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推荐10篇)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 篇1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会计工作中一步步渗透谨慎性原则,就是为了减少企业的风险,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本文从会计结构的角度,详细论述我国会计制度采用谨慎性会计原则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现代会计中的运用;在采用谨慎性原则的同时,应防止过度谨慎的做法。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必要性 运用 过度谨慎

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时,会计人员应保持必要的谨慎,应确认一切可能的损失,但避免预计任何可能的收益,即在不影响合理性的情况下,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权益的做法进行会计处理,使企业的经营决策行为更加稳健。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必要性

1.谨慎性原则的产生和运用,其根本的依据是不确定性。这里的不确定性,除了企业经济活动具有的内在的不确定性及各种风险外,还包括会计核算上的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中,不可避免地要大量运用会计估计,对于这些估计的合理性和未来的预期依据就必须做些假定。而谨慎性原则,则是处理这些不确定性的一种约束因素。

2.为了抵消企业管理人员和投资者的过分乐观,谨慎的倾向是必要的。一般来说,会计人员可以得到的会计信息比其他可以传递给报表使用者的信息要多得多。因此,会计人员应试图权衡这些信息和其中的风险,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出恰当的估价来提供信息,使报表使用者能更全面的预计到企业面临的风险,减少盲目的乐观。

3.对于企业来说,高估资产、权益和利润比低估他们更加危险。因为这样可能会导致企业资产不实、虚盈实亏,使企业做出错误而不是稳健的经营决策,从而可能导致企业以后的亏损、资金周转困难、缩小生产规模,甚至破产。从这个角度看,谨慎性原则的实质是资本维持,即只有在资本得到维护或成本得到弥补以后,才能确认收益。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遵循谨慎原则,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预先估计入账,待费用或损失发生时,由于已经提前预计,就不会使企业经营成本造成忽高忽低的混乱。因此,谨慎性原则对于提高企业的生存、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被运用于我国的现代会计中,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会计计量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很广泛,在进行会计估计时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就是谨慎性。例如,很多资产期末计价所使用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就是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最典型的表现,其应用的依据也主要是为了满足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以存货为例,如果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降到了成本以下,此时期末存货价值应为可变现净值,同时将跌价损失计入当期费用,也就是将市价下降可能造成的损失预先计入本期,一方面避免了高估资产,另一方面确认计量了可能的费用或损失。反之,如果市价上升,企业可能会获得额外的利益,但此时存货仍按较低的成本计价,极可能实现的收入或利润不予确认。可见,无论市价升降,该方法都满足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2.加速折旧法是另一个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计量方法。总的来说,我国不少企业的折旧率水平还是低的,不能适应企业技术更新,发展生产的要求。为此,新会计制度在强调采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同时,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其中主要理由有:第一,许多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效率高,生产能力大,早期的营业收入大,为做到收入与成本恰当配比,就应让这些资产具有最大经济效用的早期多计提折旧;第二,除了有形损耗外,还要考虑无形损耗,采用加速折旧可减少由于旧技术淘汰而提前报废时产生的损失;第三,因加速折旧减轻了前几年的所得税负担,等同是国家为企业提供变相的无息贷款,有利于机器设备的更新改造;第四,使用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折旧费用和修理维护费用,由于维修费会随着固定资产使用年数的增加而增加,在加速折旧法下,每年的折旧和维修费用的总和,要比采用平均年限法平稳。因此,允许一些行业、一些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合法中选定一种方法进行加速折旧,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实际上是提前确认了固定资产处置时可能发生的损失。

3.在会计报告中,会计人员不仅要对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进行披露,还要充分揭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对于那些在会计确认与计量中没有反映出来的风险,依据谨慎性原则,应在会计报告中适当披露。最典型的应用就是或有负债的披露。或有负债是一种最终结果需视某种事项是否发生而定的债务,由于它是一种潜在义务,或者是一种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所以,不能被确认为负债。对企业而言,或有负债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是存在着发生的风险的,给予谨慎性的考虑,应在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相反,或有资产一般不应披露,这正是谨慎性原则的典型体现。

三、在会计工作中要正确使用谨慎性原则,防止过度谨慎

谨慎性原则作为一种原则性规定,是较为抽象的,并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对这一原则的确存在着可能对它进行随意的滥用和曲解的潜在危险。例如,有时可能会把谨慎性原则理解成“宁可多计损失,不能预计收益”,导致对应当入账的收入不入账,对应当按规定标准计提的成本费用,故意扩大计提的范围和标准等。对此,对过度谨慎应加以限制。

1.充分认识谨慎性原则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原则。作为一名会计人员,首先应该在思想上重视谨慎性原则,正确认识和使用谨慎性原则。与此同时,企业领导应重视对会计人员谨慎性的培养,既要做好谨慎性培养的工作,也不能过度谨慎。

2.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会计事务中的贯彻和运用都离不开会计的主体——会计人员。企业应抓好内部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如何适度的运用好谨慎性原则,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做到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

3.加强审计监督。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企业之所以乐于接受谨慎性原则,是因为它以保护企业为主旨。谨慎的会计处理,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避免风险和损失,是对会计一般原则的认识和运用的一个突破,也是我国现代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重要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 篇2

音乐,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精神食粮,人们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以享受。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食粮,音乐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这种精神需求的满足有时候甚至超过对物质的需求。正是因为音乐具有愉悦性,人们才可能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主动参与音乐审美活动。中小学音乐教学,若不能确保学生具有好心情、好情绪,就不可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一堂音乐课如果充斥批评、挖苦、讥笑之语,学生情绪低落,师生情感难融,尽管它有可能让学生掌握一些技能技巧,但对于不是专攻音乐的普通中小学生,这无疑就是一堂失败的课。

二、愉悦原则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

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使他们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这既是音乐教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又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也就是说,愉悦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更是目的与手段二者的统一体。

遵循愉悦原则进行音乐教学,使教学过程具有愉悦性特征,这一方面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处于一种愉快的状态,都获得美感满足,都感到意趣盎然。如果师生有一方没能进入状态,如兴致勃勃的教师因教学不得法而无法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或学生本对音乐具有浓厚兴趣而情绪高昂但面对的是一位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教师,教学过程也就不可能具有愉悦性的特征。因此,师生情感的共鸣既是创造教学过程愉悦性的前提条件,又是教学过程具有愉悦性的标志之一。

另一方面,教学的愉悦性还表现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依靠共鸣的师生情感,利用音乐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使其自觉自愿、主动、积极并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音乐活动。显然,如果没有亲身参与,学生就难以产生切身体验,不会自觉主动、轻松愉快地参与,所产生的很可能就不是愉悦的体验。只有当学生从被说教、动员、强制、灌输的被动地位解放出来,处于一种对音乐的向往与渴求,以强烈的兴趣和迫切的期待,融自身的生命内容于音乐审美对象的状态时,他们才会感到自己进入了一种“自我实现”的自由境界,他们才超越了个人功利的困扰(升学、名次、成绩等),超越了现实的暂时纷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子关系等),在个性的空前解放中获得了极大的享受和愉快。可见,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参与音乐活动是音乐教学愉悦性得以产生的条件和主要标志。遵循愉悦原则进行音乐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形成师生的情感共鸣,更要注重保护学生的音乐兴致。

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表现为师生面对同一音乐审美对象,共同参与音乐活动,获得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并互相给予对方尊重和欣赏。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音乐修养的差异,每个人对同一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表现也会不尽相同,但人们参与音乐活动所获得的愉悦体验是一样的。因此,音乐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持信任态度,对他们相对于音乐所处的主体地位予以尊重。教师不要在学生面前以音乐权威自居,不要“试图做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样子……不要摆出教授的架子,而要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人的本色”。即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幼稚可笑,教师也不可持轻蔑态度,而应在共同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巧妙地给学生以指导,即不要让学生认为你是在挑剔与讥笑他,相反,应该让他们感到老师与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体验是相似的,对自己的音乐独创性和想象力是很欣赏的。

总之,当学生在全身心地参与音乐活动的时候,不要让他们感到周围总是有一双冷漠的眼睛在盯着他们,而应该让他们欣喜地发现教师正在和自己一起分享音乐的愉悦。此时,教师所持的必须是一种寻找优点并加以赞赏的态度,而不是寻找缺点并加以责备的态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营造出音乐教学所必需的一种没有猜疑、小心翼翼、自卫,没有敌意和担心的课堂气氛,也只有在这样的师生情感融合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真正地拥有和保持音乐所给予他们的愉悦。怎样才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音乐兴致呢?首先,要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境,一个人只有心情不错,才能与音乐为伍。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事实上,也只有主体在良好心境下敞开心扉,音乐才可能发挥出威力。

一般情况下,在音乐教学活动的初始阶段,由于学生是从一种学习氛围进入到另一种学习氛围,他们的心情即便受此前其他教学活动的一定程度的影响,也仿佛自己进入了另一片天地,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此时,他们对音乐无疑是饶有兴趣的,这是影响整个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而教师就是要保持学生初始的那种良好心态,使学生对音乐课具有持续的兴致。学生良好心态和音乐兴致的保持,主要依靠两方面的强化,即学生自身所获得的内在愉悦体验,以及教师或其他学生所给予的外在积极肯定。教师一方面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参与音乐活动的条件,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音乐愉悦体验的机会,另一方面则不可忽视学生的任何微小进步,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积极的鼓励和赞赏。

愉悦是音乐审美体验的结果,享受音乐愉悦的途径便是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体验,而不是看它合不合口味。对此,许多教师并不理解,以至于虽然有心为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创造条件,并努力启发他们进行音乐审美体验,但学生并没有真正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机会,即使能有所体验,也是肤浅的。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如果某种教学法的操作诱发的是欠缺音乐文化规范的愉悦,比如非音乐的嘻嘻哈哈,不讲发声技巧的“声音宏亮”等,那么,无论课堂效果如何活跃,学生如何积极主动,都应该被视为一种无意义的愉悦。因此,在追求并实现愉悦的时候,要时时使它发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而不使这种愉悦感在音乐规范之外。那种一切都期待未来的“先苦后甜”式的音乐教学,除了泯灭学生的音乐兴趣,剥夺其享受艺术的权力之外,恐怕难有其他作用。

对于普通中小学来说,音乐教学重在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乐趣,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而非外在的压迫下自觉自愿地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进而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因此,音乐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多少和高低,不应成为衡量学生音乐课学习好坏的主要标准,教师应通过观察学生对音乐的投入程度,以及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发挥程度加以评价。教师不可以轻易地给学生下否定结论,要避免学生丧失自信心,体验挫折感。教师并不需要像哄小孩一样对学生毫无原则地、夸大其词地大加赞赏,这会使学生把参与的重心偏移到迎合教师、获取表扬,使学生不知道他们究竟是做得好还是做得坏,使其学习愿望被不加区别地赞扬泯灭。教师需要的只是对学生所有的音乐反应作恰如其分的肯定,因为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冲动主要产生于自身所获得的愉悦体验,其次才来自外界的积极评价。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避免用“对”、“正确”、“错”、“不行”之类的非左即右的言词“冷静”地评价学生的音乐表现,而用“真不错”、“真精彩”、“再体会体会”、“还可以更好”之类的言语“热情”地欣赏、激励学生的参与所表现出来的独创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音乐教学的艺术自然更是如此。教师必须激励、唤醒、鼓励学生把他们所获得的音乐审美体验独立地、个性化地表达出来,同时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的音乐兴致才会长久保持,才不会时生时灭乃至灭不再生。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有一定的教学任务规范着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体验终归有些局限,那么,中小学课外音乐活动则完全可以而且也必须把让学生获得愉悦体验确立为自身的最主要的任务和目的,否则,学生决不会自找苦吃。因此,课外音乐活动不仅应把各门类的艺术有机地融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而且应使学生在其中最大程度地体验到音乐审美愉悦。

摘要:音乐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 本质上就应该是快乐和愉快的教学, 应以学生学习愉乐感的实现作为教学的操作目的。愉悦感的发展过程, 就是音乐文化规范建立的过程, 两者是一致的。本文结合音乐的特点, 论述愉悦原则在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的必要性, 旨在更好地促进和优化音乐课程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愉悦原则,中小学音乐教学,必要性

参考文献

[1]邵祖亮.中学音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3.3.1, 第1版.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愉悦性:音乐教学中的高峰体验 篇3

音乐能给人带来愉悦。《乐记》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就是讲音乐可以使人得到快乐,满足人的愉悦情感的需要。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利用音乐本身愉悦性的特点,因势利导,引发学生高峰体验。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时,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产生高峰体验。在顿悟、感动、愉悦中,学生会感觉到学习音乐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当学习从一种艰苦的劳动而变成快乐的活动时,教学的目标就基本实现了。

音乐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使他们产生高峰体验?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以“情”促“悦”,引发高峰体验

音乐作为一种最富于情感表达和最具有情感力量的艺术形式,蕴涵着巨大能量,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因此,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利用音乐的情感性特点,以“情”打动学生,让学生在情境的交融中,感受学习的愉悦,进而产生高峰体验。

1.设境激趣。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引其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产生探究的欲望。如讲解音乐要素“节奏”时,可以通过视频欣赏盲人钢琴家罗伯兹、贝斯奇才葛温、鼓手马沙利斯在2003年柏林温布尼音乐会上的一段演奏《我找到了节奏》,以学生感兴趣的爵士乐风格乐曲导入,唤起学生的体验欲望,为后面达到高峰体验打下基础。

有时候我让学生想象音乐所描绘的场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有时候我运用多媒体介绍音乐所表现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内涵;有时候我运用图片和影像拓展音乐的各个侧面,让学生理解音乐的精神内核。不同的设境方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激情投入。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课堂如一潭死水,学生何来的愉悦,又怎么能产生高峰体验?课堂上,教师应该是学生的知己、朋友和伙伴,一起和学生感受音乐的内涵,一起为之激动、喜悦、感奋和陶醉。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在课堂中的激情投入,能够给课堂增添活力,极大地感染学生,甚至震撼学生的心灵。像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合唱》等,都是师生共同的精神食粮,那优美的旋律,那丰富的和声,那精美的结构,那生动活泼的感性形式,都会让学生获得审美享受。教师要把自己对这些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充满激情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情绪为之起伏,情感为之激荡,形成全身心的音乐体验。

几年前笔者在首都师大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课标培训,有幸聆听了北京八中特级教师李存老师的一节课,印象非常深刻。课堂中,处处感受到李老师与音乐的心灵交流,抒情的朗诵、优美的语言、传神的手势、会说话的眼睛,充满着深情和陶醉。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显示着一种忘我的境界,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学生被感染了,听课老师被感染了,音乐已浸入到大家的心灵。

3.真情交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与学生志同道合的老师。”实践证明,一个教师若能以真情对待学生,学生就会向教师敞开心灵的大门。师生之间这种真诚相待,彼此不断的沟通和交流,是建立良好师生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教学活动得以生机勃勃开展的前提。

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淡化了教育活动中完全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音乐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学生自己的情感与音乐所表现的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情感既是音乐欣赏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在这种情感交流活动中,师生间没有权威性和强迫性,取而代之的是平等、尊重。在和谐的氛围里,学生会感觉到上音乐课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而处于愉悦状态的学生,极易产生高峰体验,当学习变成一种享受的时候,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二、以“美”促“悦”,引发高峰体验

在艺术审美中,高峰体验指的是审美的极致,是最高层次和意义上的审美。马斯洛曾明确地指出,审美的体验和创造性的体验都能达到“高峰”的境界。在体验中审美动之以情,感知以形,才能晓之以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艺术的审美,不同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一般不能通过简单的“教”或者“学”的方式获得。对艺术的理解、感悟、审美必须通过个体的体验,通过欣赏主体与艺术的全方位接触才有可能获得。

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的过程应转换为一种自觉审美的过程,音乐课程价值必须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价值,音乐教改的理念必须定位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上,同时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审美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体验中完成对音乐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当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时,就有可能长久地沉浸在无法遏制、无以名状的欢愉心情之中。这种状态的产生就是美感体验的产生,而任何美感体验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逻辑进程,当这种美感体验达到高峰状态时,即是美感的极致。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被称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肖邦作品魅力所在,教学中教师可从感受肖邦作品的“美”入手,以“美”促“悦”。如欣赏肖邦《升C小调夜曲》时,教师先演奏乐曲,让学生用心聆听,展开丰富想象。教师出示曲名,简介夜曲,并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对肖邦夜曲的印象:肖邦的音乐美得无以复加,尤其是他的夜曲,让人感到“落花流水春去也”的凄美与忧伤。仿佛置身月下,赏满地的落花,醉盈路的芬芳,真可谓“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陶然于听香之美。教师还可以结合语文课《肖邦故园》,引导学生分析肖邦作品中优美旋律的来源,尤其是通过对演唱方法、音准、音色的介绍,让学生把握“音乐本体”因素,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出示小诗《夜曲》,学生合着教师钢琴伴奏朗诵,进一步感受乐曲描绘的意境。优美的音乐伴着抒情的朗诵,学生对乐曲美感的体验达到极致。

三、以“动”促“悦”,引发高峰体验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生动活泼的音乐活动,能够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唤起学生参与体验的热情,使他们处于愉悦状态,最终引发高峰体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给学生创设展现创造才能的机会,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体验中来。要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在活动中切身体验音乐所包含的情绪、情感和情境,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发展个性和创造才能。

以《生活中的节奏与音乐中的节奏》一课为例,课中教师设计了以下几项活动:让学生表演生活中的节奏场景,感受生活中的节奏;让学生做由弱渐强、由强渐弱的节奏练习,感受不同节奏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让学生对Rap、踢踏舞、鼓乐等简单片断进行模仿、练习,感受存在于歌唱、舞蹈、器乐、京剧等不同艺术表演形式中的节奏;让学生创编节奏等等。在活动的体验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节奏的魅力,品尝到学习的快乐。

高峰体验使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己的生命活动,使人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高峰体验并非可望而不可及,音乐课中,只要教师多留心、多用心,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让学生与音乐产生共鸣,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定能让学生领略到欣赏的最佳境界——高峰体验。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 篇4

摘要:市场经济活动中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会计信息使用者为了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会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就必须运用到谨慎性原则。但谨慎性原则是把“双刃剑”,如何使谨慎性原则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文通过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局限性分析,提出改进的措施,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局限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2

谨慎性原则影响广泛,是我国现代企业财务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我国会计发展来看,谨慎性原则的作用非常重要。在会计日常业务的处理中,带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业务常常会出现,由于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没有办法得到保障,选择错误会计政策的情况偶有出现,这就会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产生影响;企业出于经营目的或者其他原因,为了实现盈利可能会产生操纵公司利润、过高估计资产等行为,这就会使应当披露的会计信息与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不相匹配;同时不能忽视国家法律法规对会计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影响。由于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造成的影响不尽相同,就有必要采用谨慎性原则来保护不同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企业在各种经济活动中的竞争力。就当前的经济活动来看,谨慎性原则在资产、报表等方面运用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探讨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与改进措施意义重大。

一、实务运用中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

(一)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八项要求之一,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七项原则同样重要,就当前实际情况来说,其重要性和地位更加凸显,运用范围也更加广泛。但就某种程度而言,谨慎性原则所要求的内容与其他原则的侧重存在冲突。在应用过程中与可靠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和可比性原则都存在一定的矛盾。可靠性原则强调会计信息不偏不倚地反应企业实际的经济活动,而且进行确认计量的交易要能够得到验证;权责发生制要求按照应收应付制来确认费用期间。而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保持适当的谨慎,不能随意高估或低估资产负债,即谨慎性原则允许将还没有发生但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入损益,这与可靠性和权责发生制矛盾。同时可比性原则强调无论从哪个方向上企业使用的会计政策必须一致,而谨慎性原则则允许企业根据不同的经营状况对会计政策做出改变,例如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等,这会对会计信息可比性产生影响。

(二)实务操作中的冲突

会计核算中,可以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其中由于体现谨慎性的方法没有得到规范,想要在实务中运用此原则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首先,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由于缺少衡量制?s的标准,资产和利润的可靠性、真实性受到质疑,从而对得到的会计信息公允性产生影响。其次,日常的企业经营活动中,资产和利润的预期要求和实际发生可能有所出入,究其原因可以发现:第一,企业采用实际成本进行计量时,依据加权平均法还是先进先出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会影响当期的利润,从而使企业利润偏高或偏低;第二,企业可以选择是采用直线折旧法或是加速折旧法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的计提,这就对当期产生的利润有直接的影响―偏高或者偏低;第三,企业可以选择计提方法对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这对资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政策方法,以上情况在各企业中都有可能发生,就计量结果而言出现偏差在所难免,会使外界对会计报表的公允性产生较大的质疑。会计信息的披露受到影响,直接影响着股东与债权人对公司整体经营状况的认识和判断,进而影响着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

(三)与税收法规的冲突

税收的数据是从会计核算得来的,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会使得企业前期利润减少,导致企业少交所得税,国家出于保证税收的目的,不能直接在企业基于谨慎性原则确定的报表数据上进行征收,从而在与计税基础的对比中产生差异。就谨慎性而言,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侧重点不同,使税收法规与谨慎性原则出现冲突。制订税收法规的目的是要确保国家税收及时收缴,保证国家财政的稳定,然而谨慎性原则在确认计量时,使用者要保持应有的谨慎,对可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应当进行确认,而不能对无法计量的收入进行入账。税法法规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冲突很难进行调节,拿税前列支的费用来说,税法法规与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尽相同,导致企业由于提取资产减值准备而使当期账面利润减少,企业应当补交所得税,增加了现金流出,势必影响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热情。

二、谨慎性原则运用的改进措施

(一)恰当运用谨慎性原则

在使用谨慎性原则时,最关键的是一个“度”字。建立完善的会计准则,应当对其运用的前提和条件进行约束,使条款具有可操作性。若能够与条件相符,则应当执行;与条件不符,则不能运用。在合理的基础上,谨慎性原则的广泛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类别的风险,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策略,另一方面要考虑分析如何对风险进行防范。不同风险措施的选择,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与财务状况,对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同时,增加谨慎性原则的可操作性对企业的发展而言是有益的。比如在资产负债表中,企业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确定存货,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时要计提跌价准备,此时企业在使用谨慎性原则时要依据客观前提,降低随意操作与主观操作的风险。对谨慎性原则的使用范围和应用程度进行充分的披露,紧扣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约束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对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发生冲突有预防的作用。

(二)加强企业信息披露

投资者通过公司的信息披露了解其经营与财务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冲突,便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因此加强企业信息披露十分重要。企业对谨慎性原则进行披露通常是通过财务报告的方式或者在定期公告中阐述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不论通过哪种方式都增强了企业信息披露,有效防止了企业出于某种自身目的滥用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更详细地披露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与运用情况、规范披露范围,大大增强了公司运用谨慎性原则的透明度,最终得到报表使用者更加有效的重视。

(三)健全约束机制,加强审计监督

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谨慎性原则时是具有倾向性和方向性的。有的企业为了业绩拿谨慎性原则当挡箭牌,来调节成本和利润,加强审计监督,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而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又依赖于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其中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查工作,同时强化制度的灵活运用,这是对注册会计师提升能力的新要求。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行业有了新的了解,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中,但整体制度上还需要全面完善,总之,注册会计师应该在强化风险意识、拓宽学习视野、提升自身素质等各方面有更进一步的要求,将谨慎性原则充分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从当前的经济状况来看,投资者接受的会计信息越来越多,会计信息质量就愈发重要,要保证真实的会计信息披露就必须不断加大监管的力度,不断完善会计工作准则,让虚假的会计信息没有立足之地,粉饰报表的公司受到的处罚大大超过盈利,才能保证信息真实,让虚假会计信息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才能鼓励公司合理广泛地运用谨慎性原则披露经营财务信息,最终得到投资者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同时,对企业内在约束机制的强化同样重要,其中最应得到重视的一点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从内控出发,在公司内部使谨慎性原则首先得到合理的运用。

(四)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养

会计行业具有特殊性,在各环节各方面都依赖于会计人员的判断,如果出现失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后果。而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强调在适当的范围内对会计事项进行估计,既不能因为过于谨慎导致低估利润,也不能因为过于宽松导致高估利润,就更体现出专业能力的重要性。要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且能够被会计信息使用者准确获得,?@就需要:第一,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用认真专业的态度处理会计事项;第二,不断全面深入学习专业相关知识,拿会计准则来说,每年准则都会进行修订出现变化,所以会计人员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应对新的挑战。第三,进一步掌握相关经济、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增强对经济环境的预测能力。市场经济在发展、会计领域在拓宽、会计理论和操作方法也在改进,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扩大,会计人员必须不断认真学习,提高综合能力,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

参考文献: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 篇5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WTO的加入,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谨慎性原则是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作出合理预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比如金融**,债务人的死亡、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企业经营存在潜在的风险,实施谨慎原则,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实务的方方面面,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更进一步充实了谨慎性原则的内容,本文为此就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运用作以下阐述。

一、从资产的定义的角度来看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资产的定义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单从这一定义,我们就可以看出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企业对那些预期不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项目,都不能再作为资产来核算和列报。围绕这一定义而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新制度:

1.新制度针对我国企业当前普遍存在的资产虚增现象,进一步扩大了谨慎性原则的实用范围。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在原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跌价准备等四项准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借款减值准备这四项减值准备。而且,在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企业自主选择的余地更大,如对于坏账准备,原制度规定必须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比例计提,已经发生的坏账损失必须经过财政部门批准才能冲销,致使大量呆账、坏账长期挂账。固定资产也存在类似情况。这些都是导致企业资产不实的重要因素。新制度则规定,坏账准备和累计折旧的计提方法及计提比例均由企业自主合理确定。这样就能使会计更加真实地反映资产的有效价值,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真正体现出资产必须具有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属性,借此提供更加真实稳健的会计信息。

2.对于待摊费用,原制度规定在1年内分期摊销,而新制度则规定如果待摊费用所应摊销的项目,不能再为企业带来利益,应将尚未摊销的待摊费用全部转入当期成本、费用。

3.对于待处理财产损溢,原制度规定批准前列示于资产方,经过批准后才能结转为当期损益,而新制度规定无论是否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均应在年末结账前计入当期损益,不再允许列示于资产方。

4.对于开办费,原制度规定5年内摊销完毕,而新制度则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外,所有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在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

5.若预计某项无形资产已经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应当将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全部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二、从收益的确认的角度来看

从谨慎性原则出发,不高估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短期投资所取得的现金股利和利息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短期投资账面价值,不再作为投资收益确认当期损益。

2.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而非当期损益。在对债务人的会计处理上,《企业会计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债务重组产生的差额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而不列作当期损益。对于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若发生债务重组损失,则确认为当期损失。

3.到期不能收回的应收票据,转入“应收账款”科目核算后,期末不再计提利息,其所包含的利息,在有关备查簿中进行登记,待实际收到时再冲减收到当期的财务费用。

4.对于使用借款购置和建造的固定资产,其利息资本化的时间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为标准,不再以“固定资产投入使用”为标准。避免了企业以是否办理竣工决算为由,拖长借款利息资本化的时间,虚增了当期资产和利润,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5.企业对财产清查中所发生的盘亏,于期末前查明原因,并根据企业的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后,于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期末结账前尚未经批准的,在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上先按上述规定进行处理,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做出说明;如果其后批准的金额与已处理的金额不一致,调整当期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

6.企业确定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以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至零为限。如果被投资单位以后各期实现净利润,企业应在计算的收益分配分享额超过确认的`亏损分担额以后,按超过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的金额,恢复投资的账面价值。

7.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加速折旧法。

8.企业对外担保、商业承兑票据贴现、未决诉讼、产品质量保证等业务可能产生的负债,应按照规定的项目以及确认的标准,合理地计提各项可能发生的负债,并计人“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科目。

9.让渡资产使用权而获取的利息收入,超过利息收款期限尚未收回的利息,应当停止计提利息,同时冲回原已计提的利息。

三、从财务分析的角度来看

会计报表分析是指以会计报表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和预测的一种手段。作为企业的财务报表使用者在分析企业会计信息时应该持谨慎态度。下面就几个比较典型的财务分析指标所体现的谨慎性原则进行论述:

1.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也就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关系。资产负债比率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集的,也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它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和长期偿债能力,本着谨慎性原则,所以将短期债务也包括在用于计算资产负债率的负债总额中。

2.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指标。要改善资产利用的效果,就应加强对企业各项资产的管理。而应收账款则是企业一项很重要的流动资产,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可以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来检测,应收账款周转率可按年周转次数或平均周转天数来计算。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5/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从谨慎性原则来看

(1)应收账款周转次数中的分子应采用赊销净额,而不用销售收入总额,因为只有赊销业务才能产生应收账款,用赊销净额计算的比率会更有意义;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 篇6

【摘要】“近体原则”使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满意的效果,它缩小了教与学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特别是运用在少数民族学生身上较为突出。因为它对于改善教学氛围,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的运用能力确实是很有效果的。

【关键词】近体原则民族学生教学应用

现代教育思想中的建构主义理念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获得的,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的独特经验去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应在一定情境里,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协作、积极思考、积极表达、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这一重新认识知识和学习的理论也导致课程观念的更新:重视情境学习、案例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等教学方式,并提倡学习要基于学科,超越学科;要始于课堂,走向社会。

应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的需求,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并能策划、解决。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理解和对某篇作文的要求,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自身感知、自身领悟,自身进步与提高。但是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实践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徒有形式,没有实效,没有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感到无从下手。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中灵活地应用教育学理论中的“近体原则”,那我们将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中能比较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创新能力和意识。

“近体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缩小教与学之间的差异,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教师应在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心理状况、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缩小教与学之间的时空差距,以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近体原则”分为时间近体原则、空间近体原则、心理近体原则和活动近体原则。现就着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分别浅谈如下:

一、时间近体原则即在教学中,师生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材料,而不是永远照搬课本上的陈旧的甚至与现实生活已经不相符合的例子。在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造成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家庭经济贫困,使大多数边远地区的学生无法按时入学,那么他们的知识面极窄,他们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甚至都比不上课本上的陈旧的例子。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堂教学内容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同现代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话题。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变自己落后的生活习惯的社会责任感,还有利于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阿Q正传》一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几千年来,中国的`群众不只曾屡次遭受野蛮的异族奴役和迫害,更长期地被历代统治者的专制政治所愚弄以及为传统封建伦理秩序的不平等形态所凌辱,从而使他们总是默默地生、默默地死。对他们的这种生存处境和命运,鲁迅先生并不象有些清高文人那样视而不见或袖手旁观,而是持续地心怀难以名状的悲哀和同情,还有一种冷峻的批判与讽刺。总之,他怀着极大的悲哀和同情,更怀着极大的憎恶与怒恨。接下来让学生反思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同胞们有哪些和时代脉搏格格不融的陋习,学生人人参与,气氛活跃,因为在时间情景上与学生的认知要求相符合,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的积极性,而且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关注生活、学会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为课堂教学创设出一种紧张、活跃、和谐和民主的氛围。

二、空间近体原则:即在教学中,教师应审时度势,尽量选用典型事例,用最直观、最感性的材料,让学生体验学习内容。因受全局性和典型性的局限,教材在选材时不可能选用近期发生在学生所在地区的事例。由于空间距离远,在教学中直观性差,感受性弱,学生的兴奋点不易被激发,因此教师应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尽量结合当地典型事例,从课文中引出最受学生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从出生到现在都没出过远门,对外面(城市)美好的景色一概不知。这就更需要教师多一点运用“空间近体原则”了。比如在教学《北京立交桥》时,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后,北京立交桥的发展,了解作者满怀激情的赞美了立交桥如雨后春笋般的飞速发展,赞美它的千姿百态的风采,美化了北京的市容,赞美它便利了交通,推动了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功能。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抓住时机,向学生展示北京立交桥彩色图画,并作必要的介绍,就能达到进一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此外还引导学生回去后好好的观察家乡的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桥(特别是立交桥)的兴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激励他们为把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成美好的家园而努力读书,从而缩短了课文内容与现实问题的空间距离,自然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心理近体原则心理近体原则是教师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实际,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学生的思维与探讨,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由于少数民族学生自身所特有的居住、生活、语言、风俗等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社会文化特征,事实存在的文化差异必然会导致少数民族学生有一文化适应的过程,即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必然会经历设法适应主体社会的文化特征而和主体社会融合。比如语言、生活习惯、衣着、行为模式和其它文化特征。他们除了基础知识差之外,思维水平多处于初级阶段,如果教师处理不好,会导致他们对学习的忧虑。所以在少数民族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去了解另一个民族的语言,另一种语言的思维世界,而不是单纯教他们“说话”。教学中应注意选择少而精的具有代表性、扩展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的话题,以便学生能充分发挥所学知识,既锻炼语言交际能力,又复习巩固,创造性地应用新旧知识,激发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汉语知识。心理近体原则的运用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交际也就更为活跃了。

四、活动近体原则活动近体原则是指教师适时地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中寻求发展,在实践中体验所学内容,在活动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比如在教学《羚羊木雕》时,教师先以“你和家长(大人)之间是否有过冲突?”为话题,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和锻炼--动脑想:你有没有想过谁对,谁错。动口讲:谈谈理由。动耳听:听同学阐述。动手做:也写写你的文章。并且还让学生真正的跟家长(大人)面对面地谈,然后写作文。这样,不但训练和培养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融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运用“近体原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明确设计的案例预期达到的主要目标,;

2、案例的难度应适合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与能力结构;

3、案例的内容不要与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相冲突,令学生产生对立;

4、联系现实生活的案例要与所授内容均衡和谐,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

总之,只有真正把握“近体原则”特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我们的少数民族学生才在教育教学中获得真知,增长才干。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 篇7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对谨慎性原则的规定更加明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新制度则更加明确地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 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 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下面就谨慎性原则的应用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谨慎性原则的含义及意义

(一) 谨慎性原则的含义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 是指在受不确定因素影响时,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 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不确定性存在, 就意味着风险的存在。存在风险, 人们就自然会釆取措施规避风险, 保护自己。谨慎性原则是人们对会计不确定性的一种必然反应。本质就是资本保持或资本维持。其经济含义是只有在资本得到维护或成本得到弥补以后, 才能确认收益。

(二) 谨慎性原则的意义

1. 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 应当尽可能建立在比较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对资产估价和收益计量用宁低勿高, 对损失和费用计量采取宁高勿低的方法, 以回避或转移经营风险。这就使企业有效避免短期化行为, 保护各会计主体所拥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从而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2. 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近几年, 虚假会计信息日趋泛滥, 已严重危及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规范会计行为、治理会计环境、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是会计领域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谨慎性原则要求适度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 这将对会计人员随意操纵企业会计利润的行为形成一定的遏制作用, 有利于企业提供更加客观的会计信息。

3. 有利于规避不确定因素或风险。

对于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 在进行会计核算时, 遵循谨慎性原则预先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可以客观、审慎地反映经营中的风险因素, 规避或转移未来不确定的风险损失, 防范于未然, 促使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始终保持较为清醒的认识, 不至于被“过分乐观”的情绪所左右, 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谨慎性原则在新准则中的应用

(一) 在资产定义上的应用

新准则对资产的定义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在对资产要素做出定义后, 又规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 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 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 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这些规定, 防止了将不能形成或不能确认为资产的对象和事项确认为资产, 避免了高估资产、低估费用。如“待处理财产损溢”项目如果在期末结账前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处理的, 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时先转入当期损益, 并在报表附注中做说明, “固定资产清理”在年末要进行分析处理。

(二) 在资产减值准备的应用

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实施, 其实质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 并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保证了各项资产的真实性, 符合谨慎性原则。提取金融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 是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上的具体运用。随着资产的使用, 资产价值会产生变化。例如固定资产, 如果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 应当将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如果一味用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核算, 将会导致企业的实际资产和账面资产产生较大差距, 企业的会计信息也会出现严重失真。资产减值准备的出现, 使得会计信息更加接近实际, 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三) 在收入确认中的应用

新准则规定了企业销售商品要同时满足下列五个条件的才能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第一,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第二, 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第三, 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第四, 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第五, 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由此可以看出, 只有当与商品有关的风险和报酬确实发生转移, 并且与商品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时才可确认收入, 这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此外, 还对企业确认提供劳务收入作了类似规定。另外, 准则还对合同收入做了更谨慎保守的确认条件。这些都要求企业在面对复杂情况和不确定因素时, 谨慎考量确认收入条件, 不高估企业收益, 防范风险。

(四) 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中的应用

除所得税准则中明确规定可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以外, 企业对于所有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均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基于谨慎性原则, 为充分反映交易或事项发生后, 对未来期间的计税影响, 除特殊情况可不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外, 企业应尽可能地确认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而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要求谨慎, 只有在估计未来期间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 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确认相关有递延所得税资产。

(五) 在或有事项计量方面的应用

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按或有事项准则规定, 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 企业要确认可能发生的预计负债, 而不确认可能发生的或有资产。对于债务重组中涉及修改债务条款的, 债务人应将或有应付金额确认为预计负债, 而债权人则不应确认或有应收金额, 不得计入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

三、实施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已成为企业经营的晴雨表, 市场的多变使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经营风险增大。充分考虑市场带给企业的各种风险, 如何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增强谨慎性原则的可操作性

要实现谨慎性原则应用,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就应把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要求规定详细, 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指南, 尽量在照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建立起能被广泛接受的标准, 以便缩小“灵活空间”, 增强谨慎性原则的可操作性。

从我国现有会计规范看, 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是比较强的, 如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的方法等。但是对资产减值准备数额起决定作用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 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因此, 可就“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制定出一些行业规范性具体标准, 以指导企业会计人员的实践行为。

(二)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企业应抓好内部管理,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使其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这将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会计人员还应进一步掌握有关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以增强对经济环境的预测能力和客户经营状况分析能力, 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 力求客观和公正, 避免主观随意性。

(三) 改善企业外部环境

目前绝大多数商品及股权投资缺乏相关的公众信息参考, 难以确定其公允价格, 导致难以确定资产可变现净值, 市场价格机制和信息披露状况及谨慎性原则难以规范落实。应进一步健全信息、价格等市场机制, 利用信息技术定期公布各种资产的价格、信息资料, 为计提各种跌价减值准备的可操作性、公允性和客观性扫除障碍。另外, 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应构造“防御”体系, 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 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 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四)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就企业的内部管理者而言, 不应过分依赖谨慎性原则运用的潜力而忽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因为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是会计中对风险加以防范和管理的一个环节, 它相对于经济业务的发生而言具有事后性。因此, 要加强企业内部风险管理, 提高企业管理层次。

(五) 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和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定时所持的一种态度, 这种态度体现在具体的会计处理中。不同的处理方法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 最终受影响的是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所以, 凡是与谨慎性原则有关的内容都应在财务告中全面陈述, 包括谨慎性原则运用的范围、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及产生的影响, 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

摘要:新会计准则从多个方面体现和运用了谨慎性原则, 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 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在我国颁布新会计准则中, 谨慎性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通过研究谨慎性原则在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应用, 进而探讨如何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 篇8

【摘 要】《新课标》阐明了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文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实中物理教学中的运作。

【关键词】探究性;探究性学习;实中物理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价值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通过科学探究,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新课标》阐明了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呢?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去获取知识、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科学概念、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积极态度的实践活动。探究性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的强制性灌输,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而获得的。

一、探究性学习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发扬,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加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其次,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主体对解决问题方法的领悟。该模式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其核心是“探究”,即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学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创造了人人参与、人人成功的教学氛围,因而气氛非常活跃,学习变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

最后,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究性教学模式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的“服务者”,与学生共同研讨的“参与者”。这样,为创新教育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再创造。探究性教学模式适合当今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概括较为适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大的灵活性、兼容性和可操作性,为教师课堂教学再创造提供了条件。

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励学生积极探究

由于受尊师重道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直存在老师权威不容侵犯的观点。即使老师犯了错误,学生也不能在公开场合反对。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有一种无形的压抑感,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而且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萎缩,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所以教师应该放弃权威思想,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和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在教学中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它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自重探究的一种内在动力,可见兴趣是创新思维活动的先导。物理是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现各种奇异的物理观念,因此,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实验手段,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探究环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又启发性地提出问题,把新知识作为问题呈现出来,使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让学生通过思考,获得新知识。如在“光的传播”新授课时,用flash制作一幅光的传播动画课件,通过详细展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路径,引人入胜的动画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进行探究。

4.开展合作学习,调动探究思维

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教师应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彼此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切磋,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论,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促进对所获得知识的正确、全面地理解,从而使自己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培养。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多方位、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之,物理是一门以探究为基础的学科,探究式教学在问题研究和问题解决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也正是物理学科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因此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陆红军.探究性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 第32期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 篇9

摘要:一直以来,生物学科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不够高,这源自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全体师生都将自己的关注点放在了中考考查科目上,对于生物教学得过且过,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心需要,也从未考虑如何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来展开生物教学活动。生物学科在高中甚至是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做好准备。对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之中展开探究性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生物 探究性教学 问题 合作 展示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要通过利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以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来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掌握必备的探索技能,从而初步具备科学的探究精神。生物学科本身便是一门自然科学,生物研究成果对于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应用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受到良好的生物启蒙教育,还是为了培养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使其正确看待生物学科,了解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也明确指出要“倡导探究性学习”。下面,笔者从问题激疑、以合作促探究、以展示促兴趣三个方面,讨论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展开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具体做法。

一、以问题激疑

问题是探究性教学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提问本身也是教师常常使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在提问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问题的探究性,不要设计一些明知故问,或者答案唯一的问题,以免桎梏学生们的思路;教师也要考虑问题的梯级,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使学生们能够层层深入地思考,同时也考虑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不同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保持思维的活跃性。只要教师设计出科学的问题,便可以大大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在疑问中不断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在《花的结构和类型》一课中,我在课堂上带了一朵百合花,让学生们轮流到讲台上观察,然后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花的结构是什么吗?各自的名称与功能又是什么?”“什么结构是花最重要的结构呢?”“花缺少哪种结构之后就无法结出果实了?为什么?”如此一来,学生们便可以带着疑问进行自学,并在教材中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以合作促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基本教学方式之一,而合作?W习也是每个初中生都应该掌握的基本学习能力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展开合作探究与交流活动,让学生们在同伴的帮助下更加全面的思考问题,学会借鉴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并在讨论与交流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完成探究活动。在展开合作探究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即将智能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生活经验不同等具有差异性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之内,保证小组内部能够彼此促进,互帮互助;同时,教师还要保证每个小组的探究水平是大体相当的,让每个小组都能够公平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在《婴儿的诞生》一课中,我充分利用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将4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让他们在课下收集生殖系统的知识。学生们对这些知识有着一定的好奇心,但是却不好意思直接询问,所以让他们主动在课下收集资料,既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也能够使他们克服害羞心理。在学生收集完毕之后,他们需要将自己所获取的信息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分享他们在网络上、图书馆、询问家长等所收集到的男性、女性的生殖系统结构与功能,以及受精过程及胚胎发育过程的相关资料。

三、以展示激兴趣

初中生十分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希望他们所付出的努力能够得到别人的赞扬,尤其是教师的肯定。因此,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展示探究成果的机会,为初中生提供一个展示平台,使他们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学生们也会在展示过程中不断获得自信,肯定自己的进步,正视自己的不足,从而对生物教学更有兴趣。不仅如此,初中生是一个十分爱表现自我的群体,如果教师十分重视探究成果的展示,即使有一部分学生在一开始对生物学科并没有学习兴趣,他们也会为了吸引他人的目光而主动参与探究活动,这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与提高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每次探究性教学之中,我都会留出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毛遂自荐,以小组的形式展示探究成果,我会根据这些反馈成果来评选出最佳小组,以使他们获得激励。

总之,为了改善教学成果,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就必须要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展开探究性教学活动,以学生的主动学代替教师的被动教,真正发挥初中生的主人翁作用。

参考文献: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若干原则 篇10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若干原则

文/李洋

企业文化是一种信念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心理的力量。这三种力量相互融通、促进,形成了企业文化优势,这是企业战胜困难,取得战略决策胜利的无形力量。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当代企业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应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建设企业文化有许多原则是需要注意和遵守的。第一是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企业最重要资源。对于金融服务类企业,这里主要讨论担保企业,它的企业文化必须以人为中心,充分反映企业员工的思想文化意识,通过企业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发挥首创精神,企业才能有生命力。企业的一切成果都是人(包括社会人)创造的,企业应是依靠人,为了人,尊重人,塑造人。要丰富和创新21世纪的企业文化,企业必须要实行真正的思想解放和观念革命,更迫切地开发人力资源,把企业的价值观念从物质定位转移到知识和创造力定位,不断学习和探索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之必须。

第二是讲求实效,协同一致的原则。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要切合企业实际,符合企业定位,一切从实际出发。毕竟担保企业不是生产企业或者是流通企业,担保企业需要通过总结在运营过程所遇到的独有问题来制定自己的企业文化,使其切实的与企业的实际相符。同时,不能搞形式主义,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借助必要的载体和抓手,建立规范的内部管控体系和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工作,它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能凭空想像一蹴而就,要树立“打持久战”的理念。企业文化是企业的“铸基”和“铸魂”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它的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必须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搞好整体设计,分步推进,分层次落实。必须明确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管理层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实践层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只有上下协同一致,协调运作,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第三是突出特色,追求卓越的原则。企业文化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文化。单个担保企业都有其独特的运营环境和管理特色,工作中必须运用创新的方法去思考,去实践。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关键在于突出企业的鲜明个性,追求与众不同的特色、优势和差别性,培育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能够促进企业整体素质提高、健康发展,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企业历史、现状、未来的实际情况,重视挖掘提炼和整理出具有企业鲜明特色的文化内涵来,走出一条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之路。

建立企业文化,要表现出21世纪一流的水平,使企业员工都欣赏这一模式,并在这种体现卓越的企业文化模式中与企业产生共鸣。在卓越的企业文化模式里,人人都追求卓越,个个都表现出卓越的绩效。目前担保行业整体依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企业及其员工都在为企业的发展努力工作,呈现出追求卓越的面貌,但是,随着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往往容易满足现状,失去新的追求,变得保守起来,使企业文化的“文化力”减弱,也使企业丧失对卓越的追求。因此,塑造企业文化,必须坚持卓越的原则,使企业和员工始终感到总有一股追求卓越的激情在激励着他们,激动人心的目标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即使是在其他企

《南京担保》18期 企业文化

业都感到满足的时候,企业仍能保持创新上的不满足,崇尚革新,与时俱进,不懈地追求完美和第一,从而促进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第四是领导表率的原则。要树立“管理者首位”思想,担保企业的领导要率先实践,以身作则。更重要的是能把领导的理念转化为企业的理念、企业的体制、企业的规则。各级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时时事事给员工做出榜样,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创新、有建树。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并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调动起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依靠全员的力量投身企业文化建设。

第五,高度重视在企业内部进行风险管理理念的教育与传导,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作为担保业的高管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市场营销好比汽车的动力系统,风险管理好比汽车的制动系统,如果只会踩油门而不会使用刹车,那么汽车是无法正常行驶的,是会出车祸的。因此我们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应该积极摸索和形成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严格规范企业员工风险管理行为。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健康稳步地发展。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以加强企业管理,强化企业凝聚力、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无论是在企业发展的任何方面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因此企业应该将建设完善的企业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完成。

上一篇:家庭初三作文下一篇:文娱委员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