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处理情况自查报告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垃圾处理情况自查报告(精选7篇)

垃圾处理情况自查报告 篇1

随着我镇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追求经济的发展等因素,我镇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尤其在农村,环境卫生的管理比较落后,导致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一、我镇对农村生活垃圾清理的主要做法

1、户集中。以户为主对房前屋后进行清理,对日常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首先把一些可燃可腐烂降解的垃圾分拣出来统一燃烧,然后运送到田间地头,就地烧肥;之后把纸板、书报、塑料制品、金属等分拣出来,作废品变卖处理;最后对一些不方便处理的生活垃圾统一堆放到垃圾堆放点转运处理。

2、村收集。在交通方便、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建造垃圾池,让村民将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在垃圾池内,统一收集后转运到县城集中填埋处理。

3、乡镇转运。对于我镇现有的10个垃圾池,目前我镇基本每隔两天清运一次,转运车辆及费用由镇上负责。

二、我镇生活垃圾处理管理机构

XX镇环卫站是我镇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机构,其成立于2001年,现有环卫职工18名,设施仅有手推垃圾收集车10部,清运车5部。由于镇域内没有专业的垃圾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只能运载到县城填埋处理,由于清运行程过长,导致我镇环卫站日处理垃圾能力不足10吨。近年来,我镇围绕 中共XX市委、市政府对XX提出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镇创建工作,并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得到上级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镇生活垃圾日产量达到40多吨,给我镇环卫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

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情况

为树立生态文明镇卫生新形象,保护城镇居民的身心健康,提高中心镇卫生质量和环境质量,解决垃圾扰民问题,保护XXX河,革除居民向XXX河倾倒垃圾恶习,保护中下游百万群众饮用水源,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清运过程中无二次污染,保障全镇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成果,依据《XX县XX镇总体规划(2000-2020)》要求,我镇决定完善镇村生活垃圾清运处理设施建设。建设项目包括:建设垃圾转运站、垃圾堆放点,购置清运车10部,铲车3部,推土机2部,洒水车3辆,自卸式小四轮拖拉机20辆、手推收集车60部、果皮箱800个、垃圾桶800个等。

四、存在的问题

1、农村群众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清楚,缺乏环保意识,时有乱丢乱倒垃圾现象,数量庞大、成分复杂的农村垃圾是一个很大的农村环境的污染源。农民对垃圾的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不强,对农村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到位,很难将其循环利用。

2、缺乏农村环保法律法规,缺乏有效监督

目前在农村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农村环保及农村垃圾处 2 理利用的法律法规,加之农村的环保观念比较淡薄,使得有法也难依、有法也不依。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有点脱离农村实际,采取行政处罚的方式在农村中的可行性不强。村民集体对环境保护缺乏有效地监督,对任意排放处理农村垃圾不重视。

3、财政投入不足

由于镇财政困难,目前镇政府投入的相关资金较少,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较少。

五、工作建议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财政投入,优化农村环保管理。

2、完善农村环保的法律体系,加大对农村环保的法律监督执行力度。

3、开展村民群众自治,加强邻里之间的协调合作共同管理。

垃圾处理情况自查报告 篇2

德州市平原县是国家“两区同建”工作的规范试点,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具有代表性。其中的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十分典型,体现出我国新农村建设在垃圾处理与环境保护方面的过渡性。通过分析平原县农村垃圾来源与处理方式的数据,探讨平原县农村垃圾处理方式,发扬平原县农村垃圾处理中定点投放、集体处理的优势,改变政府监察不到位、村民垃圾处理意识淡薄及环卫基础设施止于形式的不足,总结平原县农村垃圾处理方式的优劣条件,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垃圾处理提供借鉴。

1 调查区域概况与调查方法

1.1 调查区域概况

平原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德州市中部,总面积1 047 km2,处鲁西北黄河冲积平原,境内属暖温半温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具有显著的大陆气候特征。平原县农业发展迅猛,是国家大型粮棉生产基地县、京津蔬菜园区、畜牧业强县、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2008年,平原县在德州市率先实施了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原有的876个行政村整合为180个行政社区。截至目前,在“两区同建”工作的带动下,全县已建成51个新型农村社区,有4.87万农民搬进了新楼房。建设了185个产业园区,3万多农民就近实现了就业。居住社区和产业园区同步建设,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1.2 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

通过个别访谈、现场观察、蹲点调查和阅读有关资料等方法,在德州市平原县三塘乡、王凤楼镇等乡镇及部分村庄进行关于农村垃圾情况的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1)德州市平原县农村垃圾的主要来源、分类、数量的调查。(2)平原县处理农村垃圾的方式及其影响性调查。主要是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查和村民处理日常垃圾的方法调查。(3)平原县村民环保观念和县乡镇三级农村垃圾治理观念的调查,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贯彻情况调查,村民垃圾处理意识的调查。

此次调查采取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分10 d时间,发放2 000份调查问卷,回收1 991份。其中有效问卷1 885份,有效回收率为94.2%。在实地现状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结合SPSS等实用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使数据资料分析结果更具普遍性和可信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平原县农村垃圾处理现状

近年来,在“两区同建”工作的带动下,平原县农村城镇化取得了快速发展。在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农村垃圾问题也得到妥善处理。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农村垃圾处理的转变体现在:

平原县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收集转运处理体系,在6个乡镇建设垃圾转运站计13处,每100户一名保洁员、每30户一个垃圾箱、每5 000人一辆机动垃圾收集车,镇村保洁员达1 129人。村里把收集的垃圾送到乡镇垃圾转运站,乡镇垃圾处理站,可覆盖周围5 km范围内的社区,日转运生活垃圾80 t。镇上再把垃圾送到县生活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平原县生活垃圾处理厂作为平原县农村垃圾处理的大后方,主要采用手拣、粉碎、筛分、分离、厌氧发酵等技术,在确保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上实现循环利用:将建筑垃圾重新合成面包砖等建筑材料;将塑料、高分子聚合物等垃圾降解为塑料颗粒,供给化工厂作为生产原料;将居民生活垃圾堆积成堆,保温至70℃储存、发酵,借助垃圾中微生物分解的能力,将垃圾变成有机肥料;剩余极少不能回收的物质分别送去填埋、焚烧等。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丰收。目前,在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带动下,农村垃圾处理真正由“垃圾随手扔”转化到定点投放集体处理的模式。

2.2 平原县农村垃圾处理存在问题

从研究问卷调查数据来看,平原县农村垃圾处理仍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农村垃圾量增加,以有害化处理方式为主

调查中发现,平原县农村直接与间接的人均日产垃圾量达到4.93 kg(表1),其中残羹剩饭等生活垃圾重0.87 kg,占人均日产垃圾量的17.6%,塑料化纤生产垃圾重2.04 kg,占人均日产垃圾量的41.3%,秸秆杂草、禽畜粪便等农业垃圾占41.1%。填埋、焚烧等有害化处理方式仍然是农村垃圾的主流,以生活垃圾为例,二者分别占57.06%、14.26%。大量的农村垃圾如果得不到正确处理会对村民的生活质量造成危害,并且与美丽乡村的愿望相悖。2.2.2村民对垃圾危害认识不足,缺少垃圾分类知识在平原县农村垃圾投放时进行垃圾分类的村民只占13%(图1)。87%村民在处理农村垃圾时不进行分类。这其中19%的村民知道如何分类,但81%的村民不知道如何分类。调查中超过80%的村民认为垃圾处理是别人的事,是后代的事,别人不行动,自己也不会行动。立杆见影的利益效果是他们的追求目标。这在一方面说明当前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传统、不正确的垃圾处理意识仍然影响着当今的村民。

2.2.3 乡镇政府对于垃圾处理落实和监督不到位

调查中发现,在平原县每一所社区之外都存在堆放垃圾的荒地与河道,这种情况几乎占据了全县村镇的90%(图2),垃圾任意堆放点有1处的村庄占89%,有2处任意堆放点的村庄占53%,有3处任意堆放点的村庄占26%,有4处及以上任意堆放点的占7%,“垃圾围村”现象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是新社区建设前的遗留垃圾丢弃处距离居住社区距离远,乡镇政府农村垃圾处理工作中心在城镇,农村执行能力差,造成行政管理的缺失。调查中了解到,平原县乡镇政府等部门对于村民垃圾处理的行为缺乏明确的态度与应对措施。同时,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专门性针对农村垃圾处理的法律文件。在现行法律中,也只是作了原则性规定,且不带有强制力和约束力。这些规定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再加上部门之间态度模糊,导致不能得到完全的贯彻和落实,无法对农村垃圾回收管理给予统一、有效且有执行力的制度保障。

2.2.4 农村垃圾基础设施不能真正做到服务到每家每户

在平原县新建社区中生活垃圾箱的设置按照人口基数,每30户一个垃圾箱,能够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垃圾的投放需要。但在村落中,垃圾箱的设置达不到每30户一个垃圾箱的标准,在走访的91个村庄中,垃圾箱的分配比例在60~90户一个的占75%,30户一个垃圾箱的比例低于10%,而且空间配置也不合理,设置在主要道路两侧,对于一个村庄的全体村民来说,使用不方便。在平原县村庄调查中,100%参与调查的村庄的农田都没有设置农业垃圾处理设施,如农业垃圾垃圾桶等。

3 总结与建议

通过分析平原县农村垃圾处理情况,发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定点投放、集体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符合我国农村新社区的规划实际,与此同时,平原县在农村垃圾处理探索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能够体现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普遍水平。而且德州市平原县是我国新时期农村建设的典型,其“两区同建”的模式多次受到李克强总理批示,在农村垃圾处理的探索实践中具有代表性,可以作为我国农村垃圾处理的借鉴。

3.1 乡镇政府的落实与监督

做好衔接与监督工作,由定点投放到集体转运再到集体处理。(1)把村级单位作为基础,做好回收工作。(2)把镇级单位作为过渡,做好清运机制。农村垃圾镇级清运,上接垃圾处理场,下连各村级垃圾回收集中点,是做好垃圾回收处理的中间环节。要统筹安排,避免二次污染。(3)把县级单位作为大后方,通过专业垃圾处理场集中科学处理,真正实现无害化,避免重复污染。(4)加强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宣传,使村民认识到处理农村垃圾和自身健康有关,与后代生活有关。宣传的内容紧贴村民的日常生活,使村民愿意、喜欢接受。垃圾处理从做到好的村民开始,树立典型和模范。村委一级多发起与“最美婆婆”“最美媳妇”相类似的活动,对处理垃圾得当的居民进行宣传表扬,带动更多人参与。同时采取奖惩并举的措施,对处理垃圾得当,民居生活洁净的农户予以现金奖励,对于处理垃圾不当的农户进行处罚。搜集与村民生活相关的垃圾处理小窍门、小办法,宣传站进行广播,普及环保知识。

3.2 垃圾处理企业技术支持

首先,配合新农村建设工作。吸引部分劳动力参与垃圾处理再生产的过程,为他们在农闲时提供工作机会,将再生产的二次产品流入市场继续使用。其次,倡导垃圾分类,在农村尝试设置可用垃圾资源回收站,方便农民到回收站变卖可回收垃圾或换取日常生活用品,变废为宝。

3.3 村民协调配合

一方面,了解关于垃圾分类的方法,对于家庭生产、生活垃圾做到分类放置。另一方面,对日常垃圾要定点投放到回收垃圾箱中。配合垃圾回收站人员的回收工作。

我国农村垃圾处理目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要使农村垃圾处理水平快速发展,从平原县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来看,需要通过乡镇政府的落实和监督、垃圾处理企业技术支持以及村民积极配合3个方面系统有序地进行。其中,乡镇基层政府起到纽带作用,是联系三者统筹规划的核心。垃圾处理企业起到模范作用,在农村垃圾的短期处置上力量更大,率先发挥带头作用。村民是农村垃圾处理的主要力量,村民本身认识到农村垃圾问题的重要性,是农村垃圾问题从源头得到根治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张英民.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9,13.

[2]吴迪.农村垃圾综合处理技术[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5:4-7.

[3]李开明,蔡美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调查与实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20.

[4]梁恒.聚焦:“农村清洁工程”探路乡村治污[EB/OL].半月谈网,http://www.water.hc360.com,2012-11.

[5]王学鹏.山东基本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N].中国环境报,2015-01.

[6]翟岩.德州“两区同建”启动5年城镇化率提升近10%[EB/OL].大众网,http://dezhou.dzwww.com/top/201409/t20140910_10995276.htm(2014-09)[2016-07-02].

[7]李红梅,胡中华.论生态文明视阈下农村生态意识的培养[M].桂海论丛,2012:17.

[8]李智群.德州市乡村文明行动城乡环卫一体化推进会议召开[EB/OL].德州日报,http://dezhou.dzwww.com/news/201504/t20150418_12244904.htm(2015-04)[2016-07-02].

[9]佚名.德州平原:“综合考核实行环保”一票否决[EB/OL],齐鲁网,http://jiangsu.china.com.cn/html/2016/kuaixun_0412/5211801.html(2016-04)[2016-07-02].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调查报告 篇3

一、造成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原因

1. 社会进步

在很多年前,社会科技并不发达,塑料、电池等对环境造成威胁的垃圾在农村使用少,因而对环境不会造成较大危害。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农民对塑料等制品使用量陡然增加,其结果是产生大量不可降解垃圾。

2. 农村人口增加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加之计划生育政策在封建传统观念的阻碍下实行得并不很好,所以农村人口仍以一个比较惊人的速度增长。人口增长直接造成对生活资料需求的增加,而生活范围并未扩大,导致一定生活范围的垃圾量相对增加,加重环境负担。

3. 地方政府不作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章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该法还规定,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农村生活废弃物的处置工作,若管理不当应承担相应责任。但是未见管理,也未见承担责任。至少在当地没有任何执法人员或单位出面管理环境污染问题,更不要说组织修建垃圾站,聘请人员进行垃圾回收。

4. 农民素质不高

个人认为,农民素质不高的根源并不全在农民本身。现在所有学校都把学习成绩放在首位,不注重其它素质的培养,当涉及环境问题时,也只是在课堂上匆匆带过。当代教育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过去?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农民,导致其环保意识不高,在农村出现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便不足为奇。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我们不但要反思产生这一严峻形势的原因,更要思考应对的策略。

二、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措施

1.打破传统封建观念束缚

让农民主动接收先进思想文化,接受计划生育政策,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生育观念,实行少生优生,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村民素质。

2.加强对地方行政机关监督

通过各种渠道向地方政府多提意见和建议,引起相关部门重视。此外,还应通过法律强制有关部门执行,保证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3.借鉴学习治理污染成功案例

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法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该县按3~5户农户在一起为标准建1个垃圾定点收集池,每组建1~2个生态垃圾处理池,每镇建1个垃圾压缩中转站,县城建1个垃圾填埋场。各村民小组以村民议事方式,从本组选1名保洁员,每周工作一天,将农户定点垃圾收集池的垃圾转运至组上的生态垃圾处理池,按标准分类,将可回收利用的废旧物品交废品收购站,将80%可降解处理的生活垃圾进行发酵处理作有机肥料,再由村上选出的1~3名保洁员将组上生态垃圾处理池无法生态化处理的建筑垃圾等收集转运至镇上的垃圾压缩中转站,最后由镇上派人送县上统一处理。除县财政投入大量经费进行垃圾处理外,该县还通过村民每人每月交纳1元卫生费的形式,让村民主动参与到环境卫生治理、监督工作中,形成人人都是卫生监督员的良好局面。建立全省首个“新公民”培训基地,委托第三方专业培训学校,长期开展“新公民”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村民素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促进全县环境改善。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科学运行模式。罗江县的人们已经在环境治理方面采取行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的做法值得参考和借鉴,也让我们看到了治理环境问题的希望。

环境问题关系国计民生,若不治理,于国家发展有碍、于人民生活有害,国家的民族复兴之路也将异常艰难。只有落实于行动,各司其职,才能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做出贡献。▲

生活垃圾处理情况调查报告 篇4

调查主题:生活垃圾的产生及处理

调查目的:提高环保意识,促进垃圾回收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调查对象:五年()班全体学生

调查方法:笔者提问,记录答案,并做具体分析

一.答卷分析

本次调查全班学生共计45人,有效答卷40份。问卷主要是对垃圾产生的原因、种类、数量进行了了解,并对垃圾的处理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生活垃圾基本可分类:剩饭菜类、纸张类、塑料袋、饮料瓶、废水等。在日常生活中,垃圾的数量是很惊人的,从调查看,平均每个学生产生垃圾的重量在一斤左右。这个数量对于一个学生似乎是没有什么,但对整个社会来讲却是一个负担

(2)大家对白色污染认识清楚,但处理中仍没有多数人考虑到这一点,乱扔乱放,随手丢弃,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制定强有力的措施,改变现状。在调查中,我们得知,有90%的人知道塑料袋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说明学生了解其危害性,但他们处理时却没有考虑这一点,随意性很强。

(3)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些学生没有垃圾回收意识,像饮料瓶、废纸,这本不是垃圾的垃圾,到处乱扔。

三.反思及建议

反思:学生对垃圾回收意识不高,行为不够,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和老师在教育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做的不够。

垃圾处理情况自查报告 篇5

北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特大型城市,2008年产生的生活垃圾已经达到672万吨,并呈不断增长的态势。近几年,北京的垃圾处理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本市垃圾处理方式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进行卫生填埋,填埋的很大部分是没有实现分类的原生垃圾。这样下去,不仅浪费土地、浪费资源,而且极易造成环境污染。北京城市生活垃圾已经成为困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提高城市垃圾处理水平的根本途径,建立新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机制,应该纳入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大力加以推进。

一、北京垃圾处理工作的管理和发展

1.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不断提高

2008年全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672万吨,其中城八区垃圾年产生量463万吨,郊区垃圾年产生量209万吨。截至2008年底,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十五”末期(2005年)的81%提高到94%,其中城八区无害化处理率从95%提高到99%,特别是郊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46%提高到85%。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已逐步纳入城乡一体化管理。

目前,全市共有垃圾处理设施23座,其中转运站6座,填埋场13座,综合处理厂4座。总设计处理能力1.04万吨/日。填埋、堆肥、焚烧三种处理方式的比例分别为:90%、8%、2%。

2.圆满完成了垃圾分类处理的申奥承诺

《北京2008》奥运申办报告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08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50%,资源化率达到30%。奥运会期间,奥运场馆100%实行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化率达到50%的目标”。

在奥运会期间,奥运场馆全部实行了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产生的生活垃圾共6386吨,其中可分类回收利用的餐厨垃圾、纸、塑料等共4688吨,资源化率达到了73.41%。全市有155家奥运场馆、奥运签约饭店和部分社会单位的餐厨垃圾纳入规范收运和处理,日处理餐厨垃圾200多吨。奥运村的餐厨垃圾实现了源头就地资源化处理。

3.垃圾分类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经过几年的持续推动,2007年,北京市在党政机关及窗口单位进一步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全市1520个中央和地方的在京党政机关及窗口单位开展了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约占总数的92%。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2255个实行物业管理的居住小区、大厦和工业区开展了垃圾源头分类收集,涉及人口470万,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了52%,资源化率达到了35%。

4.生活垃圾处理运行机制改革取得成效

2007年,北京市下发了《关于深化本市生活垃圾处理运行机制改革的意见》。一是按照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则,将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责任全部下放到区县。二是按照城乡统筹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统一垃圾处理费用标准,理顺垃圾处理经费管理机制。三是按照促进区域和谐发展的原则,建立了垃圾产生区向垃圾处理区缴纳经济补偿费的机制。运行机制改革后当年,东城、西城、崇文、宣武、石景山垃圾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城区垃圾增幅减缓。2008年,东城、西城、崇文、宣武、石景山垃圾产量与2007年基本持平,接近零增长。运行机制的改革用经济手段促进了各区县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工作。

5.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重建工作取得成效

2006年开始,北京市按照“规范站点、物流配送、专业分拣、厂商直挂”的原则,进一步增加回收站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目前,全市共有回收站点4802个,固定站点2464个,占52%,流动站点2333个,占48%。其中城八区有1430个(固定915个,流动515个),占全市回收站点总数的30%。各区县纳入回收公司统计的从业人员11507人,城八区有4822人,占回收从业人员的41%,从业人员95%为外地来京人员。2007年全市再生资源回收量374.72万吨,交易额58亿元,同比增长51%和50%。

二、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1.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

随着北京市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垃圾产生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持续上升。到2008年,全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已达672万吨(不含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和可回收物),日产生量1.84万吨,比2005年增长135万吨。

垃圾量增长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北京市城市规模扩大和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的人口数量(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之和)逐年增加,2005年达到1536万,2006年达到1715万,比2005年上涨12%;2007年达11768万,比2006年上涨3%。二是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已逐步纳入城乡一体化管理。三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增强,垃圾产量随之增加。

针对部分群众对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存在的疑虑,特别是对二恶英问题的疑虑,市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垃圾焚烧技术的正面宣传工作,用科学数据和发达国家、地区的成功做法,宣传群众,取得共识,争取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为顺利推进焚烧发电处理设施建设奠定基础。

8.加强信息公开、社会宜传和培训教育力度

为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和监督,政府应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可参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考虑建立并公布“垃圾最终处理场地的剩余容量和剩余年数的推移”、“容器包装占垃圾总量的比率”、“最终垃圾的构成”等信息,使民众能了解相关情况,有助于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

加大对宣传和培训教育的资金投入,拓宽宣传途径,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宣传效

果。通过电视、网络、电台、报纸、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开辟宣传专栏,制作宣传手册、宣传画等,深入持久地开展以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为主题内容的宣传活动。

发挥街道、居委会、物业、社区的作用,鼓励民间团体、环保组织积极参与。建立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让垃圾分类入社区、进住户。完善中小学环境教材,加大对广大市民和青少年环境素质的宣传教育,普及垃圾处理和垃圾分类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参与环境改善的行为能力。实行垃圾分类、使市民的生活习惯得到改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市政府要下决心长期抓下去,分阶段实现和达到新的水平,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做出贡献。

2.垃圾处理能力缺口较大

目前,北京市生活垃圾日产生量已达1.84万吨,但是,现有设施设计处理的总能力仅为1.04万吨/日。全市垃圾产生量和设计处理能力之间存在较大缺口。为确保完成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目标,现有垃圾处理设施大部分处于超负荷运行,不但缩短了卫生填埋场的使用寿命,而且加大了垃圾处理的污染控制难度。

3.垃圾处理方式单一,技术含量和资源再利用率低

目前北京市垃圾处理以卫生填埋为主,每年平均消耗500亩土地;而且由于居民生活垃圾中的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使得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水质恶劣,恶臭严重扰民,成为污染空气和地下水的主要来源;塑料薄膜不易降解,有毒有害垃圾污染环境问题得不到解决。“十一五”规划中的5座垃圾焚烧厂建设进展缓慢,焚烧和堆肥等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方式的比例过低。

由于缺乏产业政策的支持,本市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不健全,资源再生环节存在技术空白点以及市场调节失灵的领域。微利和无利用价值的废旧资源没有畅通的回收渠道;回收方式粗放,回收量严重不足;市民缺乏基本的回收知识;餐厨垃圾中经常混有不利于资源利用的物质等。

垃圾处理产业末端由外来人口无序销纳。据有关部门调查,全市有近20多万外地务工者从事这个行业。

4.垃圾分类的系统建设和运行体系尚未形成垃圾分类回收执行情况不乐观。市民实行垃圾分类的意识还有待加强,大部分居民小区设置的分类投放垃圾箱形同虚设,混装垃圾、混合收集、混合运输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垃圾运输体系与资源再生企业尚未形成直接的供求关系。由于缺乏宣传和监督,居民家庭中基本没有实现对餐厨垃圾的单独存放。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有毒有害垃圾和电子垃圾也没有相应的收集处理办法,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目前,垃圾分类工作涉及到的各系统的设备、设施仍处于不配套、不完善、不衔接、不到位的状况,难以适应号召全市人民“实行垃圾分类”后处理工作的需要。

5.农村地区垃圾处理设施少,体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本市垃圾处理实行城乡分割的处理体制。环卫机构改革后,农村垃圾

管理体制机制仍未理顺。农村地区现有非正规垃圾填埋场1000多个,大多以就近简单填埋为主要方式,而且管理力量薄弱。农村乡镇一级,有的没有落实垃圾管理人员,有的在垃圾管理方面专业化知识水平欠缺。特别是对垃圾终端处理未做长远考虑,这是本市农村地区垃圾管理工作一个重要的薄弱环节。亟须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研究区域统筹的新型管理体制。

6.政府部门之间综合协调机制不完善

垃圾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社会性和广泛性,涉及部门多,涉及人员杂,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末端环节。目前,本市生活垃圾收集工作由街道、居委会、物业等有关部门负责,垃圾清运、处理工作由市市政市容委负责,废旧物品回收、再生资源利用工作由市商务局负责,有毒有害垃圾由环保部门负责,电子垃圾由发改委负责,医疗垃圾由环保和卫生部门负责。在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链条中,各部门职能尚未形成合力。政府部门上述分工,市民大多数都不了解,难以在垃圾分类工作上给予配合。

三、对北京市垃圾处理和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

垃圾处理是城市运行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具有关系民生的公益性质。实施垃圾分类,进一步提高北京的垃圾处理水平,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树立垃圾全程管理的理念,制定“垃圾分类”规划目标

市政府在注重北京市国民经济发展各项指标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处于社会生产生活末端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建立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垃圾管理体制,在运行机制上要有所创新。要分别制定城市建筑垃圾、工业垃圾、生活垃圾、绿植有机类垃圾、医疗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分类处理的规划目标和分阶段实施方案。特别是对城市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的资源性废弃物,要制定细化分类标准和投放办法。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达到和实现建立新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城市垃圾处理水平。

2.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综合协调,建立城乡统筹的垃圾管理体系

成立市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的协调机构,加强政府部门间的综合协调力度,建立完整的垃圾分类收运、销纳体系。使垃圾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分工更加合理,管理更加专业,效果更具互补性。

改变郊区农村地区垃圾管理力量薄弱的现状,在农村乡镇一级,配备落实垃圾管理人员,提高他们垃圾管理方面专业化知识水平,加强农村地区垃圾管理组织保障体系建设,做好农村地区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工作。(来源:互联网)

推广门头沟区王平镇等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户分类”经验,尽可能将灰土、可堆肥垃圾就地处理,减少垃圾排放量。

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垃圾处理设备、设施建设的投入。从现在开始,对农村地区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制定治理计划,编制治理方案,投入治理资金,要确保水源保护

地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优先治理,彻底消除对地下水和大气环境污染的隐患。

3.从两头做好垃圾“减量化”工作,开展“零”排放试点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思路和理念,将垃圾管理重心前移,研究从生产、流通、消费到垃圾的产生、中转运输直至末端处理过程中,各环节的垃圾减量措施。

制定并严格执行“限制产品过度包装,限制一次性用品的提供和使用”的相关法规,引导和鼓励采用可循环再利用的材料。逐步建立在各种包装物上注明包装物回收方式和再利用方式的制度,指导公众合理、科学地处置包装物。制定生产者承担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处置的实施办法,鼓励生产和零售企业开展“收旧售新”、“以旧换新”、“包装回收”业务。政府应率先推行“绿色采购”、“绿色办公”,倡导全社会减少浪费、使用再生产品等绿色生活方式。

根据不同情况,开展垃圾“零”排放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大力推广。并将相关工作纳入市政府决策议事日程。

4.从餐厨垃圾和其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入手,推动垃圾分类工作

餐厨类有机垃圾是填埋场污染空气和地下水的主要成分,已成为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关键问题。当前,应加大餐厨类有机垃圾与其他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的力度。针对餐饮业、单位食堂、居民区等不同情况,尽快开展对餐厨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和推广工作。

同时在现有垃圾分类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垃圾分类标准。对居民餐厨类有机垃圾、包装垃圾、电子垃圾、日常生活中纸塑混合垃圾等其他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的分类和投放,政府要提出明确要求。

5.创新收运方式,提高和保护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创新收运方式,为市民实行垃圾分类创造条件。改变垃圾分类工作在很多地区仅流于摆放“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箱,垃圾仍然混合袋装投放的情况。为推广垃圾分类的实施,可在居住小区设立“可回收垃圾收集日”、设立“社区可回收垃圾收集便民服务电话”,调动街道、居家委会、物业公司、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环卫企业等单位的力量,宣传和发动居民按照垃圾分类的具体要求,“定时、定点、定种类”专项回收可利用的垃圾资源。

针对当前城市生活垃圾中电子垃圾激增的情况,政府要公布明确的回收办法,建立相应的销纳体系。对不可变卖或低交易价格可回收物,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建立回收再利用渠道。

尽快制定改变市、区两级环卫作业队伍传统垃圾混合收集运输方式的实施办法,建立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垃圾作业模式。

通过行政许可,规范垃圾收运服务主体,扶持和发展具有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的收运主体参与垃圾分类收运,逐步建立规范有序、适度竞争、监管有效的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体系。

6.完善政策法规,用行政、经济和科技手段推进垃圾分类的实施

要加强政策、法规研究和制定,从各环节采取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在政策机制上,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垃圾源头减量、实行垃圾分类的执行力度;同时要制定政策,对按标准要求进行分类投放的单位和市民给予奖励。

要加快研究用经济手段促进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的收费管理体系,逐步实现计量收费。政府要加强对社会单位的垃圾收费管理制度和监管体系的建设,加大对垃圾排放单位、垃圾收运服务主体的行为监管力度,建立规范有序、运行有效的收运和处理秩序。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本市在餐厨类有机垃圾微生物资源化处理、垃圾堆肥、垃圾焚烧发电、热能利用和污染控制、垃圾填埋场臭味和渗滤液处理、电子垃圾拆分等处理技术的科技含量。支持技术先进,符合卫生、安全、环保条件的再生资源企业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7.下决心加大投入、加强协调、加快推进焚烧发电厂建设

目前北京市以卫生填埋为主的处理方式难以持续,亟待改变。随着本市垃圾成分的变化,垃圾热值不断提高,适合于焚烧处理的纸张、塑料、织物等垃圾的比例不断提高,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条件已经成熟。同时由于垃圾焚烧发电被列为生物质能源,也可以享受国家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政策。

建议在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基础上,加快规划中焚烧发电厂的建设速度,要提高污染控制标准,消除和减少垃圾焚烧发电厂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增加垃圾焚烧比例,减少垃圾填埋量,缓解本市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实现垃圾处理的可持续发展。(针对部分群众对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存在的疑虑,特别是对二恶英问题的疑虑,市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垃圾焚烧技术的正面宣传工作,用科学数据和发达国家、地区的成功做法,宣传群众,取得共识,争取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为顺利推进焚烧发电处理设施建设奠定基础。

8.加强信息公开、社会宜传和培训教育力度

为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和监督,政府应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可参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考虑建立并公布“垃圾最终处理场地的剩余容量和剩余年数的推移”、“容器包装占垃圾总量的比率”、“最终垃圾的构成”等信息,使民众能了解相关情况,有助于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

加大对宣传和培训教育的资金投入,拓宽宣传途径,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宣传效果。通过电视、网络、电台、报纸、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开辟宣传专栏,制作宣传手册、宣传画等,深入持久地开展以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为主题内容的宣传活动。

发挥街道、居委会、物业、社区的作用,鼓励民间团体、环保组织积极参与。建立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让垃圾分类入社区、进住户。完善中小学环境教材,加大对广大市民和青少年环境素质的宣传教育,普及垃圾处理和垃圾分类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参与环境改善的行为能力。实行垃圾分类、使市民的生活习惯得到改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市政府要下决心长期抓下去,分阶段实现和达到新的水平,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做出贡献。

针对部分群众对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存在的疑虑,特别是对二恶英问题的疑虑,市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垃圾焚烧技术的正面宣传工作,用科学数据和发达国家、地区的成功做法,宣传群众,取得共识,争取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为顺利推进焚烧发电处理设施建设奠定基础。

8.加强信息公开、社会宜传和培训教育力度

为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和监督,政府应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可参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考虑建立并公布“垃圾最终处理场地的剩余容量和剩余年数的推移”、“容器包装占垃圾总量的比率”、“最终垃圾的构成”等信息,使民众能了解相关情况,有助于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

加大对宣传和培训教育的资金投入,拓宽宣传途径,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宣传效果。通过电视、网络、电台、报纸、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开辟宣传专栏,制作宣传手册、宣传画等,深入持久地开展以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为主题内容的宣传活动。

垃圾处理情况自查报告 篇6

彭山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南缘,地处岷江中游,府、南二河从北入境,交汇于古镇——江口镇,汇入岷江南流出境。彭山县是眉山市的北大门、近邻成都,东邻仁寿,西与浦江、邛崃接壤,南接东坡区,北与新津、双流交界,幅员面积465.32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89个行政村,19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人口34万,其中县城区总人口近10万。人们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和垃圾的处理问题日益严峻。

一、全县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的排放情况

我县城区人口约10万人,建成区面积9.2平方公里,年排放污水量475万m³/a,现有中心城区建有污水处理厂一座,实际每年收集污水256万m³/a,污水收集率53%。目前各乡镇均无污水处理设施,对岷江流域水况造成激发影响,目前城区管网和乡镇污水设施建设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污水处理,大大影响岷江流域水质。城区能源以燃气、电力为主,城市垃圾的主要成分是厨余、灰渣、废棉、废塑料等。我县城区及各乡镇产生的垃圾,没有规范的垃圾处理场地及设施,垃圾的处理主要采用露天堆放的简易处理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城 1 市建设规模和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如何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污染问题,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

(二)加快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所做的主要工作和成效近年来,全县有关职能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高度重视并不断推进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做了大量工作,设施建设进展较快。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把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程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抓紧抓实。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工程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各级地方政府是建设的责任主体。我县政府把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明确了目标措施,作出了计划安排。特别是今年以来,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强了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工作。

2.制订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实行有利于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的措施。一是给予配套政策扶持。如对新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在用地、用电等方面政策优惠;对各地收取的污水处理费免征增值税。二是鼓励多元化投资。如对投资新建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政府采取行政划拨方式提供项目用地等优惠政策措施。三是开征污水与垃圾处理费。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关于“谁污染谁治理”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按照国家规定向排污者提供污水处理的有偿服务,2 收取污水处理费用,以保证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的规定,县城城区普遍开征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费。

3.坚持政府主导,引入市场机制,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为解决建设资金缺口大的问题,不少地方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积极引入国内外资金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全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基本采用BOT方式解决投资问题,减轻了地方财政的压力,创新了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的新模式。

4.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工程建设。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投入,用于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运行。我县关于污水垃圾处理工程的“十二五”规划:一是污水处理工程。新建及扩建城区污水配套管网40公里,规划总投资9000万元。青龙镇、观音镇、谢家镇、牧马镇新建4个污水处理厂及共计51公里的配套管网,总投资1亿元。二是垃圾处理工程。新建规模日处理能力400吨,年垃圾量14.6万吨,处理率达到100%的垃圾处理工程,总投资至少6464万元。其中,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总投资5535万元,垃圾转运设施建设,总投资929万元。

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今年以来,全省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阶段,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城市功能不断增强,饮水安全总体得到保障,相关的突出环境问题有所缓解。

二、当前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不断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历史欠账多,污染物排放增长快,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滞后,全县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所造成的岷江流域污染仍然比较严重,由此,面临的任务仍然艰巨。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

(一)城乡进展不平衡,城区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展缓慢。调研中了解到,生活污水处理项目虽已立项,但有的迟迟没有动工;有的虽开工建设但进展缓慢;有的虽建了厂但管网不配套而无法运行。乡镇基本上未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基本上为简易填埋,未作无害化处理。

(二)管网建设不配套,已建污水处理厂多数运行不正常。全县已建成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普遍滞后,收集污水能力不足,导致实际处理污水量大多达不到设计能力,存在时开时停、“等米下锅”的问题。老城区管网改造任务重,普遍不到位;城市管网建设中,大多没有实行雨污分流,增加了污水处理成本,特别在雨季污水处理厂的压力更大。

(三)一些垃圾卫生填埋场没有做到卫生填埋,二次污染严重。全县垃圾卫生填埋场,大多未按无害化卫生填埋要求规范操作,没有 4 做到垃圾渗滤液达标排放,实际上仍然为简易填埋,一些垃圾处理场对周边环境产生了较严重的二次污染。

(四)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大且有机物浓度高,而污水处理率低,导致岷江流域污染严重,水质下降,危及饮水安全。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的排放量还在不断增加。对于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的增量所带来的污染危害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估计。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加快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增强城市功能、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面对严峻形势,加快建设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切实提高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率,显得尤为迫切。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政府法律责任和主体意识,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切实加强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工作

政府是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把保护城市水源和防治城市水污染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建设和完善城市排水管网,有计 5 划地建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强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的规定,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环境质量负责制,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切实把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筹研究、协调解决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按照“十二五”规划目标要求,统筹规划,科学选址,配套政策,落实责任,加快实施,确保“十二五”目标的实现。农村乡镇的污水与垃圾处理工作也应统筹规划,逐步实施。

(二)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制订完善有关经济政策措施 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是重要的公共设施,政府要加大公共投入,将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尤其是在城市管网建设和改造上要列出专项资金,加快建设完善的雨污分流系统,提高现有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要制定完善污水、垃圾处理的收费管理、资金补助等配套政策,落实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有关奖励政策。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提高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改进征收方式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收费改革,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充分考虑城市居民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出台相应的收费标准,以保证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三)依法加大监管力度,强化运行管理

政府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依法加强对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的监管工作,尽快实现在线监测,督促其正常运行、规 6 范操作。对未按规定要求运行的要公开通报,限期整改,依法处理。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COD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的,以及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无故不运行的地区应当实行项目“区域限批”。要依法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投融资和经营管理的新机制。

(四)依法加强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促进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垃圾处理情况自查报告 篇7

按照省发改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的部署,漯河市发改委联合漯河市城市管理局及漯河市环境卫生管理处近期对我市农村垃圾处理状况和处理费征收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活动。通过此次调研,对我市农村垃圾处理状况、处理费征收的意愿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就结果报告如下:

此次调研活动,我们走访了漯河市郾城区龙城镇的2个村,召陵区姬石镇1个村,舞阳县辛安镇的2个村共3镇4村51户农村家庭。发放调查问卷51份,回收46份。为这次调研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 漯河市农村垃圾管理存在的问题

1.部分村庄垃圾处理存在“死角”。很多村庄有了集中堆放垃圾的地方,硬化后的街道上比较干净,街道两旁的住户、商户门前也还整齐,但一些不被人注意的位置、一些人员涉足较少的地方、一些远离村庄的沟渠、河沿,成为随意倾倒堆放垃圾的新场所,有人倾倒、堆放,但少有管理人员发现,更没有人处理,变成垃圾处理的“死角”。比如龙城镇部分沿河地段,除了种地耕作的村民,其他人很少涉足,河边堆放的垃圾日积月累,无人处理。2.部分村庄“白色污染”依然存在。姬石镇的一些村庄,废弃的地膜混在田间地头,随风舞动,即使在春夏季节,也让清新怡人的自然景观大打折扣。

3.一些村民的“传统习惯”没有改变。虽然现在很多村民的卫生意识增强了,但一些村民多年来就近、随意处理生活垃圾的传统习惯没有根本改变,垃圾处理仍然简单随意,往往将垃圾就近倒在沟边、河边、村边、路边等,垃圾污染挥之不去。4.部分村庄人员居住过于分散,垃圾处理难以集中。户与户之间距离大,住户之间堆放的垃圾不影响各自的出行、劳作,村民一般感受不到垃圾带来的不便,但垃圾的污染仍然存在,影响人们的健康,破坏村庄的自然景观。

5.垃圾处理没有形成村民共识。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体村民共同参与,需要每家每户的积极配合。但现实情况是村民常常不肯“自扫门前雪”,能除“他人瓦上霜”就更不可能了;近些年来,虽然村民素质得到提升,可是依然有一些村民受到传统生活形式的影响,思想观念的更新难以追赶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程度,有一部分村民的卫生意识较为落后、整体环保意识比较差、生态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足,这无疑从根本上制约着农村垃圾处理问题。

二 漯河市垃圾处理费征收现状

漯河市是在2006年1月开始征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目前已经在漯河市区、舞阳县城区、临颖县城区正常征收。农村垃圾处理费目前全市没有开征。也没有农村垃圾处理费征收的政策文件。

三 农村垃圾处理费征收的意愿

在次调研中,我们发放了51份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及户主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是否外出务工、家庭人均纯收入等,以获取农户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农户生活垃圾基本情况,包括农户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生活垃圾生产量及处理频率等。

调查发现愿意支付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费用的农户的比例为 65.06%,不愿意支付费用的比例为34.94%,说明大多数农户倾向于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费用。

影响农户对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费用支付意愿的因素分成四大类: 第一类户主特征,包含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外出打工;第二类农户经济状况,包含年家庭纯收入和农户经营活动类型;第三类生活垃圾变量组,包含农户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和生活垃圾是否对自己生活产生影响;第四类农户对环保的认知程度,包含农户对本村生态环境评价、对生活垃圾循环利用的认知及对环保的关注程度。

从户主特征看,户主年龄与其支付意愿负相关,与预期是一致的。一般来说,年龄较大的户主,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此外,年龄较大的户主会面临更大的生活经济压力,所以他们对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费用的支付意愿就越低。户主是否外出务工与其支付意愿正相关,与预期一致。外出务工的农民与外界交流沟通多,能更好地接受新的思维和理念。尤其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受到城市整洁环境的耳濡目染,其改善家乡生态环境的意愿更强烈。

从农户家庭经济状况看,年家庭纯收入对农户是否愿意支付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费用具有显著影响。收入水平高的农户,生活消费水平也高,生产的垃圾就会增多,对垃圾处理服务需求越强烈,更愿意为该服务进行投资,因此,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村垃圾处理服务需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农户经营活动类型对支付意愿的影响也是显著的。纯农户指完全从事农业经营活动的农户,这类农户产生的生活垃圾较少,且容易处理,主要以堆肥的方式循环利用,其支付意愿最弱。非农户专门从事非农经营活动,如个体工商户,私营小企业等,这类农户产生的生活垃圾量大,垃圾成分复杂,处理难度较大,对生活垃圾处理服务需求最高,其支付意愿最强。兼农户以农业收入为主,同时从事非农经营活动,其支付意愿居中。

从生活垃圾处理状况看,农户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对支付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习惯以回收或循环利用方式处理生活垃圾的农户更能意识到垃圾有效处理对环境卫生和生活健康的好处,从而认为有必要对垃圾集中处理,所以支付意愿会更强;反之,习惯以焚烧或随意丢弃方式处理垃圾的农户支付意愿较弱。

从农户的环保认知程度看,对本村生态环境的评价与农户支付意愿正相关,说明了如果农民能切身体会到好的生态环境给自己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利,对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费用的支付意愿越高。农户对环保的关注程度越高,支付意愿就较强烈,这也反映了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的必要性。

四 结果分析

政府如果想突破经费短缺的束缚,向农户征收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费用时,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户支付意愿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要考虑不同经营类型的农户对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费用的支付意愿和能力;二是农户对环保的认知程度与其支付意愿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农户的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是整治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必要手段;三是不同地区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户收入水平,恰当合理地收取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费用。五 建议

1.出台措施,强力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积极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减量,鼓励农民对可腐烂生活垃圾进行堆肥处理,对进行资源化回收利用后余下的不可腐烂垃圾进行统一的收集和无害化处置,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真正解决农村生活垃圾的乱丢、乱堆、乱烧的污染之患。

2.是要加大农村环卫工作经费投入,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担、多元筹措的指导思想,采取财政为主、收费补充、市场运作方式。要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环保原则,对镇村居民、商家店面、企事业单位适当提高卫生保洁和处理费。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治理,鼓励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将农村环卫作业中经营性服务项目推向市场。

3.强化考核,实行滚动式管理。要对村建立年度目标责任制、督促协调机制、动态管理制度。严格进行考核评比,镇(乡)环境卫生整治领导机构对各村采取不定期的明查暗访、跟踪互查。经过考评考核验收达到合格要求的村,由政府给予适当奖励补助;对未达到合格要求的村责令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教育谈话。4.提高村民思想认识,加强宣传教育。要改变农民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需要长期的宣传、教育、引导和管理。可以以发放宣传单、流动广播、树立宣传栏等形式,进村入户,加大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目的、意义、措施方法的宣传教育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和健康知识的常态化宣传普及,引导群众自觉保护环境,增强卫生观念,使环卫知识真正深入人心。5.出台关于农村垃圾管理和垃圾处理费征收的规章制度。可以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建制镇(乡)、村试行,待条件成熟后全面铺开。由点到面,点面结合。

目前,我市正在对现行的《漯河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计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修改。新的《漯河市城乡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已经把农村垃圾处理费的征收纳入到新的办法中来。新办法通过后将使我市垃圾处理费征收工作做到全覆盖。为治理我市环境污染,提高全市整体生活环境水平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上一篇:调课说明下一篇:动画专业毕业论文致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