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家庭
概念
全家读经是著名国学专家、累积式教育法创始人赖国全老师首先提出来的。家庭读经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读经。家庭读经能够促进儿童的全面协调发展,能够促进家庭和谐幸福。
累积式教育法是赖国全老师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结合儿童心理学、生理学的特点,在培养自己的孩子赖思佳时提出,后经不断完善,渐成系统。全家读经的原则是累积式教育法的八大原则之一。
方法
累积式教育法应用在读经上又被称为“137学习法”。
“1”就是每天至少读一遍,最多7遍;一样约十分钟,不超过十分钟;“3”就是一天可以选择读三样,最多读7样;如同时读《论语》、《易经》、《老子》;
“7”就是指连续7天重复相同的内容。如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重复读《论语》、《易经》、《老子》里相同的内容。不管孩子熟记不熟记,背诵不背诵,读完7天就进入下周学习。如此,孩子两年左右就可以熟记甚至背诵《论语》,《大学》,《易经》,《中庸》,《道德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对韵》等将近十多部经典。
作用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其长大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性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和定力,更晓以因果道德,敦伦尽分之理;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气已成,难以修正,悔之晚矣。
正人先正己,在一个家庭中,家长带头读经典会形成良好的家风,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得不到敬重,父母和子女两代都受西方化的教育,父母和子女之间就像是朋友。至亲父母的尊长地位降为朋友,而朋友又是可有可无的,家庭的伦理随之丧失了,出现了父不父,子不子;夫妻之间不懂应该如何相互尊重;子女之间也不懂如何友爱„„所以我们不得不说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读经不应该只有小朋友读,应该是全家一起来读。如果家里的成员由父母带领,在饭后拨出30—60分钟共同读诵,一年的时间可以把《易经》
完全背下来。《易经》是群经之首,文化之源,智慧之海,生命宝藏......父母读后若能深入义理,无论处事还是待人都会更加练达,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进行都有很大 提升作用。
由于现在的小朋友受到电视、计算机的污染相当的严重,我们对抗这两种传媒的污染,可以积极地采取全家一起读经的方法来防范,不但意义非凡,而且陶冶性情就在读经中。
借着潜移默化,自己的言行举止也会透过经典、义理的熏陶而逐渐变化气质,诚如古人所言:“读书无非在变化气质而已。”父母率先以身作则,则子女焉有不效仿之理?所以这是最好的修学方法,也是奠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意义
至今累积式教育法已经影响全球上百万的家庭,成为风靡海内外的著名儿童教育方法之一。
累积法的教学不占用大段的时间,不影响孩子其他正常的生活、学习习惯,不但非常适于在家庭中应用,对希望开展经典教育,但又不希望正常的教学计划受到影响的学校、幼儿园,也能够方便的渗透进来,开展有效的经典教育,因此,其意义是广泛而深远的。
作者:羊士谔 朝代:唐 体裁:五古 壮龄非济物,柔翰误为儒。及此斋心暇,然与道俱。
散材诚独善,正觉岂无徒。半偈莲生水,幽香桂满炉。
息阴惭蔽芾,讲义得醍醐。迹似桃源客,身撄竹使符。
华夷参吏事,巴汉混州图。偃草怀君子,移风念啬夫。
翳桑俄有绩,宿麦复盈租。圆寂期超诣,凋残幸已苏。
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相信的故事,也是一个蕴含着深刻道理、个人以启发的故事。它证明了,只要不抛弃、不放弃,世间没有做不成的事,一切皆有可能,人是可以超越极限的……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英国人不顾全家的反对坚决去航海,但在一次海难中流落荒岛,历尽艰险,坚持不懈,顽强的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终于获救的事。他在岛上有自己的王国、仆人,大批的食物等,这全是他辛勤耕耘的结果。在吗、在对孤独和寂寞的时候,有的人抱怨沮丧,灰心低头,甚至选择极端的自杀,但他却挺过了二十六年。他,就是鲁滨孙!
鲁滨孙是当之无愧的勇者,他在荒岛上一个人生活了那么多年,有过失落、悲伤、快乐、欣喜,但他全都挺过来了。这既显示出了他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惊人的生存能力,更显示出了他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品质。鲁滨孙在稳定了心情之后,立即和大自然做起了抗争,他靠自己勤劳能干的双手和一些简陋的工具,克服无数困难,挖凿山洞,建造房屋,驯养动物,种植谷物,烧制器具,烘烤面包等,并且从不气馁,这是非常难得的。
大家还记得鲁滨孙得了疟疾的那一段日子吗?他一个人在家里,没有人照顾,这该死的疟疾却又把他折磨的死去活来,是多么痛苦啊。像我有一次发烧,烧到了39.3°,自己感觉天旋地转,非常难受,连睡都睡不着,后来还是妈妈带我去看了医生,又挂了两天的盐水,自己才好受多了。但鲁滨孙就大不相同了,他没有人照顾,甚至连最基本的药品和可以睡得踏实的床都没有,一脸病了十几天才好,还没人谈心来发泄苦闷,可见鲁滨孙是多么的可怜!但是,大家想过没有,鲁滨孙在病的日子里放弃过吗?不,他没有。他一直希望这病快点好,没有一点自暴自弃,这也是他勇者风范的一次体现。
鲁滨孙的勇者风范在他光辉的一生中不止体现对抗病魔的坚韧不拔上,更体现在他的博爱之上。那是在他上岛后的第二十六年,一群野人带着三个可怜的野人上了岛,先杀了其中的两个。最后一个逃了出来,被鲁滨孙救下并培育它,使他成了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显示出了他不抛弃的品质。我和他比就不行了,有时十分小气,就连同学向我借个东西都不肯给他,看来我确实应该多学学鲁滨孙的作风。
崇明县西门小学 四(3)王舒琪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校园里时不时地传来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呀,我们正在举行“经典诵读”活动呢!
在这个活动中,不仅有唐诗宋词,还有古文呢!真是让我这条瘦瘦的“蛀书虫”大大地饱餐了一顿。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唐朝诗人孟郊的佳作《游子吟》。每当我回到家,看见妈妈那疲惫的样子,便想起了《游子吟》,于是,我便连忙端起一杯热茶,递给妈妈。看着妈妈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我的心一下子舒坦了许多。《游子吟》让我懂得了一定要孝顺父母,让母女之间的感情温暖起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给了我一个启示:只有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记得有一次小测验的前一天,爸爸为了给我复习,就不停地对我说要点,说得口干舌燥也都不休息。而我呢,却自信地摇摇头,满不在乎地说:“切,这些我都懂了,别再讲了,我都快烦死了!”说完就扭过身子去看电视了。爸爸叹了口气,扔下了手中的课本。结果第二天,我真的考砸了,我想起了这首《观书有感》。
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让我懂得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美德。
2013年12月15日,又是我们户外读经家人们期盼相聚的日子,季节不知不觉进入了寒冬。在这个冬季里,有人选择在温暖的暧气房里看电视,有人选择逛商场,有人选择带着孩子去公园里玩游乐设施,有人忙着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
而我们家人们选择带着孩子玩中学的户外活动。不由得想到生命就是一连串的选择。聪明的是一种反应,智慧是一种选择。当我们只有生命的使用权而没有拥有权时,当我们看清人生只是一趟短暂的旅行时,我们就不得不甚重选择。选择阳光,阴影就在背后。选择快乐,就可以远离痛苦。选择经典,就拥有了智慧。一旦选择好努力方向,我们会随着每个向前的步伐变得更得更坚强、更自信。因为春天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
本次活动在静一和心语小朋友联袂主持下拉开帷幕,两个小小主持人都是好样的。
每次主持人介绍完,我们可爱城城都上去捧场,来了两次自我介绍,真是有求必应,别看我小,介绍的不比两个姐姐差。
景阳和景纯每天现在也在家读大学,基本上出快会背了。来的晚了点,天有点冷,先吃个热红薯暧和暧和吧。
首先领读的是心语小朋友,领读了《少年儿童诗词启蒙》100-110
接下来城妈读了《易经》上经蒙卦第四,这次我们的经典宝贝城城小朋友同样表现不俗,妈妈读一句,城城就大声的跟读一句。每次都在进步着,长期累积下来,我们都相信会有更大的惊喜给到我们。
最后我们的读经达人静一爸领读了《中庸》第五
经典诵读完毕,心语和心语爸一块给家人们背诵了《心经》
静一小朋友接着表演了瞬间把魔尺变成了魔球的精彩节目,简直把我们都看呆了。再次见证了只要找到了兴趣,小朋友学习的能力是超乎我们的想象的。
读完经典,孩子们分享着食物,大人们分享着思想,对于孩子们来说早已忘记冬天的寒冷,欢快地跑来跑去,可见快乐成长是孩子们的天性,而经典也是符合天性的,这两种结合,无疑会让这种快乐延续下去。
也谈读经
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何文韬
一、关于经典
在台湾称语文不叫语文,叫国文。我认为这个称呼讲的是非常有道理的。什么是国文?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种族所固有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它可以影响整个国家或者种群在精神领域的主导方向,是对人,对物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我认为,在中国国文包括大致三大方面的内容。一,是诸子百家;二,是佛教文化;三,是璀璨诗篇。而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事物的发展都是无法离开当时的社会背景的,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历史是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和变化,因此我们的国文也是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和变化。但是有人却说,读唐宋诗词,不如读文言文,读文言文不如去读老子,读孔子,甚至还排出了一个阅读表。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照这种说法,唐宋诗词肯定没有文言文好,可以不必阅读。文言文也一定没有诸子百家的好,当然也更没必要阅读。那么,我们的社会究竟是在向前发展还是在向后退缩呢?如果正照这位先生所述,我们今天齐聚一堂,学习经典也就完全没有必要了――我们再怎么学习也不可能超越孔夫子。我们还在这里起什么劲啊?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经典之作,是不是只有老子,孔子的著作才叫经典之作?第一次思想繁荣时期,应追溯到诸子百家的春秋战国时代,尤以老子,孔子等为其杰出代表。而他们的思想是对这个时代之前的一个思考,总结,继而提出了自己的人生观。我们来看一下《论语》中的几篇。其一,“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孔子对人生的一个理解,他认为只要是衣食无忧即足以,即使每日吃饮粗茶淡饭也比以不义来图谋的财富,换取的地位要更加的安心。想想现在那些被双规的共产党员同志们,谁解其中味?其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想大家对于这几句一定是耳熟能详,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虚心向不起眼的人物学习呢?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中就写到“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而孔子似乎早就感觉到中国人所谓的面子思想,早就为人们提出了忠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就是财富,这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伟大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孟子在孔子之后,其虽也深受着孔子的影响,但也并不是完全照搬孔老夫子的思想,他也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比如:《梁惠王章句上》的第二章。“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孟子对于美好的事物(或者我们把它理解为财富,权势也可。)是什么态度呢?贤明者方据之。只有品德高尚,贤明的人才能够得到,而不贤的人即使得到了,也无法心安理得的去享受。这与孔子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有着微妙的相似与不同。两个人都肯定了要通过正当途径获取财富,地位。但是在对财富,地位的看待上有不同的观点。孔子算得上高尚得人,算的上贤者,可是他却愿意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生活,而孟子认为只要这些美好的食物是通过正当渠道获得的应该得到享用。这就是一种文化上的传承和发展。而孟子的思想也符合了中国当代人对于物质财富取舍的道义。而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不是用大红本子来衡量的,而是用他的所占有的金钱的多与寡来衡定的。美国第一家工业托拉斯企业的创建者洛克菲勒就是这样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再来谈谈诗词的变化和发展。我以植物描写为例。《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人看见了春天美丽的桃花,于是联想到了美丽的新娘。姚际恒《诗经通论》云:“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辞赋咏美人之祖。”朱熹又说道:“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诗经注析》程俊英等.中华书局.1991 P16)由此可见,这首诗所述乃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爱情,婚姻。这是一种初级的情感,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愫。再来读张九龄的《感遇.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对比前一首诗,我们可以发现张九龄的这首《感遇》显然有了更深邃的思索,对人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在诗中已经有了一个理性的思辨的过程,这再也不是《诗经》时期简单的喜怒哀乐的诉说,也不是简单的诗经式的比兴,而是一种比兴的寄托,以兰叶,桂花这种芳草自比自己的高节,以这种香草美物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意义。而这种气节“何需美人折”。
由以上两个方面的例子,我们就可以基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历史是一个不断向前滚动的车轴,我们的文化也是在不停的向前发展。因此,老子,孔子的著作在诸子百家的作品中一定是经典。但这并不能表示在他们之后的贤者无一能超越他们,也不能表示后起之秀中永远没有经典。那孔孟老庄要读吗?要。我的意见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再来看一下文言文,以《二十四史》为这一类的主要代表之作。历史,是一面参照自己言行的镜子。阎崇年老师在川师大的讲座中就提到,康熙皇帝每天早上起来要读前朝的历史,以明心智。就可见读文言文的作用不在能够于能够认识多少古汉字,能够背诵多少段历史。中国的历史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光辉灿烂,这是一部用鲜血染红的,用人头堆砌起来的文化传奇。每次我翻阅《资治通鉴》都读不了几行,并不是由于看不懂,而是不忍看。鲁迅先生所描写的华老栓手中的那个醮着人血的馒头并不是胡乱杜撰出来的。我们来随便翻阅一段《资治通鉴》来读读。“十一月,丙申,杀斛斯政于金光门外,如杨积善之法,仍烹其肉,使百官啖之,佞者或啖之至饱,收其馀骨,焚而扬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炀皇帝中大业十年(甲戌,公元六一四年))我本以为吃人肉的故事只能发生在《水浒传》这些小说和那些野史之中,想不到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过去的记忆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当我们面对着这样的血淋淋的历史的时候,我们还能摇头晃脑,目无表情的背诵它们吗?我们还能一目十行,当小说一样去阅读吗?余杰先生在他的《铁屋中的呐喊》一书中说到:《资治通鉴》是一本只能在深夜阅读的书。我想在深夜阅读的恐怕还不止《通鉴》这一本书吧。
文化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历史而单独的存在。历史是一个大的范畴,任何事,任何物都必须遵循这一伟大的逻辑,不可逆转的天理。我们学历史,学古文。不会是仅仅为了告诉大家:我把《二十四史》读完了,背完了吧。也不是单纯为了作文,而引经据典。更多的是对历史的反思,以史为鉴。
每一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精华之所在,而人类的思索是不断前行的。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永恒的经典。有一句玩笑话是这么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后浪继续往前上,还会死在沙滩上。
二、学古为何用
有许多学习了许久古典文学的人有这么一问:学古为何用。是翻箱倒柜的将某部经典放于案头,做一个详细的校注?还是让自己的文章引经据典似乎更增添几分文采。都不是。文如其人。我认为,是通过学习作品本身,了解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从而升华自己,重塑自身。还是引一段《论语》吧。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大约在小学的语文课本当中就有的一段文字。而时值今日有许多学生经常向人诉苦,我不被家长理解,不被老师理解,不被同学理解。而这群人中一些性子比较火爆的人就常发生一些过激行为。不举多的,就举前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马家爵事件。他一个贫困地区走出来的读书郎原何与杀人狂联系到了一起。就因为不被理解。而孔子早就已经说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读论语,读的是什么?读的不就是这些吗?我们学论语,学的不就是这样的思想吗?我们学古人的美好的人格净化着自己的心灵。
古为今用,用现代观点看古代的经典是对学古最大的,最好的诠释。余秋雨先生在其《现代阐释》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现在引为思考:“当然,我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保存、注释、讲解、评论、而是指从现代意义上的重新大规模地寻找、选择、破解古典,挖掘出埋藏在那里的某个人种曾经有过的美学尊严,而这种美学尊严又恰恰可以塑造未来。这种现代阐释反对无根的创造,却也拒绝国粹派的墨守成规,阐释的主要方式不是疲榻的讲稿,而是惊人的创建,阐述者不是几个个体,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一个炽热的时代。”(选自余秋雨《霜冷冰河》)
三、关于如何学习经典
从上一点中,我们已经大致的了解了我们为何而读经,读经一定要透过纸面,读纸背。但是有人却说:我们学经典,应该从小开始进行不求解的古私塾式的教育,等他长大了自然也就解了,根据这样的理论,他提出了一个教育口诀叫做“小朋友,跟我念”。并且还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胡适之所倡导的白话文运动是过大于功。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孰对孰错。
先说关于胡适之所倡导的白话文运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历史。在19的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运动被推到了极至。同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其主旨是倡导白话文,并认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他后来还专门写了一部《白话文学史》,就是来论证这个观点的。陈独秀也于2月发表《文学革命论》,用“三大主义”来呼应胡适的“八条主张”。这一前一后,可以说是真正拉开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文体革命的帷幕。 19《新青年》内所有文章改用白话文,《新潮》、《星期评论》等各类白话杂志也紧随其后,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版,白话文蔚然成风。199月,教育部令国民学校一二年的国文,从本年秋季起,一律改用国语。至此,白话文取得了官方认可的合法地位。焦点问题出现了,我们发现如胡适之等倡导白话文的领袖们恰恰读,甚至背诵了大量的文言文。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就此说明,倡导白话文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呢?是不是能说明胡适等人真的就是错了的呢?恐怕未必。众所周知,如果我们对某一项知识特别的熟悉,我们就很容易发现它的不足或者是错误。阎崇年老师在川师大的讲座中也提到,说康熙下朝检查各皇子的课业,可以不用看着书,只凭自己的记忆就可以挑出皇子们背诵的正误。那么这个弊病又是什么呢?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要明白一组概念,即什么是白话文,什么是文言文。白话文是生活语言或口头语言如实记录成文的书面语言,生活语言或口头语言是多用词组、短语等来说的语言。它就是让人容易听明白的话,就叫白话,记录成文了就叫白话文。文言文是将生活语言或口头语言的词组、短语等凡是可以精简成词、字来说的就尽量精简为词、字来说的话,就叫文言,记录成文了就叫文言文。那么古时的人张口就是文言文吗?显然不是。没有文化的人张口,能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吗?那么他们就不参与交流吗?他们的语言肯定是比较粗俗易懂的语言,只不过这一类语言没有文献记载下来罢了。由此我们可以推出一个结论,就是文言文的弊病――口头交际的极度不便。每一个新的改革都会触及到原有的旧的体制。所以,对文言文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是肯定存在的。但从总体上来讲,白话文运动是功绩是大于过失的。
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如今我们是否依旧要让我们的孩子进行不求解的古私塾式的教育。现在的孩子大约4岁左右,有的`甚至更早就进入了幼儿园,开始了他一生的学习生涯,这也是他走向社会的开始,这个时候他所接触的社会虽然还只是一个极小的交际圈,但他已经开始了同除自己的亲属之外的人的交往随着年龄的增大,交际圈也在逐渐的扩大,所交朋友的数量也在增长。而由于在13岁之前,没有接受关于如何选择益友的教育,整整9年都处在交友迷失期。这9年存在大脑中的也仅仅是些“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文字。我们可以假想在这一段时期可能出现的某些事情。其一,某日,孩子的一名同学莫名其妙的竟然对马家爵产生了浓厚的崇拜之情,于是乎他也拿了一把西瓜刀,三下五除二解决了个同学,然后跑到孩子面前说,到你家去住几天,孩子一想,孔子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带回去了,拿出水果来款待“朋友”。其二,现在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是接触这样的信息的最简便的桥梁,一日,孩子的一位朋友说,某网站有许多不穿衣服的漂亮的女的,我们一起去看。那也是“知识”,也是要学习的。孩子一听,是“知识”,也不想想是知的哪门子识,就跟着去了。孩子的家长,知道了这件事,打孩子,孩子反过来说了一句足能让天下的家长都噎死的话。孩子说,你天天让我背《论语》,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书上面明明就写的清清楚楚,讲的明明白白。你干嘛还打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孩子说的有错吗?没有错。错的不是他们,而是我们这些施教的人,是我们没有正确的教导他们,经典有的时候也是会误人的。虽然,上面的两个事例是我杜撰出来的。但这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下面我再举一个真实的例子,这是我的一个同学的故事。她,一个漂亮的女孩,在孩提时代,就已经能够完整的背诵《三字经》,至今都依然能够背诵其中的一些 篇章。但是,在她初中的时候,交了一个男朋友,当然这个男朋友人可不咋地,渐渐的呢?她也跟着产生了某些变化,学会了抽烟,学会了算计,学会了许多她本不该学会的东西。论理,《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孩童之启蒙书籍,教化的都是正理,可是为何读之却还发生了本不该发生的变化?按某人所述,13岁以后,都有了独立思维,独立见解的能力,都能够开始使用经典为己所用,而经典果真就是这么样“经典”的吗?若果真如此经典,我们读经还有什么意义呢?《毛诗序》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既然诗经尚有如此的教化作用,何况是我们称之为“经典”的作品。在孩子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任何人都可以随意的书写,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家长,或者是别的什么人。一部经典,在老师的口中可以是一代大儒的风范,在家长的口中可以是孩子学习的模范。但是,谁也不敢保证,在我们这样的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没有任何的一个不良的因素,用如椽的大笔,醮着油黑的墨汁,大笔的往孩子身上书写着什么。如果真如此,莫如不读。因此,在教孩子读经之时,一定要明教化,早早的在孩子的幼小的心中树立一个光辉的形象方是正理。如某人慷慨激昂的一通经典自修论,只是一个现代社会的美好的向往罢了,而他的许多主张也是建立在这种空想理论基础之上的。
经典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历代先贤的血汗之作,读之可以明心励志,所谓常读常新。我鼓励大家多读经典,但不可为读而读,为背而背。读之,明其大义是也。
中文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老子》、《庄子》、《易经》、《诗经》、《书礼春秋选》、《唐诗三百首》、《诗歌词曲选》、《孝弟三百千》、《古文选》、《宋词选》、《元曲选》、《佛经选》等。
规划:前三年完成以上25万字中文经典的读诵及背诵。
英文经典:《莎翁十四行诗》、《仲夏夜之梦》、《理想国》、《苏格拉底的自辩》、《英文名著选》、《圣经选》、《英语导读一千句》、《美国独立宣言》等。
规划:前三年完成以上10万字英文经典的读诵,第四年完成背诵。
德文经典:德文《圣经选》、《德文名著选》、《德国常语举要》等。
规划:第四年完成以上5万字德文经典的读诵,第五年完成背诵。
法文经典:法文《圣经选》、《法文名著选》、《法语导读一千句》等。
规划:第五年完成以上5万字法文经典读诵和背诵。
日文经典:日文《论语》,《日本名著选》、《日语导读》。
规划:第六年完成以上6万字日文经典的读诵和背诵。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经穴赋》、《药性赋》等。
规划:第六年的剩余时间和第七年完成以上中医经典的读诵和背诵。
书法经典: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及行草各体历代名家法帖碑文。
规划:前四年的课余时间主要是熏陶及读帖。之后再专门设立临摹和研习的课程。
音乐经典:中国古琴、民乐、戏曲及西方古典音乐。
规划:整个学堂24小时播放中西方音乐以常年熏陶、教化,等完成大量经典读诵再设立专门课程学习乐器演奏和戏曲欣赏。
美术经典:古今中外经典名画、雕塑、建筑、风景图片等。
规划:学生课余时间自行翻阅以上美术典籍或资料,待学生上一定年龄再设立专门课程学习绘画等技巧及艺术鉴赏。
体育经典:中国武术(内家拳、外家拳套路)、印度瑜伽、球类运动等。
规划:每周安排远足、登山、游泳等体能锻练,每日练习达摩易筋经、跳绳和球类运动,等完成大量经典读诵再学习中国武术套路和瑜伽。
数理经典: 等学生到达抽象运思能力而且完成大量人文科目的学习再用自学加提点的方式学习小学到高中的数理化,之后再研习科学经典,如:欧几里得 《几何原本》、阿基米得 《数沙器》《圆的度量》《论球与圆柱》《拋物线求积法》《论浮体》、卢克莱修 《物性论》、托勒密 《天文学大成》、哥白尼 《天体运行论》、伽利略《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开普勒 《宇宙谐和论》、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达尔文《物种起源》、爱因斯坦《相对论——狭义说与广义说》等。理性的教育:
以上教学内容及规划乃是基以开发人性、培养人才为目的,是依照生命成长的历程而给予人类全幅学问的教育,并根据教育的时机要把握、内容要把握、方法要把握这三个教育的基本原则全面落实最合乎人性的教育。
现在的努力:
因生命在0-13岁的幼稚期以发展记忆能力为主轴,是吸收、储藏、酝酿的最好时机,通过大量的吸收储藏来开发潜能、陶铸性情、启迪智慧,并奠定孩子一生的聪明才智和文化素养,使其满腹经论,为培养成为时代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此为学堂或私塾要完成的使命,进而使时代教育回归理性。
未来的展望:
提摩太后书三章15节
“你们错了,因为不明白圣经。”
马太福音廿二章29节
祈祷之外,读圣经也是基督徒最重要的本分。圣经“能使 我们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提后三15)。借读经能学习到所当相信的,当如何为人,当如何行事。我们能学习到如 何在属灵的安慰中生活,如何在属灵的安息中死去。不但读圣经,而且照着圣经上的话去行,把圣经当作信仰与生活准则的 人有福了!让我提出八个简单理由,来说明为什么人为了得救必须读圣经,必须经常地研读,并对圣经所说的彻底熟知。
1.世上别无它书像圣经一样
世界上没有其他书籍像圣经一样。圣经与任何其他书籍完 全不同--圣经乃是神所默示的(提后三16)。神教导写圣经的 人所当说的,将思想与概念放在他们的心中,指导他们笔之于 书。当你读圣经时,你是读神自己的话。圣经自始至终是神的 话,唯独圣经的话是绝对完全的。
关于圣经是神所默示的,这一点我不想费时间来证明。圣 经本身就是最好的见证。圣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神迹,除了 是神的默示以外,其他都无法解释。当然,我们知道圣经不同的写作者用不同的方式写书--以赛亚与耶利米写书的方式不同,保罗写的与约翰写的又不一样。这好像人吹奏不同的乐器,不拘是吹笛,或吹号,都是由 各人呼吸的气息吹出音乐的。同样,是神自己默示圣经每一位著者,所以圣经的每章、每节、每字都是出于神。如果有人对 于圣经有什么问题,他们就要自己来读圣经!许多的问题与异议都立刻迎刃而解!多少人因读圣经而找到了神!这是何等重 要的事!所以你应当读圣经。
2.圣经告诉我们有关得救所需要知道的一切事
你为了得救所需要知道的都记载在圣经中。我们所居住的世代,人类知识突飞猛进,教育比历史中任何时代更普及。这 是好的,但我们必须记得,如果我们有最好的教育,却不知道圣经中所启示的真理,我们并不能得救而脱离地狱。要记得,人可能有各样惊人的知识,却未得救;死能叫人一切的成功归于无有。反之,人可能无知,目不识丁,却得救了。如果他的 耳听了圣经中伟大的真理,心中相信,他的灵魂就必得救。认 识圣经的真理比任何知识还重要。
3.圣经论到比任何书籍更重要的事
任何书籍所载之事没有比圣经中论到的更加重要。圣经告 诉我们得救的大计划,我们罪得赦免的方法。没有圣经我们就 不知道基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就不知道他替我们而死--义的代替不义的--罪人因信耶稣而称义,就不知道圣父、圣子与圣灵愿意救我们 这最败坏的罪人。
圣经告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生平与位格--神人之间的大中 保。四个不同的见证人记载他的传道工作与所行的神迹。他们 告诉我们他的生平与教训,他的受死与复活,的大能、爱心、仁慈与忍耐。他们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些事,没有一个人不 能明白。
圣经也让我们明白义人是如何地过生活。许多人和我们一 样,有许多问题。圣经并没有掩盖他们的错误与弱点;圣经提醒我们这些人的救主也是我们的救主。圣经也让我们从恶人的 生活中吸取许多重要的警告,提醒我们:神刑罚他们,如果我们不离开罪,神也照样刑罚我们。圣经包含许多宝贵的应许,鼓励那些爱神的人,叫我们对人性有深刻的自觉。
除了圣经,在哪里能学习到这些事呢?所以,读经是何等 重要的事!
4.圣经比别的书产生更奇妙的效果
没有任何书籍像圣经那样在人身上产生如此奇妙的效果。圣经的教训能在使徒时代“搅乱天下”(徒十七6)。使徒们乃 是神差遣出去向世上迷信、虚伪宗教与不道德挑战的人,他们并没有属世的武器可以强迫人听信他们所传的,也没使用财富 贿赂人相信。他们所拥有的就是这本书,在数世纪中他们完全 改变了社会的情况。
在宗教改革时期,这圣经改变了欧洲。六百年前,大黑暗 笼罩着基督教会,那时一个大的变革临到了基督教,使她与以前完全两样,然后人们开始翻译圣经为各种文字,教会于是大 为改变。以前也有同样的事发生,列王时代,在以色列中有何等大的恶事!因为失去了神的律法,把圣殿的基石弃之于不顾,直到约西亚发现神律法的日子为止(王下廿二8)。
圣经给广受其教训的国家带来了祝福。圣经带给我们良善 的律法,高尚的道德水准,以及一个很大的祝福,那就是安息 日。圣经也教导人要为贫病、老弱孤儿建立了慈善机构,这在 没有圣经的国家中是少见的。
5.圣经使读者受更大的影响
其他的书籍未能像圣经那样,在读者身上产生那么多的成就;圣经比其他那些只论如何在今世成功的书更为重要;圣经 论到永生的事。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圣经将上天堂的路指示给你。圣经教导你有关得救所应该知道、应该相信、应该做的一切事情。圣经指出你是个罪人,并且告诉你神是圣洁的,唯有借着主耶稣基督才能使你与神和好。
圣灵使用圣经使罪人改变过来;圣灵能叫人的良心认识真 理,在人的生活中发生道德上的奇迹。日复一日圣灵借着圣经 使世界上各样的人经历重生的神迹。人归正之后,圣经是使他继续成长的主要工具。圣灵用他 自己的话,不拘是独自读经,或是公开传讲,洗净他们,使他们成圣,教导他们学义,预备行各样的善事(参看诗一一九9; 约十七17;提后三16-17)。圣经能指示你如何过每天的生活,讨神的喜悦。圣经能教导你忍受苦难与逼迫,想到死与未来的 审判时毫无惧怕。当你在灵性上沉睡时它提醒你,当你忧伤时它安慰你。当你走错路时它能使你回头;当你软弱时它赐你力 量。圣经能使你与别人相处时远离罪恶;在你孤独时对你说话。圣经对最卑微的基督徒,也同样作这些事。如果圣灵在你心里,有圣经在你手里,那么你在基督徒生活中,就具备了应有的一切。如果你被下在监里,与其他的基督徒完全隔绝,你仍然拥 有神所赐生活中最可靠的导引。
有些人说经中有许多难懂的地方,这的确是真的,但没 有理由因此就不读圣经。毛病是出自我们的理解,而不在圣经,只要我们继续读圣经,我们就明白得更多。我们实在不应该 让难懂的经文拦阻我们,因为还有许多经文是很容易懂的。关于得救,我们所必须知道的伟大真理,对所有想要知道的人是 清楚的。因一部分的困难,而忽视我们所能明白的,那是最愚 昧不过的。
还有的人抱怨说,不是每个人读圣经都得着益处。这答案 其实很简单:读圣经而未得益处的人是因为没有使用正当的方法读经。读圣经必须用谦卑与祷告的心来读,否则不能得什么 好处。凡以赤子之心与谨守的灵来读圣经的人,都能得到上天堂之路。神的话是绝对真实的,圣经说:“侧耳听智慧,专心 求聪明,呼
求明哲,扬声求聪明,寻找他如寻找银子,搜求他如搜求隐藏的珍宝,你就明白敬畏耶和华,得以认识神”(箴 二2-5)。
6.圣经是基督徒在教义上与实践上的标准
圣经是唯一的标准,借此一切有关教义或基督徒的本分都 可以确定。神知道他的儿女需要一个无谬的准则,叫他们明白 何者为真实,何者为正确,而他恩慈地在圣经中赐给我们这些 准则。为此我们应当非常感恩,因为在世上关于基督徒的信仰 与实践有诸多的纷扰。
关于基督教教义有许多的混乱。基督教教义中一些重要 的问题,各教会都有不同的解说。罗马天主教与抗罗宗(即基督教),福音派与自由派(即新神学派),摩门教与耶和华见 证人都说他们的是真理,然而所教导的与别人所说的又完全不同。事情既然如此混淆,人怎能找到真理呢?只有一个答案: 神在圣经中给了我们真理的准则,我们必须以这准则为标准,凡与圣经中的记载不符合的,我们绝不相信。若有人说什么是 真实的,不拘他在教会中有何等地位,我们也不必就信以为真。他所说的必须受圣经的试验。即使他是教会的牧师,他所说 仍须受圣经的试验。如果他真是牧师,他必喜欢受试验。当然他也要鼓励你读圣经,叫你自己来考验他的教训是否真实。唯 有假教师要你相信他自己所说的为有权威的,或他的教会是有权威的。真正的牧师就是要帮助你,叫你自己在神的话语中看 到真理。
关于基督徒的实践(生活)也有许多混乱。愿意行神旨意 讨神喜悦的基督徒,对一切实践的问题都希望作一决定。他愿面对有关他日常工作的问题。或许有些事情差不多人人都那样 作,但那对基督徒来说却是不对的。工作之余如何正确地利用时间当然也有问题,许多人从事消遣,这就引起消遣是否智慧 与正当的问题。另外还有家庭生活的问题、日常生活的行为标准等等,是否因为其他自称基督徒的人都那么做,就可以去做 呢?
对这些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圣经必须是我们的标准。无论 何时,我们遇到有关基督徒实践的问题,我们必须引用圣经的教训。有的问题圣经会直接论到,我们必须直接引用其教训; 有的问题圣经并没有直接论到,那么我们必须寻求一般的原则作为我们的指导。不拘别人怎么说,他们的行为不能作为我们 的标准。圣经才是我们的标准,而且我们必须照圣经来生活。
7.神真正的仆人必须爱慕圣经并依其教训而生活
圣经是所有神真正的仆人所爱并依靠它而生活的一本书。所有活物都需要食物,当一个罪人在基督耶稣里成为新造之人 的时候,他需要属灵的粮食,那粮食就是神的话。就像新生的婴儿爱慕母亲的奶一样,每一个真正归主的人都爱慕神的话。如果有人藐视读圣经,或不注重传讲圣经,我肯定他还没有重 生。
旧约圣徒爱慕神的话--请看约廿三12与诗一一九97。使徒 们爱慕神的话,因为他们都是“明白圣经”的人。主耶稣自己爱慕神的话,他公开读圣经,不断地引证圣经,他用圣经当作 抵挡魔鬼的武器,他屡次说:“圣经必须应验!”他在世上作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开门徒的心窍,使他们能明白圣经”(路廿四45)。基督教有史以来,神的儿女都爱慕圣经。在神国度中他所 用的工人都爱慕圣经。福音所到之处,受教育的人与未受教育的人都爱慕神的话。这是共同的现象,纵然他们在教会的组织 或其他问题上意见不同,但都爱慕圣经。当所有神的子民最后到天堂时,他们将发现大家都有同样的经验,都由神的灵所生,都借基督宝血得赦免,都爱慕神的话并以之为灵粮,都在世界的旅程上以圣经为乐。请允许我再向你一次:你如何面对神 的话?
8.只有圣经能使人死时得安慰
圣经是唯一使人在临终时得着安慰的书。死对于所有人而言是最可怕的一件事。死是所有悔改机会的终结,是天堂与地 狱的门户。死对基督徒来说也是一件严肃的事。在死时他是安全的,因他已属基督,但死仍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我们自然不 愿见到它。与亲人永别进入另一世界不是一件易事。每个人要安静地去思考有一天我们都要面临死亡,这是自然的事。让我 告诉你一些有关死的事。世界上的至宝并不能使一个将死的人得安慰。金钱虽能买 到医疗上的关注,却不能给他内心的平安;亲友也不能安慰他,他们能尽力供给他所需要的,但他们不能帮助他免去内心的 恐惧与受困扰的良心。书籍与杂志不能安慰他;他生活中最喜好的东西,在死时都派不上用场。只有一本书是安慰之源,就 是圣经。从圣经中所吸取的真理,是将死之人唯一的安慰。但我不敢说,如果他生前不珍视圣经,到死前圣经能给他什么样 的帮助,我已见过许多将死的人表示他们的怀疑。我不敢说生前拒绝圣经的人,在将死时能够得着安慰。但我能说,将死的 人除圣经以外,在别处都不能得到安慰。
这真理毫无例外的应用在每个人身上,君王与罪人都要服 从这真理,受过教育的人与白丁都是如此。我清楚告诉你,虽然人没有圣经也能过得很好,但其中没有一人会在死时得到安 慰。我见过许多人死,死时有的得安慰,有的没有。但,我从未见过,人能在死时享受真正的、确实的、合理的平安,却不 是从圣经来的。我现在写给你的就是有关这本书,我最后问你,你怎么看待圣经? 结语
让我对这本书不同的读者的良心说几句话作为结束。
1.或许你能读书,但你从未读过圣经。假如你的情形是这 样,我不能说什么安慰的话,因为你有失丧灵魂的危险,你 拒绝圣经就清楚证明你不爱神。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有健 康的胃口,一个有健全灵性的人,爱慕神的话。显然你有 可怕的属灵疾病。你岂可不悔改?
我知道我不能深入你的心腹,使你看见并觉得这些事,但我反对你忽视圣经,我向你的良心申诉:想一想我所反对的,要赶快悔改!不要耽误读经的机会,直等你死到 临头,到那时你想要读经也太晚了!不要说:“许多人不读圣经也过得不错。”将来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些人结果是 到地狱去,那对你是一大损失。你不要到将来才说:“恨不得我从前重视读圣经,像我读其他书籍、杂志与报纸那 样,我就不至于在死到临头时毫无指望。”我曾给你一个 清楚的警告:愿神怜悯你的灵魂。
2.或许你愿意开始读圣经,但你需要指导,让我来帮助你:
(1)今天就开始读圣经,光有美好的心愿不够,你必须脚踏实 地开始读经。
(2)以真诚渴望明白的心读圣经,读了圣经却不明白对你无益。
(3)以赤子之心与谦卑的心读圣经,你当以服从的心而不以批 判的态度来读圣经。
(4)读圣经的目的是要遵守圣经的话,把圣经的教训应用在自 己身上,圣经必须影响你的生活。
(5)要天天读圣经,你每天要吃饭,圣经就是你的灵粮。
(6)要读全本圣经,要有系统地读,你不可只读你所喜欢的部 分。
(7)以简单而且直接的方式来解经,最简单最明显的解释,一 般说来是正确的。
(8)读经时要常常思想:这些信息与基督有何关系,即使是读 旧约时,也要
思想,它如何指向基督。
我深信如果你遵守这些原则,神不会叫你误失天堂之 路。
3.或许你是个爱圣经并且相信圣经的人,然而你却读得不多,你似乎只在需要的时候才从圣经中寻找一点安慰,因此你在真理上没有坚固的根基。此外,你在生活中似乎犯了大错--在婚 姻上、家庭生活上、与人交往上出了毛病,你有时受了假师傅的误导。那样,你只读一点圣经是不够的,你必须多读圣经。你必须“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西三16)。
4.或许你是多读圣经的人,但是你想要放弃,因为你认为这 样作并没有什么好处。这是从魔鬼来的试探,圣经给你的好 处比你想象的更多,对你的品格有无形的影响,使你远离罪恶 与错误,免得你沉沦。如果你停止读经,你会发现这真是你的 损失!
以前,私塾的老师要求学生将“四书五经”背诵得滚瓜烂熟,咬字要准,断句要对,丝毫马虎不得。因此,许多人从小在记诵上下足了工夫,读过的经典终生难忘。
阅读中国古代经典,除开记诵,好方法至少还有四种:一是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二是苏东坡的由此及彼,三是鲁迅的从字缝里读出字来,四是胡适的于不疑处有疑。
不求甚解并非偷懒,而是避免对中国古代经典的某些模糊语意进行过度解析。不受注释的束缚,不认死理,不减少必要的灵活性。《诗经》中的《关雎》,明显是一首情诗。然而,《毛诗序》将它与“后妃之德”连线,唐代学者孔颖达说这首诗是文王用来教化民众的,宋代学者朱熹干脆以武断的方式坐实诗中的“君子”是文王,“淑女”是文王的.妃子太姒,弄得大家都没了想象的余地。难怪古人早就强调“诗无达诂”,以《关雎》这首经典诗歌为例,古今诠释各不相同,哪一个才是标准答案?你若寻求甚解,只会急死,烦死,苦恼死;你若不求甚解,则游刃有余,想象力可高飞,可疾驰,可徐行。
苏东坡参加殿试时,撰写《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一句“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连文坛领袖欧阳修都不知道这个典故出自何书。
后来,欧阳修当面询问得意门生,苏东坡的回答却是“何须出处”,令欧阳修闻之一怔。苏东坡告诉恩师欧阳修:“事在《三国志·孔融传》注解中。”欧阳修回家查书,并没有找到那句话的来龙去脉,仍是一头雾水。过了几天,欧阳修再次询问弟子,苏东坡回答:“曹操将袁熙的正妻赐给儿子曹丕。孔融说‘以往,周武王灭商后,也曾将妲己赐给弟弟周公旦为妻’,曹操问道‘哪本书上有这个说法’,孔融说‘以今天发生的事情去推理,我猜想当时的历史应该是这样的吧’。尧帝和皋陶的一问一答,我也猜想应该是这样的。”欧阳修闻言大惊,回头感叹道:“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东坡把死书读活了,用的就是由此及彼的推理法。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借狂人之口道出“从字缝里读出字来”,那就是“吃人”。狂人以这种方法翻阅“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产生不少幻觉,也弄出不少骇人听闻的新解,因此不被社会所容。这似乎说明了狂人的读书方法出了问题,脑袋有了毛病。事实上,这种读法是某些怪才、鬼才的拿手好戏。金圣叹评点“六才子书”,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厚黑教主”李宗吾著《厚黑学》,更是得益于“从字缝里读出字来”。他认为“仁近于厚,义近于黑”,道前人之所未道。你完全可以不赞同李宗吾的观点,但他别具一格的读书方法不可否认。
胡适强调“做人要于疑处不疑,做学问要于不疑处有疑”。做学问的第一步即读书。对某些经典名言质疑,能够试得出思考的刀刃是否锋利。即使是一句顶一万句的圣人哲言,也并非天衣无缝,照样会有经不起推敲的地方。在《论语》中,孔子告诫弟子“毋友不如己者”,钱穆在《论语新解》中将它翻译为“莫和不如己的人交往”。这句话似乎相当在理,却不合逻辑。试想,那些比你更强的人若也采取这个尺度,你就不配做他(她)的朋友。大家真要是都将此奉为交友法则,比自己弱的人不肯交,比自己强的人又攀不上,岂不是打着灯笼也找不着朋友了吗?
——“读经典,做善事”演讲比赛有感
王敬屯中学李小艳
12月13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局文件精神,响应市局号召,我校在语文教研组的组织下开展了全校师生“读经典,做善事”演讲比赛活动。
这次演讲是继上次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之后的又一次精神的洗礼。演讲比赛在轻松而又热烈的气氛中开始,每一位教师和同学都严肃认真地参与其中。他们激情澎湃,神采飞扬,吞吐自如,或谈自己读经典的经历,或谈自己或身边人的善行事迹„„
他们的演讲格调积极向上,语言自然流畅,赢得台下阵阵热烈的掌声。他们的演讲词我仍记忆犹新。
杨振勇老师说:“仅有善念是不够的,还要把善念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小事上去实行。善念是想出来的,只是一种念想;而善行是做出来的,是一种行动。没有被实行的善念犹如永不发芽的种子,将永远失去作为种子的意义。”多么贴切的比喻!它告诉我们:要把善念用善行去实践,真正把善念落实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来。
孙明东老师在演讲中说:“孔子曰:‘修之以身,其德乃真’身为人师,一定要修身立本。于是课堂上我少了几分严厉的目光,多了许多欢欣的笑容;课下少了几分默默无语,多了许多促膝长谈。”是啊,善是道德之源,善乃立世之本。心守大善,教师才会将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学生。
李见广老师在《品读经典,感悟人生》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至理名言让我经常反思,生活中的多少烦恼不是自己急功近利、患得患失导致的呢?但此时只要我们想想自己肩负的使命,想想课堂上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们能不专心吗?想想家长的期待,社会的关注,我们能不满怀信心吗?想想教师节我们收到的学生自己精心制作的一张张精美的贺卡,能不欣慰和幸福吗?读书,让我们忘却烦恼,让我们心胸开阔,让我们在教师这一职业上心甘情愿地奋斗一生。”多么深刻的见解!多么深刻的感受!
梁秀红老师在《关爱学生就是善》中说:“作为教师最根本的就是要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就是善。”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一名普通的任课教师,她从内心去接受、关爱每一位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和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和问题。天冷了,她提醒学生添加衣服;衣服破了,亲自动手给他们缝;学生病了,她带他们到医院;学生情绪有变化,她就及时找他们谈心。她的勤奋和付出,赢得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家长的信赖。她用行动诠释了她的演讲——关爱学生就是善。
程明重老师在演讲中谈到:“泰戈尔有一句话‘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不要求有什么回报。’作为教师我们就如深埋地下的树根,为祖国辛勤培育出栋梁之才却并不为人知。但我们仍然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地工作着,因为这就是我们做教师的本色!” 多么直白的话语!多么朴实的表白!是啊,有人把我们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辉煌的职业,但种种比方都没有
深埋地下的树根来的实在。因为我们就是这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地把全部的给养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我们的果实——学生!
„„
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震撼着我的心灵,一句句朴实的表白感染着我的情绪,因为一句句都代表着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一句句都是他们善念善行的具体表现。我为我校有这样一支向善、崇善、行善的队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深信:在今后的岁月中,他们会一如既往地把“读经典,做善事”落实在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因为他们已经把我们“辉县的教育精神——讲团结、顾大局、重实干、能奉献、善创新”牢牢地刻在了心中!
孙爱军主任在总结时说:“读书是一种品性,一种修养,一种操守。经典传播文化,文化陶冶思想,思想促成事业。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大家都能读善书,修善心,纳善言,行善事,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做对集体有益的事。”是啊,愿这次演讲如一股春风,吹散笼罩在我们头顶的阴霾;如一汪清泉,滋润我们向善、崇善、行善的心灵;更如一缕阳光,照亮我们向善、崇善、行善的前程!
【读经家庭】推荐阅读:
读经典征文09-27
读经典书倡议书05-24
朝读经典感悟2207-01
读经典《愚公移山》有感06-19
小学五年级朝读经典1-13课教案09-26
区幸福家庭创建和新家庭计划工作总结06-03
家庭教育论文:家庭之父性教育探究07-10
的文明家庭05-27
家庭随笔散文06-01
英文介绍家庭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