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明礼仪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代文明礼仪(精选8篇)

古代文明礼仪 篇1

2、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左传

3、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汉·王符

4、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元·许衡

5、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6、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7、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8、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论语

9、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10、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

11、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民,政之大节也-----左传

12、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

13、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14、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巴特勒

古代文明礼仪 篇2

现代礼仪教育时常被认为是“低效教育”, 不仅专门礼仪教育工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而且其他学科的教育中常常也渗透着礼仪教育, 但无礼的行为仍是高频率地出现。相对于教育的付出而言, 教育的效果却甚微。

古代礼仪教育, 虽然就教育内容而言, 包含着许多不合理的、消极的因素, 有着一些腐朽的、封建的东西。但是, 就其教育效果而言, 却是实实在在的高效教育。单从那些古时曾在中国游历过的外国人的描述中, 以及中国“礼仪之邦”美誉的获得中, 我们就可见一斑了。

现如今, 礼仪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知”“行”分离, “说起来一套套, 做起来全忘了”。在礼仪教育问题上, 我们应该向古人取经。古人非常重视家庭礼仪教育的作用和社会礼仪环境的建设, 以内在的道德修养为目标, 以儒家文化的“礼”学为教育内容, 通过各类庄严的仪式和礼仪的实践, 使礼仪教育“知”“行”合一。

一、学习古代礼仪教育, 建构家校结合的教育体系

礼仪教育不能单靠学校教育, 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协助。笔者曾经看过一篇文章, 一位学生家长愤而指责学校将其子女教得毫无修养, 而此家长言行举止间尽显粗俗。这样的家庭教育无疑会弱化学校教育的成果。

中国古代礼仪教育非常强调家庭礼仪教育, 他们认为礼仪教育应从胎儿期开始。西汉刘向在《烈女传·母仪》中写道:“古者妇人妊子, 寝不侧, 坐不边, 立不跸, 不食邪味, 割不正不食, 席不正不坐, 目不视邪色, 耳不听淫色, 夜则令瞽诵诗, 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 才德比过人矣。”古人认为胎教都应该重视礼仪教育, 这究竟有多少科学道理姑且不论, 但古人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1]。

新加坡和韩国对我国古代强调家庭礼仪教育这一观念的借鉴及其成果更能说明问题。新加坡和韩国都非常重视家庭礼仪教育, 注重发挥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作用。制定详细的家庭守则, 提倡以家庭为单位保持传统美德。与我国部分家庭纵容乃至赞赏下一代的失礼行为相反, 他们对于下一代的行为严格约束, 新加坡在家庭教育中时时强调要为他人着想, 教育小孩在玩耍时不得大声喧哗, 看电视也要注意音量调小以免影响他人。家庭教育往往可以从及其频繁和微小的事情入手, 使孩子得到较好的教育。另外, 他们也很重视社会礼仪环境的优化, 新加坡严禁一切色情暴力得书刊杂志出版, 强调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自我约束;韩国则时常在电视台播放以礼仪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并号召家庭成员共同收看。

二、学习古代礼仪教育, 立足儒家文化的教育内容

古代礼仪教育的内容和儒家文化息息相关。儒家文化正是“礼”的文化, 儒家实际上也可以称为是“礼家”。儒家治国安邦的观点是“为政以礼”, 对人民“齐之以礼”, 是通过教育的方法把礼的规范转化为人的内在的自觉行为。孔子认为人“不学礼, 无以立。”在治国方面, 他也反复强调“为国以礼”、“以礼治国”。到了汉代, 汉武帝由于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建议, 儒家的礼治在封建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而且与封建整体、社会等级制度和道德学说紧密结合起来,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英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说过一段话, 很能反应儒家文化与古代礼仪的关系。他说:“儒家很成功的使整个中国保持了优美的风度与完善的礼节。……这种理解并非仅限于上流社会, 贫苦的人民也颇讲求。”古代礼仪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精髓。

因此, 现代礼仪教育不能单方面重视国际礼仪规则的传授, 更应基于我国国情, 强调以儒家文化为基础来选择教育内容, 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儒家文化注重修身的精神, 又能在连续的传承的文化中获取礼仪知识。我们不能被古代礼仪传统中的腐朽之物蒙蔽, 而放弃其精华。较之西方的礼仪而言, 立足于儒家文化的古代礼仪的精华更能得到国人的心理认可, 更有助于礼仪知识的推广和礼仪行为的形成。

三、学习古代礼仪教育, 注重传统仪式的辅助作用

传统仪式不仅具有中国风味, 也可以使礼仪教育的成果得以巩固。2006年3月,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大二女生杨静致信市长李宪生, 建议举办“楚服成人礼”, 得到李市长的重视。杨静对“成人礼”从日期、服饰、程序等三个方面提出建议。这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后人对于祖先创下的传统仪式的向往与肯定, 也唤起了许多人对这些传统仪式的注意。

成人仪式的缺位, 虽不是中国年代年轻人缺乏责任感的主要原因, 但至少使之少了一个受教育的机会, “啃老族”的大量涌现, 跟意大利的利玛窦来中国游历后向西方介绍的中国, “即使非常穷的人也要努力工作来供养父母直到送终”有了多大的差别;跟孔子所要求的:“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又有多大的距离。所以杨静的信得到李市长的重视, 迅速将信转至团市委。该建议与团市委召集专家研究的意见不谋而合。成人仪式的精髓, 在于使青年开始懂得“成人之义”, 所谓“弃尔幼志, 顺尔成德”, 提示他今后将要担负起对长辈、师长、朋友、乃至社会、国家与民族的责任, 提示他已正式跨入社会, 获得全新的人生角色。

参考文献

[1].李元授.《交际礼仪学》[M].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95.1.李元授.《交际礼仪学》[M].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95.

[2].郎劲松.《韩国传媒体制创新》[M].广州,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19.2.郎劲松.《韩国传媒体制创新》[M].广州,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19.

古代知县上任程式“礼仪”探究 篇3

关键词:古代知县; 礼仪

中图分类号:K8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163-001

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商鞅变法时,合并那些小乡为县,县的长官叫县令。战国末年,郡县两级制形成,县属于郡,县令成为郡守的下属。秦至南北朝时,县的行政长官有了大小区分,大县称令,小县称长。秦、汉法令规定,人口超过万户以上的县为大县,不足万户的县为小县。到了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代则经常派遣朝廷官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亦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也叫县尊,县正堂,俗称亲民官、父母官、“七品芝麻官”。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是人类社会为了维系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而所需要共同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礼仪原来本是民众的风俗习惯,进入阶级社会,统治者出于治理的需要,将其中一部分风俗习惯固定化、程式化、复杂化、神秘化,上升为礼制。

中国古代最讲究国法礼仪,官场上的礼度和称谓,言谈极有分寸,稍不注意就会“失仪”,最轻者也要罚俸,重者还会降级、丢掉官职,甚至判刑。对于县级官员也不例外,对到任、排衙、接印、见官、祈祷、庆贺、诏赦、斋戒、护日月、忌辰记、朝觐、离任等礼仪都有详细、严格之规定。

一、知县到任接印之礼

清代凡经吏部铨选,放任知县的新官,要提前发出谕贴红告示,通知将到任的县署衙门。县衙署接到通知后,礼房经承送着上仪注单,预备好三牲祭礼、灯笼彩盏、车、轿、夫、马,开具新官上任参谒祭拜各项礼节先后,以便秩序举行。同时设好床铺、桌椅、箱架、公案、印垫、印盒、印架,下马宴及三日公应酒席等。

新官到任时,本衙的官吏、僚属、教谕、训导,经承、吏典,生员,当地官宦,豪商大贾,乡绅耆老等,俱要出城到接官亭通接新官进城。进城后,先到城隍庙里斋戒、沐浴、住宿,并将三牲祭礼,各类器物陈设就序。第二天天亮,新官穿朝服祭拜,一跪三叩头。祭毕,从仪门中间甬道入内。在大堂行三跪九叩首礼,谢皇恩毕。入署内宅祭祀灶王神毕,出堂入公座,受拜。

新官接印时,先传谕礼房书吏准备好香案和香纸鞭炮等。知县登仪门行一跪三叩首礼,后升大堂暖阁,望北阙拜印,行三跪九叩大礼,升坐大堂,由司印将印信验明,即行交接。知县到任,首先要仔细查阅地界版籍,了解周围村庄疏密。掌握全县山水田土,风俗民情,税粮户口,刑狱案犯,衙役何人妥当,士绅何人开明,兴利除弊;何人横行霸道欺压乡里等情况,便于施政治理。然后张榜安民,晓谕境内军民。

知县到任接印礼之讲究,重在彰显皇恩浩荡,官之显贵,使命之重要。

二、知县排衙之礼

知县到当地衙门后,礼房书史报时辰毕,衙皂将书案抬到知县面前,六房经承吏典拿卯册点卯,先主簿、次县丞、后知县,官吏僚属,人人都要拱手画卯。六房书点卯画押完,于卯簿上大判一“曰”字。呈押完毕,退回各自廨舍换上常服。复来公堂叩见新官。从衙役、皂隶、典吏、经孙、说客、僧官、道官、阴阳生、医官、学官等依次从下到上,都行两拜礼,知县起身而受礼。然后由典史、主簿、县丞等佐贰官参拜,行两拜礼,知县起身拱揖答礼,参拜毕随押公文,检点各项事务。新官将三牲果酒等用来酬谢众官吏,然后传谕县署公规秩序,结束。众人解散堂事。知县进县衙内宅,祭祀土地神,然后准备接印理事。排衙之礼是知县在到任接印过程中的一个程序,从上面表述中可以看出是官场通用的一种公开的到职见面欢迎仪式。

三、知县见官之礼

县官见官的礼节分为同级相见礼和初见长官礼两种。一是同级相见礼。知县官位均等者,宾客至官署时,主人属吏入门通告,开门,宾自中门入,至外堂檐下下车(马)。主人在檐下作揖相迎,宾入厅后,各再相拜。至其座位、进茶、辞退。二是初见长官礼。知县要在辕门外下车(马),自左门入。按次拜见时,知县要身着公服,由主人属下引领,自东阶东堂,并将写有自己职衔、履历的名柬放在各自长官的座案上。然后,知县按次序向长官三作揖,长官离座答揖,知县退下。

四、知县祈祷礼仪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作为一地之父母官,县官可谓公事繁忙,他们除了决讼断辟、征收赋税、宣传教化、赈灾济贫、劝民农桑、课业生徒、祭祀天地等事务,事事皆要亲自示范、操做、引导。因此,祈祷也成了他们的公务内容之一。

县官不仅要为百姓祈雨祈晴,还要祈祷消灾。据民国《内乡县志》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丁未春夏旱至小满节,豆麦均枯,城内花园井水涸。县令蒋念熙率绅民,躬赴石堂山麻衣真人祠,淘潭祈雨已而果降甘霖。”看起来这种祈祷在旧时使用很普遍,且似乎很灵验。

凡遇皇帝、皇后寿诞,元旦(春节)、冬至等节,知县都要提前率领僚属吏员身着朝服、朝冠,在县衙大堂练习礼仪。仪门之内张灯结彩,在大堂正中安奉龙亭,大堂前高台上东西两边设置仪仗。龙亭前设香案。到庆贺这天,天刚亮,众官吏齐集于大堂前的台阶上。鼓三响,如有出使官员在此,引赞者引出使官至露台上,行三跪九叩头礼,礼毕,退于露台之东,西向立。而后,众官依次文东武西,排列整齐,鼓乐奏鸣,众人先行一跪三叩道礼,乐止。引赞再引知县到龙亭前跪下,再行两跪六叩首礼。礼毕撤去龙亭,众官跪送。

每年元旦(實乃今之春节)和皇帝圣寿,加上前后各三天共七天,众官僚属俱穿朝服冠,不理刑名不办公,休假七天示喜庆。正月十五元宵节,加前后各一天共三天,县衙众官吏着朝服冠,休假。

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自然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我们对此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进行扬弃,使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古代文明礼仪 篇4

姓名:

班级:

成绩: 100.0分

一、单选题(题数:75,共 50.0 分)1

“巧言令色足恭”出自()。(0.6分)0.6 分

 A、《列子·汤问》

 B、《孟子·告子上》

 C、《左传·昭公五年》

 D、《论语·公冶长》 我的答案:D 2

记录了8个国家的历史,被称为“八国春秋”的是()。(0.6分)0.6 分

 A、《国语》

 B、《史记》

 C、《春秋》

 D、《中庸》 我的答案:A 3

湘西的典型建筑是()。(0.6分)0.6 分

 A、白墙绿瓦

 B、吊脚楼

 C、四合院

 D、园林 我的答案:B 4

傩仪滥觞于史前,盛行于()。(0.6分)0.6 分

 A、商

 B、周

 C、秦

 D、商周时期都较为盛行 我的答案:D 5

古人过生日的传统习俗是()。(0.6分)0.6 分

 A、吃蛋糕

 B、唱英文生日歌  C、吃面

 D、喝酒 我的答案:C 6

关于郑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0.6分)0.6 分

 A、承先启后的伟大经学家

 B、清代重要的思想家

 C、卓越的古籍整理学家

 D、著名教育家 我的答案:B 7

古代选拔德行优异的人才,一般几年进行一次,即()一大比。(0.6分)0.6 分

 A、一年

 B、两年

 C、三年

 D、四年 我的答案:C 8

《礼记》的第一篇内容是()。(0.6分)0.6 分

 A、利主于敬

 B、毋不敬

 C、行五礼,皆须敬也  D、君子不以辞尽人 我的答案:B 9

()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蕴。(0.6分)0.6 分

 A、周公制礼乐

 B、大学

 C、中庸

 D、四书五经 我的答案:A 10

影片《铁人》讲述的是什么地方的事?()(0.6分)0.6 分

 A、哈尔滨  B、北京

 C、大庆

 D、秦皇岛 我的答案:C 11

以下哪项是书信中对同学的提称语?()(0.6分)0.6 分

 A、尊鉴

 B、函仗

 C、坛席

 D、砚右 我的答案:D 12 以下哪国的民本主义思想最浓?()(0.6分)0.6 分

 A、德国

 B、日本

 C、中国

 D、朝鲜 我的答案:C 13

汉高祖指的是()。(0.6分)0.6 分

 A、项羽

 B、曹操

 C、刘备  D、刘邦 我的答案:D 14

下列选项中,哪国的文化属于原生文明?()(0.6分)0.6 分

 A、日本

 B、中国

 C、朝鲜

 D、韩国 我的答案:B 15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体现的是()。(0.6分)0.6 分

 A、统一性  B、习惯性

 C、多样性

 D、同化性 我的答案:C 16

“贤贤易色”中第一个“贤”的词性是()。(0.6分)0.6 分

 A、名词

 B、动词

 C、形容词

 D、副词 我的答案:B 17 《仪礼》有十七篇,第一篇是()。(0.6分)0.6 分

 A、士相见

 B、特牲

 C、士冠礼

 D、少牢 我的答案:C 18

“必以昏者,取其阴来阳往之义”出自()。(0.6分)0.6 分

 A、《礼记》

 B、《左传》

 C、《诗经》  D、《史记》 我的答案:A 19

考古学家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是()。(0.6分)0.6 分

 A、使用工具

 B、直立行走

 C、语言

 D、思考 我的答案:A 20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出自()。(0.6分)0.6 分

 A、《孝经》

 B、《论语·阳货》

 C、《论语·卫灵公》

 D、《孟子·告子上》 我的答案:B 21

对关于朱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0.6分)0.6 分

 A、后被人尊称为有子

 B、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

 C、南宋人

 D、闽学派的代表人物 我的答案:A 2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之口。(0.6分)0.6 分

 A、陆游

 B、范仲淹

 C、杜甫

 D、王之涣 我的答案:B 23

成均馆是古代朝鲜的国立高等教育机构,相当于中国的()。(0.6分)0.6 分

 A、衙门

 B、国子监

 C、辟雍

 D、太学 我的答案:B 24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出自()之口。()(0.6分)0.6 分

 A、《史记》

 B、《国学》

 C、《诗经》

 D、《礼记·表记》 我的答案:D 25 世界三人种不包括()。(0.6分)0.6 分

 A、尼格罗人种

 B、非洲人种

 C、蒙古利亚人种

 D、欧罗巴人种 我的答案:B 26

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社稷时的“太牢”不包括()。(0.6分)0.6 分

 A、猪

 B、牛

 C、羊  D、鱼

我的答案:D 27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哪所学校的校训。()(0.6分)0.6 分

 A、南京大学

 B、清华大学

 C、北京大学

 D、南开大学 我的答案:B 28

“巧言令色,鲜矣仁”出自()。(0.6分)0.6 分

 A、《诗经》  B、《论语》

 C、《礼记》

 D、《逍遥游》 我的答案:B 29

从无知的本体成为有境界的圣贤,需要()。(0.6分)0.6 分

 A、机遇

 B、贵人相助

 C、学习、修为

 D、挫折 我的答案:C 30 《小学》的作者是()。(0.6分)0.6 分

 A、孟子

 B、朱熹

 C、李毓秀

 D、老子 我的答案:B 31

西汉开国皇帝,史称太祖高皇帝的是()。(0.6分)0.6 分

 A、项羽

 B、朱元璋

 C、鲁国公  D、刘邦 我的答案:D 32

士冠礼共有几次?()(0.6分)0.6 分

 A、一次

 B、二次

 C、三次

 D、四次 我的答案:C 33

古代亲迎是指()。(0.6分)0.6 分

 A、女方的舅舅送之到男方家  B、女方一个人到男方家

 C、男方亲自到女方家迎娶女方

 D、男方派使者到女方家迎接女方 我的答案:C 34

据《礼记·内则》,几岁要学会礼让?()(0.6分)0.6 分

 A、六岁

 B、七岁

 C、八岁

 D、九岁 我的答案:C 35 《国史大纲》的作者是()。(0.6分)0.6 分

 A、高尔基

 B、顾炎武

 C、钱穆

 D、胡适 我的答案:C 36

“礼学时代”指的是()。(0.6分)0.6 分

 A、商朝

 B、子思学派

 C、周公制礼作乐  D、周朝 我的答案:B 37

孔子最欣赏的弟子,也是最好学的弟子是谁?(0.6分)0.6 分

 A、子路

 B、子思

 C、颜回

 D、冉求 我的答案:C 38

世称“安定先生”的是()。(0.6分)0.6 分

 A、胡适  B、胡修

 C、胡瑗

 D、胡讷 我的答案:C 39

氏族社会时期,未成年人到达成人年龄后,氏族用各种方式测验其生存技能,以确定其能否成为氏族正式成员的仪式是()。(0.6分)0.6 分

 A、少牢

 B、冠礼

 C、笄礼

 D、成丁礼 我的答案:D 40

提亲一般要带疏雁,经专家考证,疏雁就是()。(0.6分)0.6 分

 A、野鸭子

 B、大雁

 C、鸡腿

 D、牛肉 我的答案:A 41

关于孔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0.6分)0.6 分

 A、字仲尼

 B、春秋时期鲁国人,家里排行老大

 C、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 D、儒家学派创始人 我的答案:B 42

孔子从四科来评价自己的学生,其中颜回在哪一方面表现最突出?()(0.6分)0.6 分

 A、德行

 B、言语

 C、政事

 D、文学 我的答案:A 43

《弟子规》中“置冠服 有定位”的意思是()。(0.6分)0.6 分  A、穿着要讲究品位

 B、要购买较贵的衣服和帽子

 C、帽子肯定要放在衣服的上面

 D、帽子衣服的放置有固定的地方 我的答案:D 44

()是立国之本,中国传统文化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的血液。(0.6分)0.6 分

 A、精神

 B、历史

 C、文化  D、礼俗 我的答案:C 45

区分民不同民族的标准是()。(0.6分)0.6 分

 A、语言

 B、心理

 C、地域

 D、文化 我的答案:D 46

中华文明的源头是()。(0.6分)0.6 分

 A、虞夏商周  B、宋朝

 C、唐朝

 D、三国时期 我的答案:A 47

以下哪项是书信中对长辈的提称语?()(0.6分)0.6 分

 A、如面

 B、如握

 C、青览

 D、道鉴 我的答案:D 48 十二律是模仿谁的声音而发明的()。(0.6分)0.6 分

 A、鹦鹉

 B、凤凰

 C、鸳鸯

 D、鸬鹚 我的答案:B 49

新亚书院由谁创办?()(0.6分)0.6 分

 A、胡适

 B、钱穆

 C、严复  D、唐君毅 我的答案:B 50

诞生礼包括哪些?(0.6分)0.6 分

 A、“三朝”

 B、“满月”

 C、“百日”、“周岁”

 D、以上皆是 我的答案:D 51

孔子认为一个人一生要把什么当成最高境界?()(0.6分)0.6 分

 A、做官  B、讲学

 C、心境

 D、真理 我的答案:D 52

孔子“怀忠信”的目的是()。(0.6分)0.6 分

 A、获得举荐

 B、学习

 C、自我完善

 D、得到重用 我的答案:C 53 贵族里面最低的等级是()。(0.6分)0.6 分

 A、诸侯

 B、大夫

 C、卿

 D、士

我的答案:D 54

古代书信一般格式中放在最后的是()。(0.6分)0.6 分

 A、祝愿语

 B、署名

 C、思慕语  D、提称语 我的答案:B 55

从南北朝至什么时候,冠礼一度废而不行?()(0.6分)0.6 分

 A、清末

 B、宋朝

 C、隋唐

 D、明初 我的答案:C 56

礼仪之始在于()。(0.6分)0.6 分

 A、梳容颜  B、正衣冠

 C、顺言辞

 D、端行为 我的答案:B 57

以下哪项是地支?()(0.6分)0.6 分

 A、辛

 B、申

 C、戊

 D、壬

我的答案:B 58 《弟子规》中“读书法 有三到”中的“三到”不包括()。(0.6分)0.6 分

 A、心

 B、眼

 C、耳

 D、口

我的答案:C 59

“太史公牛马走再拜言”出自()。(0.6分)0.6 分

 A、《坊记》

 B、《中庸》

 C、《史记》

 D、《论语》 我的答案:C 60

朱熹将结婚简化为三礼,其中不包括()。(0.6分)0.6 分

 A、纳彩

 B、纳弊

 C、亲迎

 D、问名 我的答案:D 61

《文化领土论》中“在未来的世纪里,传统意义上的国界在实际上将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按照()划分的领土”。()(0.6分)0.6 分  A、个人信念

 B、经济发展

 C、价值观

 D、文化影响 我的答案:D 62

世界上古典哲学最发达的国家是()。(0.6分)0.6 分

 A、美国

 B、印度

 C、日本

 D、德国 我的答案:D 63

“令尊”指的是()。(0.6分)0.6 分

 A、对方的父亲

 B、自己的父亲

 C、对方的母亲

 D、自己的母亲 我的答案:A 64

关于王国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0.6分)0.6 分

 A、杭州人

 B、号观堂

 C、国学大师

 D、字静安 我的答案:A 65

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这句话出自哪本典籍?(5.6分)5.6 分

 A、《周易》

 B、《战国策》

 C、《颜氏家训》

 D、《左传》 我的答案:D 66

被后人尊为“述圣”的是()。(0.6分)0.6 分

 A、子路

 B、冉求

 C、颜回

 D、子思 我的答案:D 67

“长者先,幼者后”出自()。(0.6分)0.6 分

 A、《三字经》

 B、《论语》

 C、《礼记》  D、《弟子规》 我的答案:D 68

“侯”的意思是()。(0.6分)0.6 分

 A、军事首领

 B、箭

 C、大刀

 D、枪

我的答案:A 69

《礼记·儒行篇》中“儒有委之以货财”中“委”的意思是()。(0.6分)0.6 分

 A、委托

 B、积

 C、借

 D、送

我的答案:B 70

以下哪项不符合《弟子规》中的要求()。(0.6分)0.6 分

 A、不对长辈直呼其名

 B、坐着问问题

 C、倒着退下

 D、下马问路 我的答案:B 71

“君子与人之交,必须验行,不得以其言辞之善,则谓行之尽善”出自()。(0.6分)0.6 分

 A、孟子

 B、孔子

 C、孔颖达

 D、郑玄 我的答案:C 72

以下哪项不属于六经的内容?()(0.6分)0.6 分

 A、诗经

 B、史记

 C、周易

 D、尚书 我的答案:B 73

中国人结婚的传统色彩是()。(0.6分)0.6 分

 A、黑色

 B、纯白色

 C、大红色

 D、桃粉色 我的答案:C 74

以下哪个代表老三?()(0.6分)0.6 分

 A、伯

 B、仲

 C、季

 D、叔

我的答案:D 75

虞夏崇尚的是()。(0.6分)0.6 分

 A、质

 B、文

 C、理  D、士

我的答案:A

二、判断题(题数:75,共 50.0 分)1

把大家聚集起来开会,被称为“教化”。()(0.6分)0.6 分 我的答案: × 2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出自唐代的朱庆馀。()(0.6分)0.6 分 我的答案: √ 3

孔颖达,字冲远,是宋代经学家()。(0.6分)0.6 分 我的答案: × 4

进退亦步亦趋是表达敬意的方式之一()。(0.6分)0.6 分 我的答案: √ 5 叔向是我国春秋时期晋国政治家。()(0.6分)0.6 分 我的答案: √ 6

彭林老师主张大家高调做事。()(0.6分)0.6 分 我的答案: × 7

“诸侯”的“侯”与射箭无关。()(0.6分)0.6 分 我的答案: × 8

古代亲迎时没有叩拜礼。()(0.6分)0.6 分 我的答案: × 9

《诗经》的国风就是采风采来的。()(0.6分)0.6 分 我的答案: √ 10

子贡,孔子得意门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为恩师孔子守墓六年。()(0.6分)0.6 分 我的答案: √ 11

相传舜是一个大孝子。()(0.6分)0.6 分 我的答案: √ 12

阮元,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校勘等方面有着非常高的造诣。()(0.6分)0.6 分 我的答案: √ 13

《弟子规》认为,晚辈跟长辈关系很亲近时,可以直呼其名。()(0.6分)0.6 分 我的答案: × 14

《弟子规》认为拿着一个空罐子要像拿着盛满东西的罐子一样。()(0.6分)0.6 分 我的答案: √ 15 秦穆公,名任好,是春秋时期秦国国君。()(0.6分)0.6 分 我的答案: √ 1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0.6分)0.6 分 我的答案: √ 17

古代婚礼不用乐。()(0.6分)0.6 分 我的答案: √ 18

东西方文化之争表明中国无法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0.6分)0.6 分 我的答案: × 19

古代,弟兄间婚姻之事没有先后顺序。()(0.6分)0.6 分 我的答案: × 20

古代年龄、礼仪、称谓 篇5

1.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花信:开花时期,花期。借此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2.而立之年: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因此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3.始室:《礼记·内则》:“(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因以“始室”指三十岁。4.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即为活到这个岁数,应该能很好的控制情绪的变化,遇事能明辨不困惑。

5.知天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6.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是听得进忠言逆耳,辱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

7.花甲:六十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岁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8.还历寿:六十一岁的寿辰。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还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9.从心之年:七十岁。语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10.古稀之年、悬车之年: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

11.喜寿:七十七岁的雅称。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得此名。

12.耋(die):

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3.耄(mao):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14.米寿:八十八岁的雅称。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成八十八,故名。15.鲐(tai)背之年:九十岁的别称,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因此泛指长寿老人。

16.白寿:九十九岁的雅称。因“百”字去掉上边的“一”是“白”字,“百”数去一为九十九,故雅称九十九岁为“白寿”。

17.上寿:养生学术语,谓最高的年寿。《左传·昭公三年》孔颖达疏:“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庄子·盗跖》则有“人上寿百岁”的说法。

18.期颐: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岁曰期颐。”

19.茶寿:一百零八岁的雅称。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108岁。

20.双稀、双庆:古稀指七十岁,因此双稀是七十岁的两倍为一百四十岁,也叫双庆。

古代人名称呼

1.称谥号。古人去世后,后人根据他生前的德行,给予其中肯的称号,以作“盖棺之论”,主要都是帝王将相等显赫身份的人。上古时期,谥号有褒有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的谥号往往只有褒义而无贬义。例如西周时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厉王时期民众“道路以目”,最终引发“国人暴动”,最终国亡家破,客死他乡,所以用“幽”、“厉”这样的贬义谥号;西汉武帝开疆拓土,国力强盛,死后谥号为“武”,这是褒义;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的李鸿章,在内忧外患之下苦撑危局,做了大清王朝一辈子的“裱糊匠”,伊藤博文称其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西方列强一争长短者”,死后谥号“文忠”,以褒奖其功劳。

2.称字号。如前所述,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都是此类。3.郡望。魏晋至唐时每郡的显贵称“郡望”,又名地望,意为世居某地为人所仰望。唐古文运动领袖韩愈,字退之,河南安阳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当时郡望属河东郡,故世称柳河东。

4.称官职。杜甫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因为他曾当过左拾遗(指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诤机构),也曾做过校检工部员外郎(“校检”为代理之意,未尚未实授其官,但已掌其职事)。

5.排行。古代有按照排行呼人的习惯。这种排行不是以同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排行,而是按照同曾祖的兄弟姐妹长幼次序来排算。唐朝王维有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元二”就是这种称呼方式。其他如李白称李十二,韩愈称韩十八,李绅称李二十,白居易称白二十二等,都是按照排行称呼的。如宋代词人柳永排行第七,世称柳七;秦观,人称秦七;黄庭坚,人称黄九。

中国古代礼仪

一、古代政治礼仪(一)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二)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三)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四)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五)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二、古代生活礼仪(一)诞生礼

诞生礼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二)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三)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四)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

(五)傩仪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

封建王朝盛世汇总

一、文景之治

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文帝、汉景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

二、光武中兴

又称建武盛世,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

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西汉较轻的田税制,实行三十税一。遣散地方军队,废除更役制度,组织军队屯垦。简政减吏,裁并400多县。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赐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政。光武帝还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由于以上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三、开元盛世

又称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

唐玄宗在位44年,玄宗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

四、康乾盛世

又称“康雍乾盛世”,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

在此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但因制度僵化,闭关锁国,使得这一局面无法长久。

【真题展示】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古代礼仪知识 篇6

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抱拳礼

一种传统的见面礼仪,其实所谓礼仪在古代来说都是经过一些表示不会伤害对方的仪式发展而来的,例如:

握手:之所以必须右手握,是用以表示“我右手里没有武器”以示好。

抱拳、作揖、也是出于类似的原因。

古代文明礼仪 篇7

《古代汉语》课程是高等学校文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但是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感觉古汉语晦涩难懂、与现实生活距离遥远, 甚至觉得这门课并没有实际价值。其实, “学生阅读古书的障碍并不完全是由于古今语言的隔膜”[3], 很多时候是因为对于古人生活的情况不了解, 比如对古代的风俗、礼仪、避讳等方面知之甚少, 从而导致理解上的偏离甚至误解。

因此, 在《古代汉语》课程中, 向学生介绍古代礼仪常识, 并将礼仪教育融入教学, 不仅会拉近学生与古汉语的距离感, 而且有利于学生自我修养的提高。尤其是教材文选部分选取的经典史学作品、文学作品及诸子百家哲学作品, 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将这些文化与古代汉语教学融会贯通, 在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有重要意义。对学生来讲, 这是了解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一个非常有效途径。

一、《古代汉语》教学中所蕴涵的礼仪文化举隅

(一) 穿戴有规矩。

《论语·宪问》中, 孔子说:“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4]214什么意思呢?让学生直译:“如果没有管仲, 我们恐怕就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那么如何理解?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 这里显然是在表扬管仲辅佐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之功。“夷”是指当时某些北方民族, 他们的习俗是“被发左衽”, 这与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 也就是“右衽”的华夏风习是不一样的。仅仅一个前襟的掩向就能彰显社会地位的高低和文明程度, 可见古人对于服饰礼仪的重视。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古人服饰方面的要求作了很好的总结。他讲到对于穿戴要做到“三紧”, 即“头紧”, 帽带要系紧, 帽子要戴端正;“腰紧”, 腰带要系紧, 不能松松垮垮;“脚紧”, 鞋带要紧, 不能拖拖拉拉。也就是说, 从头到脚都要扎紧, 穿戴端正了, 才符合礼仪规范, 为什么这样呢?其实不难理解, 穿戴是否整齐、端庄其实反映的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 即从人的穿衣态度映射出一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

现代社会, 虽然我们的服饰多种多样, 讲究个性化, 但是整洁、庄重、大方、得体仍然是最基本的要求。2013年初, 导演徐峥因为其执导的影片《泰礮》而受到泰国总理的接见, 与女总理端庄的套装裙相反的是, 徐峥卷着袖筒, 身着休闲裤。徐峥因此被国人指责缺乏了基本的礼仪, 备受批评。在校园里,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学生穿着拖鞋, 或者短、露、透的服装出入教学场所, 这都是非常不妥当的, 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而且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二) 行动有讲究。

“行”, 东汉刘熙的《释名》中说:“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奔, 变也, 有急变奔赴之也。”根据这个解释, 也就是说慢慢走叫“步”, 就是我们所说的“踱步”、“闲庭信步”。而比“步”要快的是“趋”, “趋”是一种小跑, 是步幅小而频率比较高的快速行走。在古代“趋”, 表示一种恭敬。

文选《滕王阁序》中, “他日趋庭, 叨陪鲤对”, 大家从高中起都背得滚瓜烂熟了, 但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其实是引用的《论语·季世》里的典故: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 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 又独立, 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 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5]259

孔鲤看见他的父亲孔子在庭院里面站着, 于是低着头“趋”。可见这“趋”是晚辈对长辈必不可少的恭敬。在尊者面前要趋, 在君王的面前, 趋更是不可小觑。文选《触龙说赵太后》:“左师触龙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 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 曾不能疾走, 不得见久矣, 窃自恕。’”

学习了这篇文选, 我们已然知道, 触龙是在跟赵太后“玩心理战术”。触龙“徐趋”, 行动比较缓慢, 而臣见君, 人门即“趋”是基本的礼仪, 触龙见赵太后不“疾走”, 是有冒犯之罪的, 所以触龙一方面作出“趋”的样子, 另一方面行动缓慢, 接下来声明自己“病足”, 他以老年人拉家常的方式开头, 解决了“礼”与“病”之间的矛盾, 既让赵太后解除了戒备, 又拉近了关系, 开口劝赵太后让长安君做人质的话题也就容易多了。了解了古代的行走礼仪, 学生就更深入地了解了触龙“徐趋”中的大“学问”。

“坐”, 古人的“坐”与今天也是不同的。古人的坐姿是臀部和脚跟接触, 而跪则是大腿和小腿约成九十度, 挺直腰身, 臀部和脚跟不相接触的姿势。古人又将前者称为“跪”, 而将后者称为“跽”。文选《范雎说秦王》:“秦王屏左右, 宫中虚无人, 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 秦王复请, 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读这段话时, 学生发现秦王原本是跪着的, 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坐着, 而在请教范雎时则“跽”。可见, “跽”是比“跪”更尊敬的礼仪。那么今天, 老师或者长辈在和你谈话的时候, 如果坐着不动, 那么是不是不够尊重呢?

读《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 倚柱而笑, 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 乃欲以生劫之,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什么是“箕踞”呢?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称, “箕踞, 则臀着席, 而伸其脚于前。”就是两腿呈八字状伸直拉开, 样子看起来有点像簸箕。“箕踞”是一种非常无礼的坐姿。荆轲刺杀秦王没有成功, 他自知大势已去, 横竖要死, 所以就不顾礼仪, 用这种行为表示对秦王的不屑。

直到今天, 我们两腿打开坐着也是很不礼貌的。而拜见尊长时或者在正式场合, 一般也只能坐椅子的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 不能坐满, 整个身体要端正, 才符合礼仪。

坐要端正, 座次也很重要。在学习文选《齐晋鞌之战》时,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按照身份礼仪韩厥理应站在车左, 但因为父亲托梦让他站在了中间的位置, 所以躲过了一劫。而齐国国君齐顷公因为“逢丑父与公易位。”并且在被追上的关键时候“丑父使公下, 如华泉取饮, 郑周父御佐车, 宛罿为右, 载齐侯以免。”正是因为两人换了座位, 没有按照规定礼仪站位, 而使齐侯躲过了被俘的厄运。

此外, 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 公子从车骑, 虚左, 自迎夷门侯生。”战国时座次以左为尊, 虚左自然是非常尊重的一种行为。

我们今天在宴请尊贵的宾客, 或者召开重要会议时, 也都是要严格按照座次就座。这也是我们社交活动中最需要了解的礼仪之一。

(三) 言辞有避讳。

学习文选司马迁《报任安书》:“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 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 赵良寒心;同子参乘, 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课文解释“同子”指的是汉文帝的宦官赵谈, 为什么改称“同子”呢?原来这是司马迁为了避父亲司马谈的名讳。

又如《红楼梦》第二回记载, 黛玉母亲名贾敏, 因此, 黛玉“写字遇着‘敏’字, 又减一二笔。”原来古人要避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 也就是避“家讳”。

此外, 学生在阅读古书的时候会发现, 比如皇帝的名讳, 圣人的名讳也都要避, 比如用改字、缺笔、空字等方式, 这都与避讳有关。

读文选《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称自己的死为“填沟壑”, 而称太后的死叫“山陵崩”。可见, 古人称谓不仅仅趋吉避凶, 而且是有森严的等级制度的。

《孟子·公孙丑下》:“昔者有王命, 有采薪之忧, 不能造朝。”这里把生病说成“采薪之忧”。《赤壁之战》中:“权起更衣, 肃追于宇下。”将上厕所说成“更衣”。这都与古人避俗求雅的文化心理有关。

今天虽然我们已经摒除了这些与现代社会自由民主相背离的繁文缛节, 但是对于尊长仍然不能直呼名讳, 要使用合适的称谓。在礼仪场合, 要避免忌讳的词语。

二、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进行礼仪教育

(一) 从本质入手, 抓住礼仪的核心。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6]78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引入礼仪教育, 我们最本质的就是让学生了解礼仪现象背后的内涵。

《孝经》中说:“礼者, 敬而已矣。”[7]259《礼记·曲礼上》说:“毋不敬, 俨若思, 安定辞, 安民哉。”[8]4东汉郑玄解释说:“礼主于敬”, 说到底, 我们之所以要讲究礼仪, 是因为一个“敬”字。

我们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礼仪现象, 告诉学生“敬”是人类内心的一种态度, 而礼仪则是用来表达内心这种敬意的外在表现形式, 我们对尊长、对朋友、对世间万物都要心存敬意。正如我国历史上的“倒屣相迎”、“程门立雪”、“三顾茅庐”、“虚位以待”就是典型的例子。礼仪通过它的内涵而获得规矩和秩序, 靠的是从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心。只有尊重他人, 才能赢得尊重, 只有待人以礼, 才能获得礼遇。所谓“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衣衫不整、言语鄙俗, 甚至玩世不恭, 自由散漫, 都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尊重他人、礼敬他人, 方能做到“君子有礼, 则外谐而内无怨”[9]1430。

(二) 讲求方式, 潜移默化。

《古代汉语》课程的语言规律, 往往容易被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 我们将这些语言知识放到博大精深又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礼仪文化大背景中, 充分发挥《古代汉语》中礼仪文化常识的作用,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而且能够达到德育的目的, 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譬如, 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服饰礼仪、宗教礼俗、称谓礼仪、避讳、外交礼节、祭祀礼仪、丧葬制度, 等等,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礼仪文化知识, 另一方面可以将《郑伯克段于鄢》、《触龙说赵太后》等文选中优秀的篇章改编成话剧, 让学生自导自演, 亲身体会和演绎古代礼仪。撷取传统礼仪故事作为课程的点睛之笔, 给予学生以心灵启发。诚如古人所讲的“春风风人, 夏雨雨人”, 将优秀的礼仪文化, 逐步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的熏陶, 逐步实现学生自我修养的提升。

三、结语

古代礼仪是现代礼仪的基础, 无论是当今社会所重视的优雅的举止、得体的谈吐还是待人接物的大方从容, 以至诚实守信的高尚品德, 都是我国古代优秀的礼仪文化的延续。这反映了一个人的教养与素质, 也显示了人们的道德情操。孔子说:“不学礼, 无以立。”要想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就一定要学习“礼”, 用礼来修身。正如南开大学创始人严修先生制定的《容止格言》要求学生:“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必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躁、勿暴、勿殆;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只有道德的、积极的、正直的审美情趣, 才能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端正的人生态度。作为担负着传承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使命的《古代汉语》课程, 我们的教学不能简单地传授古汉语知识, 而是要观照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教学中, 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以激发学生兴趣, 达到古汉语教学与传统礼仪文化传承的双向建构。

摘要:《古代汉语》作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秘书学、教育学等许多专业都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课程, 它在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的同时, 在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从《古代汉语》中的材料入手, 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教育, 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 而且对促进学科建设、学科文化底蕴的形成及大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礼仪文化,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2:68-69.

[2][7][8]胡平生, 陈美兰.礼记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 2007:6, 259, 7.

[3]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写在前面[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

[4][5][6]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 2006:214, 259, 78.

[9] (汉) 郑玄, 著. (唐) 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1430.

[10]郭锡良.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11]彭林.中华传统礼仪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讲文明礼仪 建文明班级 篇8

关键词:文明礼仪;文明班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58-01

一切始于年少之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一句至理名言:“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的影响着我们的品德,左右着我们的成败。班主任必须承担起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责任,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而班级又是学校的基本单位形式。在重智力而轻德育教育的现状下,很多学生文明礼仪观念十分淡薄。特别是像我们农村小学,面对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隔辈抚养,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很多不好的习惯。作为班主任,除了要认真分析礼仪缺失的原因,更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切实加强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在校是好学生,在家是好孩子,在社会上是好公民,打破“五加二等于零”的不良局面。为此,我在班级中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明礼仪教育。

一、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普及文明礼仪知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到校学习,首先学习的就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每天课前,集中学习《行为规范三字歌》,并让孩子自由评价同学的行为,明辨谁的行为是对的,应该学习谁,谁的行为是不文明的,我们应该帮助其改正。在一年级的时候,由于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应明确、具体、详细,提高可执行性。如在与人交往时应该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请,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没关系,不用谢”等。

二、听红领巾广播站,学习文明礼仪知识。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站的作用。从讲文明礼仪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学习一些礼仪知识。比如上课礼仪,校园文明礼仪,家庭礼仪,还能常常从广播中听到表扬一些同学的事情,给孩子树立榜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在班队课,安全课上抓养成训练。在参加升旗仪式、班会、队会、大型集会前提出要求,例如,在升旗仪式上着装整洁,佩戴红领巾,保持肃立;别人发言和演出时要认真观看,完毕时要鼓掌致谢;集会时保持会场整洁,不留下一片纸屑,集会结束时,有秩序地、安静地回到教室。及时总结在活动中的出现的情况,表扬典型。用榜样的力量,鼓励学生。

四、在艺术活动和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大型活动最能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教育学生在活动中取得好成绩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精神面貌,纪律和礼仪。去年六一儿童节,我班以57人的大规模,表演了《读唐诗》,由于人多,练习起来很复杂,但我告诉孩子们,一年就这么一次表演的机会,所以,一定要做到最好,孩子们服从管理,认真积极参加训练,经过反复的练习,最终取得圆满成功,受到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在冬季运动会上,25米往返接力和八字跳绳这两个集体项目,我班成绩都不理想,孩子们有些泄气,相互埋怨是XX做得不好,对拔河比赛有些灰心,我及时给孩子们打气:“比赛输了不要紧,关键是在这个比赛的过程中,你尽力了,你也感受到快乐,那你就没有遗憾了!”在接下来的拔河比赛中,我站在孩子旁边声嘶力竭的吼着:“加油,加油!坚持一会儿,顺利属于你们!”最后在孩子们不懈的努力之下,有些孩子的手甚至都磨破了皮,我们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孩子们激动的欢呼声想起了整个操场,这相当于又给孩子们上了一课,做到坚持,不放弃,不埋怨。

五,我班还开展了在同学中互帮互助结对子活动,以优辅差,从学习和行为上帮助暂时落后的学生。我班张红杰、杨俊杰、何涵是名副其实的“双差生”。行为差:上课不专心,喜欢打扰别人,排队不守纪律,路队管理员每天都反应喜欢乱跑,私自脱离队伍;学习差:不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潦草,考试时喜欢偷看......不良习惯不胜枚举。可作为班级的成员总不能放弃吧,在班会课上,我组织了班干部、小组长召开学习帮扶会,对孩子进行团结友爱的集体思想教育,由周建杰、夏瑜、叶春雪三人,每人负责帮助一个,在学习上,主动给他们讲解,行为上,及时提醒,要像对待好朋友一样,时时带着他们三个人。经过两三周的努力,这三个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改变,我及时表扬了这六个孩子,并鼓励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形成互帮互助的友爱集体。很多任课老师都说我们班上的孩子很乖,上课很轻松,孩子们也乐于听到表扬,表现更积极了。

六,自己以身作则,树立学习榜样。教师是文明礼仪的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具有向师性,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作为班主任,我时时给孩子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我们要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更要做一个文明的中国人。”我给他们讲了一些中国人到国外去旅游,不讲文明,乱吐乱扔,这丢的不仅仅是他本人的脸,丢的更是中国人的脸。就因为少数人的不文明行为,使我们这个素来有“礼仪之邦”的国度,都遭到了鄙视。我们国家的形象,需要每一个人去维护,我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要求学生不乱丢垃圾,自己从不会乱丢;要求学生桌面整洁,我每次上课前总会用抹布把讲台展台,擦干净再用;排队集会时,我会站在队伍前上下楼梯靠右行;学生向我问好,我会点头和招手,学生忘了向我问好,我也会主动向孩子问好;当自己有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会主动承认自己的问题,体现出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老师的影响,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七,家校合作共建文明。礼仪教育要取得整体效应,就要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形成合力。通过家访着开家长会,等形式,多次向家长明确礼仪教育的目的,要求。学习家庭礼仪规范,使家长懂得良好的行为养成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他们也参与到管理中,与学校形成合力,有效促进孩子成长。

上一篇:我们班的风火轮作文500字下一篇:21世纪经济发展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