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叫中心技术工程师岗位职责

2025-0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呼叫中心技术工程师岗位职责(推荐14篇)

呼叫中心技术工程师岗位职责 篇1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强调做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简称“2011计划”) , 是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 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也是各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2011计划”给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与发展方向, 尤其是低碳建筑行业。目前, 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 是中国房地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顺应中国低碳建筑技术发展形势, 响应了“2011计划”创新号召, 机电系筹建低碳建筑技术创新协同中心, 从本身的专业及现有资源优势出发, 探索政、产、学、研协同的创新合作途径。探索一条产学研合途径作可以帮助整合社会资源, 使机电系的教科研综合实力上新台阶, 此举也同时促进了区域经济及建筑行业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筹建低碳建筑技术创新协同中心将有利于拓宽办学资金来源, 形成开放式办学;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密切机电系与行业、社会联系、拓展社会服务功能。该项目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下面将对该项目的目标任务、管理运行、预期成效等几方面做出规划与要求。

二、目标与任务

低碳建筑技术创新协同中心将按照以“服务广东省社会经济与建筑产业发展为宗旨, 以低碳建筑节能研究项目为抓手, 创新机制, 整合资源, 平台共建, 成果共享”的原则, 围绕建筑低碳化, 开展相关技术、经济理论的研究, 以及相关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工作, 开展国内外低碳建筑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协助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新兴能源与低碳建筑技术的宣传、培训工作, 促进新兴能源产业与低碳建筑经济的发展。“中心”将力争建成创新型的工程研发及人才培养体系, 成为一个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技术咨询与服务为一体的高水平产学研结合平台。

低碳建筑技术创新协同中心近中期发展目标:将建立建筑节能与环保技术开发工程中心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两个平台。创新协同中心将依托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的师资力量, 以建筑空调、给水排水、建筑电气、应用电子、环境工程等专业背景教师作为人才保障, 开展低碳建筑技术的产学研创新协同合作。

对于二个平台的任务, 有如下几点计划要求:

1.建筑节能与环保技术开发工程中心的任务有以下几点

(1) 以产学研合作方式申请各类有关低碳建筑技术纵横向课题;

(2) 与企业合作开发推广新型节能空调产品及地表水热泵产品;

(3) 联合相关企业对外承接空调、电气、给排水安装维保工程及空调节能改造、楼宇智能化改造工程, 带动老师及学生的生产性实习实践;

(4) 对外承接建筑能耗监测及审计;

(5) 对外承接建筑室内外环境监测及优化设计业务;

(6) 与企业合作开发解决城市住宅隔音净化换气节能的系统装置。

(7) 与企业合作承接屋顶及围护结构防水及植被降温绿化工程;

(8) 与企业合作开办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

2.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任务有如下几点

(1) 各类资质考证培训;

(2) 在职专项技术培训;

(3) 本、硕学历学位培训;

(4) 与名家合作开办易学 (建筑风水) 研讨学习培训班;

(5) 开办有关低碳建筑技术方面的各类学会;

(6) 开办学生就业创业咨询培训服务;

(7) 开展与国际相关建筑大学合作办学及培训。

总之, 中心将以特色创优势, 以创新求发展, 实现机电系人才、科技和整体实力的重大突破。

三、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首先, “中心”机构设置与管理体制的设计方案是:中心将依托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建设的实体, 办成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利和财务权, 实行电工程系直接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暂设全职主任一名, 由机电工程系选派, 享受学院中层副职平均工资奖金待遇, 年终奖视效益情况提取, 其余人员按中心发展需要, 视中心经济状况从机电系或其他系部抽调或直接从社会聘请, 工资费用由中心自行负责。

其次, “中心”运行机制的设计方案是:低碳建筑技术工程中心将实行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中心的经费主要以开办各类培训项目、承接项目、申报课题、技术研发与推广等方式来保障。此外, 中心拟设专用财务账号, 实行独立核算, 由学院财务处统一管理, 学院对中心的经营收取以下费用:对外技术服务及横向课题提取8%的费用、人才培训提取20%的培训费 (含教室占用费) 。由于中心专职技术人员少, 所以管理及运营成本、相关风险也较低。

四、预期成效

经过合理的筹建, 创新协同中心可以在经济效益、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三方面收到良好成效。

第一, 经济效益来看, 创新协同中心计划五年内到账纵横向课题经费应达150万元, 推广承接各类有关低碳建筑技术工程及产品应达300万元。

第二, 在人才培养方面, 对创新协同中心的计划要求是:五年内培养出5名研究生, 相关技能熟练的大学生30~60人, 提供学校教师锻炼10人次以上, 每年培养专升本学生40名以上, 并拟积极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培训、讲座。

第三, 在队伍建设方面, 计划五年后总的中心工作人员达到20人, 专职工作人员达到8人以上, 且中心工作人员的技能、职称和学历普遍有一定的提升;在对外交流和技术培训方面, 每年邀请专家举办学术交流3人次以上, 并积极派出中心工作人员至国内或国外进修, 每年达2人次以上。此外, 还应该进一步拟依托该工程中心成立研究生培养基地, 加强我系和省内其他院校所、企业的科研技术与培训交流。拟每年邀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开展讲座交流10人次以上, 为企业培训提升员工业务水平10次以上。

五、结束语

创新系统计划通过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 与涉及低碳技术的相关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建立系统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 为机电系教师学生提供应用、实践的平台;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高校智力资源的利用率, 为企业培养技术人员, 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摘要:“2011计划”对行业产业协同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行业的协同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 有望通过机制体制上的突破, 形成行业大协同的新局面。高校包括行业特色高职院校, 应发挥其积极作用, 成为核心共性技术的自主创新主导者与推动者, 和企业、兄弟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 协同创新。低碳建筑技术协同创新工程就是在此大背景下筹建, 希望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创新结合, 营造创新环境。

关键词:“2011计划”,产学研结合,低碳技术,创新协同

参考文献

[1]嵇忆虹, 倪锋, 王宏.产学研合作中利益分配方式探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998, 38 (1) .

[2]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3]袁贵仁.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周春红, 关晓辉, 宋克.协同创新反哺高校教学的机理分析.教育探索, 2012, (12) :45-46.

成立机电技术工程培训中心探索 篇2

关键词:工程培训使用及管理

0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发生了重大改变,量大面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日益显得迫切。结合我院六个机电类本专科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我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相关的产品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以及管理工作,要求学生不仅应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更应具备良好的专业工作技能、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专业工作技能训练,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有良好的训练条件和环境,能够到企业的生产现场进行实习和训练,建设校内多功能的开放式“机电技术工程培训中心”,让学生能在培训中心完成实际应用系统的原理学习、工艺结构了解、运行调试、故障分析与排障等综合训练,使学生在良好的工程环境中获得工程师的初步训练,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1工程培训中心建设的原则

工程培训中心的建设项目应该与实际生产过程的岗位相适应,让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获得的能力及技能训练基本等价于在校外实训基地或实际生产岗位要求获得的能力和技能,确保学生获得工程实践能力或技能的训练。针对这一需求,我们在建设工程培训中心时确定了一系列的建设原则,并在建设过程中逐一落实和完善。

1.1保證训练环节的完整性和综合性

工业培训中心所设立的训练环节或功能划分,应确保学生获得主要岗位技能的训练。根据现有的专业设置以及发展的需要,要合理划分工业培训中心的功能模块,不但要涵盖现有六个专业的主要岗位技能,而且要具有可扩展性。因此,工业培训中心可以划分为四个训练部、十六个功能模块:①基本训练部,含切削加工、材料成型、钳工拆装、冲压板金、电工电子五个功能模块:②现代技术训练部,含数控技术、特种加工、精密加工、表面处理、电气工程、电子工程六个模块i③汽车实训部,含发动机部、汽车底盘、汽车电器与控制、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四个模块:④创新训练部。

1.2突出实训环节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工业培训中心的设备和装置或系统应该尽量与企业的真实生产线一致,使学生通过在校内培训实现举一反子和触类旁通的目的。如各类普通车床、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汽车检测与维修设备等均采用工厂或工程中常见的设备。

实际工作中将面临各种工业设备,但由于资金、场地限制和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不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它们都搬到培训中心,也不可能根据某个特定企业使用的工业设备来建设培训中心。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专业培养目标,仔细分各企业使用的各种设备和系统,找到其共同点和侧重点,合理划分培训模块和配置设备,使学生既接受共同的基础培训,又有所侧重。

1.3注意培训内容的先进性和成熟性

考虑培训内容和设备的先进性和成熟性。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向机械行业渗透和结合,因此现代工业设备及其涵盖的技术将随此不断变化。学生未来主要岗位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这就使得学生的岗位能力和技能要求也会随之而变化。为了保证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和培训设备的时效性,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使用成熟技术产品、先进技术的原则。

1.4广泛调研听取行业专家意见

随着我国成为制造大国和大量先进设备的进入,行业专家的意见一般可以代表某个行业的先进性、成熟性和合理性。在建设培训中心时充分听取了包括重点院校和大型企业专家的意见。在建设培训中心之前,就到合肥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济南中国重汽公司、芜湖奇瑞汽车公司等院校和单位参观学习、了解情况。在确定培训中心建设方案时,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邀请专家进行论证。设备方案确定更是经过有关专家严格审核,确保台套数和先进性。

2工程培训中心功能模块划分

培训中心是让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后,接受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训练,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了解工程实际中应注意的问题,提高工程素质,缩短独立承担岗位工作的见习期:二是为毕业设计提供一个工程环境。因此,工程培训中心的设备装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2.1能涵盖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与制造、CAD/cAM、汽车工程、工业控制、电子通讯等;

2.2在各专业技术领域有一定的先进性、能体现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2.3内容上能满足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要求,并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发挥留有一定空间;

2.4自制设备装置要围绕训练目标,便于训练与学习,如硬件、软件的设计模块化,模块的界面清晰,便于分解与组合:

2.5各设备装置的训练内容和能力培养要有侧重点,避免过多的重复。

自2000年开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现已建成一个建筑面积2500M,拥有二十余台各类普通车床,十余台数控车床和加工中心,十余台试验台及汽车检测设备,工控设备数十台套,可以同时容纳各类学生5个班级进入训练。根据发展的需要,学校正在新建5000M培训中心大楼,建立健全培训功能模块。

3量程培训中心的使用与臂理

工程培训中心的建设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硬件条件,而适当的训练方法、规范的教学管理和高素质的师资则是充分发挥工程实训中心效能的重要保证。实训中,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3.1为提高办学业校效率,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管理上实行集中培训和预约开放结合的开放式管理,并配备具有“双师型”教师指导工程培训,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通预约进入中心接受训练。

3.2在教学安排上将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考证工作结合起来,配合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新课题和国家各类专业大学生技能竞赛,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创新意识。

3.3由于工程培训与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课题等的教学要求各有侧重点,工程训练与技能大赛重点放在技能训练上,毕业设计与创新课题重点放在设计过程和方法的学习,放在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上。为此,制定了《工程培训教学大纲》和《毕业设计大纲》,编写配套的《工程实践训练指导书》。

3.4结合专业不同、要求不同精选培训项目。例如,对于机电技术教育专业,要求学生全面参加机类和电类实训,然后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某一种技能进一步训练并考证;各培训项目和毕业设计课题可以结合主带教师从事的科研工作进行,实现学生培养和教师科研的有机结合。

3.5通过指导教师演示讲解、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将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通过分组轮训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提高工程培训的效果。

4结束语

工程实训中心工作职责 篇3

1、全体职工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准确掌握并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完成实验教学、科研及相关任务。

2、全体职工牢固树立为教学、科研和学生服务的思想,爱岗敬业,团结协助。充分调动和发挥职工主人翁精神,为中心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献计献策。

3、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实习环境和氛围。

4、具体实施学校下达的实习、实验教学计划。

5、了解金工实习领域国内外的发展动态,不断开展金工实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努力提高金工实习的质量。

6、加强实习指导教授队伍的技术培训工作,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实习教师的技术水平,高水平完成实习教学任务。

7、科学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根据工作的需要,合理设置岗位,达到全天职工工作任务明确,职责考核明确,奖惩和分配明确。

8、科学合理调配和利用设备,建立和完善设备使用、维护保养及管理制度,使设备处于完好状态,保证教学实习的需要。

9、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科技开发,充分利用现有人员和设备的优势,开展对外服务,争取为学校创造更多的效益,不断改进和改善实习条件,为培养一流的工程技术人才作贡献。

10、合理使用教学和生产的各项经费,开源节流与增收节支并重,杜绝铺张浪费。

11、做好安全文明生产和综合治理工作。

12、完成上级布置的其他工作任务。

工程管理中心总经理工作职责 篇4

直接上级:董事会

直接下级:部门副总经理、项目经理、养护部门负责人、苗场负责人、工程组织实施阶段设计部门负责人、办公室主管。

岗位职责:

1、贯彻落实、下达集团有关发展战略、规划、各项规章制度及任务,根据集团组织架构编制要求,确定本部门的组织架构及人员安排,规定下属的工作范围及管理职能,负责工程管理中心人才的考察、引进。

2、对直接下级进行绩效考评、奖惩,审查本部门的绩效考核、奖惩情况并提出意见。

3、负责工程投标方案的审查、选择投标方案、参与或安排人员进行工程投标,参与工程建设合同的谈判。

4、全面掌握工程情况,亲自指导或安排管理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成本、文明施工实行全过程严格控制和系统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实现安全、文明生产。

5、根据工程情况审查项目部对材料、苗木供方及分包单位的考察和选定,确定合格材料供商,审查项目部对施工劳务队伍的筛选。

6、负责工程管理中心各部门生产资金计划的审批和工程进度款资料审批签认手续、安排人员落实工程进度款的报批和结算。

7、审查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计划,材料、苗木及各重要部分的采购计划。

8、负责公司内部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处理各部门无法解决的与各相关单位的关系沟通、协调。

9、检查审批苗场建设、生产、管理、购销。

10、工程准备、实施阶段临时负责设计部的管理工作,协调设计部与工程部的工作配合。

呼叫中心技术工程师岗位职责 篇5

1.熟悉国家在食品方面的政策、法规,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索取检验合格证或化验单、卫生许可证等。“三无”食品一律不得购买,杜绝采购劣质、变质、高价食材。2.熟悉采购渠道,熟练掌握各类材料、物资质量的鉴别方法。对供应商提供的食品原材料的数量、质量、价格、安全及售后服务负责。

3.负责供应商的筛选及动态管理,掌握供应商的经营状况。

4.负责市场价格调研工作,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调查了解市场价格浮动行情,及时汇总各类食材商场价和进货价,接受各级部门监督。一般对冻品类、半成品类、干调类、粮油类等产品每月进行一次市场调查;对疏菜类、水果类、禽蛋类、鲜肉类等产品每7-10天进行一次调查,特殊时期(恶劣天气、政策变化等)需每天进行调查。

5.根据市场行情和客户饭堂餐费标准审核食谱,分析食堂食品原材料的品种、数量、质量、价格,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及时向食堂主管、介绍市场上各类主副食品的价格、行情,为制定菜谱提供依据。6.了解各客户及承包饭堂提出的食才采购需求及各种物资的市场供应情况,掌握财务部对各种物资采购成本及采购资金控制要求。

7.必须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维护公司利益,坚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售后服务等方面,择优选取供应商。

8.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索贿、受贿,在平等互利下开展业务活动。技术研发中心/研发主管

岗位名称:研发主管

直接上级:市场经理

直接下级:研发跟单员

岗位要求: 1、35岁以上,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餐饮行业相关岗位3年以上工作经验;

2、熟悉餐饮行业市场调研、采购、厨房生产、加工、配送等业务操作流程;

3、熟练掌握办公软件操作,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执行力;

4、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良好的团队管理能力;

岗位职责:

1、对市场经理负责,主导技术研发部日常管理工作;

2、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部门的管理规定,全面熟悉、掌握行业、市场动态,努力带领部门人员开拓质优价廉的食材供应商市场;

3、负责组织市场调查考察价格,组织和指导采购员对供应商进行询价,对询价结果进行初步评审并报负责人核准。

4、不定期对食材采购进行市场调查,对供应商出售的蔬菜价格及质量与市场零售及超市价格质量进行对比。了解市场上所售之相关食材包装、价格、规格、品质的状况,掌握市场食材之供需状况,寻求降低成本方案。

5、大米、食用油、猪肉等关键性食品必须与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书,合同书内除载明品种、价格、质量、送货时间及送货方式外,还须注明供应商保证退货、换货、索赔及承担食品质量卫生等条款,以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

6、监督采购的食材有无腐败变质、掺杂掺假、发霉生虫、有害有毒、质量不新鲜保质期标志不清、超过保质期等情况。监督采购的定型包装食材品名、厂名、生产日期、保质期限、批号或代号等标识是否合格。

7、遵守商业规则,不得将公司的重要信息以任何方式泄露给供应商及客户,也不得把供应商及供应商的商业情报透露给第三方。

8、确立与重点食材供应商的良好合作关系,以便能随时取得他们的支持。

9、了解客户单位员工喜好的食材种类及口味,对客户单位及承包饭堂食材下单、菜谱随季节制定、菜肴烹饪进行技术指导、支持及培训。

10、完成上级交付的其它临时性工作任务。

岗位权限:

1、对本部门人员有人事任免、人事异动、晋级晋升、转正、调岗调薪、奖惩建议权;

2、有对直接下属考核评估权;

3、有指导、培训下属权限;

4、有代表公司维护客户关系权限;

技术研发中心/研发跟单员

岗位名称:研发跟单员

直接上级:研发主管

直接下级:无 岗位要求: 1、30岁以上,中专以上文化程度,餐饮行业相关岗位2年以上工作经验;

2、熟悉餐饮行业采购、配送、跟单操作流程;

4、熟练掌握办公软件操作,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执行力;

5、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及服务意识; 岗位职责:

1、对研发主管负责,协助主管做好订单跟进服务工作;

2、熟悉本岗位职责及操作流程、相关规定;

3、负责不定期进行食材采购市场行情调查、客户下单分析、价格品种调整,了解行业动态、市场信息,及时调整采购策略;

4、负责维护客户关系,收集客户意见及建议,对客户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汇总,及时反馈及提供改善建议方案;

5、掌握实际库存情况,合理安排食材采购种类及数量,对紧缺物料及需长期供应的食材应提前安排采购计划及时购进;

6、对供应商进行询价、比价、议价,并上报相关信息(交货周期、日产能、最低订购量、包装要求、品质标准、价格条件等);

7、依业务订单适时/适品/适量采购,并跟催采购进度,确保订购物料按时/按量/保质送达我司仓库;

8、协调财务、配送的及时跟进,订单变更与撤消,品质要求变更与供方之间的及时信息传递,确保供方满足我公司之需求。与供应商采购异常、退、换货、补偿事宜的处理,确保我司利益最大化;

9、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与联络,确保货源充足,供货质量稳定,交货时间准确;

10、做到遵纪守法、秉公办事、廉洁自律的职业道德,做到诚实虚心、尽职尽责、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工作能力的敬业精神;

11、负责各类客户关系建立、客户资料收集整理及维护;

12、完成领导交付的各项临时性事务。岗位权限:

1、有被授权代表公司与供应商洽谈合作事宜权限;

2、有被授权代表公司对目标业务进行投标权限;

3、有维护客户关系权限;

4、有协助财务部催收负责对应客户应收账款权限;

呼叫中心技术工程师岗位职责 篇6

天津中材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于2015 年12 月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并于近日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是由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多个部委, 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家竞争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 由国务院于1991年通过的一项国家级资质评审认定工作, 同时配套制定了财政、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2015 年初工程研究中心开始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并顺利通过审评、公示等程序, 最终获得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呼叫中心技术工程师岗位职责 篇7

摘 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现状,以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目的,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教学效果表明,人才培养改革后培养出的学生最受企业欢迎,学生在学校就对岗位认识深刻,到岗后就知道干什么,怎么干。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职业岗位能力;教学基本要求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建筑市场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从业人员中绝大部分未经过严格的技术和职业培训,在建筑行业从业人员中,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开设土建类专业,据统计我国开设的土建大类的专业数是3001个,每年的招生人数为398400人,在校生人数1138612人[1]。然而开设这些专业的院校办学条件却相差甚远。从业人员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无法满足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了使高等院校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建施工类专业分指导委员会于2014年编制了《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2],评价和考核学校的教学条件要求是实训条件是否满足最小教学班的要求。

1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目前我国建筑类专业的培养特点主要有:①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专业建设没有特色;②实训条件不够完善,“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③培养出来的学生胜任不了企业的工作;④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大部分是学校一头热。

我国目前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有: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②“2+1”人才培养模式;③“双证书”模式;④项目中心人才培养模式[3]。

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到学生对现有的课程学习兴趣不高,不知道毕业后会做些什么,缺乏上岗后胜任工作的信心。同时发现目前建筑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通过对高职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剖析以及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得出结论:首先必须充分调研、了解建筑企业对高职人才岗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继而制定课程体系。这就要求课程的设置要围绕岗位技能,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即具有较高的技术能力,又学到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就是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传统培养模式中忽略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培养模式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依据,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学生在校期间将受到知识能力培养和岗位能力培养,并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强化训练岗位技能和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到岗就知道干什么、怎么干,缩短学习与就业的距离。

2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实施

结合安阳職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筑工程岗位的特点以及土建类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在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教学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基于典型、完整的土建施工员实际工作过程,毕业能达到“双证书”就业。注重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将主要工作过程移入实训车间,实现教学环境就是生产环境,教学活动就是真实的生产过程。以施工过程为主线,融入岗位职业资格(二级建造师)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将“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1年顶岗实习)优化为“2.5+0.5”的岗位能力人才培养模式(2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半年岗前综合实训,半年顶岗实习),前四学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第五学期主要进行以施工图讲解为主线的岗前综合实训,进行了工程测量实训、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建筑施工图会审与绘制实训、建筑预算及招投标实训、建筑施工方案实训、建筑工程质量验收与安全管理等专项练习,第六学期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来检验学习的状况,并弥补知识体系的不足。

这种培养模式优化了课程设置,重点突出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方面的技能,加强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

建筑工程项目通常周期比较长,在工程上实习的时间非常有限,不能对在学校学习的岗位知识全面应用。对此,我们建设了满足最小教学班的实训场地,主要包括施工实体仿真实训室,钢筋加工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室,招投标模拟实训室,施工仿真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等,通过在实训室里演练操作,使学生能够对所有的岗位都能了解并应用,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同时解决了工地上危险的状况。通过岗前综合实训,学生掌握了从测量放线到竣工验收一系列的工序,并能够制定简单的施工方案,做出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2012级学生受到了岗前综合实训,通过2012级建筑系学生顶岗实习反映出,这届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在学校就对岗位认识深刻,到岗后就知道干什么,怎么干。

4 结论

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就在于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我们将“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为“2.5+0.5”的岗位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人才培养改革后培养出的学生最受企业欢迎,学生在学校就对岗位认识深刻,到岗后就知道干什么,怎么干。

参考文献:

[1]胡兴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解析[J].职教论坛,2012.01.

[2]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9.

[3]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

基金项目:安阳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特色校建设研究项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子项目《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AZTSX1401002)。

呼叫中心技术工程师岗位职责 篇8

一、指导思想

根据社区职代会精神和人才发展需要,为进一步发挥技术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助推社区管理服务提质提效,充分调动广大技术人才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社区生产经营发展服务,根据《胜南社区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及聘任管理暂行办法》和上级有关精神,结合卫生中心制定的《专业技术岗位竞聘实施办法》,特制定本考核办法。

二、组织机构

卫生中心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考核工作在管理中心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为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卫生中心成立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考核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管理考核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卫生中心,邓燕峰任办公室主任。联系电话:8630786 岗位考核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博张作民

成员:宫鹏飞王忠华葛文坤庄殿元刘建章王征江

吕明宽秦建华李洪亮

办公室成员: 韩应丽邓燕峰崔瑞田张迎冬

三、考核办法

1、专业技术岗位实行动态管理,聘期为两年,每年考核一次,任期届满重新竞聘。按照“谁聘任,谁管理”的原则,对专业技术岗位实行分级管理。专家、主任师由社区专家技术(技能)人才管理委

员会组织考核。主管师以下专业技术岗位由各卫生院自行组织实施考核。

2、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以岗位职责和承担任务为依据,根据岗位级别以及《岗位说明书》明确的职责突出技术成果指标和技术水平、协作配合等因素,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年度和聘任期满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续聘、奖惩、调整及培训的重要依据。

四、考核标准

(一)、主管师岗位考核标准

1、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专业技术难题,对推动医学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起带头作用。

2、能够负责解决本专业医疗、科研中的技术难题,提出专业技术工作建议。

3、能够深入科室检查指导业务工作,参与危重病号会诊、抢救工作,定期分析医疗指标。

4、定期组织全院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和临床教学实习工作。

5、完成转诊、疫情报告、及预防保健和卫生宣教工作。

6、任职期内至少完成一项二级以上科研成果或技术革新项目。

7、任职期内在省部级以上医学刊物发表2篇以上论文或论著。

8、任职期内每年进行2次以上卫生中心范围内的业务讲座或培训工作。

9、任职期内每年进行4次以上院内的业务讲座或培训工作。

10、任职期内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

(二)、责任师岗位考核办法

1、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专业工作经验丰富,学术(技术)水平高。

2、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专业技术难题,对推动医学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起带头作用。

3、负责本专业日常技术工作,解决工作、科研中的一般性技术问题,积极参与科研攻关,并能够指导专业技术一级师、专业技术二级师、专业技术三级师工作。

4、组织制定本部门或卫生所业务学习及培训工作计划,能够组织实施,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5、组织医务人员对病员的诊治和急、危重、疑难病员的会诊及抢救工作。

6、能够指导一级师、二级师、三级师工作,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无差错事故发生。

7、任职期内在省部级以上医学刊物发表1篇以上论文或论著。

8、任职期内每年在卫生中心范围内进行1次以上的业务讲座或培训工作。在医院、卫生院(所)内进行2次以上的业务讲座或培训工作。

9、任职期内年度考核结果为称职。

五、在聘期内有下列情况之一,不予考核直接解聘:

1、调离原工作单位或岗位,不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2、年度考核不称职;

3、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4、因医疗事故或纠纷造成单位重大损失;

5、因身体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

6、其他不宜任职的情况。

六、其他

1、本办法由卫生中心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考核办公室负责解释。

2、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呼叫中心技术工程师岗位职责 篇9

电子政务 初见成效

从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启动至今,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已经超过十年。在这十余年间,电子政务在基础设施改造、数据信息存储,以及应用系统交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为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和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系统的牵头单位,国家信息中心承担了国家电子政务外网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及相关管理工作,并负责推动相关领域的规划、建设和应用实践。

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杜平认为,时至今日,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取得三大突破性成果。

首先,基础设施改造基本完备。目前,中央、省、地、县四级政务外网运维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中央到县四级网络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1%和59%。

其次,做好了基础性数据储备工作。通过数字监控、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及公安系统等在内的各类应用,我国电子政务系统不仅积累了大量数字信息内容,同时将电子政务系统推进到了各个领域和部门。据杜平的介绍,目前,接入政务外网的中央政务部门已经达到77家,省级以下政务部门接入政务外网的约2.4万多家。

最后,上马了一批应用系统。在这其中,包括金盾、金宏等在内的“十二金”项目得到了充分应用。目前,政务外网已经承载20多家中央政务部门业务应用,承载省级业务应用1200多项。

技术创新

推广实践

杜平在本次签约仪式上表示:“作为国家发改委直属事业单位,未来,国家信息中心将继续在包括信息系统共享、社会化与便民化应用推广、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不断完善,将实践成果应用于政务外网和相关电子政务建设中。”

华为企业业务中国区副总裁马悦表示:“通过本次合作,华为将继续深入了解政企需求,同国家信息中心一起对相关方案进行研讨,实现在应用和服务模式上的创新。”

据悉,此次战略合作将在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上建立政务云、桌面云示范点,开展应用创新示范活动,并尝试电子政务与桌面云的结合,提倡无纸化办公,创新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和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国家电子政务外网运行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

呼叫中心技术工程师岗位职责 篇10

中心成立于2010年9月, 其前身为“川庆钻探安全环保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计量节能监测所”, 组建于2005年, 2007年4月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三合一”评审, 2008年7月通过了全国节能监测管理中心的职能审定。

中心目前可开展三大类37个项目的节能监测与测试、供能质量理化分析和综合评价测试等工作 (详见表) 。

中心自成立以来, 先后对川庆钻探、西南油气田、西部钻探、长城钻探、渤海钻探、海洋公司、东方物探、宝石厂、济柴厂和地方企业的主要耗能设备进行了监测和评价, 完成各级科研项目9项。

中心遵循“科学管理, 持续改进服务;开拓创新, 超越顾客期望”的质量方针, 为油气田及社会各界提供良好的节能减排技术服务。

通信地址:四川省广汉市绍兴路三段11号邮政编码:618300

电话: (0838) 5150438 5150092传真: (0838) 5150438

呼叫中心技术工程师岗位职责 篇11

工 作 职 责

1、在学院领导及机电技术中心主任的指导下,协助主任负责机电技术中心日常管理工作。

2、协助做好机电技术中心全体人员的政治、思想、业务考核工作,检查并考核中心全体人员各项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

3、负责办公室上传下达,各类通知、会议精神转达及催办。

4、协助主管领导及相关部门做好实验实训教职工培训工作。

5、定时检查实训楼消防安全、设备安全、电路安全及实训楼各类公共设施安全;抓好部门防火、防盗管理,杜绝重大教学事故、人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做到安全教学,安全工作。

6、做好部门资料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及保密工作。

7、按学校要求,认真落实各类参观接待、解说工作。

8、各种会务安排和准备、各类会议记录。

9、负责草拟部门工作计划、总结、请示等各类资料,并及时报批后存档。

10、负责做好机电技术中心实验实训老师每周工作安排及调整,并及时落实人。

呼叫中心技术工程师岗位职责 篇12

关键词:工程技术研究,成效,基础研发

当前, 工程中心已经成为甘肃省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为本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工程化、配套化和产业化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批新技术、新成果得到转化、推广, 促进了技术的交流和人才的培养, 为甘肃省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1 甘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介

1.1 整体情况介绍

截止2008年底, 甘肃省共建立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工程中心”) 70个, 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60个、部级6个, 见表1。按其所属行业领域划分, 工业领域工程中心42个 (占总数的60%) , 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工程中心28个 (占总数的40%) 。

由表1可见, 甘肃省越来越重视对工程中心的建设与投入, 2008年新建的工程中心无论从数量还是科技投入方面均是13年以来力度最大的一年。据统计, 2008年省科技厅对19个工程中心的科技拨款达660万元, 是2007年拨款额的2.64倍, 平均每个新建工程中心获得科技投入34.7万元。

1.2 目前工程中心规模情况

1.2.1 按所属地区分布

甘肃省工程中心主要分布在10个地州市, 其中兰州市33个工程中心, 占总数的近2/3, 较上年增加7个省级工程中心;天水市9个省级工程中心, 较上年增加2个;白银市5个省级工程中心, 较上年增加1个;定西市4个省级工程中心;金昌市3个, 较上年增加1个省级工程中心;武威市、酒泉市、平凉市、庆阳市和临夏州各1个省级工程中心。

1.2.2 按依托单位性质划分

甘肃省工程中心运行机制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企业为依托单位组建的工程中心, 大多能以市场为导向, 灵活调整研发方向, 主动寻找研发项目, 在促进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单位建设的中心, 往往以公益类技术研发为主, 研发能力较强, 在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三是以科研院所为依托单位建设的中心, 研发能力较强、在成果转化和辐射推广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目前甘肃省的工程中心以企业为主要依托单位, 占到总数的45.71%;其次为高等院校, 占到总数的28.57%;第三为科研院所占25.71%, 其中中央在甘的科研院所10个 (占14.29%) , 省属科研院所6个 (8.57%) 。

2008年, 以企业为依托单位的工程中心增加幅度较大为32个, 净增11个, 较上年增幅达52.38%;其次是科研院所为18个, 增幅达20%, ;第三是高等院校为20个, 增幅为11.11%。

1.2.3 按所属技术领域划分

全省70个工程中心分布在七大技术领域。其中:先进制造技术21个 (包括国家级2个、部级1个) , 农业18个 (包括部级2个) , 医药、生物10个 (包括部级1个) , 新材料7个 (包括国家级2个) , 电子信息技术6个 (包括部级1个) , 能源与环保4个, 其他4个。

可见, 目前甘肃省工程中心的技术领域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技术、农业、医药生物和新材料这四大领域, 其所占比高达80%。

2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当年建设成效

由于甘肃省2008年度新增的19个工程中心的批准建立于2008年底, 故此次对我省工程中心当年建设情况的统计调查的范围仍为2007年度的54个工程中心, 另外根据省科技厅党组研究决定撤销了3个工程中心, 故以下对甘肃省工程中心当年建设成效分析的范围是51个工程中心的数据。

2.1 培育并形成了较好的科研、产业化队伍与人才结构

甘肃省工程中心依托于行业、领域内科技实力雄厚的重点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或高等院校, 吸引和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和试验的专业人才队伍, 培养了一批科技型经营管理人才。同时, 为甘肃省培养和输送了一批优秀的工程化研发人才, 这些人才通过各种方式将工程中心的成果进行转化和转移。工程中心还通过与企业合作, 广泛开展对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人的技术培训和咨询工作, 提高了企业的技术人员水平, 为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出了贡献。

2.1.1 人才队伍方面

当前, 甘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人才队伍主要由固定人员和客座人员组成。2008年度 51个工程中心共9038人, 其中固定人员8320人, 客座人员718人。

工程中心共有科技活动人员5635人, 占总数的62.35%。其中, 硕士及以上学位1181人, 占20.96%;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4385人, 占77.82%;中级及以上职称4270人, 占75.78%。同时, 经统计分析得出, 平均每个工程中心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23人, 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86人, 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84人。

在固定人员中科技活动人员5041人, 占固定人员的60.59%, 其中:科学家工程师3914人;生产经营人员2413人;管理人员604人;其他人员262人。其科技活动人员中, 硕士及以上学位935人, 占18.55%;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3841人, 占76.20%;中级及以上职称3729人, 占73.97%。

在客座人员中科技活动人员594人, 占客座人员的82.73%, 其中:科学家工程师478人;生产经营人员72人;管理人员35人;其他人员17人。其科技活动人员中, 硕士及以上学位246人, 占41.41%;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544人, 占91.58%;中级及以上职称540人, 占90.91%。

由此可见, 甘肃省目前拥有一支具有技术力量雄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这对甘肃省科学界无疑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财富。

2.1.2 人才培养方面

2008年, 甘肃省工程中心共培养各类人才1939人, 其中博士141人, 硕士1160人。其中, 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单位的工程中心培养人才最多, 共计1638人, 占总人数的84.48%;其次是以企业为依托单位的工程中心共培养人才174人;第三是以科研院所为依托单位的工程中心培养人才127人。

2.2 提升了技术工程化能力, 成为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的平台

1996年以来, 通过工程中心建设, 随着对其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与调整, 目前我省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工程化验证环境和成套技术开发装置, 建设了工程研究开发用先进设备和分析仪器, 具备了特种分析测试和大型可靠性试验的相应条件与配套设施;建立了数百个实验室和中试线, 在一些领域显著提高了我省工程化开发能力。工程中心成功搭建了科技成果通向产业化的桥梁和通道, 深化了科技体制改革, 增强了技术工程化能力。

2.2.1 当年投资情况

2008年, 甘肃省51家工程中心当年共投资67812万元, 其中来自单位自筹资金最多, 达49269万元, 占72.66%;其次是来自于政府的投资, 为12913万元, 所占比例是19.04%;再是社会投资、银行贷款, 其所占比例分别是6.13%、2.09%。

从各工程中心的投资建设力度看, 2008年各工程中心平均共投资1329.65万元, 其中平均每个工程中心单位自筹达到966.06万元, 平均获得政府投资253.20万元, 平均每个工程中心拉动社会和银行投资109万元。

从各工程中心的所属技术领域来看, 经费投资的90%以上集中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新材料领域、农业领域及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等四大技术领域, 其所占份额依次是45.41%、27.36%、11.19%和9.51%。

从各工程中心依托单位的性质来看, 以企业为依托单位的工程中心投资力度最大, 其投资额为47483万元, 占70.02%, 且其主要以自筹资金为主 (占87.84%) ;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依托单位的工程中心的投资力度基本持平, 所占总投资额的比重分别是15.33%和14.65%。

2.2.2 科研仪器设备等情况

2008年甘肃省工程中心共拥有各类科研仪器设备价值达70660万元, 其中国产35712万元, 占50.54%;进口30711万元, 占43.46%;自制4237万元, 占6%。

2008年, 甘肃省工程中心新建中试 (生产) 基地187个, 新建生产线40条, 新建技术服务网点85个。这里, 新建中以企业为依托单位的工程中心为主要力量, 其新建基地169个, 新建生产线20条, 新建技术服务网点65个。

2.3 承担一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 解决了许多关键工程技术问题

甘肃省工程中心积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的研发、建设, 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 一批对相关行业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实现了工程化开发和成果转化。解决了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及农业等重大工程领域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提升了其行业的技术水平。

2.3.1 承担项目情况

2008年甘肃省工程中心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75项, 其中承担国家级项目279项, 省级科技项目326项, 分别占总项目数的38.32%和42.06%。当年完成各类科研项目286项, 包括100项国家级项目和119项省级项目。

承担国家级项目中, 有973计划19项、科技支撑计划44项、863计划23项、火炬计划7项、星火计划3项。承担省级项目中, 有科技重大专项计划65项, 科技支撑计划29项。

按工程中心依托单位划分,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承担的各类计划项目数量基本持平, 其各占总数的35.35%、34.58%和30.06%。

从工程中心所属技术领域看, 承担项目数排名前三的领域分别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及农业领域, 其各自承担的项目数依次为235项、186项和172项。

2.3.2 科技成果及获奖情况

2008年, 甘肃程中心共取得科技成果298项, 平均每个工程中心取得近6项的科技成果。按成果技术水平分, 国际领先11项, 国际先进47项, 国内领先114项, 国内先进62项, 其它64项;按成果技术来源分, 吸收依托单位成果73项, 吸收外单位成果15项, 中心研发成果188项, 引进国外成果3项, 其它19项。

从工程中心依托单位看, 以企业为依托单位的工程中心取得的成果数占总数的一半, 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50项;其次, 高等院校93项, 占31.21%;第三, 科研院所55项, 占18.46%。

从工程中心所属技术领域看, 取得科技成果排名前三的技术领域依次为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领域, 成果数分别为97项、80项、49项。

在成果获奖方面, 2008年度我省工程中心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207项, 平均每个工程中心获奖4项, 其中一等奖53项, 二等奖76项, 三等奖78项。按获奖级别划分, 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5项, 其中:一等奖1项, 二等奖7项, 三等奖7项;获省部级奖100项, 其中:一等奖23项, 二等奖32项, 三等奖45项;获地市级奖92项, 其中:一等奖29项, 二等奖37项, 三等奖26项。

从工程中心依托单位看, 企业获奖项数最多, 全年共获得91项 (其中7项为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其次是高等院校共获奖77项 (其中8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

从工程中心所属技术领域看, 获奖成果数由大到小的技术领域依次为: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农业及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等, 其获奖数依次为63项、57项、38项和25项。

2.4 重视知识产权和学术研究及交流工作, 成绩卓著

2.4.1 专利

数据显示, 2008年甘肃省工程中心共申请专利399件, 其中发明专利204件, 说明专利质量较高;授权专利176件, 其中发明专利60件。

2.4.2 论文与著作

2008年, 甘肃省工程中心共发表各类论文3048篇, 其中国外发表344篇。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单位的工程中心发表论文最多, 占论文总数的75.16%。在国外发表论文中也是高等院校占据绝对优势, 占72.38%。

在出版科技著作方面, 2008年度工程中心共出版35种, 其中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单位的工程中心出版数量最大, 为21种;其次是科研院所为11种;第三是企业为3种。

2.4.3 学术交流

2008年, 甘肃省工程中心参加各类学术报告会与专题讲座540次;参加国内技术交流会与展销会273次, 并且成交项目38项, 成交金额达7075.25万元;参加国际学术交流190次, 期间合作项目42项。这里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单位的工程中心参加的各种学术交流最多。

2.5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大多数工程中心不同程度地为行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 一是积极为地方政府提供咨询和决策服务;二是为行业企业提高产品检测等服务;三是通过建立示范工程和推广技术, 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四是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 为行业培养和输送人才;五是通过成果的产业化对行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1 经济效益

根据工程中心填报数据统计, 51家工程中心在2008年度各工程中心共取得直接经济效益487516万元, 其中产品收入455431万元, 所占比重最大 (93.42%) ;技术性收入23748万元;承包工程收入1890万元;其他收入6447万元。这里企业显示出绝对优势, 以企业为依托单位的工程中心全年共获得直接经济效益398744万元, 占总额的81.79%。按所属技术领域划分, 经济效益上亿元有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医药 (生物) 及电子信息技术等四大技术领域, 其金额分别为225352万元、144278万元、96951万元和11711万元。

2.5.2 社会效益

工程中心利用其科研成果和工程化成果, 通过技术合作、技术转让、技术入股、自行产业化等方式, 不断向市场提供成熟成套的工业化产品和技术, 逐步形成产业群, 为甘肃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新技术、新产品, 不仅促进了中小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也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实现了推动行业发展, 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目标。

2008年, 甘肃省工程中心在工程化成果转化与推广方面进展不错, 全年共转化成果584项, 其中技术服务类成果转化最多为422项, 技术承包类成果转化为111项, 技术转让类成果转化为36项, 技术入股类成果转化为15项。在成果转化中以科研机构为依托单位的工程中心转化成果数位居首位, 为393项, 其次是高等院校110项, 第三是企业81项。从所属技术领域看, 能源与环保领域全年转化成果325项, 位居首位。

2008年, 甘肃省工程中心共推广成果472项, 其中推广新产品196项、推广新技术 (新工艺) 150项、推广新设备126项。从工程中心依托单位看, 企业推广的成果数量最多为242项, 占总数的51.27%;其次是高等院校142项;第三是科研机构88项。从所属技术领域看, 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全年推广成果229项, 位居首位。

2008年农口省级工程中心示范推广情况:在农作物方面, 建立示范基地205个, 示范面积达19.05万hm2, 农作物深加工转化产值达15596万元;在畜牧方面, 育种3.1万头, 建立繁育基地8个, 出栏规模达160.15万头。

2.6 工程中心成为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

目前甘肃省工程中心均与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合作方式有共同研究、委托研究、咨询服务等。2008年, 我省各工程中心与国内、外1058家机构有合作研究, 其中与国内机构合作的有909家, 与国外合作的有149家, 见表2。

按依托单位的性质划分, 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单位的工程中心的合作研究机构最多, 为408家;其次是以科研机构为依托单位的工程中心的合作研究机构数为400家;第三是以企业为依托单位的工程中心的合作研究机构, 有250家。

通过合作研究, 企业带着自身难以解决的技术难点和实际问题, 有针对性地寻找科研合作对象, 或者聘请兼职、客座研究人员;同时, 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根据企业需要开展指向明确的科研活动, 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能够在对口企业快速应用,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并在后续的合作中不断提升技术和工艺, 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这些互补性的合作, 符合市场规律, 务实而高效, 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另外, 按工程中心所属技术领域划分, 与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工程中心合作机构最多, 为274家;其次为新材料领域的工程中心合作机构数为239家。

2.7 对外开放服务进展良好

2008年, 甘肃省工程中心对外开放情况良好, 全年共开放试验室105个, 开放设备2487台, 开放生产线36条。

在开放实验室方面, 依托单位为科研机构的工程中心开放数目最多, 为47个, 占44.76%;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能源与环保及农业领域分别开放实验室36个、21个、17个和16个。在设备开放方面, 依托单位为企业的工程中心开放数目最多, 为1310台, 占52.67%;农业、能源与环保及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分别开放设备975台、812台和410台。在生产线开放方面, 依托单位为企业的工程中心开放数目最多, 为28条, 占77.78%;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农业、电子信息技术及医药生物领域分别开放生产线13条、7条、6条和5条。

3 结语

工程技术工程师岗位职责内容 篇13

2.组织和制定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3.负责组织和管理项目技术图纸、技术资料的审核、确认和归档工作;

4.及时指导、处理工程项目现场出现的问题,并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5.培养技术人才,并做好技术团队的管理工作;

6.负责工程技术部人员考核、管理 ;

呼叫中心技术工程师岗位职责 篇14

工程仿真模拟技术是国内外许多工程和基础研究领域广泛采用的技术,具有建设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见效快、易于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等优点,可减少投资风险以避免造成人力、资金的浪费。仿真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航天、航空、电力、化工、交通、军事、经济、医学、建筑、制造等领域的研究、设计、训练和开发。

2 矿业实训中心仿真模拟实验室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实践能力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很大程度上,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是在实验室中完成的,实验室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对高校相关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的硬件投入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一大特点。随着工程仿真持术的出现和日益完善,高校工程仿真模拟实验技术的建设也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许多高校在仿真模拟技术方面、包括仿真软件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投入,建设效果显著。某校矿业工程综合实训中心经过几年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9年被批准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最大的教学特色是在校内建有真实的实习模拟矿井,为矿业类学科本、专科生的认识实习、各种专业课程实验提供了优良的现场环境。在当前煤炭生产特殊作业环境与安全环境条件下,煤炭企业不愿接受矿业类专业学生到现场实习,既使有些企业接受了实习学生,也很少安排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无所事事,教学效果、现场动手操作时间难以保证。以该校教学矿井为主体建立的矿业工程综合实训中心,不受实际生产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只要实习条件满足要求,学校可根据实践教学需要灵活安排,有效、方便地解决煤炭主体专业实践教学困难这一瓶颈,且费用低。另外,校内教学矿井面向全校理、工、经、管等学科门类学生开放,为各个专业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使每位学生在不同层次上认识煤矿生产主要流程和涉及的关键技术。

矿业工程综合实训中心拥有独特的校内实习矿井和多个功能实验室,如通风、掘进、支护等实验室,近年来硬件条件已具备较大规模。但仿真模拟技术应用发展较落后,还需进一步建设,使学生在教学矿井不仅有真实的体现,而且还可进行一些工程技术的仿真模拟操作,实虚结合,将会收到更好的实践效果,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掌握。

3 进一步建设的模拟仿真的内容

面向矿山生产、整合矿山科技资源和现代模拟仿真技术,构建一个支撑服务于矿业理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创新、技术服务和推广的矿山仿真模拟平台,是中心建设的目标。工程模拟仿真的建设形式可以考虑工程实物模型、模拟仿真软件等。基于此,在工程仿真模拟环节重点思考和规划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3.1 加大矿业类仿真模型硬件设备投入

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实体模型是实现仿真模拟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矿业中心已有采煤实体模型库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建设,增加采矿模型的种类和数量,并对已有采矿模型进行分类整合,配备矿井开拓实物模型、延深实物模型,开拓实物包括立井开拓、斜井开拓、平硐开拓等实物模型。

3.2 加强仿真模拟软件的研发与建设

进一步建设3D动画教学模型库,制作矿井开拓及延深三维模型,三维开拓模拟包括立井开拓、斜井开拓、平硐开拓等三维模型,模型中能够反映不同开拓形式井筒结构差异、内部设施差异;完善模型课件,及时应用到实习、实训课程;研究开发采区上下山开采期间的生产系统三维模型图片,使其能反映出煤矿巷道中设备布置的情况,并能直观反映出上山采区和下山采区各自的运煤及通过路线;绘制采煤工作面设备配置图,包括主要机械,如采煤机、刮板输送机及各类支架的控制配置,达到全面反映三机配套关系。

在煤矿开采学课程实习中加强对巷道布置三维动态模型的开发构建,进行煤矿中巷道布置的空间绘制、巷道以及各主要工作面中关键场所内设备的三维构建和动画制作以及三维动画在教学课件中的交互式操作及演示问题的研究和开发,学生通过全方位的三维动态模型熟练掌握巷道布置各向视图,达到全面掌握煤矿开采技术的教学目标。

开发矿山安全经济投入优化与产出效益动态模拟软件。以矿区安全设备设施,安全人力资源配备,安全管理培训等为依据和模型,研究安全人员配备比、教育培训的形式和频率、安全应急设施布置优化技术与方法等,研究满足安全度的最优经济投人,同时,研究安全度与安全效益的评价方法。

3.3 提高矿井现代化程度

矿业中心教学矿井在原有的模拟仿真建设规模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地上总调度室及采掘、提升等主要系统的建设,全面展示了现代化矿井的构成。建设的教学矿井综合自动化系统充分利用矿井现有地面工业广场、井下模拟巷道及各种设备,计划建设为模拟现代化工矿企业控制平台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系统硬件全部采用工业现场实际设备,自主设计和集成,达到如同亲临工业现场的效果。

3.4 井下大型设备仪器自主更新

拟设计对采煤机滚筒进行改造,一方面减小滚筒直径,另一方面用更加轻型的材质替换原有笨重的采煤机滚筒钢材,以便用较小的功率便能带动采煤机的传动轴并带动轻型滚筒的旋转,在不影响校区正常教学生活用电的前提下模拟井下采煤机割煤工序。原有巷道掘进凿岩机具基础上,需购置相关的锚杆、锚索等主要消耗性支护材料若干,学生可实际操作。实现“采、掘”运转生产,让整个矿井“动”起来,更加真实的模拟实际生产矿井环境,扩展矿井的实习功能,起到投入少、见效快,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语

矿业工程仿真模拟技术是实现矿业工程技术计算机化、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高校实验室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仍处在初级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有专业和学科优势的高校应该看到其建设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巨大前景,加强矿业工程仿真模拟技术的建设与研究,系统地、全面地研究开发计算机辅助系统集成化软件平台,促进我国矿业学科教育方式的发展及创新,为培养煤炭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建宏,周科平,周智勇,等.矿山安全仿真模拟平台建设关键技术[C].金属矿采矿科学技术前沿论坛论文集,长沙:矿业研究与开发,2006.

上一篇:师生诗朗诵下一篇:大学生调研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