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教学设计方案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黔之驴》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3篇)

《黔之驴》教学设计方案 篇1

2.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2教学难点:

3教学步骤

一.导入

赶驴人在驴子的脖子前挂一块肉,驴子为了吃到那块肉就不停往前跑,但是驴子始终也追不到那块肥肉。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关注字音、节奏)

2.自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圈画疑难)

3.个别朗读,同学互评

4.集体朗读

三.合作探究

1.疑难字词,小组交流,班级互助

2.根据幻灯解决重点词句

3..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同时思考导致驴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预设:

(1)好事者(2)老虎

(3)驴本身(4)黔地

4.你认为哪个原因更重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预设:

(1)好事者带来且无用;不带,或带而用,则不会出现此悲剧

(2)老虎要吃它,驴并未有侵犯虎之意,是虎主动入侵(直接原因)

(3)驴本身无能,仅一“鸣”、一“蹄”。(根本原因)

(4)黔地,没有挖掘驴的价值

注:由预设2、3理清结构,解读课文

①虎对驴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看图找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画面深层挖掘虎的心理)

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觉无异能——终不敢搏——技止此

畏---疑---恐---不奇---怕---喜(结合画面,试背课文)

②面对凶悍的老虎,驴有何反应

“鸣”“蹄”(成语:黔驴技穷黔驴之技)

③观看flash影片《黔驴技穷》,概括虎、驴的形象

驴:软弱无能狂妄自大迟钝麻木愚蠢虚荣

貌似强大外强中干

虎:勇敢大胆谨慎小心观察仔细狡猾敏捷

小结:好事者与老虎包括黔地,作为外因在这场悲剧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根本原因在驴自己.文章标题是《黔之驴》,但着力多的却是虎,是否偏题,标题可否改为“黔之虎”(学生讨论)

以虎衬驴

5.作者为何要塑造驴的形象,通过什么方法来塑造,目的又何在。(作者、背景、体裁)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和韩愈合称为“韩柳”,被誉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作品多为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残,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

背景:《黔之驴》是柳宗元被贬官时所作的《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则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作品讽刺了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6.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虽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作者除了讽刺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以外,还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1)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点能战胜它。

(2)透过现象看本质

(3)知己知彼

(4)不虚荣买弄

(5)正确估计对手

(6)坚持,不放弃

四.拓展:

1.一场驴虎之争以驴死虎口而宣告结束,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虎家族正在为它们的英雄召开庆功会,驴家族却在沉痛哀悼他们的不幸同伴,请你代表虎家族写一份贺词,代表驴家族写一份悼词。

2.柳宗元在这则寓言中塑造了一个不光彩的“蠢驴”形象,其实驴也很无辜,请你改编《黔之驴》,为驴平反,重塑驴的形象。

《黔之驴》教学设计方案 篇2

1.把握词义, 疏通全文。

2.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3.寓言的深广含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解释文题

二、听朗读课文——多媒体播放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勾出生字。

三、词语解释

小试身手 (多媒体展示)

1.船载以入 (用船) 2.稍出近之 (靠近, 接近) 3.蹄之 (用蹄子踢) 4.尽其肉 (吃尽) 5.蹄之 (代词, 代老虎) 6.计之 (代词, 这件事情) 7.然往来视之 (然而, 可是) 8.庞然大物 (……的样子) 9.以为且噬己也 (认为) 10.以为神 (把……当作) 。

四、学生结合注释, 试译课文

1.学生自译。

2.指名翻译, 师生纠错。 ( 多媒体友情提示)

五、赏析句子

认真阅读课文, 要求学生找出有关描写老虎或者驴行动和心理的词句, 然后选择几句, 做一点赏析。

教师举一例分析, 然后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同时幻灯片展示。

1.蔽林间窥之。 (蔽”这个动词表现虎怕驴, “窥”既反映了虎好奇害怕迫切希望了解驴的心理, 又反映它的谨慎)

2. 往来视之、近出前后、荡倚冲冒、跳踉、断其喉。 (这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虎怕驴、识驴、吃驴的过程, 也刻画了老虎机智勇敢和善于斗争的形象)

3. 以为神。 (心理描写, 形象地写出虎初见驴的敬畏警觉心理)

4. 觉无异能者。 (心理描写, 表明老虎对驴的认识开始由表象向本质深入)

5.驴一鸣……蹄之 (动作描写。两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

六、寓意探索

提示思考的角度,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同时幻灯片展示。

1.从老虎的角度分析: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 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就一定能战胜它。

2.从驴的角度分析: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 有了真知识、真本领, 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 (不能做只有外表, 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学会变通, 主动适应环境)

3.从虎驴之争的角度分析: 要正确估计对手的实力, 知己知彼才能获得胜利。

七、对照板书, 总结全文

八、学生再读课文

九、拓展——分组开展辩论

辩题:正方观点:黔之驴悲剧的根本原因是驴自己造成的。

反方观点:黔之驴的悲剧的根本原因不是驴自己造成的。

写出自己小组的观点和论据, 反驳对方的论据, 总结本方的观点。有辩论的形式, 重点是让所有学生在辩论中更明事理, 更受启迪。

附板书:

害怕 庞然大物

机智警觉 小心谨慎 鸣 外强中干

仔细观察 心理

善于斗争 虎 用计探究 动作 蹄 驴 不辨形势

内心大喜

《黔之驴》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讲点文言常识,明明白白学古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是生疏的,既读不懂更谈不上兴趣,这时讲有关文言文渊源的常识及典故,以引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是非常必要。在学习文言文时,教师可先讲授文字的演变。自然引入文字起源——甲骨文。古人“写”甲骨文时用的龟甲兽骨面积小且贵重,又“贵”又“重”当然不能多“写”。用刀“写”了几百年的甲骨文到了汉代成了竹简木牍,它们比甲骨文不“贵”但仍笨重。据说东方朔也给汉武帝上书,上书用了三千片竹简,两个人才得起,武帝读了二个月才读完,其实不过几万字。成语“学富五车”到底有多少字?“学富五车”,五头牛才能拉着走,实在也没有多少字,“颂二十万言”什么的,就差不多有“五车”了。看看我们的语文课本字数15万多字,要按这个标准看看我们发的各科教科书,一学期学完个个都是“鸿儒”了。(学生笑)

正因为写字不容易,古人不得不把文章写得“言简意赅”、“微言大义”,所以古文以单音节词(单个汉字)为主。后来发明纸张可是这种写作法则已经超过一千多年,形成标准,无法撼动,因此一直流传下来直到1919年鲁迅等倡导白话文运动。文言文有几千年的历史渊源而白话文(现代文)才百余年。可见,文言文积淀大量极富表现力的经典文章、典故、词汇、词章等等,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我们理应要学好文言文。(主要强调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举例:“驴一鸣,虎大骇”现在应说是“驴子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教师可以再举几例让学生基本掌握古文翻译技巧。

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所以学习文言文之前先给学生讲些有关古文的常识、典故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可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重视字词积累,踏踏实实做学问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古诗文的积累是语言积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积累并非仅仅为了考试,而是以长远发展的观点让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积蓄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如在《黔之驴》一文要重点积累以下知识:

(1)常见的实词和虚词。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生要积累3500-4000个字词。在文言文教学中,字词积累也不可忽视。例:以为且噬己也:认为将要咬自己。 且:将要。 噬:咬。以为:认为。 然往来视之。 然:表转折,然而,但是。 往来:来回来去。 视:观察。 益习其声: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习:熟悉,习惯。益:渐渐地。计之:盘算这件事。 计:盘算。之:代词,指驴子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这些都是课文中基本的词语。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3)词类活用现象。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黔。船(名词用作状语),这里指用船。蹄: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蹄子踢。稍出近之:渐渐出来接近它。稍:渐渐。近(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靠近。断其骨,尽其肉: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吃尽,吃光。

(4)通假字。技止此耳:止,通“只”,仅。

当然还有一词多义,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等。总之,学生从初一开始积累文言文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可以为以后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循序渐进读课文,熟读精思解文意

初读课文,必须读准字音。读《黔之驴》,教师可先让学生借助字典,分组把不认识的生字读音查出来。如慭慭(yìnyìn) 远遁(dùn)噬(shì) 狎(xiá ) 跳踉(liáng),还有个别多音多义字等。读准字音,是读书的第一步。

再读课文,断句精准。在学习文言文中,由于古今语法习惯的不同,古文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文以双音节词为主,因而在断句上存在差异。

如:“蔽/林间/窥之。”“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断句准确便于学生理解文意,对学习古文有很大益处。

反复诵读,理解文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古文的学习也如此。教师应向学生多介绍一些读书方法,如读书“三到法”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一本书法”: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长期计划法”: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笔记法”:心有疑,随札记。“求问法.”:就人问,求确义。老师将这几种读书方法详细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做到“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初始阶段。只要引导得当,就会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好文言文,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黔之驴》教学反思 篇4

1、流畅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写法。

3、理解故事寓意。教学重难点:

1、学习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写法。

2、理解故事寓意。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同学们,你们之前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请同学给我们讲讲。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寓言,是唐代柳宗元写的《黔之驴》。

二、读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完成《学教案》P69注音。

2、一生读课文。

3、其他生评价纠正错误,点出易读错的,需要注意的字音。

4、全班齐读。

5、同桌互助,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6、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有什么难于解决的提出来。

三、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稍近益狎()

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驴不胜怒,蹄之()技止此耳()()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翻译下列句子。

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译: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译:可是(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译: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着驴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四、品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虎吃驴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请同学们再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刻画了一只怎样的虎和一头怎样的驴。读后以前后四人为一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惧驴:老虎刚一见到自己从未见到的驴,产生了“以为神”的看法。这一心理描写,写出了老虎一时为不了解的驴的庞大外形所迷惑的情态。“蔽林间窥之”,“蔽”的动作是老虎惧怕驴的表现,“窥”,既反映了虎迫切希望了解驴,认识驴的心理,又反映它的小心谨慎。带感情朗读。

识驴:“稍出近之”,这一动作描写,表现了虎的胆子大了一些,去接近驴,观察驴。初步的观察结果仍然是不了解驴。“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这里写虎的心理和动作非常准确、生动。驴的庞大形体,虎已认识,而驴的鸣声洪亮,则是闻所未闻,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以为且噬己也”,这种惊怕是很自然的,因为虎只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对驴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只是表面现象,还没有对驴有本质上的认识。“往而视之”,是老虎为了摸清驴的底细而采取的进一步行动。“觉无异能者”的心理描写,表明虎对驴的认识,开始由表象向本质方面深入。通过实践,对驴的外强中干、虚弱无能的本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这认识还未经过实践的检验,故未采取“博”的行动。“稍近益狎,荡倚冲冒”,写老虎为了进一步摸清驴的底细,采取了挑逗、碰撞、冒犯的、力度大的试探行动。“驴不胜怒,蹄之”,驴终于使出用蹄踢的这一绝招,因此,虎产生了“技止此耳”的心理活动。这一心理独白,是老虎对驴的本质认识,是经过多次实践而得出的正确结论。带感情朗读。

吃驴:由于老虎认清了驴的本质,于是采取了“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的威猛、干脆的吃驴行动。带感情朗读。

文章就是这样塑造了机智勇敢的老虎形象和外强中干的驴形象。板书:机智勇敢 外强中干

下面就带着你们的理解把课文再朗读一遍。

五、悟

寓言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劝喻或讽刺的意义。那么这篇寓言借驴和虎这两个动物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试从虎和驴两个角度谈谈。(老虎用它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貌似强大的事物面前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胜利。)(驴用它的血的教训警醒我们要没有真才实学,就没有好的结果。)

六、作业

完成《学教案》P70巩固练习部分。

《黔之驴》教学反思

《黔之驴》这是一篇寓言,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明白一些道理。通过教学,学生应该理解文章的内容——一只庞大的驴被一只老虎吃掉了;理解掌握文章的文言词汇,尤其是课下有注释的词语;能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文;理解文章的深刻寓意,这就是本课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文章细致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理解文章的深刻寓意。教学重难点是后两者。

通过学生介绍学过的寓言故事导入,设计了“读——练——品——悟——说”五个环节。“读”环节: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完成《学教案》的字词注音,再请一个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读并纠正错误字音,全班齐读课文,然后同桌互助,对照课下注解疏通文意。

“练”环节:幻灯片出示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检测学生对文言词句的掌握情况。“品”环节:设计了三个问题,概括文章内容,虎吃驴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小组合作讨论文章刻画的两个动物的形象,循序渐进地完成从内容到赏析的过渡。

“悟”环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领悟寓言的深刻寓意,并能从多个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说”环节:这是拓展部分,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了一头驴,它决定要为驴子家族洗刷耻辱战胜虎,请发挥想象,续写寓言故事。

最后小结学习得到的启发,并送给学生一幅对联,与大家共勉作结。安排作业。整堂课是以诵读为主的。跟以往的教法不同,这次完全抛开“串讲”的模式。我这节课真正让学生去做“主人翁”,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一开始学生就书声琅琅了,因为学生明确了他们要进行第一个任务:多层次朗读;朗读的要求就是他们首先是借助课文的注解读课文,完成《学教案》的字词注音,把课文读准。这个环节处理不够好的就是在学生完成注音时应全班朗读一遍正音,就不会导致后面学生回答问题时有读错的字音。接下来请一个学生读课文,把课文读顺。再接着就是全班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得有板有眼。但这些都不是单纯的朗读,而是随着诵读次数的增加,对学生的要求也在增加了。真正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接下来,给他们做个检测——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学生们都很踊跃,回答得又快又好。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解决文言文的字词,翻译句子,学生乐于接受,也学得轻松。

第三个环节是多角度品读。设计了三个问题,概括文章内容,虎吃驴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小组合作讨论文章刻画的两个动物的形象,循序渐进地完成从内容到赏析的过渡。在这个环节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合作,去思考,去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思想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感受文章,再通过组内交流,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所传达的丰富意蕴。所以学生的回答积极性很高,学生的边读边赏析十分到位和准确,还有一些学生独到的精彩的表述让自己都佩服,可惜没能完整的记录下来。

学生通过对前一环节虎和驴两种动物的形象特点的细致分析,领悟寓言的深刻寓意自然就水到渠成,还能从多个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拓展环节续写寓言故事。这一环节时间安排合适,但所提要求还不是很具体。续写寓言故事应往哪个方向动笔?既然续写的是寓言故事,那么所写的也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学生若写的并不是寓言故事,应如何评价激励?在学生回答时我并没有将这些问题处理好。

最后小结学习得到的启发,并送给学生一幅对联共勉,安排作业。

黔之驴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背景:

1、语文版七年级下册《黔之驴》教学设计。

2、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教材分析:

课文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对文言文的理解,应认识为汉语言的源头,积累是主要追求,故而对该课文的教学处理为一般阅读课,要求学生读懂课文,把握重要词句,进而分析课文。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教学方法:

1. 用“读——议——读”的方法掌握课文。

2. 用“启发——合作——讨论——启发”的方法深入分析课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愿意听故事吗?(生答)那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你们出一条谜语:看黑人跑步,一圈,两圈,无数圈。(打一动物)(生答)那么谁能说说驴这种动物有怎样的特点呢?(生答)大家说得都很好,可在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眼中它又有怎样的特点呢?你们想知道吗?(生答)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黔之驴》这则寓言故事中。(课件)

二、作者简介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柳宗元,谁能来介绍一下呢?(生答)(课件)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三、正音、读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课件显示易读错字,由学生读出,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黔qián

窥kuī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狎xiá

踉liáng 憖

yìn

2、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课件)

3、学生举手朗读。

4、集体朗读。

三、串译全文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课件)1.字词释意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人:连词,相当于“而”。....至则无可用:到了 却

以为神: 把(它)作为 ....蔽林间窥之:躲避

偷看

稍出近之:靠近...莫相知:一方对另一方

虎大骇:害怕 ..远遁:逃跑

以为且噬己也:将

咬 ...然往来视之:但是

益习其声:渐渐 ..终不敢搏:始终

益狎: 更 ..

驴不胜怒:能承受

蹄之:用蹄子踢 ..虎因喜:因此

计之曰::盘算 ..技止此耳:只

断其喉:咬断 ..尽其肉:吃尽

乃去:才离开 ..2.请学生结合已知字词意思翻译全文 3.幻灯片显示参考译文.(课件)4.补充强调

船:用船(名作状)

至:到了 稍:渐渐

且:将要 蹄:用蹄子踢(名作动)

止:只仅 尽: 吃光(用做动词)

断:咬断

四、问题研讨

观看视频动画,对比思考以下问题。

1、动画相对于文字要形象,但是无法体现作者的写作技巧,经不起推敲。现在我们来研究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老虎动作和心理的词语。

动作的有: 蔽、窥、遁、近、视(之)、荡倚冲冒、跳踉……

心理的有: 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

2、谁来分析这些词语的妙处? 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攻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心理词语与动作相映衬,最初,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3、师:同学们,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你认为故事中的驴和虎是怎样的形象呢?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以“唉,真是一头()的驴,一只()的虎,驴被虎吃掉是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受。(生答)(课件)

4、师:是啊,这就是光凭“黔驴之计”而不考虑对方实力的下场啊。同学们,老师觉得是不是因为驴不胜怒,蹄之引来的杀身之祸啊?如果改成驴胜怒,没有蹄之,是不是就可避免呢?如果你是那头驴会怎么样做呢?(生答)师:说得太好了,是啊,在危险面前我们应该讲究斗争策略,不要盲目冲动,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要像黔之驴那样,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5、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语,说说它们的意思? 黔驴之技: 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黔驴技穷: 比喻仅有的一点点伎俩也用完了 庞然大物: 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这三个成语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

五、小结

通过学习《黔之驴》我们又掌握了几个文言文词汇,深刻理解了故事的寓意,一次性学习了三个成语,更感受了中华语言文字的博大精神,受益匪浅。

六、课外延伸

1.为本次课所学的三个成语造句。2.搜集两个有成语出处的语言故事。

七、板书设计

黔之驴

——︳

︳ ︳

——︳

识 ︳ ︳

——︳

惧 ︳ ︳

(谨慎小心)老虎 ——︳ ︳———————驴(虚张声势

外强中干)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采用自主互助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设计的。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的想法。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文言文的要求及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有明确的规定。但学习文言文,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因此这节课我先用一个谜语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研读课文并疏通文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让学生在既轻松又紧张的气氛中,掌握字词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而后又通过质疑及释疑环节,让学生既明白了文章大意及文章思路,又避免了无效环节造成的时间浪费。再通过观看动画片让学生品味寓意,进而来把握寓意,引导他们从多角度辩证地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而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发和教育。

《黔之驴》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张村田

柳宗元

导 学平台

课 标 要 求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寓意。

2、了解寓言中驴、虎的形象对于表现寓意的作用。

3、理解成语“庞然大物”“黔驴之技”“黔驴技穷”的含义。

[学 法 点 悟]

本文故事生动,文字浅显,可由学生自读。反复诵读课文,认识到本文明在写虎,暗在写驴,揭示作者创作意图:以虎衬驴,以驴为戒,用寓言形式揭露官僚贵族貌似强大,实则腐败无能的本质(从驴被虎吃的角度看)。

[整 体 感 知]

本文是一篇古代寓言,讽刺了那些本无才却身居要位、仗势欺人的达官贵人。全文虽简短,但寓意深刻,技法高超。学习了黔之驴之后,我们应该明白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好本领,如果光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话,那我们也就只会像那头驴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学好本领,遇到事情多动脑筋,相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

[疑 难 解 析]

质疑: 虎刚刚见到驴时,表现怎样?

解惑:非常害怕,认为驴是一个庞大的家伙,是一个神物,只敢躲在树林里偷偷地观察 它。

质疑:虎发现驴有几样本领?它为什么敢接近驴呢??

解惑:老虎经过大胆、谨慎地试探,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发现驴的本领不过“一鸣”“蹄之”,知道驴的伎俩不过如此,不是自己的对手,自然非常高兴,敢接近驴。

质疑:驴的结局如何?

解惑:驴最终被老虎吃掉了。

质疑:你觉得本文有什么寓意?

解惑: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语 言 揣 摩]

1.蔽林间窥之。

这句话用词形象、生动,细节描写传神,逼真。如“窥”字指从小孔或缝隙里看,这种看是偷偷地看,是观察;文中自然是指从树林的缝隙中偷偷观察。这个“窥”字用得极形象,极准确,把老虎那种敬畏、小心谨慎的样子刻画得淋漓尽致,又表现出老虎十分想探出对方底细的急切心情。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

2.“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这句话中,“骇”用得好,“远遁”用得更妙,正是因为老虎非常小心谨慎又急于摸底,所以驴的叫声才显得那么可怕,以致于远远地逃走了。老虎“甚恐”的样子也写得栩栩如生。

3.“放之山下”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个省略句。“放之”后省略介词“于”,可译为“在”,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它放在山下。

4.“莫相知”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莫”可译为否定词“不”,“相”这里指代驴,不是互相的意思,意思为: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在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要前置。

[研 究 课 题]

1.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诗。古文部分大致可以分为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五类。他的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推陈出新。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代表作《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合组成《三戒》。

2.柳先生害驴不浅,自从《黔之驴》一文以后,千百年来,人们对驴心存偏见,驴的名声一败涂地,驴成了蠢笨的代名词。现代教育提倡创新思维、多向思维,咱们来一个奇思妙想编故事,让这头蠢驴、笨驴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兽中之王老虎。参考题目:《黔驴新编》《鄂驴之技》

3.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不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它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大家想知道结果怎么样吗?那好,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吧!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本则寓言故事内容浅显,寓意深刻,学习时应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把握寓意。

[基础巩固集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黔之驴》选自 ,作者是唐代著名的 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除他之外,唐宋八大家中还有 也是唐朝人。

二、字音字义

1. 给下列字词注音。

黔( ) 窥( ) ? ) 遁( )

噬( ) 狎( ) 倚( ) 踉( )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黔( ) 庞( ) 骇( )

默( ) 宠( ) 该( )

黠( ) 拢( ) 赅( )

3. 解释加点的词。

(1)船载以入 ( ) (2)虎大骇 ( )

(3)驴不胜怒,蹄之( ) (4)益习其声 ( )

(5)尽其肉,乃去 ( ) (6)因跳踉大阚( )

三、语言积累

1.翻译下列句子。

(1)驴不胜怒,蹄之

(2)技止此耳。

(3)觉无异能者。

(4)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5)蔽林间窥之。

2.《黔之驴》是一篇寓言故事,由此演化出的成语有 、、。

3.课下收集带有“虎”字的成语十个。

四、朗读背诵

本文内容比较浅显,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表明老虎心理变化的词语,熟读成诵。

五、问题探究

分析下列词语中所体现出来的虎的心态。

蔽、窥、稍、远遁、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答:

六、欣赏评价

本文的寓意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理解,请从下列角度说说本文的寓意。

从虎的角度

从驴的角度

七、拓展阅读

蜘蛛与蛇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W②其脑,果腹而去。

(《庸庵笔记》)

注:①飘:暴风。这里指迅速。②W(gǔ:)吸饮。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①既克,公问其故 ②齐师败绩

③果腹而去 ④如是者三四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登轼而望之 战于长勺

(A) 而势稍不及 (B) 苛政猛于虎也

蜘蛛乃W其脑 以首俯地

(C) 今乃掉尾而斗 (D) 以尾击柳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①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②将鼓之 ③欲穷其林

④殚其地之出⑤我将东徙 ⑥温故而知新

(A)①④ (B)①② (C)②⑤ (D)③⑥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夫战,勇气也”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微斯人,吾谁与归?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6.①《曹刿论战》中鲁军克敌制胜抓住了反攻的有利时机是在 之时;本文中的蜘蛛是在蛇 之时,乘其不备,致蛇于死地。(请以文章原话回答)(2分)

②《曹刿论战》与本文揭示的一个共同道理是 (1分)

《黔之驴》寓意新说 篇7

在我看来, 柳宗元笔下的似乎不像高官显贵, 也没有“仗势欺人”, 更谈不上是什么“上层人物”了。就其悲惨的遭遇而言, 它更像是弱小的受害者, 最终落下个喉断肉尽的下场, 这也是值得同情的。联系作者柳宗元的人生经历, 这更像是作者本人乃至类似作者这样的封建文人们的写照, 而并不像是讽刺那些“上层人物”。

驴, 体态瘦弱, 骨架却大, 喜欢叫吼, 以性子执拗出名, 人称“驴脾气”。也正是因为脾气不好, 又喜欢叫吼, 甚至还用蹄子踢了老虎, 才落得被“喉断肉尽”的悲惨下场。而柳宗元的经历, 却与他笔下的驴有颇多相似:柳宗元生活在中唐时期, 经过“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日渐没落, 朝政腐败。年轻时的柳宗元就疾恶如仇, 勇敢正直, 走上仕途以后, 更加锐意进取, 与王叔文、刘禹锡等人投入永贞革新, 积极施行罢宫市、免进奉、打击贪官污吏等措施, 成为永贞革新集团的核心成员。革新失败, 他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生活的十年间, 他深入接触社会现实, 了解民间疾苦, 写下了许多揭露腐败、讯刺现实、同情人民、寄托忧愤的作品;后来应召赴长安, 但随即又被远贬柳州, 最终落得个客死柳州的悲惨结果。究其原因不就是柳宗元看不惯贪官污吏, 看不惯官场的黑暗, 看不惯仗势欺人的上层建筑, 想劝皇帝励精图治, 想富国强兵, 想让老百姓生活得好一点吗?没想到他的革新举措却得罪了腐朽的官僚、昏庸的皇帝, 遭到了贬谪, 被贬到永州做司马了。尽管如此, 他仍管不住自己那张嘴, 还要写文章去揭露腐败、讽刺时政, 仍然对腐朽的统治阶级不依不饶。柳宗元的这种性格, 不正和执拗的驴脾气很相近吗?而被远贬他乡、客死抑州的结果与驴被“断喉尽肉”的下场相比也好不了多少, 也许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后就认清了自己的悲剧, 这都是自己执拗的文人脾气所致。

其实像柳宗元这样的封建文人还真不少, 只要我们翻翻中国的文学史就能发现。战国时期, 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不就是一例吗?他只是想要改革内政, 壮大楚国, 他只是对顷襄王做秦王的女婿感到愤概, 对楚国的前途命运担心, 却遭到郑袖、子兰、上官大夫等旧贵族的诋毁、诽谤, 而昏庸的顷襄王更是把屈原逐放到荒僻的江南。楚国被秦国吞并, 屈原却只落得个怀石投江的悲惨结局。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他不也是因为上书为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 触怒了汉武帝而被捕入狱的吗?结果遭到了宫刑, 受尽凌辱。“建安七子”中的孔融, 天下闻名, 因为不满曹操窃取汉朝政权, 对曹操多有不敬, 多有侮谩之辞, 激怒了曹操, 所以被杀。“竹林七贤”中的稽康, 他拥护的曹氏大权旁落了, 却不肯与取而代之的司马氏合作, 甚至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公然表示与司马炎政权决绝的态度, 最后因公开发表“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激烈言论而被司马昭所杀。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 嘉佑三年上万言书, 提出变法主张, 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 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他强调“权时之变”, 反对因循守旧。他写了大量的诗文, 揭露时弊, 反映社会矛盾之作。在变法期间, 因保守派反对, 新法遭到阻碍。于是, 他遭到辞退。晚清时期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龚自珍, 面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 他弃绝考据训古, 一意讲求经世之务, 一生志于变革。青年时代所著《明良说》《乙丙之际著议》等文, 对封建专制的积弊, 进行强烈的揭露和抨击, 他强调富国强兵, 不拘一格降人才。但他的这些主张都从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高官们的利益。于是, 他的主张得不到认可。相反, 他遭到终生不得用的悲惨遭遇。类似的事在文学史上比比皆是, 不胜枚举。为何这些文人都仿佛与柳宗元笔下的驴如此相像?是因为他们多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深知人间疾苦, 他们用笔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想法。一旦为官, 就想着如何救民于水火之中, 如何使国家富强, 如何消除社会矛盾。他们疾利的言辞、为民的主张, 无疑损害统治阶级的利益。于是, 如果不向权贵妥协, 那么他们就可能遭到贬、辞甚至引来杀身之祸。这些文人都是与柳宗元笔下的驴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大有“不平则鸣”的“驴脾气”, 而他们却没有一个善终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与柳宗元笔下的驴有相似脾气和经历的封建文人大有人在, 可能柳宗元上是基于历史上文人们的不幸以及自己的痛苦经历, 才写下这篇意在劝诫文人通道的寓言, 让他们懂得一些全身远祸的为人处世之道。

黔之驴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 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时间:

一 课时

教学过程及方法措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予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范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 好事者 窥 骇 遁 噬 狎 不胜 跳踉

三、串译全文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1.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船载以人”:“以”,连词,相当于“而”。“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他日”:有一天。“甚恐”:“甚”,很。

“益司其声”:“益”:更加。“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以为”:① 把(它)当作,“以为神。”

②认为。“以为且噬己也。”“因”:①因而,“虎因喜。”

②于是。“因跳踉大阚。” “之”:①的,结构助词。“黔之驴。”

②它,代词,代驴。“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庞然大物也。”“憖憖然。”

2.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踢,用脚踢。这里作动词用。)

四、问题研讨

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 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虎后来又为什么吃掉驴?

——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六个层次,即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6)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

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

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阚”,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2.黔驴之技有哪些? 驴的如此本领可用一个什么成语表示?

——黔驴之技不过一“鸣”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驴的这种本领可用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来表示。

3.“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均可比喻本领不过如此,被人看穿,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请同学们试用这几个成语造句——

例①:帝国主义看起来是庞然大物,实际上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可怕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例②:囚犯想了个越狱的办法,但黔驴之技,怎能逃得出保卫人员的眼睛!

例③:小明夸下海口,说他会修理电视,等到他家的电视真的坏了,他却黔驴技穷,束手无策了。

4.怎样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虚有其表、实际无能。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5.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显然,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尤其是抓住了驴的形体“庞大”和动物本能“鸣”、“啼”来写,对驴着墨不多,却形象传神。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选出跟“驴不胜怒”的“胜”同义的一项(D)。

A.不可胜数 B.百战百胜 C.引人入胜 D.不胜其烦

3.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①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黔驴技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黔之驴》选自,作者,字,代文学家。黔,地名,包括现、等省的部分地区。

5.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 相对的文体。唐朝、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后经、等人继续努力,古文终于战胜了骈文,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 ________为代表的唐 宋八大家。

6.语段阅读。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①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蔽林间窥之 远遁

以为且噬己也 驴不胜怒

②翻译下列句子。

蔽林间窥之。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③根据这个故事写出两个成语(意义相近亦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个寓言故事比喻。

6.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黔之驴

柳宗元

驴: “鸣”“啼”“技止此耳”(庞然大物)

黔之驴教案 篇9

把握寓言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借此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多角度理解寓意,谈出自己的感受,得到生活的启示。

教学步骤:

1.熟读文章的情节之后,用自己的话复述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也可设计简要的示意图,概括此情节)

2.你能从驴和虎的各自表现及其命运中,得出哪些道理?试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

①从虎的角度来思考。

②从驴的角度来思考。

③还可以从虎对待驴的过程、结局,他们彼此的关系、态度等角度来思考。(鼓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

虎的角度: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

驴的角度: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其他角度:诸如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地估计对手等。

【资料整合平台】

大鼠

[清]蒲松龄

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①。

适②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③,阖其扉,潜窥④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⑤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⑥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⑦百次。众咸⑧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⑨。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⑩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⑾顶毛,口纥⑿首领⒀,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辄被啖食:就被(大鼠)吃掉。辄,就;啖,咬。②适:恰好。③鼠屋:大鼠经常出没为害的房间。④潜窥:偷看。⑤逡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⑥几:桌几。⑦啻:仅,只。⑧咸:皆,都。⑨无能为者:无所作为的,没有能力的。⑩硕腹:鼓起肚子。硕,大。⑾掬:抓住。⑿纥:咬。⒀首领:头,颈。

黔之驴教案 篇10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点: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难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予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范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好事者窥骇遁噬狎不胜跳踉

三、串译全文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1.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船载以人”:“以”,连词,相当于“而”。“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他日”:有一天。“甚恐”:“甚”,很。

“益司其声”:“益”:更加。“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以为”:①把(它)当作,“以为神。”

②认为。“以为且噬己也。”“因”:①因而,“虎因喜。”

②于是。“因跳踉大阚。”“之”:①的,结构助词。“黔之驴。”

②它,代词,代驴。“放之山下。”“虎见之。”“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庞然大物也。”“

《黔之驴》练习试题 篇11

《黔之驴》出自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三戒》想象丰富、大胆,在诙谐中带着智慧,幽默中不乏哲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窥之远遁()虎大骇()黔之驴()

好事者()益狎()跳踉()且噬己()

2.与“驴不胜怒”的“胜”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

A.美不胜收B.百战百胜C.引人入胜D.不胜其烦

3.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哪一项不正确?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驴)以入。B.至则无可用,(驴)放之山下。

C.(虎)以为(驴)且噬已也,甚恐。D.然(虎)往来视之,觉(驴)无异能者。

4.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1)然①慭慭然()(2)因①虎因喜()

②然往来视之()②因跳踉大嘲()

(3)去①乃去()(4)益①稍近益狎()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②益习其声()

(5)以为①以为神()(6)则①至则无可用()

②以为且噬己也()②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5.分别从老虎和驴的角度写出课文给你的启迪。

从老虎的角度:

从驴的角度:

6.“黔驴技穷”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请模仿下面对成语“揠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黔驴技穷"的意思。(要求:成语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100字左右)

【揠苗助长】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而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黔驴技穷】

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1)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呜,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2)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咽,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7.解释下列加点词。

船载以入()()庞然大物()蔽林间窥之( )

稍出近之()()憖憖然()虎大骇()

以为且噬己也()()远遁()觉无异能()

益习其声()()蹄之()稍近益狎()()

荡倚冲冒()()()()计之曰()断其喉()

技止此耳( )( )( )尽其肉()乃去()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9.请用选文原句在下面横线上写出老虎逐渐接近驴的过程。

虎见之→→→→

10.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11.“稍出近之”、“稍近益狎”两句中的“稍”是什么意思?这2个字对表现“老虎”有什么作用?

12.选文用词精炼而传神,请以“蔽林间窥之”中的“窥”为例作具体分析。(2分)

13.有同学说,文中的老虎连驴都害怕,是只“胆小虎”。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理由。

14.把第二段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各层大意。

黔之驴续写 篇12

驴哥哥说,应该派一个驴去苦练本领来保护一家子;驴弟弟说,抓一些小动物贡献给老虎议和;驴爷爷主张,应该将家搬迁到别的地方,离开这是非之地;驴舅舅则认为,应该集合驴家族和森林里的动物联合进攻讨伐虎……经过一场舌战,大家都认为派驴苦练本领保卫族群的方式最合适也最稳妥。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任重道远的任务就交给了驴哥哥。

驴弟弟自从自己的提议被否决就开始认真思考起来:就算真的有驴能够练出足以打败老虎的武艺,但练习的这段时间谁来保护它们?况且老虎经过这次事件也变得谨慎起来,也在不断练习本领,这样的话不就毫无胜算了吗?所以应该靠计谋除掉老虎。可惜驴微言轻,没有谁把驴弟弟的话放在心上。

驴哥哥前去练武了。驴弟弟的话被验证了。驴哥哥不在的时间,老虎常常来偷袭,虽然驴家族奋力抵抗外族侵略,但总会有一些老弱病残无法逃脱魔爪被抓。大家苦苦地支撑着,终于等到了驴哥哥习武归来之时。大家都被它惊呆了,他已经练就了一副健壮的身躯,强有力的肌肉、高大魁梧。驴家人可算扬眉吐气了,一起跑去老虎家门口骂战,老虎不耐烦地打开门,就被一道迅疾掠过的黑影狠狠地打了一下腮帮子,鲜红的血液瞬间汩汩流出,老虎生气了,立刻把那道黑影揪过来,狠狠打回去。整个厮杀的场面非常壮观又血腥,驴踢虎爪觥筹交错,驴鸣虎啸悲天长吼,驴影虎背交织缠扭……眼看驴哥哥渐渐体力不支,就在驴哥哥快招架不住的千钧一发之际——驴弟弟丢了块石头砸中老虎脑门,便撒腿就跑。其它驴都替它捏了一把汗,论跑步,驴弟弟一定跑不过老虎。虎恼羞成怒,转而追驴弟弟,很快就跑到大象住的地方。驴故意踢一脚在地上午休的大象,随即逃之夭夭,虎正想追,大象生气了;“踢我干吗?”没容虎解释,就被被象用鼻子卷起来,丢向旁边的湖里。

经过了这件事,老虎都心有余悸,再也不敢随意去抓驴了。从此驴家族平安地活着,再也不必担心被野兽吃掉。

《黔之驴》读后感 篇13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柳宗元《黔之驴》

这是一则有趣的寓言,借无能的驴讽刺了那些无德无能、徒有其表的人。汉末的军阀袁绍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袁绍字本初,“有姿貌威容”,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董卓乱时起兵,至曹操挟天子时已兼青、幽、冀、并四州,精兵十余万,战将上百员,诚乃当时天下第一军阀。然曹操以三分之一的兵力,败袁绍于官渡,进而占四州,霸北方,靠的是战前一针见血的看法、知己知彼的眼光――当袁绍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时,曹操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袁绍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好谋无决,色厉胆薄,优柔寡断。这样的人,即使兵再多,将再骄,土地再广,粮食再丰,也成不了大气候,终会被我所灭。

外表强大的势力只能独霸一时,却不能威风一世。秦的灭亡也说明了这一真理。

想当年,秦王挥剑扫六合,以十年的时间统一六国,何其雄哉!可无比强大的秦帝国却在统一后的不久覆灭,这能不值得我们深思吗?说到底,还是因为苛刻的法律与残暴的统治压迫着老百姓,使他们不得不反。即秦帝国只做到了外表强大,各方面的制度都未完善,而统治者暴虐残忍,故本质虚弱,不堪一击。故秦只有十五年的寿命。

回过头来看《黔之驴》作者柳宗元的一生,又何曾不是饱经风霜,被那些“黔驴技穷”的政敌们打击不断?这篇寓言,道出了他的自信,道出了他的骨气,道出了他对世人的.警戒――“希望世人在看了我的这篇寓言后,不做徒有其表的人,不惧怕敌人的外表强大,坚信:任何本质虚弱的势力,任何徒有其表的庸人,尽管他貌似有多么强大,但终究会湮灭在历史的年轮中,终究会在青天白日之下低头俯首!须知,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上一篇:义保机制改革宣传下一篇:安排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