺术, 例如“意识流”、“象征主义”等形式, 它们不仅更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而且还突破了长久以来油画家们习惯的以情节取胜的俄国“巡回画派”和苏联时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油画模式, 打开了自由地借鉴和学习各种艺术流派、各种艺术形式的大门。这些探索和突破, 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手法有某种相似之处, 借鉴和吸取了现代主义注重“艺术本体语言”的技巧和某些手法, 但其本质仍然依循现实主义法则。它的特征是;发挥新的批判功能, 注重开拓心灵境界、着意创造思考形象。这可以说是现实主义油画的一种发展, 丰富了现实主义油画的内容, 拓宽了现实主义油画的道路。

中国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民族精神作为当代艺术创作的独特观念性表现。体现在绘画与各类艺术形式中, 就像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其描绘的都是藏族人民的生活状态, 体现了本民族特色与精神价值的所在。与此同时, 《西藏组画》还是对教条化的政治主题性绘画方式的颠覆。在特殊的历史时代, 难能可贵地首次公然摒弃主题性的虚假喧嚣, 还原于艺术的真诚, 将视野专注于身边、非英雄、非主题的生活真实。蕴含了一种人文精神———对人的价值的进一步思考与呼唤。另外还有一位著名艺术家徐冰他的装置作品《天书》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与精神价值。而这样的多种语言形式的观念性的表现也是我在艺术创作中所寻觅的。中国现实主义绘画中的民族精神更为深刻的展现了一种人文情怀。这种情怀也是我所追求的精神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邵大箴.探索油画艺术艺术的新空间.2003 (10) .

[2]李行远.西方美术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 (10) .

[3]赫伯特·马尔库塞著, 李小兵译.审美之维[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中国精神与爱国主义 篇8

关键词:五四运动;爱国主义精神;中国青年

【中图分类号】D616

五四运动造就了一代新人,并且熔铸了经久不衰的五四爱国主义精神。五四精神有着多方面表现形式,但是归根结底则是极强的民族意识觉醒及忧患,那些先进的人们持续批判及选择出的,使得中国民族不断独立与富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青年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就是继承及发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参与各项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及方针落实,秉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念,实现五四先驅们未实现的强国富民远大理想及爱国抱负。

一、新时期爱国主义特征

1、爱国及爱社会主义统一性

五四运动中的五四青年们反帝则主要是为了爱国,不过这并不是爱北洋政府的国,那时反对这个政府则是爱国体现。这个政府是卖国政府,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更是保护落后生产关系及腐朽文化思想,并且压迫人民群众的政府。新时期的中国爱国主义则是将爱国及爱社会和谐统一,并且坚持爱国主义及社会主义一致性及统一性。爱国主义可谓是体现人民群众对祖国深厚情谊的崇高精神,与历史发展息息相关,与维护国家独立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密切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则爱国主义是注重推翻帝国主义及封建主义与官僚主义等资本主义反动统治斗争,将黑暗的旧中国进行改革,成为有着光明曙光的新中国。现代爱国主义关键是建设及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积极参与祖国统一事业。

2、爱国主义开放性

现代社会属于一个非常开放的时代,全球化早已是时代发展的潮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地球似乎变得很小,就像是地球村。这时的爱国主义特性主要是开发性,新时代爱国主义并不是闭关锁国式的民族主义,而是有着开阔的胸襟及全球化意识和视角。中华民族的民族腾飞及国富民强主要支撑点就是宽阔的视野及开放的胸怀,海纳百川,汲取人类文明中所有的优秀成果。世界和平及稳定和全球环境等方面问题与人类息息相关,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主要依靠于世界和平及稳固的国际格局,更是离不开地球良好的生态环境。爱国不能摒弃全球意识,应树立及世界和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理念。

3、爱国主义国家利益至上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应具备极高的国家利益至上性,应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发达国家引领着经济全球化进程,资本主义国家假借民族国家主权过时论及人权高于主权等西方理论展开全球扩张。所以维护国家利益也就极为关键,也是现代爱国主义最核心的内容。

4、爱国主义理性化

爱国主义属于情感及理性的统一结合体,近代爱国主义主要是依靠于爱国情感来凝聚国民及振兴祖国的,这时的五四爱国主义逐渐理性化。五四先驱们开始深刻认识到爱国并不仅仅是喊一个口号那样简单,主要是各个民族均应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从而发挥自己的各项才能,为国家作出贡献。随着全球化及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国家之间的竞争持续激化,导致国家之间各方面矛盾及摩擦时常出现。

二、中国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途径

1、利用历史培养中国青年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文明史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更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来讲意义非凡。近代诸多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崛起及复兴而展开了可歌可泣的斗争,更是谱写了诸多英勇奋斗的赞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则革命及建设也随之走上了新道路,中华民族解放及崛起逐渐成为现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及建设历史令人为之自豪。所以应针对性且有计划的利用历史培养当代中国青年爱国主义精神,注重中国近代史及现代史方面的教育,紧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各类优秀文化教育。

2、利用现实培养中国青年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迅速,勃勃生机,国家各方面建设事业也均获得了巨大成就。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旧面貌也都焕然一新,各项伟大成就催人奋进,利用这些伟大的成就培养中国青年爱国主义精神不失为一本非常生动的教材。

3、利用理论力量引导中国青年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改革,当代中国青年大多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群体,对爱国主义及社会主义与党的领导理论等方面理论问题有着非常强烈的学习理解和渴望。当代中国青年在注重自身成长发展的同时还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及发展道路,关注各项社会热点问题及敏感话题,并且这些相关问题总是涉及到非常深刻的理论。因此只有讲通理论,才能使得当代中国青年深刻懂得并真心接收,从而付诸于真实行动。

4、引导中国青年学会客观的社会观察及社会现象分析

应重视引导中国青年学会在客观视角下进行各项社会观察及社会现象分析,从而形成理性的爱国习惯。帮助中国青年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结论也是培养当代中国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手段。

5、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中国青年的爱国情感

应开展各项宣讲活动,宣讲革命历史及光荣传统,进行各项形势报告及政策宣讲,有效引导青年重温那些历史,把握主流形势,从而坚定信心及凝聚力量。将培养中国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及引导中国青年把爱国情怀转为各项报国行为有机结合,引导青年们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转为刻苦学习等各方面实际行动,珍惜当下中国维系的安定团结局面,自觉维护社会安定及国家利益。

结束语

爱国主义属于一个历史性范畴,有着很强的历史性,爱国主义处于社会发展不同时期则有着不同的内容,具备特定时代及特定阶级的不同特征及内涵。古代的中国皇帝则为天下统一的象征,爱国及忠君是紧密相连的。爱国主义主要是维护国家统一及民族利益和忠君与治国安邦等方面。近代中国则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时也面临着亡国的危险,则爱国主义是反封建及反帝制,维护民族独立及国家主权,从而推翻腐败封建专制统治,找寻与探索救国之路。现代中国爱国主义主要是对历史上的中国爱国主义的充分积淀和凝练,特别是五四爱国主义精神的持续继承和发扬。申奥行动及迎接香港和抗洪抗震救灾等无一不体现着中国青年所具有的爱国主义情怀,继承着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也焕发出现代中国青年时代气息,显示着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特征。

参考文献

[1]李静.弘扬五四爱国精神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J].学理论,2013(14).

[2]陈章乐,张松青.大力弘扬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3).

上一篇:辅导班学员管理制度下一篇:高二作文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