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9篇)

对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1

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常有人问起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当他们得知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时,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这就是中国的实际。中国大部分人从小就忙着学习奋斗,没有能及时的受到宗教氛围熏陶,当他长大后社会观已经形成,再让他信仰某个宗教,更是困难了,于是许许多多的国人不知信仰为何物。有人说一个没有信仰的名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需要在做事情的时侯有所依,有所畏。有所依,我们便能在遇到困难时无所畏惧,坚信自己能成功。有所畏,便能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不会得意忘形,无法无天。这有所依与所畏,便就是信仰。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人在满足物质需要后开始对精神有所追求,再者,外来文化也不断冲击着人们,好莱坞大片包含的宗教元素深深的刺激着国人,这就使宗教信仰人数在这些年得到激增。作为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知识水平,抑或受西方文化的冲击,都强于普通百姓,必然他们宗教信仰的比例会是最高。我希望通过本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研究,侧面反映国人的宗教信仰整体水平,再者希望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正确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宗教和正确对待宗教提供客观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原则,自制问卷通过调查员直接发到上晚自习的学生手里。共发放150份,有效收回147份。有效回收率 98%。男生68份,女生79份,男女比例 0.86:1性别比例基本平衡。抽样调查表

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我是西政的学生,正在进行大学生宗教情况的调查,希望同学你给予配合,本次调查采取不记名的形式,您的信息将会受到完全的保密。

学院:管理学院 性别:男 名族:汉 年级:大一 1,你有宗教信仰吗

A有 B没有(跳至第8题)C不确定(跳至第八题)2,你信仰什么教

A佛教 B基督教 C 伊斯兰教 D其他 3,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信教的

A 书籍报纸 B 网络电视广播 C 家人朋友影响 D其他 4,你信教多久了

A一年不到 B两三年 C 四年以上 5,每个人都应该有宗教信仰,你觉得对吗

A完全赞同 B 部分同意 C 不同意 6,你觉得通过信教给你带来的好处

A 精神依靠B关注公益更乐于助人 C 身体健康D其他 7,当你所信仰的宗教教义与社会主流价值冲突时,你会

A 完全坚持 B 看情况 C 放弃 8,你对宗教的认识,宗教是

A 一种迷信 B 一种生活习惯 C 一种信仰 D 其他 9,你对宗教教义与科学真理二者的看法

A大部分相同 B 小部分相同C 宗教教义完全违背科学 10,具体说说你对宗教的理解

谢谢参与。

二,结果与分析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资料分析

(1)大学生中有宗教信仰的人数占整体比例不高。

在有效收回的调查问卷147份中,其中有宗教信仰的人只有31人,比例为21%。虽说大学生人群是最有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去追求宗教信仰的,但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以及作为学生时时被学习压制着,导致了大学生中宗教信仰人数偏低情况的发生。社会风气:现在追求科学真理,而宗教在中国给贴上了迷信的标签,尤其是有些道士装神弄鬼,骗人钱财更惹的人讨厌。学习压力:高考制度虽说在某种程度体现了公平,确实作为了改变人一生命运的一种途径,但其高度的竞争性让中国学子苦不堪言。从小到大,爸妈什么时候都不会忘的一句话就是:记得好好学习。大学生,作为高考中的幸运者,肯定耗费了大量时间去学习,能有心思去追求宗教信仰的人自然少了。(2)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性别差异

男生68份中有宗教信仰的19份,比例27.9%女生79份中有12 份存在宗教信仰的,约为15.1%。男生有宗教信仰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女生。男儿志在四方,自然的,男生更关注时事,比女生更喜欢专研文化,军事,科技等等。女子无才便是德,大部分女生喜欢整天看着琼瑶姐姐伤天地泣鬼神的言情小说以及弱智到极致的韩剧,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那只有小部分了。由于主体关注点的不同,宗教信仰比例也就是顺其自然的事了。

(3)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名族差异

被调查的136个汉人中有宗教信仰的26位,比例19.1%,小数民族人11位,有信仰宗教的5人,比例约45.5%。小数民族大学生信教比例明显高于汉族。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宗教,其中相当部分已经演化成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的生活习惯了。所以,从小生活在浓郁宗教氛围的小数民族大学生,自然比汉族学生更信教了。在宗教信仰方面,人的确是很容易受到周边人影响的。比如说你爸妈是基督教徒,从小带你做礼拜,你不想信基督教都难了。(4)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学院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偏于理科的学院信教比例低于法学院,新闻学院等文科学院。人各有所求。学经济的,明显喜欢与数字打交道,对于文字,文化,精神要求肯定比文科生低。他可能可以随时背出圆周率的几十位却告诉你说世界上的三大教是佛教,基督教,印度教。法学院,新闻学院的学生由于经常与文字打交道,专业也要求他们必须对宗教有一些了解,自然知道接触的多了就容易产生信仰。所谓道虽迩,不修不成,事虽小,不为不成。只有先去做,才会一切皆有可能。若从未了解,何来信仰。(5)大学生信仰存在年级的差别。

根据数据表明,在大学生中存在这样的一种趋势:年级越高,宗教信仰的比例越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修养决定人的行为举止。我想,可能是因为多一年的学习才更让人体会到有所依,有所畏的重要性,才体现出年级越大,宗教信仰人数比例越大的趋势吧。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

(1)信奉佛教,基督教的人数比较多。

在有宗教信仰的31份问卷中佛教17份,基督教10

份,伊斯兰教2份,其他的两份。佛教一直是我国的主教,庙堂随处可见,不过现在主要信徒都是些大妈级,所以在大学生的调查中并未有统治级的变现。然而从小的目濡耳染,信仰佛教的比例还是最高的。基督教作为西方的主教,它的传入大部分是伴随着好莱坞大片,例如7宗罪、达芬奇密码等等。其信徒表现出临死前的淡定,以及对信仰至死的追求,深深的吸引着大学生。其宣传的对个人权利的绝对尊重,更让从小就身受父母,老师侵犯个人隐私的大学生所追求。

另外基督教的感恩教义也在中国受到追捧,饭前感恩,每周礼拜。自然的,基督教在大学生中也更易受信仰。

(2)信仰宗教时间不长。

在有信仰的31份问卷中,一年不到的7份,二到三年的21份,四年以上的3份。数据整体显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时间并不长久。一个人若能有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必然是在见识丰富的情况下。由于刚脱离高中老师灌输式的教育,很多大学生在短时间没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对宗教也需要段时间的了解,所以这就造成普遍大学生信仰宗教都是大2以后的事。对于中国学生,要说初高中就对宗教信仰的,我绝对不信,因为那时根本连些教义都理解不了,最多也就是对宗教的认同与好奇而已。

(3)大学生主要通过父母影响和书籍了解宗教的。

31个信教者12个通过书籍报纸信教,6个通过网络电视广播,13个是受了父母朋友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盛行,很多人的信奉,不由的影响着下一代。大学生中信仰佛教的人很多是受了其母亲的影响,因为其母亲每逢过年过节就会带她去烧香拜佛。另一个,大学生最主要接触的传媒是书,也只有书能把知识讲的透彻。偶然经翻开一本圣经,金刚经,他便会陷入遐想,信仰之路也可能由此打开。所以大学生通过书籍信仰宗教的人数也不少。(4)大学生宗教信仰不坚定

在被问及教义与社会主流价值相冲突是否坚持时,31个信教者只有两个选择了完全坚持。这道题旨在测试教徒对宗教的忠诚度。如果你信仰很坚定,便会相信教义完全是对的,就不存在与社会主流价值冲突了。即使冲突了也是主流价值出现了问题。比如现在老人摔倒不去扶的主流价值观就错了。信仰就是信任到了一定程度。人是应该为了信仰不惜代价的,即使去死。譬如耶稣。

大学生对宗教的认知

(1)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大部分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宗教信仰。

可能问卷存在设计缺陷,做第5题的人都是有宗教信仰的,但由于在中国有宗教信仰的占小数,若是面对所有调查者提问的话肯定大部分会认为不需要宗教信仰。

(2)大学生中大部分宗教信仰者认为通过信仰宗教能带来精神依靠。

在对宗教功能的认知上,31人中20人选择了精神依靠,5人选择宗教信仰让自己更乐于公益了,6人觉得有益于自己的身体健康。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各不相同。宗教作为一种信仰,其主要功能还是带来精神上的依靠。基督教的原罪论以及佛教的因果报应,都是作用于人的心理,从而促使人行善举。他们的教徒依照教义,行善之后便能过的轻松自在,因为他们相信好人就会受到保佑。

(3)大学生大部分人觉得宗教是一种信仰。

147份有效问卷中20人觉得是迷信,37人觉得是一种生活习惯,67人觉得是种信仰,13人选择了其他。这说明广大学生都认为宗教是神圣的,已经能够作为信仰了。与以前大部分人认为的迷信已有很大差别。也有很多人认为是一种生活习惯。的确,宗教很大的一部分表现为某种特定的生活习惯,一般信仰某种教的人都会有某些特别的举止。但宗教绝不只是一种生活习惯而已,这说明很多大学生还认识不够。

(4)大部分大学生相信宗教中有小部分真理

147份问卷中有高达140份认为宗教中有小部分真理,2个认为绝对等于真理的,5个认为都是迷信的。凡事无绝对,这句话对于圆滑的中国人早已理解的不知道有多透彻了。是的,再怎么差的宗教教义中总会存在某些真理的,不然他凭什么去蛊惑教徒呢。以前罗马教堂关于地心说,日心说等等已经证明教义不会完全是真理了。但对于信仰宗教的人来说,绝对的支持我们也是能理解的。

通过上述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大学生只是接触宗教的初级阶段,很多人是到了大学后才有了宗教信仰,他们信仰宗教时间不长,信仰的态度也不坚定,但对宗教能够有较好的认识,接触宗教的途径多样,对宗教有较强的好奇心。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大学生目前宗教信仰情况,我想提几点建议。(1)引导大学生认识宗教本质,树立科学观念

对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2

一、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支柱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要坚定理想信念, 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可以说, 信仰是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一种选择和持有。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理论, 是一种科学的理论, 同时又是一种信仰, 一种科学的信仰。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 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极度相信和尊敬, 并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

从我们调查数据比例中可以看出,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主流是积极的, 绝大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持坚定的态度。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从大一的50%、大二55.93%到大三78.85%、大四的80.77%, 人数逐年上升。

通过调查, 我们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 随着年级增长而增长, 体现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态度。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最深刻最高度也最精当的概括;它不但给予无产阶级和政党伟大的认识工具, 而且赋予他们伟大的历史使命, 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崭新的信仰, 它的产生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就基本价值取向看, 马克思主义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就理论表现看,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与大道至简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推动和鼓舞人民群众和我们党前进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充分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二、以理论自信促使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代大学生不能没有信仰, 没有信仰就等于没有灵魂。当代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最科学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应是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支柱, 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

任何人的任何信仰都是从认识开始的, 因此, 只有让大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 他们才会从心底里认同和接受, 并逐渐形成坚定的信仰。如果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就会“因无知而产生偏见, 因偏见而拒斥真理”。毛泽东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从我们调查的数据来看, 70%以上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唯一信仰, 在“人是要有信仰的, 要是可以选择, 你愿意信仰什么?”的问题上, 有70%同学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信仰在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信仰是大学生对其的认定, 体现着最高价值的一定对象的坚定信赖和执著追求, 信仰是大学生人生的“主心骨”。科学的信仰造就大学生人格, 涵养大学生人性, 提升大学生的境界。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思想最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当大学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后, 就对世界和人生意义持相对稳定的态度。正确处理诸多人生课题, 从而提高大学生生活的质量。当前, 部分大学生吃穿用名牌、高消费、攀比成风, 片面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 片面夸大了人的自然属性的需求。如忽视了精神生活的满足, 特别是对高尚情操、人生理想的追求时, 少部分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 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一旦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就意味着接受了某种价值观, 就意味着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善恶评价标准, 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发挥巨大的统摄作用。

三、激励当代大学生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汇集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精神追求, 所以, 大学生必须不断地在学习人类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和升华信念。正如列宁指出的:“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 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情感共鸣和实践体验, 但最根本的是理论学习。

当问到“你如何评价当前学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时, 有50.64%的学生认为当前学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和自身所需知识有偏差。当问及“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情感淡漠, 你认为产生的原因”时, 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 更不要说更好地从中索取所需要的知识填充自己、提升自己。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相关的教育管理机制不到位, 不仅需要在理论知识方面加强教育, 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与理解, 更重要的是要尽量创造广阔的空间与条件, 让更多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正确性, 通过意志锻炼, 形成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因此, 要加大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宣传和教育的力度, 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需要, 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信、真学、真用。

1.真信马克思主义, 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信仰。人的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 其确立的前提和基础是信仰者对一些思想观念的自由选择和认同内化, 而不是只靠宣讲, 尤其是在信仰和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 每一个需要确立信仰的人都有在不同信仰和价值观中进行自由选择的权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以人为本, 针对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尽量不把某种信仰和价值观被动地加于大学生, 而应尽可能多地采用适当的标准和方法, 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普及形式, 特别是与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联系起来, 让大学生从内心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在身边, 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信任马克思主义。调查显示, 57.58%同学是对中国现在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是正在被西化持否定态度, 近70%的同学是对共产主义充满期待的。

2.真学马克思主义, 提高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当代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会, 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内容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宣传教育内容要坚持“三贴近”原则, 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就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活性和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用发展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四进”, 进教材、见课堂、进头脑、进网络。努力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科学内涵和要求贯穿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是学习思考理论、实践理论的主体, 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理论宣传的对象。调查显示, 有70%以上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在我们的生活中作为指导, 但问及马克思主义在大学作为一门课程它的意义时, 某些同学认为这门课意义一般或意义不大。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通过多种途径, 提高马克思主义课程教育的实效性。

3.真用马克思主义, 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毛泽东曾指出:“任何思想, 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 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 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即使是最好的东西, 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也是不起作用的。”大学生要开展有意义的生活实践活动;一是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小组、实践活动小组和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等活动;二是学校大力支持大学生开展一些社团、党团支部学习马克思主义主题班会等活动,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 或者利用假期搞社会实践调查、暑期“三下乡”等活动, 把从书本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入理解。

通过科学信仰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会使大学生对前途充满信心, 学习、生活有方向和动力, 在诸多诱惑和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与此同时也实现自身价值。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开始凸显。少数人认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 出现了信仰危机。而据调查分析, 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理论自信, 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促进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激励当代大学生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参考文献

[1]周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新探[J].理论前沿, 2010 (6) .

[2]郑润权, 陈杨.当代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1) .

[3]刘刚.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忧患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5) .

对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信仰 大学生 理想

中图分类号:A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a)-0242-01

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理想和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与否。然而,近年来的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呈现逐步淡化的趋势,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不能对大学生的理想和信仰问题及时加以研究和引导,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不利于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发展建设。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研究并提出更为科学有效的对策。

1 大学生理想和信仰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取向日益多元化,而理想和信仰的选择也呈现多样化。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的激烈碰撞,部分大学生茫然失措。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大学理想和信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大都不高,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方法落后,以理论说教为主,课堂缺少互动,十分枯燥和乏味,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部分大学生认为不喜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认为共产主义社会遥不可及,虚无缥缈,不切实际,从而导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提议淡化,对社会愈加失望,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失去信心。

1.2 理想和信仰功利化

近年来,大学生的理想和信仰在利益的驱动下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功利化的发展趋势。大学生的理想和信仰逐步消失在功名利禄的追求当中,对于信仰什么、如何信仰等价值观的选择大都从自我需要出发,更有甚至,理想和信仰要让位于个人的个人生活和工作前途。正因如此,部分大学生的理想和信仰越来越物质性和功利性,他们的价值观取向也日益呈现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发展趋势,,追求金钱至上、权力万能。[1]

1.3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抗拒心理

我国高校大学生确立理想和信仰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教育,而部分大学生对高校开展的公共政治课程并不满意,他们认为课程内容空洞,而学习政治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离,过于形式化,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教育,从而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着一定的抗拒心理。

2 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途径

2.1 加强信仰教育教育者建设

2.1.1 提高信仰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理论修养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价值观教育,教育者的素质、信仰和理论修养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理想和信仰的形成。一方面,提高信仰教育者的道德品质,通过各种专业和技能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完善自身人格。只有教育者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崇高理想,才能使得教育者通过自身的信仰理论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仰。另一方面,信仰教育者要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自身修养。[2]信仰教育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并能够联系社会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各类社会问题。教育者只有不断强化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真正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视作一份事业,才能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努力工作。

2.1.2 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一方面,信仰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思想观念、认知水平和现实需要,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可以从现实出发,得到学生认同和接受。另一方面,信仰教育者要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迎合学生的思想需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期待感,从而自觉接受教育。

2.2 转变信仰教育方式

当代大学生大都是90后,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包容性强,但也存在缺乏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二是,集体意识薄弱。他们注重自我发展,善于表现自我,但另一方面,可能由于过度关注自我发展,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缺少社会责任感,从而走向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因此,根据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对他们开展信仰教育就要摒弃传统的灌输方式,探索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避免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出现逆反心理,不管提高教育实效。同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形式也要多样化,通过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帮助大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马克主义信仰教育能够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3 改善信仰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主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信仰教育归根结底是爱的教育,高校信仰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更加关注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因此,在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过程中,要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

首先,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能够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90后大学生在校期间会面临来自家庭、学习、社会的各方面压力,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存在于课堂的说教,还应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因此,学校教育在做好各项基础建设和师资建设的同时,还要做好各项助学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和生活环境。

其次,学校要加强生命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注重自我的健康,帮助他们更加全面的发展。尤其是在友爱、平等的校园环境中能够跟家真爱生命,敢于面对各种挫折和问题。

总之,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应从多方面、多视角进行创新改革,才能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信仰教育者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伟芳.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 篇4

前言:

信仰是人们对其认定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对象始终不移的信赖和执著不渝的追求。作为一种终极价值目标,信仰是人类精神生命的最终依托,是时代发展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是最有发展潜力、负载着时代发展希望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群体有没有信仰、他们的信仰是否正确,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通过对调查出来的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和研究,来使我们认清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及其信仰,并期望引起社会的重视以及改善。

正文:

一.人生追求及信仰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人生追求和信仰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人生追求和信仰能够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所以,拥有正确的人生追求和信仰对我们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人生追求及信仰,明确做人的根本。

人的追求及信仰,反映的是对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期望。因此,有什么样的追求及信仰,就意味着以什么样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在大学阶段,“做什么人”是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会时时面对的人生课题,只有树立起高尚的人生追求及信仰,才能够很好的回答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

大学时期,同学们都普遍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设定、工作岗位的选择,以及如何择友、如何恋爱、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困难,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需要确立科学、崇高的人生追求及信仰。只有这样,才能使将来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是宝贵的一生富有价值,卓有成效,充满自豪。

二.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缺失的具体表现

1.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

很多大学生表面赞成或是接受共产主义理想,但是内心却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很渺茫的事情。在实现人生追求的过程中,一些人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等价交换自己却不愿付出爱心。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把挣很多钱发大财做百万富翁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有些就是以大学的文凭为上升的跳板,就是想出人头地、谋取金钱权利等等。这些都使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及信仰产生

困惑和焦虑。

2.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

一些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学识、才能、人际关系和机遇,而忽视了个人品德的关系,所以才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一些人把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方面,而在自身的道德或是能力上出现滑坡,个别学生不讲道德,损人利己,见利忘义,不讲精神文明,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鲁,谈吐庸俗,思想肮脏龌龊,甚至打架斗殴,偷窃赌博,个别不得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重享乐安逸轻艰苦奋斗。

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使出现了很多高收入阶层,国家政策也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样一来,不少“大款”以高消费为荣耀,挥金如土,加上社会舆论和媒体的大肆渲染,网络的快速传播,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大学生作为思想比较先进的一代,少数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追求超前消费。久而久之,大学生这个团体就开始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为了追求高消费有些同学不惜一切代价,不安心学习,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4.重个人利益轻国家利益。

当代大学生多数赞成正确的人生追求及信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了国家、为集体做贡献。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上。一些人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

三.大学生缺乏人生追求及信仰的主要原因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及信仰已由改革开放以前的单一走向多元,我国传统的、西方传入的、过去“左”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新生的人生追求及信仰同时并存。

2.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不足,心理发展不成熟,是导致所有社会的大学生容易产生人生追求及信仰困惑的共同主观原因。虽然在学校受到多年教育,但缺乏对国情民情的实感和具体了解,缺乏生活实际的磨练和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思想意识的思考。于是,在接触社会生活时,看到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了解人们各不相同甚至截然对立的人生追求及信仰,就感到社会和生活难以理解,茫然困惑,不知道究竟哪些是真善美的,哪些是假恶丑的。

3.家庭德育的缺乏和学校德育的滞后,是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问题的直接原因。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家庭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而我们国家目前的家庭德育非常缺乏,不少家长要么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忽视德育和做人的启迪;要么因受经济浪潮的冲击而被社会边缘化,成天牢骚满腹、情绪低落,没有心情与孩子交流甚至只是给孩子灌输负面的东西;还有一些

家庭关系恶劣的家庭对孩子带来心灵创伤,使他们在人生追求及信仰上发生偏差。

四.关于解决问题的建议

1.确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及信仰

当代大学生在人生追求及信仰方面的困惑问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仰的多元化。所以,解除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困惑,首先就必须确立一套先进的人生追求及信仰。这个人生追求及信仰应该是主导性和多元性统一的人生追求及信仰这一主人生追求及信仰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仰,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以 “五爱”为主要内容的信仰。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人生追求及信仰教育的社会环境

环境是大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对大学生信仰的形成和变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现实社会环境也是最能影响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因素之一,现在,大学生在人生追求及信仰方面的许多困惑,就是因为他们感到现实生活与他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和对立的。因此,解决当代大学生在人生追求及信仰方面的困惑,还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生活环境,使大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人生追求及信仰教育与社会所奉行的人生追求及信仰尽可能一致,而不是相反。

3.提升家庭教育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

既然缺乏家庭德育是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困惑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今天中国,要使大学生的信仰困惑有所缓和,就必须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要懂得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也是终生的老师,只有时时处处牢记这种角色意识,才有可能有意识地自觉地把这种教育寓于家庭教育的日常生活之中,才能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及信仰,引导孩子走向成功之路。

五.结语

通过一定量的调查和具体的分析,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和所承担的任务与以往不同了。但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同样需要坚定人生追求及信仰,培养克服困难和应对挑战的坚强意志。在大学期间,只有同学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追求及信仰,并为之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真正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才能真正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张虹.《大学生信仰问题初探》.天津师范大学出版社.马光炎.《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人民出版社

对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5

班级:2班学号:092004020xx姓名: xxx

实践单位: 贵 州 师 范 大 学 求 是 学 院

实践时间: 2012年5月6日至5月16日共 10 天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信仰的调查分析

——xxx的调查

前言:

参与者:xxx;实践主题: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信仰;时间:2012年5月6日至5月16日;地点:贵州师范大学白云校区。

正文:

一、目的当今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日新月异地发展着,社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观念和思想。处于这种潮流下的大学生的精神和思想状态更值得关注。很多大学生面临着信仰的缺失,且没有正确的人生追求。这些都不利于祖国未来的发展。

二、内容

在调查过程中,我在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一共调查了65名同学。其中男生35名,女生30名。主要与他们交流与问答,记下问答过程与结果,一共历经10天。主要是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信仰的调查。综合起来调查结果如下。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信仰是人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和持有,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它包括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同时也包含着信仰者对未来生活的理想和追求。人生追求则是基于一定的人生需要为实现某种人生目标而自觉进取的能动活动过程,它反映出一个人的价值观。不管是信仰还是追求,都对个人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对个人未来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面对日新月异,风云变幻的新时代,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非常必要,对于信仰的选择需十分慎重。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是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一种观念超越及人对不朽精神的追求。它蕴涵着人们对自己和世界及其关系的认识和体悟。从本质上说,信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精神,是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不同时代人们的信仰都根源于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都是对现实生使确定了信仰也。

关于人生追求的看法,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参与问卷的同学中,只有一半同学对自己的人生追求比较明确,这也就意味着还有一半同学对自己的人生追求不明确或者只是有点想法甚至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而在对自己未来的追求比较明确的群体中,男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人生追求是一个十分慎重的话题,谈到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追求时,70的同学都是基于自己的理想确定的,也有约 20的同学称是因为家人的建议和期望,15的人是因为社会的压力;大部分同学都多多少少将自己的追求与国家的发展相联系,其中男生表现的尤为突出;不得不说的是,不论男女,不论专业年级,大部分同学都期望社会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发展和提升,但也有少部分人觉得物质生活更加重要。信仰是由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与伦理观所构筑的信念体系,是个人用以衡量利害关系和精神追求的最高准则,它虽然没有教会人们如何谋生、发展的具体实践技能和理性知识,但却奠定了人们一生的思想追求和理想境界,决定了是乐观、积极地从自然走向自由,还是悲观、消极地适应人生,导致了使人们产生快乐和痛苦以及是否获得幸福和德性的精神基础的差异。换言之,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也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仰包着信仰者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求,信仰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的可能性。没有信仰的人,会失去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发展。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冲击让许多人在社会浪潮中沉入深渊,社会压力的扩大和社会上部分人道德的缺失让很多大学生对将来的发展很迷茫,从而产生一些悲观负面的想法。而信仰能给人以精神上的寄托,给遇到挫折的人以指引和鼓励,让人坚定信心,重拾生活的勇气,这对将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大部分大学生对信仰的作用十分认可。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信仰的看法是比较科学的,这是因为学生们从小就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熏陶,而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同学们对科学的崇尚度较高,对宗教信仰的选择比较理性。但大学生却很少有明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个人也并没有坚定的信仰。

四、原因

1、中国所处阶段:社会转型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物质财富快速增加。到如今,想方设法获得个人经济利益并得到物质的满足已成为社会的主流个人取向,个人拥有的财富数量也成为衡量个人成就大小的最主要尺度。生活在转型期背景下的大学生,个人信仰和人生追求的确立很大程度上会受其影响甚至与之趋同。由于物质自身的虚浮和不稳定性,这种对物质追求的高度肯定及个人取向自身就意味着个人信仰坚实基础的缺乏。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大学生坚定自己的信仰无疑是有难度的。、2、社会改革的影响 我们从计划经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急剧变化也给人们的思想带来极大冲击。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同计划经济体

制及观念紧密的结合起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人们很难把共产主义同计划经济区别开来,相反的却极容易把马克思主义同计划经济一同怀疑和否定,造成大学生在接受时的错误观念,造成一种信仰上的危机。而马克思教育的僵化,让我们很难感受到她的魅力,更别说去坚定的追求了。

3、现实虚浮的困惑 由于权利关系和亲情关系,甚至金钱关系的干扰,大学生的个人努力和拼搏显得苍白无力,个人价值难以得到体现,个人梦想通过正当的路径变为现实显得困难重重,以至于权、情、法关系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在面对如此现实时,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价值观很难做出正确的区分和取舍。各种虚浮假象的迷惑,种种唾手可得的诱惑,使得大学生在迷茫困惑中去认知和选择,导致了种种信仰危机。

4、人生中教育的扭曲 在家庭中,父母关于金钱和前途的灌输,已经形成根深蒂固的记忆。在学校中,虽然我们接受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的教育,可是这种信念在如今的极度物质化的社会现实中已经鲜有。二者之间的错位使得当代在校大学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共产主义理论极其思想道德教育也不感兴趣。

5、高校教育改革的消极面 所有经历过高考的学子,无论成败,都曾经为自己的梦想挥洒汗水,努力拼搏,不顾一切奋战到最后,只为了进入梦想中金光灿烂的大学。可是大学中的一切与高中大相径庭,极度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各式各样的诱惑让以前被严格管制。

五、建议

1、各大高校应加强大学社会人生信仰和个人追求方面的教育和引导,通过各种形式如讲座,座谈等来让大学生明白在当今社会,正确的人生信仰和人生追求的重要性及其标尺,以期让大学生自我探寻自己的人生信仰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

2、社会媒体要承担起其社会使命和责任,关注大学生,关注祖国的未来,通过舆论和宣传来影响大学生积极确立正确的信仰和对家国及个人有益的人生追求,并且在现实的挫折下坚持下去,决不轻易放弃。

3、国家通过各种政府性机构组织各种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并启发他们对祖国命运和个人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正确认识和态度,使大学生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未来联系起来,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大学生个人也要加强自身修养的培养,积极主动地探寻自己的人生信仰和个人追求,勇敢面对社会现实和各种压力,磨练心智,在认清现实和正确对待现实的基础上,确立个人的信仰和追求,并且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修改和完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下一批社会的建设者,是国家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状况和信仰追求关系着祖国未来未来能否健康有序的发展,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共产主义的伟大人生信仰是当代大学生教育的迫切任务,是保证未来世界和谐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

5、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员。在大学里,你的生活将不是每天教室、宿舍、餐厅三点一线的枯燥与单调,美丽的校园内飘溢着浓厚的文化生活气息;8大门类的100多门选修课,使同学们同时沐浴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雨露滋养;各种学生社团,以及篮球队、足球队、文艺演出队、学生记者团、广播台、网站等,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宽广途径;一年一度的科技、电脑、英语等文化艺术节品位高雅、成果卓著,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和喜爱。相信只要新生们尽快融入大学生活的节奏,建立好合理的生活秩序,就能将自己今后的大学生活演绎的缤纷多彩!

参考文献

1、文均《人生追求与信仰》

2、刘星《大学生心理教育》

对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6

当前,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热情高涨,每年以十万计的人数递增。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大学生入党动机与政治信仰教育不仅关系到一代青年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难以彰显,反映出一些大学生入党动机不够纯正,而入党动机又直接呈显出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状况。

由于部分学生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信仰不明确,表现出种种不正确,不成熟的入党动机。分析这些入党动机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综合矫正。是保证大学生党员的质量,最终确保党的纯洁和形象,确保党的事业真正后继有人的大事。

大学生中产生不成熟入党动机政治信仰不明确的原因其实也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因初涉政治生活的不成熟性,当代大学生入校时一般为18 岁左右。他们年纪轻,社会阅历浅,在中学阶段忙于升学拼搏,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根本宗旨理解不深,对社会思潮和社会不良现象缺乏政治鉴别能力。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表现出一种初涉政治生活的不成熟性,这是产生不良入党动机的根本原因。

(二)、经济体制变革中的竞争压力影响。大学生就业体制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 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个人条件是否优越成为择业成功的关键,大学生于是争相为个人形象镀金镶银。许多

用人单位把是否是党员干部作为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信号。学生党员干部往往被抢手的单位录用,并安排到重要岗位。这就使得许多大学生把入党作为目标,希望自己的政治面貌一栏能在大学毕业时填上“党员”二字。

(三)、社会转型中价值失衡的折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念表现出选择的多样性,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的矛盾性,价值观念的断裂和不连续,必然折射到当代大学生中。使自我意识较强的大学生很容易滑向价值主体的“自我化”痛恨以权谋私,自利自私,但又感到奉献精神苍白无力,处于一种“我奉献而他人不奉献就会吃亏的”困境。而倾向“功利化”的选择。

(四)、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良影响。当代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但在价值定向上出现了偏差,忽视子女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子女价值观念功利化的问题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7

(一) 生存焦虑的影响, 即需求性信教。

大学生跨进大学校门就跨进了一个完全不同于高中时代的生活学习环境。在这里, 他们要独自处理生活学习的诸多问题。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意识不断觉醒。他们看到了高中时代不认识或认识不够的许多责任和压力。面对家庭生存、个人生存和自身条件缺陷等种种压力, 当他们无法解决、无法发泄、无法承受或缺少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爱时, 宗教就会成为最有效的心灵避难所。

(二) 为了追求人生的终极关切, 即主动性信教。

有些信奉宗教的大学生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 家庭和睦富足, 本人聪慧伶俐, 学习成绩优异, 一般不存在人生道路的挫折问题。但是他们涉世不深, 带着一种幼稚的理想主义来看待社会。然而社会却并不符合他们的理想, 而是越来越暴露出许多缺陷。他们愤世嫉俗, 他们惴惴不安。当他们所受的教育过于空泛, 面孔过于呆板, 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切时, 以仁爱和行善为核心的精巧又深奥的宗教学说就易于趁虚而入。

(三) 家庭和民族传统的影响, 即传统性信教。

宗教在我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中有悠久的传承, 曾经长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时期和某些地域还曾经形成过宗教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居统治地位的现象。“宗教离物质生活最远, 而且好像与物质生活最不相干”, 它一旦形成就带有显著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当社会经济形态发生变化、甚至社会性质变化时, 它仍能比较稳定地存在下去。这样, 当某一宗教在某一地区或民族的思想文化领域保持了相当长的时期后, 便会在人们中形成一种信仰传统, 并且代代相传。大学生中来自民族地区的宗教信奉者大多属于这种情况。

正是以上诸种因素促成了大学生信教人群的出现, 其中除传统信教者外, 其余人员信教都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有这样那样的关联。

二、大学生信教人群的显著特点

(一) 男女生信教比例基本持平。

调查显示, 在大学生信教人群中, 男性占了55.2%, 女性占44.8%, 男性比女性多了10个以上的百分点。信教男性大学生占男性大学生的9.24%, 女性大学生的同一比例是9.3%, 基本持平。以上两组数据都没有显示信教女性高于信教男性的一般特点。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大学生自身处境的特点找到原因。

(二) 信教不信神的现象突出。

我国大学生信教人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接受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长大, 又在高等学校接受现代科学的教育, 要使他们在思想上真正相信神的存在一般不是一件易事。

(三) 心理调节的需求突出。

大学生信教也体现了中国人信教的通常特征, 许多人是在发生问题或产生需求时投向宗教的。但与普通民众不同的是, 大学生信教更多地表现在心理调节的需求方面。大学生尚在求学时期, 他们面对的更多的是人生转折时期的适应问题, 而不是成年人面对的创业、发展或守成、败落等问题。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 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 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是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的不断增强, 另一方面是心理发育尚未成熟, 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还不够强。因此, 在处理学习、工作、社交、友谊、爱情以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等关系复杂的问题时, 常常会引发激烈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 造成心理发展中的失调和不平衡, 给心理体验带来不适应感、焦虑感和压抑感。

三、做好大学生信教工作的建议

(一) 要澄清大学生对宗教的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思想认识。

1. 对宗教道德作用的认识。

由于宗教道德本身就是世俗的社会道德宗教化的结果, 是将世俗道德神秘化、绝对化和片面化的结果, 因而它同世俗的社会道德不能不有着密切的联系, 并在特定社会条件下起着世俗的社会道德作用, 很多大学生迷恋宗教的主要原因即在此。然而信仰神、服从神、崇拜神乃是一切宗教道德规范的首要准则, 调整人神关系的宗教神道决定或支配了调整人神关系的宗教人道。因此就本质而言, 这种道德规范消极的影响、负面的作用是主要的。

2. 对科学家信仰宗教问题的认识。

从根本上来说, 科学与宗教是对立的、无法调和的, 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遵循的应该是理性的、科学的、唯物的方法。然而一个人在相信科学的同时仍可能会相信超自然力量, 科学家未必就是无神论者。这一是出于人们生活在世界上不仅有物质生活的追求, 还有精神生活的追求。人们都以不同形式发现自己的“终极关怀”。二是由于宗教道德的“诱惑”。现代西方有不少颇有成就的自然科学家面对科技理性的负面作用, 反对并担心科技的非人道用途, 崇尚宗教的道德作用进而信仰起所谓的道德宗教来。此外还有科学家认识上的问题。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 对于暂时无法认识的未知的领域, 有的科学家无法解释, 最终往往会归诸于“神”。有的科学家“专业知识”和专业以外的知识之间的分裂倾向在不断加剧, 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茫然无知、道德判断力的低下与出色的专业知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当他们精神上有苦闷时, 就很容易投入宗教的怀抱。

3. 对大学生特别迷恋基督教的现象的认识。

大学生为什么与来自西方的基督教特别“投缘”呢?笔者认为, 这主要跟基督教本身的特点有关。其一, 基督教具有理论性。其二, 基督教的出世和入世观念的影响。其三, 青年大学生往往容易由欣赏、羡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科技、军事、文化实力开始, 欣赏甚至迷恋起基督教来。

(二) 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引导, 使他们树立唯物主义的无神论世界观。

1. 要加强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

一些大学生由于受实用主义、物质主义价值观影响, 到学校学习只顾实际目的, 只学固定知识, 只学会一些现成的科学结论, 信仰的焦点集中在各门学科的成果上, 而不了解其方法, 这将出现把科学当作权威, 把科学原理作为迷信的教条信仰。这样, 他们就会在科学专家面前不再运用自己的思考力, 但当这些专家们也无力解决某些问题时, 他们就会失望地离开专家甚而走向真正否定科学, 把未知的当作不可知而付诸上帝, 投入宗教神学的怀抱。而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 批判性的思想精神能使学生之“思”尽可能导向事物的本源, 导向事物的全面性, 不为一切教条所束缚, 并对所有可知的事物、科学的意义以及生活的真实性持开放的态度。

2. 要加强心理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挫折承受能力, 培养健康的心理意识。

青年学生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心理断乳期, 正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期。尤其对于那些想逃避现实, 摆脱社会的大学生而言, 虚幻、超现实的宗教神明不啻是“良好的避风港”。对此, 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并掌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机制和规律, 从重建理性认识、完善自我意识、锻炼优良的意志品质、学会情绪调节、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等等方面入手, 为大学生建立起强大、坚固的内在心理防御机制。

3. 要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 揭露宗教的真面目。

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科普宣传, 让大学生认清宗教和迷信的本质。对一些目前不能理解的现象, 也应向大学生普及科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引导他们远离宗教和迷信的误区。同时, 必须坚决反击、揭穿诸如“水变油”、“万里发功”、“借尸还魂”、“末日预言”、“法轮消业”、“特异功能”等伪科学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的实质, 使其无处遁形。

参考文献

[1].王德权.探索电子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 2013

[2].刘冉.电子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探索[J].科技创业家, 2012

[3].王沛.关于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探究[J].科技致富向导, 2012还曾经形成过宗教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居统治地位的现象。“宗教离物质生活最远, 而且好像与物质生活最不相干”, 它一旦形成就带有显著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当社会经济形态发生变化、甚至社会性质变化时, 它仍能比较稳定地存在下去。这样, 当某一宗教在某一地区或民族的思想文化领域保持了相当长的时期后, 便会在人们中形成一种信仰传统, 并且代代相传。大学生中来自民族地区的宗教信奉者大多属于这种情况。正是以上诸种因素促成了大学生信教人群的出现, 其中除传统信教者外, 其余人员信教都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有这样那样的关联。 二、大学生信教人群的显著特点 (一) 男女生信教比例基本持平。调查显示, 在大学生信教人群中, 男性占了55.2%, 女性占44.8%, 男性比女性多了10个以上的百分点。信教男性大学生占男性大学生的9.24%, 女性大学生的同一比例是9.3%, 基本持平。以上两组数据都没有显示信教女性高于信教男性的一般特点。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大学生自身处境的特点找到原因。 (二) 信教不信神的现象突出。我国大学生信教人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接受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长大, 又在高等学校接受现代科学的教育, 要使他们在思想上真正相信神的存在一般不是一件易事。 (三) 心理调节的需求突出。大学生信教也体现了中国人信教的通常特征, 许多人是在发生问题或产生需求时投向宗教的。但与普通民众不同的是, 大学生信教更多地表现在心理调节的需求方面。大学生尚在求学时期, 他们面对的更多的是人生转折时期的适应问题, 而不是成年人面对的创业、发展或守成、败落等问题。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 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 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是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的不断增强, 另一方面是心理发育尚未成熟, 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还不够强。因此, 在处理学习、工作、社交、友谊、爱情以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等关系复杂的问题时, 常常会引发激烈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 造成心理发展中的失调和不平衡, 给心理体验带来不适应感、焦虑感和压抑感。 三、做好大学生信教工作的建议 (一) 要澄清大学生对宗教的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思想认识。

[1].对宗教道德作用的认识。由于宗教道德本身就是世俗的社会道德宗教化的结果, 是将世俗道德神秘化、绝对化和片面化的结果, 因而它同世俗的社会道德不能不有着密切的联系, 并在特定社会条件下起着世俗的社会道德作用, 很多大学生迷恋宗教的主要原因即在此。然而信仰神、服从神、崇拜神乃是一切宗教道德规范的首要准则, 调整人神关系的宗教神道决定或支配了调整人神关系的宗教人道。因此就本质而言, 这种道德规范消极的影响、负面的作用是主要的。

[2].对科学家信仰宗教问题的认识。从根本上来说, 科学与宗教是对立的、无法调和的, 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遵循的应该是理性的、科学的、唯物的方法。然而一个人在相信科学的同时仍可能会相信超自然力量, 科学家未必就是无神论者。这一是出于人们生活在世界上不仅有物质生活的追求, 还有精神生活的追求。人们都以不同形式发现自己的“终极关怀”。二是由于宗教道德的“诱惑”。现代西方有不少颇有成就的自然科学家面对科技理性的负面作用, 反对并担心科技的非人道用途, 崇尚宗教的道德作用进而信仰起所谓的道德宗教来。此外还有科学家认识上的问题。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 对于暂时无法认识的未知的领域, 有的科学家无法解释, 最终往往会归诸于“神”。有的科学家“专业知识”和专业以外的知识之间的分裂倾向在不断加剧, 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茫然无知、道德判断力的低下与出色的专业知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当他们精神上有苦闷时, 就很容易投入宗教的怀抱。

[3].对大学生特别迷恋基督教的现象的认识。大学生为什么与来自西方的基督教特别“投缘”呢?笔者认为, 这主要跟基督教本身的特点有关。其一, 基督教具有理论性。其二, 基督教的出世和入世观念的影响。其三, 青年大学生往往容易由欣赏、羡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科技、军事、文化实力开始, 欣赏甚至迷恋起基督教来。 (二) 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引导, 使他们树立唯物主义的无神论世界观。

[1].要加强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一些大学生由于受实用主义、物质主义价值观影响, 到学校学习只顾实际目的, 只学固定知识, 只学会一些现成的科学结论, 信仰的焦点集中在各门学科的成果上, 而不了解其方法, 这将出现把科学当作权威, 把科学原理作为迷信的教条信仰。这样, 他们就会在科学专家面前不再运用自己的思考力, 但当这些专家们也无力解决某些问题时, 他们就会失望地离开专家甚而走向真正否定科学, 把未知的当作不可知而付诸上帝, 投入宗教神学的怀抱。而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 批判性的思想精神能使学生之“思”尽可能导向事物的本源, 导向事物的全面性, 不为一切教条所束缚, 并对所有可知的事物、科学的意义以及生活的真实性持开放的态度。

[2].要加强心理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挫折承受能力, 培养健康的心理意识。青年学生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心理断乳期, 正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期。尤其对于那些想逃避现实, 摆脱社会的大学生而言, 虚幻、超现实的宗教神明不啻是“良好的避风港”。对此, 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并掌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机制和规律, 从重建理性认识、完善自我意识、锻炼优良的意志品质、学会情绪调节、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等等方面入手, 为大学生建立起强大、坚固的内在心理防御机制。

对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生力军。大学生的文明素养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然而,在大学校园里仍存在着很多不文明的现象。这些不文明现象败坏了校园的风气,也直接作用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研究对象及结果

为了解大学生文明素养状况,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找出应对校园不文明行为的方法策略,本文以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全日制本科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方法,从大一至大四年级进行随机抽取。调查内容包括在校园、教学区、宿舍、餐厅及图书馆主要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及对校园文明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一)目前大学校园主要存在的不文明现象

校园环境文明方面。问卷涉及乱扔垃圾、占路行走、衣着暴露、践踏草坪、吸烟及男女生交往过于亲密六个方面。93%的学生表示路上要扔垃圾时会暂时放在包里或寻找垃圾箱,57%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占路行走的行为经常发生;85%的学生看到过校园内随意践踏草坪的行为;对于部分学生在校园内着装不合体或过于暴露的现象,16%的学生表示反感,59%的学生有些介意,25%的学生认为是个人自由;对于部分大学生在校园吸烟以及校园内男女同学交往行为举止过于亲密的现象,83%和75%的学生会有所反感。

教学区文明方面。问卷涉及课桌涂鸦、课前占位、乱扔垃圾、高声喧哗或打电话、手机不设置静音、在教室吃早餐六个方面。在教室桌椅上进行涂鸦很常见,对于这种“课桌文化”83%的学生表示反对。对于课前占座的现象,17%的学生认为这是学习积极性高的表现,69%的学生认为这种行为扰乱了课前秩序。看到教室里留下的垃圾,89%的学生表示反对。在课堂上或自习时应保持应有的安静,但绝大多数学生经常会听到手机铃声、高声打电话声。对于在教室吃早餐的行为48%的学生是反对的,46%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只有6%的学生赞成。

宿舍区文明方面。问卷涉宿舍卫生状况、夜间洗漱、在宿舍打游戏或高声播放音视频、宿舍门口存放垃圾、高空抛物及破坏公共财物六个方面。调查显示,大学生宿舍整体卫生情况良好,64%的宿舍能保持每天干净整洁。对于有人在熄灯后洗漱以及在宿舍大声播放视音频的现象,14%及11%的学生表示自己曾经这样做。对于在宿舍门口存放垃圾及从宿舍楼抛物的现象,大多数学生表示很反感,表示能将垃圾扔到规定地点,但仍有14%及6%的学生表示自己曾经这样做过。15%的学生表示曾经破坏过宿舍公共财物,79%的学生十分爱护,6%的学生表示不关心。

餐厅及图书馆文明方面。问卷涉及餐具回收、买饭插队、食物浪费、借阅图书乱写乱画四个方面。就餐后81%的学生会主动把餐具放到指定地点,但是仍有一小部分学生不能做到文明就餐。餐厅买饭时,73%的学生表示能做到按自身实际来买,不浪费。排队买饭的过程中,76%的学生看到过插队现象。在图书馆借阅图书的过程中,91%的学生几乎没有或从未看到图书有被人随意勾画或是破坏。

(二)对于加强校园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调查中,问卷也提出了对于加强校园文明建设方面的几点意见,包括加强校园硬件设施的维护、加强校园文明教育宣传、把不文明现象同各种奖惩评定挂钩、组建文明督导队等。反馈情况如下:33%和58%的学生表示加强校园硬件设施的维护对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有环境约束及自律效应;31%、54%、15%的学生认为设置不文明现象曝光台,进行正面教育宣传,树立文明典型是最为有效的校园文明教育宣传手段;21%的学生认为把不文明现象同各种奖惩评定挂钩对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的提升有很大作用,62%的学生认为有较大作用;17%的学生认为组建文明督导队对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的提升有很大作用,64%的学生认为有较大作用。

三、改善策略

对于如何加强改善大学生文明素养,通过调查我们认为这不仅需要大学生本身的努力,还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的合作。

加强文明素质的教育和宣传。学校在关大学生课业成绩的同时,也应注重道德文明修养教育。关注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采取正面教育引导和树立文明典型等方法引导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

建立外在约束机制。外在约束机制的建立对减少校园不文明现象有推动作用,如把不文明现象同各种奖惩评定挂钩,设立不文明现象曝光台,建立文明督导队等,提升不文明行为带来的成本,让不文明现象的实施者付出相应代价。

加强对校园硬件设施的维护,身处良好物质环境能激发学生自觉遵守校园文明公约、自觉爱护校园公共基础设施、自觉维护良好校园文明环境的责任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教育者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教育者应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

参考文献:

[1]靳小平.对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调查[J].思想工作,2008(6):26.

当代人对法律认知情况调查报告 篇9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法律也随之不断完善,人们对法律价值的认识更为深入。本文主要是从现实的角度来反应当今人们对法律的认知与态度,为将来完善法律提供一份有用的资料。关键词:法律价值

认知

态度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当代人民对法律认知的情况。本人于2009年11月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随机调查。本次调查选取的样本总数是50人。各项调查工作结束后,将本调查报告内容予以总结,其调查报告如下: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没有只有小学或初中学历的人;具有高中学历(包括在读)的有3人,占总数比例的6%;具有大学本科或专科学历(包括在读)的有45人,占总数比例的90%;具有研究生学历(包括在读)的有2人,占总数比例的4%。

二、问卷回答情况

(1)法律观念、意识部分

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42个、占总数比例84%的人认为法律是作为一种工具在中国存在的,只有1个、占总数比例2%的人认为在中国法律是一种信仰,另有1个、占总数比例2%的人认为法律在中国以其他形式存 1 在,还有6个、占总数比例12%的人没想过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认为法律在中国是一种带有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目的的工具性地存在着的,而并非一种信仰。

而在多选题的“您守法的原因”一问中,有40个、占总数比例80%的人认为“守法是基本素质”是其守法的原因之一,有26个、占总数比例52%的人将“违法会受到处罚”列为自己守法的原因之一,有12个、占总数比例24%的人认为自己守法的原因之一是“出于习惯”,有2个、占总数比例4%的人同时也因为其他原因守法,只有4个、占总数8%的人守法的原因里有“信仰法律”这一条。可以看出,在中国,人们基本没有因为信仰法律而守法的。

(2)中国司法实践部分

有27个、占总数比例54%的人认为中国现在权力大于法律,有8个、占总数比例16%的人认为中国现在权力与法律的关系基本持平,另有5个、占总数比例10%的人不知道这个问题,只有10个、占总数比例20%的人认为中国现在是法律大于权力的。可见中国的法治状况在民众心目中的印象绝对不容乐观,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中国仍然是人治社会而非法治社会。

有27个、占总数比例54%的人认为中国的法律执行的一般,有15个、占总数比例30%的人认为中国的法律大部分执行的不好,有6个、占总数比例12%的人不知道这个问题,只有2个、占总数比例4%的人认为中国的法律执行的非常好。看来中国民众对中国执法状况的印象同样不容乐观。

有30个、占总数比例60%的人认为中国现在人情比法律起的作用更有效,有10个、占总数比例20%的人认为两者起到的作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差不多,有2个、占总数比例4%的人不知道或没想过这个问题,只有8个、占总数比例16%的人认为中国现在法律比人情起的作用更广泛更有效。可见,当代中国,恐怕秩序的维持,传统文化起的作用比法治等外来观念更大,虽然这是不应该的。

在对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机关的态度上,有22个、占总数比例44%的人态度是一般信任,有22个、占总数比例44%的人态度是“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想接触”,有4个、占总数比例8%的人态度是不信任,另有2个、占总数比例为4%的人为其他态度,但是选择“非常信任”一选项的人数,在本次调查中为0。则共有占总数比例52%的人对这些机关具有排斥的态度。

三、结论和建议

1、结论

(1)中国政治、法治方面很大程度上还在延续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人们认为社会依然是权力大于法律,人情大于法律,统治、调节人们行为的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类似民主、法治、平等这样的西方传来观念只能在价值上受到肯定而在实践中难以实行。外来的法律观念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间产生了严重的法律文化冲突。

(2)中国的法律实践方面给民众心中留下了比较恶劣的印象,形势不容乐观。

2、建议

(1)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在学术上思考研究中国法律文化冲突的解决办法,可能会对个别问题的解决产生促进作用。

(2)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机关应树立好公正严明的良好形象,设法克服人们心中权力大于法律的观念。

(3)加大法律的宣传力度,在体现法律作用的同时更要让老百姓易于懂 得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合法的权益。

参考文献:

[1] 卓泽渊 《法的价值论》 法律出版社 1999 [2] 朱苏力 《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法治》

附录:调查问卷原稿

您好,感谢您能填写这份社会调查问卷,该问卷是以匿名的方式填写的,所以您尽可以放心填写。另外由于本报告是用来进行写论文的,纯属学术研究用,所以请您务必认真填写,写真实情况,非常感谢您的合作,谢谢。

您可以将选出的答案写进括号内,如果您选的是“其他”项,请在“其他”后面写上您认为应该写的内容。1.您的年龄?()

A.18周岁以下 B.18周岁—25周岁 C.25周岁—40周岁 D.40周岁—60周岁

2.您的文化程度(包括在读)?()

A.小学 B.初中 C.高中或中专 D.大学本科或专科 E.研究生 3.您有信仰吗?()

A.有 B.没有 C.不知道 D.没想过 4.您认为在中国,法律是一种?()

A.信仰 B.工具 C.不知道 D.没想过 E.其他: 5.您认为现在在中国法与权力的关系是?()

A.权力大于法 B.法大于权力 C.但两者基本持平

D.不知道 E.其他:

6.您认为,在一个社会中是否法应该高于一切?()A.是 B.不是 C.不知道 D.没想过

7.您认为中国的法律?()

A.执行的很好 B.执行的一般 C.大部分执行的不好 D.不知道 8.您遵守法律是因为(可多选)?()

A.信仰法律 B.出于习惯 C.守法是基本素质 D.违法会遭到处罚 E.其 他:

9.您认为现在在中国,法律和人情关系,谁起的作用更广泛更有用?()A.法律 B.人情关系 C.两者差不多 D.不知道 E.没想过 10.您对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机关的态度是?()

上一篇:顶岗实习小结十下一篇: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