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我的教学故事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我的教学故事(推荐12篇)

初中物理我的教学故事 篇1

故事对人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而中学生尚处于少年时期或青年早期,他们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对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喜闻乐道。千百年来,在这奇妙的世界上酿出的与物理知识相关的故事,真是浩如烟海,有的趣秒横生,有的惊险离奇,有的感天动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诗歌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形式都是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或者有趣的生活物理知识都会使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因此,把愉快教学法的具体教学形式之下、故事法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之中,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着独到的功效。

1、运用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明确本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兴趣。运用故事引入新课,学生感到具体、亲切、生动、有趣,可以很快地吸引学生,还可以造成悬念,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惊奇、猜想、期待的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如在讲授《压强》一节内容时,引课的内容很多,但要是以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时,为什么用扁担当滑板就不会不陷到深雪里?为什么用较大的板铺放在必经的沼泽草地上,就能顺利通过?作为引课材料更好,给学生一个悬念,使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地听完这一课,还能感受一下前辈们的不屈不挠的革命作风。

2、运用故事讲授新知识,活跃教学气氛

传授新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定律等知识,教师如果不注意讲授艺术,只是照本宣科或只是进行简单粗糙,千篇一律的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进行一般化的讲解,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劲头。如果我们能够在传授新知识时适当地加入一点故事佐料,通过生动形象的奇闻趣事恰切地渗透一些所要传授的知识,教学过程就会生动活泼,越味盎然,学生就会把学习当成乐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富有情趣、难以舍弃的教学活动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是讲解有关法拉第的小故事:法拉第1791年9月22日生于萨里郡纽因顿的一个铁匠家庭。13岁就在一家书店当送报和装订书籍的学徒。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挤出一切休息时间贪婪地力图把他装订的一切书籍内容都从头读一遍。读后还临摹插图,工工整整地作读书笔记;用一些简单器皿照着书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把自己的阁楼变成了小实验室。在这家书店呆了八年,他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学习。法拉第主要从事电学、磁学、磁光学、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之后,法拉第于1821年提出“由磁产生电”的大胆设想,并开始了艰苦的探索。1821年9月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绕磁铁旋转以及磁体绕载流导体的运动,第一次实现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接着经过无数次实验的失败,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使人类掌握了电磁运动相互转变以及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变的方法,成为现代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技术的基础。法拉第的座右铭是:“像蜡烛那样为人照明,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踏实地为人类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法拉第一生热爱真理,热爱人民,真诚质朴,作风严谨,他的思想品质深深地扎根在了学生的心里。使学生在兴致勃勃地听故事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去学知识。

3、运用故事巩固知识,提高复习兴趣

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和有效的防止遗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许多教师的一般做法是:不厌其繁的解题示范、接二连三的题型练习,反反复复的问题回答,重重叠叠的复述小结等等,如果总是这样做,便毫无新意,学生对于复习便非常厌倦,并且所复习的是“巳曾相识”的旧知识,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不再有新鲜诱人的魅力,大部分学生都感到复习是一种苦苦的磨难,因此在复习巩固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更应注意方法的灵活多样,让学生看到旧中有新,感到复习同样是那么的新鲜有趣,使他们自始至终保持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做法会有很多,但应用一些简短趣味性强的故事帮助学生进行复习,无疑是其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例如,复习液体沸腾时,学生对沸腾必须达到沸点这一条件非常熟悉,但往往忽略继续吸热这一条件,针对这一问题,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一个小庙里住着一老一小两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要外出办事,为了让顽皮的小和尚在庙里看门,他想了一个有趣的办法:他把小和尚领进厨房,将盛有冷水的水锅漂在一锅沸腾的水里,对小和尚说:“大锅里的水不能烧干,你把小锅里的水烧开,就可以出去玩了。”小和尚一听很高兴,赶紧向炉里加柴,使火烧得旺旺的,可一直到老和尚回来,小锅里的水也没有被烧开。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本故事主要考查水沸腾的两个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题目中随着给大锅加热,大锅中的水能达到沸点,当大锅中的水温高于小锅中的水温时,大锅中的水把热传递给小锅中的水,使小锅中的水温升高,直到温度都达到水的沸点。(2)要继续吸热。当两个锅中的水温都达到沸点后,由于两者之间没有温差,他们之间不会再发生热传递,小锅中的水却不能继续吸热,所以,无论小和尚烧多长时间,只要大锅里的水不烧干,小锅里的水永远不会沸腾。本故事可以演变为试题:把盛有水的小锅放入大锅里的水中,给大锅底部慢慢加热,当大锅中的水沸腾时,小锅中的水()A温度能够达到沸点,能够沸腾 B温度能达到沸点,不能够沸腾 C温度达不到沸点,不能够沸腾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这样的复习,学生的兴趣很浓,课堂气氛活跃,复习效果好。

4、运用故事深化德膏,增强德育效果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运用物理故事对学生进行深入具体的思想教育,学生会感到亲切实际,乐于接受,同时,故事特有的感染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5、运用故事进行安全教育,丰富教学内容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防汚染、防触电等知识的教育,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故事进行,学生会觉得生动形象真实有用,能很好地引起他们对于学习这些知识的注意和重视。

初中物理我的教学故事 篇2

一、注重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在物理新课实验中,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

二、创设情境,注重用已学的知识导入学习新知识。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创设情境,精彩导入尤为重要。从课堂座位的安排、纪律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纯正的普通话、优美的语言和各种教学情境的准备等,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探究教学的气氛和效果。例如,可以突破传统教室的课桌布局,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形成开放性结构,便于学生们交流合作;整堂课不受约束,学生可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举手发言,无须起立,等等。在新课的教学中,采用以旧导新,新旧对比,即可以帮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够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和培养。

三、应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教学。

教会学生学习和总结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教学之初,我们往往会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则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若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两者仿佛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如何处理教师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呢?如何在教学过程开放的同时尽量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和无序呢?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展开“课题”研究,在一线不断的教学尝试中,集体攻关,初步摸索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首先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我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再将每一个大问题分为若干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交替的循环探究过程。同时我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比如:对学生而言,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先预习新课,“简阅课文”、“查询资料”、“自制自带实验器具”等,将课堂上没有探究完的内容带至课外,课后布置学生写“探究报告”和“学习心得”等。对教师而言,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用心教学,积极应对随机出现的课堂情况,课后撰写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而且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教学,发展自我。其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应在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要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学生随意玩耍实验器材、手足无措等现象的发生,使教学在“形散而神聚”中有条不紊地进行。

再次,在教学理念上“淡化概念的严整性”。物理学科概念的严整性有时反而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障碍”,大多数学生会觉得非常困难,因此产生畏难情绪。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在教学中“淡化概念的严整性”,降低探究学习的难度。最后教学结束后“开展问卷调查”,及时地沟通师生间的需求,使进一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教师应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初中物理教材中并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但又可以说整本教科书都在讲述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教材在讲述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时,就是按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行。即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等步骤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指导其体会学习物理的方法,体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展过程,体会前人的思维成果,在学习继承前人思维成果的同时,锻炼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总复习中,要时刻注意“信息反馈”。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验任务的成功或失败。”教师通过反馈信息可以了解已设计的教学内容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所以我在每个阶段复习教学中,除了注意来自学生方面各式各样的反馈信息外,还特别重视每次测验和考试的信息反馈。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价试卷,并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学习状况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面,掌握情况及学习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存在不足的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对不足之处立即查漏补缺。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订的教学目标更吻合,尤其要对后进生加强辅导、关心、鼓励,及时表扬他们,哪怕是一点滴的进步,应充分肯定他们。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大面积地有质有量地提高学习成绩。

五、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

谈谈我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新模式 篇3

【关键词】阅读环节;问题环节;总结环节;运用环节

经历了一年多初中物理“问题导学”课堂教学研究,我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新模式。

新模式大致分四个环节:①阅读;②问题;③总结;④运用。

所谓堂练习”,但在选材上突出新课程理念,要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以“阅读”,是在新授课的前几分钟(通常是10分钟内),安排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中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我学习能力,为整堂课的后续教学做好预习与铺垫。

所谓“问题”,就是在阅读环节之后,老师按一定的逻辑线索,把新授课的内容问题化,不断抛给学生一个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并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解答……。该环节是“问题导学”模式的核心,能有效落实“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

所谓“总结”,就是把整堂课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成一张清晰、科学的知识网络(通常采用树形结构的形式)。总结的目的在于提纲挈领,帮助学生梳理、巩固所学的内容。知识网络通常在“问题”环节自然形成,之后,只需画龙点睛式地稍做强调即可,无须花太多的时间。

所谓“运用”,类似于“例题”或“课便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更充分地暴露学生的“问题”。教学中,老师通常以“提问者”的角色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亲历思考和解题的过程。这与传统教学中由老师直接讲授截然不同。

下面我以教科版八年级下第十一章第二节的《滑轮(一)》为例,介绍我的“问题导学”设计。

1.指出图中圆圈内的滑轮属定滑轮还是动滑轮

2.如图,若将定滑轮视为杠杆AB,动滑轮视为杠杆A/B/,请你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并以此判断:定滑轮实质为______杠杆,动滑轮实质为______杠杆。

在以上四个教学环节中,“问题”环节和“运用”环节是设计的重点。老师在“问题”环节教学中,不是只停留在树形结构所列知识点的表面层次上,而是以此为线索,不断发掘更多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例如:教学中就知识点“滑轮”,我就引导学生思考了两个更深入的“问题”:

①同学们阅读之后,说说课本里是如何描述滑轮的?(周边有槽,能绕框架轴线转动的轮子)

②滑轮周边为什么有槽?(同时展示滑轮实物)槽起什么作用?(防止绳子滑落)

又如:在得出“定滑轮的定义”和“动滑轮的定义”的基础之上,我又进一步抛给学生两个问题:

①(手拿一个滑轮展示给同学看)请你说说我手中拿着的是定滑轮呢还是动滑轮?(以此引导学生注意: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外形其实没有区别)

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以此问题引导学生深究,必须从滑轮的使用方式上去加以区别)

再如:就“定滑轮特点”和“动滑轮特点”的探究,除了以上所列“省力情况”和“改变力的方向情况”的探究之外,我又拓展了“费距离情况”的探究问题。

①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和物体移动的距离相等吗?

②定滑轮使用时费距离吗?动滑轮使用时费距离吗?

通过以上问题的发掘、拓展与思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在“运用”环节的设计上,我们着眼于新课程理念,重在联系实践、重在能力培养、重在知识理解。

如以上第一道运用题,取材于身边的生活实例,并以图片展示情景,充分体现了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图中的滑轮是隐藏的,属于哪种滑轮根本无法用死记硬背的知识去套,而须结合自身的实际观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判断,这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第二道运用题,表面看上去是一道普通的练习题,其实也是为“定滑轮实质”和“动滑轮实质”所做的教学铺垫,属“问题”教学环节的组成之一。选择这道题,不仅能让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而且还能帮助其理解和领悟新知识,真可谓一举两得。尤其在找动滑轮支点的问题上,大部分学生会画错,对学生来说很有挑战性,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实践一年来,我感觉该教学模式有以下优点:

①有利于转变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教学方式,“问题导学”模式对师生的角色定位十分明确,老师是“问题”的设计者,并以问题为载体引导教学,体现了其主导者的角色;学生是“问题”思考、探究、分析、解答……的践行者,体现了其主体者的角色。尤其是所设的“阅读”环节,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这一“先学后教”的鲜明特点,也是该模式转变教学方式的最大亮点。

②有利于实现高效课堂:实现高效课堂无非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教学设计,二是教学实施。从教学设计方面看,“问题导学”模式中的“问题”环节,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合理的层次结构,不仅确保教学思路清晰,而且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设置的“阅读”环节,既保障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又给老师后续教学奠定了基础。从教学实施过程方面看,该模式的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贯穿始终,老师不断给学生抛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学生则不停地思考、解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总有事要做、总有问题要思考,根本没有开小差的时间和机会。因此,该模式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发挥了学生的潜在力。所有这些特点都对“高效课堂”的形成,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③有利于减轻教学负担:“问题导学”模式的特点是: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主动学与被动学相比,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是大不相同的,主动学要比被动学轻松得多。该模式“总结”环节的知识梳理,渗透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也有帮助。“运用”环节所选的题目有很强的针对性,提高了训练效率,可避免题海战术,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老师方面考虑,固定的教学环节,突出了“问题”和“运用”两个重点,使老师的备课程序更简洁、重点更突出,因而减轻了备课的负担。教学中“阅读”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为教学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

【参考文献】

[1]吴祖仁.《物理八年级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78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6

我的教学故事—初中地理 篇4

从事地理教学时间不长,但是本人一直都对地理挺感兴趣的,可很多时候觉得地理课难上,主要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不高,因此我查了很多资料,也请教了很多老教师,现谈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活跃课堂气氛

在地理教学中,常听到有学生反映:地理科枯燥无味,听起来无精打采。针对这种情况,我每次在接手新班的第一节课开始,就想方设法去改变学生这种看法,我从天文讲到地理,从古讲到今等有趣的故事。如,在讲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时,我向学生说:“宇宙中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是否有外星人存在?”学生们反应热烈,纷纷各抒已见,趁此机会,我给学生讲述宇宙飞船——“旅游者2号”探测太空的故事,并指出:目前为止,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通过这些故事的介绍,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增强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自觉动力。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在地理课堂上有针对性讲些地理故事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讲“地形、气候”一节课时,我给学生讲古人刘伯温怎样运筹帷幄,洞悉天机,料事如神;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时,让学生知道诸葛亮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更是一位地理学家。强调诸葛亮并不是通过祭神而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精通天文与地理的知识,知道天气的变化而已。指出这些故事或地理现象都与地理学密切相关。通过长期地把地理故事寓于地理教学中,学生明白了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不时听到一些学生说:“原来地理科是这样有趣味、我喜欢学地理。”由于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愈来愈高涨,学习成绩也在不断提高。

四、动用地理小故事,帮助记忆

教学时动用地理小故事。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尤其课堂上如能巧妙地运用地理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同时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探索未来世界的奥秘,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探索未来

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奥妙无穷的世界,作为地理教师,怎样引导学生从未知、探索、到已知呢?教学中,我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引用一些地理故事,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讲“地球”时,介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故事,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

我的初中数学教学故事 篇5

_________马月勤

我们都知道要做一位普通的老师不难,但是要当一位受学生,家长尊重的好老师就很难了!虽然我在老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上可能还没足够的经验去提出好的建议,但是在近十年里,我也学会了不少。刚开始上课的时候,由于以前教学经验的不足,如在课堂上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很难吊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时候还经常会在课堂上出现一些小插曲,意识不知道怎么处理,让我觉得很难堪。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我与学生的感情也与日俱增了,在课堂我尽量让学生做到遵守纪律,认真听课,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课后我经常与学生分享自己在学生时代的学习经验,尽量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区,让学生快速走上热爱学习之路,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成绩的取得,不仅是要教师,学生付出努力,更多的是要多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进行不断的总结与探索。不过这点还是我需要不断去改进的地方。在我的课堂教学上,以前我总是一脸的严肃,怕学生认为我好欺负,上我的课捣蛋,其结果是学生跟我之间有大大的隔阂,学生与我不怎么交流,可想而知学生的成绩也不会在理想。现在,我改了我的一贯作风,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面带微笑,也不对学生大声批评,力求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肢体语言,来帮助学生去理解知识,尽量让学生去学懂,学透,能够知道举一反三。

我的初中英语教学故事(转) 篇6

我的初中英语教学故事

我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已近20年了,一直以来都是一位平凡的教师工作在教学的前沿。在这么的年来的教学中,我一直都在兢兢业业的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但面临现在新的形势下的教学我发现再用以前的教学方法已经效果甚微。在学习了新课改之后我也试着用新的教学形势方法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我运用做多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我把学生就近原则分成一组,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形势练习对话,做游戏,尤其在单词的检查这一环节中,分小组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组组长检查督促小组成员,以小组比赛的形势看谁背的又快又正确,既涉及个体又与集体有关,效果很好。但在我们运用中应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在目前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只有把合作学习与集体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才更有助于提高英语课堂学习的效率,人数较多的班级,处理好二者之间的时间分配关系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须根据所教的内容,对小组学习和集体教学所需要的时间进行科学有效地合理分配。

2、教师应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刚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在课堂上常会出现学生因不清楚要干什么而乱作一团的局面,这会令教师措手不及。因此,每次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合作。教师所提的要求要有梯度,在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时,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要随着学生合作技能的熟练,逐渐增加要求。

3、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性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对于组内成员来说,是他们之间的合作,但对于组与组之间来说,还必须有竞争。只有建立“组内是合作,组间有竞争”的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对于表现好的小组,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激发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

4、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合作学习被引进英语课堂教学,究其原因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适应英语这门语言学习的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了合作技巧,除了可以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之外,还可以增强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多种机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技能。

初中物理之美与物理教学的艺术 篇7

关键词:教学艺术,物理情景,物理思维,学习乐趣

法国十九世纪著名雕塑大师、美学大师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物理也是如此, 物理本身也是一种充满了美感的科学诗篇, 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作为中学物理教师, 我们的天职就是引领学生畅游物理知识的海洋, 让他们在一节节物理课上逐渐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领会物理思维的乐趣, 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物理科学美的熏陶, 发掘出物理内在的美感, 从而爱上物理课, 爱上物理, 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物理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 而且还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造、一种美的创造。教师作为这种艺术创造中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应该掌握各种技巧, 实现创造的成功。本文希望能根据笔者在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 提供一些技巧, 和大家共勉。

一、创设物理情景, 让学生通过“生活”学物理

初中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阶段是思维发展的转折点, 容易引起学生的成绩分化, 影响学生道德思想的转变。同时, 初中阶段也是学生思维异常活跃, 对身边所有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的阶段, 因此, 作为老师,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对矛盾, 在课堂教学中, 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说起, 一步步让学生走进物理情景中, 身临其境地学习物理。

例如在讲述“光的折射”现象时, 我们就可以先设置一个类似生活中渔民叉鱼的物理情景, 让学生自己去“叉鱼”, 具体过程如下;在一个玻璃槽中装上水, 水里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 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 然后让学生轮流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 看他们是否能如愿刺到鱼。在不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之前, 学生一定觉得自己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就是鱼的实际位置, 在这样先入为主的观念的误导下, 学生自然会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学生动手完毕, 教师再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 学生会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了鱼的上方, 学生一定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教师就可以开始告诉大家:要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情况, 你们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了。

再如, 在讲授“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两手“搓一搓”使手发热和用“哈气”使手暖和来亲身体会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等效性,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们大都表现的非常活跃。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 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他们往往就更愿意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类似结合生活实例的物理小实验还有很多, 初中物理中的很多知识都与日常生活中种种现象紧密相连, 因而教师可以通过这样设计简单, 可操作性强的小实验, 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融入物理情景实验中, 学生也会喜欢这样的物理情景小实验, 并且容易理解相关知识。而且这样的实验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且好动的特点, 能让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 为接下来的授课做一个良好的铺垫。学生学完相关知识以后也能很好的理解并记住这些实验、这个知识点。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多年前物理课上老师教授的内容也许现在已经忘记了, 但是那些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却因其实用性而至今记忆犹新。

物理源于生活, 也可以用于指导生活, 这大概也是物理之美的表现之一, 作为教师, 我们就应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这种独特的“美”。实验过程中, 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之下, 一个个物理情景使教学内容变美了、变活了, 物理知识深入到了学生的心灵之中, 实现了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 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了学习的动力, 物理教学也就产生了艺术的效果, 物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学习, 而是成为了一种艺术。

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让学生的思维“起舞”

根据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通常都是“给”与“收”的关系,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 只需要理解、死记老师讲授的知识点就可以了,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常常无益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 物理学习是一种思维训练, 是思维的舞蹈, 而长此以往学生将难以体会这种让思维起舞的快乐, 认识不到物理学习的“美”, 失去学习的主动性。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让学生的思维“起舞”呢?

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因为授人以鱼只能解决一餐之需, 而授人以渔, 让对方学到捕鱼的本领, 却可以满足其一生之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物理教学也是如此, 教师应该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 逐渐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自己去发现身边的物理知识, 自己去体会物理之“美”。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的提问就显得至关重要。

例如, 教授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怎样才能让湿衣服尽快变干?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 答案不唯一, 办法越多越好, 于是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经历, 想出各种各样办法, 例如把衣服挂在有风的地方、用电熨斗烫、放在火上烤、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晾晒等等, 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大家想出的这些办法, 归纳一下这些办法都有些什么共同点, 学生也许就能说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中的某一个, 甚至是全部因素来, 然后教师再加以总结。

再如, 讲授热传导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在装水的试管底部放一条小鱼, 用酒精灯对试管上部的水加热, 当上部的水已沸腾了, 下面的小鱼为什么还会安然无恙?像这类“煮金鱼”以及“纸锅烧开水”等生动有趣的提问, 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主动、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 当对答案求之而不得的时候, 就是教师引入相关知识的最好时机。

通过这样教师设问--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都得到了锻炼, 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教科书中呈现的都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 早已形成定论的知识, 然而在传授物理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成为这些知识的“发现者”, 重新领略前人发现物理知识的乐趣, 一步步体会到物理的“美”, 喜欢上物理思维的过程。无论是创设物理情景, 让学生参与“发现”物理知识, 还是提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找出”问题的答案, 其目的都在于此。

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 因而初中物理教师一方面要传授一定的物理知识, 然而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为以后的学习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因而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生活现象看到物理实质, 从物理意义上认识生活中各种常见的现象, 逐步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物理情景小实验与提出物理问题让学生回答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让学生一涉足物理的世界就能感受到物理之美, 就能通过教师的物理教学艺术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从而为学生将来高中、大学阶段的物理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烨, 《物理教学的艺术性探讨》[J]考试周刊2007年53期.

[2]林崇德, 李庆安《。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一期.

我的教学故事 篇8

在我刚到学校报到时,村校长就一五一十地向我介绍了这个班的情况:“二十三个孩子,二十个孩子的爸妈在外务工,他们由爷爷奶奶带着,不但生活习惯差,学习习惯更差。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十五人及格,语文十人及格。语文连日记都写不好,不知道怎么写,不知道写什么,一句话的日记很普遍。”“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年轻气盛的我就不信这个邪了,我雄心勃勃,准备要在这里大显身手,让这个班来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困难比我想象的要多,改变比我预期的要难。但我坚信办法一定比困难多,我问孩子们:“想不想爸爸妈妈?”“想!”他们洪亮地回答:“那么从今天起,把你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等爸爸妈妈回来看,好不好?”“好!”“当然了,你们也可以把老师当做妈妈,把日记写给我,好不好?”“好!”虽然回答得很整齐,但很多孩子还是犯难了,因为他们不会写作文,好多字也不会写,我鼓励他们:“没关系,开始的时候,写一两句就可以,不会写可以用拼音。”

那些稚嫩的日记里,留下了我和孩子们的足迹,渐渐地我知道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许多感人的事情:

“因为舍不得家里的动画片,今天上学我又迟到了。”——我写给他的是:是不是很后悔呢?上学前不要看电视啦!我叫爷爷奶奶监督你哟!

“因为在家里煮猪食,同学们都笑我是大花脸。老师今天还给我洗了脸。”——我写给她的是:乖孩子,你辛苦了,没有人笑你!

“今天放学回家,我又看见了一条蛇。”——我写的是:嗯,不错,这个“又”字用得好,你天天都看见蛇,好危险!路上注意安全。不过,你可以再想一想,你看见这条蛇的具体位置是哪儿,这条蛇多长、多粗,什么颜色,后来它又去了哪里?

“前几天放学后,老师给了我一本《西顿动物故事精选》,真是太好看了,这几晚我都没有看电视,一直看到很晚才看完。我想好了,期中考试我再次进入前三甲的话,不要玩具,我要爸爸给我买书。”——我写的是:爱看书的孩子一定有出息!

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们的日记本越来越厚,他们的习惯越来越好;最开始许多孩子日记里拼音比汉字还多,渐渐的,拼音消失了;最开始我给他们的留言比他们自己写得还长,渐渐地他们日记里的话越来越多;最开始孩子们提起写作文就头疼,渐渐地,他们居然能够笔下生花了。

这,就是那些年我在一个山村学校的作文教学故事。

初中物理我的教学故事 篇9

在实际教学中,在对学生训练过程中,总会发现有些知识学生还没掌握好,解题还没有思路,因此指导把这些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弄明白,然后再找类似的题给学生做一做,直到学生真正弄懂会做为止,让学生学会思考是从根本上提高成绩,解决问题的良方,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而且我对基础很差的学生也很有信心,相信他们能够学好数学,我对学生的信心通过上课及课后交流自然地感染学生,使他们树立起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自然地培养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师还要充分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教学,学生才能够放飞思维,张杨个性。我们的教学中只有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学生才能拥有更大的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教学中多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学习,哪怕有时有些尝试可能是错误的,但也能通过学生之间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相互质疑,相互补充使之完善。

记得在教学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表面积后,我和学生们正在学习“体积与表面积的对比”这一知识,通过讨论,得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和面积不但计算方法不同,而且计量的单位也不同。看学生们像都明白了,心想下面就来做个练习吧:一个正方体,棱长6分米,问它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列式做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6×6×6=216立方分米,表面积=棱长×棱长×6=6×6×6=216平方米。题目同学们都做对了,但他们是否真的理解了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的不同呢?我灵机一动,给学生们设下了一个“圈套”:“同学们,你们比比看,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大还是表面积大?”原以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同学们肯定会踊跃发言,达成共识,不料,真是让我始料未及,我的问话刚落,孩子们便开始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很多同学都不假思索的说:“一样大。”也有的说:“表面积大。”还有少数说:“体积大”。此时学生的表现学生的心情以及他们的心理我都尽收眼底。我咕哝着说:“哎呀,只争不行,请讲出你的理由来。”“你看,都是6×6×6=216,当然一样大了。”“不对不对,立方米要比平方米大得多,当然是体积大。”两派学生互不相让,你一言我一语,针锋相对,相持不下。我暗暗摇头:“唉!这帮孩子,概念教学时那么强调,还是没有明白体积与表面积的含义。难道我还要再泛泛地跟他们重复强调吗?我耐心的等待着,期待着。

我的成长故事初中作文 篇10

我成长的道路上就有很多小故事。原先我非常讨厌写作文,对写作也一无所知,就是个门外汉。老师经常会当众批评我,因为我写作文时总是像丈二和尚一样摸不着头脑,随便乱写。别说情景合理了,连自己在说什么也不清楚。被批评后的我,不敢看老师,不敢看同学,我低着头,希望可以像地鼠一样挖个深深的大坑钻进去。因此只要老师一提起关于作文的事,我就会急得慌了手脚,心里怦怦直跳。可有一件事给了我很大的改变,它使我开了窍,激发了我的写作潜力,也激发了我对作文的兴趣。

一天语文课上,我突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地写出了非常出色的作文,让我的语文老师意想不到。正好,有个全国性的作文比赛,我想拿这篇作文去试试,就把作文打印下来,把作文和表格一起寄了过去。

过了几个月,我惊喜地收到了获奖证书信件。我飞快地撕开信封一看,我的作文竟然得了全国铜奖,这让我惊喜不已。我还获得了去北京领奖的大好机会。很快到了暑假,妈妈和我兴致勃勃地来到北京,领取了奖状和奖牌。拿着奖状,我爱不释手,这次获奖令我很自豪。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 篇11

他真的走了,后来从学生那里得知支华震是家里的宝贝,班里谁不听他的就会被打,而且支华震早就不想上学了,又什么也听不懂只好捣乱。

现在班里再没有刺儿头的了,班里的风气很快就好转了。当时的我很是沾沾自喜。后来我也时常回想这件事我到底做得对不对?我获得的荣誉是不是建立在牺牲了一个学生继续学习的权利之上?为什么爱打架的支华震在我痛打他时没有还手?1998年我在车站看见了支华震。看到他,我的第一反应是被我打走的他会不会报复我,因为他现在是社会青年。但从他的眼神中没有看到一丝仇恨,只是淡淡的微笑。我没有说话只还了一个微笑,他是善良的,并没有记恨我,我的内心也好受了些。

后来我的工作中有了很多很多的快乐,我想这些快乐是我曾经的一份遗憾换来的,我要好好珍惜,不让这样的遗憾出现在我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也愿我的同事们在工作中能多一份快乐,少一分遗憾!

参考文献:

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2004(02).

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 篇12

一、引入物理概念的同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初中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时候, 最容易掌握的是那些有直观形象作基础的特征。例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节内容时, 最容易接受的是像人拉车那样沿着力的方面运动着的物体受到的力, 但对缺少直观形象作基础知识的, 如车也在拉人这一反作用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 在教学中要尽量选择典型的直观形象,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抽象的概念。例如, 最好利用弹簧吊着物体 (弹簧被拉长、物体不下落) 、手提水桶等实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对于“车也拉人”这一不太直观的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的语言, 甚至让他们亲身体验人拉车时, 当绳子突然断开, 人会向前倾倒这一事实, 从而知道车的确也在通过绳子向后拉人。所以, 在讲过一个物体概念时, 就应尽可能借助学生常见的生活实例、形象化的语言等形式进行实践。

在概念教学中, 要尽量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有些不同的教学内容共同因素很多, 此时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 就能帮助理解新概念。如功率和速度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 但都是表示快慢, 因而在引入功率概念之前回忆复习速度概念, 功率概念的建立和学习就不会费太大力气了。又如在学习比热概念时可以先复习一下密度概念, 这样既巩固了知识, 又使新概念的引入有一定的基础, 使学生既不感到新概念来得突然, 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内在联系, 有利于对新概念的理解。

又如, 在讲到物体的浮沉条件时, 可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同时浸没水中。学习观察到铁块下沉, 木块上浮, 却解释不了原因, 产生了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引入新概念的方法和途径很多, 可以针对不同的教材, 不同程度的学生, 不同环境下学生熟悉的不同事例, 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要使概念的引入取得良好的效果, 必须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 概念的引入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对探索新的概念产生兴趣, 有了兴趣、思维就能集中, 学习积极性就高。 (2) 提出的问题必须和引入的新概念密切相关, 学生在生活中既熟悉又不能解决, 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新概念的强烈愿望。 (3) 用实验引入新概念, 既生动又形象, 可以使学生获得与概念有联系的感性认识, 此时又不能解释原因, 学生必然会兴致勃勃地去探索新知识。

二、做好演示实验, 使学生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性认识

做好演示实验, 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有直接关系的, 具体直观生动的感性材料, 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通过演示, 引导学生分析推理, 也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因此在概念教学中, 做好演示实验就显得格外重要。

例如:惯性的演示实验。实验如下:杯子上放着塑料板, 塑料板上放着鸡蛋。当用小棒猛击杯子上的塑料板, 塑料板离杯飞出, 鸡蛋却稳稳地落入杯中。通过此现象, 使学生获得“惯性”的感性知识, 从而为惯性概念的形成打下基础。

演示实验要达到预期的效果,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形成观察的习惯, 并具有进行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对比观察和动态观察的能力。 (2) 每个演示实验都必须突出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 抓住主要因素, 使它鲜明、形象,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 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必须恰当地指导学生观察什么, 思考什么, 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性知识, 打好建立概念的基础。 (4) 演示实验必须尽可能让全班同学都能看到, 同时演示实验必须达到实验要求达到的目的。

三、学生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说, 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初中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弱。所以, 在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之后,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提高到理性认识, 这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一步。

例1:压强概念的形成。

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已获得以下感性认识: (1) 受力面积相同, 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 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 (2) 压力相同时, 压力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 受力面积小, 压力作用效果明显。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成正比, 跟受力面积成反比。由此引入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强”。最后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压强的定义, 启发学生用语言和数学公式来表示这一概念。

例2:比热概念的形成。

学生从演示实验中已经获得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 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的感性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 要升高相同的温度, 吸热是否相同?再进一步思考, 单位质量的不同物质, 升高1℃时吸热是否相同?单位质量的同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热是否相同?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 反映出来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热学性质。为了反映这种性质, 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然后再引导学生概括比热容的定义, 用语言和数学公式来反映这个概念。

对初中学生来说, 从感性认识到形成概念是比较抽象, 比较困难的一步, 要收到良好的效果,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为什么要引入这个物理量, 它是用来说明或解决哪类问题的? (2) 如何定义这个物理量?建立这个物理量的方法怎样? (3) 它的定义公式如何?有何物理意义?它的单位是什么? (4) 在概念形成过程中, 往往存在某些妨碍正确建立概念的因素,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加以排除。a.日常生活中的直观错觉:如物体匀速上升时, 向上拉力大于向下的重力, 同一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浮力越大, 物体作变速运动时, 没有惯性等。b.邻近概念容易混淆。如:质量和重量、压力和重力、压力和压强、功和工作、惯性和惯性定律等。

在概念形成后,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研究概念的定义。要训练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示概念的物理意义。

四、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概念

学生在概念形成的初期, 对概念的掌握是不巩固、不完全、不深刻的。一个概念的建立总是要经过从感性到理性, 理性到实践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因此, 在概念建立后作些简单的概念练习, 对学生正确地建立概念是有益的。学生学完一个概念后往往重视记忆而不重视理解, 所以教师切勿以为已讲清了概念, 学生认为已经听懂了便万事大吉。如不及时练习, 过时就忘, 很难收到正确地巩固掌握概念的实效。因此, 引导学生应用概念去解释现象、分析实际问题, 做实验等等, 使概念得到深化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学完密度要领之后, 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 水和冰的密度是否一样? (2) 由ρ=m/v能否说明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

通过以上练习, 使学生明确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 密度的大小将发生改变;同种物质的密度跟质量和体积无关, 从而使学生对密度概念理解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五、注意概念教学的阶段性和系统性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总是由简单到复杂, 由浅入深的。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 知识水平较差, 因此在物理概念的教学时, 不能一味追求概念的“严谨性”, 毕其功于一役, 而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概念教学的阶段性, 逐渐加深加宽, 不能好高骛远, 加重学生负担。如:质量概念在初中只作定性的粗略的解释, 指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显然这不是质量的严格定义。又如:在讲功的概念时, 在初中只能讲到对物体施加一个力, 使物体在力的作用下, 沿力的方向前进一段距离, 在物理学上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从而引入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生能够判断:做功没有、谁做功、做多少功、什么单位就行了。知道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力对物体不做功。如果作用力既不垂直于运动方向, 也不和运动方向一致, 做功没有, 要到高中才讲。如果讲死了, 说明作用力必须和运动方向一致才能算做功, 学生到高中就会认为作用力和位移成角度时, 这个力对物体不做功。所以, 在初中把概念讲到什么程度, 和学生到高中怎样进一步衔接, 教师必须要作深入考虑。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 既要注意其阶段性, 要求每个阶段必须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目标, 还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 注意各个阶段的相互联系。例如:在学习长度的测量后, 一定要复习面积、体积的单位换算, 以便在解密度、压强等有关练习题时有个良好的基础;又如:在讲到电功时, 可以先复习机械功的定义, 明确做功的过程实质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从而进一步明确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是电能转换成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使学生对电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

上一篇:描写唯美又抒情的句子下一篇:2019政教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