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银行管理办法(共8篇)
内部举报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企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违规情况举报管理工作(以下简称“举报管理工作”),确保本行内部违反有关行业监管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行为(以下简称“违规行为”)得到及时发现,违规情形得以及时消除,保障本行利益,特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企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章程》和本行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总行各部门及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设立的各分支机构处理内部职员对违规行为的举报。
第二章 主管机构
第三条 总行经营战略部设立举报部门作为举报工作主管机构。举报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鼓励举报违规行为;
(二)受理、管理、处理举报材料;
(三)转办、交办、督办举报案件;
(四)审核举报案件的查办情况;
企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合规部
(五)上报、通报举报事项的查办情况;
(六)统计、分析举报管理工作的数据情况;
(七)开展对举报人的保护、奖励工作。
第四条 举报部门向全行各部门及各分支机构公开举报电话、传真号码、电子邮箱、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为举报人提供便利条件。
第三章 举报处理
第五条 本行职员可以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等方式向举报部门举报。
第六条 举报部门接到通过邮寄信件、发送电子邮件、传真等方式进行的举报,应当保存原始材料。举报材料是电子形式的,应当打印。能够与举报人取得联系的,应当与举报人确认举报事项;不能与举报人取得联系,应当注明情况。举报部门接听电话举报,应当填写电话举报记录。有条件的,可以录音。
第七条 举报部门应当对举报信件、举报材料打印件、电话举报记录或者录音、交办或者移送的举报材料进行登记、编号。
第八条 举报部门对被举报人基本情况清楚、有具体的违规事实、线索清晰并附带相关证据材料的举报,应当受理。
企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合规部 第九条 举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举报部门不予受理:
(一)举报事项不属于举报部门职责范围的;
(二)没有明确的被举报人或者被举报人无法查找;
(三)没有具体的违规事实或者调查线索不清晰乃至调查无法继续的。
第十条 举报部门认为举报案件重大、情况复杂的,可以报请本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办理。
第十一条 举报部门处理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恪尽职守、秉公办事,查明事实、分清责任,及时履行职责、妥善处理,不得推诿、敷衍、拖延。
第十二条 举报的受理、登记、办理等各个环节,应当依照本行有关规定严格保密,并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不得私自摘抄、复制、扣压、销毁举报材料。
第十三条 举报部门处理举报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与举报事项有利害关系的;
(二)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
(三)其他应当回避的情形。
第十四条 举报部门按照下列规定作出举报处理决定:
(一)经调查核实,被举报人违规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依本行有关规定处罚;涉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企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合规部
(二)经调查核实,被举报人的行为未违反法律法规及本行规章制度的的,终止办理;
(三)举报事项证据不足,无法查明的,终止办理。
第十五条 举报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办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举报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可以延长办理期限,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5日,对具名举报的举报人,应当告知其延期理由:
(一)举报事项复杂,涉及多方主体的;
(二)举报事项调查取证困难的;
(三)举报事项需要专业鉴定的;
(四)其他需要延长办理期限的。
第十六条 举报办结后,举报部门有举报人的联系地址、联系电话的,应当及时告知举报人处理结果。
第十七条 举报事项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的,举报部门可以将被举报人的违规行为及其处理情况在全行公布。
第四章 举报保护
第十八条 举报部门应当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泄露举报人的举报材料和相关信息。
企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合规部
第十九条 严禁泄露举报人的姓名、单位、住址等情况;严禁将举报情况透露给被举报人。
第二十条 调查核实情况时,不得出示举报材料原件或者复印件,不得暴露举报人;对匿名的举报书信及材料,不得鉴定笔迹。
第二十一条 宣传报道和奖励举报有功人员,也不得公开举报人的信息。
第五章 处罚和奖励
第二十二条 对举报管理工作中违反保密规定泄露举报信息的责任人员,要根据情节和后果给予严肃处理。
第二十三条 举报管理人员在举报工作中不履行职责,推诿、敷衍、拖延的,应给予处罚。
第二十四条 举报管理人员隐匿、销毁举报材料,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给本行造成损失的,视其情节轻重给予处罚。
第二十五条 对压制、迫害、打击报复举报人的,应当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
企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合规部 第二十六条 举报人应当对自己所举报的内容负责。诬告、诽谤被举报人,或者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本行工作正常进行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第二十七条 举报事项经查证属实,为银行挽回或者减少损失的,对举报的有功人员,按其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
第二十八条 奖励工作由举报部门具体承办。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由总行法律合规部负责制定、修订及解释。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公司治理的主体机制主要是指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两大类, 每大类又有若干具体机制。债权治理是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之一, 发挥着重要的公司治理效应。而就债权来说, 除银行债权外, 还包括商业信用、企业债券等, 这些债权也具有公司治理效应。但银行作为大贷款人, 在公司治理中具有独特优势, 值得特别重视。商业信用和企业债券等债权融资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力可能会因为债权人的分散特征而被削弱, 而且分散的债权人对企业进行监督的成本也很高, 银行可以凭借其“专家式”的投资角色和信息优势作为众多债权人的“受托者”对贷款企业进行监督。因此, 我们将债权治理从公司治理的各种主体机制中抽出来, 再把银行债权从各种债权中抽出来, 集中研究银行债权监督作为一种与各主体治理机制并列的机制, 研究其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华尔街“金钱游戏”的全球化使以往主要以银行为代表通过借贷活动为实业提供资金, 从实业成功中获得利息回报的金融模式发生“异变”, 金融日益脱离实体经济自我膨胀导致2007年这场始自美国、区别以往、危害深远的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这说明“美式金融资本主义”须深刻反省。在中国, 银行贷款仍是企业外部资金的主要来源, 并且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使银行长期以来消极的资金提供者角色发生了明显变化。但即使最近, 就间接融资体系来说, 银行“有钱难贷”、企业“融资难”, 以及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的现象也在多个区域, 尤其在经济和金融活动活跃的江浙地区表现突出, 说明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问题严重存在, 良好的银企关系并未真正形成, 其症结之一可归结为银行缺乏对贷款企业发挥有效监督效应的机制和激励。
鉴于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独特地位, 探索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司治理理论创新与实践, 除继续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外, 在进一步改进包括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在内的外部治理机制的过程中, 尤其需要充分重视发挥银行债权监督的作用。外部治理机制也要通过内部治理机制才能最终发挥作用。因而, 对银行债权监督与各主体治理机制间关系的研究, 尤其是银行债权监督与内部治理机制作用关系的文献进行梳理并探索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叶陈刚、王海菲 (2010) 认为, 内部治理机制是在组织的资源计划内用来实现公司治理总目标的内部机制的组合, 主要包括经理层监督激励、董事会治理、股权结构和监事会治理等。郑志刚 (2007) 将公司治理内部机制分为经理层激励和约束、董事会治理、大股东治理等。因此, 本文主要从经理层治理 (主要分析经理层激励与约束) 、董事会治理 (主要分析董事会特征) 、股东治理 (主要分析大股东治理、股权结构、银行与企业的交叉持股) 等3个方面来梳理关于银行债权监督与这些内部治理机制作用关系的文献。
1 银行债权监督与经理层治理
本文主要从银行债权对经理层的监督、经理层的经营状况对银行贷款政策的影响, 以及银行债权与经理层激励在企业价值中的关系3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银行负债对经理层具有监督效应
1.1.1 银行具有监督优势
Smith and Warner (1979) 认为银行的监督力量一部分来自于当企业违反信贷契约时它们所获得的控制权, 一部分来自于短期借款的还款压力。Diamond (1984) 提出了大债权人监督的观点, 他认为金融中介能够收集有用的信息以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激励问题, 从而使成本最小化, 银行在收集企业信息方面具有总成本优势。Shepherdetal (2008) 提出, 除公司股东外, 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可以通过监督经理人的行为来降低代理成本, 银行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以及银行自身的优势也比较适合对企业进行监督。Grossman and Hart (1988) 、Jensen (1986) 等都论述银行作为债权人对企业经理层具有独特的监督作用。1.1.2银行通过约束企业自由现金流发挥监督效应
Degryse and De Jong (2006) 研究表明, 存在高银行贷款率且前景不好的企业对投资与自由现金流的敏感性越低, 银行负债可以降低管理层自主性, 减少过度投资。Shepherdetal (2008) 研究表明银行作为大贷款人对企业有监督作用, 表现在自由现金流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上, 当存在监督时, 两者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Mc Connell and Henri (1995) 认为债权治理效用的发挥与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多少以及企业的投资机会有关, 当企业面临低回报投资机会却有大量现金流量时, 银行债权可以控制企业投资, 发挥积极效用;当现金流量不足, 投资机会多时, 银行债权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
1.1.3 我国的银行监督效用仍然弱化
王满四、邵国良 (2012) , 在金雪军 (2005) 的研究基础上, 以广东上市公司2004~2009年的数据为例, 以2005年作为分界点, 以经理层代理成本作为银行债权对经理层的监督效应的代理变量, 对不同贷款期限, 不同类型的公司进行细分, 对银行贷款与经理层的代理成本进行回归分析, 通过绘制回归系数曲线, 清晰的反映了银行债权的监督效应和变化轨迹。得出的结论表明, 银行贷款对经理层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 长期贷款的监督作用更明显, 短期贷款的监督作用弱化甚至恶化, 由于我国主要是短期银行贷款, 所以我国的银行监督效用仍然弱化, 股权分置并没有改善这一状况。国有企业仍然存在软约束力, 相对民营企业, 银行对国有企业经理层的监督作用更弱。
1.2 经理层的经营状况决定银行的贷款政策和监督机制
银行的贷款政策可以看成是对借款企业的监督机制, 这种政策或机制是银行根据企业经理层的经营状况决定的。
1.2.1 经营状况决定贷款定价
Blackwell (1997) 研究了贷款定价与客户经营状况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经营风险越大的公司银行贷款利率越高, 经过审计的企业贷款利率更低, 规模越大的企业贷款利率越低, 借款人与银行合作时间越长, 优惠更多。Berger and Udell (1995) 研究发现, 银行在贷款定价方面都会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状况。
1.2.2 经营状况决定贷款期限
胡奕明 (2006) 认为, 银行作为资金提供方,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降低企业还款风险就必须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监督, 以便随时调整贷款政策, 进而影响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他认为通过这种监督来给经理人施加压力才能是有效的债权人监督, 才能实现银行债权的公司治理效应。在他的研究中, 进一步将贷款分为4种贷款数量:长期贷款增量、长期贷款余额、短期贷款增量、短期贷款余额。通过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表明, 银行对企业长期贷款增量的控制对企业财务状况最敏感, 短期贷款余额最不敏感。
1.2.3 经营状况决定贷款抵押要求和保证方式
Berger and Udell (1995) 研究发现, 银行在贷款抵押要求方面都会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状况。胡奕明 (2006) 认为信用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贷款3种贷款保证方式与企业财务状况有一定的关系。
1.3 银行负债与经理层激励之间存在互补或替代关系
1.3.1 银行负债与经理层激励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Berkovitch等 (2000) 认为负债减少了自由现金流, 限制经理层的可获额外报酬, 经理层工作努力程度会降低, 为了提高经理层的工作积极性, 就必须提供足够的激励, 他认为当经理最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时, 负债与经理层激励是互补的关系, 才能有效地发挥银行的监督作用。
1.3.2 银行负债与经理层激励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Jain (2006) 认为投资者通过企业负债信息来识别经理人, 由于破产威胁的存在, 银行负债与经理层激励存在的是替代关系。姜付秀、黄继承 (2011) 研究了经理层激励与银行负债在公司价值中的关系, 他们将激励划分为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 研究表明, 经理层的激励与银行负债在公司价值中存在着显著的替代关系。同时, 他们在研究中引入了我国的制度背景, 研究发现不同性质的企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所改变, 在国有企业中, 隐性激励与银行负债在公司价值中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 而显性激励的这种关系并不明显。在民营企业中情况却相反, 显性激励与银行负债在企业价值中的替代关系明显。
2 银行债权监督与股东治理
大股东治理问题首先由Shleifier and Vishiny (1986) 提出, 他们认为大股东的存在成为解决经理人监督, 特别是股东之间搭便车问题的重要方法。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问题也是目前存在各大企业的主要问题。研究银行债权监督与大股东治理的关系, 主要从银行债权治理对控制股东与中小股东代理成本的约束效应, 大股东的利益侵占、银行企业交叉持股的公司治理效应这3个方面展开。
2.1 债权治理对控制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代理成本的约束作用具有两面性
La Porta (1999) 认为目前大多数企业中的代理成本主要是控制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这一类代理成本也被称为“隧道效应”, Sinon (2000) 认为, “隧道效应”会导致中小股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影响企业价值。经典理论认为, 债权可以降低控制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 提高公司价值。但是, 不同的经济背景, 学者们研究的结论不同。
2.1.1 债权治理降低了控制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
马君潞、周军、李泽广 (2008) 认为, 债权治理机制对“隧道效应”具有正面的控制效用, 他认为, 企业存在高负债率的情况下, 控制股东的现金股利派发, 资金占用都会导致大量资金的流出, 银行作为债权人,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有一定的动力去对资金占用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唐跃军 (2006) 也认为债权人可以抑制控制股东利用现金股利实现利益侵占的行为。
2.1.2 债权治理机制对“隧道效应”没有约束作用
Stulz (1990) 指出, 债务融资可以确保控制股东股权不被稀释, 这是控制股东的目标之一, 控制股东利用股权结构通过更少的资本控制更多的公司, 在外部市场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 债权治理机制对控制股东与中小股东代理成本的约束是弱化的。
2.2 大股东利益侵占导致的银行债权治理效应弱化
2.2.1 大股东治理导致内部关联方交易
万良勇、魏明海 (2009) 以河北担保圈为案例研究, 指出大股东的利益侵占需求导致了上市公司的过度银行债务融资, 担保圈的形成更多的是满足了这种引致性过度融资需求。兰艳泽 (2011) 认为, 目前企业存在普遍的大股东关联方交易来获取大量的贷款, 大股东的这种行为会直接影响到接受贷款的企业本身以及相关者利益。兰艳泽所研究的就是, 企业在存在大股东的关联方性质的贷款情况下, 负债的债权治理效应是否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此前提下, 选择了2007~2009年的189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将这些样本根据是否存在关联方性质的贷款方式进行分类, 对具有该性质的公司进行研究, 研究表明, 大股东的关联方性质的贷款会严重侵害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导致负债的债权治理的弱化。
2.2.2 我国负债融资的股权效应弱化
邵国良、王满四 (2005) 的研究表明负债融资的股权效应是弱化, 研究发现负债融资对第一大股东以及法人股东持股比例有影响, 对管理层持股没有明显的影响。他们认为, 在考虑代理成本的前提下要适当考虑提高高层管理者的持股比例。同时, 他们的研究表明, 负债通过对股权结构的影响达到的公司治理效果是负面的。
2.3 银行持有企业股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银行持有企业股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尚未得出统一结论, 由于各国经济体制、金融环境的差异, 研究的结论也有所不同。祝继高 (2012) 对一些主要国家的交叉持股经验做了比较分析, 研究表明, 各国金融体制的差异, 导致各国银行企业交叉持股带来的后果不一致。
2.3.1 银行持有企业股份可以缓解企业融资问题, 缓和了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利益冲突, 改善企业绩效
Kang (2011) 研究了日本主银行 (银行拥有企业股份) , 研究表明, 银行拥有股权带来有利股票回购公告, 但是非银行债务比例没有此种关系, 高杠杆的公司不太可能回购股票, 而主要银行的高持股的公司更有可能这样做, 主银行是有效的监管者, 能够降低代理成本, 降低金融风险, 提高公司的价值。Gorton and Schmid (2000) 对德国企业做的研究中发现银行并没有利用控制权获取私利, 企业的绩效也有所改善。邓莉 (2007) 认为, 银行一般都对贷款金额较大的企业采取以股东身份参与公司治理, 一旦成为较大的投资者, 银行会有更大的积极性去参与公司治理, 同时,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利益冲突。
2.3.2 银行同时作为股东和债权人会导致企业偏离利益最大化目标
Weinstein and Yafeh (1998) 发现, 银企关系密切, 一方面有助于企业获得贷款优惠政策, 另一方面银行会阻止企业投资高风险、高盈利的项目, 阻碍企业高速发展。Bernotas (2005) 研究了日本主银行和企业的关系, 他指出, 银行同时作为股东和债权人会通过控制权获取私利, 导致企业的经营会偏离利润最大化的目标。Campbell II and Keys (2002) 对韩国银行、企业进行研究发现, 由于韩国企业股权的集中度高, 贷款主要是其他企业的担保, 导致韩国银行在企业中并没有显著的作用。张庆亮、和孙景同 (2007) 研究了中国银行持有企业股份的后果, 研究发现我国银行持股是无效的。
2.4 企业持有银行股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企业持有银行股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尚未得出统一结论, 由于各国经济体制、金融环境的差异, 研究的结论也有所不同。目前主要有两种相反的观点。
2.4.1 企业持有银行股份产生负面的关联贷款效应
祝继高 (2012) 从产融结合角度研究了银行与企业交叉持股问题, 通过对发达国家银行交叉持股经验的比较, 得出的结论表明, 企业持有银行股份会产生关联贷款, 导致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以及贷款政策的优惠, 严重损害了银行的利益, 增加了银行的金融风险。蔺元 (2010) 以参股金融机构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 对其参股前后的企业绩效进行比较, 研究表明, 参股后企业的绩效没有显著变化, 甚至公司价值有所下降, 参股比例与公司价值呈显著正相关。李革森 (2004) 和林世协 (2004) 也在更早前验证了这一观点, 他们都认为产融结合对我国企业绩效产生的效应不明显。
2.4.2 企业持有银行股份可以改善企业经营绩效
与以上观点相反的是, Charumilind (2006) 对持有银行股份的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在参股之后企业的贷款率并未有所提高, 但是在银行银根紧缩时却对该企业有更优惠的政策。这一结果表明企业银行交叉持股所产生的关联贷款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银行大量贷款, 更主要是有效保证了企业的信誉度, 他们发现持股可以改善企业经营绩效。
3 银行债权监督与董事会治理
有关研究主要体现在银行背景董事的公司治理效应方面的研究上。
3.1 银行有必要进入企业董事会, 参与公司治理
邓莉、杨军、李宏胜 (2009) 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 从产权理论出发认为, 银行作为资产的所有者, 有权利通过债权转化股权来获得对企业的一定的控制权, 从而进入董事会参与公司治理;从交易费用理论出发认为, 银行对企业投入了大量的长期贷款时, 银行就有必要实时监控企业状况, 当企业存在问题时,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应当参与董事会决策中;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 银行可以利用信息优势, 更好地参与公司治理维护自身利益。Ingolf (2010) 通过研究发现银行可以通过担任企业董事来获得经济收益, 尤其是在企业收购兼并时被选为咨询银行的可能性更大。
3.2 银行背景董事影响企业债务融资
3.2.1 银行背景董事有助于企业获得贷款优惠
苏灵、王永海、余明桂 (2011) 研究了有银行背景董事会的企业是否会得到更优惠的贷款政策。研究结果表明, 企业存在银行董事时, 企业的银行贷款便利程度越强, 可获贷款额相对较大, 这种效应在中小规模, 高速发展的高风险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3.2.2 银行背景董事进入降低了企业贷款率
有的学者认为有银行背景董事而企业并不会获得大额的银行贷款。Guner等 (2008) 研究发现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参与企业董事会, 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负债融资比例, 自由现金流与投资之间相关性降低, 在企业面临资金危机时银行董事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Byrd and Mizruchi (2005) 以1980年世界500强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研究发现银行主要是以监督者身份进入企业董事会, 银行背景的董事会会大大降低信贷贷款比例, 降低企业的负债比率。
3.3 我国银行背景董事的债权监督效应弱化
我国学者对银行背景董事的研究并未深入, 还处于起步阶段, 刘浩、唐松、楼俊 (2012) 研究发现, 我国大股东问题的存在以及金融市场和寻租的压抑, 导致我国银行背景董事的监督作用弱化, 银行背景董事主要体现的是咨询作用, 银行背景董事的进入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信贷, 这种效应在金融市场落后的地区以及银根紧缩时表现尤为明显。
4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4.1 主要结论
(1) 主要围绕经理层治理、董事会治理、股东治理三个方面开展银行债权监督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间作用关系的研究, 其中银行债权对经理层的监督效应以及股东治理又是研究的重点。银行债权对经理层的监督效应这一研究范围整体上是较为全面的, 对经理层监督效应的重点研究也是符合实际的, 对大股东治理效应的研究也比较成熟。
(2) 从研究银行债权监督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关系的文献中可以归纳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关于银行债权对经理层监督激励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 负债可以降低自由现金流量, 减少过度投资, 对经理层起到了监督作用;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了银行的贷款政策;银行负债与经理层激励之间存在互补或替代关系;但由于我国金融改革起步较晚, 金融市场的不完善, 我国的银行债权的经理监督效应弱化。关于股东治理与银行债权监督效应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大股东治理导致银行债权治理效应的弱化;银行债权治理对控制股东与中小股东代理成本的控制作用是两面的, 在外部金融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 银行债权对“隧道效应”没有约束作用;关于银行企业交叉持股的研究, 目前学者的结论尚未统一, 部分学者普遍认为银行企业交叉持股能使企业更容易融资, 但是银行持股会导致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偏移, 部分学者则认为银行持股会提高企业绩效, 部分学者认为企业持有银行股份会导致关联贷款, 损害银行利益, 部分学者则认为企业持有银行股份会改善企业绩效;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银行企业交叉持股作用并不明显。关于银行背景董事的研究, 国外学者研究已经很深入, 他们认为银行背景董事对企业起到了监督作用, 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法律制度的制约, 我国的银行背景董事的债权治理效应并不明显。
(3) 在研究银行债权监督与公司内部的3个治理机制的互动关系文献中可以看出, 由于各个国家制度背景、经济环境的不同, 国内外学者在部分问题上尚未得到统一结论。关于银行负债与经理层激励关系的文献表明, 目前学者对这一关系尚未定论, 目前银行债权与经理层激励存在互补或者替代这两种关系。关于银行企业交叉持股的研究表明, 由于各国的经济环境不同, 银行企业交叉持股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由此可见, 银行债权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关系的研究问题上要充分考虑经济环境变量, 必须结合各国的经济体制和时代背景。关于这些问题观点的研究上, 需要结合各国的经济背景进一步研究。
4.2 研究展望
上述文献中学者们主要研究了银行债权与公司治理各个机制之间的关系, 并未研究银行债权如何通过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影响, 从而影响公司价值的作用机理以及效用, 也缺乏银行债权治理机制的具体研究。内容上, 大部分学者仍停留在银行债权与其他治理机制的单一关系研究上, 并未从互动角度进行研究。结构上, 将各主体治理机制分裂开来分别研究各个机制与银行债权治理机制的关系, 并未从整体框架上研究各个治理机制的相互作用。研究银行债权监督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间互动效应主要是为了更好解决我国目前债权软约束力的问题, 目前银行债权监督弱化的问题亟待解决, 通过深入研究银行债权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作用机理, 制定合理的银行债权监督机制, 为银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因此, 如下研究显得极为必要。
4.2.1 研究治理机制之间的交互关系是未来公司治理研究的重要方向
未来关于各种公司治理机制之间的交互关系的研究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公司治理机制之间彼此不是独立的, 一种机制的选择取决于另外一种机制, 孤立研究某个机制必然导致结论失真和政策失误。为深入研究银行监督的公司治理效应及其机制, 必须充分考虑治理机制间互动性和相关性。
4.2.2 针对银行监督的具体机制展开研究
需要在构建银行债权与其他主体治理机制相关性的框架下, 进一步对理论和实践中银行监督的具体机制进行适当归类, 分析其中最重要的几种机制 (如贷款合约、贷款人的监督、关系贷款、银行间的信息共享等, 或事前监控、事中监控与事后监控等) 的公司治理效应及机理, 并进一步找出其中的制约因素和不完善之处。深入研究银行债权的监督效应, 并对重要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产生的根源, 通过重要相关性的研究, 完善银行债权监督机制, 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建议。
4.2.3 深入研究我国的银行债权监督的效应
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利用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成果, 结合我国的制度背景并利用我国的实际数据进行的。在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条件下, 要考虑企业与银行的所有权。目前学者对国有银行的研究较丰富, 缺乏对非国有银行及非国家控股企业的相关研究, 尤其是对我国银行债权治理机制及其实际实施状况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仍然十分缺乏。未来的研究要立足于国情, 深入研究中国的案例及机理。
摘要:银行债权监督通过内部治理机制发挥公司治理效应。从经理层治理、董事会治理、股东治理3个方面综述银行债权监督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间作用关系的文献。综述表明, 银行债权通过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监督来确定贷款政策, 通过对自由现金流量的控制对经理层进行监督和激励, 但目前我国银行债权的经理层监督效应仍然弱化。大股东治理导致银行债权治理效应弱化, 银行债权对“隧道效应”的约束作用具有两面性, 银企交叉持股有利有弊, 目前学界结论尚未统一。银行背景董事有助于企业获得贷款优惠, 但我国银行董事的监督效应弱化。现有文献主要研究银行债权与公司治理各个机制之间的关系, 但并未充分研究银行债权如何通过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公司价值的作用机理以及效用, 也缺乏银行债权治理机制的具体研究。同时, 大部分学者仍停留在银行债权与其他治理机制的单一关系研究上, 并未从互动角度进行研究。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金融机构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偏差,把内部控制等同于各项业务规章及工作管理制度,这种认识说明诸多商业银行及其人员并未真正理解内部控制的根本含义。事实上,内部控制是一种机制,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控制。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系统,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它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从其表现形式来看,内部控制不仅包含了成文的规定,甚至也包括企业中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如企业文化中的一些核心内容,也构成了企业内控的重要指导。
二、目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
制度实行力度不够。每个金融机构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大到信贷现金计划,小到安全保卫措施。但在实际执行中一遇到具体问题,于己有利的就严格执行,于己不利的就采取变通办法予以回避,使得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金融机构的每个职能部门,只有齐抓共管、有的放矢,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只依赖于几个职能部门去监督管理,尽管职能部门竭尽全力也只能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陷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境地。加之,各职能部门缺乏协调合作,各自为政,使得控制目标出现重复或空白监管,甚至形成多头监管的状况。
三、加强我行内部控制的方法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自律能力。
大量的案件证明犯罪分子的堕落大都是首先从思想上堕落,根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扭曲才导致一步步走向深渊。所以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从而提高自律能力即从根本上、源头上预防了职务犯罪。
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采取正面灌输的方式加强法规、法纪和道德情操教育。加强对员工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使广大员工养成热爱学习、自觉改造的好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自觉遵纪守法,遵章守规、廉洁奉公。可以请先进人物用典型先进事例来宣传教育,也可通过参观革命旧址激发员工的爱国、向上热情,通过参观学习,接受教育,实地了解中国共产党斗争的艰苦岁月、恶劣环境、英雄事迹和悲壮故事,浸染在革命精神的大环境中,亲自感受,主动思考,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一些国家、政府、上级行颁布实行的重要的与员工生活和业务关联度大的法律、法规、规定、流程等可以采取正面灌输、以会代训、以考代训、以查代训等多种形式贯彻、传达、学习,加大员工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效果。
2,采取反面案例剖析的方式加强遵纪守法、按章操作教育。一是召开典型案例剖析会。尤其是银行系统发生的典型案例,剖析这样的案例会对员工起到强烈的警示效果。通过剖析案件发生的原因,教育员工加强管理、遵规守纪、按章操作、相互监督。二是充分利用网站、宣传版等宣传工具不间断地摘登一些案例,时时提醒员工,做到警钟长鸣。三是定期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组织员工采取集体学习或自学的方式对典型案例进行学习,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谈体会、书面写出心得体会等方式增强教育效果。四是组织参观监狱或通过罪犯现身说法等方式增强教育效果,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案例,教育员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珍惜家庭、珍惜工作。
3,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教育。首先加强对各部门、网点负责人的思想教育,由这些点组成一支强干的思想教育队伍带动本部门员工以达到全面教育的目的。
4,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加强对具有不良行为员工的思想教育。对于通过各种方式排查出具有不良行为或思想上存在问题的员工适合进行个别谈话,谈话不拘泥于一对一的严肃形式,可以采取一些较轻松的形式、以闲聊的方式进行,晓之以礼,动之以情,用真诚化解思想上的“症结”,促使其停止一些不良行为,树立起敬业爱岗、遵章守纪、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防控能力。
加强制度建设包括“建立健全”和“执行落实”两方面内容。随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和变革,特别是当前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不断扩大,与国际接轨速度明显加快,金融技术创新急速加剧,许多老的产品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产品更是层出不穷,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作为银行业一定要做好老产品适应新形势下流程的梳理,在推出新产品的同时也要考虑产品流程和制度设计是否严密、合乎逻辑,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多听取基层行相关人员尤其是业务操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在业务运行中随时关注,发现漏洞迅速堵塞,做好新产品投产后流程的跟进调整。应该说各家银行基本上都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但好的制度束之高阁等于没有制度,制度只有严格执行才能体现它的约束力,如果执行力差、落实不彻底,再完备的制度也形同虚设。纵观各类金融案件,都是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给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而酿成大错。英国巴林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作为两个百年老行,制度不可谓不健全,但就是因为制度执行不力,使个别员工连闯几关犯罪得逞酿成大祸。在制度落实上首先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各级人员的执行力,领导人员要重视制度落实,要把制度落实情况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要与部门和员工的绩效和考核考评挂钩,创造良好的合规文化氛围;教育引导员工养成良好的按章操作习惯。其次是加大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基层行或部门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尤其在业务自查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护短现象,因此管理行和管理部门必须采取措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使各项规章制度得以执行,落到实处,发挥规章制度的效用,预防和减少因监督管理不到位而引发的职务犯罪,由主管部门加大业务检查监督力度,保证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三)加强责任追究,提高惩戒效能。
加大惩戒力度使员工明了违规甚至犯罪的巨大成本和代价,使产生贪欲之念的员工望而却步,一是运用反面教材开展宣传教育。召开典型案例剖析会,利用网站、宣传版等宣传工具不问断地摘登一些案例,组织参观监狱或罪犯现身说法等,用活生生的案例让员工算好违法犯罪的经济账、自由账、家庭账、名誉张、亲情账、健康张和人生账。二是对违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加大惩戒力度,让员工明了违规的代价和成本,使员工不敢违规,更不敢犯罪。
在依靠国家营造外在氛围的同时,强化银行内部管理,始终坚持依法合规经营,才能维护金融秩序,维护国家、存款人的资金安全。
(文/张嘉恩)
银行内部账户管理规程
【拟稿部门】总行会计结算部 【签发日期】2014年7月31日 【发布文号】
【印发日期】2014年7月31日 【生效日期】2014年8月7日 【备案批准】否 【规章层级】操作规章
【汇编定位】会计结算-核算管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目的依据
为加强我行柜面业务系统会计核算管理,规范内部账户设臵和使用,进一步防范操作风险,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内部账户定义
本规定所称内部账户是指在柜面业务系统中开立的、用于核算我行内部资金往来的账户,与客户账户相对。
第三条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我行内部账户的开立、维护、撤销、使用、检查、监督管理等工作。
第二章 内部账户设置
第四条 设臵原则
内部账户严格按照资金性质、核算要求并结合业务需要和系统功能设臵。第五条 账户分类
(一)按所属科目
根据账户所属科目的类别,内部账户分为资产类内部账户、负债类内部账户、权益类内部账户、共同类内部账户、损益类内部账户、表外内部账户。
(二)按系统模式
根据账户在核心系统内的设臵模式,内部账户分为一般内部账户、客户性质内部账户、损益内部账户。
1、一般内部账户的账号长度为16位,编排规则为:币种(3位)+类别码(5位)+顺序号(4位)+网点号(4位)。其中币种使用大写英文字母,其余均使用数字。类别码相同的内部账户隶属于同一科目。
2、客户性质内部账户的账号编排规则同客户账户(11位数字),通过前两位区别于客户账户并表明具体类别,以44、51、52、97、98、99起始,仅限于系统交易必需时开立(使用说明见附件1-1)。
3、损益内部账户的账号编排规则为PL+类别码(5位)+网点号(4位)。第六条 基本要求
(一)资产类内部账户,日终不得出现贷方余额(备抵类除外)。
(二)负债类、权益类内部账户,日终不得出现借方余额。
(三)损益类内部账户,收入类应在贷方发生,余额反映在贷方;支出类应在借方发生,余额反映在借方。此类账户仅在损益结转时反方向发生,冲正交易除外。
(四)表外内部账户,原则上按照借付贷收方式进行账务处理,有系统特别处理规则的除外(见附件1-1)。
(五)业务发生时全额入账,不得轧差后进行账务处理。
(六)结算业务不垫款,财政零余额账户和业务主管部门在管理办法中明确可以垫款的除外。
第三章 内部账户开立、维护和撤销
第七条 开立申请
(一)因全行性业务需新增或变更内部账户的,总行业务主管部门应向总行会计结算部提供相关业务管理制度依据(管理办法、操作规程或业务联系单形式),总行会计结算部按需提交开立内部账户的申请(以运维申请或会签应用维护需求等形式)。
对于分批次、分类别管理的同种产品或业务,如确需使用不同内部账户核算和反映的,总行业务主管部门应向总行会计结算部提交开立内部账户的申请。
(二)因分支行特色业务(含总行审批授权类)需新增或变更内部账户的,由分支行发起开立内部账户的申请,并附该业务的管理与核算依据和总行相关业务部门的审批或授权文件,提交总行会计结算部审批。
(三)101现金、114存放同业、116存放境外同业、251保证金科目内部账户开立应依据相关业务审批单或联系单,无需总行会计结算部审批。
第八条 开立审批
申请单位通过“OA-日常管理-业务系统运维申请”进行申请,申请内容中注明业务名称、账户开立网点、币种。总行会计结算部审批同意后注明账号、户名、所属科目;如否,注明原因后退回申请单位。
原则上内部账户开立申请应至少在业务开办前两个工作日提交至审批部门;分支行特色业务(不含总行审批授权类)的内部账户开立申请应至少在业务开办前五个工作日提交至审批部门。
第九条 开立操作
内部账户在审批通过后,由申请部门提交至总行营运管理部或信息技术部操作。
需在全网点开立的内部账户提交至总行信息技术部操作,并由信息技术部维护全网点内部账户清单。其他内部账户由总行营运管理部进行操作。
新开业网点由总行信息技术部根据总行会计结算部开业操作指令,在网点开业前批量开立全网点内部账户。
第十条 维护
因业务规则发生变化等需对内部账户维护(如更名、停用等)的,由业务主管部门或总行会计结算部发起运维,流程参照内部账户开立。
第四章 内部账户日常管理
第十一条 重点内部账户范围
“网点每日检查核对的内部账户明细表”中所列内部账户、客户性质内部账户及异常内部账户纳入重点内部账户管理范围。
内部账户异常是指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因处理环节(含时间、空间上的间隔)形成内部账户的挂账业务及挂销账等情况。挂账包括但不限于清算类款项、业务性挂账、差错类挂账等。
(一)清算类款项指办理跨分行业务或办理系统外支付结算业务过程中形成的待清算资金款项。如分支行待清算往来、银联待清算款项等。
(二)业务性挂账指业务处理过程中因时间或空间上的间隔造成的暂挂款项。相关业务办理完毕后,款项随之结清。如暂收、暂付的待划转款项等。
(三)差错类挂账是指因业务差错引起的挂账款项。如:现金长短款、待查错账等。
第十二条 日常管理
(一)各单位应按照相关核算规定正确使用内部账户,不得指使、授意经办人员违规使用内部账户。
各网点应落实专人定期核对其他应收应付款内部账户使用情况。如发现应收应付款项记账串户或其他使用不规范的情况,应及时指正。
(二)各单位应加强日常操作管理,注意记录入账原因、留存相关资料并专人保管,做到账务明晰,及时销账。根据账户核算内容应于业务发生当日及时完成销账,原则上最迟不超过3个工作日。除注明特定用途的账户,其他内部账户在系统交易时均需在备注或摘要内输入使用说明。
(三)各单位应依据内部账户核算的具体业务,按照相关业务规定做好外部对账或账实核对工作;同时做好闲臵的内部账户上报清理工作。
1、每日营业终了,各网点应打印并依据“网点每日检查的内部账户明细表”检查挂账款项,确保内部账户余额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照确认无误后,本表作重要账务核对工作清单
(一)(该清单纳入总行会计检查工作清单内)附件。
2、每日对本机构按业务规则应当日结零的内部账户实施监控管理。落实专人做好清算科目、暂收科目及暂付科目前一日余额的复核勾对工作。会计主管应及时检查柜员是否规范处理异常挂账,如遇重大异常须上报总行会计结算部。
3、外汇业务要求:每日营业前各经营单位应落实专人核对其他应收应付款科目余额及发生额,并做好外汇其他应收应付款核对记录(电子版)(附件1-3),定期备份。月末,打印其他应收应付款纸质明细清单,留存一年后上交档案管理部门。对于其他应付款(98账户)必须检查余额是否为零,否则应立即查明原因并报告海外业务部处理。
(四)总行营运管理部运用会计监测系统对全行各单位重点内部账户进行日常监控。如有异常,通过会计监测系统向相关单位发出预警协查。
各单位收到预警协查任务后,须及时查找问题原因,落实整改,并于三个工作日内将协查结果(原因、整改处理情况)反馈总行营运管理部。
(五)柜面业务系统交易操作要求参见《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操作手册-内部账户记账及轧账》(银行产品„2010‟2号)相关内容。
第十三条 系统销账管理
(一)已列入系统销账管理的内部账户(以下简称销账账户,附件1-1),在入账(即与该账户余额方向一致的账务)记账时,系统将自动产生一个销账编号。柜员进行出账(即与该账户余额方向相反的账务)记账时,必须在交易中输入该编号,系统核对编号、金额等信息与原入账信息一致后即自动作销账处理。系统支持一进多出、多进一出的销账方式:入账金额为一笔、出账为多笔,或入账金额为多笔、出账为一笔时,出、入账的金额合计应相等。
实行系统内销账控制的内部账户,其入账和出账均由系统生成销账登记簿记录,无需登记手工账簿。
每个工作日,各单位应查询上日“销账账户未销账余额核对异常情况表”,核对各内部账户的未销账余额与该账户当日期末余额一致。如发现系统账务与销账信息不一致的情况,应及时查明原因予以纠正。
(二)销账期限
对于销账账户10天以上未销账的记录,各单位应落实人员按时查看,关注并查明该账户长期未能销账的原因,及时处理,避免长期宕账情况。
每月底,各网点会计主管汇总当期新增的10天以上未销账记录,向分行(含总行营业部、各区域管理总部,下同)会计管理部门报告,说明原因。分行会计管理部门应组织尽快处理,避免长期宕账情况的发生。
(三)每年年终,根据系统打印的“年度销账账簿”和手工销账账簿(如有),各单位应及时核对无误,纳入当期会计档案保管。
第十四条 异常处理
各单位对下列原因导致的非业务性暂宕款项,在发生次日,“一事一报”报送总行有关部门,根据批准事项进行账务处理。
(一)由于银企之间结算造成的事故、案件、纠纷引起的各类应收、应付款项,单笔金额超过人民币一万元(含)以上的,由总行会计结算部负责审批;单笔金额在人民币一万元以下的,由分行会计分管负责人审批,并报总行会计结算部备案。
(二)由于个人结算业务收付造成的事故、案件、纠纷引起的各类应收应付款项,单笔金额超过人民币一千元(含)以上的,由总行会计结算部负责审批;单笔金额在人民币一千元以下的,由分行会计分管负责人审批,并报总行会计结算部备案。
上述1、2情况,应区分柜面和自助机具分别填制《银行差错事故处理报批表》(附件1-2)报总行。若为外汇业务,单笔金额超过等额一万美元(含)以上的,由总行海外业务部负责审批;单笔金额在等额一万美元以下的,由经营单位分管负责人审批,并报总行海外业务部备案。
(三)由于其他非结算业务引起的其他应收应付款项,参照《银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操作指引》(银行计财„2008‟11号)、《关于案件诉讼费用财务处理规定的通知》(银行资„2002‟18号)和《银行财务核算管理办法》(上银函„2013‟36号)等文件,分别由总行相关部门负责审批执行。
第十五条 其他管理
(一)总行会计结算部根据核算变化内容,及时组织清理停用内部账户。
(二)总行会计结算部按需更新每日结零的内部账户清单和销账账户 维护内容,经总行营运管理部进行系统维护后通过部门邮箱予以告知。各单位特色业务余额监控账户自行维护。
(三)总分行会计管理部门通过制度规范和会计检查辅导等手段对辖属分支行的重点账户管理予以监督。
(四)分行及时汇总并向总行会计结算部上报辖属经营单位在内部账户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相关建议。
第五章 其他应收应付款管理
第十六条 科目和账户设臵
(一)科目设臵 1、139 其他应收款:核算和反映本行除逾期贷款、应收利息、因授信业务产生的垫款、应收股利、代理兑付业务暂付款等以外应收或暂付的其他各类款项情况。2、261其他应付款:核算和反映本行除应解汇款、应付本汇票款项、应付利息、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金、应付利润、代理业务暂收款等以外应付或暂收的其他各类款项情况。
(二)账户设臵和使用要求
根据对应的业务和处理的环节,在其他应收应付款各(子)科目项下分别设臵内部账户。其中98账户归属于261-002科目,通常用于系统交易限制并经总行会计结算部审批后开立使用。同类业务的98账户每个网点只能开设一个。
总行会计结算部负责发布和更新《其他应收应付款内部账户使用说明》(以下简称使用说明,附件1-1)。各单位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规定在日常业务处理时规范使用,严禁随意、错误使用,不得将明确规定需要分户核算的应收应付款项纳入同一账户中核算。
第十七条 清理核销
(一)各网点应落实专人,定期对网点长期悬宕的其他应收应付款进行检查清理。每年11月底,各单位应对“139其他应收款”科目中不应跨年度的各类垫款要逐笔清理收回;对“261其他应付款”科目中的悬宕款 项,要逐笔进行核实清理。每年年底前,各单位按年度授权所明确的权限,自行审批核销或报送总行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后予以核销,对待报批清理的各类悬宕款项,不得擅自处理和隐瞒不报。
1、其他应收款宕账核销,会计分录: 借:536营业外支出
贷:139其他应收款
2、其他应付款宕账核销,会计分录: 借:261其他应付款
贷:515营业外收入
(二)各分行应按季度对各网点其他应收应付款使用、结余、清理、核销工作进行检查。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其他说明
如具体业务的会计核算制度中已明确相关内部账户的开立流程或核算规则,以相关会计核算制度为准。财务核算系统内部资金核算要求遵其系统和财务管理规则执行涉及上述内部账户对应科目的管理规则参照本文执行。
第十九条 解释部门
本办法由总行会计结算部负责解释。第二十条 施行日期
本办法自2014年8月7日起施行。第二十一条 废止规章
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关于我行内部账户实现系统销账管理的通知》(银行会„2009‟129号)、《关于加强其他应收应付款核算管理的通知》(银行会„2009‟82号)和《关于优化内部账户管理及核算的通知》(银行会„2011‟146号)废止。
附件:1-
1、其他应收应付款内部账户使用说明
2、银行差错事故处理报批表 1-
3、外汇其他应收应付款核对记录 1-
4、内部账户开立流程图 1-
5、风险控制描述
6、外内部合规依据及版本控制
银行 内部 管理 监督 自律行为
论文摘要: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自律行为,它以商业银行全部的经营活动或业务运作为客体,以规范并有效控制各类业务活动为基本特征。从商业银行成立时起,陆续出台了一些管理措施和文件,内控制度建设迈出可喜的一步,对化解风险、确保依法合规经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由银行内部引发的案件屡见不鲜,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被提到新的高度。文章指出,面对复杂的 社会 环境 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银行内控的理论依据
1.国际 金融 界对内部控制问题的重视。《巴塞尔协议》以银行业风险监管为核心,包含银行业内控思想。1999年10月,巴塞尔委员会发表“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共25条,其中专门有两条谈及内部控制,指出“稽核应具有适当的独立性,在行内有一定地位”,“应有合格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全面的内部稽查”,“内部稽核应形成直接向银行董事会或银行稽核委员会报告的机制”。世界银行金融 市场 发展局对金融监管及稽核机构的能力有一个评价。它们认为:“稽查机构的能力包括两部分:一是权力,二是能力。权力包括稽查制度的先进性、独立性,查账权力范围,对有问题的金融部门采取 法律 行为的权力,关闭和重组机构的权力。能力包括稽查机构人员的奖励机制、内部管理制度,人员数目和素质,稽查机构与被稽查机构的关系。”
2.人行监管的现实需要与商业银行的现行稽查制度。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5月16日颁布的《加强 金融机构 内部控制的 指导 原则》中第22条指出:内部稽查部门要实行综合性内部监督职责,实行对一级法人负责,以保证其独立地履行监督检查职能。建立制度规章,保证内部稽查部门独立性和权威性,按“下查一级”要求实行“派驻制”。在各商业银行都普遍设立一个副行级的“总稽核”职位,保证稽核工作相对的权威性与独立性。
二、如何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重新构建金融机构约组织管理体系,搞好整体协作,发挥整体功能。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既是内部控制有效运作的组织保障,又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通常应遵循相对独立,强化内部监督职能,实行由行长领导、总稽核负责,各个部门具体操作执行的机制,并成立决策领导小组,对经营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从而使经营风险最小化。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员工管理方式。一要树立员工的权责意识,从而使他们能坚守自己的岗位,对自己的岗位负责,从而避免内控机制中的违规操作,避免风险;二要普遍推行岗位轮换制,它不但使有关人员发展成为业务多面手和综合管理人才,也可以避免因长期负责一个部门或一个岗位而产生的各种弊端;三要建立优胜劣汰的人才使用机制,充分提高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人才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具体措施如下:
1.梳理工作流程,建立岗位责任制。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都可以分解为不同的环节,分设不同岗位,由不同的人员负责办理。合理有效的岗位分工是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岗位分工是根据劳动组织形式来确定,对于一些不相容的岗位,必须实行岗位分离,以达到相互制约, 预防 风险的目的。岗位责任制就是明确每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职责和权限,实现定岗、定人、定责,使他们各司其责,各负其责,分工协作,互相监督,人员的安排不能发生责任冲突。要识别和尽力缩小有潜在利益冲突的地方,并遵从谨慎的和独立的监督评审。
2.突出重点岗位,实施重点监控。选择对在一个业务流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控制环节,进行重点监控。
3.实行授权授信控制。授权授信是指各部门在处理 经济 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授信批准,以便进行控制。其中包括:(1)授权批准的范围,即经营活动范围;(2)授权批准的层次,应根据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和金额大小确定不同的授权批准层次,从而保证各个管理层有权又有责;(3)授权批准的责任,应当明确被授权者在履行权力时应对哪些方面负责,应避免授权责任不清,一旦出现问题又难究其责的情况发生;(4)授权批准的程序,应规定每一类业务的审批程序,以便按程序办理审批,避免越级或违规审批的情况发生。
4.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体系。为了能够对前台业务出现差错及时发现和纠正,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体系。事中、事后监督不能面面俱到,要有选择、有重点对重点岗位进行补偿性控制,以保证内部控制机制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5.文件记录控制。对要求进行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和措施,要形成文字 材料 ,有章可查。其主要内容有:(1)建立全员岗位说明书,对每个岗位都应有相应的书面材料,内容包括岗位职责、岗位上下关系和岗位任职条件等等;(2)业务操作规程手册,每位员工必须了解本人在处理业务时所处的位置,前后作业环节;(3)建立授权审批权限文件。
6.建立内控监督机构,加强内控队伍建设。内控监督机构对每个岗位、每个部门和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监督反馈制度,实现与 行政 管理交叉控制。
(1)内控监督机构必须在形式上和实质上保持独立。形式上独立是指稽核人员应独立于本行业务和管理人员,不能自己监督自己;实质上监督是指站在党的政策和全行利益上实施稽核。
(2)稽核工作要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监督 审计 程序,要有一定的稽核覆盖率和稽核频率,涵盖主要业务和重要风险点。
(3)内控监督机构人员应由熟悉业务、有责任心、作风正派的人员构成。
7.建立违规必究的处罚机制。建立对事不对人的处罚标准,在同一支行内实行统一标准。防止重检查轻整改,必须树立规章制度的权威,对于违反规定的要坚决按标准处罚,对屡查屡犯的应从重处罚,同时给予通报批评。
内部控制作为银行控制风险和经营管理的基础,对于银行达到既定目标和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至关重要,但我国目前银行的内控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以及基层行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是银行改革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银行内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运行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包括内控建设在内的体制改革并未到位,约束机制不健全,传统的经营意识和行为方式还有较大的惯性,在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冒险违规经营而视风险控制为羁绊的想法和做法依然存在。
2.内控系统的建立和执行都需要成本,所以在宏观考虑体系建设和具体内控制度的设计上必然要考虑其适当的度,要兼顾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当内控建设还没有完全达到这个要求时,容易被以强调业务发展为名,使一些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
3.部分从业人员特别是基层行的从业人员,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知识结构陈旧,对内部控制认识不清晰,意识淡薄,在推动内控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但是也应该看到,通过各类风险的暴露和一系列金融案件的发生,商业银行的各级管理层对加强内部控制已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形成了相关理论基础,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和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同时国外商业银行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内控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成为我们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近年来,各级金融机构在防范金融风险、提高管理水平的实践中也已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这些因素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现实条件。
二、完善银行内控管理的措施
1.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内部控制要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转变,突出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要在各级人员当中牢固树立起防患于未然的内部控制意识,抓内控、防风险、保安全不仅在领导而且要在全体职工中经常灌输。当发现端倪时就要敲警钟,使所有人员始终绷紧风险这根弦,同时要把内部控制的建设作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加强对基层的检查和考核,防止出现上、下级对内控重视程度不对称,下级执行上级指示时发生敷衍了事、走形式的现象。
2.重视制度设计和体系建设。内部控制系统主要包括设计、执行、评价、改进四个环节,制度设计作为这个循环系统中的起点和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要使内部控制落实在各项业务制度之中,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商业银行应对内控制度进行充分研究,建立起全面的内控制度体系。通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框架至少应该涵盖以下系统,如授权管理系统、人事监察系统、安全保卫系统、财会核算系统、授信管理系统、资金计划系统、清算风险系统、中间业务系统、柜员操作服务系统、计算机风险系统等,同时在对内控制度的制定、评价、修改都要在程序上予以明确,要规范程序,明确权限,以增强制度的严肃性与统一性。基层行在建立自己的内控制度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统一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既要与上级行的制度建设协调一致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出具体的业务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实现岗位、工序间的制约。较好的办法是在对上级制定的制度进行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营管理特点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符合自身需要的、操作性强的内控制度体系。
3.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组织制度创新,增强组织控制力度。商业银行应建立起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监督层、保障层的组织机构。通过良好治理机制的建立,从运行体制上保障内部控制的健康实施。组织机构设置上应减少管理层次,缩短管理半径,完善一级法人制度,强化一级分行的调控职能,明确二级分行的经营主导地位。要制定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健全法人授权体系,各级经营机构应在各自职责和权限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建立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机制和处罚机制,强化稽核部门在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基层行应该按照扁平化管理的要求,通过民主决策、合理设置内部机构、调整内部机构的职责范围等手段,以达到充分发挥各部门的配合协调和互相制约作用。
4.健全和完善内部稽核监督体系。稽核监督部门在组织体系上应当具有独立性,在处理与被稽核监督对象的关系上具有超脱性,在稽核查处工作上具有权威性,能够有通畅的渠道让其真实反映发现的问题,起到监督制衡作用。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内部稽核监察工作的范围、内容和权限,紧紧围绕怎样提高金融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等问题开展绩效稽核,稽核监察的内容要由单一的合规性稽核监督,扩大为风险稽核、效益稽核、人事稽核、制度稽核。
5.加大技术手段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技术手段是一种量化的、科学的模型和公式,它能有效地避免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对风险识别和判断上的失误。充分和正确地运用技术手段,对诸如财会风险、授信风险、资金风险等业务性风险的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对人事监察、安全保卫等管理性风险的识别判断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国际先进的银行,创造了很多先进的风险预警技术手段,我们应博取众家之长,创造符合我国特点的模式并加以运用,使之成为我国银行的内部控制建设中标准明确的刚性手段,尽量减少人为控制引发的不确定性。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的发展进程中, 公司治理结构主要的体现在股东、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管理层进行企业的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具体的企业的治理过程中, 这样的方式能够保障企业的实际治理过程更具全面性的特点, 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内部控制同样是商业银行在进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内部控制体系逐渐的得到发展, 使得内部控制更具全面性。
在现代的商业银行的实际发展中, 公司治理当中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股权结构当中对于内部控制有着较为严重的影响, 使得内部控制的发展较为缓慢。董事会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董事会的成员即是企业的权利机构, 同时也是企业的法定代表。在实际的企业的内部控制当中, 具体的事宜都是通过董事会进行实际的确定和管理。经济的融合以及企业的管理模式的革新, 使得董事会逐渐的转变为独立董事以及非执行董事, 这对企业的实际发展以及内部的控制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好处, 客观的进行内部控制管理, 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监事会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 同样保证客观公正性, 推进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发展, 扩大监事会的规模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 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不完善。
经过近几年的股份制改造, 我国各大国有商业银行虽初步建立了现代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 改变了产权单一的现状, 但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公司治理架构不健全、决策执行体系构造不合理、监督机制有效性不足等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行政分权式的总分行模式在组织架构上的弊端, 也使得风险难以集中控制。
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内部控制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弊端, 导致内部控制不能够有效的运行。现代的商业银行运行的实际模式当中, 由于监事会没有实行准确的控制工作的开展, 导致监督功能的实际缺失。内部控制缺失监督功能导致实施过程中内部控制的只能过于分散, 并且个人的职责不够明确, 使得内部控制相对混乱, 阻碍商业银行的发展。
2.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缺乏主动性。
在商业银行实际的内部控制的过程中, 内部的控制权以及索取权不能够进行有机的结合, 导致实际的发展中管理上面缺乏实际的主动性。商业银行的实际管理者在企业的治理以及内部控制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对于企业的实际发展有着相应的管理权, 但是索取权却不具备。管理者实际的水平在实际的发展中的薪资水平基本上是提前固定的, 并不存在业务量的关系。这就导致管理者对于薪资水平的不满, 运用自身的管理权进行自身利益的谋取, 导致内部管理出现相应的问题。同时, 管理者在针对股东以及银行发展的利益不予重视, 导致企业的发展面临阻碍。在企业的发展中, 员工自身的激励政策主要的体现在晋升的方面当中。传统的银行实际的发展中, 员工的晋升模式主要的体现在行政化的模式, 没有将员工的个人能力纳入到实际的晋升标准当中, 导致员工对于公司的贡献度逐渐的降低, 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出现问题, 缺乏主动适应性以及积极性。
3.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文化建设问题。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者以及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公司的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正确实施是整个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工作人员的共同维护以及发展, 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促进企业的不断进步。但是由于, 在实际的商业银行的实际发展中, 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框架的设定缺乏完善性, 同时内部控制激励的政策机制没有形成, 管理机制对于企业的管理程度弱化, 导致企业在实际的发展中面临重要问题。传统的商业银行在实际的发展中, 受到传统形式的影响, 使得企业的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实际发展中的关键, 促进企业文化的实际发展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内部的机制能够实际的形成, 才能够对于企业的发展其促进的作用。
4.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缺乏管理人才。
管理人才是构成企业的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 现代商业银行的实际发展中, 管理人员的缺失问题, 是阻碍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因素。公司治理的过程中, 应该重视客观的思想在实际的企业治理当中的应用, 企业的实际治理过程中, 由于内部控制文化以及企业管理者的薪资评定问题, 导致企业的实际发展中管理人员不能够做到实际的职责的行使,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 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工作人员对其的促进, 工作人员不能够运用自身的实际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会严重的影响企业的进步。商业企业在实际的发展中, 公司治理以及内部控制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 对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合理化建议
1. 完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公司治理的结构的完善, 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际的公司治理的结构完善, 促进企业的实际发展, 具体的方式应该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 在商业企业的内部应该重视股权代表的设定, 通过职权的统一, 实现管理者的监督智能的实现。第二,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发展中, 主要是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双层董事会制度进行使得企业治理工作的开展。完善传统的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的管理制度, 实现企业的发展。并确定董事会对于银行的实际经营状况以及财务状况负责, 对银行履行自身的义务。第三, 设定独立董事, 独立董事的设定对于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体现了社会的金融体系以及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
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上, 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董事会和总经理领导下的专门的内部控制机构。由于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复杂, 对管理层的监督比较困难, 且在管理层权利较大的情况下, 管理层有利用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可能性。对于内部控制, 应该建立董事会下进行内部控制的集中管理, 实现企业的管理专业化, 避免高级管理人员违规现象的发生。
2. 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主动性。
优化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手段, 采取激励约束机制进行企业的管理, 对于企业变得内部控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薪酬制度建立的过程中, 我国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激励机制的建设。同时, 在激励政策实施的过程中, 应该重视企业的发展水平, 并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的经验, 将银行的实际经营利益与管理人员相挂钩, 实现管理人员与企业的获利状况相一致。这样的方式, 在具体的实施当中会极大的减少管理人员的索取权以及管理权的错位现象发生, 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员工的激励政策同样不容忽视, 可以根据员工个人对企业的贡献程度进行激励政策的开展, 或者采取员工持股的方式进行奖励, 充分的发挥出员工巨大的潜力以及对于企业贡献的积极性。
3. 重视企业内部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的具体建立, 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企业在实际的发展中重要方向以及发展目标。针对企业的公司治理文化以及内部控制文化, 具体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下步骤的具体实施。第一, 董事会以及管理层应该树立正确的公司的治理文化, 在高层管理人员开始进行约束, 明确治理文化, 对于企业的实际文化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基础。第二, 在进行治理文化以及内部控制文化的实际发展中, 应该重视通过相应的宣传手段进行实际文化传播, 实现企业当中存在良好的文化氛围, 使得人们对于内部精神文化的理解更加全面。提升企业的实际凝聚力, 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第三, 建立惩罚措施, 通过实际的制度约束员工的自身行为, 为企业的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4. 加大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企业发展进程中, 管理人员对于其实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测评, 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员工的培养, 实现企业在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企业应该在内部建立晋升制度, 对于公司贡献较大, 并且能力出色的员工进行实际的工作开展, 加强企业管理人才的完整性。同时人才的培养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商业银行的实际发展中, 企业的内部治理保障框架的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系统的全面性, 才能够在根本上抑制商业银行实际的管理风险的发生。通过相应的形式进行实际的治理工作的开展, 实现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洪信.中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12.
[2]刘绪光.基于战略导向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 2011, 1 (07) :48-52.
[3]杜娟.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与风险控制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12.
[4]于一, 何维达.商业银行董事会结构:内生创新还是外生合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 (02) .
[5]周雷.股份制上市银行的公司治理——基于5家银行的检验[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2 (03) .
(一)员工层面合规意识不强、风险意识淡薄。有些员工风险意识较弱,认为风险防控是领导的事,与己无关;有些员工法律、规章意识淡薄,不仅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对别人的违规行为也视而不见、知情不报。同时,少数单位的领导干部在執行规章制度上打“擦边球”,无视法律、法规及银行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网点层面长期存在的“重经营、轻管理”的经营理念。大部分员工、大部分时间、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打开营销市场,如何完成业务经营指标上,合规管理、风险控制的工作基本上属于“靠边站”。“任务指标都完不成,哪有时间干这个”是很多基层网点负责人经常抱怨的话。
(三)支行层面内控管理势单力薄,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管威慑力。一是专业的内控管理人员严重欠缺。县级农行系统基本没有专业的内控管理团队,甚至没有专门的内控管理人员。二是各职能部门之间难以形成监管合力。由于各部门职能不同,工作有异、人员紧张,作为内控管理的牵头部门要协调组织各部门协同开展一次全面的内控检查活动,难度很大。
(四)监管层面对“常见病”、“多发病”查处不严,制度的严肃性被削弱。对一些没有产生后果的轻微违规违纪行为,管理层担心打击员工积极性,影响工作热情,检查发现后基本上以积分、批评教育为主,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给予相应的处罚,导致制度的严肃性被削弱。
二、增强县级农行内部控制管理能力的建议
(一)培养员工的风险合规意识。一是落实管理层责任,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在内部控制过程中需承担的责任,真正重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控工作。二是加强对员工合规管理上的宣讲和风险文化上的教育,使员工能有效识别和防范各类风险。三是加强对违规人员的惩处力度,对产生了违规后果的业务违规行为和员工风险行为,要从严从重处理,绝不姑息。
(二)打造一支合格的内控管理队伍。
县级支行内控牵头部门最少要配一名能力和素质都能胜任的内控管理专业人员,由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解决当前兼职人员时间有限、精力不足的问题,其它各条线也必须要明确一名兼职内控管理人员,负责条线内控管理和合规工作,提升条线检查和监管质量。要将内控管理工作纳入单位负责人和运营主管年度述职以及考核的重要内容,内控管理不力、年度内控考核不合格的,要下岗学习甚至撤职。
(三)落实内部控制“三个层面”职责。
一是各营业网点和前台业务部门要严格制度执行和合规操作,落实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职责。二是支行职能部门既要加强业务指导,又要加强监督管理,切实履行尽职监督检查责任。三是后台监管部门要最大限度地查漏补缺,确保风险隐患无遗漏,切实发挥好监督管理的职能作用。
【公司内部银行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公司内部合同管理12-17
公司内部食堂管理方案05-29
公司内部管理总结10-31
公司内部运营管理方案06-24
公司内部沟通管理制度09-23
对公司内部管理的建议09-21
公司内部管理流程图10-31
房地产公司内部沟通管理办法11-28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部控制办法12-05
物业管理公司内部会议纪要范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