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优秀中学作文(共8篇)
一年一度传统佳节—冬至到了。冬至系二十四节气之一。
乐府诗集有诗:“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在乡村按传统习俗人人清洁房子四周,有的用竹竿横扫天灰板上蜘蛛网杂物,让街巷洁净一新,干干净净过冬至。
冬至,农村人称冬节,是潮汕民间一个较大的传统节日。许多农民在做好糯米、粘米的就位后,纷纷上圩镇购买鱼虾及糖类食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有的精心下锅蒸成菜头果,有的用糯米制的冬节丸,有甜丸、豆沙丸和点缀有色彩的红丸。这些用来祭拜祖先,表示对先祖的敬意。
根据我的记忆,家乡这种习俗,源于何因何时?现无考证,但老者讲,“食冬节丸”的习俗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乡村人把冬节当成吉得的团圆日。
家乡的冬至,在我的脑海里没什么大事小事的就是平凡的一天而矣就是中国的节气日,闽南人要吃一些时补的食物糯米丸子。这种糯米丸子是妈妈亲手做的,里面有各种的馅,承载了妈妈对我们的各种爱,也是对团圆的一个很好的象征。
一、引导学生进行原生态阅读
所谓“原生态阅读”是学生在接触文本的时候,教师不进行作家生平、写作背景、艺术特色等方面内容的介绍点评,不做阅读提示,不布置阅读思考题目,不出示教学目标,也不让学生借助任何参考书,让学生自己去读、去领悟;并且要求学生读课文时与思、疑同步,做到“读思”结合,要求学生能读出、说出自己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疑问,并把它们写下来。一开始学生只能关注材料中的事件,慢慢地会在其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尝试着通过引用文中的部分词句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到后期,学生的阅读开始关注文章中的细节,开始品味精彩、生动的词句,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见解,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
“原生态阅读”的方法体现了三个教学理念:先学后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是引领。这是一个长时间积累的过程。学生的阅读是不带功利色彩的,因而能够轻松愉快地进行;他们的理解不受先入为主的观点制约,所以显得丰富多彩;无所谓正确与错误,因而能够大胆地说出、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充分发挥文学社的作用
学校文学社活动的形式是这样的:1.定期出版一期小报,板面包括名家作品推荐,优秀作品品读,优秀作文选登,社员习作亮相。2.社员分享自己找到的优秀作品,推荐给大家,说出推荐的理由,大家相互评论,选出最好的刊登在小报上。3.面向学校各年级征稿,语文老师把每次作文中优秀的习作选送给文学社,由文学社筛选后连同教师的评语一同刊登。4.老师带领社员阅读优秀作品,共同赏析,分别写出赏析材料,选出优秀的与原文一起刊登。
从学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入手,能欣赏优秀的作品,说出喜欢的理由;能读懂其中蕴意深长的词句,作出具体分析;能知道其他学生习作为什么优秀,品出优劣。这样的学习是潜移默化的,轻松愉快的,效果却是事半功倍的。
三、常怀感恩之心写出真善美
常怀感恩之心,可以使人变得高尚。史蒂芬·霍金,20多年来被固定在轮椅上,不能说话和写字,仅靠三根手指敲击键盘与外界交流。可是他说自己很幸运。“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 对了 , 我还有一 颗感恩的 心……”心怀感恩,会使人认真体验每一天的生活,感受身边的亲情、友情,发现平凡中的真善美,让人换一个美的视角观看世界。不这样,人就会在怨天尤人中度过每一天,面对春花秋月、良辰美景、真善纯美熟视无睹,变得麻木不仁。感恩之心,是打开心灵窗户的一把钥匙。
“作文无禁区”,这是李镇西的观点。他鼓励学生写真话,写心里话。初三的一名学生在作文中写自己仰慕的一个女孩子,虽然带有恋爱的味道,但写得很有真情。我肯定他的写作,又告诉他同学之间还可以写其他的内容,同样可以写得很感染人。他欣然接受了。
四、从小处着手写出大话题
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初中学生开始用思辨的眼光看世界,喜欢从宏观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中间存在着矛盾:他们力求全面地从道理上论证对某一个问题的思考,但是由于知识面的限制往往使思维存在片面性。比如一堂作文课上,我给出了一个话题作文:现代科技与生活。让同学们讨论怎么写。学生多数的思路是通过大量的列举归纳出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也有学生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论题入手进行论证。我听得出来,他们的思考很宏观,但论证的语言和实例局限在生活中的小事上。经过了这样的讨论,我说:大家所说的这些道理,能不能通过现实中的事件来表现呢?我让大家认真阅读王鼎钧的作品《那树》,同学们大受启发。这一次的作文写得很成功,特别令我记忆深刻的是一位学生通过家里的猫来反映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以前家里的粮食总受到老鼠的侵犯,于是养了猫,猫吃的肥肥胖胖的。后来有了粘鼠板、老鼠夹、电网,老鼠的天地一天天缩小,数量一天天减少,猫饿得皮包骨头了。再后来家里翻修房子,砖混结构的,粮仓又高又结实,老鼠更是没有可乘之机,终于从家里绝迹了。那只猫也在一次过马路时作了汽车轮子的牺牲品。
冬至相隔四天后的12月25日是圣诞节。西方人圣诞节其程度比元旦更隆重。外出的亲人怎么都要赶在平安夜前回家团聚,与我们的“冬至大过年”可谓异曲同工。难怪老上海称圣诞节为洋冬至。
土冬至洋冬至,传递的是共同信息:祥和团圆。人类之心本是相通的。说来也奇怪,多数农历节时与西历的月日年年都不同的:如春节、中秋等。唯冬至,好象永远是在阳历12月21日,所以冬至应该特别容易记。只是近年上海的洋冬至越过越热闹,土冬至却越显寂寞冷落了。有人责之为“月亮是外国圆”的崇洋心理,其实个中原因诸多。我以为其中之一为,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只有破没有立,再说东方节日文化总是以警戒醒世为主体,显得比较沉重。而西方节日文化完全是嘉年华式,活泼吸引人。其实,西方一些节日文化在早年并不是嘉年华式。以圣诞节为例,祝颂只限于教廷王室,普通百姓唯有的,就是圣诞之日合家穿戴整齐去教堂静候圣诞佳音。古时交通不方便,外出谋生者只有在这时才可与家人团圆。为迎候远归的亲人,家人在圣诞前夜生上熊熊的炉火,在家门口的常青松柏上点上蜡烛照亮回家之路,远归的亲人为家人带来礼物……然当这些百姓的天伦之乐正式成为今日看到的圣诞习俗如点亮圣诞树、亲友间派送礼物,却是近百来年的事。据德国民俗学家在1978年的考证,此习俗为19世纪中叶欧洲新兴市民阶级(中产阶级)所弘扬起来的。他们开始感受到工业时代的冷漠而怀念农业社会的朴实。再者,物质生活的改善也令他们决心要维护自身文化的自尊以与贵族社会分庭抗礼。于是,将圣诞节转化为嘉年华式的普天同庆节日,人们各出奇智享受这个狂欢之节。从圣诞树的装饰到圣诞夜的歌咏表演,圣诞节成为一个发挥民众文化创意的机会。就此,圣诞节文化不断得到创新和转化,比如那广受全球男女老少欢迎的胖嘟嘟的笑容可掬的穿红衣的圣诞老人经典形象,是一位画家为美国的《浮世周刊》所创造而问世,实在算一位年轻的圣诞老人;而在广场上竖立亮灯圣诞树之习俗(上海恒隆广场门口就有几棵)却是始于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为了给历经经济大萧条的美国民众信心及让无家可归流浪者带来家的温馨之感,纽约市政府就在广场雪地上竖起一棵点了灯的圣诞树。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棵立在公共场地的圣诞树……
可见,土生土长的民俗文化也需不断转化与世俱进,才会不被淘汰与民同乐。我们要弘扬民俗节日文化,除了将其列为国定假日外,圣诞文化的不断创新和转化,是不是很值得我们借鉴?
有人指责洋冬至掺杂太多的市场操作。我们的土冬至除了吃汤团外也可互送礼物营造气氛启动市场呀。市场火爆,置身其间,开开心心,热热闹闹,老板有钱赚,员工有红分,皆大欢喜有什么不好?
衣橱里去年买的新衣服没剪吊牌的还有几件——把它们套进兰色的衣罩里,把一件黑色狐狸毛皮上衣换出来。前两年去乌镇途经海宁皮革城,买的两条黑皮裤很耐穿。在我想表现酷和干练时,一身皮装很是“英姿飒爽”。
于我——买衣和穿衣分得很开的女人,在周末或晚饭后,整理衣橱很有必要。衣服贵在搭配。去年买的几条“邦宝”羊毛(呢)连身裙,今年居然全打入冷宫了。四季的服装,一件件从眼前过一遍,不穿光欣赏,这是近年来的一个新瘾头。
还有最下排的包,和抽屉里的围巾和披肩,我同样很有收藏瘾。还发现,衣橱里最多的是黑色。倒不是经典,其实我的肤色不合适黑,可气质倒是正配。另外,黑色显瘦,也好搭配。近期已经买了两件黑大衣,一条黑羊绒连身长裙——新年的新衣有了,那件玛斯菲尔的黑大衣,配上“星期六”的暗红色蛇皮包。大衣上可以别一枚亮丽点的胸针,披个咖啡色羊绒大披肩,足够了。
羊绒衫我今年也很热衷,毕竟质感舒服柔软。但专做羊绒服装的诸如鄂尔多斯、群工之类的偏老气土气,我特别喜欢八百伴“EQIQ”和相隔两个的那个专柜 。
从衣帽间出来,去洗衣房,打开一叠大鞋盒。全是长靴,还是黑色多,也有白、褐、暗黄等,有两双非常喜欢,可后跟高了点,穿着不习惯,也就日复一日安静躺在盒子里。
打扮自己,无疑需要心情的,平常日子,怎么舒服怎么穿,如果见朋友或参加活动聚会,那就是我装扮上的一个小过节了。
絮絮叨叨写下这些,可能是因为我近日看了两本女性相关的书,徐俐的《优雅是一种选择》,金韵蓉《先斟满自己的杯子》。两位中年女性,焕发的动人光彩,全因那份对自身的关爱。
近8点,下楼,走进厨房。昨天去超市买的一袋袋拿出:桂圆、枸杞、葡萄干、山楂、红枣。有的洗净,把狗头枣一切两半,把桂圆一个个仔细剥了壳——在煤气灶低低的暖灯下,做着这些,心头安详。把所有干果放进崭新的电热水壶。注满水,烧起来。我自餐厅柜里取了三只很久没用的镶金边的欧式杯碟,洗干净,湿淋淋的英伦玫瑰在绽放。几分钟后,水沸了,我往每个杯里加了3、4粒单晶冰糖。自制的养生茶,从壶里缓缓倒入杯中,我用小勺搅拌,听着那冰糖与骨瓷碰击的悦耳声音。浅红的茶汤,有浓浓果香。
喝了几口后,面临的选择是:看书还是写博?
今天下班前,终于忍不住去医院做雾化吸入了。扁桃腺炎两周了,吃了六神胶囊、999咽炎片,特别是阿莫西林两盒,金嗓子喉宝几盒了,还是没好。白天咽喉痛还能忍,晚上一躺在床上就开始起痰,咳嗽。整晚的睡眠大受影响。这半个月,正逢单位的聘任大事,很多部门都人出人进的,我这里也不例外,于是,谈话明显多起来,嗓子费得很。明明知道少讲话为妙,但哪可能?尤其是上周五组织博友活动,晚上9点多到家,嗓子已经痛得丝毫讲不出话了——仿佛一个巨大的钝器卡在咽喉里。只好大把大把的吞药。第二天休息,我甚至有个念头:如何不说话?是否干脆把嘴用透明胶贴住?
母亲打电话催促我,“把扁桃腺开掉吧。你从小就这样,热不得,冷不得,累不得……”是的,从童年起,每年会发几次,往往都是中考、大考前夕。
它是我最亲切的疾患,我舍不得它离开。
最近在卓越网狠买了一批养生图书: 《家常滋补一本通》 《求医不如求己2》《优雅是一种选择:听徐俐讲美丽的故事》、《寻找美丽:马妮和形体梳理》、《女人时尚书:美丽身心的六种优雅体验》、《完美保养—美丽一生的健康法则》、《杨力:女人健康养生方案》。
美需要注重细节,需要点滴积累,需要时刻感悟。
细想的话,最近自己的养生小心得还是挺多的:燕麦、红薯等粗粮吃得多了;蜂蜜不仅掺在液体里,也试着用它洗脸;办公室在5楼,如果不赶时间,会尽量上下走楼梯;中午热饭的几分钟,在走廊里,伸胳膊踢腿原地跑跳;早上到单位早,随着音乐转10多分钟呼拉圈;出门天气很冷的话,一定戴好帽子保暖;热车时,定定心心看一会《女性美丽手册》;泡脚时,往水里滴几滴熏衣草精油,在芬芳气息里敷个玫瑰面膜……
准备看的第三本女性书是前段时间书店买的《道出真我》,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夫人切丽所著。前两页翻完,有一句很有共鸣:“既然改变不了,那就引以为傲。”这句话,算是回应前几日在博客上攻击我的人。工作上,我对自己、对手下都有不低的要求,我不是“老好人”,不会迁就,我“挑剔”是出于原则;事实上,我手下人人都被我真心夸赞过;另外,我因为送先生上班,往往在8点前就到单位了,不信可以问门卫,当然有时身体不好,也会晚点上班;还有,对父母,哪个儿女会虚情假意?如果抱有这个想法的人,本身根本不懂亲情,可悲。
前日有朋友在MSN上问我:元旦去哪里?说上我博客,想得到点信息,可什么也没有。我哑笑,没时间考虑呢。
冬至虽然并不是最冷,但温度已经偏低,北方的冬至寒风刺骨,植物都倒在了那雪白的衣裙之下;在深圳,天气并不是很冷,植物也都郁郁葱葱,我家的水仙也是芬芳美丽。
我家养了一盆水仙,虽然是冬至,但它依然美丽动人。
好几朵水仙簇拥在一起,金黄的花蕊加上洁白的花瓣,不带一点污渍,水仙花小巧,让人觉得清新,可爱,看一眼便喜欢上了。
水仙的叶又扁又长,颜色并不是鲜艳的嫩绿,而是带有些深沉的苍绿,与别的叶子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叶柄,只有扁长的叶挂在茎上。
风呼呼地吹着,水仙随便跟着风翩翩起舞,时不时还散发着沁人的芬芳。
水仙的香并不是浓郁的香,而是一种淡淡的闻着不会冲鼻子的香,闻着这香,带着一丝甜甜的味道,让人感到舒服,仿佛整个人都浸在了这香味之中。
水仙的舞蹈也是美丽动人,水仙在风中轻轻的摆动,扁长的叶子如同飘带。水仙就像是仙子,优雅地跳着舞。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我们埭头又称为“冬节”。冬至搓丸子庆团圆是莆仙特有的风俗。
这天大清早,我们就像四月的冰河——开动了!奶奶、妈妈在和糯米粉,我在一旁帮着剥花生。当妈妈把花生炒熟后,我把花生碾碎。糯米粉和成泥后,摘成一个个小圆坯。我们就开始搓丸子了,妈妈掰了一小块放在手掌上轻柔地搓起来,速度快得像机器一样,搓出来的汤圆白白嫩嫩,圆润饱满,就像一颗颗珍珠般可爱。再看看奶奶搓的,堪称得上是真正的老手,一手可以搓三个,一会儿功夫米筛上有序地摆满了一粒粒圆滚滚、油光闪亮的丸子,别提有多诱人了。看着看着我的手不知不觉痒痒了。得到妈妈的特赦,我洗了手,撸起袖子,也学着妈妈的样儿,摘了一小团糯米粉放在手心,双掌合拢,然后夹着糯米团轻轻地搓呀搓。我一会儿搓得像鸟蛋一样大,一会儿又搓得像珍珠一样小。我们一边搓一边煮,奶奶先把煮好的汤圆用祭祀的小碗盛起来,摆在灶台上,先祭祀祖先和灶公灶妈,又在门窗框上、米缸、风箱等处贴上了丸子,以示祭祀“门神”保佑一家幸福平安。
我们一鼓作气,最后搓好的丸子可以下锅了。妈妈把丸子倒进锅里,一个个洁白的丸子就像爱睡觉的小娃娃静静地躺在锅底。不一会儿,锅里冒起了热气,妈妈连忙掀开锅盖,顿时,一股清香的气味扑鼻而来。一颗颗丸子好似顽皮的孩子冒上来,急着看四周,它们兴奋地跳跃着,犹如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在舞蹈。妈妈先给我盛了一碗,撒上白糖和花生磨成的粉,丸子的香味就像虫子一样,弄得我的心痒痒的,差点儿流口水。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放在嘴里,那嫩滑柔软的丸子在我口中窜来跳去。一口咬下去,缓缓吞入肚中,这种味道真是妙不可言,让人怎么也吃不厌。我狼吞虎咽,几分钟时间,一碗丸子分卷残云般地不见了踪影。我的肚皮都像丸子了,摸摸圆鼓鼓的肚子,回味着丸子的美味,好满足,好幸福。
他早年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对数学的爱恋日益增长。大学毕业后, 他当上了数学教师, 这一当就是25年。现在, 他是龙城高中的中年骨干教师——徐喜明。
把数学思想运用于现实生活
徐喜明喜欢把数学思想运用于现实生活。他坦言, 在生活中, 如果人们把遇到的每件事都当作一个数学问题来解答, 不断努力地寻找原因, 选择简洁而有效的方法, 那么事情就会较好地解决。另外, 他认为, 世人都有情绪的波动, 情绪不好, 就易冲动行事, 可是人们如果用数学的思维去审视与探究, 便能更为理智地面对一切。
用数学问题解读日常生活
徐喜明很想把数学世界的神奇与美丽展现给学生, 但他深知, 在很多学生的眼里, 数学就是一些硬邦邦的没有情感的数字和图形。因此, 他想方设法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从而收获不一样的风景。徐喜明认为, 高中数学的最大难点就是它的抽象性, 而他的任务就是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于是, 他把数学问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巧妙结合, 用数学知识解读日常生活。
让抽象的数学不再不可捉摸
用生活化的语言讲解数学已成为徐喜明独特的教学风格。例如, 在教学立体几何的相关内容时, 很多学生由于空间想象力不足, 所以觉得特别难。徐喜明告诉学生:面对立体图形, 关键是找它的“顶梁柱”。初中学的是平面几何, 高中学的是立体几何, 而立体几何是如何构建的呢?其实就如同盖房子, 房子需要支柱支撑, 支柱支撑起来了, 房子的框架就有了, 而这些支柱就如同立体几何中的“顶梁柱”。只要找到“顶梁柱” (就是立体几何中平面的垂线) , 那么角度和体积等问题就迎刃而解。听了他的讲解, 学生觉得立体几何不再那么抽象而不可琢磨。
勤奋的数学教研组组长
徐喜明认为, 学习数学就如同磨刀, 需要不断打磨才会变得锋利。因此, 他不仅在课上如痴如醉地教学, 更在课后做大量试题。尤其是在每年高考过后, 他都会把全国的20多套数学试卷完整地做一遍。已近知命之年的他, 在解题速度与准确程度方面丝毫没有减弱。他说, 做数学题时感觉自己仍然很年轻。
徐喜明是数学教研组组长, 他与组里的其他教师共同探讨数学教学的方法, 一起创建资源库, 共同打造龙城高中数学教学的美好明天。同样, 他也将不懈地与学生一起探索数学的艺术世界, 揽天下奇景于心间。
硕果颇丰的数学骨干教师
在教学的25年间, 徐喜明先后荣获“南粤优秀教师”“深圳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优秀教练”等荣誉称号, 四次荣获“深圳市高考先进个人”“深圳市龙岗区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四次荣获“深圳市龙岗区优秀班主任”和“深圳市龙岗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他说, 这不仅是对他数学教学的肯定, 更是对龙城学子的极大鼓舞。
学生都亲切地称呼她“小方姐姐”
“小方姐姐”的由来
37岁的方静老师, 学生们都爱叫她“小方姐姐”。面对这样的称呼, 方静并没觉得有失师之尊严, 反而感到亲切而温馨。2005年, 30岁的方静有幸被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 (以下简称“龙城高中”) 聘为英语教师, 刚进校就执教高三。由于和学生年龄相差不大, 长相又比实际年龄显年轻, 更重要的是她有一颗爱学生的“干净纯粹”的心以及平易近人的性格, 渐渐地, 便有学生亲切地称呼她“小方姐姐”, 并一直延续下来。“小方姐姐”这一称呼折射出方静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和深厚情感。2006年4月的某个晚上, 方静的学生小立发来短信:“小方姐姐, 要是我爸爸妈妈吵架不要我了, 你就收留我吧!”小立是个独生子, 家庭条件优越, 有时父母间发生一点矛盾, 他就发短信给方静述说心事。当时, 方静回复了几句安慰的话, 从此小立对方静格外信任, 在生活中遇到任何事情都爱和方静商量。如今的小立已经大学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 难得的是他一直保持着和方静的联系, 且仍然称呼方静“小方姐姐”。2010年, 小立和女朋友一同来看方静, 并邀请方静夫妇一起喝早茶。当小立见到方静的那一刻, 一声“小方姐姐”令方静感到特别幸福, 她觉得这是自己作为教师的一份小小收获。
创新与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 方静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她说:“从现代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目的来看, 教师应成为一名雕塑家。”她认为, 在雕塑家的眼里, 万物都是宝, 别人看不上的东西, 经过雕塑家的手, 便有了价值和生命, 甚至成为稀世珍宝。如果学生遇到的每位教师都具有雕塑家的慧眼和因材施教的方法, 那么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做最好的自己。基于此, 在教学实践中, 方静总是扮演着雕塑家的角色, 精心雕琢着每个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 方静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 这得益于她的“常反思”教学理念。方静认为, 对英语教学来说, 经常反思、反复总结、不断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有一次, 方静给学生讲解一篇科普说明文, 文中诸多的生僻词汇令学生们昏昏欲睡。下课后, 学生小明拦住她说:“小方姐姐, 这篇课文好boring (无聊) 哦。能不能讲别的?讲奥巴马?讲NBA?我特熟。”方静心想, 这确实是个好建议!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不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吗?经过反思和总结, 方静对英语教学做了一些改变:她引导学生每周观看一部中英双语电影, 并写下观后感;她开设英语时事课, 谈奥巴马的从政经历、论当前的金融危机、议索马里海盗等, 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 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 更提升了学生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方静不仅在自己的英语教学中经常反思、反复总结、不断创新, 还经常与英语界的名人大师交流学习。在“疯狂英语”的博客里就有李阳与方静在英语教学方面的交流语录。
另辟蹊径、别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令方静在英语教学方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在2012年的高考中, 她所教班级的英语平均分高达131分, 其中学生谢韵以总成绩700分的好成绩被北京大学元培班录取。
荣誉和感恩
方静自2005年进入龙城高中以来, 在这个高度重视教师发展的大环境里, 她如鱼得水, 迅速成长。七年中, 她先后获得“深圳市优秀教师”“深圳市中青年骨干教师”“深圳市龙岗区师德模范”等诸多荣誉;七年中, 她有五年担任高三英语教学, 如今已成为英语组教研组长。在谈到她的成长与发展时, 方静感触颇深地说:“我在龙城高中的七年里, 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而有效的成长与发展, 这完全得益于自我超越的龙城精神, 得益于学校重视教师发展的办学理念, 得益于学校领导对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心、爱护与支持。”
一厘米之差成就的名教师——宁发根
绝食, 竟然是为了读书
宁发根, 中学化学高级教师, 广东省深圳市第三批“名师工程”名教师, 荣获“全国化学竞赛园丁奖”“广东省优秀辅导教师奖”, 现任龙城高中化学教研组组长。面对今日耀眼的光环, 这位奋斗在教学第一线二十多年的化学教师始终不忘成功背后的心酸经历, 他深知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
宁发根出生在江西农村,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孩子”。1985年, 初中毕业的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当地的一所师范学校, 但在体检过程中只因身高差了一厘米 (当时身高只有1.44米) 而落选。幸运的是, 不久, 他收到了县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但是, 在这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里, 连30元的学费都交不起。经再三考虑, 父母决定让他辍学。酷爱读书的宁发根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他说:“我抗争的方式就是‘绝食’, 我整整三天没有吃饭, 就是坐在那里哭。我的行为感动了亲戚和邻居, 加上学校的校长亲自上门做父母的工作, 最终父母改变了决定。”后来, 父母向亲友借钱, 终于圆了他的求学梦。三年后, 他顺利考入江西师范大学, 就读化学系。
教学, 怎一个好字了得
2003年8月, 他通过招聘考试顺利进入龙城高中。在这里的近十年中, 他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都获得了飞跃式发展。他的一个学生在博文中写到:“在教学中, 特别是教我们班的胡大全老师和宁发根老师, 讲数学和化学怎一个好字了得!”
宁发根是一位勤奋好学、不断钻研探究的教师。他说, 要让学生学好, 就必须有好的教学方法。早在2000年, 他就开始尝试“学案教学”, 进入龙城高中后, 在这个有着更开放、更先进的办学理念的地方, 他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案教学”——“合作讨论式”的化学教学模式逐渐成熟,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还被许多教师学习和采用。随后, 在不断探索的教学实践中, 宁发根又以“学案教学”为依托, 创造性地提出“七段式”化学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就是以学案为依托, 依次进行考点解读——典例引路——方法点拨——巩固训练——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布置作业这七个阶段的教学活动, 并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内容设置不同的时间。“七段式”化学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实践中, 提高了化学教学的实效性, 在龙城高中推广几年来, 使全校化学高考的整体成绩逐年大幅提升。
不断探究与创新是宁发根一直坚持的教学作风。从“合作讨论式”教学到“七段式”教学, 宁发根的不断成长和发展也为“崇真尚本, 自我超越”的龙城精神提供了有力的注脚。
读书, 自我修炼的密码
二十多年来, 读书学习一直是宁发根教育教学工作之外的业余爱好。他说:“读书, 不仅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 更是自我修炼的密码。”作为一名教师, 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提高, 不断完善, 读书学习是一条必经之路。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 《走进新课程》《课堂密码》《教学与管理》等理论书籍便成为宁发根业余时间的“好朋友”。
另外, 宁发根爱读书也与龙城高中浓郁的读书学习氛围密切相关。他说, “学校十分注重教师的发展, 大力开展教师读书活动, 要求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为此, 学校不仅建有现代化的图书馆, 各类书籍应有尽有, 还针对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科目购买和推荐相关的图书”。他还说, “学校的一位校领导曾这样告诫我们:‘读书,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情怀, 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读书,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读书, 可以开阔教师的眼界, 提升教师做人的境界、做教育的境界”。
热爱生命, 热爱学生, 学会思考, 学会生存——林细红
林细红, 中学高级教师, 深圳市第三批“名师工程”名教师。198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 2003年调入龙城高中, 现任该校生物教研组组长。在25年的教学历程中, 他不断探究创新, 始终把“热爱生命, 热爱学生, 学会思考, 学会生存”作为职业信念和追求目标。
幽默风趣, 贴近生活
林细红的生物课深受学生欢迎。有一个学生曾说:“林老师是一位风趣幽默的老师, 听他讲课, 我从来没有感觉过累。他很幽默。他总让我们感觉很轻松, 感觉时间过得很快。”风趣幽默是林细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课堂教学风格。他坦言:“作为一名教师, 如何让学生喜欢听你的课, 这非常关键。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 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贴近生活是林细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另一种课堂教学风格。他说:“把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可触可见的事物结合起来, 让学生能够体验生活, 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全面发展, 自主管理
谈到教学模式, 林细红说, 他在教学中只有方式方法的灵活运用, 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他认为, 采用特定的教学模式容易限制思维, 也违背教学规律。因此, 教学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中的教学情境及时调整思路, 灵活变通。另外, 他教学的方式方法很多, 例如“学案导学法”“问题导学法”“小组辩论法”“探究教学法”等。他认为, 将这些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 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生物科学的探索发展历程, 在互问互答的讨论中学会思维、学会合作、学会应变, 在探究中提高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在学科教学管理方面, 林细红采用以课代表为中心的班级学生学科自主管理的特色方法。通过培训课代表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动平台,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 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教、研并重, 勇于创新
作为资深教师, 林细红在对青年教师的指导方面收获颇丰, 他先后指导的刘莹、杨帆、李娅男等多名青年教师, 如今都已成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在指导中, 他不仅言传身教、亲力亲为, 而且根据不同青年教师的特点分别指导, 使其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例如, 杨帆老师, 他是个帅气的小伙子, 他的教学风格就定位为风趣、干练而富有张力;又如, 刘莹老师, 沉稳内敛, 她的教学风格就定位为典雅、亲和、细腻。
作为教研组组长、学科带头人, 林细红善于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组织教研组全体教师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研究, 他独立完成或指导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 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此外, 他还参加了人教社组织的全国首批新课程辅导教材的编写, 创建了自己的教学网站“新课程学研网——生物”等。由他领导的生物教研组也被评为“深圳市示范教研组”。
“学会思考, 学会生存”是林细红的教育格言。他说:教师不仅要善于思考, 要创新性地进行教学探索, 更要引导学生思考, 把启发开拓学生的思维作为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 更要注重学生生活的体验, 关注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生物学科知识的神奇魅力, 同时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
“热爱生命, 热爱学生”是林细红的执教信念。他说, 作为生物教师, 要培养学生热爱生命, 关注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真正建立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 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林细红认为, 只有不断学习、思考和创新, 才能体验生物教学的魅力;只有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生物学问题, 生物学科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迎新课改春风的历史教研组组长——黄斌胜
大学毕业后, 他去农村支教;悠悠十年间, 他在江西担任历史教师;当新课程改革 (以下简称“新课改”) 的春风吹来, 他落脚于深圳这座年轻而富有生机的城市, 开启了教师生涯的新篇章。他就是龙城高中的历史教研组组长——黄斌胜。在学生心目中, 他是最具教学特色的历史教师。
三方法——阅读教学, 自主教学, 口述历史
2004年, 新课改在广东省试点, 黄斌胜将其视为一种机遇和挑战。他认为新课改十分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到历史教学中, 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此, 他首先在龙城高中做了一个关于阅读能力的问卷调查, 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订相关的教学方案, 并通过阅读教学, 为学生解决历史学科上的诸多问题。同时, 在课堂教学方面, 他主张开放性的教学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他经常让学生小组讨论、互相学习, 在生生互动的基础上达成师生互动, 既活跃课堂气氛, 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6年, 黄斌胜摸索出了口述历史的教学模式。口述历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种新模式, 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亲历、总结与反思。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结合教学中适合进行口述历史教学的内容, 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 教师布置一个需要采访的主题, 由学生在课下采访, 收集材料, 教师再将这些材料汇总, 并进行认真批阅, 最终将有价值的材料拿到课堂上跟全体学生一起分享。黄斌胜说, 例如讲到解放战争时期, 就让学生去采访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一辈革命者, 讲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就让学生与身边的长辈交流有关的历史信息。学生在采访过程中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印象更加深刻, 令历史教学更有实效。口述历史的教学模式, 既激发学生去求证和体验, 又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与发展。
两心得——“立体”历史, 公民意识
有着丰富的历史教学经验的黄斌胜, 对于新课程标准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单一罗列历史事件的模式, 而将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融合在一起, 达到古今贯通、中外联系的新境界。平心而论, 这包罗万象、妙趣横生的历史学科对高中历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很好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广泛地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 以便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立体”的历史。另外, 高中历史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的历史思维, 促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和理解历史知识, 力求历史教学的鲜活与生动。
他还说, 新课程标准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使教学目标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特别是有关公民意识方面的内容极具意义。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具体到历史学科, 就是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民族意识, 使其成长为有益于国家的品质优秀、道德高尚的人, 这就把教学知识和教育做人密切地联系在一处, 这就使历史教学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结合, 这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两精神——追求进步, 精益求精
黄斌胜在龙城高中奋发拼搏、迅速成长。只用两年时间, 他就成为历史教研组组长, 并多次参加深圳市高考模拟命题。又过了八年, 他的历史教研已然硕果累累。他说, 他的成长离不开龙城精神。龙城精神的核心就是追求进步, 这促使他在教学和科研上不断精益求精、超越自我。同时, 让他在教学和科研上收获颇丰的是龙城高中的校报——《发展》。《发展》记载了龙城高中、教师教学的反思和经验, 它是龙城高中教学精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 成果只代表过去。如今, 不满足于现状的黄斌胜又踏上了崭新的历史教学征程。他说, 这既是让自我提升的最佳方式, 也是对龙城精神的最好践行。
一位仰望天空的教师——罗明军
做仰望天空的教师
仰望天空就是要心怀梦想, 要有目标有追求。有伽利略的“仰望天空”, 才有自然科学的创立;有牛顿的“仰望天空”, 才有万有引力定律;有哥白尼的“仰望天空”, 才有“日心说”天体理论……罗明军说:“作为一名教师同样需要仰望天空, 需要有梦想、有追求。做仰望天空的教师, 教仰望天空的学生。”他认为, 教师只有常常仰望天空, 才能把握教育方向;志存高远, 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才能培养出一代真正具有“高素养的现代中国人”。
罗明军, 中学地理高级教师, 深圳市第三批“名师工程”名教师。198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地理系, 毕业当年就走上教师岗位。2004年以来执教于龙城高中, 担任地理教研组组长。执教以来, 他时刻不忘“仰望天空”, 不忘自身的发展与追求, 在平凡的岗位上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他所带领的地理教研组蝉联2006年、2009年“深圳市优秀科组”, 荣获“广东省天文奥赛优秀组织奖”, 被授予“全国地理科普教育基地”证书和牌匾。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他积极转变地理教学的方式方法, 倡导高中地理“图式教学法”, 并受到广泛关注。
教仰望天空的学生
龙城高中是广东省深圳市最早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学校之一, 在先进办学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的思想转变积极活跃。罗明军说,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转变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 培养出有理想、有目标、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他积极探索, 严谨思考, 成功实现教学方式的六大转变:变“纪律教育”为“目标导向”, 变“复述巩固”为“模拟演示”, 变“师讲生听”为“互动探究”, 变“讲练结合”为“探讨交流”, 变“教师总结”为“意义构建”, 变“试题检测”为“自我实践”。六大转变均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思想, 使学生地理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明显体现,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经过进一步探究和总结, 2010年, 他又积极探索和倡导地理“图式教学法”。罗明军说, 所谓“图式教学法”, 即充分利用各种图形语言进行原理分析的一种教学方法。“图式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就是把地理教学的抽象思维变为形象思维, 从而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识记、理解和掌握, 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提高学习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龙城高中是广东省首批国家级普通示范高中, 在建校伊始就投资百万配套了校园天文观测台, 内有400毫米口径的天文望远镜, 可对月亮、行星、恒星、彗星等多种天体进行观测, 同时建有一座拥有现代化天象设备的天象厅。罗明军带领科组团队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组织天文社团, 开展形式多样的天文科普活动, 有路边天文科普活动、天象观测活动、天文奥赛活动等。其中, 路边天文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市民天文知识调查、天文知识展板介绍、指导市民正确使用天文望远镜。路边天文科普活动增强了地理教育的实践性和社会性。2009年7月22日, 学校专门组织天文社团远赴武汉观测三百年一遇的天象奇观——长江日全食, 活动中制作的《追寻日食靓颖, 探究天文奇观》纪录片摘取了中国校园电视奖最高奖项——“金犊奖评委会大奖”。罗明军及科组团队带领学生开展的一系列天文科普活动, 既成为重要的校本课程, 又作为第二课堂纳入常态化教学。
罗明军在教学实践中, 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 把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得栩栩如生, 卓有成效, 为践行新课程改革树立了典范。他说, 国家目前虽没有把天文教学纳入考试范围, 但探究天空奥秘是人人都想往的, 尤其是学生, 他们对浩瀚广袤的宇宙充满好奇和想象, 开展天文观测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有积极的意义。
用心、细心、真心——恽涛
有一种气质, 他与生俱来;有一种情感, 他难以言传;有一种付出, 他无微不至。他就是2009年荣获“深圳市名班主任”称号的龙城高中教师——恽涛。当了19年班主任的他为班主任工作总结了六个字——用心、细心、真心, 这就是他获得学生认可, 成为“名班主任”的秘密武器。
用心教导学生
恽涛认为,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既要基于课本, 又要高于课本。课本知识是最基本的, 学生应熟练地掌握。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课本知识后,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相适宜且颇丰富的阅读材料, 组织学生认真阅读、独立思考、分组探讨,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理性分析、探索研究, 最后师生各抒己见, 彼此交流, 于是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了, 教师的教学效果达到了。
在恽涛看来, 学习语文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因为文字之内涵需要领悟, 而要具有较快、较强的领悟能力就必须不断阅读、大量阅读, 所以语文是一门需要平日练功的学科, 必须从高一就打好基础。实践证明, 如果学生在高一和高二没有修炼好阅读的功夫, 那么到了高三, 即使学生费九牛二虎之力, 也难见成效。基于此, 他努力地培养学生具备较好的阅读能力, 使学生养成不断阅读、大量阅读的良好习惯。
细心抚慰学生
恽涛非常喜欢学生, 他经常跟学生在一起。共同的话题和相似的爱好使他和学生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例如, 他跟学生谈论电影、打羽毛球, 这仿佛让他重返自己的学生时代, 而学生也早已把他当作知心朋友, 无话不谈。
恽涛特别了解现在的高中生, 他们承受着来自家庭、学业、教师的三重压力。而在高中这个极为敏感且有些叛逆的阶段, 如果他们陷入某一困境, 再加上人的懒惰心理, 就很难重新走出来。而恽涛就是那个在学生陷入困惑时, 细心地抚慰他们, 极力引导他们走出来的人。他认为, 学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那是最美好的事情, 这种健康既包括身体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
在恽涛所带的2012届毕业班中, 学生小管曾因心理问题而屡次离家出走, 其父劝说无效, 找到恽涛寻求帮助。恽涛不仅和小管悉心交流, 还建议其父带小管外出游玩, 以增进父子之间的感情, 消除内心的隔阂。后来, 小管成功渡过了心理难关。在高考中, 小管信心十足、超常发挥, 最终考入中山大学。
真心帮助学生
恽涛勇于探索、勤于思考, 他希望自己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帮助者。在2012年的高考中, 恽涛的学生谢韵以700分的总成绩位列深圳市前五名, 被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录取, 成为龙城高中乃至龙岗区高考的一大亮点。其实, 谢韵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与恽涛的真心帮助密切相关。原来, 谢韵爱好文学、喜欢电影, 但十分反感高考作文的写作方式, 认为其过于呆板、缺乏美感, 她将心里的抵触表现在行动中, 于是她的作文成绩直线下降。
作为班主任和语文教师的恽涛, 不仅对谢韵的心态观察入微, 更积极展开行动帮助她重新认识高考作文。一方面, 他与她聊文学和谈电影, 从里尔克到博尔赫斯, 从《罗生门》到《四百下》, 在双方沟通良好、心情愉悦的基础上, 恽涛从谢韵的一篇日记入手, 使她充分认识到自己对文学和电影的独到见解与高考作文并不矛盾, 应该让自己的才能在高考作文中完美体现。从此, 谢韵端正了心态, 她以自己的方式诠释对生活的理解, 她写的作文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在之后的高考中, 她的语文取得了125分的优异成绩。
到底是什么让恽涛这样用心、细心、真心地对待学生, 把自己的一片赤诚献给龙城高中?恽涛说, 在龙城高中这个敢于“请进来, 走出去”的开放而进取的平台上, 他愿意做自己想做的事, 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教育, 用生命感染生命——李勇
“名誉利益是暂时的, 职业幸福是永恒的。做幸福的老师, 教快乐的学生, 是我一生的追求。”这就是龙城高中教师李勇的人生格言。淡泊明志, 厚德致远, 应是对其教书育人风格的最好概括。
李勇, 22岁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 随后进入龙城高中。他说, 龙城高中就是他的家。家是每个人温馨的港湾, 也许是家的温暖、家的呵护, 使他学会了如何去爱, 因为理解了爱的真谛, 所以他用爱浇灌学生的心灵, 并形成自己的教育观——教育是用生命感染生命的事业, 教师的一言一行, 都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通过游戏发挥正能量
李勇借用网络流行词“正能量”阐释了“用生命感染生命”的教育观。他说, 人的内心就是个“能量场”, 既隐藏着自信、豁达、愉悦、进取等正能量, 又暗含着自私、猜疑、沮丧、消沉等负能量。他的教育就是要挖掘学生的正能量并赋予学生正能量, 减少他们的负能量。他还说, 教育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灵, 如果学生的心里是快乐的、幸福的, 他们就愿意学习, 学习成绩自然会好。
“丢手绢, 丢手绢, 轻轻地放在大朋友的后面, 大家不要告诉他……”在操场上, 一听到这首儿歌, 不用问, 不用看, 那准是李勇的班级在做游戏。在龙城高中, 他的班级经常进行丢手绢这个特色游戏。通过游戏这样的集体活动, 教师与学生都乐在其中, 不仅增进了情感, 更从中获得了正能量。
悉心关注学生的成长
李勇常说:“我们要尊重生命, 敬畏生命, 呵护生命。”事实上, 他一直在用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他悉心地关注着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而不只是最后的结果。在龙城高中, 李勇手把手培养出的学生张佳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张佳伟自幼视力低下, 学习都需借助放大镜来完成。不过, 这学生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于是, 李勇专门为他制订学习计划、生活计划, 并全力辅导张佳伟的数学, 还在周末和寒暑假陪同他一起学习。最后, 张佳伟不负众望, 取得了全国数学联赛广东赛区一等奖的好成绩, 后又以全省第六名的优异成绩入选全国数学冬令营, 结果被保送到中国科技大学。
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
作为教师, 首先要身体力行地教导自己的学生, 这是根本, 也是必经之途。在教学上, 李勇推崇“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他说, 教学首先要真正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 不断尝试, 思索探究, 勇于发现, 努力解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同样, 李勇觉得教师必须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学会”, 以教书为载体让学生达到“全人发展”。
铃声响起, 学生拿着不同的学科课本, 跑出教室来到各个不同的专设小课堂——这是龙城高中实验班竞赛课走班教学的一幕, 李勇是班主任, 同时负责数学竞赛辅导。他说, 实验班除常规的课程外, 每周还有九节这样的竞赛课,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和兴趣爱好, 选择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学科进行竞赛课程的学习。在课堂上, 学生非常活跃, 不仅充分发挥想象力, 还大胆假设、踊跃表达, 更提出很多不同的解题方案, 这种双向交流与探讨的教学形式, 不仅促进了教与学的发展, 更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开发。
李勇乐于奉献, 敢于创新, 在各级别的教学活动中表现较为出色, 学生自然脚踏实地紧跟他的步伐, 他们发自肺腑地说:“我们很享受和李老师一起学习的过程, 那种快乐是不言而喻的。”李勇对学生说:“我们坚守爱的旗帜, 你们勇敢地往前走, 老师是你们坚强的后盾。”
园丁有爱, 润物无声——罗燕
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写信是她和学生沟通的方式之一, 学生写给她的信件仿佛就是她最大的财富, 她因此而感到幸福。打开学生的信件, 看她阅读时的高兴表情, 旁人便能猜到她和学生的情感之深, 那不仅是师生之间的情谊, 更似家人之间的亲密。她就是龙城高中的班主任兼政治教师——罗燕。
给自己压力, 迫自己成长
2006年, 罗燕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就进入龙城高中。2010年, 她被评选为龙岗区教坛新秀。她既年轻、爽朗、刻苦、用功, 又有着一颗奋发向上、坚韧不拔的执著之心。她曾郑重其事地对自己说:“人要强迫自己, 给自己压力, 让自己快速成长和有益发展。”正是由于这种有意识的自我鞭策和自我警醒, 她才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于是, 她的真性情、敢担当、勇创新便呼之欲出。
平淡无奇事, 精华在其中
班主任, 在很多人的眼里就是苦、累、烦的代名词。可是, 年纪轻轻的罗燕进入龙城高中的第二年就当上了班主任。不过, 她对班主任有独到的解读。她说:“只有当了班主任, 你才能感受到学生的心灵在与你共振, 虽然有烦恼时刻, 但也会在不经意之间收获一份浓浓的喜悦。因此, 一个教师要是没有当班主任的经历, 那么其教育生涯就是不完整的。”
几年的带班历练使罗燕形成了自己的带班理念。她认为, 理念是带班的先导, 正确而系统的理念能将教师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看似琐碎的生活中解放出来。这不仅需要教师的经验积累, 更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 善于从平淡无奇的事情中提取精华。例如, 在临近高考时, 一些学生会觉得特别紧张, 有的教师会耳提面命地叮嘱学生甲不要紧张、学生乙不要紧张, 重复多次以后, 反而会给那些本就非常紧张的学生造成更大且无形的压力。对此, 罗燕会静悄悄给紧张的学生递个小纸条, 巧用文字默默抚慰学生的心灵。她认为大爱无疆, 教育无痕。
精神的愉悦, 心灵的沟通
当罗燕谈及与学生互动的时候, 她表示自己对精神愉悦有着不懈的追求, 因此她非常注重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她坚信, 世界没有距离, 沟通从心开始。她回忆说, 刚毕业的她, 对于事物追求完美, 所以对学生要求较高, 导致部分学生有厌烦情绪。为此, 她还写了一封致全班学生的信, 用文字将她的真实想法告诉学生。就这样, 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悄悄开始了。慢慢地, 班里学生有事都爱找她商量, 她则全心全意为学生出谋划策, 被学生们奉为特别知心的班主任。后来, 班里学生不光有事找她, 心情不好也找她聊。渐渐地, 她也成了班里学生的心理咨询师。
独特的理念, 大胆的教学
在成为一名出色的班主任的同时, 罗燕也是一位拥有独特的教学理念、敢于大胆教学的政治教师。为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她还建立了自己的政治教学资源库, 并告诉自己, 资源库不是为了上好每一节课而建立, 而是需要教师用一生的时间建设和完善。
在政治教学中, 她坚信学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她会让学生在课前做演讲, 这主要培养学生把所学习的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和热点问题相结合的能力。就这样, 学生既熟悉了生活, 又了解了国内外大事, 还用所学的政治理论知识分析了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评论了多种社会现象, 探讨了许多社会问题。值得庆幸的是, 学生的分析、评论和探讨不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 更向事物的本质挺进。
腾飞的起点, 不断地超越
关键词:中学优秀生;心理问题;辅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2
我们高中的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往往习惯于关注弱势群体,也就是把学习有困难、成绩靠后的学生作为我们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的主体对象。而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强、成绩优异的优秀群体很少能够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往往无视他们内心世界的波动,显得是过于放心了。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同样会存在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障碍,他们同样需要老师的指引和关怀。所以,班主任们也不能忽视了这样的需求。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通过对身边的优秀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许多优秀生虽然在能力、成绩和日常行为方面比其他学生优秀,但却不同程度地存在这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一、中学优秀生常见心理问题表现
(一)心理压力普遍较大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对优秀生的期望值一般都比较高。如果这些期望值超过了他们的心理承受水平,特别是超过了他们心理承受水平的极限后,他们就容易对学习产生焦虑。更何况,这个群体中的学生本来就会自加压力,对自己提一些过高的要求,他们更容易出现身心疲惫,不堪重负的心理问题。
(二)比较自负,容易过高估计自己
现在的教学评价机制还不是多元化的,许多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学生,也就是他们认为的“优等生”。其实,准确地说只能算学业“优等生”。而真正的优等生应是指那些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发展较好,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由于教师、家长的过分关爱,优秀生大都有强烈的虚荣心,他们时时刻刻都想表现出高人一等,以赢得更多的关注。久而久之,也与同学孤立开来,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三)心理耐挫能力比较差
相对而言,优秀生需要更多的表扬,优秀生难以忍受别人的忽视;由于自负心理,这类学生往往意志薄弱,耐挫力比较差。一旦遇到不顺利,很容易迷失自我,从过分自负转变为过分怀疑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处境,不能客观的评价自己所遇到的困难。老师和家长们也对优秀学生奉行完美主义的教育,要求优秀学生各方面都优秀,尤其是在学习成绩上,不允许有丝毫闪失。一旦有所闪失,师长们则谆谆教导,以防患于未然,使这些学生自信心严重受挫。
二、中学优秀生心理辅导对策分析
(一)破除“晕轮效应”的影响,客观评价优秀生
由于优秀学生优点较明显,容易给人鲜明的印象,从而使班主任开展工作时往往会“一高遮三丑”,只看到令人眩晕的优点,而忽视了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以点概面,以偏概全。更有甚者,对其身上存在的缺点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对其所犯的错误包庇原谅,不闻不问。
其实,虽然他们在各个方面可能都表现得很优秀,但内心深处还是会有脆弱的地方。优秀学生也是处于身心急剧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时期,不可避免地会有缺点和不足。
(二)抱着“一视同仁”的态度,严格要求优秀生
优秀生也是很普通的学生,在心理迅猛变化的青春期,他们也会犯一些普通学生都会犯的错误。对优等生和学困生应该一样对待,该打击的时候必须给他打击,但是打击的分量和场合还是要考虑的。首先,优秀学生遇到的鲜花和掌声比较多,班主任老师要更全面的看待这个优秀生。发现他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给一些警示或者信号。我们可以有意在全班面前表扬一些差生的优点,以次来暗示优秀生你仍然存在着怎样的不足。其次,优秀生在某些方面特别依赖老师来解决一些问题。此事,老师要特别注意,我们的职责是教会孩子成长,不是包办代替他成长。
(三)采取“教育无痕”的方法,启发感染优秀生
优秀生一般自视甚高,对别人甚至的老师的直接批评或建议很难直接接受和感悟,因此对优秀生的教育要采取比较特殊的“无痕方式”。比如,我刚送走的那些学生里有几个男生学习成绩比较好,体育成绩也好,交往能力也强。于是,他们就觉得自己不可一世了。为了纠正他们过高的自我定位,我针对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指导。我采取的策略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要给足优秀生的面子,更多表扬他们,在背后则要很严肃的批评他们。
(四)利用“人无完人”态度,引导教化优秀生
班主任要教育优秀生在鲜花、荣誉和掌声面前保持清醒,要教会他们一分为二的看自己的优点和成绩,还要教会他们“以人之长补已之短”,自觉地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教师要教育优秀生正确对待挫折,要引导学生从失败和挫折中发现成功的因子,确立新的奋斗目标,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继续前进。当优秀生能够自觉地将失败与挫折内化为前进的动力时,他们会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加坚实有力。
做为教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优秀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智商、专业能力和水平,还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材的基础,也是接受任何文化科学知识的前提,这一非智力因素在人才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作用。对学业优秀的学生,既要把他们看做是普通的孩子,防止因学习成绩优秀而忽视对其心理的辅导,又要认识这些孩子心理上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工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下一代,才能使他们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优秀生。
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对于教师来说,完全相同的教育情境是没有的,普遍适用的最佳教育模式也是不存在的。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总结新的经验,创造性地工作。在学校教育范畴中,找到适合优秀生心理成长的理论、方法和策略,为国家培养具有品德高尚、学业优秀、心理健康的合格公民,这既是学校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吴增强.班主任与每一个学生.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7
[2] 唐海波, 王立丁.优秀学生心理综合症透视.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冬至优秀中学作文】推荐阅读:
描写冬至作文优秀篇11-26
关于冬至作文09-11
冬至搓汤圆作文05-25
冬至时间的作文初二07-05
我喜欢冬至作文11-10
描写我家的冬至作文11-23
写冬至的学生作文10-03
冬至做汤圆小学作文250字10-11
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作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