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下基层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精选4篇)
一、背景
早在2006年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时,就明确提出“级别与工资待遇适当挂钩”。
10年来,“适当挂钩”的方案一直未出台。这就形成了目前的局面,待遇只与职务挂钩,基层公务员遭遇“天花板”,职务晋升无望、工资又涨不上去。
建立科学的公务员管理制度,改变公务员晋升渠道单一的状况,探索建立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建立职级晋升制度,实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强化职级在确定公务员工资、福利、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作用,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
一是我国县级以下政府机关公务员数量在我国公务员总数中占较大比重,基层公务员职务晋升道路狭窄。据国家公务员局网站披露的信息,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公务员总数已达到708.9万人,在我国公务员队伍中超过90%属于科员及科员以下职务,其中有60%是在县级以下政府机关。县级以下政府机关由于受到机关级别的限制,大多数公务员的级别都在办事员,科员这个级别以下。例如,在我国,一个中等县,科级以上的职务通常只有百人以上,正科实职的官员不超过50人。有幸晋升副科级以上职务已经是十分的幸运了,大多数公务员都在科员、办事员这个级别都走完了自己的仕途,这样导致县级以下机关公务员的职务晋升道路过于狭窄,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必然导致僧多粥少,往往容易出现跑官买官等不正之风。
二是我国现行的公务员薪酬体系中,职务工资所在比重过大,级别工资所在比重过小,级别激励效果不明显。据统计,在目前各地公务员工资的四个组成部分中,职务工资约占20%,级别工资约占25%,1 地区附加津贴约占45%,各种补贴约占10%。职务工资比例虽不高,但由于地区附加津贴基本按照职务发放,职务工资整体所占比例接近七成。职务对工资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反而由于级别目前只与级别工资挂钩,但与占公务员收入大头的津贴并不挂钩,最终导致级别晋升的激励效果不大。
正是由于我国现行的基层公务员职务晋升体制存在种种弊端,中央及时出台了在《县级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这个意见的出台,将会给整个基层公务员队伍带来积极、正面的价值引导。
二、现状
一是有利于调动广大基层公务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推行职务与 2 职级并行制度,加大级别工资在整个工资福利体系所占的比重,对于那些没有晋升到领导职务,但是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资历较老的公务员通过晋升职级同样可以提高自己的工资待遇,能够获得组织和同事的认可,提高自己的职业荣誉感,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有利于极大地激发整个基层公务员干事创业的活力和激情。
二是能够促成公务员的职业化,提高社会管理的精细化水平。通过完善公务员分类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等公务员职位分类,能够使各行各业的公务员始终安心一个行业、领域的工作,能够极大地提高国家公务机关的管理效率和质量,提高治理社会的管理水平,能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同样,这项制度的良好的落实也要努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建立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研究制定公务员分类管理配套政策。科学的公务员分类是建立这一制度的根基。分类管理是实现公务员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公务员法确定的一个重大原则,也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公务员分类管理是推行职务与职级并行的基础。我国法律层面仅仅对综合管理类的职务进行了划分,并没有对行政执法职务划分做出明确规定,导致职业发展渠道比较单一。因此可以在各地试点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基于以“事”为中心的公务员职位分类,建立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务序列和管理办法。科学合理的公务员职位分类能够使各类不同的人才走不同的职务晋升渠道,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一、四次工资制度改革始终围绕着“职务与级别”的不同功能与权重展开
从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分别于1956年、1985年、1993年和2006年进行了四次大的改革来看,每一次改革都始终围绕着“职务与级别”的不同功能与权重展开。
1956年,建立等级工资制,突出了“级别因素”,工资结构只设置了级别工资一项。但是,由于工资待遇主要依赖于级别,而级别多年甚至几十年不变,提职务也不能相应提升级别和待遇,从而导致公务员“职级不符、劳酬脱节”。
1985年,建立结构工资制,这一次改革取消了级别工资,突出了“职务因素”,设置职务工资模块,使公务员的工资与本人的职务、责任和劳绩相联系。但是,由于职务工资所占比重过大,资历的因素所占的比重太小,工资待遇主要依赖于职务的晋升,在实际运行中又暴露出职务功能过强,不能体现同职务不同资历人员的差距和不同岗位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官本位”意识。
1993年,建立职务级别工资制。这一次改革恢复了级别工资,工资结构包括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和工龄工资。其中,职务工资约占40%,级别工资约占35%。但是,由于一些地区和部门在国家工资政策外自行出台了一些津贴补贴,使基本工资在工资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加上这些津贴补贴大多按职务发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级别工资在提高工资待遇上的作用。
2006年,建立职务和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这一次改革吸取了前三次工资制度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工资结构设置为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两块,并进一步加大级别工资比重(约占基本工资的60%),同时实行级别与工资等待遇挂钩,使基层公务员在职务晋升受限制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晋升级别提高待遇。但是,由于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尚未建立,级别与待遇挂钩的政策未能及时出台,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大多仍按照职务发放,导致目前级别工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上述4次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可以看出,职务和级别的结合与并行,是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公务员工资既不能完全依赖于职务,也不能片面地强调级别。
二、“职务与职级并行”相关问题分析
职务与职级并行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二者权重如何确定?如何避免职级回归平均主义和大锅饭?职级到底与什么挂钩?这是大家十分关注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1.职务与职级并行,名义上是“调工资结构”,实际上是“调工资水平和工资关系”。
无论是1993年工资改革重新设置级别工资,还是2006年工资改革加大级别工资的比重,特别是这次提出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名义上是工资结构和工资制度的调整与改革,实际上是通过调整工资结构来调整工资水平和工资关系,为了解决基层干部职务“天花板”现象和工资待遇偏低的问题,旨在通过调整工资结构来达到提高基层公务员工资水平,进而调整不同层级公务员的工资关系的目的。
2.我国目前“公务员级别=年资”,职务与职级并行,如何避免回归“熬年头”和“大锅饭”?
为什么我们四次工资制度改革总在职务与级别、“大锅饭”与分配不公、“官本位”与“熬年头”之间打转?原因之一在于“职务≠职位,级别=年资”。 职务≠职位,相同的职务,不同的职位,不同权利、责任、义务和贡献,必然导致分配不公。级别=年资,必然导致熬年头,导致大锅饭。
1993年、2006年的级别工资,虽然综合考虑了职务、任职年限、工作年限等因素,但实际运行中基本上还是按照年头和资历来确定级别。目前,大家已经开始反应:国外公务员工资日渐注重绩效,而我国的公务员工资却在走回头路,如果下一步建立职务与职级并行工资制度中职级依旧等同于年资,那么必然会导致“大锅饭和熬年头”,导致劳酬不符。因此,如何根据干部的德才表现来综合考虑职级,是下一步建立职务与职级并行工资制度的关键所在。职级≠年资。目前地方进行很多类似的探索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如,2005年湖北枝江市国税局的改革,在职务晋升之外,为普通公务员开辟了一条职级晋升的“绿色通道”,让公务员在升官无望后,同样可以通过出色的工作享受到较高级别的待遇。该局对干部职工的能力进行分级,全局分行政执法、专业技术和行政管理三类设置能级,每类从高到低设置七级,对干部进行能力素质考试、工作业绩考核和资历评价,并量化打分,对达到分数线的人员进入相应能级,而不是简单地靠熬年头来进入相应的能级。
3.我国目前“公务员的职务≠西方公务员的职位”。职务与职级并行,如何更好地体现按劳分配?
职务与职级并行,增强职级功能,主要是将有关经济待遇的分配,由原来的与职务挂钩向与职级挂钩转移,这样做的理论依据何在?是否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
首先,我国目前“公务员的职务≠西方公务员的职位”。我们不能将我国的职务分类与西方的职位分类等同。一般认为,分配上与职务挂钩,就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其实,我国目前所谓的与职务挂钩,是与行政级别挂钩,同一职务层次,拿相同的报酬。如:一个县长和一个国家机关的处长,二者职务相同,但是职位的权责差异很大,二者却享受相同的工资待遇,明显不合理。按职位和岗位分配,是世界各国的通常做法,但我国职务层次的区分,不是按职位分类的原则,即根据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大小等来划分,而主要是根据权力关系和在科层制中的地位来确定,如县长和国家机关的处长,从按劳分配的角度看,不应是同一个层次,在西方的职位分类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将这两个岗位,划为同一个职级。可见,我国的职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职位,职务分类不等于职位分类,同一职务层次,其劳动价值不完全一样,按职务层次进行分配,只能部分体现按劳分配,完全按职务进行分配,是将按劳分配简单化,并不完全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
其次,现行的按职务分配,将劳酬关系与责权利关系混为一谈。按劳分配是从分配角度看,“劳”和“酬”要一致,一个岗位或一个人付出的劳动时间越多、劳动难度越大、劳动技能要求越高,其获得的报酬就越多;责权利统一是从责任履行角度要求的,所负责任越重,相应地应有更大的权力和利益,尽管这里的“利益”是与责任和权力连在一起的,但按劳分配并不完全等于按责任和权力分配,二者的角度不同,“劳”的范畴是责任和权力包容不了的,而职务是责权利的结合体。所以按职务分配并不等于按劳分配。
第三,如果将职级设计为职务、能力、资历和贡献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则比职务更能全面体现一个人的劳动贡献。按职级分配,特别是将职务与职级结合起来或者并行,与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挂钩,能更好地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符合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要求。问题的关键在于职级如何设计和界定才能弥补职务体现按劳分配因素的不足,当职务不等于职位时,职级如何体现职位的特点和贡献的大小。
nlc202309032322
4.职务=职位或岗位(责任、绩效、贡献),是各国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发展方向。
各国确定公务员工资的依据时,往往对职位(各国普遍遵守)、责任(美国、英国、加拿大)、工龄(日本、德国)、学历(日本、德国)等因素的作用高度重视并有不同的侧重。目前,绩效奖励和宽带工资正成为各国公务员工资制度发展的重要趋势。连最注重年功贡献的日本也开始逐渐改革年功序列工资,更加注重职位的责任与绩效。因此,我们应遵循各国公务员工资确定的普遍规律和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的真正弊端所在来改革制度,而不要走回头路,或左右摇摆。
5.职级 & 待遇?职级应该与哪一些待遇挂钩?
职级的功能强弱,主要体现在与有关待遇(包括经济、政治待遇等)的联系上。职级与待遇挂钩可划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工资待遇模式。即职级是公务员的工资等级,其功能主要在工资中体现,不反映在行政级别和其他待遇方面。可以在工资中增加职级的比重,或者将职级工资作为工资的主体部分。二是经济待遇模式。即职级的功能不仅在工资中体现,而且在其他经济分配领域体现,成为物质分配的主要依据。包括住房、医疗及各种补贴等,以职级为基础进行分配。这样就可以大大增强职级的功能,改变完全按职务进行物质分配的模式,从而形成新的激励导向。但职级的确定和晋升,要有更严格的条件,不能简单地按年资晋升,否则将助长熬年头、不思进取的风气。三是所有待遇模式。即职级的功能不仅体现在经济待遇的分配上,还表现在政治待遇领域,包括开会、看文件及公务员的荣誉等级评价等方面。使职级成为干部管理的基础,体现在干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方面,职级的高低是干部身份地位的基本标准。这种模式,将职级与职务一道,作为干部管理的基本要素,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将产生重大影响,改革的力度大,但只要设计得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干部人事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
三、健全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构想
1.构建干部职务与职级晋升的“双梯制”,拓宽干部的职业发展空间
在现行制度下,公务员的成长发展、物质待遇的改善主要与职务特别是领导职务挂钩。因此,对广大公务员来说,职务晋升才是真正的晋升。所谓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官本位”,就是这种制度造成的结果。从全国来看,92%的公务员职务层次在科级职务以下,只有8%的公务员是副处级职务以上。依靠职务晋升来提高公务员的待遇,难以调动广大中低层公务员的积极性。因此,应通过创新级别设置,在职务晋升之外,开辟一条职级晋升的渠道,确立“职务晋升”与“职级晋升”的“双梯制”,增强对公务员的激励作用。
根据我国行政体制的特点和公务员管理的基本规律,适应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要求,将干部的职务管理要求和干部成长需要统一起来,实行科学的职务分类,合理确定职级范畴,增强职级的功能,理顺职务和职级的关系,形成职务和职级双向激励、有机结合、运作有序、管理规范的职务职级体系。构建干部职务晋升与职级晋升的“双梯制”,拓宽干部的职业发展空间。具体来说,就是要对现行的干部职务和职级功能进行重新定位,改变单一的职务本位制度,实现职务和职级的适度分离,使职务主要体现干部工作中的责、权、利,具有特殊性、变动性和横向的可调整性;使职级体现干部的年功、资历和业绩,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单向递进性;以此推动干部职务与职级相结合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让每个干部都能各显其能,各得其所,各享其禄,各安其位。
2.完善职级晋升制度,探索根据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晋升职级的相关政策
《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完善干部职级晋升制度,探索依据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晋升职级的相关政策。
第一,关于职级晋升时间的问题。1956年的等级工资制,工作人员晋升级别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定期升级。每年定期评级一次。凡是有显著成绩的,可以升级。二是不定期升级。工作人员提职务后,原级别在新职务等级线以下的,适当提升级别;原级别在新职务等级线以内的,根据所在单位同职人员工资水平的情况,可以提升级别,也可以不提升级别。虽然1956年工资制度改革对级别的晋升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实际执行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没有真正实现。其实,既然职级是作为个人的品位因素来定位的,应根据品位的规律,主要根据个人的条件来确定职级,每个人达到一定的条件和资格,通过了一定的程序就可以晋升,可以不受职数限制,不搞全国统一的晋级。至于多少年具备晋级的资格,主要根据职级层级的数量和公务员职业生涯设计来进一步测算。
第二,关于职级晋升途径的问题。职级主要体现综合素质,职级的晋升要综合考虑各种要素,包括能力、资历、业绩、贡献、德才表现等。也就是说,只有公务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晋升职级。一要突出业绩、突出贡献,这样与待遇挂钩,才是合理的。应将公务员的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同晋级制度结合起来。二要突出能力,职级不能单纯成为年资的标志,否则职级起不了上述代表公务员等级的功能,要将公务员的培训制度和能力建设结合起来,要达到一定的条件才晋升职级,同时通过建立职级制度,促进公务员的能力建设。三要兼顾年功,可将年功作为职级晋升的基础,即只有达到一定的年限,才具备晋级资格,但能否晋级,还应从能力、功绩等方面综合考核。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可直接晋级进行奖励,“功以授爵”自古亦然。至于职级的晋升是否与职务相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职级首先要与职务相连。因为职务是人的能力责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它与职级在对人要求的构成要素上有重叠之处,如职务也要求能力强,德才表现好等,因此职务提升,可以反映人的品级的提高,相应提高其职级是合理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职级的晋升不能完全取决于职务,主要基于如下原因:一是职务有职数限制,一个机构,只能是一正,不能是数正,而职级主要从个人条件来衡量;二是担任同一职务同一职务层次的人员,个人素质能力有差别,通过职务不能分出高下,只能通过职级来体现;三是职务与职级挂的过紧,容易真正体现并行的理念。
3.稳慎实施,逐步推进
职务和职级问题,在干部管理和行政管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改革和完善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必须稳慎实施,分步推进。
第一,职级与部分待遇挂钩、有条件挂钩:尽快出台级别与工资等待遇适当挂钩政策。按照中发〔2006〕9号文件的规定,厅局级副职及以下职务层次公务员,在任职时间和级别达到规定条件后,经考核合格,可以享受上一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的工资、住房、医疗等生活待遇。这项政策有利于缓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矛盾,稳定公务员队伍。为此,2006年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明确提出实行级别与工资待遇适当挂钩。目前,新的工资制度已经运行近三年,级别与工资等生活待遇适当挂钩的具体政策尚未出台,基层公务员反映强烈。因此,需要尽快出台级别与工资等生活待遇适当挂钩政策,增强级别在工资分配中的激励作用,更好地体现向基层倾斜。
第二,职级与全部待遇挂钩、直接挂钩:借鉴军队工资制度,职级与职务完全对应。以任职多少年来决定享受上一级非领导职务待遇,仍然是官本位思想作怪,仍然把当官作为晋升的主渠道。可借鉴部队工资制度,部队工资制度包括职务、军衔和军龄工资三结构。其中,军官、文职干部的职务工资一一对应,如技术9级享受副团待遇。
第三,完全并行:职务与职级分离并行。这是建立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前提。工资制度改革首先必须是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只有将公务员管理分为职务序列、职级序列,公务员管理向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公务员的职务与职级并行的工资制度改革才会有基础和支撑,否则,工资制度的改革将会流于形式,因为工资制度的改革无法承载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职能,也无法率先单兵突进。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工资福利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博士后,长期从事收入分配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本论文获首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5加2”、“白加黑”、“夜总会”,还要犯上“副科病”?当基层公务员抱怨自己工作繁重、压力极大时,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改革将在全国范围普及。这意味着,未来,公务员即使走不通“升官”这条路,也可以通过职级的晋升提高自己的待遇。
王刚涨工资了,418元,不多,但还是让这名在甘肃陇南市礼县干了多年的公务员兴奋了好一阵。
过去的18年,王刚一直是正科级,没想到,在退休之前,他等来了体制的福利。
2014年12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审议了《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会议指出,在职务之外开辟职级晋升通道,有利于调动广大基层公务员的积极性。会议同时还要求,在全国县以下机关实施这项改革,要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坚持好的做法,改进存在的不足,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用积极努力面对职级晋升。在《规定》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因编制和职数的限制,公务员晋升是很困难的,很多基层的公务员到临退休也可能只在科级职务和待遇,缺乏晋升渠道会逐渐形成了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中庸”工作态度,会对理想信念产生动摇,越来越敢于平庸,不愿创新。《规定》的印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公务员队伍晋升难的关键症结,为基层公务员打开另一条晋升渠道,使更多的基层公务员在工作岗位上更有做事的动力;
同时“公务员晋升职级所要求任职年限的考核结果均应为称职以上等次,其间每有1个考核结果为优秀等次的,任职年限缩短半年;
每有1个考核结果为基本称职等次或者不定等次的,该不计算为晋升职级的任职年限”、“公务员职级实行能上能下”的规定,得以让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基层公务员能够脱颖而出,让碌碌无为、不能胜任的人得到督促和警醒,可以促使基层公务员更加积极进取、努力工作,来获得合理的待遇和尊重。
用脚踏实地面对日常工作。《规定》为基层公务员规划了有效的晋升渠道,对于调动和发挥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将起到促进作用,在面对机遇的同时,更应该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用漂亮的工作成果迎接机遇和挑战。党的事业根基在基层、血脉在基层、源泉在基层,基层工作的担子重、事情杂。我们要及时处理好各方面的工作和任务,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面对艰难困阻要勇敢坚定地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面对细小琐事,不能挑挑拣拣,要将每个小事都付诸实践,要强化责任担当,提高制度执行力,在岗位上尽忠职守。
用忠诚信念面对党和国家。《规定》明确公务员晋升职级的条件,要政治素质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习总书记将好干部的标准归纳为五个方面,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政治品德在晋升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基层公务员要把政治规矩融入到自己的信念当中去,提高道德操守,提升政治品德,加强自我学习,德才兼备。要坚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面对大是大非,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立场坚定,不能随波逐流,敢于仗义执言,勇于较真碰硬。对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要有信念感和使命感,不可以辜负党和国家为我们提供的良好机遇和环境,不可以辜负人民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和嘱托。
【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下基层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推荐阅读:
职务职级并行03-08
公共管理职务与职级并行及机构改革02-15
职务职级并行问题11-29
河北省公务员职级并行06-28
职级并行个人工作总结01-12
公务员晋升职级01-22
公务员职级工资对照表05-30
员工职级管理制度03-19
国家公务人员职务与级别03-19
职级晋升管理办法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