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 的教案

2024-1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风雨 的教案(共8篇)

风雨 的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风雨的特点。

2、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3、欣赏自然界中各种景物的情态,体会作者的情感。重难点:

1、掌握文中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并运用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含蓄情感,理解作者对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二、导入(从“凹”入手,吸引学生注意里,同时加如对作者的评论,让学生更深入全面了解作者)今天上课前呢,老师想请大家一起猜一个字谜。“恰似一件小背心”打一个字。(师答:对,同学非常的聪明,凹凸的 凹字。)

凹(āo)凸不平意,!周围高,中间低,但这个字还读作“wā”,同“洼”多用于地名。而且我们的作者 贾平凹 的“凹”wā 字也取自此音。(ppt同步)

贾平凹在《我的小传》中写道“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号‘平娃’,理想于顺利;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平娃,娃娃平平安安。

那么,我们以后的头脑中就要记住一个非常关键,非常重要,非常著名的一个名字,叫做贾平凹(wā)。

那我们现在一起来进入作今天的学习《风雨》贾平凹

了解一下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腊月•正月》等,长篇小说有《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小说《我是农民》等。贾平凹先生的《我的小传》)1987 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1997年获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除此之外,他的许多 作品都被选入《中华散文珍藏本》中,我们今天来学习的这篇《风雨》就是其中之一。(ppt同步)

三、1字词检测:(先我来看下大家的字词预习的怎么样?请同学依次朗读,然后齐声朗读两遍)

弧形()撩起()锥形()偌大()攀附()蜷曲()倏忽()屋檐()

记一记

①倏忽:忽然,很快。

②攀附:附着东西往上爬;比喻投靠有权势的人,以求高升。③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④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

四、整体感知(ppt同步)

《风雨》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接下来就请大家自由朗读,找出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随机叫同学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第一段:树林子

第二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三段:羊、女孩

第四段:葡萄蔓、苍蝇

第五段:鸟巢、鸟

第六段:废纸、猫、瓦片

第七段:浮萍、鱼

第八段:老头、小孩

五、重点品析

通过刚才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虽然本文的题目是“风雨”,并且描绘了很多景物,但是文中却唯独不见风雨二字,是不是我们的作者贾平凹先生一不小心跑题了呢?

答:但是老师通过阅读,找到了风雨的影子,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看看第一自然段。

【老师示范赏析】 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又陷,陷了再鼓”。

答:这句话作者将树林子比喻成了一块面团,并用一个“鼓”字、“陷”字,生动的写出了树林子被风刮的样子,突出了风力的强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子在风雨中飘摇的场景,时鼓时陷,就是写风的时强时弱。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面团这个比喻,题材是来源于生活的,我们的作者来自陕西,他的主食就是面条。所以呢同学在写作时也要学会取材于生活,这样让我们的作文更加生动真实。总的来说呢,作者直奔主题,仿佛把我们带进了一场疾风面前。

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学习老师刚刚的分析方法,找找文章中“风雨”的影子。

(讨论三分钟,老师下台查看讨论情况,任选三组,大概五到八分钟)

刚刚通过同学和老师的分析,我们发现作者并没有跑题,还是在写风雨。1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顺序?(ppt同步)

由远到近、由外到内。

2.这篇文章主要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风雨”的?

【提示: 作者运用了别的景物的状态,来反映这场风雨,这其实是运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提示学生,学过的王几何 里 马及时除了对王几何老师正面描写之外,还用了学生的反应 来进行侧面描写)】

作者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并大量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一幅幅生动画面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

我们再一起来总结一下,【板书设计】

风雨

(新奇的比喻)树林子 侧面烘托

(多角度描写)垂柳 杨叶 芦苇

(贴切的用词)羊 女孩;鸟巢 鸟儿;废纸 猫 瓦;浮萍 鱼儿;

(丰富的想象)葡萄蔓 苍蝇

(多层次的描写)老人 小孩

所以我们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

六、妙笔生花

写作是一种爱好,每个人开始写作都是因为爱好。不管外面的人写啥,我自己有什么感想就写出来。(贾平凹)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用五分钟的时间,学习今天学的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一下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150字左右)

叫一到三个同学展示,并且做简要的点评或者是请其他同学点评

风雨 的教案 篇2

上学时她自信坚强

刚上大学的头一个学期, 学校各大社团按照惯例组织了一个很大型的招聘活动。一向胆小的她, 习惯了自己的小世界, 自然没想到去参加。在一个同乡师姐的软磨硬泡下, 她去参加了通讯社的招聘。没想到, 这一去竟然改变了很多事情。那次面试结果, 她居然拿了综合第一名。于是, 她成了学校的一名新闻通讯员。

一年后, 又赶上学生会干部换届大选。凭着小有名气的通讯写作能力, 在班主任的推荐下, 她去参加了竞选, 从小到大, 她从来没当着几千人的面讲过话。她鼓起了勇气, 顶着巨大的压力, 在大家的鼓励下, 她用颤抖的声音通过层层关卡, 最后当选为团委的秘书部长。

隔年, 高年级的团委书记面临择业, 她被校党委直接提为新任团委书记。尽管通过将近两年的锻炼, 她还是有些担心自己的能力, 更没有没想过有一天她要领导全校几千学生的课余生活。毕业时她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优秀干部……说到这儿时, 看得出她为之骄傲和自豪。

遇上了他也遇上了“糖”

后来毕业参加工作了, 本来想考研的她,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 加上还有正上大学的妹妹。她不得不受条件所逼, 拼命工作, 拼命赚钱。地下室加泡面的日子过了几年, 从最开始的办公室初级文秘一直干到总经理秘书, 她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和汗水, 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她的眼睛有些湿润, 我想这一段经历她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吧。

在参加工作的第二年, 她遇到了心中的白马王子, 他是她的大学学长, 一直喜欢她, 下班时, 他就在公司的楼下等她, 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 有时还给她送来热气腾腾的饭, 终于她接受了他, 两人幸福的每天上班、下班……那时她还不知道, 疾病已经找上了她……

大声的说:我们可以做到

发现了糖尿病之后, 渐渐疾病缠身。之前所炼造出来的坚强、自信、勇敢慢慢地也被病魔悄悄换成了柔弱、不自信及退缩。软弱到自己都讨厌自己。但他并没有放弃她, 默默的守在她的身边, 照顾她, 帮她注射胰岛素, 他外出应酬或加班, 都必须中途回来一趟, 毫无怨言, 他每天晚上都喜欢抚摸着她的头, 对她说:我们结婚吧。可是她一直都没有回答他。她觉得自己拖累了他, 于是留了一封信离开了他, 信上说:杰, 你找一个正常点的女人吧, 我走了, 你也不要来找我……

再见他是两年之后了, 他找到了她的家, 紧紧的抱着她, 什么也不说。那一刻, 她的心化了, 直到一天, 他的妈妈拿着一封信来到了她家, 是他给家里写的信, 信上面说他要和一个患有糖尿病的女孩结婚, 希望父母支持他, 不要阻拦。他的妈妈哭了, 说:他要坚持的事, 没有人能阻止。当年有个机会出国, 他也毅然的放弃了。她听了之后哭了, 她哭他的傻, 他的执着, 原来他为她放弃了那么好的机会。他妈妈说, 这两年来, 他的魂好像丢了一样, 到处的找她。原来爱情真的很伟大, 从那天起, 她不再不自信, 她坚强、乐观的面对生活, 她学会了自己注射胰岛素, 她参加学习了很多关于糖尿病的讲座。她说:她要帮助更多的糖友, 让大家都树立信心, 乐观的面对疾病, 积极的治疗, 相信他们的生活都会充满阳光。

编后语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凡是只要你迈出第一步, 后面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来看看文章中的主人公, 如果不是同乡师姐将她硬生生的拉进招聘室, 在当时的氛围下被逼着写出第一篇通讯稿, 她不会成功的成为大学里的团委书记。如果当年的家境稍好些, 哪怕有一点点经济依靠, 她不会那么卖力的工作, 成功的闯过一关又一关, 成为领导的好帮手, 成为大家眼中的“铁娘子”。如果她没有选择离开他, 也不会发现爱的真谛, 更不会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面对疾病……

想起了当年入选女排教练备受争议的陈忠和, 顶着巨大的压力, 带领着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2003年的世界女排大奖赛上一举夺冠。在大巴车上, 姑娘们唱起了动人的歌:“阳光总在风雨后, 请相信有彩虹, 风风雨雨都接受, 我一直会在你的左右……”如果不是陈忠和教练迈出第一步, 接过教练的重任, 如果不是女排姑娘们流泪流汗的训练, 他们不会看到风雨后彩虹的美丽, 不会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

我的风雨岁月 篇3

从1964年至197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清华大学处于风口浪尖,刘冰作为清华大学的领导成员之一,亲历了这场铭心刻骨的风雨,而其中的众多内容系首次披露,如上书毛主席。本刊从2008年第10期开始,对刘冰新近再版的《风雨岁月》一书中的部分文章进行选载。

与迟、谢的斗争公开化

四届人大会议之后,周总理的病情加重,听说邓小平同志受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委托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

8月中旬,学校教改处的负责同志在市委听了邓小平同志8月3日在国防工业重点企业会议上讲话的传达,回校向我作了汇报。在这次讲话中,邓小平同志讲了对科技人员的政策,他说:“要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要搞‘三结合’,科技人员不要灰溜溜的。不是把科技人员叫‘老九’吗?毛主席说‘老九不能走’。这就是说,科技人员应当受到重视。他们有缺点,要帮助他们,鼓励他们。要给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地研究一些东西。这对于我们事业的发展将会是很有意义的。”听了汇报,我认为小平同志的讲话,特别是对科技人员的政策,对学校工作,尤其对知识分子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我决定按市委规定,于当天下午召开了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作了传达。我在会上强调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精神,结合实际,贯彻执行。夜里迟群、谢静宜回到学校,他们安在党委办公室的“钉子”向他们报告了下午召开常委扩大会传达邓小平同志8月3日讲话的事。第二天上午,谢静宜来到我的办公室,大嚷大叫:“你昨天下午开会传达了邓小平的讲话,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一声?我和迟群都告诉过你,凡是中央领导人的讲话,向下传达时要经过我们,而你为什么不先告诉我们就传达呢?”她满脸怒气,脖子上的青筋鼓了起来,活像一尊凶神站在我办公室的中央,盛气凌人地重复着:“我们不是没有告诉过你,为什么你急着传达?”这明显是无理取闹,以势压人。我压着怒火,先请她坐下,然后说:“邓小平同志是党中央的副主席,他的讲话为什么不能传达?而且这个讲话是北京市委在专门会议上布置让传达到各单位党委的,你是市委书记,你应该遵守市委的纪律,市委规定要传达,为什么我不可以传达?为什么要经过你们才能传达?难道对党中央副主席的讲话,我这个主持党委常务工作的副书记没有权力和义务进行传达吗?”在我强烈的反驳下,谢静宜语无伦次地喃喃地说:“不是说你不可以传达,而是说你应当先告诉我们一声。”我回敬说:“传达后再告诉你们也可以吧?你为什么对‘传达’这样恼火呢?难道就因为没有事先告诉你们吗?”我的尖锐反问使谢静宜无言以对,气呼呼地甩了甩头发,站起来扭头走了。

当天晚上,我向惠宪钧、柳一安、吕方正三位同志通报了上午我和谢静宜,当面锣、对面鼓干仗的情况。当时我们正在紧张地研究草拟向毛主席告发迟群的信稿,我和谢静宜的正面冲突自然得到了他们的全力支持。柳一安同志说:“你顶得好,就要她谢静宜知道,违反党的原则是不行的,刘冰这样的老同志是不好惹的。”吕方正同志说:“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让,咱们对谢静宜认识还不够。”惠宪钧同志说:“她是帮助迟群的。”柳一安说:“干脆这封信把谢静宜也挂上。”我说:“咱们还是按原先商定的,把她和迟群有所区别,集中反映迟群的问题。”最后我们商定还是维持原议,对两人有所区别。

策划给毛主席写信

关于给毛主席写信的问题,还得从头说起。写信的最早发起人是柳一安同志。当时,柳一安同志受上级指派,进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后来改称中国社会科学院)担任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主要负责人,学部领导小组组长。他对于迟群政治上、思想上的恶劣品质和作风早就不满。从1973年所谓“反右倾回潮”运动开始,迟群明显地投靠了江青,充当了江青的打手和急先锋,柳一安同志从社会上和干部中听到了不少对迟群的非议和责骂。1975年,邓小平同志在主持中央和国务院工作期间,提出要以毛主席的“三项指示为纲”(即要学习理论,反修防修;要安定团结;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各行各业都要进行整顿。对这些精神,迟群非常抵触,背道而驰。那时候,无论是学部还是清华大学的工作,都是在迟群的直接领导下,柳一安同志在迟群手下工作,要贯彻中央精神感到非常难办,思想上很苦闷。1975年6月之后,老柳患严重失眠症,经常在深夜吃了安眠药后仍然睡不着觉,就把在学部办公室工作的李兆汉(当时是国务院科教组的干部,后曾任中国教育报社社长兼党委书记)、任彦申(当时是清华大学政治部干部,现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找来,诉说心中的矛盾和苦闷,分析政治形势,议论对迟群的看法,商量采取何种对策。在日复一日长时间的议论中,逐渐地明确了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对迟群怎么看。觉得迟群人很聪明,但心术不正,政治上越来越“左”,是个野心家。迟群是站在江青一边,反对周总理和邓小平同志的。

第二个问题是该怎么处理同迟群的关系。如果继续跟着迟群走,不得人心,没有好下场。如果跟迟群保持距离,进行决裂,要冒很大的风险,准备可能被打倒。但宁可选择后者,也不能跟着迟群干下去。

第三个问题是采取何种行动。柳一安同志曾经提出要找迟群当面谈话,把社会上和党内对迟群的意见统统端给他,用压力加规劝的办法迫使迟群改弦更张。李兆汉同志认为老--柳的办法不可用,他说:“要看透迟群的本质,这个人心狠手毒,他如果知道你有二心,必然把你置于死地。迟群在清华大学一手遮天,称王称霸,单枪匹马地同他斗争,肯定不行。在清华领导班子内部,反对迟群的人是多数,但敢怒不敢言,没有上级领导的介入解决不了迟群的问题,唯一可行的是向毛主席、党中央写信反映迟群的问题。”他认为,要在中央直接过问下,才能解决问题。

第四个问题是如何反映迟群的问题。当时清华大学是毛主席抓的点,是“斗、批、改”的样板。向中央写信要避开“方向”、“路线”问题,以毛主席提出的“三要三不要”(即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

不要搞阴谋诡计)为线索,集中反映迟群有野心、骄横、搞阴谋诡计、破坏民主集中制和党的优良传统等个人品质和作风上的问题。

就这样,1975年7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柳一安同志向毛主席、党中央写信告发迟群问题的构思形成了。对此,李兆汉、任彦申同志起了重要作用。随后,柳一安找惠宪钧、吕方正同志商议,意见完全一致,并决定联合上书。

这三位同志意见如此一致,断然作出这一抉择,决非偶然。除了他们三人都是十几岁参加解放军,长期受到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教育影响这些基本方面的原因外,更直接的原因是他们三位对于迟群专横跋扈、阴一套阳一套、背离党的原则的恶劣品质早已不满。

7月下旬,北京市委在全国政协礼堂召集各单位负责干部会议,会间休息时,惠宪钧、柳一安、吕方正三位同志把我拉到休息厅一旁的座椅上,告诉我他们三人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要给毛主席写信反映迟群的问题。迟的问题很严重,如果不反映,我们就要犯错误,也对不起主席,对不起共产党员的称号。因为我是位老同志,信得过,因此把他们的决定告诉我,征求我的意见。我虽然早就考虑同迟群、谢静宜要进行斗争,但一直没想好斗争的方法,此时三位宣传队的负责人“杀”了出来,真是太好了,“正合吾意”。我当即下定决心要与江青在清华的哼哈二将公开较量,表示完全同意、全力支持他们三位的主张,并自告奋勇,由我来牵头。

政协礼堂的干部会后,当天晚上在惠宪钧同志的办公室,柳一安、吕方正我们四人,就给毛主席写信问题进行了讨论。我们的宗旨是:一定要实事求是,给主席反映问题决不能有丝毫粗心或不实。

信稿审定之后,决定由惠宪钧把稿子交给军代表安恩奎同志,嘱咐他尽快复写几份,争取尽早发出。鉴于过去寄给主席和中央领导的信件常常被扣压的教训,我们又议论了如何保证信能让主席看到的方法。经过研究,认为信不能直寄主席,因为那样容易落人谢静宜、毛远新、江青之手,信应经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副主席转呈主席,只要小平同志能在我们的信上批写“送主席”几个字,即使谢静宜、江青、毛远新们看见也不敢扣留,如果扣留,他们就是扣压了党中央副主席报送主席的批件。同时凭着我们对小平同志的信赖,一致认为只要小平同志能看见我们的信,定会转送主席的。接着又研究信如何能送到小平同志手里?我想到了胡耀邦同志。

1953年到1956年,我曾在团中央负责办公厅的工作,那时耀邦同志是第一书记,我经常同他接触,深知他为人耿直,乐于帮助同志,也知道他敬佩小平同志,与小平同志来往较多。

曲折投书,胡耀邦助一臂之力

信复写了几份。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我给耀邦家里打电话,他夫人李昭同志告诉我耀邦不在家,到科学院上班去了。我告诉她有急事要找耀邦面谈,看什么时候合适。李昭和耀邦一样是个爽快人,她说:“明天是星期天,你下午4点钟到家里来好了。”第二天,我准时去了,耀邦、李昭和子女都不在,只有一位老保姆看家。老太太在他们家好多年了,我来过几次都看到过她。老人家热情地接待了我,说:“耀邦上班去了,你到房里休息。”她一边说一边领我穿过院子来到过厅旁边的书房里,给我倒了满满的一杯茶水。我向她表示感谢,问:“今天是星期天,耀邦还上班呀?”她说:“耀邦、李昭星期天都上班,耀邦中午也不回来,带个饭盒,午餐时让人给热热就吃。他呀!对自己严格啊!”老太太离开后,我靠在沙发上,陷入了往事的回忆:1964年我来看耀邦,那时他兼任中央西北局第三书记、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因为他对农村“四清”一些“左”的东西有看法,受到批评、责难和排斥,回京呆在家里。但他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对我说:“对基层干部要有正确的估计,在我们党领导下,大多数基层组织,大多数基层干部是好的或比较好的,坏人只是极少数。如果遍地是虱子,到处有问题,我们党在农村取得的伟大成绩怎么解释?!我历来主张对人对事要公道,要实事求是。”1974年我来看耀邦,“文化大革命”中批了他好几年,那时还未分配工作,又是待在家里。见到我,他说:“我没事就看书,想问题。王明路线是1931年到1934年共四年,林彪从‘五一八’(1966年5月18日讲话)到‘九一三’(1971年9月13日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是五年多一点,这两次都使我们党受到大损失,尤其是在干部问题上,这次受到的损失比王明路线还严重。这是教训啊!”耀邦同志的深刻分析,至今言犹在耳。就是这次谈话,他说到了迟群、谢静宜,想来他不会料到,今天我来找他就是为了这两个人的事。我看到他书桌上放着列宁和毛主席的著作,走过去翻了一下,看到书中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论述用红铅笔画了圈圈杠杠,很显然,他是在研究科学技术方面的政策问题。联想到1974年我来看他时,他正在读列宁的《论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也是在书中画了许多圈圈、点点、杠杠。那次他从这本书说到王明和林彪,说到他没事就看书、想问题。现在他有事干了,更是要看书想问题了,这是耀邦的习惯,也是他的性格。

“啊!刘冰来了!”是耀邦亲切的声音,把我从回忆中拉了出来。我说:“4点钟我就来了,你星期天还上班?”耀邦说:“有事就上班嘛!你有什么事?”我说:“有关迟群、谢静宜的问题。”然后我把这两人的问题概略地讲了一下,说明我们写给主席的信想请他帮助送给小平同志转呈主席。耀邦从茶几上拿了一支烟,边找火柴边说:“记得去年我给你说过这两个人,刚才你讲的他们那些事是必然的,他们哪里是干革命,是投机嘛!这种人在咱们的干部队伍中不是个别的。”他吸了口烟,接着问:“你写给主席的信,带来了没有?”我一边回答“带来了”,一边从口袋里拿出信稿说:“你看看行不行。”把信交给了他。他戴上老花眼镜,把信仔细看了一遍后说:“你们的信要实事求是,要注意用事实说话。”我说:“耀邦同志,你说得对,我们特别注意了要用事实说话。”“你们信中的‘装疯卖傻’、‘乱蹦乱跳’,这些是形容词,是空话嘛!”耀邦回答说。我解释说:“这不是形容词,他当时的具体情形就是这样,只能用这样的词,才能描述他的真实情况。”他说:“只要符合实际就行,切记不要说空话。”他接着说:“我支持你,能帮助就帮你。我现在是科学院的负责人,你是清华大学的,和咱们在团中央时不一样,不属于一个组织系统,从这一点上说,我帮你转信不合适。我告诉你小平同志家的地址,你可以自己直接送去,这样更好。”我

说:“小平同志不认识我,那怎么行呢?”他说:“你与南翔在清华,名字他会知道的。”我说:“事先没有联系,猛然到门口,让哨兵给捉起来,那才不好呢!”耀邦笑了:“这样吧,你从邮局给寄去,行吗?”他问我。我说:“那样不牢靠,我怕丢了。”他说:“这样吧,你给小平同志的秘书打电话,问问他信怎么送。”耀邦告诉了我王瑞林秘书的电话号码。我当即拨通了电话,正好是王秘书接的,我向他说明了我的单位、职务、姓名及送信的事。可以听出,王秘书很客气,他说:“你的信可送国务院。”我说:“我没有中南海的通行证,送不到国务院。”他说:“你从邮局寄也行。”我说:“我怕信件遗失。”他说:“那不会的,你寄好了。”在电话上我不好意思和王秘书再讲下去了,我对他表示感谢,把电话挂了。打电话时,耀邦亲切地站在电话机旁边,这时他问:“王秘书最后怎么说?”我说:“他还是要我从邮局寄。”“那你就寄嘛!”耀邦恳切地说。“不能寄,我不放心。”我回答说。他说:“我看你直接送他家里,这最保险。我告诉你他住在X街XX号,门前面是个小胡同。你大胆些,怕什么。”耀邦同志该做的都做了,对于他的真诚相助,我打心眼里感激。已是6点多钟了,我不好意思再打扰他,便说:“耀邦同志,我就按你说的办吧!谢谢你。”和他握手告辞了。

出了大门,坐到车上,我改变了主意,觉得贸然到小平同志家里太冒失了,先回学校再说。我告诉司机回学校。在返回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到底怎么办?忽然想到通过警卫部队是个办法。负责警卫小平同志住宅的是什么部队?八三四一还是卫戍部队?不管是哪个部队,要有熟人才行啊!我反复思索着。车子到了家门口,停了下来,我还坐在车上,仿佛什么都不知道,经司机提醒,我才知道到家了。回到家里,我给惠宪钧打电话,要他们三人晚8点在办公室等我。在老惠办公室,我把见到耀邦和给王秘书打电话的情况作了通报,并讲了我在车上考虑的送信办法。听后,他们三人对耀邦同志的支持感到鼓舞,并表示赞成我提出的通过警卫部队送信的办法。惠宪钧说:“我给参谋长打电话问问是不是我们师负责警卫。如果是就好办了。”接着老惠给马清沅副参谋长拨了电话,当参谋长得知是送信的事,他热情地告诉老惠,是他们师负责警卫。然后,他告诉司令部值班室,把惠宪钧去送信的事通知驻地警卫部队。为了更落实,他又亲自给那里的警卫部队负责人打电话。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副参谋长电话告知惠宪钧,要他第二天上午9点准时赶到,要穿军服,军风纪要严整,下车后告诉警卫人员自己是师部的,在清华支左,来这里送信,警卫员会接待他的。按照副参谋长的嘱咐,第二天,老惠衣帽整齐,格外精神,驱车从清华园出发,准时赶到邓副主席住宅门前。老惠下车后,警卫人员礼貌地问了他姓名,引他到接待室。一位排长同志热情地接待了他,并说副参谋长昨晚打过电话。老惠对排长同志的支持表示感谢,把信交给了他。排长请老惠休息,他进院里送信去了。过了不久,他满面笑容地回到接待室,对老惠说,因王秘书正在忙,让他转告清华的同志,信收到了,邓副主席在中央开会,中午回来就把信交给他。老惠说,这时真是一块石头落了地,邓副主席今天就能看到我们的信,真是高兴得没说的了。他再一次感谢排长和警卫同志后告辞了。对老惠的送信之行,我们三人和他一样,“高兴得没说的了”。

焦急盼望主席的回信

紧接着,我们研究了信送走后的工作。我们认为,虽然已与迟、谢公开较量了,但不能大意,要谨慎,在未得到毛主席对信的指示之前,从组织原则上不能给他们留有空隙,对这两人即使表面团结也要注意。同时还要注意在原则问题上不能含糊,学校工作今后主要靠我们来做,一定要按小平同志提出的三项指示为纲的精神抓工作。现在开始准备,一个星期后去向市委报告这两人的问题。到市委一个“台阶”也不隔过,要按组织顺序,先向科教组负责人口头汇报,然后把给吴德同志的信交给科教组转呈,并请科教组负责人转告黄作珍(分管高校的书记)、吴德,我们随时听候召见,争取向他们口头汇报。一切研究妥当之后,真是如释重负,美美地睡了两晚上好觉。我们精神上的愉快,尤其在于对主席的坚信不移,认为主席马上要看到我们的信了,主席定会惩恶除弊,定会使我们大喜过望。

信送出已经一个星期了,按原定计划该去北京市委了,但主席是否看到了信呢?如果还未看到,去市委是否有点早呢?还是慎重为好,在时间上要有足够的保险系数,做到十拿九稳,等主席看到信后,再走第二步。这样就往后推延了两天,第九天我和惠宪钧去了市委。那天下午2点半,市委科教组组长肖英和军代表接待了我们。因为迟群、谢静宜一向就不尊重市委科教组,在工作上常给他们出难题,相互之间有着较深的隔阂和矛盾,所以当他们知道我们是揭发迟群、谢静宜的问题时,显露出格外高兴的面容。肖英同志说:“我们也听到了一些对迟群的传说,那是从别的学校传来的,好像大家对这个人都有意见。”军代表说:“我去看看丁国钰同志是否在办公室,请他也听一下汇报。”我们表示非常赞成,常务书记丁国钰也能来听听,那是最好不过的。但他使我们失望了。军代表回来说:“老丁在办公室,他说工作忙,不听了,让我们听汇报时作下记录。”这位丁书记是真的那么忙吗?在我看来只不过是推脱的遁词罢了。在那个年代,一些干部用这种办法回避矛盾是司空见惯的事,所以我们也就不介意了。在肖英同志主持下,汇报了两个小时,我们主要讲了信中写的那些问题,所不同的是,口头讲的比文字更详细。汇报完了之后,肖英表示,要把记录整理一下,向市委作汇报,有什么意见和指示,他一定及时转告我们。我们当然对肖英和军代表耐心听取我们的汇报表示感谢。因为这件事对清华来说关系重大,因此我又作了如下的说明:第一,反映清华领导班子中的问题,我们是按组织原则办事的,先给科教组汇报,并请你们也向市委汇报,肖英同志刚才说的,正是我们所希望的;第二,因为关系重大,除口头汇报外,我们还给吴德同志写了信,请你们二位务必把信转给他;第三,黄作珍同志是分管高等学校工作的书记,请你们二位将我们的汇报也报告给他;第四,我们要求吴德同志接见我们,随叫随到,我们静候通知,如果他没空,委托黄作珍同志也行;第五,请肖英同志和军代表给我们保密。肖英对我说的几点,表示凡属科教组的,他们都可办到,至于吴德接见的事,他们只能转告。

回到学校,我们除了负担着紧张的日常工作,天天都在盼望毛主席老人家那里的信息,盼望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吴德的接见。我们的心情真如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焦急地等啊,盼啊!日复一日,但没有任何消息。我想,毛主席已是耄耋之年,日理万机,对于我们的信,可能不会马上处理,我们要耐心等待。可吴德同志尚在壮年,最多60岁,又是我们的直接领导,难道他会对直接领导下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负责人反映的重大问题漠不关心、不予理睬吗?如果那样还谈得上有群众观点吗?还像一位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老同志吗?经过思考,我否定了无根据的猜想,满怀希望地等待着吴德同志的接见,但一直没有音信。

风雨教案 2 篇4

3、提问:“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评点:“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羊四蹄撑着的形象:断了牵绳的羊跑出来,直撑了四蹄滑行,但是不敌风力,失去平衡撞在大树上;而且最后,筋疲力竭的羊儿,再也抵挡不住了,跌倒在地——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色,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4、提问:“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评点:夸张。写女孩子出门去牵羊时,作者说她是冲出去的,既写出了女孩子的心急,也与下文出去容易回来难形成对比;旋转一词,将女孩幻化成一片叶,一支羽,轻飘飘地被风吹卷着——风冷酷地蹂躏着世间的一切生灵!叫唤一词既合乎当时的情景,又充满陕西地域色彩,生活气息浓厚。“两步远”与“长时间”两组词汇的对比,也令人寻味,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翩翩,可见风之大。

5、提问:文章怎样描写了垂柳之形、杨叶之色、芦苇之声在风雨中的变化?

学生讨论,教师评点:柳叶之僵直形象地烘托出风之强劲;杨叶背面灰白正面绿深得黑的描写细致入微,千万次的变化有夸张意味,烘托出风之多变;芦苇的断茎、颤声将视听结合起来描写,看着在风中颤抖的断茎,我们的耳畔总有芦苇“咔嚓”的断裂声,余音不绝。

6、提问:“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学生讨论,教师评点: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写葡萄蔓时,才字用得非常精准。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藤蔓以人的活动与心理:她胆颤心惊地死死抓住救命的槐枝,长时间的与强风抗衡,拼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刚想喘口气,手脚略一松懈,就掉尽了死亡的深渊。

7、提问: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风雨来临时的苍蝇?

学生讨论,教师评点:夸张。苍蝇在雨天集中在屋檐下的景象,很符合生活的真实。它们再不飞动,也不嗡叫,连平日里最为肆无忌惮地喧闹的家伙也收敛了行踪,好象也陷入了深深地惊恐之中。风雨不停,这种恐惧的氛围越来越重,传染似的,所有的苍蝇都屏住呼吸悄悄地聚在电线上,把电线都压弯了。这种缘于生活的夸张,我们不觉其假,倒觉其真。

8、提问:作者怎样描写了风雨中的鸟儿?

学生讨论,教师评点:稳固的鸟巢被风揭下来了,健飞的鸟儿竟也逃不掉厄运,在半空中“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分明让我们听到了翅膀折断的声音,一位守护巢穴的母亲就这样失去了生命。

9、提问:作者怎样描写了风雨中的猫?

学生讨论,教师评点:毛色光滑不易沾水的猫被雨水打了个“精湿”,危急之中,它一跃跳上了房檐,文中的竟字用得非常好,可见平时是跃不上去的,这是一种情急下的应激反应。当时的环境该时多么可怕啊!

10、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池塘的?

学生讨论,教师评点:写池塘里的景象: 池塘里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刷的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固成一个锥形,啪的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拟声词用得很好——唰、啪,让人如闻其声,风又跟水较上了劲,卷起一股水凝成锥形——这该有多么大的劲呀!让这股水把水面砸出一个坑来,砸字很有力感。

11、提问:作者怎样描写了风雨中的“小屋”、“老人”、“小孩儿”?

学生讨论,教师评点:北边的小屋里,木架抖擞得像散了架一样,即便是关紧了门窗,透进来的劲风依然使得无法点着油灯,这里也侧面写出了黑云压顶、狂风大作的情形;老头捶着腰腿,暗写出天气阴湿,老人的风湿病又犯了。而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可以放纸船了。小孩子们于暴风雨肆虐下的乱世中,惊喜地叠着纸船,安闲地享受着意外的乐趣。

12、提问: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芦荻《风雨》教案 篇5

二.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体会内涵。

2.开头两句“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突出风雨气势之猛烈、磅礴,描绘出了此时“大地”的动荡、不安和被裹挟的状态,自然的将大地与大海联系起来。

3.诗中的“风雨”有哪些含义?

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中国社会局势动荡不安,“风雨”更深层次的涵义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4.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风雨(贾平凹)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贾平凹的《风雨》这篇课文是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而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一些写景诗文,学习这些诗文时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传达的微妙情感,揣摩和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积累精彩语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所以在学习本篇课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力和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力,体会写景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探究透过景物描写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也会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热爱大自然。但是他们的理解体会能力还不是很充足,不能够深入体会作者所传达的微妙情感。所以,教学这篇《风雨》,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和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品味理解课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在阅读中积累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侧面烘托的手法以及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技巧及生动形象的语言。

2、培养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1、体会文中侧面烘托的写作技巧,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上个星期的台风天气吗?有哪位同学可以给老师描述一下台风天气来临时的天气状况呢?那同学们喜欢这样的台风天气吗?那有谁能给老师讲一下你们都喜欢怎样的天气呢?又为什么喜欢呢?那么同学们已经说了自己喜欢的天气,接下来,我们就跟随作者贾平凹的脚步,一同走进风雨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

1、作家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被誉为“鬼才”。他的小说十分出名,散文也很有特色。贾平凹的作品多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有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学品格。代表作有《满月》、《废都》、《浮躁》。

2、掌握生字词

蔓(màn指延伸、滋长)(wàn指植物的枝茎)

撩(liāo指掀起、掀开)(liáo指挑逗、招惹,如撩逗)(liào同“撂”,指撂倒)捶 chuí 偌大ruò 芦苇 lú wěi 栅栏 zhà 槐树 huái 攀附 pānfù 蜷曲 quánqū 屋檐 wū yán 弧形 hú xíng 锥形zhuī xíng 蹦跳bâng tiào 刹那(chà指很短的时间)(shā指停住、止住)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课文哪些地方写到风?哪些地方写到雨?

风: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断了牵绳的羊、女孩、葡萄蔓、苍蝇、鸟巢、鸟 雨:断了牵绳的羊、废纸、精湿的猫、浮萍、鱼儿、孩子们放纸船

2、想一想,为什么作者写风却不见一个“风”字,写雨也不见一个“雨”字呢? 因为作者想通过在风雨中一些事物的状态来表现风之狂、雨之大。这样写风雨可以使人们更真实的感受风雨的画面。

那么,作者这种不直接写风雨而是间接的写风雨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呢?

侧面烘托

四、梳理文章内容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气、速度。朗读完后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一段:树林全貌

第二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三段:断绳羊、女孩

第四段: 葡萄蔓、苍蝇 第五段: 鸟巢、鸟儿

第六段:废纸、湿猫、瓦

第七段:浮萍、水池、鱼儿

第八段:老头、孩子们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通过植物、动物和人的表现来突出风雨之大呢?这样写的好处又在哪里呢?

因为动植物和人都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而作者所写的刮风下雨的状态也是最直接的反映到这些大自然的事物之中的。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通过侧面烘托能够让人们更加形象生动的感受风雨之大。

五、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一幅幅生动画面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你能从找出文中这些语言吗?

例如: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这句话是对景物的细节描写,连用了三个动词“倒伏”、“斜插”、“破裂”,既有芦苇在风雨吹打下的形态描写,又有声音描写,形象地突出了风雨的狂乱、强劲。

六、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用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在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2、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空中。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面的房舍,墙头。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绿又指的是什么呢?运用了哪些动词呢?写出了什么样的形态呢?

借代,用绿代替树林,以及用一系列动词“挤”、“拉”、“扭”、“冲”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被风吹倒时的情态。

3、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跑”、“撑”、“撞”、“滑”、“跌”、“失去”,这几个动词用的好。

因为这些动词都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在风雨中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雨之大。

4、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

5、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6、从上面的赏析中,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场“风雨”的特点是什么呢?

时强时弱

狂乱

强劲

七、合作探究

既然这场风雨这么大,为什么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孩子们为什么不好好在屋子里面待着,偏偏要折纸船从门缝里放出去呢?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作者这样描写,一反前文中所弥漫的紧张急迫的情调,给这场暴风雨添上一个温暖的结局。给人们一种闹中取静、恬静、闲适的感觉。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我们应该试着以一种童真童趣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很美。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你们的童心,不要被外界世俗所污染,用这样一颗童心,去发现生活的美好。

八、课后作业

请选择课文中的一个片段,仿照其写法,以“暴风雪”为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五、板书设计

树林子

鸟、鸟巢

垂柳、杨叶、芦苇

废纸、猫、瓦片

风雨

羊、女孩

浮萍、鱼

葡萄蔓、苍蝇

一堂观察暴风雨的语文课 篇7

[暴风雨前的谈话]

雨前,开色昏暗,空气湿得像会拧出水来,教室里的同学们一个个满头大汗。这时,我请同学们谈自己的感觉。有的同学说心里很烦,有的同学说热得受不了,有的同学说都快透不过气来了……我又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特殊的、不舒服的感觉。有的同学说是因为天气闷热,有的说是因为要下雨了。真的要下雨了吗?我适时地搬出不久前学过的《雷雨》《要下雨了》,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同学们自发地背起课文,然后我让同学们走出教室观看天空和四周环境,引导学生把课文中关于雨前天气的描写和现在的天气进行对比,学生得出:这阴沉而闷热的天气正是下大雨的前兆。

[暴风雨时的体验]

谈话中,天色愈加阴沉,站在讲台上几乎看不清同学们的脸了。同学们一个个紧张而兴奋地期待着风雨的降临。说时迟,那时快,一阵噼噼啪啪声骤然敲起,似千军万马呼啸而至,紧接着,瓢泼大雨自天而降,狂风裹着雨点横扫操场、猛击窗户,隐隐约约几声闷雷在给风雨助威。室外的学生赶紧跑进教室,一个个站在窗前,目光齐刷刷投向操场舍不得移开,不时发出一声声惊叹。几个“胆大妄为”者试图到室外“观光”,不料才一出去就变成“落汤鸡”并险些被风雨掳走,只得乖乖地缩了回来。我也兴致盎然地加入到“观雨”之列,和学生一起“闭目听雨”“细细观雨”“自由评雨”,平时学生眼里博学的我此时像个“雨盲”,一会儿问雨的声音用什么词形容,一会儿问雨的形状像什么,一会儿问学生知道哪些雨的谜语,激发了许多同学的成就感。一时间,室内室外风声雨声讨论声响成一片。

大约半小时后,天色开朗了许多,风雨接近尾声。我在黑板上写下“暴风雨”三个粗斜大字,拉开了课堂讨论的序幕。

[暴风雨后的讨论]

师:我长这么大,还很少看到今天这样的风雨。这场暴风雨给我留下来好深好深的印象,相信同学们也和老师一样。谁愿意谈谈?

生1:暴风雨的声音很大,就像许多人在吵架一样,闹闹嚷嚷的。

师:你能形容一下暴风雨的声音吗?(板书:声音)

生1:风呜呜———!雨哗哗哗哗———!

生2:噼噼啪啪!

生3:开始是噼噼啪啪的小雨,后来下大了,就发出哗哗的声音了。

师:(逐一板书:呜呜、哗哗、噼噼啪啪)同学们形容得真好。大雨的样子相信你们不会忘了吧。(板书:形状)

众生:当然不会。

生4: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雨就像线一样。

生5:雨落在地上,地上就开满了水花,雨就像花一样。

生6:雨还像河流,因为许多雨流到一起就汇成了一条河。

生7:雨像一道白色的帘子,把对面的景物都遮住了。

师:(逐一板书:线、花、河、帘子)你们在描述雨的时候,能抓住雨的特征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非常可贵的。雨是大地的精灵,它以各种姿态出现,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觉。你们喜欢这场雨吗?

生8:我不喜欢这场雨,它太可怕了,教室门口的棕榈树被雨压弯了,我真担心它被压断。

师:才学过的“被”字句你就会用了,真会运用知识!

生9:我生怕房屋倒塌,还怕出现巨大的洪水把学校冲走。

师:现在的房屋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城市排水设施也相当完善,应该不会出现你想象的情况吧。

生10:我感觉怪兽来了,世界到了末日,很恐怖。

师:我也有同感,大自然有时真的就像怪兽一样。前不久,我国山东省连续遭受暴风雨袭击,灾害发生时,狂风暴雨交加,来势凶猛并伴有冰雹,有的地区还有龙卷风,给那里的群众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生11:龙卷风是什么风啊?

师:龙卷风比刚才的风要大得多,快得多,是一种非常可怕的风。老师只在电视上看到过,还从来没有在生活中真正地遇见过。(生对此特别感兴趣,自由讨论。师逐一板书:可怕、压弯、洪水、怪兽、龙卷风、自然灾害)大自然真奇妙!半小时前的怪兽转眼逃得无影无踪,现在周围一片宁静。刚才几位同学谈了自己不喜欢这场暴风雨,那有没有同学喜欢这场雨呢?

生12:我认为风和雨非常团结,风吹向这边,雨就向这边斜;风吹向那边,雨就向那边斜。

师:你是不是说风就像雨的司令员,雨就像风的士兵?

生13:暴风雨带来了新鲜空气。

生14:下雨之前天气闷热,我们身上都汗湿了。现在我感觉凉快多了,很舒服。

师:你们真不错,能发现暴风雨的优点。在夏天,风雨就像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空调,不用花钱就能享受到清凉。(逐一板书:风雨团结、新鲜空气、凉快、)不过这忽冷忽热的天气最容易感冒,大家要注意身体,待会儿下课后身上有汗的同学要把汗擦干了再走。记住了吗?

生齐答:记住了!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一场罕见的暴风雨,大家对这场暴风雨进行了描述,一些句子比课文中的句子还精彩,如果把这些句子整理出来,将会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大自然本身就是一部最精彩的书,只要你用心学习,一定会有无穷的收获。

[课外延伸]

回家后和父母讨论今天的暴风雨,然后写一篇关于暴风雨的日记,把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课后反思]

这是一堂别开生面、记忆犹新的语文课,教师和学生都体验到了课堂生活的快乐。剖析这堂课,可以发现:产生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以下几点:

一.教师充分发挥了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作用。

课程改革给语文课带来了空前的活力,激发了老师的潜能,语文教师不再甘心做被动地围着课本、参考书机械转动的奴隶,他们开始尝试把自己的东西作为课程资源带入课堂,这些很“私人的东西”包括教师自己的思想观念、教育理念、知识积淀等,有些与文本是沾不上边的。他们可以大胆放手的给学生一个个激情活跃的文学课堂, 可以带领学生一次次解读属于自己的文本, 可以在一次次别开生面的课堂实践中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二.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了艺术性的加工、整合。

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合理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依据一定的目的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选择、组合、改造与创造性加工。

听雨———观雨———评雨———写雨,一线串珠,连接自然。“雨”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生动形象,学生非常乐意感知它。教师通过“听”“观”,将雨与学生感官巧妙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对雨的感受真切而实在,为学生记忆的仓库储备了素材。“评”的环节中,老师在知识的“纵”与“深”上巧做文章:一方面让学生将亲身体验畅所欲言,使所获取的信息达成内化,把风雨的声音、形状等基本知识牢记心中;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这些信息进行扩散式发射,让学生接收到课本上没有的信息,如龙卷风、自然灾害、向大自然学习等,让学生产生更丰富的联想,积累更多知识,开阔视野。情由心生。心中有物,定有所思,也定能得出见解。学生对雨的了解过程自然、生动、有趣,其记忆必将深刻,体验必定真实,写出来的短文定会有血有肉、个性十足。

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风雨本无字,学生自写之。本课中的暴风雨被学生激活后,具有了文学的美,成为一篇鲜活的教材。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亲历过程时,课堂教学内容就生成了,这时他们是教材生成者,而同时学生又是自己所生成的教材内容的学习者。从课例可以看出,同学们收获不小:形象地感知了暴风雨这一自然现象的特征,如声音、颜色、形状、随风而动等;深切地体验了雨前、雨时、雨后的气温变化,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有效地提高了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突出了个性;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课程内容,树立了向生活要课程、学知识的大语文观。

风雨 的教案 篇8

关键词:风雨桥;美学特征;文化价值

一、引言

在广西、贵州和湖南三省交界处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建筑物,如鼓楼、风雨桥等,其中,风雨桥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功能成为侗乡的瑰宝,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一种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的桥梁建筑,既是侗族人民过往河溪的交通设施,又是侗民们在劳动之余休憩的场所;它不仅有着极高的使用价值,而且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及美学结构设计更是令人惊奇,它是侗寨的重要标志。笔者以风雨桥中最著名的广西程阳风雨桥为例,分别从艺术、结构、功能三个方面浅谈程阳桥的美学特征。

二、美学特征

(一)艺术美

一座建筑的美首先体现在它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融合上,它的美是侗乡环境美的一部分。风雨桥横亘在寨前的林溪上,与鳞次节比的民居和高耸挺拔的鼓楼于青山绿树间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如图一)。

程阳桥全长七十六米,宽近四米,五墩四孔,每孔净跨近五米。桥上建有遮雨的长廊,在每个桥墩上又建有当地侗族风格的楼亭五座。屋面都是四层塔式重檐,上面铺有小青瓦,戗脊端部均做成弯月形,就像展翅欲飞的鸟翼。楼亭的最上层屋面有三种形式,中间的是六角攒尖顶,其两边是四角攒尖顶。攒尖顶部都安置葫芦宝顶,最边上的是歇山顶,这般起伏变化的屋顶,配合整齐有序的廊柱,形成有组织的变化和有规律的重复,使变化形成有节奏的韵律感,就像一首美妙动听的的音乐,韵动人心。侗族人民在久远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念,程阳桥整个桥面的廊楼建筑造型美观、风格别致,他们喜欢古朴淡雅,故程阳桥采用青瓦白檐,形成黑白相间的横线分割,十分协调,给人以完整的艺术美感。整个程阳桥的桥身都不加粉饰,淡雅大方,与侗族淳朴民风谐然得体。

(二)结构美

程阳风雨桥不仅在建筑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在构造上也别具匠心,但其最惊人之处即在整个建造过程当中不使用一丁一铆,桥面上亭、廊的木构件,无论是柱、檩、枋等,都以榫连接,全部结构,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桥身的下部是石砌桥墩,跨于溪上,每个桥墩宽二点五米,长八点二米,两头呈锐角形状,可减少流水对桥墩的推力。桥墩间距十七余米,墩上为木梁结构,下面有两排各位九根粗大的长木穿榫连为一体,分两层呈天平形状向两边悬挑。上面两排为每层四根木,又粗又长,用木榫连成一排,架在两桥墩之间。桥墩上部的楼亭也能对下面木梁的支撑点起固结作用,整个桥梁结构,很合力学特征(如图二)。

程阳风雨桥桥亭桥廊的建筑采用了中国南方传统建筑中常用的穿斗木结构,它既有古代百越族杆栏式的建筑色彩,又有汉族宫殿式的工艺成分。值得重视的是木结构廊桥这种桥梁形式在其他地区逐步消失的情形下,程阳桥桥仍保留有如此之好的木结构廊桥,应值得高度重视和保护。

(三)功能美

桥梁是一门具有实用性的综合艺术,任何一座具有代表性的桥梁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无不受当地民俗风情的影响,程阳风雨桥就是受到侗族古朴、淳厚、勤劳、助人为乐的风俗影响而成,它是一座集桥、廊、亭三者于一身的桥梁建筑,遂在功能上就有了更多的特点。它既是侗族人民过往河溪的交通设施,又是侗民们在劳动之余休息纳凉、躲风避雨、摆古论事、交流生产、唱歌娱乐、社交消闲的温馨场所。(如图三)

1.从交通功能来说,这其实就是造桥的初衷,无论是程阳风雨桥,或是别的风雨桥,又或是世上所有的桥,其本意就是为了方便行走。侗族人喜欢依水而建,遂他们对桥就有了更多的依赖,很自然的,风雨桥便成为了侗寨的交通枢纽。

2.娱乐与休闲功能,风雨桥就建在村寨旁,又有着别致的造型,在风雨桥上又可以观望美丽的景色,所以侗寨人便喜欢在辛劳之余来此休憩。侗族人能歌善舞,优美的舞蹈也只有别致的风雨桥才能搭配,风雨桥便成为人们唱歌跳舞、吹笙弹琴的绝好舞台。

3.商业功能,风雨桥作为侗寨的交通要道,又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地方,便有着大量来往的人流,同时也就带来了大量的商机。侗寨人民经常将他们所做的工艺品,还有各种农作物拿到桥上进行兜售,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风雨桥都是不可多得最佳地点。

三、结语

程阳风雨桥作为世界四大历史名桥之一,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成为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侗寨人对风雨桥特殊的情感,使其具有了多重的文化内涵。在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今天,历经沧桑的风雨桥仍然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它和鼓楼一样,成为了侗族的民族特征和标志,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启迪。

【参考文献】

[1]韦玉姣,韦立林.试论侗族风雨桥的环境特色[J].华中建筑,2002(06).

[2]杨毅.试论侗族风雨桥的多重文化意蕴[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06).

[3]熊晓庆.风雨桥:榫卯结构桥梁之精髓——广西木制建筑赏析之三[J].广西林业, 2014(12).

[4]谢浩.侗族建筑艺术和技术的结晶——程阳风雨桥[J].福建建筑,2007(04).

上一篇:村干部学法用法心得体会下一篇:观看《战疫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贵州答卷》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