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正确处理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推荐11篇)

正确处理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篇1

金绍龙

各位同学,早上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是社会的人,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属于一定社会团体的,所以免不了受到法纪的约束。由此,可以说,遵守法纪是一个人的社会性的表现。遵守法纪既是对集体荣誉的维护,也是对自己成员身份的明确,更是对自己自由与利益的维护。因此,没有法纪等规范,就没有人及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然而,一提到法纪,人们就当然想起了自由。特别是青年人,他们正处在朝气蓬勃的成长时期,就像破土的雨后春笋,非常喜欢自由,向往自由,追求自由。因而有的年轻人把匈牙利诗人裴多芬“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为了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诗写在纸上,贴在床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到处解释说:生命,人生只有一次,是很可贵的;爱情是人生的大事,当然更有价值;但是,为了自由,两者都可抛弃。当人们一讲法纪、宣传法纪、要求遵守法纪时,他们反感了,甚至抵触了。殊不知,法纪跟自由有着密切关系,他们片面的曲解了自由与法纪关系。

其实,这些现象也就是我们许多人需要对自由与纪律及其关系的正确理解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是“什么是纪律?什么是自由?纪律与自由是什么关系?怎样处理好纪律和自由的关系?怎样很好遵守纪律?”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我今天要同学们一起探讨、交流的问题。

一、对自由与纪律的认识

(一)什么是自由?

 自由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哲学意义上的自由。在哲学上,自由是对必然而言的,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利用。必然就是规律。自由也就是对规律的认识和遵循。恩格斯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就是说,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们的意志而转移。自由不是摆脱规律,而是认识规律,并能顺应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达到人的一定目的。例如一个没有电学知识的人,望电而生畏,电灯不亮了,也不敢动它。这种没有认识电的规律的人,在电的面前就没有自由。而电工认识了电的规律,顺应电的规律进行操作,几下子就解决了问题,这就是自由。

 自由的另一种含义是社会意义上的自由。自由是相对纪律、法律而言的。自由就是在社会生活中受到保障或得到认可,按照自己的意志举行活动。例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等等。有人认为,自由就是“爱怎么想,就怎么想;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愿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受任何约束,不受任何限制,不要任何权威。”这是极端自由主义的表现,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

其实,自由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由”是人们热切向往和努力追求的目标。

(二)什么是法律?什么是纪律?

法纪是法律与纪律的简称,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纪律是对客观规律的遵循和服从,纪律是一个集体的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例的总和,是一个集体的成员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履行职责的行为规范,它也具有强制性。

(三)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 自由与法纪是人们言行的两个方面。自由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法纪是对客观规律的遵循和服从。一个是利用,一个是服从。缺一不可。

1、自由离不开法纪

 自由行动不能不遵守法纪,要自由必须要法纪。对待自然界,人们有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规律的自由。比如,人们可以从地下抽水,灌溉庄稼。抽水机安好了,庄稼种上了。想什么时候抽水浇庄稼,就什么时候抽水浇,很自由。但是,对待自然界的自由不能不要规律。违背自然规律,滥用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抽不上来了,就不自由了;不顾庄稼的生长规律,胡乱浇水,庄稼涝死了,再也不自由了。自由和法纪的关系也就这样。在社会生活中,自由更离不开法纪。谁要行使自己的人身自由,就必须尊重他人的人身自由;谁要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就必须遵守不诽谤他人、不造谣惑众的法律;在马路上骑车,你要潇洒自由,你就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如果你骑车逆行,撞了别人,你走不了;别人撞了你,你也走不了,都不会自由。

2、法纪离不开自由

 法纪是对客观规律的遵循和服从,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遵循和服从客观规律,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是为了自由。遵守法律的目的是获得更好、更多的自由。人们只有遵守法纪,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利用客观规律,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获得自由。

 遵守法纪又是为了保障自由不被破坏,法纪是自由的保障。遵守法纪,顺应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保证他人的自由,保证自己以后的长远自由。否则,违反法纪,破坏了他人的自由,自己受到了法纪的惩罚,就失去了自由。

 自由与法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英国的洛克说:“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这是因为自由意味着不受他人的束缚和强暴,而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不能有这种自由。但是自由,正如人们告诉我们的,并非人人爱怎样,就可以怎样的哪种自由。”

3、法纪与自由是辩证统一的:

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只有在遵守法律、制度等纪律的约束才能实现最大的自由,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也就无从谈自由了。当然如果世上没有了法律等纪律的约束,人们就会为所欲为,自然就会受到破坏、疾病到处蔓延,人类就会走向毁灭的。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但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虎豹只能活跃于崇山峻岭,鱼儿只可遨游于江河,如果一旦离开这些范围,就只能是走向灭亡。现实生活中,总有人

抱着侥幸的心理寻求绝对的自由:党纪明文规定,领导干部不能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有的人却“暗箱操作”;国法明明正告,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理由危害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的人却为了不劳而获而一次次盗窃抢劫。正如哲人所言,绝对的自由,就是将你变成行尸走肉的另一种地狱。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世界上,没有人不热爱自由。因为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做人的资格,放弃人类的权利”。但人是社会中的人,总是受着党纪国法、规章制度、社会关系和他人的限制,因而任何自由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拥有充分的人生自由,但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拥有爱人的自由,但绝不能胡爱乱来;拥有言论自由,但不能无原则的瞎说乱议。自由,是知道该干什么干什么而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所以,人生要正确处理自由与纪律的辩证关系。真正的自由,是在法律和纪律许可范围内行使权利的自由,只有意志与品德都经得起考验的人,才有资格享有。

有的人总认为自由是别人给的,总希望组织、领导、老师对自己少管一点。其实,自由是内心的感受,不在于随心所欲,而在于能够时时顺心尽意;不仅要做好愿意做的,而且要做好自己不愿意做的,这就要养成遵章守纪的习惯,遵守的越自觉,自由也才会越多。“不自由”,有一个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成为一种素质,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一种享受了,也就自由了。所以,要坚持学习党纪国法,持之以恒地养成在党纪国法下言行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任何时候都不会有受约束的感觉,才能永远享受自由幸福的生活。风筝得有根线牵住才能飞得又高又远。我们也一样,只有在我们身上系上一根纪律的线才能让我们得到真正的自由。

自由和法纪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自由是在法纪约束下的自由,法纪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没有这种强制性,自由也就无法实现。试想如果每个人随心所欲、为所欲为,那么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就失去了正常的秩序,个人的自由保障还能得到保障吗?当然,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自由只有在纪律的框架内,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另外从另一个角度讲,法纪只是约束违反纪律的人和行为,只要不违反纪律每个人都会有充分的自由。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曾经精辟地说过:“通往智慧的唯一的道路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但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时保持纪律。自由和纪律是教育的两个要素。”在自由和法纪之间,自由是终极的目的,而法纪只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的必由的途径和必需的措施。作为法纪,它始终不能忘记最终的自由,不能忘记它不是为了树立权威,不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唯唯诺诺的纪律束缚下的可怜虫。所以,怀特海紧跟着又补充道:“居于次要地位的严格纪律必须以保证某种长远的利益为目的。”  法纪和自由是对立又统一的,我们不能抛弃法纪讲自由,就像不能让列车脱离轨道飞驰一样。因此,制定和遵守法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遵守法纪的必要性和意义

1、遵守纪律是很好的行使自由和利益的保障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召见从各县选拔准备重用的官员,向他们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最快活?”众人回答各异,唯有万钢奏道:“畏法度的人最快活。”朱元璋闻言,拍案称妙,还不停地夸奖:“说得好!说得好!”当下任命他为广平府佐官。畏法度的人最快活,揭示了一个真理,也极富哲理。畏者,畏惧也,是害怕的意思。为什么在法律面前担心受怕的人反而活得更潇洒自在呢?法律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看起来对个人的“自由”、“快乐”起着束缚限制作用,但如果一个人缺乏对法律的畏惧感,往往意味着对法律的藐视或漠视,正是由于这种对法律惩戒性质的无知,一旦触犯刑律,甭说“自由”、“快乐”无从谈起,就是坐班房掉脑袋也未可知。那些视“斑马线”为羁绊的人,为了追求没有束缚的自由,却常常落得个车轮之下亡命致残的结局。那些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人为了得到不受任何约束的快乐,最后却泪洒铁窗,身陷囹圄。只有那些在法律的约束下行走在“斑马线”上的人,才可能做到逍遥自在,安享太平。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集团,为了从整体上获得胜利,对个人的自由限制比一般人更多一些。如果谁以为冲破这些限制是自由,那么后果必然是丧失自由。

 法律是一个国家社会所有人的行为规范,纪律是一个集体的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例的总和,是一个集体的成员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履行职责的行为规范。纪律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集体都有自己的纪律。如:党的纪律、团的纪律、军队的纪律、学校的纪律等等。法纪总是要约束人的。它规定人们必须怎样做、不准怎样做。用来限制人们的言论和行动。为什么制定法纪,限制人们的言论和行动呢?制定法纪是客观规律的要求,是人的利益的需要。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变化和运动的。例如,水和大地是相互联系的,水的流动总是从高处到低处。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有规律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人的意志而变化的。客观规律不可违背,人们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为了不违背自然界事物的客观规律,不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人们就根据客观规律制定了法纪,按照纪律办事,也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 人类社会也是一样,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骑自行车在马路上行走,就与其他人相互联系。如果目无他人的随便乱骑。不是撞了别人,就是被别人撞了。大家住在一座楼里,晚上睡觉也相互联系,不能相互干扰。如果一个人在楼道了大声喊叫,别人就会不能安静的睡觉。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一个人的生活也是有规律的。比如,早起晚睡,就是每个人生活的规律。循序渐进就是每个人学习的规律。这些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而变化的,不可违背的。违背了就要受到惩罚。火车的运行是有规律的。

 人们有各种各样的需要,有各种各样的利益。为了保证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保障人们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就必须遵循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制定法纪。外出需要乘火车,乘火车需要保证安全。每天都要喝水,需要抽水机正常运转,保证水的供应。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保证人们的利益。就必须制定铁路扳道工人纪律、抽水机操作工人纪律。我国解放后,第一次火车相撞的事故,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在北京火车站两辆火车相撞,造成几百人伤亡,那情景惨不忍睹。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就是

没有按时发出信号。1982年,193次快车发生了重大颠覆事故,有3人死亡,140多人受伤,造成损失140多万。而造成事故的原因,就是养路工人违反劳动纪律,把修路的工具放在了铁轨上。

 人们有时讨厌法律,有时喜欢法纪。其实人人都喜欢纪律。谁都反对在自己睡觉的时候,别人大声喊叫。谁都反对在自己看书的时候,别人在大声说话。谁都不愿意在自己做火车的时候,扳道工人坚守岗位。谁都不愿意别人骑车撞了自己。但是,当要求自己遵守纪律的时候,就不喜欢纪律了。那么,为什么有时候喜欢纪律、有时候讨厌纪律呢?主要是没有了解和认识遵守纪律的重要意义。

2、遵守法纪是我国当代青年学生应有的思想品德和成才的保证

 大家都愿意成才,那么,人才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人才应当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首要的素质。一个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遵守纪律属于法纪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青年学生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就必须具有良好的法纪素质,也就必须遵守纪律。

 遵守纪律不仅是人才的重要内容,而且还是成才的重要保证。青年学生要向着一个合格人才的目标成长,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就要靠人人遵守纪律来创造、来维持。一个学校,如果校门随便出入,小偷、流氓畅行无阻;借书没有手续,什么人都随便拿书;食堂打饭没有秩序,人们互相拥挤;宿舍出入没有制度,什么人都可以随便进入宿舍。这个学校将会混乱成什么样子。这样的学校的学生还怎么上学。所以说,纪律是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的根本保证,是青年学生成才的根本保证。

3、纪律是力量发挥、事业成功的保证

 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力量。力量有人力、财力和物力。只有发挥巨大的力量,干事才能成功。举例来看: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两种骑兵打仗,一边是法国兵,一边是马木留克兵。从单兵的骑术和剑术来看,马木留克兵要比法国兵好得多。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够打败三个法国兵。也就是说,一个马木留克兵可以打败一个半法国兵。那么,1000个马木留克兵能不能打败1500个法国兵?不能!事实是这样的:100个马木留克兵与100个法国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能够战胜300个马木留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却能打败1500个马木留克兵。这是为什么呢?马木留克兵的单兵战斗力是超过法国兵的。但是,马木留克兵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组织涣散,纪律松懈。法国兵虽然单兵战斗力差。但是,组织纪律性强。所以1000个法国兵却能打败1500个马木留克兵。由此可以看出,没有纪律,缺乏组织,就是一盘散沙,拧不成一股绳,就没有力量。

 物的力量很大,但是,它的力量是靠人来发挥的。炸药的力量很大,可以开山。在运送炸药的过程中,严禁烟火就是一条纪律。如果运送炸药的人随便吸烟,就会引起事故,不能使炸药的力量很好地发挥出来,还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一台拖拉机有50个马力,一天能耕多少亩地,就要看驾驶员遵守纪律如何。一个纪律很差的驾驶员,上班晚来,下班早走。一天耕不了几亩地。一个遵守纪律的驾驶员,按时上班下班,按要求耕作,一天就能耕很多的地。

大家都知道邱少云的故事吧。1952年10月,为打击盘踞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邱少云所在的排,奉命于晚上潜伏在距离敌人只有60米的山脚下,准备配合进攻。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全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任凭烈火烧焦身体却纹丝不动。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大火吞噬,壮烈牺牲。邱少云为什么能烈火烧身而不动摇呢?就在于它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性。为了不暴露目标,宁可牺牲自己。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他的英雄事迹也告诉我们:严明的纪律,是成功的保证,是胜利的保证!

从汉刘邦的“约法三章”、曹操的“割发代首”到中共的革命与建设的胜利等事例,无不说明:纪律是集体发挥力量、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法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三、怎样做一个遵纪守法律的人

第一,充分认识制定法纪的必要性和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为什么制定法纪,为什么必须遵守法纪,结合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深刻认识这其中的道理。只有认识提高,才能行动自觉。

 第二,全面了解法纪的内容。法纪的内容很多。每个集体都有自己的纪律。我们每个人都同时生活在几个集体里。所以要主动地学习各种纪律的内容。党的纪律、团的纪律、宿舍纪律、教室纪律、学习纪律等等。只有知道了应该怎样做,才能自觉的做好。

 第三,改掉不守法纪的坏习惯。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是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能自制的人,就是最强有力的人。

 第四,敢于批评和制止违法乱纪行为。不遵守纪律的人的违纪行为,破坏他自己的自由,也破坏别人的自由。批评和制止违纪行为,是爱护违纪的人,是维护他的利益。批评和制止违纪行为,也是维护大家包括自己的利益。如集体行动中,个别人违纪,影响大家的活动。批评和制止违纪行为,与人与自己都有利,何乐而不为。

总之,法律和纪律是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法治是当代文明社会发展标志和保障,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我们作为当代青年学生,为了我们的自由与利益,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为了学校和国家的发展,我们要自觉遵纪守法,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公民。

谢谢大家!2013年8月26日

格言——自由与纪律

1、不要过分的醉心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克雷洛夫

2、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歌德 

3、没有纪律,就既不会有平心静气的信念,也不能有服从,也不会有保护健康和 预防危险的方法了。——赫尔岑

4、要有必要的清规戒律。——毛泽东

5、挣断线的风筝不仅不会得自由,反而会一头栽向大地。——佚名 

6、、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德.黑格尔 

7、无道德则不能存在。——法.卢梭

8、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做任何事的权利。——法.孟德斯鸠 

9、纪律是胜利之母。——俄.苏沃洛夫

10、节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古希腊.柏拉图

11、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纪律是教育过程的结果,首先是学生集体表现在 一切生活领域——生产、日常生活、学校、文化等领域中努力的结果。——马卡连柯

正确处理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篇2

一、创设环境, 合理要求, 让规则更人性化

作为教师, 我们首先应该尊重幼儿, 理解幼儿, 成为他们的伙伴, 倾听他们的心声, 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环境, 因为对幼儿提出合理的要求是促进幼儿主动遵守各种规则的有效手段之一。

“边走边拍球”是大班智能训练的一个内容, 在活动中, 我们将幼儿进行分组, 可是只要比赛一开始, 队形就成了一条歪歪扭扭的“小花蛇”, 几次接力比赛都出现了这个问题, 于是, 我大声喝道:“为什么说来说去你们的队伍总排不好呢?”大家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原来竖排的队伍挡住了大家的视线, 经过大家的反复商量, 终于有了以后接力赛的方案, 那就是分组后, 每组用粉笔在地上画个圆圈, 圆圈的前面有出口, 准备的孩子站在出口处, 其他孩子站在规定的圆圈里, 为本组队员加油。通过组织这次活动, 使我认识到教师提出的要求不能强压在幼儿身上, 教师只有努力创设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平等、和谐、宽松的环境, 幼儿才能根据规则大胆自主地进行活动。

二、自主建构, 认同规则

幼儿园任何一个活动的开展, 都离不开孩子这一主体, 规则的制定也是如此。大班的幼儿虽不能完全摆脱成人的限制, 却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增强幼儿的自主性。我们应鼓励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 探索规则和要求的合理性, 只有这样, 他们才会主动认同并遵守纪律规则。因此, 要让幼儿真正成为班级里规则的主体, 就要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自定规则, 并从中体验规则的重要性。因此, 在上课时, 教师无须刻意地去组织, 即便是有幼儿没有按规则做, 旁边的幼儿也会提醒他。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幼儿对规则的理解, 更有利于其遵守规则, 因为只要有了大家认同的规则, 孩子们就会活而不乱,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由的功效”。

三、体验后果, 内化规则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在探索事物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肯定会出现一些破坏性行为, 对于这些行为, 成人不要过多地去责备他们, 只需利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来惩罚他就可以了。如, 在刚开校的几周, 餐前上厕所洗手这个环节总是很混乱, 尽管老师有言在先, 让幼儿排队去洗手, 可总有几个磨蹭的幼儿, 等所有的小朋友都洗完手了, 他们还从卫生间里不出来, 严重影响了规则意识的形成。因此, 在每次洗手前我们都会与幼儿讨论, 在确定了规则后如有违反者将会受到惩罚。当然这些规则得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 目的是让幼儿逐渐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更重要的是学会自我管理, 使规则不断内化, 进而使幼儿真正获得自由。

四、持之以恒, 强化规则

规则要得以强化并做到持之以恒, 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

正确处理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篇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的改革已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就必须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引人瞩目,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到现在,容易改的、好改的都已经改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正所谓“胜非为难,持之为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步入21世纪后,2000年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5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2009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2010年创先争优、2013年开始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每一次全党范围内的党员集中教育活动,既是要让全体党员在教育活动中来一次全面的思想洗礼,也是为下一时期的改革发展唱响前奏。在这个关键时期,党员领导干部要敢于亮剑,在深化改革中勇往直前,在积极探索中寻求创新,在创新方法上寻求出路,以方法创新解决现实难题。

发挥党委中心组的“智库”作用

党委中心组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学习理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形式,是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发挥领导干部带头作用,推动全党理论学习深入发展的组织保证;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它不仅是政治设计的有意义的发明,也是政策研究成长的摇篮。智库先通过研究和分析形成新的政策主张,再通过出版书刊、举办各类交流活动、利用媒体宣传等方式,力图使这些主张获得公众的支持和决策者的青睐,主要职能是提出思想、教育公众和汇集人才。

对比两者可以看出,其主要职能都紧密围绕加强(提出)思想体系、宣传(教育)面向公众、吸纳(汇集)精英人才。事实上,在新形势下党的组织生活中,党委中心组作用的发挥,等同于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智库的定位。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示,“要建设中国特色智库,适度超前,服务决策”。发展中国特色智库,有助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也有助于对外提高国家的影响力和软实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党委中心组与企业创新超越发展的关系,正如智库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智库可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理性决策外脑,为多元政策参与提供渠道,为决策冲突搭建理性辨析平台;党委中心组可以通过学习研讨开阔发展思路、把握工作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中心工作的有效完成。

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集到的意见反映出,中心组学习的实效有待加强,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中,指导具体实际工作不够灵活,智库作用没有得到良好发挥。要通过党委中心组的系统学习,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智库作用,以“学”带“行”,为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下称“计量所”)战略管理谋篇布局、出谋划策,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真正融入到计量所战略发展的生命周期当中,达到知行合一的高度。

达到班子成员间的“共振”效应

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计量所党委面向全所在职职工(含合同制员工)、离退休职工和客户,充分征集关于所领导班子及成员、中层领导班子及中干个人“四风”方面的问题、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通过在没有摄像头的位置安放5个“教育实践活动意见箱”、开通内网意见箱、开通外网意见箱、向职工群众及客户发送征求意见函、开通教育实践活动热线电话、所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分头到联系点单位和职能部门调研、以党支部为单位通过集中学习和个别谈心谈话、所内3个督导组在督导党支部工作时个别谈心谈话等8个途径开展相关工作。按照“对待群众要‘恭’、收集意见要‘广’、梳理意见要‘归’、分解意见要‘细’、派发意见要‘通’、落实意见要‘真’、过程监督要‘严’、整改结果要‘评’”的要求,扎实做好每一个动作,力避“认认真真走过场、热热闹闹搞形式”。

征集实实在在的意见不易,领导班子成员对征集到的意见达成一致也不易。就像物理学中的摆,最重要的特性就是以固有频率摆动。当受到外界激励时,它的摆动规律依赖于所受激励的振动频率是否与摆的固有频率一致。如果一致,则摆的振幅达到最大,称之为共振;过小,则改变不了摆的运动规律;过大,长时间则会给摆带来损害。征集的意见太笼统、不能触及要害,就难以达到“刮骨疗毒”的活动效果;意见有失偏颇、不公允,不具普遍性,也难以让人发自内心地真正接受。同时,班子成员各有分工,性格各异,要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在群众路线意见整改落实的过程中求大同存小异,找到最终决策的最大公约数,更加需要班子成员间的“共振”。正如习总书记说过的那样,“一个领导班子,就好比同在一条船上,开展工作就好比划船。大家同舟共济,目标一致,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形成了合力,这船就能往预定的目标快速前进。”

领导班子召开民主生活会,应运用好“团结—批评—团结”这一传统方法,打破思想禁锢,迸发耀眼火花,助推计量所在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谋求新的历史占位与新的经济增长点。

激发党员、干部、职工个体带来的“蝴蝶”效应

在教育实践活动征集意见的过程中,通过谈心谈话的方式了解到,个别党员认为自己不是领导干部,只有领导干部才需要参与群众路线的教育学习。这种错误思想产生的根源,还是欠缺主动参与党内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主观否认党员的表率作用。如果这种主观情绪潜移默化地带入业务工作中,就更为可怕,党员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遇到困难绕着走,我们的执行力就无从谈起,我们的创新超越发展就没有了基石。

就像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Norton Lorenz)1963年提出的“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就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原因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解读“蝴蝶效应”就是: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就会产生轰动效应;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

对于党外群众来说,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是党组织的一个缩影。党员作为党组织最基本的一份子,如果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党的先进性就会进一步彰显;如果放松自身,任由“四风”问题的侵蚀,就会给党的形象抹黑,带来的危害程度绝不亚于“蝴蝶效应”里的负效应。所以要尽可能地放大我们党员、干部、职工个体带来的正面“蝴蝶效应”,树立典型、学习先进。计量所2013年开展的寻找“生根文化”践行人,2014年评选“最美”优秀青年,2015年“我身边的敬业榜样”主题演讲比赛,都是要从一个个小小的个体,汇聚起可以乘风破浪的巨大能量。

有人说过,历史可以告诉我们每条新闻都有前因后果,经济可以告诉我们碎片信息背后必有逻辑,历史眼光增加纵向坐标,经济眼光增加横向坐标。计量所的产业要跨越发展,经济总量要昂头奋进,永远离不开计量所党员、干部、职工的蓬勃力量,永远离不开上级单位的大力支持、相关单位的有力支撑。在党中央、集团公司党组、基础院分党组的正确指引下,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乘着中航工业再次“井喷式”发展的浪潮,计量所党委正带领全所党员、干部、职工,以计量为舵,科研当桨,同舟共济,奋勇拼搏,全力划向产业发展的新彼岸。

(作者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

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篇4

摘要: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生产力。那么在不同的时代,我们为了更好的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和保障社会稳定,就会对效率与公平的侧重点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这个生产力水平下的社会。但在任何时候效率与公平一定是并存发展的,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效率发展的前提。所以,恰当地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尤为重要的。关键词:效率

公平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是有关经济活动的规则、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它是调节社会关系和财富分配关系的一种规范,它不只是一种主观观念,而是具有客观的内容,它受制于一个国家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具有相对性、历史性和客观性。

何谓效率?效率概念的基本含义,指的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

公平和效率是矛盾的统一,二者既有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一面,又有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一面。它们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其一,效率是公平的基础。从历史上看,只有效率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产生了剩余物品之后,才出现公平问题。在效率低下、还没有产生剩余物品时,空谈公平就失去了意义。而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来看,只有物质财富更加丰富时,公平才会增长,越是在不发达的阶段,收入分配就越不公平。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全社会也才能达到最大的公平。也就是说,效率使公平建立在更雄厚的物质基础上,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极大提高为基础。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效率的极大提高,是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的。其二,公平促进效率。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对经济效率有重大影响,分配公平合理能够使各个阶层的劳动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能够促使社会稳定发展,从而全面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相反,严重的分配不公,无论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还是收入差距过大乃至产生两极分化,都会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发生社会动荡,影响效率。它们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

二者之间也存在此长彼消的一面。一方面,公平对效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效率开始提高了,旧的公平观仍居于主导地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公平,要以牺牲一定的效率为代价;而为了促进效率,又要以牺牲一定的公平为代价。

公平和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可以统一的,但并不是没有任何矛盾,而这些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必须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我们党第一次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重申了“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党的十六大报告继续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第一,在效率和公平的对立统一关系中,由于效率和公平在统一中还有对立的一面,在复杂的两难选择中,只有选择效率优先,才能达到未来更高层次上的公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共产主义公平社会的到来也是以生产力极大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效率的提高,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只能是低水平的均等,是共同贫穷。只有生产力发展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了,把蛋糕做大了,才有可能使每个人分得更多的蛋糕,国家才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和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解决贫困问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讲,效率是实现公平的重要手段,效率越高,越为公平提供条件,效率是公平的基础。

第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主要任务。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鲜明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应有之义。如果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过度追求公平,只能导致共同贫穷。只有生产力发达了,我们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体现。发展生产力的途径就是提高效率。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又决定了我们必须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又必须兼顾公平。

第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要求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如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市场经济就是效率经济,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市场主体都必然把经济效率放在第一位,这样,它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效率也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我们的政策取向必须维护市场经济规律,保护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实行效率优先。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一,在初次分配中充分体现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具有“经济人”的本性,也就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要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最有效的经济手段就是按照市场原则和生产要素的贡献取得收入,让贡献大者获得更多收入,激发他们劳动和经营的积极性,在政策上要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第二,在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中体现公平。初次分配中讲求效率必然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要缩小收入差距就需要利用再分配的政策措施,包括对高收入者征收各种调节税,对低收入者和贫困地区实行转移支付,如提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临时性的社会捐助,目的是缩小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差距。

第三,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调节不合理的分配行为,如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打击非法收入。不规范的分配秩序既损失了效率,又损害了公平。规范分配秩序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保证公平。

正确处理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篇5

宁干中学小学:潘 姣

班主任的工作及其繁重,除了要处理班级和学生的事情,有时还要处理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要是处理得不好,要么就会得罪任课老师,影响科任老师的威信,影响科任老师上课的情绪;要么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论是哪一种都会对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负面的影响。冲突,是师生关系不良的一种表现,它令人烦恼,忧伤,使人痛苦,厌倦,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学生讨厌教师,教师讨厌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大忌,但又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师生冲突”未必是坏事。怎样化“冲突”为教育学生的契机,正是教师智慧的所在。

记得上学期我们班的一个男孩子,聪明伶俐,品学兼优,是我的得力小助手。可是有一天,我班的数学课刚下课,就看数学老师“气势汹汹”铁青着脸回到办公室,把书摔倒办公桌上,然后直接跟我说被该男生气坏了,还直接把事情告到了教导处,年轻气盛的我当时也很生气,可能觉得自己作为他的班主任很没有面子,回到班级直接就把该生训斥了,事发一个星期后我才发现事情的严重性,该生一上数学课不是说自己肚子痛就是头痛,要么就是在数学课上睡觉„„,我想如果长此下去,考试即使语文科成绩很棒,也会因为数学严重影响成绩。于是我及时采取可行措施:

一、自我反思

班主任应起到架起师生间友谊,感恩的桥梁的作用,不能发现某个教师因为被某个学生气的不能上课,而回到教室不明原因的发一次火,那样会有失公正指责、批评,让学生不愿上他的课。当师生间发生冲突时,只要老师从中退出,那么学生也就“孤掌难鸣”了。发生冲突时,老师要首先静下来,重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在细微处找出学生个性中的闪光点,把偏离正确方向的学生重新带上一条正确的道路。

二、走地学生的心灵世界。

我会找与他关系比较好的学生侧面与他聊天,开导他。了解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听他倾诉,这样可以减轻他的情绪,并且可以找到矛盾所在,以便解决问题。当然,不能只听这个学生的片面之词,还应当向其他学生调查一下,尽量以客观的态度来处理。然后我再找这位学生谈心沟通,让他冷静下来,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他身上,要通过各种途径让他意识到这点,主动找老师道歉。如

果冲突是由老师引起的,要教会他宽容,就算是老师的错误,作为学生也不应该拿她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自己不专心上课,耽误的是自己,受到影响的也是自己的情绪和学习成绩,对他人毫无意义,不能因为对某个人的偏见而影响自己的学习积极性,那样是得不偿失的。再和他谈谈这门学科的作用以及乐趣,激发他继续学习的兴趣,然后,待学生的情绪平静之后,再从侧面说说我对这位教师的印象,谈谈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以便使学生体会到,作为老师,有权利也有责任去管理学生,以便督促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且,老师也是平常人,大家应当互相谅解,互相包容,在谈话中,班主任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让找到学生自身的优点、接纳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最后用委婉的语言纠正学生的行为,让他认识到宽容大度才是大勇大谋之人的道理。

三、与科任沟通

了解一下她对这件事的态度,从而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沟通。如果问题出在学生身上,作为班主任,代表学生向这位老师道歉,取得老师的谅解,因为自己教育不当学生才会与老师发生矛盾,谈谈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存在的问题,进而说说问题的严重性。如果问题出在老师身上,态度诚恳的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阐明本次事件是无意间引发的,学生已经很后悔了,大家都认为老师其实一定没有把学生的冲动放在心上。这样应该可以使两人之间的关系较为缓和。一个有思想的孩子,有个性的孩子,他应该是一个很出类拔萃的人才,那就看我们老师如何引导他,在他的心灵中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怎样给他施肥,怎样浇灌他了,应该是用耐心施肥,用爱心浇灌,用细心播种,用恒心和耐性帮他修枝剪叶

四、为科任树立威信

为科任老师树立威信。利用班会时间向学生们介绍该科任老师的工作业绩及爱生事迹,让学生对所有的老师都有感恩的心,这样,有利于少发生这样的冲突,而且也可以使班级的各个学科的教学都能有很好的效果。并向全体学生公布该生和该教师已彼此原谅的消息,并提出上数学课的要求。

五、与家长沟通

班主任还要根据情况组织多方面的教育。如果学生情绪比较严重,就要与其家长沟通,让家长也适当的开导他,说些类似的事例,谈谈家长对他的期望,启发孩子对本科的学习兴趣,以便问题的解决。

经过多方沟通、多方协调,该生的数学成绩终于提高了。一个班主任在遇到上面类似的事情时,一定要冷静、艺术的处理好学生与科任教师的关系。既不能伤害

正确处理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篇6

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人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同时又以社会的形式存在。在生物本能上,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生命生存和延续的条件,在自身价值的实现上,也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找到途径并具有可能。

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有维持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但是,人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即使是人的本能需要,也深深地打上了社会历史的印记,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需要。人的需要的满足,只能借助于社会,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实现的。

3、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

正确处理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篇7

一、资源开发不是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两者并非因果关系

近年来, 草原生态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锡林郭勒草原作为内蒙古草原的主体部分, 是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是京津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在全国牧区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但是, 1999年至2001年连续3年的特大旱灾, 使几十年积累的生态危机集中爆发, 草原退化沙化加剧, 牧草生产能力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态屏障功能明显削弱, 华北地区沙尘暴频繁发生, 锡林郭勒盟生态问题引起了举国关注, 甚至是举世关注。重灾区牲畜因无草可食而大量死亡, 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遭受灾难性损失, 多数牧民不得不靠政府的救济度过难关。惨痛的教训使人们认识到, 保护和治理草原生态环境, 已经成为一项极其紧迫的战略任务。但要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治理, 必须诊明病因, 对症下药。钱正瑛同志在锡林郭勒盟调研后得出的结论是:草原生态恶化既有大自然的因素, 也有人的因素, 但人的因素是主要的。

针对这一论断, 我盟及时对全盟经济结构、发展模式等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研究发现:长期以来, 锡林郭勒盟经济以单一的畜牧业为主, 基本上是自然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传统的农牧业经济。而工业经济发展一直非常落后, 改革开放之前的工业仅有屈指可数的几家木器、银器、铁器、皮毛等手工作坊和小煤窑, 生产规模和能力很小, 对经济的贡献作用微不足道, 同时也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改革开放之后, 锡林郭勒盟工业经济得以壮大, 但总量仍相对偏小, 1978年全盟工业总产值仅为21661万元, 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仍在50%以上。之后几年随着经济总量的逐年扩张, 全盟工业增加值的比例逐年提高, 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由1978年的第一产业比重过半调整为2000年的三次产业平分秋色, 基本上三次产业分别占到了三分之一的比重。但即使这样, 到2000年全盟工业增加值仅为19亿元, 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承载的工业增加值为0.93亿元, 不足全国水平的3.7%, 特别是生态最为严重的浑善达克沙地和荒漠半荒漠草原当时没有任何工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畜牧业作为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 曾经为锡林郭勒盟争得了一些美誉, 如“牧业大盟”、“大牧区”等等。1947年农牧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6.8%, 1977年农牧业总产值仍占75%的比例, 直至20世纪末期农牧业主导经济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1949年锡林郭勒盟牲畜头数为164万头 (只) , 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牲畜头数的快速增长, 特别是“八五”、“九五”期间, 我盟牲畜头数实现超千万 (1989年) 后连年较快增长牧区人均占有牲畜数量、牧民人均纯收入一路领先, 到1999年发展到1810万头 (只) , 创历史最高水平, 草原生态恶化也达到了最严重的程度。1999年与1949年相比, 锡林郭勒盟牧区人口增加了3倍, 牲畜头数增加了10倍, 每只牲畜平均占有的草场面积由170亩减少到14.6亩。草地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 典型草原的载畜能力从不到10亩/羊单位下降到大于20亩/羊单位。在这种情况下, 大部分地区的畜群采食量长期超过牧草再生量, 草地基本得不到陈草落地所形成的腐殖质补偿, 正常年景牧草基本被“啃光剃净”, 完不成生长发育周期, 营养物质的输出长期大于输入, 形成恶性循环, 导致干旱、风蚀、鼠虫灾害日趋频繁, 草原退化沙化趋势不断加剧。进一步追根溯源, 草原长期超载过牧是由于地方经济结构单一, 人的生存与发展过度依赖于对草原的直接索取, 而有限的草原资源已经不能满足这一方水土上的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对比长期以来锡林郭勒盟工业和畜牧业的基本情况, 可以充分说明草原生态状况与工业发展、资源开发没有什么大的关系, 而与牲畜头数增长有着紧密的关联。可以定论为, 在造成草原生态恶化人的因素中, 超载过牧是主要原因。而资源开发不是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或直接原因, 两者并非因果关系。

二、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关系, 继续推动锡林郭勒盟经济科学发展

不可否认, 有人类活动的地方, 必然要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是任何时候都不可避免的。开发矿产资源不能说对草原生态没有影响, 但是只要按照有关规定, 对采区进行复垦, 对生态的影响是很小的, 相对于天然放牧对草原生态的破坏来说, 更是小得微乎其微。只要把保护生态与推进工业化结合起来统筹谋划, 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推进工业化, 通过工业化的发展来支持生态保护, 就可以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这是解决草原生态问题的治本之策,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必由之路。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正确看待, 并按照自然规律合理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解决好草原生态问题, 关键是要把牧区过多的人口转移出来, 把超载的牲畜压下来, 减轻草原负荷, 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来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按照这一思路, 2001年以来, 锡林郭勒盟积极推进农村牧区人口的转移和传统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努力实现改善草原生态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双赢”目标, 并已初见效果。草原负荷明显减轻, 加之一些工程措施效果的显现, 草原植被覆盖度比2000年提高了十多个百分点。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转移农村牧区人口和转变传统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既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保障, 也需要有稳定的产业支撑。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才能不断提高对农牧业的反哺能力和对转移人口的产业支撑能力, 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好草原生态问题。锡林郭勒盟和其他一些地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锡林郭勒盟可利用草场面积是18万平方公里, 有20万牧民。简单算账的话, 可以认为一个牧民占有近1平方公里的草原, 人口密度并不大, 但是传统粗放的天然放牧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使草原生态受到严重破坏, 牧民增收也受到很大影响。从理论上讲每转移一个牧民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 就等于彻底解决了1平方公里草原的生态问题。虽然资源开发及转化项目开发本身直接吸纳的劳动力不多, 但与之配套、为其提供服务的运输、修理、建材、餐饮等行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 能够吸引更多的牧民进城, 从而减轻人口对草原的压力。目前, 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电厂一、二期4×60万千瓦机组正式建成投产, 该项目每年可实现工业增加值20亿元, 相当于2003年全盟畜牧业增加值总量;实现税金近4亿元, 税收相当于2003年全盟财政收入的二分之一, 不仅极大地增强了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能力, 并且直接和间接地带动近5000名农牧民转移进城, 而与之配套只需一个年产1100万吨煤的露天煤矿, 占地面积只有5平方公里。例如, 锡盟胜利煤田煤炭储量达到224亿吨, 发展大型坑口电厂对于缓解京津地区电力紧缺, 优化华北地区网架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神华集团拟采用高度节水技术, 在胜利煤田建设坑口电站群。据实地勘查测算, 采用一流的环保技术和节水设施, 在胜利煤田坑口建设高度节水的2台60万千瓦机组年用水量约为141万立方米, 配套露天开采燃煤可产生疏干水667万立方米;10台机组年用水量707万立方米, 配套露天开采燃煤可产生疏干水1168万立方米;16台机组年用水量为1131万立方米, 配套露天开采燃煤可产生疏干水2169万立方米。除用于发电外, 经过处理的疏干水还可用于煤田复垦等生态建设, 完全可以做到企业发展和生态改善的良性循环。

正确处理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篇8

(一)思想政治课和时事教育课各有其特殊性

思想政治课侧重讲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常识,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系统性和抽象概括性的特点;时事教育课,则侧重于讲授当前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国内外重大事件与形势和我国经济、文化建设成就等,而且能及时生动地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实效性、零散性和灵活伸缩性的特点。

1. 思想政治课教学在知识范围、能力要求等具体操作方面受《课程标准》的约束和规范,教师备课、讲课相对容易一些;而时事教育课,课程标准只是在课时上作了具体要求,但由于时事内容的广泛性、灵活性,加之没有统一的教材和知识范围,因此教师在具体操作上难度较大。

2. 思想政治课侧重于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时事教育课则着重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

3. 思想政治课侧重解决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思想认识问题;时事教育课则着重解决学生对当前形势和政策方面的思想认识问题。

(二)思想政治课与时事教育课又是相辅相成的

1. 党和政府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新认识、新观点对教材基础知识具有补充和完善作用。

2. 时事教育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一条重要渠道。

3. 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抓住教材理论与时事的结合点,时事教育只有牢牢抓住广大中学生的关心点,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呈现出生机和活力,才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

4.时事教育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相结合,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抽象理论知识。

5.通过时事教育,可帮助学生能动地把握政治教材理论知识的重点,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正确处理思想政治课教学和时事教育的关系

(一)在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同时,各年级都应按要求开设时事教育课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时事教育形式

时事内容覆盖面广、伸缩性强,许多内容与教材联系密切,因此时事教育必须符合学生实际,不能片面追求多、全、深。同时,时事教育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人们摸索并大致归纳出以下几种时事教育形式:

1.课前五分钟时事报道。课后发动学生积极收集时事材料,利用政治课授课前五分钟,由学生做新闻报道,教师作简要评论。这体现了时事教育的及时性和经常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

2.时事综述。一些重大时事事件的变化发展往往体现为一个过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必要的时事背景材料,以帮助学生了解时事的来龙去脉。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时事的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时事事件的方法。

3.教师平时联系渗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用时事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教材理论,把时事材料作为学生理解教材理论的“桥梁”。

4.时事评论课。针对某一重大时事问题,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老师作最后的归纳、总结。运用这种形式能够引导学生把教材基本理论与时事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较高层次的时事教育形式。

5.时事热点专题课。综合复习阶段是把时事教育课与教材基础知识复习课结合起来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时事教育教学形式,是以某一社会时事热点为线索,多角度、大跨度地组织相关基础知识,全方位地把握时事与教材的结合点。这种形式加大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

6.时事教育的课外活动。形式包括组织时事竞赛、形势报告、参观访问、时事园地、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等。

时事教育当前仍是中学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要扭转这种局面,一方面,需要广大政治教师高度重视时事教育课,转变观念,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注重时事信息的积累和加工,为上好时事教育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督导和调控,进一步提出具体操作规范。因为,任何一项活动如果没有与之配套的监督制约机制,都可能改变其本来面目,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

学车如何正确处理与教练员的关系 篇9

首先教练与学员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合同关系,教练有义务培训好学员,学员有义务学好驾驶。在学习过程中,教练就是老师,学员就是学生,也构成了师徒之间的关系。教练对学生要全心全意,学生对老师应当尊重和关心。在具体问题上,双方首先要相互体谅,学员付了学费,总要是要学好的,请了假出来练车和考试,总是会耽搁其他事情,而学员也应该体谅教练,教练每天风吹雨淋教学员挣得也是辛苦钱,说句开玩笑的话,没一个教练员的皮肤是白的。教练员为了接学员每天都要很早起来,且双休日基本都在训练场里面。

其次要学会沟通,学员有什么要求和想法,可以与教练说,大多数情况教练都会答应的,如果实在不好意思,或者有困难可以打客服电话,客服会帮你婉转的转达的。再次要相互理解,教练无论出于什么角度,都是希望把学员带好的,有时候教练可能会声音响一点,那你就要区分是什么情况了,如果车子在行驶,教练为了大家安全,说话一般都会比较急,声音比较大一点,这是人之常情,但有可能让你觉得教练比较凶。当然如果教练骂、挖苦或者人身攻击,你也应该打驾校的投诉电话,要求换教练。

正确处理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篇10

依法治税与纳税服务的关系

渤海新区地税局直属分局谢广玉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对纳税服务工作的认识不断增强。首先是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新征管模式,把纳税服务确定为征管基础之一;修订后的《征管法》也进一步增加了纳税人相关权利,强调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无偿提供纳税服务的观念;省局 邢局长在 1月8日的全省地税工作会议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也做出了着力优化纳税服务,进一步深化依法治税的重要指示。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成为税务机关的核心业务,如何提升服务水平,同时严格依法治税已成为各级税务机关不可回避的重点课题。

一.当前纳税服务工作的几个误区。

当前,各级税务机关积极开展纳税服务工作,推出了譬如“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延时服务制”等多项举措,深化各项服务措施,落实各种监督制度,极大的方便了纳税人,树立了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纳税人税收遵从度提高,对税务机关的满意度也不断提高。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强调纳税服务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误区。一是片面理解服务的内容,把税务机关的执法服务变化成了“宾馆式”服务,纳税人变成了客户、上帝,把纳税人应尽的义务,如按期申报、资格申请等转嫁到了税务人员自己身上,从而一方面增加了税务机关的工作量,一方面增加

了执法风险;二是在重视程度上出现偏差,片面强调服务,却弱化了执法刚性,放松了对纳税人的管理和处罚力度。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的公开化,各种评议活动、评选活动的开展,有的税务人员为了单位形象,自身形象,生怕纳税人投诉、复议,起诉。当纳税人有不符合办税手续、申报不实、偷逃税款等涉税违法行为时,不敢坚持原则.不是审核不严,就是处罚不力,助长了部分纳税人的违法心理。三是片面强调对具体纳税人办税事项的优化服务而疏于为全社会纳税人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纳税环境。许多税务机关强调为纳税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柜台服务,着眼点在办税人个体和具体办税事项,却忽略了从宏观上把握税收经济政策,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为纳税人提供自由竞争、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

二.正确认识纳税服务与依法治税的关系。

税收作为国家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和宏观调控的必要工具,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点,必须始终坚持以国家权力为核心,充分发挥税收职能。在强调依法治国的今天,依法治税是实现税收工作目标的保证,是创造优质、公平经济环境的前提。如果税收执法失去了统一标准,严格执法变成了随意执法,那公平将成为空谈,税收职能也将无法实现。作为税收执法机关,各级税务机关必须坚持依法行政的思想,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建立规范的税收行政立法机制,科学高效的税收征管机制。

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自身职责的规定,通过规范的征管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帮助纳税人掌握税法,引导纳税人正确、及时地履行纳税义务,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的一项综合性征管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挥税收职能的同时,也要强化服务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经济、和谐税收发挥自己的作用,尽全力地营造一个为经济行为主体服务的良好氛围,切实为纳税人提供一个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在当前的形势下,优化纳税服务和推进依法治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两者之间具有矛盾性,从税收法律关系的角度来看,税务机关所拥有的权力就是纳税人应履行的义务。税务机关拥有的权力越大,纳税人履行的义务就相应越多。税务机关履行职责,实现依法治税,必然与纳税人的切身利益发生冲突;其次,两者又具有统一性,按照发展的观点,两者又是可以相互转换,相互促进的。通过依法治税,为纳税人创造良好 的税收环境,有利于实现纳税人的公平、有序竞争,实质上就是对纳税人最好的服务。同时,良好的纳税服务提高了纳税人遵从税法的意识,有利于形成依法纳税的良好社会氛围,实现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的工作目标。三.当前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认识了纳税服务与依法治税的关系后,需要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积极做好以下几点:

(一)正确处理好个体服务与整体服务的关系。《征管法》

第七条明确规定:税务机关应当广泛宣传税收法律、法规,普及纳税知识,无偿地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服务。在目前,很多税务机关纷纷建起高标准的纳税服务厅,设立纳税服务热线、咨询台,开展网上申报、电子缴税等活动,积极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极大的方便了纳税人,树立了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这种方式所能服务到的纳税人,毕竟只是少数,是个体。我们需要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等多种方式,在社会的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大力宣传税收法律,普及税法知识,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税收环境,创造公平、规范的税收秩序,提高全民的税收知识素养,树立依法诚信纳税的观念,从而为税务机关依法治税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正确处理被动服务与主动服务的关系。虽然纳税服务工作已经开展了许多年,但仍然有部分税务人员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或者存在职业优越感,缺乏服务的主动性,被动应对纳税人的服务需求,影响了税企关系,甚至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税务机关、税务人员应着重把纳税人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作为主动服务的重点,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时、准确、全面地将向纳税人传达、贯彻新的、相关的税收政策,增强税收政策的透明度,减少纳税人由于了解政策不及时或不全面而出现的问题,真正维护好纳税人的合法权利,从而逐步提高纳

税人的纳税意识,为实现依法治税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正确处理纳税服务与执法行为的关系。有的税务机关一边强调加强纳税服务,一边又出现税负不均、执法不公的现象,极大的伤害了依法纳税人的感情,不仅抵消了纳税服务的效果,也影响和败坏了税务机关的形象。对纳税人来讲,税务机关依法治税,创造公平、有序的税收环境,杜绝人情税、关系税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服务。因此,税务部门要加强税收征管,严格规范税收执法,坚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护绝大多数纳税人的权益。同时在执法过程中,还要注意坚持做到尊重和保护纳税人的权益和隐私,积极做好税法宣传和纳税辅导,把执法和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把优化服务体现到依法治税之中。

正确处理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篇11

一、莫让生活化冲淡了知识体系的建构

案例: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用一位数乘二、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这部分知识是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一位数乘几百几十数、两位数口算乘法以及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如:12X3)和笔算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是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的引申和发展。因此,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已从已有知识中迁移,在自主尝试、探究中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相通之处,用旧知解决新知,在新旧对比中突出新知,从而轻松、系统地掌握新知,自主、系统、连贯地建构知识体系。

教学(片断)一:

1.沟通联系,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①笔算(让学生板演)

24

132

×2×2

共同订正,指名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②投影出示商品单价及售出数量表,并说明这是在一家商场一小时内调查的部分商品售出量及每件商品的价钱。

学生回答:

能帮他们算出3盒彩笔共卖了多少钱?能帮他们算出4件儿童服装共卖多少钱?能帮他们算出这些商品共卖了多少钱?能帮他们算出这些商品各卖了多少钱?能帮他们算出卖2件李宁运动装一共多少钱?

③教师让同学们任选一种商品算出它们卖出的总价钱。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计算。

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统一意见。

学生汇报自己选择的商品及总价的计算方法。(这里将出现多种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笔算算式。)

新旧对比,提示课题,总结算法。

教学(片断)二:

1.直接点题

笔算:—位数乘二、三位数的乘法。(不连续进位的)

师:看到这课题,你想到了哪些已经学过的旧知识?(让学生畅所欲言)

请小组长各出一道有关一位数乘二、三位数不进位的竖式和一道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竖式,并进行计算。

小组交流后汇报。

①—位数乘二、三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你是怎样算的?

②笔算加法时怎样算,要注意什么?

(意图:变被动盲目复习旧知为主动寻找旧知,达到复习旧知为新知铺垫的同时,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尝试新知,自主探索

2419 192

×3 ×4 ×5

独立尝试计算上题。

小组内交流、讨论: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在计算中遇到了什么情况?你是怎样处理的?结合题目具体说说?结合题目说说各个算出来的积你写在什么数位上,为什么?

汇报:以小组为单位,分工负责;一人写,一人说等形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逐步引导学生总结:把一位数从个位起分别与各个数位上的数相乘。哪位上的积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意图:让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独立学习新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已的想法,在交流中感悟、在争辩中提高认识,从而掌握新知)

3.新旧对比,拓展延伸

①与学生自己出的复习题一位数乘二位数(不进位的)的笔算。最大不同在哪?进位。

②今天知识难吗?同学们不用老师教,自主学得这么轻松,你知道是为什么吗?突出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③今天,学的是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乘法(不连续进位的),如果老师出一位数乘四位数、五位数的你会吗?如果,一位数乘100位数的乘法笔算你还会吗?为什么?

(意图: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思考,不仅强化新知,突破难点。更让学生再次感受到数学知识体系的连贯性、系统性、完整性。感受数学间的内在联系,学会学习数学的技巧和思维方式。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和自信心)

4.自编习题,体验成功

5.总结算法

6.联系实际、应用知识

①投影出示商品单价及售出量表,并说明这是在一家商场一小时内调查的部分商品售出量及每件商品的价钱。

教师让学生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说一说能帮助商场的叔叔、阿姨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会回答:)

能帮他们算出3盒彩笔共卖了多少钱?能帮他们算出4件儿童服装共卖多少钱?能帮他们算出这些商品共卖了多少钱?能帮他们算出这些商品各卖了多少钱?能帮他们算出卖2件李宁运动装一共多少钱?

②教师让同学们任选几个问题并解决它。

(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注:如果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还可把连续进位的后一部分知识融入到这一课时中学习,因为,在算理、算法上是一样的。

分析:比较这两个教学设计片断后,可以明显地发现:后一种教法设计更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建构的连贯性、系统性、完整性。切身感受到数学问的内在的魅力;能充分利用学生已获得的知识结构和原有经验,创设获得新知识的背景,遵循“同化和顺应”原理,启发、诱导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扩大或改组,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从而学会数学的学习技巧和数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而前一种尽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但用在新知学习那个环节上,老师不好把握,学生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各个问题中,出现场面热热闹闹,而知识的认识无法深入。不仅不能发挥出联系生活实际的优点,反而会阻碍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清晰认识,甚至还会影响最起码的算理、算法的理解和掌握。

二、让生活化的问题促进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

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是指由生活中具体事物中抽取出量的方面、属性和关系,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数学对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多让小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在抽象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思想。

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精练,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咱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知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小方带了185元钱,买了一支钢笔用去98元。问:小方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小方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85+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85-100+2,于是,对于185-98这类的简便算法,学生掌握地就相当牢固了。

上一篇:赞美海的句子经典下一篇:六年级学生迎春花日记200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