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预防违法犯罪总结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预防违法犯罪总结(通用9篇)

小学预防违法犯罪总结 篇1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关系到国家、社会、家庭能否和谐发展的大问题,为此,我校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始终把此项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怀下,本着着眼预防,重在教育的原则,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以确职责,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武装全体教师,成立以学校校长、学生及家长、社区干部、派出所民警等成员组成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提高素质,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积极参与“和谐校园”建设工作。

二、抓好普法工作,增强法制意识。

我校加强法制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深入学习宣传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特别是强化学习宣传与青少年成长成才有关的法律法规,以未成年人为重点,着重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

例》,开展“坚决抵制毒品”和“珍爱生命,远离邪教”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正确认识毒品和邪教等的危害;建设绿色网络环境,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我们还邀请了派出所朱耀民警官对我校广大师生进行法制辅导,提高未成年人自觉预防违法犯罪的意识。

三、突出道德实践,推进体验教育,注重活动育人。

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贴近青少年成长的道德实践活动,来吸引青少年普遍参与,强化青少年的道德建设,以“我微笑,我捡起,我行动”的志愿行动、“小手拉大手”、“交通文明小卫士”、“爱国歌曲大家唱”等活动,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小学预防违法犯罪总结 篇2

(1) 青少年犯罪数量急剧增加, 年龄却越来越趋于低龄化。

据统计, 在20世纪50—60年代, 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 到80年代增至70%以上, 至今仍居高不下。另据有关数据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 14岁以下的犯罪案例明显增多, 年龄最小的还不满10岁。

(2) 青少年犯罪形式上具有突发性和盲目性。

未成年人性情容易急躁、激动, 好感情用事, 不善于控制自己, 由于这些心理特点, 形成了其犯罪动机简单、单纯, 有很大的盲目性, 他们考虑的比较简单, 甚至为一件小事就以残忍野蛮的手段将人杀死。如某中学15岁学生杨某, 与同班同学到刘某在教室里玩耍时发生口角, 刘某转身打了杨某的嘴巴, 杨立即掏出裤袋中的水果刀, 向刘的背部刺了一刀, 腹部刺了两刀, 造成刘某重伤的严重后果, 结果杨某被决处有期徒刑三年, 并赔偿刘某人民币15000多元。这种突发性的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感情易冲动, 不善于控制自己, 不计后果, 法制观念淡薄。

(3) 青少年犯罪类型明显增加, 犯罪性质恶性化趋向明显, 暴力性加重。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新类型比以往明显增多, 依次排列是:盗窃、抑劫、流氓、强奸、伤害、绑架等。其中主要是盗窃和抢劫, 约占75%左右。 除上述几种典型的犯罪外, 近几年又添了新的犯罪类型, 涉毒、涉枪、赌博、拐卖人口等犯罪日渐增多。同时, 近年来, 在青少年犯罪中以暴力为后盾的重大刑事案件日渐增多, 施暴程度不断加重, 而且青少年犯罪时在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 作案手段野蛮和残忍, 社会影响极为恶劣, 据统计, 目前全国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刑事案件占65%。

(4) 青少年犯罪手段向团伙化、成人化方向发展, 但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的幼稚性。

未成年人不管身体发育多好, 力量多大, 胆怯和恐惧是他们首次作案的常见心态。同时, 由于他们的思想还不是太成熟, 缺乏作案经验, 作案时心理压力大, 在实施暴力犯罪中, 总担心被害人反抗, 觉得一个人作案势单力薄, 所以常常是同学结合, 邻里结合, 患难结合, 校内校外结合。

2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2.1 由青少年自身的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造成的

(1) 贪图享受, 不思进取, 不劳而获的不良心理是产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未成年人没有劳动收入, 如果要去贪图生活享乐, 如去歌厅、酒楼、玩游戏等等都需要钱, 他们就会想尽办法去骗、去偷、去抢, 甚至不惜以牺牲亲情为代价。

(2) 逞强好胜心理。

未成年人在刑法上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段, 其危险性源于他们的情感具有极端不稳定性和强烈好胜, 容易偏激, 冲动起来不计后果。这也是未成年人中激情犯罪较多的原因。逞强好胜心强是头脑简单, 分辨是非能力差, 稍被唆使便容易上当, 偏离正道, 被坏人利用, 其犯罪动机盲目、模糊, 只为显示自己, 证明自己, 不考虑后果如何。

(3) 盲目好奇心理和消极模仿心理。

未成年人是我们社会的弱势群体, 这一群体, 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 都具有不成熟的特点, 对新鲜事物具有神秘感, 有强烈的求知要求, 在认识上有好奇心理。如引导不当也会造成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实践中, 一些青少年由于对异性、毒品等充满神秘感, 好奇心驱使去寻求刺激, 再加之自控力差, 进而模仿。因好奇而模仿武侠小说、碟片中、网络的暴力情节、色情行为而违法犯罪的不计其数。目前, 吸毒低龄化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和青少年盲目好奇, 消极模仿心理是分不开的。

(4) 从众心理。

在群体压力大, 个人心理承受力小时, 采取从众行为而获得安全感, 是人的一种自然向往和能动适应群体生活的社会属性——聚群性, 也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需要。俗话说,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未成年人纠合性犯罪的特点从众心理就是基于青少年同龄群体内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如某地所查获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 单独作案的1257人中占42.9%, 两人以上共同作案的1675人占总数的57.1%, 三人以上团伙犯罪的731人, 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24.9%。未成年人结伙犯罪影响大, 连续作案多, 危害广, 成员的共同心理是:要偷大家一起偷, 要打大家一起打, 你吸我也吸。

(5) 嫉妒心理。

“嫉妒是人之天敌”, 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嫉妒心理, 但关键在于人们怎样去控制自己的嫉妒心, 不加控制的嫉妒心, 如脱僵的野马, 势必带来严重危害。未成年人中由于嫉妒而杀人和故意伤人的犯罪, 也为数不少。某市青年张某因开歌舞厅不景气, 看着别人生意红火产生嫉妒, 而实施犯罪, 连续三次用炸药爆炸了三家歌舞厅, 当第四次伺机作案时被民警当场抓获, 问其作案动机时, 回答说:“看到别人家的生意比我好, 我就非常气愤, 就想去炸掉这家人。”由此可见嫉妒心危害之大。

(6) 报仇心理和反社会心理。

未成年人涉世不深, 世界观尚未定型, 是人格形式和发展的最关键的阶段, 也是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社会, 对人生的认识易表面化、直观化。在当今多元思维并存, 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 更加不能正确看待社会腐败等问题, 易对司法平等原则产生怀疑, 对社会不满, 甚至仇视心理, 对法律、社会信任度降低。书本教育、教师的教导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反差, 使青少年觉得无所适从。未成年人中思想不稳定、抵制力较弱、意志力差的人, 可能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 有的明明知道法律是威严的, 而故意去犯罪。

2.2 家庭教育不当

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多半来自于问题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一定的影响。2001年10月22日, 在重庆市某区职业中学就读的17岁少女小丽因为不满母亲的严厉管教, 竟用“毒鼠强”毒死了自己的母亲。此案的发生让人思绪万千, 发人深省, 它启示广大家长朋友们一定要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时下, 望子成龙, 盼女成凤的意识在一些家长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他们对女子的期望十分高远, 希望子女成家成龙, 为自己光宗耀祖。为此, 他们对子女要么骄生惯养, 宠爱倍致;要么严加管教, 粗暴武断。然后他们却不知, 这样做的后果不仅达不到目的, 反而适得其反, 一旦女子发展不遂己愿, 他们不是甩手不管, 任其自流, 就是恨铁不成钢, 实施棍棒教育, 致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 甚至铤而走险。小丽之所以杀死亲母, 成为阶下囚, 就是由于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这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

2.3 社会不良环境的负面影响

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灵的冲击、腐蚀是在校学生犯罪的社会原因。由于经济与文化在发展与规范管理之间的落差, 再加上密集的信息爆炸, 使得孩子们每天都有可能接触到不健康的元素, 这些对于辨别和自控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 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学校周围边环境也不容乐观, 遍布中小学校周围的网吧、台球厅、美容院等更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温床。

此外, 有关调查还发现, 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多半都是不爱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成绩好坏与违法犯罪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 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违法犯罪的可能性要小的多。因为, 学习成绩不是天生的, 需要后天持久不懈的刻苦学习,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也不可能取得好成绩。

3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

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司其职, 相互配合, 齐抓共管。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罗大华先生说:“中国少年刑事犯罪的增多, 家庭、学校、社会都难辞其咎”。这也正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立法初衷:发动全社会的力量, 加强未成年人犯罪的三道防线——家庭防线、学校放线、社会防线。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环境, 它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自出生到少年时代的社会, 也是人的可塑性最大时期的生活环境, 也是人在最佳年龄塑造性格的最佳场所, 无论从心理科学或教育科学的规律来说, 我们都可以断定, 家庭对人的个性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因而它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产生也有基础性的意义。所以许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都把家庭教育放在很重要地位。这是有道理的, 我们在通过家长教育时还应对家庭的文化、家庭职业情况有所了解, 家长切不可把学校当成托儿所, 必要时给家长指导, 配合学校, 共同管好学生。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 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由于学校教育体现了一定的社会、阶级的要求, 总是把本阶级的思想有目的、 有计划的传授给学生, 并指导他们运用于实际。所以, 一般地说学校教育在学生思想品质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而且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这种主导作用将日益增强。所以, 在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整个体系中, 学校处于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特别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出台, 给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们必须要学、要懂, 并通过学习提高认识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

社会教育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 所起的作用在诸因素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 尤其到青少年走出家庭、学校, 踏上社会以后, 这种作用对青少年个性品质的定型及发展方向起主导性的作用, 由此看来, 社会教育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三道防线, 是互相配合, 互相补充, 连成一体的防御体系。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S].1999.

[2]刘福民.让罪恶远离稚嫩的生命[J].少年与法, 2001, (2) .

小学预防违法犯罪总结 篇3

注重调查研究,确立工作思路

总结五年前的治安综合治理和队伍建设工作,针对扎实细致地开展集中上法制教育课、月度抽查考试、下发学习资料、观看法制教育宣传片等工作后依然出现个别干部员工参与赌博、酒后斗殴事件和基层生产一线队伍基数大;人构成相对复杂;工作时间不集中,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较为突出等情况,作业区党总支冷静思考积极探索,通过走访谈心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找到了法制学习内容枯燥无味,不易接受;上法制教育大课占用员工下班休息时间,情绪烦躁,心不在焉的症结。并结合真实案例分析出了个人素质低下造成违法犯罪;外部环境影响促使违法犯罪;法律知识贫乏致使违法犯罪的几种因素。

选准切入点,激发员工学法热情是法制教育的关键

正确的利益追求是每个人满足幸福生活、快乐工作、实现自身价值的目的。作业区综治小组以本单位和近邻单位干部员工打架斗殴、盗油犯罪等实际案例为生动教材,从关怀员工、关心员工、关注员工的人性根本出发,将个人利益追求的错与对体现在法制教育当中,创新性的在全油田范围内开展算清违法犯罪后“人生前途尽毁”、“亲情荣誉破损”、“工资收入全无”的“算账教育”,使员工认识到了违法犯罪恶果带来的各种利益损失的本质。在此基础上,作业区各基层单位坚持每周自选时间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强化干部员工遵纪守法光荣,违法犯罪可耻,“争做采三好员工”的理念。保卫干事将《劳动法》、《婚姻法》、《交通道路管理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继承法》、《物权法》等与员工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融合到每月一次的“法制流动小课堂”法制教育当中,授课利用干部员工午饭后的10多分钟时间,授课中运用授课人先讲案情,员工讨论、选择案件处罚判决结果,最后由授课人讲解正确结果和法理的互动式方法,极大激发了员工的学法、守法、懂法、依法維权的热情。很多以前觉得法制学习枯燥无味的员工都转变了学习态度和观念,积极参与每一次的讨论学习。

学法用法,提高依法维权意识是法制教育的目标

作业区党总支充分发挥党群工作横向联合优势,不断不拓宽工作途径,不定期举办“法制知识竞赛”、“女工学法论坛”等活动,由作业区工会支出一定数额的会费为优胜的参赛者和优秀单位购买奖品,提供物质奖励。虽然奖励不够丰厚,但获奖者的喜悦心情和不断增强的学法观念却远远超过了获奖利益的本身意义,干部员工学法、用法的兴趣日渐浓厚。大家学法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获得奖励、约束自身行为、遵纪守法,而是需要通过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综治小组经过调查了解因势利导,聘请专业律师不定期举办“法治论坛”,收集整理诸如“离婚财产分割”、“房屋遗产继承”、“消费遭遇侵权”等热点问题交由律师面对面为员工解答。学法、守法、懂法,依法维权的重要性在热烈的氛围中得到了更加真实的体现。作业区综治小组还建立咨询热线为员工提供法律援助。

强化法制教育的意义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发挥好职能和优势,拓宽工作思路,运用灵活生动的方式强化员工法制教育,使员工树立正确人生观和守法、懂法意识,自觉抵制各种利益和享受的诱惑,珍惜工作珍惜幸福生活,远离违法犯罪,是强化法制教育的目的,也是保持员工队伍稳定的根本所在。员工队伍稳定,素质提高,为搞好油气生产提供有力保障,并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乃至参与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课题完成人:杨光

(作者单位: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采油作业三区)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总结 篇4

我院在上级法院的指导下,在院党组的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坚持“教育、感化、挽救”失足青少年,进一步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立足少年审判工作,注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在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上取得实效。

一、我院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中的主要举措

1、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我院审理的大部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都是因为被告人平时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法制观念淡薄所造成的恶果,也与普法教育不深入、不全面有关。因此,我院资深法官接受学校的聘请,担任学校从事法制教育的兼职教师、校外法律辅导员,经常性对学生开展普法教育。特别是当前,将我国新修改的《刑法修正案九》《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有关内容作为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针对未成年人中出现的种种违法犯罪现象,举办展览会、报告会、演讲会等多种形式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宣传活动,使广大未成年人明辨是非,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2、完善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帮教体系。建立以社区街道为主的帮教网络,由街道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牵头,辖区党政机关、民政部门、公安派出所、青工妇组织、机关工委、学校、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共同参与组织帮教协会,对区内问题少年进行调查了解,摸底排队,指定专人与之结成帮教对子并签订帮教协议书,勤上门,知动向,不定期谈心,掌握现实表现和思想动态,帮教协会定期碰头,汇总分析形势,有的放矢进行教育、消除隐患。对确已改好的帮教对象应及时解除帮教,让其丢掉包袱,轻装前进。积极努力做好解教和刑释未成年人的接茬教育和就学、就业工作。解教和刑释未成年人的接茬教育对于巩固改造效果,让其彻底告别昨天十分重要。首先街道和单位要建立好衔接紧密、配合默契的接茬教育班子, 于解教或刑释前即与改造单位取得联系,了解改造情况和目前思想状况,以便制定针对性强的接茬教育方案。其次,改造单位和地方劳动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职业教育和岗前培训机会,使其具备一技之长,以便解教、刑释后能投身市场经济大潮,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再次,社会不能歧视解教、刑释未成年人,不仅在就学、就业问题上应一视同仁,提供机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而且对自谋职业的解教、刑释未成年人,有关部门还应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尽可能给予照顾,鼓励其自食其力,勤劳致富,让他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3、加强与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社等部门的沟通,促使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部门创造出适合未成年人的优秀影视作品和书刊出版物,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 神“食品”,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社等部门担负净化社会环境、减少犯罪诱因的重任,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有着积极作用。督促这些单位在制作和出版各种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时,严格依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内容,不得含有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含有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以及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电子出版物”、“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节目,不得有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强调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 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4、我院加强与公安、文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强化上述部门对音像制品、书摊、出版物的生产和销售渠道、录像室和影剧院等文化娱乐场所的检查、督促与管理工作,对违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规定,生产和销售非法音像制品、出版物、淫秽物品的厂家、商店、书摊、商贩和播放渲染暴力、凶杀、色情、赌博的录相室,依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第五十四条规定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 采取果断措施予以查禁和取缔,给予严厉打击,禁止非法音像制品、淫秽书画和其他低级趣味物品的传播蔓延。公安、文化、工商管理部门还应严格依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严厉禁止在中小学校附近开办营业性歌舞厅、营业性电游室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施行前已在中小学附近开办上述场所的,应当限期迁移或者责令停业。通过上述整治行动,彻底铲除滋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土壤和不良因素,还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督促公安机关、文化、工商管理部门加强对影视、书刊中渲染暴力、凶杀、色情、赌博、恐怖等非法制品、出版物的查禁工作,坚决整治校园周边不良环境,严厉打击和取缔社会丑恶现象。督促公安、文化、工商管理部门经常向有关厂家、商店、商贩、录相室、电游室等娱乐场所的经营者宣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六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规定的内容,督促他们严格遵守,合法经营。特别是一些不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要求经营者设置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的醒目标志,不得允许未成年人随意进入等。通过这种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不断加大打击和处理力度,能有效地净化社会外部环境,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会议总结 篇5

记者在会上获悉,上海自承担全国的群团改革试点以来,共青团改革顺利启动、不断推进。姜平对上海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表示了充分肯定。姜平表示在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的总体要求下,要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和支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传承保持好上海此项工作的优势和品牌。在进一步理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思路的同时,明确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的责任和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据了解,目前上海全市16个区县均已建立专项组或领导小组机制,127个街镇建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协调机制,占全市街镇的58%。青少年禁毒、打击网络犯罪、青少年社区矫正、法制宣传以及针对特殊群体的专门教育等方面工作都不断深化和完善。五类群体工作成效初显。去年,上海全市服务重点青少年群体近40万人次,比20xx年增长了13%。全市羁押涉罪青少年的`看守所已全部完成“社工入所”,社工联校工作覆盖了本市340所学校。与此同时,成立了上海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并加强青少年事务社工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在基层形成“团干部+社工+志愿者”的工作格局,不断将群团改革各项措施落实推进,

记者获悉,下阶段上海将从三个方面具体加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一是全力完成重点青少年群体街镇全覆盖。二是常态化推进五类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确保重点领域和合作项目工作顺利推进。三是抓好工作保障和指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地生效。

此外,上海市高院、团市委在会议上联合签署了《关于建立上海市青少年事务社工参与涉青少年家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合作协议》,上海市检察院、市预青专项组签署了《关于建立上海市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服务体系的合作协议》,市教委、宝山团区委、嘉定镇街道、一线社工等四家单位(个人)作了交流发言。浦东新区南码头街道等109个街镇获得第二批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示范街镇创建单位称号。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总结 篇6

一、加强组织领导,务求取得实效。

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局办公室、社会事务科、社会救助科、救灾救济科、基层政权科、民间组织管理科、福利中心、救助站等科室及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成都市新都区民政局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有力促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开展。

二、加大宣传,营造关爱氛围。

为了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我局高度重视,加强舆论宣传和正面引导,优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环境,在重大节日和儿童节、青年节前夕,充分利用新都资讯社和新都电视台、新都广播电台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呼吁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来关心、关爱和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重点报道了社会遗弃儿童和留守学生(儿童)的生活、学习和成长现状,对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营造关爱青少年,维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三、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法制教育建设工作。

(一)利用各种节日契机,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法制教育活动。结合“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对我区社会救助站救助的流浪乞讨儿童和社会福利中心的孤儿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四川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成都市未成年人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政策的讲解,对他们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制宣传教育。在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前后组织宣传教育咨询活动,制作“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等展板深入广场社区巡回展出,发放宣传资料20xx余份,接受咨询服务200余人次。同时向全区青少年开放烈士陵园德育教育基地,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教育,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法制建设工作深入社区。积极配合区委宣传部、团区委加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认真指导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和涉农社区及各村(居)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要求各镇(街道)群工办把为青少年办实事、办好事列入其工作内容,认真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同时法制教育在社区广泛开展,通过开办宣传栏、张贴宣传画、发放传单等形式大力宣扬未成年人不进网吧、不看淫秽书籍光盘、不读暴力书刊、不信邪教迷信等教育,让广大青少年自觉抵制淫秽、暴力、邪教迷信书物,通过正面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四、积极做好青少年的社会救助工作

(一)积极做好“安身工程”、“帮困助医”、“帮困助学”及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我局以关爱青少年成长进步为契机,今年在对农村低保户和低收入困难家庭实施的“安身工程”工作中,重点关注关爱青少年(留守学生、儿童)家庭,及时将此项工作纳入规划和建设,确保了他们有房住。今年,我局继续认真做好低保家庭的中小学生、婴幼儿基本医疗保险及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筹资工作,资助城乡低保家庭中0―18周岁的中小学生、婴幼儿少儿、孤儿参加互助保险,利用4、34万元互助基金为543名城乡低保家庭少儿及孤儿提供了及时的资助。在“帮困助学”方面,今年我局按照政策对91名宏志生发放助学金31、8万元;实施“阳光圆梦”慈善救助项目,救助低保和贫困大学生9名,发放救助金4、3余万元,确保我区考上高校的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学生不因贫失学。我局还对青少年开展临时救助工作,拨出专项经费为他们解决衣、食、住、医方面的需求等,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并积极协调教育等部门,帮助残障青少年入学,使他们在安定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做好弃婴(儿童)安置收养工作。我局以保护孤残、遗弃儿童的合法利益为己任,认真做好弃婴(儿童)的安置收养工作,依法办理收养登记,维护弃婴(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贯彻国务院、省市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孤儿保障制度,与公安、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做好弃婴(儿童)安置收养工作的通知》,落实相关政策;按照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678元、机构抚养孤儿每人每月1130元的保障标准,按时为全区失去父母、查找不到亲生父母的未满18周岁的27名未成年孤儿发放生活补贴,切实保障了未成年孤儿的基本生活;定期巡查和监测评估孤儿养育状况,对监护人进行指导和培训,为孤儿成长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支持。

小学预防违法犯罪总结 篇7

关键词:大学生,违法犯罪,原因,预防

1 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现状

1.1 大学生违法犯罪情况

近年来, 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在我国高等学校已不鲜见, 不仅有一般违法行为, 而且也有刑事犯罪。如:2004年云南大学震惊中国的马加爵案, 同年清华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 2005年浙江温州“7·28”跨省抢劫杀人案, 作案人员为长沙某知名高校学子。2008年, 南京市800多名大学生违法传销事件, 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事件, 这些事件一次一次将大学生违法犯罪推上风口浪尖, 大学生违法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 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 占高等学校学生总数的1.26%。依次估算, 全国违法犯罪的大学生数额可能有20多万人, 这个数目是非常庞大的, 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恶劣的。

1.2 大学生违法犯罪特点

1.2.1 大学生违法犯罪主体呈多样化

纵观现在的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 违法犯罪主体已经不像人们固有观念的那样, 都是些平时学习成绩差, 游手好闲, 性格暴戾的男生, 而是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从学校层面上来说, 民办院校、普通高等学校甚至名牌院校中, 大学生违法犯罪都明显增加;从学历层面来说, 不仅有在校的大专生、本科生, 也不乏硕士生和博士生;从性别层面来说, 女大学生违法犯罪也逐步引人注目, 主要表现为盗窃、诈骗甚至卖淫。

1.2.2 大学生违法犯罪类型以盗窃等财产性违法犯罪为主, 但多以学校自行处理为终点

当前, 大学生主要以侵害财产性违法犯罪为主, 约占到整个大学生违法犯罪的60%, 并且主要是盗窃和敲诈勒索, 其中盗窃所占比例较高。纵观整个校园案件, 很多高校面对学生违法犯罪问题, 为了维护学校的声誉, 同时也为了学生的将来考虑, 都不愿意把问题揭露出来, 将本来应该司法机关处理的事情用学校的纪律处分代替, 轻者口头警告, 重者开除学籍。这不但造成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现状不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掌握, 而且还会让违法犯罪的大学生因学校的包庇而受不到本应承受的刑罚的处罚, 从而感受不到刑罚的威慑力, 有可能再次违法犯罪。

1.2.3 犯罪时间相对呈规律

大学生犯罪从时间的角度看具有一定规律性。就一学期来看, 每学期开学初和期末是相对“特殊”时期。由于这段时期部分学生很可能面临补考、留级等问题, 还有部分学生会面临恋爱问题, 这些因素很可能使得学生出现某些过激反应甚至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而从整个大学阶段看, 大学生临近毕业案发率相对较高。因为在这个“敏感”时期,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心理普遍处于焦灼、烦躁状态, 这样的“危险”期间, 是大学生实施酗酒滋事、打架斗殴、故意损坏公共财物、盗窃和自杀行为的高发期。

1.2.4 网络犯罪、传销也日益突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大学生以互联网为载体实施犯罪案件日益增多。他们利用自身所学使用盗号木马、虚假邮件等非法手段盗取他人的银行账号、密码信息等, 更有甚者利用互联网实施诈骗, 建立色情网站等等以达到获取不法利益的目的。与此, 大学生也是传销组织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2008年南京33所高校834名大学生陷入传销案调查, 2009年河南新郑市警方查处一个传销窝点中113名传销人员当中竟然有104名是大学生, 这不得不令人震惊。

2 大学生违法犯罪原因分析

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特定的历史时期, 大学生犯罪日益突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包括大学生自身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存在的诸多弊病等等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笔者认为, 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应该是自我内心的不坚定, 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的裂变导致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个人因素

其一, 错位的价值观。随着经济发展,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横行, 更有网络的发达冲击着传统文化的阵地, 不良信息、错位的价值观严重毒害了大学生群体, 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都是大学生犯罪的重要诱因。

其二, 错位的法制观念影响。目前,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 他们不是对法律条文本身的漠视, 而是根本没有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 所以在与同学发生矛盾的时候, 不能正确处置, 激化矛盾, 甚至给他人造成人身损害。

2.2 社会因素

2.2.1 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诱发大学生价值观裂变, 并引发违法犯罪。

一是市场经济“物化”导致拜金主义滋生。社会上出现的一切向钱看,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严重侵蚀着大学生。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的消费观念剧变。社会上的高消费打破了长期以来艰苦朴素的观念, 个别大学生经受不住高消费刺激, 走上以违法犯罪满足个人私欲的道路。

2.2.2 多元文化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中外文化思想相互交错, 良荞不齐。许多大学生不加鉴别地加以吸收。很多文化中的消极部分, 对于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说, 极易成为他们违法犯罪的诱因。

2.3 家庭因素

2.3.1 基于缺陷型家庭的原因。

缺陷型家庭指的是家庭的完整性已经遭到破坏的家庭, 主要包括父母分居或离婚, 父母再婚以及新的家庭结构形成后各种矛盾的产生, 或名存实亡的家庭维持, 或是父母消沉沮丧等情形。在这类家庭出生成长的大学生普遍比来自完整型家庭的大学生更易出现性格扭曲和个性畸形。他们在情绪、思想、性格、学习等方面出现障碍的比率较完整型家庭的大学生要高。大量统计和研究表明, 家庭残缺的人犯罪率要高于家庭完整的人, 大学生违法犯罪也是如此。

2.3.2 基于家庭不当教育的原因。

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其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关系非常密切。然而, 多数家长只重视智力教育, 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关心多, 对思想品德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关心少;有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这些消极的教育方式, 都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等不健康的性格特征或人格障碍。而当子女考上大学后, 有的家长又将精神转移到经济支持上, 而对子女的现实表现和心理成长关注不够, 对他们的要求无条件满足和放纵。来自类似家庭的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受不得丝毫委屈, 一旦受到挫折, 就容易采取偏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2.4 学校教育因素

其一, 学校办学理念的偏差。部分高校在办学理念上存在偏差, 只重视科研成果及学校排名, 缺少“大师”的引进及相关学科建设的投入。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对落后, 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另外, 部分高校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导致大学生缺乏人文修养和精神生活上的空虚, 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许多问题。

其二, 学校教学管理上的漏洞。近几年高校扩大招生规模, 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 学生管理资源投入不足, 在学生课时安排及住宿问题上的安排不是很合理。许多大学生在校外住宿, 而高校相应的管理、监督配套制度没有建立或完善, 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文化及陋习的侵袭。这也是大学生犯罪的学校因素之一。

3 大学生犯罪预防对策

3.1 建立学校预防机制

3.1.1 构建心理防控体系。

大学生入校之初, 学校应当开展心理问题筛查工作, 统一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笔者所在学校每年都会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 效果明显。与此同时, 学校要为大学生及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 并且, 学校还要重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 学校还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和道德教育, 避免他们由于受到不良环境影响而产生不良动机。当然, 学校要构建科学、有效、可行的心理危机主动干预机制。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尽可能避免学生因心理危机引发各种过激行为。

3.1.2 重视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

法制教育已经是当前各个高校进行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 高校必须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将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放在首要位置, 注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同时, 还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教育, 注意引导他们遵守网络道德和社会公德, 发挥主流舆论的影响, 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各种滥用网络行为。并且学校要积极掌控网络舆论主动权, 主动打造健康的舆论氛围, 加强对校园网络管理监督力度, 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3.2 建立社会预防机制

3.2.1 强化社会规范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成才观。

在这样时代背景下, 需要对与大学生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注重以人为本的精神并且融入更多人文关怀。

3.2.2 有效发挥社会的控制功能净化大学生成长环境。

提高大众媒体的优化程度社会各有关部门积极行动, 整治文化市场不良因素, 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优势, 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无可否认, 在大众传媒中充斥着一定的不良内容, 诸如各种暴力、色情等不健康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社会文化环境, 这些因素逐渐成为大学生犯罪的重要方面。

3.2.3 立法机关健全相关网络法律制度以规范网络行为。

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 然而不可否认互联网中不良信息已经成为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为确保网络安全, 作为立法机关应该加强立法前瞻性, 加大打击力度, 为公众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3.3 建立家庭预防机制

在预防和遏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措施中, 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家长改善和加强家庭教育方法, 是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有效途径之一。

父母应该注重改善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 侧重与子女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 并且, 应当密切关注子女实际情况, 有侧重性的加以引导, 当孩子在生活、学习、心理出现问题时, 及时介入, 帮助孩子顺利走出困境。不仅如此, 作为父母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生活方式、日常习惯和言谈举止, 在子女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 营造温暖的家庭环境。当然, 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还可以增加对子女进行文化艺术方面的投入, 陶冶其情操、丰富其人生阅历。

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想要取得良好效果, 需要加强同学校之间、同社会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要注意将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道德规范、社会中的优秀事例折射到家庭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黄菲菲.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2]杨菲菲, 李宏洋.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诱因及对策探讨[J].科技信息, 2010.

[3]周永涛, 解析高职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原因及教育对策[J].理论观察, 2009.

浅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家庭预防 篇8

一、家庭对未成年人产生的不良影响

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状况看,家庭对未成年人产生的不良影响有以下几种:

1.不完整的家庭关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当离婚、死亡或其它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家庭的完整性便遭到破坏。这就给子女心理造成一定伤害,又给子女的家庭教育造成了严重的缺陷。相当多的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此,悲观失望、痛恨父母、嫉妒他人、不满现实,形成一种反社会的心理,极易造成未成年人做出违法犯罪之事。

2.家长与子女缺乏应有的沟通

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对子女关心爱护不够。由于缺少沟通,形成思想隔阂,对子女的思想、行为也无从了解和掌握,以致孩子变坏了也不知道。或一旦发现孩子有什么不良言行,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逐渐走向犯罪的边缘。

3.家长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有的父母生活作风不俭点、不正派,这些都会在思想上给子女造成负面的影响,客观上助长了子女在异性交往上的随便与轻率,是未成年人性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父母一方或双方嗜酒、赌博、吸毒、盗窃等也是青少年性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的意志能力较弱,所以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等不良恶习,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刺激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

4.家长对子女过分的溺爱

如今,在家里不少家长对独身子女过分地溺爱,一味地迁就,导致青少年从小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受、好逸恶劳、自私自利、惟我独尊、占有欲极强的心理。甚至到了教师不敢管、同学不敢惹、出了事家长主动顶上去的地步。凡事都是自己说的对,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来个“江湖决斗”,要“群打”还是“单挑”,这样嚣张的性格迟早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石

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教育得当,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搞好家庭预防,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要注重自身修养,建立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

为人父母者,应自重、自律、自爱,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特别反对“黄、赌、毒”的不良恶习,夫妻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维护家庭稳定,时刻给孩子做好表率。家长还应当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不断的增强监护人应具备的育人素质。在孩子面前,父母不在是权威者,需要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要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影响和教育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2.家长要注重孩子的情况,增加沟通时间

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并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要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要经常观察、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关心什么事,结交什么人,要学会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发现,及时劝导,及时地预防和矫治。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有生理缺陷、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多鼓励,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

3.家长要注重教育方法,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尊重

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纵容、姑息和迁就孩子,不仅教不好孩子,反而把孩子推向邪路。娇惯、纵容会种下严重的苦果,不仅害孩子,也害父母自己。作为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吃穿,更要注意教孩子学会感恩、学会自立、学会做人。对孩子要多一些严教,少一些溺爱;多一些引导,少一些迁就;多一分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理解,少一些专横。对于失足、犯错误的孩子,更应给以家庭的温暖,绝不可弃而不管,放任自流。

综上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个性形成、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对未成年人行为、品德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重视家庭内部亲子间情感与言语方面的交流,协调家庭的亲密性和家庭的适应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济世良方”。

小学预防违法犯罪总结 篇9

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未成年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师生的具体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精心构筑教育平台,着力整和教育资源,不断探索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切实加强学校周边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及周边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有关青保法规的学习与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工作,在校学生的刑案率一直保持零,为社区治安稳定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一、成立领导小组,规范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德育分管副校长和校外法制辅导员为副组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及心理辅导老师为组员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严厉打击学校周边地区的流动不良社会青年;整治学校周边乱停车等问题,保证校园周边良好的交通秩序;解决学校门口的“游商”问题。积极协调公安、工商、文化稽查等部门突击检查网吧,共同做好违反国家规定,进入经营性互联网、电子游戏厅等场所活动的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目前,学校周边环境良好,得到了各位家长的认可。

二、形式多样开展学校青保工作,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学校作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对做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负有重要责任。学校牢固树立“教书育人、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全方位渗透德育教育。要求任课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德育资源,不断改进教法、学法,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培养真、善、美的品质和情操。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不光重视知识的正确传授,更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兴趣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赢。

1、加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集体主义教育。

利用有意义的纪念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清明、“五四”、国庆等重要日期,开展参观考察活动,深入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报国。

2、开展基本道德素养培养工程。学校制定学生基本道德素养的实施方案,并通过诵读经典古诗文、专题教育、培养十个道德好习惯、主题班会、评选行为规范示范班、创建优秀班集体等活动,实施道德培养行动计划,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3、每年度利用家长学校,指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引导他们用健康向上的家庭生活方式行为影响子女,并对家长进行法制教育,避免家庭暴力的发生,有效保护了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在重视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也十分重视师德建设,每学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活动,加强对教师的法制培训。发挥教学阵地优势,学校将开发的校本法制课程纳入了学校的课程计划,利用政治课上好法制课程。平时加强常规管理,严格督促检查,对师生出勤、课堂纪律、礼仪教育、行为规范等进行管理考核评估,使学校教育管理环环紧扣。建立行为偏差生和党员教师的“一对一”帮教制度,使每个偏差生与党员教师之间建立联系,实施跟踪调查。规定偏差生每周一次向帮教老师汇报纪律和学习情况,帮教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来的情况实施有针对性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计划、有步骤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部分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主动关心,及时给予心理咨询。对进入青春期的学生通过讲座、看录像、个别指导等形式进行教育,效果显著。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学校通过画廊、专题黑板报、校园广播、法制展览等形成了多元化的校园文化网络,拓宽了德育教育的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大力组织法制教育宣传活动,让学生在法制宣传中自我教育;定期召开法制讲座,邀请派出所的同志来校以案释法、以案明法,有针对性地举办法制报告会等。

三、多渠道提高未成年人安全意识 学校各级干部和全体教工本着对国家、社会、青少年一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抓好学校各项安全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克服麻痹思想和饶幸心理,认真细致地做好学校安全教育和各种事故防范工作。学校每学期有计划地对全体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校内利用黑板报、橱窗进行宣传,组织有关安全知识竞赛,使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掌握基本的交通、防水、防电、游泳等方面知识和技能,对校内体育设施和器械的维修保养落实专人负责,有效地控制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教育网络,形成社区、学校、家庭联动,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寒、暑假期通常是青少年教育保护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学校主动以社区联系,针对青少年的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假期活动。使学生每学年度都度过了安全、健康、愉快、有益的假期。

上一篇:学困生帮扶下一篇:苏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