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如何描写战争

2025-0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如何描写战争(通用6篇)

三国演义如何描写战争 篇1

论《三国演义》描写战争艺术

论文作者:刘塑

准考证号:270112200029 作者单位: 指导教师:黄鹤

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年 月

论文题目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他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以人作为叙事的中心和灵魂,擅于描写战争是它的杰出成就。继承并发扬了《史记》、《左传》对战争的描写方法。全书共120回,共描写四十多次战争,都特色鲜明,摇曳多姿。作者着力描写战争,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战略思想,谋略与战术合理运用,人物形象的刻画,都写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符合冷兵器时代大小规模战争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以主帅“谋略”得失为成败关键的原则。尤其对重大战役更是着力描写。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更是决定了三国魏、蜀、吴的国运。虽然战争精彩纷呈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但作者更是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的残酷的一面。通过作者对战争描写的研读,体会它对我们今天工作、生活的启发意义。

论《三国演义》描写战争艺术

一、乱世的起源—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

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黑暗腐败和天灾频繁,爆发了黄巾起义,朝廷派兵镇压。虽然镇压成功但也动摇了汉朝的统治根基。紧接着宦官与外戚的争斗使汉朝走向崩溃的边缘。到了董卓进京时,汉朝已经开始瓦解。董卓的专权使各路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在讨伐的过程中,各路诸侯为争夺天下,各据一方,经过战争的较量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之间又不断地进行斗争,最后相继灭亡,由西晋统一了全国。就如《三国演义》的开篇所写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样一段由合而分,又由分而合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同的政治集团之间进行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过程。各个政治集团进行政治斗争的最终目的是要统一天下,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就是战争。军事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是不可分割的,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三国演义》成功地描写了众多的战争场面大多形象鲜明,各具特色。每次战争之前或战争中,交战双方为了能使自己在交战中取得胜,总是先采取一些政治措施,展开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从而促使条件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转化。具体到每一场战争并不是静止或孤立地单纯写战争,并不是一味的写交战双方的打打杀杀,而是特别重视战略决策的作用。谁能在战争中决策得当,决策正确,谁就能取得相当的主动权,谁就能在战争中取胜;反之谁决策失当,决策失误,谁就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这期间最经典的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前夕,孙策死前把东吴托付给孙权。东吴根基不稳,又逢新主。孙权听从诸葛谨之言“勿通袁绍,且顺曹操,然后乘便图之。”于是与曹操结盟。袁绍听后大怒,起七十余万人马,攻取许昌。曹操起军七万迎敌。就这样官渡之战打响了。战前田丰狱中上书谏言:“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绍怒,欲斩田丰。在官渡之战中,战争一开始,双方的力量对比,客观条件的优劣差别都不利于曹军。袁绍兵多粮足,主动攻打曹操,曹操兵少粮乏,被动应战,粮草成了影响双方胜败的关键。对这一点,双方谋士都看得很清楚。袁绍的谋士沮授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曹操的谋士荀攸说:“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以一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但对于各自谋士的正确分析与判断,双方主帅在决策上却有天壤之别,袁绍听了沮授的话是“怒曰”,曹操听了荀攸的话是“所言正合我意”,由此,双方主帅的谋略见识,决策能力高下立判。经过两个月的战斗,曹操“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有返回许昌之意,问之于荀回信要曹操坚守待变,曹操于是“令将士死守”。后来曹操从袁军细作处得知韩猛将运粮来前线,派徐晃半路拦截烧了韩猛所押粮草,“曹操大喜,重加赏劳。”而“绍大怒,欲斩韩猛。”袁绍的谋士审配说:行军以粮食为重,不可不用心提防。乌巢乃屯粮之处,必得重兵守之。“一个因粮草短缺而欲退兵,一个因粮草被劫而大怒,此时,粮草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在决策上双方却出现了巨大的差别。袁绍派出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守乌巢,而淳于琼并没有感到自己肩挑的是一副事关战役胜败的重担,”既至乌巢,终日与诸将聚饮。“另一方面,许攸劫获曹操密报,劝袁绍趁虚攻击曹操,袁绍却不与理会,后因小事要斩许攸。许攸夜投曹操,曹操听从许攸建议,亲帅大军往袭乌巢,将袁绍乌巢之粮一把火烧个干净,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二、战略思想

战争是战略思想的具体表现,只有战略思想而无具体的战争去实现,无疑是一种空想;而没有战略思想指导的战争。东汉末,天下群雄并起。强者如官渡之战的袁绍拥有冀、青、幽、并。起70多万大军征战天下。勇者如虎牢关下的吕布英勇无敌,那怕傲气无双的关羽也不得不如张飞、刘备等联军首战吕布。贵者如刘表,正中的皇族。坐拥荆州,精兵强将以固守荆土等。以上种种三国时却只有北魏、蜀汉、东吴从中崛起。根本原因在于其他诸侯没有总的战略思想。北魏、蜀汉、东吴的确立是因为都有各自的战略思想,并在这一总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方法、措施。主要体现在战争上,就是战略思想确定之后,必通过具体的战争战术加以实施。

(一)北魏的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思想。

曹操在诸侯割据时以由东汉的寄人篱下的小官吏,逐渐地壮大实力,成为一个实力较大的诸侯。但还有许多敌对的诸侯如吕布、张绣、袁术、袁绍,特别是袁绍掌握了七八十万兵马,是当时全国实力最大的诸侯,如果没有所转变只会如过眼烟云被其它诸侯所吞灭。但曹操迎来了人生中最重大转折——献帝还驾洛阳。曹操与谋士商议奠定了“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思想。迎献帝移驾于许都,由于掌握了汉献帝,曹操发动战争就可以借助皇上的“圣旨”,达到出师有名,指挥战斗得心应手,并依次战胜了与曹操敌对的诸侯,使曹操不断扩充实力来达到统一北方。统一北方后曹操随着实力的增强,敌人的减少。野心也大了起来,由原来的“奉天子以令诸侯”战略思想变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思想,并屡次发动南征之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曹操与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曹操一方“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中国战略思想与另一方联吴抗曹的战略思想的较量。

(二)蜀汉的崛起—联吴抗曹战略思想

刘备在诸侯割据中,虽有皇叔之名,却无皇叔之实。诸侯中偏于弱小,在征战中败多胜少,多次投靠于其它诸侯。但屡败屡战得以在乱世中挣扎直到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时,在隆中决策出属于自己的战略思想—联吴抗曹。诸葛亮先分析当时的两大势力,北方的曹操和江东的孙权。“孔明: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江东,以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 不可图也。”指出曹操以弱胜强是说明曹操雄才大略,现在又“挟天子以令诸侯”要战胜是不可能的;东吴的孙权,从父兄开始经营了三世,其地势险要,民众归附,要战胜也是不可能的,只能作为盟友团结。接着明确指出刘备应以荆、益之地作为根据地,东联孙权,北据曹操的联吴扩曹的战略思想。刘备采纳后,实力逐渐扩大以至于成就三分天下的局面。

(三)东吴的崛起—据天险以图天下。

《三国演义》中东吴是独特的。它的创立是由父、兄、弟经营所来。它不同于蜀汉的皇室正统、北魏的强大实力,始终处于不弱不强的状态。但它却又属于自己的精彩,三国中三大战役其中的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都是通过东吴所发起的。江东不被诸侯吞并始终稳定源于它独特的战略思想。孙权接手江东时根基未稳。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与鲁肃谈论,终日不。,一日,夜半,权问肃曰:“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北,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恒文之士,君将何以教我?”肃曰:“昔汉高祖欲尊事父帝而不获昔,以项羽为 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恒之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血半。今乘北方多多,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部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 也后来江东的稳固起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谋略战术的合理运用。

《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运用。三国统帅皆通兵学,在他们指挥的战役中,兵学理论与军事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三国时期大小战役中,“反间计、离间计、火攻、空城计、苦肉计、美人计、连环计等各种军事奇计屡屡运用。特别是赤壁之战中、军事谋略和战术运用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作用。

赤壁之战前,曹操消灭了袁绍、袁术、吕布等诸侯平定了北方,并且多次发起南征之战。当刘表病逝,荆州内部不稳,曹操挥师而下。刘琮惧怕曹操不敢应战。曹操在新野打败刘备后,一方面巩固攻下占领的荆州地盘,另一方面追杀刘备。败刘备于当阳。降刘琮于襄阳,得荆州之战、江陵之资后。曹操亲帅水路大军83万,号称“百万雄师” 意在一举消灭刘备、孙权统一南方,志在必得。形式有利于曹操,孙刘一方兵微将寡,形式岌岌可危,加上刘备在新野遭败。孙权在战与降的问题犹豫不定,可谓是雪上加霜。但就在此时,战争的形势随着孙刘联盟的建立已发生了变化。危机初现时,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东吴。诸葛亮采用激将法使孙权下定了抗曹的决心。又使同样方法获得了周瑜的支持和争取,终于建立了孙权联盟,为这次决定孙刘生死存亡的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曹军和孙刘联军的对峙局面形成后,周瑜派甘宁率军在三江口挫败曹军锐气,孙刘一方增加了胜利的信心,曹操在三江口受挫之后,为了弥补自己的军队不可水战的弱点,由张允蔡瑁训练水军。曹操为了试探孙刘联军的情况,派蒋于去见周瑜。而周瑜为铲除熟知水军之法的张祭二人。巧计计谋,在群英会上使将于中计,借曹操之手杀害张蔡二人。破坏曹操训练水军的计划。使曹操的主动战局陷入极大被动。诸葛亮以天文知识和鲁肃相助。使曹操损失了水战军非常重要的十几万之箭,弥补了孙刘联军军需不足。使曹操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孙刘双方达到“火攻”的策略后,由黄盖施展苦肉计,取得曹操的信任。蒋干第二次入吴后,周瑜又巧设计谋,使庞士元得以实行连环计这就大大增加了战争的打击力度,从而消灭曹操的有生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的情况下,诸葛亮巧借东风。决战的条件都已成熟,只等决战时刻的到来。于是孙刘联军在谋略与战术的合理运用下,终于以少胜多,歼灭曹军主力,是曹操的势力局限在黄河流域,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四.战争描写的人物塑造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人物塑造。战争的艺术终究是人的艺术,是主帅、谋士和猛将的艺术。《三国演义》很成功的塑造了曹操、诸葛亮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一些主要人物,无不是个性突出,形象鲜明,有血有肉。放射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描写的既是主帅、谋士和猛将,这些人物的一切活动自然都与战争有关。人物塑造和战争描写是相辅相成,分割不开的。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精彩的例子加以佐证。如吕布的“辕门射戟”、赵云的“单骑救幼主”、张飞的“威震长坂桥”、关羽的“温酒斩华雄”等等。

(一)描写人物的具体化、完整化。

这是《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一大优点。作者在描写正面人物的时候不能避其缺点,写反面人物的时候能不避其优点,使人物形象更生动。例如:曹操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反面人物,是一个奸臣。一举一动都似隐藏着阴谋诡计。在他年幼时与叔父耍心眼可看出他的奸诈。作者借书中许劭的话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又在刺杀董卓未遂逃跑到吕伯奢家时,误杀吕伯奢全家后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可教天下人负我。”的话。《三国演义》还描写了嫉贤妒能,随意乱杀下属,多疑成性等方面缺点。但作者并不应为他是反面人物而抹杀他过人的才能。并对曹操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才能所描写也是相当生动。在作者笔下,曹操也有英雄的本色。曹操在政治上远见卓识。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曾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他胸怀大志,已实现天下的统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刘备暂投曹操时,曹操看出刘备是跟自己争夺天下的劲敌。从内心想法说,是想杀刘备的。但在郭嘉以全局来劝谏曹操后,曹操果断了杀害刘备的考虑。这说明曹操是从长远看待问题的,是雄才大略的。在官渡时,善于纳谏。常常亲临前线,身先士卒。渴求贤才,广泛地招贤纳士,因而造成“文有谋臣,武有勇将,威震山东”的胜利局面。

(二)通过人物的活动和人物相关系,采用对比、烘托、渲染等手法,突出主要人物形象。例如:诸葛亮

诸葛亮在作者笔下是智慧的化身,作者用大量的章节去塑造诸葛亮。而诸葛亮的智慧、才干特别是预见性,恰恰是战胜强大的对手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在空城计的情节中,司马懿在夺取街亭后率十五万大军压进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诸葛亮在危急情势下,机智果断的设置了“空城计”。司马懿见城门大开,诸葛亮在城楼上神情自若的弹琴后退兵而走。当司马昭向司马懿询问缘由时,司马懿称诸葛亮为“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另一方面,诸葛亮见司马懿退兵后,拍掌大笑。笑司马懿无能并叙述使用空城计的原委。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叙述内容完全一致,用词也多有相同。作者这样描写说明诸葛亮完全料定了司马懿在“空城计”面前的判断和处理方法,突出地表现了司马懿的高明,但诸葛亮棋高一着。作者把诸葛亮用计的想法写在最后,设置了悬念,增强了情节的惊险性和奇特性。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一个才智高超的强者,诸葛亮的智慧在于强者的较量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五.战争描写的残酷性

《三国演义》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酿成的军阀混战。作者虽然没有具体描写战争给底层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给社会生产带来的巨大破坏。但是从作者的寥寥数语中,我们还是可以一窥战争的残酷和对社会生产的巨大破坏。例如:董卓迁都长安而焚洛阳的就是非常典型的描写。“火焰冲天,黑烟铺地,二三百里,并无鸡犬人烟。”第四回中写到董卓的残暴“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下焚烧人头,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又如曹操为报父仇,悉起大军,洗荡徐州“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在第九十一回作者借当地土人和诸葛亮之口说:“自丞相经过之后,夜夜只闻得水边鬼哭神嚎。自黄昏直至天晓,哭声不绝。瘴烟之内,阴鬼无数。因此作祸,无人敢渡。”“此乃我之罪愆也,前者与岱引蜀兵千余,皆死于水中;更兼杀死南人,尽弃此处,狂魂怨鬼,不能解释,以致如此。吾今晚当亲自往祭。”由此可见战争的残酷之一斑。这些描写即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反战思想,也是对我们的警示。

六.结束语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描写历史题材的典型代表,其对战争的描写具有横高得艺术性,值得细细研读。对于我来说,在写论文的过程中,让我明白了要想写完一篇值得肯定的论文,就要大量的查阅资料,不懂得地方就得询问为什么。比如我在写战争的时候,不知道要写什么`,如何写的完整的时候,我就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查证找据,仔细研读《三国演义》原著是自己更深入的了解三国。通过阅读作者的战争描写艺术,使我认识到,现实生活就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虽没有战争的生死拼杀,也没有战争的谋略、战术。但一个人的好坏,生活质量的高低,人际关系的通融等等,都需要我认真、仔细地思考与运作,从而赢得人生的成功。当然,一部《三国演义》,囊括了百年的战争历史,非一言而能明细。还需要经过时间去慢慢品味这一段值得我们记忆传承的文化。

三国演义如何描写战争 篇2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战争 人性 真诚

分类号 G252.1 I207.413

My View on Reading of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With Discussion of War and Humanity

Xu Xiaoyue

Abstract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is a novel about war. War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ity whose diversity and richness is made evident in the course of war. Thus the outbreak of war is usually ascribed to humanity. It follows logically that we should begin our reading of the novel with consideration of humanity. The novel, complete with political trickery, telepathy, sophistry and conspiracy, gives a thorough description of the distortion and alienation of innate humanity caused by war . As a result, for all that is called classics, we should make certain what kind of human nature we need to discard and what need to advocate after reading them, and therefore the same also applies to the novel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Keywords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War. Humanity. Sincerity.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文学家罗贯中所著,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演义的经典小说。它与《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一起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它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一起合称“六大名著”,它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一起并推为“四大名著”。这足以说明《三国演义》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着重表现的是从东汉末年到晋朝将近一个世纪多个政治集团,尤其是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紧张尖锐的军事斗争。全书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三国演义》是一部既重历史,又超越历史的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的长篇小说,既然是战争,必然形成交战的对手,各自集团都会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拼死搏杀。虽然战争涉及到正义与非正义的判分问题,但就其《三国演义》所展现的各方来说,那是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所以按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将有着皇族血统的刘备为代表的蜀国视为是正统和正义的化身,那是不能成立的。如将是否是为了实现国家统一而发动战争来判分正义与非正义标准的话,也是不能够成立的,因为魏、蜀、吴三国都欲统一中国。“拥刘抑曹”只是表示《三国演义》作者的立场。中国都知道“春秋无义战”这句话,但我们也要中国人知道“三国无义战”这句话。

一般都会将战争视为是政治的继续,战争的本源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战争的爆发多是基于人的贪欲、利欲和利益,战争的形式都是人与人的绞杀。所有这些又都决定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一种战争,它都必然伴随残酷、血腥和冷漠。有情有义的人类会为了战争而变得无情无义。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只是能看到在一定的利益集团和少数兄弟之间存在着一些有情有义的事情,而超越这个范围却全是相反的。

在战争中当然会涌现出英雄的人物,威猛的悍将,勇敢的战神,人们往往会对他们形成一种崇拜感。应该说,《三国演义》在这方面的人物塑造上是非常成功的,于此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国人的这种人格崇拜感和精神追求欲。例如,我们无不是从正面和积极的方面来赞扬和宣扬“义关公”“猛张飞”“勇赵云”的人物形象的。然而,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即便是对战争中的英雄主义和勇敢精神的宣扬,都不可以达到美化的程度。这是对一切战争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所应该具备的立场,而这一立场的确立和高扬是与这场战争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是不相关的。

英雄、威猛、勇敢这些行为表现在战争中,往往是在以消灭对方的生命中表现出来的,所以必然地与暴力存在着某种天然的关联性。正因为如此,当人们在宣扬这些人物的行为和精神时就一定要记住不要将其转化为对暴力的美化和赞扬。同理,无论是正义和非正义的战争,或者说,哪怕是一场道义因素充足的战争,对于“胜利的结果”都不应大加赞美,都不应该将其作为人间喜剧来欣赏。因为,诚如一位历史名人所说的那样,战争“胜利是除了失败以外最大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从来就没有胜利者,这才是最大的悲剧。这也就是在告诉人们,不管怎么说,战争始终不能超过和平方式的意义。这是我们对任何战争描述和评价都应该遵循的原则立场。

nlc202309040339

对于军事和战争的性质及其评介,中国人更熟习《孙子兵法》中的观念。这部经典中有两句话对中国人影响最深。一句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另一句是“兵者,诡道也”。关于后一句话,我们将放到正面再作分析。前一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说得是没错的。军事战争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的大事,那当然应引起高度重视和细致观察。但问题在于,这一大事并非是人类向往的事情。既然不是向往的事情,那末就不应该竭力正面肯定和提倡,甚而去美化它。所以在这里特别值得强调指出的是,即便是对待军事战争这一国家大事,不能仅仅遵循《孙子兵法》中的这一理念,作为中国人最不应该忽视,甚而忘却的还有一部经典中的理念,那就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两大主干之一的道家经典――《道德经》对待战争的态度。《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曾这样清楚明白地告诉世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杀人之众,以哀悲涖之,战胜以丧礼处之。”(《道德经》三十一章)老子在这里是想告诉世人这样一个道理:战争是不吉祥、不吉利的东西,它不是有道的君子所喜用的东西,即便参与了战争,那也是不得已为之,因此对待战争要淡然处之。纵然胜利了,也不要自以为了不起,进而去宣扬和赞美它。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表明你以杀人为快乐。而以杀人为快乐的人,就不可以得志于天下并最终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战争的双方都要以哀痛的心情对待杀伤众多的战争结局,战胜的一方还是照丧礼的仪式来对待和处理。以丧礼处之,以悲哀莅之,此乃是老子对待战争结果的态度。由此可见,只有内心十分崇尚和平的人才能说出如此富有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话语,并亦充分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热爱和平的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如果我们具有了这一中华传统的战争观,再来评价《三国演义》的意义和价值,必然会读出别样的味道。《三国演义》描述了这样一个情景。说刘备打下涪关直逼成都时,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为乐乎?”庞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在此,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原来满嘴仁义道德的刘皇叔竟然以伐人之国为乐,充分暴露出他的凶残本性的一面。倒是庞统的观点代表了正确的理念。这也无怪乎,当刘备听了庞统的话以后,于是就将庞统考赶出宴席。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阅读《三国演义》人没有不知道的一句话,包括《三国演义》的作者在内的许多人,将分分合合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为战争地发生去寻找合理的根据。这种观点也许是封建社会的中国的真实写照和天下大势,但它显然不能昭示整个中国未来社会这是这样的。所以,在这里值得强调指出的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战争最终将会走向消亡。“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不仅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同时亦必将成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平天下”“天下为公”“天下和平”恰恰是中国未来文明社会的走向。阅读名著,重温历史,就是提醒人们要树立和平诚可贵,生命价更高的价值观。

从人性的高度来反思历史,反思战争,这是我们阅读《三国演义》这部战争历史小说应有的视野。首先应该承认的是,人性的贪婪,利益的纠葛实际上成为人类之间不能停止战争的最主要原因。所以说,战争与人性恶相联系,而不是与人性的善相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说,当战争爆发的那一刻起,交战双方所有的道德人性就荡然无存。更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战争是没有人性的,没有人可以在战争中保留人性。战争以最无情的残忍摧残着最有情的人类;它使最有情的人类变得最无情和残忍。战争这东西足以使人性扭曲和异化。但所有这些不是完全漠视和否定在战争中可能呈现出的人性的光辉。当然这又是从战争中的许多个例中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也应该知晓,在残酷的战争中通过“个例”演绎动人的故事,展现人性的光辉。这种人性光辉会以亲情、友情、爱情等形式彰显出来。

人性究竟为何物?如何把握人性?这是古今中外一切哲学家孜孜以求,但始终没有定论的哲学问题。正因为如此,我试图从人性的角度来阅读战争,来阅读《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以下对人性地看法,只是代表本人对这一哲学问题的探求。

“人性”与宇宙间存在的一切万物之性,都是宇宙自然长期演变和发展的结果。按照中国哲学的观念来说,万物之性,当然包括人性,都是“天地”赋予的。“天命之谓性”(《中庸》语),此之谓也。在这其中,应该说,人性所禀的因素,较之与其他一切存在是最为丰富和复杂的。关于这一点,中国先秦哲学家荀子最精当地指出了这一点。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人性的丰富性,也就是说,人性中是有不同性质的东西。而分清这些层次性及其性质,又是正确理解人性的关键之所在。我曾就这一问题,作过以下的理论分析。属于人全部的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属性当包括如荀子概括的那样:“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由此可见,“有气、有生、有知、有义”四者均是人的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天性”。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这四种属性都属于人的“自然禀赋”。也就是说,人的物性,人的理性,人的德性皆统统属于“自然属性”(天性)的范畴。即便人性中存在的这一自然属性,如果与人最为相近的禽兽相比较的话,也是表现出他的不同性。我试图得出以下的结论:人的物性是“同于”禽兽的“共性”;人的理性是“高于”禽兽的“优性”;人的德性是“异于”禽兽的“特性”。总之,这里的“同于”“高于”“异于”以及“共性”“优性”“特性”是我对“人性”最为具体和贴切的区分和归纳。人的诸性的概括,是与动物相比较而来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为我们非常熟习的名言才被流传和接受。例如,亚里士多德才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马恩才认为“人是能制造工具的动物”,卡西尔才认为人是创造文化的动物,中国古代贤哲们才认为人是明明德,止于至善,发明良心,依照五常,遵守规范的动物。再进一步说,人性中有水火的矿物性,有草木的植物性,有禽兽的动物性,但更有超越它们的且专属人的德性。这一将人与动物禽兽最终区别开来的“德性”,虽占比例非常微小,但它又显得异常重要和可贵。“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语),此之谓也。人虽然亦可被称为是动物,但前面需要加上许多的定语才是符合人的自然之性的。例如,社会的动物,文化的动物,道德的动物,能制造、使用并能携带工具的动物。一句话,人乃是高级的动物也!高就高在,贵就贵在人所具有的“几希”——“明德”。我认为,相比较起来,还是中国哲学更能揭示人之为人的本性。当然,人之为人的这一本性能否呈现,或说能呈现多少,那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是后天的社会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论断又是完全正确的。在此人性论的基础之上,我们就可以来讨论所谓诸如“人性的贪婪”“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人性的光辉”等问题了。

nlc202309040339

一般所说的,人性的扭曲和异化,或说“反人性”这句话,实际上蕴含多层意思的。具体说来,违背了人的自然生理之“正当”需求的,我们可称之为“反人性”的;崇奉迷信而反对理性的行径,我们亦可称之为“反人性”的;断绝了人的德性而干尽丧尽天良的事,我们更可称之为“反人性”的。

然而,当我们前面对战争与人性的相悖作出的结论,又是有专门所指的。很显然是指向人之为人的那种本性的。换句话说,我们反思战争中那些“反人性”的东西,当既不是指人的物性,也不是指人的理性,而是人的德性。我们反复强调的人性的光辉,正是由这一“德性”而发出的。人类所颂扬的文明、人文、和平、仁爱、公正、礼敬、诚信、自由、平等等等价值观都是人的这一德性的具体外化。

我们说,战争的本源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战争的爆发多是基于人的贪欲、利欲和利益,战争的形式都是人与人的绞杀。所有这些又都决定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一种战争,它都必然伴随残酷、血腥和冷漠。这种存在于人性中的贪婪性是指的由人的自然之物性所构成的东西,而且这一贪婪性又通过人的所谓理性得到加强。我们从《三国演义》中能非常形象和具体地体味到这一点。

曹操杀吕伯奢全家而不后悔,并宣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生哲学。猎户刘安杀妻招待刘备。刘备一味讨好部将而全然不顾及自己的夫人等等描述,展示了他们这些人物的人性中的利己和残暴。亲情、爱情、友情这些人性中光辉的东西,绝对不能被局限和被功利。但是,我们在《三国演义》中则到处可见这一人间之真情被扭曲和异化。吕布把女儿作为和袁绍交易的财物,刘安将自己的妻子视为动物,王允将貂蝉当成董卓和吕布的尤物,周瑜和孙权将孙尚香成为孙刘联盟的器物。这种将妇女当成财物、动物、尤物、器物,一句话,将人当成工具以实现自己的利益的行径是对人性尊严的挑战和践踏。

在我看来,《三国演义》“反人性”最集中的表现那就是对人性中“真诚”之光辉之性的严重违背。任何一位研究和阅读《三国演义》的人,没有不认为它是一部集权术、心术、诡辩术、阴谋术、心计、鬼计之“大全”的书籍。《三国演义》中,除了少数几位不太用术用计的以外,其他人特别是主要人物全都在彻头彻尾地践行着“兵者,诡道也”这一被中国长期崇奉的《孙子兵法》所力倡的理念和原则。而我们知道,所谓“诡道”,就是欺诈、狡诈、奸猾、虚妄之道,说白了就是伪装之道,就是骗人之道。宗亲的往来遵循着诡道,爱情的交往伴随着诡道,更不要说国与国,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大都是带着面具的人。人的本来面目,人的本真状态,人的自然德性在这些人物身上荡然无存。所以,人之为人的人性,人之为人的光辉,在一串串,一整套的诡道中完全被扭曲和异化。《三国演义》向人们展示的成功的秘诀就在于谁的骗术高明。

我们之所以态度如此鲜明地对《三国演义》这种充斥全书的阴谋诡计的“诡道”采取否定和批判,那是因为,《三国演义》将这一有违人之为人的本性严重地泛化到各个领域以及人与人交往的所有领域。换句话说,只适用于军事领域的特殊场合的“诡道”,不应该扩大到所有社会政治交往活动中,更不应该广泛地推及到一切人际关系领域。

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周易》文化和儒家文化,他们都明确强调一个文明的社会,一个人文的人,都应该安止于“光明与美丽”的方向。“文明以止,人文也”(《周易》语),“止于至善”(《大学》语)正是这一方向的真实写照。中华传统文化所讲的“文明”“人文”“至善”都是彰显的同一个道理和理念,那就是能足以反映人的本来的、天然的、原始的只属于人所独具的,且是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人性呢!中华传统文化是将“真诚”作为精神对象加以追求的,甚而将此视为是中国人的信仰。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真诚乃是天的本质,是一种能通神明的神圣存在。“诚者,天之道也”(孟子语,《中庸》语),此之谓也。中华传统文化也力主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其实质就是天人合德。通俗地说,天将德性赋予人,人效法天德而与天合,这就叫作“天人合德”。“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语),“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语),此之谓也。“以诚为本”,“人无信不立”已然成为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

我一直强调站在人性的高度来阅读可被称为是经典的名著,让阅读者首先使自己的本心明亮起来,也就是说,只有每个人“在明明德”的前提下,才能真正体味出、辨析出“人性之味”“人性之道”。在读完经典以后,你至少应该懂得和知道,什么样的人性应该唾弃,什么样的人性需要弘扬。这是我们读任何堪称为经典时所要最后落实的地方。也就是说,读书、知书、好书、乐书以实现净化心性、变化气质、愉悦精神、快乐人生、安顿生命之终的。《三国演义》亦应作如是观。

徐小跃 南京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0018。

(收稿日期:2014-07-21 编校:邹婉芬)

三国演义如何描写战争 篇3

战争,既是力的较量,更是智的较量。《三国演义》写战争,不仅写力,更重在写智,写指挥员在战略决策、战术运用、力量转化等方面运筹的正确与否。全书百二十回,仅标题直接带有“计”、“智”、“谋”等字眼的就达三十回之多。各种计谋,无所不用,上演了一出出“斗智”的活剧。著名的三大战役,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原因都在于取胜一方智术和谋略的正确运用。比如袁曹官渡之战,仅有7人马的曹操所以能把有着70万人马的袁绍打得一败涂地,主要就是靠了谋略的正确;而袁绍的惨败,则主要败再不采纳好的建议,败在主观指导的错误。当初袁绍的谋士沮授分析得很对:“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这缓战坚守,本来是一好的建议,可袁绍不仅不采纳,反责沮授“慢”了军心,将其“锁禁军中”。后来许攸获悉曹操军粮已尽,建议袁绍乘虚进军许昌,可袁绍听信谗言,又怀疑许攸“与曹操有旧”,致使许攸遭到斥责后背袁投曹,泄露了袁绍屯积粮草的机密。结果曹操用许攸之计,亲率五千精兵烧了袁绍屯积乌巢的粮草,进而大破势力比他大得多的袁军,奠定了曹魏立国、雄踞中原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赤壁之战是一次最著名的由防御转入进攻、以劣势打败优势的战役,也是描写得最为精彩的一次战役。战前的曹操,在北方的军阀混战中,已破陶谦,平张绣,擒吕布,灭袁术,败袁绍,击乌桓,纵横天下,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接着又乘势挥师南下,一路势如破竹,荆州不战而降,刘备节节败退。当曹操以八十三万马步水军逼近长江、进军江南的时候,孙刘联军不过四、五万人,但最终硬是以少胜多,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当然也是智谋。这次战役用了八回的篇幅铺写,但真正的战场厮杀却只有一回,其他几回都是斗智的场面。

面对曹操的号称百万大军,诸葛亮、周瑜先是分析了曹军的弱点。诸葛亮对孙权说:“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日夜兼程,其势所谓“强弩之末”,“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并非真心附操。周瑜则向孙权分析了曹军所犯的“四忌”:一是北土未平,犹存后患,而曹却久于南征;二是北军不熟水战,曹操却舍鞍马,仗舟楫,与东吴争衡;三是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藁草;四是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最后说,曹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这些分析,是中肯的,说明他们“知彼”。三江口一战,曹操失利,发觉自己短处,命令“深得水军之妙”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加紧操练水军。而孙、刘则尽力打破曹操争取主动的努力。周瑜利用蒋干第一次过江搞了一个“群英会”,使曹操中了反间计,杀掉了水军将领蔡瑁、张允。诸葛亮草船借箭,毫不费力地使曹操损失了十万支箭,并以次装备了东吴。周瑜又利用蒋干第二次过江,内外策划,让庞统给曹操献了连环计:曹操只注意了连接战船有利于防止风浪,却忽视了不利于防止大火。最后曹操又中了黄盖的苦肉计,相信了黄盖的诈降,为黄盖直入曹军水寨放火提供了方便。这样,赤壁火起,孙、刘无需非多大力量,已是全胜无疑了。

这次战役,智斗写得最充分。孙刘一方每次斗智的胜利,就是对曹操力量的一次削弱。就是优势劣势的转化。赤壁之战的全过程,是一个斗智的全过程。其结果是由此遏制了强大曹军南下统一全国的攻势,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已形成。彝陵之战也是以少胜多。西蜀刘备为报杀关羽之仇,不顾一切,亲率七十五万大军讨伐东吴。初战时,西蜀势如破竹,东吴朝野震恐。后来,孙权大胆起用年轻的陆逊总督兵马。陆逊准确分析了敌我形势,在时值酷暑,蜀兵多有疾病,利在速战的情况下,果断采取坚守避战、后发制人的战略,忍辱负重,与蜀兵相持半载有余,使得蜀军将士欲战不能,“兵疲意阻”,斗志懈怠,不得不依林木深处安营扎寨,战线拉长,兵力分散,绵延七百里,明显犯了兵家大忌。东吴虽只有五六万人马,但由于兵力集中,养精蓄锐,出其不意,火烧西蜀连营七百里,致使西蜀全军覆没,刘备死于白帝城。这次战役主要是描写陆逊的战略,他上任后坚守避战,人们不能理解,多有抱怨,但他却忍辱负重,等待时机,后发制人,反败为胜。东吴的胜利,显然是智胜。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重点不是写战场上的拼杀,而是注重反映战争的规律,特别注重表现交战双方的谋略。赤壁之战中,战争谋略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整个赤壁之战就是一场智慧的较量。总之,《三国演义》写战争重谋略,突出了斗智的一面,因而是一本使人增长智慧的书。

三国全面战争在野武将年龄 篇4

许汜 34 中原,泰山脚下,好收 眭固 34 河北 许靖 34 益州 彭羕 33 益州

王楷 33 中原,泰山脚下,好收 李封 32 中原,泰山脚下,好收 法正 32 益州

薛兰 31 中原,泰山脚下,好收 崔琰 31 河北

车胄 30 中原,泰山脚下,好收 张既 30 靠近郝昭 韩浩 30 中原 董昭 28 中原

华歆 28 中原,徐州 士袛 28 最南边 陈群 27 中原 向朗 27 荆州 沙摩柯 27 荆南 士徽 26 最南边 王琰 26 辽东 李通 26 中原 贾逵 26 河北 田畴 25 辽东 吕范 25 江东 严畯 25 江东 董袭 25 江东 吴班 25 益州 李严 24 益州 廖立 24 荆南 杨锋 24 孟获 朱灵 24 河北 朱恒 24 江东 贺齐 24 江东 韩德 24 西凉 吕岱 23 江东 庞统 23 荆州 王甫 23 荆州 徐庶 22 荆州 孟达 22 益州 鲁肃 22 江东 诸葛瑾 20 江东 陈矫 19 中原,徐州 蒋干 19 中原 宋谦 19 江东 潘璋 19 江东 陈武 18 江东 李堪 18 西凉

郝昭 18 长安东北方周围几个人才。王粲 17 靠近郝昭

描写战争的成语 篇5

【白骨露野】:露:暴露。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赞成的悲剧景象。

【兵戈抢攘】:兵戈:武器,指战争;抢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

【兵戈扰攘】: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秩序的动荡混乱。

【兵革互兴】:兵革:兵器衣甲,比喻战争;兴:发起,发动。互相发动战争,战乱相继发生。形容时局不安定,战乱频繁。

【兵革之祸】:兵革:兵器战甲,引申为战争。指发生战争。

【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兵慌马乱】: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兵连祸深】:兵:指战争。战争连年不断,灾祸持续相结。

【兵祸结】:战争、灾祸连续不断。同“兵连祸结”。

【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兵犹火也,不戢自焚】:戢:停止。战争就象玩火,不在适当情况下及时止息,就会把自己烧掉。

【赤地千里】:赤:空。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

【楚河汉界】:楚(项羽)、汉(刘邦)相争时,双方对峙的河界。后来中国象棋盘的双方分界处写有“楚河汉界”。也比喻一般战争的前线。也作“楚界汉河”。

【楚界汉河】: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大动干戈】: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刀痕箭瘢】:刀砍箭击的伤口治愈后留下的疤痕。形容战争留下的创伤。

【刀枪入库】:没有战争,不用武备;和平麻痹,解除武装,不作戒备。

【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

【倒戢干戈】: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同“倒载干戈”。

【黩武穷兵】:黩:随便,任意;穷:竭尽。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伐罪吊民】: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

【伐罪吊人】: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人”当作“民”,因避太宗讳改。同“伐罪吊民”。

【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非战之罪】:不是战争本身的罪过。一般用来作为战争失败开脱罪责之辞。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

【风尘之警】:指战争或骚乱的警报。

描写战争的诗句 篇6

2、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李纲《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3、移戌腰金印,将军度玉关。——王镃《塞上曲》

4、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5、内史调兵惟汉相,春潭通漕笑韦坚。——王恽《浣溪沙·送王子勉都运关中》

6、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杜甫《曲江对雨》

7、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8、兵安在?膏锋锷。——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9、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10、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张仲素《秋闺思二首》

11、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高適《塞下曲》

12、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13、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李白《豫章行》

14、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颜延之《阮步兵》

15、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陈德武《水龙吟·东南第一名州》

16、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

17、细腰争舞君沉醉,白日秦兵天下来。——李涉《楚宫怨二首·其一》

18、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19、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刘基《北风行》

20、伍相鸱夷,钱王羽箭,怒气强于十万兵。——吴伟业《沁园春·观潮》

21、厩马散连山,军容威绝域。——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22、从军乐,莫问所从谁。——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23、岁华销尽客心惊。——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24、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高適《塞下曲》

25、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高適《登百丈峰二首》

26、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李白《发白马》

27、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郎士元《送李将军赴定州》

28、南冠终日囚军府,北雁何时到上林?开口摧颓空抱朴,协肩奔走尚腰金。——宇文虚中《在金日作·选二》

29、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王涯《塞下曲二首·其二》

30、勍敌猛,戎马殷,横阵亘野若屯云。——何承天《战城南》

31、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李白《塞上曲》

32、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不遣官军粮不足。——元稹《田家词》

33、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李纲《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34、郢人逝矣,谁与尽言?——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十四》

35、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

36、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十四》

37、三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张玉娘《从军行》

38、不堪对酒长亭别。——李弥逊《菩萨蛮·江城烽火连三月》

39、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杜甫《悲青坂》

40、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张乔《书边事》

41、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于谦《岳忠武王祠》

42、烧痕空极望,鼓角高城上。——纳兰性德《菩萨蛮·白日惊飚冬已半》

43、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张绍文《酹江月·淮城感兴》

44、嘉彼钓翁,得鱼忘筌。——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十四》

45、只座上、已无老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46、江城烽火连三月。——李弥逊《菩萨蛮·江城烽火连三月》

47、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48、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杨广《纪辽东二首》

49、英雄事,曹刘敌。——辛弃疾《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50、已闻塞下销锋镝,正自胸中有甲兵。——陈亮《送文子转漕江东二首》

51、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52、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日月食粮车辘辘。——元稹《田家词》

53、晋鄙兵回为重难,秦师收旆亦西还。——汪遵《夷门》

54、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攸得牛两角。——元稹《田家词》

55、听夜鸣黄鹤,楼高百尺,朝驰白马,笔扫千军。——吴文英《沁园春·送翁宾旸游鄂渚》

56、归来晚,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刘过《沁园春·张路分秋阅》

57、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李白《白马篇》

58、边兵索衣食,此物同泥土。——姚合《庄居野行》

59、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

60、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61、已闻胡出河南境,不用兵屯细柳营。——王琼《九日登长城关楼》

62、勿谓时平无事也,便以言兵为讳。——刘仙伦《念奴娇·送张明之赴京西幕》

63、信陵西反魏,秦人不窥兵。——张华《游侠篇》

64、书角吹杨柳,金山险马当。——张玉娘《从军行》

65、流磻平皋,垂纶长川。——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十四》

66、策功行赏不淹留,全军藉智谋。——杨广《纪辽东二首》

67、遥思魏公子,复忆李将军。——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68、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李白《发白马》

69、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屈大均《鲁连台》

70、较量武艺论勋庸,曾发将军箭落鸿。——章孝标《咏弓》

71、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李颀《古塞下曲》

72、迎头便说兵戈事。——张可久《小梁州·篷窗风急雨丝丝》

73、勇趁军声曾汗血。——张炎《清平乐·平原放马》

74、一秋穿堑兵多死,十月烧荒将未回。——李梦阳《夏城坐雨》

75、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杜荀鹤《题所居村舍》

76、刁斗静,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蔡挺《喜迁莺·霜天秋晓》

77、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李白《豫章行》

78、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王昌龄《塞下曲·秋风夜渡河》

79、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李颀《古塞下曲》

80、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81、秋山年长头陀处,说我军前射虎归。——刘商《赠头陀师》

82、息徒兰圃,秣马华山。——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十四》

83、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

84、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杜荀鹤《题所居村舍》

85、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范云《效古诗》

86、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十四》

87、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88、送老薤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89、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李白《从军行》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体验作文600字下一篇:梦想与实践优秀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