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课型设计初探

2024-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诗词教学课型设计初探(共11篇)

古诗词教学课型设计初探 篇1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步步深入,古诗文教学的分量在逐步加大,文言文和白话文成为共同支撑高中语文阅读的半壁江山。教学课型的设计是提高古诗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一堂好课型的设计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课型的创新设计是我们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其中的内容丰富多姿,而以下几种新课型是亟需我们深入思考与实践的:

诵读感悟课型――诗词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

情境体验课型――充分运用多媒体和音频视频的播放,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不自觉地与诗人产生共鸣,达到物我一致的境界。

自主合作探究课型――这是以学生的自读活动为主的课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在探究中活跃思维,在合作中实现双赢。

比较鉴赏课型――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型,在这种课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阅读中让学生全面把握阅读对象的异同,从而领会文本的实质。

涵咏活动课型――这种课型将语文能力的培养融于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之中,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语文学习的广阔视野。

下面以李清照的《声声慢》教学设想来谈一下以上课型的综合应用。其主要教学内容为:新课导入

由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配合下雨的视频导入(多媒体播放)。朗读训练,初步感知

以朗诵为起点,(播放名家朗读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找出课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的生活和创作以“南渡”为界,前期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南渡”后,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业败、身单的人生巨大波折。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作者早期词作《醉花阴》,明确李清照写词的一贯风格

多媒体播放《醉花阴》和《声声慢》的朗读录音(视频),让学生体会李词的一贯风格。

李清照词多用“愁”字,多绘“愁”形,多构“愁”境,多抒“愁”情,其中“愁”、“瘦”、“病”、“酒”等是李清照词的重要美学特征,也是解读李清照其人其词的重要参照的原因和一把有效的钥匙。提示鉴赏角度,学生合作探究、深入品读

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抓住词中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依据完整结构,新颖构思品读:叠字统领全词,细节紧承“寻觅”,结尾凸显“愁”字。鉴赏意象,体验情感

自渎课文,找出意象。(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淡酒:酒是“愁”的象征。

秋风:秋风能渲染愁情。

过雁:过雁象征离愁。

黄花: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梧桐: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细雨:细雨是哀伤?p愁丝的象征。对比阅读

比较《一剪梅》和《声声慢》中哪些信息是共同的?哪些信息又是不同的?相同的信息之下内涵都一样吗?

明确:同:愁。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声声慢》则胜于“愁”“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声声慢》中的愁我这样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过雁、满地黄花、淡酒、梧桐更兼细雨,这些意象共同的特点是惨淡,透过它们,我们能领会到词人的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居之悲。疏通词意,把握词眼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提炼信息,概括手法。(间接抒情)

提问: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感情的?

采用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借景抒情:词中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所借之景:酒、雁、黄花、窗、梧桐、细雨等。

(2)借事抒情:词中是如何借事抒情的?

该词构思新颖,结构完整――叠字统领全词,细节紧承“寻觅”,结尾凸显“愁”字。

寻觅――饮酒听雁观花守窗听雨。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再读全词,把握主旨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极写自己孤苦无依的悲惨境况和空寂落寞的精神痛苦。课堂小结

从《一剪梅》到《声声慢》,相隔将近半个世纪。真是“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结束课堂

用法国缪塞的名言“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结束教学,多媒体再播《一剪梅》音乐,再次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最后,让我们跟录音一起诵读,在诵读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古诗词教学课型设计初探 篇2

1. 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

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课采用“注入式”教学方式,通常由教师组织安排,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设备,以及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事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再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提出理论解释。这种灌输式教学、机械式操作、结论性结果,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普遍缺乏实验的热情和主动性,更缺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医药工业发展加快,医药行业就业市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逐渐成为决定学生就业率与就业满意度的决定因素。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现代社会对人才在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素质要求,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药物生产、科研应用等环节的实际需要。所以在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显得日益重要[2,3]。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为了配合我国中西结合部医学院校的发展,鄂、豫、陕、渝等省(市)结合部药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建设,以及医药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我们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有关“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精神,提出对药学有机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全面改革。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新体系,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4]。

2. 精心选择和设计实验内容

实验课既受理论课内容进度的限制,又受课时及实验室设备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要有效、科学地完成实验项目,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改革“药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突出综合设计型实验在药学实验教学中的地位,精心选择和设计实验内容,它包含以下方面。

(1)基本技能型实验。如熔沸点的测定、旋光度的测定、液态有机化合物折光率的测定、萃取、减压蒸馏、色谱分离等。药学有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强化基本实验技能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该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基本操作和技能训练,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实验态度,强调规范性操作,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为开展综合设计型实验打好基础。

(2)综合技能型实验。如各类化合物的合成与鉴定,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实验装置、分离技术与辅助鉴定仪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引导学生适应后期应用型和设计型实验,克服后期实验中的畏难情绪。

(3)综合应用型实验。如玫瑰精油的粗提取,黄连素的提取,胡萝卜素的提取与分离,等等。体现学科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意识。

(4)设计型实验。如偶氮苯的合成,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与鉴定,等等。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实验结果的取得可以有多种方案,往往要求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精心设计,周密思考,这一过程本身就孕育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开设设计型实验,要考虑设计难度、设计方案的多样性等,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实验原理,教师把关,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和实验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改进。

3.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根据药学有机化学的学科特点,为了体现综合设计型实验在药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同时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采取了相应的实验教学方法。

(1)开放式教学。弹性安排开放式实验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做实验的时间、实验室和指导教师(实验室将详细情况预先公知于众,供学生挑选),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2)计算机辅助教学。建立网上模拟有机化学实验室,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模拟实验,使学生能够自行锻炼实验操作技能,分析实验装置的合理性,提高他们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5]。

(3)自主式教学。指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实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发挥指导性作用。这一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 PBL小组讨论式学习。就是围绕问题而不是围绕课程程序,将参与实验学生进行分组,大致为5—6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翻阅资料,并以圆桌会议的形式进行讨论。答案可能千姿百态,数不胜数,但最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6],并且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4. 加强实验各环节的考核

为了考核学生所学的实验技能、操作水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将过去合成单一化合物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一步考核方式更新为多环节、多层次的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考核方式。在进行具体考核过程中,把实验过程各个环节的考核进行量化,定出详细的评分标准,并将实验课程成绩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计入课程档案。实验考核具体环节可考虑以下方面。

(1)加强实验前预习和准备的考核。为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盲目性,让学生对所做实验有充分的了解,实验前要求学生写出预习报告,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进行检查考核。

(2)注重实验设计方案的考核。学生根据所选取的题目要求,查阅资料并设计具体实验方案,指导教师对学生自己的设计方案依据可行性、创新性进行审定考核。

(3)实验技能考核。要求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工作,在考虑实验结果的情况下,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评定。

(4)实验报告的考核。对实验报告要求写清数据处理的过程,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把在实验中出现问题的处理过程及体会进行总结。启发和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论文的形式撰写设计型、综合应用型实验的实验报告,对学生进行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5. 成效

通过以上实验教学多个环节的实践与探索,使学生得到了比较系统的训练,培养了扎实的工作作风,提高了实验技能,调动了实验的积极性,保证了实验教学质量,对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创新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6. 结语

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作为改革的实践者,需要在改革过程不断地在反思、提炼,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只有不断改革探索,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不断进步,才可能把实验教学搞得更好,多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材。而在这种教学改革中不断地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研究探索性活动对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有着深远的意义[7]。

参考文献

[1]田能瑾.面向21世纪对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0, (4) , 5-10.

[2]刘杰.高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初探[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0, 26 (1) , 99-100.

[3]曹展梅.关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3, (3) :43-46.

[4]何邦平, 王小燕, 林锦明, 等.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军医教育, 2006, (1) :8-10.

[5]曾小华, 王红梅.浅议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教学规律.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11) :9-10.

[6]曾小华, 王红梅.浅谈医用化学教学中的PBL教学法[J].考试周刊, 2009, (11) , 211.

初中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初探 篇3

英国语言学家JaneWillis在她的《任务学习的框架》(FrameworkforTask?basedLearning)中对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步骤作了相应的探讨。

(1)任务准备阶段(pre?task):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介绍任务话题和任务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导入任务,帮助学生做好完成任务的准备工作。

(2)任务循环阶段(task?cycle):①任务(task):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执行任务,这时教师只起观察、指导作用。②计划(planning):各小组成员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全班学生汇报此次任务的完成情况,这时教师可适当地予以指导。③报告(reporting):学生对完成的情况进行汇报,各小组间可相互交换报告,教师再对各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语言分析阶段:①分析(analysis):对其他小组执行任务的情况进行分析。②操练(practice):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作业,通过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

任务型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在参与、探究、体验、归纳等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并非仅仅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这有利于学生改变过去死记硬背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下面以“You??resupposedtoshakehands”(人教版九年级Unit12)为例,对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1.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以讨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礼仪和风俗文化如餐桌礼仪、初次见面的礼仪等的差异为话题,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以活动为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认真贯彻英语学习的交际性原则;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更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3.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Knowledgeaims):掌握有关礼仪的词汇和句型,熟练运用“You??resupposedto...”句型,并能灵活地进行对话。

(2)能力目标(Abilityaims):从听、说、读、写四方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

(3)情感态度(Moralaims):通过感受世界不同国家的风俗礼仪,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学会尊重不同的文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有礼有节的人。

4.课堂教学步骤

(1)任务前阶段(pre?task)

首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几个国家的国旗,然后要求学生说出这些国旗所代表的国家,接着向学生展示一段关于初次见面礼仪的教学视频,然后提问:WhatareyousupposedtodowhenyoumeetsomeoneforthefirsttimeinChina?学生回答后接着提问:Doyouknowwhatthepeopleinothercountriesaresupposedtodowhentheymeetforthefirsttime?最后播放录音进行验证。

(2)任务循环阶段(task?cycle)

①任务:首先展示瑞士人和哥伦比亚人的图片,要求学生上台表演这两个国家的见面礼仪,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时教师主要扮演监控者的角色,当学生在表演中需要帮助时,教师应及时予以提示,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此次表演。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任务:

②计划:引导学生思考“WhichcustominthepassagedoweChinesehave?Doyouthinkit??sgoodornot?”然后以小组辩论赛的形式来开展此话题的讨论,各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讨论后,派代表向班上其他同学汇报讨论的最后结果,同时商量好先后发言的顺序。

③报告:要求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讨论的结果,其他学生可对其观点进行补充。告诉学生从中可以学到什么,让学生知道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教师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不同国家礼仪习俗的理解。

(3)语言分析阶段

①分析:教师对You??resupposedto句型进行简单的叙述,然后对使用这一句型的意义进行说明,帮助学生掌握这一语言形式。

②操练: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作业:MariawillgotoaChinesefriend??shome,butshedidn??tknowaboutthemannersandcustoms.Pleasewriteashortpassageaboutthattohelpher.

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初探 篇4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而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代表,是古代文化传播的载体。但是由于古诗词的出世距离现今比较久远,很多时候学生们理解不了其中的内涵,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而一般的古诗词教材内容都要求学生必须背诵,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以及诗词创造背景。现今在新课改的不断进行下,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更好的落实古诗词的教学呢?笔者以下做简要的陈述。

一、初中语文中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1)古诗词的创作手法为学生写作提供借鉴。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如果学生能够熟悉的掌握古诗词,就可以在写作中进行引用,提升文章的质量,也能让学生更好的借鉴古人的创造经验。古诗词的创造与现代写作有一根本上的不同,就是古诗词的创造,比较注重凝练字句,可以将作者内心的情感、远大的理想或者对时代的意见等,都在短短的几句话中体现出来,这就需要写作者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可以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而进行模仿,此外,学生对古诗词的引用能够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学生在完成关于月亮的习作时,便可以引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来升华情感,表达强烈的思念之情。

(2)古诗词的丰富情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一般古人抒发情怀的方式,就是通过古诗词来表达。现今我们学生的写作,大多比较表面,缺乏内涵,或者语句比较平铺直述,缺乏美感,没有先进的思想与崇高理想作为支撑,因此古诗词中对不良风尚、时事弊病的批判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1]。學生通过学习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能够感受祖国的秀美山川;学习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能够感受心忧天下的愁绪;学习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能够感受远离尘世喧嚣的情怀。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式探究

(1)注重诗词朗读韵律的把握,减少背诵难度。古诗词在创造时第一比较注重凝练字句,第二就是注重字句的韵律,使诗词更具有美感,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要注意对学生朗读韵律的培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古诗词的美感以及朗朗上口的语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朗诵,将学生引入到古诗词所表达的情境中,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美感[2]。教师首先需要对教材中的诗词进行韵律划分,在词句上表明停顿,才能够在具体朗读的时候准确把握。通常情况下,划分的标准有表意义和表音节两种节奏划分方式,前者节奏划分少,后者节奏划分则较多。四言诗采用“二二”的节奏进行划分,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五言诗通常会采用“二二一”和“二一二”的节奏进行划分,如“长河/落日/圆”,“烽火/连/三月”;七言诗则常采用“二二三”进行划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完成韵律划分之后,还要在朗读的时候注重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只有体会到诗词的韵律美,才能使背诵更加顺畅。

(2)通过诗词意境的再现,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古代诗词的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非常注重作品的意境,作品的意境作为作者生活与思想状况的统一能够体现出作品的艺术境界,因此通过对诗词意境的再现,能够让学生受到思想的净化、情感的熏陶,激发作者对古诗词的兴趣与深入探索的积极性[3]。例如杜甫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作者对秋风、秋雨来临时自己居所的状况进行了的细致描写,表面上看来是对自己当时境遇的慨叹与无奈,而通过对诗歌意境的探究,便能领悟到作者先人后己、心忧天下的博大情怀,以及想要转变当前黑暗时局的决心,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的读者。

(3)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古诗词的应用性。古诗词虽然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但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很强的应用性,只有加强古诗词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的质量。对古诗词的学习要经历朗读、背诵、理解、鉴赏再到应用的过程。教师在进行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所以应该更多地带领学生走出去,走进大自然。例如带领学生们爬山,学生们才能更好地领悟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和开阔,同学们心情低落时,可以用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来鼓励他们。

古诗词教学课型设计初探 篇5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初探

贵州省仁怀市茅坝中学李云

作者简介:李云,1980年5月18日出生。2005年7月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并于2005年9月参加工作至今。在两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兢兢业业,努力致力于教育教学,有两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曾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数篇,曾获仁怀市第一届中学语文说课大赛三等奖,全国教育教研论文大赛一等奖,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作文指导三等奖,两次中学生作文大赛辅导教师奖。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文明未曾断裂的国度。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所包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体现民族的本色,它是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基础,是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商品经济的到来,现代文越来越多地明挤占了传统文化的空间,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夹缝中艰难地延续着,并暗藏着断流的危机。人们在放眼世界的同时,渐渐淡忘了根植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文化积淀。

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谓责任重于泰山。在语文教学中这样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怎样让学生在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内在美?怎样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追求,健全学生的品格,树立他们崇尚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念„„因此,本文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作初步的探讨。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食量,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各时代的人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对学生。在语文教材中,无论旧版还是新版,都将古诗词的教学作为一个重点教学内容,而且在历年的中考中都有古诗词默写体现,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诚然,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除了落实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之外,还要将对古诗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充分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更能陶冶情操,提高人文修养,积淀更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传统节日所蕴涵情感的渗透

社会在不断进步,时代在向前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的国外的节日也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涌入中国,中国的许多学生对“洋节日”情有独钟。然而,当我们为庆祝西方传入的情人节而把市场上的玫瑰花抢购一空的时候,却忘了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类似的节日“七巧节”,它不仅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更表达了人们对劳动的敬仰,对智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的乞朌,以及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情人节”可比?当我们对纪念我们伟大诗人屈原的端午节无动于衷的时候,它却成为了世界伟大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被无数非中国人铭记于心。但是,很多的中学生连端午节的来历都不清楚;不少的学生能够准确的说出“愚人节”、“圣诞节”的日期,却不知道“什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一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漠视,也是当代中学生和教师的悲哀。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在新一轮的课改大潮中,我们更应该借助古诗词的学习,来进行这一环节的渗透。目前我们使用的2005年5月第二版的初中语文版教材六本教科书中,古诗词就有60首(篇)。面对如此丰盛的古诗词大餐,怎么将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感情挖掘出来,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课题。

诗歌讲究意蕴的悠远深长、意境的幽邃渺远,这一境界的达成,在诗作中往往与诗歌作者的感情息息相关。例如苏轼也在中秋佳节之时责问天上的一轮明月:“不应有恨,此时长向别时圆?” 又如王维在重阳佳节时吟唱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对传统的节日的了解中,挖掘、体味诗人暗藏在佳节背后的或痛苦、或忧愁、或

喜悦的心情,让学生在对古诗词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朗诵和背诵默写的表层,而要更深层次的拓展古诗词学习的外延,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同时,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也对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民俗文化的渗透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文化形式多样,文化色彩浓厚丰富。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既是历史的沉淀,又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折射该民族的生活和发展轨迹。在今天,物质生活已是相当的丰裕,学生的头脑里储存有多少民俗文化呢?很多的学生追求的是流行的、前卫的事物,对于民俗,不少学生不知其为何物。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还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蕴涵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第三、第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我们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在重阳节,古人都会做些什么事呢?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到重阳节这天,古人有登高和佩戴茱萸的习俗,了解传说中登高可以消灾,佩戴茱萸可以除病,从这些习俗中,可以体会到古人对幸福、美满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对古诗内涵的体味,让古诗学习成为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对学习古诗词的一种激发和推动。

诚然,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为了不断培养的探究意识,还需要让学生养成在课后搜集各个民族风俗的习惯。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让他们知道重阳节时古人不仅有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还有吃重阳糕、赏菊等风俗习惯,而且还会了解到今天的重阳节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敬老爱老日;会知道中秋节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古人还有月下吟诗的雅兴;会知道元宵有灯会,要吃元宵;会知道端午吃粽子;会知道除夕代表大团圆,要吃年夜饭;会知道春节要放鞭炮等许多的传统习俗,也会让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产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感悟也会更深一层。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民族气节的渗透

每一首(篇)古诗词都寄托着诗(词)人的一份情怀,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

襟”的爱国情怀,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思念情怀,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悲愤情怀,或“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顽强情怀,或“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悠闲情怀„„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品味,领略个体悟诗(词)人的情感,把握古诗词中民族精神之魂,提升古诗词学习的境界。

在古诗词中,诗(词)人常常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诗词中的梅、兰、竹、菊、莲、松等事物都会寄托诗(词)人的不屈不挠、清新脱俗的风骨,而这些又都是我们民族气节的精髓所在。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联系诗人的作诗背景:贫寒的出身、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加上诗人的横溢才华,诗人在政治上遇挫之后愤然在诗歌的中间加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在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体现了诗人傲岸不屈、不畏权贵的精神。又如学习曹操的《观沧海》时,通过诗人对大海的景象的描写,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诗人把眼前实景和想象融为一体,即景抒情,又境界开阔,表现了诗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伟大气概。

在我国的古诗词里,很多古诗词将事物与人物、诗品与人品融为一体,让学生心中充满一种对民族气节的敬仰和向往。这份敬仰和向往,使学生领悟到了古诗词的精华,体会到了我们的民族气节。

初探小学低年级古诗文诵读教学 篇6

内容摘要:

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培养孩子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学生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

关键词: 经典诗文 诵读 教学 方法 人格 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是近年学校开展课外读书活动的又一大亮点。学校开展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导下,在与国家课程的培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展开的,开展“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可以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学生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低年级学生有他们的生活圈,有他们的思维方式,从小给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决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低年级学生诵读经典的方式多样化

1、早读诵读,养成习惯。每天早晨安排10分钟时间,进行经典诵读。或学习新的篇章,或温习旧的内容,由学生自主,教师指导。

2、课前诵读,营造气氛。每节课前3分钟,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诵读。

3、校内互动,师生共读。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同一本书,同一

首诗,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课余聊天、查阅笔记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以发现学生阅读中的实际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或寻找学生阅读中的闪光之处,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4、校外延伸,亲子同读。利用家长会宣传读书的重要性,对学生人生的影响,端正家长的读书观,赢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认识到: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帮助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终身乐读的习惯,家长的支持配合至关重要。家长与学生同步诵读相同的内容。一是为学生做出表率,同读同悟,教学相长;二是为学生解疑释惑,扶助学生的学习,进一步增进亲子关系。实现父母与子女同读、同写、同感悟、共交流。

5、重在诵读,不求甚解。低年级学生经典诵读重在“读”,读的正确、流利,直至成诵,可视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宜作过多地讲解,对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对内容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典故可以进行简介,或指导学生查找、阅读相关资料。学生以自学自悟为主,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不作明确、具体的要求。越是经典的篇目,越难以理解,甚至发生歧义,当前的任务是让学生牢固记忆原文,等待将来学生的阅历和知识丰富了,自己会寻找到最佳的答案。

6、结合活动,快乐诵读。经典诵读要与竞赛、演讲、辩论、抄录、歌咏、绘画、手抄报等学习形式结合起来,增加诵读的趣味性,切忌一成不变,枯燥乏味,把诵读变成了“苦读”。

二、低年级学生诵读经典的方法灵活化

小学启蒙教育过程中经典诗文的阅读、诵读训练,对于积累经典诗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将经典诵读活动进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国学从神坛走向常态,从书架走向心灵,从活动走向课程,将国学诵读活动继续推向深入。校园里时时处处传来充满童真稚气的、朗朗的古诗文诵读声,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管理引航,营造氛围

1、创设环境,展示经典。环境的营造为学习提供氛围,周围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故事就说明了环境的重要。班级是学生每天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班级里的任何布置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十分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尽可能地使班级散发出浓浓的书香气。首先是创建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图书带来,放到了我们自己的书橱里,不但可以读到自己喜欢的书,还可以向大家推荐好书,大大增加了大家的读书量,真正做到了好书共赏,还形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同时,在书柜上贴上了“我读书,我快乐”的小标语,让小小的书柜鲜活起来了。其次是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贴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如“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让读书成为终身的必需,让读书成为永远的习惯”等,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感染。三是在黑板的左方,开设“我写大家读”的每周一诗,“我们的约定”;黑板的右方设“读经之星”、“诗歌园”等。四是在教室后边的“学习园地”栏里,展示学生的作文,绘画等优秀

作品。通过加强了书香班级的建设后,我发现课余时间,班里不再那么吵闹了,更多的是看到同学们留恋在那优美的作品展下,在五彩缤纷的图书角旁。

2、落实时间,诵读经典。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文;语文课前三分钟,背诵经典诗文; 在班里设有“每周一诗”,推荐一首古诗文,推荐的古诗文可以根据语文教学内容而定,如学了《赠汪伦》后,推荐几首送别诗《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等;也可以按时令季节而定,如春天推荐《江畔独步寻花》、《早春》等,清明节前后推荐《清明》或《春望》、《过零丁洋》等爱国诗词。总之,让整个班级充满诗韵,让学生沐浴在中国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走进教室便有“书香满园关不住,一屡墨韵顺风来”的感觉。

3、课堂教学,渗透经典。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材中选用了较多的经典诗文,各单元也安排了相应的主题,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单元主题,补充相应的经典,让经典渗透在课堂中。如学了《草》后,推荐《咏柳》、《咏梅》等咏物诗,以达到学一篇而会一类的目的。

4、创办专刊,载摘经典。从众多古诗中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诗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手抄报,对于低年级学生老师要重在指导,并在板报上展示优秀作品。那一份份充满着汗水和心血的作品不仅让学生们享受着成功的快乐,更激发了学生对经典诗文的浓厚兴趣。

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现代书香环境,使大家置身在诗意盎然的温润氛围中,随时受到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二)诵读引领,学会积累

传统经典诗文,语言精炼,对仗工整,具有节奏美、韵律美,非常适合学生诵读,一卷在手,朗朗上口。学生诵读经典诗词 教师须做好引导。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1、表演背诵,理解记忆。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法用于低中年级学生更合适。例如,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老师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恰当的语气和体态语能促进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从而促使其背得快,记得牢。

2、据意背诵,分类记忆。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将诗分为写景篇、叙事篇、爱国篇、思乡篇等,每一大类还可分成若干小类。如爱国诗《过零丁洋》、《示儿》等;写景诗:《西湖》《山行》等;送别诗:《别董大》《赠汪伦》等。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他们分类清,背得多。

3、绘画背诵,提升记忆。教写景诗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描写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学习《宿新市徐公店》时,学生根据老师讲述诗句意思作画,并给画编一个故事,这样学生自己画画,不但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能牢牢记住诗句内容。

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们还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如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又如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三)、活动引入,深化经典

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经典诗文诵读训练的关键是动之以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源泉。开展活动,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注入强有力的动力,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1、利用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等都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为庆祝传统佳节可以发动学生收集有关传统佳节的经典诗文,或摘抄,或交流,或办手抄小报。让学生在庆祝传统佳节过程中,既了解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积累了经典文化。

2、针对年段,开展竞赛。为了使学生学习经典诗文不枯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低年级学生开展 “古诗朗诵”擂台比赛。孩子们摇头晃脑地吟诵着“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两个

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稚嫩的童音回荡在校园上空!为了让学生从经典美文中汲取营养,规范言行,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学经典,知礼仪,守法纪”知识竞赛,可结合诵读内容讲述礼仪及法纪在自己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

正是通过一系列的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致盎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了学生的班训;“温故而知新”成为学生学习的座右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成为了学生们做人追求的目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为了学生们的人生态度„„在学习生活中会引用经典诗文已成为学生们最引以为豪的行为。

三、低年级学生诵读经典的成果明显化

经典是民族永恒的宝藏,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积累,影响了学生在精神理念、道德礼仪、文明风尚等诸多方面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扎实地学好语文,拓展了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1、以诗育德,塑人格美。

从古代经典中学会立人: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从未间断的经典是古代的先哲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们用毕生所学为我们总结立人之经验,在思想道德方面给我们以启迪。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思想艺术化,以诗词曲赋的形式记载下来,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道德教育内容。通过诵读,让学生在了解、比较、品析、参悟和创造的活动中,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形成善的心性,雅的情趣和美的人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在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反复背诵中学会从诚信、忠诚、虚心等方面学会做人,《游子吟》的反复诵读使我们学会报答,学会感恩。其实父母的付出又何尝不需要回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这些古典诗词的诵读,从而使学生明白“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让低年级学生懂得友情的重要,理解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应该彼此谦让。有位学生对我说,学了《跪羊图》后他每天都帮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古代诗文离我们较远,因此只有在反复诵读中去体会其中的感情,从中学会立人,学会处事的精神!

2、以诗启智,渗智慧美。

古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蕴藏着丰富的精神与智慧的能量。大量的诵读和积累能够训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诗歌语言都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因此,孩子们在诵读中不仅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淀人文素养,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当看到2008年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班里的黄韵颖马上随口道出了〈〈论语〉〉中的诗句:“四海之内皆兄弟”;课堂上同学们也能用名言名句回答问题,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而不思则罔”等;写作文时语句通顺了,还会引用诗句了。

3、以诗品味,悟艺术美。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蕴涵着丰富美学价值,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吟诵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每期主题:“与经典同行”手抄报比赛都是内容丰富,设计精美,班里的余佩含等十位同学参加学校评比获奖。孩子们设计的好书推荐卡更是五彩纷呈,特显个性。

4、以诗陶情,促和谐美。

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无不以其抒情的美、技巧的美来感染人,以其丰富的意象和美妙的意境,对人的性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净化、延伸和升华。读之则朗朗上口,诵之则心领神会,吟之则意气飞扬。在诵读中生命的能量在无比的欢愉中得到释放,心灵在自由而舒展的意境中获得怡心的体验和感受。同时,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引起了家长的强烈关注,学生的变化让家长们喜上眉梢。他们也加入到孩子的诵读活动中,手捧经典,有滋有味地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品味,让书香飘满家庭。有的家长还积极主动到学校献计献策,推动经典诵读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学生的种种变化犹如一股飓风,给四平八稳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这个日

新月异的社会带来了新鲜空气。“孩子读了这些经典著作后,说话和做事情,和以前大不相同。有一次,孩子评选班干部落选后,回来心情很不好,就读起了国学经典中的词句,还警戒自己失败不要气馁。让孩子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让他们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从小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位家长如此说。

古诗词教学初探 篇7

就连有很高文化艺术欣赏价值的古诗词教学也深受此偏差的影响,出现了讲得多读得少、理解分析能力训练得多、思维表达能力训练得少的现象,以致缺乏对古诗词审美鉴赏创造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古诗词的特点,我们不妨将古诗词学习分为以下几步。

一、精心设问,促进理解。

古诗词的特点是:语言简练,内容精深,往往一句一词乃至一字含有一个或多个文化背景和经典典故。学生单从字面很难理解透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问,启发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如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时,对于词中喻愁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理解,我们不妨采用由浅入深层层设问的方式。

第一层从表层提问,此句好在哪里?学生大多能回答此句好在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愁比做江水,具体、生动。但若问具体好在哪里,生动在何处?学生未必能说出。我们不妨如此设问:若将此句改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座泰山压心头”好不好?这样一改同样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愁比做泰山,泰山看起来又高又大,似乎比将愁比做江水还要好?经过师生讨论得出,此句没有原句好。因为原句以江水喻愁,不仅写出愁之多之大之深,更写出愁之连绵不断、延延无期。因为江水有源头而无尽头,象征着词人愁苦无期的心情。而将愁比做泰山,只写出愁之大之重,但泰山无源头而有尽头。若词人发扬愚公精神兴许能将这座泰山之愁从心头搬走。因此改句没有原句好。

第二层进一步提问,将此句改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河春水向东流”好不好?学生可能回答:不行,因为河没有江大,河水没有江水多。这个回答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除了长江外,黄河要比其他江大得多。再次经过师生讨论得出:此处“江”乃特指长江,词人李煜故都乃在长江之畔金陵,词人望江兴叹,更是激起他心中无限的亡国之疼、故国之思。

第三层设问,能否将此句改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秋水向东流”:此处将春水改为江水,秋天在常人眼里大多是悲秋、秋风瑟瑟、凄凄惨惨,将愁比做秋水不更能体现词人心中冷冷清清、凄凄惨惨之愁苦吗?经过师生仔细推敲,可得出此处词人用“春”字,至少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春”字点明词人写该词时的季节是在春季,该词写于977年,史料虽无明确记载是什么季节所写,但从文中“小楼昨夜又东风”一句我们可推出是春季,因为这里的“东风”就是指春风,而春天里一般刮的是东风。二是这里用“春”字有对比的作用,在这个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春光里,词人心中却充满愁苦,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前途充满失望。由此可见词人之心绪怎一个“愁”字了得,我们不得不佩服此句不愧为千古喻愁名句。

至此通过三次设问,学生经过讨论、琢磨就不难对此句做出正确理解。如果说教师这样讲,还有学生课后记不住此句的话,要问教师有几多愁?那将真是恰似万江春水向东流了。

二、展开想象,再现诗境。

这一环节就是在学生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诗词所描写的内容,再现诗词的意境。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时,诗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几句就极富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王维生活的时代和环境。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王维独自漫步在雨后宁静的青山之中,他一边沐浴着晚来的清新而又凉爽的秋风,一边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一轮明月缓缓升起,偷偷躲在松林背后,又悄悄地将月光透过松林撒向地面;一弯清澈的泉水蜿蜒而来,从刚刚入睡的山石上轻拂而过,发出温柔的叮咛声,像母亲唱着摇篮曲。正当诗人沉浸在这宁静美妙的景色之中时,突然从远处茂密的竹林传来阵阵少女的嬉闹声,诗人走近一看,原来是洗衣归来的浣女,随之从那湖边亭亭玉立的莲叶间窜出一条小渔船来,那是辛苦了一天的渔民带着疲惫和收获回家来了。至此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后山村美景图就展现在我们面前,此时我们可要求学生把想象的意境用笔画下来。这未尝不是一种艺术美的陶冶和享受。

三、深入感悟,弄清诗旨。

在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学生对诗的内容有了较好的了解,此时我们可要求学生感悟作者通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正确理解诗词的主旨。

如《山居秋暝》一诗中,学生通过理解、想象,了解了作者所描绘的充满闲适自得的山居生活,而诗中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便是作者由景生情直抒胸怀的反映。结合王维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不难看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社会的态度。此时我们可适时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文道统一。

四、体验品味,升华情感。

在对诗词的意境主旨有了整体理解和把握之后,学生就会自觉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艺术,通过诗词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对话,从而聆听先贤古圣们的教诲,学习他们博大精深的思想及崇高伟大的人格。可让学生表演性地像作者一样带着情感吟诵诗词,抒发情感。如果有条件的话,诗词可以拍个PTV即诗词TV,让学生在尽情享受生活乐趣的同时得到艺术美的熏陶。

五、大胆创作,抒写真情。

作诗是对学生诗词学习综合能力的检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作诗可先从仿诗开始,其实具备一定古诗词修养的学生,大多有强烈的作诗愿望,在适当的条件下他们往往能够脱口而出。记得有一次我带学生去白云湖公园郊游,我们坐船渡过白云湖,后弃船登上白云山。学生玩兴大酣,一直玩到日落才下山,来到山下我将学生分两批乘船返回。第一批船已出发,我在第二批船上,这时岸上有一同学迟迟不肯上船,我上前一问,他却对我吟诗一首《郊游》:“青山郊游后,暮色惹人愁。夕阳松间照,湖水身边流。林喧归少年,碧波荡轻舟。斗胆向师问,吾可独自留。”我听罢又惊又喜,也回敬一首《劝归》,“景色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劝君赶快走,他日再来游。”听罢,他只好恋恋不舍地上了船。

摘要:古诗词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陶冶学生的情操, 丰富学生的情感, 培养学生积极的鉴赏态度, 激发学生鉴赏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不外乎熟读、背诵、翻译这三步, 使得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本文运用五步教学法对古诗词教学进行探究, 以期达到良好的古诗词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文化艺术欣赏价值,审美鉴赏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何登洲.创设诗化情境进行诗化教学——我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学习 (中学) , 2009 (03) .

[2]黄惠民.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J].师道, 2005 (12) .

[3]张小英, 夏燕.走进美的世界——浅谈古诗词教学的新途径[J].中学教育, 2003 (02) .

初中古诗词教学初探 篇8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品味鉴赏;感悟诗词之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37-01

中国古代诗词浩如烟海,灿若繁星,是中国丰富文化遗产中的奇葩,有着独特的神韵气质,积淀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精华,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在古诗词的世界里,忽而气势磅礴,雄浑激荡;忽而柔和细腻,委婉缠绵;忽而萧瑟苍凉,寂静寥落;忽而忘情阡陌,韵味悠长。千百年来,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诵千古,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初中教材所选的诗文可以说都是千锤百炼的精品,古诗词教学亦是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重要途径。现就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自主探究,进入诗境

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应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教会学生自己动手查询作品的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文学知识、格律特点以及作者在创作时的思想及生活状况。通过查询这些知识,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倾注于作品中的真情实感,触摸诗词的神韵,领会作品的内涵,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养成探究问题调查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诵读,感受诗韵

古代诗词乃古人语言之精华,诵读,是读出古人。诗词之要义,品味其思想与艺术之精髓的重要途径。在诵读之前,首先要弄清楚诗词的韵脚及格律,熟知其平仄音的规律。其次要划清其节奏,读出抑扬顿挫,反映出诗人喜怒哀乐起伏变化的情感。再次,把握诗词主题,了解作者的思想,把诗词读的声情并茂,通过听读、跟读、自读、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加强语感,感受古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创设语境,领悟诗意

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感悟诗词的诗情画意,好的诗词都会有一种意境美,即意境高超、深远,使人读后感受到它的诗味浓郁、情意盎然;使人沉浸在其中,深思回味,浮想联翩。或者是受到思想启示,沉湎于哲理性的思考。比如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全诗不足30字,意象简单明了,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水准,被人称赞为“秋思之祖”,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了解到在作者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特别是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人在天涯”的凄苦心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进入到诗词意境,体会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和悲凉心境。再比如崔颢的《黄鹤楼》,被称作唐七言律诗的“压卷之作”,诗人通过描写在黄鹤楼远眺所见壮丽景色,借神话传说由黄鹤一去不返空留白云悠悠,表现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思想,抒写了诗人怀家思乡的深情。

全诗气象雄宏,意蕴深厚,前四句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写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同时也是诗人面对苍茫天地对人生发出的慨叹,视野开阔,抒情真挚,实为吟黄鹤楼之绝唱。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色互相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情感与生活和谐统一的结果。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跨越时代、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的文学信息展开联与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以获得审美体验,最终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四、品味语言,揣摩词句

中国古代诗词讲求遣词造句的功夫及比喻、拟人、 对偶、反复等修辞的运用,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美谈,都说明遣词造句的讲究与艰难。在初中课本所选的诗词中有许多词句的精妙运用,让人叹为观止,至今吟诵不衰。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新奇,让人耳目一新。再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首七绝,每一个字读起来都是那么耐人寻味,说小雨润如酥,形象地描述出春雨打在身上那种酥软醉麻的感觉,说早春的小草远远看去已是朦朦绿色,近了去看却没了绿意,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只有韩愈的神来之笔才描绘得如此准确,作者写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享受。王安石的名篇《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终觉不如“绿”字贴切,“绿”字不仅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江南春风和煦的自然特点,而且还概括出诗人奉召入京的喜悦、彷徨的内心世界,让人称道不已。学生在学习这些美妙词句的时候,不仅能体会古人遣词造句之妙,而且能提升自己的文学品味,充分感悟古典诗词之美。

五、比较鉴赏,善于归纳

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相同题材的作品,比较不同作品的内容、写作的背景、方法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这样能使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就可以把学生学过的其它送别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为送别诗,它们的表达方式大不相同,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直接抒发感情。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完全相同,有的表达对友人浓厚真挚的送别之情;有的表达和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二人之间深厚的情意;有的表现了今日一别相见无期的惆怅;有的不仅写离别之情,还表达了作者的豁达情怀,宽阔胸襟。这样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不仅能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细微情感差别,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而且还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积累。

任务型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篇9

任务型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在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遇到这样那样的.各种问题,如由于学校教学设施有限,学生的一些自主探究的创新想法无法实现;课堂时间有限,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探究活动等等;还有大部分非重点学校的学生个人能力有限,无法一下由完全被动学习转变为完全自主探究学习,这需要一个过程.

作 者:牛春妮 作者单位:广东省饶平县师范实验中学,515700刊 名:中学生物学英文刊名:MIDDLE SCHOOL BIOLOGY年,卷(期):200925(12)分类号:G63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课型设计初探 篇10

【摘 要】任务型教学法要求老师以“任务”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来进行实践,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本文将初步探讨任务型教学法在中职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引言

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与世界在经济合作交流上变得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工具在经济贸易交流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ESP),以英语为媒介,服务于商务活动中。要掌握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商务知识,还需具备语言沟通的能力。本文在介绍任务型教学法的基础上,分析在中职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探讨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任务型教学法要求教师以任务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交流、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从而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做”中学、“用”中学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

三、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步骤

在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任务设计是开展任务型教学的核心。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1996)所提出的任务学习法的理论框架为我们开展任务型教学活动提供了指导。根据Willis的观点,可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任务教学。首先是前任务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将任务引入课堂,接着向学生展示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介绍任务。其次是任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让学生以个人、双人或小组等形式完成教师布置或设计的任务。最后一个是后续任务阶段,它由分析和操练两个部分组成。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学生所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完成了评价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练习并解决语言的难点,从而达到加强理解和强化记忆的目的。Numan在1991年指出这三个阶段应该具备以下五个特征:1)强调通过用目标语进行交互作用活动来学习交际;2)将真实语篇引入学习情景;3)为学习者提供机会,让他们把注意力不仅仅集中于语言,而同时集中于任务本身;4)提升学习者个人的经历,把这些经历看作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5)试图将课堂语言学习与课外语言的激活联系起来。

四、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原则

根据 Willis的观点,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

1.真实性原则。教师为学生设计的语言活动任务需具有实际意义,这就要求教师设计或者选择的这些活动任务应该贴近学习者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情景。如商务活动中的公司发布会、组织会议、布置会议现场或者产品展销现场、产品推广等等。

2.适宜性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或选择任务时,应该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和认知能力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任务太简单会使学习者失去解决问题的兴趣;相反,任务难度过大会使学习者变得焦虑且望而生畏,最终难以完成。难度适宜的任务会让学习者在适宜的压力下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既不会因为任务太简单而对任务失去兴趣,也不会使他们觉得任务太难无法完成而变得过于焦虑。

3.多样性原则。形式单一的任务会让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而形式多样化的任务会让课堂教学变得多彩。任务的多样性和任务内容本身的趣味性不仅有利于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而且学习者还能通过完成不同的任务,从不同角度感受到语言在不同商务活动层面上的运用,使他们能够更好掌握这门课的知识。

4.互动性原则。任务的设计要考虑互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或选择任务时,根据学习者今后的工作场景设计出由两人或多人通过交流和沟通共同完成的任务。

5.形式功能性原则。这个原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既要兼顾语言的形式,又要兼顾到语言的功能,让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要掌握语言的形式,又要懂得如何运用这些语言。

6.连贯性原则。Willis在1996年提出了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cycle)和后 任务(post-task)三个阶段。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需注意在这几个阶段中内容和任务的连贯性。

五、任务型教学法在中职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笔者在中职商务英语教学中探索如何应用任务教学法。笔者以《新视野商务英语(上)》第五单元公司历史(Company presentations)为例,阐述如何在中职商务英语教学中应用任务教学法。该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不同公司的历史介绍及相关的词汇学习和连词的运用三个部分,核心任务之一是使学生了解不同公司的发展历史,并能根据所学习的内容对不同的公司的历史作介绍。该课被划分为四个学时,其中不同公司的历史介绍为两个学时,连词的使用为一学时,公司介绍为一学时。本文就如何组织学生作公司介绍为例阐述任务教学法在中职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1.前任务阶段:介绍主题和任务

课前,教师就已布置学生预习本单元并要求他们以时间轴的方式将所阅读的发生在Bic和EMI公司的大事件列举出来。课堂热身阶段,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罗列这两家公司的大事件,教师记录学生的回答并通过图表、文字等补充与话题相关的词汇或短语,如founded、invented、produced、introduced,帮助学生找到关键动词。经过这个阶段,学生储备了一定的与任务相关的背景知识并对任务有一定的理解,自然过渡到任务阶段。

2.任务阶段

1)任务

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如何将他们所画出来的公司大事件时间轴用一段文字述说出来。在第一个阶段,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完成下个任务所需的基本信息,学生能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在任务阶段的任务。要完成这个阶段的任务,学生首先需要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这种阅读训练来培养学生对语篇的理解能力,而时间轴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最后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用一段文字将公司的大事件描述出来就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去完成任务,这符合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要求。

2)计划

小组内讨论、排练、挑选、准备如何在全班进行口头陈述。小组成员整理词句,列出所需的关联词,并记录讨论大纲。

3)陈述

各小组组长轮流向全班介绍所选的公司的历史,教师让其他学生对该组的陈述及英语口语的准确度和流利度进行评价。最后,教师总结和评价。在这个阶段中,教师会指出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从关注流利性过渡到关注准确性。

3.后任务阶段

1)分析

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并总结本次课中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需要的词汇、词组和句法等。通过分析和总结,帮助学生回顾并巩固与前阶段任务相关的语言知识点。

2)语言实践

语言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这个阶段,我要求学生将在课堂上的陈述用文字的形式整理并记录在他们的作业本上,最后上交给我批改。后任务阶段不仅让学生再次回顾语言重点,更把任务延伸到了课外。三个阶段相辅相成,各任务环节自然连接,目的突出。这堂课体现了以任务为导向,学生为主体,教师做起主导作用和在教学中以运用语言为目的的教学原则。

六、结语

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培训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商务英语教学应该突出内容的社会性和语言的真实性,引导学生根据为例的职业需求和岗位要求来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认知心理学视角)[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Skechan,P.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and task―based instruction[C]//Willis,J.,Willis,D.Challenge an 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1996.

[3]Willis,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4]刘延.试论“任务型教学”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1).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8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1.048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词,虽然都是比较简单的,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字词句和诗词主旨都难以理解,所以诗词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项难点。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将对此进行论述。

一、进行古诗词诵读

古诗词流传至今,都是具有一定韵律感与意境美的。然而传统的诗词教学过于注重对每个字、每个词的分析与解释,影响了学生对诗词的整体感悟。为此,要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还学生一个整体的诗词,让学生多多诵读诗词,在诵读中感受诗词的情感熏陶,获得审美乐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选择课前五分钟诵读,让学生自由诵读,带有感情地吟诵诗句;可以进行诵读比赛,要求学生任选一首诗词进行诵读,比赛谁读得更具有诗情画意;可以进行范读,亲自为学生范读诗文,使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感受到诗词的意境美与韵律美。只有学生感受到了古诗词的整体,才能更好地了解古诗词的意境与主旨。例如,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词节奏韵律感极强,如果教师不要求学生诵读,学生是难以感受的。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朗读,体会韵律感,在朗读中体会江南风景之美。同时,学生能在朗读中感受到在明媚的春光里,作者从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蓝叶那里吸取颜料,兼用烘染、映衬手法而交替综错,又济之以贴切的比喻,从而构成阔大图景。这样,朗读就可以加强《忆江南》的色彩感,使学生感受到色彩绚丽,耀人眼目;层次丰富,耐人联想。

二、进行重点分析

每一首古诗词虽然都有若干句,但是重点只是体现在其中的一两句,甚至只是体现在其中的一两个词。因此对这些重点进行分析,才能突破古诗词的重点,使学生能够更透彻地了解古诗词的意旨。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贺知章的《咏柳》有四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这四句中,点睛之笔便是最后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话把整首诗都写“活”了,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对这句话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与解读。

三、激发学生想象力

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创作诗词是需要想象力的,而欣赏诗词作为二度创作,也是需要一定的想象力作为支撑。为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想象力,使学生在欣赏诗词时不断想象,再现诗歌中塑造的艺术形象和创造的意境。

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便启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师:在送别故人时,望着渐行渐远的孤帆,你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情?

生1:我心里会有些难过,因为以后相见不容易。

师:恩,尤其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有时候一别甚至一生都难以相见。你说得很好。

生2:我会觉得有些失落,因为每次爸爸出差我都是这样的心情。

师:你联想到了爸爸出差时自己的心情,非常真实。

生3:我会很伤心,去年我的好朋友转学,我就是这样的感觉。

师:恩,老师也有过这样的感受,你说得很好。

这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片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想与想象,设身处地,能让学生对作者的心境更为了解。至此,学生才可以说进入了诗的意境。一旦进入意境,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则不言而喻,学生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可见,诗歌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是何等重要,这是捕捉诗歌意境的关键。

四、运用多媒体进行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距今年代较为久远,小学生年龄小,对这些内容并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像图文一体的特点,使古诗词这个古色古香的文化艺术能够与时俱进,通过多媒体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例如,教学《山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图片,导引出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构成的和谐优美的山林秋色图,进而让学生体会石径的曲折、山势的高峻,感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和谐之美、静谧之美;并用满山红叶那鲜艳、美丽的景色来展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感,使学生能进一步感受到满山红叶的美,给深秋季节带来热烈气氛,有感而发“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最后又浮现出有层次的画面:远处有一座宁静的山庄,秋色正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山民居住的小屋炊烟袅袅,近处,夕阳下的枫叶一片红艳……学生从美丽、形象的画面中得到美的愉悦,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五、结语

上一篇:辩论赛细则及流程下一篇:在共青团株洲市第十四届四次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