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自然资源审计(精选8篇)
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西方国家盛行,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西方国家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行政改革运动,公共部门开始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加入WTO后,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已经融入到一个没有国界的经济体系和全球化商业体系中,政府部门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机构,也在不断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及运用。当前,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着配置不够优化,管理技术相对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引
入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新模式,探讨其理
论与实践,推动我国政府部门人事管
理体制及模式的改革与完善,提高人
事管理水平,就成为一项具有重大理
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审计部门作为
政府组织机构之一,在人力资源管理
方面既与其他公共部门有相同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从审计部门各项工作的开展来
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总的来说是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的。但是,审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等,导致部门行政效率低下、缺少活力和创造性。特别是随着我国政府审计的工作重心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转向绩效审计,调动审计人员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就成了审计部门管理工作中的首要之举,因此,为科学有效的开展审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结合实际,做好以下
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加强对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系统认识
审计部门应彻底打破传统政府部门人事管理和人才观的束缚,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念,要充分认识人才是审计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传统人事行政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着质的区别。传统人事行政所依托的理念是规范、管制;而人力资源管理所依托的理念是发展、创新。审计部门应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以现代行政管理学、资源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信息科技等为基础,运用知识管理方法,依靠信息技术作为平台和手段装备起来的全新理论。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审计部门对现代人力资源理论体系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还未树立,因此加强对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学习与认识十分重要。
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目前,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借鉴国外及国内其它公共部门先进的经验和做法,结合审计部门的实际情况,通过完善政策和立法使我国审计部门绩效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道路。实行制度创新,制订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包括职位制度、招聘与录用制度、薪酬管理制度、绩效制度与奖励制度以及劳资关系、退休、解聘、内部人员交流计划等。另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全员性、全面性、全程性特点,需要组织上下左右众多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因此,审计部门理应从组织的角度将人力资源的培训教育、考核、使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配套。建立起开发培训——使用——考核——总结评价——分配一体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动力机制,以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知识技术积极性。
三、建立科学的、适应审计发展的职位分类制度
传统的职位分类是以职位为基础,通过职位分析来确定职责、权限、任职者资格等要素,形成职位描述和职位规范,建立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这种分类制度的优点在于对各项职位要素都有明晰的规定,不足之处在于静态的职位描述缺乏灵活性,只强调人适应职位要
求,而忽视人的能动性创造力,不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随着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静态的职位分类管理已逐渐体现出了弊端,结合我国政府审计工作实际,制定一套适应审计发展的科学的职位分类制度成为当前审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审计部门应引进“双阶梯晋升制度”,给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种不同于管理阶梯的升迁机会。这种制度提供两条平等的升迁阶梯,一条是管理道路的,另外一条是技术道路的。两种阶梯层级结构是平等的,每一个技术等级都有其对应的管理等级,一般来说,要给予不同阶梯中相同级别的人同样的地位和同样的报酬、待遇,以达到公平。有了这种制度,没有管理兴趣或能力的专业人员就可以在技术阶梯上升迁,既保证了对他们的激励,又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
四、确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
审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究其本质就是为了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而进行育才、选才、用才。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政府审计的发展使命远非一个或几个人才所能承担的,需要成批成群的人才共同努力,同心同德,相互促进才能达到其目的。每个人才个体在素质上满足要求固然是人才群体发挥出最大效能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只有经过科学的组合,当人才群体的素质达到整体合理化时,这个群体才能发挥出最大效能。人才群体的素质并不等于人才个体素质的简单加总,因此应分析考虑审计部门内部人才系统的结构,从而促进人才群体结构合理化,使审计部门人才群体发挥出最大效能。
(一)、专业结构合理化。专业结构是指人才群体中各类专业人员的比例构成。由于应用于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浩如烟海,决不是某个人或几个人能全面掌握的,因此,为了实现政府审计的职能,需要把专业人才按一定比例合理配置,使他们通力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发挥出最大的整体效能。
(二)、知识结构合理化。知识结构是指人才群体中具有不同知识水平的人按一定的比例组成的立体结构。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在本质上就是使审计部门人才群体结构中不同知识水平的人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比例,形成一个适应政府审计运转需要的比较完整的知识有机体。人才群体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审计部门人才作用的发挥。
五、积极推进考核制度改革,建立个性化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的考核制度是公务人员奖惩、升降、工资增减、培训和辞退的依据,在审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现行的公务人员考核制度是工业经济条件下的考核制度的延续,与知识经济的要求相距甚远,急需改革和完善。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要积极推进绩效评估制度的改革。绩效评估必须以经济绩效为核心,对个人绩效的评估要以部门或团队绩效的优劣为前提。这有利于提倡团队协作精神,消除内部壁垒,提高整体的业务能力。
另外,要建立公正合理的激励机制,在审计部门内部实行竞争机制,待遇靠贡献,岗位靠竞争,机会靠能力,不论资排辈,而靠工作业绩,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进一步发挥公务人员的创造潜力,充分尊重并满足公务人员自我发展的需要、参与的需要、个人成就感的需要,以此从根本上调动公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人力资源部门还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价值观,从人的心理行为研究入手,根据员工不同的工作性质、内容、环境以及文化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的分析,了解和掌握员工不同的需求,努力协调好个人需求与环境所能提供的机会,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员工正当合理的基本需要;从而不断激发员工新的需求,激发他们工作的潜能从而带动事业潜能的发展。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的管理体制和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审计部门公务人员之间合作的强化、文化的认同和融合,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六、加强教育培训,实现知识管理,努力塑造学习型组织
以往人事管理把组织中的人视为一种成本,因此只注重人员的使用,而不注重人员的知识技能的进一步开发。教育培训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重要方式和内容,要摒弃以往的单纯依靠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工作强度和增加人员数量的做法,而把着眼点放在智力开发,提高人员素质上面。审计部门应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改善审计人员的专
业结构,使其合理化、科学化。通过教育培训,使工作人员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在挖掘潜能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其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法律观念,有效地开发创造性能力,树立创新意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合同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终止过程及合同管理进行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合同审计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合同签订前的审计
合同签订前审计是合同审计的重点和关键,因为合同签订过程中的任何疏漏或失误,都有可能给医院造成损失或带来风险。合同签订前审计的主要内容如下。
1. 审查签订合同的必要性
主要审查合同项目是否列入医院的采购计划,是否已安排了相应的预算,资金是否有保证。
2. 审查合同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合理性
主要审查合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的规定,是否违反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审查合同是否符合医院的规章制度要求,履行该合同是否给医院带来预期利益;审查对方的主体资格是否合法,合同标的是否超出其经营范围,对方是否具备履约能力,签订合同的当事人是否有签订该合同的权利,选择对方签订合同的理由是否充分。
3. 审查合同条款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合同条款的完整性,主要审查是否符合合同法的规定,标的名称、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付款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方法等是否具备;合同条款是否规范、用词是否准确。合同条款的真实性,审查是对标的数量、质量、价款等重要条款除了审查形式上的完整性还要审查其真实性、合理性,如合同当事人的信誉、经营范围、履约能力、售后服务;合同的内容是否可行,是否经过单位相关部门的论证。
4. 审查合同在医院内部相关部门的会签情况
要审查合同是否经过财务部门、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分管领导的审查会签,拟签订合同的经办人是否得到法人代表的授权,合同拟盖公章是否符合医院的规定。
(二)合同履行过程的审计
主要审查履行合同的主体是否是合同的当事人,有无由他人代为履行的情况;审查双方是否按照合同约定行使自己的权利和承担应尽的义务;合同当事人履行合同的地点是否与合同约定相同;以分次、分期、分部履行的方式签订的合同,其履行方式是否与约定一致;合同的费用结算是否符合合同的约定,优惠承诺是否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对合同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有关职能部门是否及时查明原因并予以纠正;合同违约责任是否按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进行;合同纠纷的处理是否及时、合法、合理。
(三)合同变更的审计
合同变更的审计是指对当事人修改或者补充的合同内容进行的审计。具体审查的内容包括:合同的变更理由是否充分,有无欺诈、胁迫、重大误解、显失公平而导致合同权利义务对一方当事人不合理、不公正的变更;合同的变更是否经双方协商一致,合同当事人是否履行法定程序;合同变更是否损害公共利益;变更条款是否真实、完整。
(四)终止合同的审计
终止合同的审计主要包括:合同终止是否符合合同法规定的情形;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是否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对已解除的合同,当事人是否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解除已履行的合同后,已履行方是否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要求对方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和赔偿损失。
二、医院开展合同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医院开展合同审计,有助于完善合同条款,避免潜在的经济纠纷和经营风险;有助于强化医院内部控制机制,加强相关业务部门经济责任意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有助于确保合同合法合规,避免或减少经济纠纷,防范合同风险;有助于依法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有利于促进医院整体规划和长远的发展。
三、医院在合同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各个医院已认识到开展合同审计的重要性,各个审计部门都很重视这项审计工作,合同审计在实际运行中收得了良好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合同审计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合同审计工作缺乏制度保证
合同管理制度是开展合同审计工作的制度保证。有些医院对目前的经济形势认识不清,忽视合同管理制度的建设,或是虽然建立相关的制度或管理办法,但是具体条款不明确,缺乏实用性及可操作性,难以适应医院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不能满足解决出现新问题的需要,导致出现审计监督无法可依,审计风险难以避免的情况。
(二)合同管理意识不强,缺乏对开展合同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有些部门对合同审计工作重视不够,有怕麻烦的思想,认为审计工作费时费劲,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在开展经济活动时,有意避开审计部门。
有些医院在开展经济活动过程中习惯于凭经验办事,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忽视必要的程序,以致出现不按制度规定的程序审查和签订合同的现象。
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表明有些医院对合同签订程序不清,认识不够,更对签订合同中存在的风险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开展合同审计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
(三)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与合同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
医院开展合同审计是维护医院经济权益的重要举措,这是符合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的,更是医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但目前医院对外签订的合同种类越来越多,所涉及的经济领域越来越广,这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专业知识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目前有些医院审计力量不够、审计条件不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以致于审计人员难以在越来越复杂的合同审计工作中达到应有的审计力度、广度及深度。
四、医院如何做好审计工作
(一)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
随着医院经济活动的日益增加,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和办法,以进一步加强医院合同管理,明确医院相关部门的职责与权限,规范合同签订流程,防范风险,提高管理效率。只有建立起合同管理制度,才会更加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健全的合同管理制度、办法,应具备以下内容。
(1)合同管理规定。规定医院对外签订的合同除即时清结外,一律采用书面形式;合同承办部门对合同的订立、履行和执行全过程全面负责;审计监察部门对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全过程进行审计、监察。(2)合同相关部门职责。包括合同承办部门职责和合同会签部门的职责。合同承办部门负责合同立项、组织合同谈判、起草合同文本、组织合同的签订、负责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及纠纷处理。合同会签部门职责为:财务部门对合同的价款、支付方式的合理性及可行性、资金预算及来源的可靠性、财务手续的合法性、合规性等进行审查;监察部门对合同办理程序及相关当事人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进行监督检查,对合同管理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违规问题进行调查处理,提出监督建议;医院重大的合同的论证、谈判、起草、签订及合同纠纷的处理要求法律顾问参加。(3)合同签订程序。包括合同立项程序、草拟合同文本程序、合同审查会签程序、合同审批程序、合同签署程序等各个程序。(4)合同履行的程序、变更或解除程序、纠纷处理程序。(5)合同档案管理与使用。
(二)审计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对审计工作的认识
认真学习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对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认识。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认识的提高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基础。内部审计工作不仅是监督,更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在职能上体现监督与服务的兼容性,即监督下服务,服务中监督,是监督与服务的高度统一。按照“独立、客观、公正、廉洁”的审计行为准则,认真开展各项审计工作。
宣传审计法律法规及医院相关的管理制度、管理办法,提高广大职工特别是发生经济活动的相关科室人员对审计工作和审计作用的认识,为顺利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习和借鉴其他单位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对照自己的工作,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审计工作的方法,努力在实践中学习审计知识和提高审计水平。
(三)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尽快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使其掌握现代的审计方法,加快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改进审计工作的基础。为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医院必须有计划地加快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时得到更新和补充,同时也要加强职业道德培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四)积极与合同承办部门沟通,得到被审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
争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是发挥合同审计作用的关键。审计部门在进行合同审计时,应立足于为医院各部服务的思想,转变工作作风,不能以监督检查者自居。审计人员要正确使用审计权限,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多与合同签订部门进行沟通,确保审计结论的可靠性。充分利用所掌握的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和市场信息对经济合同实施审计,尊重合同承办部门的工作,并能做到换位思考,注意工作方法,要对合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多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合理化建议,为相关部门提供热心服务。
(五)争取医院领导重视和支持合同审计工作
医院领导支持和重视合同审计,是做好经济合同审计的必要条件。合同审计工作应争得领导在各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在工作中出现不同意见时能支持审计部门的正确意见,审计部门要经常向领导汇报重要合同审计结果,医院领导应对审计部门提出的问题督促合同承办部门及时纠正处理。
医院领导应要求相关的科室理解并积极配合审计工作,各科室相关的经济活动必须按照审计工作的要求及医院相关的管理制度规定的程序进行。凡列入审计人员参加的项目,财务付款、报销时必须先由审计人员审核签字,否则不予报销。让相关部门对审计工作的态度从不愿报审到事先主动报告,事后主动送审。
(六)建立责任追究和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审计运行机制。要严格审计责任制,规范审计行为,对审计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给医院造成损失的,按损失大小,给予相应处罚。对审计工作人员挽回较大的经济损失或对审签合同做出重大贡献的应给予奖励。进一步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摘要: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医院各项经济活动也随之增多, 医院需要对外签订的合同相应地随之增加, 这种现象给医院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就医院开展合同审计的必要性、合同审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做好合同审计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合同审计,必要性,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李秀春, 张雷.高校内审部门如何做好经济合同审计工作[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综合版) 2006, (4) .
[2]朱锦余.经济合同审计的研究[J].四川会计, 2001, (2) .
[3]蔡悦.医院内审部门如何做好经济合同审计工作[J].现代商业, 2011, (5) .
关键词:工程造价审计;方法;措施
从审计需求的角度来看,工程造价审计是基于兩个层面展开的,一种是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项目造价的外部审计监督,另一种是内部审计机构对本单位或本系统内投资项目造价的内部审计监督。但就造价审计的内容而言,基本是统一的。随着我国建设项目投资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被逐步打破,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已成为投资管理的基本原则。同时,由于投资自主权的落实、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完善,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其风险意识正日益增强。为了保障建设资金安全有效使用,防止损失、浪费、贪污、挪用等问题发生,工程建设项目造价审计成为一种迫切需求。
一、工程造价审计的方法
1.现场观察法
现场观察法指采用对施工现场直接考察的方法,观察现场工作人员及管理活动,检查工程的实际进展与图纸范围(或合同义务)是否一致、吻合。审计人员对影响工程造价较大的某些关键部位或关键工序应到现场实地观察和检查,尤其对某些涉及造价调整的隐蔽工程应有针对性地在工程隐蔽前抽查监理验收资料,并且作好相关记录,有条件的还可以留有影像资料。这种审计方法对十分重视工程计量工作的单价合同工程显得尤为重要。如对于土方开挖、回填等分项工程,审计人员应要求监理人员进行实测实量,分阶段验收,要严格分清不同土质、深度、体积、地下水、放坡和支撑等情况,分别测算工程量,不能只是一个工程量总数。
2.复核法
在工程造价审计中,可以利用工程资料之间的依存关系和逻辑关系进行审计取证。例如,通过将初步设计概算与合同总价对比,可以分析有无提高标准和增列工程等问题;将竣工结算与完成工作量、竣工图、变更、现场签证等有关资料核对,分析工程价款结算与实际完成投资是否一致和真实;将工程核算资料与会计核算资料核对,分析有无成本不实或核算不一致的情况等。在造价审计过程中,造价审计人员利用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隐蔽工程签证单与施工单位所提供的施工日志相核对,普遍能查出工程结算存在重复签证与乱签证、多计隐蔽工程造价的情况。
3.分析法
分析法指造价审计人员运用各种系统方法,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离和分类,综合分析、发现疑点,然后揭露问题的一种方法。
分析法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查找可疑事项,为审计工作寻找线索,进而查出各种错误和弊端;通过分析来验证各种资料(如施工合同、施工图纸、隐蔽工程签证等资料)所反映的工程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而核实实际工程量与审定工程造价。
4.询价比价法
询价比价法是对设备、材料等采购的市场公允价格进行确定的方法。主要包括市场询价、综合比价等方法。
市场询价法指审计人员通过市场询价(调查),掌握拟审计物资不同供货商的价格信息,经比较后确定有利于购买单位的最优价格,将之作为审计标准。要求对同一物资应调查三个及以上供货商,有较多的价格信息进行比较。
综合比价法指对所购物资的进价及其他相关费用进行综合比较后确定有利于购买单位的最优价格,将之作为审计标准。如在概算审计中,对一些设计深度不够、难以核算、投资较大的关键设备和设施应进行多方面查询核对,明确其价格构成、规格质量等情况。
工程造价审计的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审计时究竟以何种方法为主,审计人员应结合项目的特点而定,必要时可综合运用。
二、措施
1.依法审计
在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中,严格遵守我国法律法规,按照工程量计算规则核对工程量计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按照国家和地方建设主管部门颁布的定额和取费标准套用定额和取费,将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2.对工程实行全过程跟踪
工程造价审计主要是以工程资料为依据进行间接审计,一般不直接参与工程建设。由于不能直接掌握工程的实际情况,只能通过反馈的工程信息资料间接了解工程情况,审计后的工程造价是否准确、客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程信息是否准确齐全。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承包商将对自己有利的变更签证提供出来,而隐藏于己不利的工程资料,业主方或监理人员有时由于工作疏忽,提供的资料也不齐全,而审计人员又不掌握工程实际情况,这样,工程造价审计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审计人员应当及早主动介入并对工程实施进行全过程追踪,如参与工程招投标标底和报价的审核工作,参与施工合同的签订,对工程变更推行审批和备案制度,以便审计人员能够获得第一手资料,保证审计工作真实客观。
3.建立约束机制
谢蓓
(上海东洲政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上海
200011)
摘要:清产核资专项审计是指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后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对清产核资结果进行专项财务审计和对有关损溢提出鉴证证明。本文首先在与年报审计对比的基础上,论述了清产核资特点;然后结合清产核资的三个过程:计划、实施和终结阶段,论述做好清产核资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 清产核资
清产核资审计
账务清理
一、清产核资审计的特点
清产核资专项审计是伴随着清产核资工作而展开的特殊目的的审计,与年报审计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1.审计目的不同
年报审计的目的是对公司或企业的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合法性、一贯性等“三性”发表审计意见,即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的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而清产核资审计的目的是对企业清产核资基准日的相关资料进行审计核实,并对企业核查出的各项资产盘盈,资产损失,资金挂账等进行经济鉴证及挂账的处理预案的真实性、合规性发表审计意见。
2.审计的重点和要求不同
年报审计时,由于时间等因素,我们通常依据公司或企业提供的资产盘点清单进行抽盘,认定账面的存货、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同时,年报审计时对往来款项一般是函证部分大额款项,在清产核资审计时,我们要往来款项一一函证,落实款项的真实性和存在性,对有争议的债权要认真清理、查证、核实,重新确认债权关系。
年报审计时,应当考虑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清产核资审计中,我们在计划时不确定重要性水平,而是在基准日会计报表账面审计的基础上,重点对企业实物资产的清查和企业债权债务的核对、询证以及对企业损失及挂账进行审核,协助和督促企业取得损失及挂账所必须的外部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其他中介机构出具的经济鉴证证明,以及提供特定事项的内部证明,并对其真实性和合规性进行审计。具体审计重点包括:
⑴货币资金:重点审计企业的现金是否存在短缺,各类银行存款是否与银行对账单存在差异,其他货币资金是否存在损失等;
⑵应收款项:重点审计应收款项的账龄情况及回函确认的情况,坏账损失的确认情况; ⑶存货:重点审计存放时间长、闲置、毁损和待报废的存货;
⑷长期投资:重点审计企业的长期投资产权清晰状况、核算方法、被投资单位的财务状况; ⑸固定资产:重点审计固定资产主要类型、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和使用状况;
⑹在建工程:重点审计在建工程的主要项目及工程结算情况,停建和待报废工程的主要原因;
⑺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及无形资产:重点审计是否存在潜亏挂账的项目; ⑻各类盘盈资产:重点审计盘盈的原因和作价依据; ⑼各类盘亏资产:重点审计盘亏的原因、责任及金额;
⑽各项待处理资产损失:重点审核其申报审批程序是否符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关管理办法及相关政府部门的有关规定;
⑾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重点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
3.审计的方法和程序
年报审计是按照业务循环或会计报表科目在符合性测试的基础上进行实质性测试,采取抽查方式对会计报表余额进行认定。清产核资审计,主要是在企业清产核资基准日会计报表审计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账务清理审查,资产核实清查、重估价值鉴证、损溢认定审计、结果申报审计、资金核实审计、账务处理审计、完善制度审计等。特别是对资产损失及挂账按原制度和新制度分别就确认证据、条件等进行认定。
二、清产核资审计的过程
下面根据清产核资专项审计的特点,结合笔者在审计实务中的体会,对清产核资专项审计程序设计进行探讨。
(一)清产核资审计计划阶段
1.组建确定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工作小组,确定领导小组的组成(包括副主任会计师,部门经理、项目经理人)。
2.向公司相关人员调查了解情况,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得主要内容为: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组织结构;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以前接受审计的情况;财务情况说明书;会计核算办法(包括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等)、内部控制制度、具体的财务会计机构及工作组织(包括组织机构图、业务流程图、详细地址、联系方式)。
3.建立信息传递和反馈相关工作机制。如例会制度、工作周报制度和重大问题请示等。
4.制定清产核资工作方案,确定审计程序和工作流程,拟定审计工作基础表和审计工作底稿格式。组织参加专项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进行培训。
总体方案中应包括但不限以下内容:清产核资的目的和范围,损失及挂账认定以及经济鉴证的相关技术标准、信息传递与反馈机制,人员、进度的安排及工时的预算,具体审计计划及总体方案调整或修改程序、权限,项目的监控办法及证据索引的编制要求等。
(二)清产核资审计实施阶段
1.项目监控及现场审计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作为项目领导小组及项目工作小组负责人,应对项目总体方案的调整、审计人员的调配、进度的推进、重大问题的把握、技术标准的解释、是否需要出具经济鉴证证明等进行监控。
2.在清产核资审计实施过程中,参与的审计人员及协作所应按总体方案的要求,及时将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至项目领导小组。由项目小组定期与客户清产核资领导组人员召开例会,进行充分地沟通、协调,达成一致意见。同时,对遇到一些政策性问题、一些共性但现行政策又不明确的问题及时与国资委进行沟通,取得权威部门的意见并及时反馈至各项目组。
3.各项目工作小组现场完成工作底稿的初步整理、获取审计证据、出具资产损失经济鉴证证明、完成一级复核。在无法获得满意的外部证据情况下,审计人员需要根据职业判断和客观评判考虑是否出具资产损失经济鉴证证明。
4.各项目工作小组现场完成审计总结、清产核资报表(含清产核资软件内报表勾稽的审核及电子数据的拷贝),撰写审计报告草稿。
(三)清产核资审计终结阶段
1.协助客户向国资委申报清产核资结果并按国资委反馈意见进行回复。虽然清产核资的主体是企业,向国资委申请的主体也是企业,而作为会计师事务所,我们应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协助客户撰写清产核资报告与国资委进行沟通,主动地向国资委汇报客户损失,准备并回答国资委在审核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完善证据或补充材料。
2.完成各审计客体的工作底稿的整理、装订,二级、三级复核;完成并出具审计报告,对有必要专门出具管理建议书的出具管理建议书,完成公司的汇总与合并工作,完成合并及汇总工作底稿的整理,一、二、三级复核,完成公司的合并及其他需要出具报告的公司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提出企业的改进相关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并与公司沟通定稿。
3.撰写清产核资专项审计报告。资产损失的确认和处理,涉及到国有资本的核销,必须有合法合规的依据,必须分清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因此采取详细报告的形式,分别反映客户申报核销资产损失总额,及本所审核确认的资产损失总额。
三、清产核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账务清理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应保证企业会计报表的统一性,企业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会计报表的不统一,但进行清产核资要有统一的基准日的数据,所以必须规范各类会计报表的统一性。即企业对财政的报表、税务的报表、统计的报表、银行的报表等应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应调整或作特别事项说明。其次要保证账账、账表、账证的一致性。即审核企业的明细账和总账是否一致,一定时间内的同类账是否连续、衔接。在账账相符的基础上,审核记账凭证与实际所做的账是否一致,账上的每笔数据是否都有相应的记账凭证存在,相对应的记账凭证有无更改、涂抹等可能使凭证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的情形存在。最后再审核企业所做的账是否与企业上交的报表相一致。总之,要通过账务清理使企业清产核资基准日的数据可靠,才能以此为基础进行财产清查和损溢的认定。
(二)在损溢认定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在资产清查的同时,对各项资产的好坏程度已经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于一些需要报废、清理、收不回来的资产应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按照国务院资产损失认定的条件,鉴定其损失理由是否充分,各项证据是否真实、可靠。
(三)在完善制度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通常认为清产核资行为致使一个确认企业所有权人权益的问题,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建立的过程中章程的规定是否能够有效地、顺利地实施的问题,两者是互不相干的。我们认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清产核资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为现代企业制度不仅限于将原有企业改制为公司,也包括在改制过程中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监管机制、人事制度以及资产保护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清产核资的顺利进行。同时,清产核资的开展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契机,通过清产核资的有效进行,确定企业所有权人的所有权范围,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准备。
总之清产核资审计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在审计中应进行详细审计,尊重事实,确保清产核资审计工作的全面、真实和准确。
参考文献:
[1]李三喜,清产核资实务操作,北京,中国时代出版社,2004; [2]李林华,清产核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现代企业,2007,11;
如何增强做好审计工作使命感几点思考
李克强任国务院总理后考察调研的第一个国务院直属部门就是国家审计署。在审计署调研、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在国务院第二次廉政会议等多个场合,李克强总理反复强调:“审计监督的法律地位是宪法确立的。要进一步强化审计工作,用‘火眼金睛’看好国家钱财,确保公共资金节约、合理、有效使用,推进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和制度完善,为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提供有力保障”。“审计监督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维护财政经济秩序、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的重大职责。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凡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都要接受审计监督。要努力打造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切实当好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公共资金的守护者、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和反腐败的利剑”。“严格公共资金管理和监督。对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实行审计监督全覆盖。审计监督要敢于碰硬,对违法违纪案件要坚决查深、查透、查实”。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要求全国审计机关:努力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依法使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都置于审计监督之下,不留盲区和死角,不断增强审计的威慑力和实效性。切实增强做好审计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紧扣推进依法治国、完善国家治理这个核心,看好钱、盯住权、促反腐、推改革、保发展。审计最核心的职能是全方位经济监督。有效的审计可以改变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个人化、利益集团化等扭曲现象。长期以来,审计机关一直坚持做到了“财政资金运行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重叠加阶段,发展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作为最基层审计机关的随县审计局,我们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领导讲话精神和要求上来。主动研究,积极面对,坚定信心,奋力而为,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和重心,瞄准改革、发展、稳定、反腐目标,努力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一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收支审计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加强对财政预算资金使用绩效分析和专项资金使用跟踪问效,促进预算有效执行。用改革的办法推动用好有限的增量资金,清理盘活闲置的存量资金。切实防范财政性债务和县级担保性金融风险;审计并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紧紧盯住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民政、计生、卫生、教育、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财政资金和项目,搞好节能减排和资源环保以及水、矿产、土地等资源利用情况的审计;加强对各地、各单位“三公”经费和会议费、培训费、办场所建设及配套等经费支出的合规合法性的专项审计和监督检查。二是进一步加大政府投资审计力度,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工程建设领域一直是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领域之一。在政府投资审计中,审计对象、业务、环境都很复杂,审计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要重点关注招投标、土地征用、拆迁补偿等环节,积极做好政府投资项目从立项开始介入,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审计提前介入,将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确保政府投资的安全性、效益性。通过对项目决策审计、概算控制审计、建设管理审计、资金使用审计,查处和纠正虚假招投标、低中高结、高估冒算、偷工减料等问题,防止资金跑冒滴漏和损失浪费,节约建设资金,维护资金安全。三是进一步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加快对权力集中部门和资金、资源密集领域领导干部任中审计的频率;强化领导干部任期内举债情况审计,揭露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奢侈浪费,请客送礼等违纪违规问题。把债务管理、民生改善、生态效益、节能减排等指标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和评价的重要方面,将自然资源管理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作用,创新审计思路,改进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揭示深层次问题,发挥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作用。在做到审计覆盖面“广”的同时,力争反映情况“准”、查处问题“深”、原因分析“透”、措施建议“实”。四是进一步加大追责问责力度,推动审计整改落实工作。推进边审边改,引导被审计单位进行自查自纠、自我整改,提升审计整改时效;推进督查整改,请政府督查室下督办令,明确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的第一责任人,对审计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推进追责问责,对被审计单位严重违纪违规问题,通过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国资管理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共同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实现优势互补,互相移送问责,加大责任追究和处理处罚力度。
从《审计署2003至2007年发展规划》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家审计正处在加快与国际审计接轨的“转型期”。在目前审计体制下和审计转型过程中,如何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是目前应亟待解决、必须回答的实际问题。只有科学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才能充分利用现有审计资源,紧紧围绕经济工作中心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覆盖面,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促进政府和被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等,下面,笔者就结合目前我国国家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浅谈一下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
一、突出重点,准确掌握制定审计项目计划的关键因素
美国审计自1921年至今已经有80余年的发展历程,在发展过程中,大体经历了凭单检查、综合审计、绩效审计、项目评估、促进政府改善宏观管理等阶段。我国年轻的审计事业只有20年的发展历程。笔者初步认为我国的国家审计目前基本处在“综合审计”向“绩效审计”过渡阶段,即审计从“裁判员”向“教练员”过渡阶段。由于政治体制和国情不同,所以制定审计项目计划的方式、方法以及不同时期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也就不同,就现阶段我国审计体制实际情况而言,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应该准确掌握以下几项关键因素:
一是审计要为国家宏观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制定审计项目计划要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工作中心以及当地党委和政府工作中心,紧紧围绕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以及对审计工作的总体部署和有关要求,紧紧围绕社会蒙钪械娜鹊愫湍训阄侍庵贫ㄉ蠹葡钅考苹挥姓庋拍苷反砗蒙蠹萍喽接敕竦墓叵担拍艹浞痔逑稚蠹谱钪漳康模拍苤鸩接牍式庸欤迪?“综合审计”向“绩效审计”过渡,即审计从“裁判员”向“教练员”有效过渡。
二是要准确掌握审计对象情况,实现审计对象的动态管理。一方面通过审计对象调查,准确掌握审计对象总体情况,掌握审计对象的资产状况和计算机应用情况(如:有的银行应用UNIX或LINUX系统,有的医院应用DOS系统),特别是要准确掌握同行业审计对象的资产合计情况以及人员情况的有关数据。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掌握不同行业审计对象资产占全部审计对象资产的比重情况,才便于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在审计过程中分析出审计发现的财经违纪问题所占该行业审计对象的比重情况(即:相对数),才能分析出审计查出问题的严重程度,同时也能够分析出审计对象应该承担的人员状况,为审计对象减员增效提供依据,便于党委和政府宏观决策时参考使用。
另一方面在每年审计结束后,应将被审单位的有关数据以及“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附加信息”录入“审计对象资料库”中,使审计对象资料库逐年更新完善,同时应注意统计部门“审计对象普查”工作情况,实现“审计对象数据库”管理与统计部门“审计对象普查数据库”的软件接口,从而基本保持审计对象数据新鲜状态,相对实现了审计对象的动态管理。
三是科学确定审计覆盖面。由于目前审计力量不足,短期不能对所有的审计对象全部进行审计监督。特别是目前我国审计正处于转型期,按照审计署“2003-2007五年规划”,要实现“两个并重”,这样就要求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要科学确定审计覆盖面,根据现有的审计力量,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有计划地安排审计不同重点行业和重点资金,针对财经违纪问题高发区域,争取在一定时期内将全部审计对象审计一遍,基本掌握全部审计对象资产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以便发现宏观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四是准确掌握审计资源。审计资源可分为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就要求掌握目前审计队伍中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审计队伍的思想状况。也就是目前的审计队伍可分成多少个审计组、哪些人可以担任主审、哪些人原则性和事业心比较强等等。同时也要掌握应用计算机进行审计操作技能情况,掌握目前计算机及辅助审计软件等配置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每年审计项目计划的数量和预期的审计质量,才能达到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目的。
五是加强“审计产品”应用和转化。没有成果的劳动是无效劳动,所以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时,就要基本明确将来审计结束后要形成几个“审计产品”,解决哪些问题。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要基本清楚将来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如何应用,审计结果是否公开,运用哪种“宣传载体”进行宣传,是否形成上报政府的“改善宏观经济管理综合报告”,把审计的成果变成政府的决策行为,促进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改善管理,修改完善有关政策法规,规范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结合实际,制定合理的审计项目计划编制程序
在现行经济体制下,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应当遵循一定的编制程序,征求意见到位,才能保证计划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减少随意性,才能制定出相对全面和完整的审计项目计划。一般情况下应当遵循“两下两上”的原则。下面以省级审计机关为例进行说明:
1、自上而下提出审计工作“设想”。根据国家经济工作中心、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点以及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根据审计对象情况和现有审计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等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和科学测算,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下一年度审计工作“设想”下发全省,使全省各地在编报下一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草案)时有所遵循。
2、自下而上逐级编报审计项目计划草案。各地区根据“设想”的内容和要求,参考上年审计工作完成情况,并对一些重要项目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综合平衡,并集思广益、听取有关人员意见,结合本地干部业务素质以及审计对象、审计类型等情况,在科学测算的基础
上,本着留有余地的原则,具体编报出本地区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草案,上报省厅。
3、自上而下逐级下达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指标。省审计厅将根据各地区和各业务处上报的审计项目计划“草案”,经过充分讨论和综合平衡,根据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审计项目计划,征求财政监察、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意见,避免重复监督,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省厅本级审计项目计划草案,将该草案再征求省政府主管省领导的意见,如:吉林省审计厅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每年需要征得省长和各位副省长审阅签字后,审计项目计划草案变成审计项目计划下发;省厅各业务处以及各地区根据该审计项目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4、自下而上上报完整、详细的审计项目计划备案。各地区审计局根据省厅下达的审计项目计划指标,把审计项目和审计调查项目,授权审计项目的被审单位明细、计划完成时间、项目级次、审计内容等等全部列入计划,形成正式文件,上报省厅备案,作为年终检查考核评比的重要依据。
三、精心组织、明确责任,确保审计质量
制定出全面完整的审计项目计划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如何采取措施组织实施,把审计项目计划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落到实处。吉林省审计项目计划下达后,全省各市(州)、县(市、区)审计局应立即采取会议传达、目标分解、信息宣传等办法进行贯彻落实。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按项目计划说明要求,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将审计项目计划任务落实到审计组。在分解下达审计项目计划时,要科学制定审计工作方案,注意平衡工作量,要根据审计种类、任务繁简以及有效工时,分配工作任务。要求审计组在审计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具体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确保审计项目计划完成质量。
在审计项目计划实施过程中,对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要加强调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争取做到月小结、季通报,年终考核。要求各地区每月上报一次审计项目计划进展情况:包括已发通知书、正在实施审计、已出具审计报告、已下审计决定、大致完成时间,以及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计划进行的因素等情况。审计项目计划管理部门要及时将进展情况向有关厅领导汇报。每季度应进行一次小结通报全省。每季度除了对项目计划执行情况说明外,还要总结一下前一段的工作经验和特点,指出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下一步的工作要求,以确保审计计划的全面完成。年终要对所有的审计项目进行严格的“考核排队”,争取实行“末尾淘汰制度”,在审计机关形成良好的竞争态势,必将在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上述“月小结、季通报、年终考核”的管理方式,待将来随着“审计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应用时,完全可以实现从“审计对象、审计人员、审计计划、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审计日记、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影象格式)、相关法规、进展情况、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审计信息、综合报告、统计报表、审计档案”等一条龙动态管理,可供有关领导和全体审计人员随时掌握审计项目动态情况使用。
年度审计项目一经下达,原则上不能改动,应努力完成。如遇有特殊情况,可适度调整,但必须履行手续。若变动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有关单位要提出申请,阐明变动计划的原因和具体户数以及变动后的被审单位名称等等上报省厅。省厅经主管厅长确认后,提交厅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正式下达计划变动通知书作为年度考核依据;署定项目如须变动,应及时上报审计署审批,这样才能增强审计计划的严肃性、促进审计工作顺利完成。
此外,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对审计人员要强调两种责任意识。一是对审计人员要强化“职业责任”意识。若审计人员因工作失职、渎职、截留等行为造成重大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问题的,要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人员的责任。要建立严格的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以规范审计行为,确保审计质量,确保问题不仅查出来,而且还要把问题报出去。二是对被审单位要强调经济责任追究意识。在审计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注意发现大案要案线索,加强与纪检监察以及司法部门联系,加大审计案件线索的移交力度。笔者认为,李金华审计长多年来经常强调注意发现大要案线索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主要是要解决财经违纪问题追究到有关责任人的问题。只有责任明确、落实到人,才能改变多年来违纪金额居高不下、重复违纪经常发生的不正常状况,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威慑作用,这也是现行体制下提高审计地位的关键。
四、强化管理意识和宏观意识,不断完善审计计划管理制度
审计项目管理是个宽泛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尚未界定。笔者认为该项工作不仅仅是“计划管理人员(计划处)”几个人的事情,应该是审计全体人员共同的义务,这就要求广大审计人员要树立管理意识和宏观意识。一方面应建立“法规完善建议制度”供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参考。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注重收集整理现行法规中存在的漏洞、相互抵触和相互矛盾等方面的问题,如:目前在“通过招标的投资项目”审计中,就存在着《招标法》《合同法》与《审计法》相互矛盾之处。类似这些问题,在安排审计项目时,就要注意争取政府授权,把审计行为变成政府行为,规避审计风险。目前可根据“审计质量控制办法”,要求审计人员在撰写审计日记过程中,注重收集整理不同法规间存在的相互抵触或相互矛盾的问题,每个审计项目结束后形成专题报告,供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和领导宏观决策时参考。另一方面还应规定“审计管理建议制度”供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参考。即:审计人员在审计结束后,注意收集整理审计管理和审计法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如:效益审计在法规依据不完善的情况下,效益审计报告如何应用(没有依据的审计报告存在风险),如何处理好经济效益审计与其他审计的关系(笔者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包含经济效益审计,真实合法性审计是效益审计的基础)等等。所以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真实合法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三种审计在安排审计力量上应统筹考虑,避免重复。吉林省审计厅目前已经实行“一项审计两个成果”,即:同级预算执行审计结束后形成一个预算执行审计报告和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基本避免了资源浪费问题。
一、要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领导干部在行政决策中处于主导地位, 处于“上级管得了、看不见;下级看得见、管不了”的监督缺失状况。通过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可以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执行国家财经法规情况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进行及时的审查考核, 约束和规范其领导行为, 正确评价其经济责任, 为干部管理监督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开展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这一工作。因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风险很大, 与一般审计相比, 经济责任审计除了对事, 还要对人做出评价, 这种审计的复杂性, 决定了审计的风险性较大。如果审计人员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实, 会影响审计单位的决策,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出现间接包庇违法违纪问题, 影响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因此, 审计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严格工作程序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基础
(一) 严格工作程序
一是制定好审计项目计划。拟定年度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项目计划, 报经领导批准。二是做好充分的审计工作准备。主要包括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小组, 明确人员工作分工, 审计组实行组长负责制;拟定具体的审计方案, 确定审计工作目标;下达审计通知书, 通知被审计单位和个人做好相关准备, 要求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对象积极配合审计组工作, 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并做出书面承诺。三是搞好组织实施。运用和结合各种审计手段, 采取听取汇报、实地审查、调查询证等方法, 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四是认真进行汇总报告。主要包括根据审计情况, 按照统一的文书格式出具审计报告, 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根据被审计单位提出的书面意见, 对涉及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进一步落实后, 重新修订审计报告, 并向分管领导和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进行汇报, 形成审计决定, 送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对象, 要求限期执行。五是审计决定实施和资料归档。
(二) 制定审计标准
坚持严格的审计标准, 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关键。为确保审计工作质量, 按照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目标, 从审计工作数量、工作质量两个方面对审计组成人员分别制定详细的工作考核标准, 做到职责明确、分工负责。在审计数量方面, 要在尽量扩大审计覆盖面的同时, 突出审计重点。要达到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全面、客观的目标, 客观上要求审计工作要覆盖单位的全部经济业务, 否则就容易造成审计结论出现偏差, 从而产生审计风险, 但由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跨度一般较长, 而审计工作时间较短, 不可能对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事项实施逐一审计, 因此必须科学地突出审计重点。首先要保证审计覆盖面, 从时间跨度上保证对被审单位和责任人近三年来的经济责任业务进行审计, 从内容上保证对财务收支、基本建设、资产管理、债权债务等各类经济业务都进行审计, 不能存在漏审事项。其次是突出审计重点, 把基建、资产、债权债务这些热点问题以及保障整个工作有序进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审计工作内容的重点, 实施重点审计。在工作质量方面, 重点突出“尺度一致、效率优先、公正客观”三项原则, 保证工作质量。尺度一致是要求审计人员在对不同审计单位和责任人实施审计时, 对同类问题都要按照统一的尺度进行衡量和处理。效率优先是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 注重审计工作效率, 按照规范化要求做好工作底稿、审计取证等工作, 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
(三) 实行责任追究
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措施。为保证审计人员按照既定的审计标准, 实事求是地开展审计工作, 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审计责任追究制度, 要求审计人员按照规范的内容做好审计底稿, 认真收集各类审计证据, 由审计人员、复核人员和审计组长共同签证, 并对审计内容负责, 凡是经审计人员审计的经济事项如果出现问题, 审计人员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审计机构要按照责任追究制的规定, 对审计人员实行责任追究。
三、抓好审计问题的整改落实是做好审计工作的保障
运用好审计结论是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和落脚点。一方面, 把审计结果的运用作为评价、考核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对存在严重问题的要移交执法部门进行处理, 实行责任追究;另一方面, 又把搞好整改落实作为审计的落脚点, 重点抓好审计问题的纠正和整改。一是纠正问题, 在下达被审单位的审计决定中, 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提出处理和纠正意见, 并限期进行纠正。二是抓好整改, 要求被审单位针对存在的问题, 认真分析深层次原因, 限期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堵塞管理中的漏洞。三是为了确保审计决定能够得到认真及时执行, 把审计决定执行情况作为后续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及时进行督促、落实。四是及时通报审计情况, 及时总结当年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要求各单位不断改进工作, 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通过重视和加强审计后续工作, 抓好审计结果的运用和审计问题的整改落实, 保证了审计工作的效果。
摘要:随着形势的变化,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遇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 如何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如何为领导干部的任用、选拔提供依据,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内部审计的含义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二条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首先,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活动,说明内部审计机构是组织内部的一个机构,是从属于组织的;其次,内部审计要有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独立,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再次,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也是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与外部审计的目的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 内部审计的作用
(一)开展内部审计,可以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
内部审计通过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健全性和有效性, 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缺陷和控制弱点,帮助企业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章可循、有章能循。
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以后必须得到彻底的贯彻执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约束作用,否则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摆设。内部审计通过穿行测试等手段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促使企业有关部门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防范控制缺陷产生的经营风险。
(二) 开展内部审计,可以促进企业遵章守纪,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才能回避各种法律风险,才能保证企业健康、平稳发展。内部审计通过审查企业经营活动资料,发现其中存在的违规、违纪行为,及时提出处理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追究舞弊者的经济、行政责任,在企业内部营造遵章守纪的气氛,靠制度管人,靠制度办事,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健康有序进行。
(三)开展内部审计,可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管理,保护干部
内部审计具有咨询服务的职能,内部审计通过提供咨询服务,为企业负责人提供政策支持,可以避免或减少企业负责人在经营管理中因不熟悉财经法律法规而发生问题或错误。
另外,通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让企业负责人看清自己任期内的功过是非,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缺点,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发扬优点,纠正错误和改进工作,促进企业领导人保持自警、自省、自律,强化执行力、提高经济效益。
三、通信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 内部审计缺乏IT审计人才
通信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点是,通信企业提供的基本产品是电信传输服务,为用户提供点到点的服务或者提供点到面的服务或者提供其他形式的信息服务。通信业务的开展都是基于通信网络系统,其业务收入的数据都来自于各个计费系统。因此通信企业内部审计中,不可避免地要大量涉及到对信息系统的审计,但目前,通信企业内部对于信息系统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审计人员多是来自于财务等岗位,IT专业知识有限,内部审计严重缺乏IT审计人才。
(二)内部审计重监督检查、轻咨询服务
通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往往把自己的工作与社会审计看齐,日常主要工作都放在了检查监督、鉴证和评价上,忽视了内部审计的服務职能,忽视了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不同,内部审计从属于企业,首先是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应有为实现企业目标保驾护航的神圣使命。内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总是对被审单位抱着怀疑的态度开展工作,往往造成被审计单位对内审人员存在防备抵触心理,使内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格格不入,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展开。
(三) 内部审计重审计轻整改
通信企业审计整改工作是整个审计工作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环节,重审计而轻整改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在完成现场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后,思想意识里就认为审计项目做完了,至于审计结果是否被采用,被审计单位是否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就很少关注了。由于忽视后续审计,对审计整改的监督力度远小于当初审计时的力度,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整改也未认真对待,再加上内审部门缺乏处理处罚权限,对被审单位拖延整改或不彻底整改缺乏制裁措施,无法促其整改到位。长期忽视后续审计工作,审计整改得不到落实,审计结果未能有效利用,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四、加强通信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就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通信企业内审人员要具备审计、财务、工程、计算机、通讯等多领域中的知识,可以说优秀的审计人员要具备的知识要远远大于其他专业领域应具备的知识。 企业应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多层次、全方位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相关技能的培训,内部审计人员自己也要主动学习,多参加企业各部门为员工举办的业务培训,增加对经营业务各环节的了解,特别是注意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增加对各计费系统平台的了解,从而提高审计人员信息系统审计能力。
(二)正确处理好内部审计监督和服务的关系,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当好参谋
监督和服务是内部审计的两种形式,监督和服务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不仅要监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揭露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监督和评价,还要把服务意识及服务企业发展、服务企业大局的精神贯穿在内部审计工作中。通过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工作不但能够堵塞管理中的漏洞,还能够在提高企业效益、促进廉政建设方面发挥作用。针对审计的服务职能有关专家还提出内部审计就是企业的经济良医,把内部审计定位于企业的医生,为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把脉,找出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健康的东西,甚至找出危害企业生命的病因,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那么企业的领导、管理人员就会重视和关注审计工作,也能够欣然接受审计结果,对于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优化审计环境、树立审计人员权威、确立审计机构地位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就是审计人员的生命,只有审计质量提高了,审计结果才能有效利用。通信企业应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管理贯穿于审计的全部环节。针对每一个审计项目,制定质量控制计划和方案,在审计过程中严格按方案执行。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才能提高整个项目的审计质量。另外区别于外部审计,内部审计应注重与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协调,使各职能部门能有效配合内部审计,对提高审计质量也很重要。
(四)加强审计整改,促进企业管理
督促被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整改,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通信企业内部审计首先要完善审计整改制度,明确规定审计整改各个环节的工作,明确内部审计部门、各职能部门、被审计单位在审计整改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使审计整改工作具体可操作,在审计整改过程中严格按制度办事。再者要争取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主动配合内部审计部门,督促指导下属单位进行整改。另外,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查清来龙去脉,从制度上、机制上以及内部控制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审计通报,警示其他单位,使审计效益最大化,从而促进企业改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