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历史课堂教学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国高校历史课堂教学(精选8篇)

美国高校历史课堂教学 篇1

对于一堂历史课,美国的历史课在于通过学生感受身边切实的例子来感受当时人们的心情,而中国的历史课则更倾向于理论上直接的教学,学生很多时候根本体会不到当时的历史心情,我们应该学习美国历史课的这种重视学生的实际感受,通过实际情景来教学。

我在数学课堂中如何选择多媒体

美国高校历史课堂教学 篇2

高校教师发展 (Faculty Development) 的概念在不同研究者的论著中有不同的理解。最狭隘的理解认为, 高校教师发展就是促进教师在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提高;最广义的理解是指一种全面的发展———作为人, 作为专业人员, 作为学术界成员的发展。目前,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强调高校教师发展应是全面、系统和综合的活动和过程, 目标指向高校教师多种形式学术水平的提高。正如威廉·H.伯奎斯特 (William H Bergquist) 所说, 高校教师发展是一个涵盖了相当多理论、实践和目标的术语。通过考察美国高校教师发展项目, 我们发现高校教师发展的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其中教学发展、组织发展、专业发展及个人发展已成为高校教师发展的四个主要维度。

一、学者时代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早期)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 美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增长, 影响急剧扩大, 人们通常称这一时期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时代”。高校教师的工资和经济地位持续提高, 如从1959年至1969年高校教师工资增长连续十年超过物价指数的增长, 这使得大批优秀人才被吸引到高校。同时,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明星教授制度” (faculty star system) 。“明星教授”虽然人数不多, 但是他们主要致力于科学研究和培养少数优秀的研究生, 获得的研究资助较多, 成为学院和大学的主角, 引导高校教师更加关注科研。长期以来, 学术研究对高校教师而言, 意味着他们要在自身的学科领域中成为专家, 但不一定就是教学方面的专家。高校教师发展的关键目标就是帮助他们在学科领域确定地位并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60年代末期, 由美国大学教授协会 (AAUP) 和美国教育委员会 (ACE) 支持的改善学院教学工程, 召开了一系列的会议, 来自美国150所大学和学院中的教师参与了该工程。工程的核心目标就是确定院校对教师教学发展的支持程度。结果显示大约60%的教师认为其所在院校对研究有具体的支持, 而仅仅10%的教师报告所在院校对教学有具体的支持。这就证明了在学者时代, 高校教师发展关注研究而非教学的改进。大部分的高校教师发展活动都是旨在帮助教师增长和更新作为学术专家的专业知识, 开展的活动主要是提供学术休假、资助参与学术会议、获得高一级学位、提供科研支持等。还可以因为参加这些专业发展活动而获得教学工作量的调整。这一时期的高校教师发展也主要是个人发展。台比留思 (Tiberius) 将这个时期美国高校教师发展的特点归结为, “这个系统中很少为提高教授的教学做些什么, 教授被期望成为他们专业的大师, 而不一定是教学的大师”。在这个时期, 高校教师发展的活动直接甚至完全指向提高教师的科研学术水平。

在经费方面, 教师发展最初在高校中一般没有专项资金和预算, 大多数教师发展由系主任、院长或其他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需要临时提供必要的资金。随着国防的需要使联邦资助优先用于发展大学的科学研究。大学从联邦政府获得的科研经费, 从1957年的2.17亿美元猛增到1968年的15.09亿美元。大学获得的科研经费在全国科研经费中的比例, 由1957年的15%上升到了1968年的28%。在60年代, 美国大学以及与其联系的研究与发展中心承担了全国大学60%的基础研究和10%~15%的应用研究任务。

在这个时期, 教师发展活动由高校的人事管理部门和学术管理部门等多种部门发起和组织。如密歇根大学于1961年率先建立了第一个专门致力于教师发展的教学和学习研究中心 (Center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 这标志着高校教师发展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形成了自己专门的组织机构。这些早期机构的中心主任和成员通常是来自学院的优秀教师或者是对教学研究有兴趣的教师。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由于仅仅关注研究型教授的培养, 高校教师发展的观念则局限于教师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 忽略了大多数从事教学的教师的需要, 构建的高校教师发展项目的价值有限。

二、教学者时代 (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 美国高校教师发展的内涵延伸到个人发展、教学发展和组织发展, 但主要关注于提高教学水平, 即教学发展。这个时期高校教师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回应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积极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高校教师发展主要指向高校教师 (faculty) 作为教学者 (teacher) 的发展。因此, 将这一阶段称之为教学者时代。基金会的支持促使高校开始逐步开发教师发展项目。有关高校教师发展的两个协会也在这一阶段出现, 高校教师发展由此获得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

20世纪60年代末, 美国高等学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开始变化。60年代末和整个70年代婴儿潮一代的学生纷纷进入大学, 高等教育机构面临着服务对象的层次和范围出现巨大差异的单体。“新型” (高中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低收入家庭学生) 以及“非传统”学生 (年龄在22周岁以上学生以及参加非正规教育计划的学生) 大量增加。同时, 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时期, 致使高校教师流动性下降, 对教师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多教师对如何在新环境中进行教学感到困惑和焦虑。在这个时期, 教师发展活动主要指向如何帮助高校教师解决学生差异增大、学生的教学评价以及借助新的教学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高等教育人类发展小组编纂的《财政紧缩时期的教师发展》 (Faculty Development in a Time of Retrenchment) 一书就将教学发展作为促进教师活力的关键。70年代, 伯奎斯特、菲利普斯 (Philips) 和盖夫 (Gaff) 对高校教师发展的内容维度进行了研究和概括, 伯奎斯特和菲利普斯认为, 有效的高校教师发展必须是组织发展、教学发展和个人发展三个维度相互作用的过程。对很多高校教师发展机构和项目而言, 改进教学被认为是一个更容易实现的起点。

随着高校教师发展中心不断增加, 高校教师发展活动的开展以及正式项目和目标的建立, 美国高校教师发展也逐步获得了专业合法性。

这个时期高校教师发展的经费来源不限于校内的预算, 外部基金会和协会的拨款项目也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改进教学设立的竞争性的拨款项目为高校教师发展提供了运行的动力。提供拨款项目的私人基金会和联邦的基金代理机构有丹福斯基金会 (Danforth Foundation) 、凯洛格基金会 (W.K.Kellogg Foundation) 、国家科学基金会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国家人文科学捐助基金会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以及改进中学后教育基金会 (the Foun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等。1976年森吹 (Centra) 对美国756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 高校教师发展活动经费中平均约70%来自学校的预算, 约20%来自联邦政府拨款或基金会, 约7%来自州政府拨款, 其余来自校友会或特殊基金。

三、开发者时代 (20世纪80年代)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美国高校教师发展所涉及的领域得到极大的增加, 包括课程问题、教师在不同职业阶段的需要以及教师个体和集体的成长等诸多方面。在院校和校外基金会的支持下, 教师发展项目得到不断增加, 同时对于测量教学成果和教师发展效果方面的关注也在增加, 高校教师发展进入了开发者的时代。

1983年和1985年全美优质教育协会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和美国学院协会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分别公布了《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以及《整合学院课程》两份报告。这两份报告指出, 美国高等教育的重心从数量向质量转变, 公共政策的目标从关注“平等的入学机会”向“高质量的教育机会”转变。质量成为公众对高等教育关注的中心。联邦政府为解决环境、老龄人口等公众特别关注的问题, 对高等教育投入的经费减少。面对经费的困难, 高校为了获得政府和私人的资助也需要证明其教学质量。

这一时期强调通过高校教师发展达到增强教师活力的目的, 实现对教师能力的开发, 高校教师发展工作者承担起教师资源“开发者”的角色, 因而被称为一种专业的活动。在这个时期由于高校教师发展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 教师发展由早期的单一目标———重视高校教师 (Faculty) 作为学者 (Scholar) 或者教学者 (teacher) 的发展向满足高校教师全面、多维、不断变化的需要转变, 教师发展的类型极为丰富, 有37种之多。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 80年代的高校教师发展项目由于更加关注教师需要, 教师参与项目的热情比70年代要高很多。

这个时期尽管有着预算紧缩以及伴随而来的学术生活条件的恶化的特征, 但是很多大学和学院还是继续增加新的项目或者更新原有项目。同时, 由于很多高校更加重视教师发展工作, 教师发展在学校中的地位得以提高, 高校教师发展的组织机构 (教学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等) 不但获得了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 而且还确定了在院校组织管理等级中的地位。

1986年, 埃里克森 (Erickson) 以森吹十年前的调查问卷为基础并做适当修改, 代表高等教育专业与组织发展协会做了一项高校教师发展实践的调查。埃里克森对16000所大学和四年制学院的学术管理人员进行调查, 收到了来自630名高校教师发展协调者、主任、委员会主席和管理者的反馈。调查结果显示:63%的被调查学校开展了有关组织的高校教师发展项目和活动, 设有专门的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组织开展教师发展活动的高校占所有被调查学校的比例上升到53%, 表明80年代教师发展活动在高校中越来越普遍。

四、学习者时代 (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教师发展中心、教学中心等教师发展机构的数量持续增长, 项目的数量增量, 高校教师发展项目越来越复杂多样, 参与发展项目的教师也越来越多。在教育协会、基金会和专业社团以及国际社团联盟中, 高校教师发展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在20世纪90年代, 学术工作出现一种急剧的变化, 对高校教师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奥斯汀 (Austin) 所说的, 教学和学习方法的变化以十年为期, 各自有明显特征。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时代———教师不再是“舞台上的传奇”, 将知识导入空的容器里, 而是“站在一旁的引导者”, 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多样性, 比美国高等教育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突出, 同时也需要在教学和学习方法、技能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教师发展活动的指向由重视教师“教”的能力和水平的增长转变为实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这一时期, 美国高等教育“已经从以教为中心的事业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事业,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重的课堂”强调学生作为教师发展最重要的受益者。因此, 如果说70年代是教学者的时代, 那么, 90年代就是学习者的时代。

无论是在教学或研究的领域, 技术已然凸显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学院教学中出现了新的技术运用, 主要包括演示工具、网络、课堂交流系统以及在线课堂。此外, 这个时期对教学评价也更加重视, 教学和教育评价设计从单个教师的课堂教学到系、院校及州层次。教师发展机构能系统地收集和分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信息, 因此, 这个时期他们与评估机构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这个时期高校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高校教师承担着更为复杂多样的工作。教学、研究、服务、拓展、咨询、申请经费以及委员会职责在很多大学中都是全职教师的工作任务。高校教师发展的对象范围在这个时期也得到扩大, 新的非终身教师以及兼职教师也成为教师发展项目关注的对象。高校教师发展也扩大了内容范围, 包括那些学术生涯扩展的项目 (如职业中期更新、退休规划项目、职业咨询等) 。正如刘易斯指出的, 90年代的“高校教师发展成为更加全面的活动”。因此, 从事教师发展工作的人员构成越来越多样, 一般由教学技术方面的专家、教育研究方面的专家、课程和专业评价专家以及促进包容性的多元化教育专家组成。

在这个时期, 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和一些基金会积极参与高校教师发展项目。一方面, 他们与中心一起开展促进教学和学习的活动;另一方面, 他们也独立地设立高校教师发展项目。美国高等教育协会 (AAHE) , 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 (ACE) 、卡内基教学促进协会开展了与高校教师角色和奖励、教学学术、研究生和新教师准备、多样性、技术、主动学习以及评价相关的活动。此外, 美国的专业协会也参加进来, 主要是从学科的角度出发, 通过教学和课程培训、教学软件以及教材改进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学习。1993年教师保险和年金协会——学院退休公平基金会 (Teachers Insurance and Annuity Association-college retirement equities) 设立西奥多·M.赫兹伯格奖 (Theodore M.Hesburgh Faculty Development Award) , 通过奖励成功的高校教师发展项目, 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高校教师发展是实现学校各项目标的关键策略的认识。获得赫兹伯格奖的项目对高校教师发展项目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系统改善教学进行了记录, 证明了高校教师发展项目对高等教育界的影响, 引起了人们对各类院校中优秀高校教师发展项目的关注。

90年代高校教师发展活动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活动和项目的数量都显著增加。1994年艾伦·赖特 (Alan Wright) 对美国165所高校的教师发展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 其中60%的院校设立教师发展的办公室或中心, 有40%的院校成立了教师发展委员会 (有些学校同时设立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师发展委员会) 。人们研究高校教师发展活动的兴趣不断增长, 研究和信息交流成为提高教师发展项目质量的重要途径。

五、网络时代 (21世纪开始至今)

进入新的千年, 教师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网络时代。高校教师发展者以及院校都面临者更高的期望, 要满足这些期望, 需要与高等教育中所有的相关利益者进行合作。高校教师发展的经费也不稳定, 院校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正在变化。高校教师发展活动如何得到最好的发展以及如何改革以满足高校教师和院校的要求, 这成为教师发展活动的主题。

21世纪的美国高校教师发展继续在目标和实践范围上不断扩大。高校教师发展需要在实现原有的目标基础上迎接新世纪遇到的挑战, 要与教师和院校领导一起协作, 解决院校问题, 提出建设性办法, 承担更多的责任。伴随着教师自身角色的变化和高校环境的挑战, 高校教师发展在内容、范围上进一步扩大。比如, 由于传统的研究生教育重视学生研究能力培养忽视教学锻炼, 导致研究生不能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和多种工作任务做好充分准备, 很多高校特别是博士学位授予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发展中心, 设立了未来高校教师准备项目 (PFF, Preparing Future Faculty) ;由于一些年龄稍大的教师和处于职业中期的教师长期以来获得的支持较少, 一些高校的教师发展中心纷纷为这些教师设立项目, 并为准备接受终身职后评审的教师提供服务。

高校教师发展在新的阶段承还担起了新的任务——促进院校的改革。21世纪初, 索西莱尼 (Sorcinelli) 对美国高校教师发展工作者的调查发现, 26%的被调查者将“承担改革代理机构的作用”, 作为三个指导教师发展项目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样, 李波曼 (Lieberman) 和古斯金 (Guskin) 认为, 进行改革需要院校中很多团体的参与和支持, “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高校教师发展专业人员所做的工作以及他们所领导的中心”高校教师发展的校内机构与教师发展工作者、教师和校内其他机构有着广泛联系, 他们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在院校改革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高校教师发展项目继续得到来自校内外的资金支持, 甚至高校教师也为项目提供捐助, 如杰科贝克 (Jakoubek) 在担任蒙莫斯学院 (Monmouth College) 副院长仅三个月之后, 就为该校的教师发展项目捐助10万美元。高校教师发展工作者数量在增长, 对高校教师发展的研究也在增加。这个阶段相关的研究文献数量明显增多。

在这个时期, 高校教师发展成为高等学校中更加引人注目的活动。更多的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立起来, 新的教师发展项目不断增加。为使项目的开展更富成效, 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成员———教师发展工作者 (developer) 面临新的挑战, 他们之间的网络联系扩大, 通过互相交流, 相互借鉴成功的经验和方法。2006~2007年, 高等教育专业和组织发展协会的成员增加了200多名, 总数达到1800多名。地区性的高校教师发展组织也开始建立, 专门提供教师发展服务的公司对高校的影响力也逐步扩大。高校教师发展活动在美国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趋势。

美国高校历史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 高校资助 资助政策 贷学金 资助包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的经济资助问题日渐突出,完善高校经济资助体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美国是现今世界上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层面分析,美国高校的经济资助政策发展都比较完善,其经验值得我国吸收借鉴。

一、美国高校经济资助政策历史发展

1. 2 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高校的经济资助政策

美国高校的经济资助行为可追溯至1643年,其时默尔逊女士捐款100美元资助贫困学生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这种现象在当时并不普遍,大学生的经济资助问题始终处在美国社会的边缘地带。

1944年由美国国会颁布的《军人权利法》,为二战期间服役军人提供了教育机会,费用则由政府提供。该法的出台,为以后美国联邦资助活动的形成奠定了强有力的法律基础,并极大推动了之后各时代高校经济资助活动的发展。

1958年通过的《国防教育法》创设了“国防学生贷学金”,鼓励学生学习基础科目。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普遍有效的大学生经济资助项目,开创了美国联邦大学生经济资助活动的新纪元。

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是美国历史上颁布的第一部以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决定资助方式和资助金额的法律。它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建立“教育机会助学金”,给有特殊经济需要、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提供经济资助;②创建“担保学生贷学金”,由私人银行提供贷款,由联邦政府担保和支付学生在校贷款利息,规定只有家庭年收入低于1.5万美元的学生才能申请;③确认《经济机会法》中设立的“工读项目”,并规定由教育官员来管理;④修订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确定继续提供“国防学生贷学金”。它的颁布,拉开了美国联邦政府以法律法规、政府政策的形式向贫困大学生提供经济资助的序幕。

2.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美国高校的经济资助政策

1972年修订后的美国《高等教育法》制定了如下资助政策。①通过“基本教育机会助学金项目”,由教育部直接管理,并规定只有家庭年收入低于1.5万美元的学生才可以申请,且每个学生获得的最大资助额不能超过其入学成本的一半。它是美国联邦政府第一个大规模的、直接基于学生经济需要的助学金项目,也使联邦政府首次成为直接资助个别学生学习费用的最大来源。②建立“州学生励志助学金项目”,由联邦政府向各州政府提供相互配套的学生助学金,用来激励各州政府给大学生提供经济资助。③建立“学生贷学金营销协会”,后来发展成为由政府赞助的、便于贷学金流通的二级市场。同时,修订后的《高等教育法》保留了1965年《高等教育法》确立的所有大学生经济资助项目,将“教育机会助学金”更名为“补充教育机会助学金”,对那些接受了“基本教育机会助学金”之后仍然有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补充性资助。

相对于20世纪60年代~ 70年代而言,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大学生经济资助政策较少。1980年修订后的《高等教育法》创建了“本科生家长贷学金”,规定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给学生家长,该贷学金是无贴息的,每年借贷的最高限额为“学生的教育成本减去学生能够获得的所有经济资助之后,仍然缺少的资金数”。该修正案又于1986年创建了“补充学生贷学金”,对研究生和经济独立于父母的大学生提供贷款,贷款额度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减去该生获得的所有其它经济资助,同样也是无贴息的。同时,该修正案保留了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既有的经济资助项目,并将“基本教育机会助学金”更名为“佩尔助学金”,将“国防学生贷学金”更名为“帕金斯贷学金”,恢复了以前在“担保学生贷学金”的申请贷款中关于学生家庭收入的限制。

3.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高校的经济资助政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高校的经济资助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以往有很大不同。

(1)创建“斯坦福无贴息贷学金”项目。

1992年修正后的《高等教育法》规定,将原来的“担保贷学金”更名为“斯坦福贷学金”,并在原有的斯坦福贴息贷学金的基础上创立斯坦福无贴息贷学金。“斯坦福贴息贷学金”,是指政府为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的借贷利息。“斯坦福无贴息贷学金”,是指政府不为学生支付他们在校期间的借贷利息,因为它不是基于学生的经济需要,所以所有愿意借贷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并没有如贴息贷学金所要求的条件限制。同时,修正案提高了斯坦福贷学金的上限,将大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贷到的最高斯坦福贷款提高到3 500美元,高年级学生的贷款金额提高至5 500美元。另外,又将斯坦福贷学金和“家长贷学金”、“补充学生贷学金”合并,称为“联邦家庭教育贷学金项目”。

(2)创设“直接贷学金”项目。

1993年创设“直接贷学金”项目。其它贷学金是由银行和私人贷方提供资金,联邦政府提供补助金,直接贷学金的不同之处在于联邦政府是其资金来源。它绕过了银行和其他中介,由联邦教育部直接拨款至部分大学,学生从大学得到贷学金,毕业后直接还款给联邦教育部。整个操作流程为“联邦教育部-高校-学生-联邦教育部”。学生在偿还该贷学金时,可以在“标准还款”、“按照未来收入的一定比例偿还贷款”等多种偿还贷款方式中选择。直接贷学金的资助对象与斯坦福无贴息贷学金相同,都是“自己认为自己有经济需要”的学生,其它借贷条件则与“斯坦福贷学金”相似。1998年修正后的《高等教育法》又将“直接贷学金”项目更名为“福特直接贷学金项目”。

(3)建立希望奖学金项目。

1993年的“希望奖学金”是一个以学业成绩为资助标准的资助项目,规定乔治亚州内所有高中阶段平均成绩为B以上的居民都可以免费进入该州的公立大学学习。“希望奖学金”项目的颁布和实施,促成了美国至少是州政府大学生经济资助政策的重大转变,带动了美国各州优秀生奖学金经济资助的大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各州纷纷设立优秀生奖学金。自此,在美国各州提供的大学生经济资助中,基于优秀生奖学金及经济需要的经济资助迅速增长,其在经济资助中所占的比例也迅速扩大。

二、美国高校经济资助政策特点

1. 资助理念多元化

众多资助理念并存,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特点。①“慈善”和“宗教”理念。这个理念至今仍是美国大学生资助事业的重要支柱,以及民间集资助学的基本动机。②“为了国家利益,资助贫寒学生,培养精英人才”。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后,“国家利益”成为美国联邦政府的资助理念。③“人力资本投资”和“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它们几乎同时影响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资助政策。前者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比其它物质资本投资回报更高、更有价值的投资;后者则使国会授权联邦政府向贫困学生提供“基本教育机会助学金”、“国家担保贷学金”和“校园工读机会”。④“扩大选择自由”。这一理念引起的争议较大,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以“扩大选校自由”为名,使中产阶级和私立大学获得政府资助的理念。⑤“成本分担”理论。提倡高等教育的成本应由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即学生家长、学生、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同分担。上述多元混合的资助理念,使得美国大学的资助事业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2. 资助层次多样化

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学生资助由三级组成:联邦级、州级、院校和慈善机构。其中联邦级学生资助占绝大部分,由联邦教育部直接提供,以助学金和贷款为主。州一级的学生资助主要包括助学金、奖学金和学生贷款,数目虽然不多,却为帮助本州居民提高入学机会、鼓励本州一些重点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院校和慈善机构的资助以奖学金和助学金为主,它的发放主要依据学生的成绩、对院校的贡献以及经济需要而定。

3. 资助类型多样化

美国高校学生的资助形式亦呈现多样化特征,分为以下五种类型:奖学金、助学金、贷款、勤工俭学和减免学费。其中,贷款和助学金是最重要的两项资助。在过去的50年中,美国的助学金维持在17%~40%,贷学金占40%~60%,工读占5%左右,“不以经济需要为基础”的奖学金无法完成资助大量困难学生的使命,因此仅占2%左右。

另外,联邦政府还向大学生提供“资助包”,“把提供给学生的全部资助,即把所有联邦政府的、非联邦政府的各种资助,如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校园工读混合成一个‘包,以便协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该“资助包”的核心是大学通过规范合理的配置,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与其困难程度相称的经济资助。

三、美国高校经济资助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1. 完善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即“奖、贷、助、补、减、免”多种资助形式并存。但从目前的资助情况看,我国多元化的资助政策还处于初级阶段,各种资助措施的目标,及其在整个资助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还模糊不清。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资助政策的整体效果,也影响了公众对资助政策的信任,因此我们必须加快研究各种资助政策的功能、作用。为此,国家应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针对学生不同的经济状况进行合理的收费和不同程度的资助,以使相对有限的资助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提高效益,使真正需要的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可能资源,并使现有的各种资助方式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匹配。

2. 建立以助学贷款为主的贫困生资助模式

助学贷款作为一种延付性资助,既可以解决学生的燃眉之急,又可以回笼资金循环利用,缓解国家的财政困难,符合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原则。所以,建立以助学贷款为主、其他资助方式为辅的多元化资助方式,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资助体系的最佳途径。首先,建立可靠的国家助学贷款资金来源渠道。国家应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和增加每年助学贷款额的政府拨款额度,为国家助学贷款提供可靠的专项资金来源。对此,国家应委托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运作与管理,但同时必须规定银行要有相应的配套贷款資金融入,增加贷款资金的受益面。其次,努力开展和完善“生源地”贷款,即在学生家庭所在地,由学生家长向当地银行申请助学贷款。由此,逐渐形成“就学地”和“生源地”两种形式的国家助学贷款,以及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良好运行机制。

3. 加强政府部门监督和管理

贫困生资助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各地教育委员会和高校通力配合。在各种资助政策的实施上,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和管理职能,对于那些确实存在的错误做法要有惩戒措施加以规范,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实施。

另外,应尽快建立全国性的信息网络和奖惩机制,积极促进高校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为国家助学贷款建立必要的保障体系。这里,笔者建议由教育部门组织专门的咨询公司参与构建大学生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尤其是在各银行之间实行贷款学生信息共享,对于恶意欠贷的学生,不仅要在舆论上给予压力,更要与保险、税务、财政等部门携手取消其以后在消费贷款、住房贷款、投资贷款、免税、办理保险等方面的权利。

参考文献:

[1] 王廷芳.美国高等教育史[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52).

[2] Robert B Archibald.Redesigning the Financing Aid System—Why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hould Switch Roles with the Federal Government[M].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2(33-34).

[3] 赵中建.美国的现行学生贷款制度[J].比较教育研究,1994(4).

[4] 房欲飞.克林顿及其政府的大学生资助政策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2(6).

[5] 张民选.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7(4):88-94.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新校区外国语学院)

美国历史提纲 篇4

一.名词解释

1.美属北美十三块殖民地:

是指英国于1607年至1733年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建立的一系列殖民地。每个殖民地都建立并发展了自治体制,从属于英国,但相对独立自治,由英王特许,赋予政治自治权利,但不能占据议会席位。居民大多数是拥有自己土地的独立农民。这些殖民地最终成为了美利坚合众国独立时的组成部分。

殖民地民族成分十分复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处于商业资本主义阶段。

与亚非殖民地不同,殖民地不存在异族统治问题,是英国主权范围的延伸。

2.五月花号公约:

前往北美洲新英格兰殖民地的102名英国清教徒在上岸之前,为了建立一个大家都能受到约束的自治基础,41名成年男子在上岸之前签订了一份公约,这份公约被称为《“五月花号”公约》,签署人立誓创立一个自治团体,这个团体是基于被管理者的同意而成立的,而且将依法而治。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献。

这也创立了美洲殖民的主要思想之一,即在同一个社会里的所有公民有自由结合的权利,并可以通过制定对大家都有利的法律来管理自己。

它的意义几乎可以与英国的《大宪章》、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等文献相媲美。美国几百年的根基就建立在这短短的几百字之上,信仰,自愿,自治,法律,法规……这些关键词几乎涵盖了美国立国的基本原则

3.大陆会议:

1774年至1789年英属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以及后来美利坚合众国的立法机构,共举办了两届。英属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代表会议。1774年9月5日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1775年独立战争爆发后,第二届大陆会议于5月10日在费城召开,通过以武力对抗英国的宣言,建立由华盛顿任总司令的“大陆军”。从此大陆会议成为革命政权机构。1776年7月,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成立美利坚合众国。1781年大陆会议的作用被邦联政府所替代。

4.独立宣言:

《美国独立宣言》,为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并宣明此举正当性之文告。1776年7月4日,本宣言由第二次大陆会议于费城批准,当日兹后成为美国独立纪念日。宣言之原件由大陆会议出席代表共同签署,并永久展示于美国华盛顿特区之国家档案与文件署。《独立宣言》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前言,阐述了宣言的目的;第二部分阐述政治体制思想,即自然权利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第三部分历数英国压迫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条条罪状,说明殖民地人民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拿起武器的,力争独立的合法性和正义性;第四部分,也就是在宣言的最后一部分,美利坚庄严宣告独立。

独立宣言表达的是一种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要求和愿望。独立宣言包含多名开国元勋之基本理念,其中若干日后获编入美国宪法中。此宣言为美国最重要的立国文书之一。

5.美国联邦宪法: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通称美国联邦宪法或美国宪法。它是美国的根本大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1787年5月,美国各州(当时为13个)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同年9月15日制宪会议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9年3月4日,该宪法正式生效。后又附加了27条宪法修正案。《宪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授予各州的权力、强调宪法和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以及宪法本身的批准问题。宪法确立了分权原则、制衡原则和限权政府原则等。

它是美国的根本大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该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强调联邦的最高地位,确立了三权分离的原则,某种意义上来说标志着美国建国。6.联邦党:

联邦党是在1792年到1816年期间存在的一个美国政党。由美国首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成立。联邦党是美国在1801年之前的执政党。主张增强联邦政府的权力。主要的支持者来自新英格兰和一些南方较富有的农民。其竞争对手为民主共和党。联邦党是后来辉格党和共和党的前身。

7.英美第二次战争:

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是美国与英国之间发生于1812至1815年的战争。是英国和美国之间的一场不分胜负的战争,是美国独立后第一次对外战争。美国正式向英国宣战,但是英国军队的50%兵员是加拿大的民兵。同时,美洲印地安部落由于种种原因也卷入了战争。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1812至1813年,美国攻击英国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国在欧洲击败拿破仑,将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战场。英国占领美国的缅因州,并且一度攻占美国首都华盛顿。但是英国陆军在美国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战场、尚普兰湖战役、巴尔地摩战役、新奥尔良战役中多次遭到挫败,并且海军也遭受败局。1815年双方停战,边界恢复原状。

8.门罗宣言:

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向国会提出了由约翰·昆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即后来被称之为“门罗主义”。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基本原则:即“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门罗宣言》成为美国用来反对美洲以外的国家干涉美洲事务的工具,阻止和进一步排斥欧洲列强势力在西半球的政治影响,使美洲和欧洲“脱离接触”,从而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扫清道路。

9.密苏里妥协案:

美国独立以后,南方的种植园经济和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发生矛盾。

1790年,南北双方的统治者就为新州变为自由州还是蓄奴州的问题达成一个协议,规定在北纬39度43分处划一界线,线以北为自由州,线以南为畜牧州,以后新州加入合众国都照此办理。可是到了1820年,在国会讨论密苏里加入联邦问题的时候,南北双方又发生了争吵。后来,南北双方签订了一项协议,规定从马萨诸塞州画出一个缅因州,作为自由州加入合众国,而密苏里则作为蓄奴州加入合众国;并且将蓄奴州和自由州划分改为北纬36度30分为分界线,这条线以南的领土允许奴隶制存在,线以北的领土禁止奴隶制。这个协议表明,北部的资产阶级向南部的种植奴隶主做了让步,因此这个协议被称为“密苏里妥协案”。但是,由于南北双方这一制度的根本矛盾没有解决,所以妥协只能取得暂时的平衡。

密苏里妥协案是1820年美国南部奴隶主同北部资产阶级在国会中就密苏里地域成立新州是否采取奴隶制问题通过的妥协议案。该妥协案虽使南北之间的尖锐矛盾暂时缓和,但是北方工业制度和南方种植园制度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最终导致美国内战。

10.堪萨斯内战:

1854-1859蓄奴论者与反蓄奴论间为争夺堪萨斯州控制权而进行的小规模内战,是美国内战前夕西北地区奴隶主和自由民的冲突。1854年国会通过了《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后(所谓平民主义原则),密苏里州的奴隶主和北方的自由民加紧向堪萨斯移民。1856年堪萨斯出现了两个政权:奴隶主领地政府和自由民政府。后演变为堪萨斯内战:奴隶主袭击了自由民的定居地劳伦斯;自由民约翰布朗袭击了该地区的奴隶主。1856年6月-9月间,堪萨斯发生了数次激烈战斗,200余人死亡,损失200万美元。这是美国内战的预演,对之后南北战争由重要影响。

11.废奴运动:

在1861年,美国独立后,美国的林肯当选总统,南方诸州种植园主实行奴隶制,黑 人奴隶是种植园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广大劳动人民和黑人,则要求废除黑人奴隶制。为了废除农奴制,甚至爆发了南北战争,这是人类近代史 反对奴隶制的一次最重要革命。整个战争进行了四年,林肯发布了解放黑人奴隶的 法令,随着南北战争的胜利,奴隶制在美国才得以废除。(废奴运动是美国历史上一次 具有进步意义的群众性的民主运动,它打击了南方的奴隶制,实现了美国的统一。更重要的是,摧毁了世界上最大的奴隶市场,为最终废除奴隶制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12.宅地法:

美国国会1862年通过的一项土地法。1862年5月由美国国会通过。北部联邦政府为了吸引普通民众参加以反对奴隶主的斗争,而把西进过程中占领的大量土地提供给私人使用。规定凡连续耕种国有土地5年的农户,或21岁为美国公民或已递交入籍申请者,只需缴纳10美元的证件费,即可获得160英亩国有土地的所有权。该法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部垦殖农民的土地要求,确立了小农土地所有制,从而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它的实施也鼓舞了西部农民反对南部奴隶主的斗争,遏制了奴隶制种植园向西扩展,使大批贫苦百姓获得土地,从而加速了美国西部开发的进程,使西部地区人口大量增长。

13.美西战争:

美西战争是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加勒比海殖民地、控制加勒比海而发动的战争。19世纪末,美国西部开发殆尽,开始向太平洋地区扩张。1898年4月25日,借口美舰“缅因”号在西班牙殖民地古巴哈瓦那被炸沉,向西班牙宣战,不到3个月,西班牙被迫求和。12月签订《巴黎和约》。古巴宣布独立。美国于1901年强迫古巴接受实际上将古沦为其保护国的《普拉特修正案》,作为附录载入宪法。美西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标志美国作为主要军事力量的倔强,使美国陷入远东的复杂问题,使敢于与美国军事力量抗衡的欧洲列强得到警告,标志着美国要更多参予世界事务。

14.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1898年是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当时美国正在进行与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未能参与对中国海湾港口和“势力范围”的争夺。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影响:它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同时,它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15.美国独立主义外交: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长期奉行的不与欧洲大国结盟、不承担任何义务的外交政策。美国独立初期,首先考虑发展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把活动主要集中在美洲大陆,在对外关系中避免卷入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不承担国际社会的政治、军事义务,不与外国、特别是不与欧洲大国结盟。孤立主义是建国初期的美国在处于弱势地位的形势下,一种成功与明智的选择,它为新生的美国赢得了发展时间,扩展了空间,为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的稳步、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6.冷战:

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0年代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冷战又分为战争时期冷战和人际关系间的冷战。世纪 60 年代后,由于两大阵营的分化或瓦解,冷战主要表现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全球争霸。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原来意义上的东西方冷战也宣告结束。

17.杜鲁门主义: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国情咨文,美国支持自由国家抵御“极权政体”的观念,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急剧转变,被认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和美苏盟友关系的结束,也标志着美国作为战后第一大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文中,攻击苏联是极权国家,要求国会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经济援助,抵制极权政体强加的侵犯行动。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

18.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冷战”一部分,扶持西欧各国对抗苏联,促进美国称霸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以建立自己的全球经济体系。影响:欧洲经济的快速发展,恢复战前水平,稳定了欧洲政治局势,减少不满,促进了欧洲一体化。

19.美国两党制:

1847年美国著名画家汤姆斯·纳斯特绘制的一幅象与驴压跷跷板游戏的漫画,“象”代表共和党,“驴”代表民主党。这幅漫画的寓意是美国由两个政党一上一下轮流执政,共和党和民主党人看了这幅画,不但没反对,相反还赞赏。他们解释说,大象稳重,毛驴倔强。从此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党徽便分别为象和驴。每逢大选之年,两党的支持者也常常举着“象”、“驴”的标牌来进行竞选宣传,“象驴之争”便由此而来。

所谓两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政党制度。是指一国内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政治制度,并不是说实行两党制的国家内只存在两个知政党。美国是总统制国家,两党制主要表现在总统选举上,竞选获胜的政党为执政党,失败者为在野党。两党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有利于推动国家的渐进性改良,而不至于破坏政局的稳定性。

20.杰斐逊: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美国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第三任美国总统。他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776年,作为一个包括约翰·亚当斯和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内的起草委员会的成员,起草了美国《独立宣言》。此后,他先后担任了美国第一任国务卿,第二任副总统和第三任总统。他在任期间保护农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从法国手中购买路易斯安那州,使美国领土近乎增加了一倍。他被普遍视为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总统之一,同华盛顿、林肯和罗斯福齐名。

21.汉密尔顿:

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宪法的起草人之一,财经专家,是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是美国政党制度的创建者,在美国金融、财政和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政党相争而决斗丧生。汉密尔顿一般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财政部长。他生前没有实现的理想,几十年后被同样出身寒微的林肯所继承并实现:林肯宣布废除奴隶制,并通过战争打败南方,使得美国走向了工业化的道路。

22.美国大陆扩张: 19世纪初,美国才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就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大规模向西部扩张领土。大陆扩张是美国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美国与西欧国家不同,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争夺海外殖民地,而美国的殖民扩张主要对象是与本国相毗邻的西部地区,一共有五次浪潮。美国在扩张过程中提出“地理预先决定论”。美国除直接掠夺和吞并印第安人的土地外,还通过战争和强行购买等手段兼并了英国、西班牙、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和墨西哥的大片领土。在19世纪40年代建立了新帝国。

23.购买路易斯安那:

1802年西班牙割让路易斯安那给法国,法国正在欧洲大陆忙于同反法同盟交战,财力物力消耗巨大。同时,法国担心英美联合,腹背受敌,加上法国派往加勒比镇压起义失败,海地独立已成必然,路易斯安那对于法国的价值也没有原来大。1804年美国派出门罗与法国外长谈判,以6000万法郎成交,相当于1英亩仅4美分意义:使美国领土面积增加近乎一倍,为美国进一步进行大陆扩张奠定基础

24.印花税法 英国向北美殖民地直接征收印花税的法令。1765年开征此税,规定在北美殖民地的所有商业单据,法律文书,报刊,书籍,证件等各类印刷品都必须贴有“税资付讫”的印花。这一经济掠夺行径是激起北美人民反英抗税高潮的主要原因。美国殖民者拒绝执行印花税法案,他们还拒绝购买英国的商品。这使英国商人付出沉重的代价,迫使他们要求政府终止印花税法案。英国国会最终在1766年取消了这部法律。美国殖民者也就立即结束了针对英国商品的禁令。但英国仍宣布国会有权在帝国范围内直接征税。

25.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国)对抗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共产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又称越共)的一场战争。

最先开始援助越南的美国总统是艾森豪威尔;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林登·约翰逊将战争扩大。在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因国内的反战浪潮,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越南人民军(北越军)和越共游击队最终打败了越南共和国军(南越军),统一了全越南。

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最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越南战争是冷战下的一次实战。最后美国因为国内的反战浪潮,逐渐将美国国防军撤出越南。越南人民军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最终推翻了越南共和国,统一了越南全国。

26.斯科特案判例

斯科特诉桑福德案全称德雷德·斯科特诉桑福德案,简称斯科特案)是美国最高法院于1857年判决的一个关于奴隶制的案件,该案的判决严重损害了美国最高法院的威望,更成为南北战争的关键起因之一。南北战争后《美国宪法》增加了《第十三修正案》、《第十四修正案》和《第十五修正案》,从而废除了美国的奴隶制,并规定非裔美国人具有平等公民权。黑人奴隶德雷德·斯科特随主人到过自由州伊利诺伊和自由准州威斯康星,并居住了两年,随后回到蓄奴州密苏里。主人死后,斯科特提起诉讼要求获得自由,案件在密苏里州最高法院和联邦法院被驳回后,斯科特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

内容

即便自由的黑人也不是《美国宪法》中所指的公民,所以斯科特无权在联邦法院提起诉讼。1.斯科特不能因为到过所谓自由准州威斯康星就获得自由,因为在威斯康星准州排除奴隶制的是《密苏里妥协案》(Missouri Compromise),而制定《密苏里妥协案》超出了国会的宪法权力。2.斯科特不能因为到过自由州伊利诺伊就获得自由,因为他一旦回到密苏里州,他的身份就只受密苏里法律支配。

27.美国国会

美国国会是《美国宪法》规定的立法机构,位于国会大厦。根据《美国宪法》,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其中立法权力归国会;行政权力归美国总统;司法权力归美国联邦法院。国会由经直接选举产生的参议院议员与众议院议员组成,每个议员代表其选区内的选民,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国会议员代表整个国家的选民,通过立法来规范政府与人民的行为。

28.华盛顿

乔治·华盛顿,1775年至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时殖民地军的总司令,1789年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其同时也成为全世界第一位以“总统”为称号的国家元首),在接连两次选举中都获得了全体选举团无异议支持,一直担任总统直到1797年。他也是一名共济会成员。

华盛顿早年在法国印第安人战争中曾担任支持大英帝国一方的殖民军军官。之后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率领大陆军团赢得美国独立,他拒绝了一些同僚怂恿他领导军事政权的提议,在1783年回到了他在维农山的庄园回复平民生活。1787年,华盛顿主持了制宪会议。会议制定了现在的美国宪法。1789年,他经过全体选举团无异议的支持而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在两届的任期中设立了许多持续到今天的政策和传统。在两届任期结束后,他自愿放弃权力不再谋求续任。由于他扮演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中最重要的角色,华盛顿通常被称为美国国父。

二、简答

1.欧洲殖民地到达美洲以前北美印第安人的基本社会形态和生活状态

a.各类印第安人组成为数众多的部落集团,从事采集,打猎,游牧,农业等生产活动,北部——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海象海豹。西部沿海:渔业。加洲:野果:达科他人:野牛。b.西南东南:农业西部父权,东部母权c.有陶器瓷器,农业精耕细作

d.氏族是社会的基层单位——组成胞族——组成部落 e.具有原始社会的民主,成年男女享有平等选举权 f.培育出了玉米.马铃薯.木薯.可可.烟草.棉花

2.美独立战争以前英对北美新殖民地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内容:

1、英国调整对北美殖民地政策的第一个举动,是1763年10 月以国王名义宣布在北美建立4个新的行政管理区,将大片西部土地保留给印第安人,由英国军队执行西部地区的法令

2、英国的第二个重大决策是在北美保留常备军,并在殖民地税收上做维持驻军的文章

3、引发更大反抗风潮的是为增加岁入而向殖民地征税的措施

4、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对英国政府的上述改革和调整是否具有正当性、合理性的截然不同观点

5、英国对北美的抵制和反抗采取的应对措施

6、殖民地利用英国的宽大和乏力,使抵制和反抗逐步升级;“波士顿倾茶事件”后,英国采取了四项高压措施 影响:

在1774年以前,英国试图采用比较平和与慎重的方式推行“新殖民地政策”,无意施行殖民地人士所指斥的那种“暴政”;1774年的四项高压措施固然带有压迫性,但这种压迫不是反英运动的原因,而是其不断升级的结果。如果倒因为果,将“新殖民地政策”笼统地定性为“殖民压迫”,并视之为反英运动的基本导因,是对北美独立战争的起源做过于简单的理解。

3.美建国的真正时间在什么时候。为什么? a.1789.4.30,第一届国会.总统选举产生,联邦政府正式成立为建国真正时间 b.1776.7.4,独立日,《独立宣言》表达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十三个”,并不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宣言,且在独立日时并未生效不具有法律效力。《邦联条列》生效也不能标志建国,因为北美还没有真正的权力机关,邦联国会不具有权力权威

c.而1787美国宪法中提到,采取联邦制,中央与各州取得某种权力平衡,强调联邦的最高地位,联邦是唯一主权单位,代替了《邦联宪法》,真正规定了一个国家的政体形式,组成形式等。

4.联邦党和反联邦党的主要政治分歧表现。

A.两派之争体现的是工业利益与农业利益之争,联邦权与州权的争夺,大政府与小政府主义之争,政府组织力量与个人自由之争。两派对于英法两国看法不同:联邦党亲英。对于《外侨法》和《惩治叛乱法》也有争议: B.反联邦人:

1)倾向于小型共和国,或民主政府,实现公民的权利

和自由,宗教信仰的依托是长治久安的办法,实施公民教育,遏制奢靡风气,大国会衍生派系争夺,不支持联邦。

2)支持共和政府,能管辖更多公民和国土,能控制党 派争夺,支持强有力联邦政府,精英政府,贵族政治,中央集权,发展制造业,合众国银行,保护色彩关税等

5.试用典型案例,说明美国建国后的领土扩张主要有哪些手段。

A.金钱购买:通过谈判,将法国从西班牙夺来的路易斯安那地区以1500w美元的价格买得,凭借的是法国当时入侵海地失败,欧洲战场战争贫乏,缺乏资金。B.武力进攻:18c初,西班牙本土被法国占领,美国人大量迁入佛罗里达,1814年,美国大规模进军佛罗里达。1819年签订条约,以500w美元购入佛罗里达。C.两者结合:1846年,美国通过一系列挑衅手段,最后向墨西哥宣战。1848年美国与墨西哥签约,美国象征性支付1500w美元,包括加利福尼亚.新墨西哥地区的近140w平方公里土地。1853年,1000w美元购得美墨边境10w平方公里土地。

D.战争获得夏威夷

6.为了赢得内战胜利,林肯总统颁布了解放黑奴的宣言,请简要归纳宣言的内容及意义。内容:

自1863年起,凡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一州之内,为人占有

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以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将承认并保障这些人的自由,不作任何压制行为 意义:

a.立即解放少部分奴隶,为最终废除全美奴隶制度预先铺路 b.象征北方人既要重整联邦又向废除全联邦奴隶制度的目标,鼓

励了黑人解放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更多黑人参与到北方军的作战中。c.使负责南方军队生产,备粮等后勤准备的黑奴起身逃脱,抑制 了南方军的攻击力,引起了混乱。军事上,北方军得到了有利的局势。d.国际:赢得了他国民意的支持 e.美国民主体现,赢得尊重。

7.简述威尔逊“十四点计划”的主要内容。A.签订公开合约,杜绝秘密外交 B.平时和战时海上航行绝对自由

C.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 D.裁减军备到同国内安全相一致的最低点

E.公正处理殖民问题,在决定一切有关主权问题时,应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地政府正当要求

F.外国军队撤出俄国,并保证俄国独立决定其政治发展和国家政策,欢迎它在自己选择制度下,进入自由国家的社会 G.德军撤出比利时,恢复其主权H.德军撤出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 I.调整意大利疆界 J.允许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自治

K.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领土予以恢复

L.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主权,达达尼尔海峡永远开放为自由航道

M.重建独立的拥有出海口的波兰,国际条约保证其政治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 N.根据旨在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际联合机构。

8.简述“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和世界的意义。

美国:

a.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脱离危机影响 b.联邦政府权力明显增强

c.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巩固了资本主义

d.避免了法西斯上台,通过改革挽救了危机,借鉴了社会主义 长处 e.强化了金融监管,防止了金融风险

f.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提高,交通水利设备等各方面得到很大提高 g.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工作制度的完善 世界:

A.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供其他国家借鉴,迎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B.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增强

9.美国是个多种族的国家,种族主义一直是这个国家的敏感问题,内战是否解决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

独立后到内战前的80年间,围绕着黑人奴隶制问题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大辩论,一个时期成为了全美国的头号问题,最后通过内战虽然把奴隶制废除了,但黑人问题并没有解决。奴隶制废除, 作为一个合法的奴役黑人体制被清除了, 但是其奴役思想并没有随之而消失。在某些特定时期, 可能会激化, 变成社会痼疾。在重建时期, 自由民在名义上还受到联邦保护的情况下, 他们的许多正当的活动和要求, 包括行使选举权, 都被南方 的权贵和反动势力说成是“阴谋”和“叛乱”。一批白人种族主义者, 特别是三K 党人不惜采用极其残酷的手段杀害那些敢于要求实现合法权利的自由民和普通的无辜的黑人。据约翰逊估计, 重建时期被杀黑人也许有5000 人。重建后, 南部的自由民仍被非法剥夺了选举权,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 世纪上半期。在1920 年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通过以前, 大量的黑人妇女及其组织支持妇女选举权, 但当修正案通过想马上实施时, 却面临着种族歧视。“黑人妇女想要获得选举权, 必须要交300 美元的税, 还要通过考试, 之后她们被要求从头到尾的解读联邦宪法。但是白人妇女则不需要这样做。”由此可见, 第十九条修正案使妇女获得的选举权,仅仅是白人妇女的 选举权, 黑人妇女是被排除在外的。内战和重建结束后,随着南北合流和美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诸黑人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日益严重,终于引发了本世纪50-60年代那场震撼世界的黑人民权运动。

50-60年代的民权运动,在暴力和非暴力的合力作用下,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在法律上和一定程度在实际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黑人革命风暴迫使美国统治阶级从法律上取消了种族隔离的种种规定,黑人的政治,经济,教育处境同过去相比确乎有了不小改善。

但谁都无法否认,美国的种族歧视至今依然存在,美国黑人并没有得到真正解放,所谓的美国黑人问题这一痼疾仍远未根除。

三、论述题

1.从英在北美殖民地的性质、北美居民的地位角度论述独立战争爆发的内在原因。

1.首先,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宽松统治,使其得到迅速充分的发展,社会自主性趋于成熟,难以继续接受管辖

2.殖民地在政治上早已实现有序管理,积累了丰富经验 3.自身防卫能力的提高,居民的信心

4.共同体意识,共同心理素质 5.自由民主的思想,要求权力平等

性质地位:是与英国本土地方政治单位平行的政治实体,北美居民权利和利益受法律保护,不存在异族统治问题,政治管理宽松,经济相对严厉。自治意识不断强化,英国对殖民地发行纸币有所限制,“暴政”和“奴役”只是一种可能的威胁,并不是现实,而新殖民政策的出台,加重了美国居民的抵制情绪,要求争取更多自由空间而采取的积极行动

2.除内战外,美国政府保持了长期稳定,试从美国政党制度论述美国政局稳定的内在原因。

a.美国政党内部组织非常松散,几乎没有一个共同意识形态指导,均无固定纲领,只在竞选的需求和适应民众要求提出竞选纲领,对成员不具有约束力 b.两党政治,两党执政,多党并存,由势均力敌的民主党和共和党通过竞选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因此,防止了国家的一党专制独裁,体现了民主公平的原则,同时也防止多党制带来的不确定性,有助于民主宪政制度的稳定。

c.组织上,两党均无所谓严格党籍,成员主要依据当时两党的执政方针来选择投出自己手中的选票,更能体现当时人民的主要需求 d.在全国和地方均有常设组织机构,委员会之间没有直接领导关系,主要是筹集经费,团结选民,开展竞选。e.以选举为纽带结成的松散式政党组织,能有效防止党派利益进一步强化,防止政党将党派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防止专制统治者依靠政党推行专制统治。符合民主的思想。

3.美国独立后,两种经济猪制度并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后来的内战不可避免。除此以外,请从美国宪法的原则和基本精神角度论述美国内战的必然性。原则:

A.制宪会议召开的面临多种力量的斗争,围绕: 1)邦联所面临的困境

2)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的目的何在

3)强调财产权,将其与人的才能、德性甚至本质联系起来,是这一 时期社会精英的共同思想

B.制宪会议代表倾向于建立一个“平衡的政府”,这种平衡至少包含三个层次 :中央权力机构之间、中央权力与州权之间、政府权力和人民权力之间 C.制宪会议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是: 1)关于蓄奴制问题

a.黑奴是公民还是奴隶主的财产 b.宪法对蓄奴制既肯定又稍有保留

2、关于联邦制问题

a.宪法对联邦权和州权采取列举办法,并未说明联邦权力至上还是州权至上 b.宪法对最棘手的问题采取妥协解决办法

c.宪法并非根据多数原则制定,制宪精英担心自由受到民主的威胁 d.妥协预示着各派力量对参议院的争夺

e.宪法的实施不会一帆风顺,宪法与“独立宣言”比较而言,应是一种倒退

精神:

A.南北双方的斗争从联邦建立起就始终没有停止,根本冲突在于经 济利益。在各项关税政策上,南北双方的立场都大相径庭

B.伴随美国领土扩张,如何处理西部土地问题被摆在了合众国面前。斗争的结果是一系列妥协案。关税问题和领土问题的核心都是蓄奴制问题。南北方妥协的结果不是皆大欢喜,而是各怀不满,双方的不信任加深 C.宪法并未解决南方有无权力抵制联邦甚至脱离联邦问题

1)最高法院的违宪审查权,加强了联邦的权力,但并未使州权论者偃旗息鼓 2)1857年的斯科特案判决

3)共和党的成立标志着美国社会正式分裂的开始

4.冷战结束后,恐怖主义出现并逐步成为世界公害。请结合美国外交政策谈谈恐怖主义产生的背景、主要表现和国际危害。背景

1.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冲突让位于种族的与宗教的以文化价值为分界线的冲突。这种冲突是孕育国际恐怖主义的温床;

2.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帝国,它的单边主义政策引起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弱小的不发达国家的不满与仇恨;

3.西方文化价值与东方文化价值的冲突是造成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催化剂;

4.全球化使经济不发达的穆斯林国家愈益贫穷,伊斯兰恐怖主义是阿拉伯国家从石油聚敛的金钱与赤贫的政治与文化落后的穆斯林国家结合而生的怪胎;

5.美国亲以色列的中东政策激发起阿拉伯国家的反美与反犹情绪,这种反美与反犹情绪在原教旨主义中找到了极端的反映;

6.有些穆斯林国家教育极不发达,对青少年的教育大部分由宗教学校免费提供,而这种宗教学校正是灌输原教旨主义和圣战思想的基地,正是驱使穆斯林青年追从宗教狂热的基地。

主要表现

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至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

攻击“合作者”是用以恫吓人民,削弱人民跟国家的合作关系。美国独立战争、爱尔兰、肯尼亚、阿尔及利亚及塞浦路斯的独立战争都采用过这个方法。攻击知名度高的象征目标是用以撼动目标国家的反恐活动,使其人民趋向两极化。基地组织在2001年9月用这些方法袭击美国。这种袭击也用以吸引国际的注意力以争取支持,如1970年的道森机场劫机事件及1975年荷兰的南摩鹿加人质劫持事件(具体例子)

暗杀

1995年11月以色列总理拉宾在集会上被犹太极端分子刺杀身亡。

劫持人质

2002年10月莫斯科重大劫持人质案。爆炸伦敦“77”地铁爆炸案。

劫持交通工具

美国“911”事件。

武装袭击

1997年9月开罗市中心博物馆武装袭击案。

生化武器

1995年日本东京地铁的沙林毒气案,美国炭疽邮件事件。

当前,世界恐怖主义又出现了一些新动向。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一些国家的国内经济和社会秩序受到冲击,意识形态型恐怖主义有恶化趋势;恐怖组织的小型化、分散化和草根化趋势也比较明显;网络恐怖主义等从概念成为现实;恐怖组织与跨国组织犯罪的关系也更加多元、复杂。危害

恐怖主义威胁着全人类的安全,但最感头痛的还要数向来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国人,他们四处忙着反恐怖,而自己也屡屡成为恐怖分子袭击的目标。仅本·拉登一人,就让美国人寝食难安。

跟黑社会相比,恐怖主义对国家、社会的危害要大得多,它不仅有组织、有制度,更因带有政治目的导致了极端与疯狂。再加上恐怖主义的存在与民族、宗教矛盾以及复杂的国际形势密不可分,这也注定了反恐怖斗争的复杂与艰巨。主要的危害有:影响周边国家的安全;严重破坏了各国的民族和睦,引发社会动荡;极大地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一些国家世俗政府形象,造成政局动荡、社会不安;破坏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等。美国国务院5日发布了2009全球恐怖主义形势报告,强调“基地”组织对美国造成威胁。另外,美国国务院在报告中将古巴、伊朗、苏丹和叙利亚列入了“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

论文:

恐怖主义势力的全球扩散与美国的外交政策有密切关系。虽然本·拉丹已经在2011年5月被美军击毙,但其领导的“基地”组织仍以“反美主义”为圭臬:反对美国庇护以色列,反对美国在阿拉伯国家驻军,反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伊斯兰世界发动“十字军东征”。美国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之角等地频繁发动无人机战争,造成大量无辜平民死伤,这给“基地”组织更有力地招募人员提供了口实。

5.美国在冷战时期先后卷入了一系列的局部战争,使举具体案例说明美国介入的背景,战争大致的经过及其影响。朝鲜战争 背景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分别派军队进驻朝鲜半岛,以三八线为界,将朝鲜划分为南、北两部分。随着半岛形势发展,苏联主张双方从半岛撤军,并于1948年底撤出全部军队。从1947年9月开始,五角大楼逐步倾向于放弃朝鲜半岛。军方认为朝鲜半岛没有战略价值。当时,美国政策战略重点在欧洲,随着美苏在柏林对峙,欧洲局势紧张。美国急需加强驻欧军事力量,以维护在欧洲的优势地位,因此在亚洲的所有行动仅限于“防守”。另外,当时的美国政府严格奉行低税收、低赤字的均衡预算政策,在此情况下只能确保重点,即欧洲。因此,自美军进驻半岛以来,国会在向半岛驻军拨款问题上便争论不休,致使当地驻军的经费和装备供给严重不足,后勤出现危机。最后美国军方高层批准撤军,并于1949年6月撤出在半岛的全部驻军,仅留下部分军事顾问。

在战前,美国对朝鲜半岛局势的估计还比较乐观,认为目前还不会爆发战争。艾奇逊甚至还在1950年1月发表演讲的潜台词就是:美国不会为避免南朝鲜的“陷落”而使用武力。

如果历史按此逻辑发展下去,美国将放弃朝鲜半岛。但是,随着朝鲜战争爆发前几个月国际形势和美国国内政治发生变化,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也发生了转变。历史发展进程在这里拐了一个弯,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

首先就是美国认为,不在朝鲜采取行动将危及它的全球战略。美国认为此次北朝鲜进攻背后必有苏联的支持和指使,必须予以反击,才能防止苏联在欧洲和中东等地的“军事冒险”。同时,美国认为必须采取行动,才能向依赖美国保护的盟国显示强大力量,否则其盟国可能会屈服于苏联的压力,西方阵营将崩溃。既有深刻的反共历史文化背景,又有争夺世界霸权的现实

因素,还与美国当时国内政治 形势密不可分.(当时冷战已经开始,中国加入共产主义阵营已经让美国恼火。美国的思维一向比较直接,他把世上所有的冲突都看作是共产主义和他所代表的自由世界之间 的冲突。朝鲜枪声一响,美国立刻认为是共产主义开始武力扩张了,如果失去了南朝鲜,接下来就是日本,然后也许就轮到美国了,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介入朝鲜战争。)

此外,杜鲁门政府这么做也缘于其受到国内压力。美国1949年从朝鲜半岛撤军前后亚洲局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蒋介石战败,逃往台湾,以参议员麦卡锡为首的国会议员及众多媒体,群起指责政府因政策失误才“失去”中国。杜鲁门意识到,如果不能采取有力措施制止南朝鲜“陷落”,国会就可能弹劾他,民主党的执政地位就保不住了。于是,朝鲜战争就成了他转移国内政治压力的一张牌。

最后,美国出兵朝鲜还与杜鲁门总统的性格特别是他的历史观有密切关系,有些历史学家甚至认为这是决定性的因素。杜鲁门早年经历坎坷,形成了坚定、果敢、喜欢挑战的性格。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性格影响了他在1950年所做的决定。

此外,杜鲁门早年形成的历史观也决定了对朝鲜半岛局势的认识。从1934年起,他作为国会议员积极倡导美国中立。后来日本偷袭珍珠港,他内心里为自己早期的立场感到可耻甚至有罪恶感,而美国没有领导各国反对侵略是错上加错。当他一听到朝鲜半岛发生战争的时候,马上就将此次战争与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生的事件联系在一起。

战争大致经过 2.1 战前南北对峙 2.2 战争爆发

2.2.1 朝鲜人民军突袭韩国2.2.2 联合国军参战2.2.3 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回应 2.3 联合国军反击

2.3.1 仁川登陆 2.3.2 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2.4 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 2.5 相持与谈判

2.5.1 第一次停战谈判2.5.2 双方妥协2.5.3 喋血岭与伤心岭2.5.4 上甘岭战役

2.5.5 夏季进攻战役 2.6 空战

2.6.1 苏联秘密介入 2.7 核武威胁 3 停战

版本2

一、北朝鲜进攻,南韩败退

二、麦克阿瑟仁川登陆力挽狂澜、北朝鲜败退

三、麦克阿瑟轻敌追击,中国参战。

四、麦克阿瑟判断错误,认为是面对的不是中国主力,结果一、二次战役损失惨重,大踏步后撤至清川江。

五、第三次战役收复汉城,李奇微赴任,美军转入战略反攻。

六、第四次战役防守反击,战役目标仅完成一半,李奇微找到志愿军后勤供给不足的命门

七、李奇微逐步推进至三八线北,中国新入朝主力参战。

八、第五次战役,彭老总战术打法僵化,被抓住破绽,损失惨重,双方互有胜败,战线稳定在三八线

九、和平谈判,确定以军事分界线为边境。志愿军回国

影响  韩国

韩国经济在战后遭到严重破坏,李承晚在战后仍然以统一为目标,不重视经济发展,不断计划随时再和朝鲜方面开战。朝鲜和韩国的领导人进行过几次会面谈话,但碍于双方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方面的根本差异,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的进展。

 朝鲜

由于朝鲜发动的统一战争遭到了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抵制,朝鲜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1945年—1950年和平建设时期所积累的社会财富消失殆尽。这次战争使朝将中国牵连进来,将中国捆绑进了朝鲜的战车至今尚未脱离。此战为随后20多年朝鲜的迅速发展奠定基础。但由于朝鲜经济是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环,结构单一,因此在苏东剧变后日益艰难、经济崩溃。在金日成死后,他的儿子金正日独裁权力巩固。朝鲜人民的生活条件依然十分艰苦。国际社会包括中国、韩国不断对朝鲜提供经济援助。

 逃亡者

自从朝鲜战争结束以来,朝、韩两国人民中不断有越境逃至对方者。1990年以来,由于朝鲜经济困难,形成了北方逃南者超过南方逃北者的趋势。美国

美国几乎与中国和苏联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爆发全面战争。此外,战争促进了美军内部的民族融合。苏联

战争对苏联的影响就十分复杂。一般认为苏联是最大赢家,] 战争令中美爆发直接冲突,而苏联未正面介入。战争削弱美国实力,把美国超强的国力军力从欧洲铁幕一线的争夺转移到朝鲜战争的泥潭,为苏联争取时间在二战后的废墟上治疗战争创伤,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日本 日本虽然没有参战,但是,战争期间美军在日本大量的物资采购,对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奠定日本之后成为经济强国的基础。中国

苏联从1952年起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大陆建设全面的工业基础,这些援建项目以及1954年定下的几十个工业项目被合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开始了独立自主门类齐全的工业化建设道路,借助苏联的技术成功制造出核武器。

朝鲜战争的结果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获得巨大威望,中国人的自信心大大增强。

其他影响是,美国公开保护台湾,使中共失去了攻占台湾的机会;也间接让日本经济重新崛起,使日本免于二战的惩罚。

 台湾

美国新闻自由的历史 篇5

美国的新闻出版自由尽管有相当长的时间受到宗主国的影响,但是,与英国相比,它少了传统力量的羁绊。美国新闻自由之所以取得胜利,少不了英国新闻出版对它的恩惠。虽然争取新闻自由的观念最终会在美国取得胜利,但是美国新闻出版自由所走过的路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的。在美国新闻出版发展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些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就像一道道政治分水岭一样书写着新闻自由史,它们的意义是重大的,因为每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结束,最后都冲破了一次次政治的束缚,媒介的成长是跳跃式的,因此,通过以下几个历史事件来把握美国的新闻自由史是在恰当不过的了。本文通过对美国几大新闻历史事件的介绍,了解其追求新闻自由的过程并对其新闻自由的实质做简单的分析。

一、美国新闻自由的历史事件

(一)弥尔顿《论出版自由》

美国的新闻自由的精神,其源头要追溯到欧洲大陆,特别是英国。在欧洲,最初的大众传播手段即印刷术的出现,成为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始动力之一。15世纪,书籍的出版不再局限于大学和修道院,二是进一步向小城镇和乡村拓展。马丁·路德及其追随者在1520年之后广泛使用印刷品在德国乡村传播新教教义,这些印刷品被大量复制,在信众中广为传阅,因此,“传统的精英集团有充分的理由担心印刷界打破常规的诉诸感情做法所导致的社会后果。鉴于马丁·路德在德意志推行的以读书为本、以新教为基础的宗教改革取得成功,亨利八世很快采取措施对英格兰的印刷业实行限制。”① 从亨利八世到伊丽莎白一世,都铎王朝对新闻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1529年,亨利八世开列了一张禁书单,开始了对出版业的控制。1530年,世界上第一个出版许可证制度在英国建立。但是,英国社会阶层从未停止过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在漫长的政治斗争中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人士: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约翰·厄斯金(John Erskine)、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en)、约翰·密尔(John StuartMill)。其中,约翰·弥尔顿是最杰出的代表。1644年11月24日,弥尔顿出版了最负盛名的小册子《论出版自由》,为出版自由辩护。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宣称:“让她(真理)与谬误交锋吧,谁看见在自由而公开的交战中,真理会败下阵来?” 弥尔顿坚信,真理是明确的而且是可以证实的,只要允许它参加 “自由而公开的斗争”,它就会显示出战胜其他意见的独特力量。也就有了“观点的自由市场”(open marke place ideas)和“自我修正过程”(self-righting process)两个概念,即让一切有话要说的人都能自由表达他们的意见。两位英国作家约翰·特伦查德和托马斯·戈登与1720年以“加图”为笔名写下了一系列为后来所知的“信息自由流通”辩护,断言政府自由与出版自由共存亡。他们指出,言论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力,只要一个人不用它来危害和支配别人就行” ②。在强大的政治力量的压力之下,1679年,议会取消了1662年制定的《许可证法》。这为英国出版自由扫清了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二)《新英格兰新闻报》 宗主国在殖民地的统治一如像在本国一样专治,他们将限制言论自由、新闻出版自由制度带到了新大陆。1662年,马萨诸塞的会议通过了殖民地的第一个限制出版的正式法案,该法案规定了严格的出版检查,这些限制条款严重的阻碍了报刊的出版发行。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仅存的少数报刊(严格意义上还不是真正的报刊)在发行时都要注明“蒙当局许可”的字样,而且这些报刊的寿命很短,例如,当时很有影响的《国内外公共事件》(Public Occurrences,Both Forien and Domestick)、《波士顿新闻信》(Boston News-Letter)、《波士顿公报》(Boston Gazette)等,都由于出版时不慎惹怒了政府而中途夭折。但是,在这些报刊中,《新英格兰新闻报》尽管命运与上述报刊相似,然而它却对当时殖民地的新闻出版自由作出了重要贡献。1721年,詹姆斯富兰克林创办了《新英格兰新闻报》。詹姆斯富兰克林本人的个性充满了反叛精神,这份报纸的风格也一如其人。《新英格兰新闻报》给波士顿新闻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和风,它是美国第一张为读者提供他们所喜闻乐见和迫切需要的新闻的报纸,他不刊登只关心自身利益的官僚所控制的消息,它的风格是敢说敢为,文学水平高,为读者提供新鲜的文学佳肴,不仅如此,富兰克林创造了当时独特的报道方式—“讨伐”式报道,目的是通过富于戏剧性的报道扩大新闻的影响力,正是这一新闻报道方式为富兰克林赢得了受众,赢得了市场。虽然《新英格兰新闻报》在创办5年后就夭折了,但是詹姆斯富兰克林和他所创办的《新英格兰新闻报》对美洲报业的贡献是重大的——使美洲报业摆脱了许可证发放制度的羁绊,同时创造了新的新闻体裁,他在美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它表明这样一个道理:当一张报纸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张扬公共利益时,它可以得到足够的社会力量的支持,同时,报纸要发挥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的功能,必须具备广泛的言论自由基础,这种自由既不是当局的恩赐,也不受当局的干涉。③

(三)曾格事件

1734—1735年的曾格事件是美国新闻自由史上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对美国新闻自由而言,曾格事件的影响仅次于第一修正案,而后者也是部分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的。1733年11月5日,曾格的《纽约新闻周报》(New York Weekly Journal)创刊号发表。《纽约新闻周报》因批评谴责政府而被指控是“对政府进行无耻中伤和恶毒谩骂,试图煽动反政府情绪”,另一方面,政府命令首席法官德兰西对曾哥提出起诉。1734年11月17日,曾格以“煽动闹事”的罪名被捕。1735年8月4日,审讯开始。出庭为曾格辩护的是著名的安德鲁·汉密尔顿律师,他在法庭上雄辩的辩护,不仅使曾格免受牢狱之灾,而且也为美国人赢得了新闻自由。人民对曾格和汉密尔顿所作的努力感到欢欣鼓舞,曾格事件不仅影响了有关的法律裁决,它更大程度上是改变了人们的心理定势。它为美国未来的历史确立了这样一条原则:对政府官员进行批评是新闻自由的主要支柱之一④。1735年以后,殖民地法庭再也没有出现过以煽动性诽谤罪审判印刷和出版商的案例。曾格事件在美国新闻自由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第一修正案 1775–1783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在独立运动中,新闻界对革命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阿特休尔用一个词概况其特点:“人民之声”。这是美国历史上新闻界第一次展示自己势不可挡的力量。如果说报刊塑造了美国革命,美国革命也促进了报刊的发展。日益壮大起来的新闻界已经开始为自己的社会角色而骄傲。革命成了制度改革的催化剂,再下一步,新闻自由争取合法性的努力便从思想领域转向了制度领域——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美国国会于1791 年制定了宪法第一修正案:“国会不准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一种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自由或新闻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的权利以及向政府请愿申愿的权利。”第一修正案保障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它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都是极为深远的。

被美国新闻界奉为圣经的《宪法第一修正案》,它的制定是一个伟大而有远见的举措。其禁止国会颁行任何剥夺言论及出版自由的法律条款,给了言论及出版自由相当大的自由空间。然而,实际中对它的执行却是个很大的问题。就在《第一修正案》颁布实施后不到7 年,美国国会自己就制订了明显有悖于修正案精神、被后人视为言论自由大敌的《反煽动法》。在《反煽动法》颁布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反间谍法》出笼的118 年漫长历史中,美国极少出现涉及《第一修正案》的诉讼,尽管新闻自由经常受到来自政府方面的干预。直到20 世纪,特别是20 世纪下半叶,《第一修正案》才被各界认真对待,并逐渐显露出强大的威力,导致政府或立法机构在影响或控制舆论方面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

(五)《煽动法》

《煽动法》的出台是由于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双方攻击的敌对情绪所致。为了制止双方的敌对情绪,国会分别通过了《外侨法》和《煽动法》。《煽动法》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约束反联邦党人在新闻界的代言人。联邦党人滥用新法律,使美国的新闻自由受到严重威胁。

尽管《煽动法》为联邦党人压制反联邦党人找到了法律的借口,使美国的新闻自由几乎陷入倒退的境地,但是,从某些方面来说,《煽动法》是美国新闻自由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表面上看,该项法律并未取消人们对政府的批评权利,只是试图约束为了败坏政府官员形象而发表的恶意中伤的言论。从深层次看,《煽动法》有两点应该载入史册:一是联邦党人政治上的失败标志着媒体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政治中立”的原则逐渐为各大媒体所接受,他们不参与或较少卷入党派之争,新闻界在《煽动法》这个事件中似乎意识到民意才是自己的立身之本;二是两大政党利用报纸相互攻击,揭露政治的不公一面,这进一步确立了媒体在保障自由、监督政府方面的法律地位⑤。

二、美国新闻自由的实质

在美国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通讯技术,并自称拥有一个自由的新闻体系的国家里,人们所接受的信息数量之大、速度之快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媒体这一传播巨量信息的工具与载体,联结社会各政治、经济集团——包括政府与民众、商业集团与消费大众的传播媒介,在今天的美国社会中担任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美国媒体为自己界定的形象和职责中,媒体的天职是追求并传播事实,不怕得罪任何人或任何集团。美国新闻界常常标榜自己是如何勇猛、独立、公正地捍卫大众利益的。但事实呢?美国媒体本身也是一个行业,需要以获取利润为生存条件,也以获取利润为最终目标。他获取的利润只有少量直接来自报纸杂志的销售,绝大部分则来自拌在新闻中送到大众手中、耳中或眼前的广告收益。如果不是引文媒体宣称它能为大众提供信息和新闻,能对政府及各大公司、财团进行监督和揭露,大众没有理由需要它,媒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而赚钱这一目的使媒体不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事件上都保持它的独立与公正。因此,我们在看待美国新闻自由的时候,必须认识到它的双重目的性,认识到它在为公众服务的同时,也有赚钱的必要和欲望。以下就从美国媒体与大众的关系,与政府的关系、与财团的关系、美国媒体的兼并与垄断这四个方面简述美国新闻自由的实质。

(一)美国媒体与大众的关系

在今天的美国社会,新闻信息数量之多、来源之广、传播工具的品种之繁杂、使美国民众时时处在“信息爆炸”的环境里,各个媒介为了生存,赢得收视率、发行量和收听率,以各种各样的新闻内容吸引受众眼球,其中不乏充满了煽情、暴力、娱乐、危机、政界丑闻等内容,各媒体为了争取受众,竞相将新闻炒作得有声有色,媒介所传播的新闻越来越肤浅,质量急剧下降,“垃圾食品新闻”成了各个媒体争相报道的主题,在商业化竞争的驱动下,媒体们争相满足受众的需求,而他们自己则在竞争中迷失了方向,不在了解观众何时会对无休止的重复内容失去兴趣。普利策曾说过:“一个冷嘲热讽、商业性强、哗众取宠的媒体会在一定时间内创造一群和它自己一样低级趣味的民众”。新闻应该是有趣的、重要的。它除了追随受众的兴趣爱好,反应每时每刻社会、生活的变化,提供可以让受众利用、陶冶情操的新闻。更重要的是——领导受众,新闻不仅应该被动地告诉受众他们所想知道的,还必须主动告诉他们所应该知道的——或者说,编辑认为大家应该知道的。媒体对社会和世界的不仅是简单的、有选择的反映了,它也在不停的塑造着这个社会,加深一些观念,崇扬一些行为,同时摒弃另一些。

(二)美国媒体与政府的关系

美国媒体与美国政府的关系历来错综复杂:一方面,媒体作为一种行业,它所给予大众的产品是信息,是新闻。他有职责和义务为公众监督政府、报道政府决策、并揭露决策阶层可能发生的不轨行为,以便他们在选举时作出明智的选择。例如“水门事件”便是美国媒体对政府起监督作用的经典案例,它向美国人民证明了监督政府滥用权势的决心。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媒体来宣扬自己的政策,赢得民心。政客们需要通过媒体宣扬自己的施政纲领以赢得选票,或通过媒体散布于竞争对手不利的消息、传闻或谣言。媒体作为政府的喉舌,每天都转发者政府发布的大量新闻,这些消息引导新闻的走向,有些新闻来自官方发布,有些则通过“泄露消息”的方式传播给媒体,而对这种“无名消息源”的运用对美国媒体来说已是见怪不怪,这也直接导致了大众对媒体的不信任感油然而生。再者,虽说美国政府不对新闻界进行审查、审批,如无特殊理由,政府无权压制某条信息的发布。但这并不等于在美国新闻不受检查。只有在国家或人民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政府才可以公然制约媒体。当然,这种权利也有被滥用的时候——一些令政府难堪的信息可以贴上危害国家安全的标签。虽然政府不能明目张胆的实行舆论封杀,却以国家安全为由进行舆论控制。有时候,政府的政策法规对媒体有制约作用,初衷是为了保证媒体的清洁性、公正性和独立性,但是实践证明,政府也可以以此来要挟媒体,限制媒体的发展规模和利润限度。最后,新闻界人士和政府要员关系密切。例如,美国ABC著名“夜线”节目主持人泰德·考波最好的朋友——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纽约时报》著名的专栏作家威廉·塞发尔曾是尼克松的特别助理和演说词撰稿人、ABC“20/20”节目主持人之一黛安·梭耶尔为尼克松做了八年的助理、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美国越战时期的国防部长,就曾是《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董事之一,而美国几大电视网董事会里的前国务卿、最高检察官更是随处可见。这些例子表明,新闻媒体与政界紧密相连,这是由于双方工作需要和工作性质所决定的。

(三)美国媒体与财团的关系

媒体所监督的各经济利益集团正是媒体的衣食父母,媒体的主要利润来源便是这些集团所做的广告。如果说政府只能对媒体起间接的管理制约作用的话,这些财团却直接操纵着媒体的钱袋。媒体自身的各种运作只是为了一个目标——获得利润。他们本来就是经济利益集团,且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越来越为巨型财团所拥有、操纵。这样的关系使媒体在很多情况下不可能站在独立、公正的立场上起监督作用,而财团内以谋取最高利润为目标的运营方式又直接影响了新闻的制作,乃至性质和质量。虽然媒体自誉为消费者利益的“看家狗”,但是在大财团和广告的制约下,新闻内容的选取常常向着有利于财团利益的方向倾斜,或新闻本身就是某个财团的“公关广告”,而媒体为了赚得更多的广告,获取更多的利益,不得不制作大量“快餐新闻”吸引受众。因此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对新闻界的生产经营起着恶性循环的催促作用。

(四)美国媒体的兼并与垄断

与其他行业一样,媒体机构竞相兼并的唯一原因与经济利益有关,包括生存和获利。媒体兼并的后果是:媒体机构的个数越来越少,新闻内容越来越雷同,新闻缺乏多样性,媒体的种类与数量越来越少,媒体的声音越来越单调,媒体为大众所提供的视野也越来越窄,媒体的发声权主要集中在巨型媒体财团的手中,他们的声音代表了美国整个新闻界,压制着小型媒体发出不同的声音,严重阻碍了新闻自由。

美国新闻媒介的思想体系是以新闻自由为核心,由以下4个信条构成:(1)新闻媒介摆脱外界干涉,摆脱来自政府、来自广告商甚至来自公众的干涉;(2)新闻媒介为实现“公众知情权”服务;(3)新闻媒介探求真理,反应真理;(4)新闻媒介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美国新闻是不自由的,由于金钱,权势等各种原因,新闻媒体往往会左右摇摆,宁愿牺牲受众,牺牲媒介的自律精神和媒体从业者的职业操守,去追逐利益最大化,权利最大化。可见,这种行为违背了新闻自由的核心要求。

参考文献

①迈克尔·埃默里等《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新华出版社,2001年

②Herbert Altschull,Agents of Power:The Role of the News Madia in Human Affairs,Longman Inc.(1984)③谢岳著《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④Harold L.Nelson,“Seditious Libel in Colonial America,”American Journal of Legal History,Ⅲ(APRIL 1959)⑤谢岳著《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⑥加里•沃塞曼:《美国政治基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专业:新闻与传播

姓名:石璐

图说历史美国风雨过后见彩虹 篇6

江苏灌云板浦高级中学 222241 张齐胜

一、美国,暴风雨来了!

图1图

2图3图4图

5[图片释读]

图1: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盛行分期付款购买的方式存在很多隐患。虚假繁荣的经济使很多美国人对自己的还贷能力相当自信,纷纷贷款购物。据统计,1926年售出的汽车,约有百分之七十是美国人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的,从而构成了美国城市街道上汽车长龙。图2:1929年10月下旬,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焦急不安的人们注视着华尔街股票的动向,很多人疯狂地抛售股票,股市崩溃。

图3:许多美国人因股票交易破产被迫廉价出售私人轿车。

图4:1929—1933年春,美国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业也遭受灭顶之灾,失业人数急剧增长,许多美国人排起长队领救济。

图5: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遭到失败,美国人民坠入苦难深渊。胡佛的名字成了贫困的同义词。人们就把流浪者的窝棚叫“胡佛小室”,这些小室聚集的区域叫“胡佛村”,裹身取暖的报纸叫“胡佛毯”,用来充饥的长耳野兔叫“胡佛猪”。

[问题设计]

(1)有人说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是“暴风雨来了!”,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分析“暴风雨来了”的原因?

(2)通过图2-4和所学知识写出“暴风雨”来时美国的社会情况。

(3)图5是流浪者的窝棚聚集的区域,被美称为“胡佛村”,分析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4)就当时的情况,如果你是美国总统,你认为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5)联系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从美国“暴风雨”中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

(1)原因:①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根源);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及盛行的分期付款的购买方式,进一步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具体原因)

(2)股价狂跌,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急剧增长;许多人被迫变卖家产或靠救济为生。

(3)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使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人民生活进一步贫困,胡佛因此名誉扫地。

(4)干预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同时还应该尽可能地扩大市场。

(5)①我们要居安思危,防止经济过热;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及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确保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真正繁荣。

二、美国又见彩虹

图1 罗斯福图2 蓝鹰标志

[图片释读]

图1:罗斯福(1882—1945年),美国民主党人,历任助理海军部长、纽约洲洲长。他在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雷厉风行地推行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开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二战爆发后,他坚决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政策,为美国和世界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图2: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国家工业复兴局发起一场群众性运动,凡是同意签署以罗斯福个人名义发出的包括有禁止童工、最高工时和最底工资限制条款的内容的“总统再就业协议”的雇主,以及加入行业法规管制体系的雇主,均可以获得“蓝鹰标志”。

[问题设计]

(1)罗斯福善于演讲,“I pledge you ,I pledge myself to a new deal for the American people.”这是罗斯福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时的演说词,“a new deal”什么意思?后来罗斯福在实践它时究竟有哪些“new”?

(2)图2中的蓝鹰标志主要针对美国哪一方面而提出的?为此政府制定了什么法令?美国前总统胡佛在该政策通过后说:“这简直是法西斯”,罗斯福采用所谓的“法西斯”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3)罗斯福上台之初,常常说自己在“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罗斯福是如何打这场战争的?对美国产生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新政;新:①新的理论,出现了新的经济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②新的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③新的起点,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工业复兴;《国家工业复兴法》;保障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3)措施: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②调整农业政策;③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大力复兴工业;④推行社会救济和举办公共工程。影响:①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②很大程度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③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的生活;④巩固了美国民主政治;⑤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通联]

江苏灌云板浦高级中学张齐胜

222241 从事高中历史教学与研究

E-mail: zhangruyuyu@163.com

电话:1396135178

2博客:zqs7818.blog.sohu.com

[个人简介]

美国高校历史课堂教学 篇7

一、美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内容

罗伯特·博伊斯(Robert Boice)指出:“青年教师往往觉得教学是最具挑战性和最耗时的工作。”[4]为了让青年教师爱教学和乐教学,美国高校着重发展青年教师的5种教学能力,分别为:整合能力、实施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整合能力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规划的能力。教学整合包括:(1)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如弗吉尼亚州立联邦大学的“青年教师辅导计划”(Junior Faculty Mentorship Program)帮助青年教师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2)教学技能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代表大学如巴克内尔大学。(3)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代表大学如康奈尔大学。(4)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代表大学如犹他州立大学。 (5)研究成果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如范得比尔特大学的青年教师在导师的帮助下,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教学实施能力指教师在课堂中采取措施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实施包括:(1)课堂引导。如圣母大学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引导学生课堂讨论的发展项目。(2)讲授。如南卫理公会大学的“教学卓越计划”(Teaching Excellence Program)帮助青年教师提高讲授能力。[5](3)运用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康奈尔大学为促进学生的学习,专为青年教师设计了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的项目。(4)课堂组织与管理。如弗吉尼亚州立联邦大学通过导师项目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5)课堂总结。如巴克内尔大学鼓励青年教师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反思其中的不足。

教学研究能力是教师对教学问题进行发现、处理,最终得出规律性结论的能力。教学研究包括:(1)发现问题。如南卫理公会大学通过“同行反馈计划”(Peer Feedback Program)帮助青年教师及时发现教学问题。[6](2)探究。如犹他州立大学为青年教师提供教学体验活动,引导青年教师探索高效教学策略。(3)教学学术,即教师将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中的能力。这是大部分美国高校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掌握的能力。

教学创新能力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的能力。教学创新包括:(1)教学内容的创新。如南卫理公会大学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融入课外知识。(2)教学方法的创新。如圣母大学鼓励青年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 (3)教学评价的创新。如犹他州立大学鼓励青年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教学评价。[7]

教学理解能力指教师基于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的能力。教学理解包括:(1)对学生过去的理解,包括对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语言习得等方面的理解。如圣母大学要求青年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学习档案,理解英语作为母语和其他语言作为母语的学生的学习差异。(2)对学生现在的理解,包括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和心理状况的理解。如范得比尔特大学提倡青年教师通过课堂观察的方式,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3)对学生将来的理解,包括对学生的求职目标、就业期望、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如弗吉尼亚州立联邦大学鼓励青年教师阅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设计相关的教学环节。

可见,美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内容中的每种能力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如理解能力渗透于其他4种教学能力当中,因此教师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 发展整合、实施、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二、美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方式

美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方式多种多样。

(一)根据规模分为群体式发展与个体式发展

群体式发展指两个以上青年教师参加的提高教学能力的活动。(1)工作坊(Workshops)是围绕鲜明的教学主题开展讨论的活动。如弗吉尼亚州立联邦大学2013年青年教师工作坊包括如下主题:创建教学大纲和编写教学目标;教学困难;平衡教学、研究和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任期和晋升方针;创建教学档案袋。[8](2)习明纳(Seminars)指青年教师针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组织讨论的活动。如康奈尔大学2013年的习明纳主题包括:常见的教学困难及其解决办法;教学记录;教学效果评估。[9](3)阅读小组指青年教师阅读某本教学类书籍后进行讨论的小组。讨论之后,主持人还需向学校提交简短的讨论概要。

个体式发展指青年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提高教学能力的活动。(1)咨询是个体式发展的主要形式,指青年教师就教学疑惑向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专家单独请教。如南卫理公会大学就为青年教师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咨询服务。(2)教学观摩指青年教师定期观摩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和同行的课堂,以此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如范得比尔特大学规定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要观摩两节课。

(二)根据引领者分为导师指导式发展与同行 切磋式发展

导师指导式发展指青年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发展其教学能力。(1)定期指导是导师指导式发展的主要形式,如巴克内尔大学。(2)餐桌讨论是高校为促进青年教师与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教学交流而组织的活动。如弗吉尼亚州立联邦大学在秋季学期的每个星期五举办午餐讨论,鼓励青年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对话交流。[10]

同行切磋式发展指青年教师通过与同行进行交流进而发展其教学能力。(1)同行反馈指教师观摩课堂教学后向青年教师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如南卫理公会大学专门制订了“同行反馈计划”,观摩者要给青年教师提供书面或口头的反馈意见。 (2)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由6~10名热衷探讨教学问题的教师组成的跨学科团体。如弗吉尼亚州立联邦大学在2005年就开展了“教师共同体计划”,促进青年教师基于跨学科的视角开展教学设计。

(三)根据平台分为面授发展与在线发展

面授发展指高校为青年教师提供实地体验教学的机会。这些平台类型多样,包括教学中心、研究院等实体实施类平台,也包括项目、计划等文件引领类平台。

在线发展指青年教师通过在线使用高校提供的网络资源平台来发展其教学能力。如弗吉尼亚州立联邦大学开发了《青年教师资源指南》(Junior Faculty Resource Guide),青年教师可以在线使用这些资源。[11]相对于面授发展,在线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青年教师提供更为便利的信息资源。

(四)根据时间分为入职教育与职后培训

入职教育指青年教师在入职前接受的教育, 目的是推动青年教师由研究生角色向高校教师角色转变。美国高校青年教师入职教育一般包括6个部分:基本教学技能、知识更新、教育实习、1周旅行进修、教育科学研究和其他高阶课程知识。[12]

职后培训指青年教师入职后,通过参加高校提供的教学培训项目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职后培训包括如习明纳、咨询、工作坊等正式活动, 还包括如课堂观摩、餐桌讨论、会议、同行反馈等非正式活动。

(五)根据动力分为外部促进式发展与内部提 升式发展

外部促进指青年教师在高校的组织下参加的提高教学能力的活动。(1)培训是高校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最常用的方式。如麻省理工学院培训项目(Training program)旨在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的战略地位。(2)技术整合学习是高校帮助青年教师把先进的教育技术融入教学的学习。具体过程如下:[13]确定适合青年教师需求的技术; 设计技术融入教学的有效策略;考虑当前教学需要运用的技术;查找满足青年教师需求的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内部提升指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发展目标,自主提高教学能力的活动。内部提升最主要的形式是反思。反思是大学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主动调整其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的活动。(1)晚餐反思。如范得比尔特大学教学中心提供晚餐,促进青年教师与年长教师交流,进而反思自己的教学。(2)协作教学反思。如圣母大学组织同行观看青年教师的教学录像。观看者要向青年教师提供书面反馈。青年教师根据书面反馈评估教学并找出需要改进之处。

美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方式具有点齐、段多、线长、面广、体大的特点。“点齐”意味着美国高校既重视青年教师群体发展,也重视青年教师个体发展。群体发展是个体发展的“帆”,个体发展是群体发展的“风”,只有这两者结合,青年教师才能扬帆前行。“段多”意味着美国高校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人力资源帮助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这些人力资源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人,也有亟需提升教学能力的人。前者给予青年教师指导,后者帮助青年教师反思。“线长”意味着美国高校将面授教育与在线教育两者有机地结合,面授教育给予青年教师实地体验教学的机会,在线教育为青年教师创造自定步调体验教学的机会。“面广”指美国高校将青年教师置于研究生———新教 师———老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整体地规划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体大”指美国高校为青年教师创设了多种教学能力发展方式。这些发展方式要落到实处,还需青年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正因为内外结合,青年教师才有发展其教学能力主观和客观的意愿。

三、美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保障

美国构建了政府、社会和高校三级联动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保障系统。

(一)政府的宏观支持

政策支持。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法律法规。如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Higher Education Law)强调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资金支持;2001年的《新教师入职指导:一座至关重要的桥梁》(Beginner Teacher Induction:the Essential Bridge)指出要加大青年教师入职培训的力度;2005年的《走进学习社区的教师入职指导》(Induction into Learning Community)提到将青年教师入职教育作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任务。

资金支持。美国政府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如美国国务院教育和文化事务局每年拿出国会拨款的一部分,资助富布赖特学者计划(Fulbright Scholar Program)。该计划已成为美国政府资助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其扩展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学术视野,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2015年 ~2020年,富布赖特学者计划将“给青年教师预留更多机会,……到国外进行教学、思想交流、协力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14]

项目支持。美国政府还通过具体的发展项目支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如康涅狄格州的青年教师支持和培训计划由美国教育部和康涅狄格州教育机构共同开发,旨在为青年教师提供全面的教学指导。

(二)社会机构的中观支持

基金会支持。美国的一些知名基金会大力支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如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 和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福特基金会的“教育机会和奖学金”(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nd Scholarship) 项目主要资助青年教师培训,也为教学优异的青年教师提供奖励。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促进教学———提高学习”(The Advancing Teaching - Improving Learning)项目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评估能力。

专业组织支持。美国的一些专业组织通过不同方式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保障。如青年教师通过与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合作,能得到行之有效的教学建议。州际新教师评估与支持联合会 (Interstate New Teacher Assessment and Support Consortium)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各种支持,如其制定的10条有效教学标准能帮助青年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15]

(三)高校的微观支持

人力支持。美国各高校院系领导及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对青年教师发展其教学能力提供的支持包括如下方面:[16](1)提供教学清单,如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考核等。(2)分配教学导师和教学合作伙伴,并提供相关人员的背景知识。(3)分配教学任务时考虑青年教师的需要。如果青年教师的兴趣重在教学,就要减少其科研工作量。

财力支持。(1)奖励,指高校对在教学上有突出成绩的青年教师予以肯定并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如乔治亚理工学院专门设立了“青年教师卓越教学奖励”(Junior Faculty Teaching Excellence Award), 激励青年教师上好每一节课。(2)资助,指高校为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经费支持。如弗吉尼亚州立联邦大学的“小额贷款项目”(Small Grants Program),目的是鼓励青年教师用这笔资金购买相关教学类设备和书籍。[17]

物力支持。物力支持指高校为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而建立的各类平台。如康奈尔大学的青年教师学院(Junior Faculty Institute)为青年教师提供运用教学策略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帮助。[18]康奈尔大学还成立了青年教师课程设计院(Junior Faculty Course Design Institute),为青年教师提供教学讨论场所。犹他州立大学成立的教科院(Teaching Academy),为青年教师创造了体验卓越教学的机会。校长斯坦·阿尔布雷特(Stan Albrecht)表示: “教科院不仅有助于青年教师发展他们的教学技能,还能为他们提供指导和重要的社交机会,让同行分享他们的教学故事和教学策略。”[19]一些大学成立读书俱乐部(Book Club),为青年教师购买教学类书籍,并定期组织读书沙龙。还有一些大学建立了专家数据库(Expert Database),为青年教师提供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的相关信息。

项目支持。美国高校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多种项目支持。(1)“青年教师助教项目”(Junior Faculty Teaching Fellows)的目标是:[20]帮助青年教师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学会平衡教学与研究。(2)“青年教师辅导计划”(Junior Faculty Mentorship Program)的目标是:[21]向青年教师介绍高校的教学情况;对青年教师教学进行一对一指导和团体指导;对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培训; 提供青年教师和导师见面的场所。(3)“青年教师教学学者社区”(Teaching Scholars Community for Junior Faculty)通过工作坊、习明纳、务虚会、全国性会议、导师制、教学项目、与其他学科的同事合作等为青年教师提供教学能力发展的机会。(4) “青年教师激励计划”(Junior Faculty in Spire Program)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探索、发挥所长。 (5)“教学认证计划”(Teaching Certification Program) 帮助青年教师获得教师专业发展证书:[22]教学学者证书侧重于教学学术的探索;教学技术证书侧重于课程中的教学技术整合;团体参与教学证书侧重于课程中服务学习和公众参与的结合。

四、启示

发展内容、发展方式和发展保障构成了美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机制。这三者的关系就像一座桥的桥面、桥梁和桥墩。发展内容是“桥面”,发展方式是“桥梁”,发展保障是“桥墩”。发展保障是发展内容的隐形支柱,发展方式是发展内容的显性支柱,发展内容是发展方式和发展保障的最终价值的体现。正是这三者相互作用,才使美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解读美国高校发展机制,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丰富发展内容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整合能力普遍欠缺,实施能力明显不足,研究意愿并不强烈,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不能有效地根据学生特征开展教学。[23]基于以上现状,第一,要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整合能力,促进青年教师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第二,要根据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指导, 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第三,要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寻求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第四, 要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不断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艺术。第五,鼓励青年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设计教学。

(二)提供灵活多样的发展方式

从引领者来看,我国大部分青年教师认为导师制的作用有限,同行切磋也有名无实。[24]从动力看,以培训为主的外部促进发展方式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以讲课比赛为主的内部促进发展方式不能面向全体青年教师。从平台看,很多在线发展缺乏相应的评价和督导机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从时间看,入职教育方式单一,职后培训形式化较严重。基于以上问题,我国应做如下的改进工作:(1)集体发展方式与个体发展方式并重。集体发展如工作坊、习明纳等方式, 能为青年教师提供共享教学经验的机会;个体发展如咨询、反思等方式,能为青年教师答疑解惑。 (2)导师指导和同事切磋相结合。我国要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我国高校还应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完善青年教师参与教学团队的制度。 (3)外部促进与内部提升交织。以培训为主的外部促进式发展要有针对性,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要注重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内部提升式发展也不可或缺,如为青年教师提供各种形式的教学反思活动,能让青年教师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 (4)面授发展和在线发展共存。虽然面授发展的作用明显,但在线发展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为青年教师随时随地发展教学能力提供方便。(5) 入职教育与职后培训兼施。一方面,丰富青年教师入职教育形式,包括熟悉本校教学理念、教学规章制度、教学职责等;另一方面,职后培训的形式应多元化,包括习明纳、工作坊、指导、培训、咨询、餐桌讨论、反思等。

(三)完善保障机制

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校课堂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校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61-02

中学历史作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重要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对历史学科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实现教学目标,也就必须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一、营造游戏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由、快乐的学习。但传统教学观念以知识学习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已不适应现代教学。这就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学观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这方面的工作有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讲故事、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编排历史短剧、创设情境等。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使教学过程情趣化。

二、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高效课堂应当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渠道,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将语言组织的非常精炼而有逻辑性,勇于质疑,板书工整,概括性强。一个高效课堂离不开学生精采的展示,教师要在每一节课都首先应该要对学生的展示做了重点的强调和培训,对学生的展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在展示过程中语言表达要精炼、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对于屡次做不好的同学要进行单独的培训。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凸显主体地位。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每位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都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心,都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都会有新的收获,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室前后的黑板,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让学生在展示中提高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就容易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成为体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自主学习

历史教学的核心因素是学生,要想创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就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主动权,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做学习的主人。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注重点拨和指导,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在课堂上会有很多学生自主的时间,如小组讨论、自主预习、小组内部展示;在这些时间里,如果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必然会浪费时间,降低了学习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自主的时间里,不断巡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展示,学生的语言,学生的板书,还要关注学生的倾听,倾听是一种重要的教学交往活动。通过倾听,教师能够知道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能够掌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出及时的矫正;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立场去了解自己和对方,因此关注学生的倾听十分必要。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首先借助多媒体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动态感强、形象生动等优势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使历史课堂教学不如新天地,给人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善用多媒体教学,要让历史人物动起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香港与澳门的回归”时,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香港与澳门被列强侵占的经过,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了解港澳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教给学习策略。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明了教给学生策略比知识更为重要,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策略,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策略,引导学生快速找到突破口,整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历史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关注学差生

在高效课堂的教学中,应当说对于学差生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倾听不好,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参与到课堂中的主要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这部分学生也是关系到课堂效率是否能够提高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状态,是否能够认真的阅读教材,圈出重点;在小组讨论中要关注他们是否真正的参与到讨论中;在展示的过程中,要关注他们是否认真的倾听、是否能够参与展示;在考核中要加强对他们的考核力度,给以相应的加分,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六、及时的评价、反馈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及时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应当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如课堂展示的评价、课堂质疑的评价、语言组织的评价、成绩评价、思想行为评价等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状况,把评价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上一篇:音乐鉴赏教学设计下一篇:六年级语文多媒体教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