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制考试题库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编制考试题库(共8篇)

教师编制考试题库 篇1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20分)

1、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的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 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 和想像作文,能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 应用文。”

3、巩固识字的最好办法是阅读。

4、口语交际的核心是 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沟通和交往。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 具体的交际情境 中进行。

5、“对话”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展开多向的 信息沟通 和多元的 意义重构。

6、《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 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2、生字复现::

(一)认字和认人一个道理: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了好朋友。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多次与汉字见面。

(二)复现生字的途径和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在语境中复现生字的特点,让学生多读多看多悟;(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创造更多复现机会;(3)重视课外活动引导,在生活的大语言环境中复现生字。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你觉得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最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2、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3、新课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四、观点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课标》提倡习作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是否意味着教师要少指导?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2、“‘自主学习’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而老师只在一边串接一下教学环节、维持一下教学纪律就可以了。”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五、教学设计题(12分)

1、请为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口语交际《我看到了„„》设计一份教案。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以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的教学目标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

信息,扩大知识面.(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5)学会一类生字豚.请您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述的角度进行评述。

2、以下是一位教师执教浙教版第11册《三顾茅庐》的片段: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在具体的朗读训练之后)师:什么叫“大贤”?老师先来考考大家。你们知道武艺十分高强的人叫什么?

生:大侠!

师:家里钱非常多的人呢?

生:大款!

师:能够做一手美味佳肴的人呢?

生:大厨!

师:当今非常出名的歌星、影星叫什么?

生:大腕!

师: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高深造诣的人?

生:大师!

师:现在你明白什么叫“大贤”了吗?

生:就是指在道德和才华方面非常出众的人。

生:就是思想素质和才华能力方面最伟大的人。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你认为本案例“词义教学”给你什么启示? ◆以下答案仅供参考: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20分)

1、读准准确地拼读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熟记

2、记实作文读书笔记应用文

3、复现

4、“交际”交流和沟通语言实践

5、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信息沟通意义重构

6、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素养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生字复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氛围,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多次与生字见面,达到识字目的的教学策略。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略

2、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1)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3)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4)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各1.5分)

3、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应是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参与者。(每个要点1.5分)

四、观点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答题要点:(1)鼓励自由表达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个性张扬的空间。(2)“少指导”并不等于“不指导”。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的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这离不开教师有效的指导。(3)要提倡先自由写作,后交流指导的作文教学模式。(4)教师的指导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的自由表达。(各2分)

2、答题要点:

(1)“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2)自主学习并不是无节制的放任自流的学习行为。(3)自主学习离不开高效的指导,尤其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4)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仍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每点2分)

五、教学设计题(12分)

评价要点:

(1)重视兴趣激发;(2)给学生预留充分的自由表达的空间;(3)教师指导具有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4)交流展示充分,评价方式多样化。(每点3分)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答题要点:

(1)本课教学目标很好地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整合;(2)目标表述清晰明确,表述语言准确且有分寸;(3)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4)目标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每点3分)

教师编制考试题库 篇2

语文考试评价的基本理念

1. 评价功能关注发展

考试评价按其功能划分,可以分为发展性考试、水平性考试、选拔性考试等多种。但是,在小学阶段进行的各种测试大都是水平性考试与发展性考试,真正的选拔性考试并不很多。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考试功能的定位,充分发挥其激励导向、反思诊断等发展性维度的功能;而不能以选拔性考试的标准去替代其它一些考试,片面扩大与强化其甑别与选拔功能,从而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课业与心理负担。

语文考试评价要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丰富与提升,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满。要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通过考试评价,促进教师进一步反思教学、改进教学,从而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成长,教学效益的提升。

2. 评价内容力求综合

根据课标要求,语文考试评价的内容应涉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我们不应局限于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应该同样关注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以及在这当中所体现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3.评价过程凸显自主

考试评价过程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评价主体不应局限于教师,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动评价、师生协商评价、延迟时限评价、阶段累计评价、隐性分层评价等应该在语文考试评价中有所体现。我们要把学生自主评价的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参与”的考试过程。

[例]自助餐式考试

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我们可以采取类似自助餐式的考试形式。即在“笔试”部分开设各种题型的“菜单”,让学生自己选择完成相应的测试,由教师作出评价。如“划线连词”部分,列出难易程度不同的4份小样:A、B、C、D,供学生选择。学生在必须完成所有题型的前提下可以自由组合,选择一份适合自己“胃口”的“大餐”慢慢享用。这样的选择、组合以及答题过程不仅能让学生认识自我,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促进他们个性健康的成长。

4.评价形式追求多元

首先,我们在考试形式上要追求多样,不要仅以纸笔测验、书面考试作为单一的考试形式,而是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质的考试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综合应用多种手段,如开放性考试、情景测验、行为观察、表演辩论、读书摘抄、单元回顾整理、综合实践活动等。

其次,在评价标准上要体现多维。即在考试内容上不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能力的考查;在具体问题的评价标准上不仅仅以书上答案为标准,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在评价结果的认定上,不仅仅以考试分数论英雄。

语文考试命题的编制策略

考试命题是考试评价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标。然而,即使是在新课程考试与评价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仍然存在着命题功能单一化,命题形式模式化,命题内容重记忆轻感悟、重知识轻能力、重应试轻应用、重机械训练轻综合运用等不良倾向。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究竟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成就与发展状况,以凸现语文课程标准理念,适应素质发展的需求?

1.改变陈述方式,彰显人文性

传统的考试命题往往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缺少人文气息,更谈不上对学生的关爱。新理念下的考试命题,需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考试氛围,让学生感受关爱,减少心理压力。试卷命题需在求新、求趣上做有益尝试。如改变命题陈述方式,在试卷的恰当位置,配上孩子们喜爱的卡通图案,增加激励性的提示语:“相信你能行”“你是最棒的”“请小心,有陷阱”“你仔细检查了吗?加把劲,成功了”使学生精神振奋。还可以运用图表、对话、图文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这样的试卷,缓解了恐惧心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考试变成了极富情趣的智慧之旅。

2.关注不同需求,满足差异性

“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教学必须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秀生,实现差异发展,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得到展示。而过去的做法往往是增加难题或设置附加题,以增加区分度,这样势必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笔者对命题做了尝试性的探索,既不人为增加试题难度,也不设附加题,而是以同一道试题来满足不同学生的追求。

例:让我们来用形容心情的词语。

人有复杂的情感,所以形容心情的词语也非常丰富,如:

高兴发愁惊喜伤心后悔悲伤害怕担忧快活忧郁惊慌烦恼乐不可支恼羞成怒心如刀割心惊肉跳

(1)上面的这些词语可以按不同感情分成几类?每类你还能写几个。

(2)选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体现人物的心情噢。

上题考虑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获得与之相应的成功体验,词汇积累丰富的学生可以多写一些,多用一些相关的词;积累不够,写话不佳的学生也可以在相应的帮助下,增加积累和运用,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3. 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应用性

研究表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取命题素材,既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能密切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加深对语文的理解与认识。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模仿创作,使他们不仅感到有物可写,而且从中感受到了语文的情趣,同时也解除了对考试的厌恶和恐惧心理。

4. 创新命题形式,体现新颖性

由于学生的年龄不同、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因此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多地体现多样化与个性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命题时要适度地开放,让学生在差异中求得发展,这才是真正地面向学习主体。如形式可以开放。试题呈现形式可以一改过去的纯文字描述,形式变得丰富多样。如表格形式、图画形式、人物对话形式等;条件可以开放。一些试题所提供的信息也可以不像原来那样整齐、有序;问题可以开放。问题所涉及的答案可以不是唯一的,不需要是完整的。

5. 渗透策略意识,突出方法性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主动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习方法策略的渗透。因此,我们在命题时应该摒弃传统试题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适度再现认知过程的题目,渗透策略意识,注重方法性,从而改变学生单纯依靠机械模仿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6. 淡化学科界限,实现整合性

新课标要求“要将语文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它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利用语文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因此,语文命题就要改变以往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象。可以把其它学科的问题或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等作为命题素材,让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加以解决,沟通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淡化学科界限,实现学科整合的目的。

教师编制难题 篇3

无论哪一层面的试点,乡村教育都是重点。如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的四个主要任务,就包括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后者的主要对象无疑是一直面临“缺血”困境的农村基层教育。

在新一轮教改启动前的几年间,农村教育改革早已风生水起。从建立免费师范生制度到调整基层教师结构,自1911年以来就被认为是中国教育基础的乡村教育,再一次站到了改革的关口。事实上,早在1993年的上一轮教改中,它已成为目标。

然而16年过去了,当被寄予厚望的免费师范生即将走上三尺讲台时,他们首先面对的挑战仍来自多年没大改变的现实困境:他们要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可聘用他们的学校不太可能让他们占用宝贵的编制去支教。

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度支持,可这些被寄望成为教育家的年轻人仍将在未来数年挑战乡村学校面对的主要困境:编制、经费等等。

但愿他们并非单兵突进,但愿他们能借新一轮教改的力度,再造乡村教育。

紧张的编制

很难想象,在国家着力培养一支精英教师队伍的同时,过去数年间基层教育系统的一项任务是缩减人数。对于一些西部地区而言,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甚至无法顺畅地接纳免费师范生。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一份调查说,该省大多数中小学都处于超编状态。以太湖县2008年底的数据为例,全县有小学教职工2 309人,超编480人。

而在武汉,39名中小学校长副校长转岗后做起后勤工作。更早从2005年起,该市江夏区400多名中小学教师陆续转岗到后勤部门。

不过,与通常认为的城市、农村师资力量失衡不同,目前农村教育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内部教师比例失调:大量教师及教师编制沉积在乡镇及县级学校。

“现在很多地方编制是满的甚至是超的,但他们同样缺老师。能上课的人少,但占着编制吃皇粮的却大有人在。”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

按照2001年国务院颁行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城市应为1∶19,县城为1∶21,农村为1∶23。

湖北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周洪宇说,这一编制标准以压缩编制和效率优先、城市优先为导向,存在编制标准整体偏紧、城市偏向和城乡严重倒挂的缺陷,导致其后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编制大幅度减少,全国中小学教师编制数量整体压缩10%左右。

“城乡倒挂现象突出,各地编制数量下降和裁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农村,加剧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与数量的严重不足。”他对《望东方周刊》说,其结果是大量乡村学校运行困难,甚至因为缺少编制难以为继。而在供给编制时,只考虑地区总数,并没有划分不同层次和岗位,这样接收新血液受到限制。

周洪宇举例说,某省9个人口大县曾缺编教师2 300人,而2005年前8年间,除乡镇分流人员和复转军人进入中小学外,没有招聘过一名正式教师。这些地方的初中里,80至100人以上的大班并不少见。

再比如上述武汉小学的转岗人员,尽管不再继续担任教师岗位,但待遇和教师身份不变。虽然转岗,他们并未给一线空出多少编制岗位。

在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中,亦强调统筹编制符合国家要求和本地实际的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

从代课教师到免费师范生

所谓编制紧缩,背后其实有经费紧张的因素。类似师资力量缺乏以及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是与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周洪宇认为,对基层教育的投入是最核心和最基础的内容,而这也是整个中国教育面对的首要挑战。

经费的紧张,直接导致了编制的紧俏。这样,编制和经费反复纠缠,陷入不良循环,成为整个国家教育困境的集中体现。

虽然教育部要求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落实免费师范生的教师岗位,到中小学任教的每一名免费师范生都必须有编有岗。但据记者了解,正是“有编有岗”这个硬要求使一些学校对免费师范生望而却步。

距离毕业还有半年,部分地方的免费师范生仍不得不等待所在省份出台细则,落实就业问题。而这些省迟迟没有出台细则的一个原因,也是困于如何解决数百人的正式编制。

自2003年起的一轮教职工精简已涉及大多数省区。在辽宁、河南等地,分别有超过4万、6万名教职工被列入精简计划。在此情况下,各地学校的编制和人员已经过“千锤百炼”,一个萝卜一个坑,“戴帽”下来的免费师范生并没有随身带着新增编制。

“也就是说,安置一个免费师范生就得腾出一个编制。而现在乡镇的学校都需要减编。”山东一县级市教育部门负责人说,即使把他们安置到缺编的乡村学校,也需要新的经费。

此前,为解决编制和经费造成的乡村教师的严重流失,乡村学校大量使用代课教师、民办教师。而1985年教育部就曾明确规定不允许使用这两类教师。但在师资力量匮乏的大背景下,低薪聘任临时代课老师其实已成为唯一出路。

一项调查显示,一名在编教师的工资可以聘用七八个代课教师。然而,代课教师的专业技能缺陷却是长期拖累农村教育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2006年3月,教育部开始清退尚存的44.8万名代课教师。次年5月,国家出臺了免费师范生政策。

在中国教育协会会长顾明远看来,培养免费师范生的意义就在于让懂得教育的人办教育,将他们充实到西部地区和乡村学校之后,很可能成长为当地教育的骨干力量,并带动周围的教师不断成长,从而逐步缩小与城市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

在为期3年的清退过程中,重庆、广东等地通过招考给部分代课老师转正,其他一些地方采取了“一刀切”清退的办法。当然,还有部分地方仍存在极少量代课教师。“代课老师一旦清退,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员又不愿意接任,势必造成教学活动无法持续进行。”周洪宇说。

据记者了解,在此前的教改讨论中,编制标准向乡村倾斜已成共识,在一些试点中,确定教师编制可能会在城市实行师生比,乡村实行班师比,以利于生源分散的农村。

“均衡”的机会

2010年7月底,教育部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提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并明确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等内容。

所谓城乡均衡发展并非今日之语。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它就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目标。

目前在这一领域最令人关注的消息是,年底可能出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指标。周洪宇认为,这个指标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乡村中小学产生深远影响,“标准应该是相对统一的,不能说农村就可以建得一般,而城市就建得较好。”

他说,义务教育标准包含相应的指标参数,在数据方面的明确认定将促进城乡教育设施均衡化以及师资队伍均衡化。

杨东平表示,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才能“留得下,用得上”。包括教师待遇等与城市保持一致后,乡村师资力量的匮乏才可能得到有效改善。

这一监测指标系统或将包括硬件建设与维护费用等具体数字。但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早在2005年就曾表示该监测指标系统将于年内出台。“制订指标容易,但是放到基层后如何实现?如果不实现对地方领导有什么影响,会不会像GDP一样影响他的仕途?这些关系不捋顺,出台指标也很难落实。”一位地方教育部门负责人说。

周洪宇说,湖北省目前承担了3个教改试点项目,包括义务教育均衡化实验、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应该像30年前的小岗村改革一样,在地方设立改革创新实验区,并给予专门的经费以及相应的政策,一旦条件成熟之后,即在全国进行推广。”

这样,免费师范生们就可能拥有一个成长为未来教育家的良好环境。

中学音乐教师招聘编制考试试卷 篇4

一.填空.(每空1分总计35分)

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毛泽东同志的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诞生的第一部中国新歌剧是(白毛女)。

2、《春节序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李焕之的交响乐曲(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

3、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空间)的艺术,(情感)的艺术。

4、(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是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段,人们常常运用千变万化的节奏,使音乐(具有表现力)。

5、中华民族五声调式中的4、7、#

4、b7四个偏音分别称作(清角、变宫、变徴和闰)。(请用民族称谓书写)

6、三和弦共有三个音,以根音为低音时叫(原位和弦),以三音为低音时叫(六和弦),即三和弦的第一转位用数字(6)标记,以五音为低音时叫(四六和弦),即第二转位用数字(4)标记。

7、(音量)是由发音体振动时振幅的大小来决定的,按振幅大音就(强),振幅小音就(弱)

8、根据性别和年龄的差异、音域和音色的特点,将人声分成若干类别叫(人声分类)。女高音优美抒情,女中音、女低音(柔和),男高音坚实明亮,男中音、男低音深沉(深厚有力)。音域一般为(13)度,男声比女声低一个(8)度。童声音色清脆明亮,音域一般不超过(10)度。

9、、在西洋管弦乐队中通常由(铜管乐器)、(木管乐器)、(拉弦乐器)、(打击乐器)等四组乐器所构成。

10、《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为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结构。

11、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是“交响乐之父”——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顿)于1781年创作的12、爵士乐是一种(即兴演奏形态),演奏者常是根据某种规定的和声骨架和节奏,将所奏的旋律进行即兴变奏。

13、提倡学科综合,在实施过程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14、音乐学科具有的价值:(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15分。请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1、《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智斗》均为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唱段。(X)

2、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创作的四手联弹钢琴曲《军队进行曲》流传甚广,深受人们喜爱。(X)

3、在音乐中用各种时值的休止符表示没有声音的时间,简谱中用“0”表示。(V)

4、低音为根音的和弦一定是原位和弦。(V)

5、单音程转位后构成的一定是复音程。(X)

6、管弦乐曲《四小天鹅舞曲》选自舞剧《天鹅湖》,通俗易懂、流传广泛。(X)7、3/8拍子与6/8拍子都是单拍子。(V)

8、《跳圆舞曲的小猫》是一首专为孩子们写的管弦乐曲。描绘了一只天真、活泼的小猫在音

乐伴奏下跳着优美的圆舞曲。(X)

9、《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曲的优秀代表作。(V)

10、舞剧《天鹅湖》第三幕中的《那不勒斯舞曲》,是以圆号为主奏乐器的。(V)

11、德国作曲家莱昂?耶塞尔创作的《玩具兵进行曲》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管弦乐曲。(V)

12、手风琴独奏曲《我为祖国守大桥》是根据同名歌曲改编而成的。(V)

13、《库尔班大叔喜洋洋》是一首具有浓郁西藏风格特点的少儿歌曲。(X)

14、无伴奏合唱是只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音乐表演方式。(V)

15、《凤阳花鼓》是流传于福建、广东等地的一种民间歌舞曲。(X)

第四部分写作题

1简述学堂乐歌(5分)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渐建立了起来。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科。所以“学堂乐歌”,一般就是指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2.简述民歌的发展和体裁(5分)。

民歌是劳动人民自发的一种口头创作。这种口头创作形式从原始社会起一直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

体裁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请你谈谈音乐课中如何合理地使用多媒体。

答: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丰富想像力、创造力、表现力,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调动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在导入新课时,用流动的画面来体现教学意图,创设出绚丽多彩、声情并茂的环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及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入情入理,解决教学难点

音乐知识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内容,也是丰富学生的音乐内涵,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好新歌的前提和基础。任何教学、任何课堂如果脱离了本质,科学的知识的传授,无论怎样创新将会像水上的浮萍。只有将音乐知识的落实和歌曲情绪表达两者和谐统一,才能使歌曲更完美。根据儿童的认识特点,运用多媒体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使虚拟音乐形象变得直观具体。乐理知识的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难点,使重点突出,难点化易,既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可起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作用。

(3)以情带声,感受理解歌曲

在解决了重难点之后,进入到歌曲的演唱这一环节,演唱歌曲是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曲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利用电教手段,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4)设境表情,感受表现歌曲

教师编制考试题库 篇5

[转]转载:音乐教师编制考试试题总结 -教师工作总结

音乐教师编制考试试题总结梦梦一、选择题1.下列属于舒曼作品的是(A)A.《桃金娘》B.《乘着歌声的翅膀》C.《亡儿之歌》D.《野玫瑰》2.下列不属于巴赫作品的是(D)A.《法国组曲》B.《英国组曲》C.《马太受难曲》D.《弥赛亚》3.下列属于巴罗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C)。A.舒伯特B.李斯特C.亨德尔D.德沃夏克4.下列属于浪漫派作曲家的是(C)。A.拉威尔B.海顿C.瓦格纳D.勋伯格5.由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具有歌曲形式特点的小型器乐曲体裁是(C)。A.夜曲B.前奏曲C.无言歌D.组曲6.下列不属于柴可夫斯基作品的是(C)。A.悲怆交响曲B.1812序曲C.悲怆奏鸣曲D.《六月》船歌7.《G大调弦乐小夜曲》的作者是(C)。A.巴赫B.贝多芬C.莫扎特D.李斯特8.《平均律钢琴》是下列那位作曲家的作品(A)。A巴赫B贝多芬C莫扎特D海顿9.下列哪部歌剧是贝多芬创造的(D)。A《卡门》B.《魔笛》C《图兰多》D《费德里奥》10.目前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首手弹琵琶曲是(C)。A.《大浪淘沙》B.《将军令》C.《海青拿天鹅》D.《高山流水》11.十二平均律最早是由谁计算出来的.(D)。A荀勖B巴赫C何应天D朱载育12、以下作曲家的国籍:贝多芬(C)舒伯特(B)比才(A)A法国、B奥地利、C德国、13、在以下乐曲中属古曲的是:(C)A、《春节序曲》B、《金蛇狂舞》C、《高山流水》D、《彩云追月》14、歌剧《洪湖赤卫队》,描写土地革命时期一支活跃在地方的赤卫队,在党的领导下同反动派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故事。故事的发生地在以下哪个省?(C)A.江西B.四川C.湖北D.山东15、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沂蒙山小调》、《嘎达梅林》、《对鸟》分别属于我国哪些地区的民歌?(C)A.云南西藏湖北B.河南内蒙古浙江C.山东内蒙古浙江D.山东内蒙古河北16、我国有许多地方剧种,如广东的粤剧、河南的豫剧等等.可谓“百花齐放”。下面选项中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剧种是(B)A.越剧B.吕剧C.黄梅戏D.评剧17、雕塑《说唱俑》表现了古时候艺人表演时的情景,请问它是哪个年代的作品?(B)A.宋朝B.汉朝C.秦朝D.明朝二、填空题1、海顿是(奥地利)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作品有(告别)、(惊鄂)、(时钟)等104部交响乐。2、合唱是(声乐)的一种演唱形式。有众多的歌唱者演唱(两个)以上不同声部的歌曲。分为(童声)合唱和(混声)合唱,通常用(钢琴)或(乐队)伴奏,也可以是无伴奏合唱。3、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4、西洋弓弦乐器(大提琴)、(小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倍大提琴)。5、刘天华我国音乐教育家,民族(器乐)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作品:(光明行)、(空山鸟语)。6、我国民族拉弦乐器有:(高胡)、(中胡)、(低胡)、(革胡)。7、音乐中音色大致分成两大类:(声乐)、(器乐)。8、组歌是由一些内容上互相联系着(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9、混声合唱《祖国颂》,词作者:(乔羽),曲作者:(刘炽)。10《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曲作者:(冼星海),共有(八)个乐章,其中《黄河怨》属于第(六_)乐章,歌曲演唱属于(女声独唱)形式。11、中华民族音乐基本上由(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构成。12、《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于1867年创作的,为典型的_(维也纳圆舞曲)结构,由序曲、五个圆舞曲和尾声构成.三、判断题1、在美国南北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出现了一种节奏铿锵、音调高昂的革命歌曲,《同志们,勇敢的前进》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2、十二音技法是现代音乐创作手法之一,由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所始创。按照这一技法,半音阶中的十二个音处于同等地位,将这十二个音排成某一音列,称之为序列。(√)3、室内乐,原指在西欧宫廷和贵族家中演奏、演唱的世俗音乐,以别于教堂音乐和戏剧音乐。现在,通常指各种重奏曲及用少数乐器伴奏的独唱曲、重唱曲。(√)4、莫扎特(1756-1791),德国著名作曲家,他的主要作品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17部歌剧。(×)5、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一共写了6首室内乐作品,以1871年新作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最优秀。其中又以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最为突出。(√)6、《梁祝》是以评弹曲调为素材的单乐章标题协奏曲。全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其中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段落分别表现了相爱、抗婚、化蝶的情节。(×)7、金、石、丝、竹、革、木是我国民族乐器制作的六种重要材料,人们常用“六音”概称我国传统的民族器乐。(×)8、学堂乐歌是近代音乐史上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绝大多数是填词创作,曲调主要来自美国,其次来自西欧各国。(×)9、著名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是古典主义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0、作曲家门德尔松生于德国,代表作有《仲夏夜之梦》序曲、交响曲《苏格兰》、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和《母亲教我的歌》。(√)11、《走西口》是二人转的传统剧目,属于以唱做为主的“硬码戏”,即“做工戏”。(×)12.《国际歌》的词作者是欧仁-鲍狄埃(√)13.《彩云追月》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14.《鱼美人》是我国一部著名的歌剧(×)15.《黄河大合唱》是光未然作词、聂耳作曲(×)订阅到阅读空间

教师编制考试题库 篇6

1.在学生数学学习评价中,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应体现哪些原则?

互动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2.课堂教学要素评价法中确定的评价要素有哪些?

课堂教学要素评价法中确定的评价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行为、教学艺术、教学效果。

3.简述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主要思路。

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策略多样化、评价标准个性化。

4.数学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数学学习评价应促进学生发展;数学学习评价要体现多元化;数学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差异。

5.反思型教师的优点有哪些?

①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持有“健康”的怀疑;②有开放的心态易于接受新思想;③经常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思考善于调整和改变策略与方法;.④教育教学中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经常进行积极的反思。

6.小学数学考试命题如何体现“基础性”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有些学校在考试命题时,出现了忽视基础的倾向,这是很危险的。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基础性是中小学教育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属性。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我们要多方位地、较全面地构筑“基础”的框架:

1、知识与技能基础。

2、过程与方法基础。

3、能力基础:具体的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决不单单指语文学科)、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等6大能力基础。

4、情感、态度、价值观基础。

7.简述发展性学生评价的主要特征?

数学学习评价应促进学生发展;数学学习评价要体现多元化;数学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差异。

8.在新课程背景下要营造出“大气”的课堂,三个“不要”指的是:情节不要太多,环节不要太细,问题不要太碎。

9.简述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范畴。

答: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范畴:包括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数学考试评价以及以自我反思为主的教师发展性评价。

10.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的“两实”、“两气”指的是什么?

答: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的“两实”、“两气”指的是:真实、扎实、大气、灵气。

11.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有哪些具体的要求?

答: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具体要求: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重视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呈现。

12.新课程小学数学考试评价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新课程小学数学考试评价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关注学生学业的原则、发掘学生潜能的原则、满足学生需求的原则、建立学生自信的原则、推动师生发展的原则。

13.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答: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目的是:

1、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发展;

2、收集有关资料改善教师的教学;

3、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和进步进行评价;

4、改善学生对数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2.在学生数学学习评价中,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应体现哪些原则?

答:在学生数学学习评价中,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应体现的原则:互动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13.课堂教学要素评价法中确定的评价要素有哪些?

答:课堂教学要素评价法中确定的评价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行为、教学艺术、教学效果。

14.新课程下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策略有哪些?

答:新课程下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策略:分项评价,激励评价,跟踪评价,延迟评价,协商评价。

15.传统小学数学考试评价存在哪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五个过”: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评价主体过多地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评价中心过于关注结果。

16.你认为新课程倡导的数学学习评价理念与以前的、旧的评价体系相比有哪些不同?

答:新课程倡导的数学学习评价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

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而以前的、旧的评价主要重在选拔和甄别。

17.小学数学教师自我反思的一般形式有哪些?

答:小学数学教师自我反思的一般形式:(1)课后备课;(2)教学后记;(3)教学诊断;(4)反思日记;(5)教学案例;(6)观摩分析。

自我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以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教学行为、教学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促进能力发展的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

18.你认为实施课堂即兴评价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实施课堂即兴评价应遵循的原则:立足激励原则;关注人性原则;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19.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使用的策略。

要点一;多种境界探究教材;要点二:多种方式呈现教材;要点三:多种渠道开发教材。

20.你认为一堂好的数学课有哪些主要的指标?

一堂好课的主要指标:一堂好课应整体体现三个方面: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法,高超的教学艺术;一堂好课应以学生的发展来衡量,要求做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一堂好课的总体要求应体现在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统一;一堂好课应明确凸显在学习的主体——学生身上,以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状态为主。

21.成长记录袋评价法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答:成长记录袋评价法的优点:评价对象的主体性;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形式的生动性;评价过程的开放性。

成长记录袋评价法缺点:如果各科都建立成长记录袋可能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1.有人认为命题时只要能体现本册教材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就是一份好卷子,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不正确。基础性是中小学教育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属性。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我们要多方位地、较全面地构筑“基础”的框架。小学数学学科的“基础性”应包含知识与技能基础、过程与方法基础、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基础。

2.有人说:“数学课上教师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不务正业。”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你试着从教学目标定位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要点: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们应该由以往的“单纯追求知识目标,以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转向“以知识技能为基础,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既需要关注教学内容上的要求,促使学生达成知识上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关注教学的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要求,促使学生达成情感的有益变化和意志水平的提升。

3.有人认为:时下的课堂应该“只要过程、不要结果”。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要点一:由于许多教师已经深刻地反思过当初“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教学的利弊,所以,时下一些数学老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只要过程、不要结果”的极端认识,这是矫枉过正;要点二:与课前的学习基础比较,学生在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提升、提升了多少仍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

4.有人提出,评价要评在点子上,让学生感到评价的珍贵。你认为这样会造成教师惜“评”如金的局面吗?还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会。教师评价不是说要吝啬自己的评价,不是在于量的多少,而是在于质的好坏;不是滥用评价,而是要评的到位、评得合理。如果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小学考试就应这样,重点不在于“考”而在于“试”,不应成为甄别与选拔的“考具”,而应成为激励与进步的“试纸”。“考”,有上对下的压力,学生无选择,更多地是被动与紧张;“试”,有下对上的努力,学生有选择,更多是主动和快乐。对这种观点,你认同吗?谈谈你的想法。

教师编制城乡统一要落地“有声” 篇7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湖南省长沙市日前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拟进一步改革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的配备方式。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村小学和教学点人员的编制单独核算并适当增加。保证每所完小以上规模学校有1名以上音、体、美和计算机教师。这一改革思路和做法,对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水平,特别是对于提升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因而值得期待。

一直以来,在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上的“城乡倒挂”。严重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2001年,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制订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主要按照高中、初中、小学等不同教育层次和城市、县镇、农村等不同地域,按照学生数的一定比例核定。这一编制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特定历史时期精简多余编制的需要,但存在明显的“城乡倒挂”问题。在当前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城乡倒挂”的教师编制标准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数量总体回落。按照原来的教师编制标准,虽然农村教师总量可能富余,但结构性短缺问题难以解决。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的逐步规范,村小学和教学点等农村小规模学校数量有所回升,按照原来的教师编制标准,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数量不足问题比较突出。

近年来,各地一批村小学和教学点得以恢复和重建,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仅仅满足于数量的增加还远远不够,原来那种低水平运行状态也必须加以改变。也就是说,新形势下恢复和重建村小学和教学点,需要在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上有新的突破。要实现新突破,必须加强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教师队伍建设。从现实看,目前村小学和教学点在师资配备上既存在总量不足问题,同时也存在结构性短缺问题,因而相对于其他农村中小学校,村小学和教学点在师资配置上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配置标准的调整势在必行。2012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地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学和教学点予以倾斜。合理配置各学科教师,配齐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教师。重点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培养和补充紧缺教师虽然教师编制“城乡统一”政策已经明确,但各地执行情况并不平衡,落实进度相对缓慢,对此要引起重视。

教师编制标准的调整思路需进一步明确。教师编制标准应当以公平、均衡和弱势补偿为基本价值取向,要将教师编制标准的“城乡倒挂”转变为“城乡统一”,并向农村倾斜。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的调整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保证基本的教育教学需求;二是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三是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

教师编制标准的核算方法需更加科学。在进行教师编制标准核算时,要统筹考虑总量需求、结构性需求(不同学科课程需求)、差异性需求(走读学校与寄宿制学校的不同需求,一般学校与小规模学校的不同需求)。在核算教师编制时,需要在重点考虑学生数量的基础上,兼顾学科课程类别、学校类型特点和班级数量等因素,切实保障农村学校的师资需求。

此外,以单一的“生师比”作为标准的教师配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城乡倒挂”问题。从今后的改革趋向看,在以“生师比”为主的基础上,引入“科师比”有助于缓解大部分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引入“班师比”有助于缓解村小学和教学点等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的不足问题,因而值得探索。

教师编制考试题库 篇8

如果未来全国高校和公立医院全面取消事业编制,意味着以后招聘的新进人员全部没有编制,全面推行聘用制及按照劳动合同法律法规统一管理。

很多人更关心,编制取消了,是不是目前在编人员的“铁饭碗”要没了?

高校、公立医院为何要取消编制?

自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一直在多方面、多角度向前推进。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作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将展开。

最先开始的是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所谓“不纳入编制管理”,按照人社部的解释,就是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但保留事业单位性质。

为什么高校、公立医院要取消编制?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是这种管理方式已经远远脱离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医院的人事管理工作实际。不利于这些单位根据实际需要聘用人员,反而在所有高校、医院均造成同一单位内因有无编制几种身份人员之间的诸多矛盾。”

不纳入编制管理,似乎意味着高校和公立医院要全面市场化,很多人担心,一旦市场化,当前已经存在的“上学难、看病贵”问题是否更加严重?

苏海南的回答是否定的:“考虑到高校、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不应该完全推向市场。现在研究和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的目的,绝对不是让看病贵、上学难问题更加加重,而是要减轻。”

近年来,“上学贵、看病难”已然成为新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教育方面,小学几百元,高中上千元,大学上万元,供孩子读大学的费用对于收入低微的农民来说近乎天文数字。医疗存在的问题更严重。卫生部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约有近半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居民应住院而不住院。

取消高校、公立医院编制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养老保险改革。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仙芝告诉记者,目前,部分城市事业单位已开始启动统一社保改革,事业单位原来普遍存在“用工双轨制”受到诸多诟病,统一纳入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险,可以使这方面的改革面临破冰。

记者采访了解到,长期以来,在有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内部,有编制和没编制的人员区别很大,尤其在工作的稳定性和所享受到的福利待遇方面,编内跟编外人员有着不小的差别。

一位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告诉记者,“编外员工干得再多、干得再好,通常和编制内员工没法比。收入差距是一方面,还难以享受到编制内员工完整的福利待遇,如落户口、评职称等,得不到平等的机会。进不了编制内,永远是‘二等公民”。

而且这“二等公民”所占的比例还挺大,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编外人员多的单位有的占到一半,少的可能也有20%到30%左右。”

人权、财权将怎么衔接?

其实,今年1月15日,人社部官员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上表示,今年重点要研究编制创新改革,特别是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对相关改革的影响。

此次表态相比半年前,意思没变,但更为务实:从“研究对相关改革的影响”更进一步到“研究人事管理的衔接办法”。

编制通常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由财政拨款的编制数额由各级人事部门制定,财政部门据此拨款,通常分为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目前我国的编制主要是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一个萝卜一个坑”,由财政按人头给行政、事业单位拨款。

有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公立医院在编人员有800多万,高校在编教职工有233万余人,总计约1 000万人。当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之后,这1 000万人的人事管理到底该如何衔接?

“可以实行我们一以贯之的‘老人老制度、新人新办法原则。”苏海南给出了他的答案:对于高校、公立医院取消编制的这1 000万人员,一方面可根据其工龄长短大多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只要不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就不会被解聘,其中,归上级组织人事部门管理的干部仍由组织人事部门管理,其政治等待遇不变;另一方面,先仍按原人头费拨付财政经费,保证这部分人员的工资福利开支资金来源。新人不再有新编制,依照劳动人事法律法规一律签订相应期限的劳动合同,用高校、医院合法依规创收的钱开支工资。最终要走向根据高校、医院提供的公益性服务拨付相应财政资金,与原人员编制完全脱钩。

显然,取消高校、公立医院的事业单位编制后,将会逐步缩小编外人员与编内人员的待遇差别,以后有编无编都一样了。

取消编制后是否还有财政拨款?

大家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取消编制后是不是就不再有财政拨款?

“当然不是。”胡仙芝给予了否定,“取消事业单位编制,并不改变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提供性质。由于高校、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责任不能推卸,只不过是在责任方式和方法方面可以更加多元化、社会化。也就是说,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不再单纯地通过控编制、管人头、管经费等直接的方法,而是可以通过政府采购合同、PPP等多种方式,对公共服务提供进行保障,并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和产出进行更有效的监管。”

但是,国家对高校、公立医院实施的财政差额拨款政策,如果不按人头来拨了,具体怎样拨款?总得有一个标准可以参考。

苏海南告诉记者,接下来就要研究高校、三甲医院所提供的相应的公益服务值多少钱,国家就应该给拨多少钱,这个额度就跟原来的编制、人头没关系了。“比如原来可能给某高校或某公立医院5 000万元,经过测算以后不够用,不利于改变上学难、看病贵,可能就拨款7 000万元。当然,如经研究评估之后,其提供的公益性服务不值5 000万元,那就应下降,只拨给4 000万元。”

他通过媒体提醒:财政差额拨款一定要解决高校、医院公益性服务因为取消编制所带来的跟公益性服务不匹配问题,财政拨款一定要跟公益性服务的实际绩效考核结果直接挂钩,既不能少拨造成高校、医院缺财政支持去乱创收、乱收费;也不能无限制地拨款,又回到原来的大锅饭,浪费纳税人的钱。

上一篇:艺术设计简历下一篇: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教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