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共8篇)
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认为,在诵读活动中,有必要遵循“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则
古代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几年,大家对古诗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在我们的课本中,每一册中都收录有一定数量的古诗,而且,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首次附上了古诗文推荐篇目。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不但要能背诵古诗文,还要逐字逐句地背诵释义,这样一来,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学古诗文要学到何种程度呢?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较浅,再加上古诗文具有高度概括、精练含蓄、思想深邃、感情委婉等特点,因此,儿童学古诗文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对古诗文的深刻理解。那种逐字逐句分析、要求学生学一句理解一句的做法,一方面忽视了小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另一方面,忽视了小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加重了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认为,在诵读活动中,有必要遵循“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则。
学习、鉴赏诗文,我国古代早有一种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吟诵”,与今天所称的“朗读”、“诵”、“熟读”、“诵”很相似,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了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清代学者陆世仪认为:“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现代心理研究也表明,小学生正处于机械识记占优势的黄金时期,过多的讲解势必会降低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效益和质量。现在老辈学人还能记得几十年前吟诵过许多遍的文学精品,对作人作文都大有裨益,便是证明。
记得巴金在《读我的散文》中也这样说过:“从小读过不少散文,当时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心、口、眼、耳综合运用学习、思考的过程,思考比较多了,想象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中华古诗文艺术力量充沛,描写细致,语言精练,抒情写物生动活泼,吟诵熟透以后,高尚情操,美妙表现,不知不觉就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能量,随时由自己运用,不必临渴掘井、搜索枯肠。郑板桥就有这样的体验:“倘能背诵如流,则下笔思潮汹涌,不患枯涩矣。”记得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一次书面发言中曾回顾了自己从小学一年级起背诵古诗的经历,他说:“即使当时有些诗句不全懂,但并不影响背诵。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之后,越发体会到许多名句的意义,每过十年,在理解上就会有一个新的境界。” 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义就行;但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就是所谓的“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原则。因此,我认为,小学生古诗文诵读还是“不求甚解”好,当然这种“不求甚解”不是要求学生一点都不需要去理解,而是要在其诵读的过程中实现“自悟”。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点,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们不是都提醒他们再仔细地读一下课文吗?对于古诗文的理解,我认为就更不需要教师讲解了,一切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读自悟,至于理解到什么程度,那就要因人而定,不需要搞一刀切,更不需要将教师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此时的理解或许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他们对于诗文的理解会进一步加深,并且会融入自己的人生体会,其理解的深度与在学校时所学的相比,自不可同日而语,这些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法做到的。所以,当前重要的不是他们理解了多少,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而是他们记住了多少;不是他们从诵读中获取了多少人生的哲理,而是他们积攒了多少留着在将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慢慢享用的精神食粮。
要完成正确歌唱的几种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第一,在牢靠的气息控制下分布平衡的气息;发出的声音要运用和音的振动相等比例的呼吸量度。第二,发声器官必须像说话似的正常动作,不要有紧张和突然调整的动作。第三,共鸣腔体必须是畅通的使声音振动能在扩大和自由分布中不受阻碍。在初级阶段课程训练中,我们要排除所有感情的影响,使发声器官必要的放正位置且全面的放松,从而建立一个正确的歌唱结构。训练初学者,至少在一年中,必须限制在最平淡的感情中,以免受到任何外界的影响。
发声最精确的结构是正确的语言和它的的位置,这些必须靠集中思想才能做到。掌握了熟练的技巧,是自然的而不是虚假的技巧以后,那才算发声得到了保证。然后学生才可以练习一些复杂的音乐作品。因此,作为初学者,我们提倡发声器官全面放松的原则。
气息的运用
前面提过正确的歌唱的第一个条件,是如何分布一定量的气息。只要支持声音的气息量是装足的,越少用气息就会歌唱的越好。因为最少量的气息能将声音放在准确的位置上,它会发出一个指定音所需的刚够多的振动。最少量的气息也可起到平衡所有发声器官的作用。发声时除了肺之外,所参与的器官还有声带、口、喉和那些提供共鸣的腔体。因此,口、喉和那些提供共鸣的腔体,就是呼吸平衡力首先控制着的器官。就产生了呼吸的协作。在最初训练时,为了做到同等量的气息发出歌声,必须以音节或字作练习,例如用音节构成的练习la、le、li、lo、lu或ma、me、mi、mo、mu需用同等量的气息来念它们,也需用同等量的气息唱它们。必须用跳音正确的发出这些音,这样便可以使发声器官自由而快速的调整,而没有多余时间使它变疆。唱跳音同样能帮助放正声音,首先将音念到正确的位置上,然后在唱音节,在跳音的节奏上它们很容易保持在一样的位置上唱出来。歌唱者就不会像以前一样往喉咙里用力往后拉声音。即使唱出正确的起音,在元音的延长声到尾音时也容易形成喉音。
当发声器官能自由的操作了,学生就彻底习惯于正确的分布正常量的呼吸,这时就可以采用一些长音的练习。要给学生强调的一点是:并不是因为使用大量的气息才使声音美化和放大。而是因为智慧的歌唱、通畅的平均输气的结果。然后,最重要的是给以尽可能大量的共鸣。歌唱不仅仅是音乐语言而已的观念,应该学习的还很多很多。
身体的姿势必须自然,不要有任何做作,如同询问某人什么事一样的神态。这能帮助学生心理上得到放松。
语音
元音和辅音也是歌唱的基本要素,正确的发声也要依赖在他们适当形成的原则上。元音和辅音他们的清楚发声,音量共鸣,音质极其柔和性,铺成了完整的艺术的歌唱基地。因此学生应精确的练习语音规则,这些在学习讲话声音时早已学过的,而我们还要不断的练习它们的发音。为了使学生们的语音元素的拼音练习容易一些,可以先安排用y结合所有元音练习。虽然这比较难发音,在发音时感到舌头有些硬,可是渐渐能正确发音之后,就能相反的感到舌头肌肉特别的适应。舌头的灵活性是发声中首要的问题。舌头时常起着顽固的阻碍作用,使他们的嗓子不能自由。由于本能的动作,他们常常使舌头收向喉咙,并保留在紧张的状态中,这样就阻止喉内的音自由的送入口腔,造成严重的阻碍。所以必须在发声初期就着力去克服他,因为舌头的灵活性是发声的保证。古希腊最伟大的演说家戴莫斯认为,舌头是发声的一个重要的器官。他经常在嘴里放小圆石子来练习他的演说稿,以便使他的舌头灵活而松弛。
在歌唱中,舌头必须放松在口腔的底部;念元音y时例外,舌头须松弛地稍微往上提上颚。在念语言的辅音N、R、L字母时舌头要做到构成字音必不可少的动作。
这个建立在讲话声音的歌唱方法,也必须考虑到另外两个重要的语音器官:上颚和嘴唇的运用和动作。上颚是天生弓形的,在口内造成宽大的空隙,明显的能增加共鸣,同样该要求松弛。发元音a、e、u时软腭需轻轻的抬起小舌,同时要让舌头放平或凹型在口腔底部,这样做会使空隙增大。口中的空隙是证明音量的一个系数。声音的浓色和柔软都是由于具有惊人的共鸣。唇必须随时像说话一样保留正常的松弛。唱母音o和u对它们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接近这两个元音时不会压窄口的前部,而向扩音喇叭一样输送着共鸣,使这些元音的音色柔和明亮。
音域
教师们和初学者必须在开始训练的时候就要注意另一个重要的事是音域。有必要把初学者的音域限制在最低音上,其高度从C往下降到最低音渐渐消失处。这样关于音域最低部分的发声方法训练的建议是有理由的:第一,学生容易在低音上运用需要量的气息来发出自然而又准确的音,到了高音控制气息就要难一些。一般来说,由于心理作用,在唱上行至高音部分时总是需要更多的气息。第二,再发展声音的问题上,永远不需要强制唱出是很重要的。首先要求在低音区域做到,虽然以后不一定要唱这些音,但是由于心理关系就形成唱高音区所需的支持。也就是越往低层练的声音越能发展的高,发声器官在低音上越正确,往高音区就越能发展的远。就像建房子一样,地基打得越深房子就可建的越高。在发声中也可以证明这个情况。因为,从低音就训练发声器官最高度的松弛和自由,并且在整个音域中保持同样的发声机能,学生就能在自然规律所限定的高音上,很容易发出声音来。一个定律:只有人为的干扰.才会使音域变窄。因此,一般认为的天生的说法,是错误的。短窄的声音,是发声方法错误的结果。
学生们在开始他们的训练时,不能急于希望发大的声音。他们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使发声器官操作得完全松弛,并且将声音安放在正确的中心位置上并要以说话的声音作为引导。如果正确发音的话,就能塑造一个位置又正、音调又准的歌唱声音。
这种从说话声解决歌唱声音的音准的新想法,对发声是有极大帮助的,尤其是对高音。说真的,若是学生随钢琴唱,又能试着在同样音高上朗读音节,或在思想影响下来支配唱那些高到说话声所意图达到的高度,那么这个音的结果,肯定发声是又正确又准的。因此,初学者和歌唱者应该学习在任何高音上说话,按照此方法能使之象模子似的将歌唱的声音,放在说话的音高上。这个方法的优点是多方面的。
初学者的一个普遍习惯.就是忽略了在需要的时候把嘴巴开得够、张得大,例如唱元音a时一样,就不是强制着开大的。但有的教师反对张大嘴。嘴是声音的门户,它必须打开,让音跑出去。根据本能,谁都会建议发声时要张大嘴。当一个小孩哭的时候,最早期的心理状态的表现是,他就要张开大嘴。在歌唱中,必须自然地、不强制地张开。吃东西的时候,我们因本能又会自发地将下巴垂下,张开我们的嘴。应该有这个同样的感觉来打开嘴唱歌,这样会避免肌肉僵硬。
横隔膜和呼吸过分压缩的影响,也是很难改掉的。因而,有这样一个好办法:就是让他们坐着练习,就好似不过在和教师讲话。在这样一个姿态下,他们会丢开在无意识的专业演唱中所受的心理影响。
初步的基本发声方法,必须是正确的而不要求是艺术的。渐渐是在能够控制呼吸的输送后,声音位置对了,自如的歌唱也得到了,音乐的风格稍浓的也可以唱了,这时就可在低声区唱些延长音。这样,就构成了新方法的第二阶段。在第三阶段,当这个方法练习到可以演唱歌曲或歌剧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不必担心了。因为,扎实的初级训练,为他们的嗓子准备了对付任何艰难的声乐作品的能力。运用这些正确发声的一般手段,我们就有了着手唱练声曲的基础了。
如果希望迅速进步,必须要有细心而又经常严格的观察。学生必须丢掉一切杂念也不要受虚荣心的影响,直到他们得到了正确的发声法。最后,他们才会懂得这些建议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薛良,艺术的歌唱[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2。
[2].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10。
[3].周亨芳,歌唱与训练[M]音乐世界编辑部1989.2。
[4].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7。
关键词 预习 听课 复习 巩固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88-02
在当下现代教育领域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化学学习所遇之问题日益增多,要解决日渐凸显的教学问题,就必须探究适合新课程推进的学习方法,本文阐述将学生学习方法分四步(课前预习、课中听课、课后复习、巩固提高)进行,避免化学学习中的困惑。
学习主要有以下四个阶段:(1)课前预习;(2)课中听课;(3)课后复习;(4)巩固提高等四个阶段。
课前预习阶段:概括起来就是“读、划、写、记”。
“读”,要有课前预读的习惯,能根据预习提纲带着问题读懂课文,归纳含义:“划”,要划出重点、要点、关键词句,在课本上圈圈点点。“写”,把自己的想法、疑点写下来,带着想不通的、不理解的问题去听课,“记”,要把重要的概念、定义、性质、用途、制法多读几遍,记在脑子里。古人说,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
教师要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认识能力就会提高,在预习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回答老师提出问题,能质疑问题,而且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安排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课中听课阶段:
课堂听讲,在中学时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系统地讲解化学概念和规律,指导学生或演示实验、组织讨论、探索新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点拨思路,纠正错误,并在科学方法的运用上作出规范。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一定专心听讲,开动脑筋,在老师的诱导下,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同时还要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还要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主要精力放在听和讲上,必要时也可标标,划划或写写。
1.听好课的三要素:(1)恭听。上课听讲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严肃的学习态度,全神贯注,做到眼、耳、手、脑并用,自觉遵守课堂纪律,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提高听讲的效率。(2)思维。听课时要积极开动脑筋思维,注意听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解题的规范要求。思索老师从现象、事实到结论的分析、归纳得到结论的过程,或演绎、推理的过程,以及说理论证过程或操作过程、装置原理。其关键是要发展思维能力,理解所学的内容,而不是只记结论。(3)记忆。思维的同时也在进行记忆。记忆要及时,并注意反复巩固,记忆也要讲究方法。
2.听讲的方法:听讲方法主要包括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和总结巩固这三个环节的学习。和其它学科一样,听化学课应全神贯注,做到眼到、心到(即思想集中)、耳到和手到,关键是心到,即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想懂所学内容,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这四到各有其特点。对于眼到,除以演示实验等直观教学看得全面外,重要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分清主次现象,能迅速捕捉一瞬即逝或现象不够突出和不够明显,而又属于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的现象。这就要求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同时要记住这些现象。不论好看有趣与否,都有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自觉提高和发展观察能力。关于耳到、心到,着重点是开动思维器官,听清和思索教师从现象、事实到结论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或演绎推理过程,以及说理、论证过程和操作及装置的原理等,也就是那些属于理解的内容。
切实克服和改变不注意听和想的过程,而只记住结论的不正确的学习方法。耳到、心到的关键是发展思维能力,理解所学的内容。当然,在此前提下该记住的内容,还是要记住的。手到,主要的是按要求和规范,认真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技能。至于笔记,要学会记要点、记提纲,不要因记笔记而影响看、听和想。在检查复习时,要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注意听同学的回答,看同学的操作。不要因没有检查到自己而不认真想、不注意听和看。当同学的回答、操作与自己的认识不一样时,更要想一想有无道理。总结巩固阶段,主要是会小结归纳,使一堂课所学的内容在头脑中条理分明有个系统,同时回忆看或所做的实验。
课后复习阶段:
复习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学生进一步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程序。在复习过程中,要针对知识、技能上存在的问题,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的重点,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分散的知识点串成线成网,使之系统化,结构化。
1.复习的种类:复习的种类、方法各一,但复习的种类,大致可分为新课中的复习、阶段复习和学年总复习三种。
(1)新课中的复习:这种复习是把新课有联系的已学知识在新课教学中进行复习。目的是“温故知新”。从已知引出未知,由旧导出新,降低新课的教学难度。这可采用课前提问,或边讲新内容边复习旧知识的方法。
(2)阶段复习。这种复习一般分为单元复习、每章复习和学期复习。①单元复习就是马每章按内容划分为几个单元,每一单元讲完后复习一次。如第一章可分为一至三节和四至八节两个单元。②每章复习是在上完了一章内容后进行的。它的作用是把整章进行归纳、综合并进行一次小测试。其方法可根据每章后面的“内容提要”有所侧重地进行,并结合学生实际,做每章后面的复习题或选做适量的课外练习题进行消化、巩固。③学期复习是在学期期未考试前集中两周时间,把一学期学过的知识进行一次综合复习。通过复习及学期考试检查,将暴露出来的问题通过寒暑假作业弥补,为学习后面的知识打好基础。以上各阶段复习,按课本的顺序进行为宣。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便于学生掌握。
(3)学年总复习。它是在上完全册教材后进行的,不受章节或阶段知识的限制。通过总复习,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系统化、条理化,有较好的综合运用的能力。学年总复习一般可分为系统复习和综合训练两个阶段。
2.复习的基本步骤
(1)在每次复习前必须要有计划做好复习准备。例如,一个晚上自学两小时,就应根据一天学习的学科和学科的性质,做科学安排,即内容相似的不要前后相连复习,应间隔复习。这是因为从心理学上讲,相似的学科相连复习往往引起干扰,降低复习效果。
(2)复习时最好先回忆,或根据听课所记要点,进行回忆当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主要教材是什么,进行了哪些实验,等等。然后再复习课文。在这个时候,可根据回忆,有困难或不明确的地方多复习,理解了没有问题的少复习,这样既可节省时间,而且可集中力量来弄通困难教材,掌握重点。最后,再合上书本思考一遍,特别要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部分,然后才做作业。
(3)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复习时,要十分注意这一特点。对每一项实验,必须注意它的变化、现象,仪器装置、操作手续,从现象到本质去认识它、理解它。同时,在复习时必须对所做过的实验已观察到的变化,从现象到本质地进行回忆、复习,并且还要注意实验装置及操作手续。
从诗、画、音乐、朗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从学习兴趣中让学生感悟学习从古诗词入门之法,让小学生也能尽得诗之韵、文之魂。
在普遍缺乏传统文化的浸淫,缺乏对古典诗文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足够认识的今天,我们又如何能在短期内并有效地教学古诗,关键还得从“趣”字入手,并紧扣“趣”字,创设相当的情境,激发广大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情,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古诗的自觉习惯,自然古诗之韵如诗曰:“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一、诗画结合,培养学生理解诗词的能力
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的是静景:明亮的月光,透过枝叶的缝隙照进了松林,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静静地流淌。寥寥十个字,勾勒出了一幅清幽、明净、自然、和谐的山水图。为了让学生眼中有此美景,我们可以出示画家为我们准备的教学挂图,或也用寥寥几笔来勾勒夜空的明月、错落有致的松树、清澈见底的`流泉、洁净可爱的石头等,再现诗人眼中秋夜的静穆,让孩子们在一幅优美的简笔画前,忘掉尘世的纷争与喧嚣,使心灵得到净化。
二、点化诗词中的音乐美,让学生从听觉上感觉诗意
教学中,借助音乐能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设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古诗。许多教师在教学古诗时都会选用适当的乐曲让孩子们进行配乐吟诵,或悲或喜,或沉缓或轻快,在乐曲声中去感知诗中之形象,体会作者之情感,感悟诗中之理趣。如教学杜甫的《春夜喜雨》,有的教师配以轻音乐,其中掺有“沙沙”春雨、“咝咝”微风、“丁冬丁冬”的流泉,还伴有几声清脆的蛙鸣声等,把诗中静谧、清新的氛围衬托得很分明,体现了诗人夜居草堂,欣喜惬意的心情。
三、用朗读感悟造就古诗词情境之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字字珠玑,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
(一) 把握停顿,感受古诗的节奏美。绝句和律诗因其本身的书写规范,蕴涵相对固定的节奏感,因而在教学指导朗读时,要让学生明确并把握停顿。
(二) 熟读成诵,感悟古诗的韵律美。古诗的教学切忌重传授,轻感悟;切忌重讲解,轻朗读。而应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多读,感受诗的艺术感染力,感悟诗的和谐韵律。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
(三) 词曲相映,整体感悟。无论是古调还是今曲,无论是通俗还是戏曲,许多优秀古诗词都有相关的曲调相衬,且有当红影视剧明星表演或演唱,这也为孩子们朗读感悟古诗创设了许多条件。如香港歌后王菲演唱的[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内地歌手毛宁演唱的[唐]张继的《枫桥夜泊》的改编曲,以及越剧表演艺术家赵志刚演唱的[唐]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和[唐]自居易的《离离原上草》、[唐]孟郊的《 游子吟》、 [唐]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真是名诗成就名曲,名曲促进古诗的学习。
四、用品味意境提升诗魂,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现在的小学学生可以背诵许多古诗文,但诵读水平不高,品位不高。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品诗”,没有学会吟诵,从品味诗句当中加深对诗中意境、情感的领悟。如“风景旧曾谙”,让学生理解“谙”是熟悉的意思,从中知道诗人曾经很熟悉江南,现在很怀念江南,因而才抒发“能不忆江南”的感情。又如“感时花溅泪”,让学生理解“时”不仅指时候,还指时局、时势的**;“泪”不是一般的眼泪,而是生离死别的泪,是心惊肉跳的泪,是爱国爱家的泪。这样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释上。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是“品”出来的。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那个“绿”字意境全出,老师要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的深邃意境,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满足。古诗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古诗教学不能“见槐是槐,见柳是柳”,只有驱遣想象,才能读出诗词背景,读出作者感受,读出画意真情。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由于对诗句的品悟,让学生对自己的创作有了特别浓的激情,品味古诗词的意境是学生创作的最好培养途径。
甘肃省永登县坪城乡初级中学 马金龙
新的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课程目标•总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80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7—9年级)“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施建议•评价建议),但是多年来,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想必大多数情况下,师生都有一种“教者授课累,学者学习难”的共识,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在教学中没有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必要,下面,我结合个人课题的研究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引入佳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诵读是古诗文学习的基本手段。古诗文的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最好让学生能拉着腔调、摇头晃脑地来读,出声有感情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直接与古人“对话”。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正确地诵读、带领他们正确地诵读。除了诵读,我尝试着让学生用歌唱的方式记住古诗文的内容,领悟古诗文的意境,进而获得一种强烈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例如教学《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课堂上我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让学生去读、去学唱,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全词的内容,同时,在曲子的旋律中,学生对全词传达出的意境也有一定的感悟。语文课堂上有了音乐的元素,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浓厚了。另外,教师也可以在剖题,介绍作家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时,抓住其中与教材美相关的感情因素来影响学生。比如在教学《石壕吏》、《春望》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诗人杜甫于“安史之乱”中漂泊的人生历程和潦倒处境,使学生深刻体会诗人“穷年忧黎远,叹息肠内热”,“无力拯乾坤”的忧国忧民的心情,进入角色,进入佳境,为以后教学创造良好情境。
二、生动形象、含蓄幽默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得课带有美育色彩,这是一把精致的钥匙,它不仅能开启记忆的大门,而且能深入到大脑皮层最隐蔽的角落。”可见,教师的语言美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生动形象的语言,象高级魔术师吸引着每一个人。大家非常喜欢看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节目,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声音低沉有力,富有特色,讲述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处理得非常得当,听起来和谐悦耳。如果语文老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做到了这一点,还怕学生没有兴趣听讲吗?比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诸葛亮的《出师表》等等这些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我在教学时尽量用优美的语言来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爱美情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
三、运用表演,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记忆。
课堂教学中的表演不同于电影、电视等节目中演员的表演,它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调动其学习主动性、激活课堂气氛的一项良好措施。对有些诗文的难点、疑点,单凭老师的巧问、精讲是难以让学生释然的,但老师能想方设法鼓励学生表演,在表演中体会,在情境中感悟,问题往往就会迎刃而解。如我在教学《核舟记》这篇课文时,众多学生反映课文中“船头坐三人……”一段背诵起来难度颇大。如“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以及“诎右臂支船而竖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等句子,学生很容易将“左”和“右”搞混了,而且对三人的身体造型也颇感迷惑费神。于是我指导全班同学三人为一小组分别进行讨论、表演,比比哪一组同学的表演更逼真、更形象。学生在对课文作细致的阅读后,能紧扣课文中的描写进行惟妙惟肖的表演,在表演中也对文中人物的位置关系及身姿神态了然于心,大大加深了记忆。若在背诵时遗忘,学生略微比划几下就自然而然地回忆起来了。对文中使用“左”“右”方位词的判断也十分准确、迅速。实践证明,对于叙事性、说明性较强的古诗文,恰当运用表演帮助记忆,效果极佳。
四、鼓励学生想象,激发学生的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创造离不开想象。丰富想象力是人们漫游知识天空的强劲翅膀,中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开展创新性学习的最佳时机。在古诗文教学中我更多的是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比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在学生反复吟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一系列典型的意象、自然景物,幻化成学生脑海中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活动画面,让学生跟游子一起融入那苍凉、萧瑟的画面中去看、去听、去想,再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那描写的画面。通过一番描述,学生深深体会到游子悲愁思乡之情,结句“断肠人在天涯”的言外之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五、成立学习小组,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古诗文的阅读,学生会遇到比现代文阅读更多的问题,因此,成立学习小组,引导他们将遇到的问题小组成员共同去探讨,互相帮助,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认知、感悟能力会得到提高,同时,他们也会获得成就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例如,学习《陈涉世家》一文时,我鼓励学生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字词方面、内容方面以及课后习题中自己不明白的问题)都提出来,在学习小组中进行讨论。不少问题能在他们的学习小组内部得到解决,对于一些很集中的问题则全班探究。学生自己发问,然后合作解决,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就更深刻,同时成就感带来的兴趣也更是持久。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个人课题的研究,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就一定会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古诗文教学的沉闷局面就一定会为生动活泼所代替。
甘肃省永登县坪城乡初级中学 马金龙
联系电话:***
画
山
水
酿
佳
句
细
雨
春
风
启
童
蒙
------浅论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我泱泱中华,自古至今都是一个崇尚美的国度,中华民族,历来也都是一个崇尚美的族群。中国古代审美教育思想源于孔子的仁学审美教育观。孔子始终强调诗教对于培养“仁”的作用。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有助于心灵的净化。孔子从一个教育家的角度强调了运用诗歌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在对人的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宋明清时期,在审美教育方面最有建树的人是王阳明和王夫之。
王阳明认为,“今教童子”,“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诗歌,以发其志意”,最终达到“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的教育目的(王阳明《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在这里,王阳明论述了在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引起儿童的感性活动以调理其性情,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结果,强调了诗歌教育在整个教育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王夫之也认为,教育必须“求适其情”,即教育必须陶冶性情。他提倡学《诗》:“《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王夫之《俟解》)。在王夫之看来,陶冶受教育者的性情,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教育,应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手段是诗歌教育。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祖国壮丽的河山,秀美的景色,富饶的物产,灿烂的人文,这一切都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主题、创作的源泉。从先秦《诗经》中先人们发出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千古咏唱,到大唐盛世“春城无处不飞花”的群芳竞秀、百代风流,诗人们品味着中华的音画山水,加入了自己浓浓的深情,酿造出了一首首足以让人陶醉千古的名篇佳句,启迪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弄潮世界竞风流!
而在我们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也都精选了许多这样的名篇佳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无数的人,不都是吟咏着这些熟悉的句子慢慢长大,飞出家门搏击风雨的吗?吟咏着它们,我们从懵懂无知出落得成熟洒脱;吟咏着它们,我们从浮躁狭隘修为得安详宽和;吟咏着它们,我们找到了自己、认同了自我──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我们虽经沧桑却依然美丽的祖国!这些让人如痴如醉的佳句,像细雨,像春风,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我们受益无穷、收获多多!由此可见,古诗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功能,对于人心灵的启迪,情操的陶冶,思想的升华,都有着积极的教育价值,对人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然而,笔者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和认真广泛的了解,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处于第一线的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不重视古诗文教学、忽视古诗文教学的现象相当普遍、十分严重。
其表现之一:对古诗文教学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既不引导学生对古诗文(词)进行认真全面的理解学习,更不会利用古诗文(词)中所包蕴的丰富内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以陶冶其性情、净化其心灵。更有甚者,仅一句“将古诗(词)会背诵会默写”了之!试想,这样的处理方式,会对学生起什么教育作用?
其表现之二:教师以抄写古诗文(词)的字词句的释义,甚至是诗(词)的意境答案为教学之常道;学生以能记熟、会背诵、能默写字词句释义和诗(词)的意境描述为学习之能法。结果是学生背的“熟练”,老师教的“轻松”,当然了,实际的教育效果则归于零。
在我国古代,尤其是以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时代,主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是排斥诗词学习的,并贬之为“杂学”。这就让我们很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那些不重视古诗文(词)教学的行为,其实就是这种传统思想的遗留,实践证明是不科学的。这种做法应当为我们所不取。
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教育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了一些古诗文的教育教学方法,深切的感受到了在古诗文教学中,如果能够巧妙、恰当地利用其审美教育功能,则将会春风化雨般地启发学生的智慧,对他们的发展会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具体地说来,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饱含感情的朗诵古诗文,引领学生体验古诗文的韵律美。
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及朗诵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学生对阅读题材的美的体验和认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有当处于学习主体地位的学生体验到了阅读题材的美,他们才会自觉养成阅读的兴趣而乐于读,进而提升朗诵水平,进入学习的自由境界。中国的古诗词是一种最讲究平仄对仗韵律美的语言艺术。如果老师引领着学生,以饱含感情的语调去用心朗诵一首首充满着音乐美的古诗文的时候,相信所有的学生一定会被古诗词优美的韵律所折服,一定会爱上古诗词──这些中华文化中的精灵,爱上我们伟大祖国的音画山水、壮丽山河,使他们满怀自豪的去学习和生活。
假如,刚刚踏进校门不久的一年级的孩子们,在音乐声中,在老师轻柔和缓的声音的引导下,共同朗诵《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可以想象,这些美丽的语句就会像是春风和细雨,拂过并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他们是会很乐意的去听、去读,并会很快喜欢上语文课的。因为,在他们听来,这优美的韵律,太像是妈妈教给他们哼唱的童谣了!这样,我们所要追求的教育目标不就是水到渠成地实现了吗?
(二)轻松愉悦地欣赏古诗文,引领学生感知古诗文的意境美。
中小学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一些意境优美、深入浅出的优秀作品,有的甚至是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的佳作。我们对这些古诗词的教学处理,不应仅仅是让学生能够记住这些名篇佳句,而应当是让他们能够透过作品,在老师的引领指导下,欣赏到古诗文背后那令人陶醉和神往的美的意境,去感受伟大祖国那烟雨江南的风韵,长河落日的雄浑,高山流水的雅致,人面桃花的唱吟┈┈只有当我们的学生实实地体会、欣赏到了这些优美的意境,那么他们就会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爱上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爱上神州中华的山山水水!在我带领学生学习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一诗的时候,我用多媒体设备给孩子们播放了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并配上了一组次序展开的江南春来风光图片。在古筝浑厚的弹奏似波浪翻滚涌来、美丽的江南春景冲入眼帘的时候,孩子们的眼睛瞬间被点亮,所有同学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齐声朗诵: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此情此景,惠崇大师所描绘的江南春江晓景就此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中。事后,一名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从来没有能像今天这样,通过一首诗就可跨越千年,理解了古人当时的心境!
同样的,当我们学习杜牧的《清明》时,如果我们能够带领着学习者真正感受了作者的心情,进入到那清明飞雨、杨柳如烟的意境中,怎能会不勾起大家淡淡的哀思,怎能会忘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的千百年来为人传唱的奇文佳句呢?我想,我们这样的教学处理所起到的教育效果,恐怕是那些简单的让学生会背会写的方式所远不能比的吧?
(三)全面细致地理解古诗文,引领学生享受古诗文的思想美。
“文以载道,书以言志”。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思想的外现,闪耀着作者永不熄灭的思想光芒,古诗词也不例外。
每一首优秀的古诗词,字里行间都奔流着作者真实的情感和思想。他们或浪漫夸张、豪迈奔放,或求真务实、疾世愤俗,或寄情山水、闲云野鹤,或金戈铁马、大漠雄关!所有的这一切都表达了先贤大家们对世对事对人对物的真实感受及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有的这一切就像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无处不闪烁着他们永恒的思想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年之前的怒斥,是诗圣对富者的挞伐,是对贫者的同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穿越时空的咏唱,是孟郊对父母的感恩,是对后人的垂训!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吟哦声里,我们感受到了陶渊明远离世俗、与世无争的境界;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气概中,我们体味出了苏东坡洞明兴替、世事沧桑的感伤!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些先贤大家们的思想,享受到了色彩缤纷的思想美,他们就会更深一层地理解古诗文,理解作者的思想,就可以穿越时空与这些千百年前的先贤大家们进行心灵的对话,接受思想上的洗礼,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和对人对事对社会的认识水平!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小学的古诗文教学中,如果我们善于并能够利用其中的丰富内容进行审美教育,并主动的将审美教育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反过来作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本身,那么我们就能够真正实现古诗文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元化与多元化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及其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 我们要阐述方法论就必然离不开世界观为前提。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 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 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是人们最好的劳动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2]。
方法论包括一般方法论和具体工作方法。各门行业都有自己具体的工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向我们提供的是一般方法论。我们党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工作方法, 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重大的发展, 同时又符合中国特色的实际国情, 下面结合中国的实际来阐述一下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一、实事求是的方法。这种方法为毛泽东的方法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是其根本点, 也是毛泽东哲学方法论体系中的主线。
第二、矛盾分析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领域世界充满着矛盾,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解决矛盾。所以在方法论上要求我们要学会同中求异, 也要善于异中求同。
第三、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的工作方法, 其中包括三种工作方法。1、调查研究的方法。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群众路线的方法。该方法是我们党的重要工作方法。3、独立自主的工作方法。就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方法。
二、怎样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指南针, 学习掌握和运用好其方法论对于一个人的智与愚、一个民族的兴与衰、一个国家的强与弱都有着及其重大的意义。那么, 怎样才能学习掌握好它呢?下面我们从它的两个基本原则来论述一下。
其一, 马克思在谈到方法对于科学研究的意义时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方法时, 才能达到完善的地步”。毛泽东同志则特别强调正确的方法对于完成革命任务的必要性。他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 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 但是没有桥没有船就不能过, 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 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 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3]。因此,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 总是结合革命任务来研究方法。
其二, 根据不同的任务运用不同的解决方法, 这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又一个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最普遍的方法, 是客观事物的普遍规律的反映。但是, 由于万物的特殊性, 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作为指导去解决具体矛盾时, 还必须根据不同事物确定不同的方法。
三、在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系统的严谨的关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 它所研究的领域包含的理论及具体学科众多, 所以人们在掌握和运用其方法时遇到许多不能理解或解决的问题。例如,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这就反映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联系, 但却给人们造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东西的印象, 长期以来人们把哲学只看作是世界观而忽略了方法论, 因此造成了对方法论的冷落。再如,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 而在方法的运用上又提倡方法的多样化, 这样就造成了人们感觉上的错觉, 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不科学的, 甚至认为是过时的错误的。
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忽视方法论, 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得不到有效的贯彻。因此, 有必要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重新认识, 即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立统一的。
第一,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区别:从研究对象和内容上看、从形成的形式和存在的方式看、从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作用上看,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两者的差别决定了方法论具有相对独立性, 也是达成了不同的主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或者一致或者不一致甚至分离的复杂情况的原因, 因此, 必须把方法论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东西加以研究。
第二,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联系: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哲学没有使世界观和方法论达到统一。这种统一并不意味着两者融为一个东西, 而是表明差别的两个方面有内在的密切的联系, 即世界观制约并决定着方法论, 方法论支持并影响着世界观。方法论不能脱离世界观, 世界观也不能脱离方法论,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推进、不断发展, 这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内在的联系。
第三,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相互转化:世界观向方法论的转化是理论不断具体化的过程, 而方法论向世界观的转化是由低层次方法论向高层次的方法论不断上升的过程, 也是方法论支持新的世界观形成的过程。由此可见,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因此, 方法论有其独立性, 不能和世界观混为一谈。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认清楚两者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就是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一元化, 又要坚持具体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做到一元论与多样化的辩证统一。这样, 在整个思维过程中, 我们就应当既要关照事物的外部联系, 又潜心研究事物的内部规律。对新方法的引进, 是为了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排他的、停滞的、僵化的, 它从来就不拒绝人类进步的文化遗产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因此, 混淆方法论的一元化和方法的多样化是错误, 我们要坚持一元化和多样化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 第40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第239页
[3]《毛泽东选集》第1卷, 第125页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方法
一直以来,小学生都觉得古诗枯燥难懂,学习兴趣不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成为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激发小学生古诗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展开联想,深入感悟作者写诗的意境
在古诗鉴赏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解其中的意思,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古诗中所传达的意境。
在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唐代诗人王维所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情境,然后问学生:“王维此时在何地做官?”学生回答:“长安。”这时,教师再适时启发,指出王维孤身一人在异地做官,他在长安遥想华山之地的亲人,心中充满着思乡的情感,于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便脱口而出,令人感慨万千。这样一个思乡游子的形象呼之欲出,然后教师通过“插茱萸”这一词语,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义。
二、切合诗意,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对于某些难懂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对重阳节的习俗比较陌生,于是笔者把介绍重阳节的习俗作为教学内容之一。笔者在网上寻找相关图片,制作成课件,然后展示给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到在重阳节时,古人有喝菊花酒、登高望远、插茱萸的习俗,为学生学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诗歌打下了基础。
三、善于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李白的《静夜思》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诗中出现的‘地上霜到底是什么?”“古诗中常常用什么来代表‘相思?”等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大胆交流了自己的见解,也能从其他同学那里得到不同的答案,最后教师再加以解释,就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了。
此外,在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完整地回答问题,而不能简单地用一两个字来回答。只有完整地回答问题,才能体现学生逻辑思维的严谨,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含义。
四、巧用多维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古诗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通常用“好!”“你真棒!”来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这样的评价既没有指出“好”在哪里,又没有指出“棒”在哪里,毫无针对性。如在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时,一位学生读了几遍诗之后,就对笔者说:“老师,苏轼一定很喜欢西湖!”笔者笑了笑,摸了摸这位学生的头,说:“你怎么知道?”他说:“这首诗不仅写出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美景,更把西湖比作一个美女,无论是浓妆,还是淡抹,都很适宜。”笔者听了他的解释后,说:“你真聪明,老师觉得你是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听完笔者的话,学生的脸上笑开了花。可见,教师运用多维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五、演绎古诗中的含义
鉴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易于演绎的古诗进行讲解和演绎,让学生能够感受古诗的意境。如在教学《赠汪伦》时,笔者让两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位学生扮演李白,一个学生扮演汪伦,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浅论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推荐阅读:
学习方法:如何快速背诵古诗文11-07
与学习有关的古诗词10-10
古诗词学习资料07-06
古诗诵读学习心得05-27
古诗教学学习心得06-19
古诗词鉴赏的方法05-28
古诗词解读的教学方法05-24
浅论组工干部学习的重要性09-20
古诗教学的策略与方法05-30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方法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