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安全防范措施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危重患者安全防范措施(精选8篇)

危重患者安全防范措施 篇1

1、危重病人应由高级责护负责,每班评估,包括一般情况、神经系统、精神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营养,实验室检查,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跌倒和坠床等。病情加重时再评估,对风险因素要进行防范,以保证危重病人安全

2、责护和护士长掌握患者的病情、治疗、护理方案,并保正护理措施的落实

3.危重病人入院、转科由所在科室护士先电话通知接收科室,并护送病人至病房。接收科室护士接到电话后立即通知医生,并准备好病床和抢救用品,做好病情及药品交接。

4.危重病人出科做任何检查均应备好抢救物品、药品及监护仪由医护人员陪同。

5.遇病情发生异常时,医生如果不在场,护士除立即通知医生外,应迅速根据患者情况采取抢救措施,如吸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及监测生命体征等。

6.配合医生抢救时,护士应做到沉着冷静敏捷,并注意语言严谨,避免引起纠纷。

7.对谵妄、躁动和意识障碍的病人,合理使用防护用具,防止意外发生。牙关紧闭抽搐的病人,可用牙垫、开口器,防止舌咬伤,同时暗化病室,避免外界刺激。

8.抢救时,尽量避免家属在场,以免影响抢救工作进行,必要时通知家属,听取家属意见。9.做好跌倒,坠床等防范,床头挂警示标识

10.落实分级护理制度,做好基础护理,严防由于护理不当引起的并发症。

11.护士在工作中严格执行三查九对制度,准确执行医嘱,保证病人安全,保持工作连续性、严格交接班,确保安全。

12.加强巡视病房,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通知医生并给予相应处理。

13.及时准确记录病情,严禁对病历进行涂改、隐匿伪造、销毁等。14.认真做好新患者的入院介绍和安全知识宣教。

15、保证患者床单位整洁,卧位舒适,全身清洁无异味。

16、掌握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护理方案。

17、掌握急救仪器的使用并了解其使用目的。

危重患者安全防范措施 篇2

关键词:危重病患者,院内转运,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危重病患者常因诊断和治疗需要在院内进行转运, 转运时间虽然短暂, 但因患者病情复杂、不稳定以及监测治疗设备限制等原因, 在转运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始终存在, 危险事件的发生率极高[1]。如何应对危重病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风险, 确保护理安全, 减少护理纠纷, 成为目前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就危重病患者在院内转运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及其防范措施阐述如下。

1 危重病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风险

(1) 护理病历书写不规范: (1) 护理评估单项目记录不全, 对患者的基本资料记录不详实; (2) 重症护理记录单漏记出入量或漏签名等; (3) 医嘱单处理不及时; (4) 患者的化验单或检查结果未及时与其一起转运。

(2) 医护人员未履行告知义务, 未向患者及其家属充分说明在转运途中有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和护理时的风险, 导致在患者出现问题时不能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而引起纠纷。

(3) 转运前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不充分, 抢救设备及药品准备不足, 转运途中仪器设备固定不牢, 监护措施落实不到位, 影响对其病情变化的监测, 延误了抢救时机。

(4) 护士在转运途中责任心不强, 未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或未采取恰当的防护措施, 致使引流管道脱落或静脉液体外渗, 甚至对患者的呼吸、心跳停止都未及时发现, 使患者失去抢救机会。

(5) 医护人员专业基础知识薄弱, 缺乏临床急救经验, 应变能力差, 对患者在转运途中突发的病情变化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抢救措施。

(6) 医护人员的交接班存在问题: (1) 患者的一般情况交接不清; (2) 医嘱执行情况交接不清; (3) 专科护理措施交接不清。

2 危重病患者院内转运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2.1 规范转运制度, 完善转运流程

2004年美国危重病医学会发布了关于院内及院间危重病患者转运的指南, 就转运患者的仪器设备、人员配备、监测指标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院内转运制度及转运工作流程, 对护理人员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提高其急救技能和水平, 防止危重病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因护理人员技术性护理风险的发生而导致病情恶化。

2.2 转运前风险评估及告知工作

转运期间是一个潜在的不稳定期, 危重病患者在转运时可发生中枢神经、呼吸、心血管等不同系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转运护士应与主管医生共同评估患者转运的可行性, 分析患者的生命体征、用药情况及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故, 同时将转运风险评估以书面形式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权, 履行告知义务, 使患者及其家属充分理解并签字同意, 以建立医患互动、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系, 从而减少医疗护理纠纷[2]。

2.3 转运前的准备

2.3.1 转运前沟通及合作

在患者转运前先和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沟通, 使对方明确患者的转运时间及所需设备、药品, 并确认患者的转运目的地有专门负责接手监护、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 保证患者一到达即可按拟定计划进行治疗或检查。同时在病历中完整记录患者的转运指征及病情变化, 以便交接时备用。

2.3.2 设备及药品准备

主要有便携式除颤监护仪, 气道管理设备和适合患者的简易呼吸器, 足够容量的氧气, 充足的静脉液体和适合患者输注的药物以及标准复苏药物, 例如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碳酸氢钠等。

2.3.3 转运人员

至少有一名危重病专业医生、一名受过ICU培训的护士和一名护理员。

2.3.4 转运前预处理

检查并妥善固定好插入患者体内的各种管道及连于患者身体的导线, 防止滑脱;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患者在转运前应清除其气道内分泌物;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较低的患者应预先进行气管插管, 以保持其气道通畅;有引流管的患者要提前记录并放空引流液, 夹闭引流管;输液患者应选用静脉留置针, 要保持静脉置管通畅, 各部衔接紧密, 局部无液体外渗;躁动患者应给予适量镇静剂并适当约束以防其坠床。

2.4 转运途中的护理

2.4.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在转运途中应保持患者的安全体位, 护士应站在患者头侧, 除观察监护仪数据外还需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面色等各项体征, 尤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

2.4.2 呼吸道的管理

尽管转运前已对患者做过气道处理, 但在转运途中仍需防止其气管导管、呼吸机导管脱落, 应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其气道通畅, 建立气道管理规范[3]。

2.4.3 引流管道的管理

患者的引流管应妥善固定、安全放置, 如尿管、胃管等长短要适宜, 防止在转运途中患者因烦躁或体位变化使管道脱落、扭曲。如有胸腔闭式引流管, 最好夹闭引流管, 防止发生气胸。

2.4.4 静脉通道的管理

观察患者的局部静脉留置针情况, 保持静脉输液管道通畅, 防止针头滑脱、堵塞;维持静脉药物治疗, 并根据医嘱及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输液速度;对特殊用药要严格控制静脉滴速;输注的液体应采用袋装液体, 以减少转运途中意外事故的发生。

2.4.5 做好途中记录

在转运途中医护人员应记录患者各项监测指标的数值、意识活动状态及转运途中的病情变化、用药情况等, 为转运后工作的全面交接提供完整数据, 保证监测、治疗的连贯性及护理记录的连续性。

2.5 转运到目的地的护理

负责转运的医护人员将患者送至目的地后要与接收患者的医护人员共同安置患者, 包括卧位安置、管道固定、吸氧等, 然后进行床旁交接, 包括提供患者的生命体征、用药情况、护理要点及转运前后和途中的病情变化等信息, 双方确认交接内容无误后共同签字, 转运完成。

总之, 转运危重病患者不是一次简单的运送, 而是抢救危重病患者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监护、治疗、护理的过程。如果操作不当, 不仅会影响危重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还可能使患者发生意外甚至导致其死亡。成功转运危重病患者的关键是要充分评估转运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 并根据护理风险因素制订恰当的防范措施, 以杜绝或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 为抢救危重病患者争取时机, 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性意见。

参考文献

[1]Taylor JO, Larders CF, Chulay JD, et al.Monitoring high-risk cardiacpatients during transportation in hospital[J].Lancet, 1970, 11:1205~1208.

[2]高琳, 王世荣.护理风险管理在病人集体转运中的运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1 (5) :441.

危重患者护理纠纷与防范 篇3

危重患者护理是护理工作中的难点与重点,为保障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因护理工作缺失导致的护患纠纷,在此将危重患者护理中出现的护理纠纷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防范对策。

1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

1.1患者及家属因素患者及家属缺乏基本医学常识,无理取闹;对重症疾病治疗上的局限性及高危险性缺乏认识,期望值过高;患者及家属法律意识逐渐增强,维权意识增强;危重患者住院费用昂贵,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家属对抢救及治疗期望值过高。

1.2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有调查显示:护士对民事诉论举证一般规则的知晓率为36%,对医疗诉讼举证的新规则的知晓率为43.5%,平均为39.75%。可见护士法律知识的缺乏[1]。技术水平欠缺,经验不足,抢救过程中技术不熟练,静脉穿刺失败,药物外渗,仪器使用不熟练,对突然发生的紧急情况缺乏正确的判断,不能及时给予处理;抢救中缺乏有序的工作行为,导致家属的不信任;病情发生变化未与医生沟通,延误抢救时机;言语行为不当。

1.3护理记錄缺陷护理记录中描述不准确,与病情不符,客观资料记录缺乏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与医疗记录不一致,有时甚至相矛盾;抢救过程中口头医嘱多,因此做回忆记录时可能有漏记现象。

1.4巡查不到位病情出现异常由家属先发现;压疮、烫伤、坠床等发生前未采取相应措施;管道堵塞、扭曲、滑脱导致不良后果。

1.5告知缺陷未告知及无效告知,主要为应该履行告知而未尽告知义务;书面告知未签字;告知对象不当,书面告知签字者为未成年人、非患者委托人或法定代理人等[2]。告知不全面,手术科室以术前对术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告知不全面为主;非手术科室以病情变化告知不当为主;药物使用告知不详细;如长期卧床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告知不全面;病情严重性、危险性未告知;在进行高风险的护理操作前未将可能发生的意外告知如吸痰告知、输注刺激性药物告知、约束病人告知等各项制度。

1.6转运安全对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未告知,转运过程中设备与药品准备不足,病情监测不到位,无医护人员随行。

1.7治疗安全随意执行口头医嘱,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特殊药物如血管活性药物、化疗药物、抗凝药物、降血糖药物未严格按要求输入;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未进行监测;大量输血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未采取预防措施等。

2防范对策

2.1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加强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医学相关专业知识,具备娴熟的技术操作能力。

2.2改善服务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强调“以人为本”,做到及时服务、谨慎服务,如言行举止,护理行为,重症抢救,重点病人等。

2.3建立设备操作流程,专科疾病抢救流程,意外事件处理流程如停电、自杀等,护理人员要熟悉和熟练掌握这些。

2.4重视护理文书的记录及书写质量,护士在书写护理记录过程中经常有“这是为我自己工作作证”的念头只占25.78%[3],护理记录是一份完整病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方举证的重要资料,应全面、准确、真实、及时地填写,严格管理,妥善保管,如果管理不规范也可使护士举证困难,同时还要保证与医疗文件的同步性。可定期组织学习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并由专职人员每日检查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对存在问题及时修改,护士长不定期抽查。

2.5履行告知义务解释病情要科学,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进行沟通,沟通时要体贴和关心,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对危重患者可能存在的护理并发症或是高风险的操作应告知全面,签字手续要完善。

2.6剔除侥幸心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不可凭主观经验和估计行事,不可忽视操作中的病情观察,及时发现病情突变,准确给予处理。

2.7危重患者病情复杂,危险性大,护理并发症较多,因此应做好意外事件评估,如压疮风险评估(诺顿评分),患者跌倒、坠床安全评估等,通过评估对有发生危险者,加强警示管理,书写护理记录,时时评估,积极采取有效保护性措施及健康教育,做到防范于未然。对使用保暖措施患者,应注意防止烫伤发生,向家属履行告知,引起重视。

2.8抢救药品、器械定期点检、保养,做到五定,方便取用,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急救技术,提高处理应急事件的应变能力。

2.9护士长的重要作用,掌握所管病房人力、物力、财力、设备等全面情况,经常督促和检查制度执行情况,专科护理落实情况,保持与患者,与家属,与下级,与领导间及时、有效的沟通,妥善解决护患间的矛盾、妥善处理医护间、领导与下级间的关系,使护理工作处于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张优琴,章亚娟,钱萍萍,等.举证责任倒置后护士证据意识状况调查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1-203.

[2]刘森林,孙伟民,俞玲丽.告知缺陷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现代医院管理,2012,1(2):57.

危重患者安全防范措施 篇4

危重患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室急诊护理工作重要内容,护理人员积极配合抢救工作,是提高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环节之一,如何对病情紧急的患者进行及时诊治和处理,时护士面临的重要任务。应引起护理人员及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现将近期的工作、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简要总结如下:

1、护士未认识到基础护理的重要性

对基础护理中护士应承担的角色认知程度严重不足。实施基础护理的消极态度是基础护理难以提高的重要因素。

2、人员配置不足,医护配合不默契

由于护士少、工作严重超负荷,往往一个护士要负责一组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健康教育等工作,且危重患者照顾需求较多,护理工作繁重,造成护士只能机械的执行医嘱,完成打针、输液、发药等操作,无暇顾及基础护理和晨晚间护理,更谈不上经常巡视和观察病情及与患者沟通。对病情观察较少导致与医生之间的配合不默契。

3、重治疗而忽视基础护理

当班护士只顾忙于治疗性护理,而忽略了基础护理,如压疮预防,床上擦浴、助患者床上大小便等,护士没有亲自去做而是依靠患者家属去完成。

4、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

护理记录必须保证全面、真实、完整、及时、准确,是反映患者病情变化、疾病治疗护理经过及其治疗效果的原始记录,也是断定医护人员医疗行为是非以及诊疗措施实施情况的凭证。同时为举证倒置提供了重要依据,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护理记录成为法律上的一种证据。这与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缺乏临床观察,专科护理知识欠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针对危重患者护理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1、转变护理理念:基础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有高尚的职业情操,要摒弃职业冷淡,体察患者的痛苦,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境,那种视患者的痛苦而不顾的人和事情应当受到指责。我们要重新认识理解基础护理的内涵,加强对护士服务意识教育,转变护理服务理念,提高对基础护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护士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主动解决患者的护理需求,满足危重患者的生活护理,保证患者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

2、加强护理文件书写质量:不定期组织学习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责班组长每天检查危重患者护理记录书写质量,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修改。必须从法律角度严肃对待,真实、客观的书写各种护理文书。护理记录单上各项数据要准确无误,医疗记录与护理记录应保持一致,以免贻误病情造成医疗纠纷。

3、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凡是对患者施行的侵入性操作操作前必须向患者或家属讲清楚并征得同意后, 方可施行, 必要时履行签字手续,例如约束带的使用等等.4、加强基础护理质量 尤其是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我科护士长就有每天参加或检查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并有专门的危重病人管理小组。

5、认真做好新患者的入院介绍和安全知识宣教:①患者的管理:患者入院或转科时, 护士认真做好入院评估, 尤其是皮肤的评估, 对存在或潜在的不安全问题认真做好护理记录, 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做到防范于未然,有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申报。②陪护管理: 对60岁以上的住院患者,嘱其留伴或者请陪护看护。③凡是烦躁患者, 除常规使用床栏外, 还要对

危重患者应急预案 篇5

预防措施及主要准备

(1)护理人员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岗位,定时巡视患者,对高危患者有预见性,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尽快采取急救措施。

(2)急救药品、物品做到“五定一及时”(定人保存、定量储存、定点存放、定时清点、定期消毒,用后及时补充),完好率l00%,以备使用。

(3)人员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常用急救仪器的使用。

二、患者发生休克的.护理应急预案

预防措施及主要准备

(1)培训护士熟练掌握急救技能和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2)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对高危患者有预见性,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尽快采取急救措施。

(3)急救药品、物品做到“五定一及时”(定人保存、定量储存、定点存放、定时清点、定期消毒,用后及时补充),完好率l00%,以备使用。

三、患者发生消化道大出血的护理应急预案

预防措施及主要准备

(1)护理人员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岗位,定时巡视患者,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尽快采取急救措施。

(2)急救药品、物品做到“五定一及时”(定人保存、定量储存、定点存放、定时清点、定期消毒,用后及时补充),完好率l00%,以备使用。

(3)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急救物品的操作规程,如三腔管压迫止血法、冰盐水洗胃法。

四、患者突发心律失常的护理应急预案

预防措施及主要准备

(1)护理人员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岗位,定时巡视患者,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尽快采取急救措施。

(2)急救药品、物品做到“五定一及时”(定人保存、定量储存、定点存放、定时清点、定期消毒,用后及时补充),完好率l00%,以备使朋。

(3)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急救物品的操作规程,如心电监护、除颤仪。

五、患者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应急预案

预防措施及主要准备

(1)护士应坚守岗位,定时巡视患者,及早发现酮症酸中毒症状(恶心嗜睡或烦躁,呼吸加深。后期血压下降,四肢厥冷,重者昏迷),应尽快采取急救措施。

(2)急救药品、物品做到“五定一及时”(定人保存、定量储存、定点存放、定时清点、定期消毒,用后及时补充),完好率l00%,以备使用。

(3)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急救物品的操作规程,如血糖测量法、微量泵的使用。

六、气管插管患者意外拔管护理应急预案

预防措施及主要准备

(1)妥善固定呼吸机支架。

(2)牢固固定气管插管,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及气囊放气时,应专人固定导管,直至操作完毕及气囊重新充盈好。

(3)每班护士交接班时应注意检查气管插管深度和导管的固定状况。

(4)加强清醒患者的心理护理,预防导管脱落。

危重患者护理病例讨论 篇6

姓名:曹伯琦

地点:外科护理站 主持人:林路路

记录:王 参加人员:徐桂兰(护士长)吴伟(住院医师)施萍(护师)

简要病史:患者因“双侧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3月”于2016-04-21入院,3月前 无明显诱因下双侧腹股沟区出现两包块,约鸡蛋大小,平卧休息后肿块均可消失。后两包块又反复多次出现,且渐增大,经平卧休息后肿块消失。入院测T:36.6℃,P76次/分,R20次/分,BP:138/74mmHg。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入院后

牛有龙,男性,61岁,主因昏迷4小时入院。患者于4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昏迷症状,呼之不应,家人发现后呼叫120急诊送我院急诊科,行头颅CT检查:脑白质缺血性改变。于17:30急诊入住我科,T:36.8℃,P110次/分,R23次/分,BP:98/48mmHg。急性病容,呼吸短促,神志呈昏迷状态,呕吐大量胃内容物,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迟钝,四肢末梢冰冷。入院后给予重症护理、心电监护、吸氧、置口咽通气管、间断吸痰。急查心电图、血常规、电解质、心肌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凝血系列等。诊断为:1.急性心肌梗死2.心源性休克3.吸入性肺炎4.循环衰竭5.呼吸衰竭6.脑梗死。立即开通三路静脉通路,给予多巴胺、生脉、疏血通、哌拉西林、纳洛酮等药物抗休克、抗感染、扩冠、改善心肌供血等积极对症治疗。20:00患者神志清醒,T:36.8℃,P126次/分,R16次/分,BP:132/71mmHg。抢救成功。

李(护师):在抢救过程中,我及时为患者进行了呼吸道的清理。患者在做CT检查时已有呕吐并导致误吸,抬入病房时虽有口咽通气管但患者呼吸困难明显,并出现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危重症状,我立即使用负压吸痰管从口咽通气管中为患者吸出大量的呕吐物及分泌物,患者的通气开始改善,生命体征开始好转。而且清理分泌物贯穿在整个抢救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我认为在以后抢救窒息的患者时,呼吸道的清理应放在第一位,分秒必争。

赵:在抢救病人时,静脉通道的建立至关重要。我们在抢救这个病人时,患者出现了血压下降,周围循环障碍导致多次静脉穿刺失败,这是应该接受的教训。王:患者入科时右上肢已携带一条静脉通路,所以我们在开放第二条通路时因顾及到左上肢需测血压不能输液,所以才在下肢选血管,而患者正处于周围循环衰竭状态,导致穿刺困难。最后还是在右上肢肘正中才穿刺成功。应接受的教训是:急救时,不论何种情况,首先第一时间最少开放2路静脉通路,有血压下降等危急情况时,不必考虑平时先远端后近端的规则,首选大血管,保证穿刺一次成功,避免延误抢救时机。

崔(护士):抢救时的各方面配合也很重要,应分配合理,井然有序,忙而不乱。护士长应充当指挥的角色,合理安排人员。这次抢救过程中,就有这样一个失误:没有及时通知心电图室急查心电图,患者发生急性心梗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依据。

危重患者安全防范措施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1例危重烧伤患者进入医院后, 需要对患处皮肤进行初步清洁以及消毒, 包扎完毕后送入IUC。其中包括17例男性患者, 4例女性患者, 患者年龄均介于21~45岁, 平均年龄 (33.15±10.05) 岁, 对比烧伤程度, 有20例患者达到90%以上的烧伤面积, 有1例患者达到50%的烧伤面积。所有患者都达到Ⅲ~Ⅳ度的烧伤深度, 且有爆震伤。所有患者的复合伤程度不同, 20位患者第一时间进行器官切开手术, 一例患者未进行。

1.2 方法

1.2.1 护理人员

1.2.1. 1 对护理人员进行紧急调度:

相关护理人员在接收到部门紧急通知之后, 就应该将ICU紧急救治预案启动, 排除当天上白班的护理人员, 其余护士应该全部在ICU病房集合, 护士长应该对相关人员进行有效分工, 将其划分为转运护理以及病房留守护士两组。护理部门负责对转运护理进行调动, 对急诊科对危重烧伤患者的分诊工作以及向烧伤专科转运的过程进行协助以及跟随, 以便更好的实现针对性护理, 当危重烧伤患者能够顺利达到ICU病房后, 转运护士顺利完成任务。而在病房留守的护士需要在病房做好接待准备, 对患者的住院环境进行清洁、消毒, 并调试好需要用到的抢救器材, 准备好需用的药械等物品。

1.2.1. 2 对护理做好分工:

首先, 应该将患者安置好, 病房留守的护理需要在患者进入ICU病房后做好接诊工作, 在患者床位的安排上需要将患者实际烧伤面积以及病情的危重程度做为基础进行选择, 将距离护士站最近的位置留给烧伤烧伤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 稍远位置留给病情情况较轻的患者, 以上安排能够方便护理人员及时对患者进行观察以及治疗。在患者进入ICU病房时, 转运护理需要与留守护理做好交接工作, 与此同时, 还需要协助医院做好紧急救治工作。其次, 需要组建特护小组, 对医院内其他部门的护理人员进行调动, 共同组建特护小组, 实施倒班制度, 安排实习生在早晚班时间对患者进行有效监护, 并对护士的工作进行协助。护士组织需要对其他护理人员进行协调、监督以及指导、汇报工作。

1.2.2 保证救治过程中的护理质量

1.2.2. 1 将合理的护理计划制定出来:

在护理计划的制定上, 需要安排护士长、护理烧伤专家人员一起进行研讨, 并将患者的特点作为基础, 将各个班次的工作流程制定出来, 同时, 在每个护士的护理单上都应有本次护理的重点内容, 其中包括输液时间、输液类型、输入量以及顺序, 以上几点需要将患者的尿量、是否有创血压、脉搏等作为基本指标做好调节工作, 以使每一个小组都能够严格按照要求执行。此外, 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在服用药物后是否有出现不良反应以及不良反应等, 对病房需要做好消毒以及隔离, 坚持无菌操作, 在进入到病区前, 医护人员需要将具有隔离效果的衣服、鞋、口罩佩戴齐全, 在对患者进行检查前以及操作后, 需要更换手套, 同时针对空气、地面位置也需要做好消毒工作, 对病房内产生的垃圾需要进行分类处理。

1.2.2. 2 对传帮带需要做好管理工作:

首先, 在人员相对集中的交班时间点, 护士长需要针对护理工作中未完成以及完成较差的问题进行评价;其次, 相关责任组长需要将ICU病房的专业知识、操作技巧、抢救监护仪器设备、书写特别护理单内容需要对护理人员详细讲解, 以免出现护理缺陷现象;第三, 在对专科烧伤护理进行指导时, 需要安排院外上级烧伤护理专家进行监督以及指导。对于烧伤患者来说, 患者的病情发展较快, 在众多医院专家进行联合会诊时, 治疗方案也在不断创新, 为了减少救治工作中的盲从性特点, 就需要将烧伤患者的特点作为基础, 使ICU以及烧伤专科的工作能够有效结合在一起, 从而使救治水平得以提升。

1.2.2. 3 在物资的供应上需要保证充足:

在对危重烧伤患者进行护理时, 物资供应量就会突增, 因此在采购上就需加大重视力度, 为使急救物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医院, 就应该在采购贵重药品以及物品时简化审批手续, 与此同时, 还应该与药械科、后勤保障科以及消毒供应室等科室做好沟通工作, 以便在ICU病房使用相关物品时能够更加快捷, 在最短时间内抢救危重烧伤患者。

1.2.2. 4 采用全程护理质控网络措施:

在质控网络的组建上, 需要由护理部门、ICU护士长以及特护组织共同构成。护士长需要每天对相关的护理质量进行检查监督, 同时与专家一起讨论患者的病情, 对护理动态进行深入了解, 对各个方面的工作做好协调以及传达工作。

1.2.2. 5 患者救治技术:

借助多功能监护、有创血压监测、床旁CRRT、PICCO监测、ECMO监测、VSD引流等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进行治疗。

2 结果

对接诊的危重烧伤患者进行抗休克治疗后, 所有患者都顺利度过了烧伤休克期, 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都较为平稳, 没有并发症出现, 其中1例颅脑损伤的患者意识逐渐清醒。在经过初步治疗后, 所有顺利的转送到上级医院进行救治。

3 讨论

综合上述分析, 在危重烧伤患者进入ICU病房后, 相关护理人员需要做好护理工作, 与此同时, 还需要接待好其他相关人员, 面对突发爆炸事件, 必然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ICU病房内外就会有较多的伤员、护理人员以及专家、领导、亲属、记者, 此时护理人员就应该做好处理工作, 避免对救护质量以及医院的形象造成严重影响[2]。首先, 针对专家以及领导, 需要安排科主任以及护士长级别的人员做好陪同, 并针对患者的病情做好详细介绍。其次, 针对媒体记者而言, 科内的医务人员部应该随意应答, 不能接受采访, 需要由指定的专家对救治情况进行统一讲解, 以使事件以及救治的真实情况得到保障[3]。第三, 针对患者家属, 需要安排科主任以及护士长进行接待, 同时将ICU病房的相关管理制度向患者家属讲解, 对于每天的救治情况, 需要向患者家属讲解, 以使其的焦虑情况能够得以减轻, 医患关系也能够得到缓解[4]。

通过此次ICU病房的护理管理, ICU病房的护理制度以及工作流程都得到了规范, 护士长的组织以及协调、职能能力有一定提升, ICU的应急水平也得到提升, 由此证明, 对危重烧伤患者实施护理管理措施, 能够有效保证危重烧伤患者救治成功率[5]。

参考文献

[1]王娅, 王霞, 黄芳, 等.成批瓦斯爆炸烧伤患者的护理体会[J].西南国防医药, 2010, 20 (12) :1345-1346.

[2]陶白江, 曾丁, 孙可, 等.成批烧伤救治的组织与实施[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电子版) , 2010, 5 (6) :723-727.

[3]刘冬梅, 郭敏.成批烧伤患者早期抢救护理[J].吉林医学, 2012, 33 (8) :1727-1728.

[4]雷艳, 梁敏.烧伤科护士心理压力分析防护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 2013, 22 (16) :1735-1736.

危重患者安全防范措施 篇8

【摘要】目的:研究重症患者行肠内营养发生胃食管反流的危险因素及改善措施。方法:对青岛市市立医院ICU收治的机械通气并鼻饲肠内营养的患者胃食管反流情况进行分析,记录患者的体位、置管位置、营养液输注速度、胃残留量并实施技术干预,对干预前后患者胃食管反流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2014年1月至2014年9月共入选满足纳入标准的患者246例,经过观察发现输液速度、体位、置管位置、胃残留量等为促进胃食管反流的主要因素;干预组胃食管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护理干预使患者行肠内营养时保持半卧位>300、延长胃肠管留置位置、控制鼻饲速度、准确的判断胃残留量能使得患者胃食管反流发生率降低。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症;反流;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19-03

肠内营养支持在临床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不但能供给营养,而且能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其在ICU重症患者中的使用尤为普遍及重要【1.2】。在行胃肠内营养支持的过程中食管反流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反流的发生率在24.9%-39.8%[3]。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ICU患者中,反流物误吸导致的胃-肺感染途径已经成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重要原因,是肠内营养最严重并发症之一,重者可危及生命。已有研究证明,胃肠反流的发生与体位、置管位置、喂养方式、药物干预等多种因素有关。现总结青岛市市立医院ICU 2014年1月至2014年9月期间收治危重患者行肠内营养发生反流误吸病例39例,分析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改善措施。

1 资料

2014年1月- 2014年9月期间ICU收住进行肠内营养的重症患者246例,按照时间顺序将患者分为传统组和干预组2组,其中传统组116人,发生胃食管反流27人;干预组130人,发生胃食管反流9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方法

傳统组患者采用ICU常规的肠内营养流程,从该组发生胃食管反流病例中观察出促进反流发生的主要因素集中为:患者体位、输液速度、置管位置、胃残留量等。因此,干预组即从上述方面做出护理改进,具体如下:

2.1记录患者行肠内营养患者的体位(是否半卧位角度>300),干预组患者鼻饲时均抬高患者床头300-400,传统组无此要求。

2.2所有患者均采用经鼻插胃管法,置管后保留30天以上,尽量避免反复更换胃管给患者带来不适。传统组采用常规的置管长度,插入长度为鼻尖一耳垂一剑突的长度(约45-55cm)[1],确保胃管留置胃内后固定;干预组为鼻尖一耳垂一剑突的长度+15 cm(约60-70 cm)[4]。操作者均为同一组护士。

2.3记录输液速度,传统组采用一次性输液器滴注,受肠内营养液的粘稠度、重力作用、胃内压力等影响,从而无法控制滴速;干预组采用鼻饲泵泵注,起始鼻饲速度为20-25ml/h,如患者无不适症状,则每小时增加50-75ml,最大速200mL/h,根据营养液量4-5次/d间歇给予,每次持续2-3 h后停止鼻饲让胃肠道休息,并尽量将鼻饲时间大致安排在与生理进食时间一致[4]。

2.4干预组给予监测胃残留量,每次鼻饲前回抽评估胃潴留情况,若潴留量>150ml,每次减少50~75mL鼻饲量;传统组无上述操作。

2.5患者发生胃食管反流的判断标准: (1)口腔PH值测定若PH>7.0提示出现反流;(2)口腔分泌物观察:口腔分泌物和营养液相近,提示有反流;(3)人工气道内痰液性质观察:如果痰液性质呈乳白色提示反流。

2.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精确概率法或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1.通过观察传统组中发生胃食管反流症的患者(共27例)主要原因集中于患者体位(3例)、输液速度(13例)、置管位置(5例)、胃残留量(6例)等方面,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为23.27%;干预组经过加强护理措施后发现胃食管反流病例(9例)明显较前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也降低为6.9%(见表一)。两者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一:

引起胃食管反流的原因发生例数 传统组干预组 营养液输注速度过快

胃残留量判断不到位13 4

6 1胃管置入深度过浅5 1 床头抬高角度<30度 3 0 4 讨论

肠内营养是胃肠肿瘤、食管肿瘤、胃肠功能紊乱、昏迷等重症病人营养支持的重要手段,其因更加符合人体的生理特性,并发症相对较少,既提高了病人的营养状况,又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因而越来越受到临床应用的重视[5]。但胃食管反流症会导致患者发生误吸,从而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如何正确进行肠内营养,避免反流现象的发生是术后护理工作的重点。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肠内营养的执行流程,掌握其中的注意事项,分析发生反流原因,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

行肠内营养患者出现反流的原因比较复杂,目前普遍认为与以胃内容物压力升高[6]、食管括约肌功能缺失[7]、体位过低[8]、气囊上分泌物聚集与渗漏等有密切关系。反流的胃内容物有一部分会通过咽部进入气管[9]。这也解释了分布于下呼吸道的革兰阴性菌有20%一40%来源于消化道[10],这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护理工作中为降低反流物误吸的风险采取多种干预措施。本研究着重从置管位置及胃残流量(GRV)进行观察。

一、在本研究过程中,对GRV升高造成影响的因素较多,如颅内病变致颅内压改变、呼吸机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应用、镇静剂、镇痛剂等药物都可影响胃排空,所以予以监测每日GRV,并观察患者GRV>150ml时出现误吸等不良反应情况并及时处理。监测GRV的目的是既要提供充足的营养,又要保障场内营养的安全。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协会(ASPEN)关于[11]监测GRV的标准旨在避免病人因不必要的停止鼻饲而导致营养不足。当GRV较高(超过150 m1)时,应采取促进胃排空并减慢鼻饲速度等措施,若出现误吸等立即停止鼻饲喂养,及时清理气道内吸入物。GRV<150ml,病人耐受较好时,也应关注GRV,特别是当病人加重或恶化时,即使GRV很少也应加强GRV监测,必要时行胃肠减压,以减少反流或误吸风险。对于单次测量超过250ml或反复测量GRV超过150ml的病人,采取必要护理措施干预,如:①若为病人翻身、叩背,至少应在鼻饲前30min进行,避免胃受机械刺激而引起反流;②鼻饲前气道内充分痰液,鼻饲后30 min内不予吸痰或避免深部吸痰,防止因腹压增加引起反流;③每日口腔护理2次,保持口腔清洁。④必要时遵医嘱,延长间隔时间或减量,暂停鼻饲,行胃肠减压。

二、从生理学来讲,鼻胃管末端达到幽门部,不仅胃管不易脱出,而且食物能化学性和机械性的刺激胃幽门部,使幽门部黏膜的G细胞释放出大量胃泌素,胃泌素随血液循环运至胃底和胃体的胃腺后,能促进分泌酸性胃液,同时加强胃运动,帮助胃内的食物消化。本研究中应用复尔凯螺旋型鼻胃管的第3侧孔距离胃管末端有8 cm。插入长度干预组在传统组插入基础上延长15 cm(约60-70 cm),保证了胃管末端至幽门部。观察干预组患者呛咳、胃食管反流、误吸的发生率低于传统组。

本研究发现除输液速度、体位等因素外,胃管置管位置及胃殘留量对场内营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仍有重要意义,通过上述护理措施干预可以将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0.

[2]邱海波,ICU主治医师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62

[3]Heyland DK,Drover JW,MacDonald S,et al.Effect of postpyloric feeding on gastroesophageal regurgitation and pulmonary microaspiration: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Crit Care Med,2001,29(8):1495-1501.

[4]王艳芳,周红波,夏贵桃.改良鼻胃管置入长度对场内营养患者反流误吸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0.17(6B),60-61.

[5]王丽.空肠营养管堵管、脱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全科护理,2010,2(6)

[6]Ng A,Smith G.Gastroesophageal reflux and aspiration of gastric contents in anesthetic practice[J].Anesth Analg,2001,93(2):494-513.

[7]lundell L,Myers JC,Jamieson GG.The effect of antireflux operations On lower oesophageaI sphineter tone and postprandial symptoms[J].Scand J Gastroenterol,1993,28(8):725-731.

[8]Drakulovic MB,Torres A,Bauer TT et al.Supine body position as a risk faetor for nosocomial pneumonia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a randomized trial[J].Lancet,1999,354(9193):1851-1858.

[9]Oelschlager BK,Quiroga E,Isch JA,et al. Gastroesophageal and pharyngeal reflux detection using impedance and 24-hour pH monitoring in asymptomatic subjects:defining the normal environment[J].Gastrointest Surg,2006,10(1):54-62.

[10] 张庆玲,刘明华,王仙园,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和治疗[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8):958-960.

上一篇:2024年市政协工作要点[计划]下一篇:药品销售员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