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

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 篇1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西欧古典文明,它们关系密切,人们也总是将二者相提并论。“光辉的希腊,伟大的罗马”,这是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特点的高度概括。如果说古代中国文明是东方文明的源头,那么古希腊和古罗马两大文明却是 西方文明的摇篮,是西方人所津津乐道的光辉时代。古希腊文化又是罗马文 化的源头,罗马文化在其基础上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创造了许许多多独树一帜的文化,艺术构想和杰作。古希腊文化及其文化特征: 古希腊文化作为古典文化代表,在西方乃至世界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爱琴海文明虽较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迟,但其影响却更为巨大。换言之,上述文明以淘汰于历史长河之中,而古希腊文化精神却未被湮没,足可见其文化内涵的深刻性。希腊是城联邦,各城即是独立的奴隶制国家,没有统一的政体。所谓的希腊文明是个包罗万象的文明,主要是包括雅典文明、特洛伊文明、斯巴达文明等等。比较注重文学、哲学、数学、天文学等科学,总得来说都是比较先进。

古罗马文化及其文化特征: 罗马文明更为复杂,一般我们说的古罗马文明好象说的是罗马第一帝国以及此前的罗马共和国。罗马从政体上看是统一的,实行联邦民主制度。较早地开创和实践了民主的概念。政体上很像现在的美国。与希腊文明相比较,罗马是个强大的国家,但文明远落后与希腊。因此罗马的文明是从希腊继承来的。这点与我国古代元、清等朝代有相似之处。古罗马受斯巴达很大,崇尚意志,有一种潜在的唯心哲学的雏形。另外,罗马的疆土的广大,使得罗马文明具有更大的多样性,包括继承吸收了希腊文明、迦太基文明、绯尼基文明、日尔曼文明、埃及文明甚至早期基督教文明等等。典型的强式文化,影响力大、多样、开放。在哲学、文学、建筑等方面,为全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比他们的不同:

一、政治与民主

一谈到民主,我们就会想到当代西方的“人权”社会,但民主这个字眼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雅典。希腊的民主政治,一方面给予几百人或几千人以民主,另一方面又剥夺了数以万计的奴隶与自由民参与政事的权力。当时希腊民主的要义就是:多数人的统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个人生活自由。虽然此时的民主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只是对于公民的民主,但在几千年前,这种观点己远远超越了它的那个时代。相比我们这个时代的民主,我认为它们的内涵是一致的。虽然当代西方政界口口声声说的是“人人平等,维护人权”,可是这种民主真实存在吗?比如美国,它的政治还是掌握在少数有钱有权的大资本家手中,体现在表象上是一个由其资助的“民主”代言人——美国总统。处于中,下层的公民在很多时候仍是被政治家玩弄于“民主”的假象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民主和古希腊的民主是完全一致的。

古罗马早期的政治体制是仿照希腊的,后期从奥古斯都·凯撒起,“民主”便不存在了,转为君主专制,直到它的灭亡。罗马人最大的贡献是立法。在贵族和贫民之间的激烈的矛盾和斗争过程中,产生了第一部成文法律《十二铜表法》,虽然此法律依旧维护的是贵族和上层阶级的利益,在那个时期却又是文明的一大进步。之后陆续产生的《万民法》,《公民法》,《民权大法》更是奠定了西方法律体系的雏形。尤其是《民权大法》中规定的“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成为后世西方法律中永恒的主题。

二、经济发展模式

希腊是有本土半岛和一些散落在爱琴海和地中海的一些小岛组成的。它三面环海,只有北面与陆地相接,且多丘陵少平原,属于温和的海洋性气候。正是因为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得它难以发展农业,为了生存,希腊人学会了和其他地区进行农场品的交换,并逐渐形成了地中海繁荣的贸易往来。罗马的环境与希腊类似,它地处今意大利半岛,是一个多丘陵、多沼泽的地区。因此农业也不十分发达。但罗马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向希腊一样通过自由贸易,物物交换。它使用的是一种血腥的方式——侵略和扩张。为了满足罗马帝国日渐庞大的粮食、财富的需求,罗马人选择了不断地侵略。依靠着强大的军队、武器,罗马从昔日台伯河边上一个卑微的小城一跃成为统治着200万平方英里的帝国的中心。希腊和罗马的经济发展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这些思想的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只要稍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后世西方各国基本上都经由了这两个阶段,比如欧洲新帝国对非洲,美洲的海外扩张,奴隶贸易,俨然是罗马形式的另一版本,而同时期广泛存在于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却又是希腊式的重现。

三、宗教

早期罗马的文化几乎是对希腊的纯粹的继承与模仿,反映在神话与宗教上,譬如,在神话中罗马的神几乎是希腊神话的翻版。希腊的地母神德米德变成了罗马的谷神塞利斯;万神之王宙斯变成了朱庇特;天后赫拉变成了朱诺;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成了维纳斯,凡此种种,举不胜举。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外来的宗教在各地传播开来,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大约公元40年出现在罗马的基督教,从出现时起,基督教很快在整个罗马帝国兴起,而此时帝国的皇帝为了统治的需要,迫切需要一种精神舆论来束缚人民的思想,于是在最后一个皇帝狄奥西多时代,基督教被定为罗马的国教,从此开辟了欧洲基督教时代,直到今天西方的广大区域都以基督教为精神支柱团结在一起。

四、教育

在教育方面,罗马人发扬了希腊人的“学园”教育,创造了一系列非常健全的教育体制。包括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这一体制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各国教育的主体。值得一提的是,罗马的高等教育——当时称为“学府”是近代大学的前身,它强调德育,指出“老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同时也要在生活处世方面做学生的楷模 ”。这种教书育人德才兼备的思想为后世所承继。

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 篇2

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 意大利半岛处于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交织的时期。“古罗马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的铜器时代, 他们穿越北部和东部的阿尔卑斯山和亚得里亚海到达意大利, 并残暴地迫使许多当地土著部落迁徙他乡。公元前146年, 罗马征服希腊, 又把希腊的历史、建筑、文字、戏剧特别是音乐等文化引进罗马。此后, 罗马作为希腊历史音乐文化的继承者, 成为西方历史音乐文化的中心。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的各项历史文化传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事件, 人们的了解更多的则是通过考古学家的专业考证, 而较少通过神话故事, 较之于古希腊的历史文化, 古罗马的历史文化则更显真实, 更能使人们通过理性的思维窥得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样态。本文主要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对古希腊时期和古罗马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对比, 以期能更为客观、系统、全面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

一、古希腊音乐文化

古希腊的音乐是以诗与乐, 或诗、乐、舞三位一体为主的音乐艺术, 其中诗的地位在乐之上。古希腊的语言含有天然的音调, 包括高调、低调和降调。希腊人在自然的语言陈述中即具有一定的旋律感。古希腊的诗人也经常根据古希腊语这种天然的音调旋律感进行诗歌创作, 以至于所创作的诗歌同样具有天然的乐感, 使人读起来自然生韵。

在人类形成以后, 不管在东方还是在西方, 都有神创造人的神话传说。希腊人相信有神灵的存在, 并且神灵与人一样, 也具有喜、怒、哀、乐, 神灵世界与人类世界一样, 不同的神具有不同的性格品质, 有天神宙斯, 有太阳神阿波罗, 有酒神狄奥尼索斯, 更有音乐之神缪斯……希腊人在创造神灵世界时, 也不曾忘记创造音乐之神, 希腊人对音乐的热衷可见一斑。希腊人认为人与神之间是可以进行交流的, 而音乐是人和诸神之间相互交流取悦的最直接的工具盒媒介。因此, 希腊人在所有的节日庆典以及诸神的节日中都广泛使用音乐。音乐一词music的词根便是从希腊神话中掌管文学、艺术的缪斯女神muse变化而来的。

希腊人的音乐可以说是在其史诗、颂歌和抒情诗的发展中得以发展的。公元前12世纪, 特洛伊王子帕里在迈锡尼的宴会中拐走其绝代佳人海伦。为捍卫迈锡尼王室的尊严, 迈锡尼诸国组成联军, 在阿伽门农的率领下, 渡海讨伐特洛伊, 引起了数十载的特洛伊战争。这场战争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征战与死亡, 与此同时, 有关战争的各种歌谣也在民间流传开了, 并经过希腊各国游吟诗人的不断加工完善, 直到公元前8世纪, 盲诗人荷马最终将有关特洛伊战争的各种歌谣定型为两部英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吟诵史诗的游吟诗人巴德, 手持里拉类弹拨乐器边谈边唱。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主张通过公共教育造就“正确的人”。这种教育体系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体育和音乐, 其中体育用来训练身体, 音乐训练思想。在希腊人确立的几种调式中, 多利亚调式音乐富于男子气息, 能使听者变得坚强和有节制;弗里几亚调式音乐使人产生强烈的欢喜;利底亚调式音乐会使人变得柔弱甚至淫荡;而混合利底亚音乐则会使听者变得悲伤不已, 等等。柏拉图认为:只有为数不多的调式适合公共音乐教育, 从而造就“正确的人”。据此, 我们不难看出, 音乐在古希腊人的观念意识中, 既具有愉悦功能, 又具有教化功能。

二、古罗马音乐文化

如前所述, 公元前146年, 罗马征服希腊, 并把希腊的音乐文化引进罗马, 自此, 罗马作为希腊音乐文化的继承者, 成为西方音乐文化的中心。在罗马征服希腊之, 并把希腊音乐文化引进之初, 并不能真正融入希腊音乐, 更谈不上去享受希腊音乐。据史料记载, 公元前2世纪, 罗马公众的音乐欣赏水平还相当低, 根本不懂得如何欣赏高层次的希腊音乐。希腊音乐家在罗马进行公开表演时, 仅靠完美的音乐表演根本不能吸引观众, 很多观众在演出刚开始不久就会退场, 不得已的情况下, 罗马的表演组织者把罗马人热衷的摔跤表演分时段地加入其中, 才能挽留观众, 并使观众在感官上因强烈的刺激而得到满足。

鉴于此种情况, 公元前1世纪, 大批希腊音乐家涌入罗马, 在罗马开办音乐学校, 传授希腊音乐知识。罗马人纷纷向希腊音乐家学习, 连统治集团的成员也不例外。一时之间, 学习希腊音乐文化成为当时公众最为热衷的潮流。经过多年的希腊音乐普及教育, 罗马人的欣赏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希腊音乐家的公开演出, 已经不需要再在期间穿插摔跤表演也可以留住观众的脚步, 并得到观众发自内心的热烈喝彩和掌声。

古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尼禄·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 后世对他的史料与创作相当多, 但普遍对他的形象描述不佳。这位皇帝给世人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残酷的暴君形象。然而, 就是这样的一位暴君, 却对古希腊音乐有着超乎寻常的热衷。公元1世纪, 尼禄恢复古希腊竞技会传统, 定期举行以音乐比赛为重点的“神圣节日”竞技会。他本人还在6年的刻苦训练后, 登台才加比赛, 为了在比赛中夺魁, 还精心安排逢场计划, 如其所愿, 在罗马的竞技会中夺得桂冠之后, 尼禄又到各地表演希腊悲剧中的片段, 甚至还到希腊做职业性的巡回演出。

罗马帝国时代, 商业性的演出十分频繁, 炫技大师的日程安排的相当紧凑, 并可以得到丰厚的酬劳。罗马帝国政府为了安抚罗马城大量的无业游民, 分散其对政治的注意力和对帝国政府的抵触情绪, 罗马当局大兴土木, 修造了许多公共设施, 并组织大规模的文艺表演和娱乐活动, 前来观看文艺表演的无业游民还可以等到一些经济资助, 罗马帝国的统治阶级也热衷于挑选有音乐天赋的奴隶训练他们学习音乐, 共自己玩赏。

三、古希腊与古罗马音乐观之异同

古希腊的音乐文化是西方音乐文化的开源, 古希腊人将音乐作为人的一种高尚的修养, 把参与音乐表演、欣赏音乐演出、评论音乐表演当成是每一个公民应当享有的一种权利, 而努力是无权参加任何音乐活动的。

古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的音乐文化传统, 并且发展了古希腊的音乐文化, 但是古罗马人却首先把音乐作为一种享受, 认为公民有享受音乐的权利, 但是奴隶没有这样的权利, 奴隶阶层中只有那些具有音乐天赋的人才有幸被奴隶主阶层挑选出来, 并加以训练, 从而接触到音乐, 并在为奴隶主阶层的表演中享受音乐。因而, 古罗马时期, 音乐的职业化倾向加强了, 但音乐家的地位却降低了。

参考文献

[1]沈旋.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古希腊与古罗马法律思想之比较 篇3

关键词:古希腊;古罗马;法律思想;比较

古希腊和古罗马是西方法律文明的两大发源地,对西方法律的产生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虽然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法律思想存在密切联系,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两者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古希腊法律思想发展

古希腊以其雅典和斯巴达城邦最为耀眼,而法律思想发展方面,则首推雅典。雅典的民主体制是后世西方民主的滥觞,法律规定更多是关于“公民权”、“国家政体”、“国家机构”的内容,而其私法尽管比其前代有很大发展,但它关于主、客体以及各种权利,仍缺乏抽象概括。“所以,古希腊法律起源的特点可以用‘政治性契约法律文明’来加以概括”。[1]

在古希腊时期,法律思想呈现出“浓厚的城邦主义色彩、显著的自然主义倾向、丰富的政治法律理论、极大的依附性以及相当程度的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特点。[2]在古希腊法律思想的发展进程中,主要依靠哲学家推动,考量的主要是道德与正义的逻辑,以及政治合理性问题,着重点放在法律的政治权利思考上。苏格拉底主张民主政治,赞成哲人统治。他认为:法律是正义的,公正的人首先是遵守法律的人,合乎法律就是正义的,认为自然法与人定法本质上是同一的,然而自然法是神的法律,他高于人定的法律。“服从法律是公民的天职,公民与法律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作为雅典的公民,就必须接受和尊重雅典的法律”。[3]苏格拉底主张服从城邦法律,最终也为此献身。

柏拉图早年与晚年对于法律思想的态度有着很大差别,《理想国》与《法律篇》的观点差别,通常被认为是柏拉图对人治的失望,转而开始推崇法治,柏拉图倡导正义原则,运用智慧统治,提出“哲学王”命题,然而在经历现实之后,开始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即使如此,他依旧顽固地把它视为‘第二位最佳的’”。[4]他在《政治学》里系统的论述了民主政体以及法治,结合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关于法律的命题,认为“当大家都具有平等而同样的人格时,要是把全部的权力寄托于任何一个人,这总是不合乎正义的”,提出法律是无情的、法治是轮番而治,切合了雅典的政体,同时认为法律应当是良法,也是符合自然正义之法,不仅要求法律的性质也将道德要求提升为自然正义原则,而这些良法需要普遍的遵从。[5]而斯多葛学派的重要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法思想的深入,极大地影响了罗马的法律思想,因而其“平等思想在罗马帝国时期的政治哲学和法理学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二、古罗马法律思想发展

古罗马重视法律制度的制定,而其法律思想的发展相对为了满足现实统治进行的论证,注重效用性,在自身传统思想及习惯法文化影响下,吸收古希腊提出的自然法,逐渐发展自己的法律体系。

王政时代是古罗马法律思想萌芽阶段。元老院作为农业经济的主要代表,某种程度上是雅典民主的对照,体现出三种权力的相互牵制。而这种权力牵制以及习惯法文化“反映了原始的公正、民主、平等思想,也萌发了最初的朦胧的法治意识。”[6]

共和时代是古罗马法律思想繁荣阶段。统治者开始重视对法律制定的认可,颁布《十二铜表法》,发展“市民法”,都是此代表。帝国时期主要进行法律形式的总结,根据疆域治理需求,跳出古希腊“小国寡民”的体制特征,制定“万民法”,把自然法称为自然和上帝的理性、普遍适用和永恒不变的正义,成为各国成文法的准则和依据。而在罗马法编纂时期,查士丁尼皇帝亲自主持编纂法典,整理、总结千余年罗马法发展的精华,“这对于保存和传播罗马法及其法律思想起到了重大作用,也影响了整个世界法制史和法律思想发展进程”。[7]

古罗马法律脱离了理论上的论证,注重现实需求,不再是讨论“法律应该为何”或者“法律与正义之间的关系”,而是通过法律实践去推出正义概念,塑造和维系自身的法律系统。

三、两者的比较

正如前文提到,古希腊的法律思想注重对政治体制的法律解释和政治权利的行使。对于法律与正义进行论证,从“法律的素质”到“遵从何种法律”,看重法律由谁解释和掌握,虽然提出早期法律思想,但始终围绕法律与政治,较少涉及对现实的关注。古希腊法律思想基于政体原因,对法律的追求体现在政治蓝图的架构。

而古罗马认为,法律不仅是理论性也是工具性的。古罗马的法律进程紧紧跟随统治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是随着疆域扩大、经济发展进行的”,[8]所以古罗马的法律思想形成以自然法为核心,注重效用性、实利性,重私法、重个人权利的特征,而且相对于古希腊法律思想,概念更精细、法理更深邃。

对于两者差异的成因,既有疆域、法学家努力方面,也有对政治的追求。古希腊虽推导了人的法律权利,但主要还是为了解释政治与法律、法律与正义的关系。相對于此,古罗马对于政治蓝图的构建随着满足现实的需要由此体现。总的来说,古希腊法律思想偏向抽象理论解释,古罗马法律思想更偏向法律与现实的契合,考量了法律对于统治的结构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庞朝骥.中国、古希腊、古罗马法律起源特点之比较[J].法律文化研究,2006(01).

[2]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8.

[3]高伟.古雅典法律概述[J].法律与经济,2013.3.

[4]王哲.西方政治法律学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8.

[5]杨蜜.古希腊法律思想提要[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

[6]陈金全,梁聪.古罗马法律思想述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1.

[7]陈金全,梁聪.古罗马法律思想述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1.

[8]翟小功.从市民法到万民法:文化认同基础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3.1.

作者简介:

刘惟吟,女,福建省漳州市人,福州大学本科生。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教案 篇4

知识与能力:

了解爱琴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的地理范围;

了解“法西斯”、“罗马人的小澡盆”的由来;

了解雅典城邦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掌握民主制;

掌握元首制;

掌握《十二铜表法》的历史影响;

认识古希腊罗马文化(哲学、戏剧、科技和建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提供的地图及文字材料,描述相应地域的地理特点及其带来的影响;

通过表格填充及教师的补充讲解,对雅典民主制有一个较深刻的认知;

通过分析饼型示意图,分析认识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实质。

情感与价值:

认识西方文明的由来及古代文明对近代人类发展的深远影响;

培养学生对文字材料的整合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

雅典民主制,共和国时代政治制度,《十二铜表法》

难点:

雅典民主制特征,共和国时代政治制度特点

教具准备:

地图册、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请你们回忆下上单元学习过的内容,四大文明古国地图是哪四个?

请看地图,想想它们都应该在哪个位置?(给学生一点时间思考,幻灯片打出位置)

那么他们都产生于哪些流域?还记得吗?

可以说,是水孕育了人类文明埃大家知道吗,还有一个古文明也孕育在有水的地方,而且有些人还认为应该把这个文明与四大文明古国并列起来,称为五大文明古国?

有的同学可能做足了课前预习了,说得没错,就是古希腊罗马文明。在地图上,这是它的地理范围。这也是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

正课:早期爱琴文明

由于希腊罗马文明产生于海洋区域,所以习惯上我们称它为海洋文明或者蓝色文明。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张地图,然后说说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

地图北面这大块是巴尔干半岛,雅典所在的这一块是阿提卡半岛,东边这块是伯罗奔尼撒半岛,与他们遥遥相对的是克里特岛,它是爱琴海的第一大岛。还有分布在爱琴海域的诸多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区域。

那么,在这片海域上,人类的古文明是怎么诞生的呢?这还得从一个神话说起。

相传,在克里特岛上住着一位叫米诺斯的国王。他与兄弟争夺王位时,请求海神波塞冬赐给他一头纯白色的公牛,以证明自己获得王位乃是出自神意。米诺斯本应以此牛向波塞冬献祭,却失言反悔,献祭了另一头牛作为代替。波塞冬一怒之下,让米诺斯的王妃爱上了公牛,并生下一个牛头人身的怪物,人称“米诺陶洛斯”(意为米诺斯的牛)。

为囚禁怪物,米诺斯王下令建造了一座迷宫,迷宫里纵横交错,外人一旦误入就会被那这个怪物所吞吃。后来,国王下令每九年进贡七对童男童女,送入迷宫,以供牛头怪食用。雅典王子忒修斯为了拯救雅典的童男童女,决定去克里特岛,杀死米诺陶洛斯。米诺斯王的女儿阿里阿德涅对其产生了爱慕之情,便送给他一把利剑和一个线团,借助于这团线和利剑,忒修斯终于杀死了米诺陶洛斯,带着童男童女和阿里阿德涅公主逃出了迷宫。

由于19世纪的时候,考古学界兴起从神话传说中寻找历史的热潮,所以当时就有人根据这则米诺斯神话到克里特岛进行考古挖掘。于是,传说中的迷宫,也就是米诺斯王宫的遗址被发掘出来,考古学家还对它进行了复原,刚才那张王宫图就是复原图。这张是发掘出来的遗址的一部分。由于这个遗址是米诺斯王国的都城,所以也叫克诺索斯王宫。

通过一系列的考古发现,人们发现了从公元前起就存在的爱琴文明。这个文明先后以克里特和迈锡尼为中心,大概存在了8的时间。

随着人口的增多和聚集居住,到公元前8世纪的时候,希腊各地及小亚细亚西海岸出现了许多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这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就叫做城邦。这些城邦里头,最强大的就是雅典城邦和斯巴达城邦。那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它们的强大呢?首先,我们来看雅典。

请同学们结合地图和课本相关文字,思考一下雅典在地理上有什么优势?

城邦国家

雅典

它濒临爱琴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在克里特岛的对岸就是埃及,因此雅典人可以借着他们的航海优势进行广阔的贸易和文化往来。这就使得他们比其他城邦更富裕;更有民主的意识。

正是这种民主意识,使得雅典的平民阶级和贵族阶级的斗争不断。正是这种斗争,逐渐把民主意识转化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来保障平民拥有更多的权利。公元前5世纪时雅典的民主制达到顶峰。

那么,这个民主制的内容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它由什么组成?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完成表格橙色框的填充:

主要政权机构 职能 官员 体现 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构 全体公民

抽签

陶片放逐法 人民主权

轮番而治

防止独裁 五百人议事会 处理日常事务 陪审法庭 最高司法机构

这部分由教师讲解

那么,雅典的这种民主制是不是真的体现了民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黄色框里伯利克里的话,结合刚才的分析,思考框里的问题。

他的话没有错。但是他的公民的范围很狭窄,请看一个资料图示,他所谓的公民身份只有少数人才具有,所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这种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上。

虽然雅典的民主制说到底仍然是少数人的民主,但它却对近代民主政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它的一些选举方式,如抽签、讲演等,在当今的政治领域里仍然被使用着。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生活在如此宽松而美好的环境,多多少少也得益于雅典民主制。

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艺术特点比较 篇5

古罗马与古希腊艺术十分接近,古罗马艺术是古希腊艺术的延伸、继承和发展。他们共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总体来说希腊艺术与罗马艺术与他们的民族精神有直接关系。

希腊人不劳动、有人服侍、生活简朴、对物质生活无过多需求。因而,生活优裕从容、充满闲暇。闲暇时光,关心国事,致力于公共事务和战争,注重身体锻炼、进行特殊教育,练就了最结实、最轻灵、最健美的身体。希腊艺术题材主要是运动员和神。神是希腊理想美的最高典范。如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胜利女神等都是希腊人心目中最完美的人。而罗马是个金戈铁马的帝国,他们讲究的是权力与征服。罗马人崇拜希腊艺术,是希腊艺术的延续。但是罗马的民族精神引成了罗马艺术讲求实际,强调功利的特点,他们追求外貌真实,强调个性及内心的表达。

希腊艺术主要用于敬神,围绕神庙和祭祀、纪念活动进行创作,带有理想化的色彩。罗马人的艺术则大多是以给帝王歌功颂德、满足罗马贵族奢侈的生活需要为目的的。希腊人创造了古代世界最伟大的雕塑艺术,使罗马人望尘莫及,但罗马人在肖像雕刻艺术方面却有独特的成就。希腊雕刻强调的是共性和民族精神,而罗马人要求的是个性特征鲜明的肖像。艺术家不仅满足于外形的逼真,而且注重人物个性的刻画。

希腊人把强健的身体看成是一切善与美的本原,而把希腊神话视为艺术的精神本源,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所以希腊艺术主要成就表现在神与人合一的雕刻和神庙建筑。希腊美术的主要特点是无所不包的和谐与规律性,还有庄严与静穆。它主要标志是人体美,希腊人为人类贡献了高不可及的艺术典范之作。

罗马艺术是希腊艺术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它们共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罗马本身的艺术并不发达,当罗马人征服了许多文化艺术繁荣的国家,将那里的大量艺术品,尤其是雕塑和绘画当作战利品劫运到罗马,同时还把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艺术家、工艺师、工匠等当奴隶和人质集中到罗马,这就为繁荣罗马文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罗马雕塑艺术进入帝国时期以后,鲜明地成为歌颂君权、颂扬帝国武功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帝王贵族的肖像雕刻极为发达。罗马艺术风格不像希腊那样单纯,它的渊源复杂,既受了伊达拉里亚美术的影响,又吸收了希腊、埃及、两河地区文化教育的影响。在同一时期,罗马帝国各个不同地区艺术风格都各有所异,除了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帝国正统艺术以外,帝国各行省还存在着各种地方风格。罗马和希腊都是奴隶制国家,又都是半岛国家,但罗马人主要依靠农业为生,在同自然的斗争中培养了对客观事物冷静思考和求实精神,所以务实是罗马人的风格,不同于“外向型扩张”的希腊人的那种浪漫主义气质。

简言之,希腊和罗马艺术可以这样概括比较: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的、简朴的、强调个性的、典雅精致的;罗马艺术是实用主义的、享乐的、强调个性的、宏伟壮丽的。

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 篇6

(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古希腊民主政治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基础上,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人类所创造的政治文明形态中的一种。这里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指()A.地处欧、亚、非三大洲要冲位置 B.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C.古希腊人对民主、自由的追求 D.城邦政治及其小国寡民的特点

解析:选D 古希腊城邦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面对城邦间的激烈竞争,全邦人需要团结起来保护城邦的利益,这是促使民主政治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故D项符合题意。

2.梭伦改革的一项措施被认为“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驱走了贵族经济上残酷统治的黑暗,给广大平民带来了光明”。该项改革措施应该是()A.颁布“解负令”

C.设立民众法庭

B.实行财产等级制 D.设立四百人会议

解析:选A 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符合材料“驱走了贵族经济上残酷统治的黑暗,给广大平民带来了光明”,故A项正确。

3.伯里利克说:“在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在公家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精神深使我们信服……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被压迫者的法律。”这段话表明古代雅典()A.私人生活可以违背法律制度 B.法律只在公家事务中发挥作用 C.保护了被压迫者平民的利益 D.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

解析:选D “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被压迫者的法律”说明法律对所有公民都适用,不存在私人生活和公家事务,故A、B两项错误;伯里克利强调服从法律本身,说明即使法律对被压迫者不利,仍然需要服从法律,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法律的地位,体现了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故D项正确。

4.古代雅典,每年均依据公民大会表决通过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得票最多的人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由此可知雅典公民()A.消极行使民主权利 C.可能滥用民主权利

解析:选C 公民大会表决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反映出雅典公民积极行使民主权利;陶片放逐投票可能被利用,成为打击异己的工具,不能真正维护社会公平;因此可见,陶片放逐投票可能导致民主权利的滥用,故C项正确;陶片放逐投票不能完全避免僭主的出现,从而防止权力的集中。

5.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在此,他认为雅典民主制()

B.努力维护社会公平D.积极防止权力集中

A.把权力关进了笼子 B.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存在民主泛滥弊端 D.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解析:选C 材料所述的是在雅典民主之下,领袖人物不是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而是靠人民的喜好而成为领导,所以他们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地位,必须要取悦于人民,这是民主制度弊端的体现,故选C项。

6.在古希腊文中,“民主”一词是由表示人民和表示主权的两词组合而成。现代西方中的“民主”一词都出自这个希腊古文。这一语言现象所表明的历史本质是()A.西方现代民主直接源于希腊 B.希腊民主制度适合现代西方 C.人民服从主权 D.主权属于人民

解析:选D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即强调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故答案选D项。

7.《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以上规定反映了该法的实质是()A.很残酷但按律量刑 C.极力保护私有财产

B.保护了罗马人民利益 D.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

解析:选C 本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十二铜表法》极力保护私有财产,因此选C项。

8.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A.重视证据 C.纵容犯罪

B.主张重罪轻罚 D.维护贵族利益

解析:选A 本题材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重视证据的特点,因此选A项。

9.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的著名政治家西塞罗曾说:《十二铜表法》是“必要的诗歌,小孩子可得而诵读之”。据此可知,该法()A.是口头流传的不成文法 B.是古罗马专门的儿童保护法 C.在古罗马得到普及 D.是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作品

解析:选C 依据材料“必要的诗歌,小孩子可得而诵读之”信息可知,《十二铜表法》在古罗马得到普及,故C项正确。

10.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三款规定:“白昼不得杀害窃贼……除非窃贼携有防身武器;即使窃贼持有武器,如未使用并反击,亦不得将之杀害。即使窃贼抵拒,亦应先喊叫。”这一规定反映了罗马法()A.保护平民利益,注重按律判决 B.主要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尊重基本人权,主张重罪轻罚 D.清晰界定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

解析:选D 依据材料可知,该款条文主要针对公民遭遇窃贼时,应在说明情况下才能还击,实际上是明确界定了什么叫正当防卫,所以选D项。

11.英国法学家梅特兰用凯撒大帝来比喻罗马法。他说:“威风八面的凯撒大帝早已经化做一块灰土,但是这块灰土今天还可以用来堵塞一下我们房子的漏洞,保证我们的温暖。”这个比喻直接说明了()A.凯撒大帝用罗马法维护了帝国统治 B.罗马法在英国法律体系中的作用 C.罗马法保证了罗马帝国的温暖 D.罗马法对西方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选B 从这个比喻可以看出,灰土是指罗马法,有漏洞的房子是指英国法律体系,灰土可以堵塞漏洞说明罗马法在英国法律体系中起到修补的作用,故选B项。A、C两项与材料大意不符;D项不符合“直接”的要求。

12.“事实证明,有关所有权的一切现代法法制,无论是在实体或者程序方面都未超过罗马法既定的基本范畴。”这说明罗马法()A.涵盖了现代法制的基本内容

B.包含了商品生产社会的大多数法权关系 C.设定了所有权的全部可能性 D.适用范围限于私有制高度发达的社会

解析:选B 罗马法为近代西方法律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A项把罗马法与现代法等同,故A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在“限于”两字,罗马法出现在奴隶社会,私有制并不发达,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5分,第14题25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文“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该书提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这里说的是: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民主”和“民”以及材料二中的“任何人”分别是指什么?(7分)(2)说明材料二中“民主”的含义。根据伯里克利的说法,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8分)解析:第(1)问,“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成汤是商王朝的建立者,“天”求“民主”,降到成汤的身上,可知这里的“民主”指的是贤明的统治者,相对应的“民”则指被统治者。雅典城邦中能够参与城邦政治的是城邦的公民,而公民权只有本邦的成年男子才能拥有。第(2)问,材料二共两句话,第一句话一层含义,第二句话以分号分层,包含两层意思,概括其层意,即为答案所在。

答案:(1)民主:贤明的最高统治者。民:被统治者。任何人:有限定的公民(除奴隶、妇女、未成年人、外邦人以外的居民)。

(2)民主:人民主权;少数服从多数。特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人唯贤。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法规应该设立起来以作为分属于各个种族的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体制上各类灵活的机制使新的规章得以形成、受到检验并获得确认,它属于“再试验再犯错”这一漫长的过程,最终选择出了受所有人真正理解的规章,并可有效地避免冲突及改善社会的合作状态。

——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

材料二 历史上各个王朝都有一整套典章制度……但人们如果稍稍翻阅一下史书不能不对一种现象感到困惑不解,正史中可以用《舆服志》、《礼仪志》等大量篇幅来记载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帽子,穿什么衣服,衣服用什么料子、什么颜色、多大尺寸、用什么装饰;仪仗队有多少人,排什么队伍,手里拿什么东西,每件东西什么尺寸这一类近于无聊的内容,甚至连演滑稽戏一样的“禅让”也要照录那三劝三让的表文和诏书,可是真要查什么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却往往非常简略,或者前后矛盾,语焉不详,有的竟毫无踪影可见。其实这倒并不是史官们的疏忽,而是由于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基本上都存在着两个系统:由皇帝和官员们制定的正式制度,由官吏们执行着的实际制度。前者是官方的、法定的、成文的,见于记载,却不一定起实际作用;后者是实际通用的、得到法律认可的、不成文的习惯做法,但从来未被正式记载,却真正得到了执行。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1)依据材料一,概述古代罗马规章产生的社会背景。(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成文规章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1分)(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成文规章对罗马和中国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8分)解析:第(1)问,材料共三句话,理解并概括三句话的主旨即为古代罗马法产生的社会背景。第(2)问,材料二共三句话,第一句以分号分层,从前后两层的对比中归纳第一个特点;从第二、三句话中分别概括第二、三个特点。原因要从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上去分析。第(3)问,影响要从对维护各自统治、对社会发展和后世的影响方面去分析归纳。

答案:(1)背景:罗马的扩张;多民族的融合;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2)特点:注重礼仪,忽视实务;流于形式;难成体系。

成因:封建专制制度下重视等级、权威观念;儒家传统思想文化的束缚。(3)影响:罗马:稳定社会秩序;强化司法精神。

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 篇7

一、罗马与希腊初等学校教师地位考察

(一) 罗马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1、古代罗马的初等学校又称卢达斯, 这种初等学校在共和后期得到比较普遍的发展。它主要招收7—12岁儿童。教育内容主要是读、写、算, 其中包括《十二铜表法》和道德格言等, 但不重视体育和音乐。由于学校是私人开办的, 往往设在教师家里或寺庙屋檐下, 因此, 教学条件十分简陋[1]。教师往往是由一些有知识有修养的奴隶或被解放了的奴隶来担任, 更甚的是, 教师也有在奴隶市场上被拍卖的。

2、在罗马, 教育是在军事色彩浓厚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 国家完全掌握着教育, 非常重视军事体育教育, 忽视知识文化的学习, 因此教师地位不显。即使是重视部分知识的习得, 也是关注中等、高等教育, 而忽视初级学校教育, 这也是在古代罗马教师社会地位卑下的原因之一。

3、古罗马的教育家西塞罗曾经把职业划分为“自由的”与“卑贱的”两大类, 他把教师这个职业列在自由地与卑贱的职业之间, 由此也可见教师的地位较低。

4、下面是《讽刺短诗》中的一首诗, 它生动地描绘了罗马小学教师的生活:

可恶的教师, 男女儿童都讨厌的人, 你有什么权力来打扰我们?大冠子公鸡还没有报晓之前, 你就开始野蛮地大声打骂起来。工匠在雕刻讽刺骑马的法官的雕塑中把法官安上马背时, 敲打铁砧的金属声音也没有你声音大;在大型竞技场里, 观众为打败对手的斗士的喝彩声也没有你的声音大。作为你的邻居, 我们并不希望你能让我们睡个通宵, 因为偶然被你吵醒, 问题不大, 但你吵得我们彻夜不眠, 却是重大的折磨。把吵闹的教师解雇吧, 当你听到吵闹声时, 尽量采取措施保持安静吧[2]!

(二) 希腊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希腊的教育分为斯巴达的教育和雅典的教育。

1、斯巴达学校教师的地位

由于斯巴达的教育是以培养勇猛善战的军人为目的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不重视人的智慧的培养, 而且鄙视知识, 所以学校教师的地位很低。

2、雅典的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在雅典, 不同阶段的教育学校类型是不同的, 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可谓雅典的初等学校教育。7岁后, 除女孩继续在自己家里接受教育, 所有男孩进入私人开办的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学习。在雅典, 这是最初级的学校教育[1]。雅典人追求多才多艺, 全面和谐的发展, 但反对从事专门的职业或拥有专门的技能而作为谋生之道。例如学习音乐, 只是为了娱乐的要求, 但不可学得太好, 否则就有人指责[3]。由于这样, 教师的地位极其低下, 有些教师还是获得自由的奴隶, 收入菲薄, 不受社会尊重。教师作为一种阶层是最受轻蔑的。孩子们怀着一种优越感带着在上课时玩耍的爱物、豹、猫和狗等, 去上学就象去逛商店一样。游手好闲之徒进入小学校和角力学校, 就象他们进入店铺摊店一样, 继续闲谈, 观望, 严重地干扰了学校的学习。教师似乎明显地受着学生们及其朋友们的支配[2]。

二、古代东方国家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在古代东方国家, 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 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为国家培养统治人员、合格的官吏、文士人员, 所以教师的地位较高。同时, 各初等学校都极重道德品质的培养, 所以尊师重道被当作一种品质来培养。

(一) 古埃及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1、在古埃及, 存在着宫廷学校教育、神庙学校教育、文士学校教育, 但宫廷学校、僧侣学校和神庙学校的数量是很有限的。那些想成为政府官吏或寺庙祭司的地位较低的奴隶主子弟, 大多数进入“文士”所设立的学校学习。这些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从神庙学校出来的。他们本来也是准备为官为僧的, 其中有的已获得一定官职, 握有一定权势;有的并无任何官职, 但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些人的最大特点是他们都长于文墨, 并具有一定初步科学知识[3]。于是, 古埃及不但以僧侣、官吏为师, 而且产生了大批专业教师—文士。

2、僧侣乌若霍若新特在记述他设置学校的铭文上说:“我遵照法老的法令, 创办和管理学校, 学校的全部学生全来自显贵人家, 而非贫穷人家[4]”。这赤裸裸地表明, 入学校受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 所以教师的地位较高。

3、同时, 埃及的初等学校要求学生尊日神、忠国君、敬长官、孝双亲, 显然尊敬教师也在此之列。

4、在初等学校中, 教师可以随便施行体罚, 认为“男孩子的耳朵是长在脊背上的, 你不打他不听”, 包括贵族家的孩子, 这也说明教师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很高[3]。

(二) 古印度古儒学校教师的地位

古印度的初等学校教育主要是古儒学校的教育。古儒学校内的教师称为“古儒”, 古儒是由于在当时的印度, 科学知识的萌芽和发展, 传播多样化知识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经义具有研究而专门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人。因为古儒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给儿童圣书, 即《吠陀经》, 所以古儒被认为是从事神职, 受到普遍的尊重。他们名义上为神效命, 不受报酬。实际上, 学生家长每每给他们以丰厚的赠礼, 学生无微不至地侍奉教师和服从师命, 因为师礼不周, 是要被开除的。

(三) 古代希伯来的教师地位情况

1、在古代的希伯来, 教师的地位也是相当高的。因为在希伯来, “人人必须受教, 才能人人成为上帝的真正信仰者, 才能保证民族不受衰亡的威胁, 所以不受教育的人必须被剥夺一切权力, 必须逐放城外, 没有设置学校的城市, 乃是不容存在的。”教育事业被视为神圣的事业, 所以教师也是受人尊崇的。

2、希伯来的教育是神学的附庸, 初级学校的最初阶段, 教师传授圣经中的《摩西五书》, 教师被人们成为“拉比”, 他们有较高的宗教修养和文化水平。随着希伯来的经典日益多起来后, 唯有拉比才能理解, 所以教师的地位又一次得到了提高, 他们不仅仅是学校的教师, 并且成为社会上享有权威的特殊人士。“拉比的语言是上帝的语言”, 通过这句话就可以看到古代希伯来社会中教师的地位之高。

总之, 由于宗教、阶级斗争、知识观的因素, 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在古代东方各国是较高的。

综上所述, 在古代东方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 教师较高的社会地位与古代希腊、罗马初等学校教师社会地位低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古代, 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不取决于教师的水平、成就, 也不取决于教师对社会的生产、人们的生活和人的发展做了多少贡献, 而是取决于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 比如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 教育为哪个阶级服务, 国家统治阶级是怎样看待教育的等等因素。教师是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 社会应从希腊、罗马国家的教育事业汲取教训, 从古代东方国家教育事业过程中吸收经验, 全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和团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中外教育简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3.3:140—2.

[2]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译.外国教育史料[美]E.P.克伯雷选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0, 41.

[3]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22, 23, 31.

古希腊罗马商会:短暂的辉煌 篇8

通过广泛的游历,古罗马商人及其雇员欣然接受了许多东方商业思想,同时,古罗马政府也比古希腊政府更加注重市政建设。受这两种因素影响,自公元前3世纪起,各种同业协会(collegia,古罗马时的本意为“行会”,后来发展为英语里的“college”,意为学会或学院)和团体组织(societates)在古罗马社会层出不穷,例如工人协会、面包师协会、消防员协会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包税人协会和船主协会,这两种协会几乎全部由商人组成,是非常典型的商会。

(一)奴隶制本来已经在古巴比伦社会中衰微,却在古希腊罗马社会中迎来了强劲的复兴

西方经济学著作经常自豪地把欧洲资本主义的起源追溯到古希腊罗马的商业传统,诸如罗斯托夫采夫的《希腊化时代社会经济史》和《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等名著更是公开声称,古希腊罗马时代就存在大量的“资本家”,他们构成了古希腊罗马城市经济的核心,并一直在推动古希腊罗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直至被野蛮的日耳曼和阿拉伯入侵者破坏为止。在《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中译者马雍、厉以宁教授及其学生们的著作中,也不时能看到他们复述这种观点。

但是同时,这种观点受到许多人(特别是与罗斯托夫采夫水火不容的一些前苏联学者)的批判,他们认为罗斯托夫采夫等人滥用了“资本家”这个名词,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富人和商人,是混淆概念,远不如马克思等共产主义领袖常用的“奴隶主”来得科学。

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定义,资本家是指占有土地、设备等生产资料,依靠剥削雇佣劳动榨取剩余价值为生的人。在前一章中,我们已经看到,古巴比伦社会中存在大量的职业商人,他们大多符合马克思对“资本家”的定义。而在古希腊罗马社会中,虽然也存在许多职业商人,但他们主要使用的劳动力并不是雇佣来的职员和学徒,而是购买来的奴隶,因此他们不是资本家,而是奴隶主。罗斯托夫采夫等西方学者则根本不承认马克思对“资本家”的定义,他们认为,拥有资本并用以经营企业的职业商人都是资本家,奴隶也是重要的资本,所以拥有大批奴隶的商人都是资本家。举例来说,林肯之前的美国拥有几百万奴隶,他们的奴隶主难道不也都是资本家吗?

拜考古学等多学科研究进展之赐,以上这些争论可以停留在20世纪了。可以确定,在古希腊罗马时代,社会上存在雇佣关系,因此也有符合马克思定义的“资本家”。此外,即便是在古希腊罗马,奴隶也不是普遍现象。像雅典、斯巴达、罗马这样的大城邦固然拥有很多奴隶,但是更多的城邦只拥有很少,甚至干脆没有奴隶。原因无他,这些城邦太弱,无力侵略他国夺取奴隶;又太穷,无力在市场上购买奴隶。不过,就雅典、斯巴达、罗马这样的大城邦而言,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构成了主要的经济社会关系,马克思的分析更接近事实。

奴隶制本来已经在古巴比伦社会中衰微,却在古希腊罗马社会中迎来了强劲的复兴,在这一事实面前,近代曾经甚嚣尘上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彻底破产了。究其原因,古巴比伦商人的市场需求与古希腊罗马商人截然不同。古希腊罗马商人的财富主要来自三个渠道:一、采矿,巴比伦平原矿产稀缺,但古希腊罗马控制的地中海世界矿产却相当丰富;二、航运,巴比伦商人主要经营河运,海运规模较小,且局限于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北岸,而古希腊罗马商船则横行于整个地中海,以及更加危险的黑海和北大西洋;三、海盗,古巴比伦商人从不涉足这类杀人越货的勾当,而古希腊商人则乐此不疲。至于“立国之本”农产品,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欧洲在这方面一直无法与亚洲和北非竞争,雅典甚至需要常年向被他们称为游牧民族的西徐亚人(生活于今乌克兰和南俄罗斯)购买小麦才能避免饥荒,其他可想而知。

考古学发现揭示,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矿工生活条件极为恶劣,由于采矿科技不够发达,地中海地区的地质条件又特别复杂,他们的工作环境充满了各种危险。只有在鞭子的督促下,矿工们才敢于走入暗无天日的矿井。频繁出现的塌方、毒气、浸水和疾病,导致绝大多数矿工都会在参加工作后三年内死于非命。在这种情况下,矿主根本不可能雇佣到足够的矿工,只能使用购买来的奴隶。古希腊罗马社会无法为了奴隶的生存和自由放弃采矿业,因为这样做的代价谁也承受不起:如果不是走运发现了几座银矿,希腊早已沦为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如果不是为了争夺西班牙的大银矿,罗马和迦太基早已停止了布匿战争。基于同样的理由,西班牙统治下的美洲为了大规模开采金银矿,同样奴隶充斥。事实上,直到瓦特发明能够给矿井抽水的蒸汽机以后,矿主等同于奴隶主的这种现象才逐渐得到抑制。

(二)海盗这个职业虽在罗马帝国打击下绝迹于地中海,却在罗马帝国衰落后迅速死灰复燃,最终开启大航海时代

在古希腊罗马社会,如果有哪个行业使用奴隶的现象比采矿业还严重,那非航运业莫属,而这同样是由地中海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在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等文明古国,商船主要在江河上航行,正如中国谚语“万水东流”所说,河水有着固定的流向,在江河上航行,最重要的不是提供船只动力,而是保持船只平衡。在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上,也有固定方向的强劲洋流,还有在固定季节固定方向的“季风”,如阿拉伯海上夏季吹西南风,冬季吹东北风,从无例外。因此,在江河上以及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上航行,商船只需要一张简单的帆以及少数几名水手就够了。但是,这样的单帆商船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上却举步维艰,因为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风向和洋流都极为多变,正如古罗马哲学家赛内加所说,“对于一艘没有航行目标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古希腊罗马商人要想开展航运业,就必须使用具备逆风和逆流航行能力的船只,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他们只能求助于大量的桨手。以古希腊罗马的主力战舰——三列桨战舰为例,每艘战舰上搭载的桨手多达150名~450名,如果桨手少于此数,战舰就无法达到足够的航速。为了保证桨手们不会在风暴和海战期间因恐惧而扔掉桨逃出船舱,导致全船失去动力,坐以待毙,古希腊罗马船只上的桨手们都必须用铁链锁在底舱的座位上,航行期间,除了划桨,什么事都不能做,甚至必须在座位上大小便(因此还必须终日保持裸体)。可想而知,一旦船只失事,所有桨手都必然被淹死。在古希腊罗马的海战中,往往一次战役中阵亡的士兵不过数千,而丧命的桨手却多达数万以至于十余万。鉴于桨手的工作条件之恶劣,这绝不是令人向往的职业。海军可以利用爱国热情和政治资源动员足够的贫民担任桨手,商人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他们能够找到的桨手,往往只能是没有人身自由,可以任主子摆布的奴隶。

这种地中海船只依赖大量桨手的情况,直到14世纪的风帆革命才有所改善,当时在南欧出现了一种具备多面帆的新型船只,因为船上立有三根用以悬挂横帆的桅杆,称为“三桅帆船”,可以利用不同风向行驶。三桅帆船的出现,使哥伦布于1492年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成为可能。哥伦布当年指挥的是原始的三桅帆船,后来欧洲建造的三桅帆船拥有更多面横帆和纵帆,能够利用65度角以内的风航行。欧洲殖民者在16世纪抵达中国沿海时,坐的就是这种能够利用多角度风向航行的三桅帆船。

从中国史料来看,在明末清初,欧洲船只最令中国海军头痛的,并不是它们“船坚炮利”,而是它们能够利用多角度风向航行,甚至能够逆风行驶,而中国军舰虽然也装备了多根桅和多面帆,却因为中国帆船使用的矩形帆和扇形帆先天不足,各帆之间又缺乏配合,只能顺风行驶。结果,中国海军即便击败了欧洲船只,也难以追上对方,无从将其歼灭。

海盗这一行业既是古希腊罗马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是中世纪欧洲和中东奴隶的主要来源。和其他农业民族一样,古罗马人相当讨厌海盗,但是在古希腊,“海盗”绝不是贬义词,这个职业的社会地位甚至比合法商人还高。诸如伊阿宋、赫拉克力士、忒修斯等古希腊史诗颂扬的大英雄,其实都是海盗头目。比起船上的货物,古希腊海盗们更感兴趣的其实是船上的人员,因为这些俘虏能够在奴隶市场上卖出好价钱,某些有身份的俘虏还可以带来高额赎金。在当时,与容易滞销的普通货物相比,奴隶要抢手得多。古希腊海盗船自身的奴隶需求量也很大,因为海盗船需要追上或逃脱其他种类的船只,所以必须使用更多的桨手,以提供更快的航速,这一情况直到14世纪的风帆革命才开始有所改变。就这样,奴隶与海盗行业相辅相成,时至今日,绑架船上人质勒索赎金,仍然是海盗们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利润丰厚,海盗这个职业虽然一度在罗马帝国的打击下绝迹于地中海,却在罗马帝国衰落后迅速死灰复燃,最终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既然采矿、航运和海盗这三个古希腊罗马经济的支柱产业都需要大量奴隶,奴隶自然就成为古希腊罗马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奴隶制从而在古希腊罗马社会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发展。但纵观古今中外,像古希腊罗马社会这种长期旺盛的奴隶需求和高度发达的奴隶市场,并不是普遍的情况,而是相当特殊的情况。

(三)古希腊主要建立在军事掠夺上的经济繁荣,与公元十九与二十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有天壤之别

古希腊人向来被视为善于经商的民族,因为他们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造了大量的海港,也确实积极投身贸易。但这其实是现实所迫,因为希腊资源匮乏,连粮食和淡水都不能自给。然而,如同大部分古代印欧语系民族一样,古希腊人对商业的认识很肤浅,他们的许多著作都承认,自己的经商窍门主要是向西亚闪米特民族,特别是腓尼基人(又称迦南人或布匿人)学来的。

腓尼基人生活在地中海东岸的今叙利亚和黎巴嫩地区,长期臣服于汉谟拉比王朝的巴比伦,故而深受巴比伦文化的影响,以商业立国。公元前1595年,赫梯军队攻陷巴比伦,腓尼基人从此又转而臣服于赫梯人。赫梯王国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被来自欧洲的“海上民族”颠覆之后,腓尼基城邦获得了独立,但很快又遭到新兴的以色列和亚述的夹击。公元前9世纪,巴比伦的死敌亚述国大举入侵腓尼基,腓尼基城邦推罗的居民担心遭到残酷的奴役,于是渡海西迁,公元前814年抵达今突尼斯地区,才设法定居下来,并兴建了一座新城,取名“迦太基”(腓尼基语中“新的城市”之意)。在古希腊神话中,许多古希腊城邦的兴建也与腓尼基人的大逃亡有关。

迦太基与希腊城邦的兴起,与亚述帝国在公元前10世纪~前7世纪之间征服西亚和埃及密不可分。亚述虽是巴比伦的北邻,但两国文化却有着天壤之别:巴比伦重商,亚述尚武;巴比伦推行资本主义,亚述实行奴隶制。为了逃避亚述人极度残暴的奴役,地中海东岸的居民扩散到整个地中海沿岸,并给这些地区带来了巴比伦的重商文化。当然,这些难民对巴比伦重商文化的掌握程度很有限,这从其散漫的商业组织形式上就可以看出来。迦太基商船队的规模较大,有的甚至多至3万余人(如公元前6世纪远航西非的汉诺舰队),规模足以与郑和下西洋的舰队媲美,也经常采用合伙企业形式,但基本上都是家族企业,各企业之间很少合作,更谈不上什么真正的商会了。古希腊商人倒是组建过许多同乡会,其中一些也可以被视为商会,但两者毕竟有很大区别:同乡会只强调会员的籍贯,而不重视其职业,与会者的职业千差万别,注定了这样的组织无法具备全部由商人组成的商会那样的专业性、效率和执行力。尽管罗斯托夫采夫在《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中豪迈地宣称:“公元前四世纪时,希腊城邦的商业资本主义达到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高的发展水平,这种水平使得希腊化各邦非常接近于作为公元十九与二十世纪欧洲经济史特征的工业资本主义阶段。”然而,现实是,由于对商业理解不深,古希腊人很少在纯商业领域取得建树,特别是缺乏优秀的企业。就公元前四世纪而言,与东方各大国相比,希腊城邦的贸易额小得可以忽略不计。当时财富确实在涌向希腊,但这是亚历山大东征掠夺波斯帝国财富所致,而不是因为希腊城邦的商业资本主义达到了一个特别高的发展水平。古希腊这种主要建立在军事掠夺上的经济繁荣,与公元十九与二十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有天壤之别,后者虽然也进行军事掠夺,但更主要的还是依赖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才得以持久兴旺。

公元前7世纪之后,随着亚述的衰落和巴比伦的复兴,中东地区的经济重新繁荣起来。虽然巴比伦商会从未恢复汉谟拉比子孙时期的那种地位和影响力,但毕竟使市场经济重新在西亚深入人心,导致地中海东部的手工业迅速发展。随着手工业者数目的增长,各城邦内普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同业公会,但纯粹由商人组成的商会还凤毛麟角,波斯人的入侵及此后连绵不绝的战争又打断了这一进程。

(四)在商会的组织下,古罗马企业的规模和种类越来越多,甚至出现母公司和子公司、总公司和分公司等企业形式

结束地中海世界战乱的,是以农业立国的罗马人。罗马人的经济思想传统是重视农牧业而轻视金融业,这集中体现在古罗马政治家老加图的言论中。据著名演说家西塞罗所述,当有人问老加图,从事什么职业最为有利时,老加图回答说:“成功地养牛。”对方问其次,老加图回答说:“比较成功地养牛。”对方问再其次,老加图回答说:“略微成功地养牛。”对方问:“第四呢?”老加图回答说:“种庄稼。”对方又问道:“放贷取利如何?”老加图反问:“谋财害命如何?”古罗马人这种对放贷取利的厌恶态度,对后来继承其版图的天主教徒和穆斯林都有很大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西方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尽管严重缺乏巴比伦式的重商思想,古罗马商人的闯劲却值得称道。古希腊商人最远只到达印度北部和中亚,古罗马商人却一直航行到了斯里兰卡、越南和中国,成为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坚力量。通过广泛的游历,古罗马商人及其雇员欣然接受了许多东方商业思想,同时,古罗马政府也比古希腊政府更加注重市政建设。受这两种因素影响,自公元前3世纪起,各种同业协会(collegia,古罗马时的本意为“行会”,后来发展为英语里的“college”,意为学会或学院)和团体组织(societates)在古罗马社会层出不穷,例如工人协会、面包师协会、消防员协会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包税人协会和船主协会,这两种协会几乎全部由商人组成,是非常典型的商会。与组织散漫、效率低下的古希腊同乡会相比,古罗马商会对商业活动的影响大得多,社会地位也高得多,许多罗马政要甚至皇帝本人都与这些商会有联系。

在被罗马征服的希腊地区,同样出现了数以百计的商会,但其成员几乎全部来自意大利和叙利亚,希腊本地人难觅踪影,由此可见古希腊人的商业理念之落后。古希腊人甚至还非常仇视这些代表先进经济理念的商会,在公元前1世纪的米特拉达梯战争中,受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的反罗马煽动,古希腊人群起屠杀罗马移民,一度导致商会在希腊地区消亡。在罗马帝国统一地中海世界之后,商业经济活动才重新繁荣起来。在商会的组织下,古罗马企业经营状况有明显改善,企业的规模和种类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母公司和子公司、总公司和分公司等企业形式。罗斯托夫采夫表示,“批发商、零售商、船主和运输商都有联合组织,其名目之繁多似乎可以表明,一世纪和二世纪的商业开始改变个体经营的性质,而逐渐采取了现代资本主义商业的方式,即以规模庞大、资金雄厚的贸易公司为基础。”

(五)从某种程度上说,奥勒良赐予了罗马帝国的商会和其他行会以现代工商局和税务局的权利

尽管涌现出了一批具备先进经济理念的商人,但总体而言,古罗马社会依然对商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持排斥态度,这严重阻碍了古罗马经济的发展。在奥古斯都建立罗马帝国之后的四百多年内,罗马帝国的经济停滞不前,导致奥古斯都时代还兴旺的数百座城市均遭荒废,民众日渐集中到罗马、拜占庭、安条克、亚历山大里亚和迦太基等几座经济繁荣的“一线城市”里,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土地兼并。受经济停滞、社会动荡影响,威名赫赫的罗马军团也逐渐失去了以往的战斗力。到了公元3世纪中叶,罗马帝国已经分崩离析,各地诸侯割据,北方蛮族日耳曼人乘机大举南下,席卷了欧洲和西亚,罗马皇帝瓦勒良还被入侵的波斯军队俘虏,整个帝国危在旦夕。

挽救罗马帝国危局的,是出身低微的边民奥勒良。此人出生在今罗马尼亚或塞尔维亚,少年从军,在多位皇帝相继死于非命之后被军队拥戴为帝。他的统治开端并不顺利,多次被日耳曼人和西徐亚人击败,对从罗马帝国分裂出去的高卢帝国和帕尔米拉帝国也无可奈何。由于对奥勒良的统治不满,公元271年罗马还发生了一次由铸币师协会领导的暴动。奥勒良匆忙从北方前线赶回罗马,镇压了这次暴动,从此以后,他便对民间团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早在奥勒良之前约70年,出身北非的塞维鲁皇帝就曾经利用民间团体,特别是商会来弥补国家财政的缺陷,尤其是允许商会承包军队的后勤物资采购运输,这与清朝政府对晋商的利用十分相似。作为回报,塞维鲁皇帝赐予一些行会特权,尤其是豁免了商会成员的徭役义务,还承认工会在特定情况下有组织罢工的合法权利。奥勒良在这方面走得更远,他大大加强了对各个行会的管理力度,要求各个城市都详细登记注册每一家行会,对某些关系国家安全的行会(如粮商协会、消防员协会和铸币师协会)进行国有化改造,派遣官员担任其协会主席或书记,从而提升了这些协会的政治地位和相互间的协作能力。完成登记和改组的协会被赐予“奥勒良的……”头衔(如同现代的“皇家马德里”等俱乐部),代表政府向企业收税,组织企业参与公益性事业,不在协会注册的企业不得开展该行业的经营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奥勒良赐予了罗马帝国的商会和其他行会以现代工商局和税务局的权利。

奥勒良皇帝的行会改革效果立竿见影。他在一年内就筹集到了一大笔钱,用以在罗马和其他意大利主要城市建造新城墙,其中罗马的城墙被称为“奥勒良城墙”,经历了多次地震和战火的洗礼,直到今天仍基本完好地巍然矗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定为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其建筑质量之优秀可见一斑。奥勒良城墙的建筑质量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建筑经费充足,在那个国家四分五裂的时代,奥勒良皇帝能够在短期内弄到这么多建筑经费,主要靠的就是各行会,特别是商会的力量。

由于以商会为首的各行会提供了大笔资金,奥勒良皇帝在完成对意大利各主要城市的城墙建设之后,迅速集结起雄厚的兵力,击溃了南下的日耳曼大军,次年挥师东征,消灭了帕尔米拉帝国,一年后又摧毁了高卢帝国,将割据已久的中东和西欧各地重新纳入罗马帝国的版图。在奥勒良的祝捷大会上,据说甚至出现了印度和中国使者的身影。如果不是奥勒良在征讨波斯的半路上意外遇刺身亡,他本来有可能将罗马帝国的版图扩张到新的规模。

奥勒良之所以能够在几年内重塑罗马军团的纪律与士气,将其打造成一支堪与恺撒时代的军团相比的无敌之师,靠的主要就是充足的军费,而充足的军费来自以商会为首的各行会。奥勒良的军事胜利改善了它们的经营环境,它们又反过来为奥勒良的政府和军队提供充足的税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可惜,在奥勒良死后,他的改革措施被逐渐废止,古罗马商会的短暂辉煌也随之湮灭。

上一篇:学习委员申请书格式下一篇:干部考察近三年个人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