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学反思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学反思 篇1

黄达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 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在 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最后,我让学生在积累了不少描写祖 国壮美河山的古诗。我觉得本堂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参与的质量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参与面广。如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边看我板书边一起书空课题中每个字的笔画,做到全员参与。

(二)主体参与的形式多。如个别读、齐读全诗;读诗句想象画面;

(三)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好。如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并描述画面时,学生纷纷举手,描述画面时能运用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语言比较生动、形象。

二、课件的使用恰当、适时。本堂课使用的课件是我自己制作的几张投影片,有文字,有画面,还配上经典民乐作为背景音乐。听课老师反映课件的画面和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二、没有当堂指导背诵全诗。这也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疏忽。其实,当时设计教案时,我曾想到要有指导背诵这一环节的,可由于当时没有及时将想法记录下来,后来几次修改教学设计,竟然忘了补上这一环节。由此可见,在教学上有某种有价值的想法或灵感时应及时记录下来。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学反思 篇2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1课。

教学目标

1.认读“亦、妆”两个生字, 借助有关注释, 结合课外资料, 正确理解重点词语以及诗句的意思。

2.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 并背诵。

3.体会诗人奇妙的观察想象和贴切的比喻。通过音乐渲染, 让学生在展开想象和拓展阅读中感受西湖的自然美, 体验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西湖风光的图片。

2.准备《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两首乐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由景入诗

1. 俗话说, “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你去过杭州的西湖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湖的美景吧!

(课件播放西湖美景图片, 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2. 观赏了西湖的美景, 请说说西湖留给你怎样的印象?有什么感受?

3.导入课题:西湖是一首诗, 一幅画, 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西湖美景倾倒了不少的游客。宋代诗人苏轼在杭州为官时, 除了造福百姓, 也被西湖的美景深深地陶醉, 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篇, 今天要学的就是他描写西湖的经典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4.从课题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从哪知道的?

小结:短短七个字的题目你们就能联想到这么多的内容, 相信通过这首二十八个字的古诗, 你们一定能品味出一个千姿百态的西湖。

设计意图:古诗文字优美, 语言凝练。悠扬的音乐、入情入境的导言, 教师引领学生走进西湖美景, 将学生对西湖的向往之情激发出来, 有效地营造出和谐的情感氛围, 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自主读诗, 领会诗意

1.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2.看见好多同学都读得有滋有味, 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呢? (指名读) 你能提醒一下大家这首诗中哪些词比较难读吗?带大家读一读。再请一组同学来把这首诗读一读, 看看能不能读得更好!

3. 师范读, 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展示朗读, 评价。

4.咱们以前学过很多的古诗, 相信你们已经掌握了很多理解诗意的方法, 能介绍介绍吗?

(学生汇报, 教师总结:了解诗人、借助注释、查阅资料等。)

5.小组合作, 用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懂诗句的意思, 老师随机点拨。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合作学习, 读准、读通、读懂、读出节奏、读出诗的味道和感觉, 这是古诗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为领悟诗境、感悟诗情奠定了基础。

三、拓展阅读, 品读诗句

1. 感受西湖在晴天下的秀美。

(1) 诗中哪句写出了晴天西湖的美景? (课件出示:水光潋滟晴方好。)

(2) 读诗想象画面:在你的脑海中, “水光潋滟”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生交流后, 课件出示水波闪动画面的课件。)

(3) 引导学生用别的词语来表现“水光潋滟”。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等。)

(4) 夏日, 阳光洒在荡漾的湖面上。如果你和诗人一样在西湖荡舟游玩, 除了看到波光粼粼的湖面, 还会看到什么美景呢? (湖中的鱼、荷花, 堤上的柳、花等。)

(5) 看到这么美的湖光山色, 你想怎么夸晴天的西湖?诗句中用了哪个字概括了? (板书:好)

(6) 拓展阅读。诗人说“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到底有多好呢?我们来看看另一位诗人写的赞美西湖的诗。

(课件出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指名朗读, 理解大概意思, 讨论:这首诗中, 哪些诗句写出了“晴方好”?读后两句, 说说晴天时的西湖到底好在“哪里”?)

(7) 假如此时你泛舟湖上, 你的心情会怎样?能把这种感觉带进诗中吗?

(学生先自读, 然后同桌互读、互评, 教师指名读, 集体评议。)

2. 感受雨中西湖的神奇。

过渡:正当诗人被西湖晴天美景深深吸引的时候, 这时下起了蒙蒙细雨, 雨中的西湖怎样?

(1) 生交流。诗句中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 理解“亦、奇”的意思。

(2) 理解“空蒙”。西湖的群山在云雾迷茫时, 又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课件出示雨中的西湖。)

(3) 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空蒙的山, 闪动光影的水, 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 如果你置身其中, 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

(4) 拓展阅读。诗人看到下雨时, 西湖的群山在云雾迷茫时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神秘莫测, 如同神话中的仙境, 好像披上了一层薄纱, 朦朦胧胧。不由得想起了苏轼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课件出示: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指名朗读, 理解大概意思;思考这首诗中的雨“奇”在哪里?)

(5) 教师引读诗句。

因为有雨, 西湖的柳枝更柔美了, 诗人不禁吟诵 (生接读) 山色空蒙雨亦奇。

因为有雨, 西湖的小桥更俊俏了, 诗人脱口而出 (生接读) 山色空蒙雨亦奇。

因为有雨, 西湖的小花更鲜艳了, 诗人不禁赞叹 (生接读) 山色空蒙雨亦奇。

因为有雨, 西湖的小草更娇嫩了, 诗人不禁感叹 (生接读) 山色空蒙雨亦奇。

小结:西湖有如此奇妙的景色, 身临其境的诗人自然是满心喜悦, 我们面对这样的美景, 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请再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设计意图: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诵读, 让学生在脑海中联想, 把文本读成画面, 化静为动, 化虚为实, 激活了词的意象, 丰富了阅读视线, 与诗人产生了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 不仅让学生感悟到语言之精妙, 还让学生领悟到语境之优美。特别是整合两首古诗,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使课堂诗意浓浓, 诗情洋溢, 从内容、意境、情感等方面为理解后两句诗作了铺垫。

四、揣摩语言, 感悟诗情

1. 苏轼用了两句诗把一个美丽的

西湖写得形态兼备, 富有灵气, 富有活力, 让我们也为之陶醉, 看着眼前的美景, 诗人不禁浮想联翩, 感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课件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1) 诗人把西湖比作了谁? (西施。) 课件出示西施图像, 介绍西施:越国美女,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是美丽和智慧的化身。西施淡妆时犹如出水芙蓉, 浓抹时更是风姿绰约。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让我们感受到她独特的美。

(2) 那诗人是怎么来形容西施的美的呢?读诗句, 说意思。理解“总相宜”。

(3) 西施的确很美, 那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施呢?

(课件出示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

2. 一个美妙而贴切的比喻, 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你能读出这份美妙的神韵吗? (指名练读, 互评。)

小结:西施不论略施粉黛还是浓妆艳抹都是那么楚楚动人, 西湖不论是晴天还是雨天, 不论是春天还是秋天, 不论是早晨还是傍晚, 都是那么神奇美丽。所以诗人发出感慨: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咏, 把诗句中的抽象凝练的语言化为具体的形象, 不仅让学生学习诗句内蕴丰富的语言, 感受诗人比喻的绝妙贴切, 还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五、配乐吟诵, 升华诗情

1.诗的美, 美在音律动听, 美在文字优雅, 美在画意绵绵, 精练的28个字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咱们配上委婉动听的音乐, 再次品味苏轼的西湖情怀。

(配乐:柔婉的古筝曲《平湖秋月》, 学生配乐朗读后, 先指名读后齐读。)

2.看着眼前的美景, 诗人醉了, 学习了这首古诗, 我们也醉了。闭上眼睛, 想象那迷人的湖光山色, 用你轻柔优雅的声音背出来吧!

3.《饮湖上初晴后雨》堪称“西湖”之绝, 西湖也因为这首诗有了另一个名字“西子湖”, 名扬千古!从这可见诗之伟大。一首诗让一个地方名扬四海,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学反思 篇3

师: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它会令你想起哪首诗?

生:《望天门山》。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现在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师生共同背诵古诗《望天门山》。

师:这首古诗不仅要求背诵,还要求默写,下面请大家拿出笔和纸,看谁填得又快又好。[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天门中断( )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一片日边来。]

师:这位同学填的是“楚江”“孤帆”,对吗?

生:对。

师:这位同学不仅填对了,而且字写得工整、漂亮,老师给你点个赞。现在请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同桌写对了就给他点个赞吧!

【点评】执教老师采取复习导入法,由古诗《望天门山》引入教学,既检测了学生背诵诗歌及掌握生字词的情况,又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诗。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老师发现,“饮”的前鼻音和“晴”的后鼻音你读得特别准确。题目比较长,我们要怎么停顿呢?谁来范读一遍?

生范读课题。

师:这位同学停顿准确,读得很有节奏,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

师:读了诗题,你能知道什么?

生1:苏轼在西湖上喝酒。

生2:天气是先晴后雨。

师:题目经常会缺少一些要素,这首诗的题目缺少了人物,我们在理解题意时要学会补充人物这个要素。(补充说明:这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上喝酒赏景,天气起初是晴朗的,后来下起了雨。)

【点评】诗题是一首古诗的眼睛。教学时,执教老师让学生从读诗题开始,强调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了解题目的意思,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板块的学习。

二、读准音,初感知

师:诗人看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流利。

师:这里有几个特别难读的字,谁来挑战?

生1读生字词“潋滟”“亦”“妆”。

师:这位同学读“妆”时,翘舌后鼻音读得很准确,谁再来读一读。

生2读生字词“潋滟”“亦”“妆”。

师:这位同学读“潋滟”时,前鼻音读得特别准确,请你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一读吧。

师:去掉拼音后的生字,你还会读吗?

全班学生读生字词。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读诗,读得字正腔圆。

师:你读得很有节奏感!“子”“奇”“宜”都是押“i”音,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学会体会诗的韵味。

男女生比赛读,最后全班读。

【点评】朗读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初读,如自由读、个人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等,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老师的指导和点拨下,读好停顿,读出诗的韵味,达到了字字准确、句句流畅的朗读目标。

三、知诗意,想画面

师:我们学习古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了解诗句的意思。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诗句?给大家推荐一下。

生1:看注释。

生2:看插图。

生3:想象画面。

……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一两种方法读这首诗,通过字面含义,你能够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1: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晴天时和下雨时西湖的画面:天晴时,太阳高照,西湖的水在荡漾,湖面上闪着粼粼的金光;下雨时,远处和近处的景色朦朦胧胧,别有一番奇特的美。

师:你描述了一幅西湖晴雨图。

生2:我眼前出现了这样的西湖:晴天时,艳阳高照,水面波光粼粼,是橙色的;下雨时,云雾弥漫在西湖上空,像仙子一般。

师:你用比喻的方式描述了想象中的画面,真好!

【点评】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自由朗读,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同时感悟诗的意境。

师:你认为哪一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晴天呢?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诗句)你从哪里看出来是晴天呢?

生:水光潋滟。

师:“潋滟”是什么意思?

生:波光闪动的样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解。

师:很好!通过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点评】现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古诗词就有了相应的注释,对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做了解释和说明。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好教材,让学生掌握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方法,并在学习中反复强调,从而形成学习能力。

师:阳光洒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

生1:微波荡漾的湖面上银光闪闪,像是铺满了钻石。

生2:湖面波光闪动,像可爱的小精灵在湖面上玩耍。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银光闪闪的湖面多美呀!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语形容这样的景象?

生:水光潋滟。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个词,读出湖面波光闪烁的美景。

生齐读。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湖面波光闪动的画面)你们看,这就是——

生:水光潋滟。

师:这样的景象让你想起了哪些词语?

生1:波光粼粼。

生2:碧波荡漾。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波光闪烁、金光闪闪、浮光跃金……)这些都是描写阳光下水面景象的词语,让我们记住它们吧!

nlc202309090526

师:诗人一个“水光潋滟”让我们想象到了这么多的画面,认识了这么多的词语,现在我们将这些词语运用到诗句当中,说一说西湖的美景。[多媒体课件出示(〓 )晴方好]

生1:水光粼粼晴方好。

生2:金光闪闪晴方好。

生3:波光闪烁晴方好。

师:好一个绚丽多彩、生趣盎然的西湖晴天。晴天下的西湖湖面波光闪烁,多美的画面呀!你在哪儿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呢?

生1:太阳照在北海银滩海面上也是这样的景象。

师:当你在北海银滩看到这样的景象时,你可以说——

生1:水光潋滟晴方好。

生2:我坐在游船上也看到过这样的景象。

师:当你坐船泛舟湖上时,你可以说——

生2: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看到阳光照耀下的南湖,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站在风景秀丽的漓江边,看到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在杭州,看到晴天下波光闪烁的西湖,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方”是什么意思?

生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当用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这些方法仍然无法理解诗意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方”在字典里有好几种解释,老师选出了4种,你认为选哪一种解释才对?(多媒体课件出示:①办法,技巧;②正、刚刚、恰;③地区、地域;④方形。)

生:选②正、刚刚、恰。

师:没错!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生齐读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点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生诵读诗文提出了“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潋滟”一词时,执教老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想象和描述中回忆有关描写水面波纹的词语,积累词语,领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与水面波纹相关的词语,并让学生运用到诗句中,创设了许多场景,让学生通过吟诵诗句来形容自己见到过的景象,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师:当诗人还陶醉在阳光明媚的画面中时,天空突然下起雨来,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谁来读一读。

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下雨了,景色朦朦胧胧的,像烟雾缭绕一般。

生2:像一幅山水画。

师: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我们可以用诗句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山色空蒙。

师:西湖阳光明媚的晴天很美,雨景也很奇妙,“亦奇”是什么意思?

生:也很奇妙。

师:“亦”用换词方法来理解就是——

生:也。

师:“亦奇”就是也奇妙的意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雨中,感受西湖雨景的奇妙吧!

生读诗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老师发现有一位同学读“山色空蒙”时声音特别轻柔,仿佛置身于这奇妙的雨中。(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和诗句,引导学生读出西湖晴雨两幅图的不同景象。)一天之中,诗人看到了西湖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全班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两幅不同的画面。

学生齐读第一、二句诗。

【点评】古诗语言精炼、鲜明、形象,学生通过想象、朗读,感受到了在不同天气下西湖的美,将西湖晴雨两幅图的美读得富有层次和厚度。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学生齐读)这么美的西湖,诗人把它比喻成什么?

生:西子。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你知道西子是谁吗?

生:西施。

师:对,西子名叫西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到底有多美呢?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传说西施天生丽质,每次她在古越国浣纱溪边洗纱的时候,水中的鱼儿一看到她,都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入了江底,所以她还有一个美称——沉鱼。

师:在苏轼眼里,西湖就像西子一样美丽多姿,那么,在其他诗人眼中,西湖又是怎样的?(多媒体课件出示3组比喻诗句: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白居易《春题湖上》;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周起渭《西湖》;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艾青《西湖》)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师:诗人把西湖分别比作什么?

生1:白居易把西湖比作图画。

生2:周起渭把西湖比作明月。

生3:艾青把西湖比作明镜。

师:苏轼把西湖比作西子,妙在哪里?西湖和西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生1:因为西湖和西子一样美。

生2:西湖和西子前面都有一个“西”字。

生3: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她们都属于同一个地方,西子是越地美女,越地是今天的江浙一带,西湖也在浙江。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对于西子而言,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刚刚合适,对于西湖来说,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也都刚刚合适。

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生:是很合适的意思。

师: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其实,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午后、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西湖,从此西湖就有了一个美妙动听的名字——西子湖,所以,诗人不禁感叹——

生读第三、四句诗。

【点评】“欲把西湖比西子”这个比喻句,传神地写出了西湖的神韵美,那么如何把这种神韵美传递给学生呢?在教学策略方面,执教老师选择了用语言描述、故事引入、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西子的沉鱼之美,再用对比鉴赏的方法,与白居易笔下的“图画”,周起渭笔下的“明月”和艾青笔下的“明镜”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苏轼的比喻妙处所在,明白西湖的美在于神韵,在于诗人对西湖的热爱。

nlc202309090526

四、诵古诗,悟诗情

师:苏轼用了28个字为我们展现了西湖的美景,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加动作读,可以用吟唱的方式读,可以配乐读,试着读出诗中的画和诗中的情。

学生自由读诗,有的在朗读时加入肢体动作,有的用吟唱的方式读。

师:苏轼在杭州做官时,为了保护西湖,不惜多次上书朝廷,贱卖自己的字画,修筑苏堤,疏通西湖,还修建了三潭映月。刚刚完成长堤修筑,苏轼泛舟西湖,心情很好,诗情满溢的他随即吟诵了这首诗。

全班学生齐读诗歌。

师:千年后的今天,西湖依然水光潋滟,仍旧山色空蒙,但湖上已不见饮酒之人,只有西湖边上苏东坡的雕像深情矗立,他对西湖的爱已融入诗中,成为了千古绝唱。

生再次诵读古诗。

师:苏轼的诗现存约2 700余首,诗的题材广泛,豪放旷达又不失婉约,善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老师推荐大家读一读这两首诗《望湖楼醉书》《中秋月》,试着领会苏轼创作的艺术风格。

【点评】学习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执教老师在教学时采取范读、个别读、配乐吟诵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体会诗歌的含义与情感,最后通过补充苏轼的资料、推荐古诗的方式,让学生领会诗人创作的艺术风格。

【总评】

教学时注重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智慧课堂的标签。教学古诗词,教师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积累语言,提升思维和语用能力呢?执教老师对此做了有效的探索。

一、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古诗语言凝练、形象,有着鲜明的节奏,富于音乐美,朗读最能够让人感受到这种艺术魅力。教学中,执教老师设计了3个层次的读:一是读通、读顺、读准确;二是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三是读出诗的个性和韵味。每一个层次的读目的不同,形式也比较多样。第一层次的读,学生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层次的读,学生在读中要把握诗句的含义,读出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第三层次的读,学生在充分感悟诗情后,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这样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古诗教学以诵读感知为主的特点。

二、懂诗意,悟诗情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古诗词除了能够理解诗意,重点在于想象画面,感悟诗情画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执教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想象,在学生读通读顺整首诗后,没有对词句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以“读着这首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一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抓住“水光潋滟”一词,让学生想象阳光下湖光闪动的美丽画面“像可爱的小精灵在湖面上玩耍”“湖面像是铺满了闪闪发光的钻石”。

三、想意境,品诗情,积累运用,领略诗韵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诗的境界》一文中说过:“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见’字最要紧。”见,是一种当下的直觉的观照。见什么?见景,见意象。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能够见意象,教师的作用就是“举象”,“举”是打开,是呈现,是营造,不仅要“举象”,还要“造境”。

教学中,执教老师不但带领学生想意境,品诗情,还注意引导学生读诗“见”景,通过“举象”“造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例如,学习“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句诗时,教师抓住“水光潋滟”一词,引导学生想象“阳光下水光潋滟的画面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于是,波光粼粼、波光闪动、银光闪闪、碧波荡漾等词不断地从学生口中涌出。接下来,执教老师又设计了让学生将积累到的词语填到诗句中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而深入理解“水光潋滟”一词的含义,更好地体悟诗情,接着又以“晴天下湖面波光闪烁,多美的画面呀!你还在哪儿看到过这样的情景”这一问题,让学生从西湖水光潋滟联系到北海银滩等地的景象,学生由此读出了诗情画意。再如,学习“欲把西湖比西子”这句诗,执教老师分别用了3位诗人的3首诗,通过对比、讨论、品味,让学生体会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精妙,进而积累与比喻相关的诗句,最后还补充了苏轼的资料,让学生能够继续研究诗人的创作风格。这节课很好地实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教学目标。

(注:本课例获2015年南宁市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在2016年春“名师面对面”全国名师特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作为展示课,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责编欧孔群)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篇4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在教学时,由于缺少经验和技巧,再加上本人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成功的地方少,而不足的地方是太多了,下面反思如下:

因为所教的对象是农村的孩子,见识不广,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十景风光图片,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接着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理解题意。然后我还花了较长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读出诗的韵

律,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指导,让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空濛”这个词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和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来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并发现它美,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再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最后,引导学生在理解单个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诗句的意思。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本堂课中,因为在对学生理解诗意的引导不够好,导致在我提问时积极回答问题的人太少,课堂死气沉沉,一点也不活跃,用一个词来概括——沉闷。总之这堂课有太多的不足,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2

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先和孩子们一起了解诗人苏轼,介绍了苏氏父子在文学中的成就,也说了苏家小妹的才华出众,孩子听得很出神。接着问写哪里的风光?孩子大声回答:“西湖”“谁知道西湖?”孩子说了一些关于西湖的,有个孩子说:西湖也叫西子湖。“谁知道为什么又叫西子湖吗?西子指什么?”一生说:“西子也叫西施。”一生补充说:“西子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美女。”

说完了西子,我们再次回到西湖,为什么西湖叫做西子湖?可以想象西湖有着和西子同样的————美丽。请同学读读诗,找出关于把西湖比作西子的诗句。孩子开始读书了,很快有人说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孩子读诗,说说他们的理解,把欲的意思解出来了,其余的很多迎刃而解,在大家的补充说明中,我再次小结。接着过渡到,“为什么西湖能够和西子那么美呢?它美在哪里?”再从诗中找。孩子们再读,很快找出是前两行诗,孩子们结合注释来理解,理解晴朗时的西湖和下雨时的西湖同样的美丽,同样都是奇妙的,从而理解了下面的比喻。再让孩子朗读古诗,让孩子分男女生来读,小组来读,再试着背诵。这堂课总的感觉还是非常顺利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3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通风姿。

本诗的难点应该是重点词的理解及对诗描绘的意境的把握上。因此,课堂上,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首先,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本单元需要积累的谚语入手,播放苏杭的画面。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4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西湖的最直观的感受,使其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接着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天之中,诗人欣赏了西湖的晴姿雨态,真是兴奋之极

啊!这时,他情不自禁地由西湖想到了——(西子),在引导学生感悟此比喻的精妙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多次朗读指导,学生陶醉在这美丽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后我通过苏轼的另一首《望湖楼醉书》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小雨的轻柔,一首是描写大雨的狂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雨的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

我觉得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铺垫得较好,有层次性。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接力读、齐读、配乐入境读,多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诗词,反复吟咏诗句,体现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培养学生语感,感悟诗意,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的转移。由于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步步推进,因此,学生生生互动时,生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引导比较巧妙到位,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很精彩,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三、在想象中个性化感悟诗中的意境。教学中,我注重对文本进行拓展。如:“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

是另外一番景象。(出示图片)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怎么来夸赞一下西湖呢?”让学生换词,用这种方式来攻破理解词语的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个“奇”字中蕴含的:奇特、奇妙、奇异、神奇等其中不同的奥妙和丰富的内涵。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学生读诗的韵味不够浓,我铺垫的语言如果再丰富些,而且让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感受意境之后,再让学生在想象中读,学生读诗的韵味会更浓。

二、教学设计过于面面俱到,容量过大,再加上没有掌握好时间,整堂课张弛无度,后面的点拨“打比方”这个课文很重要的表达方法以及拓展环节不得不草草收场,由于激励不到位,学生背诗的热情上不来,也没法展示师生吟诗的高潮,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有些遗憾。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收获,每一次新的挑战。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5

20xx年11月24—11月26日,我到深圳跟岗学习三天。期间,有机会到指导老师林主任班级上一节交流课。教学内容为三年级上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课后,团队的老师们给我评课,提出了非常多宝贵的意见,具体如下:

第一,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因为经验不足,也不了解这个班的学生情况,我在备课的时候,担心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担心如果学生太活跃,我控制不了怎么办。所以,设计的教学思路,变得很保守,变得我要怎么讲完这节课,而不是怎么带着学生学完这首诗。

比如“懂诗意”这个环节,我出示了直接出示了图片,让学

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幅图。而且我的答案是预设好的了,那就是古诗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这样一来,学生看着图来描述,没有想象空间,就是被动接受了这些知识,而不是主动发现、建构了这些知识。

课后评课中,老师们指出,备课必须“眼中有学生”。这一环节应该改成这样:让学生自己想象“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景象,说自己的理解,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我去巡堂指导。或者可以把这个变成口语训练的一个训练点,让学生自由回答,引导学生说话、表达。

第二,“一课一得”:指导学法,归纳方法。

评课时候,老师们指出,我没有把学习古诗的方法归纳出来,没有把方法交给学生。这里让我反思,所谓“一课一得”,在我的这节课上,我给了学生什么,学生收获了什么。

经过这次的上课和评课,我进一步理解了语文“工具性”的这一问题,学生的学习是得法于课内。那么,我的课上应该这样调整:把和本节课教学目标无关的教学活动删去,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紧接着出示和其他西湖有关的一两首古诗,让学生按照这些方法进行学习,做到举一反三。把方法交给学生、把工具交给学生,我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

第三,开阔思维,形式多样。

这一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体会。但是,从课堂效果看,都停留在比较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去理解。评课时候,曾雯主任告诉我,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多样化的表达:比如,把这首诗画出来、把这首诗表演出来、把这首诗编成故事、把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等等。

以上的几种形式,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但要求让每个小组有任务、每个学生有事做。曾老师的这个想法,让我瞬间开阔了思维,我认为,这也是让学生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6

本来诗歌教学我一向遵循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本堂课也不例外。本课结束后我通过询问学生,自我反思,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有几点思考;

1、在学生谈到西施的美美在何处时,学生无法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对西施浓淡相宜的美无法领悟时,我的教学环节就显得过于守旧,不知道恰当的引导,导致学生一知半解。其实可以引导学生,西施和西湖有什么相似之处,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说,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被错过了。

2、平时学生习惯了那种一本书一支笔的课堂学习模式,师生间的交流和默契显得较为生疏,导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时间,教学环节的安排要合理紧凑。

4、教学中在对诗歌整体进行感悟理解的同时,不能削弱甚至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如:生字书写,重点词语的理解。特别是在公开课上,部分老师可能出现为了展现对诗情意境的感悟,而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也许滔滔不绝的谈感悟,而在进行书面练习时,却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7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西湖的最直观的感受,使其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接着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天之中,诗人欣赏了西湖的晴姿雨态,真是兴奋之极啊!这时,他情不自禁地由西湖想到了——(西子),在引导学生感悟此比喻的精妙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多次朗读指导,学生陶醉在这美丽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后我通过一首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晴雨的西湖,一首是描写荷花怒放时的西湖,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西湖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我觉得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铺垫得较好,有层次性。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接力读、齐读、配乐入境读,多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诗词,反复吟咏诗句,体现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培养学生语感,感悟诗意,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的转移。由于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步步推进,因此,学生生生互动时,生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引导比较巧妙到位,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很精彩,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3、在想象中个性化感悟诗中的意境。教学中,我注重对文本进行拓展。如:“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出示图片)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怎么来夸赞一下西湖呢?”让学生换词,用这种方式来攻破理解词语的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个“奇”字中蕴含的:奇特、奇妙、奇异、神奇等其中不同的奥妙和丰富的内涵。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学生读诗的韵味不够浓,我铺垫的语言如果再丰富些,而且让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感受意境之后,再让学生在想象中读,学生读诗的韵味会更浓。

2、老师的语言不够简练,略显啰嗦。在以后诗词教学中应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更富有诗意语言才能把学生不断带入诗情画意当中,更好的感受诗人描绘的情景。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8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一、注重朗读。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没做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这也是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虽然孩子们在理解诗句时还有一定难度,但在教学时,我适当扶一扶。

三、展开想象,感悟诗意。

本课写得特别美,教学时,我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

教学时,虽然介绍了西湖的美景,但孩子们没有去过,看过,在感受美丽景象时,还有一定难度。此文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本站仅为收集收藏,若您不愿意转载,敬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9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0

10月,我课题组进行了初期阶段的朗读教学展示课本周五第一节课我讲了一节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我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评课。现反思如下。

1、对诗词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应该放在诗词中体会。因为是朗读教学的展示,所以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课前我布置了预习,所以我对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单抽出来帮助学生来理解,效果不是很好,看来还是应该放到诗中去理解更为合适。

2、讲“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也仿照前段时间在曙光小区听20xx年语文优质课一位人民大道老师教这一课的设计: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西施和西湖有什么相似之处?但学生不知道,课堂很尴尬。所以我感觉农村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在理解能力上与市区学校的学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教学上,要因材施教,降低要求,慢慢引导。

我觉得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西湖的最直观的感受,使其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接着从诗题入手,让学生知道整首诗写景是先晴天后下雨天,为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空蒙”词语时,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和蒙蒙细雨中西湖美景,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

2、在想象中个性化感悟诗中的意境。教学中,我注重对文本进行拓展。如:“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让学生又一次加深前两句诗句的理解和欣赏。

总之,教师在知道学生朗读时,要运用不同的方法。但是每一次让学生朗读时,都要让孩子们带着“目的”去读。这样学生朗读时才有“使命感”,才能用心用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1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2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湘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在学校20xx年上学期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我选择了此诗参赛。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它的最大难点是什么?难就难在怎样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在教学这首诗时,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头戏,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分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

然而,这一堂课也有不少遗憾。我的情感不够投入是最突出的问题,诗歌的朗读还没有教好的凸显层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3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部编版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我通过一个小的写话来升华情感: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因为有雨,西湖的小桥更加俊美,因为(),西湖的()更加()。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时,苏轼站在西湖边,看着美丽的湖光山色,苏轼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时,老师站在喜欢边,老师醉了。……此时小朋友站在喜欢边,小朋友们醉了……通过多次朗读引导,学生陶醉在这美丽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后我通过苏轼的另一首《望湖楼醉书》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小雨的轻柔,一首是描写大雨的狂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雨的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头戏,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在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没有放开学生大胆的想象,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具一格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 刘禹锡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标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走。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神往。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发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想意境,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特出息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3、在下面这幅画上,誊写古诗。看看谁的“古诗配画”最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认识“亦、妆”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潋滟、空蒙”等词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2、导入《饮湖上初晴后雨》。

3、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你们了解苏轼吗?

2、介绍苏轼。苏轼多才多艺,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号东坡居士,他的诗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在艺术上别具一格。

3、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4、学生说题目意思。

三、读古诗

1、听录音。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诗中哪些字你觉得比较难。

4、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卡片,指导学生读好“潋滟、空蒙、淡妆浓抹”,理解“亦”的意思。

5、把这些词语放进诗中,读好它,你会发现你能读出另一种味道。

6、学生自由读。

7、指名读。

8、齐读。

四、明诗意

1、学习第一句

①读第一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②理解“潋滟”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说。

③指名读再齐读。

2、学习第二句

①、播放下雨音乐。

②、你刚才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什么画面?

③、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空蒙”。

④、理解诗句意思。

⑤、指导朗读。

3、学习后两句

①:如此美妙的西湖,在诗人眼中,他把西湖比作了什么?读后两句。

②、了解西子。

③、诗人为什么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呢?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④、学生汇报。

五、熟诵读,厚积累

1、听录音朗读。

2、学生读。

3、背诵。

4、拓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代)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小结。

教后反思:

语文教学的字词不仅仅是低年级的任务,本课中,生字的教学不局限于课本要求的“亦、妆”两字,而是根据了学生的需要,对“潋滟、淡妆浓抹”等的字词也让学生反复读,这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对于整首诗的朗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诗句必须反复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流传至今而又行之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通过读,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读出情,每句诗连听带读至少在10遍以上,所以到后来的背诵有不少学生就能脱口而出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通用) 篇5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西湖的最直观的感受,使其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接着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天之中,诗人欣赏了西湖的晴姿雨态,真是兴奋之极

啊!这时,他情不自禁地由西湖想到了——(西子),在引导学生感悟此比喻的精妙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多次朗读指导,学生陶醉在这美丽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后我通过苏轼的另一首《望湖楼醉书》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小雨的轻柔,一首是描写大雨的狂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雨的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

我觉得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铺垫得较好,有层次性。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接力读、齐读、配乐入境读,多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诗词,反复吟咏诗句,体现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培养学生语感,感悟诗意,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的转移。由于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步步推进,因此,学生生生互动时,生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引导比较巧妙到位,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很精彩,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三、在想象中个性化感悟诗中的意境。教学中,我注重对文本进行拓展。如:“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

是另外一番景象。(出示图片)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怎么来夸赞一下西湖呢?”让学生换词,用这种方式来攻破理解词语的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个“奇”字中蕴含的:奇特、奇妙、奇异、神奇等其中不同的奥妙和丰富的内涵。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学生读诗的韵味不够浓,我铺垫的语言如果再丰富些,而且让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感受意境之后,再让学生在想象中读,学生读诗的韵味会更浓。

二、教学设计过于面面俱到,容量过大,再加上没有掌握好时间,整堂课张弛无度,后面的点拨“打比方”这个课文很重要的表达方法以及拓展环节不得不草草收场,由于激励不到位,学生背诗的热情上不来,也没法展示师生吟诗的高潮,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有些遗憾。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收获,每一次新的挑战。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2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部编版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我通过一个小的写话来升华情感: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因为有雨,西湖的小桥更加俊美,因为(),西湖的()更加()。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时,苏轼站在西湖边,看着美丽的湖光山色,苏轼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时,老师站在喜欢边,老师醉了。……此时小朋友站在喜欢边,小朋友们醉了……通过多次朗读引导,学生陶醉在这美丽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后我通过苏轼的另一首《望湖楼醉书》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小雨的轻柔,一首是描写大雨的狂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雨的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头戏,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在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没有放开学生大胆的想象,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3

上周五,我上了一节微型课——《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在此谈谈教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备课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反复领悟古诗,了解学情,课堂中每个问题的设计,过渡语的反复斟酌我都经历了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的过程。备课结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引得太多,放手不够,课堂中老师要说的话也太多。后又经历了几次修改,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执教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由于在备课的时候不够周全,因此,问题就开始显山露水了。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最后,我让学生在积累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古诗的进行拓展。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二、没有当堂指导背诵全诗。这也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疏忽。其实,当时设计教案时,我曾想到要有指导背诵这一环节的,可由于当时没有及时将想法记录下来,后来几次修改教学设计,竟然忘了补上这一环节。由此可见,在教学上有某种有价值的想法或灵感时应及时记录下来。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三、了解学情不够。应该说,我对孩子们还是不太了解,比如我问总相宜是怎么理解的,孩子们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就是我对孩子们的估计不足。在拓展形容湖水的词语时对学生估计过高,“水平如镜”这个词孩子们非常陌生。

四、就是课前的预设还是不够精细,这点从每个环节的设计连贯度就可以看出来。虽然说我在预设的时候还是关注了如何让每个环节更连贯,让过渡语更自然一些,也许是我教案记得不熟练,也许是我的临场机智不够,反正表现不尽人意。

五、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让课堂教学语言更美一些,让教学流程更清晰一些,让评价更多样一些,让普通话更标准一些,让语气更抑扬顿挫一些,让感情更充沛一点,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散发勃勃的生命活力。

六、教学设计过于面面俱到,容量过大,再加上没有掌握好时间,整堂课张弛无度,后面的打比方,这个课文很重要的表达方方法以及拓展环节不得不草草收场,由于激励不到位,学生背诗的热情上不来,也没法展示师生吟诗的高潮,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有些遗憾。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收获,每一次新的挑战。我想:以后我再教这一课时,有了此次反思在前,我会把这一课教得更好!《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的语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但是诗中的某些词语的理解却是可意会而不好言传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4

本周五第一节课我讲了一节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育局的领导和校领导来听课。下面我就结合教育局腾老师的点评反思一下这堂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课前我布置了预习,所以我对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单抽出来帮助学生来理解,效果不是很好,看来还是应该放到诗中去理解更为合适。

由于有些紧张,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后,把读诗这个重要环节居然给丢了,很是不应该,其实教学设计上有的,上课前我还看教案时还记着着,可一上课就给丢了,光想着怎么用课件了,短练啊!

回忆整堂课,就像腾老师说的那样,词语的理解、诗句的理解、读、预习等方面都关注到了,就是落实的不够扎实。现在让我想怎么才能把这些环节都落实的很扎实,我也说不出来,同时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明白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还需要我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我会的。

这堂课的备课和课件其实我也用心了,一直忙到夜里一点多,估计二点多才睡着的,可就是自己的水平太有限,课件虽然做的还算可以,就是好钢没有用到刀刃上,课件出示的时机不是恰到好处,腾老师的一句话使我茅塞顿开:画面的呈现应该起到提升的作用,而不能让学生成为画面的解说员;应该让学生在头脑形成形象以后再出示画面,使学生的感悟和体会得到提升。

通过这节课还使我深深的感受到课件的辅助作用真的很大,以前只是看其他老师上课时使用课件,自己没用过。这次如果没有课件我真不知道怎么上这节课。同时我发现有课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被调动起来,以后我要在这方面也多下些功夫。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5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的语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但是诗中的某些词语的理解却是可意会而不好言传的。

备课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反复领悟古诗,了解学情,课堂中每个问题的设计,过渡语的反复斟酌我都经历了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的过程。备课结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引得太多,放手不够,课堂中老师要说的话也太多。后又经历了几次修改,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执教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由于在备课的时候不够周全,因此,问题就开始显山露水了。

第一,孩子们的课堂常规训练不够到位。上整堂课,虽然我仔细观察了孩子们,他们没有任何出格的行为,但是我认为很多孩子是心不在焉的,是学习不够认真的。我在想,第一是我的孩子没有学会听课,其次就是因为我的课不够吸引孩子们。第三就是孩子们见不得三宝,来了几位老师听课,他们就手足无措了,发言不够踊跃,朗读不够放开。听了耿老师的课,我才知道,其实三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也是少不了的程序,特别是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更要注意组织教学,这样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了解学情不够。应该说,我对孩子们还是不太了解,比如我问总相宜是怎么理解的,孩子们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就是我对孩子们的估计不足。在三6班上课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不懂淡妆浓抹是什么意思,我立刻修改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本打算将那个问题抛给学生的,我换成了两幅对比图片来帮助孩子理解,应该说那两幅图解决了淡妆浓抹的问题,但是我没有将这个好的契机和总相宜结合起来。正如黄老师所说的那样,直接问孩子们,这两幅图美不美?孩子们肯定肯定回答,美,然后我直接总结,这就是总相宜,那教学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三,就是课前的预设还是不够精细,这点从每个环节的设计连贯度就可以看出来。虽然说我在预设的时候还是关注了如何让每个环节更连贯,让过渡语更自然一些,也许是我教案记得不熟练,也许是我的临场机智不够,反正表现不尽人意。

第四,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让课堂教学语言更美一些,让教学流程更清晰一些,让评价更多样一些,让普通话更标准一些,让语气更抑扬顿挫一些,让感情更充沛一点,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散发勃勃的生命活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6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西湖的最直观的感受,使其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接着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天之中,诗人欣赏了西湖的晴姿雨态,真是兴奋之极啊!这时,他情不自禁地由西湖想到了——(西子),在引导学生感悟此比喻的精妙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多次朗读指导,学生陶醉在这美丽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后我通过一首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晴雨的西湖,一首是描写荷花怒放时的西湖,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西湖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我觉得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铺垫得较好,有层次性。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接力读、齐读、配乐入境读,多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诗词,反复吟咏诗句,体现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培养学生语感,感悟诗意,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的转移。由于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步步推进,因此,学生生生互动时,生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引导比较巧妙到位,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很精彩,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3、在想象中个性化感悟诗中的意境。教学中,我注重对文本进行拓展。如:“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出示图片)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怎么来夸赞一下西湖呢?”让学生换词,用这种方式来攻破理解词语的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个“奇”字中蕴含的:奇特、奇妙、奇异、神奇等其中不同的奥妙和丰富的内涵。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学生读诗的韵味不够浓,我铺垫的语言如果再丰富些,而且让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感受意境之后,再让学生在想象中读,学生读诗的韵味会更浓。

2、老师的语言不够简练,略显啰嗦。在以后诗词教学中应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更富有诗意语言才能把学生不断带入诗情画意当中,更好的感受诗人描绘的情景。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7

20xx年11月24—11月26日,我到深圳跟岗学习三天。期间,有机会到指导老师林主任班级上一节交流课。教学内容为三年级上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课后,团队的老师们给我评课,提出了非常多宝贵的意见,具体如下:

第一,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因为经验不足,也不了解这个班的学生情况,我在备课的时候,担心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担心如果学生太活跃,我控制不了怎么办。所以,设计的教学思路,变得很保守,变得我要怎么讲完这节课,而不是怎么带着学生学完这首诗。

比如“懂诗意”这个环节,我出示了直接出示了图片,让学

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幅图。而且我的答案是预设好的了,那就是古诗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这样一来,学生看着图来描述,没有想象空间,就是被动接受了这些知识,而不是主动发现、建构了这些知识。

课后评课中,老师们指出,备课必须“眼中有学生”。这一环节应该改成这样:让学生自己想象“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景象,说自己的理解,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我去巡堂指导。或者可以把这个变成口语训练的一个训练点,让学生自由回答,引导学生说话、表达。

第二,“一课一得”:指导学法,归纳方法。

评课时候,老师们指出,我没有把学习古诗的方法归纳出来,没有把方法交给学生。这里让我反思,所谓“一课一得”,在我的这节课上,我给了学生什么,学生收获了什么。

经过这次的上课和评课,我进一步理解了语文“工具性”的这一问题,学生的学习是得法于课内。那么,我的课上应该这样调整:把和本节课教学目标无关的教学活动删去,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紧接着出示和其他西湖有关的一两首古诗,让学生按照这些方法进行学习,做到举一反三。把方法交给学生、把工具交给学生,我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

第三,开阔思维,形式多样。

这一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体会。但是,从课堂效果看,都停留在比较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去理解。评课时候,曾雯主任告诉我,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多样化的表达:比如,把这首诗画出来、把这首诗表演出来、把这首诗编成故事、把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等等。

以上的几种形式,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但要求让每个小组有任务、每个学生有事做。曾老师的这个想法,让我瞬间开阔了思维,我认为,这也是让学生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8

这是一首千古美诗,它把西湖的美演绎得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并且富有灵气,让人留连忘返。在教学时,我屏弃了传统的串讲,把诗肢解掉,而是通过精美的课件,优美的乐曲,动情的渲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触摸西湖的美,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学生在不断的品读中充分领略了西湖的美,也渐渐明白了诗的意思,进入了诗的意境。“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欲把课堂比诗园,一声一叹总关情”,一句对西湖的赞美,一声“哇”的感慨,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无不透露出学生对诗的喜爱,对学诗的投入。

但课堂上也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当学到“西子”时,学生对古代的四大美女非常感兴趣,于是我趁机讲了有关她们的事,并对“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进行了诠释,学生的思维开始有点散。课堂上起了一点小涟漪。还好我准备了“西湖十景”的图片,学生自然而然又回到了课文。只是时间少了点,学生的品味时间不够,也没有好好去写一写。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9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0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部编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时,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我通过一个小的写话来升华情感: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因为有雨,西湖的小桥更加俊美,因为(),西湖的()更加()。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点,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在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没有放开学生大胆的想象,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收获,每一次新的挑战。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1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认识“亦、妆”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潋滟、空蒙”等词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2、导入《饮湖上初晴后雨》。

3、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你们了解苏轼吗?

2、介绍苏轼。苏轼多才多艺,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号东坡居士,他的诗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在艺术上别具一格。

3、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4、学生说题目意思。

三、读古诗

1、听录音。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诗中哪些字你觉得比较难。

4、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卡片,指导学生读好“潋滟、空蒙、淡妆浓抹”,理解“亦”的意思。

5、把这些词语放进诗中,读好它,你会发现你能读出另一种味道。

6、学生自由读。

7、指名读。

8、齐读。

四、明诗意

1、学习第一句

①读第一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②理解“潋滟”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说。

③指名读再齐读。

2、学习第二句

①、播放下雨音乐。

②、你刚才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什么画面?

③、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空蒙”。

④、理解诗句意思。

⑤、指导朗读。

3、学习后两句

①:如此美妙的西湖,在诗人眼中,他把西湖比作了什么?读后两句。

②、了解西子。

③、诗人为什么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呢?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④、学生汇报。

五、熟诵读,厚积累

1、听录音朗读。

2、学生读。

3、背诵。

4、拓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代)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小结。

教后反思:

语文教学的字词不仅仅是低年级的任务,本课中,生字的教学不局限于课本要求的“亦、妆”两字,而是根据了学生的需要,对“潋滟、淡妆浓抹”等的字词也让学生反复读,这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对于整首诗的朗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诗句必须反复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流传至今而又行之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通过读,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读出情,每句诗连听带读至少在10遍以上,所以到后来的背诵有不少学生就能脱口而出了。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仍然是感到比较困惑的地方。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3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在教学时,由于缺少经验和技巧,再加上本人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成功的地方少,而不足的地方是太多了,下面反思如下:

因为所教的对象是农村的孩子,见识不广,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十景风光图片,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接着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理解题意。然后我还花了较长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读出诗的韵

律,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指导,让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空濛”这个词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和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来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并发现它美,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再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最后,引导学生在理解单个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诗句的意思。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本堂课中,因为在对学生理解诗意的引导不够好,导致在我提问时积极回答问题的人太少,课堂死气沉沉,一点也不活跃,用一个词来概括——沉闷。总之这堂课有太多的不足,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4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通风姿。

本诗的难点应该是重点词的理解及对诗描绘的意境的把握上。因此,课堂上,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首先,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本单元需要积累的谚语入手,播放苏杭的画面。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5

10月,我课题组进行了初期阶段的朗读教学展示课本周五第一节课我讲了一节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我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评课。现反思如下。

1、对诗词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应该放在诗词中体会。因为是朗读教学的展示,所以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课前我布置了预习,所以我对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单抽出来帮助学生来理解,效果不是很好,看来还是应该放到诗中去理解更为合适。

2、讲“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也仿照前段时间在曙光小区听20xx年语文优质课一位人民大道老师教这一课的设计: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西施和西湖有什么相似之处?但学生不知道,课堂很尴尬。所以我感觉农村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在理解能力上与市区学校的学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教学上,要因材施教,降低要求,慢慢引导。

我觉得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西湖的最直观的感受,使其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接着从诗题入手,让学生知道整首诗写景是先晴天后下雨天,为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空蒙”词语时,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和蒙蒙细雨中西湖美景,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

2、在想象中个性化感悟诗中的意境。教学中,我注重对文本进行拓展。如:“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让学生又一次加深前两句诗句的理解和欣赏。

《饮湖上初晴后雨》听课反思 篇6

10月11日,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们一行三人来到环境优美的泗安中心小学,有幸聆听了三位名师(沈红芳、李梅、熊学林)送教下乡的展示课,令我受益非浅,尤其是李梅老师的古诗教学,让我感想颇多。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优美的古诗:语言美、诗的意境更美。宋代大诗人苏轼生动传神地描绘了西湖在夏季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李老师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了教案,制作了课件,有许多地方值得老师们借鉴。

1、在课前谈话部分让学生自己课内或课外积累的古诗、挖掘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接着让学生欣赏几幅画面,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学过的古诗《村居》、《小池》、《望庐山瀑布》等,于是齐背了起来。当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气氛也非常热烈,在进一步的.欣赏西湖风光图片中,学生心情愉悦地进入古诗的学习中。

2、这首古诗带给人的是一种朦胧的意境美,不必过多地强调单个的字、词是什么意思,这一点李老师处理得相当好,注意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意来了解、感悟诗句的主要内容。例如,在教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句诗时,她这样引导:

师:哪句诗写晴天西湖的美景?

(指名并出示句子“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你是怎样来理解“潋滟”这个词的?(指名说并指导看诗下的注释,接着出示图片)

师:看到这样美丽的湖面,你想到了哪些词?

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波光粼粼”(板书、齐读)

(指导朗读诗句)

师:哪个词诗人是在赞美这晴天美丽的西湖?——“好”(再次朗读诗句)

师:可是突然下雨了,(出示图片),现在的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朦朦胧胧)

诗中用了哪个词?(空蒙)

(出示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因为有雨,西湖边的柳枝更加柔美;

因为有雨,西湖边的小桥更加秀美;

(句式训练:因为______________,西湖的_________________更加___________。)

师:诗人通过哪个字写出了雨后的感觉?——“奇”(指导朗读诗句)

……

以上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李老师非常善于“教教材”,紧紧抓住教材,注重了古诗中字字珠玑的特点,古诗中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精心琢磨推敲出来的,每一个字都蕴涵着丰富的人物情感和意境,李老师就抓住“潋滟”、“空蒙”两个词,结合图片,作足文章,培养了学生想象、积累、朗读的能力,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西湖在晴、雨两种气候下的迷人风姿以及诗人苏轼当时的那种美好的心境——苏轼长期居住杭州,杭州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李老师的课堂上有过不少的亮点,在此不一一列举。当然课堂活动是感性的,我觉得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下午,我们就针对上午三位名师的课进行互动式探讨,其中一位老师的话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也是我今后在古诗教学中需要摸索的方向。她是上这首古诗班级的语文老师,她说在学生回教室以后问学生“整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学生在这么美的音乐、图片的熏陶下只能平淡地说出个模糊的印象:西湖晴天很美,雨天也很美,就像西施一样。这确实是我们教师感到比较头疼的事,学生课堂上说得非常生动,但是课后练习包括《课堂作业本》(有时不只是这首古诗)要求学生说说或写写诗句的意思,学生就不能清楚地、完整地表达了。

我想现在很多时候提倡模糊教学,老师们花那么多的时间去设计教案,准备过程,让学生大概能说出古诗的意境,远不如把意思抄在诗旁,花几分钟把它背下来来得有实效。这是不是新课程下古诗教学需要进一步改革?

上一篇:【实用】专科自我鉴定下一篇:中秋节的优美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