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从多媒体开始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从多媒体开始(通用14篇)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从多媒体开始 篇1

内容提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形象直观的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也让课堂充满生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巧用、妙用、活用多媒体在开课时吸引学生、创设情境、改革评价方式,从而促进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 多媒体 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它能让一个人寻求知识、研究事物产生稳定的倾向。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当学习者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出强大的内部推动力主动自觉地学习,如饥似渴地去探求。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形象直观的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多媒体声像同步,形象直观,信息容量丰富,传播方式快捷,能使枯燥抽象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一、巧用多媒体,开吸引之课

导入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恰到好处的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有趣的导入,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好的导入可以创造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学习的兴趣,进而为语文教学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迅速的走进预设的教学氛围境界。为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的进入角色中。

在教学《长城赞》导入新课时,我向学生展示了几幅长城的图片,顿时,学生被长城的雄伟壮丽所震撼。我请他们用自己的话赞美长城,学生兴致盎然。当他们听到,文章作者用了一幅长对联来赞颂长城时,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走进文本去看看。

除了图片引入之外,还可用音乐引入、引用导入、介绍背景导入等,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妙用多媒体,创学习情境

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打破时空界限,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面卷。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能够主动地学习。

如讲授《金色的鱼钩》时,为了拉近学生与“长征”的距离,一开课,先播放一首主席诗词《七律•长征》,让学生在熟悉的歌声中感觉到红军的豪迈气概。再运用Flash动画制作一幅红军长征路线图,感受长征的的伟大,催发出学生对红军战士崇敬的情感,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三、活用多媒体,改评价方式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作文教学中的作文评价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可以对学生作文给予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评价,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有利于提高作文兴趣。

(1)上交形式多样化。学生作文可以书写在作业本上上交,也可以给老师发电子邮件,可以从QQ上发文本或者是即时聊天,也可以直接发到班级作文网页。(2)互动式评改。学生作文除了教师的批改外,也可以发到QQ群中,老师也可以介入其中。大家互相欣赏作文大家点评,可以一人作文多人点评,教师平时灌输多发现别人优点的观点,这样学生间会互相寻求亮点,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产生共鸣,提高写作兴趣。对于作文中的缺点老师可以提出,由大家互相商讨,同龄人的建议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也会更浓厚。

(3)多渠道发表。教师可利用校园广播台的“好作文”专题栏目将学生的优秀习作在校内广播,也可以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加工整理,通过班级网页或校园网上传,让大家共享创作成果。用这种成果展示的形式作为整个作文训练流程的终结,并努力营造好文共评、奇文共享的广阔而生动的交流空间,这样,无论创作者还是读者都能在得到老师、同学认同、肯定与赞赏的愉快情感体验中巩固作文兴趣,提升写作热情,提高写作能力。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从多媒体开始 篇2

一、要和学生成为朋友

人与人的距离, 不是空间的距离, 而是心灵的距离, 要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 最起码要让学生与老师之间没有隔阂, 要达到好的效果, 则要与学生亲密无间, 只有这样, 他们才会对你感到亲切, 对你做的一切感兴趣。首先要与学生多沟通, 跟他们交朋友,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 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 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 才会乐于学习。其次, 实施平等教学, 要面向全体施教, 不能偏爱一部分人,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 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老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点, 才能会铸就完美的课堂氛围。基于此,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 对学生要倾注全部的爱心和热情, 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 就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老师爱学生是学生爱老师的前提与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 “爱”是学习的动力, 有爱充斥在师生之间, 其它的一切都能够迎刃而解。

但对学生的爱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呢?这里有个度的问题, 既不能盛气凌人唯我独尊的压制学生, 也不能毫无原则的包容。要做到宽严相济、赏罚分明, 不能让爱泛滥成灾。师生之间应是平等、和谐的, 在教育过程中要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赞美,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 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好任何东西便不在话下, 但如果学生总是由老师牵着鼻子走, 学生的任何兴趣都会消逝的无影无踪。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作为教师, 应充分认识这一点, 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 更新知识, 提高素质, 转变角色, 改变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去的教学, 教师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学生必须按照老师的教法去做, 其实, 它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是教师一厢情愿的做法, 其收效是极其微小的。因此, 教师最重要的是做好“引路人”,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 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让学生成为真正课堂的主人, 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有滋有味, 张扬个性、展示自我, 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俗话说的好, 学无定法, 但学必有法。数学教学也依然如此, 教师采用好的教学方法, 必可做到事半功倍。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方式, 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实际, 针对性的实施创新教育, 要自然合理地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 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提倡多样性、趣味性、生活化和情景化, 符合学习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

在素质教育日新月异的今天, 五彩缤纷的教育教学方法竞相走上课堂教学, 如寓教于乐的游戏法、巧设疑难拦路法、创设情境现实法等。它能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能刺激学生的好胜心和好奇感, 从而激发他们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所有的教学方法, 不管样式如何, 只要能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都将得到推广与应用。

1、实施趣味教学

数学教育如果一味的讲公式、谈计算、背理论, 那将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挖掘学生身边蕴藏的许多熟悉、新奇有趣的数学问题, 创造性地应用教材, 使教材走近学生, 做到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数学原理形象化、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趣味化。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到新鲜、轻松、愉悦、自信和成功, 他们就会自然而然的喜欢数学课。

其实数学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 只要我们去挖掘, 趣味性是很强的。有些知识可以通过课件演示, 有些知识要通过事物演示, 而且学生每人去亲身体验, 有些知识通过一些游戏, 竞赛等形式来完成, 如果可以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来完成, 看哪个小组今天能获胜, 学生特别喜欢, 这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能够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 学生也从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2、注重鼓励教育

学生需要教师的赞美, 赞美是师爱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 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而恰好鼓励教育能使学生感到精神振奋。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 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 得到力量, 勇于前进。在素质教育阶段, 鼓励教育一直是值得提倡的教育方法, 教师发自内心的赞美之词。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唤起他们的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不管是在学生成功还是失败的时候, 鼓励教育都能起到催人奋进, 励志前行的作用。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 他们就会积极参与, 努力探究, 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 从而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激发兴趣,从“导入”开始 篇3

关键词:有效导入;激发兴趣;策略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正因如此,语文的课堂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师生谱写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有效的新课导入如乐曲中的“引子”、戏剧的“序幕”,如强力“磁铁”,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带入情境的作用,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积累了一些有效的导入新课策略。

一、联系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苏教版每一册书中总有一些科普性的说明文,比较枯燥,在学期前的调查中,这样的课文都被列为“最不喜欢的课文”。其实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亲切自然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上《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时,先板书“孪生兄弟”,问学生知道孪生兄弟有什么特征吗?知道我们五年级中有几对孪生孩子?学生纷纷举手,马上说出了孪生孩子的特点。随后我说:“人们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那我们就赶紧打开课文,看看他们这两个星球到底什么地方相像。”学生被深深吸引住了,枯燥无味的说明文也变得有趣起来。这样的导入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课题质疑导入,启发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通过各种途径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一些有趣的、发人深思的题目,往往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眼球。我在执教《神奇的克隆》一文时,就是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霎时,学生高高举起小手,有的问“什么是克隆?”,有的问“克隆神奇在哪些地方呢?”等等,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不正是他们思维碰撞出的火花吗?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正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吗?我暗暗叫好,我就让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用心地去学课文,这样就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在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脑皮层迅速活跃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个问题,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三、巧用音乐导入,激活情感

音乐可以激活孩子的情感,调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与兴趣。上《二泉映月》时,我先播放曲子:“让我们用耳朵,用心灵静静聆听这首名曲,你听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这首曲子好像有人在倾诉内心的痛苦;有的说这首曲子听上去特别凄凉……接着我说:“当我们用心去聆听的时候,可以听到苦难、凄凉、抗争……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到这首曲子时,感动得泪水直流。他说应该跪下来听这首曲子。什么样的曲子能如此打动小泽征尔的心呢?又是谁创作了这首曲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上课伊始播放一段感人的曲子,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着优美又激昂的旋律,学生很快被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的乐声所吸引。这样从音乐入手,用简洁的语言激发起学生对这首名曲的欣赏期待,同时创设情境,使学生对这首曲子的作者产生强烈的感知期待。

四、创设情境导入,放飞想象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语言描写的内容,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因此用图画导入课文,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我在上《九寨沟》一文时,先向一位去过九寨沟的同事要了一些美丽的图片,上课伊始,用诗一般的语言导入:“同学们,我们的大自然是奇妙而美丽的,迷蒙的晨雾、江南的细雨、神奇的日出……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大家欣赏。”学生立刻坐得端端正正,目不转睛地看着,还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随后板书课题:“现在有句话叫‘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黄山是天下第一名山,那么与它齐名的九寨即是我们刚才欣赏的地方,下面让我们一起打开书本,看看作者又是怎么样描写那里迷人的风光的。”虽然九寨沟我和学生都没去过,然而当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美轮美奂的风景图,把学生带入丰富的美感中,使学生放飞想象。他们无不啧啧称道,因爱美而乐于读全文。

好的开头,有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我们要在课堂黄金阶段——“导入”这課堂第一环节中牢牢吸引学生眼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才能轻松驾驭课堂,让语文课堂教学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芦墟实验小学)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从多媒体开始 篇4

兴趣的研究

黄鸿勋

内容摘要:审美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部分,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不但能够激发高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如何从“审美教育”出发激发高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因此,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去论述音乐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 审美教育 音乐兴趣 高中生 正 文

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音乐审美”与“相关文化”观念在我国音乐教育中越来越引起音乐教师们的重视。古希腊哲学家早就提出:“由体力、智力、美学、道德这四个方面编织在一起去构成一个完整的人。”该思想早已在欧美的中小学教育中得到采纳。我国经过数十载的教育实践,由“德、智、体”不完全的“三育”发展到“德、智、体、美、劳”全面的“五育”教育,由此可见美育的重要地位,“音乐美育,也叫“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培养人对于自然界的美、社会生活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及爱好、情感的教育”。它的教育功能、价值功能、政治功能,都在那音响流动的每一瞬间展开实施着,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中生的情绪、情感、情操以及性格的变化。从而激励他们去塑造多彩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

审美教育是学校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其独特的功能。比如,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体态形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它既能陶冶学生情操,丰富联想、开启智力、活跃思想,又能鼓舞势气,奋发向上,激发创造、影响世界观的形成。因此,从“审美教育”出发激发高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具有很大的探索和研究空间,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以审美教育为出发点,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唱游,达到以美塑形。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唱游方式,唱游它包含着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它是音乐形象的反映,形体艺术的表现。泰戈尔说:韵律起着河岸的作用,赋予诗以形式美和特征。其实,何止是文学,其它姊妹艺术的美又有哪一种能够摆脱节奏和韵律的约束呢?每当学生感受到律动音乐的音高、音色、力度和节奏变化时,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其自身的动作与音乐律动产生协调一致的美感,给人带来音韵的和谐、节奏的铿锵,让你获得美的享受。学生在参与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开发了潜力,丰富了情趣,培养了创新能力,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个性的塑造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真正体现主导与主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思维与创造,情感与情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原则。进而在唱游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高尚品格,启发创新思维,拉近教师与学生,书本与实践的距离,从唱游学习活动中去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以美塑形。

二、歌曲学习中认识美、以美悦情去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俄国大文豪契可夫说: “歌声是太阳,没有歌声的生活就象没有太阳的生活一样苍白,淡化”。学习唱歌和歌曲欣赏是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学习者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学生对其乐作品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透他们的心脾。如歌曲欣赏教材中《我爱你,中国》,其歌词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森林山川、春苗秋果、田园庄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划,且词句清新秀丽,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字句间展现出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把“我爱你,中国”的主题引向深化。歌曲的旋律跌宕起伏,词曲珠联壁合,相互辉映,仿佛把人们引入百灵鸟凌空俯瞰中国大地而引颈高歌的艺术境界。学生通过欣赏,加之教师生动的讲解,他们被歌 曲优美的旋律和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所描绘的音乐形象而深深吸引,难怪同学们在听后感中写到,歌曲犹如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瀑泻出海外儿女一腔炽热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其次在《国歌》的学唱和欣赏中,学生知道它是中华民族形象的标志,联想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他们可以说出许多:中国的今天、明天、中国的改革开放......今天对祖国说话的是澳门,三百年长久的呼唤,“祖**亲我要回来”。包含着酸甜苦辣。喜泪挂在笑脸上,奋斗抗争、渴望,随着音符的跳动从心底里流淌出来。香港的呼唤,让祖**亲看到《东方明珠》今天更加美丽。但是,还有一个子女日夜牵挂着母亲的心。“海龙王”你能架起彩桥,把鼓浪屿和基隆港连起来吗?郑成功的子孙们面对台湾,遥想当年“雄风”。“快快见到”的急切心情感染着学生,这情,是母子情、思恋情、思归情,通过歌曲的教唱和欣赏,谁不受到感染,他们听着、唱着、爱国之情由然而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提升,道德情操随之升华。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因此不难看出,音乐与文学艺术的整合在这里发挥到了及至。丰富的歌词和优美激进的歌曲旋律大量蕴藏着美。然而,美和善是一对孪生姐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辨别美、感知美、认识美、发现美、尽量为孩子们营造以美扬善的氛围,启迪领悟学会做人的真谛。

三、乐曲欣赏中孕育美,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

乐曲欣赏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然而,音乐以其音响的魅力,给人以各种美的感受。它的旋律在起伏变化,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与静、高与低、快与慢、紧与松的对比组合中无一不蕴涵美的因素,显现出它独有的魅力,从而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它以其音响本身的美,去滋润他们的心田,陶冶他们的情操。如器乐曲欣赏教材中大独奏曲《天鹅》,乐曲形象地描绘了洁白高雅的天鹅在碧波粼粼的湖面上悠然漫游的优美情景,那如歌的抒情旋律,恰似天鹅的吟唱,而钢琴玲珑 剔透的琶音伴奏又似清澈明丽,波光摇曳的湖面,塑造了天鹅在湖面漫游的优雅形象,富有诗一般的境意。当学生们聆听着轻柔优美的乐曲时,仿佛身临其境,美不胜收。其次,另一曲选听教材民族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作者细腻的笔触,为人们刻画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乐曲显得格外优美宁静。把月落前江面甜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细致入微。从那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洄曲水、花影层叠、水云深处、渔歌晚唱等段落的演奏中,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配器、不同的表现手法,将那山河秀美、碧波月影、层层涟漪的湖光山色演绎得惟妙惟肖,令人疑神屏息,浮想联翩,犹如一幅幅清丽淡雅的水墨丹清在你眼前徐徐展开,令人陶醉,仿佛把你带入这美丽的春江去畅想,去遨游。此时此刻,乐曲的魅力与学生的心灵在碰撞在交融,获得了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见机而行,指导学生在今后欣赏音乐作品中,要多听、多想,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去体会乐曲所表现的音响美、音色美、配器美、直体美、和谐美、意境美以美怡心。

四、音乐活动中体验美,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鼓励自我创作音乐

音乐有着强烈的愉悦功能,“凡乐于欣赏音乐,就能够倾心赏美,便是乐于接受教育的表现,人的精神愉悦了,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焕发出异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激起了创作的欲望,鼓励学生自我创作音乐,这种参与----互动----体验----升华的教育模式,则是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提验和深化。既优化了课堂,提高了高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拓展了思维空间,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心灵,以美怡心产生了相应的效果。

五、音乐实践中表现美,以美打动学生

音乐是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自律工具,也是实现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隐性的德育教育因素潜移默化相互渗透。如在课外合唱中,因合唱队由多人组成。相互间协同配合很重要,不但要求大家唱要整齐,而且要求必须齐心协力才能表现好作品,在整齐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多声部谐和,而且更讲究方方面面的协调 配合,才能把艺术性很强的声乐和器乐作品完美地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以美打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音乐的风气,“以美导行”在这里所产生的效果,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事实。由此不难看出,集体主义意识在班级音乐活动中是何等的重要,要以音乐美去打动学生,以美育美、以美启智、以美悦情、以美育德在这特定的环境下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

学好语文,从质疑开始 篇5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 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 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呢?得先激发他质疑。“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未知领域做新的探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问难,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题。刚开始提问时,学生问得肤浅,但我热情地给以鼓励,逐渐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现问题。如他们可以从词语搭配、思想内容等方面提出问题。使思维得到发展。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我注意教给他们如何思考的路子,让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律,探求文章的脉络,有顺序地把思维引向深入。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启发学习较差的学生多提问题,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自己解决问题。对他们的进步要及时表扬,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

实践证明,质疑答疑的训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介绍几种“质疑解难”的做法:

一、预习质疑,主动求解

《万年牢》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但并不难懂。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提出疑难问题,在第一课时让他们互相讨论,互相交流,然后经过整理去易存难,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如下:1.本课为什么要用《万年牢》做课题,而不用“卖糖葫芦的父亲”或“老实做人,本分做事”做课题?2.文中几次提到“万年牢”?每次代表的意思一样吗?3.父亲傻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第二课时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上述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加上我的相机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围绕课题,引疑解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万年牢》中的“牢”一字,就暗藏了父亲的优秀道德品质从不曾改变。以“万年牢”为题,能够吸引学生眼球。教师可以以字面意思解释题目,看学生是否能通过此方法拨云见日,领会课题的妙用。我当这样忽悠学生:“万年牢估计是讲有人坐牢坐了一万年吧?”、“万年牢或许是说作者家的房子很牢固,万年不倒吧?”这样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孩子们就会仔细分析,课题与课文内容的联系,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扣住难点,质疑释难

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同时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分析事物,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认识能力。《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着重写了大榕树的长势,讲这部分时我告诉学生,课文中对榕树的位置、大小、形状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是静态的描写,并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作者是怎样写事物的静态。阅读课文后学生还不太明白,提出几个问题:1.写榕树的这部分是静态描写,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进”、“卧”等动词?2.课文中描写榕树静态的顺序是由远及从近,为什么写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时又写:“„„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把远景写在近景中?这些问题的难度较大,我没有急于让他们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具体描写榕树长势的句子,先总结出榕树大而美的特点,再品味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榕树的千姿百态。

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大家谈了这样的看法:1.把榕树的近景、远景交织在一起,更能突出榕树的与众不同;2.把这句话加在近景的描写中,写法新颖,巧妙地把近景和远景融合在一起,远中有近,近中有远,使读者眼前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留下深刻的印象;3.因为前面有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的描写:“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来”,所以有“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的话,文章前后照应。经过指点,学生摸准思路,自己解决了难点,享受到质疑解疑的乐趣。

四、抓重点句,设疑推导

读一篇文章只有抓住重点句、关键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才能读懂课文。如每篇文章的中心句,能概括全文中心内容,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与课文的各部分关系十分密切。抓住中心句的学习,往往能串联全篇课文,使教学浑然一体,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如《中彩那天》中有一句作者说的话:“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这句话的容量大,课文的整个情节都围绕他展开的。学习此句时学生提出:为什么说这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呢? 这个问题很大,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学。我首先让他们弄清“富有”的两个含义,它包括物质上的富有和精神上的富有。然后在一起交流讨论我们家的这种富有属于哪方面的?最后让学生透过父亲诚实守信美好品质,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把对“富有”的认识从表面深化到实质。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篇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已经被广大教师所熟知和认可,但落实情况呢?实际课堂教学行为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教学工作者去观察、深思、反思.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出几点管见,以期更多的教师来关注,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作 者:李志华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西县东荒峪初级中学,河北唐山,064304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xx “”(6) 分类号:G420 关键词:教学改革 转变理念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从多媒体开始 篇7

一、音标教学三结合法

学习26个字母对于很多初一学生来说简单又乏味, 但48个音标的学习却稍显复杂、枯燥, 加上从初一开始单词量明显比小学要大, 不容易记却容易忘。学生不愿意学, 教师就难以教。音标教学不应是独立的教学, 若将字母、音标、单词这三种结合起来教学, 三者发挥各自作用, 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英语教学也能事半功倍。这就是音标教学三结合法。

1. 结合字母, 认识音标

26个字母有一定的发音规则, 在教学时我们把相似发音的字母分成几类, 在课堂上把同一类别的字母组合放在一起比较, 教师再从中加以引导, 让学生自己摸索出发音的规则, 不仅加深字母学习的印象, 也在学字母的同时让学生自主的认识了音标。

如STARTER UNIT 1, 在学生认识A至G这7个单词后, 教师慢速的读这七个单词两遍, 让学生注意教师在发这几个字母音时的嘴型, 找一找其中有什么奥秘。很快, 学生就能发现在读B、C、D、E、G时, 嘴型都是一样的, 读音里都含有一个“意”的音。教师对学生的发现表示赞同及赞扬, 并借此引出音标/i:/。这样教学字母和音标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成就感, 又能激发其求知欲。

2. 结合单词, 辨别发音

在STARTER的三个单元中的sectin B都设有Listen and repeat这一活动让学生来听读字母及单词, 无形中也让学生学习到了音标。这就提示了我们结合教材中的这一部分将字母、单词, 结合音标一起来教学, 通过含有相同字母的单词, 辨别不同音标的发音, 也可藉此机会让学生初步了解发音规则。

如STARTER UNIT 2 sectin B的Listen and repeat部分, 在A字母系列中, 含有两种音标/ei//覸/, 通过人名Dale, Grace, Frank, 单词thanks, jacket, map等六个单词来巩固学习字母A, 辨别/ei//覸/两个音标的发音。在教学过程中, 可设置韵律诗或绕口令竞读环节来提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帮助学生通过单词来辨别音标读音。如音标/ei/的韵律诗, name, name, what’s your name?game, game, let’s play a game.

3. 结合游戏, 巩固知识

这是让学生发现读音的一种方法, 但26个字母还可以分成其他类别的字母组合, 如AJK、FLMNSX等组合, 要是重复使用同一种方法, 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我们必须寻求其他适合初中生的学习方法, 如竞赛游戏。

师: (完成单词教学后, 巩固/ei//i://ai//藜u//e/等音标) 同学们, 下面我们以6人为一组玩个游戏。在分组完成后, 我会在黑板板书5个音标, 请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将字母分类写到黑板上。组内成员每人完成一个音标分类, 每人10秒。剩余一个同学有10秒时间作补充, 看哪一个组又快又准确。不可偷看其他组的答案, 大家互相监督。

二、联系汉语拼音, 降低音标学习难度

七年级是学生学习音标的初级阶段, 在这一不可替代的入门阶段。首先, 我们要为学生在学音标的伊始降低难度, 让学生学起来轻松, 没有畏惧感。不难发现, 英语音标与汉语拼音在发音或是书写形式上是有一定的相似程度的, 发现两者的异同, 为音标教学降低难度。

如以下一组辅音, 与汉语拼音的书写形式是完全一样的:“/b//p//m//f//d//t//n//l//ɡ//k//h//r//s/”, 我们发现这些汉语拼音发音的结尾都是加了一个尾音的, 令人读起来更舒服更容易记忆。当教师在教学音标时就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 对比拼音, 引导其发现发音规则。如此一来, 书写形式记住了, 发音也记住了, 轻松的把这13个音标学会了, 学生不觉得有难度, 反而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得出了发音规则, 让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了喜爱学习音标的状态中。

三、设置模仿比赛, 练就正确的发音方法

许多老师教音标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每个音标发音时口腔里舌头的位置变化, 嘴巴张开的程度, 不惜牺牲自己平日里斯文的形象, 长大自己的嘴巴让学生研究, 但是伴随着老师讲解发音的规则, 学生开始厌烦, 觉得枯燥, 教学效果都不尽人意。

学生在音标学习的入门阶段, 都没有切实的参与到其中, 体会不到学习音标的乐趣, 自然觉得课堂索然无味。若在教师设计教学环节时, 在教发音难度较大的音标时, 如/覸/, /e/及三个鼻音音标时可以设置模仿比赛环节让学生先研究后模仿, 通过学生评比选出发音最准确的同学。竞赛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发音模仿比赛环节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发音方法学习中, 并能够自主探究音标时口腔的形状, 舌头摆放的位置, 嘴巴张大的程度, 在反复的练习中, 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练就正确的发音方法。这就达到了让学生愿意学, 喜爱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笃勤, 英语教学策略论[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1]王笃勤, 英语教学策略论[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从美学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篇8

【关键词】中学物理;美学;学习能力

一、展示物理美学特征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

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热是众多物理学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问题,却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十个字做了结论。可见物理美简洁,给人以简单、明了、深远、有序的美感。审美理论认为:那些在特定条件下,刺激物被组织的最好、最规则和具有最大限度的简单明了的“形”,会给人以相当愉悦的感受。物理学的美,最典型、最精粹之处,就是这种“简单明了”的简洁美。

物理学的对称美,给人一种圆满。匀称的美感,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像、电荷的正负、磁场的两极等,都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的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在中学阶段体现对称美最典型的就是电学和磁学,在电学中有电荷、正电荷、负电荷,而在磁学中有磁体、N极、S极。不仅在概念上有高度的对称性,在规律上也有明显的对称性,电荷的规律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在磁学中同样类似的规律是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此外它们都能吸引轻小物体。这种高度的对称性表现了物理中的对称美,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主课,教学中就应更多地追求对称美,把指导学生从科学美的方面去认识物理、学习物理来作为物理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物理学理论内部相互间的融洽而展现和谐美,自由落体、竖直上抛、下抛以及各种直线的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都可以统一于运动学的速度和位移两个公式中,牛顿力学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体与天上的星体统一起来。

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因素,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我们要让物理学美的素材震撼学生的心田。

二、物理教学既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物理教学即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后者较前者更为重要。从物理学本身来看,它研究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例如功和能的概念及能的转换和守恒定律,又渗透在各个分科中。教學职能即要从人类知识的总汇中挑选最精华的,运用最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又要使他们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要认识到:知识的传授离开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贯穿力学的两条主线——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机械能转换和守恒定律及动量守恒定律。这两个定理、两个定律来源于牛顿运动定律,与牛顿第三定律一起构成质点动力学的基本规律,是力学部分的重点知识。围绕这两条主线,要深入分析牛顿运动定律,为这两个定理打好基础。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是在牛顿定律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定理或推论,它们提供的表达式与牛顿运动定律等价,可代替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表达式中的某分量式,而不是什么新的表达式。但是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也是反映自然现象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们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机械运动的范围。

2.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

要培养思想活跃、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材,必须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做物理实验,必须满足于一定的条件才能获得预想的结果,如设计实验步骤、选择测量仪器、正确观察现象、完整的读取数据、严格的计算,是做好实验不可缺少的过程。让学生按照上述过程有目的的科学训练,自觉地掌握科学实验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以“学科体系的系统性”贯穿始终,使知识学习与智能训练融合于一体,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框架。所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力学体系的清晰图像,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才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攻克学习难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利光.浅谈学生学习初中物理兴趣的培养.《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28)

《从现在开始》词语解释学习 篇9

【狮子】

一种大型食肉哺乳动物,有黄褐色的短皮,尾部有丛毛,雄性在颈肩部有长而浓密鬣毛。

【首领】

⑴ 头颈,生命。

⑵ 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猫头鹰】

身体淡褐色,多黑斑,头部有角状的羽毛,头大,有两只向前看的大眼,短而弯曲的喙,强有力的钩爪,能翻转的.外趾。又叫“夜猫子”。

【袋鼠】

袋鼠是食草有袋动物,生活在澳大利亚和邻近的岛屿上。它们前足短小,后足硕大,适于跳跃,长有一条一端逐渐变得尖细的长尾。

【叫苦连天】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 篇10

乡宁县昌宁镇碾角小学 杨茹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情或一样东西感兴趣,我们就会想尽办法去了解它、拥有它。其实,学习语文亦是如此,如果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便能产生强烈参与意识,把学习语文当作是一件快乐的事,学习效果自然会很好;反之,如果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就会厌烦它、抗拒它,学习效果固然就差。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语文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巧设导语

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得力于一个好的导语,因为导语是每节课的开场白,学生对每篇文章、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新鲜感,所以一个好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活跃其思维,大大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因此,我十分注重一堂新课的导入环节。采用不同形式的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我还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即讲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这样既能丰富了课文内容,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巧妙地设计导语能为上好一堂课打下基础,活跃氛围。

二、变换教学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注意力不易集中、好动等心理特点,如果教师在一节课中一直平铺直叙地讲,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就应该变换各种教学方法,通过不同的手段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三年级学生学习生字时,发现让学生难记的不是生字的字形,而是这些生字的拼音,通过调查了解这些学生拼音基础很差,对拼音不感兴趣,于是,我在教生字的时候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先把不注音的生字写在黑板上,然后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些“客人”和我们一起上课,这些“客人”我们都不认识,怎样才能认识它们呢?(给它们注音),你们愿意上来帮帮它们吗?这时就会有许多学生争着上来给这些生字注音了,而且因为自己是去“帮助”别人,所以当然不能出错,于是学生平时写拼音、读拼音就更加认真了,而且课前也能自觉去预习下一课的生字,其实孩子们都是渴望去“帮助”别人的。

三、开展适当的竞赛

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生一般好奇、好胜,乐于表现自己。我们要抓住这一特点开展各种竞赛活动,给孩子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一旦处理不好,教学形式单一就会使之变得乏味。于是我就采取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的形式来完成这一环节。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而且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在激励学生“读书”上,还可以用在回答问题等方面。

四、融洽师生关系

巩固学习兴趣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如果喜欢你,就喜欢你教的课,特别听你的话。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你呢?微笑着走进课堂,创造良好的气氛;关心爱护学生,始终带着愉悦的心情给学生讲解知识;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在教师情绪的感受下,学生就会愉快、轻松地学习,学习的兴趣自然能得以巩固。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从多媒体开始 篇11

关键词:历史;兴趣;基础知识;辨证历史唯物观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单纯死记硬背、不善于综合辨证分析历史史实等问题,有的教师片面地倚重题海战术,盲目地追求高分,结果是事倍功半。笔者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浅述几点做法供同仁们一起探讨交流。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很多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就此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探索与实践。

1. 上好历史起始课

讲好起始课很重要,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的一项奠基性工作。在起始课时,着重向学生讲清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和怎样学好历史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对学习历史有自觉的要求和动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给学生讲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第一,学习历史可以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第二,学习历史可以培养一个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第三,学习历史可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第四,学习历史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对自己一生成长至关重要。

2. 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因具有形象地重现某些历史现象作用,从而广泛被教师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它可以把呆板、抽象、空洞、枯燥的教材转变成活生生的、有声有色的历史场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缩短学生与相去甚远的历史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3. 激活课堂教学气氛

激活课堂教学气氛的手段包括灵活运用课堂激趣方法,使用饱满的教学激情、优美的教学语言等。如运用设疑激趣法、角色扮演激趣法、故事激趣法、联系现实激趣法等,让学生大脑真正动起来,随时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教师上课时,应自始至终充满激情、热情,保持浓厚的兴趣,尤其要进入角色。教师应融情于历史事件中,当喜则喜,该忧则忧,并力争语言生动、幽默、含蓄。

二、引导学生用活打牢基础知识的金钥匙

奠定深厚的历史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而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离不开准确的记忆。只有记得准、记得狠,才能打牢历史基础,巩固学生持久学习兴趣。因此,各种科学的记忆方法就是打牢历史基础知识的金钥匙。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以下几种科学记忆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纷繁复杂的历史基础知识。

1. 字头法

这种方法是抽出历史知识的核心字(多为首字),串在一起,尽量押韵,让学生多念几遍即可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例如,清朝最后的九个皇帝依次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记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2. 谐音法

此法的基本方法同“字头法”,只不过要精选核心字及其谐音,使其既押韵,又有一定生动的意义。

3. 奇特联想法

运用此法的关键是,联想越奇特,记忆越深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例如,民主革命思想家陈天华有两部著作《猛回头》、《警世钟》,记法为“一边想一个叫陈天华的人猛回头撞响了警世钟,一边做转头动作,同时发出钟声。”

此外,还有歌谣法、排比法等记忆方法。

综上所述,科学掌握各种记忆方法的关键,在于学会用活,能做到举一反三,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会学生用辨证历史唯物观探索研究史实

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就是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历史、分析历史。辨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会学生用辨证历史唯物观探索研究史实,就是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善于整体把握历史史实,善于对历史史实进行纵横向比较分析,运用矛盾分析法剖析历史史实,从而达到以史鉴今、古为今用。

1. 教会学生善于整体把握历史史实

有些同学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常常停留在分散的、零星的记忆掌握,这样很难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进而影响历史成绩的提高,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整体把握历史史实。比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一般情况下,在复习时老师总是会问类似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时间、地点、意义等问题,如果从整体记忆的角度考虑,只问一个问题就可以了。如太平天国运动共阐述了哪几个历史事件?然后按照历史事件的6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一个一个地追问下去,把一课的知识全部问完,这样完整的知识结构就建立起来了。

2. 教会学生善于对历史史实进行纵横向比较分析

要全面准确地掌握问题的本质,对历史问题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是一个好方法。纵向比较是古今比较,横向比较是同时期不同民族、国家、地区间的比较。纵向比较可以揭示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可以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横向比较如早期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可以从原因、爆发、进程、结果、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就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把握起来就更容易了。纵向比较如“中日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事”的异同,纵向比较有助于理清事物发展的线索,认识历史的共性和个性。

3. 教会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法剖析历史史实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矛盾。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矛盾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等;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个矛盾的上升构成了整个运动史的进程,决定了中国近代史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对付外来侵略各阶级采取了不同形式进行反抗,涌现出一大批爱国将领。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根据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及时制定出各项方针政策,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国际关系上,则表现为反抗共同的敌人,国际间的联合,如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和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

激发物理学习兴趣 篇12

丁恒专

富源县中安镇第一中学

激发物理学习兴趣

扬起探索求知风帆

富源县中安镇第一中学

丁恒专

摘要:用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学生心智的大门,以次为动力使其保持强烈而持久的求知欲,在探索和发现中登堂入室,无疑是物理教学的一条可行之路。本文试从设疑激趣、猜想激趣、课堂延伸激趣、生活观察激趣、创设趣味激趣等方面来探讨激发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问题。

关键词:中学生

物理学习

激趣

设疑

猜想

延伸

观察

趣味

乐学

创新

杜威说:“如果给学生一种问题,这种问题的解决使他立刻得到一种成功的意思,和好奇心的满足,他就要把所有的能力都要倾注到工作上去,母的的自身就能供给一种必要的刺激,使他自愿刻苦耐劳。”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持久而强烈的求知兴趣来源于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探索和发现。兴趣的激发往往建立在对对问题的探索、发现、获得成功解决的渴望心理上,从而诱使学生企图用现有知识去解决问题或唤起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在不断的心理期待和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打开心灵的闸阀,为创新新种子的播撒培育一块沃土。

一、故布疑阵,激发兴趣

兴趣是吸引注意的源泉,而问题则是思维的出发点。当代的中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猎取知识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设臵有吸引力的问题,把学生的思路引入到课堂将要解决的矛盾之中,他们会产生疑问,老师随之激疑,将矛盾激化,使课堂教学处设疑、激疑、答疑三部曲的旋律之中,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在充满乐感的教学过程中获取知识。

设疑激趣法又分为直接设疑和间接设疑两种方式:

(一)直接设疑引起兴趣,激发求知欲

比如在“浮力”一节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三个小实验:①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分别投入水中,问:“木块为什么浮于水面而铁块则沉入水底?”学生立即答:“因为木块的质量小于铁块的质量。”②将质量相同的木块和铁块在投入水中。结果怎么样?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没那么轻松了,部分学生答到:“因为铁的密度大于木块的密度。”③将铁皮制成的轮船模型投入水中,轮船浮在水面,他们疑惑了,老师随之激疑:“钢铁制成万吨巨轮为什么也能浮于水面呢?”此时他们无以作答,开始对自己的回答产生怀疑,期盼老师快讲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浮于水面。如此教学,情趣丰富,开发了学生智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了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

(二)间接设疑揭露矛盾,提高推理能力比如在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教学中,本节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对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因此在课堂上可巧妙的引用一首古诗:“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向学生解释诗的大意:风平浪静时,诗人乘坐在船的江中匀速行驶,他时而觉得高山走来迎接他,时而又觉得山未动,是船行。教师提出诗中的主要矛盾:是山动还是船行?诗人为什么产生矛盾的感觉?如果诗人臵身于“满眼**多闪烁”的意境中时,他忘记了自己是在随水流而前进的船上,仿佛看到了对面的山朝他走来,此时他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学生答:“以自己乘坐的船。”当诗人又感到“山没动,是船行”时,又以什么为参照物?学生答:“以山为参照物。”诗人的两种说法虽然矛盾可是都对,因为同一物体如果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就不同,所以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老师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任何事物是否也都普遍存在着相对性呢?随后他们能够举出很多非常好的实例,并解释得头头是道。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渗透着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思想教育,教书育人,相辅相成。

二、巧用猜想激兴趣,探索发现重能力

杨振宇说:“在所有物理和数学的最前沿的研究工作,很大一部分要花在猜想上。” 猜想归属于发散思维,是指从已有的物理知识基础出发,让思想自由驰骋,冲破原有知识圈,提出许多新的猜想和设想,并把这种新思想放到实践中验证和理论上论证。许多科学家的创造发明都是通过猜想实现的。近代物理学的三大实验发现(X射线、放射线、电子作为原子的组成部分),三项革命性理论(电磁辐射有波粒二象性、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都潜在着猜想的因素。例如:伽利略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同一车从相同高度的斜面上运动下来,发现小车在三个不同的水平表面上运动的距离不同,其中在毛巾上运动的距离最短,在棉布上运动的距离较长,在木板上运动的距离最长。由此得出摩擦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最长,它的运动越接近匀速直线运动,伽利略在此基础上大胆设想,如果物体在光滑的水平表面上运动时,它将沿直线匀速运动,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

猜想具有多向性、探索性、冒险性、预见性、创造性等特点。在物理教学中如能恰当的渗透猜想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它蕴藏着发现学习的模式,能够高度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探索、探求物理知识。猜想使思维由直线变为多维,由单一变成复杂,对培养学生潜创造力起着积极的作用,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品质,为创造力的孕育扩展广阔的天地。在物理教学中学生经过一系列的猜想,呈现在面前的问题较多,在现有条件下,能够用实验验证、分析的问题,力争在实验面前得到答案,把猜想变成实验课题的土壤,促使学生进行实验探索的动力。学生借助物理猜想提高了教学发现率,拓宽了解题思路,扩展了定向思维,强化了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和欲望。

猜想的方法有:顺向猜想法、逆向猜想法、类比猜想法、联系猜想法。

例如,对“理想气体”这一物理模型,可用逆向猜想法,引导学生从理想气体向实际气体进行逆向反思,从实际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区别,理想气体如何还原为实际气体,实际气体内能由何决定,如何研究实际气体的性质等方面进行考究、猜想。又如,电扬与重力场具有相似的属性,可引导学生由重力场的性质去猜想电场的性质。对电场力做功特征,电势的特性,电场中能力守恒等问题,可用类比猜想法去探明、理解、掌握。

猜想可不是乱猜,必须建筑在过去的一些知识上面,你过去的只是越正确、越广泛,那么猜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第二课堂展才华,延伸激趣促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要立足第一课堂,开辟第二课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课外的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内学习的兴趣。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同学们自我意思浓厚,已经不满足那种“上课由着老师灌,自习围着习题转”的旧教学模式,最乐意按照自己的意图思维来行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应该借助中学生这种心理要求,因势利组织摄影组、板报组、航模组、无线电小组、家电维修小组、小制作小组等。第一课堂打基础,第二课堂展才华,让他们在实践中受锻炼,长才干,充分发挥特长,取得成功,以成功激情趣,并由课外的时间反哺课堂教学。同时定期举行小型竞赛,物理学史实笔赛、基本概念抢答赛、物理规律猜谜赛、设计新型实验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激发学生乐学、好学的情趣。

四、生活观察添情趣,课内学习找钥匙

兴趣的激发是由提问题这一环节实现的。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针对一些生动、直观、新奇的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生活观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如,拖拉机的履带作用一定是为了减小压强吗?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正确观察,学会观察的方法,首先要找出履带的特征,不象一块平板,而是有较宽的凹槽和凸起的棱角,这个特征使得拖拉机在坚硬的路面上行使时,只有棱触地;在松软的路面上行使时,棱槽同时触地,这是与别的车不同的地方,然后再利用压强公式P=F/S逐步分析,得出结论。

生活中直观有趣的物理现象不胜枚举,如:小鸟停在高压线上,为什么不会触电;修建水库大坝时,为什么要下宽上窄;汽车的轮胎上为什么刻有花纹;雨后为什门会形成一道绚丽多彩的长虹;打雷时为生么会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为什么别人抱得起自己,而自己抱不起自己;高压锅为什么能尽快煮熟食物等等。如能有机的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观察,用所学的相关物理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定能激起他们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实现由生活走向物理,由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五、创设趣味明究理,乐学扬起求知帆

丰富、有趣、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引出好奇心,激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就会愿意学,喜欢钻,自

主地动脑探索知识奥秘,愉快第寻求知识归宿,从而焕发起更高的求知欲,这对于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掌握会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讲相对运动,举第一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在高空用手抓住一颗德国的子弹的真实故事;讲液体浸润、解释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说:“落汤鸡”而不说“落汤鸭”的道理;讲浮力举阿基米德鉴别皇冠真伪的故事或曹冲称象的故事。讲实深与视深,引用毛主席诗词名句:“鱼翔浅底”来例证。并从已有的内容和学生自身经验中发掘兴趣价值。教师备课的时候就应确定每单元或每节课的兴趣目标,研究每一个知识点到底可以培养起学生什么样的兴趣,应如何培养。如:有的教师抓住初中学生喜欢猜谜语的特点,把一些物理概念编成谜语让学生猜:“势均力敌(二力平衡),秉性难移(惯性)。这样做,便可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授课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形象逼真,产生很强的感召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了知识信息。

激趣的落脚点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保持持久的物理学习兴趣,为物理思维品质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因势利导,妥善运用激趣方法,必须注意两点:第一要避免兴趣主义。采用的方法决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决不能只凭个人兴趣,决不能脱离教材而引起学生偏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第二要避免形式主义。采用的新方法应让学生乐于接受,便于接受,又有所收益,经过努力能顺利完成任务,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强化、升华学生的兴趣,这势必带动起学生学习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扬起探索求知的风帆,为他们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喜欢物理学,以至于整个自然科学。

参考书目:

①《中学物理教法研究》,张仁勖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从多媒体开始 篇13

关键词:兴趣;多媒体;数学教学

一、再现生活场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必须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为背景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学教科书的素材基本上都来源于学生生活,只是学生没有留心,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再现生活场景。例如,在教学“分类”时,出示多媒体课件——购物场景,超市的物品琳琅满目,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有水果类、饮料类、文具类等。学生看到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在课堂上也能再现,而且是我们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到很惊奇,原来数学就在身边,并不枯燥、难懂,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借助卡通人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科书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以使学生对于阅读数学教科书没有枯燥感、恐惧感,而产生一种愿望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在第一学段的教科书主要是以卡通、漫画、图片、表格为主,伴适当的文字表现形式。特别是卡通人物,一年级小学生非常喜爱。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把卡通人物搬进课堂,采用卡通对话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会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三、运用童话故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天真、爱幻想是一年级小学生的个性,因此美丽的童话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及小谜语也就成为他们乐于接受和愿意思考的学习内容。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创设童话故事,来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前、后”时,教师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熟悉并十分感兴趣的“森林运动会”这一童话故事:运动会开始了,参加100米赛跑的有小鹿、小松鼠、乌龟、小兔、蜗牛,教师当裁判,学生当拉拉队。“加油!加油!”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此时教师叫停后提问:“你们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出了它们的名次,有的说出了谁在谁的前面或谁在谁的后面。接着继续进行比赛,又经过激烈竞争后名次发生了变化,前后位置也发生了变化。比赛结束后,让学生再仔细观察比赛成绩,说说看到了什么,使学生建立起扎扎实实的“前、后”位置观念。这时学生明白了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谁在谁的前面或谁在谁的后面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从而做出正确判断。

实践证明,把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到一年级数学课堂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整个学习过程显得更加轻松、愉悦。

关于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14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旦学生“乐知”,兴趣被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上始终处在最佳状态,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努力达到的。

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高低,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满腔热情,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艺术上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有效探索,全方位、多角度、更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总之,就是教师要有良好的素质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乐此不疲”。笔者在近十年的语文教学中,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现归纳为以下五点,希望通过对本文的研究和探讨,对语文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方面能有一定的帮助。

一、教学主体上,教师要有张扬个性,激情教学的素质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①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教师个性的张扬。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对他人产生着影响,在语文教学上,教师的个性对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实践证明,教师个性的张扬,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个性的张扬包括静态的个性张扬和动态的个性张扬。静态的个性张扬是指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格等在教师身上内在体现的外化。动态的个性张扬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和行为发挥。学生都是十分关注自己的老师,每一个学生在潜意识里对老师都有一种期待,因此,教师无论是静态个性张扬还是动态的个性张扬,都对学生的视觉和思维产生强烈的震撼,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激起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欲望。

那么,如何促使语文教师个性得到张扬呢?

首先,教师要自己努力,自我完善,增强自我修养意识,这是最根本、最关键的。教师要主动地自我教育,健全良好个性;要努力地完善自己,积极展示良好个性;要注意发扬民主,充分发挥个性影响力。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重视和尊重教师个性,给语文教师创造健康、和谐、宽松的环境。

再次,积极开展语文教师的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有条件的话还要对语文教师进行必要的心理测量,使语文教师能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便于有目的地调节心态,扬长抑短。

二、教学理念上,教师要有融入情感,赏识学生的素质

梁启超说过:“用情感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份量磁便引多大份量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另一类是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实践证明,学生对惩罚往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而对赏识却欣然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融入情感,赏识学生,实施情感和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激情。情感和赏识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理解和热爱学生,对教师来说,大而言之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小而言之则是教师的修养,是师德。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和赏识,这种出于真挚的“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这种“赏识”的对象包括各类学生学习语文的各个方面。比如说朗诵、写作、阅读等,在表达形式上,可以在接触、交谈(交谈环境要适宜,气氛要和谐)中,对他们表示一种信任和赏识,以产生情感上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形成兴奋中心,产生自信。随之要给予具体的、有效的指导或帮助。一旦发现学生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教师要及时地表示肯定或赞同,以便为下一次新的进步作好心理准备。

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如果在尊重这部分掉队学生自尊心方面处理得慎重、科学,不但能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差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当然,决不能因此而对他们有所迁就和放松,相反的更应该从严从实要求。而这个“严”“实”又是植根于教师对学生纯真的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之中,使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达到动之以情的效果。

再次,应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事实证明:不断获得成功,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学习兴趣也在不断的巩固和发展;而屡遭失败,经常受批评的、斥责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就会日渐衰减,直至完全丧失。由此必须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激发学生产生乐于学习语文的心理,从而重视语文学习。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消除语文难学的偏见,尽快摆脱学习语文束手无策的困境。

三、教学形式上,教师要有实现互动教学,活跃课堂的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特别是年轻人,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要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单项施教的方式,实施教学过程的互动,活跃课堂,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碰撞出思维火花,激起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互动教学的实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互动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互动方式。实现师生互动,首先,教师的备课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而目前教师的备课大多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当然,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是需要的,但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为重要,而且任何方法的运用要取得好的效果,都必须将这种方法内化为学习者的一种习惯和技能。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之中。善于提出问题和善于分析问题是一个人思维独立的表现,而独立性是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课堂上学生提问是极为可贵的,教师应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再次,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大胆打破原定的教学方案,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二)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意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生生互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宽松和充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发言机会多于师生交流,更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社会交际和情感交流的发展。生生互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互动。在分组学习交流中,教师可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民主、平等的思考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进行多向思维。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与发散性,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设计比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互动。好胜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特点。把竞赛穿插于教学之中,对学生来说,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享受。在比赛中,同学之间或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竞争,组内同学相互激励,从而在竞争与激励中得到共同提高和进步。有时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比赛,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起不同见解的争论。(3)组织生生学习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互动。依据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由学生之间开展互相评价,这是一种即时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中,常会有来自同伴赞赏的声音,他们

会指出哪个同学发言最积极,谁提出的办法最妙等,为争取能在小组中有所发现或表现,这个欲望大大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生本互动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生本互动体现在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中,其中的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的。学生和文本达到真正的互动,就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在日常的教学中,课本剧表演是生本互动最突出的代表。课本剧的表演提供了学生揣摩角色心理机会,通过表演,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同时,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并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

四、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有充分展示语文独特魅力的素质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②走进语文,可以把你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与百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与古代最出色的哲人,与现代第一流的学者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人们对语文的魅力已经描绘得惟妙惟肖,语文的独特魅力无与伦比。

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充分展示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带领学生走入精彩纷呈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充分领略语文内在的特有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对语文产生持续的不懈追求。语文既然有这么独特的魅力,语文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审美”:(1)可以通过图画、音乐、戏剧这些艺术的直观与老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再现教材描写的、表现的、蕴涵的美,让学生感受作家创作时或编写者撰写教材时进入的那个情境。这样,教材所表现的、所阐述的、所涉及的相关情境,就通过图画中的色彩、线条、形象,音乐的节奏、韵律,表演中的角色、情节等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2)善用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语言对学生的感知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都起着主导与调节支配的作用,学生心中的琴弦,往往是美的语言拨动的。在教学中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往往是再现了语文描写的情境。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要么让学生感

受到美;要么让学生联想到美;要么引导学生去追求美;要么启发学生领悟到美,从而展示了语文的魅力。

五、教学艺术上,教师要创设情境,快乐教学的素质

“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互叠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创设情境可让学生很好地品味文中的意境美,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可以很好地激发和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如教柳永的《雨霖铃》时,可先通过语言描述,接着,用《雨霖铃》的教学磁带,先读后唱,民乐伴奏,在悠扬悦耳的萧笛声中,学生倾听着凄楚婉转的女高音歌唱,眼看着课文注释,很自然地进入词的境界。创设情境,将把强制学生有意接受知识变为无意而轻松地获得,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情境,包含创设观察情境和创设想象情境两个方面。(1)创设观察情境,培养观察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多“看一看”,多“闻一闻”,多“摸一摸”,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观察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2)创设想象情境,激发想象。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过:“想象是创造力。”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文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造想象情境,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积累学生的语言,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世界里快乐地学习。例如:

在学完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后,我问学生:“课文里描绘的春景美不美?在你的心目中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们尽情地发挥想象力,于是学生们踊跃发言了。“浅浅的绿意渲染出浓浓的生气,淡淡的花香装点出烈烈的诗情。”“刚刚抖落冷酷的冰雪,刚刚穿越逼人的寒风,春天的微笑还很矜持。”“春天似乎突然给久久郁闷在冬天里的人们一个明朗的心情,并给肃祥的世界一个暖暖的美景。”……更有一位同学细致地描绘了“春雨图”——“几许轻微的水滴声,清晰、动听,仿佛一首有着轻快旋律的歌曲,又像一位满腹心事的少女诉,说着自己的心事……”说得多好,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出来了,把积蓄在心中的感想说出来了,把学习发言的积极性、生动性调动起来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随即被激发出来了。

上一篇:五型班组创建检查下一篇:办公室管理评审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