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库

2024-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库(共8篇)

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库 篇1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 。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行路难,行路难。 ,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7题。

总想为你唱支歌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虞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输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日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日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躜躜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苦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14.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库 篇2

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 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段选自金开诚《诗经》一书 (中华书局“知识丛书”) , 为命题需要, 原文略有删节改动。选文以大家熟悉的《诗经》来组织材料, 既有一定知识性, 又有较强的可读性, 且文字平易, 行文畅达, 内容相对完整, 适合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阅读和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 不是“经”, 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 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 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 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 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 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 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 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 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 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 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 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 “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 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 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 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 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 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 后来逃回来, 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 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 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 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 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 才配上乐曲, 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 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 叫乐工们演唱, 通过诗歌的问答, 了解彼此的立场, 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 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 来作比喻或暗示, 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 把卫侯羁押起来, 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 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 这当中有“人之多言, 亦可畏也”的话, 是说女的爱着男的, 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 晋侯纵然有理由, 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 由于新声代替古乐, 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 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 “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 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 《伐檀》诗中, 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 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 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 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 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 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 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 并没有深刻的含意, 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 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 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 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 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 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 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 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 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答案应该是A。关于A项, 原文一开始说“《诗经》原来是诗, 不是‘经’……”。作者的意思是说, 《诗经》所收录的诗在当初本来是很普通的, 并不是什么经典文献, 尤其是其中“国风”一类更是一般的民歌, 完全谈不上经典, 《诗经》成为经典, 那是后来封建统治者所做的事。但是作者在这里并没有说, 这些诗不是经典就没有深刻的含意, 实际上大家熟悉的《诗经·邶风·凯风》歌颂母亲的养育之恩, 《诗经·魏风·伐檀》讽刺统治者不劳而获, 《诗经·小雅·采薇》控诉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如此等等都有十分深刻的含意。当然这里所说的深刻含意, 并不是后来《诗经》被尊为经典以后封建统治者所附会曲解的意义, 这种诗意当然是原诗所没有的;也不是说, 《诗经》中所有的诗都有深刻的含意;但是不管怎样, 用一个全称判断来说《诗经》中的作品都没有深刻的含意, 显然是不符合原文的, 也是不正确的。由此可见A项应该是选项。关于B项, 虽然题面说“在春秋中叶以前, 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似乎在时间上与原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不完全相符, 但是“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这一时段包含在“春秋中叶以前”这个时段中, 再加上“曾经”一词的词义——在某个时段中“有过”某事——的限制, 所以B项与原文意思仍是符合的, 因而不是选项。关于C项, 原文指出“献诗陈志”有两种情况, 选项列出其中一种, 应该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不是选项。关于D项, 原文第二段说:“‘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 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这里“并提”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是献诗陈志的当时这几个动作行为一起提出, 一是在古籍记载中这几个现象一起出现。这两种理解都能成立, D项取后一种理解, 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所以不是选项。

2.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 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 所以从性质上说, 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 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 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 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 亦可畏也”一句话, 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 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 新音乐逐渐兴起, 古乐逐渐失传, 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 《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 而与音乐无关了。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答案应该是C。先看A项, 题面说:“……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 所以从性质上说, ……”显然, 题面所说的“性质”就是指“表情达意的工具”。那么原文第三段开头提出“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 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这一论点, 下面举了《诗经》两个例子来证明, 后面又举了《左传》华元一例, 然后说:“这样的歌, 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这里所谓的“性质”当然也是指“表情达意”, 因此A项跟原文的意思是一致的, 不是选项。再看B项, 原文第四段说:“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 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 ……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也就是说, “赋”的是现成的“诗”, “言”的却是自己的“志”, 而这个“志”又必须通过“诗”中的句子表现出来。不难看出, B项的意思跟原文是相符的, 所以不是选项。再说D项, 原文第五段说:“由于新声代替古乐, 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 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当时新的音乐成为时髦, 人们竞相追逐效仿, 古乐被冷落遗弃而逐渐失传, 于是人们再也不知道曾经作为乐歌的《诗经》如何演唱, 《诗经》也就与音乐彻底分离, 变成一种只是采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的作品了。这里“语言艺术”一语的意思应该是“语言文字的艺术”, 那么配得上它的就非语言文学作品莫属了。这样看来, D项也符合原文意思, 不应该是选项。回头来看C项, 原文说:子产认为“晋侯纵然有理由, 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这里子产的意思是, 在旁人看来, 晋侯为了卫国区区一个叛臣, 竟然把卫国国君给拘押起来, 这就不免有小题大做、以大欺小之嫌, 甚至可能是包藏祸心、另有企图;“人言可畏”, 晋侯为此应该尽量避免旁人的非议。由此可见, C项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应该是选项。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 《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 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 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 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 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 其含意大家都清楚, 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 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 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 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 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应该选B。先看A项, 原文第二段说:《诗经》用于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时, “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 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既然是“更加曲折动人”, 那么其效果当然要比“平常的语言”更好一些, 可见A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 不应该是选项。再看C项, 原文第四段说:古人在“赋诗言志”时, “点出现成的诗篇, 叫乐工们演唱, 通过诗歌的问答, 了解彼此的立场”。既然是现成的诗篇, 其含意当然彼此清楚, 这样也才可以通过互相点唱诗歌, 以便互相问答, 互相了解。所以C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 不应该是选项。再看D项, 原文最后一段说:“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 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又说:“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 最后把诗尊为‘经’。”这些话都包含着封建统治者“曲解《诗经》的原意”的意思。而大家非常熟悉的《诗经·魏风·伐檀》一诗的主旨就是控诉封建统治者不劳而获, 孟子对此诗的解释显然是一种曲解, 所以D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 不是选项。最后来看B项, 关于B项的前半部分, 原文第三段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 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 才配上乐曲, 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配上乐曲, 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寓意进入了《诗经》, 可见B项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那么B项的后半部分如何呢?原文第三段说:“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 例如《左传·宣公二年》……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可见上古时候确实也有一些民歌未被收入《诗经》, 比如《左传·宣公二年》讽刺华元的这个民歌, 这些诗歌被称为“徒歌”;但是既然是“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就说明即使是“徒歌”也是要唱的, 也是有曲调的。《诗经》是乐歌, 是配上乐器伴奏的, 徒歌是不配乐器的, 但不等于没有曲调。由此可见, B项后半部分的理解和分析是不正确的, 所以应该是选项。

第二大题

(一)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关于何灌的这段文字选自《宋史·何灌传》, 原文约有1200余字, 通过节选, 阅读材料篇幅不足600字。从整体上看, 这段传记材料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故事性强, 文字较为浅易, 适合高中毕业生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4~7题。

何灌字仲源, 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 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 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 灌亲申画界堠, 遏其来, 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 发辄中, 或著崖石皆没镞, 敌惊以为神, 逡巡敛去。后三十年, 契丹萧太师与灌会, 道曩事, 数何巡检神射, 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 与夏人遇, 铁骑来追, 灌射皆彻甲, 至洞胸出背, 叠贯后骑, 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 召对, 问西北边事, 以笏画御榻, 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 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障功, 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 灌言:“水浅不胜舟, 陆当用车八千乘, 沿边方登麦, 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 报可。未几, 知岷州, 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 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 复守岷, 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 使田不病旱, 则人乐应募, 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 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募士七千四百人, 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 一发破的, 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 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 观者诵叹, 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侯。金师南下, 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 次滑州, 方平南奔, 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 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 乞入见, 不许, 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 被创, 没于阵, 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辽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

B.灌迎高射之, 发辄中 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 逡巡敛去 敛:躲藏

D.铁骑来追, 灌射皆彻甲 彻:穿透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C项中的“敛”字通常可以表示“聚集”、“约束”、“收租”等意义, 还可以用作“殓”的通假字, 表示“入殓”的意思。文中的“敛”实际表示动词用法的“收缩”。试卷中用“躲藏”来进行干扰, 不符合原文文意。其余三项中, A项“汲”的解释为“取水”, 是它的常用义。B项的“迎”解释为“面对”, 是它的基本词义“对着”、“冲着”这一常用义的引申义。D项的“彻”解释为“穿透”, 现代汉语中仍然可以用为语素, “穿透”义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常用义。A、B、D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符合上下文文意, 因而正确选项当为C项。

5.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 (3分)

①灌亲申画界堠, 遏其来

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③至洞胸出背, 叠贯后骑

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⑥陪辽使射玉津园, 一发破的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这道信息筛选题采用了传统的考查方式, 即先提供六个句子, 分别编为四组, 每组三个句子, 要求选出全部说明某一特定内容的一组。本题要求说明的是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第①句“灌亲申画界堠, 遏其来”, 是说何灌在辽人越境取水时, 画定界限, 修筑土堡, 遏制辽人入境, 从后文“忿而举兵犯我”可看出这应该属于“行事有成”。第②句“或著崖石皆没镞”, 是说何灌在射箭未中的情况下, 由于力量太大而使箭头没入崖石中, 这显然与“行事有成”无关。第③句“至洞胸出背, 叠贯后骑”, 既说明了他的射技高超, 不但射穿第一个敌人, 而且射穿了紧贴此人后面的敌人。这当然属于“行事有成”。第④句“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这句是何灌的建议, 希望加价购粮, 完成运粟任务。这句话与“行事有成”无关。第⑤句“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这是说何灌在招募射士时, 先提出修渠引水, 兴造良田, 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并且取得了成功, 显然也是“行事有成”。第⑥句“陪辽使射玉津园, 一发破的”, 说明何灌在陪辽使射箭时, 一次射出, 即中靶心, 也应属于“行事有成”。根据以上解说, ①③⑤⑥四句均满足了题干的要求, 答案D项选择了③⑤⑥, 因而D项为正确选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灌有军事才能, 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 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 何灌大显神威, 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 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

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 受到徽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 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 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 形象生动, 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 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 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 又提出修渠引水, 兴造良田, 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 拒不降敌, 不幸阵亡。金兵南下, 梁方平弃城逃遁, 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 逼近京城, 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 受伤战死。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 着重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的拟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方面, 然后选择较为主要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切入点, 以四个选项来对文意进行概括分析。A项是说何灌有军事才能和精妙射技, 并在守边时大显神威, 以致多年后契丹太师都感到惊恐。B项是说何灌受到徽宗赞许, 徽宗召问他时, 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 形象生动。C项是说何灌的举措得到皇上认可, 为完成运粮任务, 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 在招募射士时, 又提出修渠引水, 兴造良田, 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这三项均符合原文意思, 没有概括和分析失当之处。至于D项, 说到何灌力守京城, 拒不降敌, 不幸阵亡, 金兵南下, 梁方平弃城逃遁, 这一部分的概括分析是正确的;但下面又说到何灌阻止溃退未成, 这却不符合事实, 与原文意思不符。D项所述不正确, 应是正确选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整弓复中之, 观者诵叹, 帝亲赐酒劳之。

(2) 灌至, 乞入见, 不许, 而令控守西隅。

【参考答案】

(1)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 观看的人赞叹, 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2) 何灌来到, 请求入见, 皇上不允许, 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 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评分参考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词语分别提出了要求, 并各自赋予了一定的分值。“大意”中包括对实词与虚词, 特别是对虚词理解的要求;“关键词语”则侧重在对实词的理解上。第 (1) 小题的关键词语有“诵叹”、“劳”两处, 这两处关键词语是从翻译文句自身内容中挑选的, 难度并不高。“诵叹”指“赞叹”, 是常用义, 古代汉语频繁使用。“劳”指“犒劳”, 现代汉语中仍然经常使用此义。第 (2) 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乞”、“控守”、“隅”三处, 难度也不大。“乞”当“请求”讲, 古今汉语是相近的, 现代汉语中还有“乞求”的用法;“控守”中的“控”当“控制”讲, “控守”就是控制把守;“隅”即“角落”、“边角”, 不少中学课本中极为常见, 如《陌上桑》中的“日出东南隅”, 考生也是应该能够掌握的。

(二) 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 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 (?~878) :字太朴, 吴兴 (今属浙江) 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 在今陕西省中部, 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6分)

【参考答案】

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 不见春草, 只见古碑, 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 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 眼前一片荒凉, 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答出怀古伤今之情的, 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 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这两道题都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试题选用唐周朴七律《春日秦国怀古》为鉴赏材料。

周朴 (?-878) , 字太朴, 一作见素;吴兴 (今属浙江) 人, 一说桐庐 (今属浙江) 人。避地福州, 寄食于乌石山僧寺, 远尘俗。唐宣宗大中末年, 福建观察使爱其才而延揽之, 他固辞不就。《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下》记载:“ (黄) 巢入闽, ——求处士周朴, 得之, 谓曰:‘能从我乎?’答曰:‘我尚不仕天子, 安能从贼?’巢怒斩朴。”

公元前221年, 秦王嬴政灭六国, 统一中国, 秦国强盛至极。北至阴山、辽东, 东至会稽, 南至象郡, 西至陇西、昆明, 都在秦国的版图之内, 其都城咸阳就位于泾水、渭水交汇处, 可以想见, 古秦国时泾渭一带肯定是十分繁华。周朴生活在晚唐, 为人高傲、纵逸。春日的一天, 他站在古秦国的遗址, 放眼望去:泾水蜿蜒曲折, 但水滨不见春草, 田间只存古碑, 行客之路尽是黄沙。作者看到了眼前的景象不禁悲从中来, 触发了某种感情, 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作者写眼前的荒凉是为了要衬托过去之昌盛, 往日不可一世的秦国, 而今安在?只剩下一片荒郊, 真令人不堪回首!我们认为, 作者在这里感慨的不仅仅是秦国, 应该还有唐王朝。周朴虽没有生活在盛唐, 但相信他对贞观、开元、天宝的盛世景象一定会有所耳闻, 然而眼前的唐王朝却已是国势日衰, 战烟四起, 民不聊生!《新唐书·本纪第九》中说:“唐自穆宗以来八世, 而为宦官所立者七君。然则唐之衰亡, 岂止方镇之患?——懿、僖当唐政之始衰, 而以昏庸相继;乾符之际, 岁大旱蝗, 民愁盗起, 其乱遂不可复支。”这怎不让周朴感到哀愁?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一文中说:“文学中有二原则焉:曰景, 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 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本诗作者因看到了眼前古秦国遗址之荒凉, 触景生情, 就写下了所见的自然事实, 又抒发了自己的伤感之情。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古人绝唱句多景语——而情寓其中矣。”作者在这里就是寓情于景, 他在诗中写的“春草尽”、“古碑存”、“苍山晚”、“残阳”、“树昏”、“黄沙行客路”等, 其实都寄托着作者“不堪回首”之情, 寄托着他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伤感之情。作者描写的是荒凉之景, 抒发的是哀伤之情!

(三) 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子曰:

“三人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 。” (《论语·述而》)

(2) 西当太白有鸟道, 。

地崩山摧壮士死, 。 (李白《蜀道难》)

(3)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晦明变化者, 。

(欧阳修《醉翁亭记》)

【参考答案】

10. (1) 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2) 可以横绝峨眉巅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 云归而岩穴暝 山间之朝暮也

(每答对一空给1分, 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试题分析】本题分别出自《论语·述而》、李白《蜀道难》和欧阳修《醉翁亭记》。其中李白《蜀道难》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中建议的诵读篇目;《论语·述而》和欧阳修《醉翁亭记》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

乙 选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学生文学作品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的能力。2011年的阅读文本, 选用了已故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一篇短篇小说《血的故事》。林海音是中学生较为熟悉和喜爱的一位台湾女作家, 她的小说《城南旧事》被选进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 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被选入人教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影视剧名作欣赏》。《血的故事》发表于1957年, 小说通过彭先生的爱情悲喜剧, 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 是那一时期台湾人生活现状的真实反映, 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 应该“一家亲”的创作主题。这篇小说秉承林海音一贯的写作风格, 清新婉约, 微言大义,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家对于民族的深厚情感。为符合文本阅读的字数要求以及命题需要, 小说进行了适当的删改。

11.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 (4) 题。

血的故事

林海音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上, 一直聊到月上中天, 还没有散去的意思。

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 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 作为现代的国民, 血型不可不验, 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

这时, 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 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

钱太太所以这么说, 实在也怪张医师, 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

“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这时, 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

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 你们别笑, 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

“谈起来, 是五年前的事了, ”彭先生躺在藤椅上, 仰着头, 喷着烟, 微笑着, 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 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不错, 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 淘气的鼻子, 甜蜜的小嘴儿……”

“结果认识了没有?”

“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 我们就坠入情网了, 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 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

“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

“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

“我知道, 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 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

“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 任凭秀鸾怎么哀求, 就是不许她嫁给我。”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 如果不答应, 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 你要嫁给那小子, 我只当你死了。结果, 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

大家笑起来了, 彭先生接着讲:

“我是很乐观的, 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 一定会把我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 我的愿望始终就没实现, 有时看着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 就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口, 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 到底还是忍住了。”

“真惨!”林太太不胜唏嘘。

“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点心什么的。”

“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

“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

“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 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 算是又见了一代, 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 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

“迭格[注]老泰山凶得来!”

“硬是要不得!”

“有一天, ”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 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 “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 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病了!’‘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石心肠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要柔肠寸断了!”

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 你解恨了, 是不是?”

“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 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 但秀鸾是A型, 小舅子是B型, 丈母娘是AB型……”

“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 买血要五百块钱100毫升, 共需300毫升一千五, 秀鸾母女在着急。我对秀鸾说:‘这样说来, 爸爸是O型血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O型的呀!’”

“第二天, 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 一把拉住我的手, ‘你金家伙!你金家伙!’……”

“你金家伙?是日本话, 还是骂人的话?”

“‘你金家伙’, 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 两股热流交会, 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 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 微笑着, “所以, 我要奉劝诸位, 血型不可不验, 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故事讲完了, 大家觉得非常有趣, 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 明天就去验。张医师, 先给我挂个号。”

“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 (有删改)

[注]迭格:吴方言, 意为“这个”。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 让彭先生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 因为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爱情故事很是生动曲折。

B.台湾姑娘秀鸾与彭先生相爱, 却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为了捍卫爱情, 她不惜牺牲亲情, 以至于以死抗争。

C.“铁石心肠”的老丈人有一天“柔肠寸断”, 这是他改变对女婿态度的起因, 而这一情节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 讲述了一个与血型有些关系的婚恋故事, 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在台湾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 文笔诙谐而又细腻。

【参考答案】答C给3分, 答D给2分, 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分析、概括与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2011年仍然沿袭2009年以来借鉴美国Piza考试分层级给分的做法, 即根据各个选项的难易度赋分, 而不只是简单地区分正确或错误。本题考查的层级差异中, 最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得3分, 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得2分, 有一定道理、但不是很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得1分。其余两项为错误项。本题A、B、C三个选项是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E两个选项是对小说的整体分析和鉴赏。A项是考查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层次。张医师在小说中其实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 作为医生, 他为了劝说大家到诊所去验血型, 特意请彭先生讲故事以达到目的。如果说小说刚开始的时候他的这个意图表现得不明显, 那么彭先生在讲完故事后, “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 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因此, A项认为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 让他讲讲恋爱悲喜剧的目的, 是因为他事先知道这个故事很是生动曲折这一表述显然是错误的, 所以选该项不得分。B项认为秀鸾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 不惜牺牲亲情, 甚至以死抗争。这个表述只说出了小说前一部分的情形, 后一部分写了她和彭先生终成眷属, 并最终与反对他们的父亲和好。所以这一项得1分。C项最符合原文意思, 得3分。老丈人一直对外省人抱有偏见, 不同意把女儿嫁给彭先生。但在老丈人患病需要输血之际, 彭先生不计前嫌, 慷慨献血, 彻底改变老丈人对外省人的看法, 说彭先生“真正好”。而从作者的写作思路上看, 实际上也是作者通过这一情节试图解决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的匠心所在。D项比较符合原文意思, 得2分。这篇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就是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 表达主题思想。而所有的对话的展开, 都与血型有重要关系, 而本选项说“讲述了一个与血型有些关系的婚恋故事”, 这种表述的程度不是很到位, 所以得2分。E项是个错误项, 小说没有讲述“南腔北调”的外省人的爱情故事, 只讲了彭先生一个人的爱情故事。小说的风格是诙谐生动, 但并不细腻, 所以该项不得分。

(2) 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小说在一开始这样写道:“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上, 一直聊到月上中天, 还没有散去的意思。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作家林海音是一位优秀的文本叙述者, 为了能在这短短的篇幅里更有效地传达一个重要的写作主题, 一开始, 寥寥数笔, 除了迅速交代清楚故事的人物及其生活环境, 更重要的是, 在此有意埋下伏笔, 含蓄地指出故事中的人物身份的与台湾本土居民不同, 是来自大陆的外省人, 这就为后面彭先生作为外省人与台湾姑娘秀鸾婚恋故事的波折性提供了可能。而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 当然是为了服务于小说表现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的主题, 考生通过对“南腔北调”一词的关注, 就能很快找到解读小说主题的有效路径。最后, “南腔北调”还是有落脚之处的, 因为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 使用各地的方言, 是实实在在的南腔北调。这样一来, 关于“南腔北调”的说法, 前后就有了充分的呼应。

(3) “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①有担当, 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 以亲情、和睦为重, 不计前嫌, 施以援手, 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 不轻言放弃, 不莽撞行事, 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 与人为善, 遇事能有良好心态。

【命题立意】本题着重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外省郎彭先生是小说主人公。他的形象生动, 性格鲜明, 很显然, 作者主要通过这个人物的塑造, 成功实现了自己的创作意图。考生能答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就说明能领会作家的创作主旨。首先, 彭先生作为一个外省郎, 他主动追求台湾姑娘秀鸾, 表明他愿意融入台湾本土生活, 而他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 面对老丈人的偏见和排斥, 不轻易放弃, 也不莽撞行事, 甚至忍气吞声, 充分体现其执著隐忍的性格特点。其次, 彭先生尽管不受老丈人待见, 但是他明大义, 不计较, 并一直在寻找化解双方矛盾冲突的机会。后来机会终于来了。老丈人住院动手术急需输血, 彭先生是万能血型, 他主动提出献血, 救了老丈人一命, 由此换来了老丈人的感激和信任, 而外省郎与老丈人关系的和睦, 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一家亲”。最后, 彭先生在给大家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时, 所表现出的幽默智慧, 乐观向善, 也使得这一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4) 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 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 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

【参考答案】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

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 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 这是“血般的事实”;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 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 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 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

①“血”有类型之别, 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 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 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 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 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不要求面面俱到, 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 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 是新课程高考最大的亮点之一, 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语文学科的探究题, 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实际, 只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中设置探究题, 体现了教与考的统一。经过四年的高考命题实践, 探究题仍在不断探索和逐步完善之中。2011年这道探究题出得比较活, 问的是如果将小说原来的题目“血的故事”换成“血型的故事”是否合适, 表面上似乎是要学生思考一个写作上的问题, 但经过仔细推敲, 就能意识到这道题是要求围绕着小说的题目, 来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及其在题目上的体现。所以这道探究题实际上要求考生对写作艺术和主题思想两方面都有思考。无论回答将小说题目换成“血型的故事”不合适或合适, 都要求能结合这两个方面来回答。

从参考答案的第一个观点看, 如果认为将小说原有的题目“血的故事”换成“血型的故事”不合适, 说明考生更理解和认同作家本人的创作意图及表现方式。参考答案提供了三点来支撑这一观点。这三点答案, 分别是从词义理解、创作意图、主题表达三方面展开。考生若能答出从“血”这个词语上可以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 认为用“血型”代替“血”会使题意单一这一层意思, 说明考生已领会了作家的独特用心;能答出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 这是“血般的事实”这一层意思, 说明考生准确领会了作家的创作意图;能答出彭先生的恋爱悲喜剧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 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 应该“一家亲”的主题这一层意思, 说明考生全面而深刻地领会了作者的创作主旨。

从参考答案的第二个观点看, 如果认为将小说原有的题目“血的故事”换成“血型的故事”合适, 说明考生更倾向于尊重文本叙述本身的状态, 也有其合理之处。参考答案也提供了三点来支撑这一观点。三点答案分别从血型与方言、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与主题关系等三方面展开。考生若能答出“血”有类型之别, 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 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可彰显作者的巧思这一意思, 说明考生阅读文本较为细致, 善于揣度作者的写作用心。能答出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 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可与内容更吻合这一层意思, 说明考生对文本的故事内容印象深刻, 抓住了故事的主干情节。能答出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 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 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这一层意思, 说明考生对小说的主干情节把握到位, 同时也领会作家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本题仍然沿袭了2007年以来的评分参考规定:“不要求面面俱到, 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 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证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给分的依据仍然是看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论证是否充分, 力图体现探究题的性质和特点。

第四大题

阅读材料选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浙江人民出版社“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黄宾虹 (1865~1955) 是我国著名画家, 名质, 字朴存, 中年更号宾虹, 后以号行, 祖籍安徽歙县, 生于浙江金华。曾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美术院校任教, 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其山水画受李流芳、程邃等影响, 兼法宋、元, 屡经变革, 自成一格。中年画风苍浑清润, 晚年尤精墨法, 创“五笔七墨”之说, 以“明一而现千万”的表现手法, 写出浑厚华滋的山川神貌。精金石、书法、篆刻之学, 对画论画史尤有研究, 识见精辟。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中国画学史大纲》、《宾虹草堂藏印》、《黄宾虹画语录》等。根据测试的需要, 此段材料选择了原书中的画风之变、书画同源思想以及黄、张比较等片段, 并对相关内容作了整合与修改。黄宾虹与张大千不同画风的比较, 原文尊黄抑张倾向较为明显, 如说张是“作假高手”、“挥金如土”等, 命题时都根据实际做了修改。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 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 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 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 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 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 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 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 定则心静, 静则心清, 清则心明, 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 墨是黑的, 只要眼明心清, 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 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 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 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 以为不必求悦于人, 人不知而不愠, 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 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 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 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 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 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 如伏羲画八卦, 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 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 但仍是道归于一, 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 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 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 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 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 即来源于自然山水, 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 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 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 不疾不徐、不粘不脱, 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 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 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 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 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 自己是以山水作字, 而以字来作画。可见, 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 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 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26岁就扬名南北, 后又去北平办画展, 被称为“南张北溥”, 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 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这时他已经80岁了。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 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 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 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 多以画赠友人知己, 虽有润笔, 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 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 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 有过极高的润格, 也卖商品画, 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 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 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 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 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 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 道归于一, 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 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 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 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 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 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涛画, 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 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 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参考答案】C、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其中A、B、C、D四个选项是对传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E项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C项最符合原文意思, 是第一正确选项, 给3分;D项也符合原文实际, 但难度有所降低, 所以给2分;B项“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 道归于一”虽然符合原文意思, 但并不能据此推出“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 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的结论, 原文中只有“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所以只给1分;A项中“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 原文有“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 但“细腻、轻软”却不是黄宾虹所推崇的;E项“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 原文中并没有反映其“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 A、E两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为错误选项, 所以均不给分。

(2)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 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①减少应酬杂务, 生活清静, 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 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 画艺猛进。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分析“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 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的原因, 有助于考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传主的艺术成就。“减少应酬杂务, 生活清静, 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 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 画艺猛进”是对原文第一段中内容的分析概括, 相关信息均分散隐含在原文中。考生只要认真阅读原文, 并对相关信息加以准确提炼、概括, 是不难找到答案的。需要说明的是, 此题允许有不同的答案, 在“评分参考”还特别提示“意思答对即可”,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3) 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①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 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②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 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黄宾虹作画时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 既是传主的一种工作习惯, 也是文本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体现了黄宾虹“书画同源”的思想。此题要求分析其具体原因, 就需要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归纳整理, 才能进行正确分析。文中有黄宾虹在《滨虹草堂古印谱》里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的“点画”和“结构”使他受到“绘画笔法”和“章法布置”上的启发, 也有“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给他带来的启示。考生只要把原文中的有关内容准确找出, 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归纳概括即可。考虑到考生的归纳概括可能不完全一致, 特意在“评分参考”中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4) 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 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恪守传统, 力求雅正, 甘于清寂淡泊, 追寻艺术真谛。

①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 不言阿堵, 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 不为流俗所动, 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 理想与时尚兼顾。

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 又勇于创新, 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

①守正出新, 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 追求名利;③脚踏实地, 享受人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 是新课程高考的亮点之一, 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实际, 全国卷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中设置探究题, 体现了教与考的统一。在近几年的命题实践中, 探究题的命制也在不断探索之中。题干中“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 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是对原文最后一段内容的概括。二人的差异给每个考生带来的启示可能是多样的, 无所谓是非对错, 适合进行探究。“参考答案”提供了三种观点, “观点一”基本上是对黄宾虹的概括, “观点二”基本上是对张大千的概括, “观点三”则是对“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综合概括。三种观点实际上是三个不同的答题方向, 为考生提供了较大的发挥余地, 考生只要紧扣阅读材料, 进行分析论述即可, “评分参考”中规定:“不要求面面俱到, 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 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考生可以在所列出的三个观点中任选一个作答, 也可以在三个观点之外作答。给分的依据是看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论证是否充分, 从而充分体现了探究题的性质和特点。

第五大题

第五大题集中测试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由3道选择题和2道表达题组成。该大题与2010年相比, 题量一样, 赋分总体相同, 共20分。前面3道选择题每题3分, 共9分, 后面2道表达题中, 长短句改写题5分, 修辞手法题6分。

13.下列各句中, 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近代中国内忧外患,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又步履维艰地开始了从器物技术到思想文化的现代性追求。

B.经过长达两个星期的鏖战, 本届世界锦标赛最终尘埃落定, 中国队在赛程极其不利的情况下, 克服重重困难, 获得冠军。

C.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 妙手偶得, 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 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 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 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本题所给的四个句子, 只有D项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成语“指日可待”形容某件事情的实现为期不远, 通常用于值得期待的好的事情, 而本句中的“全球性大灾难”显然是大家要极力避免的坏的事情, 和“指日可待”不匹配。其他三个句子中的成语“步履维艰”、“尘埃落定”和“妙手偶得”的使用都是恰当的。考生只要能正确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 就比较容易判断这三个句子是正确的。

14.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 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B.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 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 80%反映确实有疗效。

D.校庆在即, 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 热情待客, 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判断病句 (结构性病句)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A项, 这一句没有结构性语病, 而B句、C句和D句都存在结构性错误, 只不过其中的病句小类有所不同。B句的毛病属“搭配不当”, 在“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部分, 动词“创造”后面带了两个宾语, 第一个宾语“和谐的候车环境”与“创造”搭配没有问题, 第二个宾语“快乐的人性化服务”一般不与“创造”搭配, 这句可添加一个动词“提供”, 形成“提供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就没有问题了;C句的主要问题是“成分残缺”, 在结构上, 句中的“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后面应跟着一个陈述试用结果的成分, 而“80%反映确实有疗效”另起了一句话, 不是上一句的成分, 这样就造成了“经过试用”这一结构的语意未完, 也就是结构上的成分残缺, 修改该句可将“80%反映”改为“证明”, 或者将原句改为“这种感冒新药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后, 80%的患者反映确实有疗效”;D句的毛病可归为“结构纠缠”, 全句说的是注重礼仪、热情待客的目的在于让校友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而句中用“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来表示目的, 造成“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宾至如归的感觉”和“使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两种说法搅到一起的杂糅状态, 该句修改取其一种即可。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 , , , , , 。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①强化执法措施, 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②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 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④坚决淘汰劣质企业, 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⑤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 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

⑥因此, 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 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②⑥①③④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⑤②⑥③①④ D.⑤⑥②④③①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衔接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C项, 这一项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题面提供的六个语句当中说了三个意思, 一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很重要, 二是食品产业的各个环节都与食品安全有重要关联, 三是采取法律和行政措施进行食品安全的管理。三个意思中, 前两个意思是后面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管理的两个原因, 这样, 三个意思构成了一个因果关系。⑤能够很自然地承接前面的食品大国现状说到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重要, 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更重要, ②是从宏观的角度看整个食品产业, 它涉及环节多, 每一环的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放在⑤的后面有利于表现要进行管理首先要分析情况, 看清形势之后才能进行全面管理, 没有遗漏。⑥③①④说的都是管理措施, ⑥的“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句中的“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又承着②的“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 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整项表明的是一种坚决的态度, 应该先说;③是措施之一, “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是具有宏观构架的措施, 宜放在措施之首, ①是措施之二, 强调法律约束的一面, 呼应⑤中的“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 ④是措施之三, 强调行政管理的一面, 呼应⑤中的“有效监管”。

其他几个选项中, 选项D的②是跳脱的, 选项A和B均以②打头, 看起来与文段首句“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相接没有问题, 但A的⑤与④之间是跳脱的, B的③是跳脱的, 这样, A、B、D几个选项都有语意欠顺的地方。

本题只要注意到六个语句可以归为三个意思, 两个层次, 注意到后面几个措施与前文的呼应关系, 顺利地选出D项也是不难的。

16.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 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 (5分)

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 为促成制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做出的杰出贡献有了更深的了解。

【参考答案】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 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把长句改写成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本题给出了一个长句, 要求改写成几个短句, 但不得改变原意。做这道题的关键是读懂原句, 了解原句的基本结构, 以及原句之所以是长句的原因, 然后再适当增加词语, 改写成几个短句。对这道题来说, 可以分成下面几步来完成:

第一步, 找出原句的基本结构及其之所以是长句的原因。原句的基本结构是“巴黎之行让我对……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个句子之所以是长句, 主要是因为介词“对”带了一个复杂的宾语“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 特别是为促成制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作出的杰出贡献”。下面要做的主要是把原句的基本结构改写成一个短句, 并把介词“对”的宾语拆分成几个短句。

第二步,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 把复杂宾语的一部分“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放在基本结构中, 形成第一个短句“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三步, 适当增加词语, 把复杂宾语的剩余部分改写成几个短句“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 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

17.仿照下面的示例, 自选话题, 另写三句话, 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平凡是泥土, 孕育着收获, 只要你肯耕耘;

平凡是苗圃, 孕育着烂漫, 只要你肯浇灌;

平凡是细流, 孕育着浩瀚, 只要你肯积聚。

【参考答案】略。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仿用句式、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修辞手法的学习, 不仅要学会辨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 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 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增加文采。本题所给的示例以“平凡”为话题, 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把平凡与成功的关系以及如何才能获得成功写得明白易懂, 富有气势, 蕴含哲理, 很有文采。三句话句式相同, 字数相等, 自然形成了排比。每一句先构拟一个适合用来说“平凡”的喻体, 然后再顺着喻体的事理进行阐释。第一句“泥土”是平凡的, 但它可以播种, 只要舍得耕耘, 就会有收获, 这里的泥土、耕耘和收获之间构成具有逻辑联系的基础、手段和结果;第二句“苗圃”是平凡的, 但它可以栽种东西, 只要舍得浇灌, 栽种的东西就能长成使苗圃五彩绚烂的美丽园圃, 这里的苗圃、浇灌和烂漫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基础、手段和结果的关系;第三句“细流”是不起眼的, 但它汇聚起来就能水势盛大, 这里的细流积聚与浩瀚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基础、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该题只要注意到用来作比的事物与本体“平凡”的相似性联系, 以及被比事物所蕴含的因果条件关系, 就抓住了内容合理、比喻恰当的关键。

需要说明的是, 题面看起来只是对“比喻”修辞手法提出了明确要求, 没有提出排比的要求, 但如果满足了“句式与示例相同”这一条件, 就会自然形成排比。

第六大题

18.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 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 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经播发了3亿次。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 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 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 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F级。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能力层级在原来设定的E级基础上, 又加上了F级。F级, 根据新课标考试大纲的说明是:“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 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 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针对目前考生应试作文模仿、套作严重, 评卷员在“发展等级”上的评分多评在“有文采”上, 2011年在写作的能力层级中明确补上F级, 以期考生和评卷员重视“发展等级”中的“深刻”、“丰富”和“有创意”, 要像重视“有文采”一样。写作能力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重视写作中探究能力的培养, 符合新课标语文课改的要求, 也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作文试题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在命制试题时, 对两处试题用语作了修改。一处是题干中, “选准角度”改为“选好角度”。一处是评分标准关于“题意”项说明中, “选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的属于‘符合题意’”改为“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这两处修改都是有关角度的, 意在拓宽选题角度的包容性。

试题材料来源于报刊和网络上有关中国发展状态的评价, 内容贴近时代生活, 材料范围视野宽广, 有利于学生寻找作文材料和确定立意。试题材料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段交代的是有关“中国崛起”这一评价的来源及其可信度, 其中的“21世纪”是时间的定位, “全球十大新闻”是范围的定位, “排在第一位”是名次的定位, “75万家”和“3亿次”则是中国崛起的影响力的定位。这些关键信息的概括表述对于考生来讲很重要, 读懂了这一段就能准确把握该题的大方向, 也有助于在材料内容及含义涉及的范围内选择立意的角度。能否达到评分标准中基础等级所强调的“符合题意”, 对这一段材料的信息筛选及综合领悟很重要。

材料的第二段给出的是聚焦型的信息, 是针对“中国崛起”这个世界级的宏观评价做出的引导。面对“中国崛起”这个大题如何使考生有话可说, 材料坚持让事实说话, 因此选择了《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的调查。这个事实材料将考生对“中国崛起”的认识具体化, 也体现出新材料作文在立意方面提出的“多角度”的特征。所谓聚焦型信息在材料中主要体现在调查得票的六个项目上。这六个项目实际代表了中国崛起的六个观察视角, 考生无论选择哪一个都可以认为是“在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内选择角度”, 同时, 如果有考生选择将上述六项调查一一列入评说范围或选择其中的两项、三项来写作也无不可。但是在实现多角度立意的同时, 如何区分立意的高下也不能忽视, 所以试题用“选好角度”为立意的层级化做了一定的指引, 将这个层级的区分任务留给了阅卷场, 期望根据试卷的实际情况加以判定。总之, 第二段材料在聚焦一个大主题的同时, 更多的是为了起到对选择角度确定立意作发散式引导的作用。

事实材料的好处是有利于杜绝套作与抄袭, 有利于引导考生以事实为依据展开联想, 其思考的过程, 对于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该题的写作要求指出“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 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是一句具有桥梁作用的引导语, 强调的是考生要在材料所示的事实基础上, 联系个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感受到的具体内容, 然后发现、搜索、构思作文。

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库 篇3

【摘要】高考试题难度已成为基础教育工作者非常关心的议题之一.以2011—2016年度高考数学全国卷(二)为研究对象,用综合难度模型法、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探析试题的难度变化趋势,以把握新课程高考数学的现状,析理命题变化的规律,更好地从事高中数学教与学.

【关键词】高考数学;综合难度模型;层次分析法;试题难度

1引言

高考是衔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考作为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已然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问题.本论文以近六年高考数学全国卷(二)为对象,研究高考数学试题难度的变化趋势,以把握新课程高考数学的现状和命题的发展趋势,总结归纳其规律,从而更好地进行高中数学的教与学.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综合难度模型法、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在具体分析时,按照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种题型分类讨论,得出一些规律,并加以分析讨论.

一般情况下,评价数学试题难度是从学生得分率和试题本身难度的角度进行.学生得分率受学习水平、考试环境、心理素质等因素影响,准确刻画难度有困难;试题本身难度是学者根据影响试题难度的要素建立的评价模型,常见的是鲍建生在文[1]中提出的综合难度模型,分五个难度因素,每个因素分别有若干个水平层次来确定其难度,运算公式如下,具体计算在文三部分.

其中,di(i=1,2,3,4,5)依次表示“探究”、“背景”、“运算”、“推理”、“知识含量”五个难度因素上的计算值,dij为第i个难度因素的第j个水平的权重(依水平分别取1,2,3…);nij则表示这组题目中属于第i个难度因素的第j个水平的题目的个数,n为该组题目的总数.

要计算某年某类试题的难度,就需要明晰五个难度因素上的权重,为此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权重模型.首先建立综合难度模型层级结构,其次是构造判断矩阵,然后求出该判断矩阵的唯一最大正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从而求出五个因素上的权重向量.在此需要建立比例标度值,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由于此难度模型是5阶,其随机一致性指标RI实际经验值是112[2].如何得到层次分析法的比较判断矩阵,我们对兰州市的100名高中数学教师进行了两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方面的问卷调查,根据统计结果,将探究、背景、运算、推理和知识含量五个因素按照重要性排序,依次是知识含量、探究、背景、推理及运算,建立了比较判断矩阵,其最大特征值为λ≈5.3845,得权重向量如下表1所示:

3.1选择题

高考数学选择题属于客观性试题,即有备选答案.下面依据鲍建生的综合难度模型将选择题按探究、背景、运算、推理和知识含量因素及等级水平进行统计,如表1.

通过上面的统计数据,得到了选择题每个等级水平的折线图;

1选择题探究因素折线图图12选择题背景因素折线图由图11可知,在探究因素方面,近六年高考数学全国卷(二)选择题中,考查学生理解水平的题目总体较多,虽然在2012年后,考查理解水平的题目有所下降,但还是高于识记和探究.

由图12可知,在背景因素方面,题目几乎都无背景,为“纯粹”的数学题,个别题目以个人生活、公共常识和科学情境为背景,2013年之后,背景题目开始出现,这与新课标倡导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相关,背景题目的增加会成为一种要求和趋势.

由图13可知,在运算因素方面,总体数值运算居多,不涉及运算的题目在0—3道之间, 2016年,选择题中有一半的题目都是简单符号运算,总体来说,近六年高考数学选择题对学生的运算要求较低.

3选择题运算因素折线图图14选择题推理因素折线图由图14可知,在推理因素方面,涉及简单推理的选择题较多,六年中基本保持在每年8道左右,无推理题目自2013年开始,每年都保持在2道,题目难度变化趋势稳定.

5选择题知识含量折线图由图15可知,在知识含量方面,含两个以上知识点的题目很少,每年都在2—3道之间,考查单个知识点的题目只有在2013年较多,达到了7道,考查两个知识点以上在2—3道的范围内,总体来看,考查两个知识点的题目较多.

用式(1)对题目的难度值进行加权计算,2011-2016年选择题的各个因素平均难度值为:

3.2填空题

高考数学填空题与选择题同属于客观性试题,但填空题没有备选答案.将填空题按探究、背景、运算、推理和知识含量因素的等级水平进行统计,如表3.

3.3解答题

与选择题和填空题一样,将解答题按探究、背景、运算、推理和知识含量的等级水平进行统计,如表5.

4结论与启示

本文对2011年到2016年的高考数学全国卷(二)试题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作出了统计分析,可析出如下一些变化.

(1)高考数学试题中的选择题难度呈现出较稳定的难度趋势.从探究因素看,重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背景因素看,基本上为“纯粹”数学题,但课改后,背景题目逐渐出现,成增长趋势;从运算因素看,对学生的运算要求较低,一般都是数值运算;从推理因素看,大部分题目涉及简单推理,保持在8道左右;从知识含量来看,选择题一般考查一到两个知识点.从综合难度值看,基本在185附近浮动,2013年最低,然后又逐渐升高;可以看出实施新课标高考的第一年选择题难度最低,然后又开始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

(2)高考数学试题中填空题的考查水平总体保持较稳定的状态.从探究因素看,考查理解层次的题目较多;从背景因素看,前五年题目无背景,2016年出现了一道以个人生活为背景的题目,预计其后要增加;从运算因素看,以简单符号运算和复杂符号运算居多,相对于选择题,填空题的运算要求相对高一些;从推理因素看,填空题的难度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趋势,各个层次的题目随机出现,但复杂推理的题目每年都有一道;从知识含量来看,对知识点的考查比较稳定.从综合难度值来看,基本在18附近浮动,综合难度值整体呈现出稳定趋势.

(3)综合题仍是难度最大的题型,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解答题在探究因素上呈现出很稳定的趋势,理解层次的均为2道,其余都是探究层次的题目;从背景因素看,解答题每年都有一道生活类题目,其余均无实际背景;从运算因素看,几乎都是要求复杂符号运算,个别题目要求简单符号运算,可以说解答题对学生运算水平要求较高;从推理因素看,要求复杂推理的居多,简单推理的较少,总体呈现出要求降低的趋势;从知识含量看,解答题均考查两个及两个以上知识点,知识点交叉多、难度大.从综合难度值来看,基本在25附近浮动,综合难度值比选择题、填空题高出许多.

本文通过对2011年—2016年高考数学全国卷(二)进行分析,得出了高考数学全国卷(二)试题的整体变化特点,但仍需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为高中数学教与学的发展做出贡献.从上面三类试题的难度情况看,基本上稳定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们要针对不同类型试题特点进行研究,从中挖掘试题中所蕴藏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基于教材、学情分析数学问题的探究、背景、运算、推理和知识含量等因素,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客观分析试题的综合难度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答题时的得分率分析,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剖析试题的教育教学价值,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数学进步.当然创新教学方法,在将教学的数学问题置于难度分析的视野下时,因材施教,有梯度地整合数学问题所涉及的难度要素,分层次教学,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学习的快乐与力量,全面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鲍建生.中英两国初中数学期望课程综合难度的比较[J].全球教育展望,2002(09)∶48-52.

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库 篇4

1、语文考试范围极广,不可能一蹴,建议大家准备两个本子:一个是作文素材积累本,一个是基础知识摘录本。在平时做练习时,或在听老师讲课时,一遇到自己不曾掌握的语音、词语、成语、近义词区别法、标点用法、病句识别法等都随时记录,且时常翻阅,熟记于心,每次模拟考试前都可以看一看。

2、将语文基础知识(语音、字形、同义词辨析、成语、病句、文言文阅读)安排时,既要注意专题性,又要注意分散性。基础知识中许多能力点的落实需要记忆,但不能盲目记忆,只靠工夫。

如惹是生非中是字经常被误写为事,这主要是因为不了解是与非的关联,是非在词中是指矛盾,争端。再如寒暄中的暄经常被误写为喧,仔细推究就会发现寒与暄是意义相反的两个字,是指寒和暖,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再误写误用了。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总结

1)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戏曲家。《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2)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主角唱的叫末本戏,女主角唱的叫旦本戏。

3)曹禺,原名万家宝,现代剧作家。《雷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

4)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的。剧本的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罗米欧与朱丽叶》等。

5)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北宋词人。

6)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他于1162年率北方抗金义军万余人回到南宋,但南宋朝廷只派他任地方官,并不用他北上抗金,因此他的词中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之思和爱国之情。

7)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北宋末年她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境遇悲惨。

8)《拿来主义》选自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9)蒙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著有《随笔集》。

10)《苏武传》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人,史学家和文学家。

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库 篇5

一.名词解释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2.幼儿园环境一般而言,幼儿园环境包括广义的环境和狭义的环境。广义的环境指学前儿童自身以外的,影响学前儿童发展或者受学前儿童发展所影响的幼儿园中的一切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狭义的幼儿园环境则是指幼儿园内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

3.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都是教育者

4.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5.情商用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感特征,它包括以下含义:同情和关心别人,表达和理解感情,控制情绪,独立性,适应性,受人喜欢,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坚持不懈,友爱,善良,尊重他人等.6.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完整地,有系统地教授儿童.7.学前教育效益学前教育效益就是指学前教育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和结果,它是由学前教育功能决定的8.直观形象法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物体和现象),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二.问答题

1.简述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1.“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1.简述儿童发展的特征?

儿童发展的特征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则:

(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个体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

(2)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

(3)个体发展具有阶段性.2.幼儿教师职业角色的历史演变有哪些?

(一)充当保姆的阶段:在古代社会,扮演的是保姆的角色,主要的职责就是照看孩子,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

(二)充当教师的阶段:随着大工业和科技的发展,要求幼儿教师不仅要保育幼儿的身体,还要启发、诱导幼儿,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于是,幼儿教师的角色就逐渐由保姆转变为教育者,人们对幼教工作者的称呼也逐渐由“保姆”改为“教师”。

(三)幼儿教师角色多样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赋予了幼儿教师许多新的角色期望,如希望幼儿教师成为孩子游戏的伙伴、学习的指导者、母亲的替代者、幼儿的知心朋友等。

总之,人们普遍认为,幼儿教师扮演的角色越多,越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化,越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3.简述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途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市实施学前儿童德育的基本途径);专门的德育活动(即教师为了实现某项德育内容而组织的教育活动);游戏活动(也是德育的基本形式。在游戏过程中,学前儿童自发地扮演社会角色,实践一定的社会行为,体验一定的社会情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2)方法:说服(一般适合在学前儿童缺乏道德认识或经验时选用,一般有讲解、谈话、讨论三种具体方式)、范例(范例可以把抽象的道德认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前儿童易于接受兵见之于行动。范例主要有:父母和教师的榜样;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榜样;革命导师、英雄人物及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练习(练习是品德教育重要而基本的方法。练习的方式主要有:各种实践活动中的练习;与同伴、成人交往的自然环境中的练习;通过特意创设情境进行练习)、评价(评价是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一种辅助方法,它能起到控制学前儿童品德发展方向的作用。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

4.20世纪中叶以后,学前教育有哪些发展的新趋势?

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模式的多样化: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复兴、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的应用以及开放教育思想等西方学前教育理论的引进等,使中国学前教育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2.学前教育目标的整合化:要求现代学前教育将培养“完整儿童”作为主要的目标。

3.学前教育机构类型的多元化和社区化

4.学前教育方法的科学化

5.幼儿家庭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包括如下方面:

(1)和谐的生活气氛:家庭成员互敬,互爱,坦诚,和蔼;文明行为,文明语言;生活内容丰富,高尚,多彩.(2)整洁优美,时有变化的环境布置:整洁是指摆放有秩序;家庭环境装饰和布置应幽雅大方;时有变化的环境.(3)安全的,无危险隐患的环境:电器设备的安置;门窗的安全;管理好煤气,煤火,防止漏气造成煤气中毒,或者烧烫事件的发生;家庭药品的管理;家具的安全;进行安全教育;有属于儿童的天地.6.如何对儿童进行智力品质进行培养?

学前期是良好智力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应注重:第一,应创设良好的教育条件,提供各种适合儿童智力发展的活动机会与学习场所,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各种智力品质。第二,要从儿童开始,在重视智力发展的同时,训练他们的动手能力。如吃饭、穿衣、手工劳动等,使儿童手脑并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展示儿童的创造性才能,这对学前儿童智力发 展尤为重要。分析幼儿园教师成长的操作路径?

1.(1)基于“教历研究”的教师成长。

教历研究就是教师通过对个人资料的收集,对自己思想轨迹的记录,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自身实践进行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最后改进教学实践。

一份完整的教历包括以下内容:一般项目、课前计划(包括基本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案及其编写过程)、过程描述(包括:过程是路、时间分配记录、调整记录、课堂管理与辅助教学行为记录)、课后反思(包括:教学过程的自我反思、教师间的合作反思以及与专家的交流反思;记录整一活动过程在哪些方面对自己有启发,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加以避免和实施;困惑或有待解决的问题;感想)

(2)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师成长

同伴互助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志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

同伴互助的方式的基本形式主要有对话、协作和帮助三种形式。

(3)基于“反思日记”的教师成长

反思日记是指教师通过对自己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的个人化思想的记录,以此来促进其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合适地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乃至穿透经验的一种话语方式。

反思日记包括三种类型:自传叙事、教学叙事、生活叙事。

(4)基于“案例教学”的教师成长

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的环节包括:案例引入;案例讨论(在案例讨论中居核心地位的是解决案例中所包含的疑难问题或做出具体的决定,所以案例讨论可分为四个阶段:开始、讨论疑难问题、提供备择方案、讨论如何实施)、案例总结。

8.如何教中班幼儿处理好同伴关系?

(1)教给幼儿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尽可能地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鼓励幼儿与人交往;教给幼儿交往的技巧;通过角色游戏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一些专门设计的活动来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2)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正确引导幼儿的竞争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矫正;幼儿说谎行为的纠正;幼儿告状行为的纠正.9 试分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纠正策略?

一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一般而言,有以下原因:

(1)生理特征.一些研究表明幼儿的气质类型会影响其攻击性行为;

(2)家庭影响.幼儿具有易模仿的特点,许多攻击性行为是模仿所致.(3)大众媒介.电视充斥这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一些面向儿童的卡通片也在宣扬这暴力的情绪,而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对于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4)幼儿园.研究证明空间狭窄,游戏材料不足也是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攻击性行为的纠正策略: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2)提供充足的材料与空间,避免攻击的产生;

(3)提供合作的榜样.(4)帮助幼儿转移情绪,给幼儿提供宣泄的机会.(5)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避免无谓等待的环节和时间,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10举例说明幼儿游戏的特点和教育作用?

1、游戏的特征是游戏本质属性的表现。我国教育工作者把游戏的特征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主动性是游戏的主要特点。学前儿童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游戏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生理方面,儿童的独立活动能力增强,对活动有兴趣,他们有活动、认识事物、操作物体及反复练习的需要。从心理方面而言,游戏有动作,有活动,有玩具,游戏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儿童可以自由地活动。并且游戏是一种较松散的活动,能适应儿童的需要,是由儿童的直接需要产生的。

(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游戏具有社会性。游戏的内容、种类与玩法,受着社会历史的、地理的、习俗的影响。因此,儿童的游戏是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是儿童在游戏中反映的不是周围生活的翻版,而是通过想象,将日常生活中的表象形成新的形象,用新的动作方式去重演别人的活动。游戏给儿童提供了充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

(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游戏不在于外部目的而在于本身的过程。游戏没有强烈的完成任务的需要,没有外部的控制。当然,成人在设计、指导游戏时,也可给游戏外加一定目的,如通过在游戏中扮演医生,培养儿童关心别人。但并不需要儿童在游戏中明确这个目的,追求完成这一目的。儿童的兴趣仍在于游戏的过程,游戏之外的任何结果都不重要。

(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游戏适应儿童的需要和身心发

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库 篇6

尤喜文

2004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不失为一份好试题。整个试题难度适中,但这不排除里面少量题难度稍大。现试就第六题D项略作解析。

这一项原文是:“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这一句有歧义。怎么看出它的歧义?可分两步。

第一步,把前后两句分开看。单独看前一句,有这么几层意思:1、发生了一桩杀人悲剧;2、这桩悲剧发生在普通家庭中;3、对这桩悲剧,这家的亲戚当中有着不解和议论。单独看后一句,有两层意思:4、小莉的妈妈是爱她家里人的;5、亲戚们都坚信小莉的妈妈爱家里人。以上五点,比较容易把握。

第二步,把前后两句联系起来看。为什么说亲戚们相信小莉的妈妈爱家里人,这就使得他们对这桩杀人案不解?这有两种可能:其一,杀人者是小莉的`妈妈,但她是爱家里人的,大家不理解她为什么会杀害家里人;其二,被杀的是小莉的妈妈,但她是爱家里人的,大家不理解家里人为什么要杀她。两种解释都成立,有歧义。

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库 篇7

文综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一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试题质量高,特色鲜明。文综新课标全国卷首次出现在2010年高考中,当年有6个省份采用该卷,到2016年高考已增加到25个省份。2016年高考中,广东、安徽、河北、河南、山西、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山东采用新课标全国卷Ⅰ,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采用新课标全国卷Ⅱ,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采用新课标全国卷Ⅲ。文综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使用的省份多,影响力大,因此研究文综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2016年文综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地理试题分析统计

(一)地理试题题型与分值

从试卷题型结构来看,文综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选择题(第Ⅰ卷)和非选择题(第Ⅱ卷)。其中,第Ⅰ卷的1-11题为地理选择题,满分44分;第Ⅱ卷的36-37题为主观题,其中一题24分,另一题22分,两题分值总计46分;第Ⅱ卷还有地理选考题3题,每题10分,选做1题。地理试题满分总计为100分。2016年3套新课标全国卷地理试题的题号、题型和分值基本一致,结构相同。

(二)地理试题考查知识统计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文综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地理试题考查的内容有以下几部分:高中地理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的《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同时还涉及初中地理的相关内容。从高考卷可看出,高考对地理知识的考核内容丰富,涵盖范围较广。笔者利用表格的形式(表1-表3),对2016年的三份文综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地理试题进行了总结归纳,从题型、题号、试题形式、考查的知识点等角度入手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归纳。

三、文综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地理试题特点

根据以上对试题考查知识点的整理归纳,可以看出试题重点考查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与区域地理联系紧密,同时考查注重多个地理要素的结合,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具体特点如下:

(一)注重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

重点考查的地理主干知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等值线;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③地理空间定位;④工业和农业区位因素分析;⑤区域可持续发展;⑥社会热点问题,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每套试卷根据实际情况各有侧重。

(二)图表众多,信息丰富

图表是地理信息的载体。近年来,在新课标卷中,常见的图表类型有等高线图、统计图、经纬线图。要求考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并对其进行整合和分析。

(三)高考命题的立意已经由重视知识的考查向重视学习能力的考查转变

地理试题考查的不仅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有迁移应用的能力。能力立意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高考中对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考查侧重其对地理问题的认识、分析、判断、评价、论证的水平。

四、基于试题分析的教学建议

(一)夯实基础,抓主干知识

虽然高考逐渐从重地理知识考查转向重地理思维能力考查,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地理知识基础不扎实,想提高能力是不可能的。这要求我们高中地理教师注重教材知识,重视基本原理、规律的教学。

(二)加强读图训练,增强读图能力

地理图表包含大量的地理信息,是高考试题的信息载体,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是地理素养的基础,也是高考重点考査的技能之一。我们在复习时要加强读图训练,提高学生对各种地理图表的判断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去绘制地图,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宏观的学习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性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教学的基础要求是培养学生获取和解释信息、传递和使用知识、描述和解释事物、展示和讨论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摘要:文综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一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试题质量高,特色鲜明,重点考查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与区域地理联系紧密,同时考查注重多个地理要素的结合,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关键词:文综,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地理试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周顺彬,胡伟英,施美彬,等.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四省区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及对高中教学的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7-10-12.

[3]王公月.例谈高考地理选修试题的命题特点与复习策略——以2010年和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2).

[4]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库 篇8

[题号\&29\&30(1)\&30(2)\&31\&32\&39\&40\&合计\&总分\&9\&6\&5\&10\&9\&15\&15\&54\&内容\&必修I\&必修III\&必修III\&必修III\&必修II\&选修I\&选修III\&\&均分\&4.95\&5.6\&2.89\&6.64\&3.37\&5.38\&6.67\&29~30\&]

二、2014年生物高考全国卷I试题解析

试题1 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

B. 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C. 甘油是极性分子,所以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D. 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答案 C

解析 C选项中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甘油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可以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脂类物质磷脂分子构成的细胞膜。

试题2 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 O2的产生停止

B. CO2的固定加快

C. ATP/ADP比值下降

D. NADPH/NADP+比值下降

答案 B

解析 用黑布将培养瓶罩住,光反应停止,氧气的产生停止,A项正确;光反应停止,[H]和ATP的产生停止,导致暗反应C3的还原速度减慢,C3在叶绿体内积累导致二氧化碳的固定减慢,B项错误;光反应停止,ATP的生成减少,ATP/ADP比值下降,C项正确;光反应停止,NADPH([H])的产生减少,NADPH/NADP+比值下降,D项正确。

试题3 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 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 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 D

解析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项正确;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pH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项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项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在线粒体中,不彻底氧化分解在细胞质基质中),没有发生在内环境中,D项错误。

试题4 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 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 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答案 B

解析 红色花瓣细胞的颜色是液泡中色素的颜色,比白色花瓣更便于观察质壁分离现象,A项正确;黑藻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项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 C项正确;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含有色素,呈紫色,有利于观察,D项正确。

试题5 下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

[ⅠⅡⅢⅣ][1][2][3][4][5][4][4][3][3][1][1][1][2][2][2]

A. Ⅰ-2和Ⅰ-4必须是纯合子

B. 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

C. Ⅱ-2、Ⅱ-3、Ⅲ-2和Ⅲ-3必须是杂合子

D. Ⅱ-4、Ⅱ-5、Ⅳ-1和Ⅳ-2必须是杂合子

答案 B

解析 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无论Ⅰ-2和Ⅰ-4是否纯合,Ⅱ-2、Ⅱ-3、Ⅱ-4、Ⅱ-5的基因型均为Aa,A项错误。若Ⅱ-1、Ⅲ-1纯合,则Ⅲ-2为1/2Aa、Ⅳ-1为1/4Aa;Ⅲ-3为2/3Aa,若Ⅲ-4纯合,则Ⅳ-2为2/3×1/2=1/3Aa;故Ⅳ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1/3×1/4=1/48,与题意相符,B项正确。若Ⅲ-2和Ⅲ-3一定是杂合子,则无论Ⅲ-1和4是同时AA或同时Aa或一个是AA另一个是Aa,后代患病概率都不可能是1/48,C项错误。Ⅳ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概率与Ⅱ-5的基因型无关;若Ⅳ的两个个体都是杂合子,则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D项错误。

试题6 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 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 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nlc202309041521

D. 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 A

解析 稻田中青蛙以稻飞虱作为食物,两者为捕食关系,A项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项错误;病毒V是植物病毒不会寄生在动物细胞内,它和水稻之间才是寄生关系,因而C、D项错误。

试题29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常用盐酸酒精混合液处理根尖,用龙胆紫溶液染色。实验中,盐酸酒精混合液的作用是 ;龙胆紫溶液属于 性染料,能够使细胞中的 着色。

(2)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细胞核的功能可概括为: 。

答案 (1)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分离开来 碱 染色体 (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解析 (1)盐酸酒精混合液是解离液,用于解离过程,解离的作用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龙胆紫和醋酸洋红溶液用于染色过程。染色体中的脱氧核糖核酸显酸性,能被以上的碱性染料染色。龙胆紫能使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着色。(2)对细胞核功能较为全面的阐述应该是: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0.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答案 (1)光裸岩石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次生演替所需时间短的原因是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有利于森林的形成(3)变快;未发生改变

解析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2)原有土壤条件的保留至少可以大大缩短初生演替过程中的岩石风化、分解者积累等漫长过程,因而次生演替时间较短。(3)由题干“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可知:该地群落正在由复杂向简单演替,而人类的过度开垦,使局部灌丛出现荒漠化,也是一个由复杂向简单演替的过程,因而,人类干预没有改变演替的方向,但人类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速度即荒漠化速度变快。

试题31 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 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 。

(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 ,尿量 ,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 (1)呼吸 下降 (2)下降 增多 (3)会

解析 (1)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氧化分解,彻底氧化分解产生的终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自由扩散进入内环境,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肺部,通过呼吸系统排出到体外,如果该过程受阻,会造成pH下降。(2)血浆葡萄糖大量进入组织细胞,则血浆中溶质微粒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尿量增多。(3)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处于渗透平衡状态,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会使细胞吸水或失水,导致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也发生改变。

试题32 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杆(易倒伏)和感病矮杆(抗倒伏)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杆对矮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回答下列问题:

(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是获得具有 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2代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的预测杂交结果。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3个条件: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其余两个条件是 。

(3)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足上述3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请简要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

答案 (1)抗病矮杆 (2)高杆与矮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3)将纯合的抗病高杆与感病矮杆杂交,产生F1,让F1与感病矮杆杂交。

解析 (1)从题意知,抗病与矮杆(抗倒伏)为优良性状。(2)孟德尔遗传定律研究的是真核生物细胞核基因的遗传特点,包括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利用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其实质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3)测交是指用杂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杂交,而题干无杂合子,故应先用显性纯合子抗病高杆与隐性纯合子感病矮杆杂交得到杂合子,然后再用F1与隐性纯合子感病矮杆进行测交实验。

nlc202309041521

试题39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验]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3种组分组成的复合物,其中的葡萄糖糖苷酶可将 分解成 。

(2)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时,CR可与纤维素形成 色复合物。用含有CR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 。

(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

[\&酵母膏\&无机盐\&淀粉\&纤维素粉\&琼脂\&CR溶液\&水\&培养基甲\&+\&+\&+\&+\&-\&+\&+\&培养基乙\&+\&+\&+\&-\&+\&+\&+\&]

注:“+”表示有,“-”表示无。

据表判断,培养基甲 (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培养基乙 (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

答案 (1)纤维二糖;葡萄糖 (2)红色;透明圈

(3)不能;液体培养基不能用于分离单菌落; 不能;培养基中没有纤维素粉,无法形成CR-纤维素红色复合物,即使出现单菌落也不能确定其是否能够分解纤维素

解析 (1)纤维素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如下图:

[纤维素][纤维二糖][葡萄糖] [纤维素酶] [葡萄糖苷酶]

(2)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鉴别菌落是否是纤维素分解菌。(3)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纤维素分解菌鉴别培养基则属于固体培养基。因此培养基甲未加入琼脂,为液体培养基,不符合;培养基乙未加入刚果红,无法进行鉴定。

试题40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某研究者用抗原(A)分别免疫3只同种小鼠(X、Y和Z),每只小鼠免疫5次,每次免疫一周后测定各小鼠血清抗体的效价(能检测出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结果如下图所示。若要制备杂交瘤细胞,需取免疫后小鼠的B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40条),并将该细胞与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瘤细胞(染色体数目60条)按一定比例加入试管中,再加入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经筛选培养及抗体检测,得到不断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回答下列问题:

[第二次][第一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免疫次数][32000

28000

24000

20000

16000

12000

8000

4000][血清抗体效价][O] [X][Y][Z] [X][Y][Z] [X][Y][Z] [X][Y][Z] [X][Y][Z]

(1)制备融合所需的B淋巴细胞时,所用免疫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需达到16000以上,则小鼠最少需要经过 次免疫后才能符合要求的。达到要求后的X、Y、Z这3只免疫小鼠中,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的是 小鼠,理由是 。 (2)细胞融合实验完成后,融合体系中除含有未融合的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外,可能还有 ,体系中出现多种类型细胞的原因是 。 (3)杂交瘤细胞中有 个细胞核,染色体数目最多是 条。 (4)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经多次传代培养后都不能存活,原因是 。

答案 (1)四;Y;Y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最高。

(2)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产物、B淋巴细胞自身融合产物;细胞融合是随机过程,各种细胞均能相互融合,而且融合效率达不到100%(有些细胞并未融合)。

(3)1 100 (4)B淋巴细胞高度分化,不能无限增殖

解析 (1)据图分析,小鼠Y的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效价最高,最适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2)融合过程效率达不到100%两两融合,所以体系中仍有未融合的细胞。且融合过程是随机的两两融合,体系中会出现多种类型的细胞。(3)杂交瘤细胞形成后,小鼠的免疫B淋巴细胞核与其骨骼瘤细胞核会融合形成一个杂交的细胞核。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数目为B淋巴细胞核与骨骼瘤细胞染色体数目之和100条。(4)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已经高度分化,并且不具备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能力。

三、试题特点

命制高考试题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要能够考察大家是否掌握了生物学基本知识;第二,要能够选拔出能熟练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学。从以上对试题的解析看来,2014年高考题主要侧重对基础知识点和书本知识的考察,整体难度比往年要容易,但是也有难题和表述题,很好的体现了高考题“考察”和“选拔”两方面的功能。总体看来,整套生物试题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重基础

2014年高考题以基础知识为主。其中选择题1、2、3、6都是书本内容,或者有简单推理,难度较低。填空题29题全部为书本内容考察;填空题30题有6分为书本内容;填空题31题6分以上为基础分;填空题32题的情景也是来自于书本内容。15分的选修内容更是有10分以上的基础内容。这样算来,整个90分的卷子有69分以上直接或者间接来自于书本,占比76.7%。可以说,这是近几年生物高考中最重视基础知识考察的一年。

2.重过程

在非选择题中,各题均有一定量的对思维过程的表述。这要求同学们对生物学的学习不能停留在死记硬背。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大家要了解生物知识的推理过程,并能用较专业的术语解释过程,描述原因。具体涉及过程或原因的表述的题目和分值有:29题3分,30题3分,32题6分,选修题4~5分。总共涉及表述的分值有16~17分,占比接近20%。如此大分值的表述,在近年的生物高考中也不多见。

四、一轮复习备考策略

1.“字斟句酌”,不留知识死角

一轮复习的立足点要放在课本上。课本是生物知识的载体,是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蓝本”,应该重视课本的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如课本中生物术语、概念、定律都具有规范性、权威性,抓住课本的知识点,把握好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按照高考的能力要求,对相关知识进行横向拓宽、纵向加深。特别是那些反映生物学科主干知识内容、反映学科思想的内容和能够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内容,要稳扎稳打、脚踏实地。要理清知识的发生和本原,在教师帮助及自己的努力下通过分类、整理、综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有了牢固的基础,就可以从容应对高考,以不变应万变。

2.“遵纲不循本”,熟悉生物学视角

生物高考中知识点的考查一般遵循《考试说明》不超越课本,但能力要求不一定是课本涉及的,可能会超越课本。也就是要求大家在一轮复习时要逐渐开始适应、熟悉利用生物学视角解构并深入理解各知识点,指导整个一轮复习过程。贯穿于中学生物学教材的生物学观点主要包括:生物的物质性观点;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3.构建“快速映射”,提高应试能力

高考试题年年变,而解题所依据的基础知识却是相对不变的,一轮复习的最终目的还是将记忆的知识转化为得分能力。对基础知识深刻理解,把握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做到提取准确、迁移灵活、运用合理,这样才能解决考题中设置的新情景问题。复习时,对概念中的重点字词要划出、圈出、点出,明确运用范围,在做题时形成遇到相关问题时能迅速通过圈、点、划提取问题中的重要信息,形成课本与考题间的“快速映射”——以一幅图、一个图解、一张图表等为“线头”,围绕该部分内容迅速将一个单元内的知识,甚至是将不同章节的内容通过一条主线串联在一起。

一轮复习备考阶段在强调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注意对知识的整理加工,把知识内化为能力素质,才是科学的、有效的复习策略。

上一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论文下一篇:白色的“沙滩”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