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传染病疫情登记

2025-0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传染病疫情登记(精选11篇)

学校传染病疫情登记 篇1

为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疫情报告规定,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制定我校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制度如下:

1、学校要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必须人人重视,加强预防。

2、学校张旭升老师负责学校内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收集、汇总和报告工作,班主任和教师发现学生有发热、皮诊、腹泻、呕吐、黄疸等传染病早期症状,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及时报告学校领导及疫情报告人,疫情报告人在24小时内上报卫生防疫部门与教育局。

3、学校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及时向所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得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4、学校疫情报告负责人定期对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班主任每天进行晨检,对缺勤的同学通知家长了解情况,并进行登记。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责任人,并通知家长,疫情报告责任人进行进一步排查。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责任人,疫情报告责任人接到报告后,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

5、传染病报告员要加强责任心,对玩忽职守、瞒报或谎报,不按时报等造成传染病传播或流行的,要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

6、一旦发现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疫情报告人以最快捷方式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部门报告,做到不漏报,不瞒报。

学校传染病疫情登记 篇2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上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2-2007年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中的学校暴发疫情, 以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1.2 传染病诊断标准

按照《传染病学》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和国家制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甲型肝炎 (简称甲肝) [GB 17010-1997], 麻疹[GB 15983-1995], 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 [GB 16002-1995], 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 [GB 15994-1995], 流行性腮腺炎 (简称腮腺炎) [GB 17016-1997], 风疹[GB 17009-1997],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简称结膜炎) [WS 217-2001], 感染性腹泻 (简称腹泻) [GB 17012-1997]。水痘则按照《传染病学》诊断。

1.3 暴发疫情确认标准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上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定的“关于学校传染病报告内容与范围”, 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试行) 》与《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 (试行) 》要求, 凡学校报告的“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 1 d内有3例或者连续3 d内有多个学生 (5例以上) 患病, 并有相似症状 (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 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史的疑似传染病例”均视为暴发疫情, 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

1.4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进行分析, 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暴发疫情概况

2002-2007年上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接到和调查学校报告发生的传染病暴发疫情26起, 患病人数399人, 无死亡病例;无甲类传染病疫情报告, 法定乙类传染病暴发7起 (76人) 占26.92%, 法定丙类传染病暴发18起 (310人) 占69.23%, 其他传染病 (水痘) 暴发1起 (13人) 占3.85%。肠道传染病疫情7起, 呼吸道传染病疫情17起, 接触性传染病疫情2起。见表1。

注: () 外数字为疫情起数, () 内数字为发病人数。

2.2 疫情分布

2.2.1 地区分布

农村学校共暴发疫情16起 (肠道传染病6起, 呼吸道9起, 其他1起) , 占总数的61.53%, 病人数占总病人数的54.88%。各病种与病人数构成比分别为:肠道传染病占85.7% (6/7) , 病人数占76.72% (89/116) ;呼吸道传染病占52.9% (9/16) , 病人数占47.56% (117/246) ;水痘1起, 病人数占35.16% (13/37) 。城镇学校暴发疫情10起 (肠道传染病1起, 呼吸道传染病8起, 接触性1起) , 占总数的38.47%, 病人数占45.12% (180/399) ;呼吸道传染病占80.0% (8/10) , 病人数占71.66% (129/180) ;肠道传染病1起, 占14.29% (1/7) , 病人数占23.28% (30/116) ;结膜炎1起, 病人数占64.85% (24/37) 。农村与城镇学校传染病暴发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3.502, P<0.01) 。见表2, 图1。

2.2.2 人群分布

小学暴发疫情19起占总疫情的73.1%, 病人数占总数的77.19%。各病种暴发起数和病人数构成比如下:肠道传染病占71.4% (5/7) , 病人数占74.14% (86/116) ;呼吸道传染病占76.47% (13/17) , 病人数占84.96% (209/246) ;接触性传染病 (水痘) 病人数占35.14%。中学暴发疫情7起, 占总疫情的26.9%, 病人数占总数的22.81%, 分别是肠道传染病占28.6% (2/7) , 病人数占25.86% (30/116) ;呼吸道传染病占23.5% (4/17) , 病人数占15.04% (37/246) ;接触性传染病 (结膜炎) 1起, 病人数占64.86%。小学和中学传染病暴发存在显著差异 (χ2=46.218, P<0.001) 。

男生发病占总病例数的49.38%, 女生占总数的50.6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40, P>0.05) ;6~9岁小学生占总数的52.38%, 10~13岁小学生占30.08%, ≥14岁人群占17.5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41, P<0.001) 。

2.2.3 季节分布

春秋季共暴发疫情24起占总暴发疫情的92.31%, 春季发生17起 (甲肝1起, 风疹8起, 麻疹和腮腺炎各4起) 占总疫情的65.39%, 以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为主;秋季发生7起 (菌痢2起, 腹泻4起, 水痘1起) , 占总疫情的26.92%, 与饮用水和饮食卫生密切相关;冬季和夏季各1起 (流感和结膜炎各1起) , 占总疫情的7.69%。

2.3 疫情暴发因素分析

调查发现, 农村学校6所暴发肠道传染病的学校不提供开水, 学生只能饮用生水。5所学校使用山泉水或河水, 1所学校有自备井水, 但无消毒和防护措施, 水质均易被周围农田水污染。暴发的5起感染性腹泻皆由于学生饮用了被粪便污染的水质所致。某初中暴发的1起甲肝是一位住校生发生甲肝后未及时隔离治疗, 传染至同宿舍人员。在2所偏远山区的小学和1所流动儿童较多的中心小学一~三年级学生中暴发麻疹, 首发病例均为未接种麻疹疫苗的流动儿童, 续发病例以未完成全程免疫接种的流动和留守儿童为主, 麻疹疫苗接种率仅为64.71% (22/34) ;小学生易暴发水痘、风疹和腮腺炎, 除相应疫苗几乎未接种外, 学校及家长对其传染性和危害性认识差, 对病人未及时报告和隔离治疗也是导致流行的因素之一。

城镇学校疫情暴发原因分别是:某中学菌痢暴发的传染源为校内食堂的厨师 (属慢性菌痢带菌者) , 通过饮食造成传播;某中学住校生出现结膜炎流行为首发病例未隔离治疗, 由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引起传播;某中学学生暴发流感的传染源是患该病教师未隔离治疗所致。某所小学暴发麻疹也由患病的老师导致传染。近年来, 小学生多暴发丙类呼吸道传染病, 病种以潜伏期短的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为主, 主要因为相应疫苗尚未纳入国家计划免疫, 接种率低未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在人口密集的学校易暴发流行。

2.4 疫情暴发趋势分析

2002-2004年学校暴发疫情14起, 其中肠道传染病7起, 呼吸道传染病5起;2005-2007年暴发疫情12起, 均属呼吸道传染病, 期间疫情暴发数量无明显变化, 但传染病的病种发生了改变。自“非典”后, 学校在加强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的同时, 农村学校逐步改善了学校饮用水供应, 中学加强了饮食管理, 肠道传染病暴发得到了控制。但近年来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感和水痘等传染病在校内暴发现象增多, 与学校人口密集, 加上易感人群相应疫苗的接种率低有关,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可能成为学校传染病暴发的主要原因, 与深圳市南山区2006年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结果相似[2]。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农村卫生条件和预防接种工作较城市薄弱, 农村学校基本无法供应合格的饮用水, 学生饮用被污染的生水易暴发肠道传染病;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 大量的流动和留守儿童免疫接种不及时是引起麻疹等传染病暴发的根本原因;风疹、水痘和腮腺炎等相应疫苗的接种率低, 已成为近年来学校传染病暴发的主要病种。

抓好学校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需要教育和卫生部门认真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食品卫生法》, 加强沟通与协作 (如校内食品和饮用水的管理, 儿童入学查验接种证等) , 及时通报疾病发生情况。学校方面: (1) 应健全相关卫生管理制度并抓好督查落实, 及时发现和报告传染病疫情 ; (2) 抓好学生饮用水和饮食的供应和管理; (3) 开展好健康教育和季节性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部门: (1) 应加强对学校食堂和饮用水的督查; (2) 加强疫情监测, 及早发现学校内的传染病, 指导学校及时排除致病隐患; (3) 提高易感人群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和流感疫苗等二类疫苗的接种率。通过采取上述各项措施, 能有效防止相应传染病在校内的暴发流行, 确保学校的正常生活和教学秩序。

摘要:目的分析上犹县2002-2007年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状况, 探讨预防控制学校暴发疫情的策略和措施。方法以上犹县传染病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为基础数据,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进行分析。结果26起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中乙类7起, 丙类18起, 其他传染病1起;肠道传染病7起, 呼吸道传染病17起, 接触性传染病2起;农村学校16起, 城镇学校10起;小学19起, 中学7起;春秋季共暴发24起, 冬季和夏季各1起。结论应重点加强学校易感人群传染病防治工作, 加强学校饮用水和饮食管理。

关键词:传染病,疾病暴发流行,学生

参考文献

[1]楼乐平, 汪永良.学校传染病疫情发生的特点及对策.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4, 20 (6) :532-533.

学校传染病疫情登记 篇3

随着国家对传染病的预防监测系统的不断完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正在不断得到深入的实施,疫情监测信息也不断更加准确、完整。特别是在人民群众对健康保健需求日益提高的当前形势下,如何利用传染病疫情监测资料,及时做好传染病的疫情预测,采取有效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准确的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经过非典疫情、甲流疫情、禽流感疫情以后,我国的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得到很大重视和完善,对疫情的应急处置措施也更加全面。近几年, 我地区相继出现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麻疹、聚集性发热、季节性感冒等局部疑似疫情,在发生局部疫情前,一定时间内都表现出地区散发发病人数增多的现象,如何扑捉工作中的这些信息,善于发现并科学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指导我们工作中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是传染病防治的关键。根据我们这些年防治工作中采取应急处置的實践经验,我们认为:传染病防治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工作中的疫情信息,科学、有效地利用时段疫情信息及时作出传染病发生的疫情预测尤为重要,也是为政府提供科学有效防治措施的技术要求。

比如:根据近几年某时段我地区传染病疫情变化情况:3个月总报告传染病745例,发病数与去年同期(715例)相比,升高4.1958%;本期累计死亡数为2例,前一年同期累计死亡数为1例,与去年累计比升高100%。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650例,丙类传染病报告95例。

根据这些疫情信息资料,结合传染病种类排列情况,总报告病例中发病数居前十位的是乙肝、肺结核、梅毒、流行性腮腺炎、丙肝、麻疹、淋病、流行性感冒、其他感染性腹泻、甲肝。

其中乙类传染病发病数居前五位的是乙肝、肺结核、梅毒、丙肝、麻疹。丙类传染病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包虫病。

从疾病分类构成情况见下表:

在疾病构成上分析,同期内前一年肠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所占比例分别为3.92%和77.90%,比同期有所升高;但总呼吸道传染病和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所占比例分别为12.72%和0.42%,比前一年有所下降。

对重点疫情预测分析情况:根据上级卫生部门要求,在重点传染病监测方面,我地区有麻疹专题分析,肺结核防治专题分析,性病/艾滋病专题分析、腹泻病专题分析总结,其他传染病针对季节性特点有月、半年、全年疫情分析,综合分析以后,我们发现某年一定时段内流行性腮腺炎位居第9,麻疹位居第19;第二年同期流行性腮腺炎位居第4,麻疹位居第6……;据此经过我们从历年发病水平、病种分类构成、病种排序变化、地区实时疫情等流行病学综合分析,提出短期时间内,有可能发生流行性腮腺炎和麻疹发病继续增多的趋势,利用时段疫情信息及时作出了某一时段传染病发生的疫情预测,为政府提供了切实可信的技术信息,通过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控制了传染病的继续发生。

学校传染病疫情登记 篇4

1、学校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学校老师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队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隋报告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并将排查情况记录在学生因病缺勤、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患病及病因排查结果登记日志上。

2、晨检应在学校疫情报告人的指导下进行,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癌、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要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3、因病缺勤班主任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瘦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

4、报告内容及时限: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芨热、应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当学校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5、报告方式:当出现符合本制度的报告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乾县临平马里小学

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篇5

为加强传染病疫情管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学校内的发生与流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明确疫情报告人

为严防传染病疫情在学校内传播流行,学校责成卫生保健教师为传染病疫情报告人。

二、疫情报告人职责

疫情报告人要依法履行职责,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按照以下要求向上报市妇联、市疾控学校。

(一)常见传染病报告时限和内容

1、在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应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应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3、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二)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限和内容

1、疫情报告人在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非典疑似病人时,应在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

2、疫情报告人在发现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时,应当在24小时内报告。

三、疫情报告要求

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及处理流程 篇6

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及处理流程

1、班级发生传染病后,班主任及时报告分管副校长。分管副校长追查病因,班主任立即组织学生开窗通风,同时与家长联系,学生立即隔离就诊。

2、分管副校长立即报告校长,报告乡教管中心、乡人民政府, 再报告教育局和县疾控中心

3、分管领导立即采取相应消毒隔离措施,做好疾病防治知识指导。和密切接触人员的观察工作,即使发现疾病早期症状,并对密切接触人员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班级中发生同样传染病3例以上,应联系校长采取措施,将整个班级学生隔离到非教学区。必要时在校门口晨检以防止病原进校、传播。停止该班级的一切公共教师活动。

5、学校领导、班主任、心理老师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6、班主任做好疫情的登记处理记录,协助疾控中心的病原学调查。

学校传染病疫情登记 篇7

在学校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 传染病暴发疫情是最为主要的类型[1]。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传染病疫情的暴发, 笔者对湖州市2006-2010年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进行了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中报告的2006-2010年发生于湖州市中小学校、幼托机构的传染病疫情资料。

1.2 暴发疫情报告标准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试行) 中规定的标准进行报告。

1.3 统计分析

疫情资料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06-2010年湖州市共报告传染病暴发疫情46起, 报告发病2184例, 死亡2例。其中发生于学校及幼托机构的传染病暴发疫情40起, 占86.96%;报告发病2 177例, 占99.68%, 无死亡病例。

2.2 流行特征

2.2.1 地区分布

除德清县外, 湖州市2006-2010年其余4个县区均有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其中吴兴区16起, 占40.0%;南浔区10起, 占25.0%;长兴县1起, 占2.5%;安吉县13起, 占32.5%。

2.2.2 时间分布

除1月、7-8月、12月无暴发疫情外, 其余各月均有发生。于3-5月、9-11月出现2个高峰, 发生疫情21起, 14起, 分别占52.5%和35.0%。

2.2.3 学校分布

40起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中, 主要发生在小学, 共报告30起, 占75.0%;中学8起, 占20.0%;幼托机构2起, 占5.0%。其中以农村学校 (包括幼托机构) 为主, 共30起, 占75.0%。

2.2.4 病种分布

报告呼吸道传染病32起, 占80.0%;肠道传染病6起, 占15.0%;其他传染病2起, 占5.0%。32起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中, 以流行性感冒和水痘暴发疫情最多, 分别占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的43.75%和37.5%;其次为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 分别占12.5%和6.3%。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2.2.5 疫情报告及流行情况

所有疫情从首例病例发病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时间, 平均为6 d, 1 d内上报的有2起 (5.0%) , 1~7 d内上报的有29起 (72.5%) , 7 d及以上的有9起 (22.5%) 。所有疫情从首发病例至流行结束平均持续15d, 其中疫情持续7 d以内的有12起 (30.0%) , 7~15 d的有13起 (32.5%) , 15 d以上的有15起 (37.5%) 。见表2。

注: () 内数字为平均值。

3 讨论

湖州市2006-2010年发生在学校及幼托机构的传染病暴发疫情占全市报告传染病疫情数的86.96%, 说明学校是当前传染病暴发疫情控制的重点场所, 这与有关报道一致[1,3,4]。因此, 教育和卫生部门应高度重视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 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建立和培养学校卫生工作队伍。各级各类学校应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配备校医或保健老师, 并加强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将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落到实处。各级疾控机构应制定学校传染病防控计划, 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人员的传染病防控技术指导和培训。

湖州市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小学, 其次为中学;按地域划分以农村学校多见, 尤其是农村小学。提示小学是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的重点控制场所, 这可能与小学生机体免疫功能相对薄弱, 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有关[3];也可能与农村学校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学生卫生知识、卫生习惯较差, 自我防护意识不强等有关[4]。暴发疫情以流行性感冒、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呼吸道传染病为主, 发病高峰一般在3-5月, 与陈慧萍[1]和陈晓薇[5]的报道一致。因此, 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学时应制定传染病防控计划, 布置和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建立索取患传染病学生返校痊愈证明制度, 加强师生健康教育, 尤其是在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发病高峰前, 开展以预防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水痘等传染病为主的健康教育, 提高卫生防病意识, 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6]。幼托机构、小学应严格执行新生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 发现免疫空白学生应及时通知补种疫苗。在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中, 以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为主, 应引起足够重视。学校要加强饮用水、饮食卫生管理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通过综合措施, 减少诺如病毒腹泻暴发疫情的发生[7]。

通过此次分析发现, 从首发病例到报告时间平均6 d, 最长有30 d;疫情流行持续时间平均15 d, 最长有67 d, 提示湖州市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不够及时, 延误了疫情处置最佳时机。传染病病例报告、隔离不及时是导致传染病在学校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8]。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9], 应落实晨午检、因病缺课登记和疫情报告制度, 一旦发现传染病应立即报告疾病预防控制部门, 及时处理疫情。教育和卫生部门应加强联合, 通过湖州市当前运行的《学生健康晨检网络报告系统》开展症状监测, 以便及时识别和发现传染病暴发苗头, 真正做到早预警、早控制。

参考文献

[1]陈慧萍, 徐旭卿, 王臻, 等.浙江省2008年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流行特征[J].浙江预防医学, 2009, 21 (10) :289-229.

[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试行) 》[S].2005-12-27.

[3]杨建文.江苏某地2003-2004年学校传染病疫情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 (1) :84-85.

[4]刘宇珠, 林籼松, 张颖兰, 等.云南省大理州2005-2008年学校传染病疫情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 (9) :1066-1067.

[5]陈晓薇, 徐若君.永嘉县2004-2008年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10, 22 (7) :35-38.

[6]韩俊锋, 王子军.我国2006-2008年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 (4) :463-465.

[7]李海, 莫兆军, 杨进业, 等.广西自治区2006-2007年诺如病毒腹泻暴发疫情特征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08, 34 (5) :6-13.

[8]唐伟, 黄顺和, 赵林, 等.南充市2006-2008年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J].临床医学, 2009, 22 (11) :10-13.

学校传染病疫情登记 篇8

吉林市第二中心医院是一所建院近百年的综合性医院,三级甲等医院。总结我院传染病防控与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有如下做法和体会。

(1)明确“预防为主”的传染病防治方针和综合医院职责。

医疗机构是发现疫情和疫情报告的最主要来源,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检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发现传染病疫情或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2)成立感染管理办公室,实行感染管理制度化表格化。

2006年1月我院专门成立了感染管理办公室,配置了3名专职管理人员:主任1人、消毒隔离1人、本人由原作消毒隔离工作转做疫情管理信息直报工作(原疫情管理信息直报工作由电脑室人员兼职)。

结合我院实际,感染管理办公室重新修订下发实施了传染病报告制度与流程、传染病诊断标准、突发公卫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医院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等。同时,完善了门诊日志、病房住院登记、化验室阳性结果登记、放射科肺结核阳性结果登记和传染病报告登记簿等。

(3)注重相关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

实际工作中,我们多次组织全体临床医生针对传染病报告等内容进行专题培训,并组织考试。对新上岗的责任报告人和实习生、进修生进行上崗前培训,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8学时。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中有关条款、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各专门病种的报告要求等。例如: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禽流感、艾滋病、急性迟缓性麻痹知识的专项培训。并且组织全体参培人员考试答卷,将考试成绩作为每人本季度继续教育的考试成绩存档。

(4)形成疫情报告网络,将责任分工落实到人头。为了全面动态掌握疫情,我院将检验科生化室、免疫室、细菌室、体液室、急诊检验室、放射科肺结核阳性结果登记等作为疫情监测点,通过总值班室和门诊大厅的两个报卡箱,形成一条完整的传染病报告网络。

(5)狠抓检查考核,强化疫情报告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为了确保医院传染病疫情完整、及时、准确上报,我们坚持对各种相关科室进行日检和周检。主要内容包括:加强门诊、病房、化验室各环节的检查和核对,做好检查及处理记录。并且将检查结果作为各科室及相关责任人的考核和奖惩依据;坚持实行了临床医生的首诊负责和报告责任制,化验室人员传染病检验结果报告制,责任疫情报告人和疫情管理人员的核查制。

(6)采取相应措施,妥善解决疫情报告遇到的疑难问题。

针对无化验室阳性结果记录,仅靠临床诊断的传染病病例,为防止漏报也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对新入院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先报未痰检(每日跟踪检查感染科住院患者一览表,排查放射科肺结核阳性结果登记),待痰检结果出来后,如是“涂阳”再报订正卡片。二是对儿科常见的风疹、水痘、猩红热等仅靠临床诊断的传染病病例,一方面向医生讲明漏报的后果与责任;另方面对就诊人数、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等进行跟踪检查。

针对传染病报卡中住址栏不愿填写的病例,在摸清患者怕填写会给自己的工作和社交关系带来影响的心理,向其说明填写住址是为跟踪了解病情和通知使用新药特药。同时我们也会履行为患者保密的责任。

讨 论

从事专职疫情管理直报工作的体会,可以归纳为八句话:一个目标,二个绝不,三个勤字,四个知道,五个有心,六个了解,七个必去,八个不放。

一个目标:要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使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

二个绝不:绝不让医院发生传染病漏报和迟报。

三个勤字:一定要做到眼勤、嘴勤、腿勤。

四个知道:一定要让每位医生知道报卡的病种、方法、时限、地点。

五个“心”字:即对工作要有进取心、责任心,还要有热心和耐心,最主要一条就是细心。

六个了解:了解国内外传染病疫情管理的动态;了解传染病报告网上公告栏内发布的最新消息;了解网传的基本知识;了解网上住址栏内区、街道的划分;了解死亡报告卡中死因ICD10疾病代码的基本内容;了解国家卫生部每月公布的传染病疫情通报。

七个必去:凡是有传染病阳性结果登记的部位必去:检验科的生化室、免疫室、细菌室、体液室、急诊检验室、放射科的X光室、CT室。

八个不放:①每天发生的传染病人流向不放过;(门诊病人尽量动员住院治疗;普通病房的要转诊到感染科;不具备转诊条件的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②传染病登记簿登记不好不放过。③门诊日志记录不好不放过。④检验科阳性结果登记不好不放过。⑤放射科肺结核阳性结果登记不好不放过。⑥节假日急诊医生往诊;外科医生手术不放过(一定做到在传染病规定时限内报告)。⑦报告卡内容填写不清不放过。⑧报卡中的先进典型不放过。

学校传染病疫情登记 篇9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为了使全国各类中小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和托幼机构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统一、有序,特制定本工作规范。

一、相关部门职责

(一)教育行政部门

1、负责对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的督促与检查;

2、负责与卫生行政部门共同组织开展学校和托幼机构有关人员传染病防控及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相关知识的培训;

3、协助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本地区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工作相关要求或规范;

4、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本地区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二)卫生行政部门

1、根据本工作规范,负责制定本地区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工作相关要求或规范;

2、配合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对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工作的督促与检查;

3、与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组织开展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控及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工作相关知识的培训;

4、负责及时向同级教育行政部门通报本地区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为学校和托幼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疫情监测与报告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定期到学校进行经常性的技术指导;

2、负责对学校或托幼机构发生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并提出防控措施与建议;

3、协助学校和托幼机构对其全体师生进行传染病防控、疫情监测与报告相关知识的宣传与培训;

4、负责及时将涉及本地区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告知学校和托幼机构,并指导学校和托幼机构具体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

(四)学校和托幼机构

1、负责建立、健全本单位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收集、汇总与报告管理工作制度;

2、负责指定专人或兼职教师负责本单位内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病缺勤等健康信息的收集、汇总与报告工作;

3、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本单位发生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接受教育行政部门与卫生行政部门对学校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督促、检查;

4、负责组织开展对本单位全体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5、学校校长或者托幼机构主要领导是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第一责任人。

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人(以下简称学校疫情报告人)

(一)学校疫情报告人的设置要求

1、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 2、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专(兼)职卫生保健人员优先考虑;

3、必须为学校或者托幼机构的在编人员。

(二)学校疫情报告人职责

1、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

2、协助本单位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发现及报告相关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

3、定期对全校(托幼机构)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

4、负责指导全校(托幼机构)学生的晨检工作。

三、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各类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建立由学生到教师、到学校疫情报告人、到学校(托幼机构)领导的传染病疫情发现、信息登记与报告制度。

(一)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监测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学校和托幼机构的老师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并将排查情况记录在学生因病缺勤、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患病及病因排查结果登记日志(见附表)上。

1、晨检 晨检应在学校疫情报告人的指导下进行,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要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2、因病缺勤 班主任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

(二)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

1、报告内容及时限

(1)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 篇10

预防控制中心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根据医院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责任报告人

(一)医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责任报告人必须掌握国家规定的法定传染病病种和报告办法,发现法定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时,要立即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报告。特殊传染病根据要求立即电话报告,不迟报、不漏报、不错报。

(二)门诊各科室必须建立健全门诊日志,详细登记各类信息,诊断为传染病者要按照要求登记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三)住院部各科室必须建立健全出入院登记本,对本科所有入院传染病患者进行详细登记,按照规定及时上报。

(四)检验科、放射科等应根据检查结果,对所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按照要求进行登记报告。

(五)医院任何人员不得瞒报、漏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违反者,按相关规定处理。

(六)门诊日志、传染病报告卡等所有资料保存三年备查。

二、报告病种

(一)法定传染病(39种)甲类传染病(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严格管理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患者或疑似患者,属于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丙类传染病(监测管理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参照乙类管理)。

(二)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

(三)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四)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

(五)其它暴发、流行或不明原因的传染病。

三、填报要求

(一)传染病报告卡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统一格式,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

(二)病例分类与分型: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分型报告; 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 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 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 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 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

(三)传染病专项调查、监测信息的报告:国家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开展的专项调查、报告和监测的传染病,按照有关要求执行。

(四)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监测和报告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规定执行。

四、报告程序与方式

(一)首诊医师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二)初诊传染病患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后,在门诊日志或出入院登记本相应位置注明“已报”标示;复诊患者不再填写,但必须注明已报卡及时间;第二年第一次就诊的患者应重新填写卡片上报,注明填卡科室及医师姓名。

(三)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由感染性疾病科传染病管理人员负责医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按时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重工作。对报告患者诊断变更、患者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发现漏报的传染病,及时补报。并定期进行传染病资料分析。

五、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患者、疑似患者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和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报告。

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

学校传染病疫情登记 篇11

近几年,传染病疫情接连不断,特别是突发传染病疑似疫情频发,尤其是在非典疫情、甲型H1N1流感疫情、禽流感疫情以后,随着群众对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认识的不断提高,对聚集性发热及突发传染病疫情疫情防控工作更为重视,从早期发现、初诊、核实报告、应急处理等一系列环节都得到更加完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相关专项预案要求,2008-2012年我们疾控中心在应对突发传染病疑似疫情工作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现本人根据调查处理多起突发传染病疑似疫情工作经验,从组织领导、预案建设、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物资保障、突发预警监测、应急处置,以及调查处理和科普宣教等方面提出以下个人分析评估意见,以便进一步指导今后防控工作。

1 总体情况:

我市2008-2012年发生多起突发传染病疑似疫情事件,类别主要表现为:聚集性发热、季节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麻疹、手足口病、水痘、腮腺炎….等疑似疫情。

疑似疫情信息来源为属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报告(医院、乡场卫生院所、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和学校/幼儿园上报。事件发生地点以库尔勒市学校、幼儿园为主。当时波及或暴露人口范围一般以班级、学校为主。主要表现:一定时间中集中发热,有甲型H1N1流感、季节性感冒、麻疹、手足口病、水痘、腮腺炎….等不同传染性疾病表现的典型症状,有班级聚集性,大部分患者在一定潜伏期内先后有轻重不同的临床表现,少部分在其他班级呈散发表现。在采取应对调查处理措施以后,经具有资质的医院诊断核实和治疗,虽有属于班级/学校聚集性传染病突发疫情事件的(如:甲流等),但也排除多起疑似传染病突发疫情事件。这其中不乏因对传染病的恐惧,仅以个体诊所临床诊断治疗,家长向老师报告的疑似传染病病例,这种情况在我们调查处理的多起疫情事件中,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在我们随后的调查处理中,经过核实诊断,进一步确诊,也排除多起疑似传染病疫情事件。

2 对此类事件采取的应对处理方法和预防控制措施:

2.1 首先核实诊断,对所有上报的可疑病患学生进一步确诊,核定发生传染病的人数和范围。

2.2 对所有患者进行流行病个案调查分析。

2.3 对患者周围的密切接触学生进行密切医学观察,建议预防性服药,班主任监督;有条件的可进行预防性接种,禁止学生间相互探望。

2.4 加强筛检,对学校晨检中发现的因病请假学生进行核实诊断和追踪观察和登记,追查病假原因, 明确患病种类,排查传染病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治疗、早防治。

2.5 宣传教育:除加强个人卫生宣传知识和防护之外,通过新闻媒体、校园广播、板报、宣传栏开展疑似传染病及预防防治知识的宣传。

2.6 全校采取消毒措施,对发生疫情的班级每天早晚密闭全面喷洒消毒。课间加强开窗通风,增加室外活动,注意保暖。疫情班级重点关注,预防疫情扩大。

2.7 要求发生疫情的班级做好随访记录,加强追踪管理,学生返校必须持有资质医疗机构的疾病证明书复课,并将返校复课情况及时上报乡镇所卫生院和街道卫生服务中心。

2.8 采取分级管理,技术督导方法。鄉镇所卫生院和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监督预防措施的落到实处;疾控中心跟踪技术指导,密切注意疫情进展,随时报请上级统一协调。

2.9 加强全市传染病多发季节的卫生知识宣传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随时建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协调,全面部署,严防传染病继续发生。

3 疑似传染病疫情事件处置措施与分析评估:

2008-2012年至今,除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外,我市没有发生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事件。

在开展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监测工作上,初始疑似传染病报告发病疫情在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后,由于调查及时、处置措施实施,有效地防止了疫情事件继续发展的趋势,继续发生病例逐步减少,波及人数明显控制;虽还有个别病人病例发生,但症状缓解,多为非典型病例或轻症患者,经对症治疗后痊愈较快。

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的分析,措施实施一个潜伏期后,一般未再发现新的患者。排除一些疑似传染病病例后,多起传染病疫情事件得到控制,有效地避免了疫情的更大危害。对全市而言,小范围的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但大范围的流行(除甲流外)目前还未出现。 从组织领导、预案建设、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物资保障、突发预警监测、应急处置,以及调查处理和科普宣教等方面分析:

3.1 在组织领导、预案建设、队伍建设上,自防治甲流以后,我们有相应的应对机构和队伍,有相应传染病防治预案和突发事件应对基本物质基础。

3.2 在突发信息管理上,我们有以市为单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和结核病网络直报系统,地方病网络直报系统等业务网络直报系统,全市有市级、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乡镇级医疗机构的网络直报管理,现网络直报的单位42个,基本实现直报。

3.3 在疫情网络直报及时性上,我们做到了接到突发疫情立即及时处理,2008-至今,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1起,及时率100%。各种传染病疫情的上报及时率、及时审核率为98%以上,按照重大传染病疫情分级要求,我市无重大传染病疫情突发事件发生。

3.4 在哨点监测方面,自2009年以后,巴州医院为甲流监测点,州疾控为甲流检测实验室,我市为全区霍乱和菌痢监测市;根据我市手足口病疫情, 2010年我市又确定库尔勒市第一、第二医院为手足口病定点诊治医院。

每年的霍乱和菌痢报告每天有登记,每日及时收送检样,有旬报、月报上报,全年检测腹泻病人粪便标本、卤制食品、水产品等;多年无霍乱突发疫情。手足口病定点检测医院做到及时上报,数据准确,报告及时性和准确率上均达到90%的上报要求。

3.5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内容上,对已经确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我们基本做到了及时准确完整,完整准确率达到90%以上,事件报告率100%;突发传染病疫情信息均经过核实,核实率达到80%以上要求。

3.6 在监测结果的利用上,我们将监测信息资料及时上报市卫生局,州疾控中心,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 工作建议:

针对多年我们应对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的实践,我们认为:

4.1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防治的投入要有经济保障,政府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

4.2 传染病监测网络直报要进一步加强,提高及时审核和上报的同时,保证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防治依据。

上一篇:创立广告公司的可行性报告方案下一篇:医学装备采购招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