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则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则(共8篇)

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则 篇1

一、科学性原则

指导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是指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和谐应用恰到好处。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教师应该遵循家庭教育科学规律,以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科学性和通俗性,讲究方法,讲究实效。

科学性原则包括:

(一)抓方向正确引导

通过指导,应该让家长懂得家庭教育必须同国家的教育方针相一致,共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抓矛盾分析主因

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是我省的省情,不同的市县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即使同一市县也存在城乡差距。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对象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措施。因地制宜原则要求教师在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时要注意本地区、本学区的具体情况,家长群体的具体情况。

(三)抓整体切中要害

指导家庭教育的整体性原则是指:家庭教育指导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坚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整体性;提高家长的基本素质和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整体性;科学的家教方法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科学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学生完美个性的养成的整体性;教师指导家庭教育体现了教师的地位是家庭教育的配合者,教师的作用是对学校教育内容的补充,是均衡教育的使者。体现了指导家庭教育是由教师、家长和学生、指导家庭教育目的、指导内容、指导方法及手段、家庭环境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性。它们是指导家庭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通过相互作用和一定的联结方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指导家庭教育原则系统。

(四)抓规律循序渐进

家庭教育方法万种,却无定法。许多家长误认为别人家的孩子教育得好是有“神丹妙药”,在参加家教咨询时总想寻求到一种能立即见效的妙法,回家一用就灵。有时得到一个方法,回家一试,真的很灵,第二回用就不灵了。有的是在别人家特别“灵”,自己“请”回家就不好使。这是因为“方法”和家长的素质条件、孩子情况、现行家教方法、家庭环境等中的某些因素不合适。家长想马上掌握科学家教方法,有即刻解决家教疑难问题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育是个过程,家庭教育也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矛盾转化的过程,要循序渐进。例如纠正和培养孩子生活、学习行为习惯问题。培养习惯是养成教育,没有一定的时间是不可以的。如果一个孩子有不爱洗手,而且已经形成了习惯,要想让它改变,就要向他讲不愿洗手是不讲卫生的坏习惯,是引起疾病的万恶之源。要不断的督促和提醒他洗手,甚至要立下制度或规定,早晨起床要洗手、吃饭前要洗手、放学回家要洗手、去卫生间出来要洗手……而且要进行不断的督促直到养成洗手的习惯为止。

家长的家教观念转变需要时间,确定自己的家教思路需要时间,实施科学家教方法需要时间,体现在孩子身上仍需要时间。当然,出现效果还是需要时间。虽然有的指导效果显现的时间不会很长,但毕竟是一个过程。所以教师在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中,不要有急于求成的思想,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

二、针对性原则

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要有目的的进行,不同类别对象本身的特点不同,指导的需求也不同。对不同类别的对象应该进行不同的指导。不同类别对象由于其自身诸方面的特点,他们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育理念、教育态度、教育能力和教育行为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他们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也会有不同的特点,针对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具体误区进行分析指导。因此教师要针对存在问题要先做认真调查,详细分析家教疑难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主要矛盾,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家庭教育方案。

(一)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分类指导

根据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态度、家庭教育行为和能力,可将指导对象分为家长方面、孩子方面和家庭方面。家长方面的类型包括:不同学历家长、不同年龄父母、不同职业的家长以及权威型家长、简单粗暴型家长、教育无能型家长、放任型家长等;孩子方面的类型包括:小学生家长、初中生家长和高中生家长以及孩子的德育、智育、心理健康(反应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误区以及问题)等方面的不同表现等;家庭方面类型包括:核心家庭家长、单亲家庭家长、贫困家庭家长、外来流动人口家长以及隔辈老人抚养、非血缘法定监护人、教育保姆等。因人而宜。

注意根据不同类别对象的特点,在指导的要求、指导的内容、指导的形式和指导的具体方法上应该有所区别。

比如,根据“隔代亲”的祖孙辈家庭教育,在对“隔代亲”的家长进行指导时,在内容上突出家庭教育态度上的“理智”和教育观念上的“与时俱进”。在对“亲子”的父辈在教育观念上的“代沟”问题,在内容上要突出“民主意识”、“平等意识”、“相互学习意识”和教育观念上的“与时俱进”,将使指导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根据“高期望值”家长将教育子女的唯一期望锁定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上的特点,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突出“价值观”和“成才观”的引导,要突出个人素质和才能与社会的需要的关系。将使指导得到一定的实效;根据孩子生活、学习“无规律”使家长发愁没办法的指导,在内容上要突出“行为习惯”在于“养成”的训练;根据“高学历”家长知识面宽、理解能力强的特点,注意介绍、推荐、提供家庭教育及相关的文字、音像资料,将是适合这类家长指导需求的指导形式。等等。

(二)要分类别、分层次指导家长解决家庭教育误区问题

不同情况的家庭、不同素质的家长、不同的家庭疑难问题、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时期会用不同的指导途径、方式、方法。“指导”既要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处理,又要与时俱进。通过教师的指导,通过各类指导活动的开展、专家点评,通过对难点问题处理、咨询。指导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指导任务和对家长不同的要求,使指导工作真正深入到每一个家庭。

“针对性原则”是的有的放矢的体现。根据不同类别对象的特点,在指导的要求、内容、形式和指导的具体方法上有所区别。它能够集中解决某一问题,能够根据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有不同于一般的特点,满足参加活动家长所有人的需求。

(三)理论要联系具体实际

家庭教育指导是在家庭教育指导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要为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研究提供实践服务。

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要有实效性、要上水平,就必须得到理论的指导。教师自身应重视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和理论与家庭教育指导的知识和理论。应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教师应重视对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教师有这个条件,特别是班主任,在家庭教育跟踪指导上条件优越。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时,要注意从家庭教育和指导实践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从实践研究出发进行选择,要使通过研究的成果应用到能够解决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推动家庭教育指导实践。

要有务实精神。家庭教育指导的目标是为了让接受指导的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使之成为称职的父母。为了使家庭教育指导取得最佳的效果,使家长从被动的客体转变为积极参与的主体,教师首先要确立“以家长为本”,“为家长服务”的观念。

在认真研究家长、读懂家长这本“书”上下功夫。首先要研究“家长教育学”,弄清“指导家长”内涵,搞清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把为家长服务的观念建立在教师与家长平等,民主的关系之上,这种关系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而不是谁大谁小、谁听谁的关系,更不是居高临下的关系。其次要研究“家庭教育学”,要掌握家庭教育知识,懂得家庭教育规律。要求家长要读懂孩子这本“书”,我们至少要在读懂学生这本“书”的基础上指导家长为什么也要尊重孩子,为什么其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亲子沟通在家庭教育中是什么地位等等问题,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要搞清楚的。第三指导家长既要科学又要技巧,既要原则又要灵活。面对错中复杂的(家长、孩子、环境等)诸多因素,需要我们教师仔细分析,认真研究,扬长避短,合理组合,制定一套家长认可并可操作的方案。还要对家长实施方案进行跟踪指导,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这就是务实,对待科学要实实在在,来不得半点虚假。

三、可操作性原则

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指导家庭教育的可行性、家长能否正确接受指导而使其变为行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其核心是教师心中的“家长主体意识”。

(一)摆正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对象是家长,教师与家长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家长不同于少年儿童。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不应将家长视为教育对象,而应该是指导或服务对象。

当代家长的学历层次、教育观念、活动的参与性与过去相比较有很大的变化。有的家长的教育观念、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能力和家庭教育的能力已经超出指导者的指导范围和水平。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是教师与家长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家长的人格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所以教师与家长在这方面又应该说是平等协商、共同研究的关系。应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应了解家长的情况,尊重家长的人格。家长是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耐心听取家长的诉说,了解家长的需要,虚心征求家长对指导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家长的特点和需要提供必要的、有效的服务。使家长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并逐步吸收家长介入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过程,发挥家长在指导和被指导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鉴于当前我国家长的普遍素质状况,教师还是得对家长进行指导,当然也要向家长学习,指导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二)认真调研、准确分类、有的放矢

对指导对象的认真调研、准确分类是指导工作必要准备。

教师在作指导工作之前,应以接受指导家长的群体或个体的自然状况作调查研究。对家长群体(一般指一所学校或一个班级的家长集合)的情况,依据对家教疑难问题的调查及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和家长的自然状况进行“问题”分类和人员分类,以使指导有的放矢;依据对个体家长的文化程度、工作岗位和职务、家庭教育观念、接受能力、能够参与学习的时间、等等因素的调查了解来决定指导方式方法的分类、以使指导有的放矢。

(三)指导活动的内容、形式应以需要解决的家教疑难问题相适宜

教师在指导工作中,应以受指导家长的家庭发展为本,尽量采用双向沟通交流的形式,开展以家长自身的经验、体会和感悟为主的活动,如: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家长访谈会、亲子活动(说说心里话、才艺展示、老少同乐…)家教沙龙等等活动。活动的主持人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家长,可以是孩子,也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请孩子或家长或共同作嘉宾。在活动中要注重推广来自家长自身实践的经验。

(四)家长的参与

家长代表的参与将提高指导的效果,但要与家长共同研究活动方案、组织活动过程,尊重并保护家长的积极性。

当代的家长中藏龙卧虎,不乏家庭教育高人。这是可贵的人才资源。智者当借力而行,挖掘家长中的人才资源,请家长参与指导活动的内容、形式设计,让家长参与主持活动的实施过程。让家长通过活动感受教育子女的价值与成就,从而激发家长对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实施指导过程中,既要注重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确立,又要帮助家长把掌握的家庭教育知识转化为有效的家庭教育行为和能力。提高家长对经济疑难问题的解决和偶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四、实效性原则

教师指导家庭教育实效性原则是指通过“指导”要产生实际效果。如果所指导的是花拳绣腿,好看而不实用,听起来很在理,但却不知道怎么树立家庭教育新观念,不知道怎样增强家庭教育的能力,别人的经验虽然好,但不知道如何操作。这种指导就是没有实效性。

要使指导产生实效,就要有务实的科学态度,互动的双向学习,双方的共同成长。

(一)务实的科学态度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我们常说孩子是一本书,其实家长也是一本书。家长要读好孩子这本书,我们要读懂家长这本书。同时要指导家长读懂孩子这本书。孩子这本“书”是一本天天都在变化的书,天天都有新变化,年年都有新发展,父母读孩子这本书应该读一辈子,读一辈子就要学习一辈子,这样才能与孩子共同成长、一起发展。教师读家长这本书虽然和家长读孩子这本书不同,不是读一辈子,但是教师却要一辈子连续读很多“这本书”。这是教师的“继续学习”。家庭教育、家长教育都是科学,指导家长对待科学就来不得半点虚伪;家庭教育、家长教育都是艺术,指导家长对待艺术就必须有科学态度。要尊重家庭教育规律。

(二)互动的双向学习

教师也要向家长学习,相互学习,相互进步。与家庭教育是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一样,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互动中互相学习,在互动中互相影响。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观念影响着指导态度,在指导实践中形成的指导能力又影响着教师的指导行为;家长对教师的认识影响着家长对教师的态度,家长的观念和态度又对家长接受教师指导的行为产生影响。指导家庭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既影响和改变着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又改变着家长对教师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同时又影响和改变着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许多“教子有方好家长”的经验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教材,不乏领引时代的家庭教育新观念、新途径和有效方法。许多新理念都出现在家长的实践之中。教师要在指导过程中收集、积累、沉淀、学习家长现代家庭教育的观念、正确家庭教育态度和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总结家庭教育的典型案例,特别是个案跟踪典型案例,为提高指导质量提供素材。在指导过程中,注意为家长搭建互相之间进行交流、讨论的平台。提倡、鼓励、支持更要创建家长与家长之间的自我教育的机会。

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是指导者与家长之间的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家长要经常沟通、相互交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情况,协调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教师要读懂家长这本书,要根据家长对指导工作的看法、参与指导活动的态度、接受指导的特点和对指导工作的需求,确定指导工作的做法,提高指导的针对性,达到指导的预定的效果。在互动中要互相学习,教师向家长学习非常重要。

(三)双方的共同成长

是指教师、家长、孩子在家庭教育指导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得到收获、家长学校工作得到发展。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的每一成员为与之适应都在不断更新、调整、改造自己。

在人人都需要学习、时时都需要学习、处处都需要学习的时代和环境氛围中,在家长得到提高、孩子得到发展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得到提高和发展。指导的过程就是教师继续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家庭教育学”、“家长教育学”及家庭教育的指导理论、方法和技能都应有所提高。

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则 篇2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的指导思想, 是指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的活动中应遵循的总方针。它决定着制定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律的目标, 并制约着整个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的全过程。

我国《立法法》指出: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因此, 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要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 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及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 全面贯彻超常规发展的、民主的、科学的发展思想。因此,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的指导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过程中, 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法律制定的总原则;第二, 应特别注意为保障和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而服务;第三, 从实际出发, 要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 以及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相适应;第四, 必须遵循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客观发展规律。据此,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就其总体和最终目的而言, 应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确保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确保稳步促进和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改革, 从而使农村义务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基本原则

1、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第一,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目前, 我国存在着农村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别,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者需要通过调查搞清这些差别有多大、性质如何, 然后概括出其共性作为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的依据。这些都是我们在制定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时必须考虑的实际情况。

第二,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必须兼顾需要和可能。要根据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积极立法, 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 既不能脱离客观实际, 主观主义地为完备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制而随意立法, 也不能在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和成熟的条件下消极等待, 拖延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的时机和进程。

2、遵循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律的原则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不仅仅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政治活动, 同时又是一项严肃的科学活动, 必须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自然科学家, 他不是在制造法律, 而是在表述法律”, 而且, “法律只是在无意识的自然规律变成有意识的国家法律时方起真正的法律作用”。因此,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首先要遵循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投资发展规律, 才能在制定过程中将其在法律上具体化。实践证明, 只有遵循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农村义务教育事业才能取得成功。对于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来说, 正确反映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其本质的必然要求和表现, 而利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则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法的重要使命。

3、政府主办、财政投入原则

因为农村义务教育属于纯粹的公共产品, 是社会公益事业, 因此农村义务教育应由政府提供财政支持。《义务教育法》第42条规定:“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 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 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义务教育法》第44条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 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

这就从法律上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政府投入责任, 也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提供了依据。从我国的实际来看, 为确保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到位, 国家及其各级政府财政应负法定责任。

4、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

著名管理学家孔茨也认为:“由于职权是执行任务的决定权, 职责是完成任务的义务, 所以其逻辑结果就是职权应该与职责相符合”。政府部门有多大的事权, 就必须拥有与之相对称的财权。《教育法》第55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 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 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

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过程中, 要坚持教育基本法规定的“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 保证教育经费预算的实施, 一方面要规定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的编制由教育与财政部门会同进行, 由教育部门提出预算建议, 经同级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 由财政部门划拨给教育部门, 由教育部门行使教育经费的分配权、管理权、监控权, 将教育事权与财权统一于教育部门。

5、法制统一原则

宪法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立法法》第4条规定:“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 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原则, 以宪法、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为依据, 在我国教育立法总体规划指导下, 根据我国的实际, 科学地制订立法计划, 做好法律法规的起草、审查、修订和废止工作。这样既维护了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原则, 又有利于和谐、科学的教育财政投入法规体系的形成。

摘要:分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的原则。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指导思想原则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第183页。

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则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各职业院校已基本形成各自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并形成惯式。在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推行过多次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职业教育过度依赖普通教育模式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如前几年的学分制改革、一体化教学、校本教材、高职考试改革等,一定程度上逼着学校开展教学改革。然而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职业教育改革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传统观念影响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拘泥于课本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以考试为目的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在进入职业院校以后还是难以脱离应试教育模式。

2.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力量

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必须是“双师型”队伍,在具备专业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更应该具备企业行业实践基础。但是就目前的专业师资队伍准入要求高、过于行政化,大部分的教师都是来源于普通教育,从而导致了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型”结构比例的失调。

3.办学成本和办学条件的制约

由于技能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动手操作要求更高,所需的实训设备和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求也高于一般的文理专业。因此大部分的职业院校出于办学成本和办学条件的考虑,往往会重文理而轻技能。

4.教材与企业需求脱节

各大行业企业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变化,而职业院校的某一套专业教材体系的使用周期往往较长,老化的版本、陈旧的知识体系,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并不相符。

5.校企合作缺乏深度

学校与企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则是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支持。然而现在的大部分校企合作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配合缺乏默契和深度,从而导致了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6.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

招生计划难以完成,完全凭学生喜好决定各专业招生规模,出现过度动态生源分配;造成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难于实现合理配置,形成资源浪费与紧张并存。

综合上述分析,不难发现,现行体系下的职业教育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需求,这不仅是数量上的矛盾,还有更深层次的质量矛盾,因此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不仅要在课程改革方面,还应在体制、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等方面下工夫。本文仅对课程改革方面,谈谈“管用、够用、能用、适用”原则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二、“管用、够用、能用、适用”原则

管用:是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有用性和针对性,也就是说所选教学内容是本专业形成专业(工种)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可用的。

够用:是指基础知识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是无障碍的,同时对于专业知识的拓展和积累具有基础性作用。

能用:是指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后续实践活动的对应性和实用性。

适用:是指所形成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宽泛性,能适应相应或相近岗位的需求。

“管用、够用、能用、适用”原则在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相互呼应的,一方面,任何专业(或工种)人才培养无非是通用知识、专业技能二方面,具体来讲是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特别是对中职学校(或技工院校)生源对象来说,文化知识的积累是必需的,当然还包括人文素养方面的传授。“管用、够用”是针对文化与专业基础而言,而“能用、适用”是针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言,二者相辅相成。另一方面,从学生就业角度来分析,社会的精细分工、行业转型、技术创新等方面因素势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的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较强的转岗(转行)能力。

因此,“管用、够用、能用、适用”原则适用于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管用、够用、能用、适用”在课程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1.以“管用、够用”原则指导专业课程的设置

(1)文化基础课类:语文、数学、信息技术、音体美等课程为各专业必要的必修课,主要针对初中毕业的生源对象,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尚浅,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加强。音体美则是体现力量与美的结合;而现代信息技术是目前这个时代所赋予的必备能力,且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数学学科,它是学习一切专业的基础,但其内容广而深,在“管用、够用”原则下,其内容选择上必须与所学专业知识的需求相关联。例如,电子电工类专业,三角函数、复数、矢量是必不可少的,而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内容可以忽略。

(2)物理、外语类课程:物理则可根据需要而定,物理俗称万物之理,是一般工科类专业(如机械、电子电工、汽修、计算机等)所必须开设的,但内容可根据专业类别和课时限制有所侧重。如电气类可以直接忽略力学部分,机械类则可选择力学部分,依次类推,而文科类专业可以不设置。语言类课程同样如此:文科类专业是必修课,部分工科专业(如计算机)可以直接选用专业英语,学习相关专业术语即可,体现“管用、够用”原则。

(3)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政治法律、地方人文与经济、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等课程,可以按主体课程的空闲进行穿插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法制意识、社会意识、责任意识、公民意识、价值取向、心理健康的能力,是属于德育教育范畴。

2.以“能用、适用”原则指导专业课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设计

专业课和技能训练课是学生形成某种专业技能的前提条件,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学手段与方法将会影响到学生今后从事专业工种(职业)的能用性和适用性。

(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以多数学生当前的实际理论、技能水平为依据,结合当地经济结构中生产实际,制定教学的切入点或起始点,选择具有通用性的专业知识点或训练课题,必要时组织观摩或组织实际案例分析或以技能训练中碰到的具体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中心内容;巩固技能训练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做到专业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无缝衔接,切忌照本宣科。

(2)在教学形式及手段上,建议技术理论与技能训练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即技术理论与技能训练由同一位教师担任,由其统筹安排教学内容与训练课题,理论与实训教学内容同步进行;学校应为这一类教学提供必要的条件(如多媒体教室、训练室为一体的工作环境),教师课时计算方法的统筹,调动一体化教师的积极性。教育行政部门一直推行的“一体化”教师或“双师型”教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

(3)在专业教材的选择上,目前有比较系统的项目化教程,有利于将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衔接。笔者曾在电子类技能训练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由于专业与训练课程的分离,导致技能训练中所需的专业知识需从头阐述,浪费时间与精力。由此可见,脱离专业背景下理论知识的教学效率是极其低下。

专业能力的“能用性、适用性”既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又要体现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要让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看得见、摸得着,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3.深度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检验“管用、够用”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及实现“能用、适用”最有效的途径

校企合作的真正内涵是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深度、有效的校企合作不仅可以降低教学成本,更主要的是能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效率,更好地实现“能用、适用”。

在课程安排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务部门认真研究培养本专业(工种)的培养目标以及与当地经济的针对性,选择优质企业、合适岗位,制定工学结合的详尽方案(含课题要求、考核评价、轮岗办法、管理措施),让学生在学与做过程中积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与技能。目前提倡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就是工学结合的很好形式。

校企合作是目前职业院校难于突破的瓶颈,现行体制下,政府应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将校企合作作为企业必须服务社会的一项功能,并在企业考核中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同时在培训经费的支出、税收等方面给予体现,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把被动合作转化为主动合作。

四、小结

“管用、够用、能用、适用”原则的核心是针对性和选择性,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对象有区别地选择师资、教材、资源、企业,制订切合学生和专业实际的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配套教材及教学方法;“管用、够用、能用、适用”原则应用的主体是学校教务部门和教师,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个平台,聘请当地企业知名专技人员参与计划的制订,并作充分认证。在教材的选择上,专业课教材宜选择项目化教程,在师资的配备上,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全面的专业素养,通过教师下企业锻炼和调研,了解本专业在生产实际中的具体应用,准确找到教学的切入点、起始点。

职业教育犹如开中药铺,需要针对不同专业(工种)及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材教法,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成效,并且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不存在一种固化模式。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用严谨、科学的态度去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包括教学计划设计、教材内容筛选、教学方法选择、考核评价标准),不能以压缩课时、更改教材简单了事,并在运作过程中不断完善修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改促教、以改促效的目的。

医生指导吸烟者戒烟的原则和方法 篇4

----------------重庆

学院医院控烟培训资料

吸烟是造成人类多种重要疾病发生和早死,但可以预防的因素。医生在预防和控制烟草工作中担负着极其重要和特殊的作用。在经常与吸烟病人的接触和诊疗中,医生对其吸烟行为给予一定的关注和指导,就会对吸烟病人的吸烟行为发生实质的改变。实践也证明,医生是协助人们戒烟的最合适的人。

作为医疗卫生部门和医务人员在预防和治疗吸烟患者中应该掌握的基本原则,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烟草依赖是一个慢性的状态,需要反复的、不断的干预。目前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烟草依赖者摆脱成瘾,甚至永久戒断。

(2)简单的烟草依赖治疗是有效的和经济可行的,每个吸烟患者都应该得到至少一种的治疗方法。特别要区分不同戒烟意愿阶段的吸烟者,根据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干预和治疗方法。

(3)医务人员和医疗卫生部门必须对医疗机构内吸烟患者的识别、记录和治疗制度化。

(4)烟草依赖咨询的强度和其效果之间存在明显的剂量关系。治疗包括一对一的接触,如通过个人、群体或电话咨询等都是有效的,其有效性随治疗强度而增加(如,接触时间等)。

(5)目前有很多戒烟的药物治疗手段,包括尼古丁口香糖,尼古丁药帖,尼古丁吸入剂等。

大量研究表明,目前有许多不同的戒烟的干预方法,医生的职责是确保有效方法的正确、顺利地实施,即有效的戒烟干预方法既是适合患者个体,又适合医院的资源和医生的爱好、培训。医生在干预和治疗吸烟患者时,必须收集必要的信息,作出重要的决策。

步骤一:识别吸烟者

识别吸烟者是进行戒烟治疗的关键第一步。正确识别吸烟者就要求医疗机构必须形成制度化的监测系统,对每一个来就诊的患者都要询问其吸烟状况并记录进病史中。

步骤二:劝阻吸烟者戒烟

一旦识别患者是吸烟者,就应至少给予简单明了的劝阻。此时,医生对吸烟者的劝阻强调是明确、坚决和个性化的。例如,医生可以这样劝阻,“作为你的医生,我需要让你知道戒烟是保护你的健康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为了你的身体健康,你一定要戒烟,并且我会帮助你的”,同时可以与病人一起分析吸烟对其本人身体健康,对家人和孩子的影响等。

步骤三:评估吸烟者戒烟意愿

在劝阻患者戒烟的同时,医生就应评估吸烟者的戒烟意愿或状态。并不是所有的吸烟者都想戒烟的,根据Prochask和Diclemente提出的“改变阶段模式”(StagesofChangeModel),在任何时候,吸烟者要么出于无戒烟准备、未确定,或准备戒烟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吸烟者有着不同的需要,应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

步骤四:对“不愿意戒烟的吸烟者”

一般来说,只有少数吸烟者(约10%)真正准备戒烟的,对于大多数不想戒烟的吸烟者,医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促进他们戒烟愿望。目前临床通常运用增强戒烟动机方法,医生在与吸烟患者接触和交谈中,不断加强其戒烟的意愿和动机,特别注意以下四方面:1)相关性。动机增强的技巧是让吸烟者知道吸烟或戒烟是与其密切相关的,如与吸烟者的身体状况,家庭或社会情况,对其孩子的影响等有着极其重要的关连。2)危险性。医生应该帮助病人识别吸烟的有害影响,并告之选用低尼古丁/低烟焦油的香烟或其他制品的烟草并不能减少危害性。吸烟的危害性可以包括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环境的影响。3)戒烟的益处。医生应该让病人了解戒烟的切身益处,只要开始戒烟,这种多方面益处就能在你身上不断的反映出来。4)反复性。在与病人每一次的接触中,不断反复加强动机干预。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干预,使开始不想戒烟或未确定的吸烟者能逐步改变其态度和想法,促使他们转变成为想戒烟或考虑戒烟。

步骤五:对愿意戒烟的吸烟者提供帮助。

在医生帮助吸烟者戒烟的过程中,医生和患考应该团结一起,医生作为一名协助患者或咨询者至少要提供二方面的帮助:1)尼古丁的替代疗法。特别是对于每日吸烟超过10。15支以上和清晨醒来半小时内吸第一支烟的患者,尼古丁的替代疗法可能是十分有效的。目前推荐使用尼古丁药贴和尼古丁口香糖,在治疗中,注意使用的剂量,时间和戒忌症。2)咨询和心理指导。根据不同需要的吸烟者提供不同类型和强度的咨询或指导。内容包括帮助病人制定详尽、个性化的戒烟计划;对烟瘾较重的病人,鼓励使用尼古丁的替代疗法;提供成功戒烟的信息和帮助;安排病人的随访,注意戒断症状的出现和避免反复。总之医生在帮助病人戒烟过程中,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越能提高戒烟的成功率。

吸烟不仅是个人的行为,而且是复杂的心理和社会问题,控烟工作需要个人、家庭和社会全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参与,作为医生更应在控烟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大量实践证明,医生是帮助吸烟者戒烟的合适人选,医生应该充分利用职业特点,为吸烟者提供有效、合适、经济的戒烟指导和干预,医疗机构必须将识别、记录和治疗吸烟病人制度化,以提高戒烟的成功率,促进大众的身体健康。

医院

简历指导:简历照片十原则 篇5

很多公司和企业都要求面试的简历中附上应聘者最近几个月内的生活照或者半身照,尤其是大学生工作经验少,大学生对简历的制作就格外的重视。其实简历制作分很多个步骤,其中之一就是简历中的照片,下面就简单说说简历中的个人照片有什么原则:

1、整洁的发型、整洁的.背景、可以是不留痕迹的淡妆。

2、要选择最近1-6月的近照,切忌照片与本人不符。

3、照片可以展现自己的优点,与自己的气质相符,不要有太大差距,真实表现自我.

4、精神饱满、气质很重要,不要精神沮丧、萎靡不振。

5、服装要正规、挺括,可以是职业装和工作服,切忌太休闲的服装。

6、发型要大方得体,不要张牙舞爪、龙飞凤舞。

7、最好是正面照和前侧面照,避免全侧面照。

8、表情淡定,不妖不艳不怒气搞怪。

9、避免电脑摄像头的照片、朦胧艺术照、烟熏照等。

10、可以找有专业照相技能的人和照相馆拍照,太随意的一张照片还不如没有。

总结:其实,只要展示自己良好的个人形象,以充足的精神状态进行面试,那么你就会事半功倍。

信息收集:清远人才网

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则 篇6

一、概述

临床试验报告是对药物临床试验过程、结果的总结,是评价拟上市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依据,是药品注册所需的重要文件。

本指导原则的目的是向药品注册申请人(简称申请人)或/临床研究者提供合理思路,以便于其能够整理出内容完整、表述明确、结构良好、易于评价的临床试验报告。临床试验报告应该对试验的整体设计及其关键点给予清晰、完整的阐述;对试验实施过程应条理分明地描述;应该包括必要的基础数据和分析方法,以便于能够重现对数据和结果的分析。

本指导原则包括了以下的临床研究:I期临床试验(耐受性试验和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II期/III期临床试验、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试验。关于这几类临床研究的技术要求,请参阅相关的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主要针对试验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进行阐述,也适用于其它以注册为目的的临床研究。

本指导原则只对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和内容提出了原则框架,列出了报告中应涵盖的基本点,不可能做到完全细化。鉴于临床研究的复杂性,对格式和内容可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一)首篇

首篇是每份临床试验报告的第一部分内容,所有单个的临床试验报告均应包含该部分内容。

首篇中各标题下的内容均应分页单列。首篇内容不必标注“首篇”的字样。

1、封面标题

包括受试药物通用名、研究类型、研究编号、研究开始日期、研究完成日期、主要研究者(签名)、研究单位(盖章)、统计学负责人签名及单位盖章、药品注册申请人(盖章)、注册申请人的联系人及联系方式、报告日期、原始资料保存地点。

2、目录

列出整个临床试验报告的内容目录和对应页码。

3、研究摘要(附样表)

对所完成的研究的摘要介绍,应以重要的数据体现结果,而不能仅以文字和P值来叙述。如需要,应附有完成的各期临床试验一览表。

4、伦理学相关资料

须申明完成的临床试验严格遵守赫尔辛基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Helsinki)的人体医学研究的伦理准则,须申明本临床试验方案及其修订申请均经伦理委员会(IEC或IRB)审核批准,须提供伦理委员会批准件,须提供向受试者介绍的研究信息及受试者的知情同意书样本。

5、试验研究人员

列出临床试验主要研究人员的姓名、单位、在研究中的职责及其简历(列于附件中),主要研究人员包括主要研究者及各中心主要参加人员、统计学分析的负责人、临床试验报告的撰写人。

6、缩略语

临床试验报告中所用的缩略语的全称。

(二)正文内容和报告格式

1、基本内容

本部分内容为各类临床试验报告的格式中所包含的主要项目的原则性说明。1.1 引言

介绍受试药物研发的背景、依据及合理性,所针对的目标适应症人群,目前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等;说明本研究实施的合法依据及申请人和临床研究单位间的合作情况。1.2 试验目的

本临床试验所要达到的目的。1.3 试验管理

对试验的管理结构和实施GCP的情况进行描述。

管理结构包括主要研究者、主要参加人员、指导委员会、管理/监查/评价人员、临床试验机构、统计分析人员、中心实验室设施、合同研究组织(C.R.O.)及配送管理等。

实施GCP的情况指试验参加人员的培训、监查/稽查情况、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实验室质量控制情况、统计/数据管理情况以及研究中发生的问题及其处理措施等。1.4 试验设计

1.4.1 试验总体设计及方案的描述

试验的总体设计(如平行设计、交叉设计等)和方案的描述应清晰、简洁,必要时采用图表等直观的方式,试验进行时方案修改的情况和任何方案以外的信息来源也应详细叙述。包括下列方面:治疗方法(药物、剂量和具体用法)、受试研究对象及样本量、设盲方法和程度(非盲、单盲、双盲等)、对照类型、研究设计(平行、交叉)、分组方法(随机、分层等)、试验各阶段的顺序和持续时间(包括随机化前和治疗后、撤药期和单盲、双盲治疗期,应指明患者随机分组的时间,尽量采用流程图的方式以直观表示时间安排情况)、数据稽查及安全性问题或特殊情况的处理预案、期中分析情况。1.4.2 试验设计及对照组选择的考虑

应阐明所设对照的确定依据及合理性。

对试验设计中涉及的药物的清洗期、给药间隔时间的合理性的考虑应进行说明。如果未采用随机化分组,则应详细解释和说明用以有效克服系统选择性偏倚的其他技术措施。

如果研究中不设对照组,应说明原因。1.4.3 研究对象的选择

确定合理可行的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标准。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入选标准,说明适应症范围及确定依据,选择公认的诊断标准,注意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病史特征、体格检查的评分值、各项实验室检验的结果、既往治疗情况、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年龄、性别、体重、种族等。必要时进行合理的论证。

从安全性和试验管理便利性考虑的排除标准应进行说明,并注意排除标准对整个研究的通用性及安全有效评价方面的影响。

事先确定的剔除标准应从治疗或评价的角度考虑,并说明理由。对剔除的受试者的随访观察措施及随访时间也应进行描述。1.4.4 试验过程

详细描述试验用药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过程及其相关事宜。

列出试验用药的名称、剂型、规格、来源、批号(如采用多个批号,对各受试者采用的药物批号应登记)、效期及保存条件,对特殊情况的对照药品应进行说明和评价。对试验用药的用法用量(包括剂量及其确定依据、给药途径、方式和给药时间安排)应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和操作,说明随机号码的生成方法,应在附件中提供随机表(多中心的研究应按各中心分别列出)。

描述盲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如何标注瓶签、编盲过程、设置应急信件,双模拟技术等)、紧急破盲的条件、数据稽查或期中分析时如何确保盲法的继续、无法设盲或可以不设盲的合理理由并说明如何控制偏倚。

描述除试验药品外的其他药品的使用、禁用、记录情况及其规定和步骤,并评价其对受试药物的结果观察的影响,阐明如何区分和判断其与受试药物对观察指标的不同效应。描述保证受试者良好依从性的措施(如药品计数、日记卡、血/尿等体液标本药物浓度测定、医学事件监测等)。1.4.5 有效性和安全性指标

包括具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指标、实验室检查项目、测定时间安排、检测方法、负责人员、流程图、注意事项、各种指标的定义及其检测结果(如心电图、脑电图、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说明不良事件数据的获得方法,实验室检查发现的不良事件的判断标准及其处理等。

如采用的有效性或安全性指标是非常规、非标准的特殊指标,应当对其准确性、可靠性和相关性进行说明。

判断疗效的主要终点指标应清晰阐述,并提供相应的确定依据(如出版物、研究指导原则等)。如使用替代指标,应提供相应依据。

测定药物浓度时,详细说明生物样本的采样时间和服药时间之间的相隔时间,服药及采取标本时,饮食、合并用药、吸烟、饮酒和喝咖啡等的可能影响。

样本处理和测量方法应进行方法学确证,特殊情况应加以说明。

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临床试验报告是对药物临床试验过程、结果的总结,是评价拟上市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依据,是药品注册所需的重要文件。

本指导原则的目的是向药品注册申请人(简称申请人)或/临床研究者提供合理思路,以便于其能够整理出内容完整、表述明确、结构良好、易于评价的临床试验报告。临床试验报告应该对试验的整体设计及其关键点给予清晰、完整的阐述;对试验实施过程应条理分明地描述;应该包括必要的基础数据和分析方法,以便于能够重现对数据和结果的分析。

本指导原则包括了以下的临床研究:I期临床试验(耐受性试验和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II期/III期临床试验、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试验。关于这几类临床研究的技术要求,请参阅相关的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主要针对试验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进行阐述,也适用于其它以注册为目的的临床研究。

本指导原则只对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和内容提出了原则框架,列出了报告中应涵盖的基本点,不可能做到完全细化。鉴于临床研究的复杂性,对格式和内容可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一)首篇

首篇是每份临床试验报告的第一部分内容,所有单个的临床试验报告均应包含该部分内容。

首篇中各标题下的内容均应分页单列。首篇内容不必标注“首篇”的字样。

1、封面标题

包括受试药物通用名、研究类型、研究编号、研究开始日期、研究完成日期、主要研究者(签名)、研究单位(盖章)、统计学负责人签名及单位盖章、药品注册申请人(盖章)、注册申请人的联系人及联系方式、报告日期、原始资料保存地点。

2、目录

列出整个临床试验报告的内容目录和对应页码。

3、研究摘要(附样表)

对所完成的研究的摘要介绍,应以重要的数据体现结果,而不能仅以文字和P值来叙述。如需要,应附有完成的各期临床试验一览表。

4、伦理学相关资料

须申明完成的临床试验严格遵守赫尔辛基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Helsinki)的人体医学研究的伦理准则,须申明本临床试验方案及其修订申请均经伦理委员会(IEC或IRB)审核批准,须提供伦理委员会批准件,须提供向受试者介绍的研究信息及受试者的知情同意书样本。

5、试验研究人员

列出临床试验主要研究人员的姓名、单位、在研究中的职责及其简历(列于附件中),主要研究人员包括主要研究者及各中心主要参加人员、统计学分析的负责人、临床试验报告的撰写人。

6、缩略语

临床试验报告中所用的缩略语的全称。

(二)正文内容和报告格式

1、基本内容

本部分内容为各类临床试验报告的格式中所包含的主要项目的原则性说明。1.1 引言

介绍受试药物研发的背景、依据及合理性,所针对的目标适应症人群,目前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等;说明本研究实施的合法依据及申请人和临床研究单位间的合作情况。1.2 试验目的

本临床试验所要达到的目的。1.3 试验管理

对试验的管理结构和实施GCP的情况进行描述。

管理结构包括主要研究者、主要参加人员、指导委员会、管理/监查/评价人员、临床试验机构、统计分析人员、中心实验室设施、合同研究组织(C.R.O.)及配送管理等。

实施GCP的情况指试验参加人员的培训、监查/稽查情况、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实验室质量控制情况、统计/数据管理情况以及研究中发生的问题及其处理措施等。1.4 试验设计

1.4.1 试验总体设计及方案的描述

试验的总体设计(如平行设计、交叉设计等)和方案的描述应清晰、简洁,必要时采用图表等直观的方式,试验进行时方案修改的情况和任何方案以外的信息来源也应详细叙述。包括下列方面:治疗方法(药物、剂量和具体用法)、受试研究对象及样本量、设盲方法和程度(非盲、单盲、双盲等)、对照类型、研究设计(平行、交叉)、分组方法(随机、分层等)、试验各阶段的顺序和持续时间(包括随机化前和治疗后、撤药期和单盲、双盲治疗期,应指明患者随机分组的时间,尽量采用流程图的方式以直观表示时间安排情况)、数据稽查及安全性问题或特殊情况的处理预案、期中分析情况。1.4.2 试验设计及对照组选择的考虑

应阐明所设对照的确定依据及合理性。

对试验设计中涉及的药物的清洗期、给药间隔时间的合理性的考虑应进行说明。如果未采用随机化分组,则应详细解释和说明用以有效克服系统选择性偏倚的其他技术措施。

如果研究中不设对照组,应说明原因。1.4.3 研究对象的选择

确定合理可行的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标准。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入选标准,说明适应症范围及确定依据,选择公认的诊断标准,注意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病史特征、体格检查的评分值、各项实验室检验的结果、既往治疗情况、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年龄、性别、体重、种族等。必要时进行合理的论证。

从安全性和试验管理便利性考虑的排除标准应进行说明,并注意排除标准对整个研究的通用性及安全有效评价方面的影响。

事先确定的剔除标准应从治疗或评价的角度考虑,并说明理由。对剔除的受试者的随访观察措施及随访时间也应进行描述。1.4.4 试验过程

详细描述试验用药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过程及其相关事宜。列出试验用药的名称、剂型、规格、来源、批号(如采用多个批号,对各受试者采用的药物批号应登记)、效期及保存条件,对特殊情况的对照药品应进行说明和评价。对试验用药的用法用量(包括剂量及其确定依据、给药途径、方式和给药时间安排)应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和操作,说明随机号码的生成方法,应在附件中提供随机表(多中心的研究应按各中心分别列出)。

描述盲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如何标注瓶签、编盲过程、设置应急信件,双模拟技术等)、紧急破盲的条件、数据稽查或期中分析时如何确保盲法的继续、无法设盲或可以不设盲的合理理由并说明如何控制偏倚。

描述除试验药品外的其他药品的使用、禁用、记录情况及其规定和步骤,并评价其对受试药物的结果观察的影响,阐明如何区分和判断其与受试药物对观察指标的不同效应。描述保证受试者良好依从性的措施(如药品计数、日记卡、血/尿等体液标本药物浓度测定、医学事件监测等)。1.4.5 有效性和安全性指标

包括具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指标、实验室检查项目、测定时间安排、检测方法、负责人员、流程图、注意事项、各种指标的定义及其检测结果(如心电图、脑电图、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说明不良事件数据的获得方法,实验室检查发现的不良事件的判断标准及其处理等。

如采用的有效性或安全性指标是非常规、非标准的特殊指标,应当对其准确性、可靠性和相关性进行说明。

判断疗效的主要终点指标应清晰阐述,并提供相应的确定依据(如出版物、研究指导原则等)。如使用替代指标,应提供相应依据。

测定药物浓度时,详细说明生物样本的采样时间和服药时间之间的相隔时间,服药及采取标本时,饮食、合并用药、吸烟、饮酒和喝咖啡等的可能影响。

样本处理和测量方法应进行方法学确证,特殊情况应加以说明。1.5.3.3 与安全性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生命体征及体格检查

对每项实验室检查值及生命体征、体格检查指标进行描述,对试验过程中每一时间点(如每次访视时)的每个指标也应描述。提供相应的分析统计表,包括实验室检查出现异常或异常值达到一定程度的受试者人数。

根据专业判断,在排除无临床意义的与安全性无关的异常外,对有临床意义的实验室检查异常应逐例加以分析说明,对其改变的临床意义及与受试药物的关系(如与药物剂量、浓度的关系、与合并用药的关系等)进行讨论。1.5.3.4 安全性小结

对受试药的总体安全性进行小结,重点关注导致给药剂量调整的或需给予其他治疗的或导致停药的或导致死亡的不良事件。阐述所发生的不良事件对受试药临床广泛应用时的可能意义。1.5.4 讨论和结论

对临床研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进行总结,讨论并权衡受试药的利益和风险。不要简单地重复结果,也不要引出新的结果。结论应清晰明确,对其意义和可能的问题应结合文献加以评述,阐明对个体患者或针对人群治疗时所获的利益和需注意的问题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意义。1.5.5 统计分析报告

统计分析报告列于附件中,统计分析报告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1)对整个临床试验中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过程的简单描述。包括:临床试验的目的和研究设计、随机化、盲法及盲态审核过程、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的定义、统计分析集的规定、以及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对缺失值和离群值的处理等内容。

2)对统计模型进行准确而完整地描述。包括选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注明统计软件全名及版本)、统计描述的内容、对检验水准的规定,以及进行假设检验和建立可信区间的统计学方法的选择及其理由。如果统计分析过程中进行了数据变换,应同时提供数据变换的理由和依据。3)各组病例入选时的基线特征描述及统计检验结果。

4)疗效/效应的分析包括各组病例的各类观察指标(主要指标、次要指标等)的统计描述和假设检验结果。应给出每个观察时间点的统计描述结果。列出假设检验中的检验统计量、P值。例如,两个样本的t检验的结果中应包括每个样本的例数、均值和标准差、最小和最大值、两样本比较的t值和P值;用方差分析进行主要指标有效性分析时,应考虑治疗、中心和分析指标基线值的影响,进行协方差分析;对于交叉设计资料的分析,应包括治疗顺序资料、治疗顺序中的患者数、每个阶段开始时的基线值、洗脱期及洗脱期长度、每个阶段中的脱落情况,以及用于分析治疗、阶段、治疗与阶段的交互作用方差分析表。

5)各组病例安全性评价,主要以统计描述为主,包括用药/暴露情况(用药持续时间、剂量、药物浓度)、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不良事件的具体描述;实验室检测结果在试验前后的变化情况;发生异常改变及其与试验用药品的关系。

6)多中心研究时,内容应包括各中心受试者的入选情况,试验方案的偏离、人口学等基线数据的描述性分析,主要疗效指标和次要疗效指标的统计描述,发生的不良事件的情况及处理和描述性分析。

以上结果应尽可能采用统计表、统计图表示。统计分析结论应用精确的统计学术语予以阐述。所有统计计算程序应以文件形式保存以便核查。1.5.6 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各中心的小结

多中心研究的各中心应提供小结表(见附件的样表)。各中心小结表一般由该中心的主要研究者填写,须有该单位的盖章及填写人的签名。内容应包括该中心受试者的入选情况、试验过程管理情况、发生的严重和重要不良事件的情况及处理等,各中心主要研究者对所参加的临床试验的真实性的承诺等。1.6 参考文献

以温哥华格式(Vancouver style)列出研究报告的有关参考文献,其主要文献的复印件列于附件中。

2、I期临床试验

2.1 耐受性试验的报告格式 1)首篇 2)引言 3)试验目的 4)试验管理

5)试验总体设计及方案的描述 6)对试验设计的考虑

7)受试者选择(入选标准、年龄、性别、民族、体重、体格检查、排除标准、例数)8)受试药物(名称、剂型、来源、批号、规格、有效期、保存条件)9)给药途径(包括给药途径的确定依据)

10)剂量设置(初试剂量、最大试验剂量、剂量分组)及确定依据 11)试验过程/试验步骤

12)观察指标(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观察表 13)数据质量保证 14)统计处理方案 15)试验进行中的修改

16)试验结果及分析(受试者一般状况及分析,各剂量组间可比性分析、各项观察指标的结果、数据处理与分析、发生的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分析)17)结论

18)有关试验中特别情况的说明 19)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20)附件(1、2、3、4、5、7、9、11、12、14)

2.2 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的报告格式 1)首篇 2)引言 3)试验目的 4)试验管理

5)试验总体设计及方案的描述 6)对试验设计的考虑

7)受试者选择(入选标准、年龄、性别、民族、体重、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排除标准、例数)8)受试药物(名称、剂型、来源、批号、规格、有效期、保存条件)9)给药途径及确定依据 10)剂量设置及确定依据

11)生物样本采集(样本名称、采集时间、处置方法)及试验过程 12)生物样本的药物测定

分析方法的详细描述及选择依据(仪器设备、分析条件、所用对照品如被测药物、代谢物、内标物的纯度)及确证(最低定量限、特异性、精密度、准确度、提取回收率、标准曲线等)

样本稳定性考察及测定方法的质量控制

数据质量保证 13)统计处理方案 14)试验进行中的修改

15)研究结果数据(20%受试者的样品色谱图及随行质控样品色谱图、各种生物样本实测数据、数据处理、统计方法及结果、药代动力学参数、药—时曲线)

16)发生的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分析(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17)结果分析与评价(应包括不良反应观察)18)结论

19)有关试验中特别情况的说明 20)主要参考文献

21)附件(1、2、3、4、5、7、9、10、11、12、14)

3、II/III期临床试验的报告格式 1)首篇 2)引言 3)试验目的 4)试验管理

5)试验设计及试验过程

试验总体设计及方案的描述

对试验设计及对照组选择的考虑

适应症范围及确定依据

受试者选择(诊断标准及确定依据、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剔除标准、样本量及确定依据)

分组方法

试验药物(包括受试药、对照药的名称、剂型、来源、批号、规格、有效期、保存条件)

给药方案及确定依据(包括剂量及其确定依据、给药途径、方式和给药时间安排等)

试验步骤(包括访视计划)

观察指标与观察时间(包括主要和次要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

疗效评定标准

数据质量保证

统计处理方案

试验进行中的修改和期中分析 6)试验结果

受试者分配、脱落及剔除情况描述

试验方案的偏离

受试者人口学、基线情况及可比性分析

依从性分析

合并用药结果及分析

疗效分析(主要疗效和次要结果及分析、疗效评定)和疗效小结

安全性分析(用药程度分析、全部不良事件的描述和分析、严重和重要不良事件的描述和分析、与安全性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生命体征和体格检查结果分析)和安全性小结 7)试验的讨论和结论 8)有关试验中特别情况的说明 9)临床参加单位的各中心的小结 10)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1)附件(1、2、3、4、5、6、7、8、9、11、12、13、14)

4、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报告格式 1)首篇 2)引言 3)试验目的 4)试验管理

5)试验总体设计及方案的描述 6)对试验设计及参比药选择的考虑

7)受试者选择(入选标准、年龄、性别、体重、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排除标准、例数)8)试验药物(包括受试药和参比药的名称、剂型、来源、批号、规格、有效期、保存条件)9)给药途径及确定依据 10)剂量及确定依据

11)生物样本采集(样本名称、采集时间、处置方法)及试验过程 12)生物样本的药物测定

测定方法(仪器、试剂)及确证(最低定量限、特异性、精密度、准确度、回收率、标准曲线等)样本稳定性考察

测定方法的质量控制 13)数据质量保证

14)试验进行中的修改和分析 15)研究结果数据

20%受试者的样品色谱图及随行质控样品色谱图

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个体与平均)

实测数据、数据处理、统计方法和结果

药代动力学参数 16)生物等效性评价

17)发生的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分析(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18)有关试验中特别情况的说明 19)主要参考文献

21)附件(1、2、3、4、5、6、7、8、9、10、11、12、14)

(三)附件

1、伦理委员会批准件

2、向受试者介绍的研究信息及受试者的知情同意书样本

3、临床研究单位情况及资格,主要研究人员的姓名、单位、资格、在研究中的职责及其简历

4、临床试验研究方案、方案的修改内容及伦理委员会对修改内容的批准件

5、病例报告表(CRF)样本

6、总随机表

7、试验用药物检验报告书及试制记录(包括安慰剂)

8、阳性对照药的说明书,受试药(如为已上市药品)的说明书

9、试验药物包括多个批号时,每个受试者使用的药物批号登记表 10、20%受试者样品测试的色谱图复印件,包括相应分析批的标准曲线和QC样品的色谱图复印件、受试者个体的药—时曲线

11、严重不良事件及主要研究者认为需要报告的重要不良事件的病例报告

12、统计分析报告

13、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各中心小结表

14、临床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的复印件

(四)样表

1、研究报告封面标题样本 研究名称: 研究编号: 受试药物通用名:

药品注册申请人:(盖章)研究开始日期 : 研究完成日期: 主要研究者:(签名)研究负责单位:(盖章)

申请人的联系人: 联系方式(电话、e-mail、通信地址): 报告日期: 原始资料保存地点:

2、研究报告摘要样表 药品注册申请人 研究药物名称 研究名称: 研究人员:

该研究的发表论文(参考文献)目录: 研究时间: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受试者数(计划的和分析的): 入选及剔除标准:

受试药物的规格、批号、用法用量: 对照药物的规格、批号、用法用量: 评价标准

疗效指标(主要和次要的): 安全性指标: 判断标准: 统计方法: 结果和结论 有效性结果: 安全性结果: 结论: 报告日期:

3、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各中心小结样表 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各中心小结表 临床试验题目 临床试验批件号 批准日期 药品注册申请人

临床试验机构及专业名称 本中心试验负责人姓名 职务/职称 参加试验人员(可提供附表)

提供姓名、职称、所在科室、研究中分工等信息 伦理委员会名称 伦理委员会批准日期 第一个受试者 入组日期 最后一个受试者 结束随访日期

试验计划入组受试者数 筛选人数

入组(随机化)人数 完成试验人数 未完成试验人数 受试者入选情况一览表(可提供附表)

需提供所有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受试者编号(或姓名缩写)、知情同意日期、筛选失败原因、入组日期、药物编号、未完成试验者的中止原因与日期。主要数据的来源情况

说明与临床疗效、安全性相关的主要指标的设定依据。说明采集数据的仪器、检测方法、实验室和正常值范围。试验期间盲态保持情况 试验盲态:□双盲 □单盲 □非盲

如果是双盲试验,有无紧急揭盲?□无 □有 如有,提供紧急揭盲受试者详细情况 严重和重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严重不良事件:□无 □有 重要不良事件:□无 □有

如有,提供发生严重和重要不良事件受试者情况及与试验药物的关系判断。临床试验监查情况

委派临床试验监查员单位:□申请人 □CRO 监查次数: 监查质量评价: 主要研究者的评论

本中心主要研究者对本项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和试验情况作出评论,并对试验结果的真实性作出声明。本中心主要研究者签名: 日期: 本中心临床试验机构 管理部门审核意见 盖章: 日期:

备注:临床试验题目应明确临床试验的分期和项目。

三、名词解释

意向性治疗原则(Intention To Treat Principle):以想要治疗病人(即计划好的治疗进程)为基础进行评价的处理策略,而不是基于实际给予的治疗。这一原则认为,治疗方案的效果最好是基于治疗病人的意向而不是实际给予病人的处理来判断。其结果是随机到每一个处理组的病人即应作为该组的成员被随访、评价和分析,无论他们是否依从计划的处理过程。

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尽可能按意向性治疗原则的理想的病例集,由所有随机化的受试者中排除了最少和不合理的病例而得到。

符合方案集(Per Protocol Set):又称有效病例、有效样本、可评价病例样本。由充分依从于试验方案以保证这些数据会按所基于的科学模型而表现治疗效果的病例子集所产生的数据集。依从性包括以下一些考虑,如接受治疗,主要指标可以测定以及没有对试验方案大的违反等。

安全性分析集:安全性与耐受性评价时,用于汇总的受试者集称为安全性数据集。安全性数据集应包括所有随机化后至少接受一次治疗的受试者。

替代指标(Surrogate variable): 是指在直接测定临床效果不可能或不实际时,用于间接反映临床效果的观察指标。

重要不良事件(Significant Adverse Event):指的是除严重不良事件外,发生的任何导致采用针对性医疗措施(如停药、降低剂量和对症治疗)的不良事件和血液学或其他实验室检查明显异常。

严重不良事件(Severe Adverse Event):指在任何剂量时发生的不可预见的以下临床事件:死亡;危及生命;需要住院治疗或延长目前的住院治疗时间;导致持续的或显著的功能丧失,或导致先天性畸形或出生缺陷。

四、参考文献

1.FDA:Guideline for the Format and Content of the Clinical and Statistical Sections of an Application(1988年7月)

2.ICH-E3:“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Clinical Study Reports”(1995年)3.欧盟EMEA:“Day 70 Critical Assessment Report”(2002年3月)4.SFDA:形式审查要点(2003年)

五、著者

课堂习作指导原则 篇7

一是要有学段目标意识,不要越位指导。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确定的本学段习作训练目标,避免越位指导。笔者曾经发现有的三年级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我的自画像”和“为别人画一张像”时,担心学生写得太少,就人为地提前指导学生通过事例介绍人物的爱好或性格特点,而对三年级应该掌握的“抓住特点介绍人物外貌”这一要求却忽略了。

二是精简教学目标。每次指导应抓住一个训练重点,保证一课一练、一练一得,突出指导重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解读习作教材,再根据教材内容,将每学年的目标分解细化到每册、每单元,争取每次指导能突出一个训练重点。比如写人的习作训练,三至六年级教材共安排七次训练,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学段不同时期习作要求的差异。

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则 篇8

【关键词】合作原则 交际 大学英语教学 指导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际活动过程,既是交际活动就应遵守交际中的合作原则,才能使这种交流顺利地进行。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不但要学习本节课的知识点,还要应付英语这门外语。在大学英语教学这个场交际活动中,为顺利实现教学目的,教师要以合作原则为指导,认真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合作原则回顾

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交际双方都应该遵守的一定的原则,交际活动才能顺利进行,这种原则即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Grice提出,即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提供必要而不冗余的信息;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话语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关系准则(Relation Maxim):所提供的信息必须要与特定语境中话题相关;方式准则(Manner Maxim):表达要清楚、简洁有条理,避免晦涩、模糊的语言。如果交际活动遵守合作原则就可以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达到想要的交际目的,提高效率。

二、合作原则的指导作用

合作原则是对交际活动的一种规范和指导,它能够使交际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我们把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看作一种交际活动,交际双方是教师和学生,交际目的即本堂课的教学目的。而这场交际活动的指挥棒在教师手中,教师操控着这场交际活动的方向。为了使这场交际能够顺利进行并最终实现教学目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特定的课堂内容进行课堂设计。

1.量的准则——必要而不冗繁的知识。大学英语教学中每一堂课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特定的知识点,这堂课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即教学目的。教师要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既定的知识点。教师根据这个教学目的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包括知识点的呈现、解析、操练、巩固等环节。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要遵守量的准则,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限定每堂课的知识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首先,每堂课不能安排太多知识点。一般来说一节大学英语课设定2-3个,有时一节课只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如学习《21世纪大学英语应用型综合教程2》 Unit 3 中的应用文失物招领(Lost & Found)的写作,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只有一个,即如何写失物招领。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失物招领的定义、结构要点、格式以及在写作过程成要注意到一些细节,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操练和写作,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做出反馈。其次,每个知识点不比做过多的延伸。英语是一种语言,其所有知识点并非是独立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张网,密不可分。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时,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做适当的知识延伸,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温故知新,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但是在教学过程成如果总是一味地延伸的话,就会发现这种延伸是没有尽头的,这样一次性灌输的信息量太大,会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压力,也容易使学生混乱、疲惫。如在学习《21世纪大学英语应用型综合教程1》Unit4中的短语knock over时,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复习常用的跟knock相关的词组,如knock off、knock down、knock out等,但没必要将与knock搭配的所有词组都罗列出来。所以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应有度,不能为了延伸而延伸,大量的信息延伸会给学生带来压迫感,也可能会偏失了本节课的重点。每堂课的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内容和活动的时候应遵守量的准则,安排必要而不冗余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2.质的准则——正确的知识和引导。质的准则要求提供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教师的职责之一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给学生传授的应该是正确的知识,因此质的准则谨记于教师心中。其一,不正确或者不确定是否正确的信息都不能搬到课堂上。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功课要做足,对于不太确定的知识要经过查证后才能拿到课堂上来,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其二,避免课件或板书出现错误。有些课件或者板书上的小错误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有些小错误虽然不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作为教师应避免在课堂上出现类似的错误。其三,教师除了教书还有育人的职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传递正能量,这也是当今社会为人师者应具备的素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将情感教育融入到语言学习中。如学习《21世纪大学英语应用型综合教程1》Unit 2时,教师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所涉及的知识点,也应帮助学生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校园恋爱,明白如何正确处理恋爱中的各种问题,以及平衡恋爱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英语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获得的过程,也是一项包含情感的交际的活动。

3.相关准则——活动传递知识。课堂活动要紧扣教学目的,本文仅以一种现象为例。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师都将各种各样的活动带到课堂上,通过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然而不管是什么活动,都应服务与教学目的。课堂上的活动活不能仅仅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就是说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而应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兼顾着知识的传递,并且传递知识第一。如在一组词汇学习之后,教师给学生设置一个“我来说,你来猜”的游戏,即派出一位同学,教师给其他同学看一个本堂课学过的英语单词,然后同学用英语来描述这个单词(描述可以是单词、词组或者句子,但是描述中不能出现被猜的单词),这个同学根据其他同学的描述来猜单词。这个游戏对描述的同学来说是一个头脑风暴的过程,他们会努力搜索所学过的跟这个单词相关的知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而猜单词的同学在猜词的过程中已经默默地接收了与这个单词的相关知识。轻松的游戏环境既能提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让学生学到了相应的知识,实现了教学目的。

4.方式准则——方式呈现知识。在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中,方式很重要。一个完美的教学设计,如果没有以合适的方式呈现,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一节大学英语课中可用到多种方式来呈现知识点,如传统的讲解、问与答、讨论、角色扮演、板书、PPT,还可以引入微课等多种手段。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斟酌好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效果最佳。如在对话较多的英語阅读中,角色扮演的方式可让学生更容易进入情景,理解对话的含义。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将知识清晰而有条理地呈现出来。

三、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交际过程,为了顺利地、有效地完成这个交际活动,大学英语教学应遵守合作原则。教师根据合作原则来进行课堂设计将会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Grice,Paul.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姜海英,魏琛.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53-155.

上一篇: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下一篇:党在我心中 诗歌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