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2025-03-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精选10篇)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篇1

《多媒体技术》试题

考试说明:

1.试卷具体提交方法如下:将三道题对应的文件放入同一个文件夹内并压缩为ZIP或者RAR文件。点击“文件上传”可以将压缩文件提交至课程考试平台,上传完成后请点击“查看上传的文件”链接下载并解压自己上传的文件,保证上传文件有效。2.网上提交截止时间:2018年6月15日18:00。

一、Photoshop图像处理题:本题35分。请按照题目要求上机实际操作,将制作的多媒体结果文件上传至服务器。

图像修复,要求:

a)找到一张包含破损区域的彩色照片,比如古建筑墙面的照片 b)应用图章工具修复图像中的破损区域

c)使修复后的破损区域与未破损区域在色彩、图案和亮度等方面保持较好的一致性 d)原图像和修复后的图像保存在同一个文件中 e)原图像和修复后的图像分别位于不同的图层 f)文件保存为PSD格式 g)文件大小在8MB以内

二、3DS Max三维建模与动画题:本题35分。请按照题目要求上机实际操作,将制作的多媒体结果文件上传至服务器。

基于变形器的动画,要求:

a)创建一个简单场景,场景中包含一个地面和圆柱 b)设置动画总时长为1-50帧

c)在第1、20、30、40和50创建关键帧

d)通过Bend变形器使圆柱产生左右弯曲的动画 e)文件导出并保存为fbx格式 a)文件大小在5MB以内

三、Camtasia视频非线性编辑题:本题30分。请按照题目要求上机实际操作,将制作的多媒体结果文件上传至服务器。

视频导出,要求:

a)找到一段视频片段作为素材,视频文件大小在3MB以内 b)将视频素材添加到时间线中 c)将视频从中间拆分为两部分

d)在拆分后的两段视频片段相接的地方插入过场效果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篇2

一、大学课程考试试卷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H学院2008~2010学年四个学期期末文科类专业课程考试试卷(共56门课程的试卷)的定性分析,认为,大学课程考试试卷存在如下问题(限于篇幅,具体统计略)。

第一,从试题题型与认知层次的维度来看,问题主要有:一是试卷题型比较单一,缺乏创新题型的设计;二是试卷中对知识记忆的考核所占分值过大,缺乏对学生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核,即缺乏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考核。例如,有的试卷对知识考核的分值最高达85分。

第二,从试题内容的覆盖程度来看,试卷的试题内容的覆盖程度高低不一。若试题内容的覆盖程度较低,则试卷中的试题集中在某些章节上,这样就导致试题取样缺乏代表性。

第三,从试卷内容的效度即考试内容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标准的代表性来看,在试卷的内容效度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代表性偏差(考试内容与课程标准内容无关)和代表性不足(考试内容只抽取了部分内容标准)两方面。试卷内容效度低,则说明该门课程考试的目的没有达到,也就失去了考试的意义。

二、提高大学课程考试试卷质量的措施

(一)明确大学课程考试对学生学习的意义

在编制一份具有较高质量的试卷前,首先要明确考试的意义。考试的意义主要是指考试对学生学习的一种积极的影响。考试是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最为明显的作用即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的效果往往通过考试来了解、评定。同时,考试也是评估、检查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会对学习产生反作用力或“回流效果”(backwash-effects)。[1]第一,考试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很多时候,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第二,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M.Struthers对英国一所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进行了研究后提出:考试任务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学生会采用不同的学习行为来对付不同的考试任务。[2]其中较具影响力的研究是Noel Entwistle对于考试与深浅式学习之间关系的研究。[3]他提出,学生的学习可分为两种:“浅式学习”(surface-approach to learning)和“深式学习”(deep-approach to learning)。“浅式学习”的特征是:学习者的目的只是再现部分学习内容,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记忆。“深式学习”则具有不同的特征:学习者的目的是真正理解学习内容;他们会批判性地研读学习内容,把所学到的思想观点与自己以前的知识与经验相结合,融会贯通;他们能够把论据与结论联系起来,思考论证的逻辑性。Entwistle指出考试与深浅式学习有关。有的考试内容与形式会促进学生进行“深式学习”,而有的则会让学生只进行或注重“浅式学习”。由此可见,考试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很大。

然而,考试对学习的作用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目前,英国教育界的考试评定理论专家们纷纷提出:考试不应仅仅是为了测量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考试应该促进学生的学习。[4]从我国目前有关考试的研究中也得出,大学考试的最终目的和意义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尤其是促进学生的“深式学习”。

(二)试题题型与考试内容要具有切合性,并体现不同的知识类型

大学考试是按照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进行设计和开发,侧重于学生对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技能水平以及基于学科知识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考察。而考试内容不仅需要代表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期望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必须代表课程标准运用这些内容期望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

因此,教师在编制试卷时,一要考虑考试题型与考试内容之间要存在一种切合性。也就是说,一些考核内容通常只能借助于特定的题型来检验,反过来,不同的考试题型实际上就是向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填空题要求学生回忆事实性知识,选择题要求学生再认,有时可能需要学生在选项中进行甄别,论述则需要展现思考过程。这意味着不同的题型检测不同学习目标的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5]因此,试题题型与考试内容具有切合性也是提高试卷质量的要求之一。

二要考虑如何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布鲁姆(R.S.Bloom)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主要分类”的层次对所考核内容在各层次上有所体现。布鲁姆于1956年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主要分类”在2001年被再次修订,这些认知技能按照智力特性的复杂程度分为六个不同的层次(表2-1)。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水平分类系统,为教师编制试题提供了框架。

考试应当提供符合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认知类型的任务, 并采用符合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认知类型的任务呈现方式。课程标准的知识或技能目标要求包括了从事实性知识的回忆到真实问题的解决等多种认知技能。鉴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着力点应放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 考察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因此, 在编制试卷时, 必须围绕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课程标准, 认真制定命题计划, 严格试题取样质量和程序, 重视对学生思维方法以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程度进行评价。我们在进行试题分析的时候, 是把“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四个层次整合成“综合应用”。那么,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认知领域主要分类, 记忆、理解、综合应用各层次比例都应在试卷中适当反映出来, 客观、真实地检测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保证考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要考虑到考核内容不仅需要代表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期望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必须代表课程标准运用这些内容期望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课程标准的不同内容标准对学生在认知要求上是不同的,就相关内容标准设计的考核内容也必须反映这些内容标准所要求的认知水平和复杂程度。

(三)制定命题计划细目表,努力提高试卷的内容效度

一般情况下,我们评价一份试卷主要的指标就是“四度”,即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但本文只分析试卷的内容效度。那么,如何提高试卷的内容效度呢?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在编制试卷前进行试卷设计。为了使考试内容的取样对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有较好的代表性,既能覆盖课程的全部内容,又能反映各部分内容和各认知层次的相对比重,还能确定各部分内容和各认知层次考试题目的数量比率,应对考试进行设计,以保证考试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同时还能保证考试难度的合理性。为此,最好就是按双向细目表编写命题计划。“命题计划细目表”应该按照教学内容(章节或部分)纵向排列,并按各部分的教学时数和重要程度确定不同的权重;之后再按课程标准要求、教育目标分类、试题类型和难度等几个方向进行分解,构成细目表的“横向”。其中,教育目标分类按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的分类方法,在操作中也可以把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合并为综合应用。按照这样的细目表编制试题,是对保证考试质量的基本要求。具体可参见表2-2。

(四)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吃透其精要

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它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的直接尺度。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段学习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且这样的描述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学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考核目标。因此,在编制试卷前,教师都应当有清晰的、明确的考核目标,并以其作为编制试题的重要依据。有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定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吃透其精要,并且,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明确的告知学生所学课程或具体内容的教学目标。

注释

1[1]丁兰, 吕浩雪.改革高等学校考试形式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 1999, (1) :52.

2[2]M.Struthers.The Impact of Assessment on Studying[M].SCRE (Scottish Counci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Newsletter, 1995:4-5.

3[3]M.J.Atkins, J.Beattie, W.B.Dockrell.1993Assessment Issuesin Higher Education[R].Sheffi eld, DFEE.

4[4]BROADFOOTP.Exploring the ForgottenContinent:A Traveller's Tale, the1993SERA lecture[J].Scottish Educational Review, 1993, 26 (2) :88-96.

5[5]王少非.校内考试质量标准:一个框架构想[J].教育科学研究, 2009, (10) :44.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篇3

考核是检验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体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情况,是教师研究教学,检查教学质量,反映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是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成功与失败的重要依据。而目前部分高校的考试对教与学的指挥棒作用忽视了,许多教师、学生仅仅将物理课的学习定位在最后的学分考试上。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21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的,多年延续的传统考试模式要作必要的调整,包括内容体系、考试方法和手段、以及成绩评定方式等。所以考试的改革应该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同时也是教改的入手点。以考试的改革带动整体的教改,以考试的改革带动学生学习目的的改变。

目前《大学物理》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命题内容环节存在的问题

《大学物理》课程学习一般要求学生掌握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目前的许多高校考试中,一般只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检测,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而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往往被忽略。并且考试都安排在学期期末进行,课程试题一般都由任课教师自己出题,任课老师为了证明自己的教学效果,在出题时没有把握难度适中这个尺度,容易出现放水现象,让学生轻松过关,还容易出现漏题现象,在辅导时,就可能泄露试题和考试范围,不同的老师命题范围、知识点,知识覆盖面,题型方面都有偏差,试题的难易程度也不样,从而难以保证试题的客观有效性,期末一次性考试不可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一个学期教师的教学容内和学生学习的全部知识,并且要求学生在短短的二个小时内反映出自己获取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给命题的老师和学生以巨大的压力,一次性闭卷笔试难以体现不同性质课程特点,难以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考核学生除记忆和简单推理之外的技能,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过关,而不注重自身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一部分学生往往平时不努力学习,靠临考前死记硬背,抄笔记,背答案,靠临时抱佛脚而轻松过关,使考试的公正,公平受到质疑。

2、考试方式环节存在的问题

考试方式过于单一,一般都是在课程结束后采用闭卷笔试,对于核心课程考试的方式、内容、频率、要求和成绩评定等均由考试管理机构进行规范,而了解课程特点的任课教师并无多少自主权。如要对某一课程的考试进行改革,必须先申请,再经过逐级的审批后方能进行。而采用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笔试考试则不经任何部门审批就可顺理成章地进行。

一方面这种单一的考试方式限制了教师在考试环节上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这种考试方式又易造成一卷定乾坤的情况,笔试题多是唯一答案,这种考试不利于学生创新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的为了阅卷方便,把题型设计成标准化试卷,虽然标准化考试能提高考试的公正公平,减少了人为分,误差分,但使得命题只限于知识的检验,怱视了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3、对考试监管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空前扩大,一二百人的大班教学严重影响到教学方法和考试改革的进行。在教学上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在考试上更难以“因材施考”。而现在学生评教广泛运用于高校教学管理之中,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下,有些学生在给老师评分时难免权恒利弊,如果平时老师末能满足学生的某些要求,或较为严厉地批评了学生,既便是教师在履行自己教育的职责,是在责任心的驱使下做出的,有些学生也会耿耿于怀,伺机报复,给了老师评个不及格,由于学生评教结果不仅事关教师的名利,而且关乎生计,所以教师不能不在乎,不能无所谓,一些精明的教师就会想方设法变被动为主动,想方设法的满足学生的需要,或者有的教师心太软,感觉学生因为基础课不及格而拿不到学位,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就考前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勾重点划范围,给平时不学习的同学提供了轻松过关的机会。

4、阅卷评分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般学校阅卷是流水作业,一门课程安排几个教师每人几题分开阅,任课教师给出评分标准,这样感觉很正规,问题是阅卷教师中会有部分教师对内容不理解,只能完全按照标准答案给分,学生的答案如果与标准不一样就不得分,这种评分标准虽然公平,但它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的甚至任课教师自己阅卷,难免有人情分,面子分,印象分。

5、对考试功能的理解出现偏差

大学物理课程的考试功能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近年来大家都在谈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教育质量下降因素很多,但有一重要因素被怱略了,即课程考核,大课堂教学,教师很难观察到学习的实际状况,学生做作业,教师判作业,流于纸面形式,网络形式,作业是否自做的,老师很难区分,教师凭作业质量很难区别学生学习质量。教学管理部门希望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但现在的一卷定终身,并以学生分数为依据的考试片面的夸大了考试成绩的价值和功能,考试没有真正起到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改进的功能。即不利于教师根据考试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发挥考试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管理政策的最终执行者,是考试改革的真正主体和实践者,他们对现行的考试模式早已熟悉,要想真正使考试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考试模式,学校要加大考核改革力度,积极鼓励、奖励任课教师的考核改革。

参考文献:

[1]张金标等 关于推进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 教育探索2007(12)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篇4

翻译:

1.The old gentleman grumbled about the law which was so favorable for criminals that judgement seemed like the game of chance.2.If we only stick to such austerity measures, our country will slide into further economic decline.3.The scientists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reached a consensus that the earth will be likely to become warm over the subsequent decades.4.They will denounce us to the police if we smite them down.5.We firmly object to extravagance and formalism.6.Politicians and the leaders of business circles often question why these unaccountable organizations have the right to do so.7.He said he had bad news to tell me, and I braced myself for it.8.She is so jealous that you should be wary of her making mischief between you.9.The police reassured her that her kid was completely safe.作文:

As a teacher, I believe that I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in the students’ growth from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First and foremost, I think as a biology teacher, I am supposed to teach all that I know about biology to my students without reservation.On one hand, I know I must prepare for my teaching carefully before class, because preparation for clas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dures in teaching.On the other hand, I am patient with all the questions raised by my students to ensure their total understanding.In addition, I feel that a responsible teacher should care about not only students’ study but also their life.Are they happy or sad? Healthy or sick? I, their teacher as well as their friend, should keep an eye on their health, emotion and attitude.It’s my duty to help them build up a positive outlook on life, value and world.Correct their mistakes in time and lead them to the right course.Good grades are not the only judge of success.What our society needs, at first, is a healthy person, physically and mentally.As is mentioned above, based on these two aspects, I will try my best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my students’ growth.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篇5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案例: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问题1:社区是基层管理的落脚点和平台,那么什么是社区?城市社区的特点有哪些。(10分)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

构成社区要具备五个要素:

有聚居的一群人;

有一定的地域;

有一定的生活服务设施;

居民群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居民群之间发生种种社会关系;

为谋求规章制度具体落实,产生各种社会群体和机构(如求询者生活的城区、街道、乡村、生产队和大企业等)。

社区蕴藏着巨大的资源优势,具有经济性、社会化、心理支持与影响、社会控制和社会参与等多种功能,在社区中开展艾滋病关怀支持工作,必然会增强关怀支持工作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

问题2: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的内容和途径?请展开论述(40分)

答:十八大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并提出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四个加快”,即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问题3: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参考,实现政府治理与基层社区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目标,我们如何构建基层社区治理体系,提升社区治理能力。(50分)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城乡社区已成为各类社会

群体人员的聚合点,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呈多发趋势;另一方面,基层群众自主管理和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社区管理体制存在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面对新课题新挑战,全国各地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行政性社区管理模式正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公民自治性社区治理模式转变。党的十七大报 1

告提出,要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这不但是社区建设的方向,也是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但是,要真正实现两者之间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还必须不断探索,不断改革。根据中青班学习实践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围绕如何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这一课题,我们作了一些调查研究,现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

一、我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社区自治的基本情况和成效

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把“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扩大民主、居民自治”规定为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指出,“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正是在这时代背景下,我区从2004年开始,在全市率先开展“议行分设”和“两委一站”试点工作。2005年6月,我区分别选取了XX社区、XX社区、XX社区、XX社区和XX社区5个社区试行“两委一站”社区管理运作模式。“两委一站”把政务社工和事务社工进行分设,明确规定社区党委主要的工作任务是落实上级党组织布置的各项工作,领导和协调社区居委会和政务工作站的各项工作协调运作。社区居委会的任务是落实收集民意,集结民力,解决处理辖区内居民事务;政务工作站的工作职能是完成社区“两委”及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交办的工作。“两委一站”社区管理模式,是我区完善社区管理机制,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实现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依法自治有效对接的一项有益的尝试。

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7年9月,区政府正式下发了《XX区关于推广社区两委一站运作模式指导意见》,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在全区条件成熟的社区逐步推广“两委一站”运作模式,并对“两委一站”的职责和相互关系,制度建设,办公场地,人员配置,经费和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目前全区262个社区,实施“两委一站”的社区共75个,占社区总数的29%。

经过3年多的探索和推广,“两委一站”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社区居委会的自治组织主体地位得到加强,社区居委会由过去只负责落实好政府的工作任务逐步转变为在协助政府落实好各项工作的前提下,努力开展社区居民自治和服务工作。二是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与参与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加强。社区居委会在为民解难的过程中逐步唤醒了居民群众的自治意识,提高了居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居民群众的凝聚力增强了,社区居委会形象和支持率得到有效的提高。三是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加强。社区党组织通过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载体,提高了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影响力,发挥了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促进了社区党组织从“工作支部”向“领导核心支部”的转变。四是政府的依法行政工作得到落实和加强。通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政务工作站的合理分设,在社区建起一个行政事务的工作组织平台,负责承接政府在社区的各项指令性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的依法行政。

二、我区社区管理体制和社区自治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区已经启动了第一轮社区体制改革,实现了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一定的分权,缔造了具有自治倾向的社区居委会(“两委一站”),但就整个社区体制结构来讲仍然是行政一体化,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的关系依然不均衡,政府管理主导,社区自治辅助,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也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居委会的“行政化”,严重影响了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

从制度设置上来看,社区居委会是一个群众性自治组织,它不是政府,也不是政府的派出机构。但是,长期以来,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把社区居委会当作下属机构,直接管理居委会的日常活动,直接向居委会布置工作、下达任务和考核目标。政府与社区居委会职能边界不清晰,直接导致了社区居委会的“行政化”,使社区居委会一直承担着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向社区延伸的工作职能,社区工作者每天疲于完成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下达的工作任务,应付各种形式的检查,至使社区居民群众自己的事项,没时间办,没精力去管,社区居委会事实上已成为了政府部门的“触角”和街道办事处的“派出部门”。社区居委会行政工作负担过重,严重影响着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

(二)“以政代社”,政府包办过多本应由非政府社会组织所承担的职能。

社区自治事务、社区公共服务、社区行政事务是三种不同的职能,应该由不同的组织来分别承担。政府部门履行社区行政事务,社会中介组织履行社区公共服务职能,社区组织履行社区自治职能。然而,从目前我区政府部门所履行的具体职能来看,基本上都包含两部分,即行政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这使得政府部门既是行政机构,又是社会组织。政府包揽了过多的本应由非政府社会组织所承担的职能,而忽视了对非政府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等第三部门社会组织的培育。政府既包办社会,也包办社区,这种政社不分,以政代社直接导致了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不分,既出现社区行政管理不到位,也出现社区公共服务不到位问题;而社区居委会既履行社区行政代理职能,又供给社区公共服务,还开展社区自治活动,既出现社区行政管理和社区公共服务不到位,也出现社区自治效能低下。

(三)社区居民依法自治的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两委一站”的改革,目的是实行议行分设,有效地避免政府的行政工作干预,“还权”于社区,回归到社区的依法自治。这种改革实现了社区自治管理与社区行政管理、社区行政管理与社区公共服务在组织上分开,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社区自治管理与社区行政管理、社区行政管理与社区公共服务在职能上却不能完全分开。以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为例,计生属政务工作站的工作,计生专干管理内容上的复合性,既要协助计生部门从事对育龄妇女的管理,又要开展人口服务,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没有分开。“两委一站”里的交叉任职同样也影响了社区自治的发展。以XXX社区为例,居委会编制4人,工作站编制8人,其中,居委主任与党务书记一肩挑,是各项行政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与街道签定各种责任书,街道布置的重要工作及每次工作例会,居委主任都要参加,年终街道对居委主任的考核也是以其社区政务工作开展的情况作为主要依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居委主任还是以政务工作为其中心工作,名为居委主任,实际上还是政务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工作站站长兼任居委会副主任,但主要从事政务工作;还有另一名居委会的同志因工作站计生人员配备不足而兼职计生工作。这种交叉任职,几乎使居委会与社区工作站变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委一站”仍陷入行政事务中。此外,街道办事处随意调换、任免社区居委会成员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社区居民依法民主选举社区自治组织的程序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四)社区自治程度较低,居民参与意识不强。

从目前我区各社区自治情况来看,居民参与率低,且存在参与不平衡的现象。老人、青少年参与多,中青年参与少,如果没有单位动员组织,中青年的会更少。不在职居民(包括离退休者、下岗人员、个体无业者等)社区参与居多,而单位在职人员参与少,有的甚至是在一年内从未参加过社区自治活动。从参与的内容来看,事务性参与多,如社区文体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社区学校活动、社区老人活动等;而政治性参与少,在各类选举过程中,不少社区选民登记转变为登记选民,而且被登记的选民自觉投票意愿不强。造成居民参与率低且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政府、社区、居民对社区治理的理解和要求不同,造成社区自治动力不足,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二是社区民间组织数量偏少,社区组织活动频率低。三是居民自发组织程度不高,目前我区社区自治组织,大部分是应政府要求成立的,且组织负责人大多数是由“政府或居委会指定或推荐的”,使自治活动的形式大于实质,容易使居民失去参与的热情和动力。

三、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建议

当前新型社区公民自治性治理模式刚刚起步,正处于新旧体制转换的过渡阶段,社区自治组织和制度发育尚不健全。要建构公民自治性社区,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主要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建立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有效衔接的运行机制。

首先,正确处理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依法自治的关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划分行政和自治的权责边界,充分认识社区居民自治的法律地位,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的意识,自觉地尊重社区居民依法自治的权利。政府部门应主动指导、支持和帮助社区居委会工作,而不是把社区变成一级小政府。凡是政府部门行政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不随意下达到社区居委会,确实需要社区承担和参与的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区政府下发的《XX区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的要求,实行“申报准入”,并实行“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运作方式。同时区政府也要根据社区的发展,及时修改和调整《XX区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对于一些可以交由中介组织完成的工作则不应再交给社区完成。

其次,在管理方式上要实现由微观直接管理向宏观间接管理转变。政府在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推动主体的作用,而不是扮演实施主体的角色。尽量减少行政干预,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和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把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交给群众自己依法处理,使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目标更多地来自于社区居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政府对社区建设的设想,可以通过制定实施法规政策、健全规章制度等法律手段和财力支持等经济手段来实现,以此增强社区工作的自主性,为社区依法民主自治创造好的环境。

第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政务工作站工作制度,明确职责,规范操作。理顺居委会与工作站的工作关系,政府政务工作任务要直接下达到政务工作站,再由政务工作站向社区居委会进行通报,取得社区居委会的支持和协助。落实政务工作站站长待遇问题,配齐社区工作人员,取消居委会和政务工作站交叉任职现象。

第四,改革考评机制。建立社区考核街道和政府部门工作、居民考核居委会工作的考评机制,从体制上切断政府职能部门向社区委员会下派行政事务的可能性,社区居委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是满足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不再是围绕着上级的指令转,而是围绕着居民的需求转。真正把评议权、监督权交给社区群众。

第五,加大经费的投入。改变目前政府注重社区硬环境的投入,轻软环境的投入的现状,将每月定额下拨经费给社区改革为用项目申请经费,没项目不给经费的制度,为社区开展自治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二)大力培育发展社区服务组织,建立有效的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制度。

政府可以通过拨款和减免税等形式鼓励支持引导社区服务组织为生活在社区中的个人和家庭提供服务,并根据他们提供的服务给予资金资助。同时,也可以购买他们提供的公共服务以支持他们的壮大和发展,使这些组织逐步发展为民办公助,自收自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以人口计生工作为例,政府部门和社区政务工作站负责辖内育龄妇女计划生育的管理,而人口服务(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部分宣传教育服务)则可交给社区服务组织。发展社区服务组织,加快社区服务的社会化、网络化、市场化进程,是为了逐步减少政府对社区事务的包揽,实现政社分开,在切实减轻基层自治组织的工作负担的同时,又使社区居民享受到优质专业的服务。

(三)建立完善有效的居民社区参与制度,提高居民社区参与意识。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篇6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本科补修课程考试

会计学专业《中级财务会计》试题

2014年1月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D2.B3.B4.C5.B

6.D7.B8.C9.D10.C

11.D12.A13.C14.C15.D

16.C17.D18.D19.C20.C

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ABDE2.AB3.ABC4.CE5.BC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会计差错: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由于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

2,现金等价物: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如购入至出售、持有时间不超过3个月的债券投资。

3.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指自资产负侦表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

4.混合投资:指同时兼有债权和股权性质的投资,如购买可转换债券。

5.备用金:指企业财会部门预付给所属报账单位或内部有关部门用于日常零星开支的备用现金,又称业务周转金。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简述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

①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1.5分)

②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1.5分)

③与商品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人企业(1分)·

④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计量(1分)

2.简述应付福利费与公益金的异同。

两者相同点:都属于企业职工福利基金。(2分)

两者不同点;(以下3点各1分)

①两者的性质不同。应付福利费属于企业对职工的负侦,公益金属于所有者权益;②两者的来源不同。应付福利费从成本费用中提取,公益金从企业净利润中形成;③两者的用途不同。前者用于职工个人福利方面的支出,后者用于集体福利设施的支出。

五、业务及计算题(第l题9分,第2题24分:第3题17分,共计50分)

1.本题9分

(1)2000年年末存货价值=5000×5.3=26 500(1分)

2001年年末存货价值=6000×5=30 000(1分)

2002年年末存货价值=5 500×6.5=35 750(1分)

(2)2000年末:

借:资产减值损失3 500

贷:存货跌价准备3 500(2分)

2001年末:

借:资产减值损失2 500

贷:存货跌价准备2 500(2分)

2002年末:

借:存货跌价准备6 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6 000(2分)

2.本题24分

①20分。其中(1)、(4)题各3分,其余每题2分。每笔分录中,借贷方向、科目及金额全部正确的,方可给满分;有两项正确的,可给1分。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1)借:银行存款46 800

贷:其他业务收入40 000

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6 800

同时,借:其他业务成本19 000

贷:原材料19 000

(2)借:管理费用4 500

贷:无形资产4 500

(3)借:预提费用90 000

财务费用60 000

贷:银行存款150 000

(4)借:预收账款351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300 000

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 000

同时,借:主营业务成本200 000·

贷:库存商品200 000

(5)借:应付账款234 000

贷:银行存款230 000

财务费用4 000

(6)借:管理费用2 500

贷:应付福利费2 500

(7)借:营业外支出2 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 000

(8)借:所得税140 000

贷:应交税金一应交所得税140 000

(9)借:其他货币资金500 000

贷:银行存款500 000

②有关指标的计算如下:,主营业务收入=470+30=500万元主营业务成本=280+20=300万元

管理费用=22.3+0.45+0.25=23万元财务费用=11.8+6-0.4=17.4万元

其它业务利润=7-14.7+4-1.9=-5.6万元

营业外支出=0.1+0.2=0.3万元

主营业务利润=500-300-21=179万元(1分)

营业利润=179-5.6-34-23-17.4=99万元(1分)

利润总额=99+0.95+0.35-0.3=100万元(1分)

净利润=100-33=67万元(1分)

3.本题17分

(1)应纳税所得额=600-20+10-5=585万元(2分)

应交所得税额=585X30%=175.5万元(1分)

应付税款法下的所得税费用=175.5万元(1分)

净利润=600-175.5=424.5万元(1分)

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金=424.5万元×10%=424 500元(1分)

法定公益金=4 245000×6%=254 700元(1分)

给投资者分配的利润=4 245000×50%=2122 500元(1分)

年末未分配利润=296 000+4 245 000-424 500-254 700-2 122 500=1 739 300元

(2)年末应作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第一,列支所得税:

借:所得税1 755 000

贷:应交税金一应交所得税1 755 000(2分)(1分)

第二,提取盈余公积并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本笔业务的分录分成2笔也可。“利润分配”账户未列示明细账户的,应扣1分):

借:利润分配一提取法定盈余公积424 500

-提取法定公益金254 700

-应付利润2 122 500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424 500

-法定公益金254 700

应付利润2 122 500(3分)

第三,年末结转利润分配账户余额(“利润分配”账户未列示明细账户的,不能得分):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 801 700

贷: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424 500

-提取法定公益金254 700

论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试改革 篇7

《人力资源管理》属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与自学, 顺利掌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 开拓思路, 联系实际进行系统思考, 提高运用本课程基本理论与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导论、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人员招聘与选拔、人员流动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等。

2 考试的目的与作用

课程考试本质上只是一种手段, 借助于这种手段希望能在课程学习之前以及学习之中给学生制造一定压力, 在学习结束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考试类似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能引导员工在未来工作中将主要精力和关注点放在组织考核的那些内容和要素上。所以, 课程考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具有这种引导作用, 学生们可能在课程学习还未结束时就开始或直接或间接向老师以及高年级学生打听考试的相关内容, 这种行为尽管看似有一定功利性, 但是加以引导, 也可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3 现有考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考试形式单一, 成绩总评简单

很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考试采取平时考核和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该门课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同时决定。一般情况下, 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的比重比较小 (据调查, 平时成绩的比重大多为20%) 。这种比例导致很多学生平时不怎么努力学习, 把希望都寄托在期末考个好成绩上。学生忽视了学习的过程, 期末考试前依赖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往往在考完后也忘光了。

3.2 平时考核随意性大, 标准不明确或无标准

平时考核怎么做?有些老师主要看学生的出勤情况, 有的老师主要看学生上课的表现、学习积极主动等。当教学大纲中对平时成绩考核没有明确指导和要求时, 每位老师便会依个人喜好和习惯自由把握。甚至有些不太负责的老师平时不注意留心学生情况, 期末全凭主观印象给分。这势必造成平时考核无标准或标准混乱现象, 达不到平时考核的目的和意义。

3.3 考试题型陈旧, 考试重点和目的不突出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是为了塑造和引导员工行为, 使之朝组织希望的方向努力, 我们的学习考试也应到达这样的目的。但现实情况却是年复一年期末考试题型永远是诸如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计算题、案例分析等, 具体的考试题目也都是颠倒次序或语序, 换个说法的那几道。很多老师在出题时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要出这么一道题?它能起到什么样的考察目的和作用?

3.4 考纪考风不严

当学校安排监考任务未能遵循任课教师回避原则, 那么任课教师可能出于自身考虑, 在监考时不会那么认真, 有的甚至会对作弊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 有些老师监考时尽管不会主动“不作为”, 但监考时也可能会偶尔看看手机、发发短信、改改作业等。监考老师责任感的缺失, 表面上看只影响了一场考试, 长期看来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产生影响。

3.5 补考和重修流于形式

有些老师把补考当做一种形式, 对出卷工作比较马虎, 往往只在原来的考试试卷上稍作修改甚至完全不改动, 直接让学生考试, 这样的补考必然意义不大。同时, 由于补考时间和考场纪录要求的不够严格和重视, 也导致很多学生对补考产生了错误认识, 认为补考就是放水, 会比期末考试容易更多, 这样期末考试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和威慑力必然下降。

当学生补考未能通过, 进入重修环节时, 若学校未能安排单独时间给重修学生授课, 而是让他们跟随本期学习该课程的学生一起学习的话, 学生又会以与其它课程的上课时间有冲突为借口逃避重修学习责任。这样, 重修也未能起到相应作用, 至此, 本门课的学习算是彻底失败了。

4 借助考试改革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

4.1 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如上所述, 传统的考试制度由于期末考试对学生的总评影响很大, 导致学生大多只重视期末考试成绩, 忽略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要改变这种现象,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改变总评成绩决定模式, 加大平时成绩对总评成绩的影响力度。或者要求平时成绩、考试成绩、总评成绩都必须达标才算本门课合格。同时, 专业课老师要在平时教学时不断引入外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各种信息, 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现实要求, 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

4.2 理清课程学习任务和目的, 合理选择恰当的考核形式

每门课都会有其学习要求与目的, 以及培养方向, 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充分把握学习要求和培养方向基础上, 不拘于传统考试方式, 合理抉择恰当的考试形式。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 首先教师要把握教学大纲要求, 然后系统了解现在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资格条件与要求, 同时, 通过课后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工作的建议, 在此基础上综合决策主要的教学内容, 具体的考核方式。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一些被企业所看重的操作技能知识, 不能仅借助于期末闭卷考试让学生硬背下操作流程与要领, 具体要让学生知道该如何去做。这就要给学生创造足够多的模拟实践的机会, 并且要让学生重视这种模拟实践, 那就只有把它与考核相结合, 放在平时来考核, 一边学习一边考核。

比如当学完“工作分析”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后, 要求每位学生上交一份大作业, 阐述清楚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目标, 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以及自己与理想职位之间的差距, 然后设计一份自己大学几年的学习生活规划。老师依据计划的客观性、现实具体性、操作性、是否易于检查等指标来做出评价。而学完“员工招聘与选拔”后, 可以让学生以小组方式组织“模拟招聘”活动, 使同学们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操作具体化、深刻化。这种任务的考核可以采用更民主的方式, 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对每一小组的表现做出评价, 然后取综合值。“员工培训与开发”的内容也可以设计实践操作作业, 让同学们同样以小组方式组织主题培训, 培训完后同样要求其他小组同学给出评价。“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专业内容同样可以根据它们的性质、特点设计或分析报告或方案设计等考核形式。这些灵活的考核方式不仅帮助同学们巩固了所学知识和理论, 也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领导能力、承受压力和挫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作为管理人员更为重要的主观能力和品质。

4.3 重视考试成绩的反馈

当某门课的成绩主要由期末考试分数决定时, 成绩的反馈往往很简单, 就是一个挂在网上或者成绩单的数字。这种简单的反馈无疑很难满足那些有上进心的同学的要求。而结果通常是下步工作的起点, 因而反馈的作用不言而喻。对于平时考核, 比如方案设计、案例分析、职业规划之类教师要尽快批阅, 尽快将结果告之学生, 然后辅之以单个交流、课堂讨论等形式, 帮助学生找出不足。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主题培训、辩论之类则要求全体学生参与评价, 在每一组表现完后, 立即借助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改进建议。期末考试成绩的反馈除了将成绩登录出来外, 还应建立一个良性成绩审核渠道, 接受学生的质疑, 适时对学生加以辅导, 消除其学习中的疑惑和困难。

4.4 严格考试管理制度

有效地考试来自于各个环节的通力合作和配合, 为了以考促教, 真正发挥考试的作用, 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1) 考试之前明确一个具体时间要求出卷老师上交备考试卷, 然后组织专业老师进行审查以及试做。

(2) 安排监考任务时, 尽量不要让任课老师监考所带班级。同时, 让监考老师明确监考职责, 违纪者严肃处理。

(3) 做好考试成绩分析工作。阅卷完后, 组织同专业老师针对考试情况展开交流讨论, 分析考生的考试情况, 以此为基础调整下次本门课的教学内容、考试内容以及考核方式。

摘要: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必要手段。但是, 现在大学考试出现了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考生功利思想严重等问题。为了扭转这一局面, 有必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性质、学习目的与要求对原有考试制度作出调整与改革。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考试改革,综合素质,考试形式

参考文献

[1]赖昭胜.高校课程改革的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 .

[2]段红峰, 方莉.高校课程考试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2) .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篇8

摘要:借助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形式的特点,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来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和为在职人员提高提供方便之“门”。本文主要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课程相沟通进行探索与尝试,由高职院校主考,开考高职类自学,专科专业,开拓中职教育在校生乃至中职教育毕业生参加自考的路子。

关键词:自学考试;职业教育;探索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中国职业教育正在迎接春天的到来

21世纪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职业教育不仅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突破口,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契机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引入,境外教育资本的涌入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引进,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等,将为职业教育创造有利的运行和发展环境。同时,职业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也需要根据外部大环境的变化进行自我调整。根据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需求及我国的实际情况,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进一步推进三级分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适当发展多种形式的初等职业教育。目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等层次的人才培养总是占多数的,他们是从事物质生产第一线的主力军,只有大力提高他们的素质,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符合我国的国情。

二、借助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特点。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来发展我省的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可以说,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发展与创新,因此,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创新,职业教育社会功能的扩大与适应,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劳动就业制度等机制创新与保障体制完善等,都是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增加社会的受教育机会,这对个人而言,拓展了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渠道,对社会而言,则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现代性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对加速人的现代化的作用主要在于为个人得到职业满足和获得成就创造条件。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能有效提高人的职业能力,使其更好地胜任所从事的职业;能提高人的应变能力,使其适应现代职业的变化;能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使其与现代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相协调。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于社会劳动者的素质来说,不仅仅指某项专门职业素质而应是其综合职业素质,它既包括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还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以及合作共事的能力与处理矛盾的能力等,即要求所培养的劳动者既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又有适应转岗、换岗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人群要满足社会就业所提出的高要求,是远远不能适应的,在职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还需要进行高一层次的高职教育学习。

(二)借助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学办考形式,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种国家考试制度,又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当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已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作为规模大、范围广、层次多、功能全、具有完整组织机构体系、统一标准规范系统、协调的管理体制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着重要地位,成为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新的高等教育形式。

借助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最大的开放性,广泛的适应性,极大的灵活性,自学方法和社会助学的多样性和投资少、效益高、见效快以及以自学、业余为主、工学矛盾小等特点,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学办考的形式进行探索研究,尝试与职业教育课程相沟通这种新的办学模式,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来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和为在职人员提高提供方便之“门”。

三、探索研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课程相沟通办学形式

(一)探索研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课程相沟通的办学形式

职业能力,就其内涵来说具有时代特征,反映着当代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社会需求变化和个性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第一线岗位操作人员已不再以体力劳动为主,其职业分布是专业技术人员处于主导地位。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求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也要求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全面提高。人们都要以满足社会对劳动需求为目标,积累知识,培养创造力,必须随着社会需求变化学习新的技能,提高对社会变革的适应能力。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终生学习和即时学习。但是,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必须有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仅靠接受中职教育是不能满足一个人终生的就职要求的,所以在就业后还必须继续接受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在社会发展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全日制办学形式,难以适应在职人员的需求,自学考试这种教育形式,恰恰适合在职人员的实际情况所选择的教育形式,它没有门槛,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自行参加国家考试,采取累计学分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和专业能力,从而得到检验和认定,得到社会的承认。为此提出:探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课程相沟通这种新的办学模式,并在广东省试点并推广实施。

(二)具体思路

1、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高职院校共同探索自学考试新路子

全国自学考试已经走过了25个年头,培育了一大批自学成材的人才,遍布在各个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回顾自学考试,主考学校基本上是本科院校,开考专业基本上是传统专业。21世纪,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对技术熟练的劳动力需求变化加快,对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能否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高职院校共同探索一条自学考试新路子:探索由高职院校主考,开考高职类自学考试专科专业,开拓中职教育在校生乃至中职教育毕业生参加自考的路子。

2、开拓开考高职类自学考试专科专业,在广东省尝试、推广实施

开考高职类自学考试专科专业,必须从专业、课程、考试形式上认真探索,走出一条前所未有的自学考试创新路子,让更多的有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们,能如愿似尝。建议在广东省选择一至两所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职类自学考试主考学校,为在读学有余力的中职、中专、中技学生和职业教育毕业生开拓高职类自学考试的路子,在全省进行尝试、以点带面推广实施。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社会对劳动者必须随着社会需求变化学习新的技能,人人都要以满足社会对劳动需求为目标,积累知识,培养创造力,提高对社会变革的适应能力。因此,中职(含中专、中技)毕业生在职参加自学考试,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地点的限制、不受工作因素的限制,参加自学考试积累专业学分,取得与自己工作相关的文凭,更好地满足岗位的要求,自食其力,是在职人员的首选学习形式。

探索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课程相沟通的办学形式任重而道远,具有时代意义。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篇9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考试课程:落叶果树栽培学

学年学期:2011-2012-2 试卷类型:A卷 考试时间:2012-6-3 专业年级:园艺09级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D

2、B

3、C

4、B

5、C

6、C

7、E

8、C

9、E

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份,选对1个得1分,全选对得3分,共15分,选错一个扣1分)

1. A D E 2. A C 3. A E 4. B E 5. A B D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50-100cm。2.中华,美味。3.单性、根系含单宁较多 4.混合、雌雄异熟。

5.雌蕊退化、花期低温霜冻、栽培管理粗放。6.混合、短。

7.苹果、梨、柑桔、葡萄、桃(答任意3种果树即可)。

四.间答题(共40分)

1.简述猕猴桃的开花结果习性。(8分)

(1)猕猴桃多为雌雄异株,花芽为混合花芽。(2分)

(2)猕猴桃花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中华猕猴桃较美味猕猴桃早。(1分)

(3)猕猴桃除昆虫授粉外,风也能传粉。授粉对坐果影响较大,坐果率高低主要受雄株数量、花期气候和果园管理水平有关。(2分)

(4)猕猴桃进入结果期早,结果寿命较长。果实生长发育经历3个明显的阶段:快速生长期、缓慢生长期和微弱生长期。(3分)2.试述葡萄夏季修剪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要点。(8分)

任意答4种修剪方法,每种修剪方法2分(修剪方法名称1分+简要说明1分)

(1)抹芽:萌芽至梢长5-10cm时抹除多余无用芽。(2分)(2)疏枝:篱架10-15m留1新梢、棚架15-20梢/m2。(2分)

(3)摘心:结果枝花前1周至花期进行,花序以上留4-6叶摘心,发育枝留8-12叶摘心。(2分)

(4)副梢处理:结果枝果穗下副梢全去除,以上副梢留1叶反复摘心,或顶端留1-2个副梢,每次留2-3叶反复摘心,其余副梢全去除。(2分)

(5)疏花序,掐穗尖,疏副穗。(2分)(6)除卷须,绑新梢,剪梢摘叶。(2分)3.试述苹果的枝芽特性及花芽分化特点。(8分)

(1)苹果枝芽特性:苹果枝条分为结果枝和生长枝两类,果枝分类为:长果枝15cm以上,中果枝5-15cm,短果枝5cm以下,以短果枝结果为主。生长枝分为:徒长枝、长枝、中枝和短枝。(3分)

苹果为混合花芽,多顶花芽。(1分)(2)苹果花芽分化特点:

苹果花芽分化过程,可分为生理分化期,形态分化期和性细胞形成期。(1分)生理分化期:一般集中在6月上旬至7月,即是芽内生长点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发生质变。(1分)

形态分化期:生理分化后1-7周,开始形态分化。(1分)

性细胞形成期:在休眠期到花期,主要是雌雄蕊的进一步分化和发育,与树体贮藏营养密切相关。(1分)

4.柿嫁接成活率低的原因什么?简述提高柿树嫁接成活的关键措施。(8分)

(1)柿嫁接成活率低的原因:柿树的砧木和接穗都富含单宁,切面在空气中易氧化生成隔膜,阻碍营养物质的交换和愈伤组织的形成。(3分)

(2)提高柿树嫁接成活的关键: 嫁接技术要熟练、速度快。(1分)

接穗质量要好,接穗应选粗壮充实、营养丰富的枝条,芽接时接芽要饱满。(1分)

枝接时砧木和接穗的削面要长,芽接时削芽片要稍大,这样结合面大,利于成活。(1分)

砧木接穗或砧木接芽的形成层要对准对齐,结合部要绑紧绑严,有利于成活。(2分)

5请写出苹果、桃、葡萄和杏各2个优良品种的名称。(8分)

苹果品种:富士、嘎啦、澳洲青苹、粉红女士等;(2分,任写两个品种即可)桃品种:华光、曙光、秦光、沙红、秦王等;(2分,任写两个品种即可)葡萄品种:无核白鸡心、龙眼、无核紫、红地球等(2分,任写两个品种即可)杏品种:凯特、金太阳、华县大接杏等(2分,任写两个品种即可)五.论述题(20分)

今欲建10亩梨示范园,请你根据立地的环境条件选择砧木、品种、栽植密度及方式,并提出前5年整形修剪及土肥水管理特点。

根据建园地自然条件,从以下方面提出技术要点,按其合理性判分

(1)建园:砧木(杜梨、豆梨、秋子梨等),品种(用途,先进性,搭配比例),密度,栽植方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8分)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篇10

1、结合作品分析《诗经》语言特色。(20分)

答:(1)《诗经》里出现了能准确反映诗意的丰富的单音词。《诗经》中共使用了2949个单字,如果按字义计算,大约有3900个单音词。这些词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生活,从天象、动植物到饮食、服饰,以及表达思想情感的动词、形容词。

(2)为了表达人的各种动作行为的情态,《诗经》对人的动作有较为细致的描写,如表示手的不同动作,就有“流、采、芼、掇、提、握、拾、投、携、抱、抽、拔、捣”等词。

(3)《诗经》的句首、句中、句尾还经常运用一些语气词,如“之”、“乎”、“者”、“也”、“而”、“矣”、“焉”、“哉”、“兮”、“只”、“思”、“斯”等。这些语气词的运用摹写了诗人的说话语气,加强了诗的语义表达,有的凑成音节,使诗句整齐,韵律和谐。如《大雅〃生民》第三章连续使用两个“矣”字,《大雅〃绵》第七章最后几句连续使用四个“矣”字,《大雅〃大明》第四章句中连续使用三个“之”字,读来颇有韵味。

(4)颇具特色的复音词在《诗经》里已占有一定的比例。《诗经》中的合成词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占据了复音词的相当一部分,这些词也大多被后来文献所继承。如“天子、君子、农夫、武夫、先王、先君、先人、公子、爪牙、宾客、家人、良人、淑女、美人、征伐、逃亡、反复、安息、从事、伤悲、忧伤、劳苦、光明”等等。

(5)《诗经》三分之二的篇章使用了重言叠字,以增强诗的形象性、音乐性,更好地写景状物、绘声绘色地传情达意,这是《诗经》语言艺术的突出特征。

(6)《诗经》复音词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丰富的联绵词的使用,可以增强诗的音乐性,加强诗的感染力。《诗经》中的联绵词可以分为:(1)双声类。爱而不见,搔首踯蹰(《邶风〃静女》)。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周南〃关雎》)。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郑风〃野有蔓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2)叠韵类。绸缪束薪,三星在天(《唐风〃绸缪》)。尔公尔侯,逸豫无期(《小雅〃白驹》)。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召南〃羔羊》)。子仲之子,婆娑其下(《陈风〃东门之枌》)。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豳风〃七月》)。(3)双声兼叠韵类。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周南〃关雎》)。伊威在室,蟏蛸在户(《豳风〃东山》)。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大雅〃民劳》)。优游尔休矣(《大雅〃卷阿》)。这些重言叠字、双声叠韵联绵词再加上大量的重章叠句,使得《诗经》读来琅琅上口、韵味悠长,几千年来一直散发着语言魅力。

2、举例论析《古诗十九首》的抒情特征。(20分)

答:《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杰出代表,具有惊心动魄的真情美。(1)在情感表现方面,《古诗十九首》继承了中国抒情诗歌推重情感表达真挚自然的优良传统,着重抒写一己之情,大胆唱出诗人内心真实的渴望与怨思。同时,诗作又能超越一己之悲酸,写出了人生中最具普遍性、概括性的感受,因而深深打动人心。

(2)从美学意义上讲,作品大胆抒发了人生的正当欲求,冲破儒家诗教束缚,高扬人情,表现出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

(3)诗人通过细节描摹将情感的变化诉诸具体形象,增强了诗作的艺术感染力,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在抒情结构设臵方面,主要有“感物而动”的触发式结构,“时空交错”的冥思式结构以及“设事寓情”的叙事式结构。借助于此,诗人使抽象的、变化无端的情感获得托付之物,最终达到真切动人的目的。

(5)诗境的虚实处理方面,大体可分为“化虚为实,实中见虚”、“虚实错综,映衬对比”、“似实还虚,似虚还实”三种方式。巧妙的虚实处理,使诗歌整体呈现出委婉曲折而余味无穷的特征。

(6)而在抒情人称与视角运用上,《古诗十九首》对《诗经》所开创的代拟艺术有了新的发展,并能通过抒情视角的变换,多侧面、多层次地展现抒情主体心理世界的起伏变化。

总之,《古诗十九首》在出于自然、发于真情的基础上已显现出鲜明的“作用之功”,诗人以其高超的艺术匠心,表达自己深沉真挚的情思,在诗歌抒情结构设臵、诗境的虚实处理、抒情人称与视角变化等方面,均做出了新的开拓与发展,为后世抒情诗艺术发展带来诸多启迪,在中国诗歌史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3、苏轼是怎样“以诗为词”的?(20分)

诗与词是中国文学的双姝,然二者各有所长,亦各有不足。诗虽境阔,而难达幽微之情:词虽言长,却难抒豪放之志。北宋文坛巨匠苏轼“以诗为词”的大胆变革,取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从而大大拓展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内容,打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作为“艳科”、“小道”的藩篱,使词这一文学形式开始全面反映社会现实,体现人民生活,并以此为标志,正式确立起了豪放词派在词坛中的地位。

在苏轼之前,受晚唐五代“花间”、南唐词派的影响,北宋词坛所吟唱的基本是男女恋情、离愁闺怨。纵观温庭筠,韦庄,李煜,柳永,晏殊,直至欧阳修,他们的词多充溢着“绮罗香泽”,甚至“男子而作闺音”。其中虽有一些登山临水和怀远感旧之作,但也是婉约词一统天下。

苏轼的出现,使词这一文体发生了质的飞跃。这种飞跃,不是柳永、张先将小令发展为慢词的飞跃,而是通过“以诗为词”后,词在内容上的飞跃。“以诗为词”的变革后,词不再只是传情达爱的工具,也不再只是娱宾宴客的点缀,而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推向了新的高潮。

在东坡词中,凡能入诗者皆能入词,正如刘熙载所言“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其词可以说几乎涵盖了但是社会的各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爱国词。在苏轼之前,最负盛名的爱国词,莫过于范仲淹的《渔家傲》,但其却被欧阳修谑称为“穷塞主之词”。苏轼的爱国词慷慨激昂,催人奋进,有虎虎生气,铮铮铁骨。如《江城子 密州出猎》写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二是交游词。唐诗里不乏描写友情的诗句,如脍炙人口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等等。但在苏轼之前,交游词却并不多见。苏轼一生阅历丰富,与社会各界人士皆有广泛交往,因而其词中多有体现。他的交游词内容广泛,包括饮宴、送别、怀远、感旧、赠答等方面。如《江城子 别徐州》写道:“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三是山水田园词。唐朝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之诗清新秀丽。苏轼“以诗为词”的改革大大拓展了这一主题的词。在他的笔下,祖国的锦绣河山和农田水乡如春水东流、夏木繁荫、秋菊吐蕊、冬雪幽香,一派清新自然。如《南乡子》写道:“认得岷山春雪浪,初来,万顷葡萄涨渌醅。”

四是咏物词。咏物词源于《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在历代是个中不乏名篇佳作。对此,苏轼提出来自己的观点。他说“诗人有写物之功”,认为诗人咏物不仅要神似,五是节庆词。在唐诗中,关于节日纪念与庆祝的诗句比比皆是,如“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等等。而节庆词之开创者当推苏东坡。如《浣溪沙 端午》有“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之句,描绘了端午节这天仕女们芳兰沐浴,身穿光鲜罗纱,身佩五彩饰品的盛况。

六是悼亡词。自晋代潘岳作《悼亡诗》以来,悼亡诗就成了悼念亡妻的专利,其中以元稹的《遣悲怀》诗为代表。苏东坡首开悼亡词之端,其最为著名的词之一——《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就是其在密州任上因夜里梦见亡妻王弗而作的,将夫妻十年生离死别之苦、思念之深,写得肝肠寸断,令人不忍卒读。另有一首《西江月》,借咏梅悼其妾王朝云,有“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之句。

七是遣怀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由于坦率正直的性格和过人的才华,苏轼被卷入党争,且招致诽谤,一生宦海沉浮,三次被贬,仕途坎坷。但他对此却往往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因而这类词风格多清旷雄健。这对后来的词风产生了重要影响,东坡词也因此被冠以“豪放”二字。如明代张綖称:“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但豪放之外,更类老杜之沉郁。代表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满庭芳》(蜗角虚名)等。

以上便是东坡词的大致内型,但由于“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故很难将其词作具体的分类。东坡词之所以能够包罗万象,正是因为苏东坡“以诗为词”的变革促进了词体的解放。

4、试论朱自清散文的特色。(20分)

答: 朱自清散文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挚、深厚的情感投入。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朱自清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感伤、或温厚、或幽默的人伦之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如《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还有《给亡妇》中悼念亡妻与深深的自我忏悔之情;《儿女》中幽默的情趣和温馨的气氛等,无不真诚而亲切。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曾认真研究过现代诗,且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清雾、蓊蓊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素淡朦胧,简直就象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啊!在朱自清的笔下,好景美不胜收: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这些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往往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缜密精巧的构思。虽然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但其构思却颇具匠心。《背影》的出奇制胜;《春》的多侧面描写,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臵于描写和叙述之中,毫无刀刻斧凿之痕;《荷塘月色》虽说为了写心中的不宁静,但一路下来,却处处见“静”。

四、独特的语言艺术。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如《背影》语言的质朴、《荷塘月色》语言的清丽、《温州的踪迹。绿》语言的纤秾,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更是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上的绘画美。爱用叠字及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形成了朱自清散文所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据统计《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字,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叠字则有72处之多;长短句的巧妙搭配,使其散文读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独具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

5、曹禺的《雷雨》和《日出》戏剧结构各有什么特点?(20分)

答: 《雷雨》是属于锁闭式结构:

时间集中,从第一幕到第四幕时间不到20小时; 地点集中,三幕都在周家客厅;

剧本巧妙地以明线、暗线交织布局,以幕前情节推动现在的剧情。

《日出》的结构是“横断面的描写”法,既西洋戏剧史上“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它不像《雷雨》的结构那样严密紧凑,而是从“片段的方法写起”:

第一,剧本人物众多,却没有一个可以统帅全剧矛盾的角色。

上一篇:健康教育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安环部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