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改善计划政策宣传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营养改善计划政策宣传(精选8篇)

营养改善计划政策宣传 篇1

一、前言

(一)食物与营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食品生产以及人群的营养与健康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均热能日摄入量2328千卡,蛋白质68克,脂肪58克,已达到基本满足人体营养的需要。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人群营养知识的不足,致使我国居民中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营养不良问题。

国家统计局1992年进行的中国儿童情况抽样调查表明,我国5岁儿童体重不足检出率为10%-20%,生长迟缓检出率平均为35%,个别贫困地区高达50%以上,即全国约有2160万儿童体重不足和4200万儿童生长迟缓。另外,儿童中因铁、碘、维生素A、D缺乏等造成的营养性疾病也较多。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和智力的发育,甚至导致儿童死亡率的升高,进而将会影响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营养过剩或不平衡所致的慢性疾病增多,并且成为使人类丧失劳动能力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天约有15000余人死于慢性病,已占全部死亡的70%以上,而且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惊人。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膳食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居民对动物性食品的需要不断增加。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对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项调查表明,1992年城乡人均谷类和薯类消费与1982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0.9%和49.4%,而肉、蛋、奶和水产品的消费分别增加了81.1%、200%、323%和97.4%,这种对动物性食品需求的显著增长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和食物消费结构的改变和发展。目前,我国城乡食物消费正处于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的时期。这为调整和引导食物生产和消费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抓住这个机会,制定合理的营养政策,科学调整食物结构,不仅能有效地控制慢性病的发生,而且能正确地引导我国的食物生产,促进我国居民尽快形成合理的食物消费习惯,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1992年12月在罗马召开的全球性部长级营养会议通过了《世界营养宣言》和《世界营养行动计划》,包括中国在内的159个国家的代表作出承诺,要尽一切努力在2000年以前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要实现这一目标,尽快改善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特制定《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

二、目标

(四)总目标。通过保障食物供给,落实适宜的干预措施,减少饥饿和食物供给,落实适宜的干预措施,减少饥饿的食物不足,降低热能--蛋白质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预防、控制和消除微量营养素缺乏症;通过正确引导食物消费,优化膳食模式,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改善居民的营养状况,预防与营养有关的慢性病。

(五)具体目标。

1、全国人均热能日供给量2600千卡,蛋白质72克,脂肪72克。贫困地区人均热能日供给量2600千卡,蛋白质67克,脂肪51克。

2、孕妇和儿童的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1990年降低1/3。

3、提高4-6月以内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到2000年,使母乳喂养率以省为单位达到80%。4、5岁以下儿童中度和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较1990年降低50%。

5、基本消除5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缺乏病。

6、到2000年,全国消除碘缺乏病。

7、减缓与膳食有关的慢性病发病率上升的趋势。

8、2000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目标: 农产品名称 产量(百万吨)粮食(含大豆)490-500 大豆 17.8 肉类 68 禽蛋类 22 奶类 8 水产品 40 油料 25 糖料 90-110 蔬菜 260 水果 62

9、加工食品在食品中的比重由现在的30%提高到40%。

10、增加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富含微量营养素的粮食加工品和营养强化食品。

11、全民食盐加碘。

三、方针与政策

(六)将提高居民的营养水平作为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财力、技术和物质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为实现国家目标打好基础。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营养改善工作,积极争取国际援助,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力求实现:减少贫困和消除致贫原因;增加食物的供应量及实现消费量,特别是婴幼儿食品消费量;提高医疗保健服务质量;增加生产能力和促进经济增长。

(七)加强部门间的合作。计划、财政、农业、轻工、贸易、卫生、教育、技术监督、工商管理、统计、盐业等部门要密切协作,以确保计划的实施、监测和评估。

(八)进一步加强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以科学引导生产,因地制宜,不断扩大农作物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在保证市场需求的同时,实施相应的食物生产结构调整政策,大力发展草食家禽,加快发展禽、蛋、奶、牛羊肉的生产、加工,继续提高水产养殖和淡水产品比重,积极而有计划地开发食物新资源。

(九)实行引导消费和鼓励生产相结合的政策,从调整食物生产结构入手,促进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同时引导城乡居民适度消费,使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和膳食营养结构配套协调。

(十)重点解决贫困地区的营养改善问题。在坚持从经济开发入手开展扶贫工作的同时,重视健康及营养问题并将之纳入扶贫计划。在营养改善行动中,应特别注重改善儿童、妇女、残疾人、老年人及低收入人群的营养状况。

(十一)继续推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保持人口、环境与食物供给的平衡。

(十二)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和《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等与营养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强预防保健工作,努力降低食源与水源性疾病的发病率。

(十三)加强对粮食、肉类、水果、蔬菜等食品流通渠道的管理,提高食品保鲜质量,建立合理的流通体系。

(十四)加强对食物生产、食品流通、食品工业、营养与健康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及研究机构和科技队伍的建设,同时加强对各类人员的营养知识培训,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十五)加强营养科研事业的建设,特别是营养基础科学研究的建设,重点扶持一批营养和食品工业与流通研究所,增强其开展基础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大力推广研究成果和促进技术转让。

(十六)加强信息工作,促进营养知识尤其是母乳喂养、科学育儿、膳食平衡等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十七)有计划地加强非政府组织机构的参与活动。

四、策略与措施

(十八)将营养目标纳入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计划。

1、将有关营养政策列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财政部门应视情况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2、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计划要体现与本部门工作相关的营养目标和措施。

3、各地要依据本计划并结合有关部分的工作计划,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将营养目标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十九)加强有关营养与食品卫生工作的法制建设。

1、认真实施《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

2、制定《特殊营养食品专用标志管理办法》。

3、制定《营养标签管理方法》。

4、制定与营养和公共营养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

5、制定《婴幼儿食品管理办法》。

6、制定《儿童营养不良防治方案》。

7、进一步完善食品卫生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到2000年,使我国食品卫生法规接近国际标准。

(二十)增加食物生产及改善家庭食物供应。

1、农业部门在继续抓紧粮食生产,提高粮食质量的同时,加快发展耗粮少,转化率高的畜、禽和水产品的养殖。到2000年,猪肉量占肉类总量的比重为67%,禽类和牛羊肉的比重分别为19%和12%,水产品人工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从目前的56%上升到60%以上。大力发展豆类产品的生产,并开辟其他增加蛋白质资源的途径。积极促进绿色食品生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2、进一步完善国家粮食及农副产品两级储备体系,重点扶持商品粮等生产基地。加强国家对粮、肉、蛋、奶、水产品和蔬菜、水果等食品价格的宏观调控,稳定市场,保障低收入人群及遭受自然灾害地区人群的基本食物供给。

3、积极发展食品加工业,使加工食品在膳食中的比重由目前的30%上升到40%左右。

4、不断改进保鲜和保藏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食物在加工、运输、销售和贮藏中的营养损耗。到2000年,使粮储技术及鲜肉、鲜菜等储运技术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扶贫政策,鼓励贫困地区的干部和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家扶持下,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合理安排家庭食物生产与消费,解决食物供给。

6、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推广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农、牧、渔业产品的产量,丰富家庭食物的品种,提高膳食质量,继续搞好菜篮子工程,丰富城乡农副产品市场。

7、调整酒类产品结构,实现粮食酒向果类酒转变,蒸馏酒向发酵酒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在适度满足市场需要的同时,大力节约酿酒用粮。

(二十一)提高食品和饮用水质量,预防传染性疾病。

1、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依法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的活动,逐步扩大食品卫生监督覆盖率。到2000年,餐饮业(街头食品除外)餐具消毒合格率达到90%。

2、完善各类食品生产卫生规范的制定工作并在主要食品行业全面推行。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在各类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推广使用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系统的方法。对肉类食品生产、贮藏、运输和销售的卫生管理与冷链化程度的提高要予以特别重视。到2000年,城市肉类食品冷链化程度达到80%。

3、加强对食品餐饮业和食品生产企业的管理,逐步建立并实行营养师(士)制度。

4、加强对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检验人员、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和检验人员的培训,做到合格上岗。

5、加强对街头食品和卫生合格率较低食品的卫生管理与监督,大幅度降低食物中毒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到2000年,使食品卫生总合格率达到88%。

6、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减少农药使用量,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管理与监督,做好农药使用技术培训,降低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量。

7、加强化学品管理,防止或减少有毒化学品对食物的污染。

8、搞好环境卫生,进一步加快农村改水步伐,保护水源,减少城乡生活饮用水污染,降低水源性传染病的发生。

9、降低腹泻病死亡率,使80%的腹泻病患者能得到口服补液治疗。

(二十二)提倡母乳喂养,改善儿童营养。

1、由卫生部门编制母乳喂养、辅助食品添加及婴幼儿科学喂养等方面的培训教材和健康教育材料,对卫生保健人员进行培训并通过他们对社会和婴幼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

2、推进爱婴医院计划,在所有医院的产科和家庭接生中推行母乳喂养。

3、提倡科学的家庭化辅助食品的制作,防治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和缺铁性贫血。

4、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学生营养午餐。

5、食品工业部门要加强对断奶食品、儿童营养食品、强化食品及学生食品的开发和生产,卫生部门要加强对这些食品的卫生监督和对婴幼儿配方食品及自制食品的监督指导。

(二十三)预防微量营养素缺乏症。

1、卫生部门要针对人群微量营养素缺乏情况,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2、制定微量营养素缺乏病防治规划。

3、落实全民食盐加碘措施。

4、食品工业生产和加工部门要适应广大消费者需求,发展具有优势的营养强化食品和粮食加工品。居民家庭菜园应大力提倡种植富含微量营养素的蔬菜。

5、对3岁以下儿童实施补充维生素A的干预措施,由卫生部门在试点基础上扩大实施范围。

6、加强防治儿童佝偻病。

(二十四)保护处于困难条件下的人群。

1、采取有效行动,保障遭受自然灾害人群的食物供应。

2、对老年人营养予以足够重视。供应营养丰富的膳食并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健康状态人群的需要,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降低营养缺乏性疾病的发生。

3、有关部门制定帮助残疾人改善营养的计划。

(二十五)加强营养人才培训及营养教育。

1、加速培训营养人才,在办好正规的高等和中等医学院校有关营养类专业教育的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发展营养学教育,逐步在农业、轻工、商业、粮食等院校开设有关营养科学课。

2、加强培训在职营养专业人员,制定培训计划和作出相应的规定,使营养人才得到合理的使用。

3、有计划地对从事农业、商业、粮食、轻工、计划等部门的有关人员进行营养知识培训。

4、将营养知识纳入中小学的教育内容。教学计划要安排一定课时的营养知识教育,使学生懂得平衡膳食的原则,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5、将营养工作内容纳入到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中,提高初级卫生保健人员的营养知识水平,并通过他们指导居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食物资源改善营养状况。

6、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开展群众性的营养宣传教育活动,推荐合理的膳食模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二十六)评估、分析和监测。

1、在现有卫生防疫机构内,设立营养监测系统和营养监测与信息中心,所需人员内部 调剂解决,完善营养调查和评估制度,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2、各地根据具体情况,将营养指标纳入本地区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

3、卫生部和国家统计局在做好年度监测的同时,每5年和10年分别组织一次全国中等规模的营养抽样调查和较大规模的抽样调查或普查。

五、组织与领导

(二十七)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国家科委、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内贸易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卫生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国轻工总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等单位协同组织实施本计划。卫生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二十八)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负责提供信息、建议,供有关方面实施本计划参考。

(二十九)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当地的营养改善行动计划。

(三十)各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部门工作计划并检查执行效果。

营养改善计划政策宣传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22个省699个试点县均列为常规监测县,分片抽取50个县(每个省1~3个县)作为重点监测县。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每个常规监测县,从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混合供餐等3种供餐模式的学校中,各随机抽取20%~30%的小学(含中心小学和教学点)和初中作为监测学校。当某种供餐模式的小学或初中不足3所时,抽取该供餐模式所有的学校作为监测学校。

1.2 方法

2013年9—12月,分别采用统一编制的“县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学校调查表”对监测县及监测学校进行调查,“县基本情况调查表”由县教育局负责人填写,“学校调查表”由主管学校校长填写,均加盖单位公章。收集县和学校的基本情况、“营养改善计划”采取的供餐方式、补助金额以及执行“营养改善计划”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等信息。问卷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以下简称营养所)设计,并经专家讨论及预调查后修订完善。营养所对所有试点省进行统一国家级培训,再由各省对监测县进行二级培训。调查员均经培训合格后进行正式调查。

1.3 统计分析

所有调查数据均采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系统”进行录入和上报,采用SAS 9.1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多组之间分类变量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或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分组比较时,将供餐模式分为食堂供餐、企业供餐及混合供餐(既有食堂供餐又有企业供餐)3组。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在“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的22个省699个试点县中,2013年共监测459个县(监测率65.7%),其中重点监测县49个(监测率98.0%),常规监测县410个(监测率63.2%)。监测县主要位于海拔1 500~2 000 m之间(60.9%)。2013年重点监测县和常规监测县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共监测10 407所学校,其中小学8 307所(79.8%)、中学2 100所(20.2%),学校所在地主要是农村(52.6%)和乡镇(44.6%)。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2 供餐模式及经费使用情况

监测学校中,采用学校食堂供餐、企业供餐和混合供餐的学校分别为4 689所(45.1%)、5 082所(48.8%)和636所(6.1%),小学采用食堂供餐的比例(41.5%)低于初中(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4.81,P<0.01)。见表2。采用家庭托餐的学校仅占0.3%,且全部为小学。采用食堂供餐的学校,补助的经费主要用于“免费为学生提供一顿饭”(68.5%)。采用企业供餐的学校,补助的经费绝大多数用于“课间加餐”(99.9%)。见表3。

注:()内数字为报告率/%。

2.3 地方营养改善工作的开展情况

除中央财政提供的经费外,11.3%的试点县政府也为当地学生提供了经费补助,每人每天0.5~1.0元。12.1%的监测学校实施了其他的营养改善措施,主要为“营养知识宣传教育”(87.7%)、“改善学校食堂设施”(70.1%)和“提供食物”(37.3%)。食堂供餐学校采用“食堂设施改造”和“强化食物”的比例(84.2%,38.3%)显著高于企业供餐(49.4%,16.9%)(P值均<0.05)。见表4。在以“提供食物”作为地方营养改善措施的学校中,所供食物多为鸡蛋(67.2%)、肉类(66.7%)和主食(53.3%)。食堂供餐的学校以提供鸡蛋(77.8%)为主,企业供餐的学校以提供牛奶(75.3%)为主。见表5。

注:()内数字为报告率/%。

注:()内数字为报告率/%。

2.4 执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问题与困难

2013年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在“食品安全”(70.6%)、“食堂建设”(68.5%)、“食谱设计”和“食物搭配”(54.2%)、“监测评估”(40.2%)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

3 讨论

2011年11月24日,刘延东在“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电视电话会上指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要建立学生营养状况监测评估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膳食搭配是否合理、学生营养状况是否得到了明显改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整改[2]。我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及监测评估工作量大,部分监测难度大但能有效评价实施效果的指标在50个重点监测县实施,从而保证监测结果相对准确、可靠。本次调查显示,重点监测县和常规监测县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在经济水平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6]。重点监测县有部分中央转移资金做工作经费,监测率高于无经费支持的常规监测县。因此,在“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作用,逐步增加常规监测县监测评估的资金投入,推动监测评估的顺利实施。

世界各国对学校供餐的模式都有着详细而严格的规定,以保证学生营养改善政策能沿着明确而规范的轨道运行[7]。国际经验表明,供餐模式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发达国家交通便利、企业化运作成熟,多采用供餐企业配送正餐,而发展中国家则以学校食堂供餐为主。食堂供餐和企业供餐各有优点与不足:学校食堂供餐便于为学生提供营养均衡的饭菜,不改变学生的饮食习惯,学生的长期接受性好,同时也能保证绝大多数经费都用于供餐。但需要学校有食堂作为基础,学校也要支付一定的管理成本。虽然企业供餐有不需要学校建设食堂的优点,但目前企业供餐以课间加餐为主,口味相对单一,学生长期接受性较差,也会出现一定程度对早餐或午餐的“挤出效应”;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的特点也可能占用学生供餐食物成本[8]。本次调查发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学校食堂供餐与企业供餐比例相当。根据“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要求,试点地区应加快学校食堂(伙房)建设与改造,增加工作人员数量[7],在一定过渡期内,要逐步以学校食堂供餐替代校外供餐[9]。

云南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全覆盖 篇3

鲁昕指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做到三个“专”: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统筹协调,各省和各市县级政府要成立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专项制度,强化工作落实,建立主任办公室制度、月通报制度、简报制度、工作调度制度和分省包干督察制度;设立专家组,加强业务指导,因地制宜帮助研究制定营养配餐指南和食谱。

针对2012年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工作,鲁昕强调,要落实政府责任,抓紧建设责任体系,政府层面统筹建立起省、市、县三级责任体系,学校层面把责任体系建到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与有关供餐企业(个人)之间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好监督检查,建立實名制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和学生营养健康监测评估制度,主动接受各方监督。

另据悉,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国家确定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云南省有85个县列入试点地区。在此基础上,云南省政府决定启动省级试点,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将国家试点外的44个县(不含县城所在地学校)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纳入营养改善计划。省级试点的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与国家标准一致,为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照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每生每年补助资金600元),所需资金由省与州市共同分担。

《云南省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办法(草案)》举行听证

本刊讯(记者 矣 勇) 2月20日,省教育厅举行《云南省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办法(草案)》听证会,来自全省教育行政部门、义务教育学校和法律界等方面的15名听证代表围绕《办法(草案)》的规范性、可行性等提出了修改意见。

《办法(草案)》共12章40条。在入学招生方面,明确了按照学生实际居住地就近或相对就近、划片、免试入学的制度,改变了以户籍为主导的学籍管理弊端;明确了适龄儿童入学的法定年龄及其界定日期;明确了非户籍地学生入学的基本要求。在政府行为方面,规定了实行入学通知书发放和义务教育证书颁发制度,从“入口”和“出口”两个最重要的环节体现政府责任,强制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完有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在管理手段方面,规定了从学生注册入学到毕业的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网络管理,确保管理工作方便、快捷、精确、高效。在管理行为方面,取消了留级制度,禁止开除学生的行为,规定了学生缓学、转学、休学、复学、跳级以及学生学籍注销的具体情形和办法。在学生评价方面,突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了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制度和办法,明确了要用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培养学生;明确了“奖励为主、处分从轻”的奖惩制度,提出了处分不得计入学生学籍档案的要求;明确了学生及其法定监护人对学校处分学生进行申请复议的制度。

听证代表认为,《办法(草案)》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法、云南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以及教育规划纲要的相关要求,对加强和完善全省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充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大班额现象,有的代表提出,《办法(草案)》应对班额进行相应规定,以遏制大班额问题,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办法(草案)》第四章对云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转学手续办理程序进行了详细说明,有代表建议,希望对跨省转学的程序也作相应规定。另外,学生的处分、跳级以及民办学校的招生等,也是听证代表关注较多的问题。

截至2011年底,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人数达629.34万人,占在学人数的70%。为规范和加强义务教育学籍管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省教育厅从去年初开始进行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办法的制定,《办法(草案)》的制定经历了调研学习、征求意见、论证修订3个阶段。

营养改善计划政策宣传 篇4

发布人:何先宏 发布时间:2012-9-21 点击:1482

1、科学膳食,合理营养,健康生活,快乐成长

2、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3、关注学生营养,增强学生体质

4、蔬菜瓜果不能少,牛奶鸡蛋营养好

5、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

6、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改善营养促进健康

7、强化监督管理,杜绝“三无”食品进校园

8、吃营养餐,走健康路,学新科学,跨成才路

9、全面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0、改善学生营养,提高学生素质

11、增营养,强体质,谢党恩,报国家

12、要想身体学习好,营养补充少不了

13、用好政策,用足经费,保证营养餐质量

14、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改善农村儿童健康状况

15、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6、国家为我增营养,我为祖国读书忙

17、科学安排营养,合理搭配膳食

18、国民生计时时关注,学生营养人人重视

19、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20、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1、建好学校放心食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22、食品安全重于泰山

23、倒下的是饭菜,流掉的是血汗

24、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25、办好营养餐,让孩子吃得放心、吃得开心

26、安全责任大如天,食品卫生记心间

27、实施营养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8、落实营养改善计划,播洒党的雨露阳光

29、普及营养知识,追求健康生活

30、认真落实营养改善计划惠民政策,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31、爱心营养餐,情暖千万家

32、改善学生营养,强我中华少年

33、营养改善计划是山区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34、实施营养计划,改善学生营养,增强国民体质

35、用好国家三块钱,保证营养和安全

36、食品安全齐监督,健康生活同构筑

37、关注食品安全,关爱学生健康

38、把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办成人民满意的放心工程

39、把好食品安全关,健康快乐人人欢 40、改善农村学生营养,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41、加强监管体系建设,优化学生营养供餐

42、实施“营养餐”,幸福农村娃

43、每生每天三元钱,吃出营养健康来

44、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营养是儿童的根基

营养改善计划工作计划 篇5

一、基本情况

片区实施营养计划的乡镇学校17所,教学点13个,民办学校1所,共计31个单位。20xx年上期实名制学生15931人;20xx年下期实名制学生16596人,其中蛋奶模式16437人,食堂供餐模式159人(东胜乡铁峰村小学)。

二、主要工作

1、严格督查,落实责任。

一年来,分别于3月、5月、10月、12月到每一所学校,对实施过程的程序规范,蛋奶保温加热,目标考核资料准备等进行了精心的督查指导。采取听取汇报、查询资料、访问家长师生、总结分析等方式加强了对此项工作的督查指导。东胜乡铁峰村小食堂供餐试点工作开始后,每月至少两次到校对操作流程、食品安全等各方面进行了督查。

2、加强培训,精心指导。

每月月报召开营养专管员报表填制培训会,对报表存在的问题、食品安全、资金安全进行了精心培训和指导,此外,本年度还召开了

实名制信息报送、体质健康监测、年终目标考核等专题会议,使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得到逐步提高。特别食堂供餐试点工作,从厨房的建设到设备设施的准备,以及学校实施方案、制度的建设等软硬件各方面进行了精心指导,为食堂供餐模式的顺序实施提供了保障。

三、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行政领导、营养专管员、班主任工作量巨大,导致部分学校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更换频繁,工作效率低。

2、模式单一,学生厌食(蛋奶)情况出现,少部分学校浪费较大。

3、部分学校重视不够,实施方案、管理办法不切合实际,或者流于形势,致使管理不到位,特别是食用过程的监管不到位,出现不按要求统一食用,教师不到位而学生不食用且乱扔乱丢现象。

4、有少数学校管理人员不细心,档案资料特别是涉及资金安全的台账、表册等填制不规范,存在资金安全隐患。

四、来年的工作设想

1、加大督查力度。力争在每两月对每一所蛋奶模式学校进行一次督查、每月两次对食堂供餐模式学校督查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对部分工作薄弱的学校增加督查次数,特别是食品安全、资金安全的督查要落实到位,严格要求,并对检查后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管理,作好记录。

2、督促学校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要求学校将此项工作常台化、积分量化,并与评先评优、奖励绩效挂勾管理。

3、督促学校稳定管理人员队伍,培养业务素质过硬、工作积极踏实的管理人员。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意义重大,责任也重大,但有上级的正确领导,有全社会的关注关爱,有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我们坚信来年会做得更好。

龙台教育督导组杨洪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计划 篇6

以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明德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食堂每日按照如下食谱进行配餐供应:

1. 主食类:馒头、稀饭、米饭,每天重复如此。

2. 鸡蛋:每次中餐两个,每两天一次。

3. 鸡腿(鸡翅):每次中餐两个,每两天一次。

4. 汤类:鸡蛋番茄瘦肉汤、海带排骨汤、土豆排骨汤、冬瓜排骨汤、萝卜排骨汤等,每天一种。

5. 牛奶类:学生奶,每两个星期一次,一次一瓶。

用餐形式: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在食堂打好午餐,由学校领导以及班主任负责监督检查,学生自主用餐。保证学生能够吃饱吃好,杜绝浪费。通过一两年时间的运行,学生、家长普遍都表示满意。

但学校食堂规模小、人员不足,为图方便省事,每天的早餐就只供应馒头稀饭,学生们有时馒头吃了一半后就到处乱扔,造成了很多浪费;中餐的菜品里荤素搭配不合理,青菜里都是肥肉,让学生难以下咽,低年级的学生基本上都把菜里的肉挑出来丢了或是直接不吃就倒掉;每次午餐的鸡蛋、鸡腿一配发就是两个,学生们吃了这些后基本上就吃不下米饭了。每次午饭后学校各处的卫生状况就特别令人担忧。这种配餐供应形式明显违背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初衷,使营养改善计划的效果大打折扣。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管理者还要提高认识,克服困难,作长远考虑,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落到实处。

二、营养改善计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对于提高和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特别是贫困山区学生的营养水平和健康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 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导致营养餐补助资金缩水严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持续上涨,仅20__年就比去年上涨了2.0%左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由于经费来源单一,除财政拨款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下拨的每天3元(20__年3月将其调整为每天4元)的营养餐补助也随着物价的持续上涨,导致以前很便宜就能买到的粮食蔬菜,现在却需要花“大价钱”购买,财政下拨的营养餐补助并不能完全保证学生营养供给食物的稳定性。

2. 学校缺少后勤保障

由于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短缺,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修建符合条件的厨房,只能用其他公房来临时充当,设备较为简陋,卫生条件差。我校在红安县乡镇学校里硬件设施相对来说还算不错,但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学校食堂不宽敞,食堂内没有能供学生坐着吃饭的桌椅,天晴还没有问题,一旦遇上下雨,孩子们就各种不方便。再者食堂工作人员往往是附近工作的农民,没有读过书,缺乏营养搭配知识,做出的饭菜口味单一,营养价值不高,另外,尽管有营养改善计划的配套文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管理暂行办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操作不规范的情况,例如有的食堂工作人员会将蔬菜和肉类放在一起,有的食堂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穿工作服,不注意个人卫生等等。如果不注意这些细节,可能会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因此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注意和重视。

3. 营养餐补助款发放不及时和使用的不规范

在营养改善计划中,存在着拨款不到位的问题。这种情况发生后,会导致学校因资金不到位,学生的营养改善计划无法落实。20__年秋,我校就因为营养补助资金不及时导致学生的营养改善计划面临“无米下锅”的困难局面,使学校一系列后勤工作一度难以开展,也给学校其他相关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

4. 补助款发放范围不是特别合理

国家规定的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不含县城)开展试点,但由于国家实施的撤点并校政策,使很多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被撤并,农村乡镇地区的孩子上学路途遥远,很多家长不得不把孩子转到县城陪读。这部分孩子本应该是营养餐补助款的目标受益群体,但由于他们不在农村就读,因此便失去了享受补助款的资格。 三、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几点改进建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使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改善计划得到更好的落实,特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1. 国家财政拨款和地方财政支持双管齐下

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国家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具体的实施者,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营养改善计划,并为该计划的实施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让国家财政拨款和地方财政支持双管齐下。对于物价上涨、学校后勤人员短缺等问题,地方政府出面组织学校统一采购质优价廉的食材,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可适当提高补助的标准,保证学生吃得到实实在在的营养全面的食物。

2.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养

尽管各试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各试点地区的政府应该从长远出发,看到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试点学校招聘一些合格的后勤人员,使营养改善计划有效有序实施。聘请的食堂后勤工作人员应该取得有效的健康合格证,并对他们组织相关的培训,让他们懂得营养搭配的有关知识。针对有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隐患,请有关专家传授一些食品采购、加工、保存方面的相关知识,严把安全关,消除安全隐患。

3. 规范财政的拨款流程

针对营养改善计划拨款延长的时间长,资金发放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各试点地区要积极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让学校坐等、自己先想办法垫付。市、县财政要高度重视国家对教育部门的财政拨款,在第一时间把有关资金拨付到位。为减少财政拨款中的发放和使用不规范现象,县财政和教育部门应该安排专人负责,把资金的发放速度以及使用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中,并以此制定相关的惩奖制度,以确保营养餐补助款准按时发放,不延时、不拖欠。

4. 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推广国内先进模式

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惠民政策,这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仅靠政府力量肯定还远远不够,应该寻求多方帮助。要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及推广国内的先进模式。例如国内的“九阳希望厨房”“春苗厨房”“幸福厨房”等公益项目在促进和落实国家营养改善计划方面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各试点地区可以积极探索和借鉴,学习其相关经验,为学生营养状况的改善提供更大更多的助力。

营养改善计划政策宣传 篇7

近年来,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学生的营养。自2010年秋季开始,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即“两免一补”中“一补”的标准进行了提高,对于小学生来说,提高到了每生每天3块钱,初中生提高到了每生每天4块钱,每年小学生可以得到750块钱的补助,中学生可以得到1000块钱的补助。

其次,加大了对学生食堂等生活设施的改造力度。2007年以后,国家启动了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将学生食堂作为重要建设内容,120亿中央投入资金中,1/4用来改造食堂。各地围绕改善学生营养工作也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如陕西实施了“蛋奶工程”等。

续梅表示,各地对于中小学生营养状况的重视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生营养健康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续梅指出,由于目前一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对农村学生的营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家庭经济状况、饮食卫生习惯等原因,现有的“一补”政策落实不够理想,目前农村中小学生营养工作还面临严峻形势。

续梅称,目前,教育部、财政部以及发改委、卫生部等部门已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正在起草相关文件,以指导和推动各地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进一步加强学生营养的工作。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关心重视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的营养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这项工作的合力。

营养改善计划政策宣传 篇8

【摘 要】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生的营养不良问题尤为突出。针对这一现状,国务院于2011年10月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观营养改善计划,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膳食补助。这是一项惠民政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农村学生的关怀。但是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具体操作和落实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对黄冈市红安县觅儿寺镇中心学校的调研情况,了解此项计划实施前后学生用餐情况的变化,以及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提出几点相关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营养改善计划;现状;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 G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9-0057-02

一、营养改善计划在我校的落实情况

青少年是花朵民族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营养健康状况,与他们个人的成长发育以及整个民族素质的养成和提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各个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不同,儿童健康况状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如果只是盲目将各地区各学校都进行统一是不可取的,它需要建立在各级农村儿童健康和营养状况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地区实际情况和和各校学生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等,实施不同的营养方案。要做到每天不重复;每天的餐配比例以及营养搭配要合理可口,以保障学生的均衡营养。但据了解,我所在小学以及所在乡镇内的其他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小学平时供餐并没有所谓的营养方案,更做不到每天菜样不重复,甚至每周不重复都没办法做到。每餐搭配只是根据食堂师傅或是主管人员的主观意愿,有什么菜就煮什么菜;菜品单一,基本上一个星期内提供的菜每天都一样。餐配严重不合理,它只能勉强保证学生饱腹,餐配的不合理,导致有些学生每天的饭几乎是没吃几口就会倒掉,浪费现象极为严重,至于要求的合理可口、均衡营养也未达标。

以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明德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食堂每日按照如下食谱进行配餐供应:

1. 主食类:馒头、稀饭、米饭,每天重复如此。

2. 鸡蛋:每次中餐两个,每两天一次。

3. 鸡腿(鸡翅):每次中餐两个,每两天一次。

4. 汤类:鸡蛋番茄瘦肉汤、海带排骨汤、土豆排骨汤、冬瓜排骨汤、萝卜排骨汤等,每天一种。

5. 牛奶类:学生奶,每两个星期一次,一次一瓶。

用餐形式: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在食堂打好午餐,由学校领导以及班主任负责监督检查,学生自主用餐。保证学生能够吃饱吃好,杜绝浪费。通过一两年时间的运行,学生、家长普遍都表示满意。

但学校食堂规模小、人员不足,为图方便省事,每天的早餐就只供应馒头稀饭,学生们有时馒头吃了一半后就到处乱扔,造成了很多浪费;中餐的菜品里荤素搭配不合理,青菜里都是肥肉,让学生难以下咽,低年级的学生基本上都把菜里的肉挑出来丢了或是直接不吃就倒掉;每次午餐的鸡蛋、鸡腿一配发就是两个,学生们吃了这些后基本上就吃不下米饭了。每次午饭后学校各处的卫生状况就特别令人担忧。这种配餐供应形式明显违背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初衷,使营养改善计划的效果大打折扣。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管理者还要提高认识,克服困难,作长远考虑,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落到实处。

二、营养改善计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对于提高和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特别是贫困山区学生的营养水平和健康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 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导致营养餐补助资金缩水严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持续上涨,仅2014年就比去年上涨了2.0%左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由于经费来源单一,除财政拨款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下拨的每天3元(2015年3月将其调整为每天4元)的营养餐补助也随着物价的持续上涨,导致以前很便宜就能买到的粮食蔬菜,现在却需要花“大价钱”购买,财政下拨的营养餐补助并不能完全保证学生营养供给食物的稳定性。

2. 学校缺少后勤保障

由于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短缺,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修建符合条件的厨房,只能用其他公房来临时充当,设备较为简陋,卫生条件差。我校在红安县乡镇学校里硬件设施相对来说还算不错,但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学校食堂不宽敞,食堂内没有能供学生坐着吃饭的桌椅,天晴还没有问题,一旦遇上下雨,孩子们就各种不方便。再者食堂工作人员往往是附近工作的农民,没有读过书,缺乏营养搭配知识,做出的饭菜口味单一,营养价值不高,另外,尽管有营养改善计划的配套文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管理暂行办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操作不规范的情况,例如有的食堂工作人员会将蔬菜和肉类放在一起,有的食堂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穿工作服,不注意个人卫生等等。如果不注意这些细节,可能会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因此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注意和重视。

3. 营养餐补助款发放不及时和使用的不规范

在营养改善计划中,存在着拨款不到位的问题。这种情况发生后,会导致学校因资金不到位,学生的营养改善计划无法落实。2014年秋,我校就因为营养补助资金不及时导致学生的营养改善计划面临“无米下锅”的困难局面,使学校一系列后勤工作一度难以开展,也给学校其他相关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

4. 补助款发放范围不是特别合理

国家规定的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不含县城)开展试点,但由于国家实施的撤点并校政策,使很多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被撤并,农村乡镇地区的孩子上学路途遥远,很多家长不得不把孩子转到县城陪读。这部分孩子本应该是营养餐补助款的目标受益群体,但由于他们不在农村就读,因此便失去了享受补助款的资格。

三、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几点改进建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使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改善计划得到更好的落实,特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1. 国家财政拨款和地方财政支持双管齐下

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国家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具体的实施者,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营养改善计划,并为该计划的实施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让国家财政拨款和地方财政支持双管齐下。对于物价上涨、学校后勤人员短缺等问题,地方政府出面组织学校统一采购质优价廉的食材,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可适当提高补助的标准,保证学生吃得到实实在在的营养全面的食物。

2.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养

尽管各试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各试点地区的政府应该从长远出发,看到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试点学校招聘一些合格的后勤人员,使营养改善计划有效有序实施。聘请的食堂后勤工作人员应该取得有效的健康合格证,并对他们组织相关的培训,让他们懂得营养搭配的有关知识。针对有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隐患,请有关专家传授一些食品采购、加工、保存方面的相关知识,严把安全关,消除安全隐患。

3. 规范财政的拨款流程

针对营养改善计划拨款延长的时间长,资金发放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各试点地区要积极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让学校坐等、自己先想办法垫付。市、县财政要高度重视国家对教育部门的财政拨款,在第一时间把有关资金拨付到位。为减少财政拨款中的发放和使用不规范现象,县财政和教育部门应该安排专人负责,把资金的发放速度以及使用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中,并以此制定相关的惩奖制度,以确保营养餐补助款准按时发放,不延时、不拖欠。

4. 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推广国内先进模式

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惠民政策,这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仅靠政府力量肯定还远远不够,应该寻求多方帮助。要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及推广国内的先进模式。例如国内的“九阳希望厨房”“春苗厨房”“幸福厨房”等公益项目在促进和落实国家营养改善计划方面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各试点地区可以积极探索和借鉴,学习其相关经验,为学生营养状况的改善提供更大更多的助力。

上一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诵读》教学设计下一篇:作业从生物圈到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