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大小”-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教学内容:
课本第9页例题及第10页练习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正确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
掌握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掌握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与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异同。
教学方法:
组织归纳法,讲授法,谈话法。
师生齐准备:课件,正方形纸,彩笔。教学过程
⊙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9页例题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师:运动会上学生们正在进行跳高和跳远比赛,让我们去看看吧。说一说你们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生1:谁跳得高? 生2:谁跳得最远? „„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当小裁判,评出谁是第一名。(板书课题:比大小)⊙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习比较整数部分是“0”的两个小数的大小。
(1)大胆猜测。师:在跳高比赛中,王红跳了0.69米,李娜跳了0.8米。她们谁跳得高一些呢?(生各抒己见)(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认为李娜跳得高一些,你们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说一说你这样比较的理由。(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比较的方法)方法一 单位换算比较大小。因为0.69米=6分米9厘米,0.8米=8分米,8分米大于6分米9厘米,所以0.8>0.69。
方法二 根据小数的意义比较。因为0.69是69个0.01,0.8是80个0.01,80>69,所以0.8>0.69。
方法三 化成分数比较。因为0.69=,0.8=0.80=,>,所以0.8>0.69。
方法四 画图比较。(画教材9页中间的小数直观图)通过画图就可以知道0.8>0.69。2.学习比较三个小数的大小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9页例题情境图及跳远成绩表)师:谁跳得最远?
(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比较的方法)
师:用单位换算和画图的方法虽然容易理解,但是操作起来很麻烦,有没有更简捷的比较方法呢?
(课件出示小数数位顺序表)借助小数数位顺序表,师生共同明确2.97,3.13,3.08的整数部分分别是2,3,3,所以可以先判断出最小的是2.97,要比较3.13和3.08的大小,应该看它们的十分位,3.13十分位上的数是1,3.08十分位上的数是0,因为0<1,所以3.13大。
师:可不可以用数线上的点来比较呢?(学生利用数线上的点来表示数的位置,然后比较大小)师:你们能将这三名同学的成绩按顺序排列起来吗?你们认为应该按怎样的顺序来排?为什么?(出示课堂活动卡,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反馈)3.归纳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师生共同归纳)
4.讨论:整数比较大小和小数比较大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完成课后“练一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比大小
0.8>0.69
一、以理论研究大气压强的大小
我们被大气压包围着, 大气被地球吸引而受到重力, 已知地球表面积约5.11×1014m2, 大气总重力约5×1019N, 大气层厚度约106m, 地表空气密度约1.29kg/m3, 你能计算出地球表面上的大气压强吗?说说你的看法。
方案1:因为大气压强的产生原因和液体压强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利用液体压强公式P=ρgh来计算, 得到大气压的值约为1.02×105Pa。
方案2:由压强的定义式可知, 只要计算出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可, 由P=F/S, 即由大气重力除以地球的表面积可得到大气压强为1.26×107Pa。
由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值为何相差这么大呢?学生们可探讨一下哪个方案得到的值可能更合理, 为什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二、以实验研究大气压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大气压。
实验1:利用大气压托水柱, 思考能否说大气压强的大小就等于水柱产生的压强 (转换法的思想) 。如果我们换用更长 (约50cm) 的玻璃水管实验, 发现大气压可以托更高的水柱, 进一步实验如下图所示:约1m长的玻璃管, 一头用气球捆扎住, 灌满水后倒立在水槽中, 发现水柱仍没下降, 这说明大气压可托举更高的水柱。如果把上端的气球膜刺破, 水会喷出吗?演示一下即可真相大白。如果我们让玻璃上端开口处在真空的环境中, 大气压可以把水柱托多高呢?是不是可以顶到“天上去”?
实验2:还原图托1里拆利实验。因为实验安全和操作原因, 所以采用视频播放。从前面有水做铺垫的实验, 我们知道了托里拆利为什么选水银做实验 (其实在水银前他还用了海水、蜂蜜等) 。实验能准确测出大气压的关键是:水银上方是真空。实验中还发现, 玻璃管倾斜, 则水银柱长度变大, 但高度不变, 而一个标准大气压可以托起76cm水银柱, 所以, 我们可以由水银柱的压强得到大气压强的值。对课堂上具体公式的介绍和应用就不再阐述。
三、有趣的“实践”
问题1:讨论:大气压大吗?作用于我们指甲盖上的压力有多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
问题2:一个标准大气压可托起多高的水柱?
问题3:用吸管喝饮料, 饮料是被我们吸上来的还是被大气压压上来的?我们最先吸的是什么?
你能用15米长的吸管吸牛奶吗? (吸管不能剪短) 说说你的想法。
通过一系列相辅相承的问题设计,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进而解决问题。
四、回味实验 (听话的水流)
用一个塑料瓶装半瓶水, 在瓶侧壁打个小孔, 可看到有水喷出, 如果把瓶盖旋紧, 会看到什么现象?动手做一做, 思考水流究竟是听谁的话。
大气压强的内容较多, 知识点繁杂, 需要安排2节课时间, 本节内容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 可视情况穿插在教学中。理论探究是对前面压强知识的回顾, 托里拆利实验的研究着重展现物理思维方法并逐步深入, 体会认知探究的过程。最后的问题设计由简到难, 也更有趣, 既是对知识的巩固, 也开拓了学生思维, 提高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穿插, 师生互动融合, 节奏把握适当, 定能使课堂呈现巨大的生命力,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鲁佩用.《大气压强》实验创新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 (中学教学教研专辑) , 2014, 32 (3) :67-68.
一、端正英语阅读理解观,革除为做题而做题的功利思想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个在学生看来老掉牙甚至令人厌烦的老道理其实正说明了一个永久的真理,“理解需从文中来”。而目前广大的中学生读文章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每篇文章后面的几个考题。在他们看来,如果考题做对了,文章就理解了,如果考题做错了,文章就理解不到位。这种对阅读的错误理解和做题的功利做法往往让结果事与愿违,文章做了上百篇,几乎没什么用,考试的时候错误量一点也不比训练前少,甚至还要多。在哀叹和无可奈何之余,这些学生所能做的恐怕就只有放弃了。我认为,要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就必须革除为做题而做题的功利思想,必须把精力放在文章上而不是考题上。除了平时多读英语外,“回读”是实惠又实用的方法。每次做完阅读理解后,即使考题全做正确,也不要立即把文章搁置脑后,每次做完阅读理解后,都要做好下面几个工作:1. 对文章的考题进行分析,要把考题进行分类。考题一般可分为细节理解、确定题目、判断正误、逻辑推理、猜测文意、把握主旨大意等。2. 弄清楚在本篇文章中几个考题的设问角度,答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出来的。3. 慢慢回读文章,弄清楚文章的体裁和写作方法,必须弄清楚作者的观点是如何提出的,用了哪些材料来证明作者的观点。4. 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文章,这一遍可以加快速度,以加强对文章的感知为主,以提高语感和对文章的敏感度。老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多次的练习和进行必要的讲评,而且要练习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只要坚持不懈地练习和感悟,一般来说,一到两个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有明显的提高。
二、复杂问题变简单 阅读理解不再难
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必须明白考试大纲对阅读理解的命题要求。从考试大纲不难看出,阅读理解中设计难度较大的考题往往集中在逻辑推理和文章题目的确定上,而这些考题往往因为内容抽象,提问刁钻而难以应付。如何把抽象的问题变具体,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呢?这里提两点建议以供参考。
1. 问什么答什么,以不变应万变
答非所问是现在很多考题中的干扰选项,也是很多学生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考题的设计往往利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来扰乱学生正常的逻辑思维,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应对此类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问题的范围,问什么,答什么,简简单单就可搞定。有一篇文章,讲的是中国现在的彩票发行,“Two yuan + luck = 5 million”,但“Lotteries have caused a lot of crimes in the city”. 于是The government of Fuzhou has given a notice forbidding all lotteries on special holidays.针对这种现象,作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The government of Fuzhou has forbidden lottery tickets on special holidays because_____.
A. lotteries have caused a lot of crimes.
B. people have spent too much money on it
C. selling lotteries have many ill effects
D. the government wants the citizens to have a happy and peaceful holiday
题目问为什么政府在特殊的节日禁售彩票,那么,我们就必须回答在特殊的节日禁售彩票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不难发现,A和C表述的都是在一般情况下发售彩票带来的负面结果,所以只能做为一般情况下禁售彩票的理由,而不能做为在特殊节日禁售彩票的理由。答案D则很好的回答了作者的提问,用这种找概念之间相同内涵和外延的方法(即问什么,答什么)能轻松地解决此类问题。
2. 变找联系为比大小、比多少
给文章确定题目是学生难以应付的另一种题型,学也是阅读理解中拉开得分档次的题型,题中所给的四个题目往往内容互相交叉而难以判断。学生往往觉得四个答案和文章都有联系,至少有两个题目和文章的联系都很密切而难以选择。如果学生发现了某一方面的联系,他就会扩大这个联系。于是,越看越觉得这个选项是正确答案,而其他的选项则越看越不像答案。既然找联系如此困难,我们干嘛不避开困难,另辟蹊径呢?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着用比大小,比多少的方法代替找联系,在看到有确定题目的题干后,学生立即闭上眼睛,用三五秒钟的时间在心里用一个长长的句子来总结刚刚看过的文章大意,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的事情。然后再看提供的四个选项,逐一和在心里总结的长句子比较,看四个答案中哪个选项包括的信息最多,哪个就必然是文章的题目,绝对不会有例外。在这里我举例说明:
一篇文章的大意是:苏格兰首府爱丁堡是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也是苏格兰重要的文化和政治中心。每年的爱丁堡节,全世界的艺人都聚在爱丁堡,上演各种音乐、戏剧、舞蹈等。爱丁堡节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也刺激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the best title of this passage?
A. Edinburgh——A City of Culture
B. Edinburgh——A Tourist Attraction
C. Edinburgh——A Political Center
D. Edinburgh——A City of Opera
四个答案文章都有涉及,也都有道理。但是比较一下这四个答案和上面文章大意,就会很轻松的发现,A包括了文中最多的信息,当然就是最佳答案。
1.知道“多—少”、“大—小”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种笔画“竖钩”和1个偏旁“提土旁”。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和1个偏旁“提土旁”。
2、会写“小、少”,认识新笔画“竖钩”。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看图学词
1、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美丽的农家小院去做客吧,大家请跟我来。(出示农家小院情境图)
你们瞧,院子里有哪些东西呀?(随机出示带拼音词卡)
2、谁能当小导游带领大家认识院子里的东西名称?(相机正音)
3、同桌互读、开火车读、全班读
4、去掉拼音读写有名称的词卡。
全班读,男女比赛读。
5、学生将写有名称的词卡贴在相应的动物或植物旁边,再读一读。
二、朗读韵文
1、读通韵文
①自己想办法读通韵文。
②同桌检查读(同桌读得好,表扬他,读不好,帮助他)
③指名分节读(相机正音,“子”的轻声,“一”的变调)
④交流读韵文后的发现。
(相机指出“大—小”“多—少”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
2、指导书写 “小、少”
①出示“小、少”,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②认识新笔画——“竖钩”。
③师范写“小” “少”(笔顺演示:先中间后两边),学生书空。
④学生先描红,再试写“小”、“少”。
⑤书写展示、评议。
3、读好韵文
①自由练读韵文,要求把这段韵文读得很好听。
②指名读,师生评点。(节奏感)
③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练读韵文。
④朗读展示(如拍手读、配上动作读、对读等等)
三、巩固识字
1、小朋友,我们一遍遍地读课文,不知不觉地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出示生字)
自由读——给生字点名——齐读。
2、学生自主选择生字识记
(相机指出:①“杏、桃、苹果”都是植物,所以有木字旁或草字旁;②认识新偏旁“提土旁”,结合“堆”的词义,理解为什么“堆”有提土旁。)
3、想想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生字宝宝?(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结合生活经验使用一些量词并能仿编韵文。
2、会写“牛、羊”2个生字。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带有关实物
教学流程:
一、 复现生字
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的生字,你们还记得吗?(出示课件)
1、同桌认读生字,并给生字找朋友。
2、齐读生字。
二、 朗读感悟,理解韵文
1、这篇课文有几句话?标上序号,指名分句读韵文。
2、想一想每一句话写什么?
(第一、三句比大小,第二、四句比多少。)
3、理解第2、4句
⑴指名读第2、4句
⑵看图,比较 “一群鸭子”和“一只小鸟”,“一堆杏子”和“一个桃”。
说一说:( )比( )多,( )比( )少。
⑶理解“群”
① 从哪里看出鸭子多?“群”表示什么?(多,在一起)
② 出示“一群羊”和“一只羊”, “一群企鹅”和“一只企鹅”的图片,学生看图说:一( )羊 一( )企鹅
③ 拓展说话:一群( )
⑷理解“堆”
①从哪个字看出杏子多?“一堆鸭子”行吗?“堆”和“群”有什么不同?
②拓展说话:一堆( )
4、理解第1、3句
⑴指名读第1、3句
⑵看图,比较“一头黄牛”和“一只猫”, “一个苹果”和“一颗枣”。
说一说:( )比( )大,( )比( )小。
⑶“头”和“只”换一换说行吗?为什么?
一头( ),一只( ),还能说吗?
⑷理解“颗”
①观察并比较实物:苹果一枣、罗汉果一莲子、葡萄—梨,初步感知“颗”指较小且近似圆形的东西。
②自由展示并说出自己所带的能用“一颗”表示的实物。
③拓展说话:一颗( )
三、创设语境,仿编韵文
1、齐读课文
2、仿编韵文。
⑴创设语境(观看课件)
情境一:苹果和桃
情境二:西瓜和葡萄
情境三:马和猴
⑵小组合作,自编韵文。
⑶交流汇报。
四、练说数量词,积累语言
1、课件出示课后练习“我会说”
同桌讨论,指名说,齐说。
2、做游戏,找朋友
将量词卡片和物品名称卡片发给学生,开始唱《找朋友》的歌,歌曲结束以后,和自己找到的朋友站在一起,一起读出共同的名字。
五、指导书写“牛、羊”
1、出示“牛、羊”,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牛的竖要出头,竖要压在竖中线;羊的竖不能出头、竖也是压在竖中线)
2、课件演示“牛、羊”的笔顺,学生书空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书写展示、评议。
六、实践作业
回家说家庭用品,和爸爸妈妈比一比,看谁说得又多又准。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板书设计随文识字时出现。
2、在本课设计中,课前要布置学生收集数量不一、大小不一的实物。
3、《比一比》这一课学生要理解的量词就和生活有密切联系,有些量词的使用是约定俗成的,道理不可说或不必说;有的量词的使用则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颗”多用于表示小而圆的事物。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过早、生硬地灌进他们的耳朵,只有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说说练练中对量词的使用有初步的感悟。
4.新课标强调我们的课堂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老师讲授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是熟悉的,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或者是他们能接受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比大小》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教学论明显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着先前的经验和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习着的积极性,学习才可能只主动的。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从而逐渐建立起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我们的课堂教学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本课中,学生于对“比较” 并不陌生,应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是他们知道哪些知识,教师不能武断估计,所以,设计“抓幸运星”的活动,充分学生让展示了原有的认知水平,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知个性,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基础。
《比大小》的教学反思
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新知识是建立在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概念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的,通过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会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比大小》的教学反思。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总结,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学反思《《比大小》的教学反思》。他们不仅主动、独立地去思考,而且表现出了各自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他们依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体验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并且产生了问题,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我将例题交给学生去自学,探究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探究式的学习给了学生锻炼的机会,使学生产生了成功的心理体验。学生在探讨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学得主动,学有所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得到较好的发挥。教师应更新观念,不能做书本知识的传机器,不能做扼杀学生思维的罪魁祸首,而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 (上) 第94~96页例1、例2及“试一试”、“练一练”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 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2.能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能联系实际依据可能性大小的计算结果, 判断相关游戏的规则是否公平.
3.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4.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明确生活中任何幸运和偶然的背后都是有科学规律支配的.
教学过程
一、梳理旧知, 设疑激情
1. 梳理
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说一个事件的结果. (板书:可能性) 生举例. (板书:不可能可能一定)
师:我们已会用“经常、偶尔、差不多”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板书:的大小) 我们还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否相等决定游戏是否公平.
2. 设疑
师:可能性的大小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数学语言来表示呢?
二、情境引入, 初步感知
1. 教学例1
(1) 课件出示例1场景图.
谈话:喜欢打乒乓球吗?比赛时如何决定谁先发球呢?
(介绍方法)
提问: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 公平吗?为什么?
(2) 生明确:一共有2种情况, 乒乓球可能在左手, 也可能在右手, 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3) 师问:用分数怎么表示? (板书:)
追问:你是怎么理解的?这里的2表示什么?1呢?
出示: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都是.
2. 教学“试一试”
(1) 出示题、图.
看图口答, 相机板书:, 并问:你是怎么想的?
(2) 反馈:要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口袋里的球应该怎样放? (板书:)
三、合理迁移, 有效提升
1. 教学例2 (1)
(1) 看图:谁来介绍一下这六张牌?
(2) 问题:把牌洗一下反扣在桌面上, 从中任意摸一张, 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你是怎样想的?
交流、明析:因为一共有6张牌, 红桃A有1张, 所以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
(3) 摸到黑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摸到其他每张牌的可能性呢?
小结, 课件出示:一共有6张牌, 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都是.
2. 教学例2 (2)
问题:从这6张牌中任意摸一张, 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3. 变式:如果拿掉黑桃3, 现在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板书:)
4. 提升:如果进行比赛, 摸到红桃我赢, 摸到黑桃你们赢, 你们愿意吗?公平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角度去分析.
5.“试一试”.学生说分数的意义.
6. 完善课题.
师:过去我们学的是说一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今天呢?
生: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板书:用分数表示)
四、多层练习, 实践应用
1.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 出示圆盘, 师:文峰超市正在进行庆元旦中大奖活动, 购物满200元, 可以到转盘上转1次指针, 你能猜猜中奖规则是怎样的吗?
生:指针指在红色区域是一等奖.
问:大家为何都认为指针停在红色区域是一等奖?
生: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小, 利于商人.
(2) 生口答第 (1) 题.
(3) 师:如果指针转动80次, 可能有多少次停在红色区域?
追问:停在红色区域的次数一定是10次吗?
小结:这只是根据可能性进行的预测, 实际结果是不确定的, 可能是10次, 也可能多于或少于10次.
问:可能有多少次停在黄色和蓝色区域?你是怎样算的?对这些结果又是怎样理解的?
2. 练习十八第1题:连一连, 说思考的过程.
师追问:任意摸一个球, 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
五、深度延伸, 完善体系
1. 出示 (放有四个红球的袋子) .
(1) 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0, 板书)
(2) 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1, 板书)
2. 师:善于思考, 还要善于总结.
师:如果用a表示红球的个数, b表示球的总个数, 则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 b≠0, 板书)
如果不可能摸到红球, 则a为多少? (a=0)
如果可能摸到红球, 则a与b是什么关系? (a﹤b, a≠0)
如果一定摸到红球, 则a与b是什么关系? (a=b, a≠0) (及时板书)
六、全课总结, 情感升华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3.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生活中任何幸运和偶然的背后都是有科学规律支配的。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在认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中感受统计概率的数学思想。
教具准备:课件、白色和黄色的乒乓球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打乒乓球吗?(喜欢)
师:那么你们知道在正规乒乓球比赛裁判一般用什么办法来决定谁先发球吗?(用猜左右的办法)
师:你们觉得裁判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公平)
师:为什么?(我认为公平的,球在哪个手中的机率都是50%。)
师: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只有两种可能。(板:左右)
师:一方猜对、猜错的可能性是怎样的?(相等)
师:可能性相等,也就是各占一半,用分数来表示是多少呢?(1/2)
师:这么理解这里的1/2。(2表示有两种可能,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1表示猜中的可能性占其中的一种,用分数来表示就是1/2。)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板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二、引导探究
1.教学“试一试”。(出示课件)
问:同学们,你们玩过摸球的游戏吗?(玩过)
好,我们来看摸球游戏中的可能性。(课件出示)
左边袋子里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1/2)
问:右边袋子里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1/3)
追问:要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5,口袋里的球可以怎么放?
2.教学例2。
过渡:刚才同学们在摸球游戏中找到了用许多分数表示摸球的可能性。看这些牌(课件出示)
师问:现在从中任意摸一张牌,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1/6)
师: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黑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1/6)
师:摸到其他牌的可能性呢?(1/6)(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都是1/6)
师:一共有6张牌,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都是1/6。(出示课件并齐读这句话)
师: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学生回答。
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交流一下,指名学生回答。
3.完成“试一试”。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摸球游戏。(出示课件)
出示问题,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师:那么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呢?(指名学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无论是摸黄球还是摸红球,可能性最小是多少?最大呢?最小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可能性中的什么?最大呢?
小结:从刚才的两次摸球游戏中我们可以发现:既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摸球的可能性,也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摸球的可能性。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师:同学们玩过转转盘的游戏吧?下面请看屏幕上的转盘。出示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师:如果商家用这个转盘来搞抽奖活动,你能帮他设计一下在这个转盘中一、二、三等奖的区域吗?指名回答。
2.做练习十八第2题。
师:小华在家做了三个小正方体,我们一起去看一下。(课件出示,指名回答问题)
3.成语中的数学。
可能性无处不在,我们学过的成语中蕴含着可能性的大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指名回答)
4.生活中的数学。
师:生活中啊也有可能性的存在,我们去看看。(观看《非常6+1》中砸金蛋的片断)
师提出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总结:可能性和生活联系很密切,课后请同学们做个有心人,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找找生活中哪些事件和可能性有关。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延伸
【教材分析】 分数大小的比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分母小于10)二是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本科时分数大小的比较主要借助直观图形,让学生通过看图,直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让他们感受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积累一些初步的经验。【教学目标】
借助直观图形,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会利用分数比大小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 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会根据表示分数的图例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大小的比较过程。【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西游路上,唐僧化缘化来几个西瓜,把一个西瓜分给猪八戒和孙悟空吃,孙悟空吃这个西瓜的,猪八戒吃这个西瓜的,猪八戒不高兴了,他说猴哥吃两份,我才吃一份,这不公平?同学们,你们觉得呢?到底是大还是大呢?
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分数大小比较)(设计意图:用故事引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探究新知 比较和谁大
(1)请同学们将你的导学案拿出来,独立完成第一题,再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2)小组展示,小组评价,只要孩子们能说得有道理,都给予鼓励表扬。(3)及时练习,先独立完成试一试的第(1)(2)的前面两幅图,然后小组交流。
(4)指明展示,说出比较方法。
(5)观察我们刚才比较的这些分数,你有什么发现?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板书)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通过涂色,比较涂色部分的大小。然后鼓励学生发现这些数的共同点,说出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只要学生说的出来都要给予鼓励。)比较和谁大
独立完成,并完成后面练习
填分数并比较大小
先涂色,再比较大小
(4)指名展示,说出比较方法。
(5)观察我们刚才比较的这些分数,你有什么发现?
分子都是1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设计意图:有前面分母相同分数大小比较的经验,孩子们在比较分子相同并且都是1的分数就比较容易,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新知探究和利用都在一个环节进行。)小结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都学累了,我们来玩下游戏怎么样? “小小勇士闯三关” 第一关:
你过了吗?好吧进入下一关吧
第二关:
恭喜你,已经到最后一关了,请看题。第三关:
同学们表现真棒,闯关成功,下课后都可以得到老师的奖励。
(设计意图:由于题目比较容易,孩子的兴趣不是很高,设计成勇士闯关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容易达到效果。)课本上的数学游戏(根据课堂的时间来决定是不是进行,如果有时间就进行,没时间就省了)全课总结
1、今天你们都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教学中初步实现了:
1、教师给足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不仅参与度高,而且思维灵活,富有创造性,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
2、教师大胆处理教材创造性地改变了教材的编排顺序,导学案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更便于学生探究、接受;创设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给了学生体验快乐、展示自我的平台;组织观察、体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发表意见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在课堂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对学生已有知识估计不足,原本设想孩子们对所学知识能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可是一上来孩子们的回答,要么就是表达不够准确,不够完整,要么就是回答不到点子上,原因是孩子们在前面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分数意义理解不透彻,表达不够清楚。正是由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理解不够清楚,所以孩子们对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时:不理解分的份数就是分母,在整体一定的前提下,分的份数越少,也就是分母越小,一份表示的数量就会越大,也就是这个分数会越大。
2、课堂引入的故事中涉及的分数超出了本节课的知识范围,需要进行调整。
3、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度不高,组长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后阶段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培训。
这是上周三上的一节课,那一天实在太累,办公室电脑罢工,打印机罢工,所以请允许我也罢工一下吧~不过欠下的总是要还,趁放假三天,决心还清。
这一节课是继1—5数的认识以后学习的,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并借助“>”“<”“=”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首先我通过3只小猴郊游分水果这一情境导入,孩子们学习积极性很高。根据图示,我们可以看出桃子3只,猴子3只,桃子和猴子的数量同样多,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接着分香蕉,猴子3只,香蕉2只,分不够,猴子比香蕉多,3比2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开口在前,我们编了一句儿歌“开口在前大于号”。最后分梨,猴子3只,梨4只,猴子比梨少,3比4少,可以用符号“<”,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也编了一句儿歌,叫“尖尖在前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无论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开口大的朝大数。
孩子在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做些数字和符号卡片,让孩子动手摆一摆。1—5的数字,三个符号,如何用这些卡片组成不同的式子,加深孩子对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角 边 比较 感受 创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25
怎样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用怎样的方式讲授这个教学难点呢?我一直在不断地思考着。曾听过很多教师教学“认识角”一课,其中有两个教学片断让我印象深刻。
片断一:
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边的长度不同的角):这两个角,哪个角大?(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边长的那个角大,少数学生认为两个角一样大)
师:比一比就知道谁大谁小了。(课件演示将两个角重合,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
……
片断二:
师(出示一个用两条硬纸板钉成的角,并剪去一条边的一部分):角的一条边变短了,角的大小变化了吗?
生:没变。
师:再剪去另一条边的一部分,角的大小变了吗?
生:没变,变了。(学生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师:仔细观察,角的大小到底变了没有?
生:没变。
师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
角与之前所学的图形完全不同,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所以学生容易把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迁移到比较角的大小上来,从而产生“边长的角就大”的错误。
为了能更好地教授这一知识,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多次教学尝试。
教学尝试一:创造并感受角的大小
1.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创造角
(1)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做角的材料,你也可以用自己身边的材料做一个角,然后拼一拼、搭一搭、折一折,比比谁想的方法最多。(生动手做,师巡视)
(2)学生展示各种做角的方法,并且说一说角的边和顶点在哪里。
2.感悟角的大小,动手操作活动角
师(指名两个学生):有方法能使你们做的角变得更大些或更小些吗?(生答略)
师(示范活动角):看来,要想使角大些,就应该这样做——(演示:慢慢张开角的两边)要使角变小些,就应该这样做——(演示:慢慢合拢角的两边)
师:那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交流反馈
师(出示巩固练习,如右图):猜一猜,哪个角大?
生1:右边的角大,因为右边这个角的边比左边的角的边长。
生2:右边的角大……
学生已经感悟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之间的开口有关,为什么还会出错呢?那是因为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熟知角的各部分名称,引导学生充分掌握角的外在特征,但在教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活动角的演示过程不够细致,导致学生认为两条边就是角的全部内容,这样学生出现的错误也就很好解释了。
于是,我重新修改教学设计,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角的概念上,并细化动手操作活动角的过程及巩固练习等环节。
教学尝试二:多次动手操作,直观比较
1.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角
(1)师:把角的两条边慢慢拉开,这个角有什么变化?想让角变大一点,怎么办?让这个角变小一点呢?
(2)师:通过操作活动角,你知道了什么?
生:两条边叉得越开,角越大;合得越拢,角越小。
师:你觉得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3)师生一起用手比划角。
2.巩固练习
师(出示练习,如右图):你能看出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生答略)你怎么看出来的?
3.做大小不同的角
师:刚才老师给了每个同学一个活动角,请做一个比它大的和一个比它小的角。(生做角)
师(指名学生上台比一比):你是怎么比的?要把哪些部分重合在一起?(生答略)
学生同桌说说:三个角中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
总之,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思考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并从知识的本质去研究、解读教材编写意图,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构建高效的课堂。
1.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一下其中有趣的数学现象。
2. 通过课内合作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与片段案例分析
(一)猜想从问题设置开始
师: 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个游戏,大家说有兴趣吗?
生: 有!
师: 老师现在这有两枚骰子( 教师出示两枚骰子) ,现在我同时掷在桌子上,大家猜测一下它们的和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 不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 并说出那得理由。
生1: 它们的和应该在2 - 12之间。( 老师板书: 2 ~ 12中的任意一个)
生2: 它们的和肯定不会超过12,12是最大了。
生3: 它们的和大于2或等于2。因为1个骰子最小是1,2个骰子的和最小是2。
学生动手操作结果显示: 掷两枚骰子的和在2 - 12之间的任意一个数。( 板书: 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12)
教学心得: 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整个过程中操作———观察———思维———反馈,亲历认知过程,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师: 同学们做的很好! 下面我们一起来投两枚骰子比赛,假如和是5, 6,7,8,9这五个数,就算老师赢; 如果出现5,6,7,8,9以外的数,就算你们赢,这样好吗?
生: 好!
师: 你们猜猜,谁赢的可能性大呢?
生1: 老师选了5,6,7,8,9是五种可能; 5,6,7,8,9以外的数2,3,4,10, 11,12是六种可能,应该是我们赢的可能性大。
生2: 这要看运气,谁赢的可能性大!
……
师: 还是让我们看实验的结果来说话吧!
( 学生动手投骰子,边投边记录)
教学心得: 学生对猜想和动手操作活动积极性高,兴趣浓厚,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从发现问题中,进一步猜想与探究
师: 通过你们几次的尝试,操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 通过操作看记录结果,显示老师赢的次数多。
师: 我选了5个数的结果,你们选了6个数的结果,但是,实验的结果还是老师赢的次数多,这是不是说老师的运气好呀?
生: ……
师: 小实验的结果老师赢的次数多,不是老师幸运,是其中隐藏着小小的秘密,下面,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这个秘密。
师: 我们知道每粒色子有6个面,分别是1、2、3、4、5、6。在一个面上,1 - 6出现的可能性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两枚色子出现2 - 12这11个数的可能性是不是一样呢? 我们下面去研究一下。
教学心得: 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深入探究。
(三)小结
师: 今天这个活动虽然很简单,同学们做起这个活动也很方便,但是,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是不是感觉到做任何活动,只要善于动脑,善于探究,就会有很大的收获。请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生1: 简单的实验,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大道理。
生2: 无论是做实验,还是做游戏,不能只看表面,应该善于动脑子,多思考。
生3: 再简单的动手操作,其中往往会让我们变得很聪明。
……
师: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学数学会让我们越来越聪明; 动手操作会揭开许多小秘密; 以后还要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动手动脑,会越来越聪明。老师希望你们越来越聪明!
教学心得: 通过这样一个“可能性的大小”的实验游戏揭开了这个隐秘的秘密,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意义。动手操作不单单是看表面现象,要进一步地分析内含的隐性秘密才能解决数学问题。
三、课后反思
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来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通过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了“组合”的知识内容,来进行可能性大小的探讨,解决“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的问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虽然很简单,但是环环相扣,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研究。
第一个环节: 设置问题质疑———猜想的开始
学生在这个活动中,用很简单的问题和简单的游戏,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整个过程中操作———观察———思维———反馈,亲历认知过程,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第二个环节: 从实验中发现问题———猜想的深入
实验结果与事先估计不一样时,引起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亲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当学生通过统计有限次数的实验结果,看到掷出的和是5、6、7、8、9的次数相对较多,而和是2、3、4、10、11、12的次数较少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数的分解的形式来分析其中的奥秘,找出其中内含的秘密。
第三个环节: 从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验证猜想的结果
只有猜想没有行动———是空想。猜想后的探究活动会验证猜想的结果。过程很简单,但是猜想———实验———探究的过程就是我们从发现问题都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动手实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解决问题的活动方案,最终圆满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意义。动手操作不单单是看表面现象,要进一步地分析内含的隐性秘密才能解决数学问题。
摘要:通过本课的教学,用很简单的问题和简单的游戏,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让学生感受一下其中有趣的数学现象。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注重迁移,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
这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的整数大小的比较有内在联系。我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尝试,激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一开始,通过让学生对整数进行比较,回想整数比较的方法,鼓励学生将其类推到小数的比较中。注重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路回归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比较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教学反思《比大小》教学反思》。体会在使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要掌握比较的有序性、相对性和传递性,从而培养辩证思维。在探索中,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难点的处理
“小数的大小比较”与整数大小的比较在方法上有相同也有区别,正因为此,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容易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误认为小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针对此难点,在学生总结出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之后,我提出“位数多的小数就一定大”这句话对吗?让学分析判断,将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举例验证的方法,得出“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大”的结论,学生明确“小数的大小与位数的多少没有关系”,这样学生认识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小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的联系与区别,促进数学知识的系统化。
三、营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
1.谈话导入
前几天,学开展了一场“少年演讲比赛”出示主题图
问:谁的得分高一些呢?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1)组织讨论:说一说自己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2)交流汇报
3)探索比较方法
①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引导探索
举例说明,比较9.9和9.1
9.9和9.15
9.1和9.09
通过比较,观察数位特征,逐步将学生引导到从数位来考虑问题,使学生明白: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十分位上的相同,就看百分位上的数……
4)练一练
比大小
0.8○0.6 0.25○0.26 1.30○1.5
12.6○12.62 4.54○4.49 5.45○4.55
2.把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1)再次呈现主题图,问:张华比李明表现好一点但不是10分,你给张华多少分?
试一试:把三人的得分按照大小顺序排列
①学生各自给张华打分
②按大小顺序排列
2)探索比较方法
在0.82、0.80、0.79中哪个数?哪个数最小?
(先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分组讨论,探索比较合理的比较大小的方法)
3)练一练
把3.24、3.30、3.28按大小顺序排列
( )>( )>( )
三、课堂练习
练一练第1--4题
四、课后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比较两个小数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
[片段一] 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和学生谈心:同学们喜欢打乒乓球吗?你最喜欢的乒乓球运动员是谁?
(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兴奋。有的说王浩,有的说马林,顿时课堂热闹起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王励勤和马林比赛的录像。课件播放王励勤和马林比赛的录像。
教师提问: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发球公平吗?为什么?
(沉思片刻)
生1:我觉得非常公平,因为硬币只有正反两个面,不管猜哪个面可能性都是相同的。
生2:我也觉得是公平的,因为出现正反面的可能性各占一半。
生3:也就是出现正反面的可能性都是1/2。
教师适时小结:对了,硬币有正反两个面,硬币落下后只会出现其中的一种情况,所以对于双方队员来说猜对的可能性都可以用1/2来表示,所以非常公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课件演示出示课题)《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思考: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始创设的乒乓球比赛情境,不仅能让学生想起以前学习过的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并能引导学生认识这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由此想到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以此为桥梁,将可能性由以前的定性描述过渡到定量刻画,这就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片段二] 引导探究
教师:再来做一个摸球的游戏。
第一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1/2)为什么?
生:因为只有两个球,且其中只有一个是红球,所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是1/2。
教师提问:是不是说明摸两次必有一次摸到红球呢?(不一定)那不是矛盾了吗?其实不然。感兴趣的科学家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通过数据让学生感觉到随着抛硬币的次数的不断增多,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越来越接近1/2。从而理解到这里的摸到红球的可能性1/2,并不是摸2次3次而是经过无数次的摸,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是1/2。
教师提问:要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为1/4,口袋里的球至少应怎样放?
小组讨论:
生1:放一个红球,3个黄球。
生2:放一个红球,3个别的颜色的球。
……
教师:那谁愿意总结一下,到底怎样放,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是1/4?
生:就是要放四个球,其中只能放一个红球。这样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是1/4。(我竖起了大拇指)
思考:1.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又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在活动去感知,如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想怎样放球可以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4,从学生们一个个精彩的答案中我知道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2.注重对知识的深层挖掘。其实,我们所研究的可能性1/2、1/3都是在无数次的实验后所得到的,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加以挖掘、强调,那就会给学生造成知识性错误,他们就会对中奖率1/100,而买100张奖券却不一定中奖无法理解,所以在这里应该花足时间让学生充分理解。我觉得会做题,就犹如捕捉到了一条鱼;掌握了题的实质,就犹如拥有了一张网。“学数学”与“学好数学”的区别就在于你是拥有了一条鱼,还是拥有了一张网。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课堂上,我们应教会学生如何拥有一张网,去捕获所有的鱼。
[片段三]活学活用
1.开心密码
它是一个不重复的六位数,由1~6这六个数字组成。教师提问:同学们猜猜这个数的十万位会是几?猜对它的可能性是多少?万位?其他位上呢?猜对个位的可能性是100%。
2.现场抽奖
用学生的学号进行抽奖,感受到中奖的乐趣。
3.想一想
某次抽奖活动,主办方宣称本次抽奖活动中奖率为1/100,同学们想一想是不是买100张奖券必有一张中奖?
生1:肯定能中,因为中奖率1/100说明100张奖券里必然有一张中奖。
生2:我觉得肯定中不了奖,因为抽奖的奖券有几万、几十万张,买100张太少了。
生3:我觉得他们两个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我觉得不一定,如果只有一百张奖券那肯定有一张中奖。如果超过100张那就不一定能中奖了。
教师:对了,中奖率1/100是指能中奖的奖券占总奖券的1/100,是相对于整体来说的。
思考: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儿童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不断地创设富有创意的新颖的问题情境。这三道题在设计上各具特色:开心密码,让学生在不断地猜想中感受可能性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规律的魅力;现场拿学生的学号进行抽奖,在欢呼声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中奖的刺激和喜悦;想一想,让学生在不断理解、不断补充中再次巩固知识的重难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课堂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比大小”-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比大小学案设计10-16
比大小说课稿07-28
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案10-26
上中下大小教学设计06-10
《可能性的大小》教学设计07-28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教学设计07-12
1.4 有理数的大小 教学设计 教案06-02
三年级《可能性的大小》数学教学反思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