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局人才工作总结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位于重庆江津双福新区,占地862亩,是09年3月份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教育部备案的一所交通类高职院校。现有在校学生374人,其中专任教师73人,而专业带头人占40%以上,副高级以上职称占23%以上,青年教师占40%左右,“双师型”教师占30%左右。
学院依托运输集团的行业优势,以交通运输、汽车应用服务、物流管理为主导专业,坚持“产-学”结合的基本思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市场紧缺的交通运输专业类人才,为重庆建设西部交通枢纽和西部物流中心服务。为达到这一目标,学院已投资建成汽车检测维修、电子电工、计算机基础等多个实验实训室,还与20多个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建了2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从而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才队伍建设是学院发展的可靠保障,也是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院的人才队伍建设从建校以来便受到董事会和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和方案,认真实施。
一、学院人才队伍建设
1.高起点、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建设
我院是一所新建的民办高校,犹如一张空白的画卷,我们的优势是没有历史遗留问题的限制,可借鉴兄弟院校的好经验及成果,并结合现今高职高专的发展需要,来高起点地建设我院的师资人才队伍。因此,学院在当初规划和发展中就对市内外多所高职院
校进行考察,吸取其人才建设经验,将高素质、高水作为我院人才队伍建设的定位。
学院目前拥有正高级职称教师3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4人、讲师19人、双师型教师19人,保证了学院发展初期的人才需求。
2.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
为加强学院人才队伍的建设的发展需要,经院董事会研究决定,学院提出了人才队伍建的“三个层面”共同发展的思路。各系、部门、各专业,要涵盖高、中、低三个层面的人才。高层面主要是从全国各交通类高校引进的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专家教授,这类人才拥有相当丰富的教学及办学经验,对学校建设起指导性的作用;中层面就是引进的有中级职称、有丰富经验的双师型人才,他们是学院发展的中坚骨干力量;第三层面就是指拥有硕士学历的年轻人才,这类人才是学院发展的新生力量,他们有干劲,发展空间巨大。这三个层次分工合作,相互配合,保证了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做到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我院所开设的专业都是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及给合我院在交通方面优势上所设立的,我们必须培养出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样才能让其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配备实训师资时应招聘具有技师职称的双师型教师。但此类型的人才招聘,是非常难的,因这类人才有学历,有工作经验,还有技能,这对招聘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其次就是第三层次的人才招聘,这个层次的对象主要是优秀的应届毕业研究生。对于这类人才的招聘要求最基本的就是要求专业对口,全国开设硕士课程的交通类高校分散在各地,重庆地区只有
很少的资源,从学院筹办以来,一直和全国各交通类高校保持联系,发布了学院人才招聘计划并及时更新。这种方式比较简单,投简历的人大多存在盲目性,再加上距离遥远等因素,到学校来面试的人也寥寥无几。面对这类应聘的外地人才资源,我们利用新的方式来进行人才招聘,对其采用先对投来的信件、电邮进行筛选分类后,对不便来校的,通过电话面试方式,或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视频来进行面试,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面试的成功率。
二、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21世纪,高校发展,最关键的就是人才,如果没有充足的优秀人才,高校发展都是“痴人说梦”。因此,对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果有了雄厚的师资队伍作为高校发展可靠保障,高校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是如虎添翼了,这已经是社会普遍认知的理念,也正因为这一点,21世纪的人才竞争才会相当激烈。
对于人才队伍建设,高素质人才除了引进一部分以外,多数都要在我们招聘的应聘研究生中来进行培养,让他们逐步成为我们的骨干力量。我们对新进的非师范类专业的研究生,先将其送去西师高校师资培训资格,合格后才上岗。另外,学院也组织专门人员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并定期组织其进行赛课,还有就是让年轻教师听老教师有经验的上课并纳入月工作考核内容,这样让年轻得以成长起来。
根据江苏省铁路办公室提供的信息, 打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拉长铁路这一“短腿”正成为江苏省交通发展的一大战略。“十一五”期间, 以客运专线和对外通道建设为重点, 江苏省规划新建铁路里程519公里, 既有线路改造597公里, 建成“三纵五横”的铁路网;2010~2020年, 规划新建铁路里程1595公里, 增建复线876公里, 形成8条 (包括具有超亿吨能力的3条) 省际对外铁路通道。南京、苏州和无锡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也分别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 正在动工建设之中。轨道交通建设遇到了少有的发展黄金期。
“十一五”期间, 江苏省轨道交通高速发展的一个亮点就是机车车辆将更多地采用新型动车组 (子弹头列车) 和电力机车。因此, 轨道交通运输企业迫切需要大量能熟练驾驶和维护新型动车组和电力机车的机车车辆专门人才, 而这种专门人才又是各类轨道交通运输企业最关键、最紧缺的人才。笔者与课题组同仁通过走访企业和调研, 对机车车辆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模式、途径和方式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和探讨。
对轨道交通类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
课题组成员走访了上海铁路局、中国南方机车车辆集团公司浦镇车辆工厂、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上海地铁公司和南京地铁公司等轨道交通类大型骨干企业所属的二十余家企业, 进行了人才需求市场调研。
“十一五”期间, 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未来15年国家年均铁路投资约为1200亿元, 铁路机车车辆装备数量和技术水平将大幅度提高。同时,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迅猛, 这些都使得机车车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
上海铁路局承担华东地区三省一市的铁路客货运输任务, 是铁道部运输任务比较繁重的铁路局之一。根据课题组的调研和数据分析, 截止到2009年底, 全局共有工人114516人, 其中技术工人89089人, 技术工人占工人总数77.8%。其中机车司机共4958人、副司机3703人, 而机车司机中技师、高级技师的比例非常低, 文化程度与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 (具体如表1、表2所示) 。未来3年, 仅上海铁路局既有线路机车司机因自然减员和改职所造成的人员缺口就将达509人 (具体如表3所示) 。如果考虑铁路既有线路改造、客运专线、新线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 对机车车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就更大了。
因此, 为满足不断发展的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输需要, 大力培养行业和企业急需的机车车辆专业高技能人才, 已成为铁道职业院校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为此, 我院从2007年开始设置了三年制机车车辆高职专业。
机车车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教学改革
(一) 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本专业岗位群任职要求, 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 按照机车车辆运用生产作业流程, 构建以项目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机车车辆运用生产作业流程机车车辆运用生产作业流程如图1所示:机车司机入库交班;进行出勤作业, 对机车走行部、车底部、机车状态进行静态检查;进行开弓、电气动作、制动机性能满负荷试验, 确定电力机车各项性能完好, 可以出车;根据调度命令出库, 进行列车操纵, 途中作业, 并能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完成驾乘任务, 到达目的地, 进库, 进行退勤检查, 填记途中信息, 报障;交接。
开发基于机车车辆运用生产作业过程的课程体系机车车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过程如图2所示。
(二) 课程教学改革
实施课程综合化依据课程体系开发的思路, 对专业群各专业课程进行综合, 将《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力学》课程整合成《机械设计基础》;将《电力机车电子技术》、《电力机车控制》课程整合成《电力机车电传动技术》;将《电力机车电机》、《电力机车电器》、《电力机车机械》课程整合成《电力机车总体及机电设备》。综合后的课程体系和职业能力分解相衔接, 并与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应知应会”要求接轨。
实施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专业理论课强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方法的应用, 强化计算机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模型、实物、虚拟、仿真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密切校企合作,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直接参与企业实际生产任务, 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学工作实施全过程控制, 学院、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对教学结果的分析评价, 及时反馈信息, 逐步完善学院、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控制与保障体系。通过有效的教学管理, 强化师生自我监控意识, 促使广大教师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强化机车车辆专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为更好地适应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 满足轨道交通企业对机车车辆运用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学院进一步加大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 使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衔接与融通, 逐步建立以岗位和职业需求为中心的实训教学基地。
机车车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可同时实现专业一体化教学、学生技能训练、对外培训、电力机车及动车组维修、机车疑难故障诊断与研究、技能鉴定等六大功能。机车车辆实训基地新建了电力机车和动车组检修实训、轨道车辆综合实训、电力机车和动车组模拟驾驶实训、司机技能测试中心等4个实训室 (具体如表4所示) 。建成理实一体化教室10个, 可同时容纳200名学生进行各种项目的技能训练和一体化专业教学。其中, 新建的SS9改电力机车模拟驾驶装置系统, 将机车大部分电器部件及制动部件集中在一套演示系统中, 可实现对司机操作台各指令和各电器部件动作的控制, 并可通过大屏幕投影仪动态演示各电器部件和制动部件的动作过程。学生通过这套装置, 可以直观清晰地理解电力机车的电气控制系统及制动系统的原理、观察各电器部件的结构和动作、开展故障查找演练, 并进行实景模拟机车驾驶。
机车车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了12家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具体如表5所示) , 能确保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与此同时,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 使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 保证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具有持久性。
摘要:由于江苏省经济高速发展, 全省和“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运输企业迫切需要大量能熟练驾驶和维护新型动车组和电力机车的机车车辆专门人才。因此, 应对机车车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教学改革以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以研究, 对机车车辆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模式、途径及方式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轨道交通,紧缺人才,课程改革,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丛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2]鲍卫.服务铁路高速发展培养牵引动力人才[J].科学大众, 2006, (5) .
[3]周世青.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互补性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9) .
然而,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相比,交通人才的培养与建设却相对滞后,满足不了综合运输体系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标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新要求。因此,如何建立适应综合运输体系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为全面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已成为交通行业管理部门和交通职业教育部门的重要课题。
一、江苏交通人才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苏交通积极实施“科教兴交、人才强交”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推进各项改革,重点加强高层次、高技能、紧缺型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升人才素质,不断改善人才结构,优化人才环境,交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2008年底,江苏交通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超过2000人,其中正高140人;42名高级专家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44名高级专家入选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2名高级专家被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全省技师及以上的高技能人才约有3000人。但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全省交通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现有人才队伍建设与江苏交通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人才队伍结构欠合理。综合运输体系的快速发展,需要和依赖一支具有较高依法行政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交通管理人才队伍,需要成百上千的技术专家和创新人才队伍,需要数以万计的工作在基层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是交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公路、过江大桥等重点交通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许多现代化交通机械设备的管理与使用也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但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交通人才资源总量中,各类管理人才约占27%,专业技术人才约占31%,技能型人才约占42%,还没有形成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较合理的宝塔型结构,尤其缺乏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所需的大量高技能人才。
二是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十一五”以来,江苏理清了“三个一体化”和“三个有机衔接”的较为系统的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思路,以及加强大网络、大通道、大枢纽和信息化建设等工作重点,在继续优质高效推进公路建设的同时,江苏内河航道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重点港口建设快速推进,机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铁路、水运和航空的快速发展,急需一支与之相适应的交通人才队伍。但目前,在江苏交通专业技术人才中,公路类(含公路桥梁建设与养护,公路运输,汽车运用与维修等)约占54%;水运类(含港口航道建设与养护,水上运输,船舶运用与维修等)约占18%;其他类约占22%。技能型人才中,公路类约占65%;水运类约占15%;其他类约占20%。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远远不能满足综合运输体系科学、协调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公路养护、水上运输、港口生产、航务工程等专业和工种的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
三是高层次人才仍相对缺乏。为进一步提高交通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交通供给和运输保障,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保障运输安全,江苏综合运输体系构建重点将在交通建设养护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一体化运输技术、决策支持研究、交通安保技术以及绿色交通技术等领域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这就急需一大批了解交通技术发展、掌握最新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具有科技研发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具有一定学术造诣、起骨干和核心作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运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破难题、攻难关。但目前江苏交通人才中,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高级专家和领军人才为数不多,与江苏综合运输的大发展及不相称。
二、综合运输体系快速发展对交通高技能人才的新要求
高技能人才不同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熟练工和一般的技术工人,它是指在生产、 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有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熟练掌握”、“精湛技能”、“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性难题”决定了高技能人才有其特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高技能人才作为技能型人才中的优秀代表,对于江苏交通事业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交通发展各项方针、政策、措施的最终实施者和推动者。未来的交通建设以及管理服务任务点多面广,不仅需要一大批在技术应用、工艺革新、产品检验、设备操作调试等方面有实践操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更对高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知识技能型人才
知识技能型人才是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的人员。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断更新,新发明、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折旧周期缩短,自动化、智能化、远程化的集成技术得以广泛应用,这就要求交通高技能人才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自如地、及时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具备获取、判断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恰当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二)具备精湛技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在企业生产加工一线中从事技术操作,具有较高技能水平,能够解决操作性难题的人员。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应用,使现代交通行业已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精密设备需要熟练的操作技术来发挥其最大效能,大量的建设项目需要过硬的施工技术来保证质量,工作组织方式的变化也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来提高其效率。高技能人才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更要有发现和解决工艺性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只能基于扎实的专门知识和技术、大量的岗位一线实际操作磨练和经验积累,这就要求交通高技能人才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革新能力。
(三)懂技术通管理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复合技能型人才是指掌握一门以上操作技能,能够在生产中从事多工种、多岗位的复杂劳动,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综合运输体系是由多种运输方式按照功能组合、优势互补、技术先进、合理竞争、资源节约的原则进行网络化布局发展,共同构建形成的有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一体化精密衔接,运行高效的交通运输有机整体。在综合运输体系下,不同运输方式之间需要更充分的协调,不同分工之间更需要高度的沟通,不同学科之间更需要更深入的融合,专业之间的界面越来越模糊,解决工程中的技术集成问题需要具备知识复合、技能复合、思维复合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四)具备职业操守的高技能人才
除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外,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文化基础素质保证了高技能人才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后劲,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高技能人才职业素质的体现。交通行业点多、线长、流动、分散,无论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运输生产,环境艰苦,工作繁重而辛苦。要在这样的基层环境中立足成才,必须大力弘扬具有行业特色的“吃苦实干、爱岗敬业、默默奉献、图强创新”铺路石精神,树立一种坚信不移、矢志追求的精神信念;要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融入团队、真诚待人;要具备创新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敢于提出疑问,善于思考问题,勇于面对挑战。
三、拓宽思路,打造平台,创新交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
在构建江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阶段,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目前,交通行业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严重不平衡,与综合运输体系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客观需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根据《江苏交通“十一五”人才和教育规划纲要》,到“十一五”期末,全省交通行业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总量的比例要达到35%以上,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要达到技术工人总量的5%,高级工达到30%,国家规定就业准入的职业(工种)持证率达到100%。因此,加快交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一)以职业资格鉴定为平台,努力拓宽交通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按照鉴定为主,考评结合,评聘分离的原则,形成由个人申报,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组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具体实施,用人单位自主聘用的运作模式。考虑交通高技能人才队伍严重短缺的现状,应适当扩大考评对象和职业范围,在申报条件上应予以适当放宽,为各类能工巧匠、高校毕业生,尤其是优秀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积极创造条件。
(二)以岗位能力提升为核心,努力创新交通高技能人才培训鉴定新模式
高技能人才与其他人才相比较,更侧重于技能、技巧和经验,“高技”、“绝技”和“经验”的形成来自不断地学习、思考和积累。但由于目前许多技术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成了应试考试,学员只要反复操练题库的试题一般就能通过考核,导致许多职业资格等级不低的技术工人一到企业实际现场无从下手。为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专业技能与岗位实践结合起来,在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鉴定时不妨借鉴宝钢集团公司创设的由四大模块、10个课程组成的培训考核体系。一是以绩效评价为依据,选拔与培养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模块”;二是以学习新技术、掌握新工具、懂得新管理、实践新创新为基础的“公共模块”;三是以借鉴经验、拓展思路、总结提炼、锻炼能力为主的“案例教学模块”;四是以结合岗位、提出问题、拿出方案、付诸实施的“课题与论文答辩模块”。
(三)以培训基地建设为依托,努力构建交通高技能人才培训平台
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具有公共性、先进性和公益性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一是充分利用交通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这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积极探索“套餐式”、“订单培训”和“工学交替”等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着力抓好高技能人才后备队伍建设;二是组建职业技能鉴定所,具体承担面向劳动者的社会化考核鉴定;三是在大型企业设立企业技师工作站,推行导师带徒制度。逐步形成政府宏观调控,部门齐抓共管,以职业教育、岗位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为重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确保培训管理的标准化,培训内容的规范化。
(四)以加大人才选拔奖励为手段,努力营造高技能人才培养社会大环境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充分肯定了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高技能人才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就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就整个社会而言,并没有充分认识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氛围不浓;部分企业给技能人才的待遇普遍太低,对技能人才重使用、轻培养,影响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此,政府在出台有关政策、投入大量财力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应加大对相关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技术能手和标兵的典型事迹和贡献,在全系统乃至全社会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应制定紧缺专业或工种高技能人才的最低薪酬标准,使高技能人才安心本职工作,避免人为流失;通过积极组织各类技能竞赛活动,选拔和表彰优秀技能人才,并使他们能够按有关规定破格晋升为技师;对有重大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建议列入享受政府津贴的人才范围,与各类有突出贡献的专门人才享受同等的政治荣誉和物质待遇,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舞台,创造条件。
〔基金项目:2008年度江苏省交通厅软科学项目“基于公众对交通需求的现代综合交通服务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08RY0303);2008年度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重大基金项目“交通职业教育服务于江苏综合运输体系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JR0801)〕
十八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与经济的繁荣发展,大工业的兴起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因此城轨交通发展变得尤为重要,随着城轨交通的不断发展对城轨机电技术的人才需求量也变得越来越大。城轨机电技术人才对专业与文化素质要求都很高,专业需求数量也大,但是现在的有关交通专业教学体系都不够完善,所以如何快速的培养出符合现阶段需求的人才,已经成为了有关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解决城市交通的拥堵状况已经成为我国人们参与的重要话题。进入21世纪我国的的城市轨道交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95年到2008年期间,我国建有轨道交通城市从2个到10个,每年投资100多亿的速度在快速发展。到现在有31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运营里程能够达到835.5公里。到2011年8月,全国除了港澳台有30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其中有20个城市在规划期内进行调整,尽量的扩大交通建设规模。另外目前还有9个刚申报的规划正在审核,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十二五”期间规划显示,至2016年我国会将新的建设轨道交通路线89条,总建设里程为2500公里,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市场。
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中机电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人才供不应求,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机电技术人才的需求。但是现阶段我国开设该专业的学校较少,有的学院为了扩就业范围而设宽专业。严重的造成了铁路招收不到符合需求的人才,特别是在当今交通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人才出现供不应求也是正常现象。
(2)专业要求有差距,很多学院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院校的教学组织能力与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的专业产生了很大的偏差,院校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提纲进行教学,缺少实际性的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这样也就造成了企业在招收相关专业人才后还要进行培养。
(3)技能人才的争夺激烈,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技能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例如地铁运营通涉及了通信、信号、车辆等专业而这些专业只是地铁能够使用。所以相关专业开设的比较少,导致了地铁专业人才的缺失,所以相关专业人才竞争十分激烈。
三、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人才培养的途径
1)“订单”培养就是通过校企合作来“按需定教”这样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
a.公开选拔订单班学生,公司可以让有关人员在学校进行普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介绍本公司的发展史与工资待遇,开展公司的教学体系培养模式,让有兴趣的同学进行报名参加,对报名的人员进行笔试、面试,然后参考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与表现进行选拔,表现优秀者进行组成订单班。
b.与学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订单式”培养方案是学校与企业进行联合举办的。所以可以签订有关协定,签订一个让企业与学校达到双利互赢的培养方案。促进校企共同努力的培养订单班学生,企业给学校带来利益,学校给企业带来人才,这种培养方式更能达到互赢状态。
c.精心安排学生实习,订单班学生在毕业之前,学校要安排订单班学生到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实习,企业选拔工作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作为老师带领刚进公司的订单班学生。通过这种培养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务必要在工作前拿到公司相应的证书与就业资格。合格者就可以在本公司进行工作,不合格者就此淘汰。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工作前就掌握了有关程序与工作经验,减少了公司为培训员工所花费的时间与资金。
2)企业内部培养模式、加强生产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a.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应该加强培养青年人员队伍建设为骨干,培养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通过对青年人员重点培训,为企业增加技术人才的培养,为公司带来长远的利益,培养出一批既年轻有能够掌握科学知识的高操作技术人才,为企业培养了未来发展先导的主体性人才。
b.绩效考核运用到实际当中,企业给予公司有考核的这一项目,把考核的结果运用到企业中,绩效好的让他们其中获取应有的利益,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工作人员做好自己的工作,对绩效考核结果比较好的工作人员进行鼓励,让他们保持好的工作态度,并进行指导,提醒那些考核差的工作人员进行工作指导,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并且应该怎样的对待工作态度,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努力的完成自己的工作,让想提高企业的发展,绩效考核的结果必须运用实际当中。
四、小结
本文结合多年的工作学习经验,对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展开了研究与探讨。具体的指出了,要正确的认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中机电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途径。
总之,对轨道交通企业来说,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疏导是一项比较有复杂性的工作。这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就够了,还需要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部门的重视,加大对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人才的培养,只有轨道交通运营单位真正的了解了人才的思想动态,才能让员工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积极对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工作给予重视,并且对有关好的建议给予采纳。
参考文献:
[1]陈义宜.理论联系实际构建“人才高地”———上海轨道交通网络人力资源开发的探索[J].人才开发,2008(5).
[2]余钢.城市轨道交通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7).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飞速发展,基础设施规模不断增加,运输量持续增长,交通运输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发展的同时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各运输方式间低效衔接的问题,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问题、交通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凸现使得以研究交通运行规律、解决交通问题为主的交通工程专业面临着大量的社会需求,特别是具有能以科学方法和工程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将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学科特征和国内交通事业发展趋势,交通工程行业需求未来将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系统规划和设计人才:主要进行道路交通项目和综合运输体系的系统分析、交通需求预测、网络规划和经济分析等。
(2)交通管理人才:基于工程技术、法制、教育等手段,对交通系统的运行进行管理,以使交通尽可能高效、通畅、公害小和能耗少。
(3)交通安全研究人才:探究交通运行机理与事故发生发展的深层次规律,为交通安全环境改善提供基础依据。
(4)高科技交通技术研发和应用型人才:将前沿科学技术融入到交通系统的建设、管理与改善中,以提升其效率和效益为根本目标。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重点
相对于高精尖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言,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和具有更具体实践能力的人才[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这里所指的“技
术”,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超越于一般技能,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不仅包括经验技术,也包括理论技术[4]。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紧扣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在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培养中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知识的掌握,将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贯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5]。首先,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工程设计和经济分析基础,能将道路设计、交通设计与经济分析相结合,将工程意识和效益观念融入学生交通规划、设计和交通管理能力的培养中;其次,培养学生一定的数学统计和建模
基金项目:山东交通学院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JY201205)
能力,使学生善于总结交通问题的分布规律,为后续交通系统改善奠定基础;最后,将信息技术基础学科引入交通管理和控制系统开发培养体系,使学生具有信息技术与管理服务领域渗透和融合的初步能力,提高管理服务效能。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点
优化课程体系,使知识结构系统化层次化
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结合交通工程专业涉及多学科交叉问题,在课程设置上理清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层次关系尤为重要。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根据人才培养方向要求使课程设置条理化、层次化、系统化,让学生了解每门课程设置的作用,有很清晰的学习主线,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最终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具有完整性和专业化。
将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结合,将能力培养融入日常学习
当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适时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让学生动手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在相对完整的一部分理论知识传授后提供课内时间让学生动手应用相关知识或布置必须自己查阅大量资料的综合型作业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学习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将教学与工作接轨
实践教学是将学生课堂学习和工作技能培养进行联系的中间纽带,在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充分利用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合理设置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辅相成的具有一定完整内容和与专业工作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贯穿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甚至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以此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职业素养。
以课外科技活动为延伸,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对于一些有学习余力,喜欢探索创新的学生,以举办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延伸,激发学生多途径、多方向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向更广更深的领域进行拓展,通过参加竞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撰写论文和专利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将知识扩散应用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使学生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结束语
【发布文号】交人劳发[2003]203号 【发布日期】2003-05-27 【生效日期】2003-05-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交通部关于印发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交人劳发[2003]20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局,中央管理的交通企业,部属单位及有关企事业单位:
现将部制定的《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向部人事劳动司反映。
要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交通人才队伍作支撑。各有关单位一定要把实施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作为交通人才工作的重点,上升到战略的高度给予充分重视,切实把该方案落到实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章)
二○○三年五月二十七日
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实施方案
为建立交通行业重点学科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作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高层次交通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根据人事部等7部委印发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人发[2002]55号)和我部印发的《公路水路交通行业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发“十五”规划》(交人劳发[2002]121号)及《关于加强交通系统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意见》(交人劳发[2002]436号),总结部在原直属单位中实施“十百千人才工程”的经验,现制定今后10年交通行业重点学科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方案,即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以下简称人才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实施人才工程坚持以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发挥政府交通部门和交通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建立上下协调、共同推动、良性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立足我国未来10年交通事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跟踪世界交通科技发展趋势,面向全国交通行业选拔交通重点学科优秀青年专业技术、管理人才,上下一起采取特殊有效措施加大培养力度,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交通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管理专家和国内交通重点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为我国21世纪初交通事业的发展提供高层次专业技术、管理人才保障。
人才工程的总体目标是:根据交通事业三阶段发展目标,特别是第一阶段目标对高层次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从现在起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对交通事业发展影响重大的交通主干学科领域里,培养造就一大批不同层次的学术技术带头人,重点是实现第一阶段目标所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管理人才。主要任务是:选拔百名左右交通主干学科领域里的青年拔尖人才作为人才工程的第一层次人选,由部重点指导培养,争取造就数十名具有世界交通技术、管理前沿水平,在国际交通学术界和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管理专家,并从中进一步培养造就一批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委)和中央管理的交通企业及交通院校和部直属单位共选拔千名左右交通主干学科领域的青年拔尖人才作为人才工程的第二层次人选进行重点培养,争取造就百名左右在交通行业有较大影响,在本学术技术领域有较高造诣的带头人;每个交通企事业单位要把本单位主干学科领域的青年拔尖人才作为人才工程的第三层次人选进行重点培养,争取在交通行业造就数千名在本地区、本系统有较大影响,在本学术技术领域有一定造诣的青年学术技术骨干。
二、组织领导
实施人才工程要按照统筹规划、齐抓共管、逐级负责的原则进行,建立健全交通行业优秀青年拔尖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工程的第一层次人选由部负责选拔、培养和管理;第二层次人选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委)和中央管理的交通企业及交通院校和部直属单位负责选拔、培养和管理;第三层次人选由交通企事业单位负责选拔、培养和管理。
人才工程在部党组的领导下,由部人事劳动司负责组织实施,部科技教育司、公路司、水运司、综合规划司、财务司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人才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报部党组研究决定。部重点抓好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的选拔、培养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委)和中央管理的交通企业及交通院校和部直属单位,根据人才工程的总体要求和本层次人选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人才工程的实施,在单位党委的领导下,由人事(干部)部门具体负责,科技、教育和有关业务部门要密切配合。
三、人选的选拔与管理
人才工程人选实行自下而上、逐级选拔、分级管理的原则。第一层次人选由部负责选拔和管理。
㈠第一层次人选的条件
⒈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交通事业,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⒉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学风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
⒊具有扎实的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经验,在交通主干学科领域里有较高造诣,在学术研究或技术、管理工作中有突出的业绩,在国内本学科领域里有一定优势和较高的知名度,有继续提高的潜力;
⒋至少精通一门外语,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本专业工作;
⒌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⒍入选时,年龄一般在45周岁以下(含45周岁),身体健康。
第二、第三层次人选的条件,由相应层次主管单位参照本条件制定。
㈡第一层次人选的选拔程序
第一层次人选由部负责选拔,首次选拔50名左右,以后每两年选拔一次,每次选拔20名左右。具体选拔程序是:
⒈部人事劳动司根据人才工程的总体要求布置选拔工作;
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委)和中央管理的交通企业、交通院校及部直属单位,根据第一层次人选条件,从本单位管理的人才工程人选中推选第一层次人选的候选人报部人事劳动司;
⒊部人事劳动司会同部内有关司局组织专家评审组对候选人进行评审,评审结果报部党组审批;
⒋由部公布第一层次人选名单,并颁发《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证书》。
第二、三层次人选的选拔,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委)和中央管理的交通企业、交通院校及部直属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并将本单位第二层次人选的《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登记表》报部人事劳动司备案。
㈢人选的管理
⒈建立联系制度和人选信息库。各层次人选所在单位和上级主管单位的人事(干部)部门要保持与人选的经常性联系,了解人选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掌握人选的科研进展和学术技术活动情况及其培养目标的落实情况,帮助解决有关问题。部人事劳动司是第一层次人选的归口联系部门,第一层次人选可以主动向部人事劳动司反映自己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要求,每年年底以前要将自己一年来的学术技术成果总结报部人事劳动司。部人事劳动司建立第一层次人选信息库,定期通过互联网或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第一层次人选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或督促所在单位解决人选的实际困难。
⒉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各层次人选所在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每年要结合职工考核工作,对人选的德、能、勤、绩,重点是培养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获得人才工程资助的人选,还要考核被资助项目的完成情况。考核工作由人选上级主管部门提出要求,人选所在单位负责实施,将考核结果报人选上级主管部门建立人选考核档案,作为对人选资助、奖励和调整的依据。通过考核及时掌握涌现出来的符合高层次人选条件的优秀人才,不断充实人才工程人选队伍。对那些丧失或违背人才工程人选的道德标准或有其他不符合人选条件行为的应予淘汰;对连续2年业绩平平确无培养前途的应及时调整,确保人才工程人选的质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委)和中央管理的交通企业、交通院校及部直属单位要在次年1月底以前将第一层次人选的考核材料(含调整意见)报部人事劳动司,由部人事劳动司建立第一层次人选的考核档案。部对第一层次人选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根据人选的考核结果和所在单位的建议进行个别调整;根据人选5年的考核结果进行全面核定、调整一次。
四、主要培养措施
人才工程人选所在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要根据工程的总体目标和每位人选的实际情况,确定对每位人选的培养目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人才工程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人选本人及其所在单位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第一层次人选培养方案的实施工作由部和人选所在单位共同负责。对人才工程人选的主要培养措施有:
㈠建立人才工程人选学术技术假制度。为了保证人才工程人选集中精力进行知识更新和总结自己的学术技术成果,规定第一层次人选每年带薪休假30天;第二层次人选每年带薪休假20天;第三层次人选每年带薪休假10天。学术技术假不包括国家规定的工休时间和节假日。对业绩突出,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选,有计划地安排他们接受高层次的学历教育。部重点资助第一层次人选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和出版专著等。
㈡资助人选出国培训、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积极开辟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地组织人才工程人选到发达国家进行专业培训、考察。积极支持人才工程人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部重点资助第一层次人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出国研修等。
㈢建立国内研修制度。为了优化人才工程人选的知识结构和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为人才工程人选到交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研修创造条件,研修方式可以采取访问学者的形式,具体研修时间根据人才工程人选培养方案确定。研修期间,人才工程人选在原单位的一切待遇不变。第一层次人选的研修计划由本人提出,所在单位同意后,部负责帮助协调。部积极支持第一层次人选到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研修,并给予一定的资助。
㈣实行导师带培制度。人才工程人选可以邀请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老专家或学术技术带头人为自己的兼职导师,建立师徒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第一层次人选如要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担任兼职导师,经部批准后,将以部的名义聘请,颁发聘书,并每月给予兼职导师一定的津贴。
㈤积极支持人才工程人选参加重点科研、设计、工程项目。人才工程人选所在单位要优先推荐人才工程人选申报科研项目,积极吸收人才工程人选参加有关重点科研、设计、工程项目。部的人才项目将重点安排第一层次人选,并采用滚动立项的方法给予支持。有关单位要优先安排第一层次人选担任国家和部级重点实验室及重点科研、工程、设计等项目的负责人,为他们早出成果、出大成果创造条件。
㈥加强对人才工程人选的宣传、奖励力度。各有关单位要积极吸收人才工程人选参加高层次的学术技术组织,并支持他们参加有关的学术技术活动,提高他们在本学科领域的知名度。人才工程人选所在单位要积极推荐人才工程人选参加部和国家及有影响的社会组织设立的各种荣誉称号的评选活动,并加大对他们的突出业绩的宣传力度。部设立的“交通青年科技英才”,主要从人才工程人选中选拔。优先推荐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和评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等,提高他们在全社会的影响。
1 提高双师素质, 确保人才质量
目前的交通高职院校中, 绝大部分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都能符合高职院校的要求, 而在质量上却存在问题, 由于工程师、技师等证书取得途径的多样性和取得方式的简易性, 导致一些“双师”有名无实, 理论水平尚可, 实践能力有限。因此, 对于交通高职教师的“双师”要求, 不应止步于证书, 应深入到实践。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安排无实践经验的教师脱产进企业锻炼。对于没有岗位实践经验的教师, 应号召其脱产进入行业企业进行实践工作, 时间最好为1至2年, 如此才能保证教师实践的连贯性, 才有利于教师系统的总结岗位实践经验, 为将来的教学服务。当然, 为了调动教师岗位实践的积极性, 学校应该做好相应的福利保障工作, 免除教师换岗的后顾之忧。
(2) 实行专兼职教师“一对一”结对工程。培养具有“双教”能力的师资队伍, 应将“请企业走进学校”与“让老师走进企业”有机结合, 实行专兼职教师“一对一”结对工程, 即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都要结对一位企业兼职教师, 作为课程设计、课程指导交流、应用研究的合作伙伴, 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 实现专兼职教师的优势互补。
2 改革课程体系, 配合人才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的配套改革, 因此, 为了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交通高职院校必须采取“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的方式, 从两个层面系统化设计课程:
(1) 课程体系的构建。在课程体系构建上, 交通高职院校应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 根据岗位定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 按照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和按照工作过程系统设计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在课程的综合化过程中坚持“以技术为核心的课程知识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实践观”以及树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发展观”。
(2) 课程要进行整合, 要根据工作过程或项目教学的要求, 把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训练整合到一门课程中, 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 从而提高整个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3 建设实训基地, 提高人才技能
(1) 改变校园形态。
从调研来看, 大部分交通高职院校的校园形态仍然以教学楼和教室为主, 无论从外观还是内在上对高职院校特色的体现并不十分明显。因此, 首先要积极促成校园形态的改变, 高职的校园形态应该是以实训场所为主, 而非教室为主, 从校园形态体现高职特色。
(2) 深化“校企合作”。
要从根本上盘活实训基地, 使其能够得以持续发展, 光有建设还不够, 还应使其投入运作, 因此, 可以实训基地及其功能为基础成立能为区域行业企业发展提供研发服务的机构, 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 以先进的设备和研发实力吸引企业入校, 一方面可以增强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动权, 另一方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技能竞技场。
(3) 确保实训基地的双重功能。
实训基地应体现出双重功能, 一是教学性, 交通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首先要保障的就是其教学性, 即实训基地的软硬件设备必须体现“教学性”, 实现育人功能。二是生产性。交通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在实现育人功能的同时还应体现其生产性, 即实训基地不应仅仅停留于教学任务, 而是应该建立真实职场环境, 以真实的工作任务进行生产, 运用市场机制运行。
4 建立人才跟踪, 保障目标实现
交通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完成及完成的实况应进行考核, 这就需要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体系, 这一体系主要由两个方面有机构成。
(1) 建立毕业生技能考核体系。
目前, 在学生毕业环节, 几乎所有的交通高职院校都采用的是“撰写毕业论文+毕业答辩”的形式, 这种模式类似于本科生毕业模式, 然而,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是有本质区别的, 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对其四年理论研习成果的总结和汇报, 而高职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人才的技能, 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展示三年所学则显得背离其中, 因此, 交通高职院校应在学生毕业环节采用技能综合汇演的形式, 要求毕业生熟练掌握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划中涉及到的所有技能, 并以实际操练的形式进行考核。
(2) 建立半年期人才跟踪评价体系。
毕业生技能考核体系仅仅局限于对人才技能掌握情况的考核, 交通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市场需求, 是否体现行业特色, 是否胜任岗位要求, 还有待接受实践和时间的检验, 其具体做法如下:①设计人才跟踪评价表, 在学生毕业时随档案一同交付用人单位, 并与用人单位协议定期反馈至学校;②确定半年跟踪期, 一般用人单位都会设置一定时间的试用期, 通常在三个月至半年左右, 因此, 对人才的考核可设定半年期限的跟踪期, 如若跟踪时间太短, 不利于用人单位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而如果跟踪时间太长, 则难以把握人才的真实水平。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与合理运作, 交通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关于交通高职教育定位的几点意见[J].交通职业教育研究会, 2004, (11) .
关键词:人才培养 艺术教育 交通院校 审美教育
当前交通院校传统的培养集中在德、智、体方面,而忽视审美教育。艺术教育课程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和必修学科,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仍然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而交通院校的艺术教育尤其薄弱。即便交通院校开展了艺术教育活动,在艺术学科体系内部,部分课程实施者较为片面地理解艺术课程目标,只注重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不重视对学生艺术兴趣爱好的培养,导致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不断下降,造成艺术教育和教学实践审美性、艺术性的丢失。因此必须找到符合交通高校的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的艺术教育的正确途径及时总结实践经验,这不仅关系到所培养的大学生人格构建、素质高低,更关系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这都直接影响到交通院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质量与素质[1]。
1 交通行业教育中艺术教育的作用
在《浙江省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我省提出了: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坚持机制创新。抓住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改善人才成长环境和条件,使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近年来,交通院校人才培养已经朝着综合性人才方向努力,但由于认识时间较短,师资力量的缺乏等多种原因,致使目前我国交通院校的人才培养依旧多偏于应用性,这就要求广大交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更新观念,科学兼顾好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以下笔者从三个方面对艺术教育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
1.1 艺术教育是形成正确、高品位审美情趣的重要催化剂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是艺术教育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所以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品位的审美情趣,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的本质属性,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建立艺术和现实间的审美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品位的审美情趣。艺术教育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情感等方面,人们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会形成正确的、高品位的审美情趣。
1.2 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艺术的各个环节都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并伴随着独特的创造行为。有关的资料显示,人的大脑有左右两个部分。左脑的功能是计算、议论、语言等;右脑具有情绪、平衡、形象思维等功能。只有这两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高智商和高智能。比如,欣赏、演唱、演奏音乐可以有效的促进右脑的发育,不仅能够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也可以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1.3 艺术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健全
艺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淡化了以往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功能主义的价值观,重视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设计、自我选择的能力,在高校教育中起着塑造大学生健全高尚人格的作用。艺术主要是教会学生知晓“美的规律”后,在进行中塑造美,践行“美”艺术有利于加强人的情感体验,培养人的良好情绪表达与情绪控制能力[5]。
2 交通行业教育中艺术教育的现状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大学艺术教育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不仅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由于我国交通艺术教育起步较晚,再加上不够重视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的交通院校艺术教育差强人意,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艺术教育观念的滞后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很多学生认为要想满足社会的需要,必须掌握一些实用性的技能,所以很多的学生都会考取一些实用性的证书,比如参加国家CET4(6)英语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这种观念已经在学生的心中根深蒂固。而从学校教学的角度出发,学校受实用教育思维的影响,导致现在的学校的教育现状是重视实用性或研究性教育,忽视艺术教育,这种现状很大程度上的阻碍了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2.2 艺术教育地位的缺失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没有给艺术教育应有的地位,很多的教育工作者认为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把其归到“德育”的范畴,然而必须意识到的是艺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对德、智、体诸育的作用,它只是艺术教育的副产品。不能为了保证艺术教育的地位,就把艺术教育当成是一种德育的媒介和益智的手段。艺术素质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所以真正的艺术教育应该意识到自身的重要地位,意识到自身肩负着提高人类艺术素质的光荣使命。
2.3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非课程化倾向
现阶段,很多交通院校的艺术教育都只是停留在自发的艺术活动这一层面,实际上这种表现就只是把艺术教育的重心放在了课外艺术活动上。通过举办一些歌咏比赛、艺术摄影比赛等,这种艺术教育的非课程化虽然可以带来一定的轰动效应,较快的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应该意识到艺术教育的全部并不是课外艺术活动,它只是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如果长此以往下去,只会造成艺术教育的形式化和片面化。
3 交通院校提升艺术教育的对策
面对当下交通校园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存在的现实及诸多不足情况,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明确交通院校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才能明晰相应的教育对策。交通院校的艺术教育是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都能够懂得艺术,及时的发现隐藏在生活中的美,并可以创造更多的美,并不是希望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艺术家,具备很强的艺术技能。艺术素质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为了达成这个目的,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艺术教育在交通院校的活动开展。
3.1 提升艺术教育的地位
交通院校要想真正的实施艺术教育,必须首先从观念上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应该意识到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任,只有意识到艺术素质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明确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才能树立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出发,大学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也要同时具备和其专业素质相应的人格水平,艺术素质作为每一个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素质,它的作用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心灵,所以,交通院校一定要提升艺术教育的地位,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2 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
要想使艺术教育得到长远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成立有效的组织结构。有关规章制度要求:学校应当有一位校级领导主管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并明确校内艺术教育管理部门。交通院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仅靠学校、艺术教研室或团委来实施是完全不够的,应当由上至下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设置一个直属学校管理和统筹教学的机构,指定专人管理、有固定的经费投入,机构人员可以由校内外专兼职教师组成,负责整个学校艺术教育具体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机构职责是全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制订相应的管理目标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提供必要条件。组织艺术教研活动,并直接对艺术团进行管理和指导,负责联络专家进行各种形式的长、短期专题讲座,建立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行资源共享等。
3.3 设置合理的艺术教学课程
开展艺术教育的关键是构建一个以人为本、规范、科学的艺术课程教学体系。一般来说理工科院校很少设置艺术教学课程,所以要想在理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首先必须意识到艺术学科在理工科院校的重要性,设置合理的艺术教学课程,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系统的艺术教育。在教育体系的构架中,工程技术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交通院校在开展艺术课程时,比如美学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教学及艺术鉴赏等,可以把这些课程融入到交通专业教育的全过程,由原先单一的艺术教育延伸到科学审美。如果单纯的艺术理论课程能够和理工科专业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开发大学生的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还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构建。
3.4 建立完善的艺术课程评价体系
由于我国的艺术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所以对艺术教育的目标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是已经达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并不是一项职业培训教育,并不是针对少数学生的,它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所以在建立艺术课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比如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过程、方法等,同时还需要把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考虑在内。由此观之,成功的好的艺术教育必然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素质为标志;同时也必然以注重教学过程的赏心悦目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爱好和欣赏水平为准绳。
3.5 加强艺术教育教学的科研与交流活动
交通院校艺术教育由于开展得比较晚,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出现一些新情况,针对这些情况,理论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交通院校艺术教育要加强教学的科研,设立相应的研究室或课题组,加强对艺术教育研究项目的管理,及时推广优秀成果,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根据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制定规范的科研管理政策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充分调动广大从事艺术教育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壮大科研力量以引导艺术教育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海鸥.开放、多元、综合的艺术教育[J].教育研究,2003.1.
[2]庞海芍.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3]殷波.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4]顾建国.关于交通高教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交通高教研究,1996.12.
[5]交通教育五十年编写组.巨大的发展 辉煌的成就——交通教育五十年的奋斗历程[J].交通高教研究,2000.01.
[6]呼宇.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7.
[7]易琳.对理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途径对策的思考[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8]顾国珊.提高学生西方音乐鉴赏兴趣之我见[J].广东教育,2007.7.
[9]杨杰.论美育在理工科教育中的内在动力机制[J].广西社会科学,2006.6.
[10]谢萍.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
【交通局人才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交通局半年工作总结07-09
交通局个人年度工作总结10-10
县交通局环保工作总结10-13
交通局党委工作报告06-18
交通局政务信息工作汇报10-05
交通局查无工作总结06-21
交通局执法年终工作总结汇报07-10
交通局安全管理工作总结10-05
市交通局安全工作总结报告10-15
交通局委员会工作要点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