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

2024-1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立体构成(精选8篇)

立体构成 篇1

1.实验目的

通过本课题实验,培养对图形的抽象理解和创造能力。通过对点、线、面的宏观与微观的理解来解决其在重复、渐变、近似、与发射等不同方面的关系问题,力图能较好的认识图形的规律并树立空间造型观念、理解空间的表现语言。将构成原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去,进而研究赋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各种可能性。2.材料和工具

卡纸、小刀、针管笔、尺子(直尺和丁字尺)、圆规等

3.试验时间和分配

12课时,共有八个不同方面的平面构成,每个约1.5个课时。另外课外的时间。4.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和工具阶段。把所需要用到的卡纸、针管笔等工具准备齐全。用小刀裁出以38cm×38cm大小的卡纸。

2)开始阶段。在已裁切好的的38cm×38cm大小的卡纸里,用铅笔平均分出四个16cm×16cm的方框,各方框间隔及与卡纸边沿的距离均为2cm,明确各个方框要做的重复、渐变和近似等方面的平面构成。

3)深入阶段。在明确好的方框里,利用尺规等工具进行平均分割(如重复等方面十六等分,)用针管笔绘出及上墨,其他方面的平面构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

4)修整收尾阶段。在已完成的各个方面的平面构成中,对其边沿线和内部图形的完整性进行修整,以达到应有的整个平面构成完整性和和谐程度。5.实验成果

通过24个课时的制作和绘制,最终做出了重复、渐变、近似、发射、对比、肌理、特异和密集完整的八个方面的平面构成(如附图),达到平面构成的制作要求。

4月10日

色彩构成设计5月20日

1.实验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色彩原理、认识色彩体系;并通过实际操作,来试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配色方法和表现方法,研究形态和色彩之间的关系;体现形态、色彩相互的适应性与共同的表现性,帮助分析和评价色彩关系;并在掌握基本色彩规律的基础上,用构成语言创建新的形式与方法,从而提高形与色综合造型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为以后有目的地设计做好准备。2.材料和工具

水粉颜料、毛笔、勾线笔、卡纸、小刀等 3.试验时间和分配

6课时,共两个色彩构成,每个约3课时 4.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和工具阶段。5.实验成果

立体构成设计6月20日

1.实验目的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态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态。立体构成的探求包括对材料形、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材料强度的探求,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探求这样几个方面。立体构成是对实际的空间和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空间的范围决定了人类活动和生存的世界,而空间却又受占据空间的形体的限制,艺术家要在空间里表述自己的设想,自然要创造空间里的形体。立体构成中形态与形状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中的某个形状仅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中的一个面向的外廓,而形态是由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体。2.材料和工具

3.试验时间和分配 4.实验步骤 5.实验成果 块的特征:

块体的基本特征是占据三维空间,块体可以由面围合而成,也可以由面运动而成,大而厚的块体能产生深厚、稳定的感觉,小而薄的块体,能产生轻盈飘浮的感觉,块体可分为几何平面体,几何曲面体,自由体和自由曲面体等。几何平面体包括正三角锥体、正立方体、长方体和其它的几何平面所构成的多面立体,具有简练大方、庄重、严肃、稳定的特点。

立体构成 篇2

一、教学现状分析

现今的立体构成教学现状:首先, 教师方面。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让教师缺乏启发能力, 教师很少对教学内容中形态塑造规律从科学、艺术、心理学角度阐释陈述, 往往是简单的讲授理论后出示范例, 让学生制作练习时借鉴模仿, 导致学生的作业教条、空泛, 一些作品模仿的痕迹很重, 缺乏创造性和新锐力,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埋没, 误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 使学生误认为“立体构成”的学习只不过是一种程式化的训练,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挥和创造思维的培养;教师在课题设计中基础训练与专业设计脱节, 教学中常常只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材料加工成型, 很少强化与各专业的联系, 以至于学生无法把构成里丰富的创造手段运用于专业设计中, 学生踏入社会后缺乏适应性和创造性, 难以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实际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次, 学生方面。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 依赖性强, 自主性差, 美术功底不扎实, 想象力、空间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较低, 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限, 对造型中的形式美缺乏敏锐的感受力和深入的领悟力。他们面对立体形态造型中的各种元素的设计和处理, 要从造型审美形式拓展到设计观念, 再形成具有感染力的作品具有相当的难度, 使作品出现审美趣味低、庸俗化、缺乏内涵和深度等问题。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首先, 正确设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无外为立体构成原理、构成材料及构成手段、综合构成等, “形态、空间、材料、加工方法”的探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除了让学生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造型方法及其实质内涵外, 更要从材料学、心理学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使学生更深地理解这门课程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 理清教学思路, 把教学内容重点讲清, 难点讲透。对于立体构成来说, 思维方式的培养、形式规律的掌握是其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强调, 让学生牢固掌握。手工制作及工具材料的使用是教学中的难点, 想象中的形象也许画的出来, 但要通过工具材料制作出来却具有难度,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观察、多分析, 多动手绘制, 让学生从二维的思维方式逐渐转向三维思考, 并用立体构成特有的构成方式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其次, 改进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常言道: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我们每位教师应根据各方面实际情况恰当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 探究适合自己风格的方法,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合。除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外, 必须考虑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增强教学效果。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可从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多方面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场景。教师在课件中使用图片或动画对某些用语言表述不清楚的知识环节,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然, 采用多媒体授课也不能将板书授课方式彻底抛弃, 最好是将其与多媒体相结合, 既发挥出传统板书中学生与教师互动的优势, 也可更加直观地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丰富课堂内容, 增加趣味性, 活跃课堂。

第三, 注重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的衔接。立体构成是设计基础, 在培养学生独特的构想、形态美的认识、构筑方式的创造时, 应将构成练习与实际专业设计相联系。根据基础理论, 讲授内容应该针对专业特点, 设置的构成练习向专业类靠近, 明确基础知识的导向性, 更有利于学以致用。如教学中针对平面广告设计专业可以侧重于面、线构成的学习研究, 室内设计专业侧重于层面的排列、分割研究, 包装设计专业侧重于纸的折屈练习等, 不同专业的作品也许能引发更多的联想, 寻求到更多的路径, 创造更精彩的形态。设计与专业相关的课题训练, 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 为专业方案设计提供更多的方法和思路, 让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使立体构成与后续课程在内容上相互渗透, 互为补充, 为将来的设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 注重材料开发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立体形态离不开材料, 材料是立体形态存在的基础, 材料在立体构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材料非常丰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种新材料更是层出不穷。在立体造型中材料体现出了最直接、最具吸引力的美感, 其丰富的材质、肌理美感给立体形态带来了丰富的变化, 不同的材料, 不同的成型特点和加工方法, 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视觉、触觉和心理感受, 正是这些差异使得对材料的研究非常引人入胜, 这也正是材料探索的魅力所在。在立体构成材料开发的教学中, 由于习惯会形成一些思维定式, 学生会感到头脑空空, 思维闭塞, 我们应运用多种手段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用常规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反常规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大胆创新。引导学生在面对材料时不强调“做什么”, 应该更多的强调“怎样去做”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追求一种求异的创新思维, 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

第五, 教学中注重个性化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 当代立体构成的设计观念更加强烈, 不局限于以往千篇一律的形式, 应鼓励学生在设计中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创作理念、个人风格等融入到作品中, 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强大的感染力。运用新材料、新技术、采用新的造型元素和大胆、夸张的色彩, 使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突出作品个性化特征。

另外, 重视辅导过程。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多与学生互动, 多采取鼓励的方式, 增强其自信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辅导过程中还应注重学生团队精神与吃苦耐劳能力的培养, 一些大型作品, 通过多人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群策群力、合作研究, 这些对于取得优秀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跟上时代步伐, 与时俱进, 更新观念, 勇于创新, 积极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立体构成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 培养出适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雪青, (韩) 郑美京三维设计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

立体构成 篇3

关键词:立体构成低碳创新实践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低碳”这一概念被提上会议的议程,特别是一些低海拔国家,面临着消亡的危险。越来越多国家的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开始提倡绿色生活,低碳环保。

在这个看似国家决策层面要考虑的问题,其实在设计中,低碳也不是一个虚空的概念,而是需要结合到设计教育实践当中去的。走低碳的设计路线,也是未来设计行业的大势所趋。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各个国家的展示场馆中,设计师都通过不同的方面展示了节能、环保、低碳的概念。围绕着低碳的主题,巧妙的将环保与设计场馆融合一起。我院2009年上海市市级精品课程采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办法,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与人文的共融与设计教学联系起来,特别是与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联系起来,力图在他们之间找到一个共同的支点,摸索出一条设计与设计教育创新的道路。

一、低碳再造构成是立体构成课程创新发展新课题

1、在立体构成课程设计中融入低碳概念,开发低碳再造构成课题

同传统的立体构成教学相比,我院立体构成课程设置上就充分考虑到“低碳设计”的概念。在“低碳改造构成设计”课题中,我们从不同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设计课题。

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是引领未来的力量,正是因为他,我们重新认识世界,改变生活。过时的连衣裙、角落的啤酒瓶、报废的浴缸…-一生活中这些旧的或废弃的物品,难道只有走进垃圾箱这一条路吗?一切物都是有生命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发现生命的眼睛。

2、低碳再造构成具体应用到各个专业领域

在教学中,要注重设计理念的培养,把低碳设计理念贯穿始终,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增强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的设计环保,低碳再造意识。把创造性和实践性当做课程教学的重点。艺术设计囊括了很多分支专业,是一门集科学、技术、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所以将立体构成这门设计基础课程创新式的跟专业特色以及具体案例结合起来。每个专业有不同的侧重。各个项目都强调低碳观念,对于学生来说,既要建立起对低碳设计的感性认识,又要求学生能把这种认识融会贯通到课程实践中去,我们需要的是首先符合美学标准,其次是符合大众需求,再次是的设计实用,在这三方面都要贯彻环保低碳的意识。而不是不切实际的创意,过度的装饰、不适用的装饰品。

2.1产品设计方向的实践课题

产品设计是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是艺术、技术、经济多学科知识交叉联系的完整体系。作为一门边缘学科,产品设计既不同于科学研究,也不同于纯艺术创造,设计创造是以综合为手段,以创新为目标的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因此,要求工业设计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为适应这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改变的科技信息时代,成功的中国当代工业设计师必须具备一定特质、能力和条件等综合素质,其中最重要的三大方面是:敏锐的观察能力、创新欲望与能力、对设计构想的表達能力。工业设计是对工业产品进行预想的开发设计和生产设计。是实现人一一产品一一环境的协调方式之一,它对工业产品的形态、色彩、材料、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设计处理,使产品既具有使用功能,又能满足人们审美的精神需要。

“低碳改造构成设计”课题在产品设计专业方向中引人目的性的课题——“灯“的构成以及家具构成设计。要求以构成的形式完成产品的设计,具备产品的功能的同时应该是一件构成艺术品。该作品不一定要符合产业化的要求,但一定是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学生可以大胆地抛开传统产品的概念,以构成魅力组合,让作品净显创意风采。

2.2首饰珠宝设计方向的实践课题

首饰设计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立体造型活动,因此,设计者首先要树立“块”与“立体”的概念。在“块”的基础上,我们把占有空间或限定空间的形体统称为立体,它占据三度空间。在立体构成中,根据材料的形态差别(占据三度空间的方式)将材料形态分为线材、面材和块材。这三种材料形态在首饰设计中都可进行有效的单独或综合应用,能够使首饰造型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低碳改造构成设计”课题首饰珠宝设计中,采用“概念首饰设计”课题。做点与线的构成,合理的利用废旧材料,运用合适的方法工艺充分表达点与线的组合特征。

2.3装饰艺术方向的实践课题

装饰艺术在创造某种使用功能时更重要的是赋予其以人类情感和生命即满足人类的心理需求,设计师要表现人类情感,设计同样是艺术。艺术是通过自己特殊的语言表达感情和情感活动;设计也通过自己的语言一一材质、色彩、形体构造及整体传达它的功能目的和深层的文化含义。

三位黝黑的非洲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丢出的震撼,对一向以白人艺术殿堂自居的大都会博物馆,有着不一样的份量,也足见其作品的张力和代表时代的社会意义,作品以废弃物或日常用品所展示的观念,显示艺术家对现代生活的反思,深刻发人深省。艺术感动力在人类的艺术史上一直有着绝对的力量,这三位非洲艺术家在2011年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示的作品,也有着时代的份量和重量,其所提出的艺术张力固然有其刺激,但更重要的是这将会是这个时代关键的影响元素。

二、低碳再造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等趋势对设计师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广泛的要求。市场呼唤富有创造力的设计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具备低碳环保意识的设计师。保护环境,关注生态是每个设计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2.1关注身边,变废为宝

教育学生作为设计师,应该从身边点滴做起,关注身边的一切事物,从生活中发现美,将所谓的“废品”变废为宝。

2.2低碳再造,赋予新的价值

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工业产品,同时也产生了大批的废品。作为设计师,应该具备低碳环保概念,懂得把废品进行“再创造”,为其赋予新的价值,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次艺术设计创作。

三、低碳再造是一种需要倡导并推广的生活态度

低碳理念绝不是局限于某一专业或者某一专业课程,而是应该培养学生整体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应该上升到基本素质的高度,成为一种随心而发的生活态度。

《立体构成》课程教案 篇4

第一单元(理论4学时):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 第三章 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1.教学目的:了解立体构成的定义、内容以及学习立体构成的意义,了解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掌握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2.教学重点:掌握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3.教学难点:将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合理运用到具体的构成制作之中。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空间中的各种形态

1、自然形态

2、人为形态

3、偶发形态

4、抽象形态

第二节 什么是立体构成第三节 立体构成的内容

1、形态要素

2、材料要素

3、形式美法则

4、“重力”和“移动”问题

第四节 立体构成的意义

第二章 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

第一节 立体构成的点、线、面、体

1、立体构成中的点

2、立体构成中的线

3、立体构成中的面

4、立体构成中的体

第二节 立体构成的空间、色彩、肌理

1、空间

2、色彩

3、肌理

第三章 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第一节 对称与均衡 第二节 对比与调和

第三节 节奏与韵律 第四节 比例与尺度

第五节 联想与意境

第六节 多样与统一

第七节 动感与量感

第二单元(理论2学时): 第四章 二点五维的构成

1.教学目的:在平面材料(尤其是纸张)上进行立体造型的加工,使之具有立体感、秩序感、美感。

2.教学重点:纸的二点五维形态制作。

3.教学难点:二点五维各种形态的制作。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的方法。

第四章 二点五维的构成 第一节 材料运用和加工方法

1、二点五维构成的材料运用

2、纸张常用的工具和加工方法

(1)折屈

(2)压屈

(3)弯曲

(4)切割

(5)随意加工

第二节 纸的二点五维形态制作

1、切折构成(1)一切多折

(2)多切多折

2、板式折叠构成3、概括夸张造型

4、创造肌理效果

第三单元(理论2学时):

第五章 线材的立体构成

1.教学目的:了解立体构成中线材的分类,了解硬质线材和软质线材的加工方法,掌握线材不同的构成形式。

2.教学重点:通过具体实践掌握线材的构成形式。

3.教学难点:如何将形式美的法则运用到线材构成之中。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的方法。

第五章 线材的立体构成第一节 线材的分类与加工方法

(一)线材的形态分析

1、直线

2、曲线

(二)线材的分类

(三)线材的加工方法

第二节? 线材的构成形式

(一)硬质线材的构成1、单线构造

2、框架构造

3、垒积构造

(二)软质线材的构成

1、线群构造

2、编结构造

3、线织面构造

第四单元(理论2学时):

第六章 面材的立体构成

1.教学目的:了解立体构成中面材的分类与制作方法,掌握面材不同的构成形式。

2.教学重点:通过具体实践掌握面材的构成形式,尤其是透空柱体和多面体的构成形式。

3.教学难点:如何将形式美的法则运用到面材构成之中。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的方法。

第六章 面材的立体构成第一节 面材的分类与制作方法

(一)面材的形态分析

(二)面材的分类

(三)面材的制作方法

1、纸的加工:

2、木板的加工:

3、塑料板材的加工:

4、金属板材的加工:

5、玻璃纤维的加工: 第二节 面材的构成形式

(一)直面结构

1、层面排列

2、切割折叠

(二)插接结构

(三)曲面结构

1、带状构造

2、切割翻转

(四)柱体结构

1、柱体的变化形式

2、柱体结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五)多面体

1、几种正多面体的特点及加工方法:

2、几种常用的几何形绘制方法:

3、多面体变异结构

第五单元(理论2学时):

第七章 块材的立体构成第八章 综合材料构成第九章 立体构成的现实应用

1.教学目的:掌握立体构成中块材的加工方法与构成方式,掌握线、面、块材综合构成的特点,了解立体构成的现实应用价值。

2.教学重点:通过具体实践掌握线、面、块材综合的构成形式。3.教学难点:如何将形式美的法则运用到综合构成之中,充分认识立体构成的现实应用价值。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的方法。

第七章 块材的立体构成第一节 块材的加工方法

第二节 块材的构成形式

第八章 综合材料构成 第一节 线材和面材的综合构成第二节 线材和块材的综合构成第三节 面材和块材的综合构成第四节 线、面、块材综合构成第九章 立体构成的现实应用

第一节 立体构成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第二节 立体构成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第三节 立体构成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第四节 立体构成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第六节 立体构成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立体构成概述 篇5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起源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包豪斯设计学院于1919年在 德国成立。由于1932年遭纳粹党迫害而被迫关闭,老师流亡他国。但仅仅13年的时间竟培养出一批在各个设计领域中领先的设计人才。包豪斯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建筑师、艺术家、画家们,我们一定要面向工艺”,包豪斯的教学计划也是用这个精神来指导的。在各个阶段都要训练每个学生用手和用脑,并且要二者统一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对各种材料的性能和工艺加工的技能获得个人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以达到符合工艺的要求。包豪斯第一次把不可靠的感觉变成科学及更改的视觉法,开创了理性艺术设计的先河。崭新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教育思想使包豪斯成为现代构成设计的发源地。

目前世界上的设计教育通行的专业基础课就是包豪斯首创的。这个基础艺术课的结构,是把对平面和立体结构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三方面独立成体系,使视觉教育第一次牢固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仅是基于艺术家个人的、非科学化的、不可靠的感觉基础上。基础课其实是一次洗脑的过程,通过理性的礼堂训练,把学生入学前的所有视觉习惯洗掉,代以崭新的、理性的视觉规律。利用这种新的规律,来启发学生的潜在才能和想像力,并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能够创造出崭新的造型及真正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基础课的训练最终的目的是设计,而不是把训练本身当作目的。训练的方法是理性的分析,而不是任意的、个人的自由表现。在立体构成教学中注重对材料、肌理和形态对比的研究,让学生发现和表现形形色色的对比关系,如物体的大小,线的曲直,肌理的光滑粗糙,色彩的坚硬感与柔软感等等。体验材料的视觉、触觉的效果和物理性能,并以纸板等材料进行构成教育的方法。让学生在不考虑任何附加条件的情况下,研究材料的空间美感变化,从而奠定了立体构成的基础,使之成为世界设计类教育中至今必修的课程之一。

2.立体构成的概念与特征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点线面体的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形式美法则组合成新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

立体构成也是用各种较为简单的材料来训练造型能力和构成能力的一门学科。它是对立体形态进行科学的解剖,以便重新组合、排列创造出新的造型。

立体构成还是包括技术、材料、加工、设计在内的综合能力训练,可以为将来的专业设计积累大量的基础素材。通过学习、训练学生对休的想像能力、造型能力和构成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设计能力和审美能力。

立体构成更是研究空间形态的学科,通过空间形态的构成训练,使之形成一种空间立体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建立一种三维空间甚至多维空间的想像能力和组织能力。

3.立体与空间的关系

立体有别于平面。我们从学习绘画开始接触到的都是平面的艺术作品,如素描、水粉、油画等等。虽然在平面作品中我们领略到了光影、立体、色彩等丰富的视觉感受,但表现出来的毕竟只是一个虚幻的感觉,不是真实的。当我们有手去触摸它时,只是一张平面的纸而已,它并不是真正的实体,是一个虚幻的三维空间。而我们生活在一个广阔的自然界中,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万物,小到一粒沙子,薄到一片树叶,都是以立体的形式出现的。它们不仅有长度宽度、还有第三度,即深度。在这个可视可触的立体世界里,可以从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去观察身边事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包括自己在内的空间延续体。所以立体的世界是复杂的。我们必须从不同的角度、距离、方向进行观察,在头脑中将这些观察到的东西综合起来,从而掌握三维的实质。我们研究一个形态时,可以从近看和远看等各种角度去观察它,通过这种运动形式,可以在视觉上和心理上把空间再次表现出来。因此,立体构成中的空间是由一个形态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这种关系是根据人的触觉和视觉经验所决定的。研究空间不能离开形态,形态与空间是互补的关系,形态依存于空间之中,图中可见建筑与空间的关系。

4.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的区别

平面构成是有意识地将点、线、面各因素组织创造出一个两度体世界。主要的目的是建立起视觉和谐的秩序或产生有意识的视觉兴奋。立体构成是平面构成的延续,把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立体化,它是一个硬度体世界,比平面构成复杂的多。一个立体物必须同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考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立体构成又不如平面复杂,因为它和实际空间中的具体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形状和材料打交道,因此就可以避免出现在纸上引起错觉的三度形状这类问题。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具体的区别如下:

A. 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表现的是二维空间。立体构成的点、线、面、体表现的是三维空间。

B. 方向性。平面构成只有一个方向来表现和观察。立体构成有六个方向加以表现和观察、即前、后、上、下、左、右。

C. 幻觉感与真实感。平面构成中的体积感是二维空间上的一种幻觉,它的重心、位置、方向、形体和空间也是虚幻的。立体构成表现的却是真实存在的重心、位置、方向、形体和空间等。

D. 可触感。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只有视觉感,无触觉感。立体构成中的点、线、面、体除了视觉感以外,还有触觉感。

5.立体构成的造型要素

立体物的构成要素。

1.点。立体构成中的点是小而集中的立体形态它是有形态、大小、方向及位置的变化,是把平面构成中的点加以体积化。它可以理解成一个乒乓球或一个

金属球等,与球体的区别是因对比环境的变化而转变。立体构成中的点常用

来表现强调节奏感与对比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线。立体构成的线是构成空间立体的基础。它把平面构成中的线,加以体积

化。它可以理解为一根玻璃棒或一根木条等。线的不同组合,可以构成千变

万化的空间形态。立体构成中的线是相对细长的造型,是体的骨骼与框架,常用来表现运动感、力度感、透气感与韵律感。

3.面。立体构成中的面是相对于体而言的,具有长、宽两个方向和非常薄的厚

度。它可以理解成一张纸或一张木板等,体现了体的表面特征。面的不同组

合方式可以构成丰富的空间形体,表现了透空、轻盈、延伸等特征。

6、.材料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

1.从材料的形态方面看点材具有活泼、跳跃的感觉;线材具有长度和方向,在空间能产生轻盈、锐利和运动感。由于线材与线材之间的空隙所产生的空间虚实对比关系,可以造成空间的节奏感和流动感,因此,给人以轻快、通透、紧张的感觉;面材的表面有扩展感、充实感;侧面有轻快感和空间感;块材是具有长、宽、高三维空间的实体。它具有连续的表面,能表现出很强的量感。给人以厚重、稳定的感觉。因此,同一材料的不同形态的表现会产生风格迥异的效果。以线材表现轻巧空灵;以块材表现厚重有力;以面材表现单纯舒展,我们可以从设计的目的出发,正确选择材料的形态。

另外,点、线、面和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当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改变原有的形态。如,点材朝一个方向的延续排列便形成线材,线材平行排列可形成面材,面材超过一定厚度又形成块材,块材向一定方向延续又变成线材。因此,在立体构成设计中要把握形态变化的尺度,以表现设计的形态构成。

2.从材料的质地、肌理方面看不同的材料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即使同一形态,采用不同的材料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感受。如:同是面材,金属板使人感觉冰冷、坚硬;玻璃板使人觉得透明、易脆;木板让人感到温暖、舒适;塑料板让人感到柔韧、时髦。表面光洁而细腻的肌理让人觉得华丽、薄脆;表面平滑而无光的肌理给人以含蓄、安宁的感觉;表面粗糙而有光的肌理让人感觉既沉重又生动;表面粗糙而无光的肌理,给人感觉朴实、厚重。

材料(Material)是立体构成的物质基础,,离开了物质材料,立体构成的创造性思维就难以在现实中实现。在立体构成由的立体造型要依赖于物质材料来表现,物质材料的性能直接限制了立体构成的形态塑造,同时,物质材料的视觉功能和触觉功能是艺术表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赋子了材料肌理不同的心理效应,比如粗糙与细腻,冰冷与温暖,柔软与坚硬,干燥与湿润,轻快与笨重.鲜活与老化等。

物质材料不仅决定了立体构成的形态.色彩.肌理等心理效应还直接影响着立体造型的物理强度.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等物理效能。不同材料的物理特性:软与硬.干与湿.疏与密,以及透明与否.可塑与否,传热与否,有弹性与否等。都会直接影响和限制立体构成的制作和加工,从而间接限制了立体构成的设计构思。这就要求在进行立体构成设计时材料的选择.应用和加工工艺是设计思维巾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所以,对材料的了解.材料的加工以及新材料的寻找和发现是立体构成学习.实践由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

材科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如从材质、形态、性能等都可以进行分类。在这里主要从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的分类来讨论.研究部分材料的性能.特性.加工。

2、纸材料

纸张是用植物纤维制成的薄片,其主要原料是麻类.稻草、麦杆、竹子、树皮和其他种类繁多的野生植物。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使用,给人轻松、随和、便捷的心理感受。纸的种类很多,传统纸的分类主要是从原材料的角度来进行划分,如麻纸.皮纸、竹纸等;而现代纸张的生产,加工先进,原材料丰富多样,纸的种类自然也是大大地丰富,单从使用状况就不分为:工业用纸、生活用纸、文化用纸等。

纸是立体构成中很好的面材料。由于纸具有可塑性好,易定形,切割方便等物理特性;同时,纸材料又具有种类繁多,价格便宜,对加工工具要求简单的特点。在立体构成中,纸是最简便.最基本的材料,也是使用机会最多的材料。各种卡纸、手工纸.艺术纸和铜版纸都是立体构成中常常使用的纸张。

用纸材料做立体造型加工方便、简捷,通常的加工方法是:

折叠:包括直线折叠.折线折叠、曲线折叠、折叠前最好用刀背刻画折叠线,易于折叠。

弯曲:包括扭曲、卷曲、螺旋曲。

切割:分为直线切割.曲线切割,挖切。切割工具三要是美工刀、剪刀等。接合:有插接、编接、粘接。粘接材料主要是双面胶、乳白胶等。

7.立体构成的设计应用

现代设计是一门科学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学科而立体构成教学训练的目的就是为进行立体造型设计打基础。

立体构成教学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立足于对立体造型可能性的探索,而完全不考虑造型的功能等因素.旨在讨论、研究立体造型的原理、规律和构造训练。立体构成的学习、训练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完善现代设计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某些立体造型设计的内容做些简单的介绍和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立体构成在各类设计中的运用,加强认识立体构成学习的重要性。

设计是包括立体构成在内、并考虑其它众多要素,使之成为完整造型的活动。设计的领域非常广泛,它可分为商业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门类,而这些艺术门类还可以细分为广告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展示设计、服装设计、染织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等专业门类。

立体构成与设计是有区别的。立体构成研究的内容是将涉及到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立体因素,从整个设计领域中抽取出来,专门研究它的视觉效果构成和造型特点,从而做到科学、系统、全面地掌握立体形态。

立体构成与具体的艺术门类区别很大,在整个立体构成的训练过程中没有具体目的的条件限制(如专为某一种产品设计造型)。因此,每一项练习就必须从立体造型的角度去研究形态的可能性和变化性。

立体构成能为设计提供广泛的发展基础。立体构成的构思不是完全依赖于设计师的灵感,而是把灵感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结合起来,通过逻辑推理的办法,并结合美学、工艺、材料等因素,确定最后方案。立体构成可以为设计积累大量的素材。立体构成的目的在于培养造型的感觉能力、想象能力和构成能力,在基础训练阶段,创造出来的作品可成为今后设计的丰富素材。立体构成是包括技术、材料在内的综合训练,在立体的构成过程中,必须结合技术和材料来考虑造型的可能性。因此,作为设计者来讲,不仅要掌握立体造型规律,而且还必须了解或掌握技术、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一、立体构成与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对空间进行研究和运用的艺术形式,空间问题是建筑设计的本质,在空间的限定、分割、组合的过程中.同时注入文化、环境、技术、材料.功能等因素,从而产生不同的建筑设计风格和设计形式。

空间以及空间的组织结构形式是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建筑设计是在自然环境的心理空间中,利用建筑材料限定空间.构成一个最小的物理空间。这种物理空间被称为空间原型,并多以几何形体呈现。由某种或几种几何形体之间通过重复并列、叠加、相交、切割、贯穿等方法,相互组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建筑的形态。

这样,不难看出在建筑设计中,立体构成的原理和法则被广泛的应用。建筑的组织结构形式和立体构成中的形体组合构成是相同的.那些立体构成中的组合原理、规律和方法都可以在建筑设计中被运用。

二、立体构成与工业产品设计

在现代人类的生活中已经无法离开工业产品设计,从喝水用的杯子到家里陈设的家具,从使用的各类电器到身上漂亮的衣着,还有出行乘坐的交通工具,以及珠宝首饰装饰品,都是工业产品设计的范畴。工业产品设计是使人们的生活更舒适、更惬意的一种手段。这种设计客观真实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立体构成教学计划 篇6

一、课程的性质及设置的目的要求:

1、课程性质:

《立体构成》是电脑美术、装潢艺术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

2、设置目的:

是使用各种较为单纯的材料来训练造型能力和空间构成能力的一门学科。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对立体形态进行科学的解剖,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得形态。以此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为设计活动提供广泛的构思方案,使学生今后在空间艺术设计造型、包装结构设计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

3、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其前期必修课程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不同点在于,立体构成侧重于对学生空间意识或空间直觉的培养,要求能通过抽象的立体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4、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力及空间设计能力。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形式美规律,进行组织线、面、块的空间构成,并且使其构成元素的色彩及材质与创意相符合,包装结构、包装容器科学合理。

5、学时分配:

装潢艺术专业开设于第四学期,96课时。电脑美术开设于第三学期,80课时。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

理解线、面、块三大构成要素及其构成规律,掌握立体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技能要求:

掌握立体构成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组成新的立体。能够科学合理的设计制作包装结构和容器造型。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立体构成设计主要从抽象的点、线、面、体形态入手,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感觉,以及在立体构成形态方面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立体构成作品范例,讲解有一定抽象性的立体构成形式要素等内容。必要时还要用教师自己制作的立体构成作品辅助讲解,以帮助学员理解抽象的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还需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制作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立体构成设计规律。在制作立体构成作品所用的材料方面,可以尽量使用简便易寻的材料,如硬纸、塑料吸管等等,使学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较多的立体构成设计练习,掌握规律,达到增强学员空间意识和空间感觉,提高学员立体构成创作意识的目的。

四、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实行随堂作业考核。每阶段课程结束时,学生须按教学要求呈交课堂作业,并由任课教师评分,同时进行随堂评讲。教师结合学生平时作业评定课程考核成绩。学期总成绩为平时成绩40%,考核成绩60%。

五、教材及参考用书:

教学辅助教材:《立体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赵殿泽主编。

六、资和教学条件要求:

1、师资要求: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要求主讲教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师生比为1:30。

立体构成在陶艺设计中的运用 篇7

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 也称“空间构成”, 是以一定的材料、视觉为基础, 以力学为依据, 将造型要素, 按照一定的构成法则, 组合成美好的形态。任何事物都以立体的形态存在于一定空间中, 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立体构成是以自然生活为源泉, 可分解为点 (块) 、线 (条) 、面 (板) , 作为形态要求的形体可在自然形态中找到根据。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从宏观到微观, 无不具备特有的物象形态。立体构成作为一种创造活动应用于设计之中, 研究空间立体造型美的规律, 创造新颖富有创意的形态。因而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构成要素及构成形式广泛应用于陶艺设计之中。立体构成中的点、线、面、体的元素又构成了陶瓷造型形态。因此, 陶艺设计是运用立体构成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塑造形体的。在陶瓷造型创作过程中, 设计者按照立体构成的原理进行设计, 在一定程度上培养造型能力、空间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陶艺设计与立体构成息息相关, 存在密切的联系, 是相互融合和贯通的。运用立体构成的原理进行陶艺设计才能创作出立意独特、富有艺术感染力的陶艺作品。

2. 立体构成原理在陶艺设计中的应用

2.1 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在陶艺设计中的运用

点、线、面、体是立体构成立体形态的构成要素, 任何形体都是点线面体的组合。相对而言, 任何空间立体形态都是体, 有的是点——粒状, 有的像线——长条状, 有的近似于面——片状, 随着条件、环境的改变, 人们也会发生变化。点是立体构成形态最基本的元素, 具有向心性和醒目性。在陶艺设计中, 经常应用到点的组合, 有规律的排列形成井然有序的感觉。例如丹麦陶艺设计大师Helena Hedegaard的陶瓷灯具就是利用点的构成形式设计而成。作品风格时尚简约, 意境灵透, 实用和审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线从几何学的角度定义为点运动的轨迹, 通过线的疏密、粗细、方向的变化创造出不同的空间立体形态, 形成强烈的方向感、动感和节奏韵律感。陶瓷艺术大师周国桢设计作品《斑马》就是运用线的构成形式来进行创作的, 通过线的构成来完成刚柔有致的斑马造型,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美的享受。

面是线移动的轨迹, 空间的面都有一定的空间占有感, 直面和曲面的方向变化、面积的大小形成的视觉效果也不同。直面构成组合是规则的、相对静止的状态。而曲面构成形成动感自由的状态。如这套别致新颖造型的茶具, 就是运用曲面和直面的构成组合设计而成, 作品给人以安静祥和的感觉, 形成美观大方的视觉效果。

体是具有一定空间占有量的立体形态, 体量的形成给人以重量感、厚重感, 在陶艺设计中被广泛应用。如荷兰陶艺家约翰·尼罗尔夫的现代陶艺作品, 利用块体的分割和集聚进行设计制作, 作品富有一定的美感。

由此可见, 点线面体的形态要素在陶艺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形态要素构成是艺术创作的基石, 也是陶艺设计的前提, 从而陶艺作品能作为立体形态表现出空间感、体量感、节奏感。

2.2 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在陶艺设计中的运用

2.2.1 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形式美感重要的生动语言, 它可改变形态的呆板, 形成富有生气、活泼、动感的造型。可以说构成离开对比就没有活力, 失去运动感。调和则是与对比相反的概念, 是指立体形态构成要素共性的加强及差异性的减弱, 以求获得统一。没有调和, 会使立体形态显得杂乱无章, 失去整体感。对比与调和是相辅相成的, 是矛盾的统一和辩证的统一。陶艺设计的制作同样要遵循对比与调和的规律。如图例中现代陶艺作品运用此方法进行创作, 立方体和球体的对比调和能恰到好处, 造型独具匠心, 给人以美的享受。

2.2.2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以物体垂直或水平中线为轴, 其形态上下或左右对应, 又称均齐。均衡是指在造型中以一条直线为中轴, 左右 (或上下) 使立体构成处于均等、平稳的情况。对称与均衡的造型形式能产生庄重、大方和稳定的感觉。

在陶艺设计中经常用此方法, 可以表现出作品庄重典雅的视觉效果。如杨永善先生设计的陶瓷造型构思巧妙, 利用对称与均衡的构成法则进行创作, 造型凝重典雅, 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2.3 节奏与韵律。

在我们生活的大自然中, 节奏和韵律无处不在。正如歌德所言:“美丽属于韵律。”立体构成中的节奏表现为基本形按设计好的骨格进行起伏、交错、渐变、厚薄等有秩序、有规律性的变化。在节奏中注入美的因素和情感——个性化, 就有了韵律, 韵律就好比是音乐中的旋律, 既有节奏又有情调, 更能增强立体形态的感染力, 提高艺术的表现力。如瑞典陶瓷设计大师Eva Hild的陶艺, 作品自由曲线的任意流动, 富有极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犹如一首动听的音乐, 沁人心脾。

2.2.4 比例与尺度。

比例是指立体形态部分与部分, 整体与局部的比率关系。在陶艺设计中, 体现出形态的美感, 恰当地把握比例和尺度也是一条很重要的法则。一般来说, 形体的比例关系越小, 稳定感就越强。反之, 比例幅度越大, 变化动感越强, 统一感就越弱。适度的比例与尺度, 陶艺造型才有一定的艺术意蕴和视觉冲击力。如日本陶艺家中村元风设计陶艺作品, 鲜明地诠释了比例与尺度在陶艺造型中的灵活应用。

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也是陶艺设计应该遵循的, 陶艺设计者在艺术实践过程中, 要举一反三, 积累丰富的经验。设计者凭借一定造型能力和设计能力, 合理运用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使陶艺造型产生理想的视觉效果。

3. 立体构成应用于陶艺设计的意义

3.1 立体构成能提高设计者造型能力

造型能力是设计家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造型能力直接影响到陶艺家的创作水平。立体构成制作过程本身也是立体造型的实现过程。在造型的表现上, 包豪斯构成的主要表现形式, 体现出荷兰风格派的主张。“一切作品都要尽量简化为最简单的几何图形, 如立方体、圆锥体、球体、长方体, 或是正方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进行实践”。陶艺家们通过特殊的材料———陶泥或瓷泥进行创作, 陶艺作品以立体的形态呈现, 并可以利用几何体进行组合和分解, 从而使造型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3.2 立体构成能培养设计者敏锐的观察力

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 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物体都是存在于一定空间之中, 艺术家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发现美的能力。“自然是伟大的设计师、在那里深藏着一切原理”。观察能力是一切视觉活动的必备条件。陶艺设计要求陶艺家用独到的眼光观察立体形态, 把握立体造型的观察方法, 熟练运用陶瓷材料, 创造出完美的陶瓷造型。

3.3 立体构成能培养设计者丰富的空间想象力

正常条件下眼睛看到的事物是平面图, 而事实是立体的, 这就需要去思考事物的具体形状、位置。这种想象就是空间想象, 而想的与事实是否一致, 就是空间想象能力的体现。空间想象能力是大脑通过观察、触摸, 以及实践经验得到的一种能思考物体形状、位置的能力。立体形态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完成陶艺创作的基本能力, 从平面的形转化为立体的态, 没有想象力是无法实现的。因此, 空间想象力直接影响到陶艺创作的完成。

3.4 立体构成能激发设计者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在人类实践中, 个体生命在意志实现过程中与情感体验相伴随的自由想象的认识活动及其创造新形象的艺术表现活动。创新思维能力一直是陶艺设计者追求的目标。创新是艺术的灵魂, 没有创新的设计是枯燥乏味、缺乏生命力的。陶艺家利用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进行创作, 使大脑的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启发, 创作的激情随着创意思维能力的发挥达到高峰。

4. 结语

综上所述, 立体构成的原理在陶艺设计中运用广泛, 离开立体构成来谈陶艺创作是空洞的。陶艺家们作为空间形态的设计者, 必须具备空间表现的基本能力。作为一名设计师, 立体构成的实践运用是设计过程中应该必备的能力要求。因此, 要善于挖掘和继承立体构成艺术的精髓, 融合到陶艺设计之中, 使立体构成艺术和陶艺设计达到完美的契合, 发挥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磊.立体构成.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2.

[2]皮道坚.拓展眼界的当代陶艺.

[3]钟蕾.立体造型表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8.

[4]杨永善.陶瓷造型艺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

立体构成 篇8

摘要:长期以来,“立体构成”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不能充分体现出专业自身的特点,理论知识为载体的应用教育培养模式,与专业特色相结合,能真正促使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本文希望在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训创新方面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特色;课程实训

J506-4

立体构成课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不仅体现课程体系的衔接过渡,还注重能力培养實践创新。当前,为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根据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对课程模块和学时进行调整,强化专业课程建设,突出强调专业应用性,逐步加大实训比例,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成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立体构成”教学现状与不足

环境设计专业开设的立体构成,结合应用人才培养,还存在许多不足。第一、授课模式流于形式,欠缺应用类指导。讲授理论结合案例和作品展示,内容与形式表面化,缺少对推导方法的展示探究,内容抽象不便学生对知识得掌握。第二、课程训练空泛,专业方向认知不清。在课程训练中,往往将主题式的立体形态创作局限于技巧的传授,对生活的启发不多。造成学习中与专业缺乏联系,忽视学生兴趣和应用培养。第三、材料认知书本化,制作材料单一。训练过程中, 材料的认知多来源于课本介绍,对材料性能及构架特点缺少了解,多采用简单易得的纸质材料,造成学生对材料的认知具有局限性,能力得不到系统的训练。

二、“立体构成”改革的方向与思路

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我们划分出基础、核心、拓展三个能力培养阶段,鉴于该专业实践可操作性强的特点,立体构成兼顾基础与能力培养并重的角色。

1.课程体系建设

立体构成结合环境设计的室内、外空间环境特点进行理论的研究与建设,凭借构成课的基础作用,依托室内设计原理、设计概论等核心理论课程,将其拓展到具体空间设计的核心应用课程,辅助以建筑模型制作、光环境设计课程,形成课堂训练、项目训练、创意训练、竞赛训练与材料应用、创新思维与制作工艺的内在结合。

2.理论知识为载体的应用教育培养模式

教学方式是教育思想的重要载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素质教育环境下研究的主题,如果不在课堂教学观念和方法上下功夫,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将无法实现。根据《立体构成》课程特点和专业体系的要求,我们尝试以下教学方法的探索。

第一、探究式学习。作为以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教学方式,立体构成的形态造型训练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任务明确训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研究学生能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材料的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创造性思维。通过收集资料,市场调查,再进行全面比较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当做设计师,能准确的感受作为设计者、研究者和使用这的多重身份的体验。

第二、讨论式学习。在立体构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多提倡讨论式教学,主要由老师提问,学生分组讨论,再通过提问,学生解答,达到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整个课堂学习角色交互,气氛活跃。这种方式要避免老师的思想为主导,让学生各抒己见,其目的是解决学习中的知识运用及方法。老师扮演引导者,设问一部分问题,尽可能留给学生在教学目标中发现问题加以解决。

第三、自学式学习。与传统的自学看书不同,这里的自学是老师根绝教学目标将知识分化为几个单元,并将单元的具体化目标从造型训练、激发训练、综合表现等若干个细节做出具体细化,让学生在课前和课中完成。老师需对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源以启发学生学习。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思考问题,通过书本、资料搜集、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第四、竞赛式学习。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呈多元化,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和不稳定性。竞赛式教学可促使学生重新认识自身能力,激发学习主动性。在技能实训环境中,通过组别的竞赛,既可以显示团队合作精神、技能熟练程度、个人在团队内的作用,又能暴露问题,进行修正与总结。

三、立体构成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教学实训探索

1.构成要素实训与环境设计结合的主题性探索

环境设计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光环境的灯具设计到家具陈设,从空间组合到空间划分,都属环境设计研究的范畴。在立体构成要素训练中,教师应根据造型设计的特点,选取生活中简单常用的物品为训练课题,如以线的表现力决定造型方向,设计骨骼结构。通过造型的实操训练,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陈设造型的概念、方法、应用范围;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开展有目的的学习。同时,设计的作品还能够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被使用,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

2.数字模型实训与环境设计结合的主题性探索

数字模型实训主要为发挥软件的优势作用,为弥补成果难以实现的不足,鼓励学生大胆创意。扭转传统的模型或作品因工艺、材料难以成形,构思过早被抹杀的问题。数字模型可以打破材料、施工、结构搭配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顺利完成草模作品,研究实现立体空间形态塑造的可行性。

3.材料构成实训与环境设计结合的主题性探索

材料创意是环境设计的生命。传统材料创新应用、新型材料开发使用,一直是环境设计不断尝试的创意之路。材料实训环节中,应引导学生理性理解和大胆尝试材料性能,经过实训探索,立体构成作品才会更加具有生命力。如室内设计中坐的方式,隔断的样式,空间的过渡与分隔方面的设计处理,使设计既具使用功能,也能满足审美价值。在设计的实施中,材料选用合适才能体现造型的效果,合理实现材料与造型的结合,增强实用功能与工艺特性,才能体现材质美的应用价值。

四、小结

立体构成的学习注重的是构成要素与美学法则相结合,将材料、工艺技术应用于形体创意的探索。教学实训的成果不以形式感为目的,而是能将设计创意在训练中灵活应用到专业领域的大胆尝试。理论知识为载体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在启发、互动、寓教于乐中,探究主题性的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价值,,将枯燥的训练融入学生的生活意识,将课堂交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张绍祥.浅议影响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J].化工高等教育,2006(5).

上一篇:央视节目《开学第一课》理想照亮未来学生心得体会下一篇: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