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提问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精选8篇)

小学科学课堂提问 篇1

汪蔚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教师善于提问,掌握对话的技巧,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对话交流的效果。同时,提问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歌德说过:“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得提出聪明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在“问题设计”的艺术殿堂里多加修炼,提出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知识、体验愉悦,以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本文立足于《科学》课堂教学的实际,笔者从三个大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小学科学课堂中提问的设计技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一个好的课堂提问,可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迅速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高度注意,启发学生思维。然而,如何设计课堂提问,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的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1、提问要做到收放有度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科学课堂里,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提问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通过思维辨析或动手活动最后得出答案,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 许多科学课堂教学中,还大量存在着教师提问过多、学生思考过少的现象,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回答问题的状态。

2、提问要具有指向性,当问则问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教师利用问题来诱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产生问题与老师在引导中抛出的问题交相辉映,构成了我们科学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单纯追求为了提问而问问题,一般存在有这么两种情况:一是把不是问题的作为问题;在《杠杆的科学》一课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引出“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这一科学概念,先是拿出一根棍子,问学生:这是什么?然后用它来撬重物,再问学生:当这样来使用的时候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只一个杠杆概念的引出就耗费了很长的教学时间,再加上一些干扰因素的引入,很不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杠杆的掌握。在我看来,概念性的知识没必要采用提问的形式,而是可以结合课件或亲身体验的方式,直接给学生呈现出。二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种情况也是我们科学课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本来可以用非常简单的话语把学生引导到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可是就是因为教师的提问,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

3、提问要有一定的层次性,难易适度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机会和有效地指导。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既不能太容易,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能太难,使学生无处下手。

4、提问要及时,恰到时机

当学生课堂上的发现和原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歧 义时,这是教师提问的有利时机。

5、提问可从多角度进行,拓展知识面

多角度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反问等形式突破思维的局限性,开拓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在执教《轮轴的秘密》时,探究活动进行完之后,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哪些地方运用了轮轴,并分析它的轮和轴在什么位置,这些问题在本节课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好解决,但当问到:它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时,学生只会说省力。但在另一个班上课的时候,我采用了反向提问:如果汽车的方向盘上没有一个大轮子,只是一个轴,那使用起来会怎样呢?从而加深学生对轮轴在生活中作用的理解。

二、谈谈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艺术和策略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1、联系生活实际

一个有效的问题,首先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感兴趣?贴近生活的、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有关联的,才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进行设问。

其实象生活中的物质、特定的生活场景,如食品包装袋、工具箱里的工具、厨房的生活用品、出汗过多时饮用食盐水、用蜂窝煤煮饭、电路故障等,都可以作为设计问题的背景。例如“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雷雨为什么能促进农作物生长?”“为什么铁轨要铺在枕木上?”“钡盐有毒,为什么硫酸钡在医疗上可作钡餐?”

2、创设问题的情境

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说过:“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带入一个未知问题的气氛中,并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心理状态,使学生的兴奋点达到最高阈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丰富学生的感知,提高学生思维的有效性。

3、注意问题的层次感

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和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地设计。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

4、体现问题的开放性

学生的思维方式偏重于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只具有初步的意识。而开放性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尽可能地避免单纯的判断性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等),要多用疑问性问题、发散性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受到启迪、得到锻炼。

5、力求问题的新颖性

陈旧的、没有新意的东西往往吸引不了人们的注意,而内容新奇、有趣的东西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好奇。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趣的、吸引学生的,对那些学生不感兴趣的知识,如果在课堂上只是平淡讲述,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把问题设计得新颖别致,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那么学生就会 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积极思考的目的。因而,在课堂问题的设计时,时刻不要忘记所设计的问题应具有新颖性、新奇性和趣味性,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6、设计好问题的梯度

教学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和提高,这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大要求。“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若突然提出一个较难的问题,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会产生思维“卡壳”现象。因此,在课堂的问题设计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梯度地设计课堂问题,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解决问题。

7、注重问题的思维化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因此,课堂问题设计要能激励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只是手段,启发调动学生思维才是目的,问题的设计应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知识点中,我们教师只要勤于思索,就一定能设计出新颖、巧妙的问题,它会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三、谈谈科学课堂教学中效果检测

关于课堂教学重点效果检测,首先要弄清楚课堂提问的功能,笔者总结了一些不成熟的观点:

1、评估功能

这是课堂提问最基本的功能,主要是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师所期望的是学生正确的答案,而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往往是单一的。

2、动机功能

教师知道大部分同学可能并不知道这个的答案,提问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对同学回答这些问题的正确性期待不高。实际上有些问题可能也没有固定的答案。

3、教学辅助功能

这些问题和动机功能问题一样,教师并不期待同学口头上回答出来,其主要目的在于辅助教学活动,例如帮助学生组织思维(“你能不能从„„去考虑呢”),组织教学活动(“多少人已经完成了这个实验”),引起学生注意(“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的变化呢”),强调重点(同学们是否记得我们刚才谈到的,在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什么”)

4、启发思维功能

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也是小学科学教育中提问的重点。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心设计带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比单纯的讲解更能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更能完成知识技能的内化,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的巩固也更牢固。课堂提问的这种启发思维的功能,在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小学科学教育课堂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科学课堂提问 篇2

一、精心选择问点, 明确课堂提问的功能

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 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学生思考, 开发学生智能, 调节学生思维节奏, 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在新课程理念下, 作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课堂提问,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发挥着新的特色与功能, 同时也成为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窗口”之一。我认为科学课堂教学的提问功能有以下几点: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 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新知的学习是基于已有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 学生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形成、发展、完善自己的概念体系的。学生前概念的认知水平正是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原动力, 是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的基石。上课之前或上课伊始教师通常要通过谈话或提问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了解学生对磁铁的原有认知, 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认识到什么程度?他们还有哪些错误认识或模糊认识?这些将是教师进一步教学的起点。本节课教者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 设计的问题也是围绕这样的思路展开的。开始的个体回答可能是零散的、个性的。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记录的方式整理他们的认识, 做到逐步条理化。本节课师生共同整理的关于水的认识的网状图的构建将贯穿一个单元的教学, 随着学生认识的不断发展和丰富, 网状图中的内容也逐渐丰厚起来。

二、精心设计问题, 把握课堂提问原则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对于启发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对问题进行精心准备, 科学的提问要遵循以下原则。

1. 问题的设计要有灵活性。

要善于估计和处理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提问的内容、问题的形式及其次序都是教师备课时精心预设的, 但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或意想不到的答案。所以说, 提问既要有计划性, 还应该注意应对不确定性。有的学生回答的离题太远, 不得要领, 我们应灵活地加以启发诱导, 使教学内容不致松散。有的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或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答案, 这是一种应该鼓励的行为, 我们应该因势利导, 帮助学生分析答案的可靠性。

2.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全面性。

问题设计的全面性是指在课堂提问中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要使全班同学都积极做准备。一般先提出问题, 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然后针对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 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 让全体学生思考后, 再指定学生回答, 切忌教室内有“被遗忘的角落”。

3.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适时性。

适时性原则是指提问的时机要合适。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适当的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通常, 提问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 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以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难的地方。另外, 还要从课堂教学的时间上把握, 应选择合适的提问时机。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地提出适当的问题。不同的时间提问往往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上课开始的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上课过程中的提问可以疏通和理顺学生的思路, 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课堂快结束的提问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和麻痹心理。

4.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设计的问题应当由浅入深, 有一定的层次感, 不要在一个水平上盘旋, 要具有梯度, 学生的思维活动才不会中止。比如《摆》一课提问时, “请你推测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你对哪一种推测的验证感兴趣?”“你打算怎么去验证?”“从实验数据的分析中, 你得到了什么结论?”通过上述四个阶梯式问题, 启发学生溯踪寻源, 求得答案, 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不至于中止迁移。

小学数学课堂中科学提问技巧分析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应用;提问技巧

数学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的共鸣的纽带。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重视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堂提问现状分析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农村学校,调查表明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无思考价值。比如:“对不对”、“是不是”等。

2.含湖不清。如教“行程问题应用题”时,出示例题后,为了引出线段图,教者问“借助什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当场就把学生卡住了。如果改成“用线段图表示,该怎样画?,最后比较出“借助线段图,我们看得更清楚了。”,是不是这样提问更好呢?

3.钻牛角尖。比如:“1”加“1”等于几?为什么?,学生无言回答。如果改为:“怎么想的”学生就容易回答些。

4.忽视差生。一些教者,总认为差生笨,问题答不上来,不给他答题机会。

二、怎样设计数学可他的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数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动力,那么怎样设计课堂提问才能适应《新课标》的需要,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提问要具有诱导性

课堂提问既是促进学生思维,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又是教学技巧的具体展现。教师借助提问能发促思益智,使学生在畅想和满足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提问,更能收到激发兴趣,唤起情感,激活思维的效果。

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通过精心设问,层层设疑,一次又一次掀起教学高潮。教学过程如下:

(出示课件,屏幕上显示一个圆,圆周上的一点闪烁后沿圆周绕一周,然后闪烁圆周。)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出什么是周长吗?

生:圆一周的长度,叫圆的周长。

师:那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呢?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接着启发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师:你是怎样测出圆的周长的?

生:用滚动法、绕线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来。

师:如果要测量这样的圆(师用线、小球演示),你能把它立起来滚动吗?

师:你还有那些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呢?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提问可带有启发性,设计的问题要有坡度,循序渐进,大问题后面要有较易较小的小问题做铺垫。如在复习“长方体特征”时,师问: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如有困难,教师可以接着问:(1)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形状?(2)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怎样?(3)长方体相对的棱有几条?相对的棱长怎样?(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长方形的叫什么?

(三)提问要具有开放性

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中流于形式的提问,不要拘泥于一个问题一个答案。小学生是思维活跃,有的时候会出现让人出乎意料的答案。教师应在给学生打好基础的基础上,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变动,让学生探究,从儿加强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创设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富有挑战问题中,不断发展多角度,多策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是变得更聪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

三、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一)目的明确,语言清晰

课堂教学每个问题都要具有针对性,要有价值性,不一定什么问题都要问。要明确提出什么问题,对旧知、新知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如:教体积的意义时,教师首先提出(1)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样的问题是为新知,体积单位的确定做了一个铺垫。紧接着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把这个正方体放入水中,将会怎样?再把大一点的玻璃球放入水中,还会发现怎样?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题不仅把学生带入新知的情境中,而且具有针对性,明确性。

(二)深浅适度,层次分明

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就要求提出的问题要面学生的思维的最近发展的区。问题太容易,不利于发展思维太难,学生答不出,失去了提问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问题要深浅适度,所提问题应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清晰的层次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未知到已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对于重点难点知识,教师要设计一些铺垫性的小问题,搭桥铺垫。

(三)形式多样,面向全体

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设问,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善于变化提问的角度,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问的形式也要多种多样,同一个问题,既可以设计成天空题、选择题,也可以设计成判断或改成题,不一定都要问为什么。某一个问题既可以是师生的一问一答,也可以是同桌的同学互问互答。甚至也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提问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以利于全方位提高。教师所提问题对尖子生可以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以渐渐提高,对希望生可以降低。这样可以使全体先试试都在积极思考老师的提问。

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科学性,又要讲技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的每一更神经,就能极大的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美香.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J]. 课外阅读旬刊, 2012(8):223-223.

[2]色木姐.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学导报, 2014(10).

[3]谢怀红.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初探[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3(26):72-73.

小学语文课堂无效提问 篇4

作者:唐元甫

单位:重庆市武隆县石桥苗族土家族乡中心小学校 通讯地址:重庆市武隆县石桥苗族土家族乡中心小学校 邮编:408506

电子邮箱:cqwltyf@163.com 手机:***

摘要: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的重要的教学方法。然而,在一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现象很常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问题设计具有有效性。

二、对课堂教学作好充分的估计与预设。

三、问题提出具有效性。

四、指导学生回答问题具有有效性。

五、指导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既是方法也是艺术,正是:“艺无止境”。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 ;现象;对策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的重要的教学方法。然而,我们发现在一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现象很常见。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克服课堂教学中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现象,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现象通常表现为: 1.盲目提问。提问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所提问题无内在逻辑联系,杂乱无序,想到什么问什么,想怎么问就怎么问。2.串讲串问。提问过程没有认真计划与安排,边讲边问,边问边讲,讲到那里问到那里。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一堂课几乎都是老师在讲在问,回答问题的往往只有那几个学生。

3.提问一提一大串。一方面,教师没抓住课文的要点,所提问题无主次之分,轻重之别。另一方面,一些注意力稍差的学生连问题都未能听清楚,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犹如一头雾水不清不明,无从答起。

4.没有留给学生必需的思考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缺乏等待与倾听,教师自问自答,学生机械回答。一种情况是教师常提问后不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问题一提出接着就自己说出答案,然后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相应的学生常会这样机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另一种情况是教师提问后虽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但很短暂。学生一回答不上来就自答,然后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后一种情况虽然留给了学生短暂的思考时间,但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学生接受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所以,本质上这两种都是教师自问自答,学生机械回答。笔者在一堂课中统计到教师的“是不是?”“对不对?”达数十次之多。自问自答、机械问答成了一些教师课堂提问的定式。“是不是?”“对不对?”成了一些教师课堂提问的口头禅。这样的提问结果是教师自圆其说,学生不甚了了。

5.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学情参差不齐,回答的却是一样的题目,没有因材施教。

6.问题设计缺乏坡度、过渡,来得生硬、陡然。7.问题设计缺乏深度、广度,拓展不够。

8.难以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低级认知问题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高级认知问题少。

9.重问题的结论,轻思维训练的过程。只要学生回答的结论、结果正确就认为达到了学习目标。

10.课堂上“学优生”答的机会多,“学困生”答的机会少,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11.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以教师为中心,没有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12.对学生质疑的问题,教师没有进行导向和梳理,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不知道问题有没有提到点子上。

13.频繁的无度的公式化的表扬、赞美。如:“不错!”“你真棒!”“很好!”“回答得很好!”对学生的答疑缺乏明确的评判与导向,没有真正从认识的角度、思维的角度、文章主题的角度去激励、引导,没有体现文章的主题,没能真正开启学生的心智。

怎样才能克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现象,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在此,我谨将自己的一些实践心得与广大同行交流、分享,以资参考。

一、问题设计具有效性

1.问题设计具有目的性。明确提问的目的是进行问题设计的首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通过深入分析文本,了解学情,结合学情实际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疑点、关键点,在导入、过渡、突出重点、分散突破难点、抓关键点、探究疑点、拓展延伸等方面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设计目的明确,问题具有内在逻辑联系,问题才具有实际意义,具有价值。

2.问题设计具有学段性。根据学段特点设计提问,低学段的儿童提问应简单一些,随着年段的增高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

3.问题设计具有层次性。同一班级学生,针对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分层要求。可设计基础型问题、综合型问题和提高型问题。让“学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

4.问题设计具有适度性。问题设计难易要适度。不要过于简单,太简单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太难会让学生望而生畏。难易适度就是要根据学段特点、学情特点设计问题,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5.问题设计具有坡度、梯度与过渡性。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6.问题设计具有弹性。问题设计有厚度、有弹性与张力有利于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理解,有利于开阔和拓展学生的思维。

7.问题设计具有挑战性。在进行拓展延伸训练时,常常要设计一些难度较高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对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估计与预设

教师在备课时要对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遇到哪些障碍,可能会得出怎样的结论,还会提出些什么问题等方面作充分的估计。只有备课时充分的预设,课堂教学才会有序又有精彩灵动的生成。

三、问题提出具有效性

1.问题的提出要具有过程性。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忌一提一连串的问题。

2.问题的提出要具有明确性。教师提出问题要清楚明白,简单问题可以口头提问,但对于重难点问题则应清楚明白地出示给学生,通常可以用小黑板或课件的方式提出来,有时还要让学生读一读,让学生目标清、问题明。忌问题不清不明。

3.问题的提出要具有灵活性。教师要根据学情的反馈、学情变化灵活地随机地提出问题。一是提问的时机要灵活,二是对预设问题处理要灵活,三是要随机生成新的问题。忌机械使用教案。

4.提问的语言要富有激励性与鼓动性。常用语言如:“为什么?”“是什么原因?”“结果会怎么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还可能会怎么样?”“还可以用什么方法?”“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有什么体会?”“你能对此作出评价吗?”“你有补充意见吗?”“看谁最棒?”“谁能替老师找出答案?请你试一试。”等等。忌语言生硬。

四、指导学生回答问题具有效性

1.教给学生分析思考的方法。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步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授之以渔。

2.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学生的思维,知识建构需要一个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后要耐心等待、静心倾听、留心观察。当学生在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经过思考想说却说不出来时,教师再给予启发、诱导、点拨,帮助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茅塞顿开。

3.组织好有效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疑点问题,问题提出后,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尝试学习,独立思考。经过自主尝试学习后,然后合作讨论,再汇报展示,师生评议。这样的学习过程既有教师的指导活动也有学生的展示活动,既发挥了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又有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认识,可以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答疑点,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合作精神。

4.教师启发学生答问时适时地、适度地运用激励性、鼓动性的语言。首先,对那些不敢答问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激励、鼓动,让学生“放胆”,让学生敢说、敢答。其次,对学生的积极思考、回答给予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想说、想答。

5.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指导,如果学生提问过多抓不住主题,就要帮助学生进行梳理,理清要点,抓住主题。

6.对学生的答问进行有效的评价。对学生的回答既要给予鼓励,同时也要进行客观的评价并进行恰当的指导。不能让学生云里雾里,要依据文本的语言文字训练功能,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价值取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一个清楚明白。正确的肯定,错误的纠正,不足的补充。逐步使学生会说、会答。

7.灵活运用点名回答与举手回答的方法。教学实践中,年级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越少。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开动脑筋,一方面对举手回答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有意识有目的地采用点名回答的方式来鞭策一些“南郭先生”。灵活运用举手回答与点名回答相结合的方式能有效地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指导学生学会提问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生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提问,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也有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对学生的提问。因此,指导学生学会提问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指导学生学会提问,首先是让学生想问、敢问,逐步使学生学会抓住课文的主题,抓住课文的要点,找出自己理解课文的难点、疑点,让学生会问、善问。

课堂提问既是方法也是艺术。所谓“艺无止境”,我们只有在学习、实践、反思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才能作出更加有效的课前预设,才能使课堂教学既有序又有更加灵动的生成,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学如此,任何年级任何学科教学也如此。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68-78.[2] 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论文 篇5

(一)面上问题,缺乏实效性

通过多年实践教学中听课或评课,发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课堂提问次数繁多,提出的问题不用思考就可回答,有的问题只需回答是与否过于简单,看上去好似提问,实质是不假思索的无效问题,并且只是教师问学生答,形式上看学生进行了参与,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并没有给予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师有时提出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更不用谈给学生课堂提问和思考的空间。

一节课下来教师的课堂提问只是用一些单一的一问一答缺乏思考价值的问题牵着小学生走,占用了学生课堂培养发展思考能力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了学生动脑主动学习的行为,妨碍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师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当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如果有学生没有答到教师的思路上,教师就会出现不关注、不耐烦的表情,以至于后面教师不听学生的回答,或学生没回答完问题教师就打断学生的回答,另叫其他的学生回答或教师自己讲出正确的答案,那样,既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也会挫伤学生学习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再一种情形就是使用提问去变相惩罚学生,例如,对一些上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问他们一些不可能知道的问题,让学生知道自己没有注意听课,从而会使学生自我感觉更差,使学生失去自信心,产生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学生更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严重者会造成破罐子破摔的情况。

二、课堂教学提问思考

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方案,要明确提问的目的,设计清晰的问题,为了促进互动要优化提问形式,力求提问有效,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有利于师生、生生互动。

教师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要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问应掌握好火候,选择比较准确的时机,巧妙地设置疑难。

具体来说,提问要注意:置问题于教材的关键处;置问题于教材的疑难处;置问题于教材的矛盾处;置问题于教材的含蓄处。

问题之间要有密切的联系,避免无目的无针对性、繁杂琐碎的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创新思考。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一定的差别,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一定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情况进行提问,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问题的难度,对学习能力普通的学生可以逐步升级问题的难度,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但要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也就是课堂提问要因题而异,因人而异,在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不能使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常用的提问方法有开放式提问、突破式提问、比较式提问、猜测式提问、启发式提问。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平时多方面努力,特别是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提问环节绝不可忽视,鉴于学生的特点,多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同时还要从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角度出发。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后尽可能给足学生思考和交流问题的时间,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达想法,无论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要组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给予评价,教师给予赞赏,让学生有快乐的心情,以便在愉快的心情下继续学习,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手段,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时效性,教学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也就会逐步满足每位教师的心愿,即所谓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同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方式方法 篇6

提问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学方法,希腊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助产”式教学即是以提问为核心,通过问答的方式艺术地引导谈话者逐步反思所探讨的问题,让自以为知者知其所不知。现代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仍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充满思想的问题轻轻推进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想象,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表达自己的成功感,也对自己的思维予以反思。

小学语文中阅读时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到了高年级之后,阅读所占的比例和比重都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阅读教学这个环节中我们教师如何去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能够根据你所提的问题去进行阅读。

在教学中几乎每一位教师都会用到提问这种教学方法。即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略加思考后回答这中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提得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是否拔高了或者简单了等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发挥。也就是问题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课堂效果,同时这还是一个老师教学水平的体现。所以,对于问题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怎样才能使有效的提问呢?那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

一、设置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设问的内容和形式决定着学生思考的方向,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些低水平的、连珠式的记忆性问题,学生通常只需要一两句话便能回答。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师和学生都想探讨的问题,而且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沟通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建构。教师应该以促成有意义的对话教学为目标,从广阔的问题视阈出发设置开放式的、有逻辑性的系列问题。提问是否有效要根据所提问题的价值来判断。如果一个问题设置的时候就没有价值那它有没有效就没有再讨论的意义了。

1、设问要具有超越性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老师所提的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够回答出让老师满意的答案来,而且还是异口同声的。是不是真的是学生已经学好了呢?肯定不是。我们注意听,仔细去看就知道老实所设的问题只是让学生复述课本上的内容,只要是有书的学生他们都能够从书上找到老师所想要的答案,所以说这跟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知识的拓展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真正有效的提问时提出来之后,需要我们的学生进行思考之后才能回答出来的。当然也不是说学生思考几十分钟甚至几天,而是“跳一跳,够得着”这一种情况。

2、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是否具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以及是否具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述很重要一点,那就是看教师设置了一个怎么样的问题。我们知道问题通常有两种,一种就是开放式问题,另一种就是封闭式问题。顾名思义,开放式问题的答案就不唯一需要加入答者自己的理解,而封闭式问题答案就只能是“是”或者“不是”。我们知道对于语文教学而言需要的是我们读者一个个性化的阅读,需要的是读者的感悟和体会。既然是个性化阅读,是读者的感悟和体会,那么那就不是简单的一个“是”或者一个“不是”能够说清楚的。需要的答者自己的一个阐述。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提问要有效,就应该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3、逻辑性的设问

语文的阅读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语言思维的训练。而对于一个人来讲他的思维就体现在他的逻辑性上。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就必须要设置具有逻辑性的问题。教师在设置问题是要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否则的话,那你提出来的问题,学生思考了半天也只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不能够连成一条线。我们都知道,要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要让学生的思考能够进一步老师的问题就很重要了,它能不能够统领全局,能不能把问题串联起来,以及把一个个的知识点串成一个珠链,提问就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问有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构建有效性提问的方法

提问并不仅仅是教师抛出问题,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教学过程。在动态的提问过程中,教师要策略性地调节提问的发展,推动学生参与教学对话。

1、鼓励学生提问

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老师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目的是要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维的训练,然后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这只能完成老师所要教给学生的任务,然而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来讲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也需要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让老师帮助他达到自己的目的。尤其是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存在着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是疑惑,此时如果学生自己不说我们教师就很难知道了。所以,在构建有效提问的时候教师必须要把学习的主人这一主要因素考虑进去,那就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

2、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并给予时间耐心等待

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为了赶时间很多时候抛出问题后根本就没有费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有时甚至没有仔细去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的回答直接关系到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否有效。如果我们把这个标尺都给忽略了,那么我们又怎么去衡量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否有效呢?所以去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很多都要用到抽象思维,学生要用抽象思维来思考问题,所花费的时间相对来说思考的时间就要久一点。所以我们教师不仅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3、让学生自己来证明自己的回答

当老师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来回答,肯定就有一些回答是不符合要求的,这个时候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就是在质疑。如“是这样的吗?”“这样恰当吗?”“你怎么会有这样的体会呢”等等。其实学生这样说肯定是有自己的理由的,说不定他的理由还是有理有据的,但是很多时候当我们老师发出质疑的语气之后,学生就心中没底了,就觉得自己真的回答错误了。老师此时何不多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己来证明自己的回答呢?哪怕他是错误的回答。我想当学生通过自己的证明之后一定会发现问题在哪里,一定会进一步再进行思考的,而这将成为他学习的一大财富。

4、尊重个性化的回答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创造个性化阅读的氛围。阅读本来就应该是一个个性化的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和我们生活经历、理解能力、自身的素质等等一系列的因素息息相关的。不同的人读同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读,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也许有的人理解得要深一些,也许有的人理解得要浅一些。但是这都是他们自己的理解,是他们对文本的一个思考和感受。教师没有理由去否定他们,而是应该去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上再去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感悟、体会。

三、有效提问的方法

1、由点及面的提问

提问的时候教师不应该以来就给学生一个笼统的提问,这样会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应该如何下手。就像无头苍蝇找不着出路。而是应该从一个点散发开去,最后形成一个面。当然这个点不能太过细碎。

2、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进行提问

小学生既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那么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时候,就必须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再进行逻辑思维学生感觉要容易一点,老师也要轻松一点。

3、由浅入深

课堂提问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索溪峪的“野”》为何说索溪峪是“野”的?首先就要让学生先找着索溪峪的“野”体现在什么地方?然后才是为何说它是“野”的。这个问题应该是一步一步推进的,是慢慢来的。否则以来就要学生回答为什么要说索溪峪的“野”的话就无形中把问题给拔高了。

小学科学课堂提问 篇7

在新课改教学中, 虽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渐渐增多, 但从现在的小学科学课堂上来讲,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教师的提问要远超于学生的提问,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教师在备课方面也存在着对学生关注较低的问题, 提的问题都是浅层次的, 对设计问题侧重点不太明显。从而导致了小学课堂上学生提问的有效性不高, 教师应着重科学课堂的提问,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教师作为教导者, 对学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一个途径。学校应多组织一些进修、讲座、培训, 让教师更新知识量。教师与同事之间互相沟通交流, 分享教师之间的教学技巧和专长, 使教师时刻了解科学的发展、最新的动态, 提高了教师的科学专业素养, 从而扩大了教师的知识面, 这很有效的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 教学方面更在意教师教学的效果, 而忽视了学生是否真的有学会。小学科学和其他学科不同, 它很多内容都不是通过教师直接的讲解就能让学生理解的。并且小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相对比较弱, 如果学生不参与到课程当中, 学生是很难理解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不理想。因此, 在科学课堂上, 要突出学生的主要性。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 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这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教师需给学生机会亲自动手操作, 在安全的前提下, 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1]。

(一) 新授课过程中的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的重点质疑就是需要攻克内容的难点知识, 有针对性的提问, 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以教学内容设置问题, 确保问题表述准确, 课堂提问也要结合学校的特色, 不能跟学生提一些跟实际情况相冲突的问题。同时, 设置的提问内容要是学生们熟悉的, 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疑, 激起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例如, 当教师讲授种子的发芽这一课内容是, 首先带领学生了解植物一生的开始, 然后对学生提出问题, “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学生从中展开讨论。得出结论“种子发芽需要水分、空气、适宜温度”, 老师可继续提出“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 首先要选择一个研究的条件, 那么要选择什么?”学生讨论过后可能会选择水分, 或者是适宜的温度, 或者是空气。然后通过讨论让学生进行实验。

(二) 应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对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来说, 所教授的课堂内容上是存在一定区别的, 问题的难易程度的不同对教学效果也产生了影响, 难度太大的话,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 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上不积极不主动, 难度太低不利于小学生能力的提高, 但是因它本身在教学内容上有着一定共性, 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

(三) 应充分重视向全体学生提出的问题

为了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随机在全体学生中提问, 根据问题的不同程度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问题, 避免课堂上提问只集中在少数的学生身上, 教师的提问对象自然分配, 这样能够激起学生们都积极思考问题, 这样既能发现学生不同的看法, 还能及时发现学习能力差的学生, 并及时给予相关的指导。课堂上, 学生是主体, 而教师的作用是辅导学生, 指导学生, 为学生服务。学生不再是单方面的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 使其学会主动去探究问题, 积极参与在课堂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并表扬学生, 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对所质疑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 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经历学习带给自身的快乐, 从而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2]。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堂上, 教师应结合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的提出针对性的内容, 突出知识上的难点, 这样才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乐趣, 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应避免集中向少数的学生提问题, 应重视全体学生,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 使教师的提问能力有所提高, 学生思维能力有所发展, 提升了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确保了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主要以实验操作为主, 是一门综合性高的学科, 它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媒介, 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国家为了培养现代科技人才, 而创设科学这一门课程,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就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途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途径

参考文献

[1]房小龙.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讨[J].小学科学 (教师版) , 2012 (11) :74.

小学科学课堂提问 篇8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自主提问

一、小学科学课作用分析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问号是一把万能钥匙,它可以打开任意一所科学大门,我们大部分的科学成就源自于问号”。可见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鼓励小学生积极提问,激发小学生追根究底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小学科学是一门关于自然科学又融入人文科学的课程,让小学生始终自主提出问题,开拓小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小学科学课涉及到动物、植物、物理以及化学等多方面科学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科学课有着无穷的乐趣,能够调动小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兴趣,如: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有关植物的生长变化,就能够让小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植物的种子、根、颈、叶来达到了解植物的目的,因此科学课能够向小学生解释很多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事物的变化规律,为小学生解答疑问,可见科学课是来源于小学生的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科學。

小学生通过学习科学这门课程,能够从小树立良好的科学观,能够培养起科学素养,这对于今后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学习科学课程,使小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在发现问题中摸索规律,在破解一个个悬念中得到知识的增长,这就为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主要的是科学课对小学生来说充满了新奇感,孩子们会有着很多的疑问需要提出了得到正确的解答,因此通过科学课堂教学来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提问可谓是事半功倍,,同时通过对科学课程的学习,还能够使孩子们懂得知识的宝贵,懂得探索科学的艰辛,从小培养孩子们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提问

小学科学课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和激发小学生主动提问,形成一个遇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知识的积累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小学生能够对科学知识消化和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如:教师在教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时,就可以让小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有的小学生提出了“水为什么会结成冰”,有的小学生提出了“水烧开时为什么会有热气”,有的小学生提出了“喝凉水会闹肚子”,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这时教师要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将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用的问题归纳到一起,然后先让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在旁边启发,这样对小学生的思维记忆有好处。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提问教师进行启发和鼓励才能够实现,由于一些小学生受心理作用影响,怕提出的问题小朋友和老师会笑话,或者担心自己的问题受到老师的批评,既是对科学课教授的内容有疑问,也不敢提出问题,只能将问题堆积在脑子里,久而久之就会对科学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边启发,边引导,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疑问都提出来,并鼓励同学间进行问题的解答,最后教师进行评价,与学生们一起总结出正确的答案,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无疑对学生学习科学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也实现了素质教育。

小学科学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向自己提出问题,并且鼓励学生通过自己能力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学生结合的学习小组,进行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培养学生独立积极的思考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师针对小学生的自主提问要及时的给予激励性口头评价,无论孩子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首先是给予肯定,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的提出问题,才能促进小学生更好的思维,课堂激励性口头评价是启发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课堂激励性口头评价,从而激发小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浓厚兴趣,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提供保证。

三、结语

小学科学课题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对于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极为重要,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启发小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大家共同的来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提问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激励性口头评价,从而使小学生对科学课充满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小学生敢于提问,喜欢提问,并积极的思考,从而使科学课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顾锦林.略论小学科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 小学科学(教师). 2010(02).

[2] 赵忠.小学科学观察课教学初探[J]. 教育革新. 2013(10).

[3] 尤惠卿,何美惠.《小学科学“问题—探究—研讨—转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J]. 儿童发展研究. 2012(03).

上一篇:聚氨酯保温管施工方案下一篇:税务经理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