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

2024-12-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推荐10篇)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 篇1

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分院(系)指导教师(职称)

计算机信息工程系

2011年 6 月

诚信承诺书

本人谨此承诺,本人所写毕业设计(论文)均由本人独立撰写,无任何抄袭行为。凡涉及他人的观点材料,均作了注释。如出现抄袭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愿承担由此引起的任何责任,并接受相应的处分。

学生签名:

****年**月**日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中文摘要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当现代社会逐渐变为具有高度的相互依赖的巨大网络时,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无法不变成一个被计算机网络紧密联结起来的世界。计算机网络从技术角度来说,是作为一种布局,将经有关联但相距遥远的事物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但是对网络的思考决不是传统的二维平面思维甚至三维的球面思维所能达到的。

【关键词】

信息,网络,设计 I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英文摘要

Computer network application software

【Abstract】When modern society has gradually become a vast network of highly interdependent,we can not live in a world into a tightly linked together by computer network of the world.Computer network from a technical point of view,as a layout,but will be linked by distant objects connected by communication lines,by no means the network of the traditional two-dimensional plane or three-dimensional sphere of thinking of thinking can achieve.【Key Words】

Information,Network,Design

II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

目 录 绪 论......................................................4 2 计算机网络设计的概念.......................................5 2.1 计算机网络概念及相关种类..............................5 2.2 计算机网络设计理念...................................5 2.3 我国现今网络规划的分布与设计实现......................6 2.4计算机网络设计今后发展趋势............................7 3 计算机网络设计的作用性及实现应用...........................9 3.1计算机网络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策略..........................9 3.2分析计算机网络设计国际标准..............................9 3.3计算机网络设计的重要性与技术先进性......................9 3.4计算机网络设计实行的可管理化...........................10 3.5设计上的要求...........................................11 结论........................................................15 参考文献........................................................................................................16

III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1绪 论

当今世界,以指数方式迅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已形成了势不可挡的潮流,将我们卷入新的世纪。网络变得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它将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网络的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探索更为显得尤其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其影响之广、普及之快是前所未有的。宽带网络的蓬勃发展更是让人们欣喜地感受着共享网上资源的独特魅力。网络的巨大能量为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和尽可能完善的服务。从而极大的方便了人们,剧烈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习惯方式。人类走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的其它用户自由地进行通信、网上视频交谈、各种娱乐活动、多媒体教学、从网络中方便快捷的获取各种信息。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计算机网络设计的概念

2.1 计算机网络概念及相关种类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TANE96]。最简单的计算机网络就是只有两台计算机和连接它们的一条链路,即两个节点和一条链路。因为没有第三台计算机,因此不存在交换的问题。最庞大的计算机网络就是因特网。它由非常多的计算机网络通过许多路由器互联而成。因此因特网也称为“网络的网络”。从网络媒介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网络可以看做是由多台计算机通过特定的设备与软件连接起来的一种新的传播媒介。总的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讯设备和通信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遵循约定的通信协议互连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络系统,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即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和网络操作系统等)来实现交互通信、资源共享、信息交换、综合信息服务、协同工作以及在线处理等功能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有多种分类方法,常见的分类有:(1)计算机网络按照地理范围划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四种;(2)按拓扑结构划分为: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和网状网;(3)按交换方式划分为:线路交换网、存储转发交换网和混合交换网;(4)按传输带宽方式进行划分为:基带网和宽带网;(5)按网络中使用的操作系统分为:NetWare网、Windows NT网和Unix网等;(6)按传输技术分为:广播网、非广播多路访问网、点到点网。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了面向终端的单级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对计算机网络和开放式标准化计算机网络三个阶段。

2.2 计算机网络设计理念

新型网络必须满足一些基本要求:

2.2.1不是为了打电话,而是用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

2.2.2能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

2.2.3所有的网络节点都同等重要,这就大大提高了网络的生存性。

2.2.4计算机在通信时,必须有迂回路由。当链路或结点被破坏时,迂回路由能使正在进行的通信自动地找到合适的路由。

2.2.5网络结构要尽可能地简单,但要非常可靠地传送数据。

根据这些要求,一批专家设计出了使用分组交换的新型计算机网络。而且,用电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路交换来出传送计算机数据,其线路的传输速率往往很低。因为计算机数据是突发式地出现在传输线路上的,比如,当用户阅读终端屏幕上的信息或用键盘输入和编辑一份文件时或计算机正在进行处理而结果尚未返回时,宝贵的通信线路资源就被浪费了。分组交换是采用存储转发技术。把欲发送的报文分成一个个的“分组”,在网络中传送。分组的首部是重要的控制信息,因此分组交换的特征是基于标记的。分组交换网由若干个结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交换机的链路组成。从概念上讲,一个结点交换机就是一个小型的计算机,但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结点交换机是进行分组交换的。每个结点交换机都有两组端口,一组是于计算机相连,链路的速率较低。一组是于高速链路和网络中的其他结点交换机相连。注意,既然结点交换机是计算机,那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是没有直接连线的,它的处理过程是:将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结点交换机暂存的是短分组,而不是这个长报文,短分组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即内存)中而不是存储在磁盘中,这就保证了较高的交换速率。再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那个端口转发,然后由交换机构将该分组递给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各结点交换机之间也要经常交换路由信息,但这是为了进行路由选择,当某段链路的通信量太大或中断时,结点交换机中运行的路由选择协议能自动找到其他路径转发分组。通讯线路资源利用率提高:当分组在某链路时,其他段的通信链路并不被目前通信的双方所占用,即使是这段链路,只有当分组在此链路传送时才被占用,在各分组传送之间的空闲时间,该链路仍可被其他主机发送分组。可见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的实质上是采用了在数据通信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的策略。

2.3 我国现今网络规划的分布与设计实现

计算机网络通俗地讲就是由多台计算机(或其它计算机网络设备)通过传输介质和软件物理(或逻辑)连接在一起组成的。总的来说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基本上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传输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无线网络的传输介质就是看不见的电磁波)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四部分。

一个网络可以由两台计算机组成﹐也可以是在同一大楼里面的上千台计算机和使用者。我们通常指这样的网络为局域网(LAN﹐ Local Area Network)﹐由LAN再延伸出去更大的范围﹐比如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这样的网络我们称为广域网(WAN﹐ Wide Area Network)﹐当然您如果要再仔细划分的话﹐还可以有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和 ANC(Citywide Area Network)﹐这些网络都需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维护。而我们最常触的Internet则是由这些无数的LAN和WAN共同组成的。Internet仅是提供了它们之间的连接﹐但却没有专门的人进行管理(除了维护连接和制定使用标准外)﹐可以说Internet是最自由和最没网管的地方了。在Internet上面是没有国界种族之分的﹐只要连上去﹐在地球另一边的计算机和您室友的计算机其实没有什么两样的。因为我们最常使用的还是LAN﹐(即使我们从家中连上Internet﹐其实也是先连上ISP的LAN)﹐所以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还是以LAN为主。LAN可以说是众多网络里面的最基本单位了﹐等您对LAN有了一定的认识﹐再去了解WAN和Internet就比较容易入手了﹐只不过需要了解更多更复杂的通讯手段而已。Internet? Intranet? Extranet? 接触过网络的朋友﹐或多或少都应该听过上面几个名词吧﹖不过﹐大家可知道它们之间的分别和如何定义吗﹖其实﹐最早出现的名词应该是 Internet﹐然后人们将 Internet 的概念和技巧引入到内部的私人网络﹐可以是独立的一个 LAN 也可以是专属的 WAN ﹐于是就称为 Intranet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了。它们之间的最大分别是﹕开放性。Internet 是开放的﹐不属于任何人﹐只要能连接得到您就属于其中一员﹐也就能获得上面开放的资源﹔相对而言﹐Intranet 则是专属的﹑非开放的﹐它往往存在于于私有网络之上﹐只是其结构和服务方式和设计﹐都参考Internet的模式而已。

计算机网络设计的主要实现在四个方面:

2.3.1资源共享。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共享资源。共享的资源有: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数据资源。其中共享数据资源是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目的。

2.3.2数据通信。据通信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运用技术手段实现网络间的信息传递。这是计算机网络的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实现其他功能的基础。如电子邮件、传真、远程数据交换等。

2.3.3分布处理。指当计算机网络中的某个计算机系统负荷过重时,可以将其处理的任务传送到网络中的其它计算机系统中,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利用率。对于大型的综合性的科学计算和信息处理,通过适当的算法,将任务分散到网络中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分布式的处理。促进分布式数据处理和分布式数据库的发展。利用网络实现分布处理,建立性能优良、可靠性高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2.3.4综合信息服务。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各行各业每时每刻都要产生大量的信息需要及时的处理,而计算机网络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4计算机网络设计今后发展趋势

目前,下一代IP网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家IP与多媒体标准研究组主席蒋林涛先生针对当前网络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当前,全球的电信网、因特网、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企业网都正处在一个发展的的关键阶段。人们面临网络建设方向的选择、QoS、安全性和可信任性、可运营性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下一代IP网概念的提出和第五代路由器产品的开发,都将非常有意义。

2.4.1 全球因特网装置之间的通信量将超过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量。因特网将从一个单纯的大型数据中心发展成为一个更加聪明的高智商网络,将成为人与信息之间的高层调节者。其中的个人网站复制功能将不断预期人们的信息需求和喜好,用户将通过网站复制功能筛选网站,过滤掉与己无关的信息并将所需信息以最佳格式展现出来。同时,个人及企业将获得大量个性化服务。这些服务将会由软件设计人员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中实现。由软件驱动的智能网技术和无线技术将使网络触角伸向人们所能到达的任何角落,同时允许人们自行选择接收信息的形式。

2.4.2 带宽的成本将变得非常低廉,甚至可以忽略不计。随着带宽瓶颈的突破,未来网络的收费将来自服务而不是带宽。交互性的服务,如节目联网的视频游戏、电子报纸和杂志等服务将会成为未来网络价值的主体。

2.4.3在不久的未来,无线网络将更加普及,其中cnet:短距无线网络前景看俏。短距无线通讯标准Zigbee与超宽频UWB(Ultra wideband)即将制订完成,未来将与蓝芽(Bluetooth)共同建构短距离无线网络环境,包括蓝芽、Zigbee与UWB等相关产品出货量都将大幅成长。随着电子电机工程师协会(IEEE)推出802.15个人局域网络(WPAN)标准后,新一代的短距离无线通讯发展趋势逐渐确定,除了蓝芽(802.15.1)外,Zigbee(802.15.4)与UWB(802.15.3a)标准也将于今年或明年初陆续通过,未来Zigbee与UWB将以各自不同特性,如速度、价格等切入短距离无线网络环境。

2.4.4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同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网络安全经过了二十 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跨多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它包括: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硬件设计技术、密码学、网络安全与计算机安全技术等。

在理论上,网络安全是建立在密码学以及网络安全协议的基础上的。密码学是网络安全的核心,利用密码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密传输、加密存储、数据完整性鉴别、用户身份鉴别等,比传统意义上简单的存取控制和授权等技术更可靠。加密算法是一些公式和法则,它规定了明文和密文之间的变换方法。由于加密算法的公开化和解密技术的发展,加上发达国家对关键加密算法的出口限制,各个国家正不断致力于开发和设计新的加密算法和加密机制。

从技术上,网络安全取决于两个方面:网络设备的硬件和软件。网络安全则由网络设备的软件和硬件互相配合来实现的。但是,由于网络安全作为网络对其上的信息提供的一种增值服务,人们往往发现软件的处理速度成为网络的瓶颈,因此,将网络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安全的密码算法和安全协议用硬件实现,实现线速的安全处理仍然将是网络安全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在安全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全面加强安全技术的应用也是网络安全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即使有了网络安全的理论基础,没有对网络安全的深刻认识、没有广泛地将它应用于网络中,那么谈再多的网络安全也是无用的。同时,网络安全不仅仅是防火墙,也不是防病毒、入侵监测、防火墙、身份认证、加密等产品的简单堆砌,而是包括从系统到应用、从设备到服务的比较完整的、体系性的安全系列产品的有机结合。

总之,网络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再仅仅是一个工具,也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仅供少数人使用的技术专利,它将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网络设计的作用性及实现应用 3.1 计算机网络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从计算机网络设计来看,将向更深和更宽的方向发展,首先,Internet信息服务将会得到更大发展。网上信息浏览、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等技术将进一步提高速度、容量及信息的安全性。其次,远程会议、远程教学、远程医疗、远程购物等应用将逐步从实验室走出,不再只是幻想。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将成为网络发展的热点话题。今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表现为高性能化、网络化、大众化、智能化与人性化、功能综合化,计算机网络将呈现出全连接的、开放的、传输多媒体信息的特点。

专家提出,软件技术的发展将呈现平台网络化、技术对象化、系统构件化、产品领域化、开发过程化、生产规模化、竞争国际化的趋势。高端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微内核与源码技术、软件可靠性和安全性、软件开发和集成工具面向人们个性化需求的应用软件,在相当时期内仍将是软件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软件技术正以计算机为中心向以多媒体信息服务为对象的方向发展,软件开发与芯片设计相互融合和渗透,将人机充分自然地结合起来;网络软件正在成为研究投资的热点;软件业的市场发展空间将超过硬件业的市场规模。

未来的计算机网络将以超大规模复杂的集成电路为基础,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与智能化的方向持续发展。

3.2分析计算机网络设计国际标准

在计算机网络设计和建设的工程实践中,科研人员总结了不少具体的设计经验和原则,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优化设计起到了较好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在构建计算机网络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遵循国际标准,采用开放式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从而能支持异构系统和异种设备的有效互连,具有较强的扩展与升级能力。

计算机网络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网络保持连通和满足通信要求的能力。反映了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支持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行的能力。计算机网络模型采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用概率图G(V,E)来表示,其中结点集合v表示计算机网络的用户终端,主机或服务器等,边集合E表示计算机网络的链路。

3.3计算机网络设计的重要性与技术先进性

先进性与成熟性、实用性、通用性相结合,选择先进而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选择实用和通用的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要具有较强的互联能力,能够支持多种通信协议。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要高,具有较强的冗余能力和容错能力。计算机网络的可管理性要强,应选择先进的网络管理软件和支持SNMP及CMIP的网络设备。应选择较好的计算机网络链路的介质,保证主干网具有足够的带宽,使整个网络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

3.4计算机网络设计实行的可管理化

虽然网络类型的划分标准各种各样,但是从地理范围划分是一种大家都认可的通用网络划分标准。按这种标准可以把各种网络类型划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四种。局域网一般来说只能是一个较小区域内,城域网是不同地区的网络互联,不过在此要说明的一点就是这里的网络划分并没有严格意义上地理范围的区分,只能是一个定性的概念。

要想让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使它们采用相同的信息交换规则。我们把在计算机网络中用于规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一套规则称为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或通信协议(communication protocol)。为了减少网络协议设计的复杂性,网络设计者并不是设计一个单

一、巨大的协议来为所有形式的通信规定完整的细节,而是采用把通信问题划分为许多个小问题,然后为每个小问题设计一个单独的协议的方法。这样做使得每个协议的设计、分析、编码和测试都比较容易。分层模型(layering model)是一种用于开发网络协议的设计方法。本质上,分层模型描述了把通信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称为层次)的方法,每个小问题对应于一层,从而有序的进行可管理化。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3.5设计上的要求

3.5.1计算机网络的容错性设计策略

计算机网络容错性设计的一般指导原则为:并行主干,双网络中心。计算机网络容错性设计的具体设计方案的原则,可以参照以下几点:采用并行计算机网络以及冗余计算机网络中心的方法,将每个用户终端和服务器同时连到两个计算机网络中心上。数据链路、路由器在广域网范围内的互联。

计算机网络设计时,应采用具有模块化结构、热插热拨功能的网络设备。这不仅可以拥有灵活的组网方式,而且在不切断电源的情况下能及时更换故障模块,以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长时间连续工作的能力,从而可以大大提高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容错能力。

网络服务器应采用新技术,如采用双机热备份、双机镜像和容错存储等技术来增强服务器的容错性、可靠性。在进行网络管理软件容错设计时,应采用多处理器和特别设计的具有容错功能的网络操作系统来实现,提供以检查点为基本的故障恢复机能。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3.5.2计算机网络的双网络冗余设计策略

计算机网络的双网络冗余性设计是在单一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备用网络,形成双网络结构,以计算机网络的冗余来实现计算机网络的容错。在计算机网络的双网络结构中,各个网络结点之间通过双网络相连。当某个结点需要向其它结点传送消息时,能够通过双网络中的一个网络发送过去在正常情况下,双网络可同时传送数据,也可以采用主备用的方式来作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备份。

3.5.3采用多层网络结构体系

计算机网络的多层网络结构能够最有效地利用网络第3层的业务功能,例如网络业务量的分段、负载分担、故障恢复、减少因配置不当或故障设备引起的一般网络问题。

接入层:计算机网络的接入层是最终用户被许可接入计算机网络的起点。接入层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能够通过过滤或访问控制列表提供对用户流量的进一步控制。在局域网络环境中,接入层主要侧重于通过低成本,高端口密度的设备提供服务功能,接入层的主要功能如下:为最终网络用户提供计算机网络的接入端口;为计算机网络提供交换的带宽;提供计算机网络的第二层服务,如基于接口或Mac地址的Vlan成员资格和数据流过滤。

3.5.4核心层

计算机核心层是计算机网络的主干部分。核心层的主要功能是尽可能快速地交换数据。计算机网络的这个分层结构不应该被牵扯到费力的数据包操作或者任何减慢数据交换的处理。在划分计算机网络逻辑功能时,应该避免在核心层中使用像访问控制列表和数据包过滤这类的功能。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而言,核心层主要负责以下的工作:提供交换区块之间的连接;提供到其他区块(如服务器区块)的访问;尽可能快地交换数据帧或者数据包。纵观未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人们对待网络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他们希望创造一个“点击到一切”的世界,尽管这个简单的想法让它成为现实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一旦认识到计算机网络美好的发展前景,凭借人类的智慧,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世界将由此得到它前所未有的自由。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结 论(设计方案论证)

在计算机网络时代,人们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利用必将会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的功能,将会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开展以及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在互联网的联系和沟通下,各种信息传播的速度将加快,企业和个人对网络信息的依赖程度也将不断加深,信息需求程度相对较大的部门将成为未来社会中创造高附加值的行业。并通过他们带动相关知识产业的进步和发展,甚至带动全社会的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计算机网络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是人类文明进入到更高阶段的标志,它推动着人类社会向更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推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连接,打破了原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在无形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们生存的空间,网络给我们提供了超乎寻常的方便和成功。但是,网络也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它要求我们要以更高的层次去面对新的生活和环境,同时不断地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要抓住网络时代带给我们机遇,不断努力推动人类社会向更的高阶段发展。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 褚建立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用教程.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 刘化君.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第一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3]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设计.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9 [4] 陆姚远.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5] 刘习华等.网络工程.第一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6]、《计算机网络》,刘衍珩 康辉 魏达 苏伟 梅芳/著,科学出版社,2004 [7]、《计算机网络》,吴功宜/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邹旭楷等.Internet技术及其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8. [9]邹洪波.陈国章.Web服务器与网页制作要点[J].计算机世界报,1997(29).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 篇2

一、现有的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存在问题

随着IT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有的学生就业信息平台不断发展成熟, 各大高等院校通过自己的就业信息平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毕业生就业服务的需要。但是, 从整体上来说, 就业系统平台的建设仍然落后于目前就业现状工作的需要, 并且各高校的信息平台各具特点所呈现的“百花齐放”的趋势, 仍存在并导致出现很多问题, 如:功能单一, 缺乏即时协作;数据不规范, 缺乏统一标准;独立建设, 缺乏整体规划;资源分散, 缺乏社会集成等。

以上的这些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急剧增加的毕业生数量所产生的就业现状产生了一定威胁, 并且随着高校、毕业生和企业对就业服务的要求提高, 必将成为难以满足三方完美服务供应的隐患, 不能适应多样化业务形式的增长和发展的需要, 从而造成就业管理工作的不便, 影响就业率和工作效率, 新型的就业信息平台的出现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云计算对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模式的影响

云计算因其分布式计算、虚拟化、云存储等特点已广泛应用各行各业, 并日益发展成熟。同样, 将云计算运用于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建设中, 可以使就业信息资源进行高度整合和共享, 为毕业生就业服务提供一个非常有利的“软环境”, 改善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三、基于云计算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架构设计

针对云计算系统平台的不断应用, 根据其提供服务的层次进行分类。可以分成:提供基础设施层服务 (IAAS) 、提供平台层服务 (PAAS) 以及提供应用软件层服务 (SAAS) 的系统。

1、基础设施层服务。

该层服务主要包括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 基础设施也可以作为一种服务向用户提供。服务不仅包括虚拟化的计算资源和存储, 同时还要保证用户访问时的网络带宽等。

2、平台层服务。

在基础设施之上的平台层, 主要包括并行程序设计以及开发环境、结构化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管理系统、海量数据分布式文件系统和实现云计算的其他系统管理工具。该层服务主要为应用程序开发者设计。应用程序开发者不用担心应用运行时所需要的资源, 该层提供应用程序运行及维护所需要的一切平台资源。

3、应用层服务。

该层是面向用户提供简单的软件应用服务以及用户交互接口等。应用层服务解决方案对于传统的软件有明显的优势。它包括了较低的前期成本, 便于维护, 快速展开使用等。

云计算就业信息平台的应用模式属于部门级私有应用云, 根据云计算所提供的关键服务将就业信息平台云计算构架分为IAAS层、PAAS层和SAAS层三层:

基础设施层 (IAAS层) 。该层是保证整个系统性能的基础, 是系统发挥其重要功能的基本子层。硬件资源子层涉及该系统的全部硬件资源, 它包括了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集群、存储设备、SAN (Storage Area Network) 设备以及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设备分别以一定的架构通过专用高速光缆连接。

平台层 (PAAS层) 。该层设计主要是根据系统的技术需求分析来确定要采取的OS平台和软件开发技术架构。它们分别部署在由基础设施层划分出来的应用于不同用途的虚拟服务器主机上。服务管理中间件包括用户管理以及资源管理等中间件等。

服务应用层 (SAAS层) 。应用云设计是本层的核心部分, 全部功能都由其实现。应用云包括了职业测评子系统、招聘信息子系统、职位信息子系统、通知公告子系统、网络招聘会子系统、生源信息子系统、在线咨询子系统以及数据分析子系统。

四、结论

本文分析了现有就业信息平台的问题, 通过采用云计算的相关技术, 通过软件的服务化、硬件的虚拟化来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就业信息平台“私有云”。它将软硬件功能放在云端, 让用户面对处于高可用性的Web应用平台, 而无需了解所需功能的实现细节。建设平台实现的关键问题在于对各个高校异构数据库的访问和资源共享。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就业信息平台面临的主要问题, 阐述了在当前就业环境下应采取的相应解决方法与对策, 结合云计算的服务层次进行基于云计算的就业信息平台的构架设计, 拟构建一个通用的云计算模型, 该模型可以实现网络中已存在的多种操作系统上异构数据库的资源共享。基于云计算的就业信息平台的提出旨在建设所有高校共同维护、共同使用的共享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使各高校像使用本地电脑一样使用云资源, 通过云计算的引入为就业信息平台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 篇3

关键词:毕业设计 JSP Web 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7)12-0043-03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实现本科培养目标和要求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各种综合能力的检验。其目的是通过专题研究、论文综述、工程设计、软件工程等方式,综合应用和深化本专业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今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相应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和要求,特别是在目前本科教学评估中,本科毕业设计更是检查评估的重点。毕业设计的质量是衡量学生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本科毕业设计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

二、毕业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环节包括设计题目申报、题目审核、设计选题、下达任务书、编写开题报告、进行设计、编写论文、论文答辩等环节。如何有效地管理和监控毕业设计各环节,对于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的毕业设计管理是一种手工的动态管理,很难做到对于各环节的有效管理和监控,而且存在着工作量大,工作程序繁琐的问题,给毕业设计各项数据的统计带来了困难。特别是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专业的学生数量和毕业设计题目数量不断增加,给毕业设计的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

三、本系统的设计思想

本系统的设计思想是通过建立基于Web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从申报题目、审核题目、学生选题、毕业设计指导和过程管理、论文提交、答辩以及成绩登记等环节实现网络化的全自动管理,从而规范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减少统计工作的工作量,降低工作的复杂度,各种信息和数据报表可以自动生成,而且实现网上指导和答疑,从而实现毕业设计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系统功能模块与实现

1.系统的总体设计

整个毕业设计过程涉及较多环节和多种角色,本系统必须在为所有人员服务的基础上完全实现安全、易用、完善的管理功能,解决目前一般管理方式中存在的各种弊端,真正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的目的。从用户的角度,本系统可以分为以下4大模块:

(1)学生模块:本模块主要实现学生登录、选题、交流答疑等功能。功能流程是首先登录进入系统,填写(补充)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在系统允许的期限内(管理员设置,系统自动控制),从本专业的课题列表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设计题目,经确认后就无法再次选题也无法更改。毕业设计正式开始后,学生可以从系统中详细查看题目要求、下载设计任务书、上传开题报告;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到开放的讨论区中解惑答疑;设计的后期阶段,学生可以上传设计的程序和论文初稿以便教师审阅。最后答辩结束后,学生可以进入系统查看自己的最终成绩。

(2)教师模块:本模块主要实现课题的管理以及与学生的交流。教师登录系统后,可以修改自己的联系方式,以便与学生联系。在要求的时间内申报设计课题,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立题卡格式要求,填写每个课题的答疑时间、地点,在课题通过专家审核前可以修改。学生选题结束后,教师可以查看自己指导的学生名单及其联系方式,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学生上传任务书,并且可以下载查看学生的开题报告。设计过程中,可以到交流板块参与讨论、解答问题。答辩结束后,可以在线填报成绩。

(3)专家模块:本模块主要实现对课题的高级管理。专家实际身份可以是系主任、院领导、学校中其他教授等,在教师申报课题结束后,就由专家对教师的课题进行查看、审核,在评定是否合格的同时,也可以给出简短的意见或建议。专家可以宏观地查看系统中每个专业的课题数量、学生数量,能够根据需要对每个教师课题数量、最终选题结果等各种数据进行汇总、报表、排序、分析,全面实现本系统的管理功能。

(4)管理员模块:主要是系统运行所需要的一些维护功能。重点是对基础数据的维护功能,如对教师、学生数据库的维护,包括添加、修改等等;对系统公告的管理;对专家的管理;开放选题时间段的设置;本学期进行毕业设计的系别管理。系统的简要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这四种用户主要是围绕毕业设计课题展开工作,其中一个教师可以申报多个题目,一个专家可以审核多个题目,而一个学生只能选择一个题目,所以学生和题目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而一个系统管理员则可以管理系统中所有的其他用户。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画出系统的E-R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教师、学生、课题三类对象包含的属性较多,这里只列举两个作为示例。

2.系统的实现

结合本系统的结构特点,系统实现采用了B/S模式,避免了C/S模式下维护复杂、内网外网通信困难等缺点。在开发技术上,我们选择JSP作为主要技术手段,Tomcat 5.0与Windows 2003作为运行平台。因为JSP是基于JAVA技术的,因此JSP页面是彻底与平台无关的,这样即使以后更换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也不会影响本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因为每年大约有10000左右的数据量,ACCESS根本不能满足存储需求,所以数据库采用了SQL Server 2000,完全能够满足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存储需求。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本系统整体性能完全能够满足500人同时选择课题。

在系统的具体设计上,根据需要定义了一个包net.jsjxy.bysj,整个系统的包结构如图3所示。

根据用户功能不同,在net.jsjxy.bysj包里又定义了四个包。其中net.jsjxy.bysj.util主要提供一些系统基础工具类,如日志管理、连接管理、乱码管理等等。另外三个包中主要定义了教师、学生、专家三种用户为实现自身功能而需要的一般性的类。

五、系统的特点

1.系统功能更加完善。本系统在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实现了为学生、教师、专家等所有人员服务的安全、易用、完善的管理功能,解决了目前一般管理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弊端,提高了工作效率。

2.复杂统计的效率提高。在专家做数据统计时,因为某些统计较为复杂,为提高运行效率,我们在SQL Server中定义了几个存储过程和临时表,每次统计时,首先调用存储过程读取数据放入临时表中,然后再进行加工处理,反馈到客户端。使用存储过程明显提高了复杂统计的效率。

3.实现了批量数据更新。因为教师的课题数量不定,则指导的学生数量不定,在填报成绩一类的操作的时候,逐个学生填写的方式很不可取。这里可以先将若干学生都读出来,每个成绩文本框名字相同(并且对应一个学号),成绩与学号在服务器端存储在两个数组中,再利用循环就可以根据学号分别保存成绩。

4.避免了学生重复选题。对于学生的选题模块,我们采用读取数据库开放时间的方式。然后在vbscript中分别用datediff()函数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与当前时间相比较,如果不符合要求,则自动离开本选题页面;如果符合时间要求,则根据专业字段和课题的状态属性,显示出符合该学生专业的、还没有被其他学生选择的课题供其选择;如果学生确认选择某一个题目,则及时更新数据表中该课题的状态为被选,conn.execute("update ktxxb set sfbx=′1′ where id="&id&" and sfbx=′0′"),为了防止有并发执行存在,再次执行Set rs=conn.execute("select @@rowcount as sl")以便读取上条语句影响的记录数,只有当rs("sl")=1时,才可以继续向下执行,更新学生的选题状态,以防止重复选题。

5.实现了结果的重新排序。本系统中还在统计结果中实现了点击表格标题列而将结果重新排序的功能。关键方法是将查询语句存储在Session中,每次都更改排序字段。当然也可以将查询数据存储在临时表里,那样效率会高很多,但有时不能很好地反映数据库中真实情况。

6.避免了中文乱码问题。在JSP程序开发中,中文乱码的现象非常普遍。为了让JSP编译器能正确地解码含有中文字符的JSP文件,需要在源文件中指定我们的编码格式,一般在文件首部加上<%@page contentType=”text/html” charset=”gb2312”%>,这条page指令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对于post方法在页面之间传递的数据,又会出现乱码现象。即:out.println(request.getParameter(“name”))输出的结果是乱码。对于这种现象,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在页面加上另一句代码指示语句<%request.setCharacterEncoding(“gb2312”)%>,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页面之间传递时的乱码问题。

六、结束语

本系统已经在三届毕业设计中使用,根据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对系统进行了不断的完善,目前不管是在功能设计方面,还是在安全性方面,该系统完全能够满足毕业设计管理的需求,达到了当初的设计目的。从而规范了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毕业设计的自动化管理,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质量。?筅

参考文献:

[1]刘晓华. JSP应用开发详解(第三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

[2]汪孝宜.网络系统开发实例精粹(JSP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8

[3]刘中兵. JSP数据库项目案例导航[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2

[4]孟梅,范世东,陈永志.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1)

[5]高玉华,丁涛,李刚,刘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1)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 篇4

【关键词】Web;选题系统;会话;事务

毕业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学士学位评定的重要依据。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一般分为几轮,每轮包括3步:首先老师将整理的论文题目及任务书发布给学生;然后学生从中预选自己感兴趣的论文题目;进而老师对预选了本人发布选题的学生进行正选。如果一轮选题过后仍有学生未被正选,则将进入下一轮。

随着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参与人数的增多以及分工协作的加强,如何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双向选择合理高效地进行选题,成为毕业论文工作面临的一个难题。一个可行的解决思路就是依托校园网,构建基于Web的毕业论文选题系统。与其他教务管理软件相比,本文所介绍的毕业论文选题系统更注重对信息的并发控制和实时处理。一方面,选题信息发布(或修改、删除)、学生预选(或退选)以及老师正选等更新操作能够同时进行、相互制约。另一方面,更新后的信息能及时反馈给所有的登录用户,为其进一步操作提供参考。此外,管理员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选题统计信息,以便对各个选题环节进行监控。二系统的开发环境本系统基于Dell公司的PowerEdge 1800系统(3.00GHzIntel Xeon双处理器配置)及Red Had Enterprise LinuxAdvanced Server 3操作系统环境,能够提供较大规模、高速可靠的数据服务能力。

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的体系结构,分别以Apache作为Web服务器及MySQL作为数据库服务器。所有的Web应用程序基于跨平台脚本编程语言PHP进行开发,从而使系统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三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系统的功能结构主要包括5个部分:1.老师登录后,能够发布新的选题;学生登录后,能够对已发布的选题进行预选,也能退选已预选的选题;3.老师登录后,还能对已预选本人发布选题的学生进行正选;管理员登录后,能够对被正选的学生进行退选;5.管理员登录后,还能获取最新的选题统计报表。上述功能的实现分别需要访问数据库中不同的数据表,主要包括选题信息表、学生信息表、老师信息表、预选信息表、正选信息表等。同时也通过相应数据表实现各种操作之间的协调与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每个老师可发布多个选题,不能删除已被预选的选题。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 篇5

一、实验环境的配置:

硬件环境:PC机一台

软件环境:(1)前台:Sybase PowerBuilder 8.0

(2)后台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二、系统的使用方法:

1、把设计所在的文件夹(0602班074冯桃萍)复制到E盘。

2、打开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企业管理器/local目录下的数据库,单击鼠标右键,选择“附加数据库”,选择数据所在位置:E盘/文件夹(0602班074冯桃萍)/毕业生管理系统设计文件夹根目录下的“bysgl_Data”附加数据,附加成功后数据库就连接好了。

3、打开Sybase PowerBuilder 8.0,连接ODBC。打开数据库窗口,依次单击“ODB ODBC”和“Utilities”左边的“+”号,使之展开。

(1)配置数据源。选中“Utilities”下的“ODBC Administrator”,双击鼠标左键,弹出ODBC 数据源管理器对话框,单击“添加”按钮,弹出创建新数据源窗口,在创建新数据源窗口选中“SQL Server”,弹出ODBC 配置窗口,配置时,数据源选择“bysgl”。

(2)建立描述文件。选中“ODB ODBC”,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New Profile”,弹出数据库描述文件配置窗口,选中“Connection”页,在“Profile Name”处输入描述文件名为“bysgl”,从“Data Source”下拉列表中选择描述文件对应的数据源“bysgl”,在“User ID”处输入“dba”,在“Password”处输入“sql”,单击“OK”,完成描述文件的建立。

4、登陆用户和密码。管理员666;学生处123; 就业指导处456。

三、基本功能介绍:登录、用户管理、信息维护、信息查询、信息统计和数据管

理等。

管理员可对所有信息进行维护和统计,并查询和浏览所需信息;学生处可对毕业生信息进行维护和统计,并查询和浏览所需信息;就业指导处可对用人单位信息和签约信息进行维护和统计,并查询和浏览所需信息;普通用户只可以查询和浏览所需信息。

结束!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 篇6

《高等数学》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网络教学系统采用B/S结构模式,利用ASP技术,选取Dreamweaver为开发工具,通过ODBC数据源访问数据库,探讨<高等数学>网络教学系统的主要功能和总体的设计思想,来实现师生的互动性.

作 者:徐海娜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00刊 名:硅谷英文刊名:SILICON VALLEY年,卷(期):“”(12)分类号:G43关键词:ASP技术 网络教学 高等数学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 篇7

关键词:JSP技术,系统需求,系统设计,系统实现,毕业设计选题

1. 引言

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与毕业设计有关的各种数据报表非常之多,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步伐。毕业设计作为高校学生毕业前最后一次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规范营理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结合管理实践,我们采用JSP自主设计开发了一套毕业设计选题系统。

JSP技术是用Java语言作为脚本语言,在传统的网页HTML中加入Java程序片段和Jsp标记,就构成了JSP网页。Web服务器在遇到访问JSP网页的请求时,首先执行其中的程序片段,然后将执行结果以html格式返回给客户。程序片段可以操作数据库、重新定向网页及发送E-mail等,所有操作均在服务器端执行,网络上传送给客户端的仅是得到的结果,对客户浏览器的要求最低,可以实现无Plugin,无ActiveX,无Java Applet,甚至无Frame。

2. 系统需求

设计与实现毕业设计选题系统,其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使本科毕业设计管理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

本系统采用现在应用系统较为流行的B/S模式结构进行设计,根据本科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需求分析,将系统功能划分为系统初始设置模块、学生选题模块、教师出题模块、学生管理模块、教师管理模块、题目管理模块、选题管理模块、邮件提醒模块等。

根据以上各功能模块需求将系统的功能细化为以下几点。

2.1 前台学生选题

学生网上选题:学生进入毕业选题系统注册,管理员审核其符合选题资格后,学生就可以选择毕业设计题目。

修改注册信息:学生登录系统后,可以修改自己注册的信息。

2.2 前台教师出题

教师网上出题:教师进入毕业选题系统注册,管理员审核其符合出题资格后,教师方能出题。

教师管理出题:教师进入系统后,可以对自己出的管理员未通过审核的毕业设计题目进行修改和删除。

教师修改注册信息:可以修改自己注册的信息。

选题确认:学生选好题目后,教师可以确认该题由选择该题的学生做。

2.3 后台管理出题及选题情况

系统初始设置模块:使用系统之前,管理员可以设置选题系统的一些参数,如选题系统开放或者关闭;允许教师出题的最多数目;系统可以设置选题人数上限,同一个题目,最多允许多少个学生选择;一个学生可以选择多少个导师,如果一个学生选择一个导师的题目,最多不能超过多少个题目;设置系统邮件发送的信息,等等。

学生管理模块:管理员可以管理已经注册的学生的信息,包括审核学生注册的信息,修改学生信息和删除学生信息,等等。

教师管理模块:管理员管理已经注册的教师的信息,包括审核教师注册的信息,修改教师信息和删除教师信息等。

题目管理模块:管理员对所有教师出的题目进行管理,审核教师所出的题目。

选题管理模块:管理员对所有学生选题情况进行管理。

邮件提醒模块:当学生或者教师在毕业设计选题系统上注册成功后,系统会自动发出一封注册成功的通知邮件,告诉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等信息。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结构

由分析得知,毕业设计选题系统总功能结构示意图如下:

3.2 数据库设计

根据毕业设计选题系统的要求,通过对整个系统功能、运行过程和数据流程分析,需要创建以下二维表:

(1)教师信息表:用户名、密码、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最终学历、毕业院校、联系电话、联系邮箱、主要研究领域、毕业设计指导方向、个人相片、所在系部、教师状态、允许出题上限、工作单位、身份。

(2)题目信息表:题目编号、出题教师用户名、题目名称、简介、题目来源、类型、课题类型、题目状态、题目难度、主要任务简述、要求简述、需具备的基础知识、所需设备、允许被选择上限。

(3)学生信息表:学号、密码、姓名、系别、专业、班级、性别、E-mail、手机号码、QQ、专业学习成绩介绍、获奖情况介绍、社会实践情况介绍、个人相片。

(4)基本信息表:站长联系QQ、站长E-mail、站长电话、每个老师出题上限、学生选导师上限、同一个题最多允许多少个学生选择上限。

(5)系部信息表:系部编号、系名称、排序。

(6) 专业信息表:系部编号、专业编号、专业名称、排序。

(7) 班级信息表:专业编号、班级编号、班级名称。

(8)选题信息表:学生学号、题目编号、选题时间、选题状态、最后确认时间。

4. 系统实现

本系统采用eclipse作为IDE。使用编程语言包括Java、HTML、Java Sceipt、SQL等。为减少系统后期运营成本,选择免费的数据库MYSQL作为后台数据库。

教师确认选题实现代码如下:

5. 结语

本文系统功能上实现了教师出题、学生选题、选题审核、数据生成等。通过本系统,大大提高了高校毕业设计选题工作,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人性化和学习个性化组的教育理念,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峻申, 闫术卓.Java Web整合开发实例精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李大卓.Eclipse核心编程:插件、界面与Web开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3]周惠.Java 2入门、进阶与应用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网络民主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篇8

随着考核和评价的力度越来越大,电子化民主测评管理系统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真正提高考核的公平性,开发设计一个网络民主测评系统,依靠此系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管理、减少人为因素,增强考核管理的民主化,帮助单位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加快本单位信息化的进程,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1 选题意义

民主测评作为一种考查领导干部工作的方法,其针对性强、效率高、比较直观,是目前实行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对进一步加强我校内设机构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员工对领导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提高领导干部工作的公开、公正、民主化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积极的意义。

(1)从经济角度看,将原来由人工完成的各种表格的设计、分值的确定,还有组织测评,直到最后的统计、分析等一系列过程,通过客户端由计算机来完成,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时间。

(2)从操作层面看,以往的纸质测评,受到时间、空间等的限制,很多参与测评的人员在短时间和人为因素的干扰下,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基于网络的民主测评,参与测评的人员可随时随地进行操作。

(3)从安全角度看,民主测评关系到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是干部考察的程序之一,是组织上了解干部、掌握民意的重要渠道。纸质测评因经手多,暴露面广,更容易泄露测评结果。同时,网络测评能随时检测信度和效度,确保测评数据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2 项目设计

2.1 技术方案

针对参与测评人员的复杂性和软件部署的方便性,采用基于B/S架构的Web实现方案。用户在计算机客户端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打开任何一款浏览器即可完成所有操作,具体使用PHP+MySQL来实现。

2.2 系统的总体结构

整个系统分为两个模块,即测评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其中测评模块主要实现处级领导干部个人测评以及部门领导班子的测评。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数据的管理、用户的管理及系统维护等功能。

2.3 测评流程图

如图所示。

2.4 数据库概念模型

任何一个完整的系统都离不开数据库的支持,针对前面系统实现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及结构,该系统数据库构造了10个实体,即:普通教职工、处级干部、学校领导、部门领导班子、处级干部测评票数、处级干部测评结果、部门领导班子测评票数、部门领导班子测评结果、系统管理员、系统参数,其中普通教职工、处级干部和学校领导都属于在编教职工,具有相同属性,在数据表的设计上可以把上述具有相似属性的3个实体合并用一个数据表。

3 详细设计

3.1 登录模块的设计

首先通过登录页面提交提交登录信息,系统要验证是否是在校职工,是否是参与测评人员,如果是要判断是否参加过测评,如果未参加过测评,接下来根据用户类型决定测评形式。

3.2测评模块的设计

个人测评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普通群众对处级领导干部的测评、处级干部互评、学校领导打分。测评结束后,系统要及时清理用户信息用来保证测评的匿名性,同时系统自动为用户打上已测评标记,防止重复测评。如图所示:

3.3 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员赋予了以下权限,可以对测评结果进行汇总和查询,同时也可以对用户、目标考核数据等进行管理。学校领导可以在测评结束后查询各类测评结果。

4 结束语

该系统的设计主要是为方便学校年度考核而开发的,随着系统的投入使用和用户的反馈,今后将不断的优化和改进。

参考文献

[1]王石,杨英娜.精通PHP+MySQL应用开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 篇9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中小学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

院(系): 软件学院 专业年级: 07级网络技术三班 姓 名: 王明珠 学 号: 072350344 指导教师: 王建玺

2009年 5 月 11 日

中小学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

摘要

本文对网上教学的模式进行了分类,提出基于局域网上(多媒体网,视频点播网)的教学模式和基于Internet上(个别学习,1对1,1对多,多对多)的教学模式,并分别讨论了各种网上教学模式的信息流程,教与学的关系,及网上教学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别化等特点。网上教学模式能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后对加强网上教学的实践与应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网上教学,教学模式,教学主页 绪 论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Internet的不断发展,网上教学已经成为一种现实。所谓网上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学习的知识。当然它还包括教学资源调度,教学计划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由于网上教学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别化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网上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体。这就要了解网上教学的教学模式及其特点,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解决问题

1.基于局域网上的教学模式 1.1多媒体教学网的教学模式(1)教学模式的流程

多媒体教学网上的教学模式。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基于教室里的多媒体局域网,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许多相同之处。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对学生进行授课,在这个教学模式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把准备的多媒体CAI课件放入服务器,以便上课调用,这些课件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信息处理系统是对教、学信息的处理,使教学双方随时能得到反馈的信息。

(2)教学模式的特点

1)支持互动式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时,可将教师机的屏幕(图像、动画、文字)语音(音乐等)实时广播给任意指定的个别、部分或全体学生,也可对学生机实现个别、部分或全体的轮流监看、监听,随时与学生机共用键盘和鼠标,进行对话和可视化辅导,实现交互式教学,需要时可指定学生机为教学实例。

2)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多媒体技术,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育方式,使有创造性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更为出色。把教师的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上的难点。

3)有利于大班教学。传统的大班教学的效果一般可能不如小班。但如何上好大班课,这是很值得我们考虑的因素,随着学校学生人数的增加(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材的需求),大班教学成了事实。多媒体网络的教学平台为教师上好大班的课程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环境。随着教学班规模的增大,了解学生个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由于可以实现互动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做到的,在这里都可做得更好。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教师再也不需要扩大自己的嗓音和加强手势及脸部表情,或者如何书写大字以使坐在后面的学生看得清,因为大屏幕的投影机及网络的广播功能,教师再不需忧虑传统的大班教学的烦脑,可专心一意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教学设计。

4)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水平,选择或编制CAI 课件,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收集各种的多媒体素材(这些素材可能来自其他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自己的工作总结,甚至是学生的习作等)。在提出某个课件的需求时,即注意课件的科学性,又注意它的教育性和艺术性。最后在计算机专家、教育心理学家、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制作出CAI课件精品。把这些CAI的精品放在网络上,供师生们共享。

5)提供科学的教学测量手段。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系统提供课堂教学信息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科学的测试和评定,以提供确切的学生学习数据供教师教学决策作为依据。例如,学习过程的测试,包括课堂上实时反馈的学生信息,学生对问题的态度、反应和回答问题的用时等,以及使用网上标准题库测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然而对学生建构性、创造性学习的测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2 基于VOD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流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预先把选好视频教学节目或学习材料放入视频教学节目服务器,学生自主地利用VOD在视频点播系统中进行学习。其中VOD起着辅助教师学习的作用,或起着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信息加工者,桌面上的每个学生可以通过触摸屏或鼠标自由地点播自己想收看的教学节目,点播操作即时响应,图像画面清晰流畅,而且学生可以随意地控制教学节目的播放过程。

2)教学模式特点。这种教学模式又可分为T模式和L模式。T模式的特点:利用VOD辅助教师的教,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首先把要讲授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材料编制成程序教学材料。然后设计IMCAI的课件(智能化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在VOD 中预先存入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学生通过与VOD会话模拟教学过程,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作业练习、实验模拟、考查等,使VOD的教学得以实现。

2.基于Internet教学模式

2.1 教学模式的流程。基于Internet教学模式,它包括教师、学生、课件(CAI、CAL、ICAI、IMCAI 等课件),Internet和WWW技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把课件文档,挂在WEB服务器上,网络上的学生经过注册登记,就可在自己工作站上访问教师的WEB站点。教师和学生通常不在同一地点,学生也不一定在同一个教室,他们也不一定在规定时间内上课。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学生通过Internet不仅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而且可以随时阅读、浏览世界各地图书馆的资料和信息;学生除了听课还可以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发言,开展课室讨论等。

2.2 Internet教学模式的种种

1)个别学习模式。个别学习者可以通过WWW查询和阅读在线数据库中的信息;调用在网络上教学软件,由教学软件模拟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也可以通过E-mail或Internet Phone向教师提问,还可以在网上BBS站(电子公告)上提出疑问,征求解答。这种模式的特点可以24小时进行,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在网上下载学习的内容或向教师请教,从问题的不同时间、角度来学习,这正是建构主义提倡的随机访问学习方法。有助于学习者掌握非良构领域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缺点缺乏实时的交互性。

2)ONE TO ONE学习模式。远距离教学中的一对一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和学生之间的一对一关系。在师生一对一的学习模式中,师生之间进行实时的多媒体交互。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了对课程的具体指导,学习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成效。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学习属于协同型学习,即两个学生对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网络共用写字板、画笔或某些应用程序(课件注释系统)相互交流讨论,协同学习。通过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促进学生自己的学习、总结和自述,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

3)ONE TO MANY学习模式。在一对多的学习模式中,一位教师同时向多个学生授课,除独立操作外,学生只能和教师进行交互或者通过教师的控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互。这种模式的交互学习不仅仅是学生观看屏幕上远地教师的授课,而是在学生决定的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得以实现的教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4)MANY TO MANY学习模式。在多对多的学习模式中,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虚拟学习环境。事实上除实现一对多的模式中教师和多个学生之间的交互外,还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直接交互。学生可通过同步对话模式(Synchronous Dialog)进行同步对话,展开更加广泛的学习合作,学生的网上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实践证明,如果我们合理运用以上四种学习模式,让学生在最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关键是网上教学的管理。

2.3 Internet教学模式的特点

1)教师必须具有网上教学能力。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学双方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3)学生学习更自主,而且具有网上学习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4)为学生构建一个多媒体,全方位的虚拟学习环境。5)教育的投入小,效益大。3.网上教学的实践

3.1 充分利用远程教学网发展继续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课室、宿舍等)难以满足需要,社会上报考成人本科函授教育越来越多,把现有的函授教学模式改用网上教学,已经成为现实。让广大的函授学员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提高自己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挖潜发展,进一步体现个人价值。

3.2 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搞好学历教育

校园网络是学校教与学的纽带,搞好学历教育,学生可以从校园网上得到更多的知识信息,也能及时地发布自己的信息,并实现网上交流、讨论。这样不仅使学生自主地学习,而大大丰富和充实课余生活。教师的备课可从校园网中获得更多教学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方便地,有选择地比较教学信息资源,然后通过校园网向学生进行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具体的做法是:

a)教师要建立自己的教学主页;

b)在教学主页要有自己任教课程的多媒体教材(电子版); c)配合教学进度,定期更新讨论主题及BBS材料; d)每周定时与网上的学生进行实时交谈、辅导、答疑; e)利用自己的邮箱(E-mail)收缴学生作业及收集学生对教学意见或建议;

f)建立课程成绩管理系统;

g)建立任教课程的多媒体教学素材数据库;

h)教学主页必须具有良好的导航机构,并提供学生访问相关的Wed站点。结论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网络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越来越满足教学的需要而将会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方式。

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重大抉择,网络教学的开展给学校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大胆涉足网络教学;但与此同时,不应完全否定传统课堂教学的优长,学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氛围,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寻求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优质高效地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人民邮电出版出 1997。2.王洪,沈凌霄。计算机与教育。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7。

致 谢

我叫王明珠,是平顶山学院2007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培养让我受益匪浅,除了文化基础外,我还在道德和素养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老师们将他们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我们。在这里,我向培养教育我们的领导和老师表示真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从刚进学院到现在,真的给了我很多难忘的经历。在学院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让我觉得格外亲切,就像在自己家一样,老师给我的关心除了学习上的,还有心理上的。在进入大学后,我经常参加一些课外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从来没有接触到的东西,更进一步的开拓了我的视野。在这里我感谢学院的领导及老师。是你们给了我机会,让我有机会在学校学习,同时也让我得到了成长。

真的很感谢一直以来培育教导我们的老师们,谢谢你们!是你们给我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窗,让我有了再次飞翔的渴望。同时,我也希望在校的学弟学妹们要好好珍惜校园的美好生活,尊敬教导你们的老师们,不要浪费学院为你们所付出的一切。

再一次感谢学院朴实和勤奋的老师们教育了我,今天我们因学院而自豪,明天学院一定因我们而骄傲!

最后,祝愿我们的学院更加辉煌、美好!领导、老师们万事如意!学弟、学妹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网络安全管理设计与实现论文 篇10

(1)网络攻击渠道多样化。(2)网络安全威胁智能化。

2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功能分析

为了能够更好地导出系统的逻辑业务功能,系统需求分析过程中详细的对网络安全管理的管理员、用户和防御人员进行调研和分析,使用原型化方法和结构化需求分析技术导出了系统的逻辑业务功能,分别是系统配置管理功能、用户管理功能、安全策略管理功能、网络状态监控管理功能、网络运行日志管理功能、网络运行报表管理功能等六个部分:(1)网络安全管理系统配置管理功能分析。(2)用户管理功能分析。(3)安全策略管理功能分析。(4)网络状态监控管理功能分析。(5)网络运行日志管理功能分析。(6)网络运行报表管理功能分析

3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设计

3.1系统服务器设计

网络安全管理系统部署与运行过程中,其采用B/S体系架构,是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分布式管理系统,因此结合系统采用的架构,本文对系统服务器进行了设计,以便能够更好地部署相关的网络软硬件环境。网络拓扑结构部署的内容主要包括动态内容和静态内容两种模式,系统软硬件平台部署策略也分为两种,分别是静态系统部署和动态系统部署,如图1所示。

3.2系统架构设计

网络安全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该架构包括三个层次,分布式表示层、业务功能处理层和数据功能处理层,其适应现代互联网的发展需求,用户仅仅需要在浏览器上安装一些插件或使用简单的浏览器就可以登录管理系统,并且向管理系统发出各种通信管理实时数据监控逻辑业务请求,以便能够进行及时的处理,完成互联网安全监控需求。(1)表示层。(2)业务功能处理层。(3)数据功能处理层。

4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实现

4.1系统实现工具环境

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采用J2EE面向对象技术,实现环境采用Eclipse集成开发平台,数据库采用MySQL服务器,Web业务处理采用Tomcat服务器。本文对系统实施了详细的需求分析和设计,导出了系统的逻辑业务功能,同时给出了系统的基本业务流程。为了能够实现一个完整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本文在以下环境下实现了系统的各个逻辑业务功能,并对其进行了部署。

4.1.1硬件服务器硬件要求

系统运行的服务器CPU最低配置为PIII800,建议配置现代主流的双核、四核CPU。内存最低配置为512M,建议内存配置在1G以上;系统服务器硬盘最低配置为80G,建议配置为120G以上。

4.1.2服务器软件需求

Tomcat服务器:系统采用新型的B/S体系架构,为了易于维护和管理,Web服务器采用Tomcat服务器,其能够提供WWW、FTP等服务。操作系统:由于系统的操作界面需要具有友好交互的特性,因此要求操作系统支持图形化界面显示,建议采用WindowXP系统以上,具有集成网络、系统容错和高安全性的特点。数据库服务器:本文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微软开发的MySQL数据库。系统开发环境: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

4.2网络安全主动防御策略

网络运行过程中,安全管理系统可以采用主动、纵深防御模式,安全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预警、响应、保护、防御、监测、恢复和反击等六种关键技术,从根本上转变信息系统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改善系统操作规范性,进一步增强网络安全防御性能。(1)网络安全预警。(2)网络安全保护。(3)网络安全监测。(4)网络安全响应。(5)网络恢复。(6)网络安全反击。

4.3网络安全防御策略管理功能实现

网络安全管理策略是网络安全防御的关键内容,需要根据网络安全防御的关键内容设置网络访问的黑白名单、应用封堵、流量封堵、行为审计、内容审计、策略分配等功能。

5结束语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攻击渠道逐渐呈现出多样化、智能化等特点,并且网络攻击威胁潜藏的周期更长,安全威胁的感染速度更加迅速,影响网络的正常运行。本文通过对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现状进行分析,导出了网络安全管理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并且对网络安全管理系统服务器和系统架构进行了设计,描述了系统实现的核心技术,构建了一种多层次、深度安全防御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上一篇:慰问信,对于春节慰问信下一篇:房地产经济学专业毕业生自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