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营销的战略性意义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品牌营销的战略性意义(共8篇)

品牌营销的战略性意义 篇1

------------------

[小] [中] [大]

------------------

博锐管理在线,2006年5月22日,作者:王传才,编辑:,将文章发送到手机上阅读

页 码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品牌营销理念的提出在中国市场已经有相当长时间。我印象中比较早提出品牌营销的是深圳采纳,他们还围绕品牌营销做过一些技术型模型,当时好像叫整合品牌营销(IBM)。随后中国市场上出现了诸多关于品牌营销的论述与观点。很多专业的咨询服务公司也将品牌营销作为自己企业专业定位,但是,真正从理论上建立起系统的品牌营销战略体系到现在还是没有出现。在西方营销学理论中,品牌营销也是被作为两个独立的学科来处理,菲利普 科特勒对于品牌论述更多是要素面进行论述,而传统的品牌理论却又很少建立在全面营销要素层面,虽然在作业层面,品牌公司也会进行消费环境分析,也会进行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研究,但是如何深度建立品牌与营销的关系却一直是业界的一个软肋。《战略品牌营销》这本书就是作者根据自己丰富的跨越广告传播,品牌战略,营销咨询,企业高管从业经历构建的一个可以打通品牌与营销,品牌战略与营销战略的系统工具书,力图为广告,品牌,营销以及管理系统提供通用的战略模型,弥补中国品牌营销战略上的缺失。

一、定义战略品牌营销

首先,我们来看战略的定义。“战略”源于古代兵法,属军事术语,意译于希腊一词“Strategos”,其含义是“将军”,词义是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也意指基于对战争全局的分析而作出的谋划。在军事上,“战”通常是指战争、战役,“略”通常是指筹划、谋略,联合取意,“战略”是指对战争、战役的总体筹划与部署。我国古代兵书早就提及过“战略”一词,意指针对战争形势做出的全局谋划。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孔明(诸葛亮)对战略还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不谋万事,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并通过对当期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进行分析,确立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成为刘备立国之本。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战略”甚至决定着战争全局的成败。

其次,我们看企业经营战略的定义。俗话说:“商场如战场”,鉴于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为兼顾长、短期利益,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受美国经济学家安索夫《企业战略论》一书的影响,“战略”一词便开始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中,并由此延伸至社会、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

在西方经济学术中,“战略”有很多种定义,一些学者认为:战略是设立企业长远目标,制定经营方针及资源分配等的经营决策;另一些学者认为:战略是对企业长远目标、经营方针、所需资源分配的规划;还有的学者认为:战略是针对产品与市场有效组合,实现经营环境、战略方向、管理组织相协调的策略。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的本质是抉择、权衡和各适其位。针对“战略”,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各自不同见解:战略是确定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并指出实现长远目标的策略和途径;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战略是指根据市场现状及远景预测,结合自身资源基础,规划的企业发展轨迹和确立的企业奋斗目标。无论给“战略”赋予何种定义,其本质都脱离不了要涉及:经营环境分析、未来发展预测、远景目标设定、勾划远景目标轨迹和制定战略策略等要素。

企业经营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面对动态的竞争环境,“战略”的内涵表现为远景的经营思考和经营决策。按“战略”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战略的本质特点,笔者认为企业战略可以定义为:根据市场状况,结合自身资源,通过分析、判断、预测,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发展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它界定了企业诞生的使命、经营范围、远景目标、发展方向、经营方式等坐标,明确了企业的经营方针和行动指南。

企业战略是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属宏观管理范畴,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系统性、风险性六大主要特征。

企业的战略根据专业板块不同有可以细分为很多战略单元,这些战略单元反过来又全面构成总体战略模型,因此,我们在企业发展战略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品牌战略与营销战略。

第三,关于品牌战略的定义。目前国内关于品牌战略定位很多,品牌战略我们认为是属于企业经营战略中一个要素性战略。品牌战略是指围绕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制定的品牌发展目标,方向,价值以及资源。品牌战略目标全面服务于企业经营目标,最大化体现企业发展战略思想;品牌战略方向主要是基于专业判断而制定的品牌系统策略,它包括品牌形式,品牌架构,品牌核心价值,品牌管理体系等;品牌价值主要包括品牌在各个不同阶段所要达到的比较具体的价值高度,这些量化的品牌高度一般由专业的品牌价值评估公司站在比较中立的立场进行的公开评测,也有企业会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对自己品牌价值进行内外测评,从而给品牌决策提供战略方向;品牌资源主要是为完成品牌任务而进行的资源投入计划。由于品牌是一个企业发展重要而核心的要素,因此,品牌发展规划判断与制定一般都会成为一个企业非常重要的长远的思想。

第四,营销战略定义。营销战略是指企业为实现阶段性经营目标而制定的营销要素,营销组织,人力资源以及市场布局等方面系统系列规划。营销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十分核心的部分,特别是一些消费品领域已经建立起了顾客导向的经营战略,营销战略更加成为一个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战略,此时,企业经营战略很大程度变成了营销战略。

博锐

41在营销战略体系中,营销要素比较简单,就是企业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传播,品牌等等一系列深刻营销营销进程的内部可以灵活改变的要素。营销组织则主要是根据企业自身战略性资源,围绕经营目标而制定的组织结构系统。人力资源主要是根据营销系统需要而进行的人力资源储备,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工作;市场布局涉及到与要素以及人力资源战略组合。

通过对战略,品牌战略,营销战略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概念外延的界定。无疑,战略的概念外延是最大的,它包括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经营战略,企业财务战略,企业品牌战略,企业营销战略等等,因此,战略一般都会与一个比较具象的要素进行结合才会有具体含义,如果不与相关要素结合,战略更多表明国家战略与军事战略。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品牌战略很显然属于要素战略一种,但由于品牌在消费品企业重要位置,品牌战略在现在企业中要素地位非常之高,特别是很多跨国公司,它们将企业经营的终极目标锁定为获得高溢价的品牌,因此,所以的资源组合都是围绕品牌展开,因此品牌虽然是要素战略,但其地位丝毫不逊色于整体企业发展战略。而营销战略很多时候具备了一定的战术性策略特征,因为营销战略涉及的要素比较多,而且相对时间长度比较短(一般为一年),因此,营销战略更多是一种阶段性安排。但营销战略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涉及的要素比较多,需要企业对自身资源有十分深入的认识,如果我们对自身资源比较盲目,就很容易出现营销战略失当,从而导致年度市场目标根本无法完成。一旦营销战略失败,阶段性经营目标也就成为泡影。

从上述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到,战略,企业战略,品牌战略,营销战略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内涵上说,他们有很强的内涵一致性,都是关系企业长期或重要发展阶段或要素的判断与规划,而从外延上看,他们之间又呈现出递延关系,战略外延最大,其次是企业战略,再次是营销战略,最后是品牌战略。但由于品牌战略是很多消费品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很多时候,品牌战略与营销战略又具有外延一致性。这就是我们所并行描述的战略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战略关联问题的厘定,我们可以建立起战略品牌营销准确的定义。

首先,清晰地认识战略品牌营销三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战略,一个内涵与外延比较丰富的名词;品牌,一个十分专业,具有很强战略长远色彩的名词;营销,很显然是一个涉及到企业阶段性经营目标的,具有很强实际操作指导意义的名词。三个名词并行排列是不是我们的论述是分别展开,最后分进合击?肯定不是,我们这本书的核心词无疑是营销。因此本书的体系是以营销要素作为核心框架,以中国市场为基础搭建的一个架构平台。

其次,战略与品牌在这里分别是名词修饰性词语,如果一定要进行分割,应该是战略营销与品牌营销。但我们的设想其实不是这样组合,我们设计的是战略性品牌营销,战略作为品牌营销的限制性修饰词。因此,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营销的品牌化特征与品牌化理论建立。

第三,将战略性品牌很好地融入到阶段性营销要素中,形成打通品牌与营销新的体系。实际上,凡是在广告公司从业过的专业人士都有切身体会,品牌成为销售人员抵制主要对象,在他们眼里,品牌就是一个橡皮图章,那里需要那里盖;而凡是在营销咨询公司从业人员都知道,营销在很多企业被严重曲解为促销运动,凡是会设计促销方案就是营销管理咨询了!就是落地的实战营销!同时,在企业从业的人员又本能地建立起业绩导向的策略思维,他们对营销的理解就是寻找好的经销商,然后压货,汇款;而品牌战略管理公司往往觉得自己才是企业百年老店当之无愧的守护神。这四股力量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交织进行,很多时候,一些中小企业老板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对企业发展战略的错位理解与囫囵吞枣的消化,使得企业发展过程出现战略的系统性与战略的延续性受到很大的影响。

作为一个既从业于著名广告公司品牌经理职业岗位,又曾经从业于本土著名营销管理咨询公司,同时担任多家企业的高级营销顾问,出任过企业营销总监,市场部总监的复合型战略营

销人,我对于建立战略品牌营销有着非常深刻的切身体会。

第四,战略品牌营销这个词,准确的理解应该是战略性品牌化营销,战略是框架性修饰词,品牌化是范围性修饰词,营销是核心词。其目的就是将营销置于战略与品牌双重策略范围类,防止掠夺性营销手段使用导致营销被透支。

上述的辩证分析,已经为我们定义战略品牌营销奠定了基础。什么是战略品牌营销?就是指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一系列品牌化要素营销策略,战略品牌营销是一种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与战术性灵活组合的体系化营销手段。

这个概念有几个十分关键的词需要引起注意。

第一,围绕企业发展战略,清楚地表明我们这本书是需要建立在对企业资源深刻认知与全面理解基础之上,任何脱离企业去思考营销战略都是不现实的浪漫主义想法,其结果也一定是非常悲惨的。同时,这个观点也深刻地影响了本书基本调性,就是战略性思考会比较多,而战术性手段相对会比较少,他的读者群也更多是面向企业高管层;

第二,一系列品牌化要素。主要是对传统的营销学理论全面品牌化。传统的实战营销也好,体系营销也好,为了完成阶段性任务,往往会做出很多非品牌化营销组合,而由于本书是战略品牌营销,我们的整个营销要素将全面实现品牌。如产品戏剧化,价格标杆化,渠道形象化,促销互动化,传播故事化等等,并为此建立一套完整的品牌化营销工具体系。

第三,营销策略主要是解决品牌化营销过程中存在的局部市场问题。实际上,中国市场之所以掠夺性手段横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很多销售人员师出有名,打着解决市场实际问题的幌子大兴掠夺性营销之实,我们这本书将全面解决局部市场问题的品牌化运作问题,使得所谓的市场实际问题也纳入到品牌化运营的轨道中来,根本上杜绝销售人员与市场人员,企业内部营销系统与专业公司之间在观念意识上对立。

第四,可持续营销与战术性营销完美结合。我们所提倡的战略品牌营销,基础是战略营销,平台是品牌战略,手段是营销策略。这样的战略手段与战术手段的对接对很多企业来说是很难一件事情。本书要建立的解释解决企业对这个问题认识上的模糊与操作上的盲目。

在很多品牌与营销类文章中,一直存在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现象,即是将品牌与营销形式上的差异看作品牌与营销沟通的最大障碍,而实际性地忽略了品牌与营销内涵上沟通基础,造成品牌营销仅仅是外在形式上的模型搭建,很难形成内在思想上完美统一。而我们在研究几乎西方所有营销学与品牌学理论中发现,营销与品牌内涵关联的最重要的载体是对于消费者的共同认知。营销是建立在对消费者需要认知基础之上,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基础,品牌又何尝不是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核心。只不过营销建立起来的消费者需要满足表现为市场细分,而品牌表现出来的消费者认知理解则为品牌核心价值。

二、战略品牌营销意义

战略品牌营销对于当前的中国市场有着非常重要与长远的意义。中国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已经出现了一大批观念先进,基础良好,实力雄厚,视野开阔的大企业,这些企业跟跨

国公司相比较比较尽管还显得比较幼稚,但我们也看到成熟的价值观带来的稳定的经营业绩。同时,我们也感到,中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战略短板也是非常明显的。由于我长期从业服务于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对企业的这种感受就更加深刻。

在行业里,娃哈哈与农夫山泉无疑是一对非常优秀的企业。娃哈哈的非常营销与农夫山泉的创意营销成为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不可多得经典范例。但是,在这两个优秀企业的背后,我们总能够感觉到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简单地说就是娃哈哈的品牌与农夫山泉的渠道,这种软肋恰恰是我们希望通过战略品牌营销手段来解决的问题。同样的案例,中国乳业的龙头企业伊利与蒙牛,伊利在战略视野与品牌策略在国内乳制品企业无疑是一流的,但是在市场搏杀中我们总好像感觉缺少一种系统的激情。蒙牛作为后起者的跟踪智慧弥补了伊利的策略不足,但蒙牛在战略面与品牌面的成就却又远远落后于伊利。中国企业这种要素性软肋是影响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最大障碍!战略品牌营销的目的就是要在经营素质上建立起一个拥有卓越平台与持久竞争力的系统工具,使得中国更多出现娃哈哈+农夫山泉,伊利+蒙牛式的没有明显漏洞伟大的快速消费品企业。

首先,战略品牌营销将在观念上根本改变中国企业顾此失彼现象,使得中国企业在发展中具备更加全面的战略思维能力与专业判断技巧。中国现在并不缺少偏才式企业,中国缺少的是通才式企业,只要解决了通才式企业困惑,中国企业才有进入全球竞争的可能。

其次,战略品牌营销将在工具设计上展现出非常系统专业智慧,通过对中西方营销学理论的深刻解读,建构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工具体系,减少中国企业摸索规律时间。博锐

3第三,战略品牌营销将运用中国案例与中国市场事实,通过对中国市场深刻洞察解决中国市场上战略品牌营销系统。我们看过很多来自于著名咨询公司,著名外资企业的品牌营销思考,但是,由于西方国家比较早地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系,市场规范化越来越高,西方的品牌营销理论很多时候是根本不能解决中国市场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本书就是希望通过本土企业文化阐述战略品牌营销理论。

第四,战略品牌营销将首次在战略、品牌、营销,战略品牌、战略营销,品牌营销以及战略性品牌化营销上建立起全面而深刻的链接,全面构建中国企业基于本土市场的战略思维模型。

品牌营销的战略性意义 篇2

在大学校园里,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听人说过, 这是一个大师缺席的时代;同时我还听说, 这又是一个打造个人品牌的时代。如果这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话, 那么, 我的理解是, 正因为有了前者, 后者才显得更加必要。

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建功立业, 必须树立自身品牌, 而经营企业, 则更应当如此。

对于企业而言, 品牌是一个复杂的符号, 它包含质量、价值、个性、利益、文化、用户品质、品味、品格等诸多要素。 企业要品牌化, 就要树“ 心碑”于客户, 将诚信转化为全方位、全过程的客户满意服务。这里之所以要强调两个“ 全”, 是因为我们现在很多时候的服务并不是全方位、全过程的, 只是客户满意的某个点。 真正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客户满意服务是很难的, 因为它必须将服务。

记得世界上有位著名的营销大师曾经说过:“ 品牌就是信用和信任。 ”好的品牌就是消费者信任你的产品, 信任你的服务, 信任你的宣传, 信任你的承诺, 信任你的公司, 乃至信任你的一切, 从而购买你的产品, 支持你的公司, 关心你的发展。 你给予消费者多少, 消费者会加倍予以回报。 你给予欺骗, 消费者会给予你憎恨, 并且不再购买你的产品;你给予消费者关心, 消费者会给予你更多的关爱与支持。 道理就是如此简单。

品牌的打造与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 日本“ 松下”的成功, 正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当年, 在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一次会议上, 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这样询问过公司的一位中层雇员:“ 你在与客户打交道时, 如果客户问你, 松下电器公司的主要产品是什么, 你会怎样回答? ”在座的所有人都觉得非常奇怪, 因为松下电器公司的主要产品当然是各种电器了, 这位职员也不解其意地回答:“ 是各种电器。 ”没想到这样的回答使松下幸之助非常不满。 他说:“ 这种回答从根本上就错了。 如果有人问你们松下公司主要生产什么, 你们必须回答, 松下公司是培养人的公司, 兼做电器。 ”松下幸之助的话使在场的人受到了很大的震动, 也使人深受启发。 由此让人能够进一步联想到日本汽车的发展以及生产程序和环节与其他国家相似, 也是先生产散件, 然后组装。 但是用日本生产的散件, 在别的国家组装汽车, 质量上却怎么也比不上日本自己组装的汽车精良。 于是, 一些国家就派技术人员到日本学习组装技术, 却看不出有什么名堂, 就连操作步骤和动作也看不出有什么不同。 然而他们组装的汽车就是不如日本人的好, 大家于是猜测日本人一定有什么关键技术藏而不露。日本人听了, 连连喊冤, 并声明绝无一点隐瞒。

针对这种现象, 英国科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 那就是“ 看不出的含量”影响着同一事物的不同结果。 这“ 看不出的含量”虽然包含着文化背景、人文素质、价值观等诸多因素。 但起核心作用的应该是带着深深的国别文化背景和企业文化烙印的员工素质。 松下正是重视对人的素质培养, 所以制造出了誉满全球的松下电器, 松下也因此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器公司。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产品即人品, 人品决定产品。 人的素质, 是铸造企业品牌的关键所在。

如果我们做进一步探究, 便不难发现, 每一个品牌背后, 都有一个成功的企业;每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 都有一位出色的企业家。 如海尔的张瑞敏、搜狐的张朝阳、百度的李彦宏、阿里巴巴的马云……他们都是个性鲜明、能力超凡的企业家, 既代表各自企业的形象, 也传递着企业的品牌和价值。

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影响其决策的核心价值体系。 如迪斯尼公司崇尚想象力和重视心理健康的核心价值观, 虽经历多种文化体系、几代人的更迭、不同首席执行官的管理和娱乐市场的各种变化而始终如一。 品牌核心价值的存在, 是品牌本身赖以存在的基础。 今天的市场环境使得核心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人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识破虚假的承诺、 似是而非的评论和夸大其词的宣传。 只有那些拥有简单、可信、无懈可击的核心价值观的品牌信息, 才有机会转化为让人信赖的市场信息。

品牌核心价值的体现, 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认同和践行。 沃尔沃努力了30 多年, 终于使其品牌成为安全的代名词。在人们心中, 沃尔沃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保证产品的安全性。 假如有一天, 人们发现沃尔沃电视广告中的产品演示夸大事实, 是虚假的, 那沃尔沃的品牌信誉肯定会被动摇。 所以, 即使是最好的企业如果存在与其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的行为, 它的品牌也会受到损失。 因此, 企业需要以简单明了的方式, 向每个员工宣传自己的品牌价值, 以确保品牌核心价值观与品牌各个环节的紧密连接。

进入“ 世界500 强”, 是众多企业心中的梦想。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蔓延的今天, 中国的一些企业凭借自身的品牌实力, 正朝着国际化的道路迈进, 并且在“ 世界500 强”的排行榜中, 有的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会有更多的“ 中国制造”品牌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亮相, 从而使中国“ 经济强国”的战略梦想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里查德·帕斯卡尔, 安东尼·阿索斯著, 张小东, 周全译.日本企业管理艺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8, 2.

[2]谭一夫.日本管理[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0, 1.

营销的战略意义 篇3

营销人员必须让CEO和高层领导认识到所有公司都面临着两大市场挑战:提高顾客忠诚和减少降价压力。

企业管理层已经忘记或从未认识到,营销部门具备推动组织变革的能力。这是伦敦商学院教授尼尔马利亚·库马(Nirmalya Kaumar )在他的新书《作为战略的营销——理解CEO创新与增长计划的轻重缓急》中阐述的观点(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出版)。

库马与贝克图书馆资深编辑Manda Salls探讨了市场营销人员自身在提升策略水平、促进组织创新、向客户传递价值方面所面临的压力。

Manda Salls: 你提出的一个观点是,公司经常或者愈来愈把营销部门当成一个职能部门,而不是作为战略团队一部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CEO们对营销人员已经失去信心了吗?

库马: CEO对营销失去信心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 股东和分析家正迫使公司和它们的CEO 只关注短期盈利和收益目标。CEO们不确定营销支出是否带来回报,加之营销部门向来有只“花钱”不“节约”、不“挣钱”的名声。相比于只会要求更多费用的营销人员,管理品牌的财务总监可能花更多时间确定支持营销所需的费用和测量这些开销所带来的成效。因而营销活动必须是实质性的,经得起论证的,有上限或者底线,才能重新引起CEO们的兴趣和重视。

其次,市场营销人员经常被认为是只会空谈4P的学院派,而不是能够真正帮助CEO在组织范围内开展战略性、跨职能、决定性变革行动的得力谋士。尽管本身条件得天独厚,营销人员却不热衷于引导牵涉范围较大的由CEO牵头的、跨职能、多团队合作的变革性项目。相比之下,其他职能部门在号令变革行动上表现得更为活跃,如由运营部门引导的全面质量管理(TQM)和企业流程再造,由财务部门领导的经济增值(EVA)以及合并收购(M&A), 由会计部门驱动的平衡计分卡计划,结果便是首席运营官、首席技术官、首席财务官反倒比首席营销官在公司里有更多出头露脸的机会

Manda Salls: 营销人员如何才能提高他们对公司的价值呢?营销经理的作用被低估了吗?

库马: 考虑到以上因素,为了增加对公司的价值,营销人员必须让CEO和高层领导认识到所有公司都面临的两大市场挑战:提高顾客忠诚和减少降价压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公司正在寻找与成长相关的可行方案,像扩展新的分销渠道、向客户提供解决方案,而不再是简单地销售产品,追求快速创新而不是慢吞吞地循序渐进。

如果营销经理愿意承担领导者的角色,并且采取更加跨职能的思维,那他们就具备领导这些行动的能力。事实上这些行动也不可能仅依靠营销部门单枪匹马的努力而取得成功。

Manda Salls: 市场的全球化是否使得市场人员为每个地区度身定制产品和营销战略的重要性相应提高?应该如何权衡这与统一的产品市场战略之间的关系呢?

库马:总的来说,随着媒体开放和经济的融合,在某种程度上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日益接近。但是区别还是存在的。公司必须考量来自全球性产品和项目的市场销售带来的规模效应和更高利润,以及由市场细分而获得市场渗透和销售增加之间的关系。

这个挑战将是很根本的——分辨营销在哪些方面对规模效应更加敏感,以及在哪些方面实行本地化的确能为客户增加价值。不幸的是,这个想法在实践中很难得到实行。因为本地管理者倾向于相信他所在的市场的一切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公司总部却过分认同全球化的观点,因此在规划项目和产品时,总会存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的冲突。公司应对这种挑战的两个方法,一是通过市场调查来增加了解,使得考察问题的方式更加客观;二是敦促管理者在不同国家间加强交流。

Manda Salls:新品牌似乎以指数倍增。品牌扩散可能给公司带来哪些问题? 公司如何判断它的品牌是否过多?

库马:品牌扩散会给公司带来四个问题,如果公司出现了这些问题,那就说明它的品牌已经太多了。

首先,在公司的品牌组合中,品牌的数量越多,它们之间的市场目标细分、定位、定价、分销渠道、产品线相互重叠的机会就越大。品牌的重叠导致销售的相互蚕食和重复劳动。如果管理不善,公司旗下的许多品牌或许会自相残杀而不是同竞争对手的品牌竞争。

其次,市场总是有限的,较多数量的品牌组合意味着单个品牌较低的销售量。由于在产品开发、供应链和营销上不能获取规模经济,公司无法使每个品牌都处于优势的竞争水平。

再次,随着大零售采购商,如百安居、家乐福、沃尔玛实力的增强,它们比其他任何采购者更加强调以品牌为基础。零售商巨大的谈判力量,特别是弱势品牌,正迫使制造商严肃地检讨它们现有的品牌组合。

最后,边缘品牌不再消耗与它的贡献不相平衡的公司时间和资源,使得定位狭窄的品牌的地区管理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恶化。

Manda Salls: 在你的书中, 你谈到技术变革给分销渠道带来的变动,以及成为新技术采用者的风险和收益,你对打算进行渠道变革的公司有什么建议?

库马: 一个清晰灵活的战略部署是进入新的渠道的根本。以下六个问题将有助于评估由新分销渠道提出的机会:

1. 新的分销渠道的价值提议对我们的细分市场有多大的吸引力?

2. 致力于新渠道的细分市场,份额是否足够大到引起我们的注意?

3. 通过新渠道,我们是不是有一个差异化的价值主张,或者运营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4. 通过新渠道为客户服务,我们的成本结构和价值网络都能达到最优吗?

5. 竞争会给新渠道带来什么影响?

6. 新的分销渠道会如何改变消费者的渠道偏好,以及现有渠道成员的战略?

“一带一路”构想的战略意义 篇4

【摘要】“一路一带”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关键词】“一路一带” 战略意义 发展

东起长安(今西安)、西达罗马的古丝绸之路曾是维系中国与欧亚各国的重要贸易通道。最早提出“丝绸之路”这一名称的是德国地貌地质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1833-1905),在其所著的《中国》中提出了这一概念。历史上,中国将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竹器、铜铁、火药、金银器等源源不断传入西域、中亚与欧洲;同时,西方的葡萄、胡桃、石榴、苜蓿、香料、药材、胡椒、宝石、玻璃、骏马、狮子等等也大量传入中国。除了陆上丝路,还有海上丝路之谓:即从中国东部和南部海港出发途径东南亚、西亚、非洲的海路,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奏响的中华文明曲。无论是陆上丝路还是海上丝路,其存在的历史意义绝不仅仅于贸易的互通有无,更重要的是:在人类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更是东西方、东西方文化相互传播的世界桥梁。诞生于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为欧洲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印度的佛教、西方的基督教、中亚的伊斯兰教等也在中国落地开花。李白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描绘了盛唐时多文化交融景象,欧洲贵族对中国瓷器的热爱更将中国称为“China”,非洲出土文物中中国物品的隆盛等等,所有这些历史景象向我们展现出古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中华文明走向中亚、欧洲、非洲的过程中起着非凡的历史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文明交流、中国与非洲的历史交往、中国与印度、中国与东南亚、中国与中亚等的沟通传播,陆海两丝路贡献大焉!一定意义而言,丝绸之路促成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中的领先地位,以及中华文明贡献世界文明的杰出成就。【1】

总书记2013年9、10月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要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一路一带”建设作了部署,要求积极推动相关重要项目建设。推进“一路一带”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一路一带”中,“一路”是从中国向欧亚大陆腹地及西部延展,“一带”是从中国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延展,“一路”与“一带”对接,形同雄鹰展翅。【2】

为适应国际经济新格局的新变化,习近平主席提出“一路一带”的战略构想,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同时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其意义可归 纳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巩固中国同中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理念是加强 同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中国同、中亚及东南亚各国历史上有着共同的发展经历,文化相通,合作基础坚固。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举措有利于通过共建“一路一带”丝绸之路形成对外开放新的增长点,所以关键是处理好中国与中亚及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挥好上合组织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在推动诸边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受益,打造好同西部邻邦及东南亚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其次,逐步形成两个辐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基础,可以逐步形成连接东欧、西亚和东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可以巩固和发展我国同东南亚的经贸关系,同时可以逐步辐射到南亚和非洲等地区,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共建丝绸经济带的倡议之所以深受中亚各国的欢迎和赞同,因为在已有的上合组织框架下,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振兴势必会形成对阿拉伯和东欧国家的辐射作用,其结果有利于新的欧亚商贸通道和经济发展带的形成。对中国来说,可以带动内陆沿边向西开放,相当于扩大西部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影响力,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带动中西部加快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开放所到之处,经济即进入活跃发展阶段。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形成于2000年之后,同东部沿海相比起步较晚,必须加快对外开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内陆沿边开放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的重要内容,只要加快推动和落实,将进一步激活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结合我国周边外交的发展重点,通过开放实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全面提升内陆和沿边开放性经济水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成为扩大中西部开放、打造中西部经济升级版的主引擎。

第四,促进东部地区的转型升级和对外投资。东部地区经过30多年的率先对外开放,已形成了贸易驱动型的外向型增长模式。目前企业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和海外投资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加快同东南亚的互联互通,加快企业产品结构的升级至关重要。东部省份应寻求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新支点,加大经贸合作力度,以点带面,形成联动发展的新局面。【3】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实现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模式的转变,创新合作模式,真正实现互利互惠。复旦大学教授赵华胜认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传统模式是输出廉价消费品,获取能源矿产资源。这种模式的潜力接近用尽,也越来越不受欢迎。“一带一路”旨在打造我国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升级版,以推销廉价商品和获取矿产资源为目标的模式也与之相悖。以新模式取代旧模式并不是停止输出消费品和放弃开发海外矿产资源,而是通过增加新的内容,改变合作的形式和内涵。新型合作模式应以推动“一带一路”沿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代化为要义,这是我国与这些国家共同利益的真正契合点。新型合作不仅符合对方国家的利益和需求,还将提升中国经济存在的形式,从以商品存在为主进入到实体经济,同时有助于改善我国的形象,提高我国的政治地位。“一带一路”建设只有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诉求作出回应,才会为这些国家所真正接受。【4】

【参考文献】

【1】崔莉萍.基于“一路一带”推动中华文明在欧亚大陆的再传播[J].新闻大学,2014,5:97 【2】王敬文.“一路一带”打开筑梦空间[J].中国外资,2014,10:23

论“一带一路”的国际战略意义 篇5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迄今为止中国区域合作的最重要倡议,也是综合投入各种资源最多的经济外交战略。本文结合“一带一路”的国际战略意义,通过分析其潜在风险,对“一带一路”的前景进行了科学展望。

关键词:“一带一路” 战略 丝绸之路 挑战 机遇 应对措施

一、“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由来

(一)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F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二)“一带一路”的由来和实现情况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由习近平主席在2013 年访问中亚和东盟期间先后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李克强总理在2014 年3 月5 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当前,“一带一路”的倡议已从理论设计、总体框架到完成战略规划,开始进入务实合作阶段。思路是在通路、通航的基础上通商,其将主要影响铁路、航空、航海、农业、商贸流通、油气出口等多个行业,新的丝绸之路正在被开创,一千多年前的贸易模式正在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回归。中国从昔日加入APEC、世界贸易组织等机制积极融入国际贸易为自身发展创造机遇,到今天转而成为推动地区乃至全球贸易自由和投资便利化的主要动力来源,“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显然是这种转变的明证。

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正在绘制一份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图,该网络将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从而构筑起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骨架。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迄今为止中国区域合作的最重要倡议,也是综合投入各种资源最多的经济外交战略。这一构想在我国外交中处于优先位置,对于推进我国外交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也是考验在新时期中国综合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实现国内国际两重目标的系统性工程,具有极为重要的外交影响[1]。在规划、推动和落实“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国外交尤其是经济外交的理念、实践和策略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二、“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及面临

(一)“一带一路”对于我国乃至全球的作用

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亚洲各国共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大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包容性发展、开放式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特征。实现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2]。亚洲各国发展层次不同,内需市场潜力巨大,同时亚洲拥有外汇储备大、储蓄率高、财政状况相对健康、财富基金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可以将金融合作作为切入点,推动和激发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为亚欧国家深化合作勾勒了宏伟蓝图,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提供了崭新机遇,丝绸 之路意识已在各国落地生根, 许多国家将本国发展战略 与“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有效对接。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日本经济持续衰退,过去以日本为雁首的亚洲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模式逐渐被打破。根据劳动力成本和各国的自然资源禀赋相对比较优势,未来5 年,我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有望依次转移到“一带一路”周边及沿线国家,带动沿线国家产业升级和工业化水平提升,构筑以我国为雁首的新雁阵模式,要充分挖掘“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互补性,建立和健全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泛亚和亚欧经济一体化。

(二)“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

2011 年 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印度参加第二次美印战略对话期间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2011年10月,美国国务院向美国驻有关国家的大使馆发出电报, 要求将美国的中亚、南亚政策统一命名为新丝绸之路战略,并将其向国际伙伴通报。这标志着新丝绸之路战略成为了美国的正式官方政策。

2011 年 10 月, 时任俄总理的普京在其纲领性文章 《欧亚地区新一体化计划——未来诞生于今日》中提出了建立欧亚联盟的构想。他倡议由原苏联共和国组成“欧亚联盟”,建立一个类似欧盟的超国家联合体,在欧洲和亚太地区间起桥梁作用,成为世界格局中的强大一极,跟美国、欧盟和中国三大中心平起平坐。

1997 年, 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提出 “丝绸之路外交”战略,该战略把中亚及高加索八国称为“丝绸之路地区”, 并把这一地区摆在日本外交战略中的重要位置。日本是一个典型的麻烦制造者, 其上述行为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带来严重威胁和挑战, 破坏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合作关系,影响了南海正常的航运安全,损害了中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

国内各相关省市为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抢占发展先机,纷纷做规划、争地位、要政策,力求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定与支持,期盼在这一国家战略布局中争得一席之地。但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整体规划尚未出台,各省市“自弹自唱”的规划中难免出现区域功能定位趋同、产业 结构布局重叠、同质化无序竞争的弊病。仔细分析各相关省市的功能定位和规划设计, 就不难发现许多重复和雷同之处。从各地提出的口号来看,陕西、河南、重庆争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福建、江苏、浙江、广东争抢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各地开通的连接亚欧的国际货运专列来看,西安、重庆、连云港、郑州、成都、武汉、义乌等城市相继开通了类似专列,有“长安号”、“渝新欧”、“新亚欧大陆桥”、“郑欧”、“蓉欧”、“汉新欧”、“义新欧” 等国际铁路货运专列往返于中国与欧洲之间,但这些专列大都面临着始发地货源充足、返回地货源匮乏的困境,甚至出现“空担”现象,造成巨大资源浪费。这就是一带一路的内忧外患。

三、“一带一路”的机遇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一带一路”的新机遇

第一,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产业创新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带来的红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一些优质过剩产业将会转移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因为市场供求变化,一些过剩的产业,也许在其他国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在国内,因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一些产业、产品失去了价格竞争力,也许在其他国家,较低的要素成本会使这些产业重现生机。在国内,因为产品出口一些发达国家受限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也许在其他国家就能绕开这些壁垒,等等。此外,由于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转型升级更是机遇无限,比如技术改造、研发投入、品牌树造等等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无限机遇。

第二,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流,巨量的资金需求只能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我们已经发起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但这也只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沿“带”沿“路”国家和地区一定会进行各种金融创新,包括发行各种类型的证券、设立各种类型的基金和创新金融机制等等,这其间的红利和机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区域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的范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引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这包括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经济的技术路径、区域间的合作方式等等,这其间的每个创新都蕴涵着无限的机遇。

(二)、实施过程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自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最初的投资大多集中于一些全球贫穷国家的资源开采项目上。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外资流入,对外投资也被引导到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中的更为引人瞩目的项目上。五六年前,中国“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围绕着大宗商品,现在开始在一些实行竞标机制的国家承建基础设施项目。我们知道沿“带”沿“路”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愿意接受我们的投资,但由于其中一些国家政局并不是十分稳定,不同党派之间的理念差别很大,一旦一个党派下台,就会改变过去的对外政策,这必将给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在投资之前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案,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任何创新其实都会有潜在的风险,尤其以金融为主的虚拟经济创新蕴含的乘数式风险,需要我们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觉。

最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得与国内经济状况相适应。我们要看到,中国的产能过剩是相对的;实际上,国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空间,大有可为。如果我们不顾及国内的这些实际需求而一味向国外投资和转移产业,有可能会产生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和产业的“空洞化”。对此我们要提高警惕。

四、结语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篇6

摘要:可持续发展从提出到得到认同经历很多曲折和艰难,但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环境日益显著的变坏的情况使人们不得不承认可持续发展。从忽视到重视不论是国家还是集体甚至个人,都一致认可并参与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可见可持续发展对于社会及整个人类的有着不可衡量的重要性,究竟有何重要意义呢?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主题。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意义;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发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于发展观念上的争论;1972年,美国学者巴巴拉•沃德(Barbara Ward)和雷内•杜博斯(Rene Dubos)的《只有一个地球》问世,把人类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扒向一个新境界棗可持续发展的境地界;同年,一个非正式国际著名学术团体棗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有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共识与承认。

国际所认可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1988年春,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理事会全体委员会的磋商会议期间,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展开了激烈争论,最后磋商达成一个协议,即请联合国环境理事会讨论并对“可持续发展”一词的含义,草拟出可以为大家所接受的说明。1981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关于可持续的发展的声明》。

可持续发展定义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棗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基本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收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生存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可持续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不可衡量,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体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由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能损害后代发展的能力要求,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追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使得经济科学发展,符合人类发展的需求和社会自然发展的规律,是人类获得长足发展。

首先,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知识因素,而不是物质因素。土地、能源和矿产等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在技术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下降了。据世界银行对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差异分析发现,物质资产投入只能解释这些差异的不到30%,其余的70%以上直接或间接归因于知识、信息、教育、技术等无形因素。从国际上来年,资源开发导向型国家的经济增长比较缓慢,而知识开发导向型国家的经济增长要快得多,如日本、新加坡和西欧的一些国家,它们自然资源极其匮乏,但人力资本却非常丰富,因此经济发展就比较快。我国香港地区的发展更加说明这个问题。这是因为资源性产品需求弹性低,易受外部市场需求变化冲击的影响,造成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而知识发达地区则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其次,投资于开发知识资源的收益要大大高于投资于开发自然资源的收益。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知识发展差距逐渐拉大所致。改革开放初期,东西部经济水平差距还不是很大,大家都是吃大锅饭,都是集体经济,都限于体制而发展水平有限,甚至某些西部地区省份的人均GDP还高于个别东部地区省份人均GDP。但是,至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拉大,这是有目共睹的。就资源来说,西部无论是水资源、矿产资源、风力资源、太阳能资源等总量都优于东部地区,是什么原因使得西部地区发展滞后于东部呢?首先,是交通,西部处于内陆,地形多崎岖不平,交通不便;而东部多平原,临海,交通便利,信息流通快,技术传播快,知识发展优于西部。拿青海和福建两省对比可知:1998年福建综合知识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而青海则居第29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4%,差距十分明显。由此可见,投资自然资源是不可能有优势的,知识资源是最重要的发展资源,西部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知识资源的匮乏,并且对现有知识资源利用不足。因此,西部开发的方向应从主要开发自然资源转向开发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使知识要素成为加快西部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指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下一世纪人类应该共同追求的是以人为本位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要保证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加,还要求环境的到保护,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使人类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里,提高人类生活幸福感。

三、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

目前人类总人口已超过亿,这是一个有点恐怖的数字!为什么呢?每个人要生存下去,首先必须有足够的食物,还要衣物,以及因为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需求而需要的各类资源等,这是一个不可衡量的数据,它一直在增大,却没有一个限制,当然也很难去限制。而可持续发展就是一个为时未晚的补救,首先我们必须得控制人口,否则地球将不堪重负;人口得到控制,资源的消耗自然会在量上有所限制。接下来就是如何真正的使资源足够当代人的发展又不会影响后代,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这块就得着力于知识技术的发展,从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降低污染;做好以上两点,自然能够保护好环境,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社会秩序良好经济良性循环的社会环境。

品牌营销的战略性意义 篇7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以詹姆斯?布朗德、巴巴拉?斯潘塞等人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 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 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品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 (某种要素所得到的高于该要素用于其他用途所获得的收益) 的产业予以扶持, 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 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 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可以分为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两大分支, 包含三个层次的具体论点:利用关税抽取外国垄断厂商的垄断利润, 以进口竞争产业的保护来促进出口和以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厂商夺取市场份额。外部经济理论为广义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兴起的理论意义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建立完全竞争假定基础之上的, 也就是排除了产品差别化, 规模经济和进入障碍的因素。同时,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静态的, 即:资源禀赋, 消费偏好, 科技等都是固定不变的。而国与国在消费偏好、技术、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每一个国家都在特定产品上对其他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由此一来, 国际分工体系则是完全预先决定的, 不可改变的。国际贸易格局主要是固定的各国独有优势产品之间的交换:比如发达国家应该出口工业制成品或是资本密集品, 而不发达国家应该出口原材料或是劳动密集品。由此可见,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基本没有可能通过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者国家政策改变原有分工格局, 这样也就不能形成动态比较优势。如果现代国际贸易真的恪守这种既定性很强的贸易理论, 这也就意味着留给政府通过积极的贸易或者产业政策提高本国福利的空间很小。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也是相当不利的。

但是, 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停止它的转动, 战略性贸易政策也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解释力削弱的过程中孕育而生。首先, 产业内贸易和寡头垄断竞争产业的出现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兴起提供了转机。众所周知, 以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的主流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 不同国家应该进口自己具有比较劣势产业的产品而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产品, 即这是一种产业间 (interindustry) 的贸易。但是, 随着欧洲共同体 (EEC) 内部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制成品的双向贸易的不断增强, 产业内贸易的绝对值和增长速度远远超越了产业间贸易, 这也就使得穿的国际贸易理论难以继续解释这种有悖常理的现象。其次, 生产的规模递减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 而在当今社会中, 却恰恰存在着很多规模经济报酬递增的产业。同时由于垄断集团的利益维护等原因, 这些产业往往具有很高的规模门槛, 这使得先进入这些产业的厂商对后来者拥有排他性的竞争优势从而保证了“租” (rent, 即垄断利润) 的长期性。由此形成的均衡完全是偶然因素造成的, 动态的, 随机的。这意味着国家可以运用贸易和产业政策形成有利于自己的分工格局。如果提出没有新的理论框架, 对这一现象认识的本身尚不足以直接动摇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主流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统治地位。经济学者们经过不懈的努力, 最终通过在国际贸易现象分析中引入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成果完成了这一质变的过程。以Spencer&Brander (1983) 、Brander&Spencer (1985) 和Krugman (1984) 的三篇开创性的论文为标志,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诞生了。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兴起的实践综述

二战以后, 日本经济成功地摆脱战败的阴霾, 进入数十年的高速增长时期, 现在的许多分析认为其原因就是成功地使用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 日本政府主要通过大藏省和通产省控制和调控外汇、信贷和利率等方面, 从而控制重要资源并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日本政府把钢铁工业作为优先发展目标, 1963年到1970年日本的钢铁产量增加了3倍, 产生了新日铁、住友金属、川崎制铁等一批世界级的钢铁企业, 这样强有力的政策既满足国内经济增长的需要, 同时也使日本快速成为世界上的重要钢铁出口国。自20世纪70年以来, 日本面临其他国家要求开放市场的压力, 转而实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值得借鉴的是, 日本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设法运用政策手段促进其技术进步, 比如对研发活动进行适当补贴, 或者鼓励企业联合研究开发有前景的新技术项目。战略性贸易政策使日本部分产业世界领先, 如汽车工业、家电工业、芯片制造等, 成为出口的主导产业。从今天的角度来看, 成功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使得日本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平台, 而进入这种平台的幕后处处都能看到日本政府贸易政策抉择的推手。

克林顿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也是一个可供参考的经典案例。冷战结束后, 克林顿政府把“在国内外重建美国经济领导地位”作为新政府国家安全战略的首要目标, 并宣称“经济增长前所未有地依赖开辟新的国外市场和扩大世界贸易量”。战略性贸易理论成为指导克林顿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主流经济学。为此, 克林顿政府借鉴其他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与贸易政策相结合的成功经验, 制定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出口战略”, 确定了六大重点出口产业。“国家出口战略” (national export strategy) 于1993年9月启动, 其指导原则为:商业优先;加强联邦各部门合作并扩大美国贸易代表 (USTR) 权力以促进出口;加强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的紧密合作等。其目的是增强美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包括放宽出口管制、建立出口援助中心、政府为企业出口提供信息, 以及政府为出口企业提供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等。在机构设置上, 前任老布什总统设立了“贸易促进与合作委员会” (TPCC) , 统筹出口策略, 加强美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克林顿总统又建立了“外销推展中心” (Advocacy Center) , 提供资讯及加强国际间之联系。在美国《1996年贸易政策议程和1995年总统关于贸易协定方案的年度报告》中, 克林顿总统明确了其对外贸易政策的四个基本目标:打开外国市场、坚持“平等竞技”、为美国公司和工人实行激进的贸易促进战略、将贸易政策与全球经济战略相结合。这个被称为“新门户开放”的战略是继他第一任期“出口能动主义”的延续。为推动美国工业出口, 克林顿政府打出了“公平贸易”的旗帜。在保持美国市场开放的同时, 按照对等原则, 贸易伙伴也要向美国开放市场, 使外国市场具有同美国市场一样的开放性。如果贸易伙伴不实行对等开放, 美国政府就可能将其列入“不公平贸易”名单或观察名单, 实行单边主义的贸易报复或制裁。90年代克林顿政府的出口优先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克林顿在1995年《总统经济报告》中说, 本届政府在国际贸易政策上取得了比战后任何一届政府都要好的成果, 协定改变了未来贸易的蓝图。单是与日本就签订了20多个协议, 美国对日出口大幅度增加, 制成品出口在发达国家中制成品总额中的比例由80年代中期的14%提高到1993年的18%。这期间, 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美国取得迅猛发展, 美国在电信、半导体、汽车等高科技领域恢复了劳动生产率的领先地位, 创造了所谓“新经济”神话。伦敦《经济学家》称之为“有史以来最长久的经济扩张”。随着美国在高科技领域恢复国际竞争力, 在一定程度上, 美国国内产业集团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需求有所减少, 美国以全球经济霸主的身份逐渐增加了自由贸易的全球供给。

综上所述,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不仅仅是填补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近些年来对于国际贸易新形势解释能力的不足, 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在自身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提供了良好的指引。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更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在此理论的研究成果, 争取能为我们自身贸易发展的“强国之路”建设做好战略准备。

参考文献

[1]、张建新, 美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美国研究》2003年第1期

[2]、徐洁香.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可行性的博弈分析[J].财贸研究, 2008, (01)

[3]、罗大千.R&D投入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

[4]、柳剑平, 程时雄.国际R&D竞争、资本结构与战略性贸易政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 (09) .

[5]、王卉.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初探[J]河南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98, (02) .

[6]、王淳.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博弈效应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01)

[7]、胡涵钧, 王作维.R&D投入——中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选择[J].世界经济研究, 2005, (01) .

健康产业的战略意义 篇8

健康产业的概念与内涵

健康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内外迄今没有对健康产业做出过权威的界定。本文界定的健康产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人的健康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各类社会经济组织的集合。直接为人的健康提供产品和服务,如药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间接为人的健康提供产品和服务,如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健康管理等。

健康产业是一个复合性的产业群体,它至少包括四大基本产业,即:以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保健用品产销为主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健康产业的特点

健康产业作为一项产业,与其它产业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人的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康需求的广泛性,关乎人类的永恒存在和发展,使得健康需求具有的永恒性、既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又与其它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复合性,市场环境的特殊性以及能够顺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而改变等6个特点上。

(一)以人为本

关爱生命、维护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健康产业围绕着改善人的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康产业的回报是在提供了改善人的健康状况的产品之后获取的。

(二)广泛性

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健康产业需求主体的广泛性,即来自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既有患者,又有健康和亚健康的人,既有老人和小孩,也有青年和壮年,既有女人也有男人。二是健康问题来源的广泛性。如生命自然周期带来的健康问题,即成长、成熟、衰老过程引起的健康问题;外来侵害造成的健康问题,包括物理的创伤、化学的污染、生物的感染、环境的影响、精神的刺激等;精神压力、社会压力、生活压力、情感问题等造成的心理失衡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不良的生活、工作习惯引起的健康问题;对健康生活缺乏科学的认识、正确的知识引起的健康问题。

(三)永恒性

健康产业面向每个人,面向人的生、老、病、死全生命过程,面向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等提供产品与技术手段。人类的永恒存在和发展,使得健康需求永恒存在。健康产业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同时,部分健康需求(如对症治疗)呈刚性需求。

(四)复合性

健康产业不能被简单地归类到第一、二、三产业,它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与其它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产业。例如,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企业属于第三产业,它需要整合其它产业提供装备、设备、技术、信息等;而医药工业企业则属于第二产业。

(五)市场环境特殊

健康产业的产品市场受到人群疾病谱、文化与生活习惯、医疗卫生制度的影响。例如,医药产品属于被动消费,由疾病或不良健康状况决定;健康管理往往由消费者主动选择;保健品消费则介于被动与主动选择之间。

(六)适应医学模式转变

医学模式是医学理念和实践的总结、概括和升华;医学模式发生转变,是医学研究和实践发展的结果,其演变体现了人类认知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科学的发展。相应地,医学模式转变催生着健康产业的发展,健康产业的发展顺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变。

健康产业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健康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健康产业面临着日益增加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各国的医药工业都是快速发展的行业。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健康产业同其它生产要素一样,促进了经济增长。

健康产业作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其发展符合人类发展要求,符合产业发展趋势,代表新科技革命趋势。健康产业面临着日益增加的需求,最终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据统计,目前在全球股票市值中,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超过10%。健康产业中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孕育着大规模的产业化。发达国家已经将健康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例如,日本将健康产业与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列于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在美国,医药工业是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制造产业之一;在欧洲,医药工业是绩效最好的高技术部门。英国把医药工业看作“经济皇冠上的一颗钻石”,其行业利润仅次于金融和旅游业;在日本,医药工业是继电器、汽车、化工和机械之后的第五大产业,产业增加值位居各行业之首。

从药品提高人的生产率效果看,患病的员工合理使用药品后,能够更快恢复健康,返回工作岗位,减少因缺工带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损失,节约患者开支。健康状况的改善对经济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有学者认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健康改善同其他有价值的生产要素一样,促进了经济增长。”

我国作为拥有十三亿人口、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的大国,健康产业极具发展前景。保守估计,2015年,我国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4万亿~5万亿元。至2020年,我国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蓬勃发展的健康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具体地看:

医药产业。2009年,医药产业产值规模已经超过1万亿元。按每年20%增长的速度,保守估计,至2015年医药产业生产规模将达3万亿元。至2020年,医药产业生产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我国医药市场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

此外,健康产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据中国医药行业学会不完全统计(2005年医药统计年报数据),2005年,仅医药生产企业就业人数达到130万人,这还未包括全国近万家的医药商业企业、十几万家的药品零售企业中的从业人员,特别是全国各地挂靠在合法经营机构中而实际为自由贸易人的估计就有约上百万人。粗略估计,全国医药行业从业人员总数很可能已超过500万。国内保健品产业的从业人员据国家药监局南方经济研究所估计达300万~500万人。2009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

(含村卫生室)达784.4万人。由此可见,保守估计,当前我国健康产业从业人员接近2000万人。

健康产业能强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中国家因为缺医少药,造成流行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盛行,甚至陷入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健康产业能有效地降低全社会卫生总费用,药品、医疗卫生服务、保健品以及健康管理服务等如能够被广大患者以合理方式获得且能以合理方式使用,将极大促进我国的社会和谐。

例如,新药的发明能够减轻成千上万患者的疾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的质量,带给其家人幸福。

健康产业能有效地降低全社会卫生总费用。首先,健康管理以及对疾病预防的保健,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和降低疾病的发生,从而节省大量的卫生费用。其次,当疾病发生后,药品的合理使用,能使许多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大大降低患者的医院门诊、住院、紧急救护需要,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减少卫生费用开支。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药品的合理使用最具成本/效益比。研究表明,美国在新药取代旧药方面每投入1美元,总卫生支出就减少6.17美元。英国针对12种疾病治疗所做的研究估计,因药品替代而减少病床使用的费用节约,从1970年的1.14亿英镑增加到2002年的109.87亿英镑。

nlc202309032251

反之,一个社会如果健康产业发展落后,后果将极其严重,社会和谐将无从谈起。世界上许多国家(如非洲贫穷的国家、处于战乱的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贫困人群、边远农村的农民以及儿童缺医少药,造成流行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盛行,死亡人数众多,一些国家或地区甚至陷入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因为缺医少药,每年有13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可预防疾病。在非洲,疟疾、艾滋病等恶性传染病使得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儿童成为艾滋病孤儿,有上百人死于疟疾,其中多数是5岁以下儿童。未来数十年,我国的人口数量和老龄化程度还将进一步提高,若缺少新药开发和必要的药品供应,因老年性痴呆、中风、帕金森氏病、充血性心脏衰竭以及其他疾病,大量老年人不得不长期呆在疗养院和医院中,产生巨额卫生费用,给我国未来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健康产业是提高全民健康福祉的重要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老年性疾病、病毒、传染病、精神病等已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健康产业关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新增长动力,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加快健康产业发展,必将对我国未来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防病治病的斗争史。不同的疾病,给人类带来不同程度的挑战,重大疾病的流行有时甚至会改写人类历史的进程。为克服各式疾病挑战,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积累和丰富获得健康的知识和手段,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促进了人类生存和文明的延续。譬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磺胺和青霉素为代表的现代药出现,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起到划时代作用,以往每年夺走数以万计生命的许多细菌性传染疾病,如产褥热、流行性脑膜炎、肝炎、肺炎等,得到了有效控制。由于抗生素的发明,全人类的平均寿命增加了10岁。

20世纪后半期,新化学合成药物、生化药物、生物工程以及基因工程在内的高科技手段制成的新药源源不断问世,在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增进公众健康、增加人类预期寿命方面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美国卫生部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治疗艾滋病新药的使用,使美国艾滋病患者死亡率从1995年的16.2%下降到2002年的4.9%。统计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5年间,绝大多数国家的平均期望寿命均提高了几岁。在促进各国期望寿命增加的诸因素中,新药的贡献度约为40%。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老年性疾病、病毒、传染病、精神病等已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与健康。据统计,目前全国结核病患者人数约450万,仅次于印度,列世界第二位,其中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约200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超过1.2亿人,占全世界的1/3;吸血虫病患者约有85万人。在不少农村地区,肠道传染病、微量营养素缺乏病、妇女孕产期疾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等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艾滋病、非典、人间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出现,又加重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的难度。

同时,由于居民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变化,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严重疾病的患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病种。据调查,我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糖尿病患病率为2.6%。因患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人数已经列在我国人口死因的第一位和第二位。精神卫生问题也已经成为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全国现有精神障碍者约1600万人,患病率达13.5%。我国出现了急性传染病和慢性严重疾病同时并存的多重疾病负担的状况。

显而易见,健康产业关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新增长动力,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加快健康产业发展,必将对我国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上一篇:年度活动行事历下一篇:叶升中心小学2013年度少先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