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实验中学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铜仁市实验中学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总结(精选10篇)

铜仁市实验中学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1

铜仁市实验中学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教基【2001】17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文件精神,我校从2010年秋开始实行新的一轮课改,通过三年的探索,现将课改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改回顾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面动员,全员参与。

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科处、教务处、教研组长为核心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结合我校实际对新课改方案合理规划,制定了新课改实施规划、新课程实施方案、校本培训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等。同时,在全校教职工中进行广泛动员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在校领导积极参与,具体指导和耐心帮助下,广大教师焕发了极大地改革和创新的热情,使课程改革工作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加强教师培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树立新课程理念

培训是搞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都要通过培训来让教师接受、领悟,从而变成自觉行动。2010年暑期,新课程启动初期,对上高一年级所有任课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2011年暑期、2012年暑期又分别对所上年级的任课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每次集中培训都采用点名制度,做好考勤记录,以保证培训效果。

加强校本教研,强化听课制度。

我校积极推进以校本教研为主导,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以教学反思和问题探究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使校本教研活动常态化,学校内部各学科经常开展“同课异构”、“公开课”、“示范课”等活动。年轻教师通过拜师,新教师“结对子”等形式。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解决教学过程中遇 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每学期都举办“极爱偶像活动周”活动,实行推门听课,并要求每位教师在此活动中至少听课三节以上,学校领导还专门成立听课小组。每学期对年轻教师必须听课一次。学校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我校两次请市教科所专家来我校听课,还分别与浙

江省宁波姜山中学开展了两次教研活动,与我省三穗中学进行了“同课异构”交流。

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努力打造“艺体”特色,我校编写了校本教材《民族体育进课堂》一书,并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课堂,还专门在各年级组建了“体育班”和“艺术班”,经常开展体育文娱活动。努力打造以“艺体”见长的特色学校。

二、课改成绩

1、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可喜变化。“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正逐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新课程理念日益被广大教师所认同,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等正在悄然发生积极的改变。

2、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发生转变,课堂上,教师指导者、组织者、学习伙伴的角色意识日渐清晰;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关注点由“教”逐步转向了学生的“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学习方式正逐步由单一转向多元,在活动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中学,在愉快中学,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3、校本教研活动使教师受益匪浅,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进入了用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式来从事教学的工作态度,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教师的思想观念、专业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4、由于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主动发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浓了,厌学情绪有了明显改观,精神面貌发生力变化,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动手能力明显提高。

三、存在的困难

1、许多教师虽然对新课程进行了培训,但对新课改认识不足,观念转变不彻底,有的老师有畏难情绪,教师的心理准备和知识更新仍然存在问题,有的老师工资只停留在表面上,甚至是被动地进行;少数教师仍然存在新鞋走老路的问题,难以该表多年形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议下轮课改要继续对教师进行再一次的培训,从而使新课改的理念、教学方法得以彻底改变。

2、新课改课程内容多,课时量少,特别是对于我校教学设施还不够完备,连多媒体都没有进教室的情况,束缚了学校的手脚,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教师忙于赶课,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建议完善各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别是硬件设施建设和解决高中大班额问题。

3、新课改与高考之间的关系有许多教师还没有处理好,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高考,忽视课程改革,有的教师只注重课程改革而忽视高考,建议上级部门今后在高考命题中与课程改革密切结合。

铜仁市实验中学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2

“教育戏剧是运用戏剧与剧场之技巧, 从事于学校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人性自然法则, 自发性地与群体及外在接触。在指导者有计划与架构之引导下, 以创作性戏剧、即兴演出、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让参与者在互动关系中, 能充分发挥想象, 表达思想, 由实作而学习。以期使学习者获得美感经验, 增进智能与生活技能。”[1]

目前, 教育戏剧在欧美、亚洲一些国家以及我国的港台地区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 台湾地区甚至把教育戏剧纳入《教育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的“艺术与人文”领域课程范围之内, 而我国大陆地区教育戏剧的实践才刚刚起步, 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国际教育戏剧界, 教育戏剧在中学教育的运用已经形成了多种理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的理念:

一是戏剧作为工具论, 即在学科课程学习中引入教育戏剧的方法, 从而促进该学科课程的教学。著名教育戏剧家桃乐丝·希斯考特“强调学习必须与生活结合, 并作练习的学习。教师的角色则必须顺应学生学习的情况而调整, 并将戏剧作为学习的工具, 以学习不同学科的教学概念和方法”。[2]

二是戏剧作为独立学科论。此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教育戏剧家大卫·宏恩布鲁克。他认为戏剧艺术本身的教育是教育戏剧课程的本质, 戏剧作为学习工具只是戏剧在教育中的一种应用。宏恩布鲁克指出“教育戏剧一定要教学生学习戏剧的文法, 并同时以其规范来学习欣赏、理解与操作技巧, 来实现他们的想法。因此, 有戏剧主题及戏剧技巧、知识与理解的学习, 终能填补戏剧与剧场的间隙, 成为完整教育戏剧的教学”。[3]

三是戏剧促进人格成长论。青少年阶段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发展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在越来越多受到国人的关注, 并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热点问题。因为这一问题已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学业进步、人格完善的障碍, 影响了青少年对社会的适应。”[4]我国目前现阶段的青少年基本上是新一代的独生子女, 处于家庭的“小太阳”的地位, 长期形成的养尊处优的习惯使得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缺失正常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不能合理有效地处理自己理当面对的问题, 缺失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感……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与他人以及外部世界的关系, 给社会埋下不稳定的因素。

传统的教育与心理辅导的形式和方法来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时往往会显得过于滞后和片面, 而相比之下带有创新性、富有参与感、形式新颖的教育戏剧方式更符合青少年的需要。

根据以上三个方面, 上海戏剧学院的教学团队选择上戏附中的高二文学班开设戏剧教育课程。

二、教育戏剧课程实验的具体实践

结合教育戏剧理念的三个方面和上戏附中学生的具体情况, 上戏附中06文学班在高二整个学年安排了教育戏剧课程的学习。学校分别从戏剧作为教学工具、戏剧作为教学本身和戏剧促进人格发展三个方向, 对应地开设了经典课本剧、原创小品和心理剧的课程。

高中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要从感性实践训练入手, 进而从理性概念提升。依据这一实际要求, 上戏附中在安排教育戏剧课程时将整个学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经典课本剧的学习, 第二部分以原创小品的创作为主体内容, 第三部分是心理剧的学习提升。根据每周4学时 (180分钟) 的授课量, 共行课26周。

1. 经典课本剧

对于经典课本剧《威尼斯商人》采用教育戏剧的学习是学生通过阅读、分角色朗诵、模仿、角色扮演的方式对经典剧目进行全方面的理解和诠释, 让学生站在当代的角度上接触曾经的历史背景、结构设置、立意主题, 真正掌握剧本的精髓。

应用阶段设置:

(1) 教师叙述《威尼斯商人》故事, 适当加入多媒体素材的影像资料 (电影《威尼斯商人》及同名戏剧片段) 。

(2) 根据故事提出可能会有不同发展的故事走向, 学生分组讨论。

(3) 暖身活动。

(4) 分角色朗读材料中的戏剧对话, 设置必要的时空结构, 进行分组讨论。

(5) 教师入组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 教师提供有效的方案供学生选择, 学生在继续讨论协调下统一可以实施的方案。

(6) 学生将小组共同协议进行记录, 并排演统一的内容, 教师入戏访问角色。

(7) 挑选出最值得探讨的片断进行全班整体讨论 (例如剧中《法庭审判》段落) , 最后进行总结。

应用总结:

经典课本剧的学习让学生从历史经典中了解自我, 学生逐渐发现从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距离的历史故事中能寻找到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的答案。在过程中学生从模仿中找到了扮演的兴趣, 打开自己内心的约束, 也在过程中加强了与他人的交流, 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很多学生反映这种形式的学习, 不仅强化了他们学习的记忆, 而且还发现了自己学习的潜力。

2. 原创小品创作

原创小品创作是由学生们在教师的命题下进行创作并进行即兴演出的学习, 我们的要求是学生们能从自己的真实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创作素材, 以生活为基点拓展想象力, 进而延展创作的内容。

应用阶段设置:

(1) 教师把课程内容进行解说, 并叙述规则要求, 学生分组讨论议题。

(2) 暖身训练、游戏。

(3) 教师布置具体创作议题, 学生个人对议题进行文字简述, 小组讨论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提案进行角色分配、场景设置等准备。

(4) 观看即兴演出, 并进行评点, 学生、教师入戏评点, 修改演出提案。

(5) 挑选出大家都感兴趣的小品进行讨论, 再由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学生再次进行创作演出。

(6) 学生轮流对戏剧教学内容进行分享, 教师提供建议。

(7) 学生们分别将本课程内容进行小结和整理。应用实例:

地点:多媒体教室班级:08级文学班教学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讲述教师命名的小故事。

以自己组的小故事为基础, 以小组同学为演员, 共同编排小练习。

在老师的引导下, 了解每组小练习在结构、规定情境等方面的问题, 进行修改, 再次排演并呈现。

教学内容:命题故事《诱惑》

学生上讲台书写他们能想到的诱惑, 简单如下:大:权力、毒品、赌博、金钱、游戏……

小:吸烟、美食、游戏、首饰、帅哥、钱包……

同学们分成5组讲述故事的构思, 之后又对自己组的构思进行了排演。因为是初次“动作起来”, 所以老师对大家的表现还是基本满意, 甚至发现了班级几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细腻和清晰。

应用总结:

原创小品的创作为学生们开启了一扇新颖的学习之门, 激发了学生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性格外向、活跃的学生带动了一些内向、害羞的学生, 甚至个别平时在其他科目上经常借故缺课的学生也正常参加本课程的学习, 而且主动参与演出和评点。出于原创的原因, 很多学生起先不愿意讲述并演出自己的故事, 但在行课过程中逐步放开自己的内心束缚, 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深藏已久的内心世界。

3. 心理剧

在心理剧中, 当事人是主角, 当事人将自己的心理问题通过现场演绎的形式展示给团体, 通过场景模拟再现培养和提高当事人的洞察力, 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整个过程中, 老师充当“导演”的角色, 邀请在场的同学作为辅助者, 扮演与来访者相关的辅助人物。心理剧将个案当事人的思考、行为与感受以动作化的方式实时呈现, 因此是极富震撼力的, 亦能帮助当事人从多层角度去省视自我心理状态、与他人的关系和心理反应。

“在心理剧中, 参与者们被邀请重新演出一些意义重大的生活经验, 当下, 他们的主观世界里有了团体的帮助。生活的每一层面都可以重新演出……心理剧中的场景饰演出生活事件可预测的发展变化或是突发的危机, 个体内在冲突或是纠结的人际关系……所有心理剧所共有的一项疗效因子是:个体在受保护的和好玩的环境中演出其内心的真实世界, 并以这种创造性和适应性的方法替代性地掌控和应对那些带给个体压力的生活事件。”[5]

我们以“成长剧场”命名心理剧的教学阶段, 希望更进一步靠近学生, 了解并帮助解决学生们自己想要解决的内心问题。在之前的两个阶段中学生逐步放开身心, 彼此之间也有了更好的了解, 这都是必要的前提准备, 于是在本阶段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学会自我成长和提升。

应用阶段设置:

(1) 教师将课程学习内容进行解说, 布置规则并要求遵守, 学生提疑, 教师解答。

(2) 暖身活动。

(3) 在音乐的帮助下用色彩、线条、图像画出自己内心世界看到的画面。

(4) 学生和教师一起自由选择想排演的画面中的故事, 并征求主角的同意。

(5) 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角叙述故事, 并由主角挑选辅角, 在教师帮助下进行场景再现。

(6) 遇到问题时,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换位的角色扮演, 让主角从过去、现在、将来不同的时间中, 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 并尝试正确的解决方法。

(7) 学生分享、去角, 在共同喜爱的歌声中给与彼此成长的力量。

应用实例:

地点:上戏附中

内容:主题为“爸爸、妈妈、我”的成长剧场

过程:

引导主题:教师引出“爸爸、妈妈、我”的主题, 要学生来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学生们在教室中找一个最舒服的方式, 边听音乐感受, 边用彩色的画笔在纸上画出记忆中的故事。在所有同学绘画完成后, 学生与教师一起选出大家都感兴趣并想演出的故事。

呈现故事:

图画内容:画面左侧是一个小女孩, 中上方是一架飞机, 右面是一位手拿行李箱的女人。

图画故事内容:10岁的小女孩在机场, 妈妈要出国, 小女孩拖住妈妈的行李箱不想让妈妈走, 可是妈妈为了工作必须要离开。

故事背景:女孩小时候父母离异, 被判给妈妈, 妈妈从事的工作要出国, 将其托付给姨妈, 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很向往像其他同学那样有父母陪伴, 对母亲有很多怨言和希望, 但是总是无法在电话中说出口。

“过去”的故事:主角 (故事讲述者) 从同学中选择10岁的自己的扮演者, 自己10岁时的妈妈的扮演者, 还原10岁那年在机场送别的场景。主角在老师的引导下时而讲述旁观, 时而进入戏中扮演10岁的自己, 时而又换位扮演当时的母亲。

“现在”的故事:“现在”的自己 (由扮演者扮演) 与“现在”的母亲越洋电话。主角在开始时告知扮演者自己现在接到妈妈电话里的问候和关心时的言语 (一些口是心非的简单语言) , 然而在内心却压抑着自己对母亲的思念。通过老师的引导, 主角开始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最直接的语言表达出来, 例如“妈妈, 我想和你在一起。我要你回来, 我不要你赚钱, 只要你现在就能回来, 和我在一起……”继而通过自己的扮演者的讲述更形象地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教师的引导下, 主角又感受了妈妈听电话的内心世界, 体会到身在母亲的位置的无奈和不易, 但同时提出了一个滞留在自己心底的问题“如果人长大了要承担那么多的责任, 为何我们要长大?”为了更好地帮助主角解答这个问题, 老师让其在同学中再选择一位来扮演一个主角希望中的“智者”, 用对话问答的方式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最后找到答案。

“未来”的故事:在“现在”的故事的基础上, 教师向主角提出“你愿意告诉妈妈你能做什么, 让她体会到你的成长?”主角提出的回答是代替妈妈去看望陪伴自己的外公外婆。

主角用红色、绿色和白色的布来布置一个外婆家的花园, 三种颜色的布分别代表外婆家花园中的石榴树、薄荷树和白玉兰。主角再次在同学中选择一位扮演自己外婆的人, 上演在花园中陪伴外婆浇花、种花的故事。教师适时地告知主角, 假设花园中有个远程摄像头, 妈妈可以通过它看到一切, 引导主角说出想对妈妈所说的话, 以及妈妈可能会说的话, 妈妈“你现在懂事了, 长大了, 妈妈很开心……”主角“我会尽量做得越来越好, 妈妈请放心”。

去角与结语:

参加此次心理剧演出的每个同学都向主角去角“我不是你的……, 我是你的同学……”并与主角拥抱、握手。

应用总结:

学生们在本阶段反映青少年自我发展的问题更为直接, 其中包括离异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过高的标准带给孩子的精神压力、父母的工作繁忙对孩子缺乏真正的关爱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在心理剧完成之后, 一些学生感受到了父母对于自己的爱的重要性, 也有学生想对于自己曾经无意中伤害过的家人和朋友说声道歉的话, 更有学生说要好好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 从他人身上看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从未意识到的问题, 换角度地思考问题后给与自己积极生活和学习的理由, 确定自己未来的正确方向。

三、教育戏剧在青少年自我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课本剧、原创小品和心理剧这三种方式在上海戏剧学院附中的实验, 我们发现, 教育戏剧具备多种功能。而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教育戏剧是一种能被广大青少年接受和认同的方式, 能够有效地缓解、疏导、解决问题, 推动问题向良性方向发展。教育戏剧对于青少年自我发展中的作用大致可以整理为以下几点:

首先, 培养对于自己正确的认知。在教育戏剧的学习过程中逐步了解自我, 直视自己的缺点和优点, 并有效地改变自己的缺点, 进而明确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

其次, 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在教育戏剧的执行过程中扮演了提问者的角色, 把主角位置留给青少年自己, 学生们要解决问题, 必须要自己进行反复的尝试, 促使了各种新颖的构想和议案的萌发。青少年在教育戏剧的学习中经常会从时空、角色、结构、主题的处理上带给教师惊喜。

再次, 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教育戏剧学习让青少年及时了解到沟通的重要性, 逐步尝试带着包容和理解去与自己的家人、师长、同学进行交流, 并学会换位思考, 多角度思考分析的方法。

最后, 快乐的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戏剧的学习过程中, 青少年了解到他人有比自己更大的困难但仍然要面对, 相比较而言自己要幸运很多时面对现实问题就会远离消极的情绪。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责任编辑:马赞)

参考文献

[1]张晓华.创作性戏剧原理与实作[M].台北:财团法人成长文教基金会, 1999.

[2][3]张晓华.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M].台北:心理出版社, 2004.

[4]马建青.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论丛[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的总结与反思 篇3

一、目前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的基本现状

目前,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新教材在高一年级使用已近一年,通过听课和教师座谈,以及对部分学生问卷调查,我们认为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高一年级教师的整体素质好,能胜任学科教学改革的实验任务

这些教师总体上看比较年轻,可以说,年轻有活力,思想新,有干劲,他们都是教完高三回到高一的。从学科知识来说,学科知识丰富,成系统,对传统的地理学科知识体系非常熟悉。具有学科教学的经验和能力,又经过暑期的通识培训,对新课程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一定地认识,完全能胜任学科教学改革的基本任务。

2、教师对新教材有一定的认识,并在教材的解读和处理上做出努力

地理新教材的使用,给教师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绝大多数教师对此有一定地认识,大家充分肯定新教材的优点,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大家认为,新教材同旧教材相比有自己的独特的特点,具体体现在理念新、版面的呈现方式新。

3、能确定三维的教学目标,并能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和落实

能否确立准确的三维学习目标,是目前评价一节课的首要标准,他们都能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和新课程标准来确定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有所体现。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比较全面、科学、具体,既注重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又关注学生情感、意志、道德品质的发展和养成。

4、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并在教学行为的改变上进行探索

通过暑期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学习和研究,教师在观念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适于新教材和新高一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注意了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在教学中有所体现。

5、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

二、实施新课程取得的成绩

1、新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

通过开展培训活动和教师积极主动的学习,在绝大多数教师内心中树立起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关注的重点由课本转向了学生,教师不再单纯地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学生的体验,学生在学习中的感受,而且关注对象也由少数学习好的学生转向全体学生。

2、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

无论是在各种教研活动中,还是日常的听评课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教师的角色有了很大转变,课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随处可见。

3、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角色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超越教师。有的老师感叹:“学生的潜力太大了,学生知道的太多了。”

4、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程改革,不断关注,教师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新课程也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很多教师积极地从网上、书上、生活中搜集一些有用的素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变得生动而富有色彩。

5、新课程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丰富了教学内容,提供了更多的教师学习的空间,也带给了他们更多的思考,教师变得更加理性。在教学中他们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经验,在不断的探讨中提升了自己。

三、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1、理念与行为还存在脱节现象

比如,有的教师在谈新课程理念的时候,我们感觉他掌握得很好,而在实际上课中却没有很好的运用。还有的教师在优秀课评选活动中能以新的理念去指导,而在日常的上课中做的却不够好。

2、创设的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有机结合程度不好

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但这里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不是无组织无纪律,不是学生没有自律。正是因为担心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一些教师放不开手脚。

3、一些现象反映出新课程的实施有时还停留在表面上

比如,目前教师的鼓励性评价做得很好,但科学性的评价、思想性的评价做得不够。再比如在探究性学习方面,一些教师没有从本质上去研究本节课哪些问题应是探究活动的重点,哪些问题没有探究的必要。如果把问题的探究停留在表面问题上,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探究兴趣。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受到一些阻力

(1)应试教育思想的阻力。很多教师因为担心教学成绩低,因而仍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知识的掌握上,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2)客观条件的阻力。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倡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调查活动,然而由于受到经费、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活动往往不能很好地开展。

(3)评价机制的阻力。目前,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教师的评价,重点仍放在教师的教学成绩上,而教师对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所做的努力却很难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来,因而也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这一点上来说也会刺伤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

四、解决新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1、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新课程的理念

理念问题,是目前评价一节课的重要标准。许多教师已经注意到了理念的更新和改变,如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生生的互动,注意自主、合作、探究三个学习方法的运用,注意联系现实和学生实际等,但是,都做的不是很到位,有些教师的教学甚至与过去没有太大的差别,究其原因,还是观念更新的不到位。所以,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新课程的理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解决教材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解决高考不明确的矛盾、解决教与学的方式问题等等,都必须先更新观念,这是关键。更新观念首先要放开思想,首先关于教材使用的观念必须更新。完不成教学任务,还是观念问题。在教材的使用和处理上必须大胆,敢于取舍,正确取舍,正确整合。其次,在对待学生上,解放手脚,放手发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相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再次,高考越来越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能力立意更加明确,考查能力越来越多。

2、真正转变教与学的学方式

要解决课堂容量大和课时少的矛盾,还有一个重要的对策就是,应该紧紧围绕地理课程目标,并根据地理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主要做到两点:加强探教学,强化学法指导。

3、科学地解读教材,加强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的整合

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内容的变化,如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课时少等。科学解读和处理教材,加强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在有效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内容,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

4、在问题设计上下功夫,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教学的关键,如果没有问题,教师就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铺直叙出来,教师讲得很累,学生还记不住什么东西,教学效果非常不好,或者教师在一节课上问些简单的问题,书上有的问题,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上,就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更不能从内容中提炼出一些有所感触、有什么影响、有什么意义和借鉴的问题。因此,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有价值的、关键性问题是一节课教学的关键。课堂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来进行教学设计。

5、注重集体备课,加强教学研究

铜仁市实验中学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4

现在对本年教研活动进行简要的总结如下:

2010年高考成绩各项均超市平均分。高中语文组教师共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八篇,其中有核心刊物一篇。并为汇华学生上公开课。高三语文组段丹老师获得桥西说课二等奖。每月坚持教研互动。坚持上组内展示课与研讨课。坚持科研工作。

但是作为中学教师,教研更多的体现在日常的平凡而扎实的工作中。我组教研工作有如下特点。

特点一 :工作虽忙,但不忘教研。各位教师多担任着除语文教学以外的多种工作,事务繁忙。王丽华主任负责着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韩校长负责着日常繁忙的管理工作。贾东江主任负责着办公室的工作。其他教师如高老师的家庭生活的负担也较重。但看看我们的教研活动记录本,上面记录着从2010年,3月份开始,在王丽华主任的主持下,高中语文组进行了十二次定地点,定主题,定人员的教研活动,从学期开始的准备到学期的总结,内容丰富,形式样。而以上这些同志基本都能克服困难,坚持参加,相互学习,积极教研。这对于高中语文教研组来说,是一个很难能可贵的事情。

特点二。勤勉与智慧结合。

语文学科的作业量大。语文作业的类型多样。有练字,有作文,有周记,还有各种练习。语文教师都能做到勤于工作,忘我奉献。如高三卢会明和段丹,每天主动为学生开早读时间,每天不畏严寒,督促和激励学生

学习。

语文组的老师之间通过教研活动能够及时的分享教育智慧。高中语文组老中青教师层次齐全,经验丰富。更有王丽华主任能将其他学科和其他学校的许多先进经验传达给各位教师。而韩校长更常常分享自己在教育管理学生中的经验。所以每次教研活动,老师们总能获得提升与拓展。教研工作以全组教研为主线,各年级自主教研为辅。每个月,全组进行集体教研之后,我们各年级的语文教师也要分别进行讨论研究。虽然高中的语文教学容量丰,内容深,压力大。但是高中语文教师始终坚持人文教学的理念。特别是全组围绕着挖掘中学生内驱力的课题成果,学习杜郎口经验,展开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例如高二耿淑杰的分组管理,高三卢会明、段丹组织的书法比赛等活动,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成绩。

特点三。无论工作如何繁忙,总是保持着一颗诗意的心灵。这也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研时候的氛围,语文学科的教研总是不会只停留在技术层面,总是在浸润在人文精神之下,教师们关注的也不仅是语文学习,更关注学生人文素养与心灵世界的美好。语文教师在教研中还会互相交流思想,品评时事,交流阅读经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修养。

语文教师总是乐于为学校的工作和其他教师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论是国旗下讲话,还是运动会的开幕式,还是学生的文体活动,凡是文字与想象存在的地方,常常有语文的参与。

中学语文组新课程实验的工作总结 篇5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语文科新课程标准,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通过学习,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大家深深体会到: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泛,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循守旧的教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了,改革教学方式势在必行;认识到必须要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并把课改精神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

2、学习交流课改经验:利用每周二下午第二节课教研组活动的时间,探讨交流《晋江一中课堂教学法100条》《课堂教学工作方法与常见教学法》的实施办法和心得体会。

3、外出学习开阔课改视野:组织语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高三全体语文老师到高

一、高二的语文老师也分别到季元中学、养正中学、泉州城东中学观摩听课。高三语文老师和高

一、高二的语文备课组长多次参加了课程改革培训会,高考信息会,聆听专家教导。这些外出听课学习开阔了老师们的视野,每次学习观摩都有新收获,都受益匪浅。通过学习,加强了教师的课改意识,提高了教师的水平。

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质效。

语文教学质量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我们语文教研组全体老师十分重视用课改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用课改理念完善备课组活动:每周开展一次备课组会议,做到“四定一交流”,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交流探讨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以达到“资源共享,同伴互助;探究问题,沟通交流;目标方法,操作共识”的目的。真正使备课组活动成为新课改理念的试验田,成为“新教师经验积累、老教师知识更新”的个人专业化成长的渠道。

2、用课改理念开展师徒结对工作:为打造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群体,我组每位教师在注重自我提高的同时,中、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了多个教学对子,老教师能无私地给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并与年轻教师教学相长探讨课改经验教训。在拜师结对活动中,新教师虚心好学,积极主动,主动请教,主动听课,进步快,工作投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帮、带、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中,李嘉惠、庄红红等几位年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迅速成长,他们不仅上课、备课认真,还非常注重用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自学、自悟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3、用课改理念开展“四课”活动:即骨干教师示范课、新教师亮相课、汇报课、备课组实验课。每次活动,我们都认真抓好以下环节:以新课程理念指导集体备课,以新课程理念组织听课,评课、总结。尤其加强同年级、同备课组听课、评课活动。在2009年春的新课程调研听课活动及教学公开活动中孙碧瑜、黄莉、庄红红等老师积极主动,认真对待,努力贯彻课改新理念,得到专家好评。王宽购老师举行的晋江市校际公开课受到专家和外校老师的好评。王宽购、钟祥彬、石陵华老师积极开展“同题异构”课改活动,课改教研蔚然成风。

铜仁市实验中学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6

总结会纪实

XX年9月16日至18日,XX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暨高考总结会在松桃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召开。市教育局蒋XX副局长、市教科室唐XX、张XX、陈XX等领导,各县分管局长、教科室主任,全市高中学校的业务校长、教务主任及教师代表,共计160多人参加会议。XX中学有我和教务主任李XX、教师文江参会。16日9时半,教育局、一中、二中、煎中分乘四辆车,从德江出发,经过印江的县城、朗溪、合水、木黄,穿越XX的乌罗、冷水溪、孟溪、大坪,到达XX县城XX镇。下午5时40分,在XX民中对面住宿的XX国际大酒店报到,该酒店为XX最好酒店之一,标为四星级,实为三星级,消费每天近三百元。

7日上午,在XX书院四楼学术报告厅,XX县分管教育的黄XX副县长致欢迎辞,蒋副局长作《继往开来,再接再厉,努力开创我市高中课改工作新局面》的讲话。其后由唐XX所长主持,XX一中、XX民中、XX八中(XX中学)、XX一中、XX中学、XX二中、XX中学相继作经验交流。

松桃民中重点介绍了该校实施的“321”教学模式。

“3”是指课前“三步骤”: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学生做到:

一看课本内容,建构知识,由厚到薄;

二做完成学案,自主检测,及时巩固;

三思新旧联系,自主思考,生成问题。

“2”是指课堂“两环节”:

第一环节,合作探究(第二学习时间),生议(讨论质疑)——生讲(交流发言)——师拨(答疑点拨)——反馈(课内达标);

第二环节,展示点评(第三学习时间),生练(课堂检测)——展示(分享成果)——师评(提炼点评)。

“1”是指一份“导学案”。整个教学全程用的是“学案”、“练案”与“教案”三案合一的“导学案”。让学生学有“学案”,练有“练案”,教师教有“教案”。

下午2:30到3:30,与会人员在XX彭心潮书院一楼参观松桃教育成果及XX陈列室。3:00至5:40分,我们分学科听两节课后评课。我们语文科听了高二语文《陈情表》。XX中的陈教师上的是第三课时,采用的合作探究方式,让学生分组提出问题,然后另一组解答,第三组评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精神。XX中的王XX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她上的是该课的第一课时,以情引入,披文入理,循循善诱,其声情并茂的朗读、丰富得当的博引,温情可掬的笑容,无不给在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节课很有代表性,是不同课型的不同上法,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双主精神。

8日上午召开全市XX年高考总结会。会上,XX教育、XX教育局作经验交流;市场教育局唐所长作《认清形势,找准差距;总结经验,改进提高》的高考总结发言,XX年全市600分以上人数131人,排名全省第三,理科一本2382人,二本6284人,皆为全省第四,文科一本479人,为全省第三,二本2045人,为全省第七;陈XX副所长作展示课总结;张XX副所长作《积极探索,求真务实,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课改经验总结发言;最后,蒋副局长作了《狠抓高中课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讲话。

8日下午,李XX、文江两位兄弟因评职称先回校,我坐一中的车与冉恩山书记等人在3:00时到XX学院参加全省优秀教师宣讲团的先进事迹宣讲大会。现场有铜仁学院学生在二楼听讲,学生时有进出、喧闹,纪律不尽人意。当天住金顶酒店。

铜仁市实验中学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7

总之, 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 无论在学生以后的工作实践, 还是科研实验的探索过程中, 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改革, 具有实践操作能力越来越被企业和高校所重视, 因此, 物理实验教师也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概述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理工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的一门基础实践课程, 课程内容较为广泛, 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素养, 也是理工生面向更深奥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实践操作技能培训的开始。高校开设物理实验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使理工生受到系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熏陶, 还希望其能够掌握基础的实验方法, 最终形成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进而转化为创新能力, 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会得到有效提升,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为未来的科研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 在我国部分优秀的高等院校中, 物理实验的教学内容还与企业或者科研机构相关, 这些高校的物理实验的教学发展间接地促进了企业或科研机构的进步。因此,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意义上来看, 大学物理实验对于高校师生来说均具有重大意义。

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 实验课程教学古板

研究表明, 受到传统的高校物理教学模式的影响, 如今高校的物理实验课程中, 基础性和理论性的内容较多, 但是却缺少探究性和趣味性的实验, 特别是缺乏能够和企业或者研发机构相关的实验内容, 学生的积极性无法得到调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以力学、电学、光学等传统课程为主, 并不能充分体现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 也无法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思维训练。

另外, 在许多高校中, 受到物理实验室资源条件限制, 实验课程设置并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的理工生的授课特点, 学生并不能从物理实验中学习到和本专业相关的知识, 而是把物理实验当成了一项任务, 最终导致许多理工生对于物理实验都抱有一种消极应付的态度。

2. 实验教学模式传统

总体上来说, 高校的物理教学模式也处于“应试教育”模式当中, 受此影响, 物理实验课程也只是看中理论性知识的学习, 缺乏对学习有益的实践性课程, 从而影响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物理实验课程更加看重学生是否能够对教师的讲解有所了解, 而并不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探索新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在实验的讲解过程中, 也只是单纯地讲解物理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 并没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进行单独讲解, 对于部分学生遇到的问题也只是在课堂中加以讲解, 没有将这些问题真正带到实验实践课程当中, 最终学生也只是简单地按照实验步骤和教材内容完成实验。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仅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 在众多的中小学中也同样存在。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得学生逐渐对课堂理论性教学产生依赖, 学生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开发, 也无法对实验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

3. 成绩考查方式单一

在我国的众多理工类院校发展的过程中, 学校的物理教学模式已经逐渐变得规范化, 但是学校的教学内容也逐渐变得单调、统一, 特别是在学生的考核方式上。

物理实验课程的考核往往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学生实验的操作是否正确;二是学生的实验报告是否书写工整准确, 强调的多为学生的重复操作能力。在大多数情况下, 理工生只是根据教材进行实验操作, 最终得出实验结果, 结果往往都是统一的模式, 有的只是小数点后面一些数字的差别, 甚至部分学生在做完实验后, 并没有理解实验的中心内容, 只是对照着同学的实验报告进行抄袭。因此, 类似情况的学生只是关注自身是否能够及格, 而不愿意了解实验讲的是什么、自身从实验中可获得的收获等, 最终,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探索能力受到忽视, 学生的积极性也受到打击, 而物理学科的教学内容也成为了“走过场”。

三、改革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具体对策

根据国家对于教育改革的要求, 本文根据国内某高校“工程建设创新”发展思路, 综合该校实验示范发展模式, 根据上文中提到的一些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提出以下相应策略, 以便为其他高校提供参考。

1. 改革实验课程教学内容

对于物理实验课程的改革可以从两个方向入手:第一, 改革教学大纲。物理实验课程是一门具有系统性及独立性的学科。在对物理实验课程进行设置的过程中, 高校应考虑到新课标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于物理教学的课题组而言, 在对实验课程进行重新编排的过程中, 应打破传统的力学、电学、光学等不同物理门类之间的限制, 对其进行交叉融合, 形成从基础到提升、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培养的模式, 从而使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形成有梯度并互相连接的整体。在实验内容上, 根据该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 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 从而帮助学生打下自主学习的良好基础。第二, 采取分层次实验教学方法。对于基础的实验内容, 教师可进行尝试教学。由于实验内容较为简单,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学会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完整表述结果即可。对于综合性的实验内容,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要求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以及内容步骤等。对于创新型实验,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对实验进行探索, 以自主学习为前提, 学生根据具体实验要求, 明确实验目标, 通过查阅资料、及时汇报等形式与物理教师进行互动。

2. 打破实验教学传统模式

物理课程不仅强调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 更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如何将教学内容和实验操作有效整合在一起, 是每一个高校物理教师思考的重大议题。学生形成科学系统的思维后, 在以后的工作和科研中, 会少走许多弯路。为了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系统性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对物理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及时提问, 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此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特点, 进行针对性提问,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学科趣味, 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兴趣。

例如, 在单缝衍射实验过程中, 学生在对明暗相间的衍射条纹进行观察时,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提问。如:“为什么出现的衍射条纹方向会和狭缝展开方向一致?”又比如:“如果将狭缝变成圆孔, 那么之后的衍射条纹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类似的提问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还能够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3. 完善物理实验考察方法

成绩的考评只是为教学进行服务的一种策略, 该高校的课题组在对测评方式进行改革后, 效果较为明显。具体实践如下:对于学生的实验报告, 要求学生尽可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述清楚;而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部分, 则要求学生能够尽可能地给出具体步骤。在实验报告完成后, 学生应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处理方法进行整理, 并提交到实验室。教师对学生的报告进行查看,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从而使学生明确具体的问题所在, 并认识到物理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将学生的测评成绩分为两个部分——平时成绩考核和期末成绩考核, 平时成绩考核包括实验报告完成情况、问题总结情况等, 占据考核成绩的70%;期末成绩考核可以包括随机实验能力和问题解答能力等, 占据总成绩的30%, 从而在综合能力上对学生进行考核。

本文以某高校为例, 根据该学院的物理实验教学实际情况, 对学校物理学院的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了探索性分析, 最终, 该学院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均有较大的提升, 得到学校管理层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 我国经济发展开始步入新常态, 我国的经济发展开始变得越来越依赖人才的创新能力, 而高校的物理实验教学作为创新能力提升的突破口之一, 也逐渐受到高校的重视。因此,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高校应不断探索新的物理实验教学方式, 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 使得高校的物理实验室设备朝着更加多样化方向发展, 并对高校的物理实验室管理条例进行完善及更新, 对物理实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 从而促进高校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 进而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海东, 郝好山, 刘扭参, 等.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学生综合实验素质的培养[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4) :77-80.

[2]兰明乾.对高校物理实验教学和管理的几点思考[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3]周进, 王思慧, 黄润生, 等.树立新理念构建新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研究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5) .

[4]邢红军.三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J].教育科学研究, 2012, (10) :5-23.

[5]孟祥秋, 马岩, 于金召.基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方法研究[J].大学物理实验, 2012, (6) :98-100.

[6]王化忠.中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 :54-58.

[7]秦艳芬.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3) :172-176.

[8]代伟, 徐平川, 陈太红, 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大学物理实验, 2013, (4) :107-110.

[9]刘燕.普通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D].扬州:扬州大学, 2009.

铜仁市实验中学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8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正向纵深发展,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应该切实加强实验教学。福建省高考考纲总结了22个重要实验,高考对实验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许多农村普通中学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对此,本人采用访谈及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农村普通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及思考。

一、农村普通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1.教师方面

苏教版化学《必修1》《必修2》及《化学反应原理》中涉及很多的实验,分别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等形式嵌入到教材中。课程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希望达到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的目的。但农村中学受硬件的影响,教室没有投影仪,不利于教师展示演示实验。教师做演示实验往往是前排几个同学能看清楚,后排同学基本无事可做。而学生分组实验又存在课时不够,教学任务完不成的问题。有时一个课时中有四个实验,等教师做完演示实验并让全班同学观察后,一节课也快下课了,教师只好三言两语结束课程,很难给学生思考探究的余地。留到下一节课再探讨也不现实,在高一,一周只安排两节化学课,三四天后再上课,学生早已忘记了前一节课的内容。就这样,一个课时的内容被煮成了夹生饭,效果很不好。面对这种教学实际情况,农村教师往往选择好好讲实验,学生做几道习题巩固。

另外,要准备一节学生分组实验课,需要化学教师多花很多时间:要设计实验报告,要通知实验员,要交代学生注意事项,要提前预做实验以防实验药品仪器不过关导致实验不成功等等。在这个以学生为本的时代,教师要保护好学生安全,而农村普通中学学生化学实验基础差,自制力差,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会分散在实验药品仪器上,而根本没注意老师在讲什么,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教师感觉责任重大。同时,在这个网络时代,教师想获得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源是非常容易的,相比以上学生分组实验的问题,教师更多情况下会选择自己讲实验,让学生观看实验视频。

2.学生方面

通过对泉港六中初、高中部分同学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认为化学实验对学化学知识是有帮助的:

而且,同学们也很想去实验室做实验:

但是,同学们的实验习惯却并不好,半数同学会去预习,少数同学偶尔会预习,甚至还有同学不预习:

做实验的时候,还有一部分同学抱着“看电影”、完成任务的心态,盲目上实验课。同时,这部分同学也令实验教师担心,怕他们会出现安全事故:

3.实验员方面

学校实验员配备不足。以一周一个年级六个班级做一个分组实验来计算,仅高一高二年级,实验员一周要准备12课时的实验,加上高三有22个基础实验要完成,及老师的演示实验,工作量非常大。对实验员而言,一方面实验准备工作、整理工作,废液处理工作繁杂,另一方面学校给实验员的奖励机制不合理,干多干少一个样或差别不大,所以实验员不愿上实验课。

4.学校方面

酸、碱、酒精等药品的消耗量很大,常用仪器,如烧杯、量筒、温度计、酒精灯、分液漏斗等易碎玻璃仪器又容易损坏。学校往往不能及时补充药品仪器,导致实验无法及时开展。

学校对化学教师的人文关怀不够。化学实验涉及的有毒液体、气体较多,对实验教师的身体影响较大。农村中学的实验室基本没有通风橱,如果一个化学老师要做“氯气的性质”的实验,三个班连续上三节实验课,就意味着他要和氯气持续“打交道”三个小时,实验教师的喉咙肯定受不了。然而学校没有对实验教师提供这一部分的补贴,导致教师实验的积极性下降。

二、对农村普通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应对的思考

1.教师对实验的认识

首先,教师要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彻底转变观念。化学实验这门课程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进行验证,并在感性认识过程中,通过实验技能知识的积累和独立思考,不断丰富观察力、想象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把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作为长远目标,这样才有动力克服克服困难,不计辛苦地安排学生实验。

其次,教师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在实验中既是主导者又是参与者和示范者,不管会不会在课堂上做这个实验,教师本身都要掌握各种仪器的用途、性能、构造、原理、使用方法、维修、故障排除等知识。教师要能够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以学校现有条件为基础,改进和创新实验。

最后,教师在化学实验的问题上不能计较太多的个人得失,虽然实验教学在职称评定中没有体现,但仍应坚守“实验是化学的基础”的信念,组织学生分组实验。

2.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态度

首先,学生要知道,实验预习能提高实验课的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其次,教师要增强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应该对学生实验准备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告诉学生从哪些方面来思考、分析、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再次,对学生的实验进行客观评价,科学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学年成绩。

最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家庭实验,趣味性实验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实现学生对实验的态度从“要我做实验”到“我要做实验”的转变。

3.实验员的积极配合

普通农村中学的实验员,除了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一定的实验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竭力为教学服务的精神,具有为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而努力工作的精神。实验员没有教学任务,没有升学压力,同时也没有直接和学生接触,与学生缺少情感交流,因此,只有实验员具有对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热忱,才能够把工作做到周密、细致、耐心。

4.学校的人文关怀及硬件准备

首先,学校领导应该明白,化学科教师、实验员积极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是为了工作的需要,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是教师的义务,也是教师的责任,但同时也需要领导的肯定和关怀。良言一句三冬暖,领导的一句肯定,老师们会觉得辛苦也是值得的。

其次,学校应建立、健全实验教学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与化学教师、实验员一起制订出翔实、具体的标准。如化学教师必做的分组实验,学校仪器药品允许的前提下可做的分组实验,分组实验对教师、实验员的补贴标准等等,用具体可操作的制度来保证实验的进行。

最后,学校每年要加大财力的投入,解决教学中急需的物品的供应,保证仪器、药品能够保质保量供给,从而保证实验教学课能正常开展。

总之,农村普通中学要开展好化学科的实验教学工作,教师、学生、实验员、学校四个部分应该统一起来,相辅相成,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铜仁市实验中学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9

一、指导思想

围绕市局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2012年工作思路,以泾川教育规划纲要为行动指南,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 “和谐稳进,优质高效,内增合力,外显实力”为方针,细化教学管理,强化质量监督,深化服务意识,着力提高课程执行力、教研指导力和教学有效性,创新教研方式,整合教研力量,狠抓教研项目落实,提升教研工作质量,促进我县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在上新台阶。

二、工作要点

(一)重视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全面落实三级课程方案,积极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化与提升。

1.按照国家课程规定和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和督促学校落实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课程,指导和帮助普通高中按照新课程实验方案的要求开好必修课、选修课,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挖掘学校资源,开发实施学校课程,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特长,创办特色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展示交流活动,加强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督促指导实践类课程的实施。积极为各高中通用技术实验室的筹建创造条件,确保通用技术课程开设。

铜仁市实验中学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10

强化研究有效实施扎实推进——济南市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济南市教学研究室

随着2007年新课改高考的结束,新课改工作已经走过了整整三年。三年多来,我们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发扬科学求实的精神,深入研究、有效实施、扎实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可以说,实施新课改的三年是不平凡的三年,三年中我们既有接受新理念洗礼的欣喜,也有探索新课改模式的辛酸。正如许多学校老师所说,面对新课改,我们曾经豪情满怀,也曾经犹豫彷徨,但我们毕竟走过来了,而且带着沉甸甸的收获。今天,我们认真地总结课改三年来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回顾

济南市高中实施新课程实验按照教育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的原则,因地制宜、“以校为本”,采取“培训、模拟,推广”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逐步建立了起能够适应济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普通高中课程管理体系,对于推动基础教育全面健康发展,实现济南教育“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的新跨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济南市教研室以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重点,围绕高中教育的有效形式和方法、教学的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手段和高考复习的有效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三年的实践,我们有以下的经验和体会:

(一)加强基础建设,搭建优质教育平台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解放思想、解放思路、解放手脚”为根本指向,创造性地、响亮地提 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新理念,以此统领全市的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 施“中心提升,周边发展,城乡互动,优质均衡”的四大战略,大力实施了“五个一优化升级工程”,市教育局直接投入资金1.2亿元,带动县(市)区政府财政、学校、银行贷款以及社会投入资金30.39亿元,先后为各学段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为l_8万多个,较好的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实施了教师培训“双百工程”,每年选派各100余名教师到澳大利亚、英国、加

拿大等国接受国外培训或到上海、北京、南京等地高校接受培训;针对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简陋、校长治校能力差、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学生就学难的现象,启动了农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了农村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校长培训工程、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农村学生“爱心助学工程”,组织了“农村义教大行动”、“支教支校”活动,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现在我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城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2005年普通高中一批招生学校由3所增为12所学校。总之,经过近几年努力,我们筑就了一批优质教育高地,为全市选择优质教育开辟了更多更好的空间,为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搭建了更宽更广的优质教育平台。

(二)注重实效,加强师资培训工作

为增强课改师资培训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通知》,对高一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及目标要求,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教师队伍的特点,采取“因校制宜、因人而异”的培训方式,从“两个阶段、三个维度、四个层次”全面展开。“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为集中培训,以通识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教材培训为主要内容,在教师实施新课程教材之前进行。以专家报告、专题讲座、现场观摩、对话研讨等为主要形式。第二阶段为分散研修,在课程改革推进和新课程教材使用整个过程中进行。通过教研活动、课堂观摩、课例研讨、跟踪指导等有效形式开展校本研修,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引导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促进教师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

“三个维度”即师资培训工作从“通识培训、学科培训、教材培训”三个维度展开,要求全市各级教育行政干部和全体高中教师参加全员性通识培训;高中骨干教师和承担高一新课程教学任务的全体教师必须参加学科培训和教材培训。

四个层次”即按照“因人而异,因校制宜”的原则,第一个层次是对教育行政干部进行通识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使广大教育干部集中精力学习,进一步明确了高中课改的目的意义,同时可以创造高中课改工作氛围,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增强对高中课改的紧迫感,提高了培训质量,收到很好的培训效果。第二个层次是对各级教研员进行培训。专门组织高中教研员学习研讨高中课改实施意见,邀请部分知名课程专家讲课,赴定点学校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观摩。各学科教研员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与学科中心组成员共同研修课程标准,提出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第三个层次是对骨干教师进行培训者培训。在教育行政干部培训的基础上,近几年组织1000多名学科骨干分期分批参加国家级或省级培训。高中学校各学科教研组长全部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高中骨干教师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和市教育局组织的教材培训,初步建立起全市高中新课程培训者队伍,承担对一线教师的培训任务,为开展全员性教师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四个层次是对一线教师实行全员培训。借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经验,按照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规定凡拟进入课改实验的教师均应接受新课程师资培训,并参加相应的考核,做到“持证上岗”。市教研室十科教研员对承担新课程的全市高中一年级全体5000余名教师分学科集中进行教材培训,提前进行备课,并就新教材的组织教学,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组织教师研究课标,驾驭教材,科学的取舍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和进行教学反思,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交互式研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大家一致认为,学科教材培训尤其是案例教学是我们能够顺利进入高中新课改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三)抓典型学校,以点带面

按照省教育厅“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有关要求,济南市确定了省实验中学、历城一中、济南九中三所普通高中学校为省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定点联系学校。根据三所学校实际和不同办学特点,在全面模拟的基础上,分别确立了重点研究课题。山东省实验中学办学实力雄厚,师资力量强,生源质量较好,办学优势明显,重点研究模拟新课改中的课程管理、课程编排、学分管理等内容。济南九中,作为一般普通高中,地处济南市文化经济相对落后的市区西部,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多年来,九中坚持探索课改,全校选修课及研究性学习组织的有声有色,并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为此我们确定九中重点研究高中课改行政班与教学班结合下的学生管理办法。历城一中是一所农村学校,地处济南南部山区,依山傍水,有着极为丰富的学校课程资源可供开发,为此我们确定历城一中在课改实验研究中重点放在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上。三所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的放矢,积极展开各项课改模拟实验,在全市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上三所学校均做了典型发言,为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四)科学谋划,推进课程落实

新的课程改革实验使教育者在责任、意识、理念等方面达成共识,从观念和管理上取得了突破,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各个层面上都得到体现。根据国家课改要求和济南市教学实际情况教研室制定了《济南市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科学研究,整体谋划,分类推进,开设好国家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必修模块是新课程的核心部分,从根本上决定着高中教学质量。我市按照课标及模块学的课时要求认真开设。必修课的开课思路是,在高一年级开齐学术类课程的必修模块,同时开设校本课程,使学生较早地进人课改的氛围。当然针对有些必修科目教师普遍反映课时不足的情况时,学校也会及时作出调整,适当增加课时。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是增强了课程的选择性,而选择性的实现则是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实现的。按照课程实验方案的要求,认真研究选修课程的开设思路与内容,克服困难,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及升学需求的选修课开设体系。

选修课程的开设思路是:高一以校本课程选修为主,高二以国家选修课程为主。对于国家课程的选修从非学术性课程人手,从有条件的、有把握的学科开始,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依次推开,逐步延伸到主要学科,最终实现全部学科的自主选修。全市大多数学校能按国家新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开设课程。文化课领域里的课程都能开足开全,音乐、艺术、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课情况较好。多数学校能够突出学校特色,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学校课程自主权,实现学校特色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五)改革课堂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为引领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全市开展了新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开放式、探究式等新的教学模式正逐步得以推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逐渐发生深刻的变化,课堂充满了生气、活力、激情与创新,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初步呈现。如:济北中学、山师附中、济南中学等学校开展学案导学法、历城二中的情境教学法、章丘的课堂教学生活化、山师附中的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济钢高中形成了“情景倒人——合作探究——达成共识——理解运用”式教学模式;济南一中、济南二中、济南九中、章丘四中等学校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济钢高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四环节”教研模式。即:研究一节课——学习一篇理论文章或经验介绍材料——集体备课——总结。实验中学创新采用“六人圆桌”式课堂教学模式等。生物学科注重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政治学科组织全市骨干教师共同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于2006年3月结题。“读说一体化教学模式”、化学有“学案式教学模式”、物理学科提倡合作探究式教学,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关注社会现象,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地理学科侧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六)加强课堂教学监控,强化教学质量检测

教学质量是课程改革工作的生命线,也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也是我们始终坚持不渝的工作重点。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师座谈会、研讨会,调研等活动发现,教师能够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验,在课堂教学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但忽视了关注课堂质量。因此我们提出了实施新课改,要向课程改革要质量,以市教育局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加强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的通知》,坚持“以学定教”的理念,加大了对课堂教学质量检测的力度,市教研室各科室和各区县教研室把教学监测作为教学管理的重点工作去抓,教研人员经常深入课堂,实行推门听课和课堂教学监测制度,随机实施课堂教学监测,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检测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指导。课堂教学质量检测措施得以强化,课堂教学质量监测也已列为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教研人员下校听课,举行观摩课、评优课的重要环节,形成惯例,成为促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措施和手段。2006年市教研室下校开展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测共有30多校1000多位教师300多个班18000多名学生,认真编写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从而促进了新课程改革教学质量的提高。

(七)倡导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改与以往教学改革的一个标志性不同,就是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为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给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更多的机会,多数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知识竞赛、环保活动、科普活动、参观名人故居、办学报等,并且使活动与学科课程教学相结合,取得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如历城二中学校的二十多架钢琴向全体学生开放,使音乐教育不仅面向特长生,而且面向全体学生。济南二中的“机器设计制作”活动、章丘四中的科技创新发明活动、济南九中、济南中学、外语学校的“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让学生走出了教师和校园,广辟了更为广泛的学习渠道,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山东省实验中学几年来还致力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不仅使高中新课改走向纵深,而且探索了高中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2007年9月19日,中国教育报二版头条刊发山东省实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成特色“品牌”的专题报道,介绍省实验中学的经验。他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三部分,其目标指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而这一目标定位,与素质教育的重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与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接触与联系。实验中学每到暑期,都有上千名学生、百余名教师参与行业体验。校外实践内容不仅有列车乘务服务和超市服务等行业体验,还有1698名学生注册了青年志愿者参加各类公益活动,暑期的“游学天下”也受到400多名学生追捧。几年下来,实验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不同的社会群体直观地感受了新课改的现实转变。

(八)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学研究应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围绕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研究,教研工作更多强调的是专业研究、高水平的指导,发挥好研究、指导、服务的功能,帮助学校落实新课程的各项任务和目标,提高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另一方面是教研员角色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教研员要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对学校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指导,强调研究、指导和服务,由原来的指令性转变为指导性,由重布置、检查、评比转变为重调研、指导、协调,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要以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为重点,注重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新课程无论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新课程实验有些问题对于教研员来说却是陌生的,是以往教学中不曾遇到过的,再凭过去的经验指导教师显然不适应了,对广大教研员来说,不仅仅是压力,而是挑战。每个人都有一个重新学习、对以往经验重新审视的问题。为发挥各级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我们提出建设一个学习型、研究型和服务型的教研队伍,注重教研员的进修和培养,加强对教研员队伍的培训和提高,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专业水平,鼓励教研员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在每年教研室举行的读书班上,除了组织政治理论的和教育理论的学习外,我们还安排了教研论坛和教研员上研讨课,介绍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反思,大家互相评课,在教学研讨 的过程中,领会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改革思路,提高自身的素质,应对课程改革的挑战。教研工作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调整了工作思路,在教研工作中实施了三项转移。教研重心下移、教研中心转移和课题研究前移。探索“四个转变”的教研方式:一是变静态研究为动态研究,既教研人员要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一起确定具体的课题,边学习理论,边进行课程改革实验,边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与推广。二是变学科本位研究为跨学科的整体研究,既教研人员从学科型转向综合型,由单兵作战转向协同作战,既要重视学科教学各个学段之间的纵向研究,又要重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的横向研究,特别是综合课程的研究。同时,还要把必修课、选修课、学科课程、综合课程等结合起来研究,使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取得更好的整体效应;三是变应试研究为素质评价的研究,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不断地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从评价体系的高度来研究考试。“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四是变单纯教的研究为学和教的研究,我们要引导教师在研究教法的同时,还要研究学法,并在研究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高效率学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法。

三年来,市教研室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加强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 学习和研究,引导广大教师把握新教材的特点和和教学内容结构,进行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完成了大部分必修课程的教学设计,印发给全市各校,为帮助教师把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提供思路和案例。其中多项成果已正式出版。在全省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中有150多篇优秀教学设计获一等奖。九个学科《高中新课程教学启示录·教学案例分析》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全省推广使用,其中《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教案(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必修1和必修4》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全国推广使用。九个学科的《普通高中新课程高考复习指导丛书》也由山东教育出版社。

(九)以教学能力大赛促课程改革

三年来,市教育局为了推动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我市教师素质和基础教 育教学质量,由市教研室承办的全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大赛和骨干教师大赛活动。活动以“推动教师主动学习,促进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宗旨。大赛内容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新课程理论、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等四项。

全市中小学4万多中青年教师中参加,历时一年多的时间,经过初赛(区县教育局、市直基层学校)选拔,全市共有61个团队、2929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笔试,经过笔试产生出1045名入围选手进行了封闭式课堂教学比赛,经专家组现场考核,产生出513名获奖选手和18个团体奖,并隆重召开了表彰大会。市教育局刘元刚局长在表彰大会总结中说到:大赛有三个方面的收获:一是展示了风采,提高了素质,锻炼了队伍;二是总结了经验,体现了创新;三是有效地增强了教学研究的合力。市领导对大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评价这次大赛有三个好:一是形式好,大赛是一次大练兵、大竞赛、大提高;第二是组织好,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参赛的教师发挥了水平,有许多创新和发展;第三是效果好,大赛有显著的影响力和强大的冲击力,使优秀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大赛中得到充分的释放。他要求认真总结大赛的成功经验,坚持不懈地办下去,争取越办越好,使之成为我市教师岗位竞赛的品牌平台。大赛的成功组织,为推动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我市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十)加强新高考的研究,实现高考新突破

山东2007年“3+x+l”新高考方案体现了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察,突出了我省的地方特色,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减轻学生负担、纠正文理偏科、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素质和能力考核”等新课程改革的意图。在高考备考中,济南市教研室本着“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责对高三年级复习备考提出了一些建议建议:在指导思想上要认清形势,明确方向,把握目标。要贯彻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精神,落实新课程高考命题的要求,加强对山东省2007高考方案的学习和研究,广泛收集信息,加强对复习策略的研究,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全面领会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深入学校虚心听取各高中学校对高三年级备考的意见,我们组织了全市分管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围绕省“3+x+1”高考改革方案举办了三次专家报告讲座,成立了济南市“基本能力测试”研究小组,积极开展高中基本能力测试研究工作,举办了“06、07年济南市基本能力测试2次研讨会”,编制“基本能力测试”调研试题。

在2007年新课程高考备考中,我们加强了对高考备考的分析和研究,注重了考试诊断功能的研究。采取了“一试带四会”的形式和做法,即每次大型考试,都及时召开教学工作现场会;召开各学科的教学分析会,分析查找学科教学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局领导参加高三教学工作会议提出要求:一要坚定信念和目标,让济南市的学生能上理想的高校。二要狠抓两项工作: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确保师生良好的精神状态。三要落实集体备课的时效性,科学管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研究高考信息,贴近高考命题。四要平心静气不浮躁,取长补短,实事求是,找到切入点,冷静应对高考。在全市高三教学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了“将落实进行到底”的要求。对管理落实、教学常规落实、信念落实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找出不落实的问题、分析不落实的原因、制定抓落实的措施、重建抓落实的制度。市教研室实施的集中教学视导,有力的促进了不落实问题的整改。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奋力拼搏,我市高中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又上新台阶。今年我市保送生388人,占全省843人的46.02%;本科录取2007年比2006年增加1742人。一批本科录取人数比去年净增998人。章丘四中学生景清以总分696分的成绩,成为高考济南“裸分”第一名,同时也是山东高 考理科“裸分”第一名,实现了我市高考成绩的新突破,2007年高考我们向全市人民交了 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引发的思考

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

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目前,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正处在深化实施的关键阶段,有些问题是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上需要解决的,还有许多问题,不是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所能解决的,而是社会性的系统工程的问题,需要行政部门领导和业务职能部门的支持,也需要各位专家、同行们帮助解决,在这里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1.评价制度的问题

新课程下的高考制度改革滞后。国家的人事制度改革和社会用人制度、观念和现实状况与素质教育的理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矛盾,加上目前学生结构以独生子女为主体,要求接受高层次优质教育的愿望日益迫切,导致社会上过热的追求升学教育,、高中发展过热,职业教育受到冷落,使国家各类教育不能科学地均衡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学分认定、学业评价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理念很好,但是,操作复杂,教师工作量明显增加,且各校之间在学分认定上存在差异。如何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如何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价?高考如何对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产生正确的导向?这一系列问题,尽管我们作了许多努力,也有了一定的突破,但问题依然很多,这也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瓶颈,也是课改中多数人较为困惑的问题。

2.师生面临的压力问题

课改的初衷,减轻高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给学生个性发展据供空间。但是由于来自社会多方面的压力问题、课程与教材问题、优质教育不均衡问题、学校管理和师生教与学自身的问题等等,使教育工作者做了许多很无奈的工作,但高中毕业生必须要面对高考,虽从07年山东高考方案中看,关注了一些问题,但是由于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两条线的现状,以上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负担过重的问题,比起课程改革前没有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压力和负担正在向低龄学段延伸。造成“负担过重”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学生健康状况下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使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渐行渐远,使人们产生了不少困惑,严重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3.课程开设的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调研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学校没有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全课程,把国家课程人为地分为主科与副科,课程开设不规范,随意性较大,随意增减课时的现象严重。综合学科课程的开设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开时停,把课时挪做他用的现象较为常见,特别是《通用技术》课,有的学校甚至长期不开课。有些科目成为课程表上有而课堂上无、检查时有而平时无的“形式课程”,导致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打折扣。音、体、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随意眭很大,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高中课程的建设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进。

4.师资培训需要持续有效

课改的师资培训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许多教师反映,参加培训的时候,感觉培训者介绍的理念非常好,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真正落实起来很难,既使用上了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新方法,教起课来也走样、变味。其实通识培训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要把新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

另外,课程改革的理论较多,可指导教学实践的专家不多,部分学校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外出学习和参加教研活动的机会较少,信息闭塞,不了解新课程教学的发展变化,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掌握还不到位,缺乏操作层面上的高水平的指导,平时又缺乏自觉提高业务水平的积极性,造成了教学上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教学基本能力下降,导致一些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这部分教师急需加强学习和培训。

5.教学效率低、教学模式形式化的问题

部分教师由于教学能力不足导致教学效率低,已经成为一个较明显的问题。老师们虽然已经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在实际操作上又不自觉地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课业负担依然过重。在学生的课桌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练习集和成套的考试题过多,缺乏教师的指导选用,占用了学生很多时间。各科练习叠加在一起,使学生陷于题海之中。有的教师教学起点把握不当,教学内容过难,备课不充分,念教材、抄教参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还存在一些教师存在依赖《教参》和“教案集”的现象,不会合理的取舍教材,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学生要学,新课程删去的内容学生要补,有的学校干脆给学生同时使用多种教材或者参考读物,新课程力求改变的“繁难偏旧”现象,还一时难以改变。

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多样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对话”变成“问答”,合作有形式无实质,探究活动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现代教育技术不用或滥用,刻意追求多媒体的运用集中表现为课件泛滥。有的课堂上教师播放一张张幻灯片,一放到底,把过去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有的课俨然成了“网吧”,学生各自为战。

6.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 由于教材的模块增多,知识量增大和书本增厚,明显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经济负担。以高一语文为例,传统的教材仅一本共29篇课文,一学期教学刚好完成。课改后,必修的部分一学期有2本教材,共50篇课文。在教材编排上,学科之间的不协调,物理学习中用到数学学科的一些知识时,数学还没有学到。教材从内容上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许多过去一个整体的知识,被人为的割裂开,比如数学中立体几何部分,就在数学2中先讲“立体几何初步”再在选修2—1中讲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时间跨度大,而且在“立体几何初步”中也把过去的知识顺序进行颠倒,先讲几何体,再讲严密的点线面关系。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对待,细致研究解决。

三、深入研究、扎实推进、深化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一)深入研究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

一轮课改之后,教学研究应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围绕课程改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研究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人研究。

为了更好的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要积极进行新课标、新课程的探索和研究,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新课改必然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是靠一两次的培训来解决的,也不是靠一两个名师就能解决的,所以要想及时解决课程实施中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解决教师遇到的问题,使每个进入课改的教师都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通过以校为本的教研才能解决。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体系,一是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与促进,二是能达到资源共享。教研室为进一步搞好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1.建立了重点联系学校。2制定和规范了校本教研制度。3.根据各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教学实验课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二)扎实有效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

1、加快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要教学研究中不断深入探索新课改所倡导的探究式教学方式。通过提供教学案例,精心打造师生交流的平台,更强调课堂的开放性和教学互动,为师生提供了十分便捷的交流渠道。深入研究新课程下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坚持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和谐统一;坚持知识的有机整合;坚持讲练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要重视课标和教科书资源的利用,力求做到吃透课标,理顺教科书的编写思路。对教科书中教学内容的编写顺序,按照服务于教学需要的原则,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使用好教科书。要充分挖掘学生资源。新课程下的学生既是教学信息的“需求方”,又是教学信息的“供应方”,学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注重运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学识、质疑、观点及其搜集到的资料等重要教学资源。要主动开发社会资源。要按照新课改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要加强集体备课,集中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理清教材思路;明确分工,集思广益寻找鲜活的教学案例,精心设计问题,真正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

3.探索新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 为了充分调动各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保证高中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市教学质量水平,按照“看基础,比发展”的原则,结合实际,完善我市制定的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分类评价试行方案,要在实践中发挥导向、激励作用。还要重视教学过程性的评价。要对学生上课的表现,给予及时地评价和记录。要保护学生参与的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把学生的“课前准备”和书面作业情况纳入过程性评价之中,详细记录。改革结果性评价。要对考试题,进行大胆改革,突出开放性、创造性的题目的考查,同时不弱化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铜仁市实验中学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铜仁市股级干部考察材料07-24

贵州省铜仁农业学校历史07-23

上一篇:《小稻秧脱险记》下一篇: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