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课程纲要(推荐8篇)
课程名称:羽毛球 开发教师:谭校红 课程类型:健康生活类
课时:一学年,共30课时,每周2课时。开设对象:1-6年级学生
二、课程目标
1、以全面贯彻落实课改精神为宗旨,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创建教学新模式新情景,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兴趣。
2、让学生初步掌握羽毛球基本技术、技能,了解羽毛球运动相关知识及发展概况。
3、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活动过程,在活动体验中培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乐于助人、相互帮助的学习习惯。
三、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
1、学习羽毛球发展的相关知识
2、认识场地;学习握拍技术
3、学习发高远球技术。第二单元
1、复习巩固握拍动作和发高远球;学习放网前并初步学习勾球。
2、学习羽毛球场地知识
3、学习挑高球(直线)。第三单元
1、学习有关 场地的知识
2、复习高远球挥拍并练习打高球。
3、学习正手对角线挑球及反手挑球。第四单元
1、学习有关比赛的相关规则
2、复习正手对角线挑球及反手挑球。
3、初步学习吊球技术。第五单元
1、进一步学习步法即后场步法
2、进一步强化高远球挥拍动作的规范性。
3、对打高远球。第六单元
1、复习吊球,在巩固动作的基础上提高击球质量。
2、初步学习网前动作即勾球。
3、练习前、后移动的高远球。第七单元
1、练习多球的吊球加强学生动作的稳定性。
2、练习网前多球,提高学生的网前技术。
3、素质练习即场地移动。
四、课程实施
1、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羽毛球校本课由小学部学生自由选报,学校固定每周二和周四下午第三节课和课活时间为上课时间。
2、我们一般先采用集中教学,然后进行分时练习的方法,实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身边或国内的羽毛球巨星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4、建议学校购买一定的教学器材,便于教师教学;建议班主任及家长为学生提供学习器材及满足需求。
五、课程评价
1、评价内容
(1)、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兴趣程度。
(2)、学生对羽毛球运动技能的掌握。
(3)、学生间人际交往状态的改善程度。
(4)、学生获得的成就感。
2、评价形式
(1)、学生自评:学生针对以上内容对照参加本组以前进行自评。(2)、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训练实践态度、运用技能的能力等,可用成绩册、记分的方法对每位学生的表现简单记录,作为评价依据。
(3)、学校评价:可以是学校了解本课程情况的方式;也可以是学生在学校活动中发挥特长而得到学校的认可、肯定。
(4)、学生评价:学生根据被评者能力的提高程度给予适当评价。
一《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目前《纲要》课程教学已经达到了国家设定的主要目标, 即承担着帮助当代大学生在历史的视野和陈述下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的必然性和正确性的教学使命, 而且在课堂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革新也逐步夯实丰富, 现代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但是, 仍然存在的三大突出的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第一, 如何把握理论课程属性与历史课程内容的关系;第二, 如何调适课堂教学的有限性与学生主体需求多样性的矛盾;第三, 如何完成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因此, 在《纲要》实践教学中, 教师注重对大学生人文素养自我诉求的满足, 关心大学生对学科重点、难点、热点、疑点问题的探究, 加强对大学生历史研究基本方法的训练, 推动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等方面, 都有能力缓解和弥补《纲要》课程课堂教学的不足。
2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纲要》实践教学, 虽然是教师自己设计或教研室统一规定, 但各大高校基本上大同小异, 比如撰写小论文、读书笔记、参访报告、红色电影观后感、革命歌曲听后感、辩论赛、微电影或是课题研究, 反映了大学生课外实践的形式多样、内容多元、思维创新、主体自主、小组自治、方向明确, 某种程度上讲, 与实践教学的初衷和发展规律一致。然而, 依据问卷调查和课程实践教学验收情况来看, 存在以下现象。
第一, 大学生实践的热情高但难持续, 虎头蛇尾的多;第二, 大学生实践的动机纯但难追求, 挑肥拣瘦的多;第三, 大学生实践的内容实而不钻研, 浅尝即止的多;第四, 大学生实践的途径新而不甄选, 千篇一律的多;第五, 大学生实践的主体多, 教学多级良性互动有限;第六, 大学生实践的主导少, 合作小组绩效分化严重。
二“合作教学、四维评价”策略在《纲要》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合作教学”是目前欧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国内的教育工作者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 于1990年初提出了“合作教学论”。如果说苏联的“合作教育学”所涉及的主要是师生之间互动合作, 美国的“合作学习”所涉及的主要是生生之间互动合作的话, 那么, 我国的“合作教学论”所涉及的则是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立体互动合作。即便存在不同, 但教学理念上是共同的, 概言之, “合作教学”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 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具有创意性、情境性、互动性和实效性等特征。但是, 目前国内的合作教学评价方法一般采用的是“二维评价”, 也就是由合作小组个人的能力评价与全组成绩评价二维组成。这显然是不够的, 既不能体现合作小组合作、互动的“真精神”, 又不能客观公允地评估差别化的个人和小组。为此, 笔者提出了“四维评价”策略, 并引入到合作教学模式中, 对《纲要》实践教学进行了实证分析。
“四维评价体系”, 就是把学生的实践成绩分成四个轴, 即任务轴、努力轴、成果轴和互动与技能共享轴, 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应用性特征, 能全面反映合作小组和个体的实践成绩。
通过运用“合作教学、四维评价”策略, 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任务结构、奖励结构、成绩结构和权威结构得到了基本改造。任务结构直接改变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传统, 合作小组务必使任务专门化、具体化、深化、内化。例如, 一起看一本令人感动的书, 学习一位令人感动的人物的事迹, 践行一句令人感动的话, 看似简单但却是一个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奖励结构则否决了课堂表现中“胆大的撑死, 胆小的饿死”似的机械奖励, 也不是“二维评价”常常出现的考试高分奖励或“好印象”奖励, 而重在小组建设, 小组成员之间形成“正相互依赖”“荣辱与共”“利益共同体”的关系是“合作性奖励”的一个重要指标和原则。成绩结构看重各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 关注合作小组在任务层次、努力程度、成绩提高幅度、互动和技能共享程度等方面的合作和竞争, 注重小组自评、个人自评和课堂展示积分, 教师总评仅作为参考。权威结构是合作教学的一大特色, 强调的是学生自我控制活动为主, 教师指导协助为辅。教师权威的弱化促使合作小组每个人不管其能力大小, 都能为小组任务的完成做出独特的贡献。
实践教学中, 合作小组在教师主导、引导、指导、传导和督导下探究“疑惑”和“问题”, 合作挖掘史料, 辨伪存真, 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 自己释疑, 感受历史的魅力和审美愉悦。2013年所教电信工程学院04、05、06班成为“学生自己最满意的班集体”, 其中童欣宇组的“党的建设与国家兴亡”、李双娥组的“《1942》观影感”、杨明组的“改革开放三十来家乡的变迁———神秘的湘西”, 以及李宇组的“近代早期各种救国方案之比较”, 从课题的拟定、设计到课题的整体性分析和论述, 都直接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趋向和历史审美意愿, 贵在有历史感、有时代感、有冲击感、有使命感, 绽放出来的勇气、坚持、创新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历史教育的长远规划和发展, 有利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
三“合作教学、四维评价”策略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1对课程准确理解与课程实践全面实施
实践活动的形式和手段无论怎么变化, 离不开对各种文本的解读。教师是文本与学生对话的中介, 学生与文本对话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因此, 教师对课程的开发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难易程度。当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学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关系处理得当时, 对课程实践教学的把握, 对各类实践活动的设计才会得当, 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培养要求, 进而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显著成效。否则, 教师对课程缺乏深入的理解, 往往导致课程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同时潜在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
2《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要突出过程评价
实践教学是以学生和合作小组为主体, 知识、技能和实践成果都不是主要考核内容, 而实践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开发、方法的运用与创新、能力的成长、情感与价值观的升华, 这些才是最可宝贵的, 也是最真实的评价内核。因此, 在实践过程中, 可以采用“学生周情况表”“学生成长袋”“师生互动信箱”“在线统计”等途径及时跟进, 形塑学生的成长轨迹,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3“合作教学、四维评价”策略的不断优化, 离不开一个个互动的、合作的、差别化的实践小组
除了课堂理论学习, 课外实践教学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 特别是个性、身心、能力等多方面充分发展的途径和不可缺少的过程。通过合作教学模式, 让一个个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不同的个体在一起合作学习只是积跬步而已。在任务分工和目标确立、个体努力和小组共赢、情感与价值观交流、互动和技能共享等方面, 合作互动性小组往往能发展成为一个“促进性的相互依赖”的“动力整体”, 彼此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鉴赏、相互实现思维和智慧上的碰撞, 从而产生新的思想, 萌生自重自尊情感, 营建良好人际环境, 取得良好的团体和个人实践成绩, 最终获得需求感、满足感和荣誉感。因此, 合作互动性小组往往优于竞争与个人主义盛行的小组, 而非合作非互动性小组往往难以完成合作教学目标。创建互动的、合作的、差别化的学习实践小组, 能收到事倍功半的绩效, 使“合作教学、四维评价”策略不断地优化, 合作小组的成效最大化。
4实践教学需要切实的关注和重视
正如前文讲到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中, 实践主体无经费补助, 活动的开展完全是自筹、自理、自费、自愿, 教师的奖励也常常口惠而实不至;与此同时, 教师一对多督导实践教学, 多负责必多苦累;反之, 教师缺位, 实践活动难免不流于形式。如果实践教学能得到一些适当的资助和奖励, 包括活动经费、免费资料下载、实践平台体验、教师助理的协助、优秀的实践成果成册展示, 甚至是研究性课题获得教研室级, 或院级, 或校级课题立项的奖励、学生免试资格奖励、大学生创业计划课题资格推荐, 等等, 就能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践学之风、试验之风、创新之风。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4.
[2]王坦.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N].中国教育报, 1995-12-29.
[3]陈劲波.合作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对我国高校改革的启示[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1 (12) .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印发,宣告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完成了本次修订,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本次课程标准修订,本着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其最重要的变化体现在“更加重视德育”“更加关注能力”“更加体现时代特色”“更加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四个方面。而这些变化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来说,我们更关注的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具体内容上进行了哪些改变,这些改变对我们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其实,在关注改变了些什么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哪些是没有改变的,也就是,哪些是坚持的,为什么要坚持这些。因为,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变”,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为了宣传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新理念,让新的理念更好地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本刊从本期起开设“课程标准研究”栏目。本栏目力图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反映课程标准修订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为广大读者了解和使用课程标准(2011年版)服务。欢迎踊跃来稿,稿件请发至E-mail:mathemu@163.com。
新世纪初,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由此,我国掀起了宏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在新的课程理念引领下,经过十多年实践,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令人欣慰的变化。在课程改革实践进程中,教育部在深入调研、严谨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修订完善,并经过严格审议,于2011年12月28日,正式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决定在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件大事。2011年版新标准的正式出台,无疑会给中国基础教育界乃至整个教育界带来深刻影响。为了深入宣传新标准,并让广大读者更加全面了解新标准的精神实质,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课程教学论专家李铁安博士。李铁安博士长期关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及教学实践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学术观点,新近又主编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丛书》,对新标准的精神实质作了全面深入的思考与解读。
记者: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在实验稿所主张的新理念的引领下,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我国的基础教育面貌有了很大改观。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又正式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请您谈谈:新标准经历了怎样的形成过程?
李铁安: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载体,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课程标准(实验稿),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步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虽然在十年改革实践过程中,也确实听到一些对课程标准质疑和批评的声音,实验稿本身也确实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这恰恰反映了过去十多年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经历的是一场伟大、深刻而生动的教育实践。这十多年,也是中国教育经历的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区间。
实践是检验改革价值追求与方向的客观标准。实验稿与课程改革实践相互推进、相互校验,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开展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实验情况调研和修订工作的通知》;2007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组织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征求意见工作的通知》,并正式启动了对实验稿的修订工作。为做好修订工作,教育部先后于2003年和2007年两次组织面向全国的大规模调查。此外,各学科修订小组还组织和开展了多形式、多层面的调研工作。这表明:新标准是在深入调研、严谨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精心修订及严格审议下形成的。
记者:听了您的论述,我对新标准的形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那么,新标准的核心价值追求是什么?
李铁安:新标准有诸多新变化和新特点。与实验稿相比,应该说,理论基础更为坚实,架构更为系统,课程目标更为厚重,内容选择更为科学,实施建议更为适切。
更重要的是,新标准蕴含着对教育的更深刻的价值追求。新标准以实验稿为文本基础,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根本要求,以深化课程改革为目标指向,以充分发扬过去十多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切实解决实践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为实践依据,以理性借鉴国际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进展为重要参照。
新标准的核心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彰显了课程的文化观。课程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生,这是文化观下课程的基本立场。课程是学生怀着对知识、智慧、生命乃至精神上的需求去热情体验的一个动态旅程。只有真正为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知识才称得上是课程,不能触及学生心灵与情感,没有给予学生以智慧启迪和生命润泽的课程,就不是具有真正意义的深刻的课程。
文化观下的课程至少从课程的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内容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反映以下基本特征:价值性、主体性、社会性、过程性、生成性和发展性。应该说文化观下的课程是基于为学生提供良好教育的宗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程实践活动,都能在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和与他人合作交流,逐步经历、认识和体验课程知识的结果与形成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思想、经验和精神品质的不断发展。
记者:与实验稿相比,作为新标准的亮点,有些学科的新标准出现了一些新的提法,如数学新标准中提出了“四基”目标。对于数学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您有什么看法?
李铁安:每一个学科的新标准无论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数学新标准由实验稿中的“双基”变为“四基”,实际是对课程总目标作出了新的重要调整,对目标体系中的内容作了重要补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重构,明确提出了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为内涵的“四基”目标。课程目标体系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就数学思想来说,它是指人类(主要是数学家)在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包括数学家对数学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性认识和反映,以及数学家信念品质、价值判断、审美追求、思维过程等深层的思想创造因素。数学思想是数学真善美的统一,是活生生的数学灵魂。通过数学思想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透过数学知识和真理“冰冷的美丽”,体会数学再创造的过程,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想的学习还可以启发、引导和促进学生整体认知结构(智力和情意)的形成与良性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欣赏、享受数学的文化韵味和文化品格。数学思想在学生心灵中内化的过程,也是学生求真、向善、创美的过程。
就数学活动经验来说,它是指人们将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的经历和体会积累起来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观念。显然,学生通过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亲身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能够获得具有个性特征的感性认识、情感体验、数学意识、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而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最重要的是积累“发现问题、提炼问题”的经验,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总之,是“从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的经验。数学活动经验也是学生主体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新标准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作为课程目标内容,这既是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的“课程内容也包括数学形成的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具体体现,也是保证新增加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具有初步的科学态度”等课程目标实现的基本载体,而从根本上说,又是实现数学教育核心价值、体现数学课程性质的必然需要。总之,新增加的这些内容绝不仅仅表现为量上的增加,而是有其鲜明的内涵导向——突出了数学课程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性与生成性的目标要求。新标准的课程目标强化了数学内容的丰富性、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对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综合性,使得新标准的课程目标更为充实和厚重。
记者: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加入了新的成分,如在附录中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等。这些变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其他学科课程标准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吗?
李铁安:语文新标准在附录中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这个变化主要是强化对学生进行汉字教育的考虑。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的识字、写字教学还有比较明显的欠缺,事实上,不少高学历的成人也普遍地存在严重的书写问题。当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错别字情况严重(包括中小学生与成人);书写质量普遍偏低;有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学习负担过重。
中小学的各个学段识字和写字的数量与内容究竟如何规定和选择,这是汉字教育中一个非常有讲究的问题。以往,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从来都是对字的数量进行规定,但对具体选择哪些字没有明确规定。因此,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在选字的问题上也就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另外,长期以来,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具有不同教学难度的字,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同样的方法平均用力。比如,每学一字一概要求学生抄写十遍甚至二十遍以上。事实上,不同的字学习难度不尽相同,不同的学习阶段识字、写字的难度也不相同。
新标准推出的《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借鉴我国传统识字、写字教学的经验,集中了300个“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的字。这些高频字里面包含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识字、写字教学先在这些字上下功夫,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和表二共列出了3500个常用字,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这一学习要求具体化。引导学生先学习表一呈现的2500个字,更有利于学生较早地顺利开展阅读。
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写字的过程,也是规范意识、书写技能、习惯、性格养成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审美感受力。所以,写字学习,不能简单地被当作为了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而掌握字形与书写技能的过程。在汉字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和辨识正误、美丑的能力,引导他们摒弃浮躁情绪,静心求实,认真练习,努力提高书写质量。
其他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也都有一些标志性的变化。如生物学新标准以突显重要概念为标志,在内容标准的10个主题中增加(或修改)了47个生物学重要概念,重要概念以命题的方式具体描述,并增加了关于生物学概念的教学建议。化学新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能力目标和案例重新论证和修改,科学探究具体要求由三个方面扩展到四个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实验活动”内容,要求至少完成8个化学实验。这个变化的目的是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物理新标准附录中列出了20个学生必做的物理实验,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
记者:课程标准的修订必然会带来教材的修订,并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方式的改变。广大教师应该如何看待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
李铁安:毫不过分地说,过去十多年的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文化的一个创生过程。课程改革之前,中国教育教学的优秀传统以及问题弊端与改革所提出的新理念在新的实践中交汇激荡。这其中,广大一线教师以他们的智慧和勤奋孜孜以求,大胆探索,积累出许多鲜活宝贵的经验,也离析出许多更加生动切实的问题。如果说,宏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掀起了汹涌澎湃的浪潮,那么,广大一线教师才是真正的弄潮儿,他们才是创生教育文化的主力军。
新的课程标准确实在理论基础上更为坚实,在理念架构上更为系统,在课程目标上更为厚重,在内容选择上更为科学,在实施建议上更为适切。因此,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首先需要认真学习新标准。
审视过去十多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历程,最重要的启示之一是:作为课程标准的实践者,广大一线教师能否准确而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的文本内容,是有效落实课程标准的基础,而能否透过课程标准的文本在更深层次上把握其背后的“精神实质”,则几乎决定性地影响课程标准的有效落实。所以,作为一线教师,要在新标准精神实质的导引下,不断理清和明晰新标准的实践价值取向,积极探索新标准的实践路径,从而扎实有效地践行新标准。
遥想十多年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船启航时,实验稿已然成为课程改革前行的航行图。而实验稿提出的新理念或许给一些一线教师带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茫茫然”和“敢问路在何方”的“戚戚然”,个中缘由千丝万缕,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如今,新标准已经颁布,尽管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这很可能是又一轮的“山雨欲来风满楼”,但假使能以新标准的精神实质导引课程实践,或许会渐渐体验到新标准确有一番“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清新与温馨。因为热情而理性的实践总会激动人心!
一、开发原则与开发背景
1、开发原则:《趣味数学》课程就是要把“数学有趣,数学不难”的理念放在第一位,故名“趣味数学”。本课程让学生在趣味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学生的生活,源于学生好奇之事,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根据自己对高中数学基本的了解,设计出有趣的数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无痕的引导,降低学生接受的难度。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发现感受到有趣有用的数学。同时体会我们中国古代光辉的数学成就,有信心学好数学。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和途径,而数学语言却以简练和逻辑为特点。为了把抽象的数学符号变为生动活泼的形象符号,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更容易掌握,《趣味数学》将寓教于乐的传统教学理念移植到单调枯燥的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看图朗诵、动手动脑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操作学习法、阅读学习法、迁移学习法、发现学习法、尝试学习法等众多学习方法,让孩子通过饶有兴趣的认知方式轻松掌握知识。
2、开发背景:“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不仅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而且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数学以高度智力训练价值以及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为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思维训练,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渊博的数学知识,也使那些数学尖子有发挥自己特长的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可以训练他们的思维,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发展,形式健全人格,具有终身持续发展能力的力量源泉。开展教学思维训练活动,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培养兴趣爱好,发展教学才能,提供了最佳的舞台,未来的数学家、科学家、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就在他们当中诞生。
三、课程目标
1、通过学习趣味数学题目,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3.通过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数学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4、课堂上围绕“趣”字,把数学知识容于活动中,使学生在好奇中,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力求体现我们的智慧秘诀:“做数学,玩数学,学数学”。
四、课程内容
1、结合教材,精选数学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力求题材内容生活化,形式多样化,解题思路方程化,教学活动实践化
2、围绕数学快乐游戏、数学图形剪拼、数学智力竞赛等开展学习。
3、教学内容形式力求生动活泼,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赋予启发性,趣味性和全面性,扩大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五、教学原则与方法
1、实践性、趣味性、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除了严谨性以外,还有很多的趣味性,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2、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教学中,面向学生全体开展各种活动,同时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指导他们选择不同的练习内容。
六、课程安排
1、猜数字魔术
2、神奇的问题
3、骨牌游戏
4、火材棒的奥妙
5、巧寻路线
6、西洋棋的故事
7、想法与算法
8、魔方阵之谜
9、有趣的黑白棋
10、渡河的问题
11、遁形线之谜
12、有趣的问题
七、教学建议
本课程建议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来实施教学活动。考虑学生对趣味数学的话题一些比较感兴趣,比较有热情,建议每一节由老师简单引导,结合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有趣的问题、曲折感人的事情、人物背景,与学生一起探讨。采用集体引导。独自练习、分组活动、合作学习、实际操作、生活实践、调查研究等方法对数学中一些有名的问题、定理、悖论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和认识,感受数学的魅力。
八、学习建议
通过活动,学生能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情景化,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将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渗透到每一节节程之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认知数学符号,掌握数学概念,形成数学思维,明白数理意义,亲近数学学科。并且通过这些问题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数学奥秘的机会,学生在参与这些数学游戏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价值,锻炼数学智慧,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些题目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洞察力、分析能力、图形识别能力、想像力、形象思维能力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训练。
九、课程评价,1、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参与态度、活动表现等情况及时评价,评价采取生生互评、小组点评、教师评价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
2、学习成果展示评价。
七年级语文组
实践表明,教师从写教案、教学进度到编写《课程纲要》是提高教师课程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有效地促进教师形成课程意识,提高课程能力,特组织七年级语文教研组老师编写《课程纲要》。
一、组织教师认识学习《课程纲要》的意义,熟练把握课程内容,及各个环节的课程目标、内在联系等。让每一位教师分清《课程纲要》与教案、教学进度的主要区别在于完整的体现了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二、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纲要》编写实际上就是对将要实施的教学进行了整体设计,便于认真把握所教学科知识整体轮廓,清晰单个知识点的作用于意义。
三、本着全组教师全体动员,人人参与,集中学习,分散编写《课程纲要》的原则,定期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分享与评议。并在新学期第一次上课时,与学生分享编写的《课程纲要》,让学生知道本学期本学科 的课程教学计划。
四、为使《课程纲要》更好的呈现,认真参阅小学一年级的《纲要》案例。关键环节是处理好四个课程元素。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学生的研究、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对教材及其它资源的分析,具体撰写的要求有:必须全面、适当、清晰;一般用4-6点的方式来描述;涉及的目标包括三大领域与确切的认知要求/水平。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则针对教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它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内容难点、重点等,并要求教师明确所需相关学习资源是否具备。学习主题/活动安排则需要教师确定教学活动是如何组织、实施的,其要求包括:重点突出,按从易到难排序;明确描述选择的内容与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有效性评价应当既包括学的评价,也包括教的评价,教师要确认评价的内容与评价方式或手段。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类别:实践活动类
2.适合年级:六年级
3.总课时:18课时
4.开发者:徐洁琼
二、课程性质
《趣味科学》课程是以科技小制作为主体,结合课本所学并适当拓展,用以揭示生活中常见魔术背后的科学知识,其材料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孩子们可以在课堂外就地取材进行研究,让孩子明确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爱科学的一门扩展性课程。
本课程内容以问题或情境引出内容,运用多学科来解决问题,体现了STEM理念。同时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性”,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拓展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趣味科学》这一课程的实施目的就是打开孩子们探究身边科学的大门,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明白科学无处不在。
三、课程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科技制作的探究热情和制作热情,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运用于产品。
2.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探究及创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悟科技的进步,科学的伟大。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三角形结构比较稳定,且承重能力强。
2.知道杠杆平衡原理。
3.知道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
4.了解常见动力种类并知道反冲力及热力和弹力。
5.知道电动机内部结构并了解其工作原理。
6.知道叶子拓染及叶脉书签的制作原理。
科学探究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得出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案。
2.能用语言、图画等方式来记录探究过程并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及结论,并与同学弹力交流。
3.通过运用多学科,多方式来解决科技制作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力和创造力。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常见的科技制作和科学现象及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尊重事实,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及能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信息、乐于表达,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并能在反思实践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1.了解科学技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人类可以不断改进产品以适应自己的需求,而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物理中的结构学、力学和植物学,从这几个领域中选择了11个小课题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乒乓球叠叠高、制作小杆秤、制作“不倒”蛋、纸船承重、气球动力赛车、热力旋转灯、水火箭的制作、创意投石机、简易电动机、叶子敲拓染、叶脉书签等内容。面向六年级开设,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应用主题,让学生逐步探索科技小制作的秘密,理解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初步培养和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专题
内容
形式
课时
结构
1.乒乓球叠叠高
实践探究
2.制作小杆秤
实践探究
3.制作“不倒”蛋
实践探究
力
1.纸船承重
实践探究
2.气球动力赛车
实践探究
3.热力旋转灯
实践探究
4.水火箭的制作
实践探究
5.创意投石机
实践探究
6.简易电动机
实践探究
植物
1.叶子敲拓染
实践探究
2.叶脉书签
实践探究
五、课程开发原则
《趣味科学》是一门实践活动类课程,因此在教材编写上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课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广泛关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设计、开发、实践、体验和创造等,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二)开放性原则。
教师应开放活动范围及活动方式,学生的活动方式表现为自主选择、主动探究、自主实践;教师的活动方式表现为创设情境、参与合作、指导帮助。(三)灵活性原则。
课程设置在注重基础知识、实际操作、理论研究组合的同时,更要突出客观实际需要。且教师应从考虑学生个性及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灵活作出内容上的修改,以便更好的教学。(四)趣味性原则。
课程编写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择适合高段小学生认知特点及趣味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内容,并以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具有适当的挑战性及创造性。(五)生成性原则。
校本课程必须在开发的过程中及时总结、修订,并在实践中将其逐步充实完善。六、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本课程以科技小制作为主要内容,要有计划地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及制作的过程,及时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指导帮助,共同完善科技小制作,过程中应激发并保持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二)评价建议
本课程评价是一种互动式、参与性、过程性及成果性的评价,它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不可估量作用,具体可用基础性评价、养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
1.基础性评价
本课程学习评价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实际,评价学生对科学原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等级制,分为“优秀”“良好”“达标”“待达标”四个等级。
2.养成性评价
评价写生在尊重科学事实、乐于探究、善于观察与发现等方面的表现,是长期性的积累评价。
3.表现性评价
第一, 模块具有综合性。凡模块都以一个特定主题作为该模块组织的核心, 模块中的所有内容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设置。主题是模块的灵魂, 每一模块所蕴含的主题都指向明确的教育目标。学生在模块课程中所获得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 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框架。
第二, 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模块以科目内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 并围绕特定的主题内容, 对学生的经验和社会生活等内容进行整合, 形成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
第三, 模块具有开放性。模块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原有的课程内容组织的梯状序列, 使课程内容得以用多开端、多系列、多层级的方式进行组织, 从而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纵横沟通及相互联结。模块注意整合学生的经验及相关内容, 这样就有效地沟通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 既可使相应的科学、技术最新成果及时进入高中课程, 又为教师和学生的经验介入课程提供了合理性和开放空间。
一、编制学科模块课程纲要的必要性
1.编制学科模块课程纲要是贯彻新一轮课程改革精神的要求。新一轮课改的核心是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因为有了选择, 学校、教师、学生便有了责任, 便有了教和学的主动权, 才可能有办学、教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才可能培育学校特色, 发展学生特长。因为有了选择, 教学内容便可以剔除“繁、难、偏、旧”, 便可以更加贴近时代、生活和学生实际, 便可能减轻师生过重的不合理的负担, 从而更好实施素质教育, 体现教育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
2.编制学科模块课程纲要是学校进行课程管理的要求。学校对教师的课程管理常规上大多限于教案或教学进度表, 前者往往不能综观全局, 实际意义受到局限;后者将课程管理的功能严重缩水, 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怎么评价, 学校难以顾及周全。从目前的管理机制看, 只有学生分数一个标准, 这与教学的实际状态有差距, 从这个意义上说, 课程纲要有利于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课程、教与学和评价进行科学的管理, 从而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规范化的需要。
3.编制学科模块课程纲要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提升教师素质、加快教师成长的需要。首先, 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模块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具体说有利于教师明确本模块在学科课程中的地位与价值, 明确本模块与学科课程整体的逻辑关系, 明确知识点与课程目标间的逻辑关系, 最终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模块和课程;有利于克服以往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非常清楚, 而对各知识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模糊, 对各章节间的逻辑关系和课程的总体要求不很明确的问题;有利于克服常常缺乏比较清晰的中期规划, 容易局限于一堂课的得与失, 对模块、学科的总体把握失之偏颇的问题。其次, 有利于教师审视课程实施的所有条件。课程设计过程中, 必然有许多美好的设想, 但再好的设想也要基于现有条件, 如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的可行性、教学方法和策略实施的可行性、实验室条件等, 编制课程纲要有助于促进教师重视教学的合理性。课程纲要的撰写是教师的集体行为, 学科的集体审议也非常重要, 只有经过学科审议后的课程纲要才能真正进入实施阶段, 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科发展的持续性。第三, 发挥导教、导学、导练、导考功能,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编制学科模块课程纲要要求教师综合深入研究新课程教材、新教学参考书、国家和省颁教学标准要求以及国家和省颁考试说明等材料, 在此基础上方能形成。所以, 它是提高课程综合利用效率的需要, 是进一步提升办学档次和提高学校竞争力的需要。
二、编制学科模块课程纲要的具体要求
1.提高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第一, 国家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 它是面向全国的基本要求, 在达到其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我校作为国家级示范高中完全有可能将目标适当调高, 对实施过程作适当创新, 对评价方法和标准作适当改进, 以使新课程的实施更符合学生及学校的实际, 更有力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及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二, 积极探索在课程标准指导下, 按照学校、教师、学生教育教学的实际, 以保证、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为目标, 合理调整必修、选修科目或模块的教学顺序、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如政、史、地、生必修内容可以对同一模块, 在一学期内全年级采取分两组对开的办法。第三, 进一步加强对选修课的研究, 在充分考虑高考方案的导向和学生发展实际的前提下, 做好学生的选课指导;尤其要注重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分类指导, 加强对文、理实验班的选课指导;在总结体育和健康课按兴趣选择实行分项教学的基础上, 积极做好艺术课、信息技术课等按兴趣、基础选择的准备, 按新的选项组织形式上课。第四, 每模块施教前三周, 学科委员会要按照课程标准, 依据学校、教师、学生实际, 制定出本模块的课程纲要, 包括: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内容整合, 实施策略, 考试评价、保障要求等六个方面。施教前两周内, 各教研组在认真学习、研讨的基础上, 提出修改意见, 施教前一周的上半周, 学科主任在征求学科委员会有关成员意见的基础上签字并上交教务处审批, 施教前一周的下半周分管校长召开教务处长、年级教学干部会审批并签发至年级、学科组教师、学生。课程实施计划一旦下发, 各部门、各任课教师, 均以此为据开展工作。
2.加大学校课程资源整合力度, 积极开发更多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构建起支撑、保障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 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 凸现办学特色的重要元素。要按照我校“基础宽厚、人格健全、特长突出、国际视野”的课程目标, 启动校本课程发展计划和开发机制, 以项目组建设为保障, 整合现有课程资源, 拿出来一批水平较高的课程供学生选用, 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提高质量;确保3年时间内, 使校本课程稳定在20~30门之间。
(1) 学科领域。 (1) 语言与文学领域。以开发阅读和表达类课程为主要方向, 如我校语文将课前演讲整合为“演讲和交流”, 将现有的课外阅读训练整合为“阅读与欣赏”;将英语的课外阅读整合为“新视听英语”、外教所上口语课整合为“口语和交流”等必选课程。 (2) 数学、科学领域。我校将现有适当拓展的教学内容、活动, 整合为以提高学科素养为目标的必选课程;将现有竞赛辅导训练、质优生提高等教学活动, 整合为以发展特长为目标的任选课程;把为不同选修选考的学生开设的实验性、实践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实践精神的活动课程整合为相关任选课程。 (3) 人文和社会领域。我校在以前有关选修课、兴趣活动的基础上, 兼顾学生需求、时代精神和本土特色, 每学科均开出1~2门任选课程。 (4) 体育与健康、艺术领域。我校将特长生的专业教学整合为相关任选课程, 将活动课整合为按兴趣选择的任选课程。 (5) 将原有分散进行的以补习提高为特点的特需生教学活动, 整合为以打好基础为目标的任选课程。如语文基础、数学基础、英语基础、物理基础、历史基础、化学基础、政治基础、生物基础、地理基础等课程。
(2) 活动类。 (1) 我校将班会整合为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目标, 包括不同模块、专题 (如心理和健康、礼仪和修养、学习方法指导、升学及职业生涯规划等) 的必选课程。 (2) 学校将体育节、艺术节、知识节等活动作为专题, 累计整合到相关模块, 纳入到相关必选课程中。 (3) 将修学旅行、各种社团活动等整合为任选课程, (4) 将校外名家讲座和校内学科骨干教师讲座等微型课累计整合为相关任选课程。
(3) 实验班课程。加强实验班课程建设的步伐, 既要注重总结经验教训、又要虚心借鉴他人的做法, 更要立足现实大胆创新, 在此基础上编制出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文、理科课程体系。徐州一中实验班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重点班, 它是在考入一中的学生中通过特定的学科知识能力测试选拔出来的, 是在某方面有一定潜能的学生组织而成的, 在教学中遵循兼顾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特长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 对各学科知识进行重新整合, 对国家课程必修部分课时适当压缩, 压缩下来的课时用于选修, 确保了我校各年级实验班教学迅速提升层次。
(4) 完善学分制管理。按照新课程的要求, 拟定并完善《徐州市第一中学学分制管理实施细则》, 加强对教师、学生, 教和学的有效引领和管理, 确保教育教学有效进行, 确保学生修习足够学分, 高质量完成高中学业。
三、编制学科模块课程纲要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我校在学科《模块课程纲要》编制过程中常常出现下列问题:
1.模块课程元素构成上没有按照模块六要素进行总体规划, 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师课堂要求等层次上。这主要出现在高三年级的部分学科复习模块课程纲要的编写上。
【对策】模块课程纲要是以纲要的形式呈现某门课程某一模块各种课程元素的文本:一般由教学目标、内容整合、实施策略、考试评价、课时安排、保障要求等构成。课程纲要与教案、教学进度表的主要区别是:课程纲要完整地体现了课程的六个元素, 教案则往往只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进度表主要包括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安排, 课程纲要反应了教师对将要实施的某模块教学的整体思考。
2.模块教学目标上, 有的目标太抽象, 把学科目标当模块目标;有的使用动词太空泛, 目标设定可行性不足, 或者只强调知识忽视其他目标;有的过多的渲染课程地位性质, 对目标定位模糊不准, 以“目的”代替“目标”。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有的含糊其词, 难以评价。如“培养学生崇高理想”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的行为主体是教师, 而不是学生。如“使学生树立……观点”。
【对策】要明确基于模块的课程纲要要充分考虑模块的三维目标, 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实现, 而不是把与知识直接相关的教学内容作为划分课时的唯一依据。要充分考虑留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空间, 以便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更加有效地实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3.模块内容整合上, 往往拘泥于现有教材, 知识素材使用缺乏宏观把握, 也缺乏合理细化优化、合理取舍、合理删繁、合理提升。在这一点上, 我校历史和外语学科模块内容的整合更多的体现了开放性特征, 整合的力度也更大些。
【对策】基于模块的整体教学设计可将模块再分解为若干个单元。对于整个模块的教学时间的划分, 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根据内容的不同实现阶段, 可将一个模块划分为几个单元 (或主题) , 相应地把时间进行单元 (或主题) 划分。需要注意的是要强调不同单元 (或主题) 内容的内在连续性, 同时也在一定的教学时段内保持主题内容的相对完整。简而言之, 一可以增:新加内容, 如补充材料, 或主题活动, 实验操作等;二可以删:删除重复的, 不符合标准的, 不必要的内容;三可以换:更换不合适或不合理的内容;四可以合:整合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五可以立:打破原来学科内容的次序, 开发全新的内容。
4.实施策略上, 对教师、学生、教材、方法等要素在合理组合上缺乏变通性, 显得僵硬。特别是在学生学习方法上没有体现新课程探究互动精神要求的贯彻, 难以实现目标的三维性。
【对策】基于模块的课程纲要要充分考虑有效互动教学方式的运用;设计出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要重视教学双方的交流、沟通, 注重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 善于根据总体内容、具体章节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运用相应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运用不同学习策略, 从而真正学会学习。课程纲要不仅是教师教学设计方案, 也是学生学习的蓝本, 它描述了学习的目的地, 画出了学习的路线图, 指明了学习的运动场, 所以, 课程纲要写出来后, 与学生分享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强化和能力的提高。
5.课时安排上往往是大而化之、模糊概念、缺乏严谨性。
【对策】基于模块的整体教学设计在将模块再分解为若干个单元基础上, 对于单元 (或主题) 的教学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划分, 从而更有利于接近日常的教学安排, 即课时的安排。传统的课表编制中对同一学科的课时一般不会有连排的情况, 而模块教学的课表编制则可以有两节连排的课时, 以保证在有效、连续时间内解决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对单元 (或主题) 的教学内容的划分应该能做到相对独立的问题与课时的相对对应。
6.考试评价只强调结果评价、成绩量化评价、知识评价、教师单方评价, 使评价缺乏全面性、教育性、多元性、发展性、过程性, 因而不具备科学性。
【对策】基于新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评价要实现: (1) 在评价内容方面, 重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 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2) 在评价标准方面, 重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3) 在评价方法方面, 重视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方法。 (4) 在评价主体方面, 要逐步形成由学生、教师、家长、学校领导共同参与的评价主体。 (5) 在评价重心方面, 突出被评价者在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的表现, 更好地发挥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7.保障要求上, 编写者往往不了解教学设施的配备情况, 不能根据模块课时内容要求选择教学设施设备, 造成可利用资产闲置或因未能及时申购相关教学设备因而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的后果。
【对策】学校要搞好后勤设施设备的保障采购和供应, 做好对各学科教师在器材使用过程中的培训, 同时努力搞好教学自制课件的研究制作。
以“能力本位”的《课程能力标准》,确定了教学质量标准与目标,确定了教学督查的依据,那么任课教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思路、方法与手段,使学生能较好地实现应知、应会的有效掌握呢?这就必须让每个课程小组或教研室制定“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实施纲要》。
一、“能力本位”《课程教学实施纲要》制订的基本方法与要求
(一)明确组织教学基本思路
1.明确实现本课程能力标准的基本教学思路。主要是根据所教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能力与素质状况及学生人数,本专业基本教学条件(校内外实训条件、网络、多媒体与图书资料等信息资源)与本课程特点分析,简要阐述组织教学的基本思路。
2.创新能力培养思路。简要阐述本课程有哪些地方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制定基本教学策略
1.制定学生主体地位构建策略。主要明确本课程应该在哪些内容、在什么环境条件下,采取怎样的方法与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包括课内外主题发言,分组讨论,技能竞赛,优秀论文或方案设计选编,优秀作品展示与评选等等)。
2.制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策略。明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如何有效地结合,核心是确定实践教学实施的时机和创造实践教学的条件,应充分发挥校园网络、信息图书资料的功用、积极创造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与社会实践活动方式与内容。
3.制定课程内容模块的能力系统有机构造的策略。明确各部分知识与能力之间如何有机整合,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功效。必要的时候可以串接各相关课程之间的学习内容,训练知识的综合与分析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前后能力标准之间有相互关系)。
4.激励创新策略。创新能力要求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对高职学生主要是如何提高对技术的创造性应用能力,让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冒出来,并在班级中起示范带头作用。
5.创建职业品质融入专业教学的策略。明确如何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职场氛围,结合课程教学需要及时引入职业经营管理者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讲学或实践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与良好的职业品质,培养学生安心于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奉献精神与好学态度。
二、课程教学思路
(一)教学指导思想
审计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是对以往所学课程的综合运用。讲课过程中,笔者特别注意选择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型设计分为四种形式:基础知识传授型,技能实训型,学生自己讲述型和综合案例分析型。审计课程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应特别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本课程,走工学结合的道路,不是仅仅停留在“案例教学”和“模拟审计”上,而是将成绩优秀的学生输送到专职的审计部门去顶岗审计,累计职业经验,体验职场氛围,然后带着问题再回到课堂学习,这种“做中学”与“学中做”相互交替的模式将使能力本位课程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其他由于条件限制而不能到专职的审计部门去顶岗审计的同学,也会不断与顶岗同学想联系、沟通,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难的问题可求教老师,成为理论传输和实际顶岗的纽带和桥梁。
(二)应知目标和应会目标
1.应知目标(Know后面缩写为K):其内容包括——审计概论,审计种类与组织,独立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计划、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在讲授应知内容时,可选择重点,突出重点,把握核心内容,不必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
2.应会目标(Can后面缩写为C):其内容包括——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同时在分组实训时要求学生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逐步累计审计经验。
(三)教学实施条件与课时分配表。该内容因为与过去教学大纲的格式大致相同所以不作更多叙述,唯一要强调的一点是课时分配表中实训课时已大大增加。
三、教学基本策略
(一)以能力为本位,紧密围绕课程能力标准实施教学的策略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紧密围绕课程能力标准,领会各模块的教学内容,应知应会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应知应会标准的鉴定,检验对学生课程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课程能力标准构建结构出发,在教学中把握全局,构建课程综合能力培养思路,以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以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将课程设计成四种课型实施教学的策略
1.基础知识传授型。其讲授审计学的基本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反复播放以前所学内容,强化记忆,避免“瞬间记忆”,在应知内容的基础上,突出基础知识的着重点并记忆之,结合注册会计师审计典型题库,实现与社会需要的接轨,激发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为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做出扎实的努力。内容包括:审计概论,审计分类、审计组织,独立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计划、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等。
2.技能实训型。原来讲审计方法,老师讲述许许多多的方法而学生可能一个也不会去用,现在则不然,让学生去掌握核对法,查询法和分析比较法等等。技能实训型内容包括:审计经济监督职能技能实训,核对法技能实训,查询法技能实训,逆查法、分析比较法技能实训,调节法技能实训,审计工作方案、审计通知书技能实训,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技能实训,出具审计报告技能实训,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技能实训,出具管理建议书技能实训。
3.学生自我讲述型。针对职业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的情况,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一些难点内容,老师讲述效果也不尽好,这时要提前两周布置给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排序讲述,营造公平氛围,赢得专业获取能力。
4.综合案例分析型。其讲述审计学的重要内容。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相联系,结合审计逆查的方法,重点讲授销、产、供的综合业务分析,内容包括: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审计,生产业务循环审计,购货与付款业务循环审计,货币资金业务审计。
(三)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接轨的策略
在审计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来参加审计机关公务员考试、助理审计师考试以及注册会计师的考证,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接轨的策略。教学中所用案例最好从当地审计厅、企业内审处或会计师事务所取得,让学生明确把握审计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关注经济领域的最新动向,并做出未来审计重点预测及未来审计问题预防,实现真正意义上审计课程向审计实践的转变。
(四)职业品质融入的策略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因此在教学中要强化职业品质融入策略,在讲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的构成时,要把审计职业道德准则排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之前,凸显职业品质的重要性,于专业讲述中渗透职业品质教育,讲述之后进行的大量案例分析涵盖的内容主要是哪些事项损害了审计的独立性,哪些事项违背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侧重学生的职业品质培养。
【羽毛球课程纲要】推荐阅读:
打羽毛球作文600字 打羽毛球11-29
奥运羽毛球07-10
打羽毛球计划05-25
羽毛球比赛简要规则07-11
羽毛球论文开题报告09-30
羽毛球竞赛活动方案11-02
羽毛球社团活动简报06-01
羽毛球社团工作总结06-09
羽毛球比赛注意事项06-11
羽毛球理论教学复习版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