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创业交流材料

2024-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创业交流材料(精选7篇)

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创业交流材料 篇1

交流材料

一、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创业工作基本情况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银川开发区”)作为宁夏改革试验田和开放排头兵,承担着“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发展新模式转变示范、发展新动能形成示范、开放绿色发展示范”等重点改革任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已成为自治区乃至西部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基地。获批2017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称号。

二、主要内容

下面,我主要从政策落实、平台建设和重点工作三个方面做交流发言:

1、政策落实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已出台双创政策措施,包括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税收优惠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技术交易等专项政策,对政策落实情况实行季度督查,检验落实效果,消除落实障碍。同时,研究制定了《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重点解决示范基地建设涉及的简政放权、用地政策、资金扶持、财政税收、载体建设、项目建设、双创资源汇聚、科技金融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双创服务平台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优化等关键问题,形成推动示范基地建设的重要措施和推动力量,逐步形成了示范基地“1+N”双创政策体系。

2、平台建设

结合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双创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建立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服务型政府,通过“信息服务+双创”服务模式整合开发区创新创业资源,培育开发区双创环境和创业创新生态,通过“制造业+双创”发展新模式,在开发区打造“先进智造+共享生产”试验区助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3、重点工作

(1)打造跨部门政策信息发布平台和资源共享系统。推行跨部门、跨层级的政策信息发布服务,同时面向企业提供政策解读、项目咨询服务,准确政策解读,及时跟进政策落地服务,全面推进政府门户与双创平台的双网融合。

(2)建立互联网+四众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动“互联网+四众”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构建“互联网+四众”的新型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搭建以产品众筹子系统、业务众包子系统、众创空间共享子系统、众扶融资子系统为核心的双创公共服务平台,并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力支撑,全面落实国家“以众智促创新、以众包促变革、以众扶促创业、以众筹促融资”的总体要求。目前,初步形成了服务补贴券+科技创新券+四位一体的融资服务的宁夏双创新模式。

(3)加强与华为以及自治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合作。与自治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共享工业云平台、银川市科技创新平台、银川市小微企业服务超市和NIIT人才培养平台互联互通,并通过拓展众创空间共享平台将服务延伸至全区产业园区、孵化基地、众创空间,最终成为双创示范基地的有力支撑。同时,依托开发区双创平台部署华为软件开发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手段,配套制定云服务补贴券优惠政策,为开发区软件开发企业提供低成本的云端DevOps解决方案,即开即用,随时随地在云上进行编码调试(Cloud IDE)、敏捷项目管理(Scrum流程)、分布式跨地域协同开发(Git)、持续交付流水线(Pipeline)、代码检查、编译构建、测试(测试管理,移动测试、多种自动化测试能力)、部署(虚拟机/容器)、发布(构建仓库、灰度发布)等,提高软件开发企业的开发和交付效率。

(4)建立共享生产+先进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结合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的共享资源和服务流程,进行需求定制与改造开发。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集“共享门户系统、设备共享服务系统、云端切片系统、加工程序自动生成系统、虚拟仿真测试系统、共享生产试验区等功能为一体双创智能制造服务平台。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银川开发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指导小组,共同研究制定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中的政策和工作机制,统筹协调解决基地建设的重大难点和瓶颈问题。

2、完善管理机构。指导小组下设银川开发区创新创业管理服务办公室,根据工作方案提出的重点任务、重点工程、政策举措等内容,一方面加强与有关部门对接,细化工作措施,协调落实各项政策,系统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

3、强化监督考核。根据双创示范基地的特点和发展实际,健全涵盖服务标准、主体培育、人才引进和企业成长培养等内容的评估标准体系。

4、落实资金保障。集中整合国家专项资金、自治区产业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开发区财政资金、产业基金以及社会资本等方面资金优势,以强化国有资本的引领示范、产业资金的及时跟进、社会资本的产业经营为主线,以“四众”模式为基础开展线上线下实体众创空间的财政扶持政策惠及网络众创空间建设。

5、优化发展环境。(一)完善服务:搭建硬件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场地租赁、物业、法律、人力资源、餐饮娱乐等基础服务。提供专业化的企业创办、工商代办和行业协会配套服务。建设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企业孵化、物业公共服务等在线服务,实现管理服务全覆盖,营造“一站式”拎包入住的发展环境。

(二)政策引导:对双创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项目孵化、场地租金、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人才引进、重点项目建设等加大扶持,对企业展位补贴、原创著作奖励、股权交易、专利发明、孵化器认定、等方面进行奖励。

(三)人才跟进:通过园区企业服务联盟,组建一批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下一步思路

经济开发区网站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篇2

国家高新区网站评比十佳优秀网站奖、全省电子政务系统网站建设一等奖等多项殊荣。同时,在历次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站评比中均位居前列。

一、开发区网站概况

初,哈尔滨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并,开发区党工委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决定整合两个开发区信息资源创建开发区门户网站。开发区网站建设核心思想是运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以次提升开发区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服务区内企业,促进开发区经济的发展。

开发区网站建成并投入使用以来,先后进行了4次改版,尤其是根据政府网站建设的规范和要求,重点完成了四个方面改进:一是增加并完善了领导信息、部门职能、内设机构、政策解读、工作目标、便民问答等9个栏目,充实并规范了政务信息公开内容。二是完善了公众参与类信息,对投诉信箱、办事纪律栏目进行了完善和补充。增加了民意调查网站互动栏目。三是完善了网站设计,增加了网站导航地图和多语言版本的链接。四是完善了网站管理服务。解决了网站系统漏洞,明确了“中国哈尔滨网站信息交换系统”、“便民问答”等栏目的职责部门和责任人。

二、开发区网站主要特点

1、开发区网站以中软公司resourceone开发工具作为中间件,以内容管理系统(cms)为核心构建整个信息管理和信息发布应用系统,建立统一的系统平台。网站采用人性化的设计,力求页面风格淡雅,重点突出导航清晰,结构布局合理。

2、通过站内内容搜索引擎,使访问者方便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3、开发区网站覆盖了开发区信息化需求的各个方面,信息量大,更新及时。

4、在门户网站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多个专门服务型网站,形成了一个主网站、多个子网的开发区网站体系。

5、开发区网站不仅是信息集成发布的平台,也是开发区政府之间、政府企业之间办公应用系统的载体。如实现开发区网上办公系统平台、开发区与园区之间的网上办公、工作人员远程办公和移动办公等。

6、开发区网站系统由开发区数据中心提供完备的网络硬件平台作为运行平台,并通过宽带光缆接入互联网,同时通过防火墙及网络监控软件保证网站系统的安全。

7、建立完善组织管理体系,网站内容管理和发布管理采用全员建设和全员管理的模式。开发区管委会各部门既是栏目的信息发布者,也是栏目的管理者。信息化管理部门定期对网站的信息发布数量和信息更新频率进行统计,并纳入到开发区的目标管理系统当中。

三、开发区网站主要内容及功能

开发区网站主要包括政务信息公开、在线应用服务和政务监督等三方面内容。

(一)开发区政务信息公开

1、政务公开专栏。主要包括开发区概况、机构设置、部门职能、政策法规、办公地点、领导班子、政策解读、工作目标、便民问答等内容。其中开发区概况包括地理位置、投资环境、发展状况及未来展望。政策法规分为10大类,包含开发区优惠政策、税务政策、财税政策、外商投资企业法规、对俄通道政策、高新技术政策法规等1300条政策法规,供企业在线检索、查询。

2、办公信息公开专栏。主要包括公告与通知、新闻快递、信息精选及热点专题等专栏。同时在显著位置设置开发区动态,主要包括招商引资、企业服务、高新发展、劳动人事、规划建设、党群生活等专题动态专栏。建立开发区多媒体展厅,包括开发区美景、开发区视频等。所有栏目实现动态管理和发布,企业可以及时访问。动态信息栏目实现动态更新,每月更新率在300条以上。

3、行政审批及办事指南。通过开发区网上办公系统的浏览者入口,企业无需注册即可浏览开发区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流程、申报说明、查询所需材料、下载材料空表及模版、查询行政审批人员的基本信息。

4、专业信息及专业信息数据库。

开发了具有七国语言的开发区招商网、对俄合作网、开发区人才网、信用体系网、中介网、医药工业园网、出口基地技术贸易网、环保网等10多个专业网站,形成了一个主网站、多个子网的开发区网站体系。

5、设置多种导航服务。站内导航以及连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世界500强企业”、“政府网站”、“合作伙伴”等相关连接,为访问者提供查询便利。

(二)在线服务应用系统

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创业交流材料 篇3

1999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围绕我县“三二四”经济发展战略,确立了争创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的目标。以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克服困难,开拓前进,战胜重重困难的工作作风,克服了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频繁严重的自然灾害等诸多不利因素,确保了全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199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3亿元,比上年增长7.38%;工农业总产值4.0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99元,比上年增加132元;粮食总产5882.3万公斤,年末牲畜存栏94.98万头(只),比上年增加3.46万头(只);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1.25亿元,比上年增长7.5%;财政收入完成2797万元,比上年增长8.28%。

一、各级党政领导依靠科技进步振兴经济的意识不断加强

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始终以争创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为目标。把依靠科教兴县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主导思想,全面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定期或不定期听取科技工作汇报,切实解决科技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加强全县科技管理工作,近几年,我县逐步在全县各乡(镇)建立起乡(镇)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县直有关部门科技、技术管理机构。县人民政府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配备了科技副县长,全县三镇九乡全部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58个行政村也全部配齐了村委会科技副主任,建立了村级服务站。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孙建峰亲自挂帅的和静县科技兴县领导小组,并随着人事变动及时调整领导成员。

为推进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县委、县人民政府于1999年3月26日成立了和静县专家顾问团,聘请了53位农业、工交、卫生、教育、金融等方面的专家,聘请自治区专家顾问团的4位专家为特邀顾问。决定今后凡在全县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和重大项目问题必须先通过专家顾问团的调查、咨询和论证后再进行决策,出台了《和静县专家顾问团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每年安排2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专家顾问团日常活动。1999年10月,县委、县人民政府邀请自治区专家顾问团4位专家来我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咨询活动,专家们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并根据调研情况进行分析,给和静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和静县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受到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纳入2005年发展计划。

为切实增强全县各级领导班子的科技意识和依靠科技振兴县域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我们每年都将科技工作列入全县双文明目标责任制中,并由县科委按照标准进行严格考核,奖罚分明。

二、建立健全科技法规,加强宏观指导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我们抓住有利时机和改革开放的步伐,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和静经济的发展,切实把振兴和静经济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县委、县人民政府先后作出了《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和静县级经济的决定》、《关于引进人才、资金、技术、项目和开展横向向经济联合优惠政策》,《和静县科技发展基金筹集与管理办法》、《和静县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实施细则》、《和静县科技副乡镇长管理暂行办法》、《和静县科学技术2010年发展纲要》等一系列科技法规,使我县科技兴县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三、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科技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体系

1999年我县努力克服自然灾害造成的税收损失和政策性减免税带来的困难,积极开拓新的财源,加强税收征管,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狠抓增收节支。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797万元,比上年增加8.28%;财政支出8306万元,比上年增长23。72%。全年共安排科技三项费用89万元,建立了70万元的科技发展基金,并出合了《和静县科技三项费用管理暂行办法》和《和静县科技发展基金筹集与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科技三项费用和科技发展会金的来源、用途和立项审批制度。县委、县人民政府做出承诺,不管以后县财政多困难,每年的科技三项费用都不低于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决定从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科技投入。近几年来,我县在6万亩葡萄基地开发、日光温室种植草莓、黄牛改良、牦牛改良、农区畜牧业等项目在自治区、自治州申请解决了一定数量的项目资金。我县积极通过项目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几年来,共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69名,其中:高级3人、中级25人、初级41人。为县级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科技兴农、科技兴工取得了显著成效

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实施“科教兴农”、“科教兴牧”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坚持“稳粮、扩经、抓果、促牧”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复种指数,积极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不断加大农区畜牧业发展力度。狠抓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保证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科技兴农立足于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和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和人员培训体系建设,狠抓措施配套,做好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建设。认真抓好县科技计划、大农业丰收计划和农业科技集团承包,扩大技术推广力度。1999年实施县级科技项目18项,大农业丰收计划项目12项,这些项目的实施,累计新增产值2500多万元,为我县农业生产连续夺取第二十二个丰收年奠定的坚实的基础。199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4454.33万元,比上年增长11.38%;粮食作物总产5882.33万公斤,小麦平均单产424公斤,比上年增加12公斤,玉米平均单产655公斤,比上年增加11.7公斤,均高于自治州和自治区平均单产(自治区1999年小麦平均单产318公斤,玉米平均单产497公斤)。粮经比例由上年的2.5:1调整到1.9: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99元,比上年增加132元。1999年引进推广优良农作物新品种8个系列,全县主要农作物品种良种覆盖率已经达到100%,农业发展后劲从根本上得到加强。提高广大农牧民科技素质工程和科技人员继续再教育步伐加快。全县三镇九乡相继建立了符合“六有”标准的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个别乡镇建立了多个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和县科技活动中心以及县农广校的建立,为全县广大农牧民科技培训和科技人员实施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培训和活动场所。几年来,我县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和长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加大了对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广大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1999年,全县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50多期,培训广大农牧民14460人次,科技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人数达到1500人次,占到全县科技人员总数的35%以上,全年共印发各类实用技术资料2.4万份。

面对复杂的市场经济形势,我县克服工业生产不景气的困难,制定了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政策措施。企业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体系发展较快,县办主要工业企业和80%以上骨干乡镇企业建立了技术室、技术开发机构或有稳定的技术依托单位,不少企业设立总工程师,技术开发经费占到销售收入的1%以上。县各有关部门也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导各界力量,通过市场渠道为企业提供技术、资金。县委、县人民政府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对水泥、蕃茄、化工、饲料、暖气片等企业在生产条件协调、市场开拓、技改扩建等方面给予重大扶持,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效益大幅度回升。1999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6333万元,比上年增长22.1%。正是由于企业科技进步政策措施的实施和自主、外引、联合开发的一系列新产品,使我县工业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工业总产值连续三年递增达到20%以上。

五、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兴县工作中作用得到加强

和静县科学技术委员会近几年在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和企业科技进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县1999年首次引进推广DK一3790复播油葵和承担-3号特早熟复播玉米等新品种取得成功,为农民增收找到了新的增长点。以上两个新品种的引进、试验成功,全部是由县科委及时从科技信息网络中提取,选择适宜我县水土光热条件的优良品种,并从品种引进、技术培训、田间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方面的投入,为我县二000年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县科委还积极争取项目,先后在自治区、自治州为我县在工业、葡萄、羊角辣椒、小尾寒羊等申请了科技项目,解决了项目的起动资金。在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复种指数,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方面,县科委在全巴州率先开展了“订单”农业科技培训,在培育产业链,探索产业化的实现形式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全县科技信息网络逐步(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形成,全县一区三镇三乡和县主要经济部门配备了计算机和传真机,山外乡(镇)的行政村全部通了电话。在县科委建立了和静县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定期或不定期向党政领导,县经济部门和乡(镇)发布科技信息和供求信息,为全县经济连续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今后科技兴县工作思路

三篇开发区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篇4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典型经验材料

来源:山东国际商务网 首发子站:开发区管理处 首发栏目: 日期:2004.12.06 今日/总浏览: 4/1951

一、发展成就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93年4月,1997年被列为全国开发区首家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单位,2000年初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创建以来,开发区人充分发扬“团结拼搏,艰苦挺进,改革创新,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弘扬“项目是开发区的生命线,带领农民致富是开发区的立区之本,改革创新是开发区永恒的主题”三个主旋律,坚持“以现代工业为主,吸引外资为主,出口为主,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办区宗旨,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土为本,滚动发展,抢抓机遇,构建了“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行政运行框架,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呈现出进区项目多、经济发展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经过11年来的发展,在开发区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有效地发挥了开发区在对外开放中的窗口、示范效应和在区域经济发展、技术提升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九五”期间,全区GDP年均增长41%,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7%,特别是2000年跻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后,主要经济指标成倍增长。2000年工业总产值和GDP分别是43亿元和15亿元,至2002年已跃至153.7亿元和53.7亿元,是2000年的3.5倍和3.6倍,分别占合肥市的36.37%和13.03%。2003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和GDP达到201亿元和72.6亿元,分别占合肥市的36.7%和15.6%。2004年1-10月份,全区经济运行保持良好态势,实现工业总产值225亿元,GDP75亿元。工业总产值、工业附加值、税收、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在16个中西部国家级开发区中位于前列,在全国49个国家级开发区中的位次也逐年提升,2003年排名第12位。

(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截止2003年底,开发区已累计引进项目400个。其中外资项目133个,协议利用外资1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6亿美元,外资项目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有18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入区;内资项目267个,投资总额142.6亿元。2004年上半年,开发区又新添项目52个,其中内资项目42个,总投资32.8亿元;外资项目10个,合同总投资2298.3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221.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728万美元。2004年预计引进项目90个,其中外资项目13个,实际利用外资9000万美元,内资项目77个,实际利用市内外资金11亿元。日立挖掘机、佳通轮胎、可口可乐、联合利华、统一食品、海尔电器、江淮汽车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公司纷纷进驻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内外商投资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经过11年来的发展,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日立、江淮、安凯、曼图、TCM为代表的汽车及工程机械产业,以佳通、联合利华、国通为代表的化工产业,以海尔、华凌、格林柯尔为代表的家电产业,以可口可乐、统一、华泰为代表的食品产业。全市乃至全省的重要的制造加工业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在合肥市工业20强企业中,开发区占11家,江淮汽车、佳通轮胎、海尔信息、海尔空调、日立挖掘机分别位居前列。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发展,逐步成为开发区又一重要支柱产业。

(四)投资环境日趋优化。11年来,开发区投入巨资进行基础设施和社会配套设施建设,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3.1亿元,其中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2.6亿元。初步建成了佳通工业园、日立工业园、海尔工业园、江汽工业园、食品工业园、国通工业园、德国工业园、民营科技园等专业工业园;相继建成了明珠广场、徽园、欧风街、会展中心、少儿活动中心、东方家园建材超市、乡村花园、东海花园等社会配套设施;完善了区内的水、电、汽、路、热以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积极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生态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自2001年以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投资环境连续三年位居中西部16个国家级开发区之首,成为“投资环境最佳、创业环境最佳、人居环境最佳”的开发区之一。

(五)城市化进程加快。自1998年开发区实施社区建设以来,累计建设拆迁安置住房达150万平方米,安置拆迁户7345户,基本达到“居者有其房”的安居目标。2004年开发区祖居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5000元。2004年4月,开发区祖居居民已全部转为城镇居民。10月份,开发区原有的16个村已被划分为4个社区。开发区推进城市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受到国家商务部的充分肯定。

二、基本经验

(一)坚持“三为主一致力”的办区宗旨,是开发区创业发展的根本基础。创业初期,面对开发区区位优势不明显、缺少项目的问题,我们始终坚持“三为主一致力”的办区宗旨。始终把扩大对外开放作为工作的重点,把引进大项目和大力发展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母城的雄厚工业基础,抓住企业改造、嫁接的机遇,引进了一批重要的制造加工企业,为开发区发展制造加工业基地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日立挖掘机、佳通轮胎、江淮汽车、合肥海尔等项目都是抓住老城区老企业改造、嫁接的机遇引进开发区的。

(二)坚持改革创新,是开发区创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开发区11年来的先行先试、艰苦创业的过程,就是改革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会最深的是把改革创新作为永恒的主题,不断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创业发展提供根本动力。1997年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创造了新的机遇。2002年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工作的创造力,真正体现改革创新是开发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实践中创新出统揽开发区发展的“三个主旋律”。

(三)坚持致富农民,是开发区创业发展的立身之本。妥善解决好农民问题,坚持带领农民致富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1997年开发区体改以后,开发区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社区建设为载体解决农民问题的 重大举措,通过“城乡一体,共同发展”带动农民的问题解决。组织实施“两个安置”(农民的住房安置,农民的就业安置)“三个转变”(农业向工业转变,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农村向城市转变)。规划建设7大社区解决农民的住房问题,创造就业岗位,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使被征地农民变一次性补偿为终身保障,把农民作为资源和财富溶入到开发区的建设大潮中去。

(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开发区创业发展的根本条件。创业之初,面对发展中的困难,果断地提出了“超前规划,以地生财,筑巢引凤,滚动发展”,科学地划分功能区域,不断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森林式开发区战略,构筑开发区良好的“引凤大巢”。按照“环境招商,服务招商”的理念,着力进行软环境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使“软”环境建设和“硬”环境建设相配套。开发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牢固树立人人、事事、处处都是投资环境的意识,规范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建立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推行一站式服务、全程跟踪服务,实行首问负责制、二问终结制。

(五)建设一支乐于奉献、敢于吃苦的队伍,是开发区创业发展的根本力量。11年的发展实践,造就了一支乐于奉献、敢于吃苦的干部职工队伍。从创业伊始,开发区就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改革创新,团结拼搏”的开发区创业精神,塑造和锻炼干部职工队伍。这支队伍,为我们战胜初期困难,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支队伍是开发区未来的希望和宝贵财富,是开发区创业发展的根本力量。

江苏开发区建设的成效和经验

2009-02-17 15:55 文章来源:亳州市商务局

(一)江苏开发区建设的成效

江苏是我国开发区兴办时间早、发展快、规模大的省份之一。1984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南通、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由此拉开了江苏开发区建设的帷幕。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江苏开发区迅速发展。目前,江苏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125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2个,省级开发区113个,全省每个县(市)都有开发区。12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有5个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1个保税区。开发区内设有13个出口加工区。江苏开发区的建设规模、发展速度和质量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是全省对外开放的突出亮点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江苏开发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成为江苏改革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开发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开发区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开发区建设作为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的重大举措来抓,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推动开发区快速发展和健康成长。2007年,全省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79.4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97.8亿元,以不到全省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占全省约1/3的生产总值和1/3的财政收入,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开发区已成为外商投资的密集区。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吸纳了大量外资,促进了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拓宽了江苏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渠道。截至2007年底,开发区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2063家,占全省的50.1%;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95.2亿美元,占全省的75.8%。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157.8亿美元,占全省的72.09%;进出口总额253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41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72.45%和69.64%。与此同时,开发区还积极招才引智,集聚了大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吸纳了众多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开发区已成为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集聚地。开发区主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项目,促进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形成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群,部分开发区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主导产业,成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力军。各开发区尤其是国家级开发区和一些建设得好的省级开发区已成为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改善区域经济结构、聚集产业优势、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具有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江苏开发区已经成为全省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来,开发区加大招商选资力度,注重引进与开发区主导产业相匹配的高新技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引进的1亿美元以上的大项目,90%以上在开发区。

开发区已成为迅速崛起的新城区。许多开发区依托老城、开发新区,把新区的开发和老城的建设结合起来,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新的功能区,为加快城市化步伐、推进城市现代化提供了动力,增添了活力。截至2007年底,全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4017.45亿元,建成区面积800多平方公里,拓展了城市空间,提升了城市化水平。23年来,全省城市化率提高了近29个百分点,开发区发挥了很大作用。

开发区已成为体制创新的先行区。开发区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开发区率先突破旧体制的束缚,在规划、建设、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全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管理创新发挥了示范作用。开发区机构比较精简,人员相对精干,办事效率较高,为企业提供一条龙、全过程服务,营造亲商氛围,降低了商务成本,大大提高了对外资的吸引力和外商投资的成功率。开发区积极与国际经济接轨,按国际惯例办事,拓宽了人 们的视野,促进了发展理念的转变,锻炼和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干部。

开发区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通过在开发区内建设科技创业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博士后工作站、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了高新技术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外商在江苏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90%以上设在开发区。江苏4个国家级高新区实现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53个高新区的1/5。苏州工业园区的国际科技园、独墅湖高教区、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等各类科技载体总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各类风险投资、创业担保、产业基金等资金规模超过100亿元。目前共引进各类研发机构80余家,集聚软件和IC设计企业100余家。无锡高新区建成创意产业园和十大专业园区等创新载体,总面积达50万平方米,已吸引了35家外资研发中心。2007年以来,昆山开发区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软件产品近60个,新增各类创新服务机构18家。

开发区已成为功能创新的主阵地。昆山出口加工区作为全国首批叠加保税物流功能的试点之一,积极开展试点工作,目前各项业务进展顺利,并初见成效。张家港保税区的区港联动取得良好成效,主要指标在全国同类型园区中位居前列。2007年8月,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海关总署等九部委的联合验收,正式运行。与上海洋山等3个保税港区一起成为我国目前开放度最高、政策最优惠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目前江苏有1个综合保税区、1个保税区(含保税物流园区)、13个出口加工区、2个保税物流中心(苏州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因设立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不再保留),是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数量最多、类型最全、整体建设最好的省份。全省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13个出口加工区、1个综合保税区全部封关运作。出口加工区建设全国领先。2007年全省出口加工区共完成进出口总额510.9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加工区的40%。其中出口额308.07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5.9%和29.7%,均高于全省加工贸易增幅;实际到帐注册外资14.24亿美元,同比增长28.2%。

开发区正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示范区。各开发区都先后制定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总体规划,明确规定进入开发区的项目,不仅要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而且要符合环境保护的目标。在项目开发上赋予环保一票否决权。2007年4月苏州高新区经批准成为全国首家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坚持“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的指导思想,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控制,严格监督”的要求,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使开发区长期保持整洁、清静、优美的环境,保障开发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省所有开发区都通过了区域环境评价,通过ISO14000认证的开发区有66家,占总数的54.5%。基本实现全部开发区建有污水处理厂。7个开发区进行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的试点,14个开发区进行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的试点。

开发区正成为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重要载体。继2006年12月南京高新区和江宁经济开发区被认定为服务外包示范区后,2007年4月,苏州工业园区被认定为全国首家“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2007年以来,江苏省认定了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4个开发区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开发区正成为南北产业转移、区域共同发展的推进器。南北共建园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2007年全省批准了10个南北共建园区,这10个共建园区基本做到组织机构到位、管理到位、注册资金到位、工作人员到位,进入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截至2007年底,10个共建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2.28亿元,批准进区项目110个,进区项目投资总额135.06亿元,实际到帐注册外资6208万美元。

开发区对提高集约开发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江苏省开发区坚持了“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绝大部分开发区都进行了高标准、高水平的科学规划,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实行集约开发,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生态园区和循环经济试点取得明显进展,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全省开发区综合能耗同比下降10%。大力推进特色开发,提高产业集聚度。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正在加紧建设,开发区内形成了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日化科技、船舶制造等产业集群。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控制环境污染,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开发区对保持社会稳定、扩大社会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同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对区内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做到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此外,开发区的建设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扩大社会就业发挥了积极作 用。

(二)江苏开发区建设的主要经验

江苏开发区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是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从江苏省实际出发因势利导的结果,是开发区战线全体同志共同努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回顾江苏省开发区建设所走过的历程,主要做法是:

1、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区建设中,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中求快、优中求进,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速度和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摆在开发区建设发展的重要位置,推进开发区产业和谐、生态和谐、社会和谐,努力使开发区在壮大公共财力、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开发区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坚持科学规划,集约开发,保护环境,坚决落实环保优先方针,积极推进生态园区建设,加快建设节能型园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南北挂钩共建园区,努力实现开发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江苏开发区是在抢抓机遇和开拓创新中发展壮大的。抢抓机遇,把握发展先机。江苏开发区抓住了三次历史性机遇,实现了跨越发展。1984年12月,中央决定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随即诞生,拉开了江苏开发区建设的帷幕。1990年浦东开放开发,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江苏开发区建设迎来了第二次机遇。江苏抓住了这次历史性机遇,先后设立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全省开发区的布局初步形成。“十五”以来,江苏开发区抓住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强化载体建设,加大引资工作力度,提升功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1985年,昆山在全国率先“自费”开发,在全国、全省创出了许多个第一,走出了“昆山之路”。1992年,张家港人敢为人先,创办了国内唯一的内河“保税区”。1994年5月,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和新加坡政府最大的经济合作项目破土动工。江苏开发区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开发区在设立之初,就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精简高效管理体制。江苏开发区在功能建设上也走在全国的前面。昆山开发区率先创办出口加工区,并首家封关运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张家港保税区“区港联动”取得突破。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软件园区、高新技术出口基地以及各类高科技孵化器的作用,带动全省技术和产业升级。大力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和功能创新,积极推广苏州工业园区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注重开发区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以功能创新引导产业升级,提升发展水平。

3、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始终坚持把开发区作为当地的“特区”来办。江苏省委、省政府从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十分重视开发区建设,早在1994年12月召开的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了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的三大战略和主要措施,并把开发区建设作为实现江苏经济国际化的牛鼻子。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把开发区建设作为当地经济建设的重点来抓,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把开发区作为“特区”来办,并赋予特殊的优惠政策。为了支持开发区的发展,198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十多个支持和推进开发区建设的文件,从权限、财政、税收、简化办事手续等各方面给开发区优惠政策,对加快开发区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在1986年就制定通过了《江苏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这是全国第一个制定关于开发区建设和管理的地方性法规。1993年、1997年和2004年又先后三次进行了修正补充,从法律上为江苏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各地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文件赋予开发区的各项政策,为开发区的体制创新和投资环境建设创造条件,促进了开发区的快速发展。

4、把招商引资放在开发区工作的突出位置。江苏省在开发区建设初期就明确把“以工业项目为主,利用外资为主,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三为主,一致力”作为开发区办区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沿”(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沿海)开发战略,始终把利用外资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抓实。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当地党政领导帮助和带领开发区同志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二是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招商队伍。全省开发区都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招商队伍,他们 外语水平好,综合素质高,独立工作能力强,能吃苦,善公关,是开发区招商引资的主力军。三是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开发区根据开发区自身的发展水平和不同地区客商的特点,不断改进招商方式,提升招商能力。采取小分队招商、以外引外、网络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四是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多数开发区建立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有效地调动了一线招商人员的积极性。实践证明,一个办得好的开发区,始终把招商引资放在突出位置,都有一批规模大、产业带动作用强、经济产出效率高的项目。

5、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投资环境。以环境建设为切入点,坚持一手抓软环境建设,一手抓硬环境建设。大力改善硬环境,加快交通、通讯、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开发区的总体规划,投入大量建设资金,搞好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多的开发区还陆续建设了主要为外商服务的国际学校、国际幼儿园、国际医院等配套设施,为外商及外籍员工在开发区内创造一个舒适方便的投资硬环境。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努力按国际惯例办事,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理念,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社会氛围。许多开发区都建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全过程一条龙服务。此外,一批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咨询、产品营销策划、产权交易服务的中介机构逐步建立起来,他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为外资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高效优质服务。

6、配备高效、精干的开发区领导班子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同样环境、同样条件下,为什么有的开发区建设得快,有的开发区迟迟搞不上去,除了当地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外,关键是要有一支精干、高效、稳定并具有奋发向上、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的队伍在抓开发区建设工作。很多市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开发区工作,为开发区配备了精兵强将,帮助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得力措施,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各地都能保持开发区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这样有利于开发区建设思路的连续性,有利于树立一个良好的对外形象。各开发区都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为开发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办公室 袁剑)无锡新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

2010-12-02 10:47:00

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简称“无锡新区”)成立于1992年。2005年,无锡新区以建设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为目标,开始发展创新型经济。经过5年的发展,无锡新区光伏新能源产值超282亿元,占全国50%,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世界第一;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产值达230亿元,产能和制造技术均居全国开发区前列,成为全国最大半导体生产基地;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连续3年保持80%以上增长,产业综合排名升至全国第5位。目前,无锡新区已经成为无锡市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成本最低、产业层次最高、集约程度最强的创新型经济样板,成为无锡市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科技创新的战略基地。

发展历程

创业初期孕育创新氛围。创业初期,无锡新区一直围绕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的目标,不断完善适合跨国公司基地化发展的支撑体系,营造国际化的商务环境,积极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无锡新区入区企业也呈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门类、延伸产业链条的发展态势,同时,新区还有意识地引导延伸企业外部产业链,培育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与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5大主导产业,以及国内最大的硬盘驱动器基地、微电子产品基地和汽车零部件产品基地等产业群。上述情况表明,无锡新区创业初期属于投资驱动型,处于高新区发展的“产业主导阶段”。但无锡新区重点突破了区域总部、采购中心、分销中心、研发中心、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项目,在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作了大胆探索,为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在机制上、文化上作了根植性准备。

尚德现象引发向“创新驱动”转轨。2002年,无锡帮助施正荣成立的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落户新区,2005年,无锡尚德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纽约上市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如果把创新型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制度变迁过程,那么无锡尚德的落户对新区来说就是一件偶然性关键事件,对新区之后发展创新型经济具有“路径依赖”作用。施正荣来无锡,带来的是人才、技术,带来的不是资本,不属于“招商引资”,怎样理解这种现象呢?无锡的领导和新区人开始思考,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促使新区人开始反思。反思过去,新区人发现自己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所走的是一条主要依靠投资驱动、线性发展之路;思考尚德现象,新区人发现尚德现象孕育着一条新的发展之路,这条道路重视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富集,重视创新驱动。一条以“招研引技”、“招才引智”为主要特征,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目标的园区经济发展新路开始在新区出现。2005年初,无锡市委、市政府要求无锡新区通过6年的再创业再奋斗,到2010年建设成为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从此,无锡新区开始了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主要依靠政策优势向依靠体制优势和综合投资环境优势转变的“二次跨越”辉煌征途。

“530计划”加快创新型经济建设步伐。无锡人对尚德现象的理解是不断加深的,从施正荣身上,无锡看到了海归人才在科技创业中的特殊爆发力。2006年4月,一个后来被外界称为“抢夺人才”的“530”计划破蛹而出,“530计划”成为无锡新区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重要抓手。随着无锡市“530”引进海归领军人才创业项目计划的深入实施,作为无锡发展“新动力”的无锡新区,引起了美国硅谷、澳大利亚墨尔本等世界各地高层次人才的极大兴趣,无锡吸引的“530”人才有1/3落户新区。“530”计划的实施,不但为新区发展带来了领军型人才,而且还带动了干部群众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思想观念转型,带动了园区创新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带动了园区一批新兴产业的集聚,也让园区成为无锡的“人才特区”。

基本经验

“倒逼机制+推进机制”双向结合,形成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压力与推力。近年来,无锡新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第一驱动力”第一职责制度,建立完善了一把手挂帅人才科技工作领导体制,通过创新考评机制、调整评价指标、完善测评体系、强化结果运用等一系列举措,大幅度调低GDP增长权重分值,突出节能、减排、节地、城乡居民收入和科技人才投入目标考核,把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加快创新型经济发展上来。考核机制提高了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干部执行力,形成了一套推动园区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倒逼机制。有压力,还要有推力。无锡新区着力推进管委会从开发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同时强调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大重点工作推进力度的意见》的要求,明确目标任务,层层抓分解、抓落实,定人员、定时间、定要求、定责任,确保推进到位。另一方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干部国际化培训、公推竞岗、公推直选、单位雇员制、末位淘汰制等举措建立了符合新区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有效发挥了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导向与激励作用。

“人才+科技”资源集聚,构建创新型经济发展强大引擎。到2009年底,无锡新区已有276个“530”项目、400多个创业团队落户,今年又有200多个项目申报,总数名列无锡市之首。在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530”计划、“后530”计划、“泛530”计划区域政策体系。作为第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目前还有6位海归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入选“千人计划”,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同时,还吸引了包括王曦、邓中翰等在内的10多名院士扎根无锡新区,形成了一个极具创新爆发力的人才集群。在放眼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的同时,无锡新区还通过与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政产学研合作。

“调结构+育产业”双轮驱动,加快创新型经济转型步伐。发展创新型经济,取决于在存量上支柱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的创新能力,更取决于在增量上一批新兴产业群的迅速崛起。对于存量,一方面,无锡新区关停“五小”和“三高两低”企业,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推行清洁生产,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制度;积极落实无锡市《关于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意见》等一系列激励政策,推进一批对产业优化升级起关键作用的重大技改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实施“绿色招商”的“补链”战略,为支柱产业积极引进配套上下游企业、产学研合作伙伴。在增量方面,在全国推出首个外资项目预评估办法,为外资项目设置了“地评、技评、业评、环评、能评、安评、人评、效评”8道门槛,着力筛选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项目。

“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双牵引,培育创新型经济发展增长极。2005年以来,无锡新区不断完善重大产业项目、重大融资项目、重大基地项目推进机制,出台了《新区重大项目审批实施绿色通道暂行办法》,明确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周期,制定了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制度以及重点企业上门服务制度。这些举措的出台,让无锡新区在引进重大项目、培育龙头企业方面构筑了较强的竞争优势。

几点启示

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创业交流材料 篇5

今年以来,我县把“创业服务年”活动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紧紧围绕“优化环境、服务创业、促进发展”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扩大机关效能建设成果,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创业服务工作热潮。

一、强化领导,夯实基础,活动开局有声有色。

1、高点定位强领导。一是高位推动。我县把活动作为全县纵深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全局性战略决策的“助力器”,并同步开展了“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两项活动”做到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二是加强领导。县党政主要领导全面承担起活动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部署、调研和点题检查,并细化分解责任,确定了五名县委常委分别牵头负责“创业服务年”活动的五项重点工作。三是强化部署。我县农历新年第一个会议就是召开机关效能年活动总结表彰暨创业服务年活动动员大会,会上全面总结了机关效能年活动情况,对创业服务年活动进行动员部署,提出了考核具体要求,并兑现机关效能年考核结果,对考核位列最后一名的自来水公司经理进行了就地免职。

2、联系实际夯基础。一是精研活动方案。为使活动方案符合实际,我县在活动前期开展了创业服务建言献策和大讨论活动,安排了六个调研组深入到各单位、企业、创业户中开展调研,并在县委常委会上进行专题汇报、集体研究。二是夯实工作基础。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安排了专项工作经费,添设了电脑、公务用车等办公设备,并从县委办、组织部、督查室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由5个科级干部带队的活动督查督导组,每月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督导,对活动滞后单位分类指导和补课,并每月进行一次督查情况通报,推动各单位有序开展好活动。三是明确阶段任务。县效能办根据活动方案按季度细化工作任务,对五个重点工作方案工作落实时序进度提出了严格要求,各活动单位根据要求在每月初向县效能办上报细化任务分解表,并逐一落实,层层分解。

3、广泛宣传浓氛围。一是丰富宣传形式。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短信、大型广告牌和条幅等平台大力开展各类宣传,通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创业服务大讨论、建言献策、政策服务月等活动,让服务创业扎根干部心中。至今,全县各媒体宣传创业服务标语1000多次,发送移动宣传信息5000余条,悬挂宣传横幅230余条,制作大型宣传广告牌5块。二是创设宣传载体。在电视台设立了“创业服务”聚焦栏目、在报纸开辟了“回眸机关效能年,展望创业服务年”系列报道专栏、在电子网络设立了“创业服务监督岗”等,全方位、多层面地宣传服务创业的开展情况和创业典型,通过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来促进各单位扎实开展服务创业工作。现已录播“聚焦”电视栏目5期,组织16个单位在报纸上进行了服务举措专版报道。三是加强特色宣传。如:为激发全民创业热情,推进创业发展,我县组织了十佳创业能人巡回报告,并在“县之声”、电视等媒体上滚动刊登十佳创业能人的先进事迹;部门结合行业特点开展了地税局创业地税行、供电公司客家灯火服务行、工商局“3.15”创业宣传等特色宣传活动。

二、强化创新,突出重点,活动推进快速扎实。

1、抓实“三项”工作。一是狠抓问题查摆。通过百名学生上街纳谏活动,“查千岗,访百企”活动,“百名纪检干部”服务创业接访活动,向社会各类群体寄发征求意见函,公布投诉和创业服务热线,召开创业服务座谈会等广泛征求意见活动中共发征求函1600多份,发放监督卡5000多份,收集意见和问题1300多条。意见和问题经综合梳理后,推行“挂帐式”销号整改,对热点、难点问题还组织23个单位“一把手”在电视台就整改措施、时限向社会作公开承诺。二是狠抓活动机制。不断完善了“日台帐、月汇报、季点评”、“每月一重点、每月一督查、每月一通报”、“日结日问活动”等工作推动机制,并制定出台了《干部对口驻点服务企业制度》、《服务企业网络直通车制度》、《涉企行政执法行为报备制度》、《纪检监察干部跟踪服务重点项目制度》等8项制度,并积极抓好制度落实和责任追究,有力推动了全县创业服务年活动的开展。三是狠抓环境监测。为抓好发展环境监测工作,进一步增点扩面,从企业、个体工商户、城区居委会、律师等一些群体中建立监测点75个和聘请监督员86名,并分期分批开展监测业务培训。同时,健全分析评价系统,每月将监测结果向全县通报,对相关单位进行预警,并通过分析环境监测情况,形成发展环境分析评价专报送呈县四套班子领导决策参考。

2、破解“三个”难点。一是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在确保去年行政审批“三个缩减30%”真正落实到位的基础上,开展了“回头看”活动,进一步对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进行缩减,以实现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精减60%以上。二是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下发了县规范行政

自由裁量权工作实施方案,梳理自由裁量依据,对行政许可项目和投资项目、行政处罚和行政收费中涉及自由裁量全内容的,进行全面梳理,汇总编制目录。并对自由裁量权进行削减、压缩,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在省执行标准最低下限的要求上再压缩20%,行政收费自由裁量权按类别再削减、压缩,同时,以制度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确保正确行使。三是推行网上审批和

电子监察。积极抓好县、乡两级联网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试点工作,县政府拨建设资金252万元购买电子监察系统软件,下发了《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实施意见》,年初实现所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开启了电子印章业务。同时,为构建“两横一纵”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环保、国土、规划等6个部门以及工商注册登记、税务注册登记、办税、房地产交易等实现了“两个集中”改革的“小集中”,各乡镇“农民服务中心”有32个项目进驻办理,并全面推行了“三表二评六公开”服务模式(即,服务过程“三表登记”、服务质量“二级评定”、办事服务“六个公开”)。

3、创新“三项”举措。一是加强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健全了招商、招工、安商、环境整治等10支队伍,完善了创业服务物质载体项目10个,其中小额贷款公司、农村土地流转中心等7个项目已逐步发挥效用。二是建立项目快速推进机制。针对县百个重点项目,建立了“定目标、定时间、定措施、定责任,保按进度推进,保工程不超预算,保工程质量,保按时竣工”的“四定四保”责任制,并进一步健全选地供地、协调配合、定期调度、督查销号、奖惩激励等项目快速推进机制。三是大力实施投融资改革。成立了县城投公司、国资经营公司、四大片区开发公司等7大融资平台和财政信用担保、新市民创业贷款担保等担保平台,引进创办了汇民小额贷款公司,创新了信托产品融资方式,多元化融资机制初步建立。

三、强化实效,服务发展,活动成效初步呈现。

1、服务创业机制更全。为促进创业服务年活动开展,我县出台了《纵深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决定》发展纲领性文件以及13个服务创业配套文件,确定了全县服务创业工作的工作目标、制度建设、机制要求和优惠政策;制定《县鼓励投资促进开放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县全民创业工作考评办法》和《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评办法》等规定;工商局制定推行《行政指导工作实施方案》;物价局完善《涉企收费一本通》和收费登记卡制度等,为创业服务年活动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2、全民创业平台更多。创业服务年活动开展后,全县各地各单位围绕服务创业不断地创新举措,紧锣密鼓地推进工作,为广大创业者提供了机会、条件和平台。我县在年初四的春季就业招聘会暨全民创业项目推介会上,准备了100多个创业项目展示推介,有116家企业进场招聘,提供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现场录用12680人,达成创业意向的项目235个;围绕十里樱花带打造了旅游休闲创业街;在红金工业区和洋塘工业区建立了全民创业基地;在城区建立了小额贷款扶持创业街;建立了创业服务网站,为创业者提供信息、技术和资金等帮扶,全县各类创业主体不断涌现。到目前为止,全县新增企业数689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1户,个体工商户12390户。

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创业交流材料 篇6

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是新形势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打造全市及至全省最优创业发展环境为目标,抓住重点,把握关键,全面深入开展好创业服务年活动。

(一)落实政策,形成吸引投资兴业的激励机制。

一用足

用好现有政策。去年以来,国家和省、市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年中央还将陆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特别是近期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创建最优发展环境的决定》,各部门、各单位认真抓好现有政策,落实到位。

二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在不违背法律、法规和上级政策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政策。凡是政策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大胆探索和试行;凡是上级政策和规定有弹性的,都创造性地用足、用好、用准;凡是县外已经实行的,都善于借鉴和运用,促使各项政策措施发挥最大效益,为创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加大上级扶助资金的争取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增值税转型和支持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出口退税、高新技术产业减税等政策措施,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低碳经济、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的财政专项资金。

四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放宽市场准入,落实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金融服务、社会事业等领域的相关政策,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全面清理融资、外汇管理、土地使用、公共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歧视政策,在信息咨询、融资担保、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政策支持力度。

(二)创新服务,建立健全投资创业服务体系。

一健全创业服务机构。整合劳动、教育、农业、科技、共青团、妇联等各类创业资源,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最大效益,积极为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融资贷款、政策扶持、跟踪指导等“一条龙”创业服务。积极为创业者特别是重大项目开发者开辟“绿色通道”,建立创业者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完善创业服务体系网络化建设,全面提升创业服务水平。

二建好创业孵化基地。充分利用闲置厂房、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基地等创业载体,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全面提高创业孵化的成功率。

三加大创业融资扶持。千方百计破解创业资金制约瓶颈,为创业发展“输血”。金融机构全力支持创业发展,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强化政银企合作,落实好政银企长效对接机制,积极筛选一批项目进行重点推介和对接,帮助企业争取更多的银行信贷资金。做大做强担保机构,进一步扩大担保额度,为符合产业政策的有市场、有订单、有效益、有信誉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完善小额贷款担保机制,放宽小额贷款担保人限制,拓宽小额担保贷款范围。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激活民间资金,鼓励公民直接参股企业。

(三)强化措施,不断完善项目建设管理协调和推进机制。

一加大项目引进开发力度。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抓住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央企加大重组力度及长三角、珠三角与海西经济区产业转移机遇,搞好产业对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引进一批具有辐射力、带动力的领军企业,不断壮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

二建立完善项目推进机制。优化土地、人力、资金、环境等要素资源配置,优先确保重大产业,重大项目建设需要;实行重大项目推进一套发展规划、一套扶持政策、一套工作班子、一套工作机制、一支服务队伍、一套奖罚措施“六个一”工作机制,切实加快项目推进步伐。

三完善重点项目服务和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大产业项目和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实行重点项目全过程跟踪服务。全面做好重点项目的规划选址、项目准入、征地拆迁、环境和安全评价等前期工作,确保项目如期开工;加快重点项目审批进度,简化单个项目审批手续和重大项目报告程序,全面推进重点建设项目并联审批,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完善项目建设进度监督、项目建设督办、项目稽查和效能监察等制度,提高项目管理效能。

(四)改进作风,进一步创优创业的政务环境。

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是对我县投资发展软环境和机关效能建设的一次全新检阅,也是进一步创优投资发展软环境的一次重要契机。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强化责任意识,积极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做负责任的人、当负责任的干部、打造负责任的政府,做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岗位负责、对自己工作的地方负责;各部门、各单位狠抓机关作风转变,大力倡导服务之风、创新之风、务实之风、廉洁之风、营造亲和力强、创造力旺、诚信度高的创业发展环境,树立良好的发展形象。

一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全面执行审批“两集中、两到位”,进一步废止或终止影响创业发展的许可事项和收费项目,加快推行行政许可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应用系统,确保“三个至少缩减30%”真正落实到位。大力实施政务流程再造,有效解决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叠、责任不清和事权分

离等问题,努力为创业者提供“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

二全面规范行政行为。对必须执行的行政处罚,有企业有效整改前提下,能减则减,能免则免;要充分发挥行政监察和投诉中心的监督作用,严肃整治行政处罚随意性较大、自由裁量权过大的弊病,推行行政处罚统一原则、统一标准的基准制度,最大限度地消除“同案不同罚”现象。

三优化创业经营和项目建设环境。要牢固树立“基层出问题、一般干部出问题,责任在领导”的意识,真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严格执行正常上班纪律,切实加强干部管理,特别是窗口工作人员,确保工作日8小时在岗在位,做到随时为办事人员提供服务。严厉查处对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乱评比、乱培训等行为,凡是针对企业的检查,必须统一审批、统一安排、统一实施,不得多头组织、重复检查;坚决查处利用行政职权搞中介服务垄断的行为,严肃整治行业协会、中介机构领队行政权力进行乱收费;严肃整治名目繁多的连带收费、搭车收费现象,严禁部门把审批权演变为收费权,凡是利用职权“吃、拿、卡、要、报、占”的,坚决予以严处,决不姑息迁就。

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创业交流材料 篇7

——在全省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推进会上的典型发言

哈尔滨工程大学团委书记 殷敬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好!

我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团委书记殷敬伟,非常荣幸借此机会与各位交流青年创业工作的一些工作体会。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以育人为核心、打造三大平台,着力构建大学生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通过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育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技能。大学生的创业工作也是全团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我校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将创新能力与学风建设相统筹、学业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筹,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了人才培养体系,由学校共青团组织为主要牵头部门积极推进创业教育。

我们的基本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为根本目标,以创业理论教育和创业实训为支撑,以大学生-创业联盟和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依托,以创业大赛为牵引,整合学校内外各种创业资源,构建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创业孵化三个平台的链条式创业教育体系,使参与创业教育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提高。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学校确立了“围绕一个核心,坚持两个结合,着力构建三个平台”的工作思路。即:以育人为核心;坚持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 1

结合;着力构建创业理论平台、开创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打造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

一、着力构建大学生创业理论平台,为学生创业实践夯实基础 创业理论平台建设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讲座活动和企业实践为补充,以撰写商业计划大赛计划书为检验和评价的平台建设。

在构建课程体系中,以学科渗透为原则,将创业教育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教育的作用。全校在一年级中开设了《管理学》必修课程,同时为全校学生开设了《商业计划能力提升与培养》《市场营销学》、《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和《财务管理》等一系列创业教育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立足于传授创业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创业能力。同时,学校还依托“阳光论坛”、“诺基亚创业大讲堂”和“知名企业家进校园”等活动经常举办各类创业讲座,吸引大量学生参加。与此同时,我校还先后与安利公司、浦发银行等企业建立了“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同学提供到企业实习的机会。

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融会贯通理论知识、促进理论学习的极好形式,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参与的最佳途径。经过多年推进,我校已经形成以校内“五四杯”创业计划大赛为基础,以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为龙头,以中国科学院青年创业计划大赛、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SIFE国际创业大赛等各类创业赛事为主要牵引的创业竞赛体系。其中我校的“五四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连续举办12届。在“崇尚科学,锐意创新,在创业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的思想引领下,通过举办决策模拟大赛,让学生体验企业经营的真实感受,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平均每年1000余人次直接或间接参与创业大赛。我们还在组队沙龙、聘请校外风险投资专家担当评委、科技作品项目与创业团队对接等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使大赛的水平和规模不断提高。

二、着力开创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为学生实体创业创造条件 进行创业实训是培养创业人才的关键环节。利用实体公司化模式,让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商业运营,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创业中去,才能使学生得到切身的体会和实际锻炼。

2009年,我校投入600余平方米场地、100万资金开创了“大学生创业联盟”这一涵盖广的创业实训平台。创业联盟由校团委指导,采用“虚拟注册、实体运营”模式开展工作,学生通过申请加入创业联盟,围绕具体的创业项目开展自主管理、自主运营活动。联盟为各公司发放虚拟“注册执照”,并为每个虚拟公司配备办公设备。团组织作为虚拟公司的小额贷款信誉担保,依托团组织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吸引,对虚拟公司扶上马后还要送一程,通过各种平台宣传公司业务、招揽校内外客户群,助推公司发展。创业联盟注重在团队结构优化、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职能分配、实践目标细化、活动实施过程控制等方面加强指导,使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对广大学生来说,创业联盟这个实训平台门槛低、起点高,是将创业理论应用到实践,锻炼自身的创业能力和社会化技能的有效载

体。联盟自成立至今共入驻学生子公司58家,每年参与实训的学生数百人,年营业额约500万元,完全由我校学生自己经营的咖啡厅,已成为创业实训的一个品牌,现为30余位贫困生提供助学岗位的同时,每月可将5000余元利润注入我校创业基金。对于在联盟发展较好的项目及公司,一旦羽翼已成,学校就帮助其转入创业预孵化阶段,正式注册成立实体公司。如从事机器人设计与制作的“奥松机器人公司”

从事网站制作与开发的“大虾网络公司”、从事舞蹈机器人教学与设计的“启航创新公司”等等,均已成为年销售额均在100万元以上的实体公司。同时也有17家公司因经营不善倒闭退出。

三、着力打造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为学生创业孵化提供保障。近年来,我们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以市场为导向,集高新技术的研发、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创新人才的吸纳与培育于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向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等具有特色,产业化前景可观的项目进行创业。按照校党委的要求,我校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创业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网络中心、科技产品交易中心、投融资中心、商务服务中心等较完善的创业孵化体系全面向学生开放。同时,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也为学生创业孵化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主要包括免费创业办公场地和办公设施、免房租、提供公司开办的全程服务、无抵押无息的孵化基金贷款等,使创业孵化的学生可以轻载启动,迅速起飞。

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运行以来,先后共吸收接纳了近20个创业团队,很多青年创业杰出人才脱颖而出。信通学院学生戴志康

2001年即成立康盛世纪公司开始创业,目前其公司自主开发的“Discuz!”论坛系统已成为全球用户数最多的PHP社区论坛软件之一,他本人也被媒体称为中国四大最年轻的亿万富翁。此外,2008届本科毕业生郭天祥创办成立了单片机教学、开发公司,经过2年的运作,年销售额超过300万元,部分产品已销往海外。

上一篇:团队备课心得体会下一篇:yw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