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课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通用11篇)
摘 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伴随着试验区教师的课堂实践.合作学习已经越来越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肯定.也越来越被大多数学生接受和喜欢。现就其有效性研究总结如下: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基础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提高和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在授课前将全班学生依个性化特征、心理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按“组问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为多个学习小组。例如,合作学习小组通常可由4~6人组成。以4人为例,其中1名是优等生,2名是中等生,1名是后进生,分组时,尽量使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这样的调配,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后进生的“达标”学习,在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 合作学习小组思想品德课互助性学习学习方式 责任分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组合作学习逐渐成为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然而,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怎样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总结。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伴随着试验区教师的课堂实践,合作学习已经越来越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肯定,也越来越被大多数学生接受和喜欢。现就其有效性研究总结如下:
一、组合学习小组
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兴趣爱好、学业成绩、能力特长及家庭背景等方面的情况,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优化组合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考虑班额大小,每个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这样做既有利于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又有利于小组内成员互补互助。
每个小组成员都应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经过一定时间后,还应该角色互换,这样可以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让每个学生有展示汇报的机会。
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提高和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在授课前将全班学生依个性化特征、心理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为多个学习小组。
例如,合作学习小组通常可由4~6人组成。以4人为例,其中1名是优等生,2名是中等生,1名是后进生,分组时,尽量使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这样的调配,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后进生的“达标”学习,在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
2、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前提
二、培养良好的合作行为
1.学会思考和表达
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和课堂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困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
2.学会倾听
要让学生听清老师的提问要求,听懂小组分工的任务,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他人的发言,在情绪上要予以配合。
3.学会总结和欣赏
要善于总结交流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观点,生成新的观点,产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还要培养自己开阔的胸怀,既能欣赏别人的优点,又能适度宽容别人的缺点或不足,在互相取长补短和彼此鼓励中共同进步。
合作学习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使用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 我认为,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合作学习选取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合作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可评估性等特点。
合作学习通常在探究规律时进行,选择这些内容进行合作学习就很恰当,新课程的教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课后往往会设置一些“想一想”、“做一做”等栏目,这些栏目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培养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令教师始料未及,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将课堂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三、明确目标、分工合理,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保证
目标不够明确,分工不落实必将导致合作学习费时、费力,难见成效。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组内成员在一个组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工作,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如:当学生对探究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但仅凭个人无法完成的时候;当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思维受阻,探索有困难的时候;当解决一个问题,方法或答案多样性的时候;在学生意见产生分歧的时候。这些都是值得进行合作学习的有效时机,教师如果正确地把握住了这些时机,去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教师的做法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特别是给那些平时不愿意说话或是不敢说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做到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保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杜绝“搭便车”现象,让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他个人对小组的责任。
四、科学评价,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
1、小组集体评价与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对集体的评价
学生小组讨论后,老师要对认真讨论、发言完整正确的小组进行表扬。对不够认真、意见零散的小组提出希望,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
2、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对过程的评价
要以充满期望的心态来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自我比较,从中找出个人的进步,增强自信心。
在评价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同样给予优良评价,同时引导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从中体会个人的进步,消除了后进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在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实施评价时,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可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小组里的成员表现评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等等。
五、正确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如:当学生对探究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但仅凭个人无法完成的时候;当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思维受阻,探索有困难的时候;当解决一个问题,方法或答案多样性的时候;在学生意见产生分歧的时候。这些都是值得进行合作学习的有效时机,教师如果正确地把握住了这些时机,去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面子工程,需要我们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持续健康发展。
一、什么是合作学习
对什么是合作学习, 各代表人物因角度不同, 给予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莱文强调把个人获取奖励或认可建立在小组学习成绩基础上。美国明尼明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俩则强调通过小组学习推动个人成长,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强调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我国教育学者王坦的观点集中在通过异质小组合作, 实现同一目标, 并以集体成绩进行评价的教学体系。不管是哪种定义, 都离不开分组, 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师师互动这一特征。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就是指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形式, 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 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二、思想品德教学进行合作学习的原因
思想品德教学要求进行合作学习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 社会要求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更好地内化。传统思想品德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灌输知识, 学生被动接受。合作学习促使学生承担更多的责任, 化被动为主动, 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在学习探究中掌握知识, 学生变成真正的学习主人。
2.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传统应试教育多强调学习竞争,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与他人的沟通协作, 忽视了共同成长。合作学习通过讨论探究、互助学习, 由自我走向团体, 形成协作意识。从而实现“认识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认识自我, 处理与他人和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 学习并运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这一目标。
3.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讲解, 学生记笔记, 结果是学生都变成了抄男抄女和快男快女, 学习被动乏味。而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围绕学习目标, 利用所拥有的学习资源独立思考、协作互助来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学习学生不仅收获了鱼, 还学会了渔。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提高了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强化了学习动机。
4.合作学习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
近几年的思想品德命题由过去的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题目灵活, 充满了时代气息。而传统教学局限于课本知识, 狭隘的知识面不适应当今时代的需求。而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学, 通过学生的课外准备, 大量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 而通过生生互动、互通有无, 既补充了教学资源的不足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5.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强调:“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 在自主探究和切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的能力。”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能力。通过合作学习探讨争论创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述能力, 增强了同学的班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形成学习合力, 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思想品德课程合作学习的过程及应注意事项
根据合作学习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的特性, 我们可以把合作学习过程分为课前准备, 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总结、反思、巩固四个过程。
1.课前准备:师师互动, 学生自学
本环节, 通过备课组集体备课方式确定合作学习的分组、分工、教学内容及学生自学环节可能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教材, 查阅资料进行课前自学
本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分组按“组内同质, 组内异质, 优势互补”的原则, 把不同能力, 不同性别的学生优化组合, 形成合力。
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目标明确、难易适中、分工明确, 使每个小组的每个同学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 防止探究出偏差。同时使每个学生既需要同学的帮助, 又有完成的信心。
教师向学生提供查找资料的范围, 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2.生生互动
这一环节中, 小组同学发表自己见解, 倾听组员的观点, 分享自学成果, 求同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的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培养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协作能力。
这一环节要注意的地方是教师必须要掌控好合作的时机和时长, 既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探究时间, 又要为后面环节留下足够时间。
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秩序, 防止气氛过分激烈, 无法收场, 做到可放可收, 收放自如。
3.师生互动
本环节主要是教师引导各组学生提问, 教师释疑, 实现学习成果由小集体共享转向全班共享, 完成教学任务。
本环节要做到:
教师准备必须充分, 对知识的把握要到位, 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要有所准备。尽量别把问题留到下一堂课。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质问、反问, 培养学生敢问敢疑的精神。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4.总结、反思、巩固
本环节教师对前面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加以总结评价, 并留时间给学生消化、巩固、反思, 促进学生继续成长。
本环节注意的是评价要以团体成绩为标准, 评价方案、奖罚方案要详细, 做到有据可依, 评价科学。
四、结束语
总之, 本着“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 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协作共进, 认识自我, 处理好与他人和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为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定能达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所要求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谨.合作学习理论介绍.百度文库.
[2]何克抗.教育技术培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修订稿) .
[4]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修订稿) .
[5]王浪利.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百度文库.
关键词:思想品德;以人为本;合作学习;团队精神;创新能力21世纪,社会各个领域对具有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和合作技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实施新课程以来,教材编排体系多样化,版面内容丰富多彩,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为培养适应21世纪新型劳动者提供了优质的硬件,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便捷。但目前仍有很多学校“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课堂始終笼罩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下,教师拼命地“讲评、板书”,学生被动地、无奈地“听、抄、练、背”;我们不禁自问:我们的教与学、学与用和谐吗?有效吗?
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顺应时代要求,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对发展和谐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谈谈我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小组的组建与合理分配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家庭背景、住校与否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般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每组的成员。让每个小组的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大致相同。让学生在竞争中有“旗鼓相当”的感觉,增强学生取胜的信心、合作的动力和学习的效果。合作学习小组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汇报员一人,资料员一人。小组长应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他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全体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的结论、组织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等,因此,记录员应选择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笔头快的学生担任。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所以应选择学习成绩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资料员应选通校生且家有电脑,家庭背景较好的同学担任。这样组内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泛泛而谈,又避免了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搭车”现象。当然,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各方面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后,还可以互换角色。如:在学习《哭泣的自然》这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地球向地球村人诉苦,地球村人向地球颤悔”的对话活动,让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分别扮演:地球(查阅自然资源枯竭的表现材料)、地球村人(查阅自然资源枯竭的原因材料)、主持人(查阅自然资源枯竭的危害材料),嘉宾(查阅保护环境的意义和方法的材料)。让他们模仿电视综艺栏目,互相讨论,模拟表演,加深了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明确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难易要适当,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他人协助也能完成,就会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和动力;如太难,小组通过一定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学生逐渐会失去合作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设计的讨论题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容的难易确定在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凡是具有挑战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值得探索的创造性问题,都可以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比如在《珍惜劳动成果》一课中,我用“我家很富裕,用不着节约”这一问题让同学辩论,经过小组辩论,全班同学很快形成共识:节约就是珍重劳动、珍重成果的重要表现。
三、组织课堂讨论,动态驾驭讨论过程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小组讨论能使师生、生生之间有更多交往互动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合作技能、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但合作讨论也有弱点,它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的参与,可能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浑水摸鱼者,有“离题太远者”,有“随波逐流”者等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效驾驭学生进行讨论非常重要。
1.精选合作学习项目,设计好讨论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讨论内容既要针对教学目标,又要突出讨论特点,应具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开放性,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和讨论活动不断处于最佳状态。
2.为了使课堂讨论取得实效,小组成员在讨论前先对问题独立思考、深入研究,使讨论既能保证每位学生畅所欲言,又能使形成的共识有深度和广度。
3.教师要要充当好学习中的“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
4.教师要深入其中,成为小组讨论中的一员,随时关注讨论的进程,适时点拨和调控。当讨论跑题时,要及时让学生的讨论回归到主题;当讨论中出现明显错误的观点,要及时指出错误所在和原因,并提醒学生注意克服和避免;当讨论正热烈时,教师要把学生引向更深层次的讨论;当课堂气氛过于热烈时,要适当“降温”,以防陷入无味的争论之中;当讨论出现“冷场”时,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再看书,对内容再从多角度去分析、推断。
四、培养良好的合作技能
学生拥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学生合作技能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
一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大胆发言,充分表达自己意见,陈述个人理由;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要训练学生耐心倾听和尊重别人的发言与见解,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和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三是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合理评价,对于提出正确观点的要及时予以肯定,对活动开展顺利、成果显著的小组,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合作与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与碰撞中增长知识与智慧,在成功中收获自信。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律,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永远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为21世纪培养出更多的新型劳动者。参考文献:
[1]王世奉:《初中思想品德小组互相学习的误区及对策》
[2]杨晓莉《合作学习在小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探索》
摘要:新课程教学充分体现新课程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变及教育观念的更新。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取向的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地提高。。
关键词:课程教学 教学实践 创新 合作 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现代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是选择、运用、改进和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在小组内合理分工,全组成员围绕某个问题先是自主学习,形成自己的初步知识和观点,然后在小组中展开探究性的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共识的活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取向的思想品德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地提高。这种方法如果用得好,可以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用得不好,就会适得其反。下面是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和教学理念的更新,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形势。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单一化,会严重阻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低下,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的特性,自由自在的人的活动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活动是自主性生成和发展的机制,人的自主性在活动中生成,在活动中发展。只有倡导和实施学生自主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上,给他们提供和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必须要用新的思想理念去指导学生。为了给课堂带来鲜活的知识和无限生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学生要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教师要把挖掘资料的主动权授予学生,发动他们通过网络、书籍和报刊搜集学习资源。从自己的身边、生活中,用自己的眼去发现,用自己的手去采摘,用自己的脑去分析,从而真正摆脱教材和教师的束缚,自主地拥有一片广阔的学习空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良好、积极的心态。如在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课时,教师事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的作业。(1)让学生搜集、交流描写和歌颂父母对子女之爱的诗文和歌曲;(2)收集反映父爱、母爱的感人故事;(3)在家里用心观察一下为生活劳碌奔波的父母,体会父母的辛苦及对自己的关爱;(4)寻找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实物。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搜集的材料,讲述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故事,并通过投影展示照片和实物。从这些亲身感受中,学生认识到对父母的孝敬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反省在孝敬父母方面的表现,探索改进的方法,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结论是他们自然而然发自内心得出的,而不是教师或教材强加给他们的,便于记忆和理解。这样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分析、学会自主学习和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培养小组合作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现代生活中,交流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我校正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小组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由小组长负责进行活动,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可巡回指导点拨。为使这一步顺利进行,教师事先分好组,男女搭配,好坏搭配,不同性格爱好搭配。这样的小组活动,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发言,畅谈自己的个体学习方案,向别人解释自己的看法,也倾听别人的`意见,最后形成小组意见(小组学习方案)。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从而增加学生的合作技巧,还可以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在小组中进行探究性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共识。在小组交流中如果出现分歧,教师可以点拨,也可以拿出一组方案进行探讨,让大家对他们小组的意见发表见解。在争论中更容易发现差异,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同学间的交流能力、责任感和与他人合作的技巧,使学生健康发展。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堂,而是体现为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课前,学生要进行调查,收集、筛选、整理信息,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合作学习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三、师生互动,挖掘合作探究的深度
在教师有序的指导下,各小组之间的小组长持小组方案进行交流,其他组成员可以补充,教师作适当引导或引申发言,这样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等形式使互动交流达到高潮,使学生能积极回答愉悦收获,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满足。如我在讲《“追星”利与弊》时分正方和反方辩论利与弊。在当今社会,“追星”已成为一种时尚,可以花高价看他们的演唱会,花高价观看各种比赛,造成一些学生没心思学习,有的甚至改变自己的性格。部分家长为了阻止孩子“追星”伤透脑筋,而孩子却以“追星”为时尚。鉴于这种情况,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做好思想工作,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追星的利与弊,转变思想观念,我开展了一次课堂小辩论。
辩论的主题:“追星”的利与弊
正方观点:“追星”是有利的
反方观点:“追星”是有弊的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辩论规则进行辩论,根据事先搜集的有关资源发表自己的观点,辩论非常激烈,在辩论的过程中自然就知道了其实“追星”本身无所谓好坏,但是怎样“追星”,对明星崇拜到何种程度,却有是非利弊之分。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偏重于学生的智育,而对德育则有所忽视,致使一些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是非、善恶不分,信誉、责任意识不强等,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在现阶段要重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思想品德课做为一门德育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它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培养一个人成才,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发挥其教育功能,有效实现育人目标,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感悟,愿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作为思品课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起带头表率作用。教育家孔子说过:“言教为后,身教为先”。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活生生的立在学生面前,他的言语谈吐、为人处事、衣着打扮、举手投足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我校有个教师,平时很爱打扮,经常做头发、洗面膜,衣服基本上也是一天一换,班上的学生也跟着开始爱打扮起来。可见,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我身体不大好,常常带病坚持上课,我班上的学生就很少因为一点小病痛来请假,真应了那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
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行为,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着学生”。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已的言行,它对学生有导向作用。当前社会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如“彭宇案”、“许云鹤案”等碰磁行为,并引起网络热议:“还要不要助人为乐”,“助人为乐的成本太高了”。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理性认识,不要让这种不良思潮影响、改变学生。教师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遭遇不顺,或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也不要在学生面前发牢骚,甚至发泄不良情绪,要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教师,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给学生起表率作用。
二、作为思品课教师,要关注当前国内外大事,让时政教育走进课堂。思品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而我们的教材却不能经常更新,因而必然导致教材内容滞后、过时。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符合时代的、新颖的内容。
由于我们学校处在农村偏远地区,各方面条件不好,学校征订的报纸很少,学生查阅资料又不方便,他们了解当前时事的主要渠道就是看电视,但由于课业负担较重,周末才有时间看看电视,而这对于国内外大事的了解和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时政内容的欠缺只能通过我们教师来补上。
作为思品课教师一定要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平时能自觉的观看每天的新闻联播,查看当天报纸,搜集、积累时政内容,做到胸有成竹。由于时政内容的丰富性与新颖性,每每与学生分析交流都能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因此,我在上思品课前,先与学生分享当天的时政要闻,一方面有助于养成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及培养爱国情操;另一方面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进入学习状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巧妙结合时政内容加以评述,使思品课更生动、更具活力,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时事知识细水长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他们逐渐养成了关心时事的习惯,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三、作为思品课教师,要学会随时用身边鲜活的事例来教育学生。在思品课教学中,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即使你教得十分卖力,讲得滔滔不绝,学生也只会听得昏昏欲睡,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要让思品课课堂活起来,我们教师要多运用身边鲜活的事例来教育学生,让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
我在讲授七年级(下)“防患于未然”这一章节时,我让学生列举自己或身边犯错的事例。他们列举了班上两个同学参与赌博,因为输钱而偷同学大米的事件。我与学生一起分析,赌博是一种恶习,一旦沾染,将好逸恶劳。而偷米则是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引出古语:“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赌博、偷米虽小,如果不加以改正,就有可能像课文中的小陈一样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进而谆谆劝诫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而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末然。这个事件很真实,而且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就能听得进去,并接受了教育。后来这两位同学请同学帮助监督,终于改掉了赌博的恶习,偷窃行为再也没有发生。
又如,在讲授八年级(上)“难报三春晖”时,我请同学们列举一些我们班上同学孝敬父母的事迹,他们列举了一位同学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较为贫困,这位同学非常懂事,从不在母亲面前要这要那,上学回家总是帮助母亲干这干那,每到周未就帮母亲放羊。而还有一些同学好吃好穿,却还经常跟父母闹脾气。通过两种鲜活现象的对照,使同学们明白应该怎样孝敬交母。
四、作为思品课教师,要特别注重树立典型人物为榜样。
菲尔丁说过:“典范比教育更快、更能强烈地铭刻在孩子心中”,学生可以从榜样身上汲取自己所需的精神和能量。榜样的经历对学生的启发根植于心中,对他们的未来成长发挥着指向标的作用。有人说过,预测一个少年的未来,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最喜欢的人是谁,我觉得很有道理。
我在讲授七年级(下)第五课“挫折面前也从容”时,列举了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例子-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故事,爱迪生在研究白炽灯灯丝的实验中,失败了上千次,但他没有气馁,没有放弃,终于发现了钨丝,使夜晚变得更加明亮。在发明蓄电池过程中,也同样失败了无数次,但他说“自己每失败一次,便离成功更近一次”。他的勤奋、乐观、执着以及“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的名言,都给那些有上进心的学生以莫大的影响,并以此做为人生的座右铭。
我班上有个男生,不爱学习,但他非常喜爱许嵩的歌,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我利用这个契机,给他讲述了许嵩的成才经历。许嵩在读医科大学时,一边学习,一边抽出时间学习唱歌、创作歌曲作品,读书和爱好两不误。成名后,仍然坚持完成学业。许嵩的事迹对这位同学触动很大,后来这位同学在爱好音乐的同时,努力学习,进步很大。可见,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内容需要不断地在学生面前立起人物榜样,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有效地实现德育目标。
五、作为思品课教师,要充分用好课文中的名言警句来勉励、劝诫学生。初中思品课摘录了众多的名言警句,而且绝大部分都以黑体字突出显示,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名言警句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提炼的经验教训和总结,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具有精练、优美、警策等特点,闪现着中华文化的魅力,它比其它语言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思品课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用好名言警句,名言警句用的好,能起到很好的励志和劝诫等作用。如在讲授七年级(上)第二课“学习新天地”时引用了“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的这句诗语重心长,谆谆告诫同学们要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好好把握,不要虚度光阴而空留遗恨。又如在七年级(上)第三课“珍爱生命”导言中引用了保尔的名言:“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结合当前一些中学生十分脆弱,遇到一点挫折就轻生的现状,与保尔多少次在死亡的边缘中挣扎,并依靠顽强的意志战胜死神进行鲜明的对比,再次发出呼吁:“珍爱我们的生命”,无论遇到多大困难、挫折,都不要放弃生命。再如八年级(上)第十课“诚信是金”中引用了古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告诉我们讲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了。教育学生要做一个说话算话、诚实守信的人。
在初中思品课中,像这种对学生进行励志、劝诫的名言警句还有很多,它们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进行合理分组,打好合作基础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如果不做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将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提高。为了避免这类现象的出现,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人为宜,人数太多反而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以优带差,以优促差,组际竞争”的原则,即按照4332、2112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将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二、教给学生合作方法,培养参与意识
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讨论时,有些小组争得不亦乐乎,但组员都只顾说自己的,完全没有把别人的观点记在心里;有的小组却“默默无闻”,都在期盼别人先开口;有的组员不参与、不合作,扰得小组学习无法正常进行;有的小组则是“离题千里”,讨论看似热烈,但毫无结果。这时就需要教师对讨论进行必要的指导,教给学生合作方法,充分发挥小组集体力量,让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质疑,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勇敢探索和不断创新的意识。“感人心者,莫先乎性。”学生讨论时,教师要走下“神圣的讲坛”,更亲近地走近学生,更亲近地走向课堂,当好学生的“参谋”,使学生感到问题的解决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是按自己的思路进行的,教师只是在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设想。这样做的话,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就会不断增强,可以很快地建立起乐于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促使合作学习的愉快进行。
三、合作学习取得的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们在合作学习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更加和谐统一
在合作学习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也有教师的启发引导;有学生的分组讨论,也有学生的全班交流。这就形成了多层次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为基础的师生交互的教学形式。我认为,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使二者更加和谐统一。
2. 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对比较重视教师的讲解,缺少学生的自学、自悟,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都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自己领悟出来的。而且,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全班讨论时发言的人数自然不会太多,不能形成自由发言的气氛,限制了部分同学的思路,阻碍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间一长,还会导致个别学生不认真听讲、不独立思考,从而滋长学习的惰性。因此,把合作学习的形式引入课堂,做到人人思考、人人发言,久而久之,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3.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习兴趣
关键词: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310-0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已成为奠定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一门基础性综合课程,它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心理素质、人文与道德素养、法律意识、社会责任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力求通过教学引领学生感悟人生、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成为负责任的公民。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学中有些问题的设计难度相当大,在教学中就必须开展合作学习,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
平时在听课学习中发现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前后四个人成为一组,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有的问题很简单,学生独立就能完成,没有必要合作;有的老师给的时间很短,学生讨论还没有结果,老师就叫停,合作学习就成了花架子,只不过是作秀而已。到底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个复合型的多层面的概念,每个研究者对其定义也各有各的看法。总的来说合作学习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和全员互动。目前世界各国所研究的合作学习主要是指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那么合作学习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教师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真正做到了为学习而合作。
二、要有充分地自学准备
如果在讨论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自学准备,那么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出现无话可说或是急于发言,而当学生的一种观点被别人的另一种观点推翻以后,常常会很快地没有条件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导致了学生发言的语无伦次,前后矛盾。所以在讨论之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自学准备十分必要的。而自学则是需要学生独立去完成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对知识点进行了一次梳理,为讨论时的发言做积极准备,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有理可据。那么学生在发言的时候,也不至于弄得前言不对后语,或是对自己的观点没有一点的自信心了。
三、落实具体的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一般来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如学习“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这一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到商店,医院,市场进行调查,了解它们的规模,经营状况等。学生往往不敢独自前往,需要小组合作解决。
四、人员搭配要合理
每个班的学生不是整齐划一的,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的成绩好,有的成绩差,有的善言谈,有的爱思考,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强,有的形象思维占优势……这就要求教师在划分小组之前,必须全面地了解学生,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把学生按照性别、能力、成绩等情况合理搭配成四至六人的学习小组。这样分组,能使学生之间优势互补。
五、组员要各尽其职
有的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其实只是徒有形式,并没有实效。究其原因就是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能力强的说个没完没了,不善言谈的正和心意(你说,省得我说了),或者是有的人甚至认为你读、我读、大家读就算合作学习了。殊不知长期这样下去不仅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要避免这种情况,必须让组内成员人人有事做,小组汇报轮流进行。这样一来,每个同学都积极地在小组内发言,即使是能力最差的学生也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合作学习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六、进行合理的评价
中学生普遍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所以如何对他们进行合理的评价非常重要。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中华文化”这一节内容时,把全班分为四大组,让他们分别搜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资料并要求采取适当方式进行汇报。结果,在上课时各组表现得都非常出色。于是,分别评给各大组以“最佳合作奖”、“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新奖”、“最佳表演奖”。同学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寺庄镇伯方小学万海霞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合作、竞争和创新的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竞争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差别等因素,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每组4人。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实际,有计划地向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指导各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自由积极的心态,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组织及独立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差,如果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会流于形式,出现高耗低效现象。那么,怎么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选择合适的内容
仔细分析小学数学学习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学习,因此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通过实践,我认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较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1.有明显规律性的内容。
“找一找,有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讨论发现一些规律。虽然不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然而他们已经发现了这些规律,并且在小组内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了,这是非常可贵的。
2.强调动手操作的内容。如“画高”教学中,有这样的知识点,“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讨画高的方法,发现学生对这种经过操作得来的结果比老师讲解的理解得更透彻。
3.有多种解题方法的内容。如在教学“用简便方法计算298+99”的时候,让学生来讨论一下简便方法,有的用300+99-2;有的用298+100-1;也有的用300+100-3。计算方法多种多样,人人参与了学习过程的讨论。这样的合作学习,思维得到了发散,易于触类旁通。
4.适合学生间互考互评的内容。在设计倍数和因数的练习时,我让小组成员互相出题。由于这种练习容易出题,对每个同学来说都不会有难度,而且会使学生有一种当小老师的成就感,在互考互评中每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而且在大脑高度兴奋下轻松的巩固了知识。
二、重视小组学习过程的组织
学习小组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学习过程的成功与否,因此,在选定学习内容之后,需要根据学习内容进行恰当的分组以及组内的分工,并且需要预计到小组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气氛,要做到分而不散,才能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1.分组方式要恰当。组建学习小组时,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分组。可以按学习水平、能力差异分,也可以按性格、个性差异分。有时可以将相同类型的同学分在一组,谓之同质分组;有时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同学分在一组,谓之异质分组。同质分组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发展。异质
分组可以使每位同学能与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性格的同学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均衡发展。
2.组织管理要合理。组内讨论时,要分工明确,一开始可以由老师给小组分工,如每组设立讨论小组长、操作员、记录员等。在以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逐渐使学生养成自己推荐组长、分工合作,实施任务的好习惯。
3.强调全员参与。小组成员应轮流代表小组意见发言,当许多同学跃跃欲试想表达时,我会请所有想好的同学都站起来小声说一说。同学们自己编的题还可以请其他同学解答,小组与小组可以随机交流、帮助,使每位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然后请平常不易轮到发言的同学来向全班汇报结论。之后,再与其他组交流,最后班级交流,老师再概括。
三、进行科学的评价
学习过程结束之后,根据学习过程中各个小组的表现,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总结和评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大脑活跃程度高,及时的总结和评价,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1.评价要面向小组。学生小组讨论后,老师根据巡视和组际交流的情况,对认真讨论、发言完整正确的小组进行表扬;对不够认真、意见零散的小组提出希望,增强了小组的集体凝聚力,培养了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
2.评价形式要多样。针对中高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运用各种表扬机制使他们体验成功。除了平常奖励的五角星、小红旗等,我还设立了一、二、三奖,由老师和学生一起评出。获一等奖的小组在全班交流经验,让小组成员谈谈体会。这样,引发了小组展开竞争,这种竞争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
3.评价要全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于一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给予积极鼓励和赞赏。另外,在学习中出现的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相互谦让的精神、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也要及时的进行表扬。
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它促使学生走向民主,走向开放,让师生、生生多边互动,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旨在增强学生团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的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同时,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习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一切条件,确保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独立思考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独立思考是学习的法宝,新课程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学习,更需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因此,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合作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识能力作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思维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合作需求,才有可能发生思维碰撞,在一番针锋相对,唇枪舌剑之后,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的效果,从而找到最佳答案。因此,我们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天空,在此基础上再交流,这时的交流才是体现个人创造性的高质量的合作。在语文课堂合作前,我通常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留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任何人不能交头接耳,不准借助教辅资料,只是将疑惑和想法简单记录,然后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思路见解。这样展开合作交流,学生才能言之有物,“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愤悱之时引导他们合作学习,才能有信息的传递,思维的碰撞,才会在交流中获得灵感和启迪。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寓独立思考于合作过程中,做到“动”“静”结合,“存异”与“求同”结合,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选题精当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
合作学习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新方式,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有的内容则适合于自主探究、实践体验或教师讲解引导等。因此在采用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出发,紧扣课程标准,明确目的,精选问题,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合作交流。
1、选择文中容易产生的分歧点。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小鹿的玫瑰花》一文时,可就“小鹿的玫瑰花有没有白栽?”展开讨论,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引起学生在认知上产生矛盾和冲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形成“统一”意见:“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这样,既突破重点,又解决了难点,提高了合作质量。
2、抓住学生认知或情感发展的矛盾面。如在教学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可就“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小兵,那么喜欢小
汽车,为什么不让妈妈买,也不接受售货员阿姨的赠送?”展开讨论。
3、品析文中关键词重点句。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我为你骄
傲》,教学中可抓住文中“我”打碎老奶奶家玻璃前后,以及“认错”后的情感变化的词语进行品析、讨论。又如《丑小鸭》一文,当教学丑小鸭在家受尽欺负时,就“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中的“咬、啄、讨厌”讨论:“哥哥、姐姐都在什么时候咬他?”“公鸡怎样啄他?”“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会怎样待他?”“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品析这些词句,展开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讨论中感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作者的距离,形成正确认识。
4、拓展延伸文本内容。有些课文情节,作者为了达到特定的效果而不作细
致的描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可设置悬念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让学生讨论交流:“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听到什么?”既拓展延伸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师生合作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保障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个体在讨论时难免出错,这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及时发现学习存在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在每一节课堂上,教师不可能参与每一个小组的讨论全过程,但可以有选择地分批、分层次地参与到一些小组讨论中,及时了解这个小组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引导;鼓励个别后进生积极参与讨论,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抓住闪光点,把课推向高潮。
1、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不能只是旁观,更应该积
极地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学生知道的我们不一定知道,学生的疑问我们未必能解答,教师在参与中应放下“师道尊严”、“权威心理”,积极地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以达“教学相长”的目的。
2、激励学生学习动机。苏赫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
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保护儿童文化,呵护学生的想象精神,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争论,也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教师要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合作学习,使学生觉得教师是在和他们一起学习。
3、与学生平等对话。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思杰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
安全的氛围。”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互相推动。新课程主张:“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小组合作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平等的氛围、一股以人为本的温馨气息,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四、恰当的评价方式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动力
评价是合作学习中不容忽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恰当的评价方式:
1、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比
关注结果更能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师除了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2、注重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尽可能地去发现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讨论中的情感态度以及交流的能力,尽力去捕捉每个成员的潜在优势,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在评价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寻找更高的发展目标。
3、注重评价个体和评价小组相结合。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又要重视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在对小组进行评价时,要照顾面向组内的全体组员,做到点面结合,有的放失。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开展合作、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是新课标对初中教学提出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探索知识的方法能够满足新课改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时,初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通过组内合作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的思想品德考试是开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误区,认为开卷的考试很简单,只要有书,就一定能够找到答案。其实不是这样的,尽管知识点是一定的,出题者却会换着方式出题。若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是不可能使学生灵活的应对千变万化的考试的。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需要,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自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改提出的要求。本文的作者经过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式教学,活跃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为开展高效率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做铺垫。
1.划分小组,设置规则,为小组合作的开展做好准备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可将学生科学合理的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使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与探究,确保小组合作式学习有序的开展。首先,教师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准则,使学生严格按照准则开展组内讨论与探索;其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思想品德的奥秘。
1.1划分小组
在实际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座位,以前后桌四个或六个学生作为一个小组,这种设置小组的方法确保了思想品德课堂科学、有效的开展;同时,前后桌的学生比较熟悉,能够清楚的知道彼此的强项与弱点,便于小组内主力的确定与讨论方向的确定。只需前排的学生转过来坐,就能开展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这种划分小组的方法既科学又可行。
1.2设置规则
只有制定科学可行的规则,才能确保思想品德小组合作式教学顺利的进行,便于达到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可制定如下几条规则:第一,要求学生在进行组内讨论时,只能说与学习相关的话题;第二,组内讨论时,要谦虚懂礼貌,可以进行辩论,但绝不能争吵,否则教师要予以严厉的批评;第三,引导小组内的成员积极主动的参与组内讨论,表扬积极参加的学生,批评不参加组内讨论的学生;第四,小组内的成员要相互合作、相互竞争,敢于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观点。
2.巧妙的教学设计,为小组合作的开展做好铺垫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小组讨论。教师要科学详细的进行备课,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的设计好思想品德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在思想品德课上可按照问题一步步深化的步骤开展,由浅入深,使学生渐渐的被教师所讲的知识吸引,要根据学生的接收情况与小组间的学习能力强弱设置问题讨论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题目的难易度,增强学生讨论的信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3.留足空间与时间,为小组合作的开展做好保障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由、轻松的学习思想品德知识;还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的发表内心深处的想法。思想品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没有固定的某一个答案,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同时敢于发表与他人不同的见解。若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能够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充足的时间、空间中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相互配合、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率。除此之外,学生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团结同学、帮助同学,共同探索思想品德知识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进而提高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留意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及时做好评价
对于小组合作教学来说,教师评价也是十分重要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根据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及时、客观的进行评价,对于学生做好的地方,教师要给予表扬与肯定,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既要指出学生回答问题的不足之处,又要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答案的方向思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顺利的说出正确答案,还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还要认真仔细的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并根据其表现给予准确、适当的评价,教师要确保其评价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提出并引导学生改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初中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与探索,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高效率的课堂,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建丽.推进“新课改”的有力探索——评《新课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理念与技巧》[J].文史博览(理论),2013.25(12):85-87
[2]谢丽卿.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4(23):59-61
一、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小组类型
学生合作学习的小组类型有很多, 概括来说可分为大组和小组两类。具体的操作由教师根据具体的班的人数、实际的座位布局、具体的学情等进行确定。如下表: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各项指标
对合作学习小组最好进行一定的训练, 使其成为一个有队名、有口号、有分工、有约定、有合作、有组织的团队, 而不是一个松散的组织。
1. 合作学习小组各成员角色的一般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关键的问题是小组的分工和约定。小组分工只有具体化, 约定明确, 小组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角色的一般分工有组长 (主持人) 、观察监督员、记录员、发言人等。组长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主持、管理全组的工作, 召集本组成员迅速各就各位形成学习小组。观察监督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检查、督促各成员迅速进入角色开展交流、研讨活动, 活动中如有边缘人、开思想小差的进行及时纠正。记录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记录小组活动所需的数据、结果等。发言人的主要职责是把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在班上呈现出来, 供全班同学评判、分享等。角色分工这实际是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 是他们学会做人, 锻炼融入社会能力的好机会, 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好。
2. 合作学习小组的约定。
小组合作学习有明确的约定, 教师才能自如地驾驭整个课堂, 做到散而不乱, 形散而神聚, 小组合作探究的效率才能显现出来, 最终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学习效果。一般来说约定有形体的约定、手势的约定、语言的约定、物理特征的约定等。如手势的约定:“明白”用拇指向上表示;“不明白”用拇指向下表示;“准备就绪”大家说“OK”表示;“正确”用两只手指形成“V”型表示;“错误”用两只手指形成“×”型表示……约定落实了, 学生才有事可做, 无事可做的要有人管, 做到既有自律又有他律。
3. 小组合作学习的注意事项。
(1) 亲和力。小组成员之间真心诚意地互相关心照顾, 互相之间容易看得到, 方便听与说, 不干扰其他组学习活动, 主动关照弱势和边缘人等。
(2) 关注。小组关注每一个成员, 关注表情, 关注神态, 关注形态, 关注分工协作等。
(3) 关照。小组成员之间位置上关照, 空间上关照, 时间上关照, 真心诚意, 微笑服务, 关照弱势人员, 关照边缘人员, 关照弱智人员等。
(4) 倾听与表达。小组成员之间要认真听, 听中关注, 听中记录, 听中思考记忆, 不东张西望, 三心二意;礼貌地插话, 礼貌地结束谈话;大胆表达, 吐字要清晰, 在小组中交流音量要适中, 在班上发言声音要响亮, 面向大多数同学等。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各要素的梯度、广度和深度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以“要素组合方式”最为常用, 就是把“看”“听”“讲”“想”“做”“动”“静”等七要素整合在一起运用到小组学习中。科学研究表明, 只让学生自己“看”, 教师不指导、学生不交流, 学习的优秀内化率只能达到20%;整个课堂上, 教师只管“讲”, 学生只管“听”, 学习的优秀内化率只能达到30%;如果听教师“讲一讲”, 两位同学相互“讲一讲”“看一看” (二人组) , 学生自己再找一找问题 (即想、做) , 师生一起再相互“讲一讲”“看一看”“做一做” (4~6人组) ……教师或学生代表再点讲、精讲 (动静转换) , 这样学习的优秀内化率能达到50%, 有80%左右的学生跟上来了。此外,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还要注意“三性”“三动”。所谓“三性”即知识性、个性、创造性。所谓“三动”即主动、互动、能动。那么在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才能充分的把七要素和“三性”“三动”整合起来呢?
1. 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代表性、趣味性。例如, 在教学《交往有艺术》, 进入“与陌生人打招呼”的教学环节时, 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课本材料“称呼他人有学问”——个人看, 二人交流 (看、听、讲) , 发言 (讲、听) 。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当地习俗还有哪些常用的称呼语呢?——小组合作探究, 鼓励提出或发现或创设问题 (想、讲、听、做、动、静) ;学习了基本的文明礼貌行为后, 设计当地习俗必须掌握的技巧:我们本地端茶、倒酒、盛饭等应该怎样做才是文明礼貌的呢?——想、做、讲、听。通过这样探索性的问题设计, 步步深入, 梯度出来了;设计小组合作探究, 使当地风俗习惯的一些招呼语、文明礼貌行为得到运用, 广度出来了。
2. 注重“双基”的落实,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培养。
无论是针对当前的应试教育还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中都必须注重“双基”的落实, 要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培养, 使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 还要学会动手, 学会动脑, 学会做事, 学会生存, 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在知识性方面, 教师必须明确要掌握的知识, 设计哪几个环节让学生去理解 (即梯度) 。在创造性方面, 首先, 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既要利用好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其次, 学生在生成问题的过程中, 对学生创造性的见解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激励。在个性方面, 学生表达呈现的多样性, 在没有犯原则性错误的情况下, 应当肯定好的, 并进行必要的激励。
3.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育家陶行知说, 课堂教学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 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 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如教学《危险的诱惑》一课时, 如果老师照本宣科的讲黄、赌、毒、邪教事例及危害, 学生肯定觉得很枯燥乏味。如果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 根据案例、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深入的探讨, 学生有了主动权, 有了独立的思考空间, 才会放开手脚, 团结协作, 形成互动, 生成能动。
【浅谈思想品德课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推荐阅读: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7-15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11-28
浅谈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12-09
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09-07
思想品德课教案11-23
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09-21
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10-05
九年级思想品德课20111-24
多媒体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体会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