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感伤的句子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活的感伤的句子(精选11篇)

生活的感伤的句子 篇1

1、这个微笑,用尽疼痛的力气;这回释然,用尽铭记的场地;这场告别,用尽去爱的勇气;这次哭泣,用尽你爱的表情;因为这是最后一次爱你。

2、最好的时光里,我依然独自一个人走在那条浮华炫丽却不属于我的街。我像一个拾荒者,悄悄收藏起时光的底片,让它变成陈年的私酿,然后在那个夏日的午后,晾晒出任何与你有关的画面。

3、原来我只不过是只华丽的木偶, 演尽了世间所有的繁华, 才发现身后无数的金丝银线, 牵动我的……哪怕,一举手,一投足。

4、我们害怕岁月,却不知道活着是多么的可喜。我们认为生存已经没意思,许多人却正在生死之间挣扎。甚么时候,我们才肯为自己拥有的一切满怀感激?忘掉岁月,忘掉痛苦,忘掉你的坏。 我们永不永不说再见。

5、有人告诉我鱼的记忆只有7秒,7秒之后它就不记得过去的事情,一切又都变成新的。所以,在那小小的鱼缸里鱼儿,永远不会感到无聊。我宁愿是只鱼,7秒一过就什么都忘记,曾经遇到的人,曾经做过的事 都可以烟消云散,可我不是鱼。无法忘记我爱的人,无法忘记牵挂的苦无法忘记相思的痛。

6、也许,这只是一个梦,一个破碎了的梦,花凋花谢,最后还是一片凄楚,相识相爱,最后还是不和而散。

7、邂逅的瞬间,我站在你的面前,只是个陌生人。是浮华的化妆舞会,散场以后,一个落寞而黯淡的女子,是烟花一样虚空的美丽。喜欢这样的文字,把自己沉在一个最卑微的姿态局里,不需要任何人的理会,独自一个人在角落里笑着哭泣,不需要谁再来打扰属于我的宁静生活。

8、夕阳西下,是我最想念的时候,对着你在的那个城市,说了一声:我想你,不知道你是否听得到。

9、我们离回忆太近,离自由太远。 有时候念念不忘,只是爱上回忆。一次犹豫,一次背叛,一次意外,足以让它枯萎。挣脱一切,烟消云散。

10、有时候,很迷茫的去看前方,明明知道那片海没有你在,却还要固执的踏上火车去追逐那个有你不了解的爱,害怕总是真实的存在,精彩的孤单总是陪伴着我们 终究该明白,不能再在原地徘徊, 不能再固执的守着不会回来的,不能再挣扎着看着你的不精彩。

11、谁在春日艳阳的午后,轻抚你穿过飘扬秀发的手。 谁在无数个黯然的白夜,带走独斟酌饮的酒,把浓烈的温度,狠狠的烧进胸口。谁把一季又一季的绿色原野,揉碎成泥土中潮湿的腐朽。谁捧起花的脸庞,让岁月美的黯然神伤。

12、谁的眼角触得了谁的眉;谁的笑容抵得了谁的泪;谁的心脏载得住谁的轮回;谁的掌纹赎得回谁的.罪。

13、爱是一场催眠,醒来之后你被谁吸了灵。这就是为什么爱过之后,总觉得不仅失去他,也失去了一部分自己。被爱的人总是掌灵者,去爱的人反而失魂。在每段真心付出的感情中,总有一个人献祭了灵魂,收获了残忍。

14、年少时,我们因谁因爱或是只因寂寞而同场起舞;沧桑后,我们何因何故寂寞如初却宁愿形同陌路。

15、坚硬的城市里没有柔软的。爱情,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

16、记忆的丝线就像一种咒语,在每个日升月落将我缠紧,它提醒我,不能忘记爱过的你,我是记得啊,我记得,所以我和其他人在一起,一笑都觉得愧疚,所以我和别人并肩行走,牵手都觉得沉重,我要怎样,剪断丝线,再不作茧自缚。

17、几年后,发现无数的感情不撕自碎,原本都不完整,就不需要撕碎。现在,我开始怀念,那个撕碎你信和照片的雨夜。我羡慕那时的自己,还有完整的幸福可以撕碎。

18、浮华一生,淡忘一季。空有回忆,打乱缠绵。笑容不见,落寞万千。弦,思华年。那些年华,恍然如梦。亦如,流水,一去不返。不泣离别,不诉终殇。

19、青春,如同一场盛大而华丽的戏,我们有着不同的假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不同的经历,却有着相同的悲。

41、我在怀念,你不再怀念的。

42、我在河之彼岸,守望曾经归来,归来无望。

44、安然的度过一世春秋。浑噩自知。

45、月光的森然,乐律的精魂,一切只是幻影,稍纵即逝。

46、无论多么落寂和苍茫那些身影总会过目不忘。

47、总在不经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绵长。

48、我总是在想,我的记忆是不是活在长街的那头,而我的年轮死在长街的这头。

49、你是不是一直这样,安静地,凝望那些日沉日落,无家可归的忧伤。

生活的感伤的句子 篇2

一、渗透学科特色,激发人文情怀

“人文性”应是语文学科独有的个性。渗透着感伤情怀的经典文章不仅是作者对个人苦难经历的哀婉与倾诉,不是拘囿于个体生命的疼痛与无望,而是源于他们内心深处深厚的人道主义理想。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家喻户晓,可谓经典之作,它为何能成为经典,有人认为这是与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性分不开的。笔者细细品读中总觉得文中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淡淡的感伤情怀,或是一种被压抑着的无法大肆发泄的伤感。文章开篇就交待家中一连串的不幸遭遇,奠定了悲伤的感情基调。文中的几次流泪贯穿全文,进一步渲染出悲悯的气氛。中国有句俗语“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文中的“我”面对凝聚着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父亲的背影,让泪水尽显内心的脆弱与感伤。文章最后写到父亲“老境颓唐”,自叹“大去之期不远”,而身为人子的“我”却仍在异乡漂泊,不能伺候左右,以尽孝道,读到此悲伤无奈之情又油然而生。

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盈满了化不开的感伤与深深的自责之情,也饱含着作者深广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同情悲悯之心。学生的心灵正是在这份深深的感伤情怀的感召下懂得了深沉的人间真情,明白了生命的无常,人生的坎坷多变,获得了人性的洗礼与熏染。

二、实践美感教学,培育人文素养

美感教学属于语文教学中美育的范畴,它是通过引导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中体悟情感,净化心灵,完善人格,培养一种对人类与世界的深广的悲悯心与同情心。如今,物质的诱惑如灰色的阴影不断侵扰着学生的良知和情感,流行文化又以不可忽视的气势影响着学生的经典阅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情感的感受能力之弱,对生活与人生的感悟能力之浅令人担忧。因此发掘经典文学中的感伤魅力,在实践美感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感伤情怀进行体验与感受,便成了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者本身便是经典文学的受众之一,完全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认识能力,去深刻挖掘文中的感情因素,将作者寄托的感情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诉诸笔端,诵于课堂,去扣击学生的心扉,也是实践美感教学的一条途径。

当我品读《背影》时,眼前便总会浮现我的父亲生前最后一次在车站送我的情景,这心情与作者何其相似。于是我便仿《背影》写了《别影》。讲述了父亲的勤恳辛劳,父亲的祸不单行,父亲的爱女深情,更突出了送别的身影:“父亲走到车门口,我一直目送着他的背影,瘦削的、苍老的,不知不觉中我的眼圈红了,……耀眼的阳光中父亲穿着白色短袖衬衫,风把父亲的衣角吹了起来,裹贴在父亲的身上,勾勒出了父亲清瘦的肩。”当我满含热泪地读完这篇文章时,教室里鸦雀无声,隐约传来抽泣与叹息声,我知道学生们正在体验着浓浓的感伤情怀。也许他们对“家愁国恨”体会不深,但离家求学的艰苦与思亲的无奈却与作者、老师有着心灵的契合。因此,对《背影》一文中所体现的感伤情怀的解读过程便成了学生体味离情思愁,进而领会父母深重的养育之恩的过程,毋庸质疑,这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着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深度解析人生,提升人文素养

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渗透了作者无法排遣的来自灵魂深处的感伤与痛苦;或以一种诚挚的叙事态度直面着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希望与绝望相夹杂的命运。用文学写人生,思考人生便是作者创作的宗旨。“我们不能把《背影》的主题简单地认定为歌颂父子的浓厚情谊,而是‘展示了一种相当普遍的人生’”(刘康《〈背影〉何以成为经典新探》)。笔者认为《背影》的精彩还体现在感伤人生,深度思考人生这一点上。父亲年轻时独自闯荡世界,也曾经辉煌过,但老境颓唐,却把希望留存在儿子身上。这一番坎坷的人生之路到底为何?是命运的捉弄?时代的残酷?生命的渺小?作者的人生之旅又如何?在这惨淡的人生中怎不渗透感伤,怎不充满疑惑?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学生接触的世界毕竟很狭小,经历的人生毕竟很浅薄,但经典的文章却能引领学生与作者体验另一种人生,感受作者的爱憎,聆听作者的心声,汲取作者的智慧,体悟作者对人生与人性的深度解析。感伤情怀何尝不是作者创作的主要情感载体呢?人们常说“悲愤出诗人”,感伤情怀不也是促使无数文学大家创作出不朽经典的源泉吗?所以引导学生更多更深地接触经典文章,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乞求友情的感伤 篇3

我从来不曾向人乞求过什么东西,金钱,物质,爱情,同情,或者怜悯。强烈的自尊心,让我一路走来,始终骄傲地,高昂着头,并将一颗柔韧敏感的心,用坚硬的外壳,层层包裹起来。就像,缓慢爬行的蜗牛,在日光下,将身体,藏进安全的壳中。

可是,我却用过整整一年的时间,恳求一个女孩,给我一段携手向前的温暖的友情。

我抬头,看见蓝的笑容纯美恬静

彼时我读高一,是被舅舅,费了很大劲儿,才从一所普通中学,转到重点高中里来。记得我进来的时候,正是课间,老师在混乱嘈杂中,简单地介绍几句,便让我坐到事先排好的位置上去。没有人,因为我的到来,而停止歌唱,或者喧哗。就像一粒微尘,在阳光里一闪,倏忽便不见了踪影。我在这样的忽视中,坐在一个胖胖的女生旁边。她只是将放在我位置上的书,哗一下揽到自己的身边来,便又扭头,与人谈论明星八卦。

我突然地有些惶恐,像是一只小兽,落入陷阱,却遥遥无期,怎么也盼不来,那个将要拯救自己的人。而蓝,就是在这时,回头,将一块干净的抹布,放在我的桌上,又微微笑道:许久没有人坐,都是灰尘,擦一擦,再放书包吧。我欣喜地抬头,看见笑容纯美恬静的蓝,正歪头,俏皮地注视着我。我在她热情的微笑里,竟是有一丝的羞涩,好像遇到一个喜欢着的男孩,初恋般的情愫,丝丝缕缕地,从心底,弥漫升腾起来。

我在第二天做早操的时候,偷偷地,将一块舅舅从国外带来的奶糖,放到蓝的手中。蓝诧异地看我一眼,又看看奶糖,笑着剥开来,并随手,将漂亮的糖纸,丢在地上。我是在蓝走远了,才弯身,将糖纸捡起来,细心地抚平了,并放入兜里。

那一刻,我就如那个倒下的小泥人

蓝是个活泼外向的女孩,她的身边,总是有许多的朋友,外班甚至外校的都有。她们在放学后,聚在教室门口,等她。她的朋友中,还有不少的男生,他们在一起,像一个快乐的乐队,或者青春组合,那种浓郁动感的节奏,是我这样素朴平淡的女孩,永远都无法介入的。

可是,明明知道无法浸入,想要一份友情的欲望,还是强烈地推动着我,犹如想要靠近蓝天的蜗牛,一点点地,向耀眼明亮的蓝,爬去。

我将所有珍藏的宝贝,送给蓝。邮票,书,信纸,发夹,丝线,纽扣。起初,蓝都会笑着接过,并说声谢谢。她总是随意地将它们放在桌面上,或者顺手夹入某本书里。她甚至将一个可爱的泥人,压在一摞书下。她不知道那个泥人,是生日时爸爸从天津给我专程买来的,它在我的书桌上,陪我度过每一个孤单的夜晚。它在我的手中,半年了,依然鲜亮如初,衣服上每一个褶皱,都清晰可见。可是,我却在送给蓝之后的第二天,发现它已经脱落了一块颜色。我记得当时我的心,像被人用针,扎了一下,疼痛倏然蔓延全身。我小心翼翼地,提醒蓝,说,这个泥人,是不经碰的。蓝恍然大悟般地,这才将倒下的泥人,扶正了,又回头开玩笑道:嘿,没关系,泥人没有心,不知道疼呢。

这个玩笑,却是让我感伤了许久。就像,那个泥人,是我自己,满心欢喜地站在蓝的书桌上,等着她爱抚地注视我一眼,可是,蓝却漫不经心地,像扫掉尘土一样,将我碰倒在冰冷的桌面上,且长久地,忘记了我的存在,任由尘灰,落满我鲜亮的衣服。

收回那份泛滥的友情,收回一份尊严

从不奢望可以像其他女孩子一样,在蓝的身边,轻松地来去。所以我只期望自己十分的努力,可以换来蓝至少一分的友情。可是,蓝却像片云朵,被那缥缈无形的风吹着,如果路过我的身边,那不过是因为偶然。

我依然记得那个春天的午后,我将辛苦淘来的一个漂亮的笔筒,送给蓝。蓝正与她的几个朋友,说着话,看我递过来的笔筒,连谢谢都没有说,便高高举起来,朝她的朋友们喊:谁帮我下课去买巧克力吃,我便将这个笔筒送给谁!几个女孩,纷纷地举起手,去抢那个笔筒。我站在蓝的身后,突然间难过,而后勇敢地,无声无息地,将那个笔筒一把夺过来。转身离开前,我只说了一句话:抱歉,蓝,这个笔筒,我不是送给你的。

我终于将对蓝的那份友情,自尊地,收回,安放在心灵的一角,且,再不肯给任何一个,淡漠它的人。

许多年后,我在人生的途中,终于可以一个人,走得从容,勇敢,无畏,且不再乞求外人的拯救与安慰,这样的时候,我再想起蓝,方可真正地原谅。

我想原谅蓝,其实,也是原谅那个惶恐无助的年少的自己。

图/陈名贵 编辑/吴桐

感伤时间的哲理句子 篇4

2、吸了一辈子烟,烧了一辈子手。喝一一辈子酒,出了一辈子丑。

3、勇敢,不一定有结果,但不勇敢,一定没有结果。

4、人活一世,笑就要大声的笑,哭就要尽情的哭,让快乐常在,让悲伤远离。

5、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6、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7、如果没有了眼泪,心是一片干涸的湖。

8、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9、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

10、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11、是我勇敢太久,决定为你一个人而活。

12、记忆想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

13、抽的是烟,吐出的是寂寞!

14、时间没有等我,是你忘了带我走,我左手过目不忘的的萤火,右手里是十年一个漫长的打坐。

15、若有一种爱是永不能相见,永不能启口,永不能在想起,就好象永不燃起的火种,孤独的凝望着黑暗的天空,但总有一颗心需要讲明,需要倾诉,需要将爱进行到最后一刻,才不枉此生。

16、擦身而过,也是一种很深的缘分。

17、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18、人生不需要瞎编,坚持自己的理想,走上自己的路上。

19、世上最残忍的事是你明明知道我喜欢你,却当作不知道。

20、人生最难吃的三碗面:人面、情面、场面。

21、你可以用一分钟遇见一个人,用一小时了解一个人,用一天爱上一个人,但是你却要用一辈子忘记一个人。

22、如果没有了眼泪,心是一片干涸的湖。

23、若有一种爱是永不能相见,永不能启口,永不能在想起,就好象永不燃起的火种,孤独的凝望着黑暗的天空,但总有一颗心需要讲明,需要倾诉,需要将爱进行到最后一刻,才不枉此生。

24、时光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去相信神话。

25、时间没有等我,是你忘了带我走,我左手过目不忘的的萤火,右手里是十年一个漫长的打坐。

26、世间总是阴差阳错太仓促形不成拥有。

27、世上最残忍的事是你明明知道我喜欢你,却当作不知道。

28、是我勇敢太久,决定为你一个人而活。

29、吸了一辈子烟,烧了一辈子手。喝一一辈子酒,出了一辈子丑。

让人感伤的情感句子 篇5

因为是你,所以才对你任性。全世界都可以不懂,如果你也不懂,我还有什么话可说。

我删了你所有的东西之后,我朋友都说我干得漂亮,说我解脱了,我终于又是那个活的很飒又酷又冷漠的姑娘了,可其实,我本来是很想做你怀里的小女孩的,可我没办法了,我不能一直不要脸啊。

有时候很想找个人倾诉一下,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最终是什么也不说,只想快点睡过去,告诉自己,明天就好了。

多少故事烟雨中,此生,你我终逃不过曲终人散的命运。今夜,当我站在生命的镜子面前,我已看不到当初的鲜亮,我只看到了正在支离的暗影。

我走过最长的路,是你的套路,喝过最苦的酒,是你的喜酒。

后来的故事都与你无关,短暂交集后便是相忘,虽然不长却也悲伤。

最难过的,莫过于当你遇上一个特别的人,却明白永远不可能在一起,或迟或早,你不得不放弃。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请你爱他如他所是,爱他的赤子之心,也爱他的时而幼稚;爱他的成熟稳重,也爱他安静少言。这种爱只需要懂得,并不需要忍耐。

最难断的是感情,最难求的是真情,最难猜的是心情,最痛苦的是自作多情。

有些事你放不下,是因为还不够痛。

是不是我不爱你,你就不爱我了。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翻聊天记录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以前我们有那么多话可以说,悄无声息消失的友情才最让人怅然若失。

说深爱我的人是你,轻易放弃忍心伤害我的人也是你;说护我一生周全的人是你,给了我大风大浪的也是你;说我赌上最美的三年,不忍心让我输的人是你,让我输的一败涂地的还是你。

时间会慢慢沉淀,有些人会在你心底慢慢模糊。学会放手,你的幸福需要自己的成全。

生活的感伤的句子 篇6

曹禺是忧郁的、感伤的。他的感伤源于他的苦闷, 来自于他的家庭、苦难的社会及个人敏感的气质。这种苦闷感伤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 从曹禺的家庭来看, 他的家庭生活应该是优裕的。

家中有佣人、长工、车夫、店铺, 然而优裕的生活并没有给他增添欢乐, 反而成为他痛苦的渊源了。

这种痛苦来自他的父亲, 来自于他的家庭。他的父亲万德尊曾做过黎元洪的秘书, 后来到天津做了标统。但万德尊官运时刻与政治局势联系在一起, 并不一帆风顺。1923年黎元洪下台后, 万德尊从此一蹶不振, 精神潦倒, 心灰意冷, 脾气也愈来愈暴躁, 动辄发火骂人, 对什么都不顺眼, 他内心的苦闷给他的家庭带来了沉闷压抑的空气。这种抑郁的家庭气氛给曹禺的内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二) 曹禺的感伤还来自他失去生母的苦痛。

他生性忧郁、敏感、孤独, 家庭的压抑, 甚至仆人的飞短流长也伤害着他。曹禺生下来三天便失去了生母, 痛苦、忧郁、感伤在他的心灵里渗透着、蔓延着, 前所未有的悲哀和痛苦弥漫着。这使他的童年更加忧伤。他常说:“我从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 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失去生母的痛苦随着年龄增长蔓延着、扩展着、凝聚在心灵的深处。

(三) 曹禺早期传统的私塾教育是烦闷的, 然而大量的“闲书”的阅读却将感伤注入在他的血液中, 并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得到体现。

曹禺的启蒙老师让曹禺死记硬背, 这种陈腐的封建教育方式使曹禺觉得像鸟进了笼子, 闷极了。他厌恶、痛恨这种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但颇有文学兴趣的父亲的大量的“闲书”却让曹禺得到快乐。他读《红楼梦》等古典名著, 《红楼梦》中的“葬花”词那种悲凉伤感的味道渗入他的情感, 并郁结在他的血液中。后来上了南开中学, 接触了郁达夫的一些作品, 觉得郁达夫的作品与自己的心灵有一种契合, 因而十分推崇郁达夫, 并模仿《沉沦》写了一部十分感伤的小说――《今宵酒醒何处》。

曹禺的这种感伤情结在他后来的创作, 特别是解放前的创作中, 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日出》则是最能体现曹禺感伤情结的一部悲剧。

曹禺与生俱来的感伤成为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创作的动力, 这种感伤情结体现在作品中具体表现为悲剧的人物形象和悲剧的结构。以下就试从这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 陈百露就是曹禺精心塑造的一个悲剧形象。

他的感伤情结在陈百露的性格中则表现为感伤、孤独、苦闷、向往光明而最终陷于失望, 厌恶黑暗而无力反抗的感伤情结。

她年轻、美丽, 是一个个性解放的女性。她热爱生活, 热爱美, 她也曾做过许多关于爱情的幻想。与诗人的结合带来的物质生活的贫乏, 失去了恋爱时的新鲜感, 生活显得平庸, 这使她的希望变为失望。在她的眼里, 平庸、琐碎的物质生活变得像铅一样的沉重、黯淡, 物质负荷过重, 精神的翅膀就不能飞翔, 平庸无聊的感觉暗暗地滋生, 但这并不足以导致与诗人的分离。真正促使她与诗人分离并最终走上堕落道路的是另一场潜在危机的引发, 与诗人结合前, 她曾经有过一段社会明星、电影明星之类的生涯。当时她为了追求婚姻自由, 个性解放而放弃这种生活。但在这时她单纯的心充斥着不安定因素, 当爱情的甜蜜与新鲜感满足了她爱情的欲望与憧憬时, 平淡、无聊的情绪产生, 她对生活失去了新鲜感。精神失望、空虚, 物质刺激的欲望乘虚而入, 致使她与诗人的隔阂越来越大, 从而在她人生道路上撒下了第一颗悲剧的种子, 并影响戏剧开幕后的生活。

陈百露那样的热爱生活, 热爱美, 然而丑陋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将她憧憬梦幻里拉到现实中来, 她是那样的忧伤, 甚至绝望。曹禺像陈百露一样热爱美, 追求美。他在惠中饭店看到许许多多像陈百露那样的交际花, 以及围绕着交际花活动的那些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各式人物。与此同时, 到处都是衣不蔽体的穷苦百姓, 在那里受苦受罪, 挣扎在死亡线上。深入三等妓院调查看到的惨景更是让曹禺失望。他看到的是像宝和下处一样阴暗污秽的棚子里, 腊黄苍白没有血色的妓女畜牲一样过着非人的生活。也看到了翠喜那样善良的女人为了养家糊口, 一次次地像商品一样出卖自己的身体。那里没有廉耻, 只有丑陋、污秽、黑暗, 留给曹禺的是无尽的苦闷、感伤。长期郁结的苦闷、忧伤喷在作品中形成了陈百露、翠喜这些想往好里过, 黑暗的社会却将她们一次次地抛向痛苦的深渊的悲剧形象。

曹禺目睹了许多梦魇般可怕的事件, 他厌恶痛恨这像铁一样的黑暗, 但他却无法打破这样的黑暗。他失望、痛苦、感伤, 他思考着, 却又很茫然, 在他的作品中他含着泪将陈百露带上死亡的道路。陈百露之所以走上这样的一个悲剧的道路, 正是因为她无力反抗黑暗。正如他对方达生所说:“不是我们允许不允许金八他们活着的问题, 而是金八他们允许不允许我们活着的问题。”她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她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 并有着清醒的认识。她要求独立、自由, 但最痛苦的也莫过于有着希望而无力改变自己越陷越深的悲剧命运。如黑格尔所说的:“真正的悲剧情节的前提需要人物已意识到个人自由独立的原则, 或是多少需要已意识到个人有自由自决的权利到去对自己的动作及其后果负责”。她希望有人拯救自己逃出苦海, 她有着幸福理想生活的憧憬。在方达生面前, 她内心的希望开始升腾, 因为支持她在昏沉的生活中活下去的是心中的等待, “等待有一天幸运之神会叩开她的门”来叩开她心灵之门的是方达生, 但问题并不在方达生爱情的真假, 而是陈百露能否通过爱情获得幸福。因为她失败过, 而导致她失败的原因是资产阶级的物质生活在她身上烙下桎梏般的深痕, 资产阶级的寄生生活使这只迷途的羔羊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寄生豪华的生活使她丧失了自由飞翔的能力, 她只能安于金丝笼中鸟的生活, 希望终于化为灰烬, 绝望的情绪盘踞了整个心灵, “新我”战胜“旧我”, “绝望”战胜“希望”, 性格与社会的双重悲剧把陈百露的悲剧推向高潮。陈百露想活而不能活, 不愿死却不得不死。

曹禺在那种日出前的渴望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冲突中找不到出路, 看不到光明的苦闷与感伤集中地表现在一句话中:“太阳升起来了, 黑暗留在后面, 但太阳不是我们的, 我们要睡了。”

(二) 《日出》作为一出悲剧, 在结构上是一悲到底, 以悲剧结局。

“它将高度压缩的板块运动形式, 一幕幕向高潮逼近。”对于这出悲剧的结构, 曹禺决心舍弃《雷雨》所用的结构, 不再集中于几个人物身上, 用他的话即:“我想用片段的方法写《日出》, 用多个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基本观念, 即第一段引文内‘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也就是这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因为挑选的题材比较庞大, 用几个故事做线索, 一两个人物为中心自然比较烦难, 无数的沙砾积成一座山丘, 每粒沙都有同样造山的功绩。在《日出》每个角色都应该占用相等的轻重, 合起来他们造成了印象的一致。”

他们萍水相逢, 走在一起, 并通过他们各自的经历显现出各自不同的生活片断和命运, 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画面。这种开放式的结构将广阔的社会生活纳进一个小小的旅馆, 通过陈白露联系上层社会罪恶性、宝和下处地狱般的惨景, 并截取生活的种种横断面:黄省三想活而不能活, 想死不能死得痛苦;小东西绝望地自杀;翠喜的悲惨生活;金八无形操纵的魔爪;潘月亭纸醉金迷的作乐;庸俗可笑的顾八奶奶等, 这些生活片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损不足以奉有余”的血淋淋的场面。这种开放式的、横断面式的结构, 便于作者更好地反映生活画面, 悲剧的面放大了, 也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悲剧性的社会。

曹禺用一颗感伤的心, 将目光投向社会的各个方面, 展现社会的悲剧。这种悲剧结构显然与他郁结于心的感伤是分不开的, 而悲剧性的内容与结构, 也就形成了这样一部完美的悲剧。

感伤的灵魂?华丽的气质 篇7

关键词:圆舞曲;演奏;抒情;悲伤;审美特点

一、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

(一)社会文化背景

“浪漫”在文学中原指一种中世纪故事和诗歌,内容讲的是英雄人物或者是英雄事件,用罗曼语系中的一种语言写作,罗曼语是来自拉丁的地方语,中世纪讲亚瑟王的诗歌就叫作“亚瑟王浪漫史”。当浪漫这个词在世纪中叶初次应用时,有遥远的、神话般的、虚构的、异想天开的、奇妙的涵义,指的是一个与眼前的现实世界相对比的想象世界或理想世界。

(二)艺术特征

浪漫主义在文学上题材与主题的表现富于传奇性、奇特性,这些特点都使浪漫主义文学有了与西方那些传统文学全然不相同的面貌,浪漫主义文学着重表现作家的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这种主观性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古典主义强调理性和法则,对作家的想像和感情是一种束缚,而浪漫主义强调作家创作的绝对自由,并把情感和想像提到重要地位,从作家的主观出发来认识现实、反映现实。

二、浪漫时期的肖邦式钢琴

浪漫主义风格的诠释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肖邦作品是最难以捉摸的“风格奥秘”之一,肖邦作品要求演奏者的是完全特殊的品质、特殊的修养。

在他的钢琴音乐中,抒情性是它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他将旋律的“声乐性”和“器乐性”完美结合,旋律的进行在性质上呈现出某些可歌唱的特性,就像是我们呼吸频率的气息一样有快有慢。这些都体现在作品中的音乐技巧和华彩部分,就像是音乐进行中人声难以达到的大跳音程,多变的节奏,快速的华彩以及半音进行等等,“器乐性”旋律扩展了“声乐性”旋律的音域空间,特别是华彩句有时超过2-3个八度以上的音域,增加了“声乐性”旋律的表现力和色彩感。

其次采用大量的半音进行、双音装饰、装饰音处理、回音、倚音、颤音等几种来修饰旋律,他赋予了回音和倚音以新的意义,使其成为旋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融化在旋律进行中的装饰音,使旋律更具有浪漫主义的“婉转抒情”的歌唱。

最后还要提到肖邦创造作品的曲式结构。旋律的结构形式灵活自由,无论是大型的奏鸣曲、协奏曲和叙事曲,还是小型的玛祖卡、夜曲、练习曲,圆舞曲,都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

三、领悟肖邦以及心得体会

乔治·桑曾这样回忆肖邦的工作情景:“他的创作能力是自然又不可思议的,他无须努力或是预先准备即可获得音乐的灵感,但他的创作却是我们见过最伤神的劳动,为了修饰某些细节,要经历不断的尝试,犹豫不决和发些脾气”,肖邦的音乐虽也与诗歌,舞蹈有联系,但与同时代的其他浪漫主义作曲家不同,肖邦的音乐从不是描绘性的,一切幻想、隐秘、激昂、悲伤在他笔下都化为充满诗意的抒情性的自白,他是“最纯真的浪漫主义钢琴抒情诗人”。

就像是人类的语言一样,除了每个词代表一个概念,每个句子表达一种意思外,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在说话的时候语气语调带来的或多或少的感情色彩,如果说语言本身就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那么音乐表达人的情感完全可以不依赖逻辑思维的帮助,而直接得力于对语调的模仿,当然这种模仿不是自然主义的照搬,而是经过音乐家选择加工的有组织的音乐音调。

聆听肖邦的钢琴作品,始终会觉得充满了动感和推动力,这也正是肖邦钢琴作品具有最独特的魅力,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创造历史,改写历史!在他作品中,抒情性和悲情性占了主导作用,这种悲剧并不只是单纯地倾诉悲哀和痛苦,或是无奈的叹息,而往往是在充满矛盾和对立的情境中的情感宣泄。还有多少人在后期模仿他独有的装饰音和和弦进行。他就像是光明带我们远离了一沉不变,那些作品都是由他的柔软的手指、敏感的思维、无数难以言喻的情感碎片谱写。⑴别林斯基曾说过:“一个诗人不可能由于自己和靠表现自己伟大起来,他的伟大既不是由于表现了自己的苦难,也不是由于表现了自己的幸福,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由于他的苦难和幸福都是在社会和历史的环境中深深扎下了根。”作为钢琴诗人的肖邦,假如没有波兰民族的根作为生命的滋养,作为永远的牵挂,也许他这朵高贵的波兰兰花早已成为巴黎艺术花园中精致的摆设了。

四、结语

肖邦之所以伟大,也正因为他把浪漫主义的时代风格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内容紧密地融合在音乐作品中。最后摘要一段精辟的话来概括肖邦,“肖邦是一个人听的,就在你的书房,肖邦也是全体人民听的,肖邦是一也是一切,就像波兰前总理帕德雷夫斯基所说的:“他了解一切,他能感到一切,因为一切都属于他,一切都是波兰的”。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里斯卡.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2][波兰]雷吉娜·斯门江卡.如何·演奏·肖邦[M].梁全炳,姚曼华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3]曹利群.肖邦不住17号[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

[4]于润洋.悲情肖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5]钱红.谈肖邦作品的演奏特点[J].辽宁高职学院艺术教育,2008(01).

情人节的感伤的句子 篇8

1、曾经一度的坚信、换来一次又一次的不堪回首。

2、想要无可取代,就必须时刻与众不同

3、我们爱上的人,都不是偶然的,爱我和我爱的,无论他们给我的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来度我的,使我觉悟无常,也使我明白世间的悲欢离合。最难舍的,终究是情。明知道万有皆空,却还是禁不住依依回首这片红尘里的那一场相遇。心中有不舍的人,是多麽心碎的幸福。

4、请记住,无论什么时候,你都需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底线,因为很多时候有些人他会一点一点磨消你的底线,当你没有底线的时候,你就完全被别人控制。

5、回忆,很美,却很伤;回忆,只是回不到过去的记忆。

6、永远就是永远也不知道有多远

7、因为爱情不是感动,你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伴侣,即使一时接受你,将来碰上他心仪的那一位,一样会离开你。当然,对于喜欢你的人,你还是需要花点心思去讨好他的,因为这样才像拍拖,才浪漫。如果情感和岁月也能轻轻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从此就在海底沉默。

8、永远不要剥夺别人的希望,也许那是他们唯一所有。

9、带着肆意的张望,却成肆意极欲的小丑。

10、在确认某种关系之后、是不是所有的感情都会变质

11、回忆里再热闹,却到底还是一个人空荡荡的坐着。

12、持一份惊恐。战战栗栗中,我妄自菲薄。事俗种种,剩余落入眼眸的仅是星星点点。

13、一辈子,多么幽默的玩笑。

14、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了什么呢?我告诉你,是去经历和享受。没做过的事情要做一做。无,则努力追求,有,则尽情享乐。合,则来,不合,则散,这是简单却正确的道理。

15、认识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知识达到什么样的层阶,就是瞩望什么样的未来。爱上一个人可以爱上一座城市,爱上一座城市可以爱上一种生活方式,爱上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爱上一种人生道路,爱上一种人生道路可以成就一种人生梦想。好好牵一个人的手,闭着眼睛也不会迷路。

男人失恋后最感伤的句子 篇9

感情都会经历甜蜜,平淡,这是个必经的路程,所有的感情,最终走后责任。可是你要的只是一直的甜蜜,过日子,怎么经得起,一天到晚地玩浪漫呢?我还是爱你,可是不会说出来,放在心里,真正爱的人,不会把甜言蜜语整天挂着嘴边,而是放在心里。

二、人家有的.是背景,我有的只是寂寞

当面对女友因为别人离开自己的时候,家庭背景比自己好,感伤地说了这句。不是小心眼,不是无理取闹,而是对于感情的不舍得,对于已逝去的爱情,有着痛心。喜欢上一个贪慕虚荣的女友,自己给不了她想要的,而我有的只是个背影。

三、我原地等你,可是你走远了

你让我离开,我却坚信我的爱,可以感动你,可是我却不知道时间会变,你离开的越来越远,我看不见你的人了,心的距离好远好远,

可是你知道,我还是和原来一样吗?我在原地等着你,爱着你。心的距离遥远,是那么低遥不可及。

分手是难免的,可是看见这些话的时候,女人的心,是否有点心疼呢?是否明白男人的苦心呢?他们爱得那么地不容易,爱得那么地刻苦铭心。

四、结局不是我想要的,只是我们要的太多

面对分手,有的只是无奈,看着昔日的女友,彼此没有任何的矛盾,没有任何的不和。只是彼此要得太多太多,理想的世界,根本达不到,只能选择分手。男人感伤地说着,心中的痛苦,你可曾知道?我们爱得太累,爱得太傻。无言的结局。

五、男人最容易背叛的五大时刻

鲜花插在牛粪上,可是我却爱错了人

试析日本文学的唯美感伤风格 篇10

文学中的唯美、感伤风格,广义上说,即不注重伦理教化意义、政治功利意义,而注重纯文学价值,注重表现人心的温良善感的风格。这种风格是日本文学一个显著的民族个性。

唯美与感伤的风格在日本文学中源远流长。从日本文学风格主流在不同时代的变化看,唯美与感伤风格并非始终首领风骚。大而言之,在平安时代以前,它还处于含苞待放的态势,还只是以雄浑苍劲、豪放质朴为主调的“大和”之音中一支不甚嘹亮的旋律;在近现代文学中,它逐渐隐退成为较内在的质素,只在川端康成等人作品中有明显而自觉的表现;而在中古文学中,它却被蔚为时尚,成为主导的风格。换一个思辨角度看,如果把唯美与感伤剥离成两个风格因,那么,在日本文学风格主流的衍变中,促使变化的主因是感伤而不是唯美。二者中,唯美之风更为源远流长,上可追溯到万叶前期歌风乃至更早的神话,下则流贯到现当代仍以醒目姿态而存在的“纯文学”当中。感伤之风则是在万叶中后期随着“歌人”视界的逐渐内向、感受的日益纤敏而萌发,在平安时代光大为时尚,并与唯美结成近乎自然天成的亲和关系。到近代,这种亲和关系又主要由于感伤因素的逐渐隐退而消解了。无论怎样看,总之:感伤之风在中古的盛兴,它与唯美之风的融合,是中古日本文学的主导风格和鲜明特性,并在很大意义上陶冶出了所谓日本文学的“民族性灵魂”。

“富有温和、纤细的性情和对于大自然的细致的感受性。” 吉田精一先生的这句话概括出了日本文学的一种民族性灵魂。这里面潜在具有东方特质的唯美、感伤因素。由和歌演变出来的游戏性的“俳谐”,之所以能在中古后期变成“俳句”而重返艺术殿堂,便是得力于松尾芭蕉剔除了它的诙谐戏谑成分,而给它充盈了以唯美感伤为要质的艺术灵魂。“俳谐”的这个地位上升,固然是松尾芭蕉的一大贡献,但也正说明唯美与感伤作为日本民族一种存在于文学艺术当中的“文化力”要素,其地位是难以动摇的。到平安时代,繁荣灿烂的“天平文化”逐渐失去其清新劲大的一面而衍变为成熟纤华的“王朝文化”;生活范围狭小、追求冶游闲逸的贵族成为文学的垄断阶层;佛家厌弃现世的“净土信仰”在社会上蔓延滋长;没有实际稳定权威的政治造成包括天皇在内普遍感叹“人生无常”的社会心态;加以门阀世袭贵族阶层的形成、稳固使文人不希图以文致仕因而文学功利意识淡薄;尤其是生活在统治集团之内却被排除在政治活动之外的贵族妇女,力图凭借自己良好的文化素养、丰富的上流社会经历和多愁善感、纤敏温柔的内心体验,到文学领域中去施展才华,寻求自身的存在价值。这一切使日本文学民族性灵魂中潜在的,在“万叶歌风”中即已萌发显露的唯美、感伤因素,到平安时代日益张大弘扬起来,以至成为整个中古的诗风文尚。

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有着对西方文学技巧与思想的思考与探索,但最引人注意的还是他对日本传统文学风格的继承与创新。在日本传统文学精神中,有着幽玄的亘古之风,有着风雅的飘零思绪。但在川端康成文学中最为昭显的却是“物哀”的心理情结与文学传统。而这种别具一格的“物哀之美”恰如春末樱花凋零时节的感伤,仿佛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深深地固结在每个热爱川端文学的读者心底。 从《伊豆的舞女》中清纯可爱的熏子,到《雪国》中驹子的美丽与哀愁,这种蕴含着对女性悲惨遭遇的同情、哀怜是贯穿其作品的主要风格。进一步说,这种感伤之美与日本民族心理是分不开的。

“ 一个民族的文学,自然会在某些方面反映出该民族的爱好来。一个民族的爱好,必然要从该民族的历史、生活和风土之中产生出来。” 日本文学在独特的日本文化中产生并发展也具有其特色性。

首先就是日本人的自然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也是个农业国,自然日本人对自然是特别敏感的,对自然的态度上来说,日本人认为人应该和自然融为一体。所以有这样一个风土的国家,它所产生的文学当然也就自然而然的有和自然融合的色彩,日本的文学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和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日本古代的和歌就是很细腻的观察自然,把人的心情寄托于自然之中而产生的。这种把情感寄托于自然的文学风格,影响到了平安时代的散文,平安时代日本已经由和歌时代转向散文时代,但是无论是和歌还是散文它们都离不开自然。

生活的感伤的句子 篇11

关键词:牧歌,人性,和谐

一、“牧歌”的本质和来源

(一) “牧歌”的定义

席勒在《以牧歌的例子论牧歌的本质》中给“牧歌”下了这样的定义:“天真而又快乐的人性的富有诗意的描述。”[1]而这种“描述”是具有两个特点的:第一, “牧歌”是与“城市生活”相对立的审美范畴;第二, “牧歌”是“在文化开始以前的人类童年时代中占了一个地位。”[2]席勒所论述“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理论基础是现代的“人性”不同于古代的“人性”, 是人性和谐状态的分裂和人性在现代世界的异化。因此, 席勒在做这个定义的时候, 就必然会突出这两个特点, 使他的“牧歌”观同整个论文及他的“人性”观相一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之后,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人类的欲望迅速膨胀, 新的生产关系也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宗法制度;在激烈的变革和进步的同时, 作为个人, 同他人、同社会以及同时代的关系也趋于复杂和多变。人开始“异化”, 灵与肉的矛盾开始成为人类关注和探讨的焦点。而“牧歌”的提出成为席勒思考人性和健全人性的一种尝试, 只不过他是用文艺的手段来完成的。

(二) “牧歌”的来源

在席勒的论述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观点, 即“牧歌”状态下的“人性”存在于“文化开始以前的人类童年时代”, 他通过考察人类发展史和艺术发展史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种“天真和快乐”的确是同原始社会中人类思想的懵懂、单纯状态有关;虽然是懵懂状态, 但却成为当时人们所向往的, 因为人们无法解决现实的“恶”, 所以只能寄希望于消逝的“善”。而艺术恰巧可以提供这种可能性, 即用“虚构”的方式唤醒人们对过去的“回忆”。但是, 在用艺术虚构的时候, 诗人们就遇见了困难, “对于一个从事于完成文化的伟大使命的人来说, 无限重要的就是获得可能实现这个状态的感性的确认;由于实际经验远不是支持这一信念, 反而总是否定它, ……诗的天才总是来援助理性, 以便把这个观念导入直觉之中, 在个别场合下加以实现。”[3]要实现这个“最终目的”, 诗人必须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把“牧歌”表现出来, 这除了需要诗人自身“人性”的完善之外, 还需要适当的文学技巧。选择不同的技巧, 就会决定不同类型的“牧歌”, 或是“素朴处理”, 或是“感伤处理”;不同牧歌诗人的创作就显示了不同的特点和局限性。

二、“牧歌”的素朴处理和感伤处理的对比

(一) 牧歌的诗效果的局限性

“牧歌始终是美的和鼓舞人心的虚构, 诗的天才在描绘田园生活中是为了理想工作的”, 他的目的是使人类“摒弃了虚伪生活的一切污点”[4]。但是, 牧歌自身存在一个悖论, 那就是它同人类文化“对立”, 它只能“通过否认一切艺术并使人简单化而达到它们的目的”, 这是同人类进步发展根本对立的。在理论上, 牧歌使人类退步;但在实际中, 牧歌的确引导人们进步, 使人们高尚起来。我们既不能否定艺术的作用, 也不能使人类回到蛮荒时代, 这样就留给诗人们一个命题:如何使用艺术的手段健全人性。不同的艺术手段的运用形成不同的审美层次, 达到的审美效果也不同, 席勒结合当时牧歌创作的实绩来阐述了这一命题。

“只有在我们需要宁静的时刻, 而不是在我们的精力需要活动和起作用的时刻, 我们才喜爱和寻找牧歌。它只能给予有病态的心灵以治疗, 而不能给予健康的心灵以食物。它们不能使人生气蓬勃, 而只能使人性情柔和。”[5]这是席勒针对普通牧歌进行的发难, 同时也是他为最高级的牧歌提出的标准。这种较低级的、较普遍的牧歌只能实现健全“人性”的一个方面。当人性在城市文明受了伤的时候, 它可以逃避到牧歌的虚幻世界里, 暂时忘却矛盾了进行“疗伤”;但是, “痊愈”之后它依旧不得不面对城市文明带来的矛盾, 依然会再次“受伤”。这时的“人性”还不是完全健全的, 还不能完全抵挡外部世界带给内部生命的压力, 因为这时的它还不是和谐状态。席勒期望“健康的心灵”, 它不满足于暂时的“柔和”, 而是“和谐”。这种和谐状态是能够促人同现实斗争的力量, 是能保持自身各种矛盾的平衡的力量。只有这样, 人性才能到达完善状态, 才能避免被异化。

造成这种局限性的原因是诗人们只选用单一的创作方法, 单纯的“素朴处理”或是单纯的“感伤处理”, 它们各有利弊。素朴的诗“作为绝对的描述”, 它具有“题材”上的优势。因为原始状态的人性与自然是统一的, 和谐的, 表现自然就是在表现和谐的人性。但是在诗人竭力摹仿古希腊的自然的时候, 就会使自己陷入困境——摹仿已经逝去的自然, 诗人无所皈依, 削弱了艺术的想象力。上文已经讲过, 牧歌是必须依赖想象力的, 就是虚构和理想, 所以感伤处理要比自然处理更有优势。它“作为绝对物的描述”, 是诗人将自己的观念融注在牧歌中, 自由地创造着, 他的优势就是形式的自由。但是, 感伤的诗人“在表现理想的时候, 作者把自己局限在狭隘和贫乏的牧人世界内”, 他们本应该寻找更多的理想和形式的, 进行创新的。这样, “他所作的理想化恰好足够削弱画面的个别的真实, 而且他所作的个性化恰好足够损害它的理想的价值。”[6]在这里席勒强调了牧歌的“真实性”, 又强调了牧歌的“理想性”;当二者结合在一起时, 就成为他极力褒扬弥尔顿诗歌的理由了, 同时也是他最美的牧歌性的诗的典型。

(二) 弥尔顿的诗是“最美的牧歌性的诗”

席勒是这样高度评价弥尔顿的:“弥尔顿对人类最初一对男女和他们在天国的天真状态的卓绝的描绘给予了我们更高得多的满足;这是我所知道的感伤牧歌中最美的一篇。在这里自然是高贵的, 聪慧的, 极其素朴的, 然而非常深奥的;这里是表现在最优美形式中的最崇高的人类实质。”[7]这种高度评价不仅体现了席勒最美的牧歌的具体文本, 而且提出了最美的牧歌的创作方向。弥尔顿的诗歌突破了描绘古希腊牧人生活的题材的局限, 将描绘对象转向了伊甸园;他提供了一种新的牧歌的审美对象, 拓宽了牧歌的表现领域和创作思维。他笔下的“自然”和“人性”也同样达到了完美状态, 是符合席勒心目中完美的“人性”的。在“深奥”的背后, 不仅仅向读者提供心灵的栖息地, 而且使读者思考, 达到“诗意和哲理的结合”——这是符合席勒著作的独特风格。[8]弥尔顿使用宗教题材创作不仅使牧歌的真实性和理性想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而且使人性通过牧歌的陶冶达到和谐成为了一种可能——通过宗教来健全人性。

文艺复兴强有力地冲击了中世纪教会的权威, 把人从禁欲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在强调个人主义的推动作用下, 人类被禁锢已久的欲望重新膨胀起来。但是过分的膨胀带来了人文主义者意想不到的问题, 旧秩序被打破, 新秩序尚未建立, 社会处于混乱和动荡之中。每个人打着自由的旗号来放纵自己的欲望, 没有任何可以节制的方法;这时, 人文主义者意识到, 宗教还是有它存在的必要和价值的, 因此在驱除了宗教的政治意义之后, 把世俗的宗教从新“请回来”, 成为人文主义者解决泛滥的人欲的妥协的方法。而弥尔顿对于宗教题材的重新演绎, 恰好物化了当时人文主义者的设想, 很好地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传统和古希伯来-基督文化传统调和起来, 符合了席勒的牧歌观念。

三、最高类型的牧歌:美的理想运用于现实的生活

(一) 最高类型的牧歌的标准

席勒以弥尔顿的诗作为最美的牧歌的例子, 说明了要创作最美的牧歌的方法是将“素朴处理”和“感伤处理”结合起来, 以达到“完全的自然”和“完全的理想”, 诗人的目的不要将人们带回“我们的童年时代”, 而是“引导我们向前迈进, 达到自我成熟的境地”。“让他 (指牧歌诗人——笔者注) 努力写出这洋的一种牧歌, 它表明牧人的天真存在于文化状态中, 活跃和热烈的生活状况中, 最广阔的思维中, 最优美的艺术中, 最高雅的举止和趣味中。——总之, 它不是要把人带回到阿加狄亚, 而是要把人引导到伊利西姆。”[9]“阿加狄亚”是指幸福牧人的地方;而“伊利西姆”是指希腊神话中死者灵魂永远安息的地方。可见, 席勒是希求人类的灵魂永久的安宁, 就具有了形而上的乌托邦理想了。在最美牧歌的标准中, 席勒强调了牧歌应立足于现实世界的真实, 在真实中表现理想的人性, 重视文化和艺术, 提出了牧歌的合法化命题。牧歌作为一种虚构, 它的目标是推动人类进步的, 这是它的真正目的;而借助古希腊的牧人生活, 或者是其他神话、宗教的题材只是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只有立足于这样的创作方法, 才能实现席勒企图利用审美教育来改造人进而改造社会的目的。席勒的文艺观是审美性和功利性的统一, 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统一。

(二) 席勒的哲学观

席勒的美学思想是由他的哲学观决定的。在他的牧歌理论中体现了运动、发展的思想, 这是值得注意的。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运动的哲学观呢?直接的原因是席勒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之父, 开创了辉煌的哲学事业, 对整个现代思想影响巨大。而他哲学形成的基础又是当时德意志的社会现状决定的, 这是最基本的;同样, 这也是席勒思想形成的决定性力量。18世纪后期的德意志, 经济落后, 政治分裂, 封建专制严重。而同其他西欧国家相对比, 各方面都很落后。英国已经完成了君主立宪,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而法国也爆发了大革命, 冲击了整个欧洲大陆的旧秩序。最初, 法国大革命是最进步的象征, 但是由于它过于激进, 后期演变为恐怖主义。德意志先进知识分子从希望变为失望, 这使他们开始分析法国大革命的经验教训, 探索其他的救亡德意志的途径。同时这也是由于德意志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两面性决定的, 他们渴望革命可能带来的光明但同时是又害怕革命过程中的流血和代价, 于是, 从康德开始, 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德意志式的大革命”。所以, 席勒的文艺思想也是否定了现实的暴力革命, 而是企图利用审美教育来完成社会的改革, 具有空想性质。但是,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 德国古典哲学在理论上完善了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和过程, 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来看待人类前进过程中的曲折性, 还是具有合理的和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

因此, 席勒在为自己的牧歌理论提供哲学依据的时候, 就进行了这样的阐述:“牧歌就是一种在单个人中和在社会中完全和解了的斗争, 就是一种爱好和法则的自由结合, 就是一种已纯化为最高道德品质的自然, 一句话, 就是已应用于现实生活的美的理想。”[9]席勒的关注点始终是社会中的人, 关注人在社会化中的“斗争”, 鲜明地体现了他哲学中的运动思想。“斗争”的目的是“和解”, 在强调矛盾的斗争性的同时, 也注意到矛盾的统一性, 这是一种辩证的运动观, 是科学的。“爱好和法则的自由结合”表现了作为个人的个性和作为社会人的群体性的和谐, 这就是完整的人性, 最终统一到“纯化为最高道德品质的自然”,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完成了人的统一, 最终解决了人的异化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席勒是一个站在土地上的爱幻想的诗人, 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统一, 这是一种高度的境界, 同时也是席勒作品和思想具有永恒生命的原因所在。

注释

1[1][2]蒋孔阳.古代文艺理论译丛第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第27页.

2[3][4]蒋孔阳.古代文艺理论译丛第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第28页.

3[5]蒋孔阳.古代文艺理论译丛第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第29页.

4[6]蒋孔阳.古代文艺理论译丛第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第30页.

5[7]蒋孔阳.古代文艺理论译丛第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第31页.

6[8]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第175页.

上一篇:盼望长大作文下一篇:县经济发展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