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与行为美文

2024-12-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态度与行为美文(通用12篇)

态度与行为美文 篇1

有一个人和朋友在住家附近的商店买东西。

他礼貌的对店员说了声:“谢谢。”

但店员却紧绷着一张脸,没有理会。

他们走出商店,朋友说:“那家伙服务态度很差。”

这人对朋友说:“他每天都是这样。”

朋友说:“既然他每天都这样,你为什么还对他那么客气呢?”

这人回答:“为什么我要让他的.态度来决定我的行为呢?”

想想这个故事,回头再反省一下自己的人生,确实:

很多时候,我们的许多行为在经意不经意间都受到别人态度的影响。

态度与行为美文 篇2

关键词:医专学生,合理用药知识,调查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将合理用药定义为:要求患者接受的药物适合他们的临床需要, 药物的剂量符合他们的个体需要, 疗程足够, 药价对患者及其社区最为低廉。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且其生理和心理发育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 正确了解合理用药知识, 合理使用药品, 对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顺利完成学业, 乃至对他们今后的事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医专学生对用药知识的掌握现状, 笔者对某医专学生的用药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进行了调查, 为今后开展合理用药的知识教育、指导学生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对某医专不同专业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742份, 回收有效问卷726份, 有效回收率为97.84%。其中, 男生145人, 女生581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58人, 护理专业学生125人, 口腔医学专业学生152人, 药学专业学生291人;一年级学生453人, 二年级学生273人;年龄为17~23岁。

1.2 方法

1.2.1 调查问卷

参考有关文献, 结合医专学生特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用药知识、对合理用药的态度、用药行为以及用药知识的来源等。

1.2.2 调查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使用统一指导语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 答卷不记姓名, 要求被调查者单独填写, 填完后当场收回。

1.3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 运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医专学生合理用药知识知晓总体情况以及男女生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的比较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医专学生对合理用药知识的知晓率大部分在60%以上, 明显高于广州某高校学生的用药知识知晓率[1], 这可能和医专学生接受医学教育有关。但对“发热和咽痛症状减轻时, 抗生素可停用”的回答正确率只有49.6%, 在抗酸药的服用方面回答正确率只有30.6%。医专男、女生大部分合理用药知识知晓率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或P<0.01) , 女生用药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男生。一年级学生对“发热时并非首选抗生素来退烧”、“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必须做过敏试验”、“有些药物会对造血系统造成损害”、“中药无毒副作用”和“中药无保质期”等的知晓率低于二年级学生, 且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这可能和二年级学生已经开设药理学以及相关专业课程有关。

注:与男生比较, *P<0.05, **P<0.01;与一年级比较, △△P<0.01

2.2 医专学生合理用药知识知晓率在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对“局部用药不会引起全身不良反应”、“为了尽快痊愈可以自行加大药量”、“发热时并非首选抗生素来退烧”、“使用青霉素类药物之前必须做过敏试验”、“有些药物使用后会对肝肾造成损害”、“使用抗生素越新越贵效果越好”、“维生素过量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等的知晓率明显低于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和药学专业, 且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或P<0.01) 。护理专业的学生对“发热和咽痛症状减轻时, 抗生素可以停用”等的知晓率明显低于其他专业, 这可能和各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关。

注:与其他3个专业相比, *P<0.05, **P<0.01

2.3 医专学生对合理用药的态度 (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医专学生对药剂师提供的内服药的剂量和信息、中药的剂量和信息还是比较信任的, 分别占84.3%和85.7%, 但是对药剂师提供的咨询信息和保健品剂量、信息的信任度较低, 分别只占56.7%和68.7%。这说明医专学生对医院药房药剂师的信任度明显高于对社会药房药剂师的信任度。

2.4 医专学生合理用药的行为 (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 医专学生的不良用药行为比较严重。90.2%的学生在药店里购买过非处方药, 55.0%的学生在药店里购买过没有处方的处方药, 40.0%的学生曾经把处方药给别人使用, 40.7%的学生中西药一起使用, 89.7%的学生使用过朋友推荐的药物, 71.5%的学生服药时常自行增减剂量和增减服药次数, 68.7%的学生曾经在医院拿到处方而到药店里配药, 74.4%的学生拿到特别的药物剂型 (如喷雾剂) 不咨询医生, 33.7%的学生去看医生的时候不把自己现在正在服用的药全部带上, 44.9%的学生感冒时不论是否有医嘱, 均会服用抗生素, 79.9%的学生就医时不主动告知既往用药史。

2.5 用药知识来源方面

本次调查显示, 医专学生的用药知识30.3%来自医学科普书籍, 13.4%来自药品广告, 4.3%来自互联网, 59.2%来自医生或护士, 22.0%来自课堂教学, 29.9%来自父母, 12.4%来自朋友;他们所使用的药物61.3%是从药店购买的, 44.8%是从医院购买的, 6.6%是从父母处获得;98.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合理用药知识教育。

3 讨论

3.1 医专学生的用药知识、行为现状不容乐观

本次调查表明, 虽然80%以上的医专学生在用药方面有正确的态度, 但在合理用药知识和行为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 尤其是口腔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的学生。医专学生对合理用药知识的知晓率虽然大部分在60%以上, 但对“发热和咽痛症状减轻时, 抗生素可以停用”的回答正确率只有49.6%, 在抗酸药的服用方面正确率只有30.6%;一年级学生对“发热时并非首选抗生素来退烧”、“使用青霉素类药物之前必须做过敏试验”、“有些药物会对造血系统造成一定的损害”、“中药的毒副作用和保质期”等的知晓率明显低于二年级学生 (P<0.01) 。医专学生的不良用药行为亦比较严重。20.1%~91.8%的学生存在不良用药行为, 这些不合理的用药行为势必会加重其用药负担, 并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3.2 医专学生的合理用药知识教育亟待加强

药物不合理使用的问题,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较普遍存在, 对人类的生存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强调合理用药已经成为国内外医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为此, 在呼吁各级政府加大卫生经费投入力度的同时, 还需加强对广大民众合理用药的知识宣传教育和用药指导, 宣传合理用药的必要性和自我用药的基本常识, 改变公民不合理用药的习惯, 提高广大民众的健康水平。卫生部在2003年召开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研讨会上指出, 提高医师合理用药和药物治疗水平, 要从医药学校学生开始, 全面对其加强合理用药教育。本次调查显示, 医专学生的用药知识不容乐观, 用药知识59.2%来自医生或护士, 30.3%来自医学科普书籍, 29.9%来自父母, 只有22.0%来自课堂教学, 而且98.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用药知识教育。因此, 有必要通过开展专题健康教育来提高医专学生合理用药的知识水平, 改变其不良用药行为, 这必将对改善医专学生合理用药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并对他们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产生诸多有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态度与行为美文 篇3

关键词:学习态度不端行为;成因;对策

对当前高职学生学习问题研究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行为现象比较突出,学习态度不端行为指高职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压力下产生的异常的极端反应,从而使学生学习上出现生情绪耗竭、个人成就感低、行为不当等症状,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态度不端行为的现状

笔者从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个方面就某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态度不端现象,其程度处于中等程度,虽说学习态度不端现象不严重,但也不容乐观,这也许就是高职学生的学习厌学现象没有引起重视的原因。其中行为不当这一维度得分高于其他两个维度,且高于平均值,说明高职学生学习态度不端在行为不当上存在学习倦怠现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学生经常出现上课睡觉、逃课、迟到、早退等一系列不恰当的学习行为。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情绪低落维度上大一与大三、大二与大三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在行为不当,成就感低维度上大一到大三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在情绪低落维度上大学二年级得分最高,在行为不当上大三得分最高,成就感低维度上大三年级的得分最高。而在问卷总分上大二的总体得分最低。大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对学校的新鲜感逐渐减弱,同时大二增加了较多专业基课,课业负担重,所以出现了厌倦情绪,加重了学习态度不端行为情况的发生。另外大三开始很多高职院校学进行实习,活动范围扩大到公司和企业,进一步加大了学生的新鲜感,所以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态度不端情况减少。

在性别方面,从男生女生的学习态度不端状况看,男生各维度的得分都比女生高,且男生的总均分大于60分,说明男生学习态度不端的情况比较严重,不同性别学生在情绪低落、成就感低维度及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行为不当维度上不存在差异。

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态度不端行为的成因

1. 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

高职院校内部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指在职业教育的人事管理、教学管理、人才管理以及后勤的管理等体制。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教育主管部门仍然存在重普高轻职教的现象,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客观上造成了今天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招生难,就业难,学生学习态度不端现象严重等问题。

2.传统观念的影响

现在一大部分人仍然这样认为,觉得只有考上名牌大学就算是“成才”了,而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则不会有出息。传统观念影响着后人的人才观、质量观、择业观,紧紧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在教育的选择上缺乏了一种内在的需求动力,这种观念影响着高职学生学习态度的健康发展。

3.学生管理不善

随着生源水准的下降,学生违纪事件也越来越多。学生大多是带着高考失意的种种不良影响走入高职学校的,对即将开始的高职生活缺乏热情、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计划甚至是对自己没信心。在自身内在不足学校又不能给他们良好环境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厌学。这样的情形一旦出现将会给这些本就对学习缺乏正确认识的学生们一个放弃学业的合理借口。也让家长与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孩子们成才失去信心。造成招生难,不得不招差生再到大量学生流失让高职院处在学生大量流失的恶性循环情形下。

三、应对策略

1.预防大学生学习中的不当行为

首先,学校要制定严格的课堂管理制度,禁止做与课堂无关的其他事情,要求高职学生上课要全部到场,课堂上认真听课,并由专人不定期或定期到课堂上检查,如发现扩课者,或上课干一些与课堂无关事情的学生,要及时地进行批评和教育。其次,各科任课教师要从考勤上严格管理,建立起点名制度,每堂课都要灵活地进行,或者干脆用课上的小测验来实现点名的目的,这样可以让缺勤和中途逃课的学生无法掌握老师考勤的规律,对于考勤差的学生直接取消其考试资格,使惯于逃课的学生不敢贸然行动了。

2.专业知识学习与实习实践结合

首先,学校要对课程进行改革,尽量减少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对于与专业无关或相关性较差的课程进行撤换,以保证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除了学习基础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开设网络课程,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的优越性,使学生了解最新的专业资讯,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其次,要建设完善的实习实践体系,在学校建立先进的实验实习基地;引进企业,使企业“进驻”学校同时也使学生提前深入企业,通过专业结构的优化和专业实践课的锻炼,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也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加强就业指导

就业率是评价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只有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发展前景较为良好,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学生,才能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更好地抵制学习态度不端行为的发生。因此:第一,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教育,使在校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第二,学校要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企业的需要培养适合的人才,并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这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第三,对毕业生进行“跟踪”帮助,为他们再就业及工作中遇到的問题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铁源.《良好的管理是杜绝学生流失的必要条件》[J].贵州教育.2006(24).

态度决定一切美文 篇4

合起书本,你会发现,全书一百八十多页十二万余字,所谓世界500强企业优秀员工必备的11种品质,其实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说来说去无非在讲两个字——“态度”!

优秀员工必备的11种品质,前提是态度!态度是龙头,是基础,是决定因素,抛开这个主题,所有一切都是空谈,一如开篇第一章所言——“态度决定一切!”

其实不难理解,一个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他的行为,梁子先生总结的后十种品质都是建立在“态度”这一基础上的,只有拥有良好积极的态度才有可能取得其他方面的成功,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积极进取的心态,只有卑微的工作态度,怎会热爱自己的工作而又对工作心怀感激?失去了工作的初衷及真正意义,对自己的工作无法全部接受,又何谈责任、敬业、积极、合作、忠诚及热爱?没有以上基础做源泉,又怎有心思去为企业拼搏奋斗?谈何学习、创新?即使执行力强又怎样?心中无企业、无工作,又怎会去为一些“细节”去费心?只会为了生活而生活,为了工作而工作,而这,就是态度所决定的!态度决定一切,关在监狱里的两个人,从同一个窗口望出去,一个看到满地烂泥,一个看到漫天星光,一个充满绝望,一个满心希望,这就是不同心态或者说对待生活的态度所造就的不同人生观,心境不同,看到的和得到的自然也不同,积极乐观的那位,因为充满希望,所以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一面,他就会为这希望不断努力,从而很快就会兼具其他优点造就成功人生,而另一个人,不难想象,如果不改变态度,他的一生将比他预想的还要悲观——我们谁敢奢望烂泥也能扶上墙?

一个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他的行为,为什么B级人才能办A级事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员工能力再强,如果他不愿意付出,一切所谓优秀品质都是空谈,或者说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能奢望他为企业创造出多大的价值来吗?而一个愿意为企业全身心付出的员工,我们都有很充分的理由相信,即使能力稍逊一筹,也能够创造出大的价值来,而优秀员工的最终评定不就是看他能否为企业创造效益和效益的大小为依据的吗?那么照梁子先生书中道理推论,我们就可以大胆推断,具有上述11种品质的人无愧优秀员工,那么反过来,只要是优秀员工,肯定具备以上11种品质,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拥有一个积极上进良好态度的人,很可能兼具其他后十种优秀品质,而兼具后十种优秀品质的人,肯定拥有一个积极上进的良好态度,这也就是我长篇大论费尽心机所想要表述的,11种品质中,态度是龙头,是基础,是决定因素,他决定一切,态度越积极,决心越大,对工作投入的心血就会越多,在这种全身心投入下,所谓责任、敬业、积极、合作、创新、忠诚、执行力、热情、进取、细节注重等其他优秀品质很快就会随之而来,于是,毋需质疑,企业优秀员工就这样造就了!

价值两亿的工作态度美文摘抄 篇5

接下来,国际航空联盟的官员开始对这四家机场展开调研,一一打分。很快,凭借机场现有的吞吐能力和未来已定下的扩建规模,浦东机场和地处东北亚交通网中心的仁川机场进入了最后的决赛。

决赛竞争尤为激烈,因为在各项硬件条件上,浦东和仁川不相上下。现在就看谁的软件服务更胜一筹了。

国际航空联盟的几个官员将自己乔装成普通的乘客,以便到两家机场“明察暗访”。在登机以及乘坐的过程中,两家机场都给予了同样的规范化服务,难分伯仲。

但是接下来,等暗访的官员们下了飞机,来到行李区取自己的行李箱时,差别就出来了。仁川机场下来的箱子非常干净,几乎是一尘不染,而在浦东机场取到的箱子却显得有些脏,有一个官员的箱子甚至无缘无故地新增了一道裂纹,好像是被摔过似的。

为了查明这个细节的原委,官员们开始了现场调查。他们发现在下行李时,当行李箱从滑梯上滑下来后(注:当时机场有专门工作人员帮着下行李,与今天的自助式不同),仁川机场的地勤工作人员面带微笑,小心翼翼地接过行李箱,然后用一块抹布将整个箱子从头到尾认真地擦了一遍,之后再将其小心地摆放到行李车上,等着乘客来取。整个过程,工作人员像是在从事一项非常高尚的工作,全身心一丝不苟地投入。而在浦东机场,官员们却发现了另外一番景象——当行李箱滑下来后,地勤工作人员便随意使劲地将其朝一旁的行李车上一扔,发出“轰”的一声响。有时没扔准,掉了出来,他们则显得很不耐烦,恨不得上前踹上一脚。工作中,他们表情麻木,感受不出一点对这份工作的喜欢和热爱。

三个月后,结果出来了,浦东输给了仁川。为何是仁川而不是浦东,国际航空联盟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我们不能把每年200万吨乘客携带的货物交给一群不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来随心所欲地处理,这不符合亚洲中心空港的气质,也不符合每年3000万人次乘客的心愿!

当浦东机场得知自己败给对手的真正原因时,追悔莫及。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是输在这个小小的、几乎可以忽视掉的“细节”上。虽然他们表示一定会立即整改,然而一切都晚了,不仅没能拿到每年近两亿美元的收入,而且为迎接检查所做的一切投入和努力都付之东流。

对工作保持热情,不是厌烦而是享受。仁川机场的最终胜出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因为只有一个对工作充满热情和热爱的人或团体,才是最值得信任并值得给予重托的。

你的高度,来自你的态度美文摘抄 篇6

她相信,第一个工作不会是永远的工作,但惟有更努力地把第一个工作做好,才可能有下一个工作机会。凭着这种工作信念,她要求自己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到极致。一年后,公司财务部出现一个助理空缺,主管马上想到她。尽管只是一个临时雇员的角色,她还是欣然接受,并做到完美,后来她陆续进入不同部门工作,不懂的地方就请教别人或自修,从基层一路做到公司主管。

她的第一个广告客户是在业界以挑剔出名的南侨,而她只是公司的小菜鸟。许多资深同事都劝她以平常心看待,因为根据以往经验,这个客户都得提三四趟才会过关。

为了这次提案,她每天提早一个小时进公司,晚上则最后一个离开。她虚心向同事请教,提前做功课,但得到的建议却让人无所适从:有的同事认为南侨最在意价格,有的认为南侨对广告时段最挑剔,有的同事建议南侨最重视曝光度与媒体选择。

综合同事所有意见,她准备了4种方案给客户挑选。首次出马,却因充分准备,让提案一次就过关,引起全公司轰动!秉持这种永远比客户多想一些、想早一点的准备,她渐渐地在广告客户中建立起口碑。

33岁那年,她担任和信媒体传播事业总经理,成为当时广告界最年轻的女总经理之一。再后来,她一手打造出傲视台湾广告产业的王国。她就是被誉为台湾“广告教母”的余湘,现担任着当地规模最大广告公司群邑集团的董事长,掌握着三分之一的广告业务。而在几十年前,她还是无人知晓的“丑小鸭”!

态度与行为美文 篇7

许多研究已经表明,教师对学生成长阶段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例如钟美晶、胡晨和张红兵等分别从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1]、领导行为[2]以及教师支持[3]等方面阐述了对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 但是究竟教师的哪些态度、行为对学生影响最大, 以及影响了学生的哪些方面?对此还没有较为具体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调查对这个问题给出进一步的回答。

一、关于教师态度和行为的研究

教师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素质通过态度与行为而鲜活地展现出来,也就是说教师的态度与行为是教师专业素质的表达。因此,我们首先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梳理, 从而明确教师的态度和行为的内涵。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近来关于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的划分有以下几种。部分学者将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划分为三个部分,例如叶澜教授将教师素质分为“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能力结构”[4]等。

国内还有部分学者倾向于四分法。如在《教育学》中,把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划分为一般综合素养、 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以及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四个方面[5];辽宁师大的马骊认为小学教师应该具备四种素质,即教育能力素质、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建设[6]等;杨琼在《教师素质结构研究述评》中认为,大多数研究者视线中的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献身精神、教育理念、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四种[7]。

另外,还有研究者倾向于将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划分得更为细致。例如林崇德认为应包含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行为和策略等五个部分。

在参考众多对教师素质结构划分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多种素质结构的划分进行归纳,最终将教师的素质结构划分为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以及专业情感与伦理。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需掌握关于所教学科相关知识的素养,例如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知识体系、历史发展以及思维方法等等;教育专业素养是指先进的教育理念、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以及基础的教育科学知识等等;教师的专业情感与伦理则是指教师自身对此专业的热情以及教师的职业道德。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即上述三种教师必备素养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和感受到的都是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因此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是这三种素养的综合性表达。

二、关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的研究

学生是学校生活中又一重要的主体。随着对人文性和主体性的倡导,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研究成为必然。

关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研究者认为学习生活是生活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学生以学业活动为表现形式的特殊生存过程,既是个人获得经验的过程,也是个人为了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自觉连续性活动过程[9]。还有研究者认为,学习生活,顾名思义是以学习活动为主线,但是绝不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另外,通过考察学生的实际在校生活发现,在校生活确实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写字、上课听讲,还应包含其他类型的经验活动。总之,本文认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并且作为过程,关注更多的则是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体验。

综合以上所有分析,由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学生自身在学校生活中的不断发生,而“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也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这就让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成为必然。

三、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1.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我们以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样本选自北京市两个区县、河北省某区县以及江苏省某区县,共计17所中学7~9年级的2277名学生。

问卷调查时,以班级为单位整体施测,匿名调查,填写完后迅速收回处理。

运用spss20.0版本对问卷进行统计,对学生视角中学习生活和教师态度和行为以及素质的具体方面的得分进行标准分数的转化,并对学生学习生活、教师态度和行为以及素质的具体方面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生活和教师的态度和行为进行回归分析,以得出教师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2.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的两方面(学业生活和非学业生活)与教师各项素质二者的关系进行散点图绘制,得出学生的学习生活任何一方面与教师各项素质之间皆呈线性关系,这为之后的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奠定了基础。

(1)教师各项素养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教师各项素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具有显著相关(p<0.01),并且观察学生的学业生活、非学业生活与教师三方面素养的相关性发现,学生的学业生活与教师的各项素质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另外,从学生学习生活和教师各项素质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与学生学习生活两方面的关系更为显著,其次是专业情感与伦理,最后是学科专业素养。

(2) 教师态度和行为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2可以得出学生无论是学业生活还是非学业生活,都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并且学生学业生活与教师态度和行为的相关性明显大于非学业生活与教师态度和行为的相关性(0.577>0.284)。

(3)教师态度和行为与学生学业生活的回归分析

鉴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的学业生活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对学生的非学业生活的影响较小,因此我们运用回归分析,以教师态度和行为得分为自变量,学生学业生活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从而进一步了解教师态度和行为与学生学业生活之间的关系。

表3表明教师态度和行为对学生的学业生活会产生显著影响。在回归分析中调整后的R2为33.2%,由于样本量巨大,因此拟合效果可以被接受。当然R2仍然有许多因素未被考虑进来,以后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完善。

另外,虽然得出的常量并未达到显著性的水平,但是由于样本量巨大以及根据以往的研究数据,因此,常数项是否显著可以忽略不计,得出的常数项 - 0.005在本次回归分析中是可以应用的。综上所述,根据回归分析可以得出y(学生学业生活) =- 0.005+0.263x(教师态度与行为)。

四、讨论

1.教师态度和行为对学生学业生活的影响

从本调查与分析中可以得出,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与学生的学业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与学生的学业生活达到了显著相关,并且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当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展现得越充分,学生的学业生活也就会越快乐。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体会到的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低于某值时,学生的学业生活就会出现负值,即对学生的学业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

其次,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中,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与学生学业生活的相关性是最高的,达到50% 以上,教师的专业情感与伦理其次,达到46.9%,而不断要求的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对学生的学业生活的影响性反而是最少的,为45.7%。

以上结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对教师的入职要求使然。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唯恐教师的知识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要求,因此,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在不断地提高。虽然国家规定初中教师的最低学历应为大学专科,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招聘中各学校发布的招聘要求远不止如此。

第二,学生呼吁教师人文关怀的投入。如今教育不仅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准备,而且更要关怀学生的生命。学校即社会,并且学校已经成为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在学校里,除了学习之外,生活的内容大量增加。而学生和教师相比,更需要他人的关怀。这就需要教师在学校中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在学生身上不仅仅投入学科专业方面的支持。

2.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非学业生活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的非学业生活也有很重要的影响,但是和学业生活相比较小。另外,在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中,教育专业素养和专业情感与伦理以及学科专业素养相比对学生非学业生活的影响仍有优势。原因如下。

第一,教育的大局面促使学校教育仍以学生的学业为主。虽然早在之前,我国就已经提出了素质教育,但在今天,在评价一所学校时,更多的还是偏向于学校学生的学科成绩,因此学校大多数活动还是围绕学生的学业生活展开,教育目标简化成为 “为了学生的成绩”,而学生的非学业生活方面投入的比例和学业生活相比则是相形见绌。

第二,教师的传统思想使然。如今多数教师依然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学业生活中,忽视了学生的非学业生活。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的非学业生活是业余生活或者是学生的私人生活,更多地倾向于让学生自己来处理,因此学生在此方面得到的教育以及情感倾注比学业生活方面要少。

第三,与非学业生活的特点有关。在非学业生活中涉及到的学科知识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某方面的素质。因此,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是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以及专业情感与伦理。

总之,本研究发现,在学生的视角中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尤其是学业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并且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更为突出,因此应多关注教师教育专业素养的提升,从而力争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价值和快乐。

参考文献

[1]钟美晶.青少年学业情绪、知觉的教师课堂管理方式及学业成绩关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胡晨.初中生教师领导行为、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3.

[3]张红兵.大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自我决定动机与学业情绪的关系[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4]谭荣波.教师素质结构研究综述[J].教育发展研究,2000(S1).

[5]刘利民,叶茂林,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6]杨琼.教师素质结构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04(10).

[7]马骊.大连市小学教师素质结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

行为决定态度 篇8

其实这样的做法对企业和员工来说,都是不正确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常常事物的普遍表现为:思维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过程,过程决定结果。所以管理者就会错误地以偏概全,认为“态度决定一切”,从而采取了错误的做法。

这可真是很大的认知错误。比如说,中国人在态度上普遍认识到吸烟对身体健康有害,但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的烟民数量在以每年300万的速度增长,每年都有70万人死于吸烟。证据显示:每星期有差不多1万左右的中国人死于与吸烟相关的疾病。中国每年销售的香烟高达1.6万亿支。而中国人自己就消费世界上1/3的香烟。

有个真实的案例:1923年,山东一个女人被强盗强抢上山并拜堂成亲(行动),一起生活6年后(行为),家人带官兵解救了她,但她不愿离开那个强盗,理由是一起生活这么久,她爱上了他(态度)。

实践出真知,我们找到了一个有效的管理原理,那就是“行为决定态度”。

管理一个企业就好像管理一个小型的国家,必须用系统的规章制度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长期坚持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改造企业员工态度或理念的目的。

态度与行为美文 篇9

路还长,背影要美

离婚后,作家六六遇到了秀才。相处一段时间后,六六觉得秀才是可以托付一生的人。不过,秀才有一个缺点,烟瘾太大。怎样才能让秀才戒烟?六六想了很多办法,但都被她一一否定。几天后,六六想到一招,降低姿态,以小女人的方式撒娇,迫使秀才主动戒烟。当天晚上,六六依偎在秀才肩头,柔声细语地对坐在沙发上吞云吐雾的秀才说:“你知道我现在离不开你,我真的好想和你一起到老。不过,不知道这个愿望能不能实现。”秀才早就知道六六“指桑骂槐”,她对他吸烟一直持反对态度,听她这么一说,随即掐灭手中的香烟。良久,他走出屋子,站在月光下沉思。第二天一早,当着六六的面,秀才扔掉了一切和香烟有关的物品。从此,秀才戒烟了。

面对男友的缺点,六六深知,如果向对方施压,或者简单的说教,依照男友的脾性,一定行不通。处理不好,还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只有自己放下身段,适当示弱,让对方觉着面前的女人需要自己保护,还希望长长久久。这样,男友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打动,从而下决心改掉缺点。示弱的话语不必很多,寥寥数语便让一位老烟民戒烟,可谓一两拨千金啊。

2014年央视春晚前夕,总导演冯小刚频频在媒体上发声,建议大伙忙完年三十,大年初一在家好好歇着,该干吗干吗,就是别上网。在此之前,他多次声称:“面对一个有30年历史的春晚,想改变它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是很难的。”“怎么样都会挨骂。”“骂春晚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些言论,同他在自己导演的影片放映前的高调姿态截然相反。

其实,冯小刚频频示弱,为的是给亿万观众打预防针,提前降低公众对春晚的期望值,以消除节目播出后的.恶评压力。这种自嘲,很大程度上能让观众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观看,而不是带着有色眼镜,去批判、去挑刺,从而更客观的评价春晚。

道光年间,曾国藩接连向老家寄去好几封书信。信中,他责备弟弟们胸无大志,批评六弟喜欢发牢骚,否定四弟想换学习环境的想法。接到这样的来信,众弟弟们不答应了,他们联手写信给曾国藩。尤其是四弟,更是洋洋洒洒写满三页。弟弟们责备哥哥待人不厚道、喜欢训斥别人,从未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接到弟弟们的“声讨书”,曾国藩不禁汗颜,他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弟弟们的关系。痛定思痛,曾国藩决定向弟弟们示弱,做一番自我检讨。首先,不再以朝廷高官的面貌示人。其次,完全将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家的兄长。曾国藩于信中写道:“由于我在京城做官,父母和乡邻对你们有了偏见,认为你们不如我。这是我的不对,自己有了好名声,反而让你们背上了坏名声,请你们一定要原谅我。从今往后,我们兄弟之间一定要互敬互爱、互相体谅,最终达到‘亿万年无纤芥之嫌’。”

面对弟弟们的讨伐,曾国藩自知端着架子、板着面孔训人的一套行不通了,必须适当示弱,才能化解兄弟之间的芥蒂。自己光芒万丈,弟弟却只能活在阴影之中。自己虽在京城的官位较高,但也没给弟弟们帮什么忙。弟弟发发牢骚、吐露心声也是人之常情,不应该过分责备。作为一名成功者,对于尚未成功,仍旧在不断努力的人,更应该体谅他们生活的不易、奋斗的艰辛。

企业文化的行为规范态度决定一切 篇10

我们认为,在企业之中,在愿景、使命以及企业哲学基本假设的指引下形成核心价值观,再由核心价值观指导形成共同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文化的无形胜有形在于核心价值观得到大部分员工的认可与接受,并通过制度使员工逐步形成共同的行为规范。第一上述强调了是大部分员工接受,而不是全部员工,有可能一小部分员工会持保留意见,但其仍然必须按照共同行为规范的要求行为,否则,将不被接纳;第二,上述强调了是共同的行为规范,也就是说不是也不能使员工的所有行为都得到规范,只是依据核心价值观分解而应当固化于制度的行为规范。

行为的规范与固化必然来自于思维的同化,思维的同化又来源于价值观的牵引,这就是我们在企业文化战略行为规范实施部分应该牢记并执行的规则。在我们一个大型石材行业咨询客户的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的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他用于指导自身工作以及分公司员工行为的挂在墙上的几句话:“观念改变则行为改变,行为改变则习惯改变,习惯改变则业绩改变,业绩改变则命运改变。”正是在这样理念的指导下,上海分公司在生产办公总面积排上海同行业100位之后却做出了业绩排名前四五位的成绩。

并且在如何突出企业文化个性方面,共同的行为规范是能够较好地体现个性表征的方法。也就是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分解,在行为规范上作出特别的规定,比如麦当劳的QSCV。有比如p&G。pVp可说是p&G一切运作的源头与指导方针,是该公司能够顺利运作的重要基础,是p&G基于本身的需要所提出的。因此,该公司非常认真地看待pVp,并花了很多心血在推动与落实上,让每个员工都通能在这个共识架构下合作,并将pVp内化为个人行为的参考方针。这种心口如一,说到做到的踏实作风,的确是该公司非常与众不同的特色,与许多人所熟悉的商场作风相去甚远。

例如宝洁公司根据核心价值观在营销操作上延伸出若干原则,并为营销人员与广告公司、相关协办厂商所奉行不渝。如广告片要上档前一定要先测试,并且测试值超越标杆值才能播出,上片之后也要进行测试。

又比如在宝洁公司“主人翁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之下,宝洁给予员工高度的信任与自由度,不仅让员工自行安排工作内容与优先顺序,也不必打卡,一切由员工自我管理,并赋予员工自主权与决策空间。因为宝洁相信员工会对公司整体最有利的方式进行规划,这种信任员工、尊重员工的信念,也是主人翁精神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落实的关键之一。

态度与行为美文 篇11

关键词适龄妇女优生态度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99

优生优育是我国计划生育的深刻内涵,为了改善基层人口素质,转变基层适龄妇女对优生的态度,规范优生行为[1]。2010年1月~2012年1月对辖区的2120名适龄妇女对优生的态度和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月接受医疗服务的适龄妇女2120人,对适龄妇女的优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随机抽取200个经过问卷调查后适龄妇女,每组100人,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调查对象在其自然情况、优生知识掌握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考察指标:对上述两组调查对象接受孕前检查率、孕期检查率和对优生宣传教育服务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考察。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显著性比较采用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优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对2120名基层适龄妇女进行优生知识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女性年龄18~41周岁。通过询问女性自然情况、生育的最佳年龄、怀孕时夫妻双方要身体健康等10个问题,对其进行问卷调查[2,3]。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基本优生知识的知晓率达85%以上,说明经过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多年的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使辖区大多数适龄女性基本掌握优生优育常识,见表1。

适龄妇女对优生的态度和行为:数据显示对照组调查对象,只有20%的夫妻做过孕前检查,但是接受优生知识宣传了解孕前检查的必要性后,86%的实验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接受孕前检查;对照组同时有43%调查对象表示接受过孕期检查,实验组调查对象再经过科普宣传了解优生知识后,同意接受孕期检查的提高到95%;且该组成员对优生宣传教育服务满意度96%。见表2。

讨论

调查中尚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基层医务工作者解决,在对未进行孕前检查的原因调查中发现,持无需检查观点70%;因不知道有该检查项19%;在未接受孕期检查的原因调查中发现,主观不需要检查40%,因客观原因不便而不检查11%,不知道需要检查9%,没有经济能力支付检查1%。数据显示有些适龄妇女对孕前或孕期检查的重要性认识尚不足,不知道其对优生优育的重要性。

本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通过基层妇产科医务工作者和计生部门对优生优育知识的宣传,使得基层适龄妇女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优生优育知识,促进计划生育理念不断推进,优生优育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虽然广大基层龄妇女因其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对优生优育相关知识薄弱,但是对此类知识的心理需求强烈,如正确及时地对其作出指导,将能实现优生优育。所以更需要基层医务工作者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完善医疗服务水平,同时深入基层,提供下乡医疗服务加大优生优育知识宣传力度,按照基层适龄妇女对优生知识的不同需求,划分管理,个性化宣传,提高出生人口素质[4]。

参考文献

1赵晖,杨丽.广州市社区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情况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18(9):531-533.

2张卫红,李根瑞,程晓丽,等.昆明市1244例病残儿医学鉴定结果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17(6):351-354

[ZK)][HT][FL)][HJ]

态度与行为美文 篇12

20世纪以来,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形成的浪费、污染、破坏等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缓解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现状, 国家极力倡导可持续消费这一环境友好型消费方式, 可持续消费是在消费过程中施行产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生态意识及相应行为的总称, 具体包括购买、使用、处理、废弃等过程。但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 即使人们存在着可持续消费的积极态度, 迫于生活成本、便利性及生活习惯等原因, 仍然采取着背道而驰的行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可持续消费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 这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思考。

2 可持续消费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相关理论

2.1 计划行为理论

Ajzen和他的同事们共同研究出的计划行为理论, 已经被很多学者运用与研究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1]。该理论认为, 态度并非预测行为的唯一因素, 它与主观规范、感知到的行为控制感共同作用与个体最终形成的行为。其中, 主观规范是指人们主观感知到的来自与其相关人士关于实施或不实施某种行为的压力。有研究指出, 主观规范影响个体对绿色产品的购买意向[2]。感知到的行为控制感是指个体知觉到采取行动的难易程度, 可以指过去的经验, 也可以代表预期的困难或障碍[3]。

2.2 可持续消费研究模型

Vermeir的可持续消费研究模型认为, 价值维度、信息维度及行为维度共同决定了消费者的可持续消费意向[4]。其中, 价值维度体现的是消费者个人的价值观、需求和动机等, 已有的研究主要从个体的卷入程度、社会规则等方面考察了消费者的可持续消费价值观。研究发现高卷入度的个体更加容易从事可持续消费行为。信息维度主要指与产品相关的信息与知识。行为维度更多的是体现可持续消费行为限制方面, 主要考察了消费者的感知可获性和感知效力。前者是指实际获取或消费一个特定产品的难易程度。在一定情境下, 即使消费者有着高的从事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动机, 但由于低可获性而无法实现;后者是指消费者相信或预期的, 其自身努力对问题解决或最终的结果所贡献的程度。研究发现, 高的感知效力会激发消费者将积极态度转为行为[5]。

2.3 调节聚焦理论

现有的研究在研究态度与行为关系方面, 很多是以“行为意向”代替“行为”, 这就造成了态度与行为间的不一致关系由“态度与行为意向”以及“行为意向与行为”两个过程的差异造成。而涉及这方面的研究目前来说还比较少, 所参照的理论更是少之又少。王万竹等人基于调节聚焦理论, 分析了可持续消费态度与行为之间差异的形成机制[6]。研究指出, 不同调节聚焦倾向的个体态度与行为差异发生的主要环节不同、在认知失调处理方式上也有所差异。

Higgins提出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可由调节聚焦理论来解释。调节聚焦理论认为, 个体在进行行为决策时, 会利用预防聚焦和促进聚焦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节[7]。其中, 预防聚焦会在强烈的责任、安全需要、包含没有损失——损失的情境下产生, 而促进聚焦则会在强烈的理想、养育需要、包含获得——没有获得的情境下产生。预防聚焦的个体会谨慎地避免错误, 而促进聚焦的个体会倾向于获得成功和前进[8]。个体可以同时拥有预防聚焦和促进聚焦两种方式, 只是某一个聚焦方式会占主导。该理论认为不同的聚焦方式作用于“态度与行为意向”和“行为意向与行为”的不同阶段。预防聚焦的个体重视责任与衣物, 对损失和失败更敏感, 比较谨慎, 即使有着积极的可持续消费态度, 但因为考虑到个体责任等有可能导致可持续消费行为失败的家庭、文化等因素, 因此在可持续消费态度与行为意向中差异较大, 而从行为意向转化成行为的过程中, 重视避免自己的行为给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 因此行为意向与行为间差异较小[8]。相反地, 促进聚焦的个体重视理想, 对成功与获得更敏感, 只要形成了可持续消费态度, 把可持续消费当做目标, 便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动机, 因此, 态度与行为意向的差异较小, 而从行为意向转到行为的过程中, 容易受到营销策略等的影响, 使得行为意向与行为间的差异较大。

3 可持续消费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影响因素

3.1 个体因素

早有研究指出, 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原因, 可从人格和情感方面着手。就人格因素, 学者们主要提出了自我监控这一概念。Ziegler等人在说服研究中指出, 当信息源被分为专家信息和外表吸引力信息, 结果表明, 低自我监控的个体倾向于专家信息, 高自我监控的个体则更倾向于外表吸引力信息[9]。而情感因素而言, Blessum的研究发现, 情绪能够破坏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他们认为这是因为积极情绪诱发了启发式加工, 把原有的匹配效果掩盖掉了[10]。个人认为, 或许可持续消费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影响因素也可以从此方面着手, 从而构造并健全现有的相关理论模式。

3.2 可持续消费态度本身因素

就态度本身而言, 态度的强度包括态度的确定性、可获得性、两面性、模棱两可性、重要性、知识性、个人相关性、结构一致性和极端性等。其中, 现有的研究中最关注的便是态度的两面性与结构一致性, 另外一些研究也关注了态度的极端性、重要性与可获得性的关系, 以及对内隐-外显态度的调节作用。其中, 态度的确定性又被划分为态度清晰性和态度正确性。研究表明, 能否获得清晰、可信的有关产品或服务的信息, 是影响购买决策过程的重要因素。可获得的有用信息越少, 或者信息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越高, 消费者对于选择何种产品的不确定性就越高。态度的易得性是指, 由于人们对不同社会范畴的态度形成不同的心理表征, 每种表征都有一个模板, 其中易被激活的模板就会带来相应的态度, 且能在行为上保持较高的一致性。态度的模棱两可性是指, 个体同时拥有对客体的积极和消极的情感体验和评价。态度的结构一致性是以态度的双成分说为基础, 即态度包括情感和认知两部分。态度的结构一致性即指态度的情感或认知成分与总体态度以及态度的情感成分与认知成分间的一致性程度。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对客体的正性的或者负性的情感体验;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客体的信念或者认识;总体态度即指个体对客体的一般性评价。

4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首先是跨文化研究方面。现有关于可持续消费态度与行为间关系的研究中, 很多研究结论都是借鉴西方国家, 缺少一些本土化的因素。例如结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法自然”等强调环境问题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以后的研究可以加强可持续消费态度在中国本土的探索。

其次是研究方法方面。现有的对可持续消费态度的研究大多采用的自我报告的方式, 其中, 由于涉及到社会赞许等因素的影响, 个体更加倾向于选择更利于维护自我形象的答案, 而这影响了最终结果的客观性。为了避免社会赞许形成的偏见, 以后的研究应该将访谈法、问卷法和实验法结合起来。

最后是理论建构方面。现有的理论模型大多数是借鉴其他相关模型, 缺乏针对性。虽然最终获得了一定的解释力, 但由于缺少针对性, 解释力并不强。而且现有的理论并未综合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可持续消费并非社会心理学这一个领域的课题, 因此, 可持续消费态度与行为关系的模型的进一步丰富是未来学者们的研究目标。

参考文献

[1]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1, 50:179-211.

[2]Robinson R, Smith C.Psychosocial and Demographic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Consumer Intention to Purchase Sustainable Produced Foods as Defined by the Midwest Food Alliance[J].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and Behavior, 2002, 34 (6) :316-325.

[3]Hampson S E, Andrews J A, Barcklay M, Severson H H.Personality predi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intentions to drink alcohol: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attitudes of attitudes and subjective norms[J].Psychology of Addictive Behaviors, 2006, 20 (3) :288-297.

[4]Vermeir I, Verbeke W.Sustainable Food Consumption:Exploring the Consumer“Attitude behavioral Intention”Gap[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2006, 19 (2) :169-194.

[5]Roberts J A.Green Consumers in the 1990s:Profile and Implications for Advertising[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96, 36 (3) :217-231.

[6]王万竹, 金晔, 姚山季.可持续消费态度行为差异:基于调节聚焦视角的研究[J].生态经济, 2012, (9) :55-60.

[7]Higgins E T.Beyond Pleasure and Pain[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7, 52 (12) :1280-1300.

[8]Higgins E T.How Self-Regulation Creates Distinct Values:The Case of Promotion and Prevention Decision Making[J].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002, 12 (3) :177-192.

[9]Ziegler R, Schwichow A V, Diehl M.Matching the message source to attitude functions:Implications for biased process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5, 41:645-653.

上一篇:宿舍卫生检讨下一篇:森林草原防火整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