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文言文的翻译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嫦娥奔月》文言文的翻译(精选11篇)

《嫦娥奔月》文言文的翻译 篇1

嫦娥奔月

羿①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②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③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注释

①羿(y ):尧时的善射者,《山海经》有羿射十日的`记载。请:求。西王母:仙人名。②姮(h ng)娥:即嫦娥,羿之妻,汉代避文帝讳改姮为嫦。 ③斫(zhu ):砍。

翻译

羿到西王母那里去请求了长生不死药回来,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药,便飞奔到月宫,并把身子寄托在月宫里,变做了一只蟾蜍,而成为“月精”。

《嫦娥奔月》文言文的翻译 篇2

简单地说, 文言文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

“信”就是要忠于原文, 能准确、贴切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便加多减少、添枝去叶、不能望文生义、牵强附会, 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捏造。“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没有语病, 既要保留原文语气, 又要避免语气呆板。“雅”就是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要优美自然, 生动形象, 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总之, 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 准确、通顺、透彻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字词落实,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字词落实就是要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每个词、每个语法功能都要理解, 并在译文中反映出来。翻译时, 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 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使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 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例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译为:“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要字词落实, 重点翻译出“郑”“使”“其”“之”“管”的意思。

直译就是用现代汉语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直接翻译, 不能随意增减和改变语气。例如:“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水经注·三峡》) 可直译为:“水清, 树茂, 山高, 草盛, 实在是趣味无穷。”

意译就是用现代汉语将原文的大意翻译出来。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燕雀”:燕子、麻雀, 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天鹅、大雁, 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可意译为:“见识短浅的人怎能知道有抱负的人的远大志向呢!”如果直译成:“燕子、麻雀怎能知道天鹅、大雁的远大志向呢?”意思就不够准确、透彻。

三、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一) 通读全文, 把握文章大意翻译句子时要找到译句在原文

中的位置, 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句子的意思, 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义。

(二) 在翻译时, 遇到疑难词句, 可暂时放过, 等译完上下文, 再进行推敲

(三) 译完全文后, 再通读一遍, 检查校正, 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用“增”“减”“留”“引”“换”“调”六个字来概括。

(一) 增, 就是增补

在翻译时要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文言文表述某一概念用词比较笼统, 且省略的句子成分较多, 翻译时要适当增加词语, 才能使句子完整流畅。注意, 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 要加括号。

1. 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 译句:“ (桃源中人) 一见渔人, 大为惊奇, 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曹刿论战》)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 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 (《隆中对》)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 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是一个假设句, 翻译时要译为:“ (如果) 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这才通顺明白。

(二) 减, 就是减少词语

文言文中的某些语气词、结构助词或连词, 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够表示它, 故翻译时无须译出, 可略去。例1:“夫战, 勇气也。” (《曹刿论战》) , 可译为:“作战, 靠的是勇气。”“夫”用在句首, 为发语词, 删去不译;“也”表判断语气, 可略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删去不译。例3:“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 “而”连接前后两个动作, 在时间上表示相承, 可不译。

(三) 留, 就是保留原文

文言文中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字或词以及专有名词、国号、帝号、年号、称号、度量衡单位、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 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可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 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 “巴陵郡”是地名, 可直接保留。

(四) 引, 就是引申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些词义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 翻译时可以借用切合原文意义的引申词。例:“先主器之。” (《隆中对》) “器”, 本义为“器具”, 可引申为“重视”“器重”, 译为“先主 (刘备) 很重视他。”

(五) 换, 就是替换

文言文中有许多词古今都有, 但意思不同, 翻译时要恰当替换。例:“十年春, 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 “师”可换为“军队”, “伐”可换为“攻打”。再如:“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是名词, 而现代汉语中“牺牲”是指为了正义事业或者其他公共利益而舍弃自己的私利甚至生命, 翻译时不能以今人推古义, 造成误解。还有, 在文言文中, 有些表示称呼的词, 跟现代汉语中人们用来表示称呼的词, 多数为形音相同而义不相同。如“舅”, 古今同义为舅父, 而它在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意义就是“昔吾舅死于虎” (丈夫之父) 、“昏礼, 婿亲迎, 见于舅姑” (妻之父) 以及对男性长着的尊称等, 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细加辨别体会。

(六) 调, 就是调整词序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 应把古汉语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1. 主谓倒装句

例:“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 宾语前置句

例:“何以战” (《曹刿论战》) 可以调成“以何战”。

3. 介宾后置句

例:“还自扬州” (《伤仲永》) 可调成“自扬州还”。

4. 定语后置句

例:“群臣吏民,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 (《战国策》)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文言文的翻译, 除了要了解翻译的原则, 掌握翻译的方法之外, 更重要的是: (1) 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要喜爱文言文, 培养兴趣;要克服懒惰, “勤”字当头。 (2) 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首先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就是这个意思。其次, 要注重平时字词积累。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 没有足够的词汇量, 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纸上谈兵, 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再次, 是学会归纳整理。最好采用列表形式归纳整理出常用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词语以及古代文化常识、疑问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常用句式, 便于记忆和运用。只有树立好正确的学习态度,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文言文的翻译才能得心应手。

摘要:文言文的翻译不仅能考查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 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技巧非常重要。重点从翻译的要求、翻译的原则、翻译的步骤、翻译的方法等方面谈了文言文的翻译。

浅谈文言文的翻译 篇3

关键词: 浅谈;文言文;翻译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一般而言是;准确、流畅,既能体现原文语言特色,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在学习和工作中我总结出文言文翻译的两种方法,既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是指运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这两种翻译方法各有利弊,在翻译时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但无论采取直译还是意译我认为应该掌握以下十个要点;

1.凡属句子中出现的人名、地名、物名、日期、国号、帝号、年号、称号、谥号、官职、科举、典章制度、度量单位、学术用语、专业用语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以直接沿用。如“太行、王屋二山”(《愚公移山》)中“太行”、“王屋”都表示地名,“山”表示物名,所以直接译为“太行、王屋两座山”即可。

2.在文言文翻译中一般都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准确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才美不外见”(《马说》),直译为“才能和美丽无法表现在外面”,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它的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现出来”。

3.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子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鱼我所欲也》中“行道之人弗受”,“行道之人”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走在路上的人”。因为从全文看上下意思不连贯,因此“行道之人”应是“路上饥饿的行人”。

4.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翻译《愚公移山》中的“年且九十”,关键是弄清“且”字,这里的“且”不能译为“而且或并且”,而应该译为“将要,快要”。又如“惩山北之塞”中的“惩”是关键字,这里的“惩”不能译为“惩罚”,而应该译为“苦于”,这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5.文言文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如“子贡问君子”(《论语十则》)译为“子贡请教孔子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这里的“问”后应补译上子贡问的对象“孔子”,否则这个句子就会误译为“子贡问君子”这样就无法正确理解了。又如“太行、王屋二山”(《愚公移山》)译为“太行、王屋两座山”,这里“二山”之间省略了量词,因此在翻译时必须注意补充出它的量词“座”,这样就准确了。

6.有些词在翻译时可以不译。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须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字数,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句中起协调章节的作用,无须译。

7.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如介宾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何以战”(《曹刿论战》),翻译时要调整语序,应译为“(君王)靠什么作战?”

8.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地应译成疑问语气。如“其真无私马邪?”(《马说》)译为“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翻译时语气保持一致。

9.平时在学习文言文中学会自己归纳一些常见的一词多义。如“之”、“其”、“焉”、等。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之”是代词,指代千里马,译为“它”。“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句中起协调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10.重点积累古今异义的词、通假字、偏义复词等,要求准确记忆。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中“反”是通假字,通“返”,意思是“返回”。又如“虽”译为“即使”,“蚤”译为“早”,“走”译为“跑”,“河北”译为“黄河以北”等。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归纳出了一些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

只要将以上和翻译要领应用到自己平时的预习、学习、复习中去,并且在学习中善于总结,掌握规律,就能逐步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参考文献

[1] 芮阿生.准确到位地翻译文言文语句[J]. 文教资料(初中版) 2002年S1期

[2] 桂小成.怎样做好文言文翻译题[J]. 语文天地 2008年16期

[3] 裴雅琴.例谈中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J]. 考试(中考版) 2011年04期

[4] 赵国芝.关于文言文的意译[J]. 语文天地 2009年03期

[5] 康哲峰.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J]. 湖北招生考试(快速阅读) 2007年05期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篇4

1、“对”即对译。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 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例:“学而时习之” (《论语》) 中的“学”可对译为“学习”, “习”可对译为“温习”;“一狼径去” (《狼》) 中“径去”可对译为“径直离去”。当然, 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 对译时要注意根据语境选择使用。例:“其人视端容寂” (《核舟记》) 中的“视”可以组成“视力”、“视线”等双音词, 根据语境应选择“视线”, 而“端”也只能选择“端正”这一词来理解。

2、“换”即替换。一种情况就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 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例:“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 (《岳阳楼记》) 中的“薄”, 译为“迫近”;“能张目对日, 明察秋毫” (《童趣》) 中的“明”, 译为“眼力”。另一种情况就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文言文中, 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这叫做古字通假。通假, 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在翻译时, 先要换成本字, 再做解释。如《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的“诎”同“屈”, “屈”是本字, 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 “横”是本字。

3、“留”即保留, 指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 如“山、水、牛、羊”等, 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 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4、“删”即删除不译, 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 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 无实在意义, 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如“夫战, 勇气也” (《曹刿论战》) 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 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 可不译;“久之, 目似暝, 意暇甚” (《狼》) 中的“之”, 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 可以删去不译;“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中的“之”则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中的独立性, 译时可删去;另外, 如“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 中的“云”是句末语气词, 表陈述语气, 也不用翻译。

5、“补”即补充。文言文中, 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 不用量词, 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 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另一种情况是指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 翻译时要补充完整。 (1) 省主语。如《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在“具答之”前省略了主语“渔人”, 在“便要还家”之前省略了“村人”, 翻译时要增补进去。 (2) 省略介词或介词宾语。例:“放之山下” (《黔之驴》) 的意思是“把它放到山下”可见原句中省略了“于” (应为“放之于山下”) , “于”译为“到”。再如“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 , 句中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 可以译为“此”, “这”, 指代“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3) 省略动词的宾语。例如上文提到的“便要还家”一句, 动词“要”同“邀”, 其后省略了宾语“渔人”。 (4) 省略动词谓语。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 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 被省略的要补充出来。

浅谈文言文翻译的教学 篇5

大凡文言文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古今译文要做到信、达雅

1.信,就是准确

要求忠实于原文,不误解,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一句话,尽可能逐字逐句加以翻译。如“虽然”在古语里是两个词,:“虽”:可以翻译成:“虽然”,“尽管”,“然”可以翻译成“这样”,“如此”。即译成“虽然”“这样”或“尽管”“如此”,是个连词加代词的短语。再如“妻子”也是两个词,“妻”译为“妻子”,“子”译为“儿女”,这是个名词加名词的短语。

2.达,就是通达,无语病

译出的文章句子要通顺,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由于古汉语在词语顺序省略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完全一致,所以在翻译时,不能呆板的信守原文,否则译文就会颠三倒四,甚至文理不通。如《曹刿论战》一文中的“何以战”一句,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以何战”,即“凭借什么打这一仗。

3.雅,就是文辞优美

要求同原文“神似”。如《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中的结尾。“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一句中的“辱教之”的翻译,应该译为“屈尊教导我”,因为这是作者一种谦逊的说法,如果非要追求“形似”,译成“侮辱来教导我”,就完全曲解了作者的愿意。

二、要注意所选文章中的个别字的读音

一些文言文在编入教材中,由于不是一个编辑所定,目前又出现了好多版本,文章中的个别多音字的读音改来改去。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的“汤熨之所及也”一句中“熨”字,人教版多少年都把它注释为“wèi”音,可有的版本却把“熨”字注释为“yùn”音。查古汉语词典,关于“熨”字的读音与解释是这样的:“熨(yùn)用加热过的金属器皿按压衣物使其平整。”“熨(wèi)中医的一种外治疗法,把药物炒热用布包裹热熨患处。”可见熨(yùn)与治病无关,熨(wèi)和汤(烫)即热水敷,都是治疗腠理的疾病的一种方法,是名词,故不能随意读成“yùn”音,这是明显的两个概念。

三、要注意文言文中的修辞

古人寫文章注意修辞,当然这给今天的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语文教学中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往往会出现错误。如《醉翁亭记》一文中的“泉香而酒洌”应该翻译成“泉水清,酒水清”,若译成“泉水香,酒水清”是错误的,并且也不符合事理,酒是通过蒸馏出来的,哪有不清之理?虽有“浊酒”之说,只是说一种劣质的酒,低等的酒,不是说浑浊的酒,刚出山的泉水还没有经过污染当然清了。人们评价酒都说好香,可有些资料却不负责的硬翻译成“泉水香,酒水清”,原因就是此处没有运用修辞。

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篇6

文言文的翻译,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意译,另一种是直译。直译要求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每个词一一对应地译出来。意译就是翻译文意的大体意思。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要能做到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够了。因此,在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时,有人总结出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要做到“信”“达”“雅”。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这两句既是对偶,又是互文: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互相渗透,合指兼顾。在译时,上下句的意思都要互相兼顾。应该译成“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胜利归来。”如果译成“将军身经百战,战死沙场,多年以后,壮士回到故乡”就不是原文的意思了。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例:“吾义固不杀人”(《公输》)中的“义”是名词用作动词,作“遵循道义”。“固”是“本来”,引申为“坚决”。译作“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 ,这就把公输盘所标榜的所谓“正义”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出来。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良田美池”可以直说良田美池,但如果译成“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就又形象生动得多,把桃花源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给人展现了出来,而且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

但是在古文中,由于古今词汇量的不同,古人用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而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结构等。如:“如……何”“孰……与”“不亦……乎”等。因此,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光掌握原则是不够的,还应学会一些翻译的具体方法,这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六字法”,即“对”“换”“留”“调”“补”“删”等。

对,就是一对一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居多这一特点,将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虚词应将其用法在译文中表现出来。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这句就可以译成:“四季的风景不同,其中的乐趣也无穷啊。”

换,即针对一些词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用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那些古汉语中有而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句中“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只不过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可有些词,字形古今完全相同,可词的意义却发生了根本的演变。体现在:

(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泛指一切大河流。“山”古专指华山,现可指一般的山脉。例:“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代汉语中的“山河”意义不同。

(2)词义缩小。如:“祖父”现指爷爷,而古汉语中的“祖父”为一个并列词组,指爷爷和爸爸。此类词还有“妻子”“所以”“可以”等。

(3)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为地位低下,没有贬义色彩。

另外,古汉语中有一类字,如果按原字去理解,则无论如何都讲不通,这是通假字。遇到通假字就需要用音同、音近或相应的字去替换。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句中“距”就通“拒”,意为“抵挡、挡住”,而不是“距离”或者“离开”。整句就应该译成“公输盘多次设下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挡住了他的进攻”。

留,即对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帝号、年号、朝代名、官职名、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直接保留,不做翻译。如:“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中“庆历”是宋仁宗赵桢的年号,直接说“庆历四年的春天”就可以了。

调,即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序予以调整。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如:“何以战?”是宾语前置句,“何”作“以”的宾语应译为 “凭什么打这一仗”。“甚矣,汝之不慧”是主谓倒装,意在强调谓语“甚矣(太过分了)”,应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语序翻译。

补,即将省略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中承前省略主语“蛇”,译时应加上。

删,即将无实义的词,如发语词、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句中“夫”作句首发语词可删去不译,就译成“打仗,靠的是勇气”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助词在句中起的表达作用应以相应的句式反映出来。

《嫦娥奔月》文言文的翻译 篇7

关键词:文言文,预习,朗读,翻译

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 对7—9年级阅读要求的第九点:“朗读古代诗词,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 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为了能达到这个要求, 所有的中学语文老师都在孜孜不倦的努力着。如何能穿透文言词汇去与古代圣贤进行心灵沟通, 这需要我们有较高的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中, 为了提高学生翻译能力, 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课前预习, 走近文本。

在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学生翻译课文存在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对文章很陌生, 不了解作者, 不了解写作背景, 不了解文体, 而这些内容完全可以依靠课前预习解决, 例如在教学刘禹锡《陋室铭》时, 课前知识检测时, 有一位学生这样回答:刘禹锡, 字梦得, 唐代诗人和散文家, 在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中, 我们体会到的是他的豪迈达观, 他21岁中进士, 授官监察御史, 他曾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 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 失败后受降职处分, 做闲散官员, 他很有文才, 受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大诗人白居易的赏识, 他的散文清新又活泼, 富有韵味。这篇文章写于他被贬期间, 在贬至安徽和州时, 当地知县在半年期间, 强迫他搬了三次家, 他因不满这个势力的狗官, 愤然提笔写下这篇情趣高雅的《陋室铭》。铭, 原意是刻, 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 或歌颂赞美, 或警戒勉励, 这篇文章是作者警戒后人, 勉励自己。

通过他的回答, 我感觉, 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太重要了, 他已经有了自己对文章的看法, 这就离作者更近了一步。

二.课上朗读, 走进文本

课程标准中阅读第一点要求就是:“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 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 是走进任何一篇文章的重要途径。正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特别是文言文教学, 朗读更显得尤为重要, 而学生在朗读时仍然存在着各种误区, 作为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 避免学生走弯路。首先朗读应读准字音, 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 个别通假字的字音需要老师重点强调;其次注意节奏, 例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水陆草之花, 可爱甚番,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 世人盛爱牡丹。”其中这几个副词读的时候必须得加重语气, 这样才能体现出来当时世风污浊, 趋炎附势之人很多。最后要注意语气, 我们知道语言有陈述, 疑问, 祈使, 感叹四种语气, 只有读准语气, 才能读出感情, 读准感情这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在讲《晏子使楚》时, 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当扮演楚王的学生说“晏子, 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 吾欲辱之, 何以也?”我依稀看到了一个目空一切, 傲慢无礼的楚王, 反之, 扮演晏子的同学, 也把晏子的机智灵活, 不畏强权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言的魅力太大了, 学生通过读自己走进了主人公, 走进了文本, 这是任何教学方式不可代替的方式。

三.合作学习, 取长补短。

以往在遇到翻译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时, 学生独立翻译确实存在困难, 所以, 学生过分的依赖课外工具书, 根本不动脑思考, 自从我把级分成以四人为单位的学习小组织以后, 学生在翻译课文时兴趣总是很浓厚, 因为同学都想表现, 都想在小组中有发言权, 所以能够多动脑, 这样学生只要结合书下注释就能疏通文意, 实在疏通不了可以提出问题, 让其他的小组帮助解决, 在翻译过程中我告诉学生就六个字, “不拘泥, 敢推测”。教学经验告诉我, 学生对待文言文总是很畏惧, 何来畏惧?因为他们受到古人思想的拘泥, 对待文言文, 我们要用今众人的思维去揣摩, 而不应该受原来作者思维的束缚, 翻译语句离不开语境, 一定要大胆的推测, 才能有判断, 而我们学生往往不敢推测, 结果举步维艰, 在教学中, 我总是鼓励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答案, 即使错了也要表扬, 鼓励这种敢为人先的勇气, 实践证明, 这样合作的学习方式对于文言文的翻译效果很好, 既调动了他们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也提高了翻译文言文的效率, 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借鉴好的学习习惯, 一举多得。

文言文翻译技巧探析 篇8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难点,方法

阅读古代典籍, 翻译必不可少。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 句子中的每一个字词 (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 , 都必须落实到位, 对号入座, 并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 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翻译时, 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 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而意译是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 (有些词语不好照字面直译, 或直译后会改变原句意义) , 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 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 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 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在下面这段文字中, 第一个划线句子能够直译, 而第二个句子就只能意译。

例:杨朱之弟曰布, 衣素衣而出。天雨, 解素衣, 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 迎而吠之。杨布怒, 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 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岂能无怪哉?” (《列子·说符》)

下面几种情形往往需要意译。

1. 使用了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例:侠曰:”以口腹役人, 吾所不为也。”———《北史·裴侠传》

这里的“口腹”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所以在翻译时要意译。

2.为了渲染、铺陈某种情况而故意用繁笔时。例: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

这个句子中, 作者为突出秦的野心, 使用了铺陈的手法, 翻译时直接意译为“ (秦) 有吞并天下, 统一四海的雄心”就可以了。

而高考翻译以考查直译为主。考查的要点有三:结合语境把握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 其中又以考查把握多义实词以及词类活用的能力为主;考查借助语境正确理解句义的能力;考查对一些文言特殊句式的把握, 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通过学习高中教材, 学生能够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 能掌握基本的文言虚词, 但实词因意义丰富, 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常常会造成翻译的错误。因此能结合语言环境, 理解句子含义, 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准确的翻译, 使每个字的意思落到实处, 是翻译的难点。

要解决这个难点就需要我们掌握一些方法, 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推测词语的含义。

首先, 推测词语含义的前提是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灵活的迁移运用能力。没有这两点, 任何方法都无济于事。

第二, 推测的方法主要根据汉字汉语的特点。

1.根据字形推测:汉字中形声字的比例很高, 所以根据字形推测词语含义应是很实用的方法之一。例:及将葬, (阮籍) 食一蒸肫 (《晋书》)

“肫”字为月字旁, 月字旁的字与肉有关, 故无论“肫”字是什么肉, 总之阮籍是在母亲的葬礼前吃了肉, 不符合礼教, 恰恰表现了他不拘礼教的性格。

2. 根据词语的语法功能推测:

词语在句子中所做的成分不同, 含义也就不同, 所以根据词语的语法功能推测词语含义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例: (张) 承业奋拳殴 (阎) 宝踣。 (《旧五代史张承业传》)

“踣”字在这个句子中可能做两种成分———宾语或补语。如果做宾语, 那么“踣”应为人体的一部分, 根据字形推测, 应该与脚有关, 可是一个人用拳头打另一个人的脚基本不可能, 所以做的不是宾语。那么就只能做补语, 也就是补充说明用拳头把阎宝打怎样了。既然是“奋拳”, 就是很用力, 所以应该程度较重, 那么“踣”就该是跌倒的意思。

3. 根据句子中短语的内部结构特点推测:根据句子中短语的结构特点推测, 一般指并列短语或短语中有互文现象的。

例1:茶坊酒肆。这个短语为并列结构, 所以由“茶坊”即可推测“酒肆”的“肆”应是店铺的意思。

例2:因利乘便 (《过秦论》)

这个短语中有互文的修辞, 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推测, “因”与“乘”意义相同, 即趁着。

4. 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例1:籍乘到郡, 坏府舍屏障, 使内外相望。 (《晋书》)

籍“坏府舍屏障”的目的是“使内外相望”, 所以“坏”译为“毁坏”不够准确, 应译为“拆除”。

例2: (总督胡) 宗宪子过淳安, 怒驿吏, 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 令所过无供张。今其行装盛, 必非胡公子。” (《明史.海瑞传》)

“胡公按部, 令所过无供张”与“其行装盛, 必非胡公子”两句是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所以“曩”与“今”亦构成对比, 因此“曩”应译为从前、以前。

5. 根据熟悉的词语特别是成语。

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词语特别是成语都是从古代汉语中传承来的, 所以把不懂的词语放到熟悉的词语特别是成语中很容易推测这个词语的含义。

例1:籍沉醉忘作, 临诣府, 使取之, 见籍方眠。 (《晋书》)

把“诣”放到我们熟悉的成语“苦心孤诣”中, 即可推测其含义———到。

例2: (刘平) 倾其创血以饮太守 (《后汉书·刘平传》)

“倾”可以放到我们熟悉的词语“倾其所有”中, 推测其含义为全部倒出。

例3: (海瑞) 署南平教谕。 (《明史.海瑞传》)

“署”字可放到词语“签署”中, “签署”是签字委任 (官职) 的意思, 所以“署”是委任的意思。

例4:《宋史.汪应辰传》中说一个人被人迫害, 他父亲去世的时候, 汪应辰去吊唁, “人皆危之”。

这个“危”字是意动用法, 大家都能看出来, 但如果把它解释为危险, 就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如果把它放到“危言危行”这个成语中, 就很容易解对, 应为“正直”。

例5: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瘾明告鬻梅者。 (《病梅馆记》)

这个“鬻”字在“卖官鬻爵”这个成语里经常见到, 而这个成语又是并列关系的, 所以可推测“鬻”的含义是“卖”。

在文章的最后, 还必须强调的一点, 就是不管用哪种方法, 都必须结合语言环境。有了这个环境才能把握句子的大致意思, 在此基础上, 才能实现准确的认识。例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这样的句子:至南郑, 诸将道亡者数十人,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上不我用, 即亡。因为“亡”的含义丰富, 难免有人把它解作“死亡”。这样就无法与下文想衔接。这就是忽略了词语的语言环境。

漫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篇9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字——信﹑达﹑雅。

信:译文忠实于原文,要求准确无误,不能随便增删内容和改变其风格。

达: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译文文字优美,文句流畅,鲜明生动,富有为采。

以上三个原则,对初中生的学习来说,前二个信和达是主要的、基本的要求,雅是较高要求,因此在译文过程中,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总原则。那么什么是直译?什么是意译呢?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和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它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语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尽量做到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二、文言文翻译的注意点

(一)找准译准句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指那些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标志句式的词语,也就是考试中的“给分点”

(1)落实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它们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多并且较难掌握的,常考的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

①确定词性;②确定词义。

A.语法结构分析法

如: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孟子》二章中“饿其体肤”的“饿”如果翻译成“饥饿”,因其后面跟代词和名词,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应该是做宾语的,但饥饿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 ,所以“饿”要活用为使动词“使……饥饿”,这就是从语法结构的角度去判定翻译词语才能是正确的。

B.句式结构分析法

古代汉语十分讲究对称,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为推断词义提供了方便。如《孟子》二章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中的“苦”“劳”“饿”“空乏”“乱”均为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2)落实虚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无法分开的,因为虚词的意义是它在句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所以虚词的翻译不能脱离语境。如《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两个“以”,用法就不相同,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所以意义也不相同,分别翻译为“因为”和“拿”。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代替,硬翻译反而别扭,所以不翻译,如发语词,补足音节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夫战,勇气也。”“怅恨久之”,“何陋之有?”“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其中往来种作”等的“夫”“之”“者”“其”分别对应以上用法。

(二)关注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有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而以上各种特殊句又可细分为很多种,这里不再一一细分。如:(桃花源人)见渔人,(桃花源人)乃大惊,(桃花源人)问”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句)何以战?(倒装句)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被动句)如太行﹑王屋何?(固定句式)

(三)恰当处理修辞格

(1)互文,互文不可直译,上下文各有交错却又相互补充,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表达意思。如《捕蛇者说》里“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要翻译为“(悍吏)到处叫嚷骚扰”。

(2)借代,如“布衣”代百姓;“三尺”代法律;“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3)比喻,如《与朱元思书》里“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前半句译为“像老鹰飞到天上追求高位的人”,运用的就是比喻修辞法。

(4)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应为“民风”,因为唐朝时为了避讳太宗李世民的讳。凡是遇到类似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翻译就行了。

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在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把它的翻译方法具体归纳为如下几点:

(1)留(保留),凡古今义相同及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名﹑年号﹑庙号﹑帝号﹑时间﹑日期等),照录不翻译。如“人、天、地、火”和“十年春,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中“十年”均不译照录。

(2)删(删除),删去文言文中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句首发语词、表停顿和补足音节助词、起连接作用的连词等,删去不必硬译(举例见落实虚词)。

(3)补(增补),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充出句子中省略的成分或语句或词语活用后新增的内容,用小括号括起来表示。如“帝感(于)其诚”(《愚公移山》)

(4)换(替换),有些單音词不能用该词作语素组成双音词,要用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如“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中的“吾”与“汝”译为“我”“你们”;把通假字换成本字再作解释,如“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同“嘱”译为“嘱托”。

(5)拆(拆分),文言文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翻译时要拆分成两个单音词,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译为“妻子、儿女”

中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篇10

一、明确文言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 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的原则。直译, 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 重要的词语要尽力保持与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 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 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 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 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 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 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 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标准:信、达、雅。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不增、不漏、不歪曲。文言翻译特别强调“信”, 一定要字字落实, 忠实于原文;达:要求明白通顺, 没有语病, 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 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这一点务必要在遵循前两点的基础上运用。

明确了原则和标准后, 再研究中考文言句子翻译的特殊要求, 可以得出:中考文言句子的翻译不会生僻, 句子中考查的重点字词也不会太多, 一定能运用初中三年所学的文言句子翻译方法和技巧来解决, 甚至能在所学文言文重点句子里找到类似类型。翻译文言文要细心钻研每句话、每个词的意思。字不能离词, 词不能离句, 句不能离篇。要逐一落实每个词的词义, 特别要弄清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这往往是此句翻译的得分点。

二、掌握文言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一) 增补句子成分, 符合语法规范

文言文语言简洁, 常有句子成分的省略, 如不补全句子成分会影响语意的表达或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所以翻译文言句子时要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需补出省略的成分,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补出省略的主语。如“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黔之驴》) 。译为: (老虎) 藏在树林里偷偷看驴, 渐渐地出来接近它。

2.补出省略的谓语 (常出现在判断句式中) 。如“晏婴, 齐之习辞者也” (《晏子使楚》) 。译为: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

3.补出省略的宾语。如“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 。译为: (村人) 便邀请 (渔人) 到家中, 摆酒、杀鸡, 做好饭菜款待他。

4.补出省略的介词。如“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 (《三峡》) 。译为:悬挂着的泉水瀑布, (从) 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

(二) 落实关键词语, 注意词性变化

文言文中有好些词语的词性发生了变化, 这在文言句子翻译时是主要得分点, 所以在文言句子翻译时要注意词性的变化, 落实好关键词语。

1.名词作动词。如翻译《黔之驴》中的“驴不胜怒, 蹄之”, 考查重点就是“蹄”, 其是名词作动词, 翻译成“用蹄子踢”。

2.形容词作名词。如翻译《愚公移山》中的“吾与汝毕力平险”, 关键是弄清“险”在句中是形容词作名词, 翻译成“险峻的大山”。

3.“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如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必先苦其心志”中的“苦”就是使动用法, 应翻译成“使……受苦”;《桃花源记》中的“渔人甚异之”中的“异”, 原为形容词, 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 (认为这件事奇怪) ;《陈涉世家》中的“等死, 死国可乎?”中的“死”就是为动用法, 翻译成“同样是死, 为国家而死可以吗?”

4.名词作状语。如翻译《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差互”中的“犬牙”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 要翻译成“像狗的牙齿一样”。

(三) 注意重点词语, 讲究字字落实

文言句中有些词语古今差异很大, 需要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汉语来替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 这是文言句子翻译的重点。例如, “叶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 (《晏子使楚》) ”其中, 要把“其”和“实”分别翻译出来:它们的果实。

(四) 遵循语法习惯, 调整特殊语序

因为古代汉语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尽相同, 翻译时应在不失原意的前提下,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作适当调整, 主要有以下情况:

1.调整互文见义的语序。最典型的当数“秦时明月汉时关”, 应该译为:秦朝汉朝的明月分别照着秦朝汉朝的关卡。

2.调整宾语前置的语序。如“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 (《爱莲说》) 译为:喜爱莲花的,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调整状语后置的语序。如“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在公共场所议论。

总之, 文言句子翻译方法的运用不是孤立的, 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所以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 以达到文言翻译的“信、达、雅”。需要注意的是, 掌握好文言句子的翻译, 更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不断积累。

摘要:文言文翻译一直是中考语文重点考查内容, 所以在平时教学中, 语文教师常常要求学生背诵大量的课内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还通过海量翻译训练, 以期提升学生翻译文言文的应试能力, 但却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究其原因, 主要是教师没有进行针对性训练, 更没有教给学生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本文笔者就结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重点文言文句子翻译, 探讨一下中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以期提高初中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提高得分率。

文言文翻译的六个关键点 篇11

1.古今异义

[考点探究]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

[典型例题]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

因歌曰“……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

(《史记·滑稽列传》)

[要点解析]这段翻译侧重考查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妻子”古指“妻子、儿女”,今指男子的配偶,“穷困”古指“困境”,今指贫穷;“不足为也”是个省略句,应为“(廉吏)不足为也”。

[参考答案]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2.一词多义

[考点探究]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高考考查一词多义涉及的情况有:①本义,指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意义。例如,“素”本义是白色的丝织品,“采”本义是摘取。②引申义:指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意义。如“素”由本义“白色的丝织品”引申为“白色”,再引申为“白白的”,所以《诗经》中的“素餐”指“白白吃闲饭”。

[典型例题]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4年天津卷)

(曹)彰自代过邺,太子(曹丕)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

(《三国志·魏书·曹彰传》)

[要点解析]“伐”字是翻译这段文字的重要得分点,而“伐”又是个多义词,它的常用义项有:①砍伐②敲打③自我夸耀④功劳(《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我们再根据句中的“新有功”“不足”可知“宜勿自伐”是曹丕劝曹彰,见了父亲不要自夸功劳,“伐”在这里应该释为“自我夸耀”。

[参考答案]你刚立了战功,现在往西去拜见主上,不应自我夸耀,要在交谈中时时表现出好像做得不够的样子。

3.词类活用

[考点探究]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高考涉及的词类活用有以下几种:①名词作状语。②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③动词活用为名词。④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⑤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典型例题]将下面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以露床,啖以枣哺。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七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史记·滑稽列传》)

[要点解析]这道题突出了对词类活用的考查,“病”,名词用如动词,“病肥”即“患了肥胖症”;“丧”,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治丧”。

[参考答案]马患肥胖症而死,(国君)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藏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

4.虚词用法

[考点探究]高考翻译重点考查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翻译中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典型例题]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5年高考福建卷)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要点解析]翻译此句,要弄清“王”(称王)“亡”(身亡)的词义,还要注意“则”字连用时,往往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分句中,表示两个分句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

[参考答案]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5.特殊句式

[考点探究]文言特殊句式,指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高考涉及到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等。

[典型例题]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

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思职,驭吏力也。吉乃叹曰:“士无不可容,能各有所长。向使丞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

(《汉书·丙吉传》)

[要点解析]翻译此句,除注意“猝遽”(马上)“谴让”(谴责)两个词组外,还要注意文言句式。“而吉见谓思职”是一个以“见”表示被动的被动句。

[参考答案]御史大夫仓促之间不能知道详情,因而受到责备;而丙吉被认为能为边务与职守忧虑,是车夫的功劳。

6.句子语气

[考点探究]对古文语气的准确把握是翻译文言文的重要任务之一,高考出现的文言句子的语气一般为陈述语气、祈使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

[典型例题]将下面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004年广东省高考卷第15题②)

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孔子家语·颜回》

[要点解析]原句中的“吾子”译为“先生、您”;“奚以”就是“以奚”,译为“凭什么”。这里鲁定公在征询颜回此前的判断的依据,翻译应该用一般疑问的语气。

[参考答案](我)不明白,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的呢?

上一篇:年度工作总结开头与结尾下一篇:工程竣工小结

热门文章