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第一课 第一框 体味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共8篇)
人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涵义 ★ 教学与学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教学过程
(二)进行新课
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申办2008年奥运会 ② 参加人大代表选举 ③ 参加元旦文艺晚会 ④ 买车购房 A.① ② B.② ④
C.① ③ D.② ③
答案:C [例2] 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B.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C.文化以物质为载体 D.文化素养是自然形成的 答案:D [例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百多年来,它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C.文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 D.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答案 B ★课余作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的;认识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懂得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认识到各国文化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知道面对不同的文化,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
2.能力目标:对文化不同会导致行为方式差异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价值,能够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拥有开放的胸怀。克服面对文化差异产生的不安和焦虑;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对我们民族的文化产生更强烈的自豪感,立志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促进派。
二、教学重点: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教学难点:正确对待文化差异。
课前准备:请学生课前通过网络、书籍、杂志等途径,搜集各个国家、民族有关节日、饮食、服装、音乐、标志和代表人物等材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上的知识,更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四、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情感体验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先进的通信工具和交通工具不断涌现,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使地球成为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在这个地球村中,各国的文化丰富多彩、璀璨迷人共同谱写着和谐的世界文化乐章。集体我们学习第五课多采文化“地球村”。
(二)学习新课:
第五课多采文化“地球村”
一、世界文化之旅
(一)、丰富多彩的文化
提问:
你知道我国有那些传统节日吗?这些节日是怎么来的?在这些节日中有什么传统食品?
你知道外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说出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填写P56的表格)
小结: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节日文化,即使有些看似名称相同的节日,不同的国家又具有本民族的节日特色。如“母亲节”、“圣诞节”等等。从各国传统节日这一文化可以看出: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不同文化的特色。
活动:设计了评选文化代表人物的活动。(P57-58)
目的:进一步也能到学生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要求:讨论不同国家和民族有哪些具有国家代表性的东西;学生按教材要求选取某些国家的文化代表文物并说明理由;教师在学生会的基础上归纳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资料,如图片、画册、音像资料等,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在评选国家的文化代表人物时,可先个人评选,再小组评选,最后选出本班评出的外国文化代表人物。
小结: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精华,它们是人类的共同宝贵财富。各国的文化代表人物,被深深地打上了本国和本民族的烙印,又是他们把本国的文化推向了世界。如果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被某一文化所取代,这对人类无疑是一种灾难。正是这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文化,把大千世界装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
(二)、和谐的文化乐章
问题探究:认识文化差异(P58)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的差异,认识到文化没有优劣之别;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
要求:教师通过教材中的“汉译英”的语言故事情节引入,安排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1、古诗翻译上的困难说明了什么?
2、你能找出汉语中吸收外来语的例子吗?
我们的现代用语中,也受到外来语的影响,学生对于外来语的接受比较快,这里可以让学生在课上进行交流。
小结:语言是一种文化存在着差别,不存在优劣。文化也存在差异,各有千秋。如果没有文化的差异,世界将变得单调而毫无生机,我们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
活动:尊重差异文化(P59)
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差异会导致沟通的障碍,我们应该尊重其他文化,加强沟通和相互理解。
要求:教师可以讲述教材中的故事(也可找两个学生表演),还可以根据“教师教学用书”P93的材料补充故事,引导学生讨论书中的问题。
1、得到别人的称赞,你认为哪一种回答更加得体?你更习惯于怎样回答?为什么?
2、导致中外沟通障碍的原因是什么?这种障碍会对彼此的交往产生什么影响?
3、这种沟通障碍有可能跨越吗?如果有可能。谁该为此做出努力?该怎样做出努力?
小结:对待文化差异我们有两种态度,一是排斥,二是勾通。任何文化都有它的优点,有它的价值,都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我们既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主张平等交流,互相学习。
(三)课堂小结:我们都是一个“地球村”的居民,各国人民之间的接触和彼此的影响愈来愈深广,“地球村”的村民们,让我们在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不断沟通,拉近距离,共谱和谐的文化乐章。
(四)巩固练习:自主练习与检测作业本
(五)布置作业:自主练习与检测作业本
3一、目标导航:
1.文化的内涵与形式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问题导学:
1.什么是文化?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2.文化有什么特点?
3.文化的形式有哪些?
4.人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吗?如何培养文化素养?
5.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是什么?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作用是什么?
7.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有何作用?
三、误区警示:
4.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不是后天自发形成。
――文化素养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四、过关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据此回答1~2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是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现象②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③是一种文化活动④有利于未成年人文化素养的形成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之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因为
A.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B.先进、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C.文化现象应丰富多彩D.文化环境对少儿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2013年10月6日—15日,东亚运会在天津举行,东运会的举办带动了天津的城市建设、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据此回答3~4题。
3.上述材料表明
A.体育具有商业性B.发展体育事业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C.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D.文化是一种社会经济力量
4.东运会期间,天津举行了体育辉煌成就展。展览通过图片、邮票、文字等不同形式,全方位展示了体
育的发展历程和各种成就。展览具有极强的观赏性,是组委会精心打造的文化大餐。这说明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②有利于中华文化得以展示并走向世界 ③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和归属感 ④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民族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宗
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
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A.①②③④⑤B.⑥⑦⑧⑨⑩C.③④⑤⑥⑦D.③⑤⑦⑨⑩
6.济南市杂技团、市京剧院、市吕剧院、市儿童艺术剧院、市曲艺团等单位参加了第十届山东文化艺
术节,举办专场演出14场。这表明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7.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日益受到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
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样做是由决定的。
A.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B.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
C.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D.我国文化十分落后的严峻现实
8.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 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向社会公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③文化产业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④文化产业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9.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文化通常会逆势发展,成为文化产业
迅速崛起,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材料体现了
A.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B.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C.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D.一定的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10.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下列说法对经济、政治和
文化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②经济和政治是由人类创造,文化是由上帝创造的③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④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又给予政治和经济以重大影
响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②③
11.(南京模拟)“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比如苏北某市重视盐业文化、麋鹿
文化和水浒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的交汇和繁荣,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这主要表明
A.文化在交流中得到发展B.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D.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2.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在下列形式中不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是
①理想 ②道德 ③科学技术 ④信仰 ⑤语言 ⑥理论
开发布。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上述材料说明
A.①②③B.②④⑥C.①③D.③⑤
13.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这是因为
①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和标志③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文化能够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5.美轮美奂的《蒙山沂水》、波澜壮阔的电视剧《沂蒙》等商业运作的节庆品牌,是临沂市着力打造文化“软
实力”,实现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发展的缩影。这样做的原因是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②提升文化软实力,能够为经
济、政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文化的力量能够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
中,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④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6.美国国家政策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在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新经济”、“高科技”时,将文化渗透其中,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体现了
A.国际文化交流中充满霸权主义色彩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强弱优劣之分D.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
(二)非选择题
17.《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适应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人民群
众的新期待,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提高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请说明振兴文化产业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主要涉及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等知识,要结合材料
分层回答。
答案:(1)文化能够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
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
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
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4)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
修3 【本框教材分析】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
◆ 识记文化的概念;
◆ 理解文化的内涵及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
◆ 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综合运用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关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领悟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增进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三、教学难点
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四、教学建议
新课标的实行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许多旧教材所没有的综合探究活动,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实践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蓝图。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探究导入
一、学法指导
1.本框题一共包括三目:第一目“文化影响面面观”,主要讲述了文化对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第二目 “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讲解了人主动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原因;第三目“深远持久的影响”,主要阐述“三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本框从具体的事例入手,介绍文化对人的影响,使学生感知文化不仅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而且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同时初步认识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而持久的特点。2.逻辑顺序:
(1)文化影响面面观: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2)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在一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要主动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3)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三观”对人的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二、重难点分析
1.人与文化的关系怎样?
(1)文化是人创造的,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的生活、生产环境不同,从而创造出不同的文化,即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
(2)文化不是消极被动存在的,文化对人本身具有深远的影响。总之,人和文化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影响了人。
2.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是什么?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有哪些?(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等影响到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选择,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器物、符号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相同知识水平的人对事物有着相似的看法或认识,而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或价值观的人,对事物则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认识。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有哪些?(1)文化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①文化氛围的无形、非强制性影响:人们在一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人们自觉、主动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参加健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修养。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文化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①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4.全面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影响人的方面:交往方式、生产方式和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
(2)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潜移默化、持久深远
(3)文化影响人的内容: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如何正确地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充分说明一定的文化氛围、一定的文化活动,对人的交往方式、交往行为、思维方式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这就要求我们自觉主动地参加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防止错误思想和活动对自己的影响。正确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辨析:生活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自然就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1)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2)文化氛围虽然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所以人们应该主动、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
7.结合实际,通过探究把握主要内容
(1)青春畅想:政治家说:青春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太阳里充满了希望:哲学家说:青春是否定之否定的一个规律,是由量变引起的一个质变;数学家说:青春是一种加法,最多是十六加上一个八;文学家说:青春是一朵鲜花,开放尽管短暂,却充满了芳香;音乐家说:青春是五线谱上的一个开音号,乐曲将从这里开始变调;美术家说:青春是一幅素描,任何色彩都不需要;理发师说:青春是一头秀发,剪会断理会乱;厨师说:青春是一道热炒,要趁热把它全吃掉。材料反映了文化生活的什么内容?反映了哪些哲学道理?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不同的人受主观因素影响表达方式不同
(2)孟母三迁:墓地附近──模仿丧礼仪式;集市附近──学小贩叫卖;学校附近──言行举止中规中举,发奋读书。这一典故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不同的文化氛围对人有着不同的影响,潜移默化的影响(3)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从这首诗看出文化影响的什么特点? 深远持久
(4)古人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在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你能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吗?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还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
(5)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一段经历让你终身难忘;总有一份情感让你刻骨铭心;总有一种理想让你永不放弃;总有一种力量让你奋然前行。能否谈谈你阅读这段话时的感悟,并用自己的理解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力?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8.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了,社会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1)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是又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一面。
(2)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3)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三、演练广场
1.(多选)人们从事文化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文化对人的影响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实现
B.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文化的影响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2.台湾亲民党宋楚瑜访问大陆期间,到湖南省时用地道 的湖南话说:“各位乡亲,各位乡党,楚瑜带着堂客回来了”。在这件事表明()
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B.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C.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D.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
3.在《红楼梦》中的元妃省亲时,贾母作为长辈也要对自己的孙女跪拜。从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来看,这是取决于()
A.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
B.所遵循的礼教
C.风俗习惯
D.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
4.现代的商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和智力的竞争。肯德基之所以能够开遍全球,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们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消费心理有着深入的研究。他们每在一个国家开办连锁业务前,都会对这个国家的风俗习惯作一番深入的调查论证,而且还会聘请一些了解这个国家的人作为管理人员和顾问。肯德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
A.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和消费心理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
C.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不同
D.对一国文化背景的了解和尊重程度,决定着企业的经济效益
5.成语“耳濡目染”表达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
A.潜移默化的特点
B.深远持久的特点
C.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D.差异性的特点
6.巴金说,他在散文创作上主要受中国古今散文优秀传统的影响。他儿时背诵的《古文观止》里的两百多篇散文是他从事散文创作的“真正的启蒙先生”。这段材料主要表明()
A.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灵感
D.文化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7.下列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能体现文化影响的是()
①握手是中国人常见见面礼,拥抱是欧美常见的见面礼节
②中国人的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欧洲人的名字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
③互换礼物时中国人一般不会立即打开礼物,美国人会立即打开礼物并表示感谢
④中国人写信封,地址都是从大到小排列;欧洲人写信封,地址都是从小到大排列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8.(多选)关于文化,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B.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C.文化包括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和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D.纯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
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曾深深地影响了几代革命青年的成长,由此可以看出()
A.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B.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在长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C.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D.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10.(2007年高考政治试题,海南卷)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帐,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这说明()
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
B.文化的差异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
C.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
D.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
11.文化对人的影响有()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风俗习惯、文化程度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④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12.遍种菊花献哀思,轻点白烛暖故人──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周年祭”成网上最热门搜索。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上,国内网民不约而同地自发参与网上“5·12周年祭”,用虚拟的网络语言表达真实的民族大爱。网络语言成为人们的交流工具,这体现了()
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D.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13.有人说,外国文化年或者中国文化年,都是双方战略合作思路中“以文促经”的考虑。这说明()
A.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B.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C.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D.文化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同步
14.6月17日《人民日报》报道,首届北京青少年读书节日前在北京图书大厦正式启动。本届读书节以“文明读书”为着眼点,围绕“倡导读书文明、共建和谐社会”的主题,通过开展适合青少年阅读特点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产品的基础正式启动,在北京市几百万青少年学生中树立文明读书、礼貌待人的新风尚。由材料可以看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①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③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④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5.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性的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实现
③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④文化消极地影响人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16.(2008山东高考)某校通过举办“青春风采”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B.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17.2005年6月7日《人民日报》报道,13岁的初中生小艺,在一个平静的早晨,以网络游戏中的“飞天”造型,沉醉而安详地从24层高楼坠落,飞进他神往的虚幻世界„„。小艺的悲剧说明()
A.人们接受文化影响的方式是消极被动、无目的的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D.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18.几位同学相约游览泰山,看到沿途的崖刻和寺庙建筑等文物、古迹,有人不禁吟咏起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同学们深深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和历史的悠久,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这说明()
A.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B.杜甫的诗句脍炙人口
C.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
D.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
19.(2008广东高考,多选)一位美国游客看到财神赵公明一手举钢鞭、一手托金元宝的塑像,感叹道:“抢夺资源还受到如此尊重,这种思维与美利坚没有什么区别。”这表明()
A.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基本相同
B.部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存在误读
C.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
D.文化背景差异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20.营口市的脑瘫女孩李雅楠,从小喜欢读书。直到今天仍念念不忘《鲁滨孙漂流记》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两本书,而她最欣赏的人,则是张海迪。她以顽强的毅力用脚趾握笔,写下了三部小说和大量的散文。李雅楠的事迹说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会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生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决定着人的终生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
1.AD 2.B 3.D 4.A 5.A 6.B 7.D 8.ABC 9.D 10.A
主备:高一政治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政治活动,正确区分政治现象。
(2)正确理解政治的科学含义,从政治与经济、与阶级、与国家政权的关系。(3)简单了解本课程的主要框架内容。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事例说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能够运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理论分析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现象。
(3)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获得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和能力,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权展开的,政治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2)促进学生了解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明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参与热情,提高学生政治参与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 1.政治的科学含义。
2.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教学方法及教具
1.教法:设问法、事例说明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等。2.教学工具:传统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和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必修一所学的内容是《经济生活》,经济是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经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家还记得什么是经济吗?
经济: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师:同样的,政治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必修二是《政治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态度等都包含“政治”二字,那么到底什么是“政治”呢?这学期我们要学习政治生活这模块,首先也要弄明白什么是“政治”? 『讲授新课』
师:首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政治事件。师提出问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干部,又不搞政治,所以政治与我无关,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1.政治与生活息息相关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衣、食、住、行、婚、育、学、工、商等一切活动都与政府的组织和管理息息相关,每个公民都与政府和政治有着密切联系。
从日常生活看,新生婴儿要向派出所登记户口,行人过马路要看红绿灯,居民遭遇盗窃可报警查缉,学生升高中、大学要参加政府组织的考试等,这都与政治有关;从整个社会看,社会秩序的好坏,生活环境的优劣,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也都涉及政治。
所有这些均表明政治并不是远离于我们的生活,而是同每个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国家应当如何组织,社会应当如何管理,权力和利益应当如何分配,这些都是政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可以这样说:“任何人都不能‘超脱’政治”。师:那么究竟什么是“政治”呢? 2.政治的科学含义
我们先从政治与经济的联系中认识什么是政治。设问: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怎样的?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反作用于经济 对这一结论性的观点,我们应如何理解? 实例探究1:
日本是二次大战中的战败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日本经济于60年代末期崛起,成熟于80年代中期,80年代末国民生产总值就相当于美国的五分之三,相当于联邦德国、英国、法国的总和。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正在世界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注:比如说:日本要求进入联合国安理会,成为常任理事会的成员国,参与世界大事的处理;又如:日本通过了海外派兵法、钓鱼岛事件等等。它正力图改变自己是一个“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现状。)
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师:日本强烈要求成为世界军事、政治大国是日本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正是为了保护日本垄断资产阶级在全球的经济利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决定政治。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所以政治不能脱离经济而孤立存在的,是根源于经济,并为实现和维护一定阶级和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服务的。实例探究2:
材料一: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收回了对澳门的主权。随着“一国两制”方针的贯彻实施,港、澳地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更加发展。
材料二:由于台湾当局领导人在两岸关系、岛内政治运动和经济发展诸方面的倒行逆施,使岛内民众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致使岛内经济一片萧条,失业率屡创新高,民生痛苦指数飙升,百姓怨声载道。
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共同现象,又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归纳:
②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必然会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有两种情形:一是适应经济基础的政治,对其起巩固、维护、加强的作用。二是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政治,则是对其破坏、阻碍的作用。
师:从以上事例的分析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利益的得失是最根本的利害关系。也正因为如此,任何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的。
师:接下来,我们从政治与阶级的关系认识什么是政治。――从政治与阶级的关系看,政治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和斗争
2)在阶级社会,政治的实质是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 3)政治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动。
师:在阶级社会中,每个阶级都为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而进行斗争。然而,如何有效的实现和维护经济利益?――最关键、最根本的手段,就是必须通过国家政权。所以,政治与国家政权也是紧密联系的。
4)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阅读思考:
1905年,在沙皇尼古拉二世统治下的俄国,人民革命斗争风起云涌。工人罢工,农民夺取土地,黑海舰队中的装甲舰“波将金”号水兵举行起义,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工人、士兵或工农代表苏维埃组织,着手酝酿武装起义。面对此起彼伏的革命浪潮,统治阶级惊惶失措。10月30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对全国颁布了一个“诏书”。他在诏书中说:“你们要言论、集会、结社、出版、人身等自由权利我都可以给你们。你们要求什么,我就答应什么。不过,请你们保留我的权力。除了国家政权,一切我都给予。”
在强大的革命风暴面前,沙皇为什么不肯把政权交给人民呢?
师:列宁针锋相对地揭穿沙皇虚伪的诺言,一针见血地告诉俄国的广大劳动人民:“除了政权,一切都是幻影。” 果然,后来在他利用欺骗手段得以缓过劲来以后,就运用手中的国家政权对人民进行疯狂的屠杀。师:同学们是否还能举出近代历史上的典型事例,说明国家政权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处的主导地位,政治斗争围绕政权问题?(学生举例)[资料备用]:重庆谈判:国共两党斗争的焦点
在1945年8月至10月的重庆谈判和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中,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政治斗争,斗争的焦点有两个问题:军队问题和政权问题。国民党反动派扬言:“你先交出军队,我再给你民主。”中国共产党郑重指出:“什么时候中国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政府,中国解放区的军队就交给它,必须坚持要建立一个民主的联合政府。”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核心问题就是国家政权问题。2.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是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所作的正确论断,并给政治赋予的新的内容,是对“政治”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
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阶段,阶级斗争仍然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这当然是政治。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矛盾,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大力发展生产力。这又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是改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根本途径,代表着全国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又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保证。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成为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
3.《政治生活》课程的的主要内容
1)公民的政治生活(公民的政治权利和金额义务,如何参与政治生活)2)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国家如何组织、管理,通过政府执行)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体、国体、宗教政策)4)当代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责任)4.学习方法及要求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现实性、实践性); 2)坚持历史的、辨证的观点和比较分析方法; 3)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方法。
4)课前一定要预习,并在预习中归纳知识点和找出疑难问题,做好标志、记号。
5)同学们课堂上要主动参与,认真思考,与老师的讲析同步理解,做好重要知识点的笔记,决不能只是一架录音机,培养自己的思维分析问题能力。
6)希望大家课后用一定的时间复习,通过练习实践巩固知识的理解。
7)还要多关心时事(通过阅读新闻报纸、书刊和收听新闻录音等途径获得),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时事问题。
作业:1.收集两条时政新闻
2.预习第一单元序言、第一课的导言、第一框的内容。六.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教学设计
主备:高一政治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2、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2.难点: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专政。三.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一.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 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详细材料参见教材P4“探究与共享”)
1.新中国成立初期,浙江省仙居县一个童养媳参加选举的真实事例:陈奶奶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参加选举的情景。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的春风吹进了她所在的小山村。乡里的工作人员到她家进行选民登记时,这位旧社会的童养媳,不相信自己也有选举权。因为在旧中国,妇女是没有政治地位的,而现在像她这样的农村妇女也享有民主权利。
2.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城乡“同票同权”的事实: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体现人人平等、地区平等、民族平等,是2010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修改《选举法》最重要的内容。首次实行城乡“同票同权”选举人大代表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的最大特点。
3.农民工当选为人大代表的事实:2011年1月12日中午,中国首位农民工人大代表胡小燕到公司所在的宿舍区走访调研。让她引以为自豪的是,在工会帮助下,他为89名农民工讨到了欠薪,并且为一名受伤的农民工要到了应有的6万元赔偿。
分组合作探究:1.镜头一的内容反映中国国家政权发生了怎样的根本性变化? 2.在人大代表的选举上,城乡实行“同票同权”的意义是什么? 3.农民工当选为省、市、全国人大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4.通过分析我国人大代表的选举活动,结合教材P5-6,说一说我国的民主有什么样的特点? 参考:
1.人民当家作了主人。2.实现“同票同权”,一是保障公民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体现人人平等;二是各地方在国家权力机关有平等的参与权体现地区平等;三是保障各民族都有适当数量的代表,体现民族平等。
3.一是农民工是社会公认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当选为人大代表,农民工能在国家权力机关上畅所欲言反映民生,反映自己的期望,参与国家的重大决策,共议国家大事计,共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发展;二是中央对农民工问题高度重视。地方人大和全国人大增加农民工代表,意味着对农民工权益的关注和保护正由经济权利的层面向政治权利的层面递进;三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在内的各项基本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农民工长年游走于城乡之间,户籍所在地与实际居住、工作地分离,他们的政治权利既难以在原籍行使,也无法在实际居住的城市行使。在人大代表中吸纳农民工代表,是把农民工的法定政治权利真正从纸面上落实到政治生活当中。四是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二.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性质
1)从阶级性质看,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国家性质也是国体(参见P5专家点评)3)我国的国体,即我国的国家性质: 多媒体展示我国国徽图案,设问:我国国徽图案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整个国微图案表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抢答 结论:表现了新中国的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阶级基础:工农联盟 突出特点:人民民主专政 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1)最大特点:对占全国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与以往的剥削阶级国家不同,它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的统一。2)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3)新型的民主—人民民主的特点:(一)广泛性
①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生命健康权、受教育权、财产权····· 材料一:
《宪法》第二章的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思考: 材料体现了何政治学道理? 材料体现了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②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材料: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共2987名,少数民族代表409名,占代表总数的13.69%,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归侨代表35名;连任代表1027名,占代表总数的34.38%。妇女代表699名,占代表总数的23.4%,与十一届相比提高了2.07个百分点;来自一线的工人、农民代表401名,占代表总数的13.42%,提高了5.18个百分点,其中农民工代表数量大幅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代表610名,占代表总数的20.42%,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党政领导干部代表1042名,占代表总数的34.88%,降低了6.93个百分点。思考:材料体现了何政治学道理?
材料说明了我国人民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二)真实性
①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保障: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层民主制度——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农村的村民委员会
②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法律保障——我已经制定了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法规如宪法、民法通则、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环境保护法、职业病防治法等一千多件。③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物质保障——公民选举所需要的经费均由政府开支;在选举期间,国家掌握的报刊、电视、广播等都为选举活动服务。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体现了人民真实地拥有自由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民主是可以实现的。⑤尊重和保障人权也是人民民主真实性的重要表现。
人权——就是人人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享有的各种自由和平等权利。如生存、健康、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障、文化教育、政治参与等权利。其中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我国我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得到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得到保障„„„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
◇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保护和促进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这个环节人手。◇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主权是全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区分:人民与公民 4)新型的专政
①专政对象:人民民主专政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②依据: 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国内: 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受国内外因素影响,一定范围内还长期存在,某种条件下可能激化。
国际: 国际环境复杂,社会主义制度会遭到国际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防御敌对势力侵略、颠覆,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
③区分:专制与专政
专制:是少数人说了算,是独裁.。
专政:是在某种国家制度下的一种统治方式或手段,其对象是被统治阶级。三.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一)必要性
1、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我国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①发扬民主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②坚持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二)怎样坚持
3、人民民主专政新的时代要求---怎样坚持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实行依法治国;
强化政治的服务职能; 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改善民生,推进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学习感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明朝政治家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巩固练习
1.我国的国体是(D)A、社会主义国家
B、人民当家作主
C、无产阶级专政
D、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最大的特点是(D)A.广大劳动者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
B.它与专制制度不同
C.它是我国的国体
D.它是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3.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 人权。”下列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不正确的是(D)A.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B.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C.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D.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权是绝对的、不受约束的 4.真实性用A表示、广泛性用B表示
1、人大会议审议通过了有关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根据这一决定,我国将首次在农民工队伍中产生全国人大代表,这反映了我国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和广泛性
2、参加人大会议的代表们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这反映了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
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保障残疾人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体现出 真实性
4、由选民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不作为,国家确保选民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其罢免,这反映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具有真实性
5、我国的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和妇女归国华侨等都有适当的比例,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代表。这表明我国民主具有
广泛性
5.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角度看,其政治保证作用主要体现在(A)
①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②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③尊重和保障人权
④打击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温家宝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所有的一切无不体现着我国政府关注民生这一执政理念。
请从国家性质角度分析我国政府为何高度重视民生 参考答案:(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工作报告》关注民生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关注民生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3)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等都得到保障,这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体现。六.板书设计
神奇的货币 第二课时
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信用卡.支票.外汇.汇率等概念。2.使用信用卡有什么优点
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有什么的意义。二.学习重点:
1.外汇.汇率的含义,汇率升高或跌落对一国经济有何影响 2.掌握两种信用工具的使用方法 3.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基础自学】 一.信用工具:
〖学法导航〗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曾涉及到货币的发展历史,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经历“金属货币——铸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等阶段。两种信用工具中,支票属于典型的信用货币,信用卡同时兼有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特点,是信用货币向电子货币的过度。在学习时可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注重对前后知识之间的把握。此外,两种信用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大量运用,所以,一定要联系实际,同时要运用比较分析法对二者进行比较。
1.在核算经济往来时,人们通常使用的结算方式有_____和______ 2.银行信用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信用凭证。3.使用信用卡有什么优点?
4.支票是_____的支付凭证,是___委托_____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的____。
5.支票主要分为_____和_____。二.外汇:
〖学法导航〗外汇对同学们来讲较为陌生,一定要注意区别外汇与外币。汇率的形成因素较为复杂,汇率的变动对相关国家的经济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要同时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来把握,同时要多做相关试题,以真正掌握该知识点。
1.外汇是_______________。
2.汇率又称__,是___________。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__;反之,说明外币汇率__。
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包括几方面的稳定?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有何重要意义? 【课堂探究】
1,平常我们买商品有的时候用现金,有的时候刷卡。现金消费和刷卡消费有何不同? 同学们讨论,然后陈述自己的观点。
2,如果你手里有100美元,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你是赚了还是损失了? 【重.难点解析】 一.信用工具:
1.信用卡做为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是区别于借记卡的。信用卡的使用是货币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货币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等阶段后,通过信用卡的过渡,又迎来了电子货币的时代。电子货币是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储存了处理存款,包括信用卡.自动柜员机.电子转账终端等组成的银行交易工具和业务。
2.支票的知识重在如何使用(见教材“相关链接”介绍)。二.外汇:
1.什么是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它的特点有三:第一,外汇执行的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第二,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一般不是本国货币,而是外国货币即外汇,对中国而言,美元.英镑.马克.法郎.日元都是外汇;但外币不等于外汇,外汇能够用于国际间结算,外币不一定能。外汇的主要职能是国际结算。第三,它主要用于国际市场上国际间的结算。一般来说,在国内市场上只要支付本国货币即可。我国的本币就是人民币。当前,在国际市场上用于国际间结算的主要是美元.英镑.德国马克.瑞士法郎.日元等一些发达国家货币。所以,我国要进入国际间结算就要把人民币兑换成这些国家的货币。
2.汇率升高或跌落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须要弄清楚题目中的汇率是属于本币汇率,还是外币汇率,这两者是不同的。其次,汇率会因为各种因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外汇的供求状况.国家的经济政策等)的影响而不断变化的。汇率升降对一国进出口有影响。本币升值有利于进口,同样的资金可以购买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但会使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下降;本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但不利于一国的进口。
【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生活中使用信用卡的优点有:
()①简化收款手续 ②节省交易费用 ③任何人都可以申请 ④方便购物消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对支票这种信用工具,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A.是客户定期存款的支付凭证
B.出支票对受款人任意签发其数额 C.支票分现金支票和转帐支票两种
D.支票可以用于购物
3.以下对外汇认识正确的是
A.外汇是外国的货币 B.外汇是国际间的信用工具
C.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D.外汇是外币对人民币的比率
4.下表为2008年10月31日与11月4日人民币与美元.欧元的汇率变化表。
由上表可知,相对于人民币来说,11月4日与10月31日相比 A.美元汇率跌落,欧元汇率升高
B.美元和欧元的汇率都跌落 C.美元和欧元的汇率都升高
D.美元汇率升高,欧元汇率跌落
())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0年9月1日是我国《法律援助条例》颁布实施7周年。国家实施司法救助制度,就是要让那些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但因经济困难无力负担诉讼费的公民打得起官司,让那些确有冤情但正义难以伸张的公民打得赢官司。这样做()A.有利于人民群众监督法律的实施 B.有利于行政机关依法执政
C.有利于实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有利于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
解析: 以前经济困难的公民因为经济原因而不能申诉自己的冤情,打不赢官司,现在《法律援助条例》解决了这一问题,就是要还给公民一个“公平”,这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A、D不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本题选C。
答案: C(2011·怀化模拟)听证会这一决策民主化的形式近年来屡遭质疑。据此回答2~3题。2.我国实行民主听证会制度的根本原因是()A.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C.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真实性特点 答案: D 3.下面漫画表明我国公民享有()
B.民主与专政是根本对立的
D.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①立法权 ②选举权 ③言论自由权 ④监督权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 公民通过民主听证会参与政治生活,体现了公民有言论自由,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体现了公民有权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③④与题意相符;认为公民有立法权是错误的,公民的选举权材料没有体现,①②不选。故选D项。
答案: D 2010年7月7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重庆司法局原局长文强被执行死刑。据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此回答4~5题。
4.文强因犯受贿罪,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强奸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死刑。这表明()①国家具有专政职能 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③民主与专制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④专制是民主的前提
A.①③ C.①②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文强依法被判处死刑,说明国家具有专政职能,表明国家通过专政职能保证人民民主,因此这是正义的事情,故①②都符合题意。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③排除。④说法错误,民主是专政的基础的,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答案: C 5.文强作为国家工作人员,没有认真为人民服务,反而罪行累累,引起了人民的公愤,人民群众多次检举揭发其罪行,最终使其受到了严惩。这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有()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②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 ③公民有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④公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④说法错误,公民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①②③正确,选A。答案: A 6.(2011·漳州模拟)党和政府不断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下面体现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是()①北京市民在奥运会期间所体现的文明素养令世界赞叹 ②某市举行人大代表换届选举,选民踊跃投票 ③群众向有关部门举报某官员的贪污、受贿问题 ④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
A.①④ C.①②③ 答案: B 7.在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有人指出,必须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武器、慎用强制措施,决不能动不动就把公安机关推到第一线,更不能用专政的手段来对付人民群众。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①人民民主专政对人民实行民主,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②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③社会主义民主是全民的民主,具有优越性 ④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使用专政手段
A.①③ C.①②
B.②④ D.③④
用心 爱心 专心
B.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③中“全民的民主”说法错误;民主与专政是统一的,④说法错误。答案: C 8.《地方领导留言板》是人民网近年来着力打造的品牌栏目,自推出以来,山西、安徽等省的领导高度重视,亲自给网友留言,还要求各部门把网友留言作为了解民情、问计于民的重要渠道。上述做法()①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 ②是利用现代技术,畅通民意诉求的重要成果 ③反映了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④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材料体现了各地领导重视网友留言,而没有体现人民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故①不选。
答案: B 9.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中,省级政府组成部门领导干部代表比上届减少了三分之一。一线工人和基层农民代表大幅增加。首次选出的3位农民工代表,成为中外媒体聚焦的“热点人物”。全国人大代表构成的这一变化()A.意味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重新登上政治舞台 B.使人大代表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能更好地聚集民意 C.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民主权利的尊重
D.表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解析: A表述错误,C、D不符合题意。答案: B 为依法推进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发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据此回答10~11题。
10.《计划》明确了未来两年中国政府在促进和保护人权方面的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这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具有()A.广泛性 C.真实性 答案: C 11.《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指出,中国政府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现在()①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本国国情相结合 ②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保障 ③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得到保障 ④少数民族的权利得到保障
A.①②③
B.②③④
用心 爱心 专心
B.法律性 D.代表性 C.①②④ 答案: B
D.①③④
12.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从根本上看,这一提法的依据是()
A.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B.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C.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D.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解析: 注意关键词“从根本上看”。答案: C 13.近年来,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山东省开展“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大力推行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使农村基层民主逐步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这表明()A.我国的基层政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C.在我国,民主与专政是统一的
B.我国的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D.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解析: 农村基层民主逐步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体现了人民民主具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村级基层民主不属于政权建设,A错误。B、C不为材料说明。
答案: D 目前,我国正在不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中的人权保障,提高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的保障水平。据此回答14~15题。
14.上述材料说明()①我国民主是真实的全民的民主 ②国家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 ③我国的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④我国充分尊重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A.①②③ C.①②④
解析: ①抹杀了民主的阶级性。答案: B 15.国家为公民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政治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公民应该()①学习政治知识,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 ②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③增强公民意识,依法有序的参与政治生活 ④直接参与政府对重大事务的决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用心 爱心 专心
B.②③④ D.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我国通过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④表述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6.(探究创新题)材料一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材料二 某著名网站在主页显著位置推出了以“全国人大会议,您关注什么?”为题的网上调查。仅10天时间,就有20余万名网友给予关注。调查显示“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列入“网友最为关注问题”前十位之一。
材料三 网友赵永昌在信中写道“展开网上调查,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好方法”,他在信中附上了自己关于实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份建议稿。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共同反映了什么主题?(10分)(2)谈谈你对问题(1)主题的认识。(5分)(3)围绕主题,提出你对做好这项工作的建议。(10分)答案:(1)①材料一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材料二反映了网友政治热情高,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材料三反映的是网友赵永昌公民责任意识强,自觉投身政治生活。②共同反映的主题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10分)(2)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既要依法行使宪法规定的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也要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政治性义务,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5分)(3)①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做到“扩大”和“有序”。国家要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权利和自由,公民则要遵守宪法和法律,在维护稳定的前提下,在法制轨道上合法地行使权利。②建立和健全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完善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的有效方式等。(10分)17.当前,全国许多地方实行直推直选乡镇长的方式。直推直选在于把选举乡镇长的权利直接交给了广大群众,更能准确地体现和表达民意。没有上级“内定”,没有领导打“招呼”,没有操作中的种种“埋伏”,“阳光”下的竞争,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极大支持和认可,群众政治热情空前高涨。
请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乡镇长直推直选的依据及其意义。(15分)答案:(1)依据:①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用适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
用心 爱心 专心 乡镇长直推直选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表达自己的意志,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有所增强,政治参与能力提高,希望更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乡镇长直推直选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6分)(2)意义:①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民主政治意识和参与政治的热情,从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有利于增强乡镇长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转变工作作风,提高乡镇机关办事效率,加强乡镇政权建设。③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9分
【高中政治 第一课 第一框 体味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推荐阅读: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一课11-19
上海高二政治常识教案第二课第一节第一框06-21
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学案06-19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11-13
必修3政治体味文化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